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正确使用熟语

高考语文正确使用熟语

高考语文正确使用熟语

范文1:

提高语文素养,学好熟语

我相信,每个参加高考的同学都会深刻体会到语文对于高考成功的重要性。而在语文中,运用熟语是一个常见的考点,也是考察同学们中高级华语水平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就来谈谈如何正确使用熟语。

首先,正确使用熟语,必须对熟语的意思有准确的把握。在课本上我们经常学到一些熟语,比如“鼓起勇气”、“雪中送炭”、“一马当先”等等。正确运用熟语的前提是清楚地知道其含义。这样在作文中我们才能恰当地插入熟语,给文章抬升档次。

其次,熟语的使用不能过多。熟语作为华语中的较高级表达方式,如果使用过于频繁就会使文章读起来繁琐且生硬,即使同学们努力词汇量很丰富、语法很标准,却也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我们在使用熟语时要量力而行,只适略增加熟语的使用量。

最后,更重要的是在写作中多思考多积累。精通熟语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巨大的积累,这些需要同学们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善于总结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在阅读中寻找正确认识和使用熟语的好的例子,或者在寻找亲密的同学、老师或编辑的帮助,都有助于我们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和语文素质。

总之,高考语文里使用熟语的恰当使用会成倍增加作文的分数。同学们需要精通熟语的含义、灵活运用,或许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但相信只要大家不断地学习探讨,一定会成为表达的达人!

要点分析:

本篇作文先简要说明了熟语的重要性,然后从正确理解熟语、适当使用熟语以及思维和积累熟语这几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帮助同学们在高考中运用熟语,获得更高的分数。

用词分析:

文章通透明了,用语清晰准确,而且运用了大量恰当得体的熟语,体现出了作者的熟练掌握。

范文2:

如何用好熟语,在高考语文中抢分

高考是一个极度竞争激烈的大考,语文也是高考中最难的科目之一。运用熟语,是高考语文中很重要的一点环节。下面就让我来谈谈如何在高考中抢分。

首先,运用熟语是要与文章紧密结合的。熟语不是简单的辞藻,而是表达深刻内涵的意识和思想,它体现的是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心境。因此,读懂题目并审清察题目所思所想,是熟语运用的前提。

其次,要精通熟语的语境。像“斤斤计较”、“面红耳赤”、“兔

死狗烹”等熟语是有着其固定语境的,因此要在熟悉语境的情

况下使用熟语才能表达出准确的意思。

再次,合理使用熟语,避免过度使用。熟语对文章的提升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使用过多会产生呆板和单调的感觉,降低文章的阅读兴趣。因此,使用熟语不能过度,称心所欲地使用是较为恰当的。

本篇作文对于运用熟语时,要与文章紧密结合,熟悉熟语的语境和合理使用熟语三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向同学们介绍了正确使用熟语抢分的途径和技巧。

要点分析:

全文亮点在于详细地探讨了运用熟语时的具体技巧,在尽量简洁明了的写作用词上,以及对语境的精细的把握和熟语过度使用的警示上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用词分析:

文章用语清新流畅,文笔秀丽。虽然在用词上少有深奥的妙语,但完美体现了熟练运用熟语的能力。

高考语文备考训练:正确使用词语之“熟语”(考点解读+真题示例+巩固练习+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备考训练 正确使用词语之“熟语” (考点解读+真题示例+巩固练习+答案解析) 考点02 词语(熟语) 考点解读 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题型。词语是组句成段的基本材料,正确使用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能否恰当地使用词语,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高考语文中,对词语的考查涉及实词、虚词和熟语(包括成语)等考查点。综观近年高考试题不难发现,高考对词语的考查有如下特点: 1.以同音词、近义词的辨析为主。 2.所选实词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但容易被忽视以及容易被混淆的词语。 3.干扰点为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不一致的词语。 4.判断使用正误类选择题和近义词语辨析类试题交替考查。 针对上述考情,考生应该注重对词语运用综合性考查的复习与训练,同时,应打好基本功,抓住常见常用的实词、虚词、成语进行记忆,分类巩固。需要注意的是短时间内,同类试卷考查过的词语基本不会重复。由于可以考查的词语太多,所以同一词语在短期内不可能连续考查,循环周期较长。具体设置形势有两种:辨析近义词语选择填空;判断词语运用正误题。 重点考向 考向一正确使用熟语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自1995年以来,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今年,它又完成了历时45天、航程6208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对不熟悉的人而言,走进“大洋一号”,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在这里,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________,分布在第三、四层船舱。由于船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人不用下水就能进行海底勘探。比如,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________,并可根据需要________地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 “大洋一号”的远航活动,与郑和下西洋相呼应。600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600年后,“大洋

