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验透视中的空间和地方读书报告

经验透视中的空间和地方读书报告

经验透视中的空间和地方读书报告
经验透视中的空间和地方读书报告

《经验透视中的空间和地方》读书报告

《经验透视中的空间和地方》一书是段义孚先生的作品。这本书通过举出众多生活中的、语言中的、研究中的例子,引用众多资料,体现出人对空间与地方的认识和这与经验的关系。段义孚先生是一名人本主义地理学家,本书也写得十分深奥,运用了很多深刻的例子去解释说明他自己的观点。本书的各种旁征博引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时会让我费解,所以我不能完全读懂这本书,只能大概地了解这本书的观点,并且就书中某些我能理解、有个人体会的观点发表我自己的见解。

首先是本书提出了“空间”与“地方”两个概念。我是学地理的,人文地理学认为“空间”是客观的,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地方”是包含了人的记忆、知识、集体的活动等等,它是主观的。对此,段义孚先生补充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空间”代表了空旷性,“地方”则由人的经验决定。我认为,比较能体现这一点的可以是一个人听到一个自己熟悉的地名的时候。比如听到别人聊天的时候出现一个“××中学”,即使我之前没有在听他们在讲什么,但是我听到这词的时候马上会注意到他们,是因为我就是那所中学毕业的;但是别人对那个词也许就没有反应,顶多知道这是一所中学。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都能体现出“地方”与“空间”的差别。

接下来作者从相当多的方面阐释了自己的观点,我也不一一作评论,我只能从我自己的认识出发,结合书中某些观点,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我在小时候受到阅读童话、看动画片等等影响,思维的所在往往是宇宙天边,幻想着自己统治着一个星球,一个国家,甚至会把那个国家的地图画出来。在想象中,我“生活”在想象中的地方,进行着想象中的故事,这些故事甚至会从我心底自然而然地冒出,影响到我的情绪,有时看起来我就在傻笑。可想而知,这是我在动画片方面的知识太丰富了,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我的思维生活在幻想的空间。那时的我对现实中的空间的感觉反而没那么明显,就像书中所说的,儿童不会因为一件时间久远的事物的破坏而伤心,儿童更关心的是想象中的、未来的。直到初中我才渐渐把思维的重心放在现实世界。

人对空间的认识可以熟悉而不精确。这个最简单不过的例子就是人对自己家的房子、自己的汽车等等十分熟悉,能准确说出它们的特征;但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情况下,让他们把它画出来十分困难。另一个例子,去旅游之前人们经常会看看目的地的地图,知道从某地到某地大概是隔多少千米,要经过多少个十字路口等等,以为自己对此已经很熟悉;但是在到了目的地以后,面对陌生的人、陌生的风景和街道,即使拿着地图也会感到一点空虚和害怕。就像一个初到某城市谋生的求职者一样感到恐惧和无助。至于对于自己熟悉的地方,人们不仅在客观上了解很深,在主观上也对此地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我每次坐车从京珠高速到我们学校,看到唐家镇的工厂,都会有一种“准备到家”的温暖的感觉。虽然这些地方是那么的平凡,但是都会让我十分眷恋。

最后我想根据作者的一些观点,发表一下自己的猜想。文中说到婴儿认识空间的过程,是从生理上渐渐适应视觉和运动的配合慢慢形成的;但是先天性失明的人,只能通过其它感觉去认识空间。那么他们的空间感是如何的,是不是如我们一样有清晰的世界?如果一个人长有三只眼睛,视野比正常人宽阔,那他对空间的认识又是怎样的,会不会独创出一种新的境界?对于空间与地方的问题,则集中在实用性上。如果数学的、理性的方法去规划一个空间,实际的体验会不会并没有最令人满意?令人满意的空间重要,还是“科学”的空间更重要?这些都

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素描绘画中空间透视的表现方法

素描绘画中空间透视的表现方法 接触美术第一个词便是透视,另一个则是,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等等。另外还要知道视平线以上的叫仰视,以下的是俯视。这应该是对透视最基本的理解方式。说到透视几个重要的方面不得不提,在任何情况下它都是根本。 简单的说透视有几种类型: 1、单点透视(平行透视),因为在透视中,画面内只有一个消失点,因而叫做单点透视。 2、两点透视,因为在透视的中,画面内有两个透视消失点。

3、三点透视,是在画面中有三个消失点的透视。三点透视就和空间联系起来了,它的第三个点是在水平线的上方或者下方,不能在水平线上。另外要注意的是高度先不完全垂直于画面。景物的每一条边缘线都不与画面所平行,对于画面来说,你的景物是倾斜着的。 根本的是把透视图原理理解清楚,在作图考试中不犯原则性错误,根基打好,透视准确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掌握好基本的构图乃是考试中的利器,全力打造出图纸上的第三空间! 附几个常见透视名词: 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3、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点。 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8、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北京桔子树少儿美术培训班课程内容通常分为: 少儿素描培训班、少儿国画培训班、少儿油画培训班、少儿水粉培训班、少儿漫画培训班、少儿创意美术培训班。 北京桔子树少儿美术培训班课程介绍: 按照教学总计划指定的课程内容包括:线描创作,水粉创作,油画基础,欣赏,及课外活动包含考级,户外写生,展览观摩等内容;通过教学计划的针对性从而达到通过灵活生动有趣的绘画教学引导形式,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加深孩子对美术的热爱,扎实美术专业的功底,提升审美价值观,让孩子更加自信,在众孩子中脱颖而出。 北京桔子树少儿美术培训班适合人群:3-16岁少儿,零基础学美术、兴趣培养、艺术气质培养、增加才艺特长、演出集训等。 北京桔子树少儿美术培训班班型设置与开课信息:

经验透视中的空间与地方

读书报告 看《经验透视中的空间与地方》,首先就必须关注它的作者段义孚先生和人文地理学这个学科,人文地理学属于地理学的分支,国内的不少学校近几年在地理学的基础上开设了这门课程,也算是新兴,而实际上它在国际上已是有了很长的发展史,而段义孚正是这个学科的泰斗。 “人文地理学”这里吸引人的就是这人文二字,作为一个科学学科,“人文”的加入是否使其变的主观?变的不客观,不科学,不可论证?而本书书名中的“经验透视”也暗合了我的疑问,这其中的论述似乎是个人主观的结论。但是经过对这个学科以及这本书的研读,我发现这里面的主观,并不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的主观,它是站在人类这个物种上的对地理环境主观认识的规律的总结,它是科学的研究,它总结出了一些人面对地理环境、空间时的主观反应的客观规律,并且,这些规律还能印证到人类历史的发展上来。 在作者的理论中:空间——开阔性,当来到一个大城市,而想到曾见到的广阔的大海,这种感觉到大的意识似乎是感觉到了空间。地方——更加带有某些人类的情怀和经验,当听到一个自己熟知的地名,心底的情感和想象似乎是感受到了地方。人就是这样生活在对身处空间的理性而又感性的认识之中,生活在这样的空间和地方。人如何去经验世界、理解世界就是本书在讲述的。 讲到这里,就发现这和正在学习的建筑有非常大的关系,空间是建筑的灵魂,那么空间的灵魂又是什么呢?人文地理学似乎在为我们展开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视角,空间只是是冷冰冰的科学吗?我不禁想到现代主义的发展似乎在无意识中禁锢了空间的形态,走在现代主义建筑林立的城市中,高耸庞大的印象塑造着“动人心魄”的空间感,那么对于地方的经验呢,我们生活的本来是如何的自然环境,人类又是如何在自然中发展壮大的,我们在慢慢失去对土地、森林的经验,更不理说我们的儿童乃至他们的下一代,人类的未来。我正在看一本伟大的科幻小说,阿西莫夫所著的《基地》,在他对未来的描述中,整个星球表面被金属的建筑物覆盖,高耸的建筑物使人们终其一生没法看到土地,感受到阳光。那时的人类与现在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想正是因为人类与地理环境是相互影响并且作用力巨大的。 对于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有着主观的甚至是难以言说的经验,在我们的家乡,我们能很轻易的从村口走到家,或者到通过村子的小河,但是要让我们准确的画出家周围的环境地图,我们往往变的很难确定,当然也很难完成。我们是如何产生对空间的主观认知的? 当然,一切都是从人的出生说起,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历程。婴儿时,在床上爬的经历使人产生了左右前后的空间概念,而被抱起的经验,也产生了垂直性的空间感受。在那时小

空间与层次(一)透视

课题:空间与层次(一)透视 学科:美术年级:八年级 课型:造型·表现课时安排:总2课时此为第1课时 一、课堂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的内容专业性较强,涉及的美术知识较多,如何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如何突破重点与难点,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一直是我在思考的问题。美术是视觉性的艺术,要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来代替抽象的语言描述,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因此,确立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指导原则,采用直观演示、活动探究、集体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风景系列课程中的第三部分内容。本课的主题是风景造型表现中的透视和空间法则,即学习和了解如何通过透视、虚实表现风景绘画中的空间关系,体验和领会各类风景绘画中的透视和空间的表现方法,塑造风景绘画中的空间感。 本课分为两课时。本教案是第一课时,探讨和认识透视在绘画中表现体积、空间的作用和意义,了解透视的基本法则规律;第二课时探索艺术作品中透视的运用和作品艺术表

现之间的关系,认识艺术创作中从物象到精神的层次和含义。 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透视对物体体积塑造和对景物空间塑造的具体作用,尝试寻找如何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视觉的方法,体验和领会绘画中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法则,认识在没有透视线的情况下,二维绘画对三维空间的表现因素。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 2、技能目标:运用透视规律来表现身边的景物。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重点:如何通过透视来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 难点:体会不同透视对画面表达、表现的意义和作用。四、课前准备:教具:课本、课件、课件显示屏 学具:课本、素描纸、铅笔 五、教学过程:

儿童对空间方位的认知

儿童对空间方位的认知——幼儿绘画心理揭秘 发布时间:2007-11-11 来源:早期教育2007年10月作者:山东省济宁市李凌李影 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知,依赖于其心理的发展,与年龄密切相关。由于对空间透视、物体大小、远近、遮挡关系等认识不足,幼儿不可能合理地科学地按人和物的大小比例和空间透视作画。幼儿画画凭的是直感,画的过程一直是跟着“感觉”走的。也正因为这些不和谐因素,孩子画出的画才透出幼稚、好玩的气息。 幼儿对空间的安排是根据画面的需要而不是依照视觉的真实性。画的人和物在形体上是分离的,分散的,通常不会有遮挡现象。 图1“我的家”中,在画的右下方,小 作者已穿上衣服等着妈妈梳妆好送她 上学。因她没了解物体的遮挡关系, 不会处理被挡住的部分,她没把妈妈 画在梳妆台的正面,她认为画了妈妈 坐在梳妆台前,就不能正面表现妈妈 梳妆的情景了。但她为了能表达妈梳妆的想法,把妈妈梳妆改成了面对梳妆台的侧面,这样,虽不遮挡也交 代清楚了妈妈梳妆的事了。 图2 “过生日”中的人物依圆桌而 坐,如果按画面上的座位顺序往下发 展,圆桌下方的人物的头就是朝下 的。她不会处理这样的景象,就采取 了避让,干脆不画了。 幼儿对画面的空间分布意识都围 绕着主题物设定。图3 “野餐”中所有 的人物围着一块野餐的桌布,桌布上 方的人物安排在视觉上比较符合人的视觉习惯,但桌布下方如果画上真实的情景,画的人就会背对着观众,人还会

