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桂枝、柴胡、茵陈、薄荷、麦芽

【桂枝】

着讲木气为病的一些药物,左路木气的药物。上次咱们把当归为主的一组药讲完了,当归是属于木气正常状态的一种代表药物,比较柔润、温和、生发的一个药。今天咱们接着讲,如果木气不能正常地生发了,淤滞住了,需要我们疏通生发的时候,我们用什么药来舒达木气。那么今天讲这些药物。上次我给大家讲的那个多药合一的那个图,里面当归左边的那些药物,今天来讲讲。

第一个药先讲桂枝。桂枝的图片呢,已经发上来了,这是桂枝的饮片。桂枝是个什么药呢,桂枝的原植物呢,就是咱们讲的肉桂,他们是一样的,桂枝就是肉桂的嫩枝。这里顺便把几个名次给大家讲一下,因为我们平时临床上用的这个桂枝、肉桂,这两个药比

较常用;另外我们在古籍当中,也会看到好多关于桂枝和肉桂的名词,顺便跟大家解释一下。在《神农百草经》里,谈到"桂"有两种,一个叫牡桂,还有一个叫菌桂。这两种桂呢,牡桂就是我们讲的桂枝。牡和牝是相对的,牡为阳、牝为阴。邹澍的《本经疏证》里面讲,门轴称为门牡。而肉桂呢,就是桂枝的老皮,《神农本草经》里叫菌桂。我们如果买到比较大的菌桂,就是肉桂,它就是一张卷曲的很大的树皮,就跟门轴下面那个窝儿差不多的,所以叫牝,是阴的意思。一个转动,为阳,一个承受,跟门座儿一样,称为"牝"。因为肉桂的皮卷曲,跟这个门座儿相似,为牝;相反呢,就把细细的桂枝比作门轴,为牡桂。菌桂的菌,就是根的意思,肉桂树的树根这部分,这一部分树干上的皮剥下来,就是《本经》里面讲的菌桂。如果把菌桂外面的粗皮去了,只剩下里面的芯,就是桂芯,其实是桂枝皮的

芯,不是桂枝的芯。市场上有种叫油桂,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桂芯,颜色是紫红色的,透着一股油气,新鲜之味非常的冲。好的油桂饮片都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所以大家可能不知道油桂原来是什么样子的了。这是《神农本草经》所讲的桂枝,两个不同的名字,牡桂和菌桂,就是我们讲的桂枝和肉桂。因为我们讲这个药,以《神农本草经》为标准,所以把《神农本草经》里的桂枝给大家介绍一下。那么后世呢,在这个基础上,又演变出好多的名字,有叫官桂、薄桂,很多不同的名称。其中《珍珠囊》这本书,交待的比较清楚一些,下面最厚的叫肉桂,粗皮去掉的肉桂就叫桂芯,树干中间这个部分、稍微薄一点的但也比较厚的叫官桂,再往上比较细的树干上比较薄的皮叫薄桂,最上面的很细的嫩枝就是我们所说的桂枝。桂树从地下的树干直至最上部的细小树枝,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名称。这是我们阅读古籍文献时候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名称。

下面开始讲桂枝这个药。临床上用的桂枝,就是桂树比较细、比较嫩的枝条。自己去买药的时候要看一下,这个桂枝是粗还是细,有一些饮片质量不是很好,肉桂枝条很粗,

不是嫩枝条了,可能比手指头还粗,这个枝条比较老了,药效就比较差。桂枝的枝条越细越嫩,它的生发之力就越旺盛。最好的桂枝有个叫法是柳桂,跟柳条那么细。

桂枝是《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的君药。我们在临床中,桂枝应用的概率还是很高的,它的适应面很广,很多情况下都能用到。为什么张仲景把桂枝汤作为《伤寒论》的第一方呢,古往今来的学者对桂枝汤的论述也是非常的多,认为桂枝汤不仅是治疗伤寒感冒的一个方子,外感疾病、内伤杂病都可以治疗。为什么桂枝汤的适应度这么广呢,这根桂枝的功效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就要想想,桂枝的药相有哪些特点,使它具有这么广泛的应用范围,使它有这么好的疗效。

那么还是从《四圣心源》的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人体的一气一直是环合流通,一股温和的土气,一旦流通就是一股木气,就是一股流动、通行之相。所以木气就是一股温辛之气,温润生发。我们上次讲当归的时候,

当归的这个药相跟木气的正常状态是相对应的。但是当归只是到了那个正常状态,如果木气发生淤滞的话,当归本身很少刺激木气流通、通达木气、解除淤滞的功效。这时候,桂枝恰好可以做到这一点,可以缓缓疏通开木气的淤滞,恢复到正常的温润流通的状态。或者我们这样理解,桂枝可以把一气周流左路升发的部分恢复到当归的状态。因为木气一旦为病必然是淤滞,一旦淤滞就是走不动了,我们可以用当归去推导一下,去疏导一下。一气是一股阳气,它始终是温和的;而桂枝是肉桂的树枝,生发之气旺盛,跟木气是相对应的;而桂枝这股辛香之气也适合肝气本身这股气息浓郁的特点。上次咱们聊过,肝气本身是由阴出阳,特性是气味比较浓郁,还没有完全由阴化阳的状态。而桂枝这个辛温疏通的效果跟它本身这个气味也是密切相关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疏通药物,它的辛温的气味与其他的疏通肝气的药是不一样的。疏通肝气的药很多呀,柴胡、麦芽、茵陈、薄荷等等,但是桂枝相对来说更浓郁。如果单独桂枝煎汤,是辛香

之中带着一股淡淡的辣味。当归呢,非常浓郁,但没有辣味。桂枝的辣味,就是辛散之力、通行之力。当归的味道比桂枝的味道更浓郁一些,更柔润一些。桂枝浓郁的味道主要出自桂枝这薄薄的这层皮,桂枝比较细,所以它的皮也很薄,有的中药饮片晒干以后,这层皮就掉下来了。药店的桂枝饮片,放置时间比较久的话,皮会脱落的,如果买到这样的饮片,桂枝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的。没有皮的桂枝,剪成汤的话,比较清淡,没有什么很大的味道;带皮的桂枝熬出来的是深色的汤,有点黑色,味道非常冲。你看官桂、薄桂、肉桂这些,用的都是皮,到了桂枝这个地方,因为枝条太细嫩,不容易剥,就干脆连木头芯子一起带着了。但是桂枝的真正效果在皮而不在芯。我们知道植物的皮是输导水分、营养的一个部位,树剥皮之后

很快就枯死了,植物学上讲,树皮里纤维束、导管很多,疏通的效果很好,所以桂枝有疏通的效果。

刚才发的桂枝图片,我们看一下。这个桂枝

还可以,大部分比较细,也有个别的皮有脱落的,这个还可以。如果大部分皮都没有了,这个效果就要打折扣了。

刚才讲桂枝,一个是通行的效果,一个是非常温和的,接近人体阳气的特点。这两个特点注定了桂枝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这个麻黄还不一样,麻黄的辛温、发散的效果非常地峻猛,而桂枝相对麻黄就比较缓和一些。桂枝的药性算是王道之药。人体的土气比较中庸、缓和,一日三餐都是五谷,五谷均属土气,跟人体的本气接近,所以五谷的应用范围最广,除了成为大家的主食,每天都离不开。药物也是一样的道理,越是接近人体正常的一气流动状态的药,它的适用范围就会越广一些。偏性不是很大,用在什么地方都合适;用的量可小可大。所以桂枝不光是适用范围广,药量的范围也是很大的,可少可多自由使用。当然桂枝的药性比较平和,偏性比较小,接近人体正常的木气,只是比正常的木气再偏于疏通一些,更快、通行的力量更大一些,所以才有疏肝的作用。但桂

枝的通行之力又不是非常大,因此对于一气淤滞得比较重的疾病就无能无力了,纠正不过来,这时候就需要用其他药物。

我们当时讲木气的时候,有一个图片“诸药合一图”,木气里面我们讲,正常在无形之气的层次上的淤滞上,我们可以用一些走气分的药,像柴胡、桂枝这样的,来通行疏散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一旦淤滞的时间长了,有形的淤滞产生了,有郁结出来了,这个时候再用桂枝可能就解决不了问题,就要用一些活血化瘀、破结的、药性更峻猛的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桂枝这个药主要是补益的药,就是人体的阳气,尤其是木气,偏虚、走不动引起的淤滞,可以用桂枝来鼓动、辅佐、疏通,达到恢复木气通畅周流的目的。这就是桂枝的作用。所以说桂枝,是疏肝的药

物中,具有补益作用的一个药物。《神农本草经》讲桂枝补中益气,其他疏肝的药,没有说有补中益气的作用。《本经》里所有谈到“益气”的药,就说明这个药比较柔和,可以久服,不会是一个很峻猛、偏性很大的

药,所以在临床上使用的时候,要把握住这个特点。桂枝是通过补益的效果来达到疏肝的目的、疏肝的作用。所以张仲景的桂枝汤用于中风、脉虚、汗出的情况;苓桂术甘汤用的是阳虚腑气停滞的情况。

张仲景用桂枝,可以说是出神入化。咱们比较熟悉的方子,小建中汤、桂枝加桂汤,大部分都是虚症。尤其是桂枝加桂汤,从一次服用量来讲,在《伤寒论》里面一次服用桂枝的量最多的,就是桂枝加桂汤,用了桂枝5两。桂枝加桂汤主治奔豚,奔豚从中医角度来讲就是肾虚,肾中之气不能安固于下,这股气冲动而上,是一种虚动。那么虚动,如果从相的角度来讲,桂枝是往外发的,本身就是因为虚而放出来、跑出来了,你再往外散,不是加剧病情了吗,还重用桂枝,用了5两,为什么还能把这个病很好地治好,原因就在于这个桂枝的补益作用。为什么张仲景不用桂枝加麻黄,而是桂枝加桂呢,就是桂枝的辛温通散之力与人体的正常阳气比较接近。这个药进来之后,能够增强人体

阳气的通行状态、力量。它是过来帮你一把。麻黄呢,麻黄好比是你跑不动

了,带着你往前跑,是百米冲刺的一个高手,不管你有劲没劲、能不能跑动,带着你就跑。你要是身体很虚的话,也许就被拖垮了。桂枝就不是这样,来的比较柔和,它的结构跟人体的正常结构是比较接近的,相对来说显得比较体贴一些。所以桂枝就可以把人体一气周流的阳气在一个比较正常的范围之内给你一个很好的加强作用。这是我们从药相的角度去理解,《神农本草经》也没有这么讲。这样桂枝就可以用很大的量,5两桂枝把因虚而动的阳气帮了一把,这时候它心里就有底了,就好比一个人心理强大了,反而就镇静了、不慌了。如果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

阳气强盛了之后,通行的道路自然通畅了。奔豚之气往上冲的这种相、症状,实际上是气虚、升动无力的表现,想上也上不去,就不停地往上冲。

我们对桂枝的理解不要仅仅停留在疏肝气这一点上,要认识到它的补益的作用,这是

非常关键的。这也是桂枝和其他的疏肝药的主要区别点。所以我们如果把桂枝和当归再比较一下的话,可以把当归理解为体,桂枝理解为用,体用结合么。木气之体、根本,就是当归的状态;木气的作用,就相当于桂枝的状态。

