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同法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及其适用场景探析

合同法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及其适用场景探析

合同法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及其适用场景探析

摘要:法治社会的发展让人们愈发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也慢慢学会利用法律的知识来进行自我保护。立法部门也在不断地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法律制度的改进和完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属于民法中的一部分,为了维护合同缔约过程中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随着合同法缔约数量的不断攀升,如何对此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降低争议数量是立法部门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对此展开具体分析,通过相关概念的阐述,对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范围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法制社会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改进思路。

关键词:缔约过失;合同法;适用范围;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首次提出可以追溯到1861年,该制度源于德国的一位律师一伊林,他对缔约过失责任的研究给人们以借鉴。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不断的通过建立契约来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易已经成为了十分常见之事。缔约的建立关系到双方甚至多方的权利与义务变化,为了保护彼此的合法权益,对缔约过程中一方违约所形成的责任机制则称之为缔约过失责任机制,但是什么情况下可以适用该制度则是界定其范围的目的,下面将对此展开具体分析。

一、缔约过失责任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易增多,为了保护交易过程中彼此的合法权益,合同则应用而生,而合同法相关条款的出现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合

同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契约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环节和步骤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订立契约、契约成立、契约生效以及履行和责任承担等,因为其过程的复杂性也决定了需要用严格的制度对其进行约束,从而引导其履行应有的责任。一旦一方因为故意或者过失导致缔约合同无法被履行则需要过错方承担一定的责任,这就是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存在的价值与意义。[1]

(-)缔约过失责任概念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已经成为了维持社会秩序所不能缺失的制度,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和利用率也在逐年提升。但是对于其中很多条款也存在不同的意见,这就是法律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的缘由。例如,对于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适用范围就一度引起学者、专家等的争议。对于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我国很多学者倾向如下:所谓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合同订立阶段,一方当事人以故意或者过失的形态不履行自身义务,从而导致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从而影响合同的被执行,这其中的责任就应当由前者承担,这就产生了损害赔偿责任。

虽然对于其概念,不同的专家学者也各不相同,但是均为大同小异,本文对此也进行了汇总和整理,将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定义如下:缔约过失责任的产生是发生在合同订立和履行的阶段,由于缔约一方的过失或者故意行为导致合同无法履行,进而造成其他缔约方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前者需要根据对方当事人的损害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2]

(二)构成缔约过失责任的要素

对于缔约过失责任适用范围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其基本要素方面,下面则对其构成要素进行整理总结:

第一,在缔约合同之前,当事人双方应当就缔约协议中所涉及到的双方权利和义务进行协商,对于其中所涉及到的保密义务、忠诚义务、保护义务等需要明示彼此,这就是所谓的先合同义务。因此对于缔约过失责任的产生必然是首先违反了先合同义务,从而引发后期的缔约违约。

第二,契约当事人违约其主观上必须有过错,这种过错或许是故意为之,或许是过错为之,但是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对于先合同义务的违约是必然的,最终影响了合同的正常履行,因而应当承担一定的违约责任。

第三,由于上述所说的过错行为已经对其他当事人造成了损失,这种损失是由于没有过错当事人信任合同可以履行但是却没有履行所造成的损害,这种损害结果是一种事实,或者说已经形成才会引起缔约过失责任的产生。

[3]

第四,过错当事人的过错对其他当事人权益所遭受的损害有因果关系,如果只有损害行为,没有实际的损害结果也不会造成最终责任的承

担,或者说当事人的合同权益没有受到损害是不会造成缔约过失责任成立的。

二、适用范围的赔偿原则探索

一旦一方当事人出现了过失造成了过失责任的承担,再具体赔偿过程中也应当坚持必要的原则,例如损益相抵、过失相抵等。所谓的过失相抵是指权益受到损失的一方如何也存在过失,对于损害结果的进一步扩大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应当减轻过错方的责任的原则。而损益相抵则是指在损害发生之际,赔偿权利人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利益,因此在责任承担和划分过程中这种权益可以和赔偿进行折抵,也就是赔偿责任人只需要赔偿权益折抵之后的损失即可。在赔偿原则过程中还有一种是减轻损失是指受损的一方由于自身原因导致损失进一步扩大,这些损失并不是缔约过失责任人直接导致,因此其不用承担相应的赔偿。

三、缔约过失责任适用范围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用法律来约束和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已经是必然的渠道,为了更好地保护合同缔约过程中双方的合法权益,本文对于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范围进行了界定和分析。下面进行具体研究。

合同无效的情况有很多,但是发生缔约过失责任的原因基本如下:合同签订之后,一方当事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以认定,合同的对方当事人没有履行合同所具备的民事行为能力,这种情况下合同无法按时被履行。因此该方则没有合同执行权力,即使签订合同也属于无效合同。只有双方均认可对方可以执行合同才可以促使合同生效。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当事人自身的原因导致合同无效或者被对方认定为没有行为能力的情况,又对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则需要承担责任,这就是缔约过失责任。但是如果这种利益的损害主体是国家,那么则不会构成缔约过失责任,这属于另外的侵权范畴。我国传统的合同法对于合同谈判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信息认定为并没有对其保密的义务。即使将这些信息组漏给第三方也不会造成泄密责任。因为对于合同订立而言,并不会涉及到一些秘密信息的保护内容。但是随着合同法的发展和改进,现代合同法则对此有了新规定,它认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双方都应当本着诚信合作的态度,不断对方是否告知了另一方什么信息属于商业机密都应当对相关信息予以保密,这是缔约过程中的双方的一种附加义务。因此我国《合同法》第43条根据现实经验对此进行了定义:当事人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对于知道的商业秘密保密义务,不论最终合同是否生效,一旦在签订合同中获悉则产生保密义务,如果故意或者过失泄漏出去则会给对方造成损失,则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二)合同未订立状态下

合同未订立阶段所产生的缔约过失责任适用情况是指一方当事人由于各种原因在对方不知晓或者不同意的情况下撤销合同从而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情况,这就属于缔约过失责任。我国合同法对此也有相应的规定,