挡住桌布上的食物。幼儿不能解决这么复杂的 空间关系,他也采取了避开的方法,让人物离 开桌布,桌布下方的人也背对圆桌,这样也少 了处理“遮挡”的麻烦。 图4与图2、图3相比,在认识上简单了许 多。因她的年龄稍小一些,对空间的了解还不 多,自己怎么想就怎么画,画面上人都以圆桌 为点各就各位,即便是头朝下,也没觉得有不 妥的地方。她认为,一圈人围桌布而立,在桌 布下方的人物头朝下才符合自己的看法和理 解。但画面上也有一人“单独行动”,在画面右 边的女孩按她画上的“道理”应头朝外脚对着桌 子。这个站立女孩的出现,说明了她对空间认 识的“模糊”性刚刚开始,以后再画这样的题材 就会像图3,出现站立的人会更多。事实上幼 儿在处理这样的视觉难题时,也是很矛盾的, 但幼儿却不知道形成难题的原因所在。这也是 发生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幼儿的这种对空间认识的“不确定”性会带来好多有趣的画面。 由于幼儿对空间位置的认识不足,在画侧面人物时大多把人“横着”摆到那里就算完了(见图2、图3),看图3中的酒杯方向也正好与“横着”的人对应起来。5岁幼儿能完成正常视角的侧面的画不多见,即便是偶尔发现,也大多是“无意识”表达。从幼儿心理发展的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还不具备相应的认知能力。幼儿观察和认知事物的视角与年龄有很大关系,不到认知某事物的年龄就不会对某事物认知,过了这个年龄段就不会再犯这样的认知上的“错误” 了。 图5中生日圆桌两边的人是画了侧面人物的,她 画的人物的视角与成人几乎没什么区别。人和椅子 是正侧面的,这个年龄画出这么客观实景的幼儿不 多见。右边的人还“踏实”地坐在了座位上,只是她 不懂得遮挡,画的线条是透明的。图5的作者年龄 稍大一些,虽然画出了正侧面人物,但圆桌下方的 人仍头朝下。这也说明了她对空间的认识的模糊性。

摩擦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绪论 1、摩擦学定义:是关于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的科学技术,包括摩擦、润滑、磨损和冲蚀。 2、摩擦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摩擦、磨损、润滑以及表面工程技术。 3、摩擦:是抵抗两物体接触表面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切向相对运动的现象。 4、磨损:着重研究与分析材料和机件在不同工况下的磨损机理、发生规律和磨损特性。 5、润滑:研究内容包括流体动力润滑、静力润滑、边界润滑、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等在内的各种润滑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6、表面工程技术:将表面与摩擦学有机结合起来,解决机器零部件的减摩、耐磨,延长使用寿命的问题。 第一章 1、表面形貌:微观粗糙度、宏观粗糙度(即波纹度)和宏观几何形状偏差。 2、表面参数:(1)算术平均偏差Ra 是在一个取样长度lr 内纵坐标值Z (x )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2)轮廓的最大高度Rz 是在一个取样长度lr 内最大轮廓峰高Zp 和最大轮廓谷深Zv 之和的高度。(3)均方根偏差Rq 是在一个取样长度lr 内纵坐标值Z (x )的均方根值。 3、对于液体,表层中全部分子所具有的额外势能的总和,叫做表面能。表面能越高,越易粘着。 4、物理吸附: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由于分子或原子相互吸引的作用力而产生的吸附叫做物理吸附,是靠范德华力维系的,温度越高,吸附量越小。物理吸附薄膜形成的特点是吸附和解吸附具有可逆性,无选择性。 5、化学吸附:极性分子与金属表面的电子发生交换形成化学键吸附在金属表面上,且极性分子呈定向排列。化学吸附的吸附能较高,比物理吸附稳定,且是不完全可逆的,具有选择性。 6、粘附:是指两个发生接触的表面之间的吸引。 7、影响粘附的因素:①润湿性,②粘附功,③界面张力,④亲和力。 8、金属表面的实际结构:(1)外表层:①污染层,②吸附气体层,③氧化层;(2)内表层:①加工硬化层,②金属基体。 第二章 1、固体表面的接触分类:(1)点接触和面接触。(2)①弹性接触(赫兹接触),②塑性接触,③弹塑性接触,④粘弹性接触。 2、名义接触面积:是两接触固体几何(宏观)界面的边界所确定的面积。 3、实际接触面积:是两接触固体之间传递界面力的各接触斑点面积之和。 影响因素:①载荷的大小,②材料的性质,③微观粗糙度。 4、接触模型:①圆柱体模型(当载荷改变时其接触面积保持不变),②圆锥体模型(比较接近实际情况,因为存在尖端微凸体的可能性很小),③形状对称的球体模型(最符合实际)。 5、塑性指数: 2 1??? ??=ψR H E σ σ:表面微凸体高度分布的标准偏差;R :微凸体的相当曲率半径;E :复合弹性模量;H :材料的硬度值。当ψ<1,弹性接触;ψ>1,部分接触点含有塑性接触;ψ>3,主要是塑性接触。 第三章 1、摩擦的概念:摩擦力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趋势)时在接触面间产生的切向运动阻力,这种现象称为摩擦现象。 2、摩擦有害的方面:(1)造成大量能量的消耗,引起机械效率的降低;(2)摩擦使得机器中相对运动的零件表面产生磨损;(3)摩擦使得摩擦副工作温度上升。 3、摩擦的分类: (1)运动状态:静摩擦和动摩擦;(2)运动方式:①滑动摩擦,②滚动摩擦,③转动摩擦;