桂枝的用量,要根据临床的用量、根据病情的虚实,来决定。如果一气很虚的时候,一些老人或小孩,中焦很弱,运转不动,我们就用少量的桂枝汤,桂枝的用量很少,小孩两三克,大人五六克,就有很好的运转中焦、运转一气的效果。用的就是桂枝的温补、疏通之力。气虚得比较厉害的,像伤寒中风、气虚汗出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桂枝的用量加大,用3量--相当于现在的四五十克;如果肾气都虚了,发生奔豚了,我们可以用到五两,七八十克的样子。用量范围变化很大,从几克到几十克,甚至可以用到上百克。我在临床上用的最多的大概是九十克左右。只要是虚证,就可以根据虚的程度来选一个合适的药量,效果很好。有的朋友跟我讲,用桂枝来疏肝,用上之后,不但没有效果,反而觉也睡不着了,症状越来越差。这种情况下,病人就不是单纯的一个虚证,往往伴随着有形的结滞。因为我们讲桂枝本身破结除滞的效果不是很明显的,主要是补虚比较明显。如果木气淤滞时间长了,郁结很多的时候,虽然也有木淤,从一气周流的角度看,也是左路升不上去了,木气淤滞于中,脉象也是弦紧、弦滑、弦而有力,都是这样的脉象,如果强行用桂枝疏通,反而让一气在里面更加焦躁,因为它根本走不动啊、过不去。所以用桂枝主要是用于虚证,效果相对更好一些;或者是这个淤滞有了有形的结滞,但是还没有完全淤滞住,还可以流通。只要是可以流通的情况下,就可以用桂枝,如果本身流通性很差了,你用桂枝,有时候就可能会适得其反。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神农本草经》对桂枝的描述。《神农本草经》讲桂枝,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因为桂枝主要还是通行木气,偏

于走左路的一个药,所以本经上讲的这些症状,主要都是肝胆经经过的地方,都是属于气上的淤滞。这里说的“结气”我觉得跟我们临床上讲的“结气”不是一个意思,我的理解是气淤的意思。关节周围都是经啊,肝主经。所以桂枝本身还是从木气的角度来发挥作用。

有两个朋友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桂枝既然起主要作用的是皮,能不能去了芯,只用皮呢,这个也可以,你要去了芯只用皮肯定有效果,但是桂枝太细了,去皮太麻烦了。除非是自己干,如果是买的话,很难有去了皮的。还有一个朋友问桂枝的根有没有功效,这个我也不知道,回去我再查一查。

【柴胡】

桂枝我们就讲这么多,下面我们接着讲柴胡。

目前临床上用的柴胡有两种,就是所谓的南

柴胡和北柴胡。北柴胡用的是柴胡的根,南柴胡用的是全草,各地情况可能不太一样。我这边主要用北柴胡,就是柴胡的根,全草的柴胡没怎么用过。柴胡这个药,咱们就跟桂枝对比着来讲,刚才讲那个桂枝我们说它通行、疏达木气,主要是得益于它温阳补益的作用,它的药性跟人体本身的阳气比较接近,是一个补益为主的药。而柴胡和桂枝刚好相反,柴胡是一个破散驱邪的药,没有补益的作用,是一个耗散、破气的药,这一点是跟桂枝相反的。

《神农本草经》对柴胡的描述,其中有一句是:推陈致新。在《神农本草经》

里面,提到"推陈致新"的药物,只有三个,柴胡、大黄,芒硝。什么叫推陈致新啊,就是旧的去了新的来了,"春三月,此为发陈",《内经》讲木气特点的时候说的,

春天万物萌发,除旧迎新的相,柴胡呢就,了这个象。《神农本草经》对柴胡的描述,实际上就描述了这么一种象。

我们如果感受一下柴胡这个饮片,它是柴胡的根 -- 这里我们就讲北柴胡,你看柴胡的根的横断面,是一个纤维性比较强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一种疏通的相。没有很大的气味,它的气味比较平淡,《神农本草经》讲它是味苦气平。和桂枝不同,桂枝的味很大,很浓郁、一股辛香之气,相比之下,柴胡就平淡的多。如果药房进很多柴胡,能闻到一种比较淡的清香之气,也是一种缓缓疏通的气。

我们知道这个根呢是在树底下长着,而桂枝是在树的高处,从上下的象来看,桂枝是在阳面,缓缓疏达,柴胡就在比较阴的一面,比较深的层次,偏于阴处来疏散通行。这是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柴胡的作用层次比桂枝要深一些,桂枝偏于阳,柴胡偏于阴。柴胡的根跟桂枝有点像,都是长条形的,都有通达的效果,都有通达之相。只是柴胡的根本身长在地下,相对偏阴一些,而且调达的效果,没有桂枝那么好,你看桂枝很直很长,而柴胡就相对有点不规则,分叉比较多。从这个相来讲,柴胡的破除的效果就比较好,都给你通开了。不像桂枝,只会往上缓缓通行。就好比一个人有点死心眼,认准一个方向,别的不会了,柴胡相对就比较灵活,在地下四通八达,把淤结之气给破开,是通过破开无形之结来疏通。柴胡是一个破散之药,而桂枝是一个温补之药,这就是两个药比较大的区别。我们有的老大夫一辈子就用柴胡桂枝汤,什么病都可以治,说明这两个药适用范围很广。我们对这两个药要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理解和把握。

柴胡本身的药性偏性也不是很大,所以《神农本草经》讲柴胡是性平。我们讲柴胡是通过本身一股比较缓和的疏通之力,来通破左路木气的气形的郁结,来疏达木气。左路木气郁结得稍微久一些,但是还没有有形的结滞产生的时候,这种状态在脉象上主要表现为弦脉,脉弦而有力,比较饱满,感觉一气都堵在里面走不动,

这时候就用柴胡把郁结之气给破开,把里面的道路给疏通一下,木气流通的道路给疏通开,这样木气就可以比

较通畅地升达。

柴胡本身还有点苦,苦则能泄。柴胡呢《神农本草经》讲苦平,但实际上呢它是偏阴的一个药,与桂枝偏阳正好相反,因为它是一个地下的东西,偏凉。所以柴胡用多了,破气、耗气的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气就是阳啊,柴胡耗气呢其实也是伤阳的效果比较明显。临床上,柴胡不宜长时间大量使用,就是因为它是一种耗散。以前给大家讲过,我曾经有一个病人,小柴胡汤他觉得效果很好就自作主张多吃了几剂,巩固一下,结果吃了之后破气太过,搞得人一点力气都没有,趴在床上都起不来。你看小柴胡汤里柴胡是用半斤,120多克,你分三次服的话,一次四十多克,也不少。如果对木气郁结比较重的病人,你如果用柴胡用到七八十克以上,这是一天的量,用药之后,很多病人都会有腹泻、拉肚子。这就是柴胡破散的力量比较大了,用了之后把里面的淤结全都给破开了,肠道都收不住,里面的瘀结都给排出来了。要是用大量的桂枝呢,好像拉肚子的就

比较少。

所以一般情况下用柴胡,在我个人的经验来讲呢,不要用太大量,普通的淤结,一般用十几克,顶多二三十克,就会有很好的效果了。只有个别情况下,比如说肠道结滞的病人,会有大便不利的情况,或者是不正常的腹泻,就是总拉肚子但是总是拉不痛快,可以暂时地用上大量的柴胡,把郁结给破一下、排除一下,效果也不错。平时就不要用大量的柴胡,因为现在人的体质都比较差,用大量柴胡破散太过,往往就伤了正气,事与愿违就达不到一个很好的效果。有些病人摸到的脉很弱,或者脉的结滞比较明显,脉象有点涩、虚,感觉正气不行,对药物的耐受比较差的,这时候用柴胡就要非常谨慎,最好不用,可以换成比较柔和的麦芽、薄荷之类的。如果要用的话,量尽量少,最好不要超过六克,用个两三克也有效果。

所以桂枝和柴胡这两个药,都属于疏达木气、通行左路的药,但是两者完全不同,这

个就需要我们在临床上把握好,在治疗过程中去体会这两个药不同的作用。

那么从传统来讲,柴胡“劫肝阴”,就是说柴胡用多了会伤肝阴,那么这个问题怎么去看待,这个说法呢,有他的道理,但是我们不要拘泥于这种说法,我们从一气周流的角度去分析一下。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呢,阴阳本身是不可分的,左路就是一个由阴生阳的过程,既是阴又是阳。为什么讲柴胡量大就伤阴呢,所谓“柴胡劫肝阴”,其实就是讲柴胡这种破散的作用,破气太过,引起的副作用。为什么不说伤阳呢,因为左路木气是一个由阴生阳的过程,木气是偏阴的,不像金气,金气是敛降的、偏阳。这股温润生发的木气,如果用柴胡破散太过,破散即消耗,木气就会比较弱;木气本身又是偏阴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不能把阴阳割裂开,伤阴的同时必然伤阳,很多人柴胡用多了会觉得发冷,尤其是年纪比较大的,还有一些尺脉摸着很弱的、体虚的病人,你给用上柴胡,

他会觉得身上很冷。所以柴胡的副作用就是这个破散,消耗气的作用。而这个副作用正是它的药效啊,没有这个药效,就没有这个疗效。所以我们把柴胡的用量把握好了,用柴胡这个动机把握好了,就没有副作用。任何一个药用好了,都没有副作用,有病病当之,无病人受之。药物的副作用是你没用好,对药物的把握不够准确。张仲景的小柴胡汤里,柴胡用到125克,他也没说柴胡不能用这么多,用多了伤阴。所以药物的药性,我们要从相的角度体会得细致一些,临床上用的时候呢跟病机紧密结合,只要你用好了、用准确了,这个药有偏性也不会对你身体造成什么伤害。前阵子不是给大家发了一个案例,有一个孕妇得了阑尾炎,用的居然是大黄牡丹汤。孕妇你敢用大黄吗,但人家把这个病治好了。所以药物的副作用,是产生疗效的基础,没有副作用哪来的疗效,这就是辨证地看问题了。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神农本草经》对柴胡的论述,“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

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从这个描述来讲,柴胡主要治疗的是中土的病,都是肠胃病。这实际上就是木气疏达土气的一个效果,人本身属土么。所以柴胡这种疏达木气或者说通破木气的效果,对中土的病有一个不错的效果。因为木气的淤滞必然是波及中土,土气本身就容易淤积,木气一淤,土气就转不动了,胃肠的病就出来了。所以临床上你一摸脉,弦滑有力,这种木气淤滞的病人你问他“吃饭怎么样,胃口好不好,”,大概99%的人都会说“哎呀胃口不好,什么都不想吃,吃什么都没有味”。所以我们把这些书上的经文和临床的症状去对比一下,就知道《神农本草经》对这种药物描述得多么准确。每一个药物的药相是什么形质的,《神农本草经》的把握是非常准确的,在这个药相的基础上指出对哪些病是有效果的。理解了这中间的道理,就不需要去记。

