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类血细胞正常数量与生理功能

各类血细胞正常数量与生理功能

各类血细胞正常数量与生理功能

血细胞是血液中的各种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以下是各类血细胞的正常数量与生理功能:

1.红细胞(红血球):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细胞,通常占总血细胞数的95%以上。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正常成人男性的红细胞计数为4.5-5.5×10^12/L,女性为4.0-5.0×10^12/L。

2.白细胞(白血球):白细胞是维持人体免疫和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的重要细胞。它们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正常成人白细胞计数为4-

10×10^9/L。

3.血小板(血小板):血小板主要负责血液凝固和止血功能。正常成人血小板计数为150-400×10^9/L。

维持正常血细胞数量和功能主要与人体内各种物质和生理机制有关,如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如果某种细胞数量异常增多或减少,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因此,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对于提前发现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血常规正常值参考

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 2: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3.5~5.5),(单位:10^12/L) 3:血红蛋白浓度(HB)(参考值:120~160),(单位:g/L) 4: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40~48),(单位:%)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0~97),(单位:fL)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6.5~33.5),(单位:pg)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00~360),(单位:g/L) 8: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单位:10^9/L) 9:淋巴细胞比值(LY%)(参考值:17~48),(单位:%) 10:单核细胞比例(MONO%)(参考值:4-10),(单位:%) 11: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参考值:43~76),(单位:%) 12:淋巴细胞计数(LY)(参考值:0.8~4.0),(单位:10^9/L) 13:单核细胞计数(MONO)(参考值:0.3~0.8),(单位:10^9/L)14: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参考值:1.2~6.8),(单位:10^9/L)15:红细胞分布宽度(参考值:11~14.5),(单位:%) 1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参考值:9~18),(单位:%) 17: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考值:7.4~12.5),(单位:fL)18:大血小板比例(P-LCR)(参考值:10~50),(单位:%) 红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血红蛋白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白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血小板计数 [正常参考值] 100~300 ×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生理学复习 各正常指标 (个人整理)

生理学 一、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内液 (占体重40%) 体液 (60%)组织液(15%)→功能性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血浆(5%) (占体重20%) 淋巴 关节液无功能性细胞外液(占组织间液的10%;占体重1-2%) 脑脊液 血浆理化性质:酸碱度pH:7.35—7.45 缓冲体系:HCO3-/H2CO3[HPO4]2-/H2PO4]- 渗透压:渗透压为770kPa(29—310mosm/Kg.H2O) 二、血液 红细胞: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血液Hb:男120--160g/L 女110--150g/L 血细胞白细胞:(4--10)×10^9/L 中性粒细胞:0.5--0.7(50--70%) 嗜酸粒细胞:0.005--0.05(0.5--5%) 嗜碱粒细胞:0.00--0.001(0--1%) 淋巴细胞:0.2--0.4(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血小板:(100--300)×10^9/L 血浆生理: 血晶体渗透压:280--310mOsn/kg(280--310mmol/L) 葡萄糖:3.9—6.1mmol/L 高血糖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血糖≥11.1mmol/L。 血氯:95--105 mmol/L 血钠:135--145 mmol/L 血钾:3.5—5.5 mmol/L 血清总蛋白(TP):60—80g/L 血清白蛋白(A):40—55g/L 血清球蛋白(G):20—30g/L 白/球(A/G)=1.5—2.5:1 血细胞生理: 红细胞压积: 男0.4--0.5 女0.37--0.48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 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正常成人红细胞的数量男性约为(4.5-5.5)X1012*/L,女性约为(3.8-4.6)X1012/L。正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平均直径为8um,周边稍厚,与同体积球形红细胞相比,表面积较大。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在血液的气体运输中有重要的作用。红细胞内也有一些缓冲对,对维持血浆Ph值相对恒定有一定作用。? 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状,这称为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愈大,其变形能力也愈大。因此,正常的双凹圆碟形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大于异常球形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2)悬浮稳定性与血沉。把含有抗凝物质的血液放置于垂直竖立的沉降管中,虽然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却下沉得很慢。红细胞能比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通常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mm)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魏氏法)正常成人男性血沉为0-15mm/h,女性为。0-20mm/h。血沉越小,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好。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是阻碍其下沉的因素,双凹圆碟形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大,与血浆接触面大,所产生的摩擦力亦

