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儿科学全版

中医儿科学全版

第一单元历代儿科名家及专著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至南北朝)

扁鹊: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至宋朝)

《颅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书中首倡小儿体质属“纯阳”观点

北宋钱乙及《小儿药证直诀》,学术思想:1.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2.创立了“面上证”“目内证”的诊断方法;3.并首创儿科五脏辩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辩证纲领,成为中医儿科辩证学中最重要的方法;4.治疗上创立新方,化裁古方;5.对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提出“急惊合凉泄,慢惊合温泄”的治疗大法。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

北宋时期,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总结撰成《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为痘疹类第一步专著。

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沦》《小儿病源方论》。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明代万全著作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片玉心书》《片玉痘疹》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胎养、蓐养、鞠养”,

提出了“二有余,三不足”。治疗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

清陈复正,号飞霞,著《幼幼集成》,该书详析指纹之义,归纳为“浮尘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小儿年龄分期

一、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称为胎儿期。目前国内将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生期。

二、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

三、婴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之前,称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生长发育极为迅速,充分显示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四、幼儿期:从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这一时期体格增长速度较前缓慢,但动作、语言、思维发育加快。

五、学龄前期:从3周岁到6~7周岁(进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也称幼童期。这一时期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力发育迅速,活动能力增强。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开始(6~7周岁)到青春期前,称学龄期。

七、青春期: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指10~18岁。一般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13-14岁到]8—20岁。

一、体重正常值

<6个月体重(kg)=3+0.7×月龄

7~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

1岁以上体重(kg)=8+2×年龄

二、身长正常值

出生时平均50cm,生后第1年长25cm ,2岁后至12岁儿童的身高:身高(cm)=70+7×年龄

三、囟门闭合时间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

四、头围新生儿头围约为33~34em,1周岁时46cm,2周岁时约为48cm,5岁时增长至50Cm,15岁时接近成人,为54-58cm。

五、乳牙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乳牙(20颗)约在2~2.5岁出齐。2岁以内乳牙颗数:乳牙数=月龄-4(或6)6岁左右开始长第一颗恒牙。

运动发育顺序是由上到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的进展。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小儿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外感、食伤、先天因素居多。

生理特点

1.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娇指娇气,不耐寒热;嫩指柔嫩,未臻成熟;形指形体结构,如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气指生理活动功能,如肺气、脾气、肾气等;充指充实、充任。

“稚阴稚阳”:“阴”一般指体内精、血、津液等物质;“阳”是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活动功能。故“稚阴稚阳”的观点更充分说明了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未充和不完善的。

2.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所以小儿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形体、智力、脏腑、功能等均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向完善、成熟方面发展,年龄愈小,生长的发育的速度越快。“生机”是指各种生理活动机能,“发育”是指生长过程。“纯阳”是指三岁以下小儿禀受父母先天之气,真元未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而言。

总之,“稚阴稚阳”和“纯阳”理论,概括了小儿生理特点的两个方面。“稚阴稚阳”是说明小儿肌肤柔嫩,筋骨未坚,气血未充,脏腑娇嫩,阴阳二气均较幼稚不足;“纯阳”是说明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现象。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于阐明和理解小儿病因病理特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阴阳二气均属不足,因此,在病理上不仅发病容易而且传遍迅速,年龄越小,越为突出。

“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三者密切相关。肾藏精,内寄元阴元阳,主生长发育。小儿甫生,先天禀受肾气未充,既生之后,需赖后天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滋养,才能不断补充和化生。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于肾气生发、脾胃运化的需求较成人更为迫切,其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需求也比成人大得多,故显得脾常不足肾常虚。同样,肾为气之根,脾为水谷精气之源,初生时肺脏全而未壮,脾肾由均稚弱,主气功能未健,显得肺常不足。

“易虚易实”是指小儿一旦患病,则正气易虚而邪气易实,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易寒易热”是指小儿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稚阳未充”,阳气易损而出现阴寒之证,所谓“阴盛则寒”;又由于“稚阴未长”,阴液易劫而表现为热的症候,所谓“阳盛则热”。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清指清净、纯洁,灵指灵巧、灵活。脏气清灵,易趋康复,是指小儿患病在病情发展转归的过程中,由于体禀“纯阳”,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活力充沛,组织的修复能力强,并且病因单纯,极少七情劳倦伤害,几种疾病同时并见的情况也较少,对药物的反应灵敏等,所以,只要辩证正确,治疗及时,护理得当,病情也就比成人好转的快,容易恢复健康。

诊法:主张四诊合参,首重望诊。

一、望诊:

1.望神色:五色主病:面呈白色,多为虚证、寒证。面呈红色,多为热证。新生儿面色嫩红,或小儿面色白里透红,为正常肤色。面呈黄色,多为脾虚证或有湿浊。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惊痫。面呈黑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水饮证。若小儿肤色黑红润泽,体强无病,是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

2.望形态

3.审苗窍

正常小儿舌体柔软、淡红润泽、伸缩自如,舌面有干湿适中的薄苔。新生儿舌红无苔和哺乳婴儿的乳白苔,均属正常舌象。

舌体肿大,板硬不灵,甚则肿塞满口,不能转动吮乳,成为木舌,由心脾积热,火热循经上行所致;舌下红肿突起,形如小舌,称为重舌,属心脾火炽,上冲舌本所致;舌体不能伸出唇外,转动伸缩不灵,语音不清,称为连舌,银舌系带过短所致,亦称“绊舌”;舌吐唇外,掉弄如蛇,称为弄舌,多为大病之后,心气不足或惊风之兆;舌吐唇外,缓缓收回,称吐舌,常为心经有热所致,吐舌不收,心气将绝;时时用舌舔口唇,以致口唇四周灰暗或有脱屑、作痒,称舔舌,多因脾经伏热所致。

4.辨斑疹

5.察二便

初生婴儿的胎粪,呈暗绿色或赤褐色,黏稠无臭;母乳喂养儿,大便呈卵黄色,稠而不成形;牛奶、羊奶喂养儿,大便呈淡黄白色,质地较硬,有臭气。

大便赤白黏冻,为湿热积滞,常见于痢疾;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哭闹,常为肠套叠。

6.察指纹

儿科对于三岁以下小儿常以察指纹作为望诊内容之一。

正常小儿的指纹大多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以上。

指纹的辩证纲要,可以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侧轻重”。纹色鲜红浮露,多为外感风寒;纹色紫红,多为邪热郁滞;纹色淡红多为内有虚寒;纹色青紫,多为郁热内结;纹色深紫多为瘀滞络闭,病情深重。纹达指尖,称透关射甲,若非一向如此,则示病情重危。

三、问诊

问个人史包括胎产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

四、切诊

脉诊:3岁以上小儿可用脉诊。7岁以下儿童采用“一指定三关”;7岁以上儿童可采用成人三指定寸关尺三部的切脉方法。

内治法用药原则

1.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

2.处方用药精简灵活

3.注意顾护脾胃

4.重视先证而治

5.掌握用药剂量:新生儿用成人量1/6,乳婴儿用成人量1/3,幼儿用成人量1/2,学龄儿童用成人量2/3或接近成人用量

婴儿期保健

喂养方法:母乳喂养(生后6个月之内以母乳为主要食品者,称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4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完全采用配方乳或其他兽乳,如牛、羊乳等喂养婴儿,称为人工喂养);混合喂养(因母乳不足而需添喂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时,称为混合喂养)(1.补授法:母乳不足时用配方奶或兽乳补充母乳喂养时为补授法,适宜于4个月以内的婴儿。2.代授法:一日内有一至数次完全用乳品或代乳品代替母乳,称为代授法。)

添加辅食的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

胎黄

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疽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

胎黄的病变脏腑在肝胆、脾胃。

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脾胃湿热或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日久则气滞血瘀,脉络瘀阻。

1.湿热郁蒸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分析:此为阳黄证。湿热之邪蕴阻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故面目皆黄;热为阳邪,故黄疸色泽鲜明;热甚于内.故门渴唇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常用药: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退黄,佐以泽泻、车前子利尿化湿,黄芩、金钱草清热解毒。

2.寒温阻滞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

分析:寒属阴邪,湿性粘滞,寒湿内阻,肝胆疏泄失常,故黄疸晦暗,持久不退;寒湿中阻,脾阳不振,故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腻为寒湿之象。

治法:温中化湿。

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减。常用药:茵陈蒿利胆退黄,干姜、白术、甘草温中燥湿,佐以党参益气健脾,薏苡仁、茯苓健脾渗湿。

生理性胎黄与病理性胎黄的鉴别

1.出现时间:生后第2~3天;黄疸出现早(出生后24h以内)或出现过迟。

2.消退时间:足月儿小于2周,早产儿3~4周;足月儿小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或退而复现。

3.黄疸程度:血清总胆红素足月儿小于221umol/L早产儿小于257umol/L;血清总胆红素足月儿大于221umol/L早产儿大于257umol/L。

4.进展情况:每日血清胆红素增加值小于85umol/L;每日血清胆红素增加值大于85umol/L。

5.伴随症状:无其他临床症状;有其他症状,如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等,有原发疾病表现。

胎黄动风与胎黄虚脱辩证

1.黄疸程度:黄疸显著;黄疸急剧加深。

2.伴有症状:尖叫抽搐,角弓反张;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3.舌质舌苔:舌质红,苔黄腻;舌质淡,苔白。

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是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临床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变现。

感冒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可累及肝脾。病机关键为卫表失和,肺气失宣。

由于小儿肺脏娇嫩,感邪之后,失于清肃,气机不利,津液不得敷布而内生痰液,壅结咽喉,阻于气道,加剧咳嗽,此即感冒夹痰。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后往往影响中焦气机,减弱运化功能,致乳食停积不化,阻滞中焦,出现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伴呕吐、泄泻,此即感冒夹滞。小儿神气怯弱,心常有余,肝常有余,感邪之后热扰肝经,易导致心神不宁,生痰动风,出现一时性惊厥,此即感冒夹惊。