有人问:是否可以理解成柴胡小量升达左路,大量沉降右行,

这个话呢这么说也不能算错,但是这么理解就比较教条了。柴胡本身是通破的药,用量少的话通散效果比较弱,木气郁结比较轻的效果就比较好,如果郁结比较重,那用大量的柴胡可能就把这些郁结都给破开了,会引起腹泻啊这些一气下散这些表现形式。实际上呢柴胡本身还是偏于升散,虽然没有桂枝那么好的升达的气势,还是偏于升散的,否则《本经》也不会讲柴胡“推陈致新”了,“推陈致新”就是春天木气生发的一个相。所以柴胡本身没有非常明显的下降的作用,当然药效可能会表现出这种作用来,但这只是一气周流本身的表现。一气周流本身就是有升有降的,在任何地方用药,都会对一气产生作用。

今晚上咱们主要讲的就是桂枝和柴胡,剩下的几个药就是顺便讲一下。

【茵陈薄荷麦芽】

下面讲一下茵陈。张仲景用茵陈主要是治疗

黄疸,凡是有黄疸的地方张仲景必用茵陈,所以民间老百姓呢对茵陈也有一个通俗认识,认为茵陈就是治疗肝炎的、治疗黄疸的一个药。大家看图片,这是中药饮片。那么真实的茵陈我们在农村的朋友应该都见过,是绿油油的,长着很细的白毛,也是有一股比较淡的芳香之气。春天刚刚暖和的时候,它就长出来了;田野里这个东西也比较多。

茵陈跟柴胡、桂枝相比呢,他们有一些类似之处,都是比较缓和生发疏达木气的药。那么区别在哪里呢,今年这个年运,这两年湿气比较偏重一些。记得网上有个朋友发了一个照片,说今年他们这个地方的茵陈蒿长得比往年都好,绿油油的特别旺盛,他还感慨说“看来有什么样的年运,某些植物就会相应地旺盛些”。今年小孩的手足口病特别多,手足口病在中医来讲就是湿气淤滞中焦的一个病,湿气比较盛,这时候木气生发就很不畅达。木气生发不好,不仅是人的脉象比较淤滞,植物都长不好,你去地里看看,今年很多庄稼、菜啊长得都不是很好,因为湿气重。湿气比较绵缠、粘滞、不畅达,所以很多植物的生发、生长都受到了很明显的影响,乡下的农民非常有体会。很多庄稼或菜收成不好、长得比往年晚,就是湿气重的明显作用。别的都长不好,但是茵陈就喜欢这种气候,所以它长得就很好,比往年都旺盛。这说明茵陈在疏达木气的同时,化湿效果很好,有这个天性。所以张仲景为什么用茵陈来治疗黄疸呢,黄疸的根源从中医来讲也是湿气淤滞啊,湿气属土,土的本色是黄色,湿气淤滞的厉害的时候土气的本色就表现出来了,就表现为黄疸。西医来讲是胆发炎、脾气的淤积,在中医来讲就是土色外露、湿气淤滞。所以张仲景用大量的茵陈,在化湿气的同时用于升肝,这个比较柔弱的苗、草,有缓和的生发之气。这就是茵陈和柴胡、桂枝的区别,它有很好的化湿气的作用,疏肝的同时能化湿。

而茵陈这个药也稍微有点偏凉,所以用于急性肝炎黄疸期效果很好;如果到了慢性期阳虚的时候,茵陈就不太合适。所以临床上有

个药叫茵栀黄,茵陈栀子大黄,临床上有这个成药,新生儿的黄疸茵陈的效果不错。这都是阳气比较盛的时候可以用,就是阳气不虚、郁热比较盛。一旦人体整个偏阳虚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谨慎,不能用太多。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案例,源于《本草衍义》。有一个僧人感冒了,发汗不彻底,就有表气的淤滞,再一个就有湿气的停留。如果发汗发透了,汗出表解热退,这个病就好了。如果治疗不当,会有余热就是发烧,身上也都黄了,一年多了也好不了。后来就有人教他用茵陈为主药,然后加了一些其他的药,一起打成细末,煎服。吃了一段时间,大概二十天,这个病就好了,还有详细的记录,吃五天病好了三分之一,吃了十天的时候这个病就减了三分之二了,吃到二十天的时候病就完全好了。用的就是茵陈的化湿气、疏肝气的效果。我以前给大家讲,木气的淤滞有一个典型的症状,就是身上忽冷忽热,小孩甚至会发烧,你看这个僧人就是,表症治疗不彻底,就留下一个低热缠绵不退、总觉得

发热,这就是木气淤滞、表气不开,同时还有湿气的停留,表现出黄疸的症状,“身面皆黄”。这时候如果用解表的药,麻黄汤之类,也有效果,但是麻黄汤本身化湿气的效果比较差,不如茵陈;而且本身也只是一个余留的病根,表气淤滞得也比较轻,而麻黄汤就是比较重的药了,茵陈呢比较柔和,刚好比较合适,所以一个以茵陈为主的方子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用的量也不大。讲这个病例呢,就是让大家进一步熟悉茵陈的作用,就是肝气淤滞,加有湿气停滞,主要表现为面色发黄的时候。面色发黄就是这个湿气淤滞在皮肤上了,这个时候呢用用茵陈比较好,茵陈走散啊,走散又偏于走肌表。这是茵陈。

再讲一下薄荷。茵陈、薄荷都是比较矮小的植物,茵陈比较柔弱细小,薄荷相比显得稍微高大一些。薄荷味道比茵陈大一些,茵陈味道比较淡,薄荷味比较浓郁,非常的清凉。薄荷的茎有一个特点,长得都是四四方方的,很有规律,叶子比较大一些。药房里的

饮片都是全草,就是叶子和茎都有。但是薄荷的作用主要是在薄荷叶上。如果你摘几片薄荷叶子揉一揉,闻一闻,薄荷那个味清凉辛香,很冲、非常浓郁。但是这个味道虽然很大,跟桂枝相比就差一些了。桂枝的浓郁香味甚至会让你喘不过气来,而薄荷的浓郁香味是非常清的,比较清透。鼻子不透气的话闻一下薄荷可能就通了,但是闻桂枝的话就不会有这个效果;桂枝的香味更浊一些,薄荷的香味更清一些;桂枝偏温,薄荷偏凉。这就是区别。所以薄荷的清新气下的效果、辛阳通散的效果就比茵陈来得更快、更强、更好,但是没有茵陈的化湿气的效果,薄荷偏散,都散掉了。所以《药性论》里讲薄荷能“去愤气、杀毒汗”,去掉你胸中的愤怒。现在很多人容易发火,如果用薄荷做饮料可能会好一些,这里面说不定还蕴藏什么商机。薄荷因为它的发散的效果比较强,散的比较厉害,所以人气虚得比较厉害,就不能用太多,就跟柴胡一样,气虚用柴胡就不能量大。柴胡在里面散,薄荷相当于是在外面散。

什么时候薄荷能用的比较大量呢,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小孩经常感冒打针,往往会嗓子疼,就是扁桃体发炎、肿大,从经络循行的角度来讲呢,这是少阳经的淤滞了,木气淤滞了,扁桃体在上面。这时候你可以用薄荷。我说的是扁桃体刚开始肿大、红肿甚至化脓了,这时候用比较好。如果是慢性咽炎,扁桃体都肿大好几年了,结滞成块了,都硬了,这时候用薄荷效果也不好。刚感冒、发烧,扁桃体又红又大,有点化脓,用点抗生素烧退了,但是扁桃体还是红肿痛,这时候就可以用上薄荷,可以适当量大,二十克以上。薄荷的清新宣散之力、疏通之力,对扁桃体的肿大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果你临床上试用一下,大部分一剂见效,可能一两天就好了。这种情况可以暂时、大量地用。

还有一种情况,肿瘤病人。我以前给大家讲过,肿瘤也是木气的淤结,一种比较沉重的淤结。这个时候也可以用上薄荷,把郁结往外散一散。其他的情况,薄荷不用大量。

疏肝的时候我一般用于老人和小孩,因为薄荷相对比较柔和。柴胡呢,比较硬,是一个植物的根,来得比较生硬;而薄荷很软很薄很柔和,药力也是很柔和。小孩和老人这个气比较弱了,木气淤滞需要宣散疏通的时候,可以用薄荷来代替柴胡,那就更好一些。用量十克以下就有很好的效果。所以知道这个弊端,就知道人体比较虚弱的时候,就要慎用,尤其不能长时间大量地用。所以药物要善于运用它的偏性,要让它的副作用变成疗效,不要让疗效变成副作用。一个大夫用药和用人是一样的,药尽其用,用在合适的地方就治病,不合适的地方就跟你捣乱。这就是薄荷。

薄荷和茵陈主要用地上的部分,就是全草。

最后讲一下麦芽。麦芽不是小麦芽,是大麦芽,没脱皮的大麦,刚刚发出芽,甚至刚刚长出一个根来,芽还没冒出来。大麦和小麦有什么不一样呢,小麦是比较平和的,偏温

的;大麦有点偏凉。大家看图片。小麦的麦粒比较圆润,大麦的麦粒呢,一个比较小,一个比较狭长,跟这个小麦粒相比,大麦芽显得比较坚硬一些。要是磨面的话,小麦能磨出面来,大麦呢皮多面少。大麦芽偏于收敛、偏凉的东西。张仲景的甘麦大枣汤用的就是小麦,不是大麦,小麦就是补益中气。小麦是养人的,大麦就没有养人的效果。大麦是整个的,没有发芽,偏于静;一旦发芽就偏于动了,冒芽了,有一股生发之气。所以我们用麦芽用的就是大麦芽的生发之气。大麦尽管是偏凉的,也是跟小麦相对而言,大麦也是五谷之一。大麦如果跟柴胡薄荷相比,还是偏于性平的药,尤其是发芽之后,一股生发之气,基本就是一个性平、柔和、带有生发之气的药。大麦芽的生发之气比小麦芽好一些,因为大麦收敛得比较紧,收藏之气比较甚,收藏愈甚根基愈深,一旦发芽生发之气就比较强。所以麦芽也是一个疏达木气的药。

为什么要用麦芽来疏达木气呢,主要是用

在正气比较虚的时候,就是跟柴胡桂枝茵陈薄荷相比较,麦芽就更柔和一些,更接近人体的本气,更缓和。所以麦芽的用量就不能太少,太少的话就体现不出这股生发之气。薄荷用几克就有效果,麦芽用几克可能感觉不到什么,至少要用几十克才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所以木气淤积比较明显,时间久了,摸的脉都很涩,人的体质也很差,用柴胡薄荷去散又怕耗气,但是不疏达又不行,就用大量的麦芽,三十克以上甚至五六十克,就有很好的效果,既能疏达木气,同时由于它又是五谷之一,就有补益中气的作用,一举两得,没有耗散的弊端。但是来得比较慢,当然本身这些都是慢性病,来得也比较缓和,用药快了也不行。所以麦芽就用在病体比较虚、病情比较缓和的情况下比较好。有时候老年人胃口不好,用大麦芽三十克以上煎水喝,就能改善食欲。

