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卫生防治指南(大众版)

精神卫生防治指南(大众版)

精神卫生防治指南

(大众版)

精神分裂症

一、概述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组进展性,慢性迁延的重型精神障碍,主要以认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精神活动的异常为主要表现;最终会导致职业和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

精神分裂症发病率与患病率在不同地区差异可以很大,地域、种族、文化、经济等因素是导致差异的不可变因素。总体上,男女患病率大致相等,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首发年龄和病程特点上。90%的精神分裂症起病于15~55岁之间,发病的高峰年龄段男性为10~25岁,女性为25~35岁。

二、临床表现

精神分裂症多隐匿起病,急性起病者较少。

(一)前驱期症状

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出现明显的精神病性表现之前,可能表现为前驱症状。最常见的前驱期症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情绪改变: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等。②认知改变:出现一些古怪或异常的观念和想法,学习、生活、工作能力下降等。

③感知改变:对自身和外界的感知改变。④行为改变:如社交退缩或丧失

兴趣,敏感多疑,职业功能水平下降。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爱好〃,如痴迷某些抽象的概念、哲学和宗教迷信问题等。⑤躯体改变:睡眠和食欲改变、虚弱感、头痛、背痛、消化道症状等。⑥部分青少年患者会突然出现强迫症状为首发症状。由于上述这些变化缓慢,患者在其他方面基本保持正常,且常常对这些症状有较为合理化的解释,往往被忽略,经常在回顾病史时才能发现。

(二)显症期症状

1.阳性症状。包括幻觉、妄想及言语和行为的紊乱(瓦解症状)。

(1)幻觉:幻觉属于感知觉障碍,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均可出现,但以幻听最常见,幻听通常被体验为不同于患者自己想法的声音,不管这个声音是否熟悉。幻听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如虫鸣鸟叫,机器的隆隆声或音乐声等;也可以是言语性的,如听到有人在喊自己的名字,或听到某人或某些人的交谈秽语或议论,或听到来自神灵或外星人的讲话,也有可能是评论性的,声音对患者评头论足,患者可能因为评论内容的好坏表现为沾沾自喜和大发雷霆。也可能是命令性幻听,声音让患者跳下去,患者可能会从几层楼的高度跳下来。幻听还可以以思维鸣响的方式表现出来,即患者所进行的思考,都被自己的声音读出来。

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样可出现幻视和其他类型的幻觉,如一个精神分裂症在院子里跑来跑去,被问及为什么如此,患者说:“有一只大红公鸡在院子里跑,我在抓公鸡(幻视)”。幻触一般较少见,有时患者感到自己身体上有刀割、电流灼伤、针刺、触摸或被强奸的感觉,或感到皮肤里有虫子跑。精神分裂症的幻觉既可以是形象生动的真性幻觉,也可能是形象

模糊,感到体内某个部位出现声音的假性幻觉。在幻觉的支配下,患者可能做出违背本性、不合常理的举动。

(2)妄想:属于思维内容障碍。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具有以下特点:①内容离奇、逻辑荒谬;②患者对妄想的内容试图隐瞒,不愿意暴露;③妄想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有扩大和泛化的趋势。

妄想是该病出现频率最高的症状之一,表现形式多样。不同妄想在本病出现的频率以及对疾病的诊断价值有不同,临床上以被害、关系、嫉妒、钟情、非血统、宗教和躯体妄想多见。同一患者可表现一种或几种妄想。一般来讲,在意识清晰的基础上持续出现某些离奇古怪或令人难以置信的妄想(如坚信某人在脑内植入了芯片来监视其思想、坚信能控制太阳的升起和降落、能阻止地震发生等),常提示精神分裂症的可能。

(3)瓦解症状群:瓦解症状群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过程障碍、怪异行为和紧张症行为以及不适当的情感。

思维形式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这是精神分裂症最具特征性的症状之一。思维形式障碍按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可表现为病理性赘述、思维散漫离题、思维破裂及词的杂拌。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联想散漫,思维联想缺乏目的性、连贯性、逻辑性,交谈难以深入,脱离主题,缺乏中心,抓不住要点,无法理解,书写材料不知所云。严重者表现为思维破裂,言语支离破碎,句子间缺乏内在联系,意思表达不完整,只是词汇的堆积,或语词杂拌,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交谈。有的患者表现为逻辑倒错性思维,推理过程十分荒谬离奇,既无前提,又缺乏逻辑,甚至因果倒置,不可理喻。有的患者赋予普通的词句、符号、甚

至动作某种特殊的只有患者能够理解的意义。有的患者表现为在无外界影响下思维突然出现停顿、空白、或同时感到思维被抽走。

行为症状可以表现为单调重复、杂乱无章或缺乏目的性的行为,多表现为旁人无法理喻的仪式化行为(作态)。有的患者表现扮鬼脸,幼稚愚蠢的傻笑或声调,脱衣、脱裤、当众手淫等;有的患者表现意向倒错,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或伤害自己的身体;有的患者可表现为紧张症行为:表现为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或单独发生。紧张性木僵表现为运动抑制,轻者动作缓慢、少语少动(亚木僵),重者终日卧床,不语不动,肌张力高,有时出现蜡样屈曲。可出现被动服从,主动性违拗,模仿动作和模仿言语。患者意识清,能感知周围事物,病后能回忆。紧张性兴奋者表现为突然发生不可理解的冲动行为,言语内容单调刻板,行为无目的性。不适当的情感是指患者的情感表达与外界环境和内心体验不协调。常表现为情感的反应性降低以及反应过度或不适当等形式:情感反应性降低者表现为情感淡漠迟钝,甚至缺乏快感;反应过度或不适当者表现为对一点小事极端暴怒、高兴或焦虑,或表现情感倒错(高兴的事情出现悲伤体验,悲伤的事情出现愉快体验),或表现持续的独自发笑,或表现幻想性质的狂喜狂悲、宗教性的极乐状态,对灵魂出窍和宇宙毁灭的恐惧等。

2.阴性症状。阴性症状是指正常心理功能的缺失,涉及情感、社交及认知方面的缺陷。其中意志减退和快感缺乏是最常见的阴性症状。

(1)意志减退:患者从事有目的性的活动的意愿和动机减退或丧失。轻者表现为安于现状,无所事事,对前途无打算、无追求、不关心,个人卫生懒于料理。重者终日卧床少动,孤僻离群,行为被动,个人生活不能

自理,甚至本能欲望也缺乏。

(2)快感缺乏:表现为持续存在的、不能从日常活动中发现和获得愉快感,患者参与活动的动机降低。约半数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此症状。

(3)情感迟钝:表现为不能理解和识别别人的情感表露和(或)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患者在情感的反应性、面部表情、眼神接触、体态语言、语音语调、亲情交流等方面均存在缺陷。

(4)社交退缩:包括对社会关系的冷淡和对社交兴趣的减退或缺乏。表现为少与家人与亲友交往,性兴趣下降,难以体会到亲情与友爱,不主动参与社交活动。

(5)言语贫乏:属于阴性的思维障碍,即言语的产生减少或缺乏。表现为言语交流减少,回答问题时内容空洞、简单,严重者几乎没有自发言语。如果患者的语量不少但内容空洞、单调,缺乏意义则属于瓦解症状。