即在合同订立期间,如果一方当事人想要撤回合约则需要进行彼此协商,经过合同撤销部门的裁决进行合同撤销,这样的撤销行为才不会造成责任和赔偿,如果一方当事人没有经过对方当事人的同意就自主撤销合同从而给对方当事人造成了损害,这就行为违背了信赖原则,因此撤回合同的一方应当对此进行赔偿,期间则会产生缔约责任。

案例解析:——说撤销悬赏广告。

所谓悬赏广告是指发布悬赏广告的一方以广告的形式表示完成了指定行为的人可以获得一定报酬的意思表示。对于悬赏广告来说有两种性质的界定,一种认为其属于合同,另外一种认为其属于一种单独意思的表示行为。在立法上,不同的国家对此也进行了不同的界定。例如,日本和瑞士等国家在其民法中采取的是合同说,德国则认为其是一种单独的行为。就我国而言,悬赏广告也被认为是一种单方面的行为而不是要约,不符合合同的基本构成要件,这种认定也是为了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基本原因如下:第一,如果行为人对于广告内容所约束的行为已经完成,但是不知道有广告要约的存在,那么也不会享有相应的报酬,没有报酬请求权,但是如果是单纯的行为,只要对方完成行为则可以享有报酬请求权。第二,如果是限制性为能力人或者是无行为能力人如果完成广告要求,如果按照合同来说,也会因为没有行为能力而不享有报酬。

(三)违反合同义务状态下

违反合同义务则会造成合同履约受阻,从而造成当事人合法权益遭受

损失,因此在违反合同义务的状态下,需要承担一定的缔约责任,下面则从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当事人存在过失行为。该部分内容是指合同已经生效,但是一方当事人没有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从而形成了缔约过失责任,因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需要当事人双方秉承着信用原则,如果为了促使合同签订成功,隐瞒与合同相关的重要关键信息,从而借助于虚假信息促成了合同签订,一旦另外一方发现并因此早受到了利益损失,那么存在过失的这一方面当事人就会涉及到缔约过失责任,需要给予相应的赔偿。[4]

其次,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出现了过失,没有按照条约履行自身的过失责任,从而导致对方合法权益遭受损失。例如,对于车辆的买卖过程中,卖方有义务对于买方提供保护义务,一旦发生了事故造成了顾客损失,卖方可以通过提交相关的证明来证明自身履行了保护义务,否则就应当对此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最后,合同一方当事人如果没有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保密义务,造成了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失,则属于合同违约,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对于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合同信息等均应保密,即使合同并未生效,这种保密义务仍然不能免除。如果因为一方故意或者过失造成保密内容泄漏,信息泄漏方则需要对此承担缔约过失责任,需要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四.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缔约过失责任是我国合同法不断完善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其适用范围的明确与研究关系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本文对此展开具体分析,借助于相关概念来探索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范围,从合同订立、合同无效以及后期履行几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从而对缔约过失责任的产生和适用进行明确,希望对其积极作用的发挥能够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缔约过失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违背其依据的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义务,而致另一方的信赖利益的损失,并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它是一种新型的责任制度,具有独特和鲜明的特点:只能产生于缔约过程之中;是对依诚实信用原则所负的先合同义务的违反;是造成他人信赖利益损失所负的损害赔偿责任;是一种弥补性的民事责任。 2内涵特征 所谓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因违背其应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尽的义务,而导致另一方的信赖利益的损失,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依通说,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因过错违反依诚实信用原则负有的先合同义务,导致合同不成立,或者合同虽然成立,但不符合法定的生效条件而被确认无效、被变更或被撤销,给对方造成损失时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所谓先合同义务,又称先契约义务或缔约过程中的附随义务,是指自缔约当事人因签订合同而相互接触磋商,至合同有效成立之前,双方当事人依诚实信用原则负有协助、通知、告知、保护、照管、保密、忠实等义务。 我国《合同法》第42条确立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该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可见缔约过失责任实质上是诚实信用原则在缔约过程中的体现。 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特征主要有: 1.法定性。 缔约过失责任是基于法律的规定而产生的一种民事责任。只有当事人的行为符合合同法第42条、第43条规定的情形之一,并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才应依法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2.相对性。 缔约过失责任只能存在于缔约阶段(也称先契约阶段),即合同订立的磋商阶段,而不能存在于其他阶段。同时,缔约过失责任也只能在缔约当事人之间产生。 3.补偿性。 缔约过失责任的补偿性,是指缔约过失责任旨在弥补或补偿缔约过失行为所造成的财产损害后果。我国合同法第42条,将损害赔偿作为缔约过失责任的救济方式,就是缔约过失责任补偿性的法律体现。缔约过失责任补偿性是民法意义上平等、等价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市场交易关系在法律上的内在要求。 3性质 缔约过失责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被归入违约责任中,也曾被纳入侵权责任体系内,但在我国法上宜为独立的制度。 理由如下: 缔约过失责任以先合同义务为成立前提,违约责任以合同债务为成立前提[1] ;先合同义务是法定义务,合同债务主要为约定义务,核心是给付义务; 缔约过失责任以过错为要件,违约责任往往不以过错为成立的要件;缔约过失责任赔偿的范围是信赖利益的损失,违约责任赔偿的是履行利益的损失。故两者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也不同于侵权责任,因为侵权行为法所加于人们的义务,是不得侵害权益。只要人们未以其积极的行为去侵害他人的财产、人身,原则上就不负责任。换个角度说,侵权行为法所要求的注意,是社会一般人能做到的注意,其程度不是太高,否则,便会阻碍人们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不利于积极进取。但在缔约阶段,当事人已由原来的一般关系人进

