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数学第10讲:成比例线段(教师版)——王琪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数学第10讲:成比例线段(教师版)——王琪

成比例线段

一、有关概念

1、比:选用同一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 、b 的长度分别是m 、n ,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是

a :

b =m :n (或

n m b a =) 2、比的前项,比的后项:两条线段的比a :b 中。a 叫做比的前项,b 叫做比的后项。 说明:求两条线段的比时,对这两条线段要用同一单位长度。

3、比例: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d

c

b a =

4、比例外项:在比例d

c b a =

(或a :b =c :d )中a 、d 叫做比例外项。 5、比例内项:在比例d

c b a =

(或a :b =c :d )中b 、c 叫做比例内项。

6、第四比例项:在比例d c b a =

(或a :b =c :d )中,d 叫a 、b 、c 的第四比例项。

7、比例中项:如果比例中两个比例内项相等,即比例为

a b b a =(或a:b =b:c 时,我们把b 叫做a 和

c 的比例中项。

8.比例线段:对于四条线段a 、b 、c 、d ,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相等,即

d

c

b a =(或a :b=

c :

d )

,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注意:在求线段比时,线段单位要统一,单位不统一应先化成同一单位)

二、比例性质

1.基本性质: bc ad d c

b a =⇔= (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积)

2.反比性质: c d a b d

c b a =

⇒= (把比的前项、后项交换)

3.更比性质(交换比例的内项或外项):

()()()a b

c d a c d c b d b a

d b

c a ⎧=⎪⎪

⎪=⇒=⎨⎪⎪=⎪⎩,

交换内项,交换外项.

同时交换内外项

4.合比性质:

d

d

c b b a

d c b a ±=

±⇒=(分子加(减)分母,分母不变)

5.等比性质:(分子分母分别相加,比值不变.) 如果

)0(≠++++====n f d b n

m

f e d c b a ,那么

b a n f d b m e

c a =++++++++ . 三:黄金分割

(1)定义:在线段AB 上,点C 把线段AB 分成两条线段AC 和BC (AC >BC ),如果AC

BC

AB AC =

,即AC 2

=AB×BC,那么称线段AB 被点C 黄金分割,点C 叫做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AC 与AB 的比叫做黄

金比。其中AB AC 2

1

5-=

≈0.618AB 。 (2)黄金分割的几何作图:已知:线段AB.求作:点C 使C 是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

作法:①过点B 作BD ⊥AB ,使;②连结AD ,在DA 上截取DE=DB ;

③在AB 上截取AC=AE ,则点C 就是所求作的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黄金分割的比值为:

.(只要求记住)

(3)黄金三角形:顶角是360

的等腰三角形

矩形中,如果宽与长的比是黄金比,这个矩形叫做黄金矩形。

四: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1)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定理

1.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 几何语言 ∵ △ADE 中BC ∥DE

,

,

. 2.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定理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在的直线,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

3.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4.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判定定理推论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两边的延长线(这两边的延长线在第三边的同侧)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两条直线被三条平行的直线所截,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用符号语言表示:AD ∥BE ∥CF,,,AB DE BC EF AB DE

BC EF AC DF AC DF

===

.

2.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两条直线被三条平行的直线所截,如果在一直线上所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另一直线上所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用符号语言表示:AD BE CF

AB BC

DE DF

⇒=

=⎭

.

1.下列各组数中,成比例的是()

A.﹣7,﹣5,14,5 B.﹣6,﹣8,3,4

C.3,5,9,12 D.2,3,6,12

解: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乘积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乘积,则四条线段叫成比例线段.

答案中,只有B中,3×(﹣8)=﹣6×4,故选B.

2.如果x:(x+y)=3:5,那么x:y=()

A. B. C. D.

解:∵x:(x+y)=3:5,

∴5x=3x+3y,2x=3y,∴x:y=3:2=,

故选:D.

3.由5a=6b(a≠0),可得比例式()

A. B. C. D.

解;A、⇒ab=30,故选项错误;B、⇒ab=30,故选项错误;

C、⇒6a=5b,故选项错误;

D、⇒5(a﹣b)=b,即5a=6b,故选项正确.

故选D.

4.下列线段中,能成比例的是()

A.3cm、6cm、8cm、9cm B.3cm、5cm、6cm、9cm

C.3cm、6cm、7cm、9cm D.3cm、6cm、9cm、18cm

解:根据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乘积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乘积,则四条线段叫成比例线段.

所给选项中,只有D符合,3×18=6×9,故选D.

5.如图,画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O,在这条垂直平分线上截取OC=OA,以A为圆心,AC 为半径画弧于AB与点P,则线段AP与AB的比是()

A.:2 B.1: C.: D.:2

解:连接AC,设AO=x,则BO=x,CO=x,故AC=AP=x,

∴线段AP与AB的比是:x:2x=:2.

故选:D.

6.在比例尺为1:10000的地图上,一块面积为2cm2的区域表示的实际面积是()A.2000000cm2 B.20000m2 C.4000000m2 D.40000m2

解:设实际面积是x,则=()2,解得x=200 000 000cm2,

∵1m2=10000cm2,∴200 000 000cm2=20000m2.

故选B.

7.如图,已知DE∥BC,EF∥AB,现得到下列结论:

①;②;③;④.

其中正确比例式的个数有()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解:∵EF∥AB,∴=,=,即=,

∵DE∥BC,∴==,即=,==,

所以①②④正确,故题中正确的个数为3个.

故选B.

8.如图,点G、F分别是△BCD的边BC、CD上的点,BD的延长线与GF的延长线相交于点A,DE∥BC交GA于点E,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B.= C.= D.=

解:∵DE∥BC交GA于点E,

∴,,,A,B,D正确,

故选C.

9.如图,△ABC中,DE∥BC,=,AE=2cm,则AC的长是()

A.2cm B.4cm C.6cm D.8cm

解:∵DE∥BC,∴=,

∵,AE=2cm,∴=,∴AC=6(cm),

故选C.

10.已知2x=3y(y≠0),则下面结论成立的是()

A.= B.= C.= D.=

解:A、两边都除以2y,得=,故A符合题意;

B、两边除以不同的整式,故B不符合题意;

C、两边都除以2y,得=,故C不符合题意;

D、两边除以不同的整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已知5x=6y(y≠0),那么下列比例式中正确的是()

A.B.C.D.

解:A、=,则5y=6x,故此选项错误;B、=,则5x=6y,故此选项正确;

C、=,则5y=6x,故此选项错误;

D、=,则xy=30,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B.

12.已知,则的值是()

A. B. C.D.

解:由,得a=b,

==﹣,

故选:D.

13.比例尺为1:17000000的地图中,实际距离为340千米,则图上距离为()

A.2分米 B.2厘米 C.2米 D.2000米

解:设图上距离为xcm,根据题意得1:1700000=x:34000000,解得x=2cm.

故选B.