3.焦虑、抑郁症状。约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其疾病过程中会体验到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尤以疾病的早期和缓解后期多见。

4.激越症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1)攻击暴力:部分患者可表现激越,冲动控制能力减退及社交敏感性降低,可出现冲动攻击与暴力行为。

(2)自杀:自杀行为多在疾病早期,或在入院或出院不久时发生。引起自杀最可能的原因是抑郁症状,而虚无妄想、命令性幻听、逃避精神痛苦及物质滥用等则是常见的促发因素。氯氮平对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意念更为有效。

5.认知功能受损。精神分裂症患者定向力完整,意识通常清晰,一般的记忆和智能没有明显障碍。慢性衰退患者,由于缺乏社会交流和接受新知识,可表现为退缩和智能减退。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涉及多个认知领域,包括注意、执行功能、工作记忆、情景记忆、抽象概括和创造力等方面。

6.自知力。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自知力不完整或缺乏。自知力缺乏是影响治疗依从性最重要的原因。

三、诊断、治疗和康复

(一)诊断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由具有精神科资质的专科医生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病程特征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考虑进行诊断。

(二)治疗与康复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手段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社区康复,由具有精神科资质的专科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

1.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措施,而健康教育、工娱治疗、心理社会干预等措施应该贯穿治疗的全过程,即目前倡导的全病程治疗。

2.物理治疗

包括电抽搐治疗(ECT)和改良的电抽搐治疗(MECT)o其他可能有前景的治疗方法还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和深部脑刺激等。

3.心理与社会干预

精神分裂症患者仅仅消除精神症状是不够的,理想的状态是患者精神

症状消失,社会适应良好。而心理社会干预措施有助于这一理想目标的获得。

(1)行为治疗(社会技能训练)。基于学习理论,运用各种方式(如看录像、示范或角色扮演等)训练和提升患者的各种实用技能,包括如何做决策、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应对应激和不良情绪以及一些生活基本技能等。

(2)家庭干预。家庭干预的要素是心理教育、问题行为的解决、家庭支持及危机处理措施等的有机结合。研究表明,家庭治疗对降低复发率有效。

①心理教育:目的在于提高患者和监护人对疾病的理解,对高情感表达的家庭成员进行指导。具体内容包括向家庭成员讲解:a.疾病的性质特征;

b.精神疾病和药物治疗的基本知识;

c.对待患者的正确态度;

d.如何为患者提供某些支持(如督促服药、学习、锻炼等);

e.如何分析与解决家庭矛盾与冲突等。

②家庭危机干预:目的是指导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应付应激的方法,减轻患者压力。要求家庭做到:a.能接受患者精神症状的存在;b.能确认可能诱发精神病的应激源;c.能预防可能导致下次急性发作的应激源;d.能提供避免或降低疾病发作的对策,包括复发先兆症状、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与处理等。

③家庭为基础的行为治疗:指导家庭成员如何同患者相处,如何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强化与保持患者所取得的进步等。

(3)社区服务。精神分裂症患者最终都需要生活在社区,因此应在社

区中管理患者,为他们提供方便、合理和高效的服务,提高患者在社区中的适应和生存能力,促进心身的全面康复。

(4)其他。其他可以选用的方法包括个体治疗、小组治疗、认知行为治疗、辩证行为治疗、认知训练、职业治疗、艺术治疗等。可以针对患者的特点,选择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方法来应用。

分裂情感性障碍

一、概述

分裂情感性障碍是一种在同一次疾病发作期内同时满足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诊断要求的发作性疾病,精神分裂症症状和心境障碍症状可以同时出现或相隔几天出现。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如妄想、幻觉、思维形式障碍及被动体验等)与典型的抑郁发作(如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减退)或躁狂发作(如情绪高涨、躯体和精神活动的增加)或混合发作相伴出现。精神运动性障碍,包括紧张症症状群也可出现。分裂情感性障碍常反复发作,症状必须持续至少1个月以上。

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型)在年长者中较年轻者常见,而躁狂型则在年轻者中常见,女性发病年龄晚于男性。男性分裂情感性障碍患者更常出现反社会行为、情感平淡或不适当的情感反应。

二、临床表现

作为一种发作性障碍,情感性症状与精神分裂症症状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都很明显,两种症状多为同时出现或至多只差几天。可分为以下三型:

(一)分裂情感性障碍(躁狂型)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分裂症症状和躁狂症状均突出。心境异常的形式通常为情绪高涨,伴自我评价增高和夸大;有时以兴奋或易激惹更明显,且伴攻击性行为和被害观念。上述两种情况均存在精力旺盛、活动过多、注意力集中受损以及正常的社会约束力丧失。可存在关系、夸大或被害妄想。例如,患者可能坚持认为他们的思维正被广播或正被干扰、异已的力量正试图控制自己,或诉说听到各种不同的说话声,或表露出不仅仅为夸大或被害内容的古怪妄想性观念。此型患者通常急性起病,症状鲜明,虽常有广泛的行为紊乱,但一般在数周内可完全缓解。

(二)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型)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分裂症症状和抑郁症状均突出。抑郁心境表现为某些特征性抑郁症状或行为异常,如迟滞、失眠、无精力、食欲或体重下降、正常兴趣减少、注意力集中受损、内疚、无望感及自杀观念或行为。同时或在同一次发作中,存在其他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如奇怪的妄想、第三人称幻听及各种被动体验等。此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如躁狂型鲜明和生动,但一般持续时间较长,而且预后较差。

(三)分裂情感性障碍(混合型)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分裂症症状与混合型双相障碍同时存在。此病可以表现为心境障碍类似的发作性病程,也可以表现为慢性精神分裂症样病程或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状态。

三、诊断、治疗与康复

(一)诊断

分裂情感性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完整的病史采集、深入细致的精神检查及严谨的临床诊断思维,由具有精神科资质的专科医生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病程特征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考虑进行诊断。

(二)治疗与康复

分裂情感性障碍需要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电休克治疗、心理治疗和心理社会综合康复治疗。

家庭治疗、社会技能训练及认知康复治疗对分裂情感性障碍的治疗有益。由于患者症状范围的巨大变化常使得家庭成员难以适应疾病的变化及患者的需求。因此,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疾病的性质、诊断和预后的不确定性,提高治疗依从性。

偏执性精神障碍

一、概述

偏执性精神障碍又称妄想性障碍,是指一组病因未明,以发展成一种或一整套相互关联的系统妄想(妄想症状持续三个月及以上)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妄想发作时没有抑郁、躁狂及混合发作的心境障碍,也没有其他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如持续性的听幻觉、思维障碍及阴性症状)。若存在幻觉则历时短暂且症状不突出。此病病程演进缓慢,在不涉及妄想内容的情况下,其他方面的精神功能基本正常,患者保存一定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多起病年龄为中年期,平均发病年龄约为40岁,但发病的年龄范围可以是18岁到90多岁。女性略多于男性,男性以被害型多见,女性则以感情型多见。大多数为已婚和有职业者。