正确使用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成语(熟语) 隋燕 一、考点阐释 “正确使用熟语”是200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的一项内容。熟语是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短语或句子。“短语”指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句子”指谚语和格言。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熟语纳入考试范围,体现了高考语文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特点。 近年来,成语(熟语)命题的再现率是100%,是高考中的必考题。成语(熟语)在结构上是个短语,但在使用上只能当一个词来用。因此,正确使用成语和使用实词原则上没有什么区别。其难点主要在于:把握成语(熟语)的确切含义,不可望文生义;了解成语(熟语)的使用对象或范围,并结合具体语境恰当使用。解题难度加大了,更有利于检测考生灵活运用成语(熟语)的能力。 二考向预测: (一)综合性越来越强,由于客观题的逐年减少,有可能把熟语的使用和辨析同义词合二为一,也可能把这一考点和修

改病句的考点结合起来以主观题的形式在第二卷出现,这些都使这一考点具有更大的综合性。 (二)选取的测试熟语不避熟就生,都应是大家耳熟能详,应用范围较广的,如雨后春笋,差强人意,一文不名,墙倒众人推,三下五除二,回马枪等,而且不回避以前已经考过的成语 三考试形式 1、作为选择题中的错别字选项出现。 例: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004全国卷甲) A、梦魇春风和煦不可或缺有志者事竞成 B、置喙如日中天轻歌曼舞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C、忤逆毛骨耸然拭目以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什物荆棘丛生天随人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应选B项。B项书写全部正确。A项“有志者事竟成”应为“有志者事竟成”;C项“毛骨耸然”应为“毛骨悚然”;D项“天随人愿”应为“天遂人愿”) 2、成语、熟语的互换使用。 例: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俗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92年三南卷)

高中语文词语熟语使用注意事项易错点归纳

高中语文词语熟语使用注意事项易错点归纳 易错点1 实词辨析 辨析词语一定要坚持“同中求异”的基本原则,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 ②范围大小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 ③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之分。 ④语体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不同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 ⑤感情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附带的表现为感情上的某种倾向、情调不同。 ⑥搭配关系不同,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有别,不能混用。 ⑦语法功能不同,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句法功能的不同上。 ⑧词义侧重点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侧重点不同。 易错点2虚词辨析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着重于虚词的正确使用,主要有两个考查角度:一是病句辨析中对关联词的搭配、位置的考查;二是单独对虚词的考查。正确辨析和使用虚词的五个角度: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做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做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演员”。

2.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成“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成“对于”,如“小王对我笑了笑”;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如“我们会对这件事做出具体安排的”,“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假设关系的“即使……也……”等,又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 4.从逻辑关系的角度辨析。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再如“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5.从语气的角度辨析。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 易错点3成语辨析 现代汉语中成语的数量很多。在众多的成语中,意思相近的近义成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近义成语的使用主要分成两大类: 1 .形近义不同 有的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 例如:

高中语文知识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高中语文知识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易错点1 实词辨析 辨析词语一定要坚持“同中求异”的基本原则,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词义轻重不同,有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 ②范围大小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 ③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之分。 ④语体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不同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 ⑤感情色彩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附带的表现为感情上的某种倾向、情调不同。 ⑥搭配关系不同,有些近义词基本义相同,但搭配有别,不能混用。 ⑦语法功能不同,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句法功能的不同上。 ⑧词义侧重点不同:有些近义词词义侧重点不同。 易错点2 虚词辨析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着重于虚词的正确使用,主要有两个考查角度:一是病句辨析中对关联词的搭配、位置的考查;二是单独对虚词的考查。正确辨析和使用虚词的五个角度: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做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做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演员”。 2.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成“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成“对于”,如“小王对我笑了笑”;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如“我们会对这件事做出具体安排的”,“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2021年全国高中高考语文词语(熟语)使用考点讲解及规律总结

2021年全国高中高考语文词语(熟语)使用 考点讲解及规律总结 【考点讲解】 一、课标要求 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意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 二、考查形式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①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②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其中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好的问题。近义词的使用、成语的使用是必考点,虚词的使用是常考点。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大都有词语试题,一般是成语和词语轮换检测。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的能力。考生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辨析,避免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 方式上,高考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考查,已经完全抛弃了以往对语言静态的分析,而是以词语为载体,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注重检测考生在社会生活情境中运用词语的能力。 (一)语境运用题。提供一个语境,让考生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熟语。这种题型不仅考查语言运用的能力,同时也考查语言积累的水平。 (二)俗语、成语置换题。这种题型将熟语中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形式进行了互换,旨在考查考生的成语、俗语的积累和运用。 三、词语适用方法指导: 能根据语言环境判断一般词语和近义词语使用正确与否;能认识高考题型

