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友刚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经验总结

王友刚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经验总结

王友刚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经验总结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逐年增加。脑卒中通常会对患者的身体功能产生巨大影响,不仅局限于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抑郁症。抑郁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因此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介绍,希望对相关患者和医护人员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注意早期预防与识别

脑卒中后抑郁往往在脑卒中发作后的几周至几个月内首次发作。因此,早期预防与识别是非常重要的。医护人员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情绪变化,如出现情绪低落、消极心态、睡眠质量下降等抑郁症状,应及时引起重视并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合作。

2. 多元化的治疗方法

王友刚的治疗经验表明,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时,单一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需要采取多种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心理咨询、物理治疗、社交支持等综合手段可以相互协作,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这其中,心理咨询尤其重要,可以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并学会应对压力与负面情绪。

3. 积极鼓励与支持

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时,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家人应给予患者积极的鼓励与支持。通过正面的言语和行为来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康复环境,提供适当的社交支持和动力,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过程。

4. 注重日常生活的调节

不仅要关注抑郁症状的治疗,王友刚还强调了对日常生活的调

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平衡饮食,适量运动,有助于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和提高心理状态。此外,培养患者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沉浸其中,也有助于抵抗抑郁症的侵袭。

5. 家庭治疗的重要性

王友刚的治疗经验也强调了家庭治疗在脑卒中后抑郁治疗中的重要性。家庭是患者最亲近的人群,建立一个和谐、支持和理解的家庭环境,能够有力地促进患者的康复。在家庭治疗中,患者的家人要接受相关教育,了解抑郁症的症状与治疗方法,学会有效的沟通与支持,以更好地帮助患者走出困境。

王友刚在脑卒中后抑郁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多元化的治疗方法,积极鼓励与支持,注重日常生活的调节以及家庭治疗的介入,帮助患者重建信心,恢复身体功能,并逐步克服抑郁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抑郁症都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因人而异并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人情况。转化王友刚的经验并加以改进,能为更多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能力。

总结来说,脑卒中后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王友刚在治疗这一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这包括多元化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的结合,以及注重日常生活的调节和家庭治疗的重要性。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帮助患者重建信心,恢复身体功能,并逐步克服抑郁症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因人而异,并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人情况。通过转化和改进

王友刚的经验,我们可以为更多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能力。

王友刚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经验总结

王友刚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经验总结 王友刚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经验总结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困扰。我是王友刚,也是一名脑卒中患者。在治疗脑卒中的过程中,我遇到了抑郁的问题。通过自我调整和医生的指导,我成功地克服了抑郁,我希望通过总结我的临床经验,给其他脑卒中患者带来一些帮助。 心理辅导的重要性 脑卒中后抑郁是常见的并发症,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我感到抑郁的时候,我主动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帮助我认识到我的情绪问题,并指导我如何应对和调整。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我逐渐从抑郁中走出来。因此,我非常推荐其他脑卒中患者在遇到抑郁问题时寻求心理辅导的帮助。 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脑卒中会给患者带来各种后遗症,影响到生活质量。在治疗中,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不仅可以改善病情,还可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在康复训练中,我学习了很多日常生活技能和运动疗法,增强了我的身体功能。通过不断的坚持和努力,我逐渐恢复了很多生活能力。因此,我鼓励其他脑卒中患者在治疗中要积极参与康复训练,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治疗脑卒中的过程中,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非常重要。我意识到生活质量会直接影响我的康复效果。我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对待生活。我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勇敢面对挑战。

我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疾病,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通过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我慢慢地战胜了抑郁,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因此,我建议其他脑卒中患者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疾病,积极面对生活。 家人的陪伴和支持 在治疗脑卒中的过程中,家人的陪伴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我的家人始终陪伴在我身边,给予我鼓励和支持。他们给我带来力量和勇气,让我坚定地走向康复之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我感到温暖和安心,在困难时刻给予我支撑。因此,我认为家人的陪伴和支持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我希望通过我的经验,提醒其他脑卒中患者要与家人多沟通、多交流,获得他们的陪伴和支持。 总结起来,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是一项艰难的任务。通过心理辅导、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家人的陪伴和支持,我成功地克服了抑郁问题,并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我希望我的经验总结能够给其他脑卒中患者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让他们更好地应对和克服困难,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无论遇到什么困境,只要我们坚持积极面对,相信自己,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困难,重新找到快乐和幸福的人生 通过我自己的经历,我深刻理解了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家人的陪伴和支持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性。抑郁是治疗脑卒中后常见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勇敢面对挑战,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疾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通过心理辅导和家人的陪伴和支持,我们可以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我希望我的经验可以给其他脑卒中患者带来帮助和启示,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