【案例分析】缔约过失责任的司法适用

【案例分析】缔约过失责任的司法适用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认识与适用缔约过失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大众参与商贸交易的频繁与深入,隐藏于合同订立中的纠纷也逐渐增多。我国司法对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是怎样的呢?本文就缔约过失责任的司法适用问题,以具体案例作出分析,仅为大家提供参考。 【案情】 原告李某于2005年6月21日在第一被告成都跃华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下称跃华公司)购买了一辆哈飞赛马车,价格79 400元。跃华公司的销售人员同时向李某推销由第二被告重庆市威力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威力公司)生产、跃华公司代销的“精刚”牌车用防盗器,并向原告口头承诺,购买“精刚”牌防盗器就赠送三年盗抢险,如果汽车在此期间被盗抢,由保险公司赔偿汽车实际价值的80%。李某遂以2680元的价格购买了该“精刚”牌防盗器。当日,跃华公司的工作人员即将该防盗装置安装在李某购买的新车上,并将该防盗器的《保修卡》和《保险凭证》交付给了李某。《保险凭证》上载明:保险金额十五万元人民币,被保险人系威力公司,保险期限一年自2005年6月29日至2006年6月28日;在保险期内,产品使用人在正确安装使用精刚牌电子防盗抢装置的情况下,造成汽车全车被盗抢或刹车系统被损坏以及被盗抢车辆的修复损失,经公安部门证明属实者,保险公司在约定的赔偿限额内负责赔偿,由于产品未能正确安装或使用人使用不当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保险公司不负责赔偿;免赔率20%。实际上,该“精刚”牌车用防盗器由生产商威力公司在第三人中华财产保险公司重庆分公司(下称中华财保重庆分公司)就其质量投保了一年期的第三者责任险。然而李某因相信跃华公司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在为该车投保时购买了除盗抢险外的其他所有险种。同年9月25日,该哈飞赛马车被盗。李某向公安机关报案后,多次找二被告及第三人协商赔偿事宜,至今未能获赔。 李某遂诉至法院,诉称被告在销售防盗器时关于保险的承诺构成原告与第一、第二被告买卖合同的一部分,而且该防盗器价格比市场同类产品价格明显偏高,汽车被盗后被告应该履行其承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故请求法院判令二被告连带赔偿其车辆价值损失79400元。 【审判】 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中存在三种法律关系,一是原告李某与跃华公司的买卖合同关系。李某持有的防盗器购买发票及买卖双方对买卖事实的一致承认表明该买卖合同的主要内容已经得到履行。二是原告李某与被告威力公司间存在的产品使用者与生产者的关系,该关系并非合同关系。三是威力公司与第三人中华财保重庆分公司之间的保险合同关系。

论我国合同中的缔约过失责任

论我国合同中的缔约过失责任 一、引言 合同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其中缔约过失责任是合同法中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本文将就我国合同中的缔约过失责任展开讨论,分析其定义、适用条件以及责任的形式和限制等方面的问题。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定义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当合同一方违反合同约定或者没有履行义务时,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该责任是基于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建立的,旨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条件 1.合同关系存在:缔约过失责任适用于已经建立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之间。 2.违反合同约定:当事人一方违反了合同的约定或者没有履行相应的义务。 3.影响了合同目的的实现: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必须对于实现合同目的产生一 定的影响。 四、缔约过失责任的形式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缔约过失责任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违约金:违约方根据合同约定需要支付给守约方的一定金额作为违约的补偿。 2.赔偿损失:违约方需要向守约方赔偿因违约行为导致的实际损失。 3.履行效力:守约方有权要求违约方履行合同,并承担违约金或赔偿损失等责 任。 4.解除合同:守约方有权解除违约方的合同,追究相关责任。 五、缔约过失责任的限制 合同法对于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做出了一定的限制: 1.免责条款:当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免除自己责任的条款时,该条款并 不得与强制性法律规定相抵触。

2.过度赔偿限制:当实际损失明显超过违约方的过错时,守约方的赔偿主张可 能受到限制。 3.相对不效力条款:当法律规定合同中的某些条款不产生效力时,相关的缔约 过失责任也可能受到限制。 六、合同中的缔约过失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缔约过失责任的实际应用,以下列举一个合同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甲方和乙方签订了一份货物运输合同,但乙方没有按照约定时间进行货物的运输,导致甲方无法按时向客户交付货物,造成了经济损失。 在这个案例中,乙方的行为违反了合同的约定,对于甲方的合同目的产生了负面影响。根据合同法的规定,甲方可以要求乙方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乙方应当赔偿甲方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并承担违约的补偿责任。 结论 缔约过失责任是我国合同法中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它保护了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合同中,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将导致相应的违约责任,包括违约金、赔偿损失、履行效力以及解除合同等形式。然而,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有一定的限制,如免责条款、过度赔偿限制和相对不效力条款等。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当事人应当充分了解合同中相关条款,并明确各方的权利和责任。

浅析合同中缔约过失责任

浅析合同中缔约过失责任 黄耀海摘要:本文着重论述在订立合同中,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合同中的缔约过失责任,以实现合同目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含义及立法理由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订立合同过程中,一方或双方当事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而负有的先合同义务,导致合同不成立,或合同虽然成立,但因不符合法定的生效条件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给对方当事人造成信赖利益的损失时所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合同的订立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要约人发出要约,承诺人作出承诺。要约发出之后,承诺作出之前,合同当事人必须要进行磋商。在磋商的过程中,随着当事人之间信用关系的增强,先合同义务逐渐产生。如果当事人不把这种义务视为义务,任由自己的意志不考虑相对方,则可能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损害对方当事人的利益。如果运用侵权行为责任理论来寻求救济,则可能由于侵权行为的成立条件较为严格而难以达到目的。适用缔约过失责任则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促成交易,维护交易的安全。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一方面促使人们在市场胆寻求交易伙伴,遭受损害可以缔约过失责任寻求法律保护;另一方面提醒人们在从事交易准备活动时,要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认真、诚实地对待缔约相对人,否则,因为自己的过错可能要承担事实上的法律后果。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 根据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笔者认为,构成缔约过失责任需要具备以下四个要件: (一)缔约上的过失发生在合同订立过程中