二、临床表现

此病表现形式多样。以被害妄想为表现者坚信被人用一种或一些恶意的方式陷害,包括躯体、名誉和权力方面的受害。患者搜集证据、罗列事实或反复诉讼(诉讼狂),不屈不挠。以夸大妄想为表现者夸大自身价值、权力、知识、身份和地位,或坚信与神仙或名人有某些特殊关系等。以嫉妒妄想为表现者主要怀疑配偶不贞,故常对配偶采取跟踪、检查、限制外出等方式而防止配偶出现“外遇”。以钟情妄想为表现者,女性多见,表现为坚信某异性对自己钟情。此外,有的患者表现为坚信自己有某一躯

体缺陷或疾病状态的妄想,因而反复求医、检查,客观事实无法纠正其信念。

概括起来,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均有以下共同特点:

1.妄想形式各异但比较固定,内容不显荒谬离奇,是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2.妄想的发展符合逻辑,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结构比较系统严密;

3.患者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与妄想系统相一致,在不涉及妄想内容的情况下,其他方面的精神功能基本正常;

4.典型病例缺乏其他精神病理改变,如没有清晰、持久的听幻觉和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特征性症状,也无脑器质性疾病、物质滥用等的证据;

5.病程演进较慢,妄想往往持久甚至持续终生,但一般不会出现人格衰退和智能缺损,并有一定的工作生活能力。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诊断主要依靠完整的病史采集、可靠细致的临床评估,需要通过与患者、家人和知情人的沟通来澄清妄想是否存在,同时需排除伴有妄想的其他精神障碍。

(二)治疗与康复

通常偏执性精神障碍的患者很难主动就诊,不承认自己有病,不愿意服药治疗。即使住院也难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治疗依从性差。一般来讲,对有敌意、攻击、自杀隐患的患者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监管和强制性住院治疗。偏执性精神障碍的首选是抗精神药物治疗,目标是改善偏执性精

神障碍的症状并防止恶化或复发,尤其对由于妄想伴发的激越症状,降低精神症状对心身状况和社会功能的影响。心理干预有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使患者对疾病性质和治疗方法有所了解。由于这类患者大多敏感多疑,故推荐个别心理治疗。心理干预常配合药物治疗进行。偏执性精神障碍病程多呈持续性,有的可终生不愈。部分患者老年后由于体力与精力日趋衰退,症状可有所缓解。少数患者经治疗后可有较好的缓解。由于病因不明,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培养开朗、乐观的个性可能对预防本组疾病有好处。

双相情感障碍

一、概述

双相情感障碍也称双相障碍,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的常见精神障碍。常与焦虑共症状,共病物质滥用,也可以出现幻觉、妄想、紧张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一般呈反复发作性病程,躁狂/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循环或交替出现,也可以混合特征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一段时间,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病程多型演变,发作性、循环往复性、混合迁延性、潮起潮落式,病程不一而足。间歇期或长或短,间歇期社会功能相对恢复正常,但也可有社会功能损害;多次反复发作后会出现发作频率加快、病情越发复杂等现象。

二、临床表现

双相障碍典型临床表现可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几种形式。

(一)抑郁发作

典型的抑郁发作,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减退“三低”症状为特征,伴有认知功能减退和躯体症状。

1.情绪低落抑郁发作最主要的、原发的症状。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从轻度的闷闷不乐到严重的痛不欲生、悲观绝XX可以出现。兴趣缺乏、愉快感缺失,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典型的抑郁发作有晨重

夜轻的节律特点。

2.思维迟缓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感觉脑子像生锈的机器,临床上表现为主动言语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无法交流。

3.认知功能损害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减弱,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思维灵活性减退。

4.意志活动减退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而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为动作行为缓慢,生活被动、懒散、日常生活需要督促。不想做事,疏远亲友,回避社交。

患者也可能出现一些精神运动性改变、生物学症状及精神病性症状。

5.精神运动性改变

(1)焦虑:焦虑与抑郁常常伴发,表现为莫名其妙地紧张、担心、坐立不安,甚至恐惧。可伴发一些躯体症状,如:心跳加快、尿频、出汗等。

(2)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迟滞表现为活动减少,动作缓慢,工作效率下降,严重者可表现为木僵或亚木僵状态。激越患者则与之相反,脑中反复思考一些没有目的的事情,思维内容无条理,大脑持续处于紧张状态。

由于无法集中注意力来思考一个问题,实际上,思维效率下降,表现为紧张、烦躁不安、难以控制自己,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6.生物学症状

(1)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

时,早醒后不能再入睡,并发愁一天怎么熬过去,想许多不愉快的事;有的表现为人睡困难,辗转反侧,即使睡着了也感到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

(2)食欲下降、性欲减退:抑郁障碍对食欲的影响尤为明显。许多抑郁障碍患者进食很少,完全丧失进食欲望,体重明显下降。也有的抑郁障碍患者可出现食欲异常增加等情况,过度饮食而导致体重增加;也有两者兼有的情况。相当一部分抑郁障碍患者出现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有些患者勉强维持性行为,但无法从中体验到乐趣。

(3)精力缺失:抑郁障碍患者常诉说“太累了”或“完不成任务”“缺乏动力”,疲劳,常感到精力不足,体力耗竭,能力下降。

7.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可以在抑郁发作时期出现幻觉和妄想。儿童和老年患者的抑郁障碍症状常不典型。儿童患者多表现为兴趣减退,不愿参加游戏,退缩,学习成绩下降等。老年患者除抑郁心境外,焦虑、易激惹、敌意、精神运动性迟缓、躯体不适主诉等较为突出,病程较冗长,易发展成为慢性。

(二)躁狂发作

1.情感高涨是躁狂发作的主要原发症状。典型表现为患者自我感觉良好,主观体验特别愉快,生活快乐、幸福;整日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易怒。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易激惹、愤怒、敌意为特征,尤其当有人指责其不切实际的想法时,动辄暴跳如雷、怒不可遏,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持续时间较短,易转怒为喜或赔礼道歉。

8.思维奔逸患者联想速度明显加快,思维内容丰富多变,自觉脑子聪明,反应敏捷。语量大、语速快,□若悬河,有些自感语言表达跟不XX维速度。联想丰富,概念一个接一个地产生,或引经据典,或高谈阔论,信口开河,由于患者注意力随境转移,思维活动常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致使话题突然改变,讲话的内容常从一个主题很快转到另一个主题,即意念飘忽,严重时可出现“音联”和“意联”。患者讲话时眉飞色舞或手舞足蹈,常因说话过多口干舌燥,甚至声音嘶哑。

9.活动增多、意志行为增强多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即内心体验、行为方式与外界环境相协调。患者自觉精力旺盛,能力强,兴趣范围广,想多做事,做大事,想有所作为,因而活动明显增多,整日忙碌不停,但多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有的表现为喜交往,爱凑热闹,与人一见如故,爱管闲事,爱打抱不平,爱与人开玩笑,爱接近异性;注重打扮装饰,但并不得体,行为轻率或X莽(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等),自控能力差。患者无疲倦感,声称“全身有使不完的劲病情严重时,自我控制能力下降,举止粗X,可出现攻击和破坏行为。

10夸大观念及夸大妄想患者的思维内容多于心境高涨一致。在心境高涨的背景上,常出现夸大观念(常涉及健康、容貌、能力、地位和财富等),自我评价过高,言语内容夸大,说话漫无边际,认为自己才华出众,出身名门、腰缠万贯、神通广大等,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严重时可达到妄想的程度。有时也可出现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等,但内容多与现实接近,持续时间也较短。