感冒的基本治疗原则为疏风解表。

1.风寒感冒

证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舌偏淡,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风寒外束,卫表不和。肌表为寒邪所束,经气不得宣畅,故发热无汗,恶寒头痛;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故喉痒,喷嚏咳嗽;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征象。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葱豉汤加减。常用药:葱白、苏叶、豆豉解表发汗,荆芥、防风疏风散寒,杏仁、前胡宣发肺气,桔梗开肺利咽,甘草调和诸药。

2.风热感冒

证候:发热重,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黄粘,咽红或肿,曰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分析:风热外袭,肺卫不利。感受风热或寒从热化,腠理开泄,发热重而有汗出;风热上乘,肺气失宣故咳嗽流涕,痰粘,咽红或肿;热易伤津,口干而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皆风热征象。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常用药:·银花、菊花、连翘清热解表,薄荷、牛蒡子疏风散热、宣肺利咽,豆豉发表除烦,桔梗、前胡宜肺化痰。

4.时邪感冒

证候:全身症状较重,壮热嗜睡,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肌肉酸痛,或有恶心呕吐,或见疹点散布,舌红苔黄,脉数。

分析:疫毒侵袭,火热燔炽。疫毒袭表,故壮热嗜睡,肌肉酸痛;上焦热炽,故目赤咽红;邪伏中焦故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盛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荆芥、羌活辛温疏邪,山栀、黄芩清肺泄热,板蓝根、贯众、蚤休泄热解毒,薄荷辛凉发散。

咳嗽

咳嗽病位不离于肺,常涉及脾,基本病机为外邪犯肺或内伤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致咳嗽。

辨证要点:辨外感内伤:小儿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兼有表证者,多属外感咳嗽;起病缓,病程较长,并伴不同程度脏腑功能失调者,多数内伤咳嗽。

治疗原则:小儿咳嗽的基本病机是肺气失宣,故以宣通肺气为基本治疗原则。外感咳嗽一般邪气盛而正气未虚,治宜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邪去则正安,不宜过早使用苦寒、滋腻、收涩、镇咳之药,以免留邪。内伤咳嗽,则应辨明由何脏累及,随证立法。痰盛者化痰以宣肃肺气,依痰热、痰湿之不同,分别予以清热化痰或燥湿化痰。后期以补为主,分别以润肺滋阴与健脾补肺为法。分证论治:(一)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少汗,或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疏风散寒宣肺—杏苏散加减 2.风热咳嗽(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红紫。)—疏风解热宣肺--桑菊饮加减 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清燥救肺汤加减(二)内伤咳嗽 1.痰热咳嗽(咳嗽痰黄,稠粘难咯,面赤唇红,口苦作渴,或有发热、烦躁不宁,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 2.痰湿咳嗽(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濡。)—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加减 3.气虚咳嗽(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喜温畏寒,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脉细少力。)—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参苓白术散加减 4.阴虚咳嗽(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或咳嗽带血,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养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肺炎喘嗽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涕泪俱闭、面色苍白发绀。

若邪在肺卫不解,化热入里,练液成痰,痰热互结,闭阻肺络,肺气闭塞,则出现本病典型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等。肺主气而朝百脉,若感邪较重或正不胜邪,病情进展,则可由肺而累及他脏。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肃降,大肠之气不得下行,则出现腹胀、便秘等腑实证候;若邪热炽盛,内陷厥阴,引动肝风,则出现高热、神昏、抽搐等邪陷厥阴之变证;气为血之帅,若肺

气郁闭,影响及心,致血行不畅,脉道涩滞,则出现唇甲发绀、舌有瘀斑等气滞血瘀证候,甚或因心失所养,心气不足,心阳虚衰,而出现面白肢冷,呼吸急促,心烦不安,右胁下痞块增大,脉微欲绝等重危之象。若病情严重者,可因内闭外脱而死亡。

肺炎喘嗽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内窜心肝。痰热既是病理产物,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其病理机制主要是肺气郁闭之演变。

治疗原则:治疗以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基本法则。

痰热闭肺

证候: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气促喘憋,鼻翼煽动,或口唇青紫,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痰热壅盛,故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肺气郁闭故见气促喘憋,鼻翼煽动。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之象。治法:清热宣肺,涤痰定喘。

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常用药: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清肺平喘,细茶升清降浊,桑白皮、葶苈子泻肺,苏子、前胡宣肺化痰,黄芩、虎杖清肺解毒。

哮喘

哮喘是小儿时期的常见肺系疾病,以发作性喉间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严重者不能平卧。

病因病机: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痰饮留伏,此为哮喘之夙根。外因责之于气候骤变,寒温失调,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以及过食生冷咸酸,活动过度,情绪激动等。内因是发病的根据,外因即诱因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其中因感冒受冷而诱发者最多见。

哮喘的发生都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正虚痰伏,邪阻肺络是其主要病机。其发作期的病机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阻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内因不除,外因屡犯,所谓风有动静、痰有鼓息,导致哮喘时作时止、反复发作。哮喘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但亦有发作期、缓解期不明,发作迁延,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

治疗原则:本病应按发作期、缓解期分别施治。发作期当攻邪以治其标,治肺为主,分辨寒热虚实而随证施治。缓解期当扶正以治其本,调其肺脾肾等脏腑功能,消除伏痰夙根。哮喘属于顽疾,宜采用多种疗法综合治疗,敷贴、西药等均可选择应用。

分证论治——发作期

1.寒性哮喘

证候:咳嗽气喘,喉间有痰鸣音,痰多白沫,形寒肢冷,鼻流清涕,面色淡白,恶寒无汗,舌淡红,苔白滑,脉浮滑。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方药: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常用药:麻黄、桂枝宣肺散寒,细辛、干姜温肺化饮,白芥子、苏子、莱菔子行气化痰,白芍药、五味子敛肺平喘。

2.热性哮喘

证候:咳嗽哮喘,声高息涌,咯痰稠黄,喉间哮吼痰鸣,胸膈满闷,身热,面赤,口干,咽红,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常用药:麻黄、生石膏宜肺清热,杏仁、葶苈子、桑白皮泻肺降逆,苏子化痰,生甘草调和诸药。

3.虚实夹杂

证候:病程较长,哮喘持续不已,动则喘甚,面色欠华,小便清长,常伴咳嗽、喉中痰

吼,舌淡苔薄腻,脉细弱。

治法:化痰降气,纳气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加减。常用药:麻黄、射干平喘化痰,半夏、款冬、紫菀清肺化痰,细辛、五味子敛汗平喘,山茱萸、熟地益肾,淮山药、茯苓健脾化痰。

口疮

口疮是以口颊、唇舌、齿龈、上腭等处发生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口腔疾患。口疮只发生于口唇两侧者,又称燕口疮;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又称口糜。

脾胃积热

证候:颊内、齿龈、上颚、唇角等处溃疡较多,或满口糜烂,周围粘膜红赤灼热,疼重拒食,烦躁流涎,面赤唇红,或伴身热、口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解毒、泻火通腑。

住方:凉膈散加减。

常用药:黄芩、连翘、栀子、大黄、生石膏、竹叶、薄荷、甘草。

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病因病机:泄泻之因,以湿为主;泄泻病位,以脾为要。脾为土脏,湿为土气,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合污而下发生泄泻。由于小儿具有“稚阳稚阴”的生理特点和“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加之泄泻常易伤筋耗气,故病情重者,常可发生“伤阴”“伤阳”的变证。一般暴泻者常伤阴,久泻者常伤阳病情危重者,也可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而出现阴竭阳脱之变证。

治疗原则:泄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利湿。虚证以扶正为主,分别治以健脾益气,补脾温肾。泄泻变证,分别治以益气养阴、酸甘敛阴、护阴回阳、救逆固脱。本病除内服药外,还常使用外治、推拿、针灸等法治疗。

证治分类——常证

1.伤食泻

证候: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治法:消食化滞,运脾和胃。

方药:保和丸加减。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化积导滞,陈皮、半夏理气降逆,茯苓健脾渗湿,连翘清解郁热。

2.风寒泻

证候: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常用药:藿香、苏叶、白芷、生姜疏风散寒、理气化湿,大腹皮、厚朴、陈皮、半夏温燥寒湿、调理气机,苍术、茯苓、甘草、大枣健脾和胃。

3.湿热泻

证候: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解毒,利湿止泻。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常用药:葛根解表退热、生津升阳,黄芩、黄连清解胃肠之湿热,甘草调和诸药,共具解表清肠、表里双解之功。

4.脾虚泻

证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补脾,山药、莲肉、扁豆、薏仁健脾化湿,砂仁、桔梗理气和胃。5.脾肾阳虚泻

证候: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脾温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附子、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温肾暖脾、固涩止泻。

变证——气阴两伤

证候: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酸甘敛阴。

方药:人参乌梅汤加减。常用药:人参、炙甘草补气扶脾,乌梅涩肠止泻,木瓜祛湿和胃,四药合用且能酸甘化阴,莲子、山药健脾止泻。

厌食

厌食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脾胃病证,临床以较长时期食欲不振,见食不贪,食量减少为特征。

厌食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其病机关键为脾胃不和,纳化失职。

治疗原则:“脾健不在补贵在运”,故本病的治疗,当以运脾开胃为原则。宜以轻清之剂解脾气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俾使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脾运失健证固当以运脾开胃为主治。若是脾胃气虚证,亦当注意健脾益气而不壅补碍胃,同时佐以助运开胃之品;若是脾胃阴虚证,亦当注意益阴养胃而不滋腻碍脾,同时适加助运开胃之品。在药物治疗同时应注重饮食调养,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才能取效。

积滞

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

证治分类:

1.乳食内积

证候:食欲不振,嗳腐酸馊或呕吐食物、乳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烦躁啼哭,夜眠不安,手足心热,大便酸臭,舌质红,苔白厚或黄厚腻,脉象弦滑或指纹紫滞。

治法:消食化积,导滞和中。

主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焦山楂、焦神曲、炒麦芽、炒谷芽、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2.脾虚夹积

证候:不思进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大便便溏酸臭、夹有不消化食物,面色萎黄,形体偏瘦,肢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缓无力。