只有在合同尚未成立,或者合同虽然成立但因不符合法定的生效要件而被确认为无效或被撤销时,才能成立缔约过失责任。 根据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确定合同成立的时间应当注意以下几种情况:1、对于不要式合同,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合同成立。受要约人作出承诺以及承诺通知要达要约人之前,合同尚未成立,属于缔约阶段;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书上签字或盖章时合同成立。但是,当事人在签字或者盖章之前,或者未采用书面形式,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合同也成立。3、当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等形式达成协议,一方当事人要求签订确认书的,签订确认书时合同成立;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合同,经批准、登记后,合同方为有效成立。虽然当事人就合同容达成协议,但未获批准或未经登记,则当事人仍处于缔约阶段。 此外,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因一方故意欺诈,意思表示不真实,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致使合同成立后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对有过失的一方造成另一方的损害,应当适用缔约过失责任。 (二)缔约当事人违反了先合同义务 先合同义务,是指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当事人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告知、协助、保护和等义务。它是建立在诚实信用原则基础上的法律义务,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化。缔约当事人违反先合同义务是构成缔约过失责任的前提条件。 作为法定义务的先合同义务,随着缔约双方的接触而产生,并随着合同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笔者认为,先合同义务不仅存在于要约生效后至合同成立前,而且存在于合同成立后至合同生效前这段期间。多数合同是在成立时生效,而有些合同在成立后还不能马上生效,如按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经批准、登记等手续才能生效的合同。如果合同成立后,由于某此情况的变

缔约过失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2007-12-15 22:46:43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缔约过失责任缔约过失责任(2)缔约过失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当事人故意或者过失地违反先合同义务,造成对方当事人信赖利益的损失时,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民事责任制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861年德国法学家耶林提出缔约过失责任理论,被誉为法学上的发现,对各国立法和判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创立 缔约过失责任(CulpainContrahendo)理论是由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RudolfV onJhering)最早提出,1861年,耶林在其主编的《耶林学报年报》第四

卷发表了《缔约上过失,契约无效与不成立时之损害赔偿》一文,开始了缔约过失责任在理论上的深入探讨。他认为:”从事契约缔结的人,是从契约交易外的消极义务范畴,进入契约上积极义务范畴,其因此而承担的首要义务,系于缔约时须善尽必要的注意。法律所保护的,并非仅是一个业已存在的契约关系,正在发生中的契约关系亦应包括在内,否则,契约交易将暴露于外,不受保护,缔约一方当事人不免成为他方疏忽或者不注意的牺牲品!契约的缔结产生了一种履行义务,若此种效力因法律上的障碍而被排除时,则会产生一种损害赔偿义务。因此,所谓契约无效者,仅指不发生履行效力,非谓不发生任何效力。简言之,当事人因自己的过失致使契约不成立者,对信其契约为有效成立的相对人,应赔偿基于此信赖而产生的损害。”①耶林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被誉为法学上的发现,对各国立法和判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德国民法典》制订之际,起草者大多认为不能将其作为一个一般责任要件加以规定,只能在特殊情况下予以承认。故《德国民法典》仅在因意思表示发生错误而撤销(第122条第2款)、自始客观不能(第307条)和无权代理(第179条)的情况下,承认了缔约过失责任。但是,德国的司法实践承认了缔约过失责任,而且判例及学说已将缔约过失责任发展为一般原则,形成了一个制度。正如德国法学家拉伦兹指出:”缔约上过失责任,与其说建立在民法现行规定之上,毋宁认为系判例学说为促进法律进步所创造之制度,经长久反复之适用,已为一般法律意识所接受,具有习惯法之效力”。现在,缔约过失责任不仅适用于合同不成立、无效或撤销的情况,而且在某些合同有效成立的场合也有适用的余地。 在日本,也是通过理论与判例接受了缔约过失责任理论。日本判例学说从接触磋商的当事人之间的信赖关系和诚实信

合同法缔约过失责任浅析

合同法中的过失责任分析 中文摘要:合同过失责任是指一方当事人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因违反基于诚实信用原则的义务而使另一方当事人的信赖利益遭受损失时,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这一理论是由德国著名法学家杰林首创的。此后,受到法学家和司法界的讨论,出现了许多观点。我国原有法律对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没有明确规定。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首次确立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它的确立不仅完善了债法的理论体系,而且是保证合同法有效发挥其调节商品流通作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随着市场经济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缔约过失责任在经济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正确运用和进一步完善,无疑将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并提供健康有序的法律保障。 关键词:缔约过失责任;概念;建议

目录: 介绍 (3) 一、缔约过失理论的确立 (3)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 (3) 三、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基础.............................四 四、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 (5) 五、缔约过失责任的表现形式 (5) 六、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 (6) 七、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区别 (6) 结论7................................................... 参考 (8)

主体 导读:我国1999年3月15日颁布的《合同法》明确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这一新的制度。由于合同法的原则性和简洁性,理论界和司法界对缔约过失责任 的许多方面仍有不同看法。本文试就违约责任的概念、法律依据、构成要件、 适用情形、赔偿范围、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等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缔约过失理论的确立 缔约过失责任理论是由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首先提出的。1861年,杰林在 他主编的《杰林杂志》第四卷上发表了《缔约过失责任、无效合同的损害赔偿》一文,开始了缔约过失责任的深入理论探讨。[1]叶林的缔约过失责任理论被称为法律上的一个发现,对各国的立法和判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缔约过 失责任不仅适用于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的情况,也适用于合同有效成立 的一些情况。 第二,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 [2]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论述,包括: (一)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当事人因过失或者故意使合同不成立、撤销或 者无效而应当承担的财产责任; (二)缔约过失责任是指一方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下的义务,造成对方信赖 利益的损失时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三)缔约过失责任是指缔约一方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先合同义务,造成 对方信赖利益损失时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3]为了对缔约过失责任作出更恰当和完整的定义,我们应该首先考察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缔约过失责任理论起源于法学家对合同成立前缔约双方关系的考察。[4]合同是当事人为表示产生、变更和终止双方权利义务的意志而达成的协议。在达成协议之前,双方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接触和磋商。此时,双方关系比 较特殊:一方面,合同尚未成立,双方之间不存在合同权利义务关系;另一方面,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一般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个时候,双方已经 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利益关系。正如叶林所指出的,双方已经进入了“积极的契 约义务”的范畴。这里所谓的合同上的积极义务,理论上称为先合同义务。[5]先合同义务是指“缔约双方为了订立合同而在相互联系、协商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注意义务,而不是合同生效后产生的义务。它包括当事人之间相互协助、 相互通知、相互保护以及对与合同有关的事项给予必要和充分注意的义务。” 主要包括: (一)、告知义务;(2)合作的义务;(3)保密义务;(4)保护的义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缔约过失责任在于违反了在先的合同义务。因此, 后两种定义更为恰当,即缔约过失责任应定义为:“缔约双方因违反先合同义务而产生的诚实信用原则的法律责任。” 第三,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基础 (一)侵权理论