11睡眠需求减少睡眠明显减少,患者常诉“我的睡眠质量非常高,

不愿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睡眠上”,终日奔波但无困倦感,是躁狂发作特

征之一。

12其他症状可有食欲增加、性欲亢进,有时则可在不适当的场合出

现与人过分亲热而不顾别人的感受。多数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即丧失自知

力。

儿童、老年患者常不典型。儿童患者思维活动较简单,情绪和行为

症状较单调,多表现为活动和要求增多。老年患者多表现为夸大、狂傲、

倚老卖老和易激惹,有夸大观念及妄想,言语多但较啰嗦。而情感高涨、

意念飘忽及活动增多不明显,病程较为迁延。

(三)轻躁狂

患者可存在持续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行为较X莽,但不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在双相障碍的长期自然病程中,始终仅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很少见,且这些患者的家族史、病前性格、生物学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等与兼有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相似,故ICD和DSM两大系统均未将单相躁狂单独分类,而是把所有的躁狂和轻躁狂,即使无抑郁发作都视为双相障碍。

(四)混合发作

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可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如抑郁心境伴以连续数日至数周的活动过度和言语迫促,躁狂心境伴有激越、精力和本能活动降低等。抑郁症状和躁狂症状也可快速转换,因日而异,甚至因时而异。

如果在目前的疾病发作中,两类症状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很突出,则应归为混合性发作。

患者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常见的有夸大妄想、被害妄想及关系妄想,幻觉相对少且短暂。这样的精神病性症状内容常与心境高涨等躁狂症状有联系,极少数患者出现木僵症状,患者表现不语不动,面部表情却显欣快,缓解后,患者诉说其思维联想增快等典型躁狂思维。

三、病程和预后

双相障碍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一般呈发作性病程,好发于春末夏初。多数患者具有躁狂和抑郁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只有10%〜20%的患者仅出现躁狂发作。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的自然病程是数周到数月,平均3个月左右。有的发作只持续数天,个别可达10年以上。部分患者的病程可呈自限性,轻度发作即便不加治疗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后自发缓解。躁狂和抑郁的发作没有固定的顺序,可连续多次躁狂发作后有一次抑郁发作。也可能反过来,或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发作间歇期症状可完全缓解,也有20%〜30%的双相I型和15%的双相∏型患者持续存在情绪不稳。间歇期的长短不一,可从数月到数年。随着年龄增长和发作次数的增加,正常间歇期有逐渐缩短的趋势。首次发作通常继之于应激性生活事件,但以后的发作与精神应激的关系不大。首次发病起病年龄较早,平均发病年龄一般不到30岁,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大多起病于50岁以前。发作频率、复发与缓解的形式均有很大变异。中年之后,抑郁变得更为常见,持续时间也更长。

虽然双相障碍有自限性,但如果不加治疗或治疗不当,复发率是相当

高的。未经治疗的患者中,50%能够在首次发作后的第一年内自发缓解,其余的在以后的时间里缓解的不足1/3,终身复发率达90%以上,约15%的患者自杀死亡,10%转为慢性状态,而长期的反复发作可导致人格改变和社会功能受损。过去一般认为几乎所有躁狂患者都能恢复,现代治疗最终能使50%的患者完全恢复,但仍有少数患者残留轻度情感症状,社会功能也未完全恢复至病前水平。在最初的3次发作,每次发作间歇期会越来越短,以后发作的间歇期持续时间不再改变。对于每次发作而言,显著和完全缓解率约为70%o

四、诊断、治疗与康复

(一)诊断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由具有精神科资质的专科医生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病程特征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考虑来做出。

(二)治疗与康复

1.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治疗原则:应采取精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包括家庭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治疗,其目的在于提高疗效、改善依从性、预防复发和自杀、改善社会功能及更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个体化治疗原则:个体对精神药物治疗的反应存在很大差异,制订治疗方案时需要考虑患者性别、年龄、主要症状、躯体情况、是否合并使用药物、首发或复发、既往治疗史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同时,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治疗反应、不良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等,并及时调整,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精神卫生防治指南(大众版)

精神卫生防治指南 (大众版) 精神分裂症 一、概述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组进展性,慢性迁延的重型精神障碍,主要以认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精神活动的异常为主要表现;最终会导致职业和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 精神分裂症发病率与患病率在不同地区差异可以很大,地域、种族、文化、经济等因素是导致差异的不可变因素。总体上,男女患病率大致相等,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首发年龄和病程特点上。90%的精神分裂症起病于15~55岁之间,发病的高峰年龄段男性为10~25岁,女性为25~35岁。 二、临床表现 精神分裂症多隐匿起病,急性起病者较少。 (一)前驱期症状 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出现明显的精神病性表现之前,可能表现为前驱症状。最常见的前驱期症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情绪改变: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等。②认知改变:出现一些古怪或异常的观念和想法,学习、生活、工作能力下降等。 ③感知改变:对自身和外界的感知改变。④行为改变:如社交退缩或丧失

兴趣,敏感多疑,职业功能水平下降。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爱好〃,如痴迷某些抽象的概念、哲学和宗教迷信问题等。⑤躯体改变:睡眠和食欲改变、虚弱感、头痛、背痛、消化道症状等。⑥部分青少年患者会突然出现强迫症状为首发症状。由于上述这些变化缓慢,患者在其他方面基本保持正常,且常常对这些症状有较为合理化的解释,往往被忽略,经常在回顾病史时才能发现。 (二)显症期症状 1.阳性症状。包括幻觉、妄想及言语和行为的紊乱(瓦解症状)。 (1)幻觉:幻觉属于感知觉障碍,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均可出现,但以幻听最常见,幻听通常被体验为不同于患者自己想法的声音,不管这个声音是否熟悉。幻听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如虫鸣鸟叫,机器的隆隆声或音乐声等;也可以是言语性的,如听到有人在喊自己的名字,或听到某人或某些人的交谈秽语或议论,或听到来自神灵或外星人的讲话,也有可能是评论性的,声音对患者评头论足,患者可能因为评论内容的好坏表现为沾沾自喜和大发雷霆。也可能是命令性幻听,声音让患者跳下去,患者可能会从几层楼的高度跳下来。幻听还可以以思维鸣响的方式表现出来,即患者所进行的思考,都被自己的声音读出来。 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样可出现幻视和其他类型的幻觉,如一个精神分裂症在院子里跑来跑去,被问及为什么如此,患者说:“有一只大红公鸡在院子里跑,我在抓公鸡(幻视)”。幻触一般较少见,有时患者感到自己身体上有刀割、电流灼伤、针刺、触摸或被强奸的感觉,或感到皮肤里有虫子跑。精神分裂症的幻觉既可以是形象生动的真性幻觉,也可能是形象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幻听、妄想、思 维紊乱和社交障碍等症状。在治疗和预防精神分裂症方面,制定一份 明确的防治指南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精神分裂症的防治指南,旨在提供全面、科学而有效的指导,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 会功能。 1. 诊断与评估 精神分裂症的准确诊断对于治疗和预防至关重要。医生应该综合患 者的症状、病史和体检结果进行评估。同时,可以通过采用病程观察、心理评估和神经影像学等方法来辅助诊断。在评估过程中,应该注意 排除其他可能的精神障碍和身体疾病。 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方式。抗精神病药物,如第一代 经典抗精神病药和第二代新型抗精神病药,被广泛用于防治精神分裂症。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反应进行调整,遵循个体化治疗 原则。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定期复查患者 的生理指标。 3. 心理社会干预 心理社会干预在精神分裂症的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精神分裂症的 患者常常面临社交功能障碍、就业困难和家庭关系问题等。心理社会