治法:健脾助运,消食化滞。

主方:健脾丸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炒麦芽、焦山楂、焦神曲、枳实。

疳证

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罹患他病,损及脾胃,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病证。

“疳”有两种含义:一为“疳者甘也”,谓其病由恣食肥甘厚腻,脾胃受损所致;二为“疳者干也”,是指病见气液干涸,形体干瘪消瘦的临床特征。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言其病机和症状。

病因病机:疳证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也可累及心肝肺肾四脏。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脾胃失调,化源不足,气血津液亏耗。早期以脾胃失和症状为主,形体消瘦不著,病情清浅,谓之疳气;中期脾胃受损严重,积滞内停,生化乏源,表现虚实夹杂证候者,谓之疳积;后期脾胃衰败,化缘枯竭,气血津液干涸,全身极度虚羸,谓之干疳。

厌食、积滞、疳证鉴别表

1.病因病机:喂养不当,纳化失司;内伤乳食,停聚不消;脾胃虚损,气血津液耗伤。

2.病位:脾胃;脾胃;主在脾胃,常及他脏。

3.病程:较长;较长;长。

4.主症:长期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厌恶进食;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形体消瘦,面黄发枯。

5.其他:精神尚好,腹无所苦,大便尚可;大便酸臭,嗳吐酸腐;饮食异常,精神异常,大便不调。

6.治则:运脾开胃;消食化滞;健运脾胃。

7.预后:一般良好或日久成疳;积久不消转化为疳;较差,影响生长发育。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病变为主的疾病,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炎症改变。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肢冷,多汗为临床特征。

病因病机:小儿素体正气亏虚是发病之内因,感受风温湿热邪毒侵袭是发病之外因。病变部位主要在心,常涉及肺脾肾。本病以外感风热、湿热邪毒为发病主因,瘀血、痰浊为主要病理产物,气阴耗伤、血脉受阻为主要病理变化。

分证论治:

1.风热犯心

证候:发热或低热延绵,或不发热,鼻塞流涕,咽红肿痛,咳嗽有痰,或腹痛腹泻,肌痛肢楚,短气心悸,胸闷胸痛,舌红苔薄,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清热解毒,宁心复脉。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清热透表,板蓝根、贯众、虎杖、玄参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太子参、麦冬益气养阴。

2.湿热侵心

证候:寒热起伏,全身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慌胸闷,肢体乏力,舌红,苔黄腻,咏濡数或结代。

治法:清热化湿,宁心复脉。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常用药:葛根清热解表,黄连、山豆根、板蓝根清热解毒化湿,苦参、黄芩清化湿热,陈皮、石菖蒲、郁金行气化湿。

3.气阴亏虚

证候:心悸不宁,活动后尤甚,少气懒言,神疲倦怠,头晕目眩,烦热口渴,夜寐不安,舌光红少苔,脉细数或促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方药: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加减。常用药:炙甘草、党参益气通脉,桂枝温阳通脉,生地、阿胶、麻仁滋阴养血以充血脉,麦冬、五味子养阴敛阴,酸枣仁养心安神,丹参活血化瘀。

急性肾小球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儿科常见的免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急性起病,临床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少尿及氮质血症为常见临床表现。

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消肿。具体治疗时应紧扣急性期以邪实为患,恢复期以正虚邪恋为主的病机。急性期以驱邪为旨,宜宣肺利水,清热利湿;恢复期则以扶正兼顾驱邪,并应根据正邪孰多孰少,确定补虚及驱邪的比重。如在恢复期之早期,以湿热未尽为主,治宜清热利湿,佐以扶正;后期湿热渐尽,则应以扶正为主,佐以清热化湿。若纯属正气未复,则宜用补益为法。但应注意,本病治疗不宜过早温补,以免留邪而迁延不愈。应掌握补益不助邪、驱邪不伤正的原则。

急性期——常证

风水相搏

证候:水肿自眼睑开始迅速波及全身,以头面部水肿明显,皮色光亮,按之凹陷随手而起,尿少色赤,微恶风寒或伴发热,咽红咽痛,咳嗽,鼻塞流涕,舌质淡,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宣肺利水

主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泽泻、车前草、甘草

湿热内侵

证候:头面肢体浮肿或轻或重,小便黄赤而少,尿血,烦热口渴,头身困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小蓟饮子加减

常用药:小蓟、大蓟、藕节、栀子、滑石、生地、蒲黄、当归、淡竹叶、甘草。

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血浆白蛋白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的水肿为主要特征。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肺脾肾三脏。

单纯性肾病:(1)全身水肿(2)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性常在+++以上,24h尿蛋白定量>0.05g/Kg)。(3)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儿童<30g/L,婴儿25<g/L)。(4)高脂血症(血浆胆固醇:儿童>5.7mmol/L,婴儿5.2>mmol/L)。

肾炎性肾病:除单纯性肾病四大特征外,还具有以下四项中之一项或多项:(1)明显血尿,尿中红细胞>10个/HP(见于2周内3次离心尿标本)。(2)反复出现或持续性高血压(学龄儿童血压>130/90mmHg,学龄前儿童血压>120/80mmHg),并排除激素所致者。(3)持续性氮质血症(血尿素氮>10.7mmol/L),并排除血容量不足所致者。(4)血总补体量(CH50)或血C3反复降低。

麻疹

麻疹是由外感麻毒时邪(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满身布发红疹和早期口腔出现麻疹粘膜斑为特征。

病因病机:麻疹的发病原因为感受麻毒时邪。麻疹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脾二脏,严重者常累及心肝。其基本病理改变为麻毒时邪由表及里,内犯肺脾,外泄肌肤。

诊断要点:初热期有发热、咳嗽、喷嚏等类似感冒的表现,但发热渐高,目赤多泪,畏光羞明,于发病2~3天时,口腔出现麻疹粘膜斑。发热3~4天后进入见形期,此期高热起伏,咳嗽加剧,纳呆嗜睡,分批出诊。皮疹先见于耳后、发迹,渐遍及全身,最后达于手心与足心,约3~4日出齐,并进入恢复期。恢复期皮疹按出诊顺序消退,疹退后皮肤见脱屑及色素沉着,体温渐降,全身症状随之好转。整个病程约10~14天。部分患儿在见形期可出现麻毒闭肺、麻毒攻喉、邪陷心肝等逆险证候。约90%以上患儿可见麻疹

粘膜斑(指口腔黏膜近臼齿处出现约1mm大小的灰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证治分类:——顺证

1.邪犯肺卫(疹前期)(麻疹初热期)

证候:发热恶风,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目赤多泪,畏光羞明,倦怠思睡,胃纳欠佳,小便短黄,或大便稀溏,发热第2~3天在口腔颊部近臼齿处出现麻疹粘膜斑,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主方:宣毒发表汤加减。

2.邪入肺脾(疹初期)(麻疹见形期)

证候:高热持续,起伏如潮,疹随热出,依序而现,疹点细小,由疏转密,由红转暗,稍觉凸起,触之碍手,并伴口渴引饮,目赤,咳嗽加剧,烦躁或嗜睡等症,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透发。

主方:清解透表汤加减。

3.阴津耗伤(收末期)(恢复期)

证候:疹点出齐后,发热渐退,咳嗽渐减,胃纳增加,精神好转,疹点依次渐回,皮肤呈糠麸状脱屑,并留有色素沉着,舌红少津,苔薄,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气,清解余毒。

主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是由感受风热时邪(人疱疹病毒6型)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诊性疾病,临床以突然高热,持续3~4天后热退疹出为特征。

风疹

风疹是感受风疹时邪(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皮肤出现细小如沙的淡红色斑丘疹,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

诊断要点:1.有风疹接触史。2.初期类似感冒,发热1~2天后,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从头面开始,1日内布满全身。出疹后1~2日后,发热渐退,疹点逐渐隐退,疹退后可有脱屑,无色素沉着。3.耳后及枕后淋巴结肿大。4.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病原学检测在患儿鼻咽部分泌物中,可分离出风疹病毒;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IgM阳性。

猩红热

猩红热是一种由痧毒疫邪(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糜烂,全身布发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疹退后脱屑脱皮为特征。

诊断要点:起病急骤,高热,咽喉肿痛或糜烂,舌乳头肿胀,状如杨梅。起病1~2天出疹,皮疹先见于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处,于24h内蔓延全身。皮肤弥漫潮红,其上见有均匀、密集的细小丘疹,似鸡皮样,压之退色;在肘窝、腋窝等皮肤褶皱处皮疹密集成线状;面部皮肤潮红无皮疹,而口鼻周围皮肤如常,形成环口苍白圈。皮疹多于2日内达到高峰,继而按出诊顺序消退,疹退后1周后开始脱屑,脱屑程度与出诊程度一致,出疹重者可见脱皮,脱屑脱皮后无色素沉着。

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四种出疹性疾病鉴别表:

1.病原:麻疹病毒;风疹病毒;人疱疹病毒6型;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2.潜伏期:7~21天;14~21天;7~14天;1~7天。

3.初期症状:发热,咳嗽,流涕,泪水汪汪,麻疹粘膜斑;轻度发热,咳嗽,流涕,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突然高热,一般情况好;发热,咽喉红肿疼痛或伴糜烂。

4.发热与皮疹的关系:发热3~4天出疹,出疹时热更高;发热1~2天出疹;高热3~4天出疹,热退疹出;发热1~2天出疹,出疹时高热。

5.特殊体征:麻疹粘膜斑;无;无;环口苍白圈,杨梅舌,帕氏线。

6.皮疹特点:暗红色斑丘疹,出疹顺序依次为头面、颈、躯干、四肢、最后手、足心见疹,3~4天退疹;淡红色斑疹,顺序依次为面部、躯干、四肢,1天内布满全身,2~3天退疹;玫瑰红色斑丘疹,较麻疹细小,颈及躯干部多见,1天出齐,1~2天退疹;细小红色丘疹,皮肤猩红,自颈、腋下、腹股沟处开始,2~3天出齐,3~5天退疹。