合同法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及其适用场景探析

合同法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及其适用场景探析 摘要:法治社会的发展让人们愈发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也慢慢学会利用法律的知识来进行自我保护。立法部门也在不断地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法律制度的改进和完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属于民法中的一部分,为了维护合同缔约过程中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随着合同法缔约数量的不断攀升,如何对此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降低争议数量是立法部门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对此展开具体分析,通过相关概念的阐述,对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范围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法制社会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改进思路。 关键词:缔约过失;合同法;适用范围;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首次提出可以追溯到1861年,该制度源于德国的一位律师一伊林,他对缔约过失责任的研究给人们以借鉴。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不断的通过建立契约来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易已经成为了十分常见之事。缔约的建立关系到双方甚至多方的权利与义务变化,为了保护彼此的合法权益,对缔约过程中一方违约所形成的责任机制则称之为缔约过失责任机制,但是什么情况下可以适用该制度则是界定其范围的目的,下面将对此展开具体分析。 一、缔约过失责任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易增多,为了保护交易过程中彼此的合法权益,合同则应用而生,而合同法相关条款的出现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合

同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契约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环节和步骤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订立契约、契约成立、契约生效以及履行和责任承担等,因为其过程的复杂性也决定了需要用严格的制度对其进行约束,从而引导其履行应有的责任。一旦一方因为故意或者过失导致缔约合同无法被履行则需要过错方承担一定的责任,这就是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存在的价值与意义。[1] (-)缔约过失责任概念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已经成为了维持社会秩序所不能缺失的制度,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和利用率也在逐年提升。但是对于其中很多条款也存在不同的意见,这就是法律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的缘由。例如,对于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适用范围就一度引起学者、专家等的争议。对于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我国很多学者倾向如下:所谓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合同订立阶段,一方当事人以故意或者过失的形态不履行自身义务,从而导致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从而影响合同的被执行,这其中的责任就应当由前者承担,这就产生了损害赔偿责任。 虽然对于其概念,不同的专家学者也各不相同,但是均为大同小异,本文对此也进行了汇总和整理,将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定义如下:缔约过失责任的产生是发生在合同订立和履行的阶段,由于缔约一方的过失或者故意行为导致合同无法履行,进而造成其他缔约方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前者需要根据对方当事人的损害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2]

浅论合同缔约过失责任论文

浅论合同缔约过失责任论文 引言 合同是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基础,涉及各行各业,也是商业争端的重要来源。 在合同缔约阶段,缔约当事人常常会存在疏忽、误解等情况,导致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各种争议。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合同缔约过失责任进行探究,并分析当前合同缔约过失责任的实践应用。 合同缔约过失 缔约过失是指在合同缔约过程中,由于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疏忽、疑问等行为 而导致合同缔约不当,从而导致合同的效力受到损害。例如,A公司在与B公司 签订合同时,在合同条款给予了B公司重大优惠,但后来发现这一优惠条款并不 符合A公司的经营利益,导致A公司赔了夫人又折兵。这种情况下,可以认定A 公司存在合同缔约过失。 合同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当一方当事人对合同缔约过程中存在疏忽行为,导致合 同效力受到损害时,应对受害方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 合同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有以下几种情形: 1. 构成重大过失的情形 当一方当事人明知或应知其签订的合同条款会对另一方当事人造成损失,或者 明知或应知未能履行谈判义务会导致合同效力受损,但仍然选择不作为或故意行为,这种情况下,即构成了重大过失行为。重大过失行为时,缔约方应对另一方当事人进行补偿,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2. 构成一般过失的情形 当一方当事人未履行与缔约行为无关的谈判义务,或未履行其他合同前提条件 而导致合同效力受损时,构成一般过失。在这种情况下,缔约方可以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但赔偿的范围、力度和方式要适当。 3. 未确定谁应当承担过失的情形 当合同缔约过失责任未确定责任方时,法院应根据合同缔约过程中各方当事人 在合同条款、交易习惯、谈判过程等环节中的表现予以综合考虑,最终确定责任方。

违约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比较

违约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比较 一、概述 违约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是合同法中两个重要的责任制度,用于规范当事人在 履行合同过程中的行为和责任承担。本文将对违约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进行比较,从定义、适合范围、责任承担、伤害赔偿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定义 1. 违约责任:指当事人未按照合同约定的义务履行或者履行不符合约定要求时,应当承担的责任。违约责任是一种因合同履行不符合约定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2. 缔约过失责任:指当事人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由于疏忽、不慎或者违反合 同约定而造成的损失,应当承担的责任。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因合同订立过程中的过失行为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三、适合范围 1. 违约责任:适合于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的情况。例如,当事人未按时交付货物、提供服务或者未按约定质量标准履行合同等。 2. 缔约过失责任:适合于合同订立过程中当事人因疏忽、不慎或者违反合同约 定而造成损失的情况。例如,当事人未履行尽职调查义务、未履行告知义务或者隐瞒重要信息等。 四、责任承担 1. 违约责任:当事人在违约情况下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包括履行义务、赔 偿损失和支付违约金等。违约责任的承担主体为违约方,即未按约定履行义务的一方。

2. 缔约过失责任:当事人在缔约过失情况下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赔偿损失和支付违约金等。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主体为过失方,即因疏忽、不慎或者违反合同约定而造成损失的一方。 五、伤害赔偿 1. 违约责任:违约方应当承担因违约行为造成的损失赔偿责任。伤害赔偿的计算原则普通为根据受损方的实际损失进行计算,但在合同中可以约定违约方应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作为伤害赔偿。 2. 缔约过失责任:过失方应当承担因过失行为造成的损失赔偿责任。伤害赔偿的计算原则普通为根据受损方的实际损失进行计算,但在合同中也可以约定过失方应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作为伤害赔偿。 六、比较分析 1. 责任主体:违约责任的主体为违约方,而缔约过失责任的主体为过失方。 2. 适合范围:违约责任适合于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违约行为,而缔约过失责任适合于合同订立过程中的过失行为。 3. 责任内容:违约责任包括履行义务、赔偿损失和支付违约金等,而缔约过失责任主要包括赔偿损失和支付违约金等。 4. 赔偿计算:违约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计算原则普通都是根据受损方的实际损失进行计算,但在合同中也可以约定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作为伤害赔偿。 综上所述,违约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都是合同法中的重要责任制度,用于规范当事人在合同过程中的行为和责任承担。两者在责任主体、适合范围、责任内容和赔偿计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当事人在合同订立和履行过程中应当遵守合同约定,以减少违约和过失行为的发生,确保合同的有效履行。

