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越南民间信仰中的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研究

越南民间信仰中的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研究

越南民间信仰中的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研究

越南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中包括了众多的宗教以及民间信仰。这些信仰早已渗透到越南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对其生活、风俗及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越南的民间信仰中,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将会深入探究这一信仰,并通过五个例子来证明其信仰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一、信仰的渊源

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是越南古老民间信仰中最为重要的信仰之一。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在越南

的古老文明中,人们就已经信仰各种神灵。越南的中原地区古代属于扬子江文明的文化范畴,这一地域的民间信仰深受该地区的古代文化影响,也深受中国文化与宗教的影响。在中原地区,人们崇拜唐玄宗当年派遣的唐僧,相传有一神灵就是由唐僧转化而来。越南的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信仰也因此得以延续。该信仰是贯穿越南整个历史文化的重要民间信仰之一,至今仍然为越南人民所广泛信仰。

二、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的概述

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信仰的核心是中越两地祖先的英灵以及地方神灵。在这些神灵中,最为重要的是乐成姬神、庙公、阮翁等神灵。这些神灵均是不同时代被越南人民奉为神明,他们来自各种来源,有些来自于风俗、民间的传说,有些则是基于历史人物,经过时间的积淀和舆论的传播,逐渐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神灵。在越南民间信仰中,信徒在祭祀这些神灵的同时,还会展现出对历史、民俗文化等方面的高度敏锐性和判断力。

三、例子1:庙公信仰

庙公信仰是越南人民在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信仰。在越南传统文化中,庙公是指各地方的男性神灵,其中以中部和南部地区最为盛行。越南人认为,庙公是地方神明的代表,能够驱灾避难,保佑平安宁静。庙公信仰在越南的各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例如在河内的庙会中,信徒会在庙旁献上“信吃”,盛装饰品及纸钞,庆祝庙公的诞辰、救灾、医病等等。

四、例子2:乐成姬神信仰

乐成姬神是越南古代非常重要的神灵,她被尊为海神的女儿,是整个越南地区祭祀的主要神灵之一。越南人认为,乐成姬是保佑旅行者安全、驱除海盗的女神。同时,在越南的东海岸地区,举行乐成姬神的祭祀活动是非常盛行的。在这些活动中,信徒们将食品、鲜花及各种礼物盛装,前往海边的乐成姬庙祭祀,表达自己的敬祷之情。

五、例子3:阮翁信仰

阮翁是越南中部的一个神灵,他是被奉为历史名将,能够保佑人们平安顺利。在越南民间信仰中,阮翁信仰与庙公信仰是不可分割的,两者共同形成了越南人盛行的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南人相信,阮翁是鼓舞士兵士气的先锋,同时能够驱除鬼怪,保佑旅行者平安出行。

六、例子4:土地公信仰

土地公信仰是越南各地盛行的一种信仰,其信仰中的神灵具保佑人们和平安宁、养育儿孙等多种功能。土地公信仰在越南社

会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与庙公信仰、乐成姬神信仰、阮翁信仰相互交织,在越南的民间信仰中深深扎根。

七、例子5:女娲神信仰

女娲神是越南古代史传中的一位神灵,相传是创造人类的创世神。在越南民间信仰中,女娲神信仰经常被用来保佑孕产妇、幼儿安全出生;同时,在祭祀女娲神期间,越南的妇女们还会展示自己调节生殖系统健康、促进孕产妇保健的传统知识。

八、结论

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信仰从古至今广泛流传于越南各地,其作为越南民间信仰中最为重要的信仰之一,早已深深融入了越南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说它是越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五个例子展示了这一信仰在越南文化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是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信仰中最具代表性的信仰。越南民间信仰中的典型表现为传统信仰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典型示范,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也对其他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与越南祖先崇拜的对比