脑卒中后抑郁症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建议

脑卒中后抑郁症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 建议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高 的发病率和致残率。由于其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经常面 临抑郁症的风险。抑郁症能够显著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供了指导医生们应该如何诊断和治疗脑 卒中患者以及相关并发症,其中也包括了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疗建议。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建议。 首先,病史采集和初步评估是确诊脑卒中后抑郁症的重要步骤。在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初步评估时,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 既往心理健康状况、家族病史等,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评估其是 否存在抑郁症的可能。此外,医生还应该了解患者的脑卒中类型、程 度以及康复进展情况,以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其次,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断需要借助标准化的评估工具。根据中 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建议,可以使用常用的抑郁症评估工具,如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或北京大学医院抑郁量表(PUMCH-D)。这些评估工具能够帮助医生全面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病情程度,从而更好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在治疗方面,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出了综合治疗策略,包括 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药物治疗方面,选择抗抑郁药物通常是首选的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 制剂(SSRI)或其他适当的药物。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医生应该密切 关注患者的治疗反应和不良反应,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心理干预也是脑卒中后抑郁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干 预可以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支持性心理治疗等,这些方法能 够帮助患者调整负性思维、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从而减轻抑郁症状。 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需求和病情程度来选择合适 的方法,并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此外,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管理还需要兼顾其他方面的治疗。例如, 脑卒中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此外,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对康复起着重要作用。医生在制定治疗计划 时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并与康复团队进行密切合作。 总结起来,脑卒中后抑郁症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都有重要影响。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供了相应的诊疗建议,包括病史采集和评估、标准化评估工具的应用、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等,医生应该根据 这些建议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此外,还应该兼顾其他方面的治疗,包括康复训练和改善生活习惯等。通过综合治疗,我们可以更好地帮 助脑卒中患者克服抑郁症,促进其康复和重返社会。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试行草案) 一、中国脑卒中康复现状与未来 概述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人约一百五十万,其中70%~80%的卒中病人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患者功能的改善又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潜在的长期护理所需的高额费用,节约社会资源。 中国脑卒中康复的现状 中国现代康复医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但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等原因,跟西方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康复治疗体系不健全和康复治疗方法的不规范和普及程度差等方面,严重影响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效果。国外研究证明,按照规范的康复治疗指南进行康复,能明显提高脑卒中的康复水平和康复质量。 近十年来,国家在康复医学科建设和康复医疗体系建设有了较大投入,国家九五、十五关于脑卒中康复的研究课题的完成,为脑卒中康复的普及和推广奠定了基础,大大推进了我国脑卒中康复医学的发展。 脑卒中康复的特殊性 脑卒中的康复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是一个集体协同的工作模式,既包括公众健康教育、脑卒中的三级预防,又包括急慢性期的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的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脑卒中康复与其他临床医学相比有其特殊性,表现在脑卒中康复发展历史较短,但康复理论、康复学说众多,各种学说都有其理论基础,既相互包容,又各有特点,另外脑卒中康复评价和治疗方法多样性。总体来说,脑卒中的康复具有很大的经验性和直觉性,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师和治疗师的经验和治疗技术的熟练程度,这与循证医学的哲学思想有些相矛盾。循证医学强调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应遵循和应用科学证据,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将自己的临床治疗经验、专业知识与当前最佳的干预证据结合起来,将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治疗措施用于自己的病人。制定脑卒中的康复指南,规范康复治疗,是提高脑卒中康复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传统康复医学模式的挑战。 国际脑卒中康复指南的制订情况和局限性 近二十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神经科学的发展,脑卒中康复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国际脑卒中康复领域专家对脑卒中的康复机制、医学管理和康复理念、康复治疗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同时,关于脑卒中的康复,国内外学者愈来愈多地从循证学角度来选择评价方法和康复手段。苏格兰、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出版了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用于指导本地区的脑卒中康复治疗。但是,由于脑卒中康复的特殊性,有关脑卒中康复有价值的研究证据不是太多,这些指南多数覆盖面窄,原则性的指导意见较多,对脑卒中康复的具体方面指导意义较少,可执行性较差,相应地临床指导意义就存在一定局限性。另外由于研究的异质性导致康复干预的强度同功能预后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的证据不足。这些都是目前脑卒中康复指南所面临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康复实践来不断修订和完善,同时也为将来的脑卒中康复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目标。 制订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的意义 我国近些年经济水平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增高,卒中病人对卒中后生活质量和康复需求也相应提高。但是脑卒中康复不是随意的,只有通过规范化的脑卒中康复方案才可使患者在卒中后最佳恢复时间内得到充分的持续康复,将患者的功能障碍降至最低水平,