街道的美学 读书笔记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 2010-10-04 17:34:59 背景介绍: 芦原义信(1918—2003)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在研究生毕业后,他曾在著名建筑师马歇。布劳耶历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建立自己的芦原义信事务所,在60年代,他先后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其设计代表作包括东京驹泽体育馆、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剧院等。实践经验十分丰富。 全书概述: 《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芦原义信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因为作者具有东西方的教育背景,所以作者在书中既引用来自西方的格式塔理论,又引用中国的“阴阳”学说,对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重要价值在于,芦原义信归纳出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在提出这些差异的时候,作者却往往能从一些敏感的生活细节出发,从中挖掘出背后的深刻根源,中西结合,小中见大,令人敬佩。 同时,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一扫现代西方建筑理论虽言之凿凿却无法直接指导设计实践的弊端,而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

空间透视介绍

空间透视介绍 空间透视,也就是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高远低。 一、基本术语: 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8、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9、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二、透视类型: 1、单点透视:又称“平行透视”,由于在透视的结构中,只有一个透视消失点,因而得名。平行透视是一种表达三维空间的方法。当观者直接面对景物,可将眼前所见的景物,表达在画面之上。通过画面上线条的特别安排,来组成人与物,或物与物的空间关系,令其具有视觉上立体及距离的表象。 2、两点透视:又称“成角透视”,由于在透视的结构中,有两个透视消失点,因而得名。成角透视是指观者从一个斜摆的角度,而不是从正面的角度来观察目标物。因此观者看到各景物不同空间上的面块,亦看到各面块消失在两个不同的消失点上。这两个消失点皆在水平线上。成角透视在画面上的构成,先从各景物最接近观者视线的边界开始。景物会从这条边界往两侧消失,直到水平线处的两个消失点。 3、三点透视:又称“斜角透视”,是在画面中有三个消失点的透视。此种透视的形成,是因为景物没有任何一条边缘或面块与画面平行,相对于画面,景物是倾斜的。当物体与视线形成角度时,因立体的特性,会呈现往长、阔、高,三重空间延伸的块面,并消失于三个不同空间的消失点上。 三点透视的构成,是在两点透视的基础上多加一个消失点。此第三个消失点可作的为高

国外空间注册要注意的四个地方

国外空间注册要注意的四个地方 好鞍配好马,好网站必然好空间,空间选择是建站问题上需要决定的关键问题。国内主机商有很多,有些是知名的,也有很多是垃圾的。选择一个好的主机商将会避免很多问题,但是如果遇到垃圾空间商,那就是醒不过来的恶梦!下面四招,让注册国外空间,烦恼去无踪! 1.反查IP可以知道服务器上的站点数量,以确定服务器负载 在国外的IDC市场,服务器、IP地址和网站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台服务器可以同时拥有几十个IP地址,一个网站也可能有几个IP地址,而且目前出于安全方面的原因,IDC 会在一台服务器动态分配很多IP地址,所以通过IP地址反向查询同一IP上的其他网站,并不能说明服务器负载。此外,目前提供IP反向查询的网站,技术并不严谨,准确率较低。 2.无限空间真的是“无限”吗? 答案当然是NO,无限空间只在容量,流量,建站数量上无限,在其他方面,比如CPU资源,总文件数量,Apache Threads最长运行时间,每小时E-mail数量等等很多方面都做了限制,这些在官方的TOS中都明确的标出,但地方都很不起眼。一旦你的站点超标,HostGator 一般会停你几分钟的站点运行时间,而DreamHost有直接封站的危险,这点最要命。所以,无限空间是最不值得够买的一类空间,当然,如果是新手,玩玩是可以的。 木桶原理大家都知道,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空间、流量就像是桶壁上较高的木块、那些写在TOS中的不起眼的使用限制就是桶壁上较低的木块。你的站点运行效率的高低恰恰取决于此。 3.OverSell(超售)就等于OverLoad(过载)? 购买过国外空间的朋友对这两个词应该是熟悉的。 什么是OverSell(超售)和OverLoad(过载) 用上面的无限空间为例,谁都明白,哪有什么无限空间,硬盘再大也有个头不是?无限说白了就是个噱头,这和OverSell有什么关系呢,比如我们有个500GB硬盘空间的服务器,出售无限空间,并对每个账户做资源方面的限制,比如CPU,文件数量之类,但这个限制是 大闸蟹价格https://www.doczj.com/doc/b96491807.html, 大闸蟹专卖https://www.doczj.com/doc/b96491807.html,阳澄湖大闸蟹专卖https://www.doczj.com/doc/b96491807.html, 晾衣架价格https://www.doczj.com/doc/b96491807.html, 大闸蟹礼卡https://www.doczj.com/doc/b96491807.html, 阳澄湖大闸蟹礼券https://www.doczj.com/doc/b96491807.html,