中国与越南祖先崇拜的对比 在中国与越南都存在着一种广泛而普遍的的宗教文化——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在两个国家传统文化和社会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发达的体系和牢固的根基,其触角升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宗教文化伴随着文明和社会的发展延续,经久不衰。祖先崇拜是一种尊崇祖先亡灵、并认为他们有能力对儿孙保佑赐福的信仰。宗教学理论认为,祖先崇拜是人类信仰生活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文化现象,它源于原始人类自然宗教的灵魂观念和冥世观念,始于原始社会后期家庭制开始形成后,是灵魂崇拜与家族血缘观念结合的产物。 中国的祖先崇拜 1中国祖先崇拜的起源 祖先崇拜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主要宗教形式。根据文献记载,祖先崇拜至少可上溯至商代.并且绵延不断,流传至今。几千年来.这个信仰系统不仅塑造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也不断被历代的统治阶层所利用,以达到使其政治地位合法化的目的。祖先不单是可以被创造。而且也是可以被更新的,所以祖先崇拜的性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早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血缘血亲建立起一种氏族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典型的管理特点就是家长制,一个家族内的大家长或者叫族长具有极高的权威,在这种模式上逐渐形成了中国人文化上独具特色的祖先崇拜,把死去的祖先神格化,而不同于希望纯粹的超越的神的崇拜。 1.中国祖先崇拜的特点 这种祖先崇拜就是在亲缘意识中萌生、衍化出对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最初始于原始人对同族死者的某种追思和怀念。氏族社会的演进确立了父权制,原始家庭制度趋于明朗、稳定和完善,人们逐渐有了其父亲家长或氏族中前辈长者的灵魂可以庇佑本族成员、赐福儿孙后代的观念,并开始祭拜、祈求其祖宗亡灵的宗教活动。 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崇拜有几个特点,首先,具有本族认同性和异族排斥性;其次是相信其祖先神灵具有神奇超凡的威力,会庇佑后代族人并与之沟通互感;最后超越了原始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认识局限,不再用动植物等图腾象征或生殖象征来作为其氏族部落的标志,而以其氏族祖先的名字取代,由此使古代宗教从自然崇拜上升为人文崇拜。 2. 祖先崇拜的祭祀 对祖先的敬畏主要通过祭祀表现出来。首先,祖先崇拜有着系列的神圣之物如:神龛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将民间信仰单独作为一个概念,考虑到它对应于一个官方宗教而存在,而且也因为它有别于制度化的宗教,这一文化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3 个不可分开的体系。 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即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中国民间信仰”指的是流行在中国民众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 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这一系列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们颇类似于原始巫术和万物有灵论的遗存并且与“世俗生活”分不开;另一方面,它们又与宗教现象有相当多的类似之处。因而,虽然汉学家、人类学者在具体的调查研究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民间文化模式,但是他们不可避免地对民间中国是否存在“一个宗教”这一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 在传统中国,无论是政府、士大夫还是宗教实践者,都未曾采用过“民间宗教”这个名称来描述一般民众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体系。封建政府对民间的宗教式活动采用的是自相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为了避免民间非官方意识形态的发展,对民间的祭祀活动实行排斥的政策;另一方面,为了创造自己的象征并使之为民间接受,有时选择性地对民间象征加以提倡。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当然导致官方对民间信仰的系统化意义的否定。接受儒家哲学和宋明理学的士大夫,只支持“孝道”和一定范围的祭祖,对民间的神、鬼、灵、物崇拜等等多取否定的态度,更不用说他们会承认民间信仰为“宗教”了。相比政府和士大夫,与民间社会有密切联系的民间佛教徒和道士,因依赖民间的祭祀和巫术活动为生,所以对民间的“神圣行为”较为支持。但是,他们不承认其宗教体系的所在,而是把后者当成比他们自己的宗教体系低等的仪式看待。作为民间信仰的主要实践者的一般民众,因为缺乏自我界定的力量并且视自己的宗教活动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也不把它们看成“宗教”。 把中国民间的信仰行为看成宗教体系的主张有两个来源: 其一,是汉学家德格如特的古典文本与仪式的关系的分析; 其二,是后来在社会人类学界发展起来的功能主义学说。

侗族萨玛节与萨玛神民间信仰

侗族萨玛节与萨玛神民间信仰 张泽忠① 一、萨玛节与萨玛神民间信仰研究现状 (一)学术谱系梳理 源自于萨玛神民间信仰的萨玛节,盛行于我国黔湘桂毗邻南部侗族地区。作为民族民间珍贵文化遗存,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学界关于萨玛节及萨玛神民间信仰的研究现状,如图所示: 萨玛神民间信仰学术研究全息图谱 ①撰稿人简历:张泽忠,男,侗族,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方向:文艺学;美学;民族民间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近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国家民委科研项目和广西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多项;出版专著、编著多部;有著述译介到国外出版。曾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理论类)、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花山奖?、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等奖项。联系方式:电话(0771)3260086(办) 3265513(宅)电子邮箱:

(二)学界学术观点及本调研报告学术目标 学界的学术观点可归纳为:1、萨玛神为人文始祖神,萨玛节庆典旨在祭祀萨玛神;2、萨玛神为抵御外侮的英雄神和顺己、佑己、助己的守护神;3、萨玛节的形成,源自于萨玛神民间信仰的祭祀仪式。值得一提的是,学界的结论,一方面注意到了萨玛神为人文始祖神,然而欠缺相关例证、尤其欠缺源自于史前?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信息环节的、与始祖神格相吻合的民族志研究材料(如田野调查第一手材料)的支持;另一方面,大多数学者持论提到萨玛神为人文始祖神,却未展开说明和论述。

有基于此,萨玛节及萨玛神民间信仰调研组①先后于2004年7月—9月、2009年1月31日—2月4日、2009年3月21—27日、2010年2月19—23日及12月28—30日,赴黔湘桂毗邻的南部侗族地区实地考察,目标在于揭示作为具有人类文明标识意义的萨玛节形成的渊源性原因,以及客观呈现萨玛神民间信仰的本来面貌及萨玛神?无意识?记忆基础对侗族传统社会的深远性影响。 二、调研原则、主要内容及范围 (一)原则把握 调研原则的把握,由调查的基本思路、方法、手段和目的来决定。1、调研的基本思路是,在方法论上,认识田野调查是获取?文化遗留物?②研究材料和客观真实地掌握萨玛神民间信仰及萨玛节祭祀仪式要素构成的基本途径。2、调研的具体方法是,在兼顾传统与现实、整体性与地方性、实地调查和文献整理、客位认知与主位认知的基础上,从文化持有者的角度出发,以民族志访谈和参与观察方式获取萨玛神祭典仪式参与者所持的?元语言?③,以及这些?元语言?所属的?概念范畴在(族内人)语言中是如何被分类、贮藏、解码、运用?④。3、调研的手段是,运用现代科技设备,对具有地方性知识与情境化知识的个案、场景、信息断片、符号图像(图片、图案)、口头传说、人物角色、饮食、服饰、歌舞曲艺表演、游戏竞技、工艺美术、社交娱乐、规约禁忌等,进行实地观察、描述和拍摄,力争做到纪实性、客观真实性地纪录萨玛神祭祀和萨玛节要素构成的本来面貌。4、调研的目的是, ①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萨玛节及萨玛神民间信仰调研组阶段性成果:1、《民间信仰与宗教—萨神崇拜?》(《变迁与再地方化:广西三江独峒侗族?团寨?文化模式解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5月);2、《萨玛神的?元信息?解读》(《侗歌艺术传承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12月);3、《侗族赶春社花脸形象的?双性同体?解读》(百色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4、《萨玛节与萨玛神民间信仰》(《广西侗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2010年12月);5、《男性神属与?女性书写?:侗族?河歌艺术节?祭祀仪式的性别角色错位》(《广西侗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2010年12月);6、《侗族女性文化符码的原型记忆解析:基于?萨岁?崇拜案例与跨民族比较视域》(《广西侗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2010年12月);7、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9106080501M396):?萨玛女神——侗族人文始祖神研究?。——作者注 ②?文化遗留物?,指民俗学意义上的关于较早时期的、被主流文化所超越的社会领域里的传统残留物。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姆斯称之为?残留文化?,认为民间古俗中的?残留文化?是那些?无法用主流文化来证实或表达的经验、意义或价值?,而?新的意义与价值、新的实践、新的意味与经验正在被不断地创造出来?的至今仍在?既是文化的也是社会的基础上存活着,并且被实践着?的?与残留文化相对立的?、?富有挑衅性?的?新生性文化(emergent culture)?。有关论述,参见[美]理查德〃鲍曼著,杨利慧、安德明译:《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51、52页。 ③此处的?元语言?,与下文先后出现的?元语词?、?元信息?互为转注,整体意思指人类始初的话语叙事及信息交流、互动,从属族群集体无意识记忆的表达与记述。有关论述,参见[美]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1940—)著,杨利慧、安德明译:《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7页。 ④[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导读》,王海龙、张家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3