7.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8.恢复期:疹退后有细小脱屑及色素沉着;疹退后很少有脱屑,无色素沉着;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疹退后有脱屑、脱皮,无色素沉着。

水痘

水痘是由外感水痘时邪(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皮肤粘膜斑丘疹、疱疹、结痂并见、分批出现为特征。

诊断要点:1.病前2~3周有水痘或带状疱疹接触史。2.发病之初常有发热、流涕、咳嗽、不思饮食等症,一般热势不高。3.皮疹常在发病1日内出现,开始为红色斑丘疹,很快变为疱疹,大小不一,内含水液,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常伴瘙痒,继之疱疹干枯结痂,脱落后不留瘢痕。皮疹分批出现,在同一时期斑丘疹、疱疹、结痂并见。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多,四肢少,在口腔、眼结膜及外阴等处粘膜亦可见皮疹,且易破形成溃疡而疼痛。4.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疱浆液病毒分离阳性,检测双份血清抗体4倍以上升高可明确病原。

治疗原则: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为基本法则。邪在肺卫者,治宜疏风清热,利湿解毒;内传气营者,治宜清热凉营,渗湿解毒。若出现变证,则应配合镇痉开窍、开肺化痰等法随证治之。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感受风温邪毒(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特征。

本病由风温邪毒壅滞足少阳胆经脉所致。

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常证属邪犯少阳者,治以疏风清热,散结消肿;属热毒蕴结者,治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变证属邪陷厥阴者,治以清热解毒,熄风开窍;属毒窜睾腹者,治以清肝泻火,活血止痛。在内服药物的同时,配合外治疗法,则有利鳃部肿胀的消退。

紫癜

紫癜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临床以血液溢于皮肤、粘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为其主要特征,常伴有鼻衄、齿衄、尿血,甚或呕血、便血。

风热伤络

证候:起病较急,全身皮肤紫癜散发,尤以下肢及臀部居多,呈对称分布,色泽鲜红,大小不一,或伴痒感,可有发热、腹痛、关节肿痛、尿血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散邪,清热凉血。

主方:连翘败毒散加减。

常用药:连翘、荆芥、防风、薄荷、金银花、栀子、黄芩、紫草、玄参。

过敏性紫癜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

1.发病季节:春季多见;无或冬春多见。

2.发病年龄:3~14岁;2~8岁。

3.发病诱因:感染、药物、食物等过敏因素;可有病毒感染病史。

4.皮疹特点:针头大小、高出皮面、呈对称性;瘀斑多、不高出皮面、不对称。

5.皮疹分布:两下肢及臀部、关节周围;四肢、头面部。

6.关节肿痛:有;无。

7.腹痛:有;无。

8.血小板计数:正常;减少。

9.抗血小板抗体:阴性;阳性。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病机:主要是脾肾两虚。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脾肾不足,可影响心肺肝等脏器。本病初起以肺脾气虚为主,常兼心血不足,心神不宁证候;继而脾虚及肝,筋失所养,肝木亢旺;病久则肾精亏损,髓不充骨,骨失所养,而至骨骼畸形等。

分期:1.初期:多汗、夜惊、烦躁等神经精神症状,或有发稀、枕秃等症。血生化轻度改变或正常,常见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明显下降,钙磷乘积小于30,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2.激期:除上述表现外,以骨骼改变为主。骨骼改变以轻中度为多。腕部X线摄片见临时钙化带模糊,干骺端增宽,边缘呈毛刷状或杯口状改变。血清钙、磷均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3.恢复期:经治疗后症状改善,体征减轻,X线片临时钙化带重现,血生化恢复正常,但可遗留骨骼畸形。4.后遗症期:重症患儿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多见于大于2岁的儿童。无其他临床症状,理化检查正常。

治疗原则:以健脾补肾为基本法则。脾气健旺,肾气充盈,精血丰沛,脏腑骨脉得养,则诸证可除。清证治宜健脾益气,重症宜补肾填精,佐以健脾。出现兼证者,配合补肺益气固表、平肝清心安神等治法。

中医儿科学考试重点全面版.doc

名解 新生儿期:从出生后结扎脐带开始,至生后满28天。 肾常虚:肾为先天之本,肾中元阴元阳是生命之根,关系到人的禀赋体质与生长,各脏腑之阳依赖于肾阳的温养。小儿生长发育、抗病能力以及骨髓、脑髓、发、耳、齿等的正常发育都与肾脏有关,小儿出生正处于生长发育之时,肾气未盛,气血未充,肾气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充盛。同时,在这个发育过程中易见一五迟玉:软遗尿等与肾密切相关的疾病,而此类疾病常责之于肾常虚。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儿童时期一种较常见的行为障碍性疾病。以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力差,动作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伴有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基木正常为临床特征。 洁净府:净府,指膀胱,洁净府,指利小便。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指五脏六腑,娇指娇弱,不耐攻伐,嫩指柔嫩。形指形体结构, 即四肢百骸、肌肤筋骨、精血津液等;气指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充指充实。说明小儿时期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发育都未曾成熟,生理功能是不完善的。 纯阳之体:纯指小儿先天所禀之元阳为耗散;阳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口初升,蒸蒸LI上,欣欣向荣。纯阳是指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并非有阳无阴或阳气独亢的盛阳。 稚阴稚阳:阴指体内精血津液等物质,阳指体内脏腑的各神生理功能活动,稚是幼稚不完善之意。说明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不完善的。 感冒夹惊:小儿神气怯弱,肝气未盛,感邪之后,热扰心肝,化火动风,易致心神不宁,睡卧不安,惊搐,甚至发生一时性抽搐神昏。 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胸闷气短肢冷多汗为临床特征。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是小儿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 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 八候:搐、搦、顷、掣、反、弓I、窜、视,是惊风发作的表现。 五迟五软:五迟是指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 燕口疮:指口疮发生在曰唇两侧。 曰糜:见满曰糜烂,色红作痛者。 积滞:是由于乳食积滞,停聚不化,气滞不行引起的一种胃肠疾患,临床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不调为特征。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由于体内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开鬼门:鬼门即汗孔,开鬼门及发汗法。 急性肾小球肾炎:即急性肾炎,是小儿常见的免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临床以急性起病,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主要特征。 麻疹:是由外感麻毒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以发热、咳嗽、眼泪汪汪、全身布发红色斑丘疹及早期曰腔两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为特征。 麻毒闭肺:是麻疹逆证之一,临床表现为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喉间痰鸣、疹点紫暗或隐没,甚至面色青灰,口唇紫纠、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水痘:是由水痘时邪(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的出疹性疾病,以发热、皮肤黏膜出现瘙痒性皮疹,?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存在为主要特征。 疔腮:是感受风温毒邪,壅滞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临床特征。猩红热:是感受猩红热时邪(A族乙型溶血性理球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糜烂、全身遍布猩红色皮疹、疹后脱皮脱屑为特征。

(完整word版)中医儿科学习题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习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A 3.E 4.C 5.C 6.E 7.D 8. B 9. C 10. A 11. B 12. A 13. D 14. D 15. B 16. D 17. D 18. D 19. C 20. C 1. * 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最早有小儿医的时期是: A. 春秋战国至两汉 B. 秦至两汉 C. 隋唐 D. 唐朝 E. 宋朝 2. 我国最早记载婴儿病的医书是: A. 《内经》 B. 《千金方》 C. 《颅囟经》 D.《小 儿药证直诀》 E.《诸病源候论》 3. * 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最早的小儿医是: A. 巫方 B. 巢元方 C. 孙思邈 D. 钱乙 E. 扁鹊 4. 我国什么时候对小儿疾病的认识和防治已有医案 记载: A. 春秋 B. 战国 C. 秦汉 D. 隋唐 E. 宋元 5. * 相传我国第一部儿科著作是: A. 《小儿药证直诀》 B.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C. 《颅 囟经》 D.《幼幼新书》 E.《小儿病源方论》 6. * 我国最早专篇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著作是: A. 《小儿药证直诀》 B. 《颅囟经》 C. 《小儿用药 本草》 D.《诸病源候论》E.《备急千金要方》 7. * 首创小儿五脏辨证法则,并对惊风和癫痫作出明 确鉴别的医家是: A. 万全 B. 陈飞霞 C. 王肯堂 D. 钱乙 E. 夏禹铸 8. * 我国第一部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专著是: A. 《小儿痘疹方论》 B.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C. 《小儿痘疹袖金方论》 D.《博集稀痘方论》 E.《幼幼新书》 9. 小儿痘疹用温补方药的创始人是: A. 钱乙 B. 董汲 C. 陈文中 D. 刘锡 E. 曾世荣 10. * 汇集宋代以前的儿科学术成就,为当时世界上 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是: A. 《幼幼新书》 B. 《活幼心书》 C. 《活幼心法》 D.《全幼心鉴》 E.《幼科发挥》 11. 明确指出新生儿脐风撮口与成人破伤风是同一种 疾病的蓍作是: A. 《幼幼新书》 B.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C. 《活 幼心书》 D.《小儿病源方论》 E.《幼科指南》 12. 薛铠、薛已父子所著的儿科专书是: A. 《保婴撮要》 B. 《婴童百问》 C. 《育婴家秘》 D.《幼科要略》 E.《证治准绳.幼科》 13. * 我国的“人痘接种法”起于: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E. 清代 14. 明清儿科专著中,记载最多的病种是: A. 鼠疫 B. 白喉 C. 丹痧 D. 痧痘 E. 霍乱 15. 《幼科铁镜》的作者是: A. 王肯堂 B. 夏禹铸 C. 鲁百嗣 D. 陈飞霞 E. 叶天士 16. 《麻科活人全书》的作者是: A. 徐谦 B. 殷仲春 C. 张琰 D. 谢玉琼 E. 马之骐 17. *《幼幼集成》的作者是: A. 万全 B. 王肯堂 C. 夏禹铸 D. 陈飞霞 E. 沈金鳌 18. 《幼科要略》的作者是: A. 万全 B. 鲁伯嗣 C. 王肯堂 D. 叶天士 E. 吴鞠通 19. 沈金鳌的著作是: A. 《幼科类粹》 B. 《幼科要略》 C. 《幼科释迷》 D.《幼科发挥》 E.《幼科指南》 20.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儿科学术委员会成立于: A. 1980年1月 B. 1982年3月 C. 1983年9月 D. 1985年10月 E. 1988年11月 (二)多项选择题、 1. ABDE 2. ABC 3. ABC 4. CD 5. BC 6. BD 7. CDE 8. ABC 9. BCD 10. ABCD 11. ABCE 12. BCD 1. * 我国古代儿科四大要证指的是: A. 麻疹 B. 天花 C. 水痘 D. 惊风 E. 疳证 2. 明代万全的儿科著作是: A. 《育婴家秘》 B. 《幼科发挥》 C. 《片玉心书》 D.《保婴摄要》 E.《全幼心鉴》 3. * 钱乙创制的著名方剂是: A. 异功散 B. 七味白术散 C. 六味地黄丸 D. 扶元散 E. 牡蛎散 4. 元代医家曾世荣的著作是: A. 《全幼心鉴》 B. 《活幼便览》 C. 《活幼口议》 D.《活幼心书》 E.《活幼心法》 5. * 关于惊风,钱乙提出的治疗大法是: A. 疗惊必先豁痰 B. 急惊用凉泻 C. 慢惊用温补 D. 治惊首重胃气 E. 急惊先当定搐 6. 新生儿脐风是因断脐不洁而成,并创用烧灸脐带与烧灼法断脐以预防脐风发生,分别见于: A. 《小儿药证直诀》 B.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C. 《育婴家秘》 D.《保婴撮要》 E.《婴童百问》 7. * 关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万全提出的论点是: A. 纯阳 B. 稚阴稚阳 C.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 D. 肾常虚 E. 心常有余,肺常不足 8. 清代医家夏禹铸提出的著名论点是: A. 有诸于内而形诸于外 B. 用“灯火十三燋”疗法治疗脐风 C. 疗惊必先豁痰 D. 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 E. 疳皆脾胃病 9. 下列哪些为宋代儿科专著: A. 《婴童百问》 B. 《小儿药证直诀》 C. 《幼幼新书》 D.《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E.《幼科铁镜》 10. 下列哪些为明代儿科著作: A. 《幼科发挥》 B. 《婴童百问》 C. 《育婴家秘》 D.《证治准绳?幼科》 E.《幼科铁镜》