大,因而下沉很慢。在某些疾病中,许多红细胞较快地以凹面相互接触,形成一叠红细胞,称为红细胞叠连。叠连后造成了红细胞表面积减小,使红细胞下沉时与血浆的摩擦力减小,沉降加速。影响红细胞叠连的因素并不在红细胞本身,而主要决定于血浆的性质。一般血浆中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时,可使叠连增多,沉降加速;而白蛋白含量增多时,则叠连减少,沉降减慢。 (3)渗透脆性。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内外液体之间的渗透压基本相等,使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如果把红细胞悬浮于低渗盐溶液中,水分子将透入红细胞内,引起红细胞膨胀、破裂,逸出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溶血。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这一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表示红细胞膜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正常人的红细胞在0.42%-0.45%的NaCl溶液中开始溶血,在0. 32%-0.34%的NaCl溶液中完全溶血。某些溶血性疾病患者,红细胞开始溶血及完全溶血的NaCl溶液浓度均比正常人高。不同物质组成的等渗溶液,不一定都能使红细胞的形态和大小保持正常。通常把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形态体积维持正常的盐溶液,称为等渗溶液。NaCl不能自由透过细胞膜,所以0.9%的NaCl溶液是等渗溶液。尿素能自由进入红细胞,使细胞内渗透压升高,水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膨胀破裂,所以1. 9%的尿素溶液虽是等渗溶液,但却不是等张溶液,将红细胞置于其中,会立即发生溶血。 (4)红细胞的能量来源。红细胞内没有糖原贮备,也没有线粒? 体氧化过程,其能量来源由红细胞直接从血浆中摄取葡萄糖,通过?

血常规的正常值

血常规的正常值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血常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出血性疾病检查

血常规

血常规化验说明 血常规检查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这三个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和分析。这三个系统与血浆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参与机体的代谢及每一项功能活动,因此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以及人体的内外环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4项。 1.血红蛋白(Hb): 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2.红细胞(RBC)计数: 正常男性为400万~550万/μL,女性为350万~500万/μL,新生儿为600万~700万/μ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3.白细胞(WBC)计数: 正常成人为4000~10000/μL,新生儿为15000~20000/μL,6个月至2岁婴儿为11000~12000/μL。 增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排除白血病 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以比值计):白细胞分为5类。 a.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试述血细胞的详细分类及正常值。

血液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液体组织,它由液态成分和细胞成分组成,其中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本文将详细介绍血细胞的分类及其正常值。 一、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成分,主要功能是携氧和二氧化碳。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红细胞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 普通红细胞 普通红细胞是成年人体内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它的正常值范围为4.0-5.5×10^12/L。 1.2 恶性贫血细胞 恶性贫血细胞是一种尺寸较大、形态不规则的红细胞,通常是贫血病人体内的主要成分,其正常值范围为0-1。 1.3 巴氏细胞 巴氏细胞是红细胞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出现在新生儿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体内,其正常值范围为0-0.5。

二、白细胞 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类重要细胞,它是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可以清除体内异物和病原体。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白细胞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是人体内数量最多的一类白细胞,其正常值范围为2.0-7.5×10^9/L。 2.2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可以产生抗体和介导免疫反应,其正常值范围为1.0-4.0×10^9/L。 2.3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其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清除体内异物,其正常值范围为0.1-0.6×10^9/L。 2.4 嗜酸粒细胞