上面讲的都是麦芽,生麦芽有股生发之气;一旦麦芽炒了,就没有生发之气了,就没有这个作用了。炒麦芽主要是化食积,用的大

麦本身的加强中气的作用了。所以临床上基本上是生麦芽为主来疏达肝气,炒麦芽没有这个效果。

麦芽的生发之气比较缓和,但是量用多了,能动,所有有禁忌症。怀孕的时候用麦芽多了,能动胎、下胎。这就是麦芽的食用禁忌。

如果跟前面这些药作用途径比较一下,前面几个疏肝的药都是直入肝经,随口入,而麦芽主要是补中焦入中土来缓缓生动,所以麦芽有个特殊的功效,麦芽能催乳也能回乳。生孩子奶水下不来,用生麦芽,量大,用上150克以上、200克的样子,煎水,它的疏达疏通之力就可以把奶水通下来。阳明经经过乳房,属于胃土;麦芽呢补中焦,疏达效果比较好。如果把麦芽炒香,新鲜炒制的,有香燥之气,无生发之气,用上个一二百克,给有奶水的妈妈喝了,这个奶水就回去了。一味药既能催乳又能回乳,功效不同。一个往外升散,一个往里收藏,完全不一样。

这是今晚的几个药,主要是柴胡和桂枝,其他的顺带讲一下。讲课内容就这么多,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咱们再聊一下。

心脏悸动如何理解,

那这种情况可能就是《伤寒论》上讲的炙甘草汤的症状,我们在临床上也会碰到这样的病人,摸上去这个脉,三五不调,就是脉结代,他自己觉得心怦怦乱跳、心慌、心悸,这种病人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是心阳虚,心阳虚的根本就是肾阳虚。我在给大家讲心火为病的时候给大家提到过这个问题,心火的根源在于下面的肾阳,所有的心脏病病人、心阳虚的病人都伴有肾阳虚,所以往往会伴有一些水肿,脸肿啊腿肿啊这些症状。那么我们对这种疾病的治疗要从驱通淤浊和温通阳气的角度着手。炙甘草汤走的也是这个路子,但是偏柔润一些,驱逐邪气的力量不够。为什么脉会摸着不流畅、有结代,病人本身觉得心慌得很明显呢,这实际上是木气不够通畅。有人说脉结代摸着是一种

风象,说的很对,所有的结代脉、不流畅的脉都是一种风象,这种风象不像弦脉那种肆虐的风象,这是一种郁结的风象,可以这么来理解,还是木气的淤滞,不够通畅。肾阳虚的时候体内会很多淤滞,血淤、痰淤、气滞,这些脉象大部分都不是很清楚、摸着比较模糊,这时候不能单纯用疏肝行气的药,要用破结的药物,然后加上一些温阳益气的补益之药,这样效果比较好。

脾胃虚导致脸上长痘痘,如何来理解,

这个很简单。阳明主面,脸上长痘痘主要是阳气不降;阳气不降呢,由于中焦土气比较淤,转不动了,运转中焦就可以了。所以青春痘很好治,中焦一运化,再加上一些疏通道路的,譬如疏肝气化痰之类的。也有可能是木气本身的道路上有问题。一般情况下,还是中焦的问题,比较好治。具体的方药就没法说,每个病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只能讲讲一般情况。没有脉象,很难把握用药。

给大家讲药象,就是想让大家把脉象和药相结合起来,这时候用药就比较准了。

【课后问答】

柴胡和大黄的推陈致新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都是推陈致新,柴胡主要是从无形之气的角度来推陈致新,恢复木气的通畅,把淤滞之气给去除;大黄主要是入中土,走中土脾胃,偏于有形的淤滞,涤荡有形湿邪。柴胡偏于升,大黄偏于降。都是推陈致新,但层次不太一样。

脉结、心脏悸动、脸浮肿可不可以用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具体的用药一定要根据具体的病人,我很难笼统地说。临床上我可能不会这么用。

甘遂用量用几克比较好,

如果确实有顽痰,非常坚实的顽痰,一般的药排不下来,就早上空腹服用甘遂。甘遂要炒过,炒的稍微有点黄黄的,再打碎成粉末,效果比较好。一般一克起步量,然后视效果再每次加半克。一般一克就有效果,两克就有明显效果。当然个别情况下,肿瘤病人用到五克,也能耐受。一般还是不要用大量,我个人觉得一两克就比较好,每天吃一次,即便不见效当天也不要再吃,到第二天再吃,早上空腹吃。一般不要晚上吃,一旦有什么反应,找医生处理也不太方便。

葛根有没有潜阳的作用,

葛根没有潜阳的作用,它是补阳明经的一个药,主要也是下行的药物,疏达阳明通降之路的。阳明之路通降以后,阳明自然可以下降。它本身没有明显的潜阳的作用。

小孩子的甘遂用量,

小孩的看几岁。普通的三四岁的,看体重,按大人的四分之一的量就可以,就比较合适。

本篇全文由rebekc整理,安时处顺校对。文稿整理的质量非常高,在此对rebekc表示感谢。

天接着往下讲,还是讲左路木气的药物,今天争取把左路木气的药物讲完。

上次主要是讲了细辛、威灵仙这些通破的药物,这一次接着讲三棱、莪术、元胡和三七这四味药。在讲这几个药之前,我们把前面讲的药的性味稍微梳理一下。我们知道左路木气的药都是气味比较浓郁、比较浓厚的一些药物,所以它适合左路木气升发的特点,适合左路许多症状的20090918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三棱、莪术、元胡、三七

今治疗。因为左路木气它是以疏达为性,疏达是他的本性,所以左路木气也最容易发生瘀滞,不同程度的瘀滞我们会用不同的药物去疏通、去治疗。

郁结比较轻、比较急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气味比较浓郁、辛香走窜、比较峻猛的药物来治疗,象桂枝、麻黄;如果郁结比较久了,比较结实一些了,我们也可以用柴胡、威灵仙这些气味稍微淡一点,但通破的力量强大一些的药物去破散、去破结疏通,相当于是寓补以泄,是这个意思;如果这个郁结瘀滞的更严重,已经不能够用一般破气的药去治疗,普通的破气药也不能把这个郁结给通破开,象柴胡、威灵仙这些疏通、破结的药,可能有时候也没有效果了。

那么对于这种更深的郁结,或者说更顽固的郁结,我们怎么去治疗,这种郁结一般带有着有形的邪气,不单纯是无形的气结了。到这个程度,都已经有有形瘀滞了,必然会有

的。它在脉象上的表现呢,如果临床你去摸脉,它的脉象不但是结涩不畅,它甚至说是板结一块,硬硬的,一整块,不说是铁板一块,完全就跟盐碱地板结那种感觉是类似的。摸着脉非常的不清晰,没有任何的柔和的感觉,柔和的感觉非常少,那么这种时候,我们用一些药力更峻猛的药物。

今天晚上我要讲的三棱、莪术、元胡、三七就是这样的药物。如果大家在临床上见过这些药的话,都知道这些药都是非常硬的,很硬。三棱、莪术、元胡、三七如果没有切片的话,它的整个的药材就跟石头一样,非常硬。所以以前有很多老大夫讲,药物长的越硬,它破结的能力就越强,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呢,同时我也要反问大家一句,砂子石头也很硬呀,它有没有破结的效果呢,你找块石头,放在药里煎一煎,它有没有非常好的、非常强大的破结效果,这个不用去考证,肯定没有。所以我们要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个药物长的越硬的,它破结的力量越强,它的道理在哪里,为什么石头砂子很

硬却没这种破结的效果,

所以咱们讲,我们治病是为了恢复和疏通人体本身的一气周流,我们是为了治气,我们的治疗目标是人体的气,同样我们用的药物,所有的天然中药,我们也是用的药物的气,所有的植物药,它都有一股天然的生发之气。植物都属于木气,中药还是植物居多。那么植物性中药的这股生发之气,它是很有规律的,它都是符合天地之道的。天地之道,那就是升则为阳,降则为阴,它就是一气周流的这种模式。所有植物性中药之所以为效,被我们拿来治病,就在于它们本身这股生发这气,也是符合天地之道的。跟人体本身的这个一气,同属天地之间的同一股气。所以我们才能用药物的这股药气,来治疗本身的不正常的自身的一气。也就是说,我们讲这个药象,说到底,讲的是药物的气,我们用的是药气。石头砂子它没有生发之气,没有药气,所以它对人体没有一个明显治疗作用。

当然天气万物都有自己的一气,从生命的角度来讲,植物的一气表现的更灵动一些。所以不要以为一个药长的很硬,跟石头一样,就以为这个药它就真是一块石头了,它还能治什么病,不要这么去想。你比妨三棱、莪术这两个药,他用的都是根茎,这个根茎晒干了之后,三棱这个切片偏白,接近白色,莪术的切片偏黑,接近黑色,一白一黑。从硬度上讲,莪术比三棱还要硬一些,还要结实一些。莪术的

简单总结根尘不偶用药框架 (一)五象概论: 1.中土,象:缓和,柔和,中正庸和。味甘,气香,挺香的香气。代表药物,甘草。 2.乙木,象:柔润升发,草木萌发,阳光柔和,雨露飘然。味酸,气臊,比较冲的一个味。代表药物,当归。 3.丁火,象:充分饱满,清透无形,气定神闲,有冷静、沉稳之势。味苦,气焦,烧糊了那个味。代表药物,朱砂。 4.辛金,象:清凉,清透,敛降。味辛,气腥。代表药物,麦冬。5.癸水,象:收藏,蛰藏。味咸,气腐,腐败的腐味。代表药物,补骨脂。 (二)一气周流 戊己斡旋,乙木生发,辛金敛降,离中火,坎中水,火主炎上,其象为开散,水主润下,气象为收藏。 (三)五象对应药物及其药象 1,中土 中土药:甘草,白术,人参,大枣,蜂蜜,甘遂,茯苓。 中土之己土药:生姜,干姜,苍术。 中土之戊土药:白寇,黄连,半夏。 甘草,象:缓和,柔和,中正,清透,坐镇中州,主掌大局。

人参,象:柔润,直补五脏之精。 白术,象:补益中土,略转枢轴。 大枣,蜂蜜,象:柔润,滋补中焦阴精。 生姜,干姜,苍术,象:偏于升发,推散湿气 白蔻,黄连,半夏,象:偏于敛降,收湿气化 茯苓,象:平淡,平和,泻湿。 甘遂,象:峻猛化湿、消痰 2,乙木 乙木药:当归,乌梅,阿胶,川芎,龙胆草,白芍,麻黄,桂枝,柴胡,细辛,丹皮,元胡,红花,土元,鳖甲 乌梅,阿胶,象:直补乙木之阴精,雨露飘然。 川芎,象:升发乙木。 细辛,象:从底下往外散。 桂枝,象:接近体表的角度往上往外升达。 麻黄,象:直接散到体表。 柴胡,象:从脏腑之间的角度开始疏通,往外散。 龙胆草,白芍,象:清土中之木。 丹皮,元胡,红花,土元,鳖甲,象:破乙己路有形郁结,活血。 3,辛金