(完整版)中医儿科学笔记

中医儿科 总论 第一节:儿科发展史(每一分期的医著医论)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体系为知道,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儿科称为专科是在宋代。钱乙被誉为“儿科之圣”著有《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清·谢玉琼《麻科活人书》是一部麻疹专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期及其合并症的辨证和治疗。清·陈复正《幼幼集成》提出指纹诊法“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风轻、气重、命危” 第二节:小儿年龄分期(分期) (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天; (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 (4)幼儿期——1~3周岁; (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 (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 青春期 第三节:小儿生长发育(生理常数) 一、体格生长 1、体重:清晨空腹排尿仅穿单衣 初生:3公斤 1~6个月:体重=3+0.7*月龄 7~12个月:体重=7+0.5*(月龄-6)=4+0.5*月龄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 2、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2~12岁:身高=70+7*年龄 3、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后囟在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应在生后2~4月内闭合。(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 4、头围:初生:33-34厘米。头围小者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则提示解颅。 5、胸围:初生32厘米。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6、牙齿:出生后4~10 个月开始出牙。2~2.5 岁出齐。2岁以内:牙齿数=月龄-4(或6)。 7、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 8、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mmhg=80+2*年龄;舒张压=收缩压*2/3 二、智能发育 1、感知发育 2、动作发育:由上而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10个月可扶走,12月能独走 第四节:生理及病因病理特点(含义) 一、(一)小儿生理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学说;(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学说; 稚阴稚阳:阴:物质基础,即精、血、津液等物质;阳:脏腑的生理功能。是指小儿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肺、脾、肾三脏较为突出: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此外,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肝常有余: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是指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升发疏泄全身气机的功能。心常有余:不是指小儿“心火亢盛”,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气蓬勃之象。 (二)病因特点:外感因素、乳食因素、先天因素、情志因素、意外因素、其他因素; 二、小儿时期的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迅速传变;迅速传变:“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脏气清灵,易趋恢复。 第五节、儿科诊法概要(儿科特征性诊法、囟门、指纹) 儿科古称“哑科”钱乙谓之“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故儿科诊法尤其重视望诊。