14.若x、y为非零线段的长,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则=B.若2x﹣5y=0,则=

C.若线段a:b=c:d,则D.若线段a:b=c:d,则=

解:A、若=,则=,=,=,=,题干的计算正确,不符合题意;

B、若2x﹣5y=0,则2x=5y,=,==,题干的计算正确,不符合题意;

C、若线段a:b=c:d,则=,,题干的计算正确,不符合题意;

D、若线段a:b=c:d,则=,题干的计算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5.在比例尺是1:500的图纸上,测得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5厘米,宽4厘米,这块地的实际面积是()平方米.

A.20平方米B.500平方米C.5000平方米D.500000平方米

解:∵比例尺是1:500,长方形的土地长5厘米,宽4厘米,

∴实际长为5÷=2500厘米=25米,宽为4÷=2000厘米=20米,

∴实际面积为25×20=500平方米,

故选B.

16.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与BD相交于点O,E是OD的中点,连接AE并延长交DC于点F,则DF:FC=()

A.1:4 B.1:3 C.1:2 D.1:1

解: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DC,则△DFE∽△BAE,∴,

∵O为对角线的交点,∴DO=BO,

又∵E为OD的中点,∴DE=DB,则DE:EB=1:3,

∴DF:AB=1:3,∵DC=AB,∴DF:DC=1:3,

∴DF:FC=1:2;

故选:C.

17.如图,BD=CD,AE:DE=1:2,延长BE交AC于F,且AF=4cm,则AC的长为()

A.24cm B.20cm C.12cm D.8cm

解:过D作DG∥BF交AC于G,则△AEF∽△ADG,

∵BD=CD,∴CG=GF,AF:FG=AE:ED=1:2,

∵AF=4cm,∴FG=2AF=8cm=CG,∴AC=AF+FG+CG=20cm.

故选B.

18.如图,已知AD为△ABC的角平分线,DE∥AB交AC于E,如果=,那么等于()

A. B. C. D.

解:∵DE∥AB,∴=,

∵AD为△ABC的角平分线,∴=;

故选:B.

19.已知a、b、c为△ABC的三边长,且a+b+c=36,==,求△ABC三边的长.

解:==,得a=c,b=c,

把a=c,b=c代入且a+b+c=36,得c+c+c=36,

解得c=15,a=c=9,b=c=12,

△ABC三边的长:a=9,b=12,c=15.

20.已知a:b:c=2:3:4,且2a+3b﹣2c=10,求a,b,c的值.

解:设a=2k,b=3k,c=4k,

又∵2a+3b﹣2c=10,∴4k+9k﹣8k=10,

5k=10,解得k=2.∴a=4,b=6,c=8.

21.已知线段a=0.3m,b=60cm,c=12dm.

(1)求线段a与线段b的比.

(2)如果线段a、b、c、d成比例,求线段d的长.

(3)b是a和c的比例中项吗?为什么?

解:(1)∵a=0.3m=30cm;b=60cm,

∴a:b=30:60=1:2;

(2)∵线段a、b、c、d是成比例线段,∴=,

∵c=12dm=120cm,∴=,∴d=240cm;

(3)是,理由:

∵b2=3600,ac=30×120=3600,∴b2=ac,

∴b是a和c的比例中项.

22.(1)已知a、b、c、d是成比例线段,其中a=3cm,b=2cm,c=6cm,求线段d的长.(2)已知线段a、b、c,a=4cm,b=9cm,线段c是线段a和b的比例中项.求线段c的长.解:(1)∵a、b、c、d是成比例线段,∴a:b=c:d,

∵a=3cm,b=2cm,c=6cm,∴d=4cm;

(2)∵线段c是线段a和b的比例中项,a=4cm,b=9cm,

∴c2=ab=36,解得:c=±6,

又∵线段是正数,∴c=6cm.

23.如图,F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AD的延长线上的一点,BF分别交于CD、AC于G、E,若EF=32,GE=8,求BE.

解:设BE=x,

∵EF=32,GE=8,∴FG=32﹣8=24,

∵AD∥BC,∴△AFE∽△CBE,∴=,∴则==+1①.

∵DG∥AB,∴△DFG∽△CBG,

∴==代入①,=+1,解得:x=±16(负数舍去),

故BE=16.

24.如图所示,已知△ABC中,DE∥BC,AD=2,BD=5,AC=5,求AE的长.

解:∵DE∥BC,∴,即=,∴AE=.

基础演练

1.已知,则的值是()

A. B. C.1 D.

解:令=k,得:a=2k、b=3k、c=4k,===.

故选D.

2.把4:7的前项加上12,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加上()

A.12 B.21 C.28 D.32

解:设前项加12后,后项为x时比值不变,

∴=,∴4x=7×16,∴x=28,∴28﹣7=21.

故选B.

3.若a:b=2:3,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式子是()

A.2a=3b B.3a=2b C. D.

解:A、2a=3b⇒a:b=3:2,故选项错误;B、3a=2b⇒a:b=2:3,故选项正确;

C、=⇒b:a=2:3,故选项错误;

D、=⇒a:b=4:3,故选项错误.

故选B.

4.若线段c满足=,且线段a=4 cm,b=9 cm,则线段c=()

A.6cm B.7cm C.8cm D.9cm

解:将a=4cm,b=9cm代入=,得c2=ab=4×9=36,

解得c=﹣6(不合题意,舍去)或c=6.

故选A.

5.已知线段a=4,b=9,线段x是a,b的比例中项,则x等于()

A.36 B.6 C.﹣6 D.6或﹣6

解:∵a=4,b=9,线段x是a,b的比例中项,

∴=,∴x2=ab=4×9=36,∴x=±6,x=﹣6(舍去).

故选B.

6.两地实际距离是500 m,画在图上的距离是25 cm,若在此图上量得A、B两地相距为40 cm,则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A.800m B.8000m C.32250cm D.3225m

解:∵500m=50000cm,∴25:50000=1:2000.

∵在图上A、B两地相距为40 cm,∴40×2000=80000cm=800m.

故选A.

7.如图,直线L1∥L2∥L3,直线AC分别交,L1,L2,L3于点A,B,C,直线DF分别交,L1,L2,L3于点D,E,F.若DE=3,EF=6,AB=4,则AC的长是()

A.6 B.8 C.9 D.12

解:∵L1∥L2∥L3,∴=,即=,

∴BC=8,∴AC=AB+BC=12,

故选:D.

8.如图,在△ABC中,DE∥BC,,DE=4,则BC的长是()

A.8 B.10 C.11 D.12

解:∵,∴=,

∵在△ABC中,DE∥BC,∴=,

∵DE=4,∴BC=3DE=12.

故选D.

9.如图所示,△ABC中若DE∥BC,EF∥AB,则下列比例式正确的是()

A. B. C. D.

解:∵DE∥BC,EF∥AB,∴四边形DEFB是平行四边形,∴DE=BF,BD=EF;∵DE∥BC,∴==,==,

∵EF∥AB,∴=,=,∴,

故选C.

10.如果2x=3y(x、y均不为0),那么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A.= B.=3 C.= D.=

解:∵2x=3y,∴=,∴选项A不正确;

∵2x=3y,∴=,∴==3,∴选项B正确;

∵2x=3y,∴=,∴==,∴选项C不正确;

∵2x=3y,∴=,∴==,∴选项D不正确.