违约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比较

违约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比较 一、概念解释 违约责任是指当一方未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缔约过失 责任是指当一方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出现过失,导致合同无效或者产生其他不良后果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违约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的区别 1. 主体不同 违约责任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导致对方权益受损,违 约方应承担责任。而缔约过失责任是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由于过失导致合同无效或者产生其他不良后果,过失方应承担责任。 2. 责任的性质不同 违约责任是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所产生的责任,主要是违约方应承担相应的赔 偿责任。缔约过失责任是一方在合同订立过程中的过失所产生的责任,主要是过失方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条件不同 违约责任的成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合同存在、一方未履行合同义务、对方权 益受损、违约方有过错。而缔约过失责任的成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合同存在、一方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存在过失、合同无效或者产生其他不良后果。 4. 赔偿方式不同 违约责任的赔偿方式主要是按照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进行赔偿,包括违约金、损失赔偿等。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方式主要是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赔偿,包括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

三、违约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场景 1. 违约责任适用场景 违约责任适用于合同履行过程中,一方未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导致对方权益受损的情况。例如,甲方未按时支付货款,导致乙方无法按时交付货物,甲方应承担违约责任。 2. 缔约过失责任适用场景 缔约过失责任适用于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由于过失导致合同无效或者产生其他不良后果的情况。例如,甲方在合同签订时提供虚假信息,导致合同无效,甲方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四、违约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依据 违约责任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合同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合同法第114条的规定,违约方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包括履行义务、赔偿损失等。 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合同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合同法第52条的规定,当一方在合同订立过程中有过失,导致合同无效或者产生其他不良后果时,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违约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的补救措施 1. 违约责任的补救措施 对于违约责任,一方可以采取以下补救措施:要求违约方履行合同义务、要求违约方支付违约金、要求违约方赔偿损失等。 2. 缔约过失责任的补救措施 对于缔约过失责任,一方可以采取以下补救措施:要求过失方恢复原状、要求过失方承担赔偿责任、要求解除合同等。

论《合同法》中的缔约过失责任

论《合同法》中的缔约过失责任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内涵 目前实践中经常发生某投资商与某地区签订开发该地区的意向性协议,而后以各种借口又不愿签订正式合同,但该地区却进行了一系列的配套预备工作,从而造成了缺失。没有正式合同,谈不上违约责任,但又确实造成了缺失,如何追究法律责任?另外,我国《合同法》第58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被撤销以后,有过错的一方应承担责任。合同被撤销或无效,谈不上违约责任,那么这一法律责任的性质又是如何? 这就需要引出一个新的责任形式,即缔约过失责任。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 我国有学者认为:“缔约上的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违抗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负的义务,而致另一方的信任利益的缺失,并应承担民事责任。”也有学者认为:缔约过失责任“是当事人因过失或有意致使合同未成立、被撤销或无效而应承担的财产责任”。还有学者认为缔约过失责任是于缔约之后,因一方违抗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爱护、通知、协助、保密等先契约义务而致使相对方信任利益、固有利益遭受缺失所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那个地点包蕴着几层意思:①损害行为发生于缔约过程中;②损害行为违反的是先契约义务;③受害人缺失既包括信任利益之缺失,也包括固有利益之缺失;④缔约过失责任适用于合同未成立、被撤销、无效情形,也适用于合同有效成立场合。我国台湾地区缔约过失责任适用的类型有:①合同不成立;②合同无效;③缔约之际未尽通知等义务致使他方遭受财产缺失;④缔约之际未尽爱护义务致他方躯体、健康受缺失。明显,后两种类型并不排除合同有效成立的可能。

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规定,我国《民法通则》第61条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缺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缺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前《经济合同法》第16条第1 款规定:“经济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当事人依据该合同所取得的财产,应返还给对方。有过错的一方应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缺失;假如双方都有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前《涉外经济合同法》第11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对合同无效而遭受的缺失负赔偿责任。”此外,前《经济合同法》的条例、细则中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这些规定在法院的判决中被大量地应用,但从立法上总的说来是出现零散的不完备的态势。我国现行合同法在起草时曾对缔约过失责任采取了原则性规定与具体规定并重的方法,即“当事人在为订立合同而进行有效磋商的过程中相互负有协助、爱护、通知及其他依诚实信用原则和交易惯例所要求的义务。当事人违反前款义务,给对方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同时,在此一样规定之外,还规定了当事人的保密义务及合同无效或被撤销时的损害赔偿责任。 我国《合同法》第42条对缔约过失责任采列举式界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缺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①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②有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形;③有其他违抗诚实信用原 则的行为。”第43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隐秘,不管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隐秘给对方造成缺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 42条第3款是对第42条第1款、第2款及第43条提纲挈领的规定。《合同法》对缔约过失责任界定上比较模糊,第42条和第43 条在体系上也不够严谨。同时能够看到,《合同法》对缔约过失责任的界定仅仅涵盖了如下几点:①在订立合同过程中;②违抗诚实信用原则;③给对方造成缺失的。这种界定仍不够严密,没有规定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合同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