并熟知高考题型的解法。下边主要谈一谈辨析近义词的角度和方法。 (一)辨析词语的确切含义 有些词语看起来意思比较接近,但其所表达的内容常有细微的差别,因此一定要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比较其异同,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如: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截至(截止)九月中旬,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至”与“止”是应用于不同的语境中的,“截止”是指到一定期限停止,它与“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不符;“截至”是指截止到某个具体时候,与建设尚未最后完工的语境相符。 (二)辨析词义的轻重 有些近义词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程度上却有轻重、深浅的不同。例如“损坏”“毁坏”“破坏”都表示因某一动作行为而造成伤害,但“损坏”的语意要轻、程度要小,而“毁坏”“破坏”则层层升级,程度加重。“他损坏了公物”“他毁坏了公物”“他破坏了公物”在程度上有明显的区别。再如,“他门门功课在班里名列前茅,还发表了几首小诗,可见文学造诣很深”,这句中“造诣”一词使用不当。 (三)辨析词语的适用对象和范围 如“爱戴”用于对上(周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爱护”用于对下(老师爱护学生)。又如“边疆”和“边境”,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而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所指范围较小。 (四)辨析词语的不同搭配 有些词语在使用时一般有比较固定的搭配,不能混用。如“交换”用于具体的、范围小的事物(交换礼物或意见),“交流”用于抽象的、范围较大的事物(交流思想或经验)。再如“充足”“充分”“充沛”都有“足够”的意思,但

高考语文正确使用熟语

高考语文正确使用熟语 范文1: 提高语文素养,学好熟语 我相信,每个参加高考的同学都会深刻体会到语文对于高考成功的重要性。而在语文中,运用熟语是一个常见的考点,也是考察同学们中高级华语水平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就来谈谈如何正确使用熟语。 首先,正确使用熟语,必须对熟语的意思有准确的把握。在课本上我们经常学到一些熟语,比如“鼓起勇气”、“雪中送炭”、“一马当先”等等。正确运用熟语的前提是清楚地知道其含义。这样在作文中我们才能恰当地插入熟语,给文章抬升档次。 其次,熟语的使用不能过多。熟语作为华语中的较高级表达方式,如果使用过于频繁就会使文章读起来繁琐且生硬,即使同学们努力词汇量很丰富、语法很标准,却也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我们在使用熟语时要量力而行,只适略增加熟语的使用量。 最后,更重要的是在写作中多思考多积累。精通熟语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巨大的积累,这些需要同学们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善于总结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在阅读中寻找正确认识和使用熟语的好的例子,或者在寻找亲密的同学、老师或编辑的帮助,都有助于我们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和语文素质。

总之,高考语文里使用熟语的恰当使用会成倍增加作文的分数。同学们需要精通熟语的含义、灵活运用,或许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但相信只要大家不断地学习探讨,一定会成为表达的达人! 要点分析: 本篇作文先简要说明了熟语的重要性,然后从正确理解熟语、适当使用熟语以及思维和积累熟语这几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帮助同学们在高考中运用熟语,获得更高的分数。 用词分析: 文章通透明了,用语清晰准确,而且运用了大量恰当得体的熟语,体现出了作者的熟练掌握。 范文2: 如何用好熟语,在高考语文中抢分 高考是一个极度竞争激烈的大考,语文也是高考中最难的科目之一。运用熟语,是高考语文中很重要的一点环节。下面就让我来谈谈如何在高考中抢分。 首先,运用熟语是要与文章紧密结合的。熟语不是简单的辞藻,而是表达深刻内涵的意识和思想,它体现的是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心境。因此,读懂题目并审清察题目所思所想,是熟语运用的前提。

高考语文考点复习之五正确使用熟语

高考语文考点复习之五正确 使用熟语

高考语文考点复习之五正确使用熟语 教学目标: 1、了解熟语及高考走势; 2、辨析常见错误,形成解题能力和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辨析方法,形成解题能力和正确使用熟语的语感。 〔一〕熟语类型 概念:是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词组或语句,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语言现象。 特点:结构的凝固性与内容的丰富性。 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词组〕,谚语和格言〔语句〕。 1、成语: 概念:是人们在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 一是古代的神话寓言,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二是历史故事,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三是古代诗文,如学而不厌、闻过则喜;四是民间的口头俗语,如鸡犬升天、青黄不接。 2、惯用语: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性的习惯用语。 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等等。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3、歇后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 例如:1、飞蛾扑火—-自取灭亡;2、大海里捞针-—无处寻;3、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4、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5、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4、格言: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 例如:1、知识就是力量;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格言和谚语都是句子,但谚语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格言往往是名人语录. 5、谚语: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例如: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3、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4、众人拾柴火焰高。谚语是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 例:下列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其实,现在也不用着急。车到山前必有路。到时候想想办法,找份合适自己的工作还是能找到的. B。来我们这里办工厂,你放心好了,凡是能开绿灯的地方,政府一定开绿灯,决不会难为你的。 C.作为律师,我郑重告诉你,要他负责法律责任,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时他已经是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了。 D.对那些喜欢抬轿子的人,做领导的一定要防着点,否则,被抬的晕晕乎乎,就有可能犯错误。〔C:歇后语的重要特点是风趣幽默,用在严肃场合不合适〕 〔二〕辨析常见错误,形成解题能力和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 一、准确理解成语,切忌望文生义 成语的含义,包括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原义、今义、多义,要准确识记和理解,防止望文生义而误用。 望文生义而误用情况有: ①不能准确了解成语义就望文生义而误; 例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97年〕

