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细胞图谱

血细胞图谱

常见血细胞图谱:

红系

原始红细胞

胞体:直径15-20μ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旁,约占细胞的4/5,紫红色,染色质颗粒状,

核仁明显.

核仁:1-2个,大小不均,模糊或清楚,染浅兰色.

胞浆:量少,或有部分胞浆呈伪足状,深兰色且厚,近核处不见色浅区.

早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12-24μ

胞核:圆或椭圆,占细胞2/3以上,居中或稍偏位,核膜明显,紫色,

染色质可浓集或粗密的小块,较原红粗糙些,无核仁。

胞浆:量稍多,部分可有伪足,深兰,但较原红稍浅,血红蛋白开始

形成,出在核周围,无颗粒。

中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8-15μ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位,占细胞2/3-1/2大小,染色质粗糙排列成堆,其中有空白出现如打碎砚墨感,呈车轮状排列,深紫色,核染色质间有淡染区,称付染色质,核膜明显,无核仁。

胞浆:中等量或多量,不透明,浆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因含不等量血红蛋白,可呈嗜多色性,可呈兰绿色,兰红色,淡红色等。

晚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7-10μ

胞核:圆形,稍偏或居中,占细胞的1/2以下,粗糙虽不规则致密团块。可见车轮状痕迹,核膜明显,无核仁,随着细胞的成熟,核致密坚实,呈结构不清的紫红色的一团。有时可见核分裂,核溶解。溶血性贫血时,核有畸形。

胞浆:量较多,不规则,颜色因含多量血红蛋白,几乎和成熟红细胞相同呈粉红色或带极淡的兰色。

上一页

嗜多色性红细胞(胞体直径:8-11μ)

正常成熟红细胞浆为弱嗜酸性,呈较均匀的淡红色,如呈灰兰色(整个红细胞或其一部分)则称为嗜多色性红细胞。这种红细胞属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体积多较大,其染成灰兰色的嗜碱性物质是胞浆中的核糖体,它随着细胞的完全成熟而消失。目前认为嗜多色性红细胞经煌焦油兰染色后即表现为网织红细胞。

上一页

成熟红细胞(胞体直径:7-7.5μ)

成熟红细胞是呈粉红色,中央稍浅,大小近似相等无核的细胞。

上一页

原巨红细胞(胞体:直径19-27μ)

巨红细胞是红细胞的另一系统,也分早、中、幼、晚。但均较正常红细胞为大。此种细胞可见于胚胎早期,恶性贫血及营养不良性巨细胞贫血。系由于生血素(VitB12、叶酸)缺乏或吸收利用障碍所致。这类细胞共同特点是:胞体大,胞浆丰富,核染色质较为细致,排列较为疏松。

上一页

缺铁性红细胞

胞体:直径<6.5μ

典型的血象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的减少较之红细胞的减少更为明显。红细胞胞体较小,大小和形状很不一致,每一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较少,仅周围一圈红色,中间有大片无色透明的区域(环状红细胞)。

上一页

红细胞聚集分布

成熟红细胞随机呈块状或束状聚集在一起,临床主要表现为以下病症:1.多种抗体暴露;2.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3.非典型肺炎;4.金葡菌感染;5.冷凝集疾病。

上一页

缗钱状分布红细胞

四个以上成熟红细胞如缗钱状堆叠,主要常见于高蛋白血症;多发

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以及感染或怀孕时出现的纤维蛋白原增高症。

上一页

棘形红细胞

棘形红细胞是一种带刺的红细胞,刺呈针刺状或尖刺状。这种红细胞见于:棘细胞增多症(血浆β-脂蛋白缺乏症),可高达70-80%,其它也见于肝病及制片不当时,正常红细胞也会变成棘细胞。

上一页

靶形红细胞

红细胞中央色深,外周以苍白圈,在近红细胞边缘处又较深。形同射击之靶,在正常情况下靶形细胞极少见。但在黄疸、肝病、脾切除后,缺铁性贫血,尤其是在地中海贫血的血涂片上颇为常见。