王友刚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经验总结

王友刚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经验总结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逐年增加。脑卒中通常会对患者的身体功能产生巨大影响,不仅局限于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抑郁症。抑郁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因此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介绍,希望对相关患者和医护人员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注意早期预防与识别 脑卒中后抑郁往往在脑卒中发作后的几周至几个月内首次发作。因此,早期预防与识别是非常重要的。医护人员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情绪变化,如出现情绪低落、消极心态、睡眠质量下降等抑郁症状,应及时引起重视并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合作。 2. 多元化的治疗方法 王友刚的治疗经验表明,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时,单一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需要采取多种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心理咨询、物理治疗、社交支持等综合手段可以相互协作,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这其中,心理咨询尤其重要,可以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并学会应对压力与负面情绪。 3. 积极鼓励与支持 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时,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家人应给予患者积极的鼓励与支持。通过正面的言语和行为来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康复环境,提供适当的社交支持和动力,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过程。 4. 注重日常生活的调节 不仅要关注抑郁症状的治疗,王友刚还强调了对日常生活的调

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平衡饮食,适量运动,有助于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和提高心理状态。此外,培养患者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沉浸其中,也有助于抵抗抑郁症的侵袭。 5. 家庭治疗的重要性 王友刚的治疗经验也强调了家庭治疗在脑卒中后抑郁治疗中的重要性。家庭是患者最亲近的人群,建立一个和谐、支持和理解的家庭环境,能够有力地促进患者的康复。在家庭治疗中,患者的家人要接受相关教育,了解抑郁症的症状与治疗方法,学会有效的沟通与支持,以更好地帮助患者走出困境。 王友刚在脑卒中后抑郁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多元化的治疗方法,积极鼓励与支持,注重日常生活的调节以及家庭治疗的介入,帮助患者重建信心,恢复身体功能,并逐步克服抑郁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抑郁症都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因人而异并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人情况。转化王友刚的经验并加以改进,能为更多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能力。 总结来说,脑卒中后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王友刚在治疗这一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这包括多元化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的结合,以及注重日常生活的调节和家庭治疗的重要性。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帮助患者重建信心,恢复身体功能,并逐步克服抑郁症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因人而异,并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人情况。通过转化和改进

2016AHA首部脑卒中康复指南--杜玉英(1-15页)

成人脑卒中康复指南(1-15页)-杜玉英 来自于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专业医疗团队的指南该指南通过美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院和美国康复协会许可。 原文第1页 美国神经协会肯定了这一指南的价值,并且将其作为神经病学的教学工具。并且美国康复医学协会也肯定了此指南的教学价值。 目的-这个指南的目的是为成人脑卒中康复提高一个最好的临床实践的大纲。 方法-写作小组成员由委员会主席根据他们在相关工作的最高领域的工作提名的,并且是被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科学命题监管协会和美国原稿监管协会认可的。这个小组通过使用电脑搜索2014年以来的关于医学文献复习了关于成人的相关文章。这些证据是被按照美国心脏协会的上下文结构而组织整理的,并且根据美国心脏病学的心脏协会学院的连接点而分类的,并且补充了AHA确定证据水平的分类方法。这个指南经历了AHA内外同行的评审,此指南在AHA科学公告和协调委员会考虑和批准之前经历了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和卒中委员会领导阶层的评审。 结果-脑卒中康复需要一个强大团队持续、整体的努力,包括患者和他/她的目标,家庭、朋友、其他看护者(例如私人陪护)、医生、护士、专业的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娱乐治疗师、心理医生、营养师、社工和其他人。沟通和协调在这个团队成员中是最重要的,在