岭南摭怪

从《岭南摭怪》看十五世纪越南的民间传说 周正庆 (暨南大学历史系广东广州 510632)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流传于十五世纪越南的民间文学《岭南摭怪》,反映了越南的民间传说具有源于中国,兼具中国岭南民间传说特点,同时又颇具越南本民族的特色,《岭南摭怪》的流行标志着越南民间传说体系的最终形成。 关键词:《岭南摭怪》十五世纪越南民间传说 The Vietnamese folk legend in the 15the century seen from “Brief of strange in Lingnan” Zhou zhengqi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Guangdong,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the Vietnamese popular folk literary work “Brief of strange in Lingnan” in the 15th century originated from China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Lingnan folk legend, and had strong Vietnamese features as well. “Brief of strange in Lingnan” marks the finally taking shape of the system of the Vietnamese folk legend. Key words:“Brief of strange in Lingnan”; in the 15th century; Vietnam; folk legend 关于越南的民间传说问题,史学界关注的比较多,综合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其特点大致如下,一是,作微观研究较多,学者们大多就越南传说中的个案进行微观解构,如农学冠先生的《神龟信仰:中越民间文化中的一个母题》1、滕成达先生的《中国壮族与越南岱、侬族民间诸神信仰比较》2、吴盛枝先生的《中越槟榔食俗文化的产生与流变》3、祁广谋先生的《越南民间传说〈媚珠—仲始〉解读—兼论越族先民的审美崇尚和生态观念》4。二是,就越南民间传说的故事本身作知识性普及性介绍居多,具有学术性的研究文章较少。这部分的研究成果主要以研究者在其专著中对民间传说故事加以介绍的形式进行体现,如过伟主编的《越南传说故事与民俗风情》5、罗长山先生的《越南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学》6等书中均涉及到越南民间传说故事。对于越南民间传说问题,虽有学者以此入手与相关的民间信仰等问题作了关联研究,如刘志强先生在《越南的民间信仰》一文中,以越南的民间传说为切点,认为透过越南的民间传说可以将越南的民间信仰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繁殖信仰、对大自然的信仰和对人的信仰7,刘 1《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东南亚纵横》,2002年第2期。 3《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4《东南亚纵横》,2005年第5期。 5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东南亚纵横》,2005年第6期。

越南民间信仰中的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研究

越南民间信仰中的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研究 越南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中包括了众多的宗教以及民间信仰。这些信仰早已渗透到越南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对其生活、风俗及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越南的民间信仰中,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将会深入探究这一信仰,并通过五个例子来证明其信仰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一、信仰的渊源 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是越南古老民间信仰中最为重要的信仰之一。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在越南 的古老文明中,人们就已经信仰各种神灵。越南的中原地区古代属于扬子江文明的文化范畴,这一地域的民间信仰深受该地区的古代文化影响,也深受中国文化与宗教的影响。在中原地区,人们崇拜唐玄宗当年派遣的唐僧,相传有一神灵就是由唐僧转化而来。越南的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信仰也因此得以延续。该信仰是贯穿越南整个历史文化的重要民间信仰之一,至今仍然为越南人民所广泛信仰。 二、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的概述 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信仰的核心是中越两地祖先的英灵以及地方神灵。在这些神灵中,最为重要的是乐成姬神、庙公、阮翁等神灵。这些神灵均是不同时代被越南人民奉为神明,他们来自各种来源,有些来自于风俗、民间的传说,有些则是基于历史人物,经过时间的积淀和舆论的传播,逐渐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神灵。在越南民间信仰中,信徒在祭祀这些神灵的同时,还会展现出对历史、民俗文化等方面的高度敏锐性和判断力。

三、例子1:庙公信仰 庙公信仰是越南人民在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信仰。在越南传统文化中,庙公是指各地方的男性神灵,其中以中部和南部地区最为盛行。越南人认为,庙公是地方神明的代表,能够驱灾避难,保佑平安宁静。庙公信仰在越南的各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例如在河内的庙会中,信徒会在庙旁献上“信吃”,盛装饰品及纸钞,庆祝庙公的诞辰、救灾、医病等等。 四、例子2:乐成姬神信仰 乐成姬神是越南古代非常重要的神灵,她被尊为海神的女儿,是整个越南地区祭祀的主要神灵之一。越南人认为,乐成姬是保佑旅行者安全、驱除海盗的女神。同时,在越南的东海岸地区,举行乐成姬神的祭祀活动是非常盛行的。在这些活动中,信徒们将食品、鲜花及各种礼物盛装,前往海边的乐成姬庙祭祀,表达自己的敬祷之情。 五、例子3:阮翁信仰 阮翁是越南中部的一个神灵,他是被奉为历史名将,能够保佑人们平安顺利。在越南民间信仰中,阮翁信仰与庙公信仰是不可分割的,两者共同形成了越南人盛行的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南人相信,阮翁是鼓舞士兵士气的先锋,同时能够驱除鬼怪,保佑旅行者平安出行。 六、例子4:土地公信仰 土地公信仰是越南各地盛行的一种信仰,其信仰中的神灵具保佑人们和平安宁、养育儿孙等多种功能。土地公信仰在越南社