嗜酸粒细胞是一种可以释放组织胺的白细胞,是过敏反应的重要参与者,其正常值范围为0-0.5×10^9/L。 2.5 嗜碱粒细胞 嗜碱粒细胞是一种可以释放组织碱的白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抑制过敏 反应,其正常值范围为0-0.2×10^9/L。 三、血小板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其主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固和血管 修复。血小板的正常值范围为100-300×10^9/L。 在临床工作中,了解血细胞的分类及其正常值对于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加强对血细胞的学习和了解,可以提高治疗患者疾病的效果。在医学上,血细胞的详细分类和正常值的了解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非常重要。在进行血液检查时,医生会注意各种血细胞的数量和比例,以判断患 者的健康状况。以下将继续扩写血细胞的分类及其正常值的相关内容。 四、异常血细胞的意义

血细胞的种类和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 2和CO 2 ,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 用。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如果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出来,溶解于血浆中,即丧失上述功能。 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1.吞噬作用吞噬作用是生物体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对于其要消灭的对象无特异性,在免疫学中称之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很强,嗜酸性粒细胞虽然游走性很强,但吞噬能力较弱。 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一般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处聚集,并将其吞噬,这是因为白细胞有趋化性。由于细菌体或死亡的细胞所产生的化学刺激,诱发白细胞向该处移动(图5-5)。组织发炎时产生一种活性多肽,也是白细胞游动的诱发物质之一。 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

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内仅生活3~4天,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变为巨噬细胞后,体积加大,溶酶体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但其吞噬对象主要为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等。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此外,它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的作用。 2.特异性免疫功能淋巴细胞也称免疫细胞,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所谓特异性免疫,就是淋巴细胞针对某一种特异性抗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或进行局部性细胞反应,以杀灭特异性抗原。血液中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 (1)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是由T细胞来实现的。这种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80%~90%。T细胞受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其免疫作用表现以下三个方面。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B细胞与T 细胞起协同作用,互相加强,来杀灭病原微生物。 (2)体液免疫体疫免疫主要是通过B细胞来实现的。当此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种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以针对不同的抗原。B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蛋白质合成旺盛。抗体通过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抗体能中和、沉淀、凝集或溶解抗原,以消除其对抗体的有害作用。

红细胞计数正常值

红细胞计数正常值 红细胞计数正常值 几乎全部的脊椎动物,加上部分无脊椎动物,他们身上的红素都会跟着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流动,使躯体可以正常的进行机能活动,这种细胞就是我们说的红细胞。那么,红细胞计数在人体当中的正常值是多少呢? 男性红细胞计数正常值:4.0~5.5 × 10^12/L(400万-550万个/mm3)。 女性红细胞计数正常值:3.5~5.0 × 10^12/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红细胞计数正常值:6.0~7.0× 10^12/L(600万-700万个/mm3)。 红细胞当中因为含有一种红色的血红蛋白,所以人的血液会是红色。血红蛋白可以吸收吸入空气当中的氧,所以红细胞在人体循环时,可以把血红蛋白所吸入的氧气运送给全身的各个组织,人体的新陈代谢会同时产生二氧化碳,而红细胞也需要携带二氧化碳和肺泡的氧气进行交换,再把二氧化碳从体内排出。 当一个人的红细胞数量减少时,其输送氧气的能力就会降低,缺氧会引起人贫血,严重时会危及生命;而如果红细胞太多,那么血液就会变的非常粘稠,血管会发生阻塞。 红细胞计数偏低的原因