这个指南中,团队的沟通和协调能达到最有效的康复。如果没有沟通和协调,只是孤立的努力去康复脑卒中患者,可能不能挖掘出患者最大的恢复潜能。 AHA尽最大努力去避免目前存在的和潜在的同行之间的矛盾,来达到一个和这个团队中的个人、专家、业余爱好者都无关的结果。特别是,所有编辑此指南的成员要求完全递交一份公开调查卷来呈现所有已经存在的或者潜在出现的可同行间的矛盾。 这个指南在2016年1月4日得到美国AHA社会公告和协调委员会的认可,并且在2016年2月23日得到了美国AHA执行委员会的认可。这份指南已经可以通过“指南和声明”或者“主题浏览”区域在http://https://www.doczj.com/doc/7a19289327.html,/statements网址上搜到。如果需要购买可电话843-216-2533,或者给kelle.ramsay@https://www.doczj.com/doc/7a19289327.html,发邮件。 AHA要求此指南被以下人员引用,他们代表了AHA卒中委员会、心血管和卒中护理协会、临床心脏病学委员会、照顾治疗和效果研究委员会。这个指南是来自于AHA的成人脑卒中康复的专业医疗保健指南。 来自于AHA科学声明里的每一个专家同行的评论都是受AHA科学运作办公室的指挥。如想更多的了解AHA声明和指南发生请访问https://www.doczj.com/doc/7a19289327.html,/statements.搜索“指南和声明”下拉菜单然后单击出版发展。 权限:没有AHA的许可不得复制、修改、增加或者将这个指南分配获得许可的说明在

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分析的开题报告

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分析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卒中类型,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脑卒中后抑郁是该疾病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抑郁症状不仅可以持续数周或数月,而且可以导致认知机能损伤,社会功能障碍和自杀行为。因此,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对于改善患者康复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以提高脑卒中后抑郁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三、研究内容 1.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和临床表现

2.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 3.研究一些新型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 通过检索数据库,收集与脑卒中后抑郁相关的文献,包括评估量表、治疗方法、影响因素,探讨前沿研究进展、临床特点和发生机制。 2.临床调查法 选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并进行情绪和认知症状评估,比较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和非抑郁患者之间的差异,分析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 3.干预研究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采用一些新型的干预方法,比较不同干预方法的疗效,以确定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五、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期结果包括: 1.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特点和发生率 2.探索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 3.研究一些新型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 六、研究实施计划 本研究计划共耗时两年,第一年为文献调研和临床调查,第二年为干预研究。具体的实施计划如下: 第一年:做好背景调研,制定实施计划。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收集大量相关文献,通过多种筛选方法,确定选

手功能康复器结合手指操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的效果分析

手功能康复器结合手指操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手功能康复器结合手指操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4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康复训练,实验组在传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使用手功能康复器并进行手指操。观察两组在康复后的手功能得分和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实验组的手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功能康复器结合手指操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手功能康复器;手指操;脑卒中后偏瘫;手功能;生活质量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常面临多方面的康复挑战,其中,手部功能的恢复尤为重要,因为手部功能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传统的手功能康复方法主要集中在物理治疗和职业治疗,但这些方法通常需要长期的治疗过程,并且成本相对较高[1]。近年来,手功能康复器和特定的手指操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脑卒中后康复治疗中,这些新兴方法在提高患者手部功能、减少肌肉痉挛和提升生活质量方面显示出一定潜力[1]。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了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以期深入探讨手功能康复器结合手指操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 (60.25±2.67)岁;病程3-18个月,平均病程(9.45±3.82)个月;实验组:

脑卒中后抑郁的护理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抑郁的护理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脑血管 病发生后两年内出现的以情绪低落、活动机能减退、思维功能迟缓等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 性疾病。由于抑郁反应发生的隐蔽性,在病人本来就存在言语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的情况下 更加难以检出,常在意外发生时才被发现。PSD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康复 时间,增加了脑卒中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加重了病患家庭精神及经济的负担[1,2]。因此PSD 应该引起医师,护理人员及家属的重视。 1.发病率 据相关文献报道,PSD国内发病率为31.2%~63.1%,国外为25%~79%,大部分PSD是 发生在脑卒中后2年内,尤其在脑卒中后1个月,发生率为24%~26%,6个月为33.6%~50.6%,1年内达61%,2年内高达79%。其中2个月-1年发病率最高,尤以3~6个月为高 峰[3] 。 2.临床表现 PSD的临床表现包括三个方面:(1)抑郁/焦虑症状;(2)缺乏情绪控制能力;(3) 主动性降低[4] 3.诊断标准 根据相关病史及头颅CT或MRI明确的脑卒中患者,同时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 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国际疾病分类方案第10版(ICD-10)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 计手册第4版(DSM-Ⅳ)的抑郁症诊断标准。国内较多采用 CCMD-3 ,具体包括有1)症状 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之中的4 项,即(1)兴趣下降,无愉快感;(2)精 力减退或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7)睡眠障碍、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9)性欲减退;2) 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持续2周;(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 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 准至少2 周;3)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痛物质所致抑郁。相关量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检查。 4.护理 4.1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护士应通过礼貌文雅的语言,热情的态度取得患者信任,倾听患者陈述及需要;对于因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宣传摄取营养的重要性,给予高蛋白,高热量,低盐,低 值饮食,同时做好防褥疮,防跌倒宣教,加强皮肤、口腔护理。及时做好心理护理及疾病知 识宣教,稳定病人情绪,让患者尽快进入角色,积极配合治疗。近年来文献报道指出采用支 持疗法,人文关怀及健康宣教,鼓励患者倾诉及宣泄等心理护理手段后,患者的精神评定量 表均明显好转,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对卒中后抑郁的患者在专科护理期间进行心理护 理干预可对患者精神状态的恢复起到一定作用,并且作为护理的重点得到重视[5-7]。 4.2 基础生活护理 患者脑卒中的运动功能障碍及抑郁的情感障碍,常导致患者饮食不当,营养差,严重影 响患者健康,因此应保证患者饮食的足够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水的摄入。鼓励患者自行 进食,避免呛咳。同时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舒适,有新鲜感的环境,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同时也有一定量的活动,做到24小时留专人陪护[8]。