故选:B.

11.已知===,则a+c+e=6,则b+d+f=()

A.12 B.9 C.6 D.4

解:由===得a=b、c=d、e=f,

则b+d+f=6,即(b+d+f)=6,∴b+d+f=6×=9,

故选:B.

12.已知=,那么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A.= B.=3 C.= D.=

解:∵=的两内项是y、3,两外项是x、4,∴x=y,y=x,3y=4x.

A、由原式得,4(x+y)=7y,即3y=4x,故本选项正确;

B、由原式得,3(x﹣y)=x,即2x=3y,故本选项错误;

C、由原式得,10x=3(x+2y),即6y=7x,故本选项错误;

D、由原式得,4(x﹣y)=y,即3x=5y,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A.

巩固提高

13.已知线段a、b、c,其中c是a、b的比例中项,若a=9cm,b=4cm,则线段c长()A.18cm B.5cm C.6cm D.±6cm

解:根据比例中项的概念结合比例的基本性质,得:比例中项的平方等于两条线段的乘积.

所以c2=4×9,解得c=±6(线段是正数,负值舍去),

故选C.

14.下列有关比例中项的描述正确的有()

(1)若a,b,c满足=,则b是a,c的比例中项;

(2)实数b是2,8的比例中项,则b=4;

(3)如图1,点F是EG边上一点,且∠EDF=∠G,则DE是EF,EG的比例中项;

(4)如图2,四边形ABCD中,AD∥BC,两对角线相交于点O,记△AOD,△ABO,△OBC的面积分别为S1,S2,S3,则S2是S1、S3的比例中项.

A.(2)(3) B.(1)(3)(4) C.(1)(2)(3)(4) D.(1)(3)

解:(1)若a,b,c满足=,则b2=ac,b是a,c的比例中项,符合题意;

(2)依题意有b2=2×8,解得b=±4,不符合题意;

(3)∵∠EDF=∠G,∠E=∠E,∴△DEF∽△GED,

∴EF:DE=DE:EG,∴DE2=EF•EG,∴DE是EF,EG的比例中项,符合题意;

(4)∵AD∥BC,∴△AOD∽△COB,∴OA:OC=AD:BC=OD:OB,

∴S1:S2=OD:OB,同理S2:S3=OA:OC=OD:OB,

∴S1:S2=S2:S3,

∴S1•S3=S22,则S2是S1、S3的比例中项,符合题意.

故选B.

15.已知线段 a=2,b=8,则 a,b 的比例中项线段为()

A.16 B.±4 C.4 D.﹣4

解:设a,b 的比例中项线段为x,则由=得x2=ab=2×8,

解得:x=4或x=﹣4<0(舍去),

故选:C.

16.如图,AD∥BE∥CF,直线m,n与这三条平行线分别交于点A、B、C和点D、E、F,已知AB=5,BC=10,DE=4,则EF的长为()

A.12.5 B.12 C.8 D.4

解:∵AD∥BE∥CF,∴=,即=,解得,EF=8,

故选:C.

17.如图,已知直线a∥b∥c,直线m交直线a,b,c于点A,B,C,直线n交直线a,b,c于点D,E,F,若=,则=()

A. B. C. D.1

解:∵a∥b∥c,∴==,∴=,∴=.

故选C.

18.如图,AB∥CD,AD与BC相交于点O,若AO=2,DO=4,BO=3,则BC的长为()

A.6 B.9 C.12 D.15

解:∵AB∥CD,∴=;

∵AO=2,DO=4,BO=3,∴=,解得:CO=6,∴BC=BO+CO=3+6=9.

故选B.

19.已知,求下列算式的值.

(1);(2).

解:(1)∵,∴=;

(2)∵,∴设a=3k,则b=2k,∴===.

20.已知x:y=0.5:0.3,y:z=:,求x:y:z.

解:∵x:y=0.5:0.3=5:3=10:6,

y:z=:=2:5=6:15,∴x:y:z=10:6:15.

21.在的平面图上,量得一块长方形操场的长是24厘米,宽是18厘米,这块长方形操场的实际周长是多少千米?

解:操场的长:24÷=24000(厘米)=0.24(千米);

操场的宽:18÷=18000(厘米)=0.18(千米);

操场的周长:(0.24+0.18)×2=0.84(千米).

答:操场的实际周长是0.84千米.

22.有一个周长80米的长方形花坛,长与宽的比是3:2.请用1:1000的比例尺画在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解:80÷2=40(米),40×=24(米),40×=16(米),

24米=2400厘米,16米=1600厘米,

设图上的长为xcm,宽为ycm,则,,

∴x=2400×=2.4(厘米),y=1600×=1.6(厘米),

答:长应画2.4厘米,宽应画1.6厘米.

23.如图,已知在△ABC中,点D,E,F分别在BC,AB,AC边上.

(1)当点D,E,F分别为BC,AB,AC边的中点时,求证:△BED≌△DFC;

(2)若DE∥AC,DF∥AB,且AE=2,BE=3,求的值.

(1)证明:∵点D,E,F分别为BC,AB,AC边的中点,

∴DE和DF为△ABC的中位线,∴DE∥AC,DF∥AB,

∴∠BDE=∠C,∠B=∠CDF,∴△BED≌△DFC;

(2)解:DE∥AC,DF∥AB,

∴∠BDE=∠C,∠B=∠CDF,四边形AEDF为平行四边形,

∴△BED≌△DFC,DF=AE=2,DE=AF,

∴==,∴=,∴=.

24.如图,△ABC中,∠ACB=90°,AC=5,BC=12,CO⊥AB于点O,D是线段OB上一点,DE=2,ED ∥AC(∠ADE<90°),连接BE、CD.设BE、CD的中点分别为P、Q.

(1)求AO的长;

(2)求PQ的长;

(3)设PQ与AB的交点为M,请直接写出|PM﹣MQ|的值.

解:(1)如图1中,

∵CO⊥AB,∴∠AOC=∠ACB=90°,∵∠A=∠A,

∴△ABC∽△ACO,∴=,

∵AB===13,∴OA==.

(2)如图2中,取BD中点F,CD中点Q,连接PF、QF,

则PF∥ED,FQ∥BC,PF⊥FQ,且PF=ED=1,FQ=BC=6,

在Rt△PFQ中,PQ===.

(3)如图3中,取AD中点G,连接GQ,

∵GQ∥AC,ED∥AC,PF∥ED,∴PF∥GQ,

∴△PMF∽△QMG,∴==,

∵PM+QM=,∴PM=,MQ=,∴|PM﹣QM|=.

1.若,则=()

A. B. C. D.

解:设a=2k,则b=9k.==,

故选A.

2.如图,在△ABC中,若DE∥BC,AD=5,BD=10,DE=4,则BC的值为()

A.8 B.9 C.10 D.12

解:由DE∥BC可推出△ADE∽△ABC,所以,

因为AD=5,DE=4,BD=10,可求BC=12.

故选D.