论合同法中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容概述:缔约过失责任的出现为解决缔约阶段因一方过错致另一方信赖利益亦或固有利益损害的救济问题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但我国对缔约过失责任的研究一直处于茫然、困惑与徘徊之中。司法实践中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与适用上的混乱。虽然1999年3月15日颁布的统一合同法,正式确立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但这些规定不尽善尽美,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学多争议,对该制度的理解存在诸多不同,以致产生不少歧义.本文在理论上从多方面阐述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及赔偿围,并对我国的相关立法进行评价、提出完善意见。 关键词:缔约过失责任构成要件赔偿围完善缔约过失责任的建议 一.缔约过失责任理论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合同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义务,致使另一方的利益受损,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根本区别在于缔约过失责任发生在缔约过程中而不是发生在合同成立以后。只有在合同尚未成立或合同虽已成立但因不符合法定生效要件而被确认为无效或被撤消时,缔约人才可能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简言之,缔约过失责任所违背的义务是一种“先合同义务”,而非合同义务。缔约过失制度早在罗马法中就有所萌芽。“罗马法上在契约以不能之给付为标的而无效时,买受人若善意无过失,为保护交易安全,于特殊情形下,承认买主得基于买主诉权,以诚意诉讼,向买主请求赔偿因契约无效所受之损害。由此可以推知,信赖利益的赔偿观念在罗马法已存在,只不过情形不多,适用围也较小罢了。缔约过失责任理论是德国法学家耶林(Rudolf von Jhering)首先提出的。1861年,在其主编的《耶林学说年报》上发表的《缔约过失、契约无效与未臻完全时的损害赔偿》一文,将德国普通法源之罗马法扩解释,他指出“从事契约缔结的人,是从契约交易外的消极义务畴,进入契约上的积极义务畴。其因此而承担的首要义务系于缔约时善尽必要的注意。法律所保护的并非仅是一个业已存在的契约关系,正在发生的契约关系亦包括在,否则,契约交易将暴露于外不受保护,契约一方当事人不免成为他方疏忽或不注意的牺牲品。契约的缔结产生了一种履行义务,若此种效力因法律上的障碍而被排除时,则会产生一种损害赔偿义务。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 1、缔约过失责任构成要件概述 缔约过失责任采取过错责任原则,其构成须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两个方面。具体而言,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有以下五个: 1)、缔约过失责任发生在缔约过程中。缔约过失责任发生在缔约过程中,或者在合同已经成立但因为不符合法定的合同生效要件而确认为无效或被撤销的情况下。如果合同已经有效成立后,合同的缔结过程就已经结束,因一方当事人的过失致使另一方当事人受到损害的,只能构成合同的违约责任,而不能适用缔约过

缔约过失责任赔偿范围问题初探

缔约过失责任赔偿范围问题初探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合同法作为保障经济交易合法权益 的重要法律依据更加受到重视。在合同法中,缔约过失责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其责任 范围的界定和具体适用一直是学者和实践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初 探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问题,希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和特点 在合同法中,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当事人由于过失行为违反了合同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应当对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缔约过失责任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主体受限:缔约过失责任是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合同关系产生的责任,因此责任主 体是合同当事人,而不是第三人。 2. 过失为要件:缔约过失责任的形成必须以当事人的过失为基础,即当事人在履行 合同过程中应当注意一定的注意义务和勤勉义务,而由于违反了这些义务,导致了合同违 约的后果。 3. 赔偿义务:当事人由于过失行为致使对方受到损失,应当对此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包括损失的具体金额和间接损害的赔偿范围等。 1. 直接损害的赔偿范围 直接损害是指由于对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导致的损失,包括实际损失和可能损失。在 合同法中,对于直接损害的赔偿范围的界定比较明确,一般包括合同履行的实际支出、利 润的损失和其他直接的经济损失等。对于这些损失的补偿,应当以损失的具体金额为准绳,按照实际损失的金额进行赔偿。 三、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问题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的界定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标准,一 些纠纷案件中出现了界定难度较大和争议较多的情况。由于不同的纠纷案件受到的影响和 损失情况有所不同,赔偿范围的确切界定成为了一个难题。 2. 赔偿责任的界定标准不够明确 在实践中,由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责任的界定标准不够明确,一些当事人往往难以 确定自己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范围。这不仅导致了合同纠纷案件的处理效率下降,还影响 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护。 3. 赔偿范围的适用难度较大

国际商事合同之缔约过失责任

国际商事合同缔约过失责任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1、按合同自由原则,当事人就缔结合同与否是自由的,在谈判过程中中断磋商也是自由的。例如,对于商店而言,顾客可以自由挑选和查看商品、询问价格及其他有关情况,即使最终不购买;这对于房屋出租人或出卖人等而言也是一样。应特别探讨的是,当事人为签订合同而从事磋商之际,因一方当事人未尽必要注意,致对方当事人遭受损害的问题。对此,现代合同法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发展出一套先合同义务理论,违反此种先合同义务,可以构成“缔约上过失”,并发生缔约过失责任。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缔结合同过程中,一方当事人故意或过失违反因诚实信用原则而生的相互保护、通知、协助等义务,致使他方当事人遭受损害时,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也就是,缔约过程中一方当事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所生的附随义务而非合同义务,因而应向对方负赔偿责任。 2、缔约过失责任的系统理论为德国伟大的法学家耶林所创,1861年其发表的“缔约上的过失——契约无效与不成立时的损害赔偿”一文中指出:“法律所保护的,并非仅是一个业已存在的合同关系,正在发生中的合同关系亦应包括在内,否则,合同交易将暴露于外,如不受保护,缔约一方当事人不免成为他方疏忽或不注意的牺牲品!合同的缔结产生一种履行的义务,若此种效力因法律上的障碍而被排除时,则会产生一种损害赔偿义务,因此,所谓合同无效者,仅指不发生履行效力,非谓不发生任何效力。简言之,当事人因自己过失致使合同不成立者,对信其合同有效成立的相对人,应赔偿基于此项信赖而生的损害。”耶林揭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开始进行缔约的当事人,其因此须负担较高的义务,不仅有消极的不为侵害的义务,并且依具体情事,也可能向对方承担为特定行为的义务,也就是说,他们之间不再是毫无关系的侵权行为法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消极的权利义务关系,而是进入到一个类似于合同关系的阶段中:相互之间具有对他方之利益进行合理的积极的注意义务,这种注意义务常常被学者称为“先合同义务”,缔约过失的赔偿责任恰恰就是对违反此等积极义务的结果。耶林的上述理论被誉为“法学上的重要发现”。后来,这一理论又与来自诚实信用原则的保护义务相结合,至此,人们才为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中的积极义务——先合同义务找到最终的根据。现在学者一般认为:当事人为缔结合同而进行接触与磋商之际,已经由一般普通关系进入到特殊联系的关系,相互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信赖关系,虽非以给付为内容,但依诚实信用原则,产生了协助、通知、照顾、保护及忠诚等注意义务,论其性质及强度,超过一般侵权行为法上的注意义务,而与合同关系较为接近,适用合同法的原则,比较符合当事人的利益状态。从另一角度观察,交易是个过程,起初是双方当事人开始接触,尔后是相互洽商,最后是成交。法律保护交易,应该对整个过程加以全面规制:对成交的保护通过赋予合同关系并配置违约责任的途径达到目的;对接触磋商的保护通过课以先合同义务并配置缔约过失责任的方式完成任务。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及其类型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 尽管当事人有缔约自由,但是,由于任何人在准备谈判的过程中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开支,甚至放弃其他的缔约机会,故一旦双方开始谈判,任何一方都有义务以诚实信用为其谈判行为的基本原则,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一方对该义务的违反,都将严重损害缔约自由,损害另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诚实信用原则是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因此,缔约过失责任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其构成要件有: 1、缔约人一方违反先合同义务 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在于违反通知、阐明、保护及照顾等义务。当事人是否负有此等义务,应视具体缔约磋商接触情形,依诚实信用原则而决定,至于行为人是否违反此项义务,应视行为人是否已尽交易上通常所应承担的危险及不利益。