脑卒中病人实施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价值观察

脑卒中病人实施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价值观察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的脑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健康问题。脑卒中后遗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中,早期康复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对脑卒中病人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旨在观察脑卒中病人实施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价值,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作用及其方法与效果,以期为临床实践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脑卒中病人实施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价值,旨在通过观察实际案例,评估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康复的影响程度。具体目的包括:1. 确定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康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 探讨早期康复训练的方法与内容,寻找最适合脑卒中

病人的康复训练方案;3. 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的效果,包 括康复速度、康复程度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情况;4. 提出早期康 复训练的注意事项,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指导脑卒中病人进行康复训练;5. 分析早期康复训练的难点,探讨如何有效克服难点,提高康复 效果。通过研究这些目的,可以更全面地认识早期康复训练在脑卒中 康复中的重要性,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2. 正文 2.1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的意义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脑 卒中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语言障碍、运动功能受损、认知功能障碍等。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的意义重大。 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帮助脑卒中病人尽快恢复功能。通过及时、科 学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再生和恢复,防止功能 缺损的进一步加重,提高康复效果。 早期康复训练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脑卒中后常伴随着吞咽困难、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及时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预防这些 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 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脑卒中病人常常面临失 去独立生活能力的风险,通过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尽快恢复自 理能力,减少对他人的依赖,提高生活质量。

他汀类药物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的影响

他汀类药物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的影响 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类型,它会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除了引起身体功能障碍外,脑卒中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抑郁情绪。抑郁情绪不仅会影响患 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患者的 抑郁情绪成为了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他汀类药物近年来备受瞩目。他汀类药物是用于降低胆固醇水平 的一类药物,最常见的代表药物是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等。除了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外,他 汀类药物可能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等多种作用,因此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 治疗。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能还具有抗抑郁的作用,对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情 绪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将从他汀类药物对抑郁症的影响机制、临床研究结果和安全性等方 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他汀类药物对抑郁症的影响机制 1. 抗炎作用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从而降低胆固醇合成。他汀类药物还能够通过 调节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来发挥抗炎作用。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反应在抑郁症的发病机 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可能为其抗抑郁作用提供了分子生物学基 础。 他汀类药物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氧化应激反应的产生,降低自由基的 产生和毒性。氧化应激反应被认为是抑郁症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而他汀类药物的抗氧化 作用可能能够减轻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3. 血管保护作用 脑卒中患者往往伴随着血管损伤和缺血再灌注损伤,这些损伤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发 展有一定的关系。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纤溶酶系统、减少血小板 聚集等多种途径保护血管,减轻脑卒中患者的血管损伤,从而减轻抑郁症的发生。 他汀类药物具有多种可能的作用机制,这些作用可能为其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的影响 提供了分子生物学基础。 二、临床研究结果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具有一定的影响。一项回顾 性研究发现,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的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抑郁症的严重 程度也明显减轻。另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与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的发生