干预可以通过心理教育、认知行为疗法、社交技能训练和康复疗法等多种方式来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4. 康复与自助支持 康复与自助支持是精神分裂症防治中的重要环节。患者和家属应定期参加康复训练和支持小组,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康复活动可以包括社交游戏、职业训练、艺术治疗和运动疗法等。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人和社区成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5. 预防与早期干预 精神分裂症的预防与早期干预非常重要。应该加强对于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的筛查和识别,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在早期干预中,可以采取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和康复支持等综合措施,以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提供给公众的相关教育宣传也非常重要,以消除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误解,促进整个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的关注。 结语 精神分裂症的防治指南是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工具。通过明确的诊断标准、适当的药物治疗、全面的心理社会干预、恰当的康复与自助支持以及有效的预防与早期干预,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精神分裂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相信在医疗专业人员、患者和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够为精神分裂症的防治做出更大的贡献,帮助更多的患者重返社会,实现自我发展和价值的实现。

精神分裂症诊治指南

精神分裂症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大概为 3.8‰-8.4‰,美国的研究,终身患病率高达13‰;我国1994年调查数据,城市地区患病率7.11‰,农村4.26‰。精神分裂症病因复杂,尚末完全阐明。多起病于青壮年,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和内心体验不协调,脱离现实。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可有注意、工作记忆、抽象思维和信息整合等方面认知功能损害。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部分患者发生精神活动衰退和不同程度社会功能缺损。 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 神经生物学因素 ①神经生化研究显示,患者存在有多种神经递质功能异常,主要涉及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 ( )。中枢多巴胺水平增高,功能亢进,传统抗精神病药均为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受体的阻滞剂。中枢5-羟色胺水平异常,新型抗精神病药除了对多巴胺受体有拮抗作用外,还对5-羟色胺受体有拮抗作用。中枢谷氨酸水平低下,功能不足。②神经解剖和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患者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存在脑组织萎缩,脑室扩大和沟回

增宽。③母孕期病毒感染,围产期并发症,幼年的不良应激和躯体疾病,与神经系统发育缺陷有关,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有一定影响。 遗传学因素 大样本人群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遗传学研究提示了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易感基因位。目前普遍认为,精神分裂症可能是多基因遗传,发病是由若干基因的叠加作用所致。 社会心理学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经济状况、病前性格等社会心理学因素,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可能起到了诱发和促进作用。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末完全阐明,目前可以确定的一些影响因素,对疾病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目前较公认的观点是,易感素质和外部不良因素通过内在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分类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3),根据占主导地位的临床表现分为:偏执型分裂症,青春型分裂症,紧张型分裂症,单纯型分裂症,末定型分裂症;根据所处疾病的病期和预后分为: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精神

【世界卫生日】2020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单内容

2020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单内容 一、健康与心理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精神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躯体疾病不代表精神健康。每个人不仅需要身体健康,也需要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又称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 心理 精神卫生问题,又称心理卫生问题。精神卫生问题的存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人都会存在精神卫生问题,自己可能意识不到。精神疾病,又称精神障碍,是指精神活动出现异常,产生精神症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且达到足够的频度或持续时间,使患者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能力受到损害,造成主观痛苦的一种疾病状态。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精神疾病包括十大类近400种。轻性精神障碍可能仅仅是心烦、失眠、情绪不稳等神经症样的患病,而重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病、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精神障碍等患病,表现则言行失常,主要有认识思维活动、情感活动、行为活动异常,而产生的幻觉、妄想、抑郁、狂躁、伤人毁物、自残自杀等精神病性症状,且患者社会功能(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

二、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与躯体健康和躯体疾病一样,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 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生物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产前产后的发育情况、躯体疾病和成瘾物质等。如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要比没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容易患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相互影响,精神疾病会加重躯体疾病,患有躯体疾病也会增加患精神疾病的危险性。 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心理因素包括人的个性特征、对事物的看法、应对方式和情绪特点等。如心理负担过重、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心理反应大,均可能诱发精神疾病。 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社会因素包括生活中的各种大事、意外事件和不良事件、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文化、环境等。如天灾人祸、亲人亡故、工作或学业受挫、婚姻危机、失恋等重大生活事件是诱发精神疾病的重要社会因素。 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生的 各个阶段。各因素之间的良性作用是精神健康的保护因素,反之则是精神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当危险因素作用达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而通过消除危险因素、加强保护因素可以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促进精神健康。 三、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精神卫生问题,重视和维护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婴幼儿(0-3岁)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有养育方式不当所带来的心理发育问题,如言语发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绪行为控制差。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

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么站镇重性精神病筛查和防治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威宁县卫生局《威宁县2012年重性精神病筛查管理工作计划(威卫食药字【2012】96号)》的相关要求,依照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相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 建立和完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登记制度,完善精神疾病综合防治机制,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率,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和工作机制,提高基层人员防治能力。 二、项目范围和管理对象 ㈠项目范围:全镇。 ㈡管理对象:辖区内常住人员中诊断明确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以及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和严重精神发育迟滞)。 三、机构与职责 (一)乡镇卫生院主要职责: 1.协助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乡村医生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培训,并对其工作进行绩效考核。 2.承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收集与报告工作,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线索调查并登记、上报县卫生局;登记已确诊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井建立健康档案。

3.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指导下,定期随访患者,指导患者服药。有条件的地方,可开展社区患者危险行为评估,实施个案管理计划。 4.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转诊疾病复发患者。 (二)村卫生室主要职责: 1.协助乡镇卫生院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线索调查、登记、报告和患者家庭成员护理指导工作。 2.协助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 3.定期随访患者,指导监护人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督促患者按时复诊。 4.参与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三)村委会主要职责 协助卫生院通知和组织本村重性精神病患者(家属陪护)到村卫生室进行筛查管理工作。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2007版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主编单位中华医学会 前言 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牵头,编写《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现已完成的是: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老年期痴呆和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它们是《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规定的重点疾病。 精神分裂症及双相障碍(旧称躁狂抑郁症),无疑是目前我国精神科服务的重点,而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专科服务的重点病种。抑郁障碍,则包括一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患病率相当高,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以上三类精神疾病,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造成主要劳动力年龄段(15~45岁)的十大主要致病病种。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期痴呆将为今后一段时期中,致残率增长最快的精神障碍。ADHD(旧称多动症),则为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本《指南》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导建议,国际精神药物治疗规程委员会(IPAP)以及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专家也多次提出咨询建议。在格式方面则参照卫生部和高血压联盟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 本《指南》的指导思想之一是: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和ADHD 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的防治必须采取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综合措施。.合适的精神药物治疗对上述疾病有肯定的效果,但是不能忽视也不能偏废心理社会干预。老年期痴呆虽以生物学因素为主,但在干预方面,社会心理干预仍占重要地位。 本《指南》的另一指导思想是上述各类精神障碍,都呈慢性或慢性发作性过程,因而需要全病程防治。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以人为本的不同措施。在《指