(完整版)中医儿科学总结版

环口苍白圈:是指脸颊潮红不见皮疹,唯肾常虚:肾为天生之本,肾中元阴元阳小儿生理特色 1 脏腑娇贵形气未充(肺口唇四周苍白形成环口苍白圈且猩红热为生命之根,关系到人的天赋体质与成脏娇贵,脾常不足,肾常虚),2 活力蓬的征象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长,各脏腑之阳依靠于肾阳之温养。小勃发育快速小儿病因特色小儿伤于外乏以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种小细胞儿生长发育,抗病能力以及骨髓、脑髓邪以热性病症为多,小儿乳食贵在有 低色生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有的发耳齿等的正常发育和功能都与肾脏有序、有时、有节,最常有的情志所伤是 一种种类。燕口疮:小儿口疮只发生在关,小儿初生正处于发育之时,神气未惊慌,小儿病理特色发病简单传变迅口唇双侧。惊风八侯 : 惊风即临床抽搐时盛,气血未充,肾气跟着年纪增添而逐速,脏气清灵易趋痊愈 的主要表现, 可概括为八种,即搐、搦、渐充盛。同时,在这个发育过程中易见肺炎喘嗽治则:本病治疗以开肺化痰,颤、掣、反、引、窜、视先人称之为惊五迟,五软、遗尿等与肾亲密有关的疾止咳平喘为基本法例。开肺以恢复肺气 风八侯 . 痄腮 :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而此类疾病也常责之于肾虚。宣发肃降功能为要务,宣肃如常则咳喘 时邪惹起的一种急性传得病,以发热为主 ,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鉴自平。若痰多壅盛者,须加降气涤痰; 耳下腮部肿胀痛苦无主要特色.中医称之别: (1) 发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服食喘憋严重者,治以平喘利气;气滞血瘀 为痄腮 . 感冒夹惊:小儿神气胆小,肝气某些致敏食品、药物等诱因。紫癜常见者,佐以活血化瘀;肺与大肠相表里, 未盛,感邪以后热扰心肝,化火动风,于下肢伸侧及臀部、关节四周。为超出壮热炽盛时宜用攻陷药通腑泄热。出现 以致心神不定,睡卧不安,惊惕甚至发皮肤的鲜红色至深红色丘疹、红斑或荨变证者,或温补心阳,或平肝熄风,随 生一时性抽搐神昏。麻疹、大小不一,多呈对称性,分批出证施治。病久阴虚肺燥,余邪迷恋,用 麻疹:是感觉麻疹时邪惹起的一种急性现,压之不退色,可伴有腹痛、呕吐、药宜甘寒养阴、润肺化痰,兼清余热; 呼吸道传得病,临床以发热咳嗽、流血便等消化道症状,游走性大关节肿痛肺性情虚者,宜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涕,泪水灵灵,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可见及血尿、蛋白尿等。血小板计数,出以扶正为主。 麻疹粘膜斑及周身皮肤出现斑丘疹为特血、凝血时间,血块缩短时间均正常。诊疗重点:重生儿常见不乳、口吐白 征。稚阴稚阳:“阴” ,指机体的精、应注意按期检查尿惯例,可有镜下血沫、精神委靡。体征:双肺听诊固定中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尿、蛋白尿。(2)皮肤黏膜见瘀点瘀斑。细湿罗音。 肌肤等有形之质;“阳”指脏腑的各样生瘀点多为针尖样大小,一般不超出皮痰热闭肺证证候:发热浮躁,咳嗽喘 理功能活动;“稚” ,指幼嫩而不曾成面,多不对称,可遍布浑身,但以四肢促,呼吸困难,气急鼻煽,喉间痰鸣, 熟。稚阴稚阳包含了机体娇嫩、气血未及头面部常见。可伴有鼻衄、齿衄、便口唇紫绀,面赤口渴,胸闷胀满,咳吐 盛、脾胃单薄、肾气未充,腠理松散、血、尿血等,严重者可并发颅内出血。痰涎,舌红苔黄,脉象弦滑。治法:清神气胆小、筋骨未坚等特色。说明小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急性型一般低于热涤痰,开肺定喘方药:五虎汤合葶儿,不论在形体方面仍是生理功能方20*109/L,慢性型一般在(30~80)苈大枣泻肺汤(麻黄、杏仁、前胡、生 面,都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都需要随*109/L 。出血时间延伸,血块缩短不石膏、黄芩、鱼腥草、甘草、桑白皮、 着年纪的不停增添而不停生长发育,才良,束臂试验阳性。葶苈子、苏子、细茶) 能逐渐趋势完美和成熟。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期证型:1 风水相· 肺炎喘嗽的变证:心阳虚衰和邪陷厥 搏证:治法:疏风宣肺,利水消肿—麻阴。邪气壅盛或正气衰弱,病情进一步 活力蓬勃 ,发育快速 :小儿机体不论是形成黄连翘赤小豆汤和五苓散 2 湿热内侵发展,可由肺波及其余脏腑,发生变 构造方面仍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在不停地证: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五味证。肺气闭阻影响心血运转,心血瘀 快速地发育成长 .纯阳之体:“纯阳”顾消毒饮和小蓟饮子变证:邪陷心肝证滞,可见紫绀等。肝主藏血,血瘀于 问原意为四时改换的季节之首,喻其生(高血压脑病),水凌心肺证(严重循环肝,肝脏肿大。心血瘀阻加重,心失所 机旺盛之意。纯阳之体是指小儿在生长充血),水毒内闭证(急性肾功能衰养,造故意气不足,可发展为心阳虚衰 发育的过程中,活力旺盛,蓬勃发展,竭)。恢复期:阴虚邪恋证、气虚邪恋不可以运转敷布浑身,会面白肢冷等形成 好似旭日初升,繁荣昌盛,繁荣昌盛。证。心阳虚衰的变证。若热甚猖狂,内陷厥 纯阳是指小儿生长发育快速,并不是由阳纯真性肾病: 1 浑身水肿2大批蛋白尿阴,神明失陷,引动肝风,可见神昏抽 无阴或阳气独亢的盛阳。开鬼门:就是( 24h 蛋白尿定量大于等于50mg/kg ) 3搐,形成邪陷厥阴变证。 发汗法。鬼门:指汗孔。干净府:即利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少儿泄泻治则: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例。若 小便,净府指膀胱。过敏性紫癜:是一<30g/L ,婴儿小于25g/L )。 4 高脂血症使脾运复健,湿浊化解,则泄泻可愈。 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浑身性血管(血浆胆固醇:少儿大于等于实证以祛邪为主,依据不一样证型分别治 炎综合征,以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 5.7mmol ,婴儿大于等于 5.2mmol )。其以清肠化湿、祛风散寒、消食导滞。虚 痛便血,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中以大批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为必备条证以扶正为主,分别治以健脾益气、温 脏腑娇贵,形气未充:脏腑,指五脏六件)。补脾肾。泄泻变证,总属正气大伤,分 腑;娇贵,指娇弱娇嫩,不耐攻伐;肾炎性肾病:除纯真型肾病四大特色别治以益气养阴、酸甘敛阴。护阴回 形,指形体构造、四肢百骸、精血津液外,还拥有以下四项中之一项或多项:1阳,救逆固脱。本病除内服药外,还常 等;气,指各样生理功能;充,指充分显然血尿:尿中红细胞大于等于10 个使用推拿、外治、针灸等法治疗。 旺盛。脏腑娇贵,形气未充,是对小儿/HP (见于 2 周内 3 次离心尿标本)。 2风寒泻—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 处于生长发育期间,其机体脏腑的形态高血压连续或频频出现:学龄少儿血压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 还没有成熟、各样生理功能还没有健全的 概大于等于130/90mmHg ( 17.3/12Kpa ),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括 .帕氏线:猩红如患儿出疹期,在皮肤学龄前少儿血压大于等于120/80mmHg指纹淡红—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 皱折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等,皮疹( 16.0/10.7kpa ),并清除激素所致者。3香正气散加减 密集,或因摩擦出血而成紫色线状,称连续性氮质血症(血尿素氮大于等于湿热泻—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 为线状疹。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10.7mmol/L ),并清除血容量不足所致下迫切,量多次频,气味臭,或见少量 风、气、命三关而直向指甲,都是病情者。 4 血总补体量( CH50) 或血 C3频频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发热烦 危重的表现。五迟 :立迟、行迟、语迟、降低。只要具备一条即可诊疗。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 发迟、齿迟五软:头项软、口软、手肺炎归并心衰的诊疗和治疗:诊疗: 1腻,脉滑数,指纹紫—清肠解热,化湿 软、足软、肌肉软呼吸忽然加速,>60 次 /min 2心率忽然加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快,婴儿 >180次/min ,幼儿 >160 次 /min伤食泻—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品 为儿科常有的免疫反响性肾小球疾病, 3 忽然极度浮躁不安,显然发绀,面色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 是一组病因不一,临床表现为急性起发灰,指(趾)甲微血管充盈时间延伸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 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有 4 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 5 肝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 不一样程度蛋白尿,可有浮肿、高血压,脏快速增大 6 尿少或无尿,颜面眼睑或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或肾功能不全等特色的肾小球疾病。心双下肢水肿。具备前五项者即可诊疗为纹滞—消食化滞,运脾和胃——保和丸 常有余:小儿生理上心神胆小,肝气未心力弱竭。(一大二快三忽然,再加心低加减。 盛,病理上易感外邪各样外邪易从火奔马律)。治疗:除冷静、给氧外,要增脾虚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 化,所以易见火热悲伤生惊等症候称为强心肌的缩短力,减慢心率,增添心搏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 心常有余。重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出量;减少体内水钠潴留,以减少心脏瘦,神疲备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 扎开始,至生后满28 天。疳证:由饲养负荷纹淡—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 不妥或多种疾病影响,以致脾胃受损,麻疹、风疹、猩红热的鉴识:潜藏期:术散加减 气液耗伤,肌肤、筋骨、经脉、脏腑失麻疹 6-18天,风疹12-19 天,猩红热 1-脾肾阳虚泻—久泻不只,大便清稀,澄 于濡养而形成的一种慢性耗费性疾病,7 天;早期症状:麻疹发热,咳嗽,流澈冷清,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 临床以形体明显消瘦,面黄发枯,精神涕,泪水灵灵。风疹发热,咳嗽,流冷,面色皓白,精神委靡,睡时露晴, 委靡或浮躁,饮食异样为特色。涕,枕部淋奉承肿大。猩红热发热,咽舌淡苔白,脉纤弱,指纹色淡—温补脾 喉红肿化脓痛苦;出疹与发热的关系: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性感染惹起的麻疹发热3~4 天出疹,出疹时发热更加减。 以限制性或洋溢性心肌炎性病变成主的高。风疹发热半天到一天出疹。猩红热( 2)变证气阴两伤—泻下过分,质稀 疾病;以神疲备力、面无人色、心悸胸发热数小时到一天出疹,出疹时热高;如水,精神痿软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囟 闷、头晕气短、肢冷、多汗为临床特特别体征:麻疹粘膜斑,风疹无,猩红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哭泣无泪, 征。肾病综合征: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热环口苍白圈,草莓舌,线状疹;皮疹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 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添,以致血浆特色:麻疹玫瑰色斑丘疹自耳后发际--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内大批蛋白质从尿中丢掉的临床综合额免、颈部-- 躯干 -- 四肢,三日左右出—健脾益气,酸甘敛阴——参乌梅汤加 征,以大批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齐,疹退后遗留棕色色素斑,糠麸样脱减。(人参、炙甘草、乌梅、木瓜、莲 血症,显然水肿为主要特色。口糜:满屑。风疹玫瑰色渺小斑丘疹自头面--躯子、山药、柯子、赤石脂) 口腐败,色红痛苦者。猩红热:是感觉干 --四肢, 24小时充满浑身,疹退后无阴竭阳脱 :挽阴回阳,救逆固:生脉散合参猩红热时邪( A 族 B 型溶血性链球菌)色素沉稳,有少量脱屑。猩红热渺小红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惹起的急性传得病,临床特色为发热、色丘疹,皮肤猩红自颈、腋下、腹股沟感冒治疗原则:以疏风解表为基来源 咽峡炎、浑身洋溢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处开始,2~3 天遍布浑身,疹退后无色则。依据不一样的证候分别治以辛温解 脱屑。 Vit D缺少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素沉稳,有大片脱皮;四周血象:麻疹表、辛凉解表、清暑解表、清热解毒。 是因为体内维生素 D 不足,以致钙磷代WBC 总数降落,淋巴细胞高升。风疹治疗兼证,在解表基础上分别佐以化 谢杂乱而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成主的WBC 总数降落,淋巴细胞高升。猩红热痰、消导镇惊之法。小儿为稚阴稚阳之 慢性营养缺少病。紫癜:亦称紫斑,以WBC 总数高升,中性粒细胞高升。体,发汗不宜太甚,防备津液耗费。小 血液溢于皮肤、粘膜之下,出现瘀点或肺炎喘嗽:小儿期间常有的肺系疾病之儿感冒易寒从热化,或热为寒闭,形成 瘀斑,压之不退色,为临床特色,是小一,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寒热夹杂证,单用辛凉药汗出不透,单 儿常有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常伴有鼻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可见张口抬肩,用辛温药助热化火,故常以辛凉辛温药 衄,齿衄,甚至呕血便血,尿血。呼吸困难,面无人色,口唇青紫等症。并用。体质衰弱者可采纳扶正解表法。病毒性心肌炎病因:正气亏虚是内因,温 热邪毒是外因。部位在心,常波及肺 脾肾。·临床诊疗依照:(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2)心脏扩大( X 线、超声心动图检查拥有表现 之一)( 3)心电图改变:以R 波为主的2 个或 2 个以上主要导联的ST-T 改变持续 4日以上伴动向变化,及其余严重心 率失态。(4 )CK-MB 高升,心肌肌钙蛋 白阳性。·分期:(1 )急性期:新发病, 症状及检查阳性发现显然且多变,病程 在半年之内。( 2)迁缓期:临床症状反 复发现,客观检查指标迁延不愈,病程 多在半年以上。(3)慢性期:进行性心 脏增大,频频心力弱竭或心率失态,病 情时重时轻,病程在一年以上。 厌食与积滞鉴识:厌食以较长期间食欲 不振,食量减少,甚或憎恶进食为主 症,无显然消瘦,精神尚好,病在脾 胃,不波及他脏,一般预后优秀。积滞以脘腹胀满,不思乳食,食而不化,大 便酸臭为特色,形体消瘦不著。但积久 不用,影响水谷精微化生,致形体明显 消瘦时,可转变成疳证。 液体疗法输液原则: 3 定 3 先 2补(定性、量、速度;先快后慢、先浓后淡、 先盐后糖;见尿补钙、惊跳补钙) 口服补盐液配方(ORS ):氯化钠 3.5 g,碳酸氢钠 2.5g,枸橼酸钾 1.5g ,葡萄糖 20g ,加温开水1000ml, 制成 2/3张液体。 ·等渗性脱水用1/2 张液体补液,低渗 用 2/3 张液体补液,高渗用1/3 张液体补液 . 北宋,钱乙的贡献: 1)《小儿药证直诀》(脏腑纤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三 卷问世。 2 )开创儿科辩证系统—“五脏所主”3)依据儿科特色立法制方—创制泻白散,导赤散,异功散,七位白术 散,六味地黄丸等。4)创述儿科四诊诊 察要领—总结面部望诊。5)明确小儿生 理病理特色,“五脏六腑成而未完整全而未壮”易虚易实,易寒易热“6)古代 儿科四大体证—痧、痘、惊、疳的详尽 描绘,差别麻疹、天花、水痘7)对惊 风的独到认识—急症用凉泻,慢惊用温 补的治疗大法,明确鉴识惊风与癫痫 8)对疳证的独到看法9)被称为儿科之圣。 生理性黄疸:重生儿在出生后第2~3 天出现黄疸,于 4~6 天最重。足月儿在生 后 10~14 天减退,早产儿可延缓至第 3 周才减退。在此期间,小儿一般状况优秀,不伴有其余临床症状。血清胆红素 低于 221umol/L. 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早(出生后 24h 之内)、发展快(血清总胆红素每日增添超出 85.5umol/L )、程度 重(总胆红素超出221.2umol/L )、减退 减退迟(超出 2~3 周)或黄疸退而复见。 黄疸伴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为溶血性 黄疸。黄疸伴有中毒症状,如神萎、不哭、体温不升或有颠簸,多为败血症。黄疸伴 有消化道症状,血清胆红素有颠簸,多考 虑重生儿肝炎。黄疸伴肝脏进行性肿大, 大便灰白,黄疸渐渐加深,多为先本性胆 道闭锁 哮喘病因病机: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痰饮留 伏,此为哮喘之夙根。外因责之于感觉 外邪,接触异物异味以及嗜食咸酸等, 此中以感觉外邪触发最为常见。本病的 发生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其病机 是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 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 有声,发为哮喘。 治疗原则:发生期:攻邪以治其标;缓解期:扶正而治其本 哮喘的诊疗重点:1 :可有婴儿期湿疹, 过敏性鼻炎病史以及家族哮喘史 2 :有频频发生的病史。发生多与某些引发因 素有关,如天气骤变、感觉外邪、接触 或进食某些过敏物质等。 3 :常忽然发作,发生以前多有喷嚏、咳嗽、胸闷等 预兆症状。发生时喘促、气急喉间哮 鸣,咳嗽阵作,甚至不可以平卧,浮躁 不 安,口唇青紫。4:肺部听诊,发生时双 肺可闻及散在或洋溢性以呼气相为主的 哮鸣音,呼气相延伸。5:支气管舒张剂有明显疗效 6:除外其余疾病所惹起的 喘气、气促、胸闷或咳嗽。 三有余,四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 肺常不足,肾常虚。