杵针疗法结合情志护理对中风后抑郁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杵针疗法结合情志护理对中风后抑郁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中风后抑郁患者采用杵针疗法与情志护理的康复效果。方法选 取我院67例中风后抑郁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干预组(常规护理基 础上配合杵针疗法与情志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杵针疗法),通 过脑卒中影响量表(SIS)、巴氏指数评定量表(BI)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经过6周时间干预后,两组患者HAMD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SIS评分均有一定改善,两组患者干预后Barthel指数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干预组患者干预后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S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后抑郁 患者采用杵针疗法结合情志护理的效果良好,有利于缓解患者抑郁情绪,帮助患 者尽快康复。 关键词:中风后抑郁;杵针疗法;情志护理;康复效果 中风后抑郁(PSD)主要是指患者中风后出现的复杂性情感障碍型疾病,通常表现为意志活动减少、思维迟缓、情绪低落等症状,同时也会伴有很多不适症状,甚至会做出自杀等行 为[1]。中风后患者极易出现抑郁症状,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PSD,推拿、针灸等传 统中医疗法也比较常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2]。但是,杵针疗法、情志护理等极具 中医护理特色的技术很少用,为了进一步提高PSD患者的康复效果,本文对我院67例PSD 患者采用杵针疗法、情志护理的康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67例PSD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 经过查体并没有发现明显的意识障碍、严重认知障碍,也没有合并器质性精神障碍,同时排 除了合并严重的心脑肝肾疾病患者、严重语言障碍患者以及既往存在抑郁病史患者。将67 例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干预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干预组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介于19-81岁。对照组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介于20-82岁。两组患者的 性别以及年龄等情况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对比较小,可比性较强。 1.2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常规综合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用药指导、病情观察 以及饮食护理等。 1.2.1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杵针疗法,选择太极杵针(由成都市新亚机电设备厂 生产)点叩、升降、开阖、运转、分理李氏十鬼祟穴、神门穴、天谷八阵以及四关穴等穴位,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刚开始每天1次,每次连续半小时,持续治疗6d后,然后每隔2d进 行1次治疗,前后治疗6周。 1.2.2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情志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内容:①情志相胜法。护理人员可以经常向患者讲述一些幽默、风趣的小故事,唤起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 愉快经历,营造一种愉快、轻松的病房氛围,尽可能消除患者内心忧伤、抑郁等不良情绪。 ②移情易性法。全面了解患者的兴趣爱好以及病情,组织患者平时多看一些娱乐节目,参加 健身活动或者琴棋书画活动等,每天1次,每次半小时。③五音疗法。护理人员平时可以多 播放《悲怆》、《嘎达梅林》、《第三交响曲》以及《慨古今》等商调式音乐,每天2次, 每次半小时。 1.3 观察评价指标 采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IS)、巴氏指数评定量表(BI)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其中SIS量表的评价内容包括交流、情绪、记忆、力气以及思维 等方面,共有59个条目,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质量越高;BI量表评价内容包括大小便控制、洗澡、穿衣、进食以及修饰等,共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高;HAMD量表包括入睡困难、自杀、有罪感以及抑郁等条目,分数越低说明抑郁程度越低。

临床工作者心得体会

临床工作者心得体会 努力将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经验,在此过程中我还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努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 业素养。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临床工作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临床工作心得1 这一年来,在领导们的关心及同事们的帮助下,较好地完成了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工作态度、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均取得较大的进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服务理念,体现以人为本 一直以来,本人始终坚持把病人是否满意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标准,把病人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病人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病人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扎实开展医疗服务工作。切实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渗透到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把病人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意识,努力为病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本人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接待礼仪、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学习,在言谈举止和一言一行当中体现个人修养。在上岗行医工作当中,积极主动帮助病人解决就诊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让病友感受到热情周到的服务,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体贴。 二、提高技术水平,打造医护品牌 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是病人、家属、社会评价医务工作者满意