精神科临床路径

精神科临床路径 一、精神分裂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精神分裂症(ICD10:F20/20.0/20.1/20.2/20.3),且为急性发作期,排除慢性退缩病人。 (二)诊断依据 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相关指南 1.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 (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 (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 (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2.严重标准 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3.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 4.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尚未缓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5.临床类型 (1)偏执型分裂症(F20.0) 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妄想为主,常伴有幻觉,以听幻觉较多见 (2)青春型(瓦解型)分裂症(F20.1) 符合分裂症诊断,常在青年期起病,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或紊乱为主。例如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情感倒错、行为怪异 (3)紧张型分裂症(F20.2) 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紧张综合征为主,其中以紧张性木僵较常见(4)未定型分裂症(F20.3)又名混合型或未分型 ①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有明显阳性症状 ②不符合上述亚型的诊断标准,或为偏执型、青春型,或紧张型的混合形式(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精

精神卫生知识科普

精神卫生知识科普 精神病的治疗主要采取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工作治疗、娱乐治疗、心理治疗及各方面的辅导,以减轻病者的种种障碍。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精神卫生知识要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精神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把人体精神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三良好”,以此来衡量人的精神是否健康。 (一)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识坚强,情感丰富,具有胸怀坦荡,豁达乐观的心境。 (二)良好的处世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三)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接物大度和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一、认识精神病 精神病与感冒、发烧一样,是一种疾病,是由社会、心理、生物三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而造成大脑功能紊乱,导致精神活动、行为失常。 精神病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可分为重性精神病和轻性精神病。常见的重性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 器质性精神病(如:老年性痴呆症)等。轻性精神病则以较为普遍的各种神经官能症为主。 重性精神病症状很多,不同的精神病的症状也不尽相同。常见的症状有: 错觉如把墙上的影子看成妖魔鬼怪。 幻觉常常能听到、看到、嗅到、尝到客观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焦虑病人显得烦躁不安、坐卧不宁,惶惶不可终日。

妄想病人凭空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甚至是荒诞无稽的想法,尽管与事实不符,其本人却坚信不疑。 淡漠病人对什么事都不关心,对任何外界事物都没有相应的反应,往往表情呆板,毫无激情。 自知力障碍不承认自己有病。 精神病的治疗主要采取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工作治疗、娱乐治疗、心理治疗及各方面的辅导,以减轻病者的种种障碍。发现得越早,治疗越及时,治疗效果就越好。 二、你的心理健康吗?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如其分地估价自己的能力 ●生活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适度宣泄和控制情绪 ●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三、如何及早察觉心理异常? 1、学习或工作效率无原因地急剧下降,如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学习兴趣消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千方百计躲避上学和考试;

精神卫生防治指南——分裂情感性障碍

精神卫生防治指南——分裂情感性障碍 一、概述 分裂情感性障碍是一种在同一次疾病发作期内同时满足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诊断要求的发作性疾病,精神分裂症症状和心境障碍症状可以同时出现或相隔几天出现。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如妄想、幻觉、思维形式障碍及被动体验等)与典型的抑郁发作(如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减退)或躁狂发作(如情绪高涨、躯体和精神活动的增加)或混合发作相伴出现。精神运动性障碍,包括紧张症症状群也可出现。分裂情感性障碍常反复发作,症状必须持续至少1个月以上。 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型)在年长者中较年轻者常见,而躁狂型则在年轻者中常见,女性发病年龄晚于男性。男性分裂情感性障碍患者更常出现反社会行为、情感平淡或不适当的情感反应。 二、临床表现 作为一种发作性障碍,情感性症状与精神分裂症症状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都很明显,两种症状多为同时出现或至多只差几天。可分为以下三型: (一)分裂情感性障碍(躁狂型)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分裂症症状和躁狂症状均突出。

心境异常的形式通常为情绪高涨,伴自我评价增高和夸大;有时以兴奋或易激惹更明显,且伴攻击性行为和被害观念。上述两种情况均存在精力旺盛、活动过多、注意力集中受损以及正常的社会约束力丧失。可存在关系、夸大或被害妄想。例如,患者可能坚持认为他们的思维正被广播或正被干扰、异已的力量正试图控制自己,或诉说听到各种不同的说话声,或表露出不仅仅为夸大或被害内容的古怪妄想性观念。此型患者通常急性起病,症状鲜明,虽常有广泛的行为紊乱,但一般在数周内可完全缓解。 (二)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型)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分裂症症状和抑郁症状均突出。抑郁心境表现为某些特征性抑郁症状或行为异常,如迟滞、失眠、无精力、食欲或体重下降、正常兴趣减少、注意力集中受损、内疚、无望感及自杀观念或行为。同时或在同一次发作中,存在其他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如奇怪的妄想、第三人称幻听及各种被动体验等。此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如躁狂型鲜明和生动,但一般持续时间较长,而且预后较差。 (三)分裂情感性障碍(混合型)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分裂症症状与混合型双相障碍同时存在。此病可以表现为心境障碍类似的发作性病程,也可以表现为慢性精神分裂症样病程或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状态。

精神病防治知识

精神病防治知识 一、精神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精神疾病不代表精神健康。每个人不仅需要身体健康,也需要精神健康。 健康(health)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又称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 精神卫生问题(mental health problems),又称心理卫生问题。精神卫生问题的存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人都会存在精神卫生问题,自己可能意识不到。 精神疾病(mental illness),又称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是指精神活动出现异常,产生精神症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且达到足够的频度或持续时间,使患者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能力受到损害,造成主观痛苦的一种疾病状态。 现行的国际疾病诊断分类(ICD-10)将精神疾病分为10大类72小类近400种。10大类为: 1。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老年期痴呆。 2.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如酒精依赖综合征。 3。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 4. 心境(情感)障碍。如抑郁症和躁狂症. 5. 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如焦虑症。 6。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如失眠症。 7. 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如偏执型人格障碍。 8. 精神发育迟滞。即通常所说的智力低下。 9. 心理发育障碍.如儿童孤独症。 10. 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二、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与躯体健康和躯体疾病一样,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 影响精神疾病发生的生物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产前产后的发育情况、躯体疾病和成瘾物质等.如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要比没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

精神卫生防治指南——双相情感障碍

精神卫生防治指南——双相情感障碍 一、概述 双相情感障碍也称双相障碍,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的常见精神障碍。常与焦虑共症状,共病物质滥用,也可以出现幻觉、妄想、紧张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一般呈反复发作性病程,躁狂/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循环或交替出现,也可以混合特征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一段时间,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病程多型演变,发作性、循环往复性、混合迁延性、潮起潮落式,病程不一而足。间歇期或长或短,间歇期社会功能相对恢复正常,但也可有社会功能损害;多次反复发作后会出现发作频率加快、病情越发复杂等现象。 二、临床表现 双相障碍典型临床表现可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几种形式。 (一)抑郁发作 典型的抑郁发作,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减退“三低”症状为特征,伴有认知功能减退和躯体症状。 1.情绪低落抑郁发作最主要的、原发的症状。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从轻度的闷闷不乐到严重的痛不欲生、悲观绝XX可以出现。兴趣缺乏、愉快感缺失,对任何事情都