高考语文——辨析熟语(成语)的技巧方法

高考语文——辨析熟语(成语)的技巧方法 1.分辨熟语的语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熟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例如: 2.分清熟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 (1)有些熟语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可张冠李戴。 ①用于男女之间或夫妻之间。 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夫唱妇随、举案齐眉、比翼双飞、相敬如宾、破镜重圆、耳鬓厮磨、藕断丝连等。 ②用于形容文学才能突出。 如: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倚马可待、行云流水、脍炙人口、洛阳纸贵、不落窠臼等。 ③用于勤奋工作、学习。 如:夜以继日、焚膏继晷、韦编三绝、夙兴夜寐、宵衣旰食、孜孜不倦等。 (2)有些熟语有一定的适用对象,切不可混淆。例如: 明日黄花:指过时的事物,不是指未来的东西。 气宇轩昂:指精神饱满,只能用于人。 日理万机:只能用于党和国家领导人,不能用于普通人。 豆蔻年华:专指十三四岁的女孩,不用于成年女子,更不能用于男孩。 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不用于好人。 3.分析熟语的感情色彩 熟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注意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熟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熟语。 注意:有的熟语意义较为复杂,感情色彩呈现两面性。例如:“想入非非”指胡思乱想,多含贬义;也指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属中性。“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用于文学作品);也用作谦辞。 4.识别熟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就容易出错。有些熟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例如: (1)她想得天花乱坠,仿佛已经征服了砖塔胡同和四牌楼一带。(“天花乱坠”用来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的或不切实际的〉,它不能与“想”搭配。)(2)就在这些人迹罕至的崖壁上,爬满了绿阴阴的青苔。(“人迹罕至”意为“很少有人去的地方”,爬满青苔的崖壁,是没有人去的,所以不能用“人迹罕至”来修饰。)此外还要注意熟语语义与句子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可能出现重复。这种类型的误用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正确使用熟语成语教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正确使用熟语成语 一、典型题型 1、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D〕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缺乏,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再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末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假设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渐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展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解析D.“如数家珍〞像是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者者表达的故事非悉;文中不合语境,老王家的老旧钟表是作为老王的“宝贝〞来看等待的,本来就是“家珍〞,用“如〞不对。 2、A方案 二、知识点剖析 成语因其言简意赅,运用频繁,而倍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正确使用成语成为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考察的内容以常见成语为主,侧重考察容易用错的成语。考察的角度有近义成语的辨析,有使用对象、范围、语境的判断,词义准确性的考察,词义感情色彩的分辨等。

三、正确使用成语 成语辨析题作为高考的保存题型,对检测考生语言实际运用才能非常有效,要解答这类题,必须在正确理解成语的根底上结合语境去辨析。 1、要注意成语中有两个以上含义的现象〔理解意义〕 成语是在长期的语言理论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定型定义的固定短语,具有含义上的整体性和在构造上的固定性两大特点。 高山流水: 释义:比喻知己或者者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典故: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假设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假设江河。’〞 例如: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得遇知音。〔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稳扎稳打 释义:稳当而有把握地打击敌人。比喻有把握、有步骤地工作。 例如:做这些工作,你必须~,一步一步地去完成。 瞻前顾后 释义: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典故:战国楚·屈原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例如:有些事情看准了就马上去做,不要总是~,畏首畏尾。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训练:正确使用词语(熟语)(含答案)