读书笔记《外部空间设计》

读书笔记 ——《外部空间设计》 从文化站到别墅,在接触、学习并不断熟悉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很明显地认识到自己对外部空间的考虑有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只考虑建筑本身到开始凭感觉增加一些环境,再到有意识地依据地形及建筑形态添加一些景观及灰空间。我对外部空间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外部空间设计》这本书的确让人意识到外部空间的重要性、多变性及趣味性, 一.关于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 积极、消极空间是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引申出的思考,书中写到: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产生的。这一相互关系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但作为建筑空间考虑时,则与嗅觉、听觉、触觉也都有关。即使是同一空间,根据风、雨、日照的情况,有时印象也大为不同了。” “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外部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而是‘没有屋顶的建筑’。” 正因为空间是人与物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也就有了积极与消极的区别。建筑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即每一个建筑所追求的是给予人积极的影响。外部空间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如此。设计时以人为中心,将周围的景观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收入人的视野,这时美景才是有价值的:美景给予人积极的能量,人回馈美景相应的赞美、珍惜、保护,这样的合作才是双赢的。这样创造的空间应是高于自然景观的,这样的设计自然是协调统一的。 别墅作为一种用于享受高品质生活的居住空间,其外部空间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景观的搭配、自然与设计感的结合都体现着外部空间的灵活多变,给了设计者很大自由度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很大的难题。 二.关于尺度与质感 “一般认为,人的眼睛以大约60度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熟视时成为1度的圆锥。” “人在看前方时,如果按2:1比例看上部,即成为40度仰角。如果考虑在建筑上部看到天空,那么建筑物与试点的距离与建筑高度之比为2时,则可以整体地看到建筑。” “当建筑只有孤立一幢时,是雕塑式的、纪念碑式的,在其周围存在着扩散性的N空间。当那里再出现一幢建筑,二者之间就开始产生封闭性的相互干涉作用。” “当两个人非常接近时,人的脸部高度H与脸与脸之间的距离D之间D\H<1,即成为干涉作用很强而极为亲密的关系。达到D\H>=1为普通关系,是只能意识到脸部的恰当距离。

《建筑设计空间构思方法》读书笔记

《建筑设计空间构思方法》 ——读书笔记 广义的设计,通常是指通过分析,综合与创造满足某种特定功能系统的一种构思活动。 事实上,建筑在创造人们所需要的生产,生活,娱乐和文化的空间时,是在进行着一种城市组织结构的延续工作。以往较多的注重解决建筑的内系统(内部空间),现已被同等重视内系统与外系统(外部空间)所代替,即环境系统设计,包括环境艺术设计。 第一篇序列设计方法论 序列系统有如下意义:序列系统是一种开放式的构架,可以不断的更新和补充设计内容;它能提供后一个脉络,通过识别建筑物的各元素,然后再使其组合起来;有利于把复杂的设计问题简单化。 建筑设计的本质就是编序的过程。 有元素,性质,准则组成的序列可分成机能,空间,几何学,环境系统,外壳等五种序列系统。五个系统在设计时同时使用。 一机能 机能系列中最重要的是使用建筑物的活动方式。这些活动在图纸上将变成面积分配,空间及材料的运用,表面及出入口的安排,以及编入关系序列。活动不单是在建筑内部,还有杂建筑物附近及四周的活动。从内外活动中确定其重要活动和次要活动。 机能准则包含各种相同性质聚集而成的活动集群以及因为行动顺序而产生的有序活动。把活动分群分区,从而可能出现在垂直剖面和水平面上。 二空间 设计建筑时,空间编序前,建筑师必须决定于各种不同类型活动的分离聚散,并应恰好地将活动包含其中并与活动和谐。然后依据平面面积的要求和剖面所需的空间尺度来研究空间的实际尺寸。这些空间必须容纳除人以外的附加面积。空间的高度既是对平面面积比例的反映,也应反映出人类心理层次的舒适程度。 空间形状取决于活动模式,得出一个可能是不规则的理想空间形状,再由其它序列系统修正它。 尺度是空间最重要的性质,包括一般尺度,纪念性尺度,震撼性尺度等。 建筑入口是体现建筑序列的关键部位。(后面将专门谈到入口设计) 三几何学 几何学研究几何序列与建筑物表面,边缘,高度等之间的关系。 建立几何序列的目标是使建筑物各元素之间尽可能达到有机的几何关联。 空间一几何关系组成的系统是线和点。 空间可以沿一条线或沿线的两侧安排,也可以沿着几条线安排。空间与线型之间的相对距离形成的体系,可以用来作为空间与线型发生序列关系的基础。 点可以是一个空间,也可以是一个区域。 几何组合可以造成强烈的次序感,在所有的建筑元素之间形成高度的几何关联性。因活动分析所形成的空间性质要与几何序列空间的排序完全一致。 空间的一般形态有立方体,圆拱,半拱,圆柱体,半圆柱体,拱廊,金字塔形和晶体。这些