提不起兴趣。典型的抑郁发作有晨重夜轻的节律特点。 2.思维迟缓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感觉脑子像生锈的机器,临床上表现为主动言语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无法交流。 3.认知功能损害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减弱,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思维灵活性减退。 4.意志活动减退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而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为动作行为缓慢,生活被动、懒散、日常生活需要督促。不想做事,疏远亲友,回避社交。 患者也可能出现一些精神运动性改变、生物学症状及精神病性症状。 5.精神运动性改变 (1)焦虑:焦虑与抑郁常常伴发,表现为莫名其妙地紧张、担心、坐立不安,甚至恐惧。可伴发一些躯体症状,如:心跳加快、尿频、出汗等。 (2)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迟滞表现为活动减少,动作缓慢,工作效率下降,严重者可表现为木僵或亚木僵状态。激越患者则与之相反,脑中反复思考一些没有目的的事情,思维内容无条理,大脑持续处于紧张状态。由于无法集中注意力来思考一个问题,实际上,思维效率下降,表现为紧张、烦躁不安、难以控制自己,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精神病防治工作职责精神病防治工作制度【模板】

1、按照县卫体局编制的相关规划和实施方案开展工作。 2、在县卫体局的统一安排下,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开展技术指导、培训、质控和效果评估。 3、负责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日常管理。 4、在县卫体局的组织下,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 5、在上级精防机构和县卫健局的领导下,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筛查、登记报告、随访管理等。 6、定期调查分析和报告基层机构患者信息,提出改进建议。 7、承担县卫体局和上级精防机构交办的各项任务。

一、重性精神疾病排查工作制度 排查人员在接受培训的基础上,必须掌握摸底调查的目的、任务、要求、疾病的识别与确定、统计报告方法等。 1、发现线索通过家属自报、社区报告、精神病收治医院和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机构反馈等渠道,掌握本镇重性精神疾病的线索。 2、确定病例对于已掌握的线索,调查者必须登门与患者接触,用精神病诊断学的方法进行确诊登记建档。同时,加强精神卫生机构与社区精防康复机构的联系,建立转诊制度。 3、建立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档案,排查摸清社区重性精神病患者底数,进行危险性评估,开展分级随访管理,并将病患者信息及时向社区管理部门通报。对摸排出的重性精神病人,积极协同相关部门动员、督促送医治疗。 二、精神病随访工作制度 1、按照规范开展随访工作,记录要规范。 2、每季度开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例会。 3、每年对新增的“以奖代补”类精神病人签订监护责任书。 4、每年二月对上一年所有精神病防治资料整理、归档保存。

5、每月汇总报表,了解复发、住院、迁出、死亡、走失病人情况,并对乡、村精神病防治工作进行指导。 三、管理工作制度 (一)建立网络 建立区、镇(街道)和村(居委会)三级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网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县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和指导机构(区级精防机构),配备专职精神卫生人员;各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实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个单位配备兼职精神卫生医务人员1~2人。 1.所有登记在管病人均需要录入我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有专人负责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工作,承担信息安全和保密责任。未经授权同意,不得透露患者信息。 2.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要妥善保存每位病人的档案资料(电子档案、纸质档案、包括个人信息补充表、随访表、体检表、知情同意书等)以备查检。 (二)职责分工 1.区级精防机构主要职责: ①协助区级卫生行政部门起草有关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协助相关部门建立区域内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网络;开展精神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宣传。 ②接受上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和帮助,协调

重性精神疾病工作制度(3篇)

重性精神疾病工作制度 1.成立本辖区重性精神疾病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精神卫生三级管理网络(街道、居委会、监护人),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例会。 2.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准确掌握精神病人基本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准确将相关报表上报。 3.开展重点人群的心理卫生咨询、心理行为干预、精神疾病预防等服务,早期发现精神疾患病人。 4.开展对慢性或服用维持剂量药物的精神病人诊治,对新发现或疑似病人应及时转诊至上级专业机构确诊。 5.建立随访制度。定期走访居委会,按疾病分期随访精神病人,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去向,填写随访记录,进行康复治疗指导。 7.病人就诊或医务人员到病人家中诊疗时,应有家属或监护人陪同。 8.做好重性精神病人的管理,防止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9.对“三无”精神病人登记造册并上报;对生活困难、符合免费服药治疗标准的患者,帮助申请享受、发放免费药物治疗。 ____镇卫生院____年____月____日 精神病管理工作制度 我国政府自____年代,就非常重视重性精神病管理防治工作。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作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增加、不同阶层利益格局变化,精神疾病越来越受到____,也为精神卫生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切实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的领导 按照《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规范》的要求,通过家属自报、社区报告、精神病收治医院

和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机构反馈等渠道,掌握本镇重性精神疾病的线索,采取分片包干、进村入户的方式,逐一排查确认后,建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档案。 三、做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访视评估工作 严格按照《重性精神疾病观者管理服务规范》的要求,做好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随访工作。精神卫生服务人员应定期与患者接触,了解患者近期情况,特别是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疾病状况、药物治疗情况、药物副反应,并及时进行患者危险行为评估。对危险行为级别较高者,应迅速按照服务流程逐级处理,同时加强防范。 四、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管理 对已确诊为重性疾病疾病的患者,特别是有危险行为的患者,协助民政部门送往精神卫生机构住院治疗;对处于稳定期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制定院外康复计划,由卫生院定期随访。 重性精神疾病工作制度(二) 排查人员在接受培训的基础上,必须掌握摸底调查的目的、任务、要求、疾病的识别与确定、统计报告方法等。 1、发现线索通过家属自报、社区报告、精神病收治医院和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机构反馈等渠道,掌握本镇重性精神疾病的线索。 2、确定病例对于已掌握的线索,调查者必须登门与患者接触,用精神病诊断学的方法进行确诊登记建档。同时,加强精神卫生机构与社区精防康复机构的联系,建立转诊制度。 3、建立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档案,排查摸清社区重性精神病患者底数,进行危险性评估,开展分级随访管理,并将病患者信息及时向社区管理部门通报。对摸排出的重性精神病人,积极协同相关部门动员、督促送医治疗。

精神卫生指导意见(全文)

精神卫生指导意见 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RM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对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进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71号)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精神卫生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治理”的原则,坚持精神卫生工作为保障RM群众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安定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进展服务。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探究符合我省实际的精神卫生工作进展思路,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XX络,把防治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和基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的模式,保障精神疾病预防与操纵工作的开展;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突出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努力开展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切实提高RM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最大限度满足RM群众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的法律法规;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 二、目标任务 按照《河北省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XX年)》确立的工

作目标,广泛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提高RM 群众的精神健康水平,改善重点精神疾病医疗和康复服务,减少精神疾病致残,基本满足RM群众的精神卫生服务需要。 一般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年达到30%,20XX年达到50%。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20XX年降到12%;在校学生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年达到40%,20XX年达到60%。 妇幼保健机构医护人员的孕产妇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识别率*年达到30%,20XX年达到50%。 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和照料者对于老年性痴呆、抑郁等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和预防知识知晓率*年达到30%,20XX年达到50%;试点地区老年性痴呆早期发现率*年达到50%,其中50%得到干预,20XX年扩大试点,早期发现率达到60%,其中60%得到干预。 重大灾害后干预试点地区受灾人群获得心理救助服务的比例*年达到20%,20XX年达到50%。 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年达到50%,20XX年达到60%。 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工作覆盖人口*年达到1600万,20XX 年达到4000万。精神病患者监护率要达到95%、显好率65%、社会参与率55%,肇事率下降到0.2%以下。 三、重点工作 (一)加强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干预。