我和老师的故事作文100字 我和老师的故事作文100字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到了。我准备送给老师礼物的时候,我想起了我和老师一起经历的事情。 记得又一次,我上课一不小心走神了。老师叫了我三遍我也没有回答,直到同桌叫我我才答应了。老师问我想什么了,我也不知道,就没有回答。老师只叫我在座位上罚站5分钟。我想其他同学的同学都罚站20分钟,我只罚站5分钟,是不是老师今天心情好,就算是这样,老师也不能偏心。我现在才知道老师不是偏心,而是因为我是个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 我决定了,以后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以后报答老师。 我和朱老师的故事作文300字朱老师和我的故事是从五年级开学的时候发生的。2013年9月2日那天父母回老家了,今天才回来。我和外婆都在,我要看店。有想到开学了。我心里着急。上学的时候迟到了,还穿着拖鞋。我先跟老师道个歉,和他讲明了原因,她没有责备我,还当着大家的面说:“特殊情况,免谈!”2013年9月5日下午倒数第一节课的时候。我正在努力的写作业,老师看我成绩能么好,让我当了安全委员,写《安全天天谈》。我说:“好的,我保证完成每天的量,还不耽误学习。”2013年11月14日老师让我们写道题,说:“做完了以后要上来讲。”题目是STVA+VTST----------TTVTT我说:“答案是‘A=0T=1V=3S=8”。老实说:“哇!全做对了,鼓掌。”这种声音使我不断的成长,不断的进步……我和朱老师的故事最多只有两年,我会好好把握时间的。五 我和郝老师的故事作文450字我有一位语文老师,她让我感到深深敬佩。她把我带进知识的海洋,让我在学习中领悟了许多道理。她就是这位老师:郝晓伟。记得老师刚带我们,我们还都是一个个懵懂的孩子,对这个世界还充满好奇。老师留着齐肩的头发,乌黑乌黑的,老师还有一双葡萄似的眼睛,眼睛衬托着她那长长弯弯的睫毛,眨起眼睛来炯炯有神,下面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鼻子。老师还长着红润的嘴唇,像两片淡红的正在开放的花瓣,说起话来妙语连珠。老师不但外表美心灵也美。记得有一次我带着病,来上学虽然好点了但还是很难受。我强忍着上完前三节课到第四节课我实在坚持不住了但又不想打断老师讲课,只好爬在桌子上。老师见我这样便慢慢走过来问:怎么了不舒服吗?我有气无力地点了点头。老师摸了摸我的额头说:这么烫呀!说着老师派了个人送我去办公室。我说:没事了,老师。您回去上课吧,不用担心我。我休息一会就没事了。赶快回去上课吧!”说着郝老师派了另一个老师照顾我。那个老师给我量了量体温,又吃了点退烧药。一下课老师就又匆匆忙忙地赶了过来问:“好点了吗。”嗯,好多了。”我说。”那就好,以后别带着病来上学身体吃不消就会像今天这样没学到知识又忍受不了。”老师虽然不是我的母亲但就像我的母亲一样关心着我,此时我想说一句:“老师,您辛苦了。”虽然我的学习对您来说只是沧海一粟但我坚信你的真诚会感染每一个学生,让你带的每个人都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五 我和张老师的故事作文800字今年的夏季可真把人折腾的够呛,我们刚刚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去了酷暑,不知不觉中迎面吹来了夹杂着桂香的微风。哦,秋天来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半夏 半夏 半夏是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 野生的半夏,每年阴历5月份,半夏开花之后,根茎就长成了,就可以采挖了。阴历5月份正当夏之半,半夏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主要是根据半夏长成的时间来说的。 半夏喜欢生长在比较潮湿阴暗的地方。凡是生长半夏的地方,你去看一下,那地都是有点潮湿甚至板结,土都是非常得粘。所以半夏很不好挖,挖出来后,半夏根茎上的泥土,粘在上面半天也弄不干净。所以半夏还有一个名字叫守田,守在地里不想出来呀。 挖出来的半夏,把它洗净了,是非常漂亮的。如果刮去皮,白白的,圆圆的,有点晶莹剔透的感觉,大小就跟我们的指头肚那么大,就像一粒一粒的珠子。所以《神农本草经》把半夏叫水玉,这个比喻是很形象的。 长在地里的半夏很好认,它的叶子是三出复叶,长长的叶柄上,长着三片卵圆形的绿油油的叶子,因此半夏的学名也叫三叶半夏。半夏的花长得也很有特色,长得像细长的管子,外面是绿色的佛焰苞,里面的穗状花序长出来,最后演变成一条长长的绿尾巴,翘在上面。所以民间也有把半夏叫做蝎子草的,就是因为它的花长了一条长长的尾巴。 新鲜的半夏切开后,会有一些滑滑的粘液,这些粘液的刺激性非常大,辛辣刺喉,可以引起咽喉部的水肿疼痛,严重的会导致呼吸窒息。所以古人在用生半夏时,都要切开,用开水烫洗很多遍,洗去粘滑,直到洗得水清了才能用。 鲜半夏晒干之后,我们把它打碎,里面是白色的,粉性的,稍微尝一点,非常的麻辣而刺喉。如果这种粉末不小心飘到眼睛里,刺激性也是非常大的。但是半夏闻起来基本上没有什么气味,看似平和,实际上暗藏杀机。 半夏的这股辛烈之性,就具有很好的温化痰浊的作用。半夏长成的季节,正好是湿热之气比较盛的时候,半夏的生长环境,也是湿气郁结比较重的地方,半夏的形状圆圆的,也是入中土的特性。半夏都长不大,小小的,长得很结实,说明半夏对中土的湿气粘浊,天然地就有很好的固摄作用。而半夏的辛烈之性,则有很好的温化效果。所以,半夏化痰湿,是把湿浊先聚在一块,然后再加以温化。 这和生姜的效果正好相反。生姜长得比半夏大多了,虽然也是专入中土的药物,但生姜里面都是平行横贯的姜丝,疏通之气非常盛,所以生姜的辛辣之性,主要表现为辛散,这与半夏偏于收聚的作用正好相反。 因此,半夏和生姜就是一对很好的搭档,正好可以互补,从而达到很好的化痰的效果。痰浊都是湿气凝聚而成,湿气的特性就粘滞不行,所以痰浊大都很难除去。用半夏把中土的痰浊湿气收集起来,然后跟生姜一起,将湿浊温化疏散,达到祛除痰湿的目的。 小半夏汤,用的就是半夏生姜这两味药,用于治疗中焦痰湿之证。凡是中土湿盛,呕吐不欲饮水的,单纯小半夏汤,就有很好的效果。 正因为半夏与生姜的这种互补相反的特性,所以生半夏中毒,就是用大量的生姜来解救。一人误食半夏中毒,有医教以食生姜一斤而愈。 中焦属土,中焦的邪气主要就是湿气。半夏通过运化痰湿,就可以达到很好的运转中焦的效果。所以不仅恶心呕吐可以用半夏,凡是中焦湿气盛的病证,比如中焦痞满,甚至腹泻拉肚子,半夏都可以治疗。 伤寒论的三个泻心汤,治疗心下痞,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胃蠕动差了,胃胀胃堵的意思。泻心汤里面都用到了半夏和姜,就是用半夏和姜互相配合来温化中焦的痰湿。当然,泻心汤证里面,无形的湿气更多一些,所以还用了黄连来收摄湿气,相比黄连,半夏更偏于敛固有形的湿气。

我与老师的故事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我与老师的故事,感谢您的阅读! 在学校里有许多的老师,我组喜欢的老师就是温柔体贴的王老师了。王老师有一头乌黑发亮的短发,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看起来和蔼可亲。 王老师对工作非常认真,她总是把我们不知道的知识耐心地讲解,每当我们遇到了不会的题,她总是耐心地教我们应该怎样做,让我们懂得解题的思路。记得那一次,王老师给我们发了一张大卷子,让我们做。顿时,教室里十分安静,沙沙的写字声,就好像春蚕在沙沙沙地咀嚼着桑叶。我写着写着,突然,遇到了一道难题,我绞尽脑汁地思考着这道题。但是仍然做不出来,于是,在第二天下了语文课之后,我拿着卷子去问老师。老师看了看这道题,将这道题给我讲了一遍。可是,我根本听不明白,于是,我让老师再讲一遍。老师又重新给我讲了一遍之后,我仍然没有听明白,并且,因为教室里太吵了,所以我便请求老师再给我讲解一遍。老师并没有对我着急,她知道我不理解句子的含义,于是又给我讲了一遍,但是,在这时候打上课铃了,我不得不回到我的座位上去上课。 老师为了让我听懂这道题,特意在中午的时候,把我叫到办公室里,给我耐心的讲题。经过我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最后,我终于听懂了这道题。我高兴地笑了起来,说:“原来这道题这么简单。”老师听了之后回答说:“是啊。”说完,老师的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后来我才知道,那天中午,老师利用中午的时间给我讲题,都没有休息。 老师,你是多么的伟大,把所有的知识都传给了我们。您为了我们,不怕辛苦,不怕劳累,任劳任怨的操劳着。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来回报您,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 四年级:朱欣雨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第六讲 整理:落尘子月射寒江我爱金毛光生猫熊校对:兰花光生 先试一下声音,能听得清楚吗?过年快过完了,过了十五就算过完年了。所以今天一块来学习四圣。首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能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一卷很多朋友反应不好理解,看四圣,最头疼的就是卷二六气解,因为它牵涉内容比较繁杂,再加上黄老在讲的时候又比较刻意追求辞藻,追求文辞工整,所以,有些地方行文讲述的时候,故意用一些比喻的手法,搞得很多人更稀里糊涂,雾里看花似的。我个人对五运六气也没有很深入的理解,学习得也不是很深,所以六气解让我来讲,很没有底气,我也很害怕,只是把我个人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下。我也不敢说我的理解是对的,我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讲得不对的,请大家多多指教。 我们知道四圣理论体系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为核心框架的体系,也是说以五行为主,中土斡旋,四象轮转,它是五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行。那么六气呢,它分成六块。五和六不是一个体系,这是一个问题。今晚我们来谈谈六气解,虽然分为六气,本质上依然是五行,它的核心还是五行,这是一个问题。再一个,讲一下,根据六气的名目,根据六气对应六经,人身十二经络的周流,讲的就是这么个问题。 我在四圣的群里上传了一张六气图的图片,可以下载下来看下,因为一会讲的时候,照着我画的图来讲,所以大家可以先下载下来看一下。大家找不到图的,图是在qq群,如果没在群里的朋友,大家看下有没办法把图传过去。群已满,加不进去了。在群的同学看来有没什么办法让不在群的朋友也能看到这个图。有会的给大家提供下。这里好像发不了截图。这样吧,看看谁有网上空

间。我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好把这图拿到,我们好下一步好讲。这段时间,我把六气的名目说一下。内经讲的五运六气,五运大家都知道-木火土金水。六气呢,就是风火暑湿燥寒。五运六气跟人体的五脏六腑是相对应的。我看大家已经发了好几个可以下载图片的网址了,大家抓紧时间下载,稍后我们讲正式内容。这是我自己画的一个图,大家能看得清楚嘛?我们就开始讲了,看着图讲。 今天讲的六气,实际上是有一个跟三阴三阳相结合的命名原则,有特定的名称。大家翻到第二卷六气解,第一小节,六气名目,六气名称: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我们刚才讲的五运六气。六气里实际上有两个火用的是五行的名称,多了一个火。五行各一,火分君相,这样五变为六。上一次跟大家讲的时候,曾经谈到五和六的问题,天地之道是以“五”为一个变化规律,咱们内经里还讲到我们传统文化的源头,像河图,讲的都是以五为周期,以五为规律的天地之道变化。那为什么有六气,包括周易的卦相有六爻,一年有十二个月,人生有十二条经络,有6对,三阴三了加起来也是6。为什么还有6的规律呢?我的个人观点,这个大的周期,本质上的周期,普遍的规律应该是5,而由于月球,离咱们地球比较近,也有一个很明显的影响。它对地球的影响,就是一年有12个月,就是6对,这样引出6的周期,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那么这个6的周期,他是本质上不脱离“五”,他的内部本质还是“五的”规律,只不过在形式上表现为六。咱们可以这么理解,从小的方面来讲,每一天,相当于分成4个半天,上半天,下半天,上半夜,下半夜,这一天,整个一天,这就是四象,这个四象有一个核心,你可以理解为中土,这就是五分法。那么一气周流就是这么一个体系。从一年四季来讲,春夏秋冬也是。不管从小的分还是大的分,这种五,就是土枢四象,一气轮旋,一气周流这个规律,他