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本人始终把强化医疗质量、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打造过硬技术品牌作为提高群众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抓手。严格落实了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定期自查,找出问题,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强做大,我认为首先要提高服务质量,让每一个就诊的患者满意,并以此来扩大我院的知名度。参加工作以后,我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道德水平,摆正主人翁的心态,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竭尽全力为患者服务。对病人细心照顾,和蔼可亲。努力将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经验,在此过程中我还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努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经过将近一年的工作实践我熟练掌握了大病历的书写、病程记录、会诊记录、出院记录等医疗文件的书写。 本人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将不断努力进取,竭尽全力完善自己,同时真诚的希望医院领导和各位同事们给我提出宝贵的批评建议,纠正存在的错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帮助我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后,我一定认真克服缺点,发扬成绩,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做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为全面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出自己的贡献! 临床工作心得2 本人一年来勤勤恳恳的工作,在各种场合各种环境下,一直不敢忘记自己是个普通的医生,一直努力地按照医院的要求去开展业务工作,虽然并没有优秀的表现和突出的贡献,但是,也没有给社会留下污点,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 石娜;安亮;卢国珍;刘建峰;李小军 【期刊名称】《临床医药实践》 【年(卷),期】2022(31)4 【摘要】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情绪改善、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脑病科收治的卒中后抑郁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 察组,每组60例。两组均给予卒中常规治疗及口服艾司西酞普兰,观察组给予10 Hz高频rTMS治疗,对照组给予伪刺激治疗,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和NIHSS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高于对照组的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rTMS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和神经功能。 【总页数】4页(P261-264) 【关键词】卒中后抑郁;重复经颅磁刺激;艾司西酞普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作者】石娜;安亮;卢国珍;刘建峰;李小军 【作者单位】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13 【相关文献】 1.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 2.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高压氧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效果观察 3.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效果观察 4.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高压氧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效果观察 5.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高压氧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效果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精神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 症等。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一直 在精神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中医药结 合传统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一、中医药的理论基础 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其中,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是通过阴阳平衡来维持的,而精神疾病 往往是阴阳失衡所致。五行学说则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而精神疾病通常与环境因素有关。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信 息传导的通道,而精神疾病可能是由于经络阻塞导致的。这些理论为 中医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中医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方法 1.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核心方法之一。中药中的活 性成分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例如,柴胡、香附等中药可以舒肝解郁,安神定志,对抑郁症有一定的 治疗作用;益智仁、茯苓等中药则可用于改善记忆力和注意力,对失 眠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有效果。 2.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系统,调节气血运行,针灸可以缓解精神紧张、焦虑和抑郁等精神疾病症状。例如,悬灸、合谷穴针灸可以缓解焦虑症的症状,百会穴针灸可以改 善抑郁症的情绪。 3.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中医药的另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按摩人体的特定穴位和 经络,调理气血,舒缓神经,改善精神疾病的症状。例如,捏脊推拿 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推撩足三里穴可以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三、中医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优势 1. 个体化治疗 中医药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中医药认为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同样的疾病可能 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这种个体化的治疗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2. 综合调理 中医药在治疗精神疾病时注重整体调理,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而是从调整患者的体质出发,提高患者的整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综合调理在精神疾病治疗中,可以提高患者 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复发。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

神经内科护理实习心得体会合集6篇

神经内科护理实习心得体会合集6篇 神经内科护理实习心得体会1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进修完毕。在短短的两个月中,在护士长悉心安排下。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耐心教导中,我学到了平时工作中从未遇到的宝贵经验和临床操作,病房整洁、护士勤快、团结协作、护理服务到位,使我受益匪浅。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是医院的一个特殊场所,在这里体现了“三个集中”——危重病人集中,有救治经验的医护人员集中和现代化监测的治疗仪器集中。作为拯救危重病人的“中转站”。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把危重病人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设有中心监护站,直接观察所有监护的病床。 来到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我对每一件仪器都感到好奇,中心监护仪、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输液泵、微量注射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每床配备完善的功能设备,提供电、氧气、压缩空气和负压吸引等医疗器械。每张监护病床装配电源插座。每床配备床旁监护系统,进行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压力监测等基本生命体征监护。我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护理诸如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梗塞,癫痫,脑干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重症患者。面对这些重症患者,医生护士在紧急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的抢救患者的生命。其实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工作是需要具备很多条件、护士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熟练掌握重症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经过专科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的护士从早上接班开始,就要针对患者逐个进行翻身、口护、尿护等护理。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患者,九成以上都无法自主活动。每两个小时翻身一次,每次都要将患者抬到舒适的位置,摆好体位。遇到发

常见疾病患者的心理康复 (1)