3.已知==k(k≠0),则=()

A. B. C. D.

解:∵==k,∴a=5k,b=3k,∴==,

故选B.

4.已知线段a=4,b=8,则线段a,b的比例中项为()

A.±32 B.32 C. D.

解:设线段a、b的比例中项为x,则x2=ab,即x2=4×8,

解得x=4或x=﹣4<0(舍去),

故选:D.

5.如图,在△ABC中,DE∥BC,AE=3,AC=9,AD=4,则AB的值为()

A.6 B.8 C.9 D.12

解:∵DE∥BC,∴=,即=,∴AB=12.

故选D.

6.若==(x、y、z均不为零),求的值.

解:设===k,x=6k,y=4k,z=3k.==3.

7.已知,求的值.

解:设===k,所以,a=3k,b=4k,c=5k,

则==.

8.若点P在线段AB上,点Q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AB=10,.求线段PQ的长.解:∵AB=10,,

∴PB=4,BQ=20,∴PQ=PB+BQ=24,

答:线段PQ的长为24.

9.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为边BC上一点,连接AE并延长AE交DC的延长线于点M,交BD于点G,过点G作GF∥BC交DC于点F.

求证:.

证明:∵GF∥BC,∴,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B∥CD,

∴,∴.

1.若==,且3a﹣2b+c=3,则2a+4b﹣3c的值是()

A.14 B.42 C.7 D.

解:设a=5k,则b=7k,c=8k,

又3a﹣2b+c=3,则15k﹣14k+8k=3,得k=,

即a=,b=,c=,所以2a+4b﹣3c=.

故选D.

2.如果4x=5y(y≠0),那么下列比例式成立的是()

A.=B.=C.=D.=

解:4x=5y(y≠0),两边都除以20,得=,故B正确;

故选:B.

3.若2a=3b,则a:b等于()

A.3:2 B.2:3 C.﹣2:3 D.﹣3:2

解:∵2a=3b,∴a:b=3:2.

故选A.

4.下列各组数中,成比例的是()

A.﹣6,﹣8,3,4 B.﹣7,﹣5,14,5

C.3,5,9,12 D.2,3,6,12

解:A、=,故成比例线段,选项正确;B、≠,故选项错误;

C、≠,故选项错误;

D、≠,故选项错误.

故选A.

5.下列各组线段的长度成比例的是()

A.1cm,2cm,3cm,4cm B.2cm,3cm,4cm,5cm

C.0.3m,0.6m,0.5m,0.9m D.30cm,20cm,90cm,60cm

解:A、∵1×4≠2×3,故此选项错误;B、∵2×5≠3×4,故此选项错误;

C、∵0.3×0.9≠0.6×0.5,故此选项错误;

D、∵30×60=20×90,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D.

6.下列各组线段中,能组成比例线段的是()

A.0.1,0.2,0.3,0.4 B.0.2,0.8,12,30

C.1,3,4,6 D.12,16,45,60

解:A、0.1,0.2,0.3,0.4不是成比例线段,故本选项错误;

B、0.2,0.8,12,30不是成比例线段,故本选项错误;

C、1,3,4,6不是成比例线段,故本选项错误;

D、根据12:16=45:60,可得12,16,45,60是成比例线段,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7.如图,已知AB∥CD∥EF,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B.= C.= D.=

解:∵AB∥CD∥EF,∴=.

故选A.

8.在△ABC中,点D、E分别在AB、AC上,如果AD=2,BD=3,那么由下列条件能够判定DE∥BC的是()

A.= B.= C.= D.=

解:当=或=时,DE∥BD,即=或=.

故选D.

9.如图,△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BC上,DE∥AC,若DB=4,AB=6,BE=3,则EC的长是()

A.4 B.2 C. D.

解:∵DE∥AC,∴DB:AB=BE:BC,

∵DB=4,AB=6,BE=3,∴4:6=3:BC,解得:BC=,

∴EC=BC﹣BE=.

故选C.

10.用6,8,9,12可以组成的比例式是()

A.6:8=9:12 B.6:8=12:9 C.12:6=9:8 D.8:12=9:6 解:A、6:8=9:12,6×12=8×9=72,可以组成比例,故本选项正确;

B、8:6=9:12,8×12≠6×9,不能组成比例,故本选项错误;

C、12:6=9:8,12×8≠6×9,不能组成比例,故本选项错误;

D、8:12=9:6,6×8≠12×9,不能组成比例,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A.

11.已知2a=3b(ab≠0),则下列比例式成立的是()

A.= B.= C.= D.=

解:A、由=得ab=6,故本选项错误;B、由=得2a=3b,故本选项正确;C、由=得3a=2b,故本选项错误;D、由=得3a=2b,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B.

12.已知==≠0,则的值为()

A.2 B. C.3 D.

解:设k===≠0,由此得到a=3k,b=4k,c=5k,

所以==.

故选:B.

13.下列各组中的四条线段成比例的是()

A.1cm、2cm、20cm、30cm B.1cm、2cm、3cm、4cm

C.5cm、10cm、10cm、20cm D.4cm、2cm、1cm、3cm

解:A.1×30≠2×20,故本选项错误;B.3×2≠1×4,故本选项错误;

C.5×20=10×10,故本选项正确;

D.4×1≠3×2,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C.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第10讲:尺规作图(教师版)——王琪

尺规作图 尺规作线段和角 1. 在几何里,只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称为尺规作图。 2. 尺规作图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作图方法,通常叫基本作图。 3. 尺规作图中直尺的功能是: (1)在两点间连接一条线段; (2)将线段向两方延长。 4. 尺规作图中圆规的功能是: (1)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一个圆; (2)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一段弧。 5. 熟练掌握以下作图语言: (1)作射线××; (2)在射线上截取××=××; (3)在射线××上依次截取××=××=××; (4)以点×为圆心,××为半径画弧,交××于点×; (5)分别以点×、点×为圆心,以××、××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 (6)过点×和点×画直线××(或画射线××); (7)在∠×××的外部(或内部)画∠×××=∠×××。 6. 在作较复杂图形时,涉及基本作图的地方,不必重复作图的详细过程,只用一句话概括叙述就可 以了: (1)画线段××=××; (2)画∠×××=∠×××。 1.下列各说法一定成立的是() A.画直线AB=10厘米 B.已知A、B、C三点,过这三点画一条直线 C.画射线OB=10厘米 D.过直线AB外一点画一条直线和直线AB平行 解:A、直线无限长,错误; B、若A、B、C三点不共线,则无法画出一条直线,错误; C、射线无限长,错误; D、过直线AB外一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与AB平行,正确. 故选D. 2.下列作图语句正确的是() A.以点O为顶点作∠AOB B.延长线段AB到C,使AC=BC C.作∠AOB,使∠AOB=∠α D.以A为圆心作弧 解:A、画角既需要顶点,还需要角度的大小,错误; B、延长线段AB到C,则AC>BC,即AC=BC不可能,错误; C、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是常见的尺规作图,正确;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数学第20讲: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教师版)——王琪