当代民间信仰调查与研究报告

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报告 有人说当代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金钱而是信仰,因为当代中国人缺乏信仰,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违背良心,违背道德的事情发生。而我对于这一点竟颇为怀疑,因此有必要做一个关于本地区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报告。 调查时间为2014年底至2015年初,调查对象为江西省都昌县全体公民。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关于当代民间信仰作比较。问卷是通过两种形式展开的:一是网络调查,通过发送电子文档的形式对50位都昌县人进行随机调查;二是发放纸质问卷,在人流较多的购物中心发放了5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35份。尽量做到让各阶层都能接受到问卷调查。 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发现本地区当代民间信仰问题复杂多样,绝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信仰问题各阶层有着不同的看法。 信仰一词没有准确的定义,在每个人心中都各不相同。字典上是这么解释的,信仰是指人们对于某人某物或某种主义学说,理论等的极度信任和景仰,以至于在它面前表现出敬畏和依赖感,并神圣的奉为自己的典范和指南。在调查中显示,50%的人认为信仰是一种高尚的精神,40%的人认为信仰是一种思想,10%的人认为信仰是一种宗教。没有人认为信仰是不存在的,是一种空想。这一方面表明在大家心目中信仰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另一

方面表明我国缺少分布广泛,影响深远的宗教信仰。其中18到30岁之间的人信仰宗教的人数十分少, 而且信仰宗教的大部分人都女性。我国分布比较广泛的有基督教,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但是这些宗教对我们的生活并未有明显的影响。如果说中国人缺少宗教信仰就说中国人缺少信仰那岂不是无稽之谈。 民间信仰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这些民间信仰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约束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自然崇拜有如山神,土地公公,海神等等。出于对他们的敬畏和景仰,大量的祭祀活动围绕着他们展开,有如天下大旱之时,天子设坛祭祀求雨,诸葛亮七星坛求来东风,百姓希望通过对他们表达敬畏以求得大自然的保护,免受天灾。祖先崇拜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民间信仰,大到尊奉炎帝黄帝,小到敬奉自家的先祖。通过这种活动可以达到两种目的,其一是通过对先人表示尊敬达到教育规范后人的作用,其二是中国本就存在灵魂一说,人死之后是有灵魂的,而灵魂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古代也是运用灵魂来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如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以此来教育人们尊重生命,不能拿别人的性命开玩笑。神灵崇拜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高深文化,具体的有如如来佛祖,送子菩萨,八仙,观音菩萨,财神等。这些神仙均为民间百姓虚构出来自行供奉的其中可以发现供奉的神仙都是为了寻 求一种利益,很像是与神灵做交易。

关于信仰的调查报告(3篇)

关于信仰的调查报告(3篇) 关于信仰的调查报告(通用3篇) 关于信仰的调查报告篇1 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如果我们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讲: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信仰是指人们对某人某物或某种主义、学说、理论等的极度信任和景仰,以至在它面前表现出敬畏和依赖感,并神圣地奉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和指南。 一、民间信仰概述 民间信仰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民间信仰指流行在中国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中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民间信仰深深植根于乡村民众之中,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迁,外界压力有多大,农民始终没有放弃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祖先崇拜等精神追求。民间信仰以其独特的“民间性”,

伴随农民的一生。 中国民间信仰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民间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影响着社会中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并与国家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作用。因此,对于民间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校对,而且对于理解传统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民间信仰共同构成了乡村民众的信仰图景,扎根于农民心中,渗透在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满足着农民的精神需求和利益索求。宗教与民间信仰反映着乡村生活的全貌,日益成为文化人类学研究和探索的热门课题。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曾经引起过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解放后,由于受到现代民族国家理念的影响,在破除迷信的口号下,民间信仰更是被打入冷宫,特别是当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大陆绝迹后,就再也无人问津,研究则更无从谈起。直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宽松,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历史学、民俗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等学界的学

中越两国清明节习俗的差异

中越两国清明节习俗的差异 作者:秦艳峰王超 来源:《幸福家庭》2016年第04期 中越两国在文化习俗方面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清明节是中越两国的传统节日,是两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踏青的好日子。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当代社会传承与发展传统节日习俗意义重大。中越两国在清明节的节日来源和传统习俗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差异。通过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中越两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以进一步推动中越文化交流。 一、清明节的来源 关于清明的传说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寒食与清明节。寒食节在农历三月初三,寒食就是吃冷食。其二,介子推与清明节,清明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在清明节之前有寒食节,寒食节是祭祀鬼神的节日,它们原本是由于时间上比较接近,在民间将二者合而为一,于是就出现了清明有寒食、扫墓的风俗。这个节日起源于中国,后来传入越南。