常见疾病患者的心理康复 第一节肢体功能障碍的心理康复 一、脑血管意外后的心理康复: (一)震惊期(Shock)由于住院卒中病人几乎看不到此期,所以不做论述。 (二)否认期(Denial ): 否认指拒绝承认所处境况及其影响,是个体用于应付痛苦的思想或情感的一种基本方式。患者面对自己的残疾或疾病抱有侥幸心理,对病情产生部分或完全曲解以躲避心理负担与痛苦。 1、临床表现: ⑴对康复的欲望值太高,超过身体恢复的实际可能性,常要求恢复到病前的身体状况,不承认遗留残疾。 ⑵忧伤、悲观、苦闷情绪一般较轻。 ⑶卒中病人在否认期表现也多为惰性强意志力减退。 卒中患者否认现象很常见。这是由于脑损伤患者常常采用具体形象思维方式,对前途的设想常以别人灌输的或自己想象的为主,很少能进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抽象逻辑性思维。他们惯用的思维方式对否认很容易接受和使用。否认是他们抵挡不愉快的现实,摆脱痛苦的有力武器。 否认可暂时保护个体免受情感痛苦,抵挡不愉快的现实,使他有时间慢慢承认疾病或损伤的存在,减轻忧伤悲痛的情绪,暂时不降低康复效能。但否认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它不可能使患者摆脱长期的感情痛苦。 2、治疗 ⑴脑卒中的患者多数有认知功能障碍,对问题的理解有一定困难,不易将预后的不良后遗症过早告之患者,不要打破他们的“梦想”,应鼓励病人积极参加康复训练“顺其自然”。对今后的前途不做过多设想,等到生活完全自理以后再说。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患者逐步会对自己的病情有所认识。如果康复早期将不利的一面告诉患者,他们情绪控制能力差,很容易产生焦虑及抑郁。 ⑵对卒中病人的心理治疗切忌讲的太多,重点在于促进病人早日达到生活自理。分析病情时给病人讲有利的一面,鼓励他做积极的努力。不利的病情仅讲给家属听,避免引起病人情绪波动。 ⑶否认期选用哪种方法进行心理治疗,要根据患者情况而定。最常采用的是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增进适应性行为,减弱或消除不适应性行为。运用奖励的方式使好的行为模式反复出现,保持下来。总之要顺其自然发展,不要操之过急。允许患者有一适应、领悟和认知转变的过程。 ⑷心理治疗间隔时间根据病人和家属的要求而定,一般一个月一次即可。治疗时家属在旁边,可以教给家属一些方法,平时他们可以帮助病人。医生如遇见病人时不要忘记鼓励他几句,此时他们会努力表现得更好。若有需要可临时加一次心理治疗。 ( 三)抑郁期(Depressive Reaction) 抑郁症状是因对前途悲观失望而引起。少数病人是由于事业受损、经济困难等种种困境而诱发抑郁。抑郁期可长达1月以上。病因与卒中有直接关系。 1、临床表现 ⑴卒中患者感到病情的严重时,否认期可逐渐或突然消失。一旦患者面对梦和幻想的完全破灭,忧愁压抑的心情占主导地位。心情沮丧、苦闷、消沉、忧伤等悲观情绪反应为持久和突出症状。

家庭医生团队干预社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效果

家庭医生团队干预社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效果 陈文;江彬;朱惠仙;杨竹洁;徐光征;彭磊;魏靖 【摘要】目的:评估家庭医生团队干预对社区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抑郁情绪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上海市某社区内的PSD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基础康复指导和必要的抗抑郁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家庭医生团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状况和生活能力.结果:干预36周后,干预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66%比71.11%,P<0.05);干预12周、24周、36周后,干预组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医生团队综合干预可有效改善PSD患者的抑郁情绪和日常生活能力. 【期刊名称】《上海医药》 【年(卷),期】2019(040)010 【总页数】3页(P56-58)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家庭医生团队干预;康复效果 【作者】陈文;江彬;朱惠仙;杨竹洁;徐光征;彭磊;魏靖 【作者单位】上海市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上海 200030;上海市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上海 200030;上海市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上海 200030;上海市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上海 200030;上海市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上海 200030;上海市徐

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上海 200030;上海市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全科门诊,上海 20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发生于脑卒中后,表现为一系列抑郁症状和相应躯体症状的综合征,是脑卒中后急性期常见的并发症。有研究表明,约30%的脑卒中患者会在脑卒中后的不同时期发展成PSD[1]。PSD的患病率在20%~65%[2-3]。PSD对脑卒中后患者的功能恢复、整体预后、以及生活质量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4-5]。PSD还是脑卒中复发和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6]。目前社区对PSD实施康复治疗并不多见。本研究旨在评估家庭医生团队干预PSD的康复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上海某社区辖区内PSD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PSD患者分为干预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干预组中,男性28例, 女性17例;平均年龄(69.97±7.90)岁;缺血性脑卒中43例,出血性脑卒中2例,平均病程(27.38±4.82)天。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70.88±7.73)岁;缺血性脑卒中42例,出血性脑卒中3例,平均病程 (28.88±5.53)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脑卒中类型等方面差异均无 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 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2)符合《精神与行为问题》抑郁标准。(3)至少有一个肢体肌力≤Ⅳ级。排除标准:(1)既往有抑郁症病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