《四圣心源》根尘不偶老师讲治鼻炎 鲜姜15克,白蔻3克,甘草3克,益智仁12克,枸杞子6克,丹皮6克,薄荷6克,紫菀6克,小蓟15克。 如果这小孩他吃这个方子呢,没有太明显的不适,你就可以吃上它一个月左右,应该就会一个明显的效果啦! 鼻炎主要症状是鼻子不太透气,老是“空、空、空”,或者是老是流鼻涕,只是喘气,不大通畅。从这个症状来讲,小孩鼻炎主要表现为鼻腔通气不畅,是这么一个主要症状。这个症状,是在面部鼻子这个地方,就是这个病的症状在上面。我们学《四圣心源》,黄元御有一句话:方见上热,当知下寒。意思就是你看见这个病人,上面热的时候,你要考虑他下面是寒呀。这是从一气周流的角度讲,就是有一个整体观,鼻炎也是类似这种情况。那鼻炎这种通气不畅的症状,我们可以理解成上部的一种郁结。我们知道,肺开窍于鼻,肺气主降。所以凡是鼻炎,必然都是肺气出了问题,就是肺气不降,不能正常宣降,所以才导致鼻炎这个症状,这是从五官与内脏相表里的这个角度来讲。肺气不降,相当于黄元御讲的相火不降是类似的,只不过它没有表现为郁火,它表现为鼻炎。体质不同,它表现症状不一样,实际上是类似的。所以,凡是鼻炎,必然是肺气不降,肺气不能正常的宣降,也就相当于类似相火不降的情况。那我们就应该想到,相火不降,就是上热呀。鼻炎,炎是两个火,从西医是角度,发炎了,就是上面

有火呀。我们要考虑到下面肯定是有寒呀,那是肾阳虚,肾气不足。 从我个人在临床上接触鼻炎的孩子来看,所有鼻炎的孩子,都有肾气不足的因素。有的孩子可能轻一些,有的孩子可能重一些,都有。肾气不足往往容易导致中焦不运,中土不运,容易产生痰湿瘀滞中焦。那么这样的话,右路往下能降的道路就不通畅了,这也会加重肺气不降的症状。另外,肾气虚,左路升发无力。而左路升发无力的时候,左路容易产生郁滞。左路郁滞,就是木气不达,肝气不能顺畅地升发。肝气不升,肺气就不降,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如果我们从全局的角度来看,一个小小的鼻炎,已经把身体的一气周流的一圈都牵涉到了,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鼻炎。发现鼻炎,必然是肾气有问题,往往都伴有中焦不运的问题。如果时间久了,可能也会出现明显的左路郁滞。 当然,它最终的症状,表现在肺气上,表现在鼻炎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小孩本身升发之气比较旺盛。小孩的阳气,也就是肾阳还比较足,他这个升发有力,升发旺盛。所以相对来讲,虽然他也有肾虚,肾气不足的一面,但从疾病的表现来看,更多表现在远端,就是远离肾气的一端,那就是肺气,在上的肺气。离的它越远,它这股气就越弱,所以就表现出问题来了,其它的还相对好一些。小儿鼻炎单纯治鼻,如果是急性期,感冒了,出现的鼻炎,可能是单纯的肺气问题,这好办。按感冒来治,它很快就好了。凡是鼻炎,这小孩子的鼻炎基本上都是慢性鼻炎,都好长时间了,甚至都不是一年两年了,都好几年了。实际上,也没有太严重的症状,老是“空、空、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 2011-10-24 00:33:30| 分类:医理|举报|字号订阅 本文转载自经络秘密《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 黄元御《四圣心源》--1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是黄元御所有著作中水平最高的一本,顶峰之作,它的理论体系简单地讲就是一气周流。黄元御一直强调本气为病,外邪和自身的正气是相对而言,对于疾病来讲,真正引起疾病的还是自身正气、本气为主,外邪是助缘、诱因而已。《内经》里面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他是站在本气为病的根基上,都是从自身正气,本气为病的角度来论述。 本气,就是自身的正气,经常讲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中气为枢纽,左升右降。《四圣心源》的第一章讲《天人解》,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阐述。讲病、论病、治病都是从自身正气的角度出发,而对外在邪气的阐述相对少一些。所以用药、观点都是偏于温阳,反对苦寒,黄元御本身是圆融大家,即不推崇温阳,也不推崇温病派的苦寒伤阳,讲究运转中土,流通一气,人体的一气只要在流通就是一股阳气,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这股阳气,不能过用苦寒。在保护好这股阳气的基础上,这股阳气是有升有降的,所以他既有温通的药,也有凉降的药,滋阴助阳是并重。 很多人反映,用《四圣心源》的方子治病,有时效果不错,有时没有效果,不知什么原因。实际上是对《四圣心源》理论体系了解地不够透彻。因为黄元御主要是从本气为病、从自身正气这个角度,所以他的方子主要是调节自身正气的。但是有时候有一些急性病,或者有一些郁结比较重的病,邪气比较重,需要去邪气的时候,单纯去扶正气,有时候病确实好得比较慢,甚至看不到效果。是对黄元御的东西没有理解透。所以有些疾病临床上需要先去邪气,但是去邪气的同时也始终要知道,他自身的正气还是在按黄元御的体系运转着,时刻要保护好它。去邪气的前提是在正气能够支撑的基础上去邪气,一旦邪气去得差不多了,马上就要转过来辅助正气,一旦辅助正气,就是黄元御这一套东西,效果非常地好,立竿见影。 讲一个小案例。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一直便秘,没有其他的病,就是年龄大了,经常一个多星期排不出大便,很痛苦。去医院检查,医院说你这个宿便,

我与班主任教师的故事 从我踏进校门的一刻起,我与您之间就有了无法阻断的联络和无法遣散的情感。 记得第一次见到您时,您穿着黑白相间的衣服,留着柔顺的头发,语气动听、优美。当时,觉得您是那样阳光、温和、亲切、富有青春气息,比起一位教师,您更像是年龄相近的姐姐。 夏天匆匆地离去,一扫铄石流金的炎热,收获的季节近在咫尺。而期末考试的成绩,却给了我一个失望的结果。 那天的阳光格外绚烂,四周衬着灿烂的霞光,挽起沉睡的光焰,如此震撼,如此绝美,而我的成绩却远没有这样耀眼。我懂得您对我的期望,所以才格外惭愧。您温和的问我此次考试失利的原因,语气柔和。您也非常理解我,认为是您给我的压力过大。但我自己清楚,这次考试的失败,完全是我自己的原因。但您的理解,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我立即感觉如释重负。 记得在寒冷的冬天,教师在午休时间,率领我们去学校的道路上铲雪。铲着铲着,同学们就忍不住开始玩雪了。不一会,天空纷纷扬扬地飘起了小雪,落到屋上,落到地上,雪花铺在金黄色的银杏叶上,再也不显得单调了。您不但没有阻止我们玩雪,还和我们一起把铲好的积雪堆成雪人,此时我们都很庆幸遇到了您这样开明的教师,原来您还有一颗童心! 有时您也会显露出作为称职班主任必备的特性——“狡猾”。有时您

会不声不响地从后门走进来,竟然能不发出来一点声音。于是,班里就彻底地安静了下来,这时您才缓缓地走出教室。有时您也不会真正的离开,而是在走廊,透过玻璃窗,观察班里的情况。淡淡的日光洒在走廊里,模模糊糊地映出一道高挑的身影,于是班里的同学立即噤若寒蝉。 对于班级的工作,您则更加认真和细心,经常与同学交流学习情况,了解心理状况。在与同学探讨知识时,您是教师,循循善诱;在与同学一起交往时,您是朋友,无话不谈;在同学犯下错误时,您又是医生,治病救人。您不仅教书,而且育人;不仅要培养我们成才,而且要培养我们成人。 再过华美的语言,也无法形容师生间友情的伟大和无私。当你老了,回忆过往,不管你此时是家财万贯,还是饔飧不继,都会最先想起这如春蚕,如蜡炬般的无私情感,不求索取,不求回报,只是默默地在自己的教师岗位上奉献着青春。 对于您来说,我可能只是您几百个学生中的一个,而对于我来说,您却是我在豆蔻年华中,最耀眼的一颗北极星,不管在哪,您都会为我清晰地指明方向。这段时光里,有苦恼、有焦虑、有懈怠、有拼搏,但是还好有您可以牵着我们一起走。所以,重点初中,无憾;所以,青春,不悔。 此致 敬礼! 2下一页@_@我是分割线@_@

1.根据六点定位原理分析图23(a)~(n)各定位方案中, 各个定位元件 1(根据六点定位原理分析图2.3(a),(n)各定位方案中,各个定位元件所消除的自由度。 1

2 2(根据图2(1l所示各题的加工要求,试确定合理的定位方案,并绘制草图。 (1)在球形零件上钻一通过球心O的小孔D(图2(11(a))。 (2)在一长方形零件上钻一不通孔D(图2(11(b))。 (3)在圆柱体零件上铣一键槽b(图2(11(c))。 (4)在一连杆零件上钻一通孔D(图2(11(d))。 (5)在一套类零件上钻一小孔O1(图2(11(e))。 (6)在图示零件上钻两个小孔O1及O2(图2(11(f))。

(7)在图示零件上车轴颈d(图2(11(g)) 3 3(有一批工件,如图2(16(a)所示,采用钻模夹具钻削工件上Φ5mm(O)1和Φ8mm(O)两孔,除保证图纸尺寸要求外,还要求保证两孔联心线通过2 0mm(D)的轴线,其偏移量公差为0.08mm。现采用如图2(16(b)、(c)、(d),60,0.1 三种定位方案,若定位误差不得大于加工允差的1/2。试问这三种定位方案是否都可行(α=90?)。

4 4(在图2(23所示的环形零件上铣一缺口(其尺寸要求见零件图2(23(a)。采用三种不同的定位方案2(23(b)、(c)、(d)。试分别计算它们的定位误差,并判断能否满足加工要求。 5 5(图2(29为工件加工平面BD的三种定位方案,孔O,已加工,1,2,1 3为三个支承钉,分析计算工序尺寸A的定位误差,并提出更好的定位方案。 6

006(工件尺寸如图2(30(a)所示。mm与mm同轴度公差为,40,35,,0.030.02 00.02mm。欲钻孔O,并保证尺寸mm。试分析计算图示各种方案的定位误 30,0.1 差(加工时工件轴线处于水平位置,α均为90?)。 7 07(加工如图2(47(a)所示零件,在工件上欲铣削一缺口,保证尺寸mm。 8,0.08现采用图2(47(b)、(c)所示两种定位方案。试计算各定位误差,并分析能否满足加工要求。若不能满足工序要求,请提出改进方案。 8