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一、多边形 1. 由若干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连组成的封闭平面图形叫做多边形。 2. 连接不相邻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从一个n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画(n-3)条对角线,把这个n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 过n边形一个顶点有(n-3)条对角线,n边形共(n-3)×n / 2条对角线. n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0,正多边形(每条边都相等,每个内角都相等的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0/ n。 二、圆 平面上,一条线段绕着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称为圆心,线段OA的长称为半径的长(通常简称为半径)。 圆上任意两点A、B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读作“圆弧AB”或“弧AB”;由一条弧AB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OA、OB所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类型一:多边形及其对角线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B.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C.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D.正方形的对角线不一定互相平分 解:A、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此选项正确,不合题意; B、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此选项正确,不合题意; C、矩形的对角线相等,此选项正确,不合题意; D、正方形的对角线一定互相平分,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在平面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B.对角线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C.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D.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解:A.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正确; B.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故错误;C.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故错误;D.四边相等的四边形应是菱形,故错误; 故选:A。 3.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是() A.B.C.D.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证明(二) 一、公理(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 (2)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 (3)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 二、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①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等于45° ②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 ,底边长为b ,则 2 b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第四章 成比例线段、平行线段成比例(解析版)

第四章成比例线段、平行线段成比例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线段的长度成比例的是() A.1cm,2cm,3cm,4cm B.3cm,4cm,5cm,6cm C.5cm,10cm,15cm,20cm D.6cm,4cm,3cm,2cm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成比例线段的定义,把线段按照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验证第一项×第四项是否与中间两项乘积相等即可. 【详解】 A、1×4≠2×3,因此不成比例; B、3×6≠4×5,因此不成比例; C、5×20≠10×15,因此不成比例; D、6×2=4×3,因此成比例;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成比例线段的定义,属于基础题. 2.已知点P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且AP>BP,则下列各式不正确的是()

A .AP :BP=A B :AP B .AP AB = C .12BP AB = D .0.618AP AB ≈ 【答案】C 【解析】 【分析】 直接根据黄金分割的概念排除选项即可. 【详解】 由题意得: ∴ AP :BP=AB :AP ,故A 正确; 12 AP AB =,故B 正确; AP AB = ∴32 BP AB AP AB =-=,故C 错误; 2.236≈,∴0.618 AP AB AB =≈,故D 正确. 故选C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黄金分割点,熟记黄金分割点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3.如图,// DE BC,下列各式不正确的是() A.AD AE AB AC =B. AD AE BD CE =C. AD AE AC AB =D. AD AB AE AC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列出比例式,即可判断.【详解】 ∵// DE BC, ∵AD AE BD CE =, AD AE AB AC =,即 AD AB AE AC =,, ∵选项A、B、D均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解答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注意比例中的线段的顺序. 4.如图,l1∵l2∵l3,直线a,b与l1、l2、l3分别相交于A、B、C和点D、E、F.若 2 3 = AB BC ,DE=4.2,则 DF的长是()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证明(二) 一、公理(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 (2)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 (3)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 二、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①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等于45° ②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 ,底边长为b ,则 2 b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一、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边) (2)平行四边形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对角)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对角线) (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常用点: (1)若一直线过平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交点,则这条直线被一组对边截下的线段的中点是对角线的交点,并且这条直线二等分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边) (2)定理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边) (3)定理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边) (4)定理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 (5)定理4: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 4.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注意: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S平行四边形=底边长×高=ah 二、菱形 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边平行。(边) (2)菱形的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对角)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对角线)

(4)菱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菱形四条边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3.菱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边) (3)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 (4)定理3:对角线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 4.菱形的面积:S菱形=底边长×高=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三、矩形 1.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边)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内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对角线) (4)矩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矩形四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数学第10讲:成比例线段(教师版)——王琪

成比例线段 一、有关概念 1、比:选用同一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 、b 的长度分别是m 、n ,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是 a : b =m :n (或 n m b a =) 2、比的前项,比的后项:两条线段的比a :b 中。a 叫做比的前项,b 叫做比的后项。 说明:求两条线段的比时,对这两条线段要用同一单位长度。 3、比例: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d c b a = 4、比例外项:在比例d c b a = (或a :b =c :d )中a 、d 叫做比例外项。 5、比例内项:在比例d c b a = (或a :b =c :d )中b 、c 叫做比例内项。 6、第四比例项:在比例d c b a = (或a :b =c :d )中,d 叫a 、b 、c 的第四比例项。 7、比例中项:如果比例中两个比例内项相等,即比例为 a b b a =(或a:b =b:c 时,我们把b 叫做a 和 c 的比例中项。 8.比例线段:对于四条线段a 、b 、c 、d ,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相等,即 d c b a =(或a :b= c : d ) ,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注意:在求线段比时,线段单位要统一,单位不统一应先化成同一单位) 二、比例性质 1.基本性质: bc ad d c b a =⇔= (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积) 2.反比性质: c d a b d c b a = ⇒= (把比的前项、后项交换) 3.更比性质(交换比例的内项或外项): ()()()a b c d a c d c b d b a d b c a ⎧=⎪⎪ ⎪=⇒=⎨⎪⎪=⎪⎩, 交换内项,交换外项. 同时交换内外项 4.合比性质: d d c b b a d c b a ±= ±⇒=(分子加(减)分母,分母不变)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数学第2讲:矩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师版)——王琪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一、矩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它是研究矩形的基础,它既可以看作是矩形的性质,也可以看作是矩形的判定方法,对于这个定义,要注意把握:①平行四边形;②一个角是直角,两者缺一不可. 二、矩形的性质 ①边:对边平行且相等;②角: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③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④对称性:轴对称图形(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直线,2条). 三、矩形的判定 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③四个角都相等 四、矩形判定解题思路 ①先说明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再说明平行四边形ABCD的任意一个角为直角. ②先说明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再说明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等. ③说明四边形ABCD的三个角是直角. 五、矩形的面积 设矩形ABCD的两邻边长分别为a,b,则S矩形=ab. 1.如图所示,矩形ABCD中,AE平分∠BAD交BC于E,∠CAE=15°,则下面的结论: ①△ODC是等边三角形;②BC=2AB;③∠AOE=135°;④S△AOE=S△COE, 其中正确结论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BAD=90°,OA=OC,OD=OB,AC=BD, ∴OA=OD=OC=OB, ∵AE平分∠BAD,∴∠DAE=45°,∵∠CAE=15°,∴∠DAC=30°, ∵OA=OD,∴∠ODA=∠DAC=30°,∴∠DOC=60°, ∵OD=OC,∴△ODC是等边三角形,∴①正确; ∵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C,∠ABC=90° ∴∠DAC=∠ACB=30°,∴AC=2AB, ∵AC>BC,∴2AB>BC,∴②错误; ∵AD∥BC,∴∠DBC=∠ADB=30°, ∵AE平分∠DAB,∠DAB=90°,∴∠DAE=∠BAE=45°,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4.1成比例线段(1)教案