全科医学《中医儿科学》考试题

全科医学《中医儿科学》考试题 A1题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25分。 1.提出“周后妃任成王于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的著作是() A.《格致余论》 B.《小儿药证真诀》 C.《大戴礼记》(正确答案) D.《万氏家藏育婴秘诀》 E.《幼科发挥》 2.下列选项中,提出倡导的“小儿……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小儿养育观的医家是() A.扁鹊 B.巢元方(正确答案) C.钱乙 D.万全 E.陈文中 3.创立了补肾主方地黄丸的医家是() A.张仲景 B.万全 C.钱乙(正确答案) D.薛己 E.陈文中 4.新生儿期是指() A.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 B.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至分娩断脐

C.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7足天 D.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满28天(正确答案) E.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至出生后7足天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小儿年龄分期的是() A.胎儿期 B.围生期(正确答案) C.婴儿期 D.青春期 E.学龄期 6.小儿不同于成人的最根本的生理特点是() A.稚阴稚阳 B.生长发育(正确答案) C.易虚易实 D.变蒸 E.纯阳之体 7.按公式计算,11个月小儿的体重应为() A.7.5kg B.9.5kg(正确答案) C.11.5kg D.12.5kg E.13.5kg 8.历代儿科医家对于小儿诊法,尤其重视() A.望诊(正确答案) B.问诊 C.闻诊 D.切诊 E.听诊 9.小儿舌体,由于心气不足或惊风之兆可导致()

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大全

中医儿科学试题及答案大全 一、选择题 1. 中医儿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 A. 秦代 B. 隋唐时期 C. 明清时期 D. 当代 答案:B 2. 中医儿科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A. 治病从根本上调整患儿体质 B. 治疗方法独特,药物治疗为主 C. 支持西医辅助治疗 D. 仅适用于某些特定疾病的治疗 答案:A 3. 中医儿科治疗儿童疾病时,对体质较虚弱的儿童有何要求? A. 药物剂量要大 B. 药物应尽量避免使用

C. 使用西药进行辅助治疗 D. 完全不进行治疗 答案:B 4. 中医儿科常用的辨证方法包括以下哪些? A.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B. 足浴、按摩、针灸、拔罐 C. 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检查 D. B超、核磁共振、X光检查 答案:A 5. 哪些经方在中医儿科临床中应用较多? A. 《神农本草经》 B. 《伤寒杂病论》 C. 《金匮要略》 D. 《外感杂病论》 答案:B 二、判断题 1. 儿童是中医治疗的重点对象。

答案:正确 2. 中医儿科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 答案:错误 3. 中医儿科强调预防胜于治疗。 答案:正确 4. 中医儿科可运用中医经方进行治疗。 答案:正确 5. 中医儿科完全可以替代西医儿科。 答案:错误 三、问答题 1. 中医儿科的治疗原则有哪些? 答案:中医儿科的治疗原则包括辨证施治、调治阴阳、调理脏腑、培养阳气、补益元气等。 2. 中医儿科的特色治疗方法有哪些? 答案:中医儿科的特色治疗方法包括小儿推拿、小儿针灸、小儿腹针、小儿草药煎膏等。 3. 中医儿科的常见疾病有哪些?

答案:中医儿科的常见疾病包括小儿发热、小儿咳嗽、小儿腹泻、 小儿消化不良、小儿厌食等。 四、综合题 当前社会,儿童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中医儿科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 体系,对儿童疾病的治疗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医儿科注重调节 儿童体质,强调疾病的整体性和个体差异性。通过辨证施治,调理阴阳、脏腑,培养阳气和补益元气等方法,中医儿科能够对儿童疾病进 行针对性的治疗。 在中医儿科的治疗中,常用的辨证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 诊等,通过全面了解患儿病情和病因,寻求合适的治疗方案。中医儿 科常用的经方有《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这些古代医书中 的经方对于儿童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儿科的特色治疗方法包括小儿推拿、小儿针灸、小儿腹针、小 儿草药煎膏等,这些治疗方法能够有效调理儿童体质,缓解疾病症状。此外,中医儿科强调预防胜于治疗,通过合理饮食、规律作息以及适 量运动等方式,帮助儿童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然而,中医儿科并不能完全替代西医儿科,对于一些特定的疾病, 尤其是严重的急性疾病和外科手术等情况,仍需要西医的辅助治疗。 中医和西医在儿科领域中的合作与交流,能够更好地保障患儿的健康。 总之,中医儿科为儿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通过调 理患儿体质,增强免疫力,缓解疾病症状,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保

中医儿科学笔记精华版

2018 中医儿科学笔记最新精华版 6、咳嗽:咳嗽风寒杏苏沸热桑风燥清燥救,痰热清金湿二陈, 气虚六君阴沙麦。 ♦元阳衰微—温补脾肾,温阳散寒—参附汤; ♦阴虚肺热—滋阴润燥,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 2、硬肿症:硬肿阳衰参附汤,寒凝血涩归四逆。 ♦肺脾气虚—益气补肺,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7、肺炎喘嗽:肺炎喘风寒华盖,风热麻杏痰热葶,毒热黄连阴沙麦, ♦ 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 肺脾气虚参五味,变证心阳参附龙,邪陷厥羚钩牛黄。 ♦热毒蕴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黄连解毒汤; ♦风寒郁肺—辛温宣肺,止咳平喘—华盖散; 常证 3、胎黄:胎黄寒湿茵理中,气瘀血府湿热茵,动风羚角脱参附。 ♦风热郁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麻杏石甘汤(偏里证) ♦痰热闭肺—清热涤痰,开肺定喘—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全无,鼻翼煽动,口唇紫绀,烦躁不宁,甚至神昏谵语等 ♦胎黄虚脱—大补元气,温阳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肺脾气虚—补肺益气,健脾化痰—人参五味子汤; 4、感冒:寒荆热银暑新加,时邪银翘普济合。夹痰寒二陈三拗, ♦邪陷厥阴—清心开窍,平肝息风—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8、哮喘:哮外寒热大青龙,风寒小青痰热麻,肺实苏降肾都气, ♦痰热阻肺—清肺涤痰,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 ♦时邪感冒—清瘟解表消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兼证: ♦夹痰—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在疏风解表的 ♦ 肺实肾虚—泻肺平喘,补肾纳气— 偏肺实 用苏子降气汤, ♦夹滞—解表兼以消食导滞—在疏风解表基础上,加保和丸; ♦夹惊—解表以清热镇惊—疏风解表加镇惊丸 ♦肺肾阴虚—养阴清热,敛肺补肾—麦味地黄丸; 1、胎怯:胎怯脾肾保元汤,肾精薄弱肾地黄。 ♦风寒咳嗽一疏风散寒, 宣肺止咳—华盖散; 外感咳嗽 ♦肾精薄弱—益精充髓,补肾温阳—补肾地黄丸; 常证 ♦风热咳嗽—疏风解热, 宣肺止咳—桑菊饮; ♦ 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 保元汤 ; ♦风燥伤肺—润燥止咳, 疏风宣肺—桑杏汤; ♦五脏亏虚—健脾益肾,培元补虚—十全大补汤; ♦痰热壅肺—清肺化痰, 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内伤咳嗽 ♦肺气虚衰—益气固脱,补益肺气—独参汤; +变证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肃肺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胎黄动风—平肝息风,利湿退黄—羚角钩藤汤; 变证 ♦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肺系疾病: ♦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变证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疏风散寒—荆防败毒散; 主证 缓解肺脾气玉屏,肺肾阳匮阴麦味。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疏风清热—银翘散; ♦风寒束肺—温肺散寒,涤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发作期 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二陈汤、三拗汤; 偏肾虚 用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 风热夹痰加桑菊饮、黛蛤散; ♦肺脾气虚—补肺固表健脾益气—玉屏风散合人参五味子 汤; 缓解期 5、乳蛾:乳蛾风热银翘马,肺胃养阴热毒牛。 (2018版无——) 9、反复呼吸道感染:复感肺脾气玉屏,阴虚生脉脾肾匮, 主症:♦风热博结一疏风清热,利咽消肿一银翘马勃散;♦热毒炽盛 营卫黄芪桂五汤。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一牛蒡甘桔汤;♦肺胃阴虚一养阴润肺,软坚 ♦肺脾气虚—补肺固表,健脾益气—玉屏风散合六君子 汤; 利咽—养阴清肺汤 ♦营卫失调—调和营卫,益气固表—黄芪桂枝五物汤; 盈盈碌碌】 2018 中医儿科学笔记最新精华版 新生儿疾病: ♦寒凝血涩—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当归四逆汤; ♦湿热郁蒸—清热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常证 ♦寒湿阻滞—温中化湿退黄—茵陈理中汤; ♦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 涕泪 ♦气滞血瘀—行气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 风热桑菊黛蛤散,夹滞保和惊镇惊。 ♦暑邪感冒—清暑解表,化湿和中—新加香薷饮; ♦外寒内热—解表清里,止咳定喘—大青龙汤;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固摄纳气—金匮肾气丸;