初三优秀作文:我和老师之间的故事 我的班主任老师是个很平凡的人。 同样,他还有个很平凡的名字――杨庆,生活在那个特殊年代的 人很多都会取这样的名字,在有些人看来,甚至有些俗气,但他的性 格一点都不俗. 初中三年级将近尾声,一直陪伴我们三年的也只有他了。杨老师 的身材并不高大,身体微微发胖,还总喜欢低着头想些什么,每当上 课时,他总是越讲越生动,寒冷的冬天里把外套都脱了,露出人的啤 酒肚,但里面装的可不是啤酒,是知识。其实杨老师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过那双眼睛,我似乎看到了他对教 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知识的孜孜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一天,我永远不会忘记,初二下学期一个星期三的自习课,老 师是从教室后门进来的,在很安静的教室里大声的说:“梁妍,把你 的试卷带过来。”我迅速的把试卷抽出,逃离那几十双盯着我的眼神,我很清楚我们的对话:你觉得你这次考的怎么样?不好。我不是想听 你说不好,我想听你的分析,就是以前说过的题目我做错了。我不知 道为什么我说到这句话时,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可现在想想那应该很愧疚,对自己,对老师,我用力的让自己不 要哭,因为不应该,或许我连哭的资格都没有,老师再没有说什么, 递给了我纸巾后又接着说道,也许你应该感谢这次考试,因为他让你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说完他又露出习惯性的笑容看着泪眼婆娑的我, 许久没有一点声音,我心里似乎体会到了什么,擦干眼泪停止哭泣, 他便说了声:“好了,去吧!”又在他的日历上写下了我的名字。 回班后,同学们纷纷看着眼眶湿润的我,也许他们谁也不知道为 什么,其实就连我自己都不清楚,但就是这样,也许这也是一种默契,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就能明白对方给予的希望。 我的老师真的是一个平凡的人。

《四圣心源》讲解 20101213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一 整理:月射寒江江南明锦-双子座猫熊无所住校对:山上月 从今天开始,跟大家一起学习《四圣心源》。前段时间,随着《四圣心源》两个版本陆续出版,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两本《四圣心源》,都上市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吧,可能会有不少朋友陆陆续续都看到了这本书,开始学习黄元御先生的一些学术思想。慢慢的有一些朋友经常跟我咨询,说《四圣心源》这本书,看了之后感觉很好,但是呢,似乎不能够学以致用,感觉书很好,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去用。希望能够把这本《四圣心源》再讲一讲,讲得能够学以致用,不能光看着好看呀。实实在在的讲,我觉得我个人的水平,还不够资格来给大家讲《四圣心源》。这是经典著作,水平比我们的水平要高得多呀。所以想来想去,还是接受大家的邀请。我也不敢说给大家讲,咱就是一起再来学习一遍,互通有无,共同进步。以我个人的学习体会,作为一个主要的交流内容,向大家汇报一下,讲得不对的地方呢大家也多批评,多指正。 因为《四圣心源》这本书,它这个理论很圆融,讲的比较完美一些,所以,有些东西可能跟具体的、实际的临床,

我们遇到的情况呢有一些距离,它相当于是理论化,或者是,稍微有点抽象化了。实际上,黄元御先生是把核心的东西给我们抽出来了,总结出来了,所以,当我们在临床上碰到一个具体的疾病的时候,往往抓不住重点。不知道该怎么用《四圣心源》这个理论指导来处理,还不能做到很好地学以致用,初学者大部分会遇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这一次咱们大家一块把《四圣心源》再学习一遍,目的是能够把黄元御先生的心血,这么好的《四圣心源》,把它这套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跟我们的临床具体的一些病症能够结合起来,能够让我们用《四圣心源》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的临床,达到学以致用。如果学得好的话,还可以举一反三,灵活贯通。 那么,黄元御先生《四圣心源》这本书,内容其实并不多,我讲的跟大家一块学习,咱们怎么去学。我就先把我讲的思路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也没打算照着这本书逐句逐句的去讲,因为这样也就有点形象化,有点走形式了,没有多大的意思。黄元御写书是一个形式,它的精髓是来阐述中医的核心理论,所以我想,咱们还是在原书内容的基础上按照黄元御写书的顺序,讲它的主要精髓,它讲的什么意思,它讲的这个意思我们在临床上怎么去用。大概是想用按这个方式跟大家学习沟通,不会去讲这句话什么意思,这个字什么意思,这种形式可能会比较少,尽量不会用这种形式来跟大家讲。如果大家看书的时候有一些不理解的字句,那么,中国

中医理论的核心——《四圣心源》阐述的“一气周流”理论体系概述[复制链接] 根尘不偶发短消息加为好友根尘不偶当前离线阅读权限100 积分681 注册时间2005/8/23 最后登录2012/5/17 在线时间5983小时精华0 日志0 主题0 帖子679 . 版主 1# 发表于2009/11/20 18:26 |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打印中医的理论核心强调天人合一,而天地之间无非一气而已。黄元御先生在《四圣心源》中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体系,简洁而完美地阐释了天人合一理念的精髓,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中医大家。 黄元御先生提出的“左升右降,中气斡旋,一气周流”的理论模型,并非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模型,它是一种真实的境界,是一气周流的真实写照,是天人合一的真实描述。这种境界,心神静笃的时候,是可以直观地感受得到的。 当然,“一气周流”是有很多层次的,也就是《内经》“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意思,然而这所有的层次,又都是相似的,完全可以概括合一,成为一个简洁统一的“一气周流”体系。开则林林总总,合则不过一气。因此“一气周流”理论,既是概括的,又是具体的,真实完美地阐述了天地间的一气“如环无端,周流不息”的运行状态。 黄元御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与《内》《难》《伤寒》等经典著作一脉相承,从最本质的气的层次,来阐述天地人身之气的运行,因此它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可谓由源到流,高屋建瓴。黄元御对中医理论的认识高度和深度,仲景而后,无出其右者。张琦在《四圣心源后序》中盛赞黄元御“长沙而后,一火薪传,非自尊也。”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确立了经典中医理论的框架结构,树立起了中医理论的标准。中医绝非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东西,凡艺或可殊途,惟医必归一致,各家中医学派殊途同归的源头,就是黄元御先生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体系。以此为准绳,则历代医家流派的是非优劣,一目了然。中医历代各家学说其实都是讲了“一气周流”理论的某一个方面,各有所长亦各有所偏,但都可以纳入“一气周流”的体系当中,成为“一气周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彭子益先生学习了《四圣心源》中的“一气周流”理论,并在一年二十四节气这个层次上进行具体化的阐述,提出了通俗易懂的圆运动理论。圆运动医学的源头,其实就是《四圣心源》。彭子益的圆运动理论,只是黄元御先生“一气周流”理论的一个层次,相当于“一气周流”理论的简化普及版本。正是圆运动理论的简单易懂,普及较广,才使得我们今天顺利推广黄元御先生的“一气周流”理论体系,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彭子益先生对黄氏学术的传承,功不可没。 以郑钦安先生为首的火神派,也是深谙一气周流底蕴的学派,辨证治疗直接从阴阳上下功夫。人体元阳是自身一气周流的动力和源头,火神派善于从元阳的角度来治疗疾病,可谓是擒贼擒王之术,因此见效快捷,疗效突出。但如果一味依赖温壮元阳来治病,就失去了一气周流

我与学生之间的故事

摘要: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核心引导者,对全班同学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学习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俱备高尚的品德,很强的责任心,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断进取的精神。 案例:预备铃响之后,我拿着书本走进教室,看见黑板上还留着上节课的内容,眉毛便拧在了一起,大声地问道“今天谁值日?为什么不擦黑板?”班上鸦雀无声。我见没人答应,火气上来,提高嗓门又问了一遍。这时,坐在后排的张某跑上来,匆匆擦了起来。这是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由于成绩靠后,经常拉我班成绩的后腿。只见他认真而有力的擦着黑板的每一角落,弄得教室内粉尘飞扬。此时,我说:“同学们,都瞧见了吧,这就是由于一个人的不负责造成的。”不知是谁小声嘟囔了一声:“今天不是他值日。”我的心微微一怔,这时,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慢腾腾地站了起来,用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说:“今天……是……是我……值日。”我愕然了,干咳一声,说:“你先坐下,下回注意。”这时,张某同学擦完黑板,低着头走到座位上。我无意中听到学生的窃窃小语:“x x x学习好,不做值日,老师就不会责罚他;上次,我忘了擦黑板,就被罚了。”谁叫你的成绩不好?”老师就是偏心”------我呆住了,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那节课,我不知怎样上的,当我直视张某时,只见他在回避我,下课了,我叫他去了办公室,第一次让他坐在椅子上… 评析:首先,一个合格的老师要平等对待不同学生.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对他们总是高看一眼,平时的态度和评价

也是较为积极的,而对那此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打心眼里看不上,认为他们根本不是读书的材料,将来不会有大出息,对他们的评价总是消极的。通过这个案例,我明白了,由于环境的急功近利,从校内到校外、从教师到家长,一提到学困生,似乎叫人担忧。社会上的人听说是学困生,就摇头;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学困生,心里面就有说不出的难过;班主任听说是学困生,就不愿接受。我自己在这件事中,也因带了有色眼镜对待学困生,才导致引起学生的纷纷议论;也影响了自己的教师形象。作为教育者既要培养尖端人才,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才是正确的教育。 其次,一个优秀的老师尽量发掘学困生的闪光点. 和优秀生相比,后进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如果经常深入班级,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每个后进生的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都有可爱之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较大的可塑性和矫正的可能性,班主任要努力寻找并及时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案例中的学困生张某,他的闪光点很明显:热爱老师,关心集体,爱护同学,有责任感。如果今后能充分利用他的闪光点心,给予充分的信任,深信张某同学定能发挥所长,为班集体做出贡献,也定能转差为优的;也达到了我们要红花盛开,也要绿叶郁葱的教育效果。 再次,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应该尊重爱护学困生.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因此,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在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得到的尊重,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尊重更是对他们一

我和老师之间的故事作文700字 记得,三年级以前,我是一个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小女孩。那时候的我,甚至还有一丝自卑。但是,一个人的到来,让我改变了原本的轨道,飞驰上了高速铁轨。那个人,就是我可敬可爱的老师——徐老师。 升了三年级,徐老师接了我们班。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可爱,亲切;她的课堂,仿佛具有魔力,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慢慢地,我喜欢上了这位可爱的老师。 不知道什么时候,徐老师注意到了我。甚至,一次考试之后,老师还表扬了我。不知所措的我还有些受宠若惊。但是,这种鼓励来得一次比一次多。有一天,老师把我叫过去,对我语重心长的说:“老师知道,你其实能力很强,只是暂时还没有发挥到极致,所以给你带来了一丝的不自信。只要你努力,那么第一名并不遥远!老师相信你!你也要有自信!”天哪!听了这番话,我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心里反复回响这句话,好像我也是好孩子!之后,我就努力学习,想提高自己的成绩,看着老师赞许的笑容,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我的成绩好了起来,我鼓起勇气找到了徐老师,徐老师笑着对我说:“怎么样,这下知道了吧!你的能力特别强,看,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我笑着点点头,对老师说:“谢谢老师对我的认可!”而老师却说:“我只不过是鼓励你一下,但是这成绩是你自己努力得来的呀!”这一次,我稍微愣了愣,但是看着老师的微笑,我不由自主地觉得,徐老师,是世界上最可爱、最亲切的老师! 终于,在期末考试中,我以398分的好成绩,夺得了年组第一名的桂冠。拥有了自信的我,不但成为了班级的中队长,更是大家羡慕的榜样。老师赞许的笑,成为了我最大的目标,从此,我平步青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是一帆风顺了。 老师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是他们,给我们指引方向,尽情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老师,谢谢您!谢谢您对我的认可,给予我的鼓励!”