专题五正确使用词语(熟语) 训练一望文生义,褒贬误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二恶英成了当令词汇以后,各种媒体对它的“包装”可谓五花八门 ....。有的写成“二恶英”,有的写成“二恶因”,有的写成“二巫英”。 B.刚刚兴起跳交际舞的时候,我和妻极看不惯。不但自己不入“舞流”,而且还颇有微言 ..。 C.自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 ....,纷纷来中国投资。 D.据专家测算,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 ....,竟占了污染总量的45%。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将下一日的 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 ....的局面。 B.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一块一文不名 ....的瓦片。 C.他最近出版了—本文不加点 ....、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 ....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 ....,各有千秋。 C.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 解决的首当其冲 ....的问题。 D.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 ....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 他中甲球队望其项背 ....。 B.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 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 C.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 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专项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综观近年高考试题不难发现,高考对词语的考查有如下特点: 1.以实词为主,着重于词义轻重、范围大小、适用对象、褒贬色彩等方面的考查。所选实词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但容易被忽视、混淆的词语。 2.命题形式2022之前以客观选择题为主,2022年全国甲卷、乙卷,新高考卷Ⅰ、卷Ⅱ均考查成语填空,采用主观题考查学生词语积累。综合近几年高考题,以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为主。 3.一改以往词(成)语命题独立辨析的形式,将词(成)语放在阅读文段中,强化整体阅读,不只考近义成语的辨析,还考查了一般词语的辨析,对考生在具体语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考向一成语填空 近几年全国卷对成语的考查题型是客观题,而2022年新高考卷Ⅰ、卷Ⅱ第18题,全国甲卷、乙卷第17题均采用主观题考查成语填空。此类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学生填写的成语只要符合上下文语境即可。该题型突出考查考生的成语的储备量,对语言表达与运用的情景性和灵活性有更高要求。成语填空题型新颖,难度系数大大增加,在复习备考时,要注意有意识地进行词语的积累。

成语填空题的语境分析法 (1)找出关键句。这里的关键句是指与需填入的成语距离最近,联系最紧密的句子。一般而言,这些句子暗含了对成语的解释说明。 (2)分析语境,确定关键信息。首先对空缺处前后文的语境进行分析,找出关键句中的信息点,然后分析其含义,再将此含义缩减为对应的词语。 (3)结合分析,选出合适成语。在给定的语境中需要考虑词语使用对象、范围、词义侧重点、感情色彩等,最后选出一个合适的成语填写即可。 考向二辨析近义成语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侧重考查辨析与正确使用近义成语的能力。其题目难度大,能力要求高。那么,如何在具体语境中准确辨析近义成语呢?近义成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一般表现在词义侧重点不同、词义轻重不同、使用范围大小不同、使用对象不同、感情色彩不同、语体色彩不同等几个角度上。答题时要抓住细微差别,巧辨近义成语,并根据前后文语境做出正误判断。 所考成语大多是易错用的常用成语,或出现于教材中的重点词,着重考查对常用成语的含义的理解,实质是考易混成语误用判断能力。那么,如何在具体语境中准确辨析近义成语呢?近义成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一般表现在词义侧重点不同、词义轻重不同、使用范围大小不同、使用

高中语文总复习高分必备:第七讲正确使用熟语

第七讲 正确使用熟语 命题点正确使用熟语 命题点正确使用熟语 本类考题解答锦囊 一、明要求 考查形式主要有熟语使用正误判断的单项选择式和选择填空式两种. 二、辨特征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结构上的稳固性,即构成成分不

能随意更换;二是意义上的整体性,即其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上去解释。 三、抓积累 积累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 2.集中突击,归类复习,重质重量。 3.准备错题本,对使用中高频出错的熟语要作辑录,经常翻看,细加揣摩,增强积累的自觉性,养成积9 好习惯,使积累归于准确明晰。 4.应有成语词典一类的工具书,随时翻查记诵. 解题步骤: 第一步:弄清热语的基本义和引申义,不能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第二步:弄清热语的使用对象。 第三步:弄清热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第四步:弄清熟语的语法功能。 Ⅰ高考最新热门题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离投票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凡是有损施瓦辛格形象的陈芝麻烂谷子都被翻出来了。 B.还想让你老爸保你过关吗?老实告诉你吧,他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谁也救不了你! C.不久前,王刚又杀回马枪,再返中央电视台主持节目,舍“动

物"而去找“朋友”,又迅速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 D.就你摊的那些活儿,我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把它开清爽谁像你,几天也拿不下来。 命题目的与解题技巧:熟语是定型的词姐或句子,相当于一个语言单位使用,它源迅流长,言墒意赋,富于表现力,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奉题考查的主要是惯用语和歇后语,它的特点是道俗易懂,具有口语色彩,理解上难度不大. 【解析】“陈芝麻烂谷予"比喻陈旧的无关紧要的话或事物。符合语境。“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表示连自己也保不住,更谈不上帮助别人,意义与感情色彩都符合语境.“杀田马枪”指田过头来蛤追击者突然袭击。原句写王刚再返中央电视台主持节目,不能说成是“杀田马枪”,不符合语境.“三下五除二”指干净利索地把事情做完,符合语境。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B.这种首饰的款式非常新颖、时尚,一经推出,不少爱美的女士慷慨解囊抢购。 C.当中国女排捧回冠军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陈忠和教练的坚韧和勇气。 D.他三天两头到厂长办公室磨洋工,希望厂里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强化训练:(四)正确使用熟语 Word版含答案.doc