劳动合同中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9页文档资料

一、建立劳动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必要性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民法债权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义务,而致另一方的信赖利益的损失,并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早在古罗马时期,罗马法学家就开始在立法及学说上讨论缔约过失责任问题。但对缔约过失责任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是德国学者耶林。1861年耶林在其主编的《耶林法学年报》第四卷上发表了《缔约上过失:契约无效与未臻完全时之损害赔偿》一文。耶林指出“从事契约缔结的人,是从契约交易外的消极义务范畴,进入契约上的积极义务范畴,其因此而承担的首要义务,系于缔约时善尽必要的注意。法律所保护的,并非仅是一个业已存在的契约关系,正在发生中的契约关系亦应包括在内,否则,契约交易将暴露于外,不受保护,缔约一方当事人不免成为他方疏忽或不注意的牺牲品。”他还指出,导致合同无效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对无过错的另一方,因为信赖合同的效力所造成的损害负责,当然无过错的一方不能请求赔偿允诺履行的价值损失,即期待利益的损失。 (一)劳动权利救济的缺陷呼唤劳动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缔约过失责任的提出,肯定了当事人因缔约行为而产生了一种类似契约的信赖关系,提出了当事人在合同订立阶段,彼此应负有相互注意和照顾的义务,为当事人从事交易活动确定了新的义务规则,使人们意识到,缔约阶段并不是法律调整的一块飞地,人与人之间在这个阶段的相互接触,亦应受到法律的调整,进一步完善了债法理论。耶林的理论提出后,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国纷纷吸收和借鉴这一理论。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对合同无效和被撤销的缔约过失责任,合同不成立的缔约过失责任作了较全面的规定。然而《合同法》所调整的是民商事合同关系,并不适用于劳动合同。但在劳动关系领域中,却存着大量的因一方当事人恶意磋商、隐瞒真实情况等与另一方当事人签订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或根本不能履行和不成立的情况存在,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有了损失必须要有人承担,而现行劳动法却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现行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的条款仅22条,而关于劳动合同效力及责任承担的条款仅仅体现在劳动法第18条、第97条和原劳动部发布的规章中。《劳动法》第18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第97条规定“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无效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劳动部1995年5月10日发布的《关于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二条第(一)、(二)项规定:“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即招用后故意不按规定订立劳动合同以及劳动合同到期后故

论缔约过失制度的责任体系及司法现状

论缔约过失制度的责任体系及司法现状 晏景 内容提要: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缔约一方或双方当事人违反因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先合同义务或附随义务,而给缔约相对人或与相对人有祸福与共关系的第三人造成信赖利益损失时,所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其表现形式和存在状态多种多样,并由此组成一个庞杂的责任体系。该体系包括以调整阶段为表现形式的纵向责任范畴和以具体存在形态为表现形式的横向责任范畴。本文拟在论述该责任体系纵、横责任范畴的基础之上,结合司法实践工作对缔约过失责任的现状作一分析。 一、缔约过失制度的责任体系 (一)缔约过失制度的纵向责任范畴 缔约过失制度的纵向责任范畴,是指缔约过失责任的调整阶段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其中包括那些时段和时点。 合同法是一个动态的法律体系,它调整的是契约的整个过程,只要有可能产生信赖的场合,就必须进行调整。缔约过失责任的开始正是从缔约人产生信赖之时起算。正如德国著名判例“香蕉皮案件”:原告在一家百货公司开始营业后二十分钟走进来,在前往纺织部门

时,因踩在掉到通道上的香蕉皮而滑倒受伤。原告遂以该百货公司有缔约过失为由,提起损害赔偿之诉。德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基于缔约上的过失所发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不仅与事故发生时买卖契约是否已经缔结无关,亦非以当事人已开始就契约的缔结进行磋商或请求展示货品为要件。被害人以契约缔结的目的或准备开始为交易接触的目的,换言之,以可能的顾客身份而进入交易场所,即可成立信赖关系。被告百货公司自应就属于其组织领域内可能肇致损害发生的侵害状态或事项,尽交易上必要的注意义务加以排除或防范。 [1]因此,缔约过失责任的调整阶段应以缔约双方建立了合理的信赖关系作为起点较为恰当。 对于缔约过失责任调整阶段的结束,有学者主张,缔约过失责任属于一种先合同义务,合同成立后的义务属合同义务,因而缔约过失责任在合同成立时归于消灭。 [2]笔者对该观点不敢苟同。事实上,合同成立与生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通常情况下合同成立与生效在时间上是一致的,但特殊情况下成立但尚未生效的合同亦不鲜见。如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手续办理完毕合同才生效;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附有生效条件或期限的,合同在条件成就或期限届至时才生效等情形即属此列。缔约当事人进行接触、磋商并订立合同的目的是在于将来合同的实际履行,以实现双方的预期利益,倘使合同成立而不生效,则合同不会被履行,双方的合同目的也无从实现。故从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目的考察“缔约过程”的时间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