二、清明节习俗 (一)时间的确定 清明是一年24个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在立春之后45天到来。清明一般在农历的三月份,最迟在农历四月初。清明,意味着气清光明,是一年之中非常美好的时光。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越南的清明节(寒食节)为农历三月初三。 (二)清明节期间的祭祀仪式 1.节日习俗 从活动方面来看,同中国一样,越南人也借清明之际祭祖、扫墓和踏青。按照习俗,扫墓时,人们一般携带酒食果品、香、纸钱、鲜花、铁锹等物品到墓地,清除坟墓上的杂草,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焚香烧纸,献上鲜花,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有很多地方还有扫墓时燃放爆竹的习俗。由于拜祭祖先的民俗活动在春节时期已经举行过,因此在这一天人们并不一定要去扫墓,而多数情况是外出踏青,感受新一年的开始。清明节正是春暖花开之际,春回大地,天气转暖,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此时正是踏青的好时节。因此,清明踏青和祭祖一样成为节日习俗。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清明节是一个大节,节日期间的习俗内容丰富。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缅怀祖先和亲人的祭拜思念之情,又有踏青游玩快乐生活的理念,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2.中越清明节祭祀方式的差异 清明节祭祖这种风俗源于寒食节,寒食节主要以祭祀为主,祭祖源于对祖先的崇拜,这种风俗被历代传承延续下来。但是,中越祖先祭拜的方式却不同。在中国清明祭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家里或者祠堂祭祀祖先;另一种是上坟扫墓。祭祖扫墓不仅仅表现在对于亲人的怀念和敬仰上,还可以拉近家庭、宗族内的血缘关系,加强团结,使得家族内部更加和谐。 祭祖是越南民间信仰文化中重要的一种形式。祭祖的固定时间为祖先忌日、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新稻节、灶君节等)及每月的朔望之日等。在越南,祭祀祖先分家祭和族祭。族祭一般在宗族的祠堂里举行,家祭则在家中举行。祭祀祖先的供品必须清洁,并需专门操办,其他人不能随便接触。祭品准备好后必须先供祖先,供完后家人方可享用。祭品可繁可简,往往根据主人家境和祭祀场合而定,常包括槟榔、酒、水果、香、清水等。当遇到突发事件需祭祀祖先而来不及准备供品时,只需一杯清水及一炷香即可。而复杂的供品则往往包括糯米饭、茶、糕点、水果等。