专题强化训练(四) 正确使用熟语 [限时45分钟] 1.(2014·江淮模拟)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对用户的操作要求很低,在语言的组织编排上要求也不高,“微博” 得以迅速流行,导致原来的博客用户纷纷弃旧图新 ....。 B.最近他们两人总有些不对劲,就说庆祝“元旦”吧,一个说组织一场球赛, 另一个偏要反弹琵琶 ....,非要组织一次文艺演出不可。 C.王弋参加了2013年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考试,面对两次同样优 秀的成绩,究竟 ..是上南京大学还是上复旦大学,他很纠结。 D.为了完成教育学会的换届工作,大家坚持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做了大量 具体而微 ....的准备工作,确保了换届工作顺利进行。 解析A项,弃旧图新:抛弃旧的,谋求新的。指由坏的转向好的,离开错误的道路走上正确的道路。此处不合语境。B项,反弹琵琶:比喻突破常规的思维和行为;从反面看问题,与常规事物对着干。此处不合语境。D项,“具体而微”指内容大体具备,只是形状或规模较小,此处应改为“具体细致”。 答案 C 2.(2014·马鞍山模拟)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你我生活的这座诗城里:连绵的大青山,奇秀的采石矶,幽深的褒禅山…… 每一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景点都是一页唾手可得 ....的活的史书。 B.现在的许多电视剧收视率不高,是因为大都胡编乱造,破坏了故事的思想 性和整体性,剧中人物的情感和生命轨迹的展现也很难做到水到渠成 ....。 C.最近,随便翻开一份报纸、杂志,就会看到文体明星的绯闻或丑闻铺天盖 地,令人目不暇接 ....。我们认为公众人物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给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榜样。 D.我校在举办全国生物奥赛时,在餐饮和住宿等细节上斤斤计较 ....,认真贯彻了节约办会的原则,避免了铺张浪费的现象,收到了社会的好评。 解析A.唾手可得: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极容易得到。可为“触手可及”。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练专题4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__辨析正误含解析

专题4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辨析正误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频发的火灾,个别主管领导仍然不足为训 ....,终于酿成了大祸。 B.他非常爱惜自己的书籍,从小到大看过的书都编了书号,束之高阁 ....,整整齐齐。 C.他为了完成学位论文,一年来夙兴夜寐 ....,非常辛苦,风中残烛似的身体更加令人担心。 D.11月23日19时52分,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一家名为喜羊羊的火锅店传来石破天惊 ....的爆炸声,当场造成14人死亡,47人受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典范和准则。此处是说个别领导对频发的火灾不重视,不吸取教训,而不是不把该情况作为典范和准则,使用不恰当。B.束之高阁:把东西捆好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扔在一边,弃置不用或不管。此处是说“他”对自己的书十分爱惜,而不是把书弃置不管,使用不恰当。C.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奋不懈。此处是说“他”为完成学业论文,十分勤奋,使用恰当。D.石破天惊:比喻艺术创造或议论新奇惊人,不同凡响。此处是说火锅店传出来的爆炸声非常大,而“石破天惊”不能用于形容声音,成语使用不恰当。故选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太阳花学运,一开始将行动定义为“反黑箱”,成功地垄断了正当性。之后“反黑箱”转为“恐中反中”, 至此图穷匕见 ....,“台独”成为终极且唯一的目的。 B.一位短小精悍 ....的人来了。一眼看去便知道他是广东人,哨兵向他敬礼,称呼他是排长。 C.“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 ....,让我们深受教育。 D.日本学者纐缬厚表示,在面对侵略战争史实的心态上,德国政府与日本政府分毫不爽 ....。希望日本能够像德国一样,举整个政府之力,努力赢得亚洲各国的信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此处指太阳花学运最终显露了“恐中反中”的本意,使用正确。 B.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此处形容人精明强悍,使用正确。 C.入木三分:原是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此处说院长的话见解深刻,使用正确。 D.分毫不爽:比喻没有丝毫差错。此处说德国政府与日本政府截然不同,不合语境,使用错误。故选D。

高考语文_专题16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解析版)