空间知觉的透视理论

空间知觉的透视理论 刘瑞光Ξ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摘 要 空间知觉与人在观察时的认知过程和透视结构有关,它还涉及不同参照系统信号之间的连续转换,运动自我透视和运动时间透视与整体和局部透视类似。视觉输入以视网膜协调的方式进行编码,来自每只眼睛的网膜中心值需要整合并与眼睛位置和眼动的信号相混合,形成自我中心信号。自我中心信号进一步转化为一个三维协调系统--自我中心参照系统。视觉系统的神经输出是地球中心信号。 关键词:透视 运动自我 运动时间 转换 参照框架 如果说“环境”这一概念反映的是客观静止的现象,属于 物理概念的话;视觉序列反映的则是主观运动的情况,它是生态视觉的一个中心概念。一个序列即一种安排,从理论上讲它不是类似的、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是有区别的;它不是空的、必须被占据;它不是无形式的、它是有形的[1]。视觉序列的组成部分与环境的组成部分大不相同,前者来自山脉、岩石、树木和叶子所形成的视角。人们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是如何构成的呢?笔者认为,环境是由空间中的原子组成,空间中到达一点的光线也是由这些原子形成的光线所组成。将环境看作是由空间中的物体组成是不正确的,因为视觉序列中的每种形式并非与空间中的每个物体都相对等,一些物体隐藏在其它物体的后面,在任何情况下,严格说来环境都不是由物体组成的。环境是由具有物体的地球和天空组成,是由山脉和云层组成,是由火与太阳组成,是由砾石和星星组成。这些并非都是分离的物体,有些是彼此镶嵌,有些是运动的,有些是有生命的。环境是所有事物-地点、表面、运动、事件、动物、人和工艺品在观察点构成的光。对于复杂的环境来说,天空和地球的对比将这个无限的球形区域分成了两个半球,与下部相比上部显得更亮一些,下部比上部精细得多、复杂得多。地球的组成部分如山脉、岩石、树木和叶子等在不同的水平上相互嵌套着,构成大小水平上的一个层级结构。 因为视觉流域没有边界,“观察点”这一概念除了代表抽象空间的几何点之外,在生态空间是指一个位置。抽象空间由点组成,生态空间是由地点(定位或位置)组成的。生态视觉中的观察点与透视几何中的静止点似乎是相应的,对于景色所透射的图形表面来说,静止点就是透射点,相对于环境来说它不能移动,相对于图形表面来说它也不能移动,静止点必须是静止的。但是观察点绝对不是静止的,视觉序列在时间维度上是流动的,运动观察点用于一群观察者来说是适当的。每人都从自己的视点来知觉环境,若各个视点之间可以相互移动,知觉恒常性得到维持是可能的。早在三千年前,Euclid 曾根据视觉透视原理对此概念作出了解释:不同距离相等大小的物体知觉起来似乎是不相同的,距离眼睛较近的物体显得大一些[2],即物体的视觉大小是由视角来定义的,或由与刺激的投影大小相适应的知觉来定义的。对物体的知觉是通过估计辐射状圆锥体的底而获得,物体的表面知觉也是通过 知觉圆锥体的角度和长度即物体与眼睛的距离获得的。尽管Euclid 对空间中的每个物体推测出所谓的“视角圆锥体”的概念,此术语并不精确,因为物体不一定为圆形,图像也不必是个圆锥体。P olemy 提到的“视觉金字塔”中的物体是矩形。无论是圆锥形、金字塔形或是其他形状都构成了古代视觉的基础。由于当时人们认识不到除了光之外任何东西都无法进入眼睛这一现代化概念,他们对视角的概念较清楚,除了呈现在眼中的一个物体之外,Euclid 还推测到一个照明表面环境的存在;在一组固定的视角之外,他还推测有一个彼此镶嵌的复杂体,知觉中的固定视角来源于这个序列的外表面,来源于我们称之为背景和天空的外部空间[3]。 1 何谓“透视” 古人做过不少关于与环境中不同的几何部分相适应的固定视角的研究,这些几何部分被边界线和视角分开。角度和环境部分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关系,其中也有大小和密度的梯度。物体在地平线上时大小消失密度变成无限,这些关系包含着大量的来自地球方面的信息,具有很高的生态效度,它使环境几何化并使之过于简单,周围视觉序列被看作是在时间上是凝滞的,观察点似乎也是不动的。古代人称这一规律 为“透视”(perspectina )[2],一个拉丁词汇,我们称之为“自然透 视”,现在统称为“视觉”。但是环境并非完全由不同的部分或形式组成,“透视”不适用于阴影,也不适用于太阳。在现代社会,“透视”意味着一种技术、一种图画绘制技术。图画是一个平面,无论他是否经过人手所描画或照片的加工,“透视”都是一种代表那个平面的自然物体之间几何关系的艺术。当Re 2naissance 画家发现了透视表征的程序时,他们就称这种方法为“人工透视”。由于那时人们被图画型思维所支配,不能在“人工透视”和“自然透视”之间作出有效的区分,这也影响了当时关于知觉问题的提出。图画中的深度提示与平面环境的信息并不相同,虽然我们在思想上可以假定其相同,图画属于时间上凝滞的人工信息,自然透视仅与凝滞的视觉结构相关联。 环境中存在许多结构的不变性,其中有些不变性保持时间较长,有些特性保持时间较短。我们所说的透视结构是随着观察点的确定而变化,时间越短变化越小,时间越长变化越 Ξ通讯作者:刘瑞光,男。E -mail :zhl2005112@https://www.doczj.com/doc/b96491807.html,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28(2):509-511509