《成比例线段1》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两条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 2.能根据条件写出比例线段; 3.会运用比例线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例线段的概念. 教学难点:例题中要求根据具体问题发现等量关系,找出比例式,有一定的隐蔽性,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知识要点 1.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叫做两条线段的比. 2.四条线段a 、b 、c 、d 中,如果a 与b 的比等于c 与d 的比,即a b =c d ,那么这四条线段a 、b 、c 、d 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重要提示 1.用方程思想寻找几何图形中四条线段成比例是常用方法. 2.四条线段成比例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欣赏几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图形的形状相同,但是大小不同 二、讲授新课、探索新知 1、线段的比:如果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CD 的长度分别是m 、n ,那这 两条线段的比就是两条线段的长度比。 )(或记作:n m CD AB n m CD AB ==:: 注意:(1)两线段是几何图形,可用它的长度比来确定; (2)度量线段的长,单位多种,但求比值必需在同一长度单位下比值一定是正数,比值与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 (3)表示方式与数字的比表示类同,但它也可以表示为AB :CD . 巩固练习1:(1)若线段AB =6cm ,CD =4cm ,则 (2).若线段AB =8cm ,CD =2dm ,则 =CD AB =CD AB

2、比例线段:一般地,四条线段a 、b 、c 、d 中,如果a 与b 的比等于c 与d 比,即a b =c d ,那么这四条线段a 、b 、c 、d 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巩固练习2:判断下列a 、b 、c 、d 是否成比例线段,为什么? 10,5,2,4)1(====d c b a 35,152,5,2)2(====d c b a 三、典例精讲、新知应用 例1 一块矩形绸布的长AB =a m ,宽AD =1 m ,按照图中所示方式将它裁成相同的三面 矩形彩旗,且使裁出的每面彩旗的宽与长的比与原绸布的宽与长的比相同,即 那么a 的值应当是多少? 变式练习:如图所示,一张矩形纸片ABCD 的长AB =acm ,宽BC =bcm ,E 、F 分别 为AB 、CD 的中点,这张纸片沿直线EF 对折后,矩形AEFD 的长与宽之比等于矩形 ABCD 的长与宽之比,则a :b 等于( ) 1:2.A 2:1.B 1:3.C 3:1.D 四、课堂小结 1.两条线段的比及比例线段的概念; 2.方程思想的体现; 3.比例线段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必做作业:习题4.1第1,2题. 选做作业:习题4.1第3题.

九年级数学上册 4.1 成比例线段(第二课时)

4.1 成比例线段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术基础: 这节课是“成比例线段”的第二课时,学生已经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观看了大量的图片,列举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情境,熟悉了线段的比的知识,明白了选用同一单位长气宇线段的长度,从而求出两条线段的比。也学会了运用比例线段的大体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图片创设的问题情境,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比例模型,初步把握了解决有关比的问题的方式。在那个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成比例线段的有关性质,学生可不能感到陌生,反而容易同意本节课的继续学习。 学生活动体会基础: 上一节课,学生已经搜集了一些相似图形的图片,如大小不同的两张中国地图、国旗,同底相片等。已经感受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各小组展现并讨论过线段比的事例,具有了必然的合作交流的基础和能力。难点处置: 比例的大体性质的推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发扬小组合作的精神,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教师参与指点。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在学生熟悉线段的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白得并把握比例的大体性质及其简单应用。学好了本节课,既承接了全等三角形的内容,又为本章的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和相似多边形奠定了基础。在知识技术方面,要求学生了解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明白得并把握比例的大体性质及其简单应用;进展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经历运用线段的比解决问题的进程,在观看、计算、讨论、想象等活动中获取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育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线比例线段的大体性质;明白得并把握比例的大体性质及其简单应用;进展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成比例线段》同步检测试题(附答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全册第4章《成比例线段》同步检测试 1.已知三条线的比如下,可以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5:20:30 B .10:20:30 C.15:15:30 D.20:30:30 2.下列四条线段中,不能成比例的是( ) A.. a =3,b =6,c =2,d =4 B. a =1,b =2,c =6,d =3 C. a =4,b =6,c =5,d =10 D. a =2,b =5,c =15,d =23 3.在比例尺为1:n 的某市地图上,A ,B 两地相距5cm ,则A ,B 之间的实际距离为( ) A .51n cm B .251n 2cm C .5ncm D.25n 2cm 4.若5x =7 y ,则y x 的值为( ) A . 75 B .5 7 C .3:5 d.2 5.如果b a =b d 成立,那么下列各式一定成立的是( ) A .c a =b d B .bd ac =b c C .b a 1+ =d c 1+ D .b b a 2+=d d c 2+ 6.若a:b:c=3:5:7,且3a+2b-4c=9,则a+b+c 的值等于( ) A .-3 B .-5 C.-7 D.-15 7.已知M 是线段AB 延长线上一点,且AM :BM =5:2则AB :BM 为( ) A.3:2 B .2:3 C .3:5 D .5:2 8.某班同学要测量学校升国旗的旗杆高度,在同一时刻,量得某同学的身高是1.5米,影长是1米,且旗杆的影长为8米,则旗杆的高度是( ) A.12米 B .11米 C .10米 D .9米 9.若 b b a -=74,则b a =____. 10.若b a =d c =52(b + d ≠0),则d b c a ++=____. 11.已知5922=-+b a b a ,则b a =____. 12.如果两地相距250km ,那么在1:10000000的地图上它们相距____cm 。 13.在Rt △ABC 中,斜边AB =205,40 9=BC AC ,试求AC ,BC 的值。 14.在△ABC 中,AB =12,点E 在AC 上,点D 在AB 上,若AE =6,EC =4,且 EC AE DB AD =。 (1) 求AD 的长; (2) 试问 AC EC AB DB =能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要点复习提纲 知识点

(新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学问点归纳(北师大版) (八下前情回忆)※平行四边的定义:两线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顶点连成的 线段叫做它的对角线 ...。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相互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条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线之间的间隔:若两条直线相互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随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间隔相等。这个间隔称为平行线之间的间隔。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1菱形的性质与断定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四条边都相等,两条对角线相互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每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 ※菱形的判别方法: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相互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矩形的性质与断定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矩形的断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依据定义)。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正方形的性质与断定 正方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正方形常用的断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对角线相互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边形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数学第17讲:三视图(教师版)——王琪

三视图 三视图包括: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 主视图:正面视得的图象 俯视图:上面视得的图象 左视图:左面视得的图象 三视图之间要保持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一般地,俯视图要画在主视图的下方,左视图要画在正视图的右边。 在画视图时,看得见的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实线,看不见的部分轮廓线通常画成虚线。 1.下列四个几何体中,主视图与左视图相同的几何体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①正方体的主视图与左视图都是正方形;②球的主视图与左视图都是圆; ③圆锥主视图与左视图都是三角形;④圆柱的主视图和左视图都是长方形; 故选:D. 2.如图是一个正六棱柱的茶叶盒,其俯视图为() A.B. C.D. 解:正六棱柱的俯视图为正六边形. 故选B. 3.如图,水平的讲台上放置的圆柱形笔筒和正方体形粉笔盒,其俯视图是()