8000湘鄂渝黔传统巫文化的特质及文化背景研究

湘鄂渝黔传统巫文化的特质及文化背景研究 ——以“瓦乡话”、土家语、苗语等素材为例 白俊奎1 (西南大学文献研究所,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毛远明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摘要: 湘鄂渝黔巫文化在丧葬习俗及歌谣中有很多体现,民歌的许多相似处是文化渊源相通的明证。湘鄂渝黔“瓦乡话”神歌、鄂西北《待尸歌》、湘西北《梯玛神歌》、湘鄂渝黔苗族传统丧葬文化《招魂词》相似,表达对死者的尊重和哀悼、灵魂永生。渝东南酉阳大溪老寨犀牛潭的传说、距离六七千年的石器文化男女合葬墓遗存传达着图腾崇拜,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学、人类学等方面颇具研究价值,表明鄂渝湘巫文化有厚重的基础和背景。 关键词: “瓦乡话”;土家语;苗语;渝东南;鄂西北;湘西北;鄂西南;巫文化 研究巫文化的文章数量可观,李从《古代禁咒治病术的文献研究》[1]、张太教《巫术与巫医》[2]、赵小帆《浅谈巫术与古代医学发展的关系》[3]、詹鄞鑫《巫医治疗术“有效性”析论》[4]、刘志龙、宋含平《试论祝由与鬼神信仰》[5]……学术界对湘西北巫文化研究得较仔细,雷翔《端公的法术──土家族民间信仰研究》[6]、黄有汉《论商文化对荆楚地区的影响》[7]、钱安靖汤清琦《论土家族原始宗教的巫师与巫术》[8]、谭志满《土家族梯玛文化研究述评》[9]、张建国《土家族民族歌乐<梯玛神歌>初考》[10]、《土家族梯玛神歌概述》[11]、熊晓辉《土家族民族歌乐<廪歌>与<梯玛>的比较研究》[12]、赵书峰,刘能朴《湘西土家族梯玛神歌调查研究综述》[13]……研究专著如雷翔、刘伦文、谭志满《梯玛的世界——土家族民间宗教活态仪式“玩菩萨”实录》[14]、石如金搜集翻译《湘西苗族传统丧葬文化<招魂词>》[15]、《苗族创世纪史话》[15]、吴晓东搜集翻译《苗族祭仪“送猪”神辞》[16]……虽各具特色但涉及的地域与题材范围狭窄,研究力量分散,对渝东南、鄂西北巫文化的比较研究还很薄弱,本文材料取自田野调研,将鄂西北与渝东南、湘西北、黔东北、鄂西南等地民俗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一、湘鄂渝黔少数民族语与巫文化 渝鄂湘黔边是土家族和苗族等民族的世居地,苗族祖先以楚苗为主体,崇拜“於菟”,土家族继承和发展了巴人文化,崇拜白虎神和祖先神,虎神崇拜与祖先崇拜在民间文学和葬俗中保存着,“瓦乡话”、土家语和苗语与巫文化密切相关,在“瓦乡话”、土家语和苗语中,虎神和祖先崇拜及因果报应、行善事、不做坏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等思想予人以多种启示,虎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体现了渝湘鄂黔多民族对古代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体现了文化融合、传承与发展的一贯性。 (一)“瓦乡话”与巫文化 “瓦乡话”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读音,也是古代巫文化的渊薮和宝库,笔者在渝东南调查“瓦乡话”时收集到巫术材料如《“瓦乡话”神歌》:“白虎堂上坐po55fuo51dau35vo55ʤie35,无事惹场祸, wɔ24se51ruɔ24ce51fuo51,画虎画皮难画骨,ua51lau35fuo51hua51fuo51ʦa51loŋ35hua51gua51da51,知人知面不知心,ʦi55oŋ35bu35ʦi55xie55打虎还要亲兄弟da35da55 xue55die55k l au51fuo51巴山老祖婆是祖先 pɔ55sai24lau51ʦuɔ51pɔ55ʂi24ai55ȵioŋ55ʦuo51ɕie55……”这些“瓦乡话”唱词比较多,来自古代文化传统,与民间的虎崇拜相关,还有民族融合内容,如土家族白虎崇拜信仰被操“瓦乡话”的群众所吸收,“巴山老祖婆是祖先pɔ55sai24lau51ʦuɔ51pɔ55ʂi24ai55ȵioŋ55ʦuo51ɕie55”渝东南土家族以崇虎为其民族特征,对白虎图腾顶礼膜拜是与其它民族相区别的特征,在“瓦乡话”中有所流露,世代传袭下来。蛇有蛇道,sei51va55de55, *本文是2010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酉水流域“瓦乡话”的调查研究与抢救保护》(渝教宣[2010]8号;项目批准号:10SKH07)成果。主持人: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白俊奎。成员:西南大学文献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毛远明(教授),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钟维克(教授)、陈碧娥(讲师)、万卫卿(讲师)。 1白俊奎:男,土家族,副教授,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导师,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2008级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研究,学术专著有《中国花鼓戏的流播与酉水花鼓戏的人文内涵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毛远明:男,汉族,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汉语词汇学和碑刻语言文字学等的研究,专著有《碑刻文献学通论》(中华书局2009年12月版)、《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线装书局2008年12月版)