重性精神病防治工作制度(五篇)

重性精神病防治工作制度 1、积极宣传认真执行“保密法”,增强保密意识。 2、设专人负责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工作。重性精神疾病的专职管理人员并应当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和精神疾病相关专业知识,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和保密意识,定期参加重性精神疾病作息管理培训及考核。基具体职责包括:负责本中心与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有关的文件、资料、作息的收发、存档及管理;负责重性精神患者基本信息、治疗与随访及精神卫生工作报表的审核、录入系统及质量控制等。 3、应定期备份系统中本辖区患者信息及统计报表,并妥善保管。未经同级行政部门许可,不得向其他机构和个人透露。 4、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发布全国或本地区重性精神疾病信息。其他部门、机构和人民无权向社会发布相关备案。 5、卫生系统内的相关机构或个人因工作需要使用重性精神病相关信息,需出示相关证明并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备案。 6、卫生系统外的其他部门和机构因工作需要查阅或使用重性精神疾病信息,需携带本系统业务主管部门证明,征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同意并备案后方可进行。 7、重性精神疾病的资料应上锁。 8、对违犯保密制度,造成泄密事故者,根据情节轻重给予不同处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重性精神病防治工作制度(二) 为了做好我镇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____年版)》要求,结合《米易县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实施办法》,根据我镇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成立本辖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2、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准确掌握精神病人基本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准确将相关信息上报相关部门。 3、开展重点人群的心理卫生咨询、心理行为干预、精神疾病预防等服务,早期发现精神疾患病人。 4、开展对慢性或服用维持剂量药物的精神病人随访,对发现或疑似病人应及时转诊至上级专业机构确诊。 5、建立随访制度,定期走访,按疾病分期随访精神病人,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去向,填写随访记录,进行康复治疗指导。 6、指导监护人督促病人按时服药,观察可能出现的药物副反应和精神症状,动员病人积极参加康复活动。 7、病人就诊或医务人员到病人家中随访时,应有家属或监护人陪同。 8、指导家属加强对重性精神病人的管理,防止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丙谷镇中心卫生院 重性精神病防治工作制度(三)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 (2008年-2015年) 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卫生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初步形成,领导协调机制正在各地逐步建立,管理规范和制度陆续出台,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发展,能力水平得到提高,服务规模和内容逐步扩大与完善。但是,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中还存在预防和识别处理精神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力度不够、总体服务资源不足且管理分散、地区差异明显、防治机构和人员队伍缺乏、尚未建立有效的机构间工作衔接机制、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康复薄弱等问题。为顺利推进《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年-2010年)》的实施,协调部门间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特制定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 一、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4〕71号)的精神,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

则,建立与“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工作机制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 (二)基本原则。 ----以预防为主,部门分工负责,依托现有力量,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人员队伍。 ----开展防治结合,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实行区域卫生规划,整合调整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并逐步实现功能分化,通过改扩建和新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实施重点干预,完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衔接机制,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 ----加强领导协调和指导,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三)工作体系建设目标。 ----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设置专职教师并配备合格人员的学校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40%、农村达到10%;2015年城市达到60%、农村达到30%。 ----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 ----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的县(市、区)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70%,2015年达到95%以上。 ----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县(市、区),到2010年达到70%,2015年达到85%。

脑卒中防治指南(大众版)

脑卒中防治指南 (大众版) 脑卒中,俗称“中风”,临床上称脑血管意外,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是由于脑的供血动脉突然堵塞或破裂所导致。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占85%;出血性脑卒中就是人们常说的脑出血或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属于这一类。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XX特点;它也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早期筛查、积极干预效果显著,但实际上我国脑卒中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为落实国家脑防委脑卒中防治“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高素养、宣教先行”的宏观策略,提高国民对脑卒中防治知识的了解,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XX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组织省内脑血管病专家,制定脑卒中防治科普宣教方案与规划,旨在为医疗机构有效开展脑卒中科普宣教工作提供指导。 一、中国脑卒中疾病概况 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我国总体卒中终生发病风险为39.9%,位居全球首位。近30年,我国卒中发病率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并呈现出低收入群体快速增长、地域和城乡差异以及年轻化趋势。根据中国国家卒中筛查调查数据显示,我国40~74岁人群首次卒中总体发病率由2002年的189/10万上升至2013年的379/10万,平均每年增长8.3%o2018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49/10万

(死亡人数约157万),较1990年上升41虬分别为城市居民的第3位死因和农村居民的第2位死因。 卒中出院人数及人均医药费用均持续增长,2017年我国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患者人均住院费用分别为9607元和18525元,相比2007年分别增长60%和118%o 推荐意见: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重,开展卒中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二、脑卒中防治科普任务 要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首先,应使公众知晓卒中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做好预防。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与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从事的职业有密切关系。年轻、文化程度高、行政工作人员知晓率相对较高,农业人群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水平最低。有研究显示危险因素知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病(65%)、糖尿病(36%)、高脂血症(33%)、吸烟(31%)、心脏病(28%)、饮酒(26%),对房颤及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知晓率最低,仅有7%o其次,应教育公众知晓卒中常见症状,一旦发生卒中,能够做到尽早识别,及时就诊。关于脑卒中的常见早期症状,居民对肢体无力麻木及口角歪斜的识别率相对较高,为55.6%,对突发无诱因剧烈头痛的知晓为49.5%,对脑卒中早期症状全部知晓率仅为 7. 6%o居民对溶栓、取栓等脑卒中急救措施 知晓率低,仅有23%知晓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为发病后6小时, 76%的受访者认为溶栓无时间限制。再次,教育公众了解正确的

重性精神疾病治疗工作规范

重性精神疾病治疗工作规范 全国第3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更明确指出,目前我国的重性精神病病人比例为1.2%,总数高达1600万,而其中以“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人数最多,达到600万人次。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 重性精神疾病要紧包含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等。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者对行为的操纵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与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能够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根据《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与《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进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工作规范。 1.机构、职责及保障条件

1.1机构与职责 1.1.1精神卫生工作领导与协调制度 精神卫生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为国家级精神卫生领导与协调机制,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卫生部疾病预防操纵局。 要紧职责有:在国务院领导下,研究拟订精神卫生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协调解决推进精神卫生工作进展的重大问题;讨论确定年度工作重点并协调落实;指导、督促、检查精神卫生各项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的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协调组织,负责组织协调本地区各部门精神卫生工作任务的落实与督导。 1.1.2卫生行政部门 1.1. 2.1卫生部 负责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要紧职责: (1)制订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计划并推动实施,建设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

(2)加强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逐步扩展中央补助地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实施范围,开展专项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 (3)组织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师资培训。 (4)组织开展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督导、绩效考核、评价。 (5)建立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信息系统。 1.1. 2.2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 负责全省(自治区、直辖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要紧职责: (1)制订全省(自治区、直辖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工作计划,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 (2)设立省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与指导机构,承担全省(自治区、直辖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管理工作。 (3)组织开展地市级、县级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人员的专业培训与管理培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