A.B.C.D. 解:水平的讲台上放置的圆柱形笔筒和正方体形粉笔盒,其俯视图左边是一个圆、右边是一个矩形,故选:D. 4.如图是由6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那么这个几何体的俯视图是() A.B.C.D. 解:从上面可看到第一横行左下角有一个正方形, 第二横行有3个正方形,第三横行中间有一个正方形. 故选C. 5.如图,是由若干个相同的小立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和左视图.则小立方体的个数可能是() A.5或6 B.5或7 C.4或5或6 D.5或6或7 解:由俯视图易得最底层有4个小立方体,由左视图易得第二层最多有3个小立方体和最少有1个小立方体, 那么小立方体的个数可能是5个或6个或7个. 故选D. 6.如图是某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该几何体是() A.圆柱 B.球C.圆锥 D.棱锥 解:由于主视图与左视图是三角形, 俯视图是圆,故该几何体是圆锥, 故选C 7.如图表示一个由相同小立方块搭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该位置上小立方块的个数,则该几何体的主视图为()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4-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选择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4.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选择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1.如图,直线l1∥l2∥l3,直线a,b与l1,l2,l3分别交于点A,B,C和点D,E,F.若AB:BC=2:3,DF=10,则DE的长是() A.2B.3C.4D.6 2.如图,AB∥CD∥EF,AF与BE相交于点G,且DG=2,DF=10,=,则AG的长为() A.2B.3C.4D.5 3.如图,在△ABC中,DE∥BC,AE=4,EC=6,AB=5,则BD的长为() A.1B.2C.3D.4 4.如图,是某位同学用带有刻度的直尺在数轴上作图的方法,若图中的虚线相互平行,则点P表示的数是() A.1B.C.D.5

5.如图,在△ABC中,D是AB边的中点,点E在BC边上,且,CD与AE交于点F,则的值为() A.B.C.D. 6.如图,在△ABC中,DE∥AC,若AD=4,BD=8,CE=3,则BC的长为() A.9B.8C.6D.4 7.如图,在△ABC中,D,E,F分别是AB,AC,BC上的点,且DE∥BC,EF∥AB,若BF:FC=2:3,AB=15,则BD=() A.6B.9C.10D.12 8.如图,BE是△ABC的中线,点F在BE上,延长AF交BC于点D,若BF=3EF,则=() A.B.C.D.

9.如图,在△ABC中,D在AC边上,AD:DC=1:2,O是BD的中点,连接AO并延长交BC于E,若BE=1,则EC=() A.B.2C.3D.4 10.如图,AD∥EF∥BC,点G是EF的中点,=,若EF=6,则AD的长为() A.6B.C.7D. 11.如图,在△ABC中,AB=4,BC=5,点D、E分别在BC、AC上,CD=2BD,CE=2AE,BE交AD于点F,则△DEF面积的最大值是() A.1B.2C.D. 12.如图,点A,B在格点上,若BC=,则AC的长为() A.1B.C.2D.3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数学第9讲: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师版)——王琪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1.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审:审清题意,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与未知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设:设未知数,语句要完整,有单位的要注明单位; (3)列:列代数式,列方程; (4)解:解所列的方程; (5)验:是否是所列方程的根,是否符合题意; (6)答:答案也必须是完整的语句,注明单位且要贴近生活. 2.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 所谓的列方程,其实质就是把要求的数用一个未知数(字母)表示,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列出两个代数式,这两个代数式表示同一个量(这两个代数式中至少有一个代数式中要含有未知数),用等号把这两个代数式连接起来就得到了方程. 在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中,还有一个关键的地方在于舍根。检验方程的根,把不符合实际意义和不符合题意的根舍去。 3.常见的等量关系 1.要组织一次篮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计划安排15场比赛,设比赛组织者应邀请x个队参赛,则x满足的关系式为() A.x(x+1)=15 B.x(x﹣1)=15 C.x(x+1)=15 D.x(x﹣1)=15 解:每支球队都需要与其他球队赛(x﹣1)场,但2队之间只有1场比赛, 所以可列方程为:x(x﹣1)=15. 故选B. 2.某县为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2012年投入3000万元,预计2014年投入5000万元.设教育经费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根据题意,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A.3000x2=5000 B.3000(1+x)2=5000

C.3000(1+x%)2=5000 D.3000(1+x)+3000(1+x)2=5000 解:设教育经费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 则2013的教育经费为:3000×(1+x)万元,2014的教育经费为:3000×(1+x)2万元, 那么可得方程:3000×(1+x)2=5000. 故选B. 3.如图,一农户要建一个矩形花圃,花圃的一边利用长为12m的住房墙,另外三边用25m长的篱笆围成,为方便进出,在垂直于住房墙的一边留一个1m宽的门,花圃面积为80m2,设与墙垂直的一边长为xm(已标注在图中),则可以列出关于x的方程是() A.x(26﹣2x)=80 B.x(24﹣2x)=80 C.(x﹣1)(26﹣2x)=80 D.x(25﹣2x)=80 解:设与墙垂直的一边长为xm,则与墙平行的一边长为(26﹣2x)m, 根据题意得:x(26﹣2x)=80. 故选A. 4.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枝干,每个枝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枝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设每个枝干长出x个小分支,则x满足的关系式为() A.x+x2=91 B.1+x2=91 C.1+x+x2=91 D.1+x(x﹣1)=91 解:设每个枝干长出x个小分支,则主干上长出了x个枝干, 根据题意得:x2+x+1=91. 故选C. 5.某工厂第二季度的产值比第一季度的产值增长了x%,第三季度的产值又比第二季度的产值增长了x%,则第三季度的产值比第一季度增长了() A.2x% B.1+2x% C.(1+x%)•x% D.(2+x%)•x% 解:根据题意得:第三季度的产值比第一季度增长了(2+x%)•x%, 故选D。 6.新年里,一个小组有若干人,若每人给小组的其它成员赠送一张贺年卡,则全组送贺卡共72张,此小组人数为() A.7 B.8 C.9 D.10 解:设这个小组有x人,则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x﹣1)x=72, 解得:x1=9,x2=﹣8(舍去). 故选C. 7.中国古代数学家杨辉的《田亩比类乘除捷法》有这么一道题:“直田积八百六十四步,只云长阔共六十步,问长多阔几何?”意思是:一块矩形田地的面积为864平方步,只知道它的长与宽共60步,问它的长比宽多多少步?经过计算,你的结论是:长比宽多() A.12步B.24步C.36步D.48步 解:设矩形田地的长为x步(x>30),则宽为(60﹣x)步, 根据题意得:x(60﹣x)=864,整理得:x2﹣60x+864=0,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数学第22讲:利用频率估计概率(教师版)——王琪