专题16正确使用词语 一、思维导图 1.考查内容 二、知识清单 (一)成语(包括熟语) 《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等级为D。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格言.歇后语和惯用语。显然,对熟语的考查是引导中学生走向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从近几年各地考题来看,对熟语的考查,除了那些实用性强.流传性广的惯用语.歇后语.俗语外,重点还是常见成语的使用,难点在误解词义的成语和容易误解色彩与适用范围的成语等。对这一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四.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词语辨析题以高考命题成熟题型而备受命题者青睐。其命题点聚焦在“辨析”上,它包括词语包括熟语的“判定”与“辨别”。特别是“近义词辨析”“虚词辨析”“熟语(成语)的辨析”等,以近义词辨析为重中之重。命题形式有:选择判断题;填空选择题;主观改错题,主观简答试题。特别是将实词与虚词.成语相互整合考查是一个明显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排除法及创设情景是两种基本方法。高考语文试题词语部分,往往实词.虚词.成语各设一道题,足见词语这个知识点在能力型试卷中的重要性。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包括成语)的使用。从考试能力层级上讲,正确使用词语属于“表达运用”,要求较高。 实词的考查重点是辨析和使用近义词。高考考查的近义实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同音近义词。如“熟悉”和“熟习”,“审定”和“审订”等。另一种是双音近义词,如“妨碍”和“妨害”,“干涉”和“干预”等。从近五年高考命题趋向看,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是一个着重点。有些近义词之间的差别相当细微,这就需要具备相应的辨析能力。考查的近义词大多以动词为主,也有名词性近义词,如“发源地”与“发祥地”的区别。 无论哪一种近义词类型,其词义上的细微差别都表现在形体不同的那个语素上,只有准确把握这个语素的含义,把主要功夫用在辨析.判断用法“微殊”的近义词上,才能有效.准确地进行辨析和选择。 【要点精析】 一、成语(包括熟语) 语文《考试说明》将成语的考查扩大至熟语。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熟语是高考的必考考点,赋分3分 1、立足教材,积累成语。汉语成语丰富多彩,复习时首先要立足教材,掌握初高中十二册课本中的成语,可根据课文注释、思考和练习、现代汉语词语表加以摘录,这样做就会积累起数量可观的成语。近几年高考成语题所涉及的成语绝大多数取材于教材,要切实掌握课本中的成语,切不可舍近求远 2、留心课外,广识成语。中国的成语是华夏语汇的瑰宝,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和效果是一般词语无法比拟的。但如果不理解一些成语的意义,不懂一些成语通常的用法,就会弄巧成拙。因此,必须对那些容易误解,误用的成语重点复习掌握 3、分析病情,通盘考虑。可从成语的感情色彩、适用范围、意义理解、与上下文是否搭配、矛盾或重复等方面入手,并结合语境作全面的分析。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高中语文知识点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高中语文知识点 编者序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高中语文知识点知识点总结是本知识店铺精心收集编制而成,希望同学们下载后,能够帮助同学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前言 下载提示:主要整合了以下内容(语文)知识点典型例题及知识点,学霸揭秘, 中考高考各科最容易提分的冷技巧,来帮你提分,正确使用词语、熟语高中语文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Download tips: It mainly integrates the following content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typical examples and knowledge points, the secrets of learning masters, the cold skills that are the easiest to score points in each subject of the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o help You mention points,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高中语文知识点 hope to help you.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 主要考察正确使用近义词、成语、熟语,题型多为选择题。 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形式。包括惯用语、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现代汉语中有些定了型的词组和短语,经常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使用,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警句等,内容十分丰富。 1、惯用语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 2、谚语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04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熟语一般特点及分类

主标题:熟语一般特点及分类 副标题:熟语(含成语)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也是高考的重点,要积极备考哟 关键词:词语,成语,备考 难度:3 重要程度:5 内容: 熟语(含成语)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①凝固性:在语言里,一般词组和语句是临时自由组合的,而各种熟语则是经久沿用有了定型的,即熟语有着结构的凝固性。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都有固定不变的结构,不能随意做大的改动,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但是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的固定性不如成语,可以加减一些字,也可以改动一些字,如“三个臭皮匠,不如一个诸葛亮”,也可以写成“三个臭皮匠,顶得过一个诸葛亮”或“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等。 ②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我们就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成“边骑着毛驴走路边看剧本”。 ③表现力:具有丰富的内容,概括了人们的认识成果,充实了词汇的宝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熟语的分类: 1.成语 成语是一种固定短语,音节以四字为主,大部分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有的来自古代口语,有的来自古代寓言,有的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来自古代诗文等等。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望文生义。 2.惯用语 惯用语是指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短语。惯用语一般不使用字面意义,往往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这实际上就是它的表意点。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多字的,如“解铃还须系铃人”“远水救不了近火”等。 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惯用语口语色彩浓,成语书面色彩浓;惯用语含义单纯,成语含义丰富;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其间可以依据表达的需要插入定语或补语,而成语一般不能随意插进别的成分,如“敲边鼓——敲了一阵子边鼓”。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0语言文字运用第7讲正确使用熟语练习含解析