红细胞为人体输送着维持生命的氧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血液细胞。如果红细胞计数偏低会给人带来很多影响,例如缺氧、贫血等,人体会感觉非常乏力,没有精神,大脑反应也会迟钝。如果红细胞计数偏低,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呢? 1、红细胞丢失过多:急性红细胞丢失过多,最常见的就是因为身体发生出血现象,例如伤口,体内的脏器破裂等。慢性的红细胞丢失常见于一些疾病,比如说消化性溃疡、痔疮,还有十二指肠钩虫病等一些疾病; 2、红细胞寿命缩短:当人体因为一些原因发生溶血时,红细胞的寿命就会缩短,引起红细胞计数偏低; 3、红细胞生成障碍:白血病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缺铁性贫血患者中常见红细胞生成障碍。 发生贫血的情况。当成年男性红细胞当于350万个以下时,女性少于300万个以下时,就是发生了贫血。贫血严重的情况下,患者会面色苍白,手脚冰冷,心悸、目眩,甚至引起哮红细胞的减少,也就意味着血红蛋白减少,使人体喘,更严重的情况还会引起患者心脏衰竭,休克等严重危害。 红细胞计数偏高的原因 红细胞计数偏高,就是人体的红细胞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正常数值。红细胞增多分为有生理性增高和病理性增高,还有不良生活习惯所引起的这三种情况。当红细胞数量远远超过正常水平时,患者会发生呕吐,腹泻的症状,还会引起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那么,红细胞计数偏高都有哪些原因呢? 1、生理性升高 当人体活动量较大,或者经过剧烈运动以后,会引起红细胞增高。当人体活动时,需氧量增加,只有红细胞能提供充足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血细胞生理.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 1、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目最多的一种(1012个/升)。同种动物的红细胞数目常随品种、年龄、性别、生活条件等的不同而有差异。 哺乳动物——无核、双凹圆盘形细胞。 骆驼和鹿——呈椭圆形。 禽类——有核的椭圆形细胞。 2、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 红细胞膜对各种物质的通透有严格的选择性,H 2O、O 2 、CO 2 等可以自由通过 细胞膜,葡萄糖、氨基酸、尿素较易通过,所有的胶体物质都不能通过。 (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和血沉 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悬浮稳定性的大小可用红细胞的沉降率表示。将抗凝处理的血液放入血沉管内垂直静置,于是红细胞将逐渐互相聚合叠连在一起慢慢地下沉。 (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和溶血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内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如果把红细胞置于等渗溶液(0.9%NaCI)中,它能保持正常的大小和形态。若将红细胞置于高渗NaCI 溶液中,则红细胞内的水分外渗而皱缩。相反,若将红细胞置于低渗NaCI溶液中,水分会渗入红细胞内,膨胀成球形,胞膜最终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这一现象称为溶血。 3、红细胞的功能 (1)运输功能; (2)缓冲作用; (3)免疫功能。 4、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动物出生后,红细胞由红骨髓的髓系多功能干细胞分化增殖而成。红细胞生成过程中,除了骨髓造血机能正常外,还必须有充足的造血原料和促进红细胞成熟的物质。 (2)红细胞的破坏:红细胞在血液中的平均寿命约为120d。衰老的红细胞形态异常、代谢紊乱、脆性增大,极易在血流的冲击下破裂或停滞在脾和骨髓中,被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的血红蛋白很快被分解为珠蛋白、铁和胆绿素。 二、白细胞 1、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 (1)分类 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颗粒的白细胞,简称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另一类是无颗粒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2)数量 白细胞的数量随动物生理状况而变化。如下午比早晨多,剧烈运动时比安静时多,妊娠末期比初期多,初生幼畜比成年多,进食后比平时多。 2、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具有变形、趋化性和吞噬等特性,主要参与机体的防御和免疫等反应,防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但各类白细胞的功能又有所不同。 (1)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对细菌毒素和受损组织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有较强的趋化性。 (2)嗜酸性粒细胞:也能作变形运动,并具趋化性。因其缺乏溶菌酶,虽有吞噬能力,但基本上无杀菌能力。 (3)嗜碱性粒细胞:能变形游走,但无吞噬功能。胞质内的组织胺对局部炎症区域和小血管有舒张作用,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利于其他白细胞的游走和吞噬活动。 3、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1)白细胞的生成