20090424 无中生有老师讲人参黄芪蜂蜜 这段时间呢,事儿比较多,好象觉得跟大家有一段时间没见面了一样。前一阵咱们讲临床临证辨象这一部分呢,整理群里的朋友呢已经全部整理出来了,非常的辛苦,所以也借这个机会呢向参与整理,包括参与咱们这个录音的好多朋友吧,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那么今天呢,咱们还是接着讲药,上次给大家讲了甘草,干姜还有大枣,讲得中土的药物,今天晚上呢主要讲人参、黄芪、蜂蜜。主要讲这三味药吧。 先讲人参,人参这个药呢,《神农本草经》里对它的功用、性味的描述呢,原文我给大家念一下: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咱们讲的这个药物它的功效呢,我都是以《神农本草经》做为一个讲解的基础,当然主要讲个人对于这个药物的体会。 咱们讲这个人参呢,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以前呢山东有很多人啊,都去这个闯关东,跑到东北去,因为东北这个人少地多啊,相对来说呢,资源比较丰富一些,所以去那边挣点钱还能吃得饱。那么有一部分人去那边的山里专门挖野生的人参,挖人参。挖山参的人呢,他们讲,说这个好的这个人参啊真得是有一股灵气一样,这个话怎么讲呢,据说呢,有一个人呢,他就去在山里啊天天转来转去,想找一棵好一点的人参啊,多卖点钱,好养家糊口啊。这个人呢,平时可能也比较善良,很喜欢帮助别人,比较善,所以跟他一块挖参的人呢有很多呀,但是他挖得参啊相对比较多一些,也比较好,好象运气比别人好一些。有一天,他在山里远远地看见好象山头上,有一个老人,好象是一个,远远看去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这个山上蹒跚而行。人们想象一下,荒山野岭的,一个老人家,年龄这么大了,在这个山上是不是有什么困难呢,他就想我过去赶紧看看,也许我能帮什么忙。他就往那个山头爬,爬到山头之后呢,就开始阴天了,慢慢下起雨来了,等他上去的时候啊,他就找不到这个老人了。那个山也不大啊,咱们按正常人的推理啊,这个老人应该不会走多远的,他就怎么也找不到这个老人?那么他就四处打量,突然发现在这个山顶上,在看到老人的这个位置,看到一棵野生的人参,长得非常的繁茂,一看这个叶子,他就知道这个长了很多年了啊,是一棵老山参,所以他就知道,刚才看到的这个老人啊,肯定就是这个山参啊化生成一个形状,告诉他这有一棵山参,是不是这个意思呢,不得而知了。所以这个人啊对这个山参啊拜了几拜,然后呢给这个山参啊拴了一根红绳,据他们说,碰到这个野山参啊拴上一根红绳啊,这个山参它就不会跑了,跑不了了,然后他就慢慢地开始挖,挖了好几天啊,因为这个野山参啊,须根很细很长,一旦挖断了,这个卖得价钱就不好了啊!所以这个人很恭敬地挖这个参,把他当做一个老人一样,生怕把这个老人弄疼了,非常恭敬地挖这个参,挖了好多天,每一根参须啊,都给它很完整地挖出来了。他是卖了一个非常好的价钱,所以这个人啊家里的父母啊孩子啊,慢慢地生活也会有所改善,这说得是比较,年头比较远,那时候国家经济还比较困难的时候,这个只是一个,我的亲戚告诉我的,东北的一个亲戚,他说是一个真事,到底是不是真事,我也无从考证,那么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呢,就是想跟大家,也是借这个故事来讲一下人参,它这个功用,我们一般人都知道人参是补气啊,大补元气,为什么能大补元气呀? 你看这个本草经就讲,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它肯定都是精神魂魄,都属于这种神的层次,比气的层次还高一些。如果人参没有一个这种很好的灵气的话,我相信它可能不会有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桂枝、柴胡、茵陈、薄荷、麦芽 【桂枝】 着讲木气为病的一些药物,左路木气的药物。上次咱们把当归为主的一组药讲完了,当归是属于木气正常状态的一种代表药物,比较柔润、温和、生发的一个药。今天咱们接着讲,如果木气不能正常地生发了,淤滞住了,需要我们疏通生发的时候,我们用什么药来舒达木气。那么今天讲这些药物。上次我给大家讲的那个多药合一的那个图,里面当归左边的那些药物,今天来讲讲。 第一个药先讲桂枝。桂枝的图片呢,已经发上来了,这是桂枝的饮片。桂枝是个什么药呢,桂枝的原植物呢,就是咱们讲的肉桂,他们是一样的,桂枝就是肉桂的嫩枝。这里顺便把几个名次给大家讲一下,因为我们平时临床上用的这个桂枝、肉桂,这两个药比 较常用;另外我们在古籍当中,也会看到好多关于桂枝和肉桂的名词,顺便跟大家解释一下。在《神农百草经》里,谈到"桂"有两种,一个叫牡桂,还有一个叫菌桂。这两种桂呢,牡桂就是我们讲的桂枝。牡和牝是相对的,牡为阳、牝为阴。邹澍的《本经疏证》里面讲,门轴称为门牡。而肉桂呢,就是桂枝的老皮,《神农本草经》里叫菌桂。我们如果买到比较大的菌桂,就是肉桂,它就是一张卷曲的很大的树皮,就跟门轴下面那个窝儿差不多的,所以叫牝,是阴的意思。一个转动,为阳,一个承受,跟门座儿一样,称为"牝"。因为肉桂的皮卷曲,跟这个门座儿相似,为牝;相反呢,就把细细的桂枝比作门轴,为牡桂。菌桂的菌,就是根的意思,肉桂树的树根这部分,这一部分树干上的皮剥下来,就是《本经》里面讲的菌桂。如果把菌桂外面的粗皮去了,只剩下里面的芯,就是桂芯,其实是桂枝皮的

我和老师的故事 《菜根谭》里有句话:“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之淡泊之为真。”人世间,看似平凡的情感中,孕育着浓烈。缘分的相遇,让来到我生命里的人,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从我呱呱坠地起,首先我要感谢给我生命的父母,他们是我人生路上的第一位老师,在我的成长的道路上,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养育我,教育我成人。但无论如何,我都要感激每一个人,因为他成全了你,完善了你,让你学会了坚强、勇敢、诚实、乐观......让我学会了追求幸福的能力。人世间有很多情愫,让我们不能忘怀,亲情、友情、爱情等,今天我要怀念的是我成长路上和老师发生的故事,和不能忘记的师生情....... 说起教师这个职业,最先想到的,就是我的爷爷,在伪满时期,他就做过校长,当过老师,爷爷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改革开放以后,搜集编辑珲春市的概况等相关资料,负责普及文化,走到乡镇中去,为老百姓讲课,扫盲的任务。家里出了几位老师,最早应该是他对我们的影响。 儿时的记忆中,我的家庭就是工薪阶层,家里有两个孩子,所以生活的不是很富裕。小时候大爷和叔叔都当官,姐姐和妹妹都学舞蹈,我好羡慕她们,后来妈妈也把我送到舞蹈班学舞蹈,给我拜的老师是很出色的老师,能力很强,培养了好多出色的学生,姐姐妹妹都没有坚持下来,而我坚持了下来。我学舞蹈的时间不算早,有点晚,但是

学习很用功,也许是得到的学习的机会不容易,所以倍加珍惜。穷的孩子知道努力,从小练功的时候疼,许老师就让我在心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其实我的性格像我父亲一样,为人耿直,不是一个会说话讨老师欢心的人。因为我在课上认真,不偷懒,都能让老师满意,课下在家常练习,所以进步很快,经常得到老师的赞扬。她非常认真,要求严格。从小我就怕老师,怕她严厉的样子。以前舞蹈室都没有现在的条件,课时也长,一节课下来,满身是汗。那时的孩子都独立,大了一点,放学后都是自己走回家,走好远好远,有的时候和许老师一起放学回家。每次上课前,老师都到教室打扫卫生,我们就在把杆上压腿开始,条件简单,但是热忱不减。我们经常有演出,我还三次去北京参加舞蹈比赛,在活动中我锻炼了自己。许老师都能点燃我们学习的兴趣。一直和许老师学到小学,中学时课时逐渐减少了,中间我上学时,和师范毕业的时候,老师找我参加了市里的文艺演出。后来我走出城市、去俄罗斯,又回到呼伦贝尔定居,和老师很少见面。今年年前,听哥哥说老师去他那问我的近况,叔叔打电话也告诉我,许老师想你了,我和老师通过电话后,我的心激动的在流泪,久久不能平静,想起我结婚的时候她来参加婚礼,想起她的惦记,我的泪水止不住的流出来,这是难以割舍的师生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在学校里,我其实不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我是一个好动、爱玩、爱说话的孩子,经常挨老师批评,现在我还记得马老师深邃的目光,严肃的表情,所以我很不满意老师的,甚至有些反感。记得一次她上

我和老师之间的故事作文 我的班主任老师是个很平凡的人。 同样,他还有个很平凡的名字――杨庆,生活在那个特殊年代的人很多都会取这样的名字,在有些人看来,甚至有些俗气,但他的性格一点都不俗. 初中三年级将近尾声,一直陪伴我们三年的也只有他了。杨老师的身材并不高大,身体微微发胖,还总喜欢低着头想些什么,每当上课时,他总是越讲越生动,寒冷的冬天里把外套都脱了,露出人的啤酒肚,但里面装的可不是啤酒,是知识。其实杨老师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过那双眼睛,我似乎看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知识的孜孜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一天,我永远不会忘记,初二下学期一个星期三的自习课,老师是从教室后门进来的,在很安静的教室里大声的说:“梁妍,把你的试卷带过来。”我迅速的把试卷抽出,逃离那几十双盯着我的眼神,我很清楚我们的对话:你觉得你这次考的怎么样?不好。我不是想听你说不好,我想听你的分析,就是以前说过的题目我做错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说到这句话时,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可现在想想那应该很愧疚,对自己,对老师,我用力的让自己不要

哭,因为不应该,或许我连哭的资格都没有,老师再没有说什么,递给了我纸巾后又接着说道,也许你应该感谢这次考试,因为他让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说完他又露出习惯性的笑容看着泪眼婆娑的我,许久没有一点声音,我心里似乎体会到了什么,擦干眼泪停止哭泣,他便说了声:“好了,去吧!”又在他的日历上写下了我的名字。 回班后,同学们纷纷看着眼眶湿润的我,也许他们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其实就连我自己都不清楚,但就是这样,也许这也是一种默契,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就能明白对方给予的希望。 我的老师真的是一个平凡的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