儿科学第七版教材(2011年修订完整版)

儿科学第七版教材(2011年修订完整版) 1 / 403 免费儿科学第七版教材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儿科学属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免疫接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筛查、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等这是现代儿科学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内容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研究儿童中各种疾病的康复可能性以及具体方法尽可能地帮助这些儿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乃至完全恢复健康。以上研究内容归结而言就是儿科学的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儿科学也不断向更深入专业的三级学科细化发展同时也不断派生出新的专业。儿科学的三级学科分支类似内科学主要以系统划分如呼吸、消化、循环、神经、血液、肾脏、内分泌等。此外还有传染病和急救医学等特殊专业。小儿外科学则为外科学下的三级学科。上述学科虽然在分类上与内科学相似但是其研究内容及内在规律与成人差别颇大应予以注意不能混淆或替代。新生儿医学和儿童保健医学是儿科学中最具特色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是其他临床学科极少涉及的方面新生儿期的死亡率仍然非常高占婴儿死亡率的此期疾病的种类和处理方法与其他时期有诸多不同是一个非常时期儿童保健医学是研究儿童各时期正常体格生长、智力和心理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通过各种措施促进有利因素防止不利因素及时处理各种偏离、异常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由于某些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特殊的临床特点近年来发展出了围生期医学。围生期医学实际上是介于儿科学和妇产科学间的边缘学科一般指胎龄28周至出生后不满1周的小儿由于此期受环境因素影响颇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而且与妇产科的工作有

中医儿科学――寄生虫病(2)蛲 虫 病

中医儿科学――寄生虫病(2)蛲虫病 第二节蛲虫病 一、填空题 1.蛲虫病是小儿常见肠道寄生虫病,以并见到为 特征。 2.蛲虫病治疗以为主,常与相结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①夜间肛门及会阴附近奇痒;②蛲虫。 2.①驱虫;②内服;③外治。 第三节绦虫病 一、填空题 1.绦虫病多发生在喜食的地区,甚至形成流行。 二、选择题 (一)A 型题 1 2.绦虫病发病年龄以()多见。 A.青壮年 B.10岁以下儿童 C.60岁以上老人 D.3岁以下小儿 E.3~10岁儿童 3.绦虫病的发生,主要是吃了含有()的生的或未煮熟的猪、牛肉所引起。 A.六钩蚴 B.囊尾蚴 C.虫卵

D.猪带绦虫 E.牛带绦虫 4.绦虫病囊虫移行,可在许多部位停留,但以()等处多见。 A.皮肤、肺、肝 B.肠、皮下肌腠、肛周 C.皮下肌腠、脑、眼 D.胆、脑、眼 E.脑、皮下肌腠、肠 5.肠绦虫病理化检查中寻找()是简便而可靠的诊断方法,且阳性率高。 A.绦虫卵 B.绦虫节片 C.囊尾蚴 D.六钩蚴 E.完整的虫体 6.对自体感染引起囊虫病者,宜先(),再治疗囊虫病,以免反复自体感染使病情加重。 A.调补脾胃,使体质强壮 B.益气养血 C.对症治疗,缓解症状 D.手术摘除 E.驱杀绦虫 型题 (二)A 2 7.患儿,13岁。经常腹泻,时而恶心呕吐,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昨日又腹泻,大便中见白色片状物,追问病史喜食涮肉片。诊断宜考虑() A.绦虫病 B.蛔虫病 C.蛲虫病

E.伪膜性肠炎 8.患儿,14岁。患肠绦虫病,现抽搐、头痛、呕吐,诊断考虑脑囊虫病。宜选作()检查。 A.头颅“B”超 B.脑电图 C.MRI D.脑血管造影 E.脑脊液 9.患儿,11岁。发现肛周逸出白色节片,有腹痛史,已给予南瓜子、槟榔驱绦下虫。现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宜用()调理。 A.健脾丸 B.归脾汤 C.八珍汤 D.七味白术散 E.十全大补汤 10.患儿,12岁。夜间�^齿,腹胀明显,纳差,皮肤搔痒,给予驱蛔治疗,效果不显。近日大便中发现白色节片,舌淡,舌苔白腻。宜予驱绦汤加()治疗。 A.延胡索、香附 B.厚朴、苍术 C.枳壳、川楝子 D.党参、白术 E.黄芪、当归 型题 (三)B 1 A.皮下肌腠结节 B.眼囊虫病 C.脑囊虫病

儿科-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试行版)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六版(王萍芬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 (1)小儿1~2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不会说话。 (2)小儿周岁前后头项软弱下垂,手臂不能握举或握之不紧,不能立、不能行,或立之不久,行之不远;皮宽肌肉松软无力。 (3)肢体强硬而不柔,拘急挛缩。 (4)有孕期调护失宜、药物损害,产伤、窒息、早产及喂养不当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诸福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王雪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1)引起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二)证候诊断 1.脾肾两亏证:头项软弱,不能抬举或挺而不坚;口软唇弛,吸吮或咀嚼困难;肌肉松软无力,按压失于弹性,两足痿弱,骨软无力。面白,肢倦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或指纹淡。 2.肝肾亏虚证:肢体不自主运动,关节活动不灵,手足徐动或震颤,动作不协调。语言不利,或失听失明,或失聪。舌质淡。脉细软或指纹淡紫。 3.肝强脾弱证:自出生之后多卧少动,颈强不柔,肢体强直拘挛,强硬失用,或动作笨拙,肌肉瘦削。烦躁易怒,遇到外界刺激后加重,食少纳呆。舌质胖大或瘦薄,舌苔少或白腻。脉沉弦或细弱,指纹沉滞。 4.痰瘀阻络证:自出生后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关节强硬,肌肉软弱,动作不自主,或有癫痫发作。肌肤甲错,毛发枯槁,口流痰涎,吞咽困难。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滑沉。 5.心脾两虚型:语言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伴运动发育落后,发迟或发稀萎黄,四

2022-2023年中医学期末复习-中医儿科学(专中医)考试全真模拟全知识点汇编押题第六期(含答案)

2022-2023年中医学期末复习-中医儿科学(专中医)考试全真模拟全知识点汇编押题第六期(含答 案) 一.综合考核题库(共35题) 1. 《幼科铁镜》的作者是(所属章节:第一章,难度:4) A、夏禹铸 B、王肯堂 C、鲁百嗣 D、陈飞霞 E、叶天士 正确答案:A 2. 将小儿体质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古代医家是(所属章节:第一章,难度: 2) A、孙思邈 B、钱乙 C、董汲 D、陈文中 E、曾世荣 正确答案:B 3. 小儿感冒出现的兼证是(所属章节:第八章,难度:3) A、夹痰、夹滞、夹惊 B、夹风、夹痰、夹食 C、夹火、夹痰、夹瘀 D、夹风、夹惊、夹滞 E、夹食、夹滞、夹惊 正确答案:A 4.

为(所属章节:第九章,难度:3) A、消食化滞 B、清热利湿 C、疏风散寒 D、疏风清热 E、健脾利湿 正确答案:C 5. 三凹征(所属章节:第八章,难度:3) 正确答案:暂无 6. 治疗湿热疫毒型急惊风的首选方剂是白头翁汤合(所属章节:第十章,难度:4) A、葛根芩连汤 B、清瘟败毒饮 C、黄连解毒汤 D、甘露消毒丹 E、大承气汤 正确答案:C 7. 中医不称猩红热为(所属章节:第十二章,难度:3) A、疫痧 B、疫疹 C、疫毒 D、烂喉痧 E、烂喉丹痧 正确答案:C 8. 下列错误阐述麻疹邪毒闭肺证病机的1项是(所属章节:第十二章,难度:4) A、麻疹时邪内传 B、或他邪乘机袭肺 C、灼津炼液成痰 D、痰热壅盛 E、肺失宣发 正确答案:E

9. 清热解毒凉血宜选用(所属章节:第五章,难度:3) A、葛根芩连汤 B、白虎汤 C、茵陈蒿汤 D、犀角地黄汤 E、龙胆泻肝汤 正确答案:D 10. “疳者甘也”,是指(所属章节:第九章,难度:3) A、气液干涸 B、皮肤干瘪 C、毛发干枯 D、恣食肥甘 E、形体肥胖 正确答案:D 11. 下列属于紫癜病的正确表述的是(所属章节:第十四章,难度:3) A、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 B、皮肤可见瘀斑、瘀点,压之退色 C、瘀斑、瘀点多见于躯干部 D、多见于2~5岁小儿或学龄儿童 E、常伴有鼻衄、齿衄,甚则呕血、尿血、便血 正确答案:A,D,E 12. 腮腺管口红肿,按摩肿胀腮部无脓水流出者称为(所属章节:第五章,难度:3) A、痄腮 B、发颐 C、痰核 D、瘰疬 E、乳蛾 正确答案: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