血液参考正常值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 血液常规检验参考正常值 RBC 红细胞计数 男:4.0Xl2一5.5 X1012/L 女:3.8X1012一5.0X1012/L HGB(Hb) 血红蛋白 男:120~160 g/L (血色素) 女:110一150g /L HCT 红细胞比积 男: 40一50% (PCV) 女: 35一45% MCV 平均红细胞体积 80一94fl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26~32pg 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310一350g /L 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血常规生化指标与临床意义

血常规 1.红细胞RBC或BLC 参考值:~10^12 生理功能:附1 1、运输氧、二氧化碳、电解质、葡萄糖以及人体排出来的废物新陈代谢所必须的物 质;酸碱平衡功能血红蛋白Fe2+ 2、吞噬细胞样的功能,在其细胞膜表面具有过氧化物酶,该酶是典型的溶酶体酶,它 可起着巨噬细胞样的杀伤作用; 3、免疫粘附功能: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补体C3b结合后,可粘附于灵长目或非灵长目 的红细胞与血小板上C3b受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特性是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所不及的; 4、防御感染:细胞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免疫粘附后,不仅可以通过过氧化物酶对 它们产生直接的杀伤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吞噬细胞对它们的吞噬作用;因此,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可以看作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因素之一; 5、免疫功能:识别携带抗原;清除循环中免疫复合物;增强T细胞依赖反应;效应 细胞B/T样作用 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继发性:代偿性增多缺氧等,非代偿性增多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等肿瘤相关及肾盂积水、多囊肾、肾癌等肾脏相关; 减少:生理性:≤15岁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等;病理性: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生成过多、破坏过多、丢失过多; 2.血红蛋白HB或HGB 参考值:115~150g/L 生理功能:运输氧、二氧化碳、电解质、葡萄糖以及人体排出来的废物新陈代谢所必须的物质;酸碱平衡功能血红蛋白Fe2+ 增多:

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等;病理性增多: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减少:轻度:血红蛋白<90g/L、中度:血红蛋白90~60g/L、重度:血红蛋白 60~30g/L、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 生理性:≤15岁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等;病理性: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生成过多、破坏过多、丢失过多 (1)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L一定量的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 增多:血液浓缩;其他同红细胞 降低:同红细胞 2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2~100fL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参考值:27~34pg 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16~354g/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除了使用血红蛋白这个指标判断贫血外,还要参考红细胞数量,如二者比例失调,则需进一步参考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因不同病因引起的贫血,可使红细胞产生形态的变化,检查红细胞形态特点可协助临床寻找病因; 贫血形态学类型MCVfl MCHpg MCHC 病因举例 正常细胞性贫血82~95 27~31 320~360 急性失血,溶血,造血功能低下,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部分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 1.白细胞分类(DC): 化验介绍: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参考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50-70%嗜酸性粒细胞(E):0.5—5%嗜碱性粒细胞(B):0-1%淋巴细胞(L):20-40% 单核细胞(M):3—8%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N):中性粒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增高见于: a.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b.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c.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d.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减少见于: a.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b.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c.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 d.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2)嗜酸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与变态反应有关,并有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增多见于: a.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b.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c.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d.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减少见于: a.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3)嗜碱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特殊的免疫反应。增多见于: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b.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 (4)淋巴细胞(L):淋巴细胞能产生和运载抗体,在防御病毒感染方面有重要作用。增多见于: a.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 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减少见于: a.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放射线。 b.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 (5)单核细胞(M):单核细胞具有游走性和吞噬作用,除吞噬细胞和异物外,又能吞噬原虫及具有类脂质包膜的结核杆菌及麻风杆菌。增多见于: a.某些感染:伤寒、结核、疟疾、黑热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b.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殖综合症、恶性组织细胞病。 2。白细胞计数(WBC): 化验介绍: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值: 显微镜计数法、自动血球仪法:成人:0.4万—1万/μl 儿童:1.1万-1.2万/μl 新生儿:1。5万-2万/μ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