《图形设计》读书笔记

《图形设计》读书笔记 由于对设计类的知识了解的不多,所以利用暑假的时间读了《图形设计》这本教程,其中,对图形的构形方式这一章印象深刻。 首先是引言部分,主要讲述了关于图形的作用特点和视觉传播的手段。图形的特点在于它比文字传播更迅速、直观、感性,它是人类探索视觉信息交流过程中的智慧体现和结晶。而人类可以说是一种依靠信息生存的动物,这些信息大部分都来源于视觉,单独依靠文字来传播信息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通过图画语言来传递信息比通过任何字母或者数字的组合来进行交流都更直接、更便捷,这是有原因的,书中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就是以图画的方式来进行的。仔细思考,的确如此:图形不受语言差异的限制,它有视觉的共通性。从下学期开始,就将踏入设计领域的学习了,而在设计领域,图形设计已经成为视觉传播的主要手段,利用图形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是设计师的主要活动和基本功。所以我决心在进入这一领域的开始阶段就认识图形的重要意义,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不断的设计时间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出类拔萃的设计家。 读到这里,我越发的认识到艺术里面的学问博大精深,不得不承认,对半路出家的我来说,是有难度的,但这些在“努力”面前都不算什么,只要有心学习就能够完成。 第一章主要概述了图形的概念和特性,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这些概念类的知识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图形从广义上讲,是一种以形达意的智慧,它广泛存在于各种视觉艺术中。狭义的图形设计,主要是指在平面设计中为了传达某种信息或表达某种思想而对视觉元素进行的组织和创造。从这些中,我们可以知道,图形是一种视觉语言,它不同于图像,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且图形创作的目的是传达或者记录信息和思想。书中列举了图形的十种特性,包括多义性、叙事性、空间性、文化性、审美性、传承性、复制性、独特性、象征性、概括性。 1、图形的多义性:很多图形给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有多种解读,图形的这种特点在我看来有利有弊,利在于它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可能传递出更多的含义,可以丰富一个图形所具有的信息量;弊在于,如果处理不当,图形会引起歧义,这也是非常容易发生的事情。 2、图形的叙事性:图形是静止的,却能讲述连续的故事。其实,在平面设计中有很多回讲故事的图形广告,这些广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接触到,仅仅是一幅图画就能让观者联想到里面发生的内容,这就是叙事性的体现。 3、图形的空间性:在二维的空间中能够去表现出三维空间,比如仅仅用线条就能表现出立方体,在图画中采用多点透视的方法一样能表达出三维空间。 4、图形的文化性:每一种文明的独特视觉文化都能以各种图形形象和图形语言表现出来,不仅传统文化在图形中有明显的反映,现代不断形成的文化也在通过图形表现出来。 5、图形的审美性:图形的功能已不只是实用,而且还能满足审美需求,图形所能提供给人们的这种精神上的愉悦是视觉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6、图形的传承性:图形语言如同我们所讲的语言一样,都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是一代代积累下来的,在这样的积累过程中,不断有新的语句和表达方式被创造出来,图形语言同样不是无根之木。 7、图形的复制性:一个图形形象可以很好地应用在各类媒体上并能够大量复制,这是语言和文字无法比拟的优势。图形的这一特性具有很高的传播价值和商业价值。 8、图形的独特性:在设计中,图形的独特性是树立自我形象并与其他人相区别的关键。比如标志的设计,期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与众不同。 9、图形中的象征性:图形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1

《外部空间设计》读后感——设计自己的生活空间 刚刚放下《外部空间设计》的小册子,薄薄的一本书,却讲了很多有关城市设计的理论知识。《外部空间的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75年由日本彰国社出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 解。 这本书既包含着空间论,也包含着方法论。作者在融汇了当前世界上的空间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N空间与P空间、”“逆空间”等一系列颇有启发的概念。而且更难得的是全书所引用的建筑实例均系作者本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作者本人理论的产物。因此,此书不仅可供阅读,更可作为设计实践中有价值的参考。作者在书中首先提出了自己的重要关键词——外部空间。外部空间即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不同于无限伸展的自然环境。进而提出了积极空间(P)与消极空间(N),前者满足人的意图,从确定外部边框并向内侧整顿秩序;后者是自然发生的,具有扩散性。在一些概念相对明了之后,作者开始对外部空间的设计要素进行了探讨: 1.外部空间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是由人所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地面和墙壁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决定性元素。 2.以意大利人作为起居室的意大利广场为例,如果把周围的房子无顶搬开覆盖到广场上,那么内部空间的顺序将颠倒,原来的外部空间就成了内部空间。卢原先生依据这种内部空间可以转换的可逆性,提出了“逆空间”概念。“逆空间”的主要设计元素是墙壁和地面。 3.从空间论观点看来,满足人的使用意图,有计划创造的内部空间,即从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再转向内侧整顿秩序,是一种有积极性的空间。反之,在自然界中发生的,以内侧向外增加扩散性空间,是一种消极空间。当两幢建筑距离与高度之比小于2时,他们之间可能会形成中和空间。 4.建筑物与建筑之间相互影响有作用的数值是D/H小于3(D为间距,H

室内设计透视图中一点透视画法.

室内设计透视图中一点透视画法 透视图是以作画者的眼睛为中心做出的空间物体在画面上的中心投影。它具有将三维的空间物体转换成便于表达到画面上的二维图像的作用。同时也是评价一个设计方案的好方法。 若想绘制理想的透视图,就必须重视透视图的科学性,应按照透视的基本规律,运用科学的作图方法进行绘制,才能使透视图中的物体形象真实地体现其形体结构与空间的关系。 我学习室内设计透视图的目的在于将所设计的室内空间更为立体、真确地表达出来,它是以最快的视觉语言向客户充分说明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和目的的表现手段。 画透视图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求消失点的作图方法,即先求直线的消失点,然后求直线全体的透视图,再决定必要的点和长度,如此便能求得正确的透视图。 所以说我们掌握正确的、简单易操作的透视规律和方法,对于手绘表现至关重要。我们根据消失点的数量,室内常用的透视方法可分为: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 多练习透视方法会使人产生良好的透视空间感,透视感觉的好坏也往往与表现图的构图和空间的体量关系息息相关,好的空间透视关系决定哦好的画面构图。 一点透视画法: 一点透视也称为“平行透视”,它是一种最基本的透视作图方法,即当室内空间中的一个主要立面平行于画面,而其他面垂直于画面,并只有一个消失点的透视就是平行透视。 一、透视画图步骤: 1、在图纸上中央部分画出墙面的长度和高度。(设长为6000mm,宽4000mm,高2600mm)

2、在画面中确定视心CV的高度。通常采用眼睛的高度1500mm左右最为合适。按照视点EP的位置来确定视心CV,并将CV分别与a,b,c,d各点相连。 3、将线段da向右延长,并在延长线上按照相应测出d1,d2,d3各点的距离。 4、分别通过视心CV和点d3作水平线与垂直线,求出两线的焦点,其该点为立点SP。 5、分别了解立点SP和d1,d2,d3点并延长,求出d1’,d2’。 6、分别通过点d1’,d2’作水平线和垂直线,以变现空间的进深,从而画出空间中的 基准网格。 7、将视心CV分别与地板、天花上各点(1、2、3、4、1’、2’、3’、4’)连接 并做放射线,将其基准网格全部画完。 二、空间内物体画法步骤:

区域经济学入门级名词内涵的探索(区域、地域、地区、空间和区位的区别与联系)

区域经济学入门级名词内涵的探索 ——区域、地域、地区、空间和区位的区别与联系 区域经济学赵明 区域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的一种,其源头可以上溯至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以及经济地理学。提到地理学,我们往往能联想到许多关于地域系统的名词;区域经济学虽然作为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结合的产物,一些基础性的名词概念与它们的地理学概念不尽相同。本文就对这些入门级的区域经济学名词做一些简单探讨。 一、名词含义 区位(location):区位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关于区位,研究的目的不同,其涵义也有所不同。“location”一词。除解释作空间内的位置(situation or position in space)外,还有放置和为特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两重意思。在传统区域经济学中,通常把区位理解为经济活动的场所。也有人将其理解为确定某经济活动场所的行为,即:区位选择。① 区域(region)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的概念可以表述为: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②一般来说可区分为三个层面,即:一国内的经济区域;超越国家界限由几个国家构成的世界经济区域;几个国家部分地区共同构成的经济区域。在大多数情况下,区域这一概念表明的是一国经济范围内划分的不同的经济区。③地域(territory)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一般有区域性、人文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 地区(area)较大范围的地域,如:沿海地区、发达地区、大陆地区等。 空间(space)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体。区别为自然空间和经济空间;其中经济空间强调的是空间资源被人类劳动开发利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开发利用还必须是社会所承认的。经济空间代表了一种空间范围,是一定的要素禀赋及其作用的体现。一定的经济空间并不等同于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 二、区别与联系 ①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65页 ②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③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第1页

摩擦学原理与润滑技术试题修订稿

摩擦学原理与润滑技术 试题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摩擦学原理复习题整理 1.简述摩擦种类及机理 2.简述磨损种类及机理 1.答:摩擦的分类: 按摩擦副的运动状态:动摩擦,静摩擦 按摩擦副的运动形式:滚动摩擦,滑动摩 按摩擦副的润滑状态:干摩擦,流体摩擦,边界摩擦,混合摩擦 摩擦产生机理: 1)机械啮合理论:摩擦力源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互接触的两物体粗糙的峰相互啮合、碰撞以及产生的塑性或弹性变形,特别是硬的粗糙峰嵌入软表面后在滑动过程中产生的形变会引起较大的摩擦力。 2) 3)分子作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由于分子的活动性和分子作用力使固体粘附在一起而产生滑动阻力。被称为粘着效应。 3)粘着理论:人们从机械——分子联合作用的观点出发建立了粘着理论。 2.答:磨损种类:点蚀磨损、胶合磨损、擦伤磨损、粘着磨损、疲劳磨损、冲蚀磨损、腐蚀磨损、磨料磨损。 磨损产生机理: 1)磨粒磨损机理:微观切削、挤压剥落、疲劳破坏 2)粘着磨损机理:通常摩擦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只有表观面积的~%。对于重载高速摩擦副,接触峰点的表面压力有时可达5000MPa,并产生1000度以上的瞬现温度。而由于摩擦副体积远大于接触峰点,一旦脱离接触,峰点温度便迅速下降,一般局部高温持续时间只有几个毫秒。摩擦表面

处于这种状态下,润滑油膜、吸附膜或其他表面膜将发生破裂,使接触峰点产生粘着,随后在滑动中粘着结点破坏。这种粘着、破坏、再粘着的交替过程就构成粘着磨损。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和流体动压润滑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 两个作相对运动物体的摩擦表面,用借助于相对速度而产生的粘性流体膜将两摩擦表面完全隔开,由流体膜产生的压力来平衡外载荷, 称为流体动力润滑。所用的粘性流体可以是液体(如润滑油) ,也可以是气体(如空气等), 相应地称为液体动力润滑和气体动力润滑。流体动力润滑的主要优点是,摩擦力小, 磨损小,并可以缓和振动与冲击。 流体动力润滑通常研究的是低副接触受润零件之间的润滑问题,把零件摩擦表面视作刚体,并认为润滑剂的粘度不随压力而改变。可是在齿轮传动、滚动轴承、凸轮机构等高副接触中, 两摩擦表面之间接触压力很大,摩擦表面会出现不能忽略的局部弹性变形。同时, 在较高压力下,润滑剂的粘度也将随压力发生变化。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是研究在相互滚动或伴有滑动的滚动条件下, 两弹性物体间的流体动力润滑膜的力学性质,把计算在油膜压力下摩擦表面的变形的弹性方程、表述润滑剂粘度与压力间关系的粘压方程与流体动力润滑的主要方程结合起来,以求解油膜压力分布、润滑膜厚度分布等问题。 表面的几何形状误差类型 答:机械零件的几何形状误差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微观几何形状误差(2)表面波纹度(3)表面粗糙度也叫微观粗糙度 (2) 赫兹接触 答:就是指圆弧形物体的接触,如圆柱体、球体等曲面物体的接触。 微动腐蚀磨损 答:两接触表面间没有宏观的相对运动,由于振幅很小的相对滑动产生的磨损称为微动磨损。如果微动磨损过程中,两表面的化学反应起主要作用时,则可称为微动腐蚀磨损。 弹性流体动压润滑 答:考虑了弹性变形及压粘变化对流体动压润滑的影响称为弹性流体动压润滑 固体润滑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