浅析法国殖民统治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浅析1884—1954年法国殖民统治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从语言文字、宗教、教育方面剖析 刘应芬历史学专业 201106407105 摘要:越南毗邻中国,两国山水相连,有着两千多年的交往史,关系特殊而复杂。随着法国殖民者的到来, 1858年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后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性大潮。1884年6月,正式全面殖民。尤其是十九世纪 后法国对越南的殖民,对越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越南传统的文化和观念受到了挑战,法国的 殖民统治对越南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文化的语言文字、宗教、教育等方面阐述了越南的殖民统治 对越南文化的影响。采用历史客观主义的原则,结合“以史导论,论史一致”的方法,客观分析法国在1884年—1954年殖民统治时期给越南文化特别是在教育、文字、宗教三方面进行展开分析。 关键词:法国殖民统治越南文化影响 abstract:Adjacent to China and Vietnam are linked by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the two countries, with two thousand years of age, special and complex relationship.With the arrival of the French colonists, after Vietnam became a French colony in 1858 were involved in the world modernization tide.In June 1884, the official full settlement. Especially after the 19th century French colonial to Vietnam,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etnamese culture. Vietnam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oncept has been challenged, France's colonial rule had a major impact on Vietnamese culture.This article from the culture of the language, religion, education, etc,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n Vietnamese culture Vietnam's colonial rul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historical objectivism, combining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theory of history", the method of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French colonial rule in 1884-1884 to Vietnam culture especially education, text, analyzes three aspects of religion. keyword:French colonial rule Vietnamese culture influence 目录 一文献综述 (2) 1.选题缘由 (2) 2.国内研究现状………………………………………………………………… 2—3 3.研究意义 (3) 二正文 (3) 1.法国的殖民统治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3—4 2.越南语言文学的法国烙印………………………………………………… 4—5 3.受法国殖民统治影响的宗教 (5) 4.法国殖民统治下的教育…………………………………………………… 6—7 三结语 (7) 1.致谢 (7) 四参考文献…………………………………………………………………… 8—9

宗教文化研究

胡义成:“今本《西游记》定稿前的创作…冲刺‟——论明代中末期民间秘密宗教对…西游故事‟的利用和再创作”,《社会科学论坛》04期,2010年。 濮文起:“民间宗教信众与党的群众工作——关于当代中国民间宗教信众问题的若干思考”,《理论与现代化》01期,2010年。 高城:“神秘的藏地民间宗教文化习俗”,《寻根》02期,2010年。 马伯乐、胡锐:“中国的民间宗教与儒释道三教”,《世界宗教文化》01期,2010年。 王健:“明清江南民间信仰活动的展开与日常生活:以苏松为例”,《社会科学》02期,2010年。 王伟:“探析江南文化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江南论坛》01期,2009年。 杨珂:“浅谈中国乡村民间宗教组织的功能及影响”,《民族论坛》02期,2009年。 王伟、邵雍:“探析吴越文化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1期,2009年。王伟、邵雍:“吴文化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2009年。 王伟、邵雍:“论吴文化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社会科学评论》01期,2009年。 王伟:“探析民国初期中原文化对其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2009年。 梁庭望:“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结构及其特点”,《广西民族研究》01期,2009年。 徐敏:“乡村民间宗教的研究综述”,《农村经济与科技》04期,2009年。 马雁:“民间宗教的乡村化生存、流变与政府治理——以宋明清时期的考察为背景”,《北京行政学院学报》03期,2009年。 李加才让:“安多热贡地区的民间宗教活动——对年都乎…于菟‟节及其二郎神信仰的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05期,2009年。 符平、岳奎:“转型期的民间宗教信仰与社会风险”,《学习与实践》05期,2009年。 单艺斌、宋刚、冯茹:“辽宁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及对策”,《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2009年。 孙林:“西藏民间宗教中的…山神‟——希达、念神、赞神关系考析”,《中国藏学》03期,2009年。 王伟、邵雍:“探析民国初期中原文化对中原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04期,2009年。 高瑞芹、张成福:“民间故事与社会生活的双重变奏——以崂山民间宗教故事为主要考察对象”,《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10期,2009年。 魏德毓:“民间宗教仪式群体的竞争与融合——闽西道教正一派与香花和尚关系初探”,《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2009年。 林国平:“民间宗教的复兴与当代中国社会——以福建为研究中心”,《世界宗教研究》04期,2009年。孙冬梅:“探析在社会转型和发展时期民间宗教组织的特征与对策”,《学理论》30期,2009年。 李晋昆:“浅论阿咤力教对当代白族民间宗教活动的影响”,《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4期,2009年。 濮文起:“当代中国民间宗教活动的某些特点——以河北、天津民间宗教现实活动为例”,《理论与现代化》02期,2009年。 范纯武、王见川、高致华:“战后台湾民间宗教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文史哲》01期,2009年。 赵晓峰:“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民间宗教研究:回顾与前瞻”,《学习与实践》01期,2009年。 王伟:“民国初期中原民间宗教广泛传播的文化因素”,《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2009年。 郭岚:“雷翔、刘伦文、谭志满的《梯玛的世界:土家族民间宗教活态仪式“玩菩萨”实录》出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2009年。 骆婧:“浅论民间信仰为民间戏曲营造的文化环境——以闽南打城戏为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2009年。 赵时俊、王明富:“云南文山壮族原生宗教探析”,《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4期,2009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