正确使用熟语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人饮酒特别讲究过程中的那套繁文缛节 ....的酒令,如若没有满 ....。严刻的觞政,花样百出 腹诗书和机敏睿智,是要临场出丑的。文人们硬是把经史百家、诗文词曲、歌谣谚语、典故 对联等浩如烟海 ........的文化内容,都出神入化地囊括到“酒里乾坤,壶中日月”内了。推杯换盏之间,文人不仅享受了酒的醇美,也享受了文化的馨香。古代文人宴饮时的逸雅情趣,我们是不能亲眼见识了,只能从《红楼梦》《镜花缘》等小说和记载酒令的书籍中窥知若干。正是由于文化与文人的参与,世代饮酒的中国人才饮出了档次,饮出了境界,饮出了旖旎风光。可以说,文人创造了中国酒文化里最璀璨夺目的部分。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 A.繁文缛节 B.花样百出 C.浩如烟海 D.推杯换盏 D[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花样百出:形容品种、样式或手段多种多样。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推杯换盏:频繁举杯,互相敬酒畅饮。语境侧重热闹的场面,应改为“觥筹交错”。]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 幻化出的钟灵毓秀 ....找到“桃花源”。不同的“桃....。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按图索骥 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 建功立业?陶渊明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大刀阔斧 ....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 考核政绩的官员。陶渊明大怒:“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从此,他就这样 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之后,写成脍炙人口 ....的《桃花源记》。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 A.钟灵毓秀 B.按图索骥 C.大刀阔斧 D.脍炙人口 A[钟灵毓秀:聚集天地灵气的美好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由语境中的“桃花源”“它是作者幻化出的”可知,语境不是说人物,应改为“海市蜃楼”。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大刀阔斧:形容办事果断而有魄力。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文学翻译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精神?事实上,不懂法语的林纾和精通法语的王寿昌之间的合作,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向中国的读者________了文学翻译中的一个事实:翻译就

高考语文易混淆常见熟语大全

高考语文易混淆常见熟语大全 一、要切实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要望文生义。 从成语的****看,有的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来自古诗文,是根据这些故事或古诗文的内容掐头去尾抽象概括出来的精髓,它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教育意义。对这关成语我们绝不能简单地照字面意思作望文生义的理解。例如: 1.凿壁偷光——不能把它解释为:小偷挖墙入室,把别人的东西偷得干干净净。如这样理解就大错而特错了。而它的实际意思是:凿开墙壁,借助邻居的灯光读书。此成语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来就用“凿壁偷光”来形容勤学苦读。 2.文不加点——有的同学把它解释为:写*不加标点。如果这样按今天 常用的字面义,对“点”字进行望文生义地理解,是会贻笑大方的。而成语的实际意思是:指写*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此成语出自《文选?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 ——此类容易望文生义的常见成语还有:差强人意、不刊之论、不易之论、首当其冲、万人空巷、目无全牛、久假不归、为之侧目、从井救人、不赞一词、口血未干、明日黄花、目不窥园、再作冯妇、七月流火、述而不作、登高自卑、尾大不掉、河鱼之患、不忘沟壑、悼心失图、南州冠冕、一定不易、具体而微等。 二、要切实把握成语的结构特征,不要肢解成语含义。 成语为固定短语,在结构上已凝固成形,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其意义构成并非简单相加,更不能胡乱、随意地理解。我们应该根据其结构特征来理解掌握。例如:

1.不学无术——从结构上看,它是由两个动宾构成的并列结构,而不是主谓结构。此成语理解的难点在“学”、“术”二字上:学,是名词“学识”、“学问”,并不是动词“学习”;术,是“技术”、“本领”。因其是并列结构,根据古汉语行文对举、意义互训的特点,此成语可以理解为: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好办法。或没有学问,没有本领。如果将其看作主谓结构,像个别同学理解的“不学习,就不会做算术题”或“不学习,就没有法术”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2.一衣带水——有个同学为了表明自己遵守纪律、时间观念强,在作文中写道:“星期三,我一看时间不早了,尽管刚洗过的衬衫一衣带水、没有晾干,可我还是穿上它一口气跑到了学校。”显然,这是因对成语“一衣带水”错误的理解而导致地错误运用(如果说在此句中还勉强能讲得通话,那也绝不是成语意义了)。这个同学把“一衣带水”看作主谓结构,理解成“一件衣服还带着水”;而实际上“一衣带水”是偏正结构:“一”是用来修饰“衣带”和“水”的,成语本身是个不含比喻词的比喻,指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形容很窄水面的间隔。如我们常说“中日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此类因结构而容易误解的常用成语还有:树之风声、离群索居、智尽能索、党同伐异、狗尾续貂、穷形尽相、高山景行、河山带砺、相去无几、指手画脚、乘坚策肥、灾梨祸枣、干柴烈火、南面百城、齐家治国、树之风声、发短心长、平原十日、危言危行等。 三、要切实把握成语的适用范围,不要界限不清。 作为固定短语的成语,有一些具有特定的使用范围,它们只此非彼、只能用于适合它的范围。运用时必须遵循这些限制,否则就会闹出笑话。例如: 1.雨后春笋——此成语全国试卷考查过,其例句是:“几乎所有造化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雨后春笋”,词典解释为:大雨过后,春笋旺盛地长出来。比喻新生事物(特别是顺应社会潮流的事物)的大量涌现和蓬勃发展。适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