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1.频数与频率 频数:在数据统计中,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叫做频数, 频率: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 概率的意义和大小:概率就是表示每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即一个时间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在0与1之间。 2. 频率与概率的含义 在试验中,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不同,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而每个对象出现的 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即 频数 频率 总次数 把刻画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称为事件A发生的概率。 3. 通过实验运用稳定的频率来估计某一时间的概率 在进行试验的时候,当试验的次数很大时,某个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相应的概率附近。 我们可以通过多次试验,用一个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这一事件发生的频率。 1.在一个不透明的布袋中装有50个黄、白两种颜色的球,除颜色外其他都相同,小红通过多次摸球试验后发现,摸到黄球的频率稳定在0.3左右,则布袋中白球可能有() A.15个 B.20个 C.30个 D.35个 解:设袋中有黄球x个,由题意得=0.3, 解得x=15,则白球可能有50﹣15=35个. 故选D. 2.在不透明的袋子中有黑棋子10枚和白棋子若干(它们除颜色外都相同),现随机从中摸出10枚记下颜色后放回,这样连续做了10次,记录了如下的数据: 根据以上数据,估算袋中的白棋子数量为() A.60枚 B.50枚 C.40枚 D.30枚 解:根据试验提供的数据得出: 黑棋子的比例为:(1+3+0+2+3+4+2+1+1+3)÷100=20%, 所以白棋子比例为:1﹣20%=80%, 设白棋子有x枚,由题意,得=80%,x=0.8(x+10), x=0.8x+8,0.2x=8,所以x=40, 经检验,x=40是原方程的解,即袋中的白棋子数量约40颗. 故选C. 3.在一个不透明的布袋中,红色、黑色、白色的玻璃球共有60个,除颜色外,形状、大小、质地

安丘市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的相似1成比例线段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2

4.1.1成比例线段(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线段比的概念.会计算两条线段的比.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计算作图掌握概念: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成比例线段、比例的性质 教学难点:会求两条线段的比,注意线段长度的单位要统一. 【导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学里已经学过了比例的有关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口答下列问题: (1)若a 与b 的比值和c 与d 的比值相等,应记为: 。 (2)已知2:3=4:x ,则:x= 。 【自主探究】 (1) 自主学习完成课本60--62页试一试与概括:填写下列空格: (1)、“比例线段”的概念: 。 已知四条线段a 、b 、c 、d,如果d c b a =(或a:b=c:d ),那么a 、b 、 c 、 d 叫做组成比例的 , (2)“比例线段”和“线段的比”的区别 “比例线段”和“线段的比”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结论: (3)注意:概念的有序性 线段的比有顺序性,a:b 和b:a 通常是不相等的。 比例线段也有顺序性,如d c b a =叫做线段a 、b 、 c 、 d 成比例,而不能说成是b 、a 、c 、d 成比例。 【课堂探究】 例1如图一块矩形的绸布长AB=am ,宽AD=1m ,按照图中所示的方式将它剪裁成相同的三面矩形彩旗,且使裁出的每面彩旗的宽与长的比与原绸布的宽与长的比相同。即 那么a 的值应当是多少? 判断下列线段a 、b 、c 、d 是否是成比例线段: (1)a =4,b =6,c =5,d =10; (2)a =2,b =5,c =152,d =35. 解: AB AD AD AE =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数学第6讲: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师版)——王琪

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1.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a ≠0),当24b ac -≥0时,利用配方法可算出它的根是 2b x a -±=,这个式子成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关键步骤:(1)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确定公式中a ,b ,c 的值;(2)先求出 24b ac -的值,再考虑是否用公式。 2.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Δ=24b ac -) (1)Δ>0时,方程20ax bx c ++=(a ≠0)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2)Δ=0时,方程20ax bx c ++=(a ≠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Δ<0时,方程20ax bx c ++=(a ≠0)没有实数根. 1.方程2x 2﹣6x+3=0较小的根为p ,方程2x 2﹣2x ﹣1=0较大的根为q ,则p+q 等于( ) A .3 B .2 C .1 D . 解:2x 2﹣6x+3=0,这里a=2,b=﹣6,c=3, ∵△=36﹣24=12,∴x==,即p=; 2x 2﹣2x ﹣1=0,这里a=2,b=﹣2,c=﹣1,∵△=4+8=12, ∴x==,即q=, 则p+q=+==2. 故选B 2.用公式法解方程4x 2﹣12x=3所得的解正确的是( ) A .x= B .x= C .x= D .x= 解:方程整理得:4x 2﹣12x ﹣3=0,这里a=4,b=﹣12,c=﹣3, ∵△=144+48=192,∴x==, 故选:D . 3.用公式法解方程x 2﹣2=﹣3x 时,a ,b ,c 的值依次是( ) A .0,﹣2,﹣3 B .1,3,﹣2 C .1,﹣3,﹣2 D .1,﹣2,﹣3 解:整理得:x 2+3x ﹣2=0,这里a=1,b=3,c=﹣2. 故选B . 4.关于x 的方程x (x+6)=16解为( ) A .x 1=2,x 2=2 B .x 1=8,x 2=﹣4 C .x 1=﹣8,x 2=2 D .x 1=8,x 2=﹣2 解:原方程变形为:x 2+6x ﹣16=0,x==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数学第19讲: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教师版)——王琪

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 一、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交点问题 若正比例函数y =k 1x(k 1≠0),反比例函数)0(22 =/=k x k y ,则 当k 1k 2<0时,两函数图象无交点; 当k 1k 2>0时,两函数图象有两个交点,坐标分别为).,(),,( 211 22112k k k k k k k k --由此可知,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若有交点,两交点一定关于原点对称. 二、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交点问题 1.函数y=和y=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如图,点P 是y= 的图象上一动点,PC ⊥x 轴于点C ,交 y= 的图象于点B .给出如下结论:①△ODB 与△OCA 的面积相等;②PA 与PB 始终相等;③四边形 PAOB 的面积大小不会发生变化;④CA= AP .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解:∵A 、B 是反比函数y= 上的点,∴S △OBD =S △OAC = ,故①正确; 当P 的横纵坐标相等时PA=PB ,故②错误; ∵P 是y= 的图象上一动点,∴S 矩形PDOC =4, ∴S 四边形PAOB =S 矩形PDOC ﹣S △ODB ﹣﹣S △OAC =4﹣﹣ =3,故③正确; 连接OP , = = =4,∴AC= PC ,PA= PC ,∴ =3, ∴AC=AP ;故④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有①③④. 故选C .

2.如图,在以O为原点的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两边OC、OA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反比例函数y=(x>0)与AB相交于点D,与BC相交于点E,若BD=3AD,且△ODE的面积是9,则k=() A. B. C. D.12 解:∵四边形OCBA是矩形,∴AB=OC,OA=BC,设B点的坐标为(a,b), ∵BD=3AD,∴D(,b), ∵点D,E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k,∴E(a,), ∵S△ODE=S矩形OCBA﹣S△AOD﹣S△OCE﹣S△BDE=ab﹣﹣k﹣•(b﹣)=9, ∴k=, 故选C. 3.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经过点(﹣2,3),则它还经过点() A.(6,﹣1) B.(﹣1,﹣6)C.(3,2)D.(﹣2,3.1) 解:∵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经过点(﹣2,3),∴k=﹣2×3=﹣6, 四个选项中只有A:6×(﹣1)=﹣6. 故选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