上一页

水滴形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如梨形或水滴形,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及骨髓纤维化,以及地中海贫血、脾功能亢进或肾病等。

上一页

Bite Cell 红细胞

由于细胞内血红蛋白变性或沉淀成块,使细胞呈半圆形,提示可能有红细胞膜的缺乏,如G-6-PD缺乏症。

上一页

镰状红细胞

这种红细胞两端尖锐,长而狭,形如镰刀样,见于先天性镰状红细胞贫血和Hb-C病等。

上一页

刺毛红细胞

亦称锯凿细胞。包括刺细胞、钻细胞及距细胞。往往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NH,距细胞多见于肝脏疾病,钻细胞也见于尿毒症。

上一页

半月形红细胞

胞体巨大,呈月形,淡红色。为衰老红细胞在制片时人工造成,或见于某些增生性贫血、血小管球性肾炎。

上一页

固缩红细胞

红细胞中有一侧清晰区,而血红蛋白浓缩偏向另一侧,临床上常见于婴儿固缩红细胞增多症。

上一页

椭圆形红细胞

红细胞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正常人椭圆形红细胞也可高达15%。这种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这种红细胞至少占25%,一般要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在大红细胞性贫血可达25%,恶性贫血及严重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镰刀形贫血也可见此细胞。

上一页

球形红细胞

此种红细胞直径缩短,厚度增加,细胞中心区的血红蛋白比周围多,呈小球形状。常见于遗传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如Hb-S等)。

上一页

双淡染区红细胞

上一页

口形红细胞

口形红细胞的中心淡染区呈条状,这种细胞正常小于4%,增高见于口细胞增多症,急性酒精性中毒时可大于5%。

上一页

裂红细胞

指红细胞碎片,包括盔形红细胞等,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心源性溶血性贫血等红细胞破碎综合症;其它常见于化学中毒、肾功能衰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上一页

大红细胞

上一页

小红细胞上一页

点彩红细胞

又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血片中有时可见在染色正常的或胞浆嗜多色性红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深兰色颗粒者称为点彩红细胞。在正常人血片中极少见,约占0.01%。此种细胞出现表示再生加速并有紊乱现象。有人认为它是由于在铅、铋、锌、汞中毒时红细胞膜被金属破坏,而嗜碱性物质在染色时被沉淀所致。铅中毒病人此种细胞明显增多,为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上一页

点彩红细胞

又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血片中有时可见在染色正常的或胞浆嗜多色性红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深兰色颗粒者称为点彩红细胞。在正常人血片中极少见,约占0.01%。此种细胞出现表示再生加速并有紊乱现象。有人认为它是由于在铅、铋、锌、汞中毒时红细胞膜被金属破坏,而嗜碱性物质在染色时被沉淀所致。铅中毒病人此种细胞明显增多,为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上一页

H-J小体

是核的残留物,表现为在成熟或晚幼红细胞胞浆内有一至数个染成深紫红色的小圆点,大小不一。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

血、脾切除后以及缺铁性贫血等的骨髓及血片。

上一页

血红蛋白C 结晶

HbC溶解度较低,高浓度时则析出棍棒状或六角形结晶,一般用较

厚的血片、缓慢干燥后作罗氏染色,或在玻片上加3g/LNaCl液2

滴,再加新鲜血1滴,复以盖片,四周涂凡士林,在37℃放置一小

时后用油镜观察,即可见到.

上一页

粒系:

原始粒细胞

胞体:直径10-20μ,圆或稍椭圆。

胞核:较大、圆或稍椭圆居中或稍偏一侧,占细胞2/3以上,染色

质细呈细粒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沙,无浓集。核膜较不清

楚。

核仁:2-5个较小,清楚,呈淡兰或无色。

胞浆:量少,呈明亮天兰色,绕于核周,无颗粒,过氧化酶染色阴

性,但后期有时也可见阳性颗粒。

上一页

早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2-15μ,比原始粒细胞较大。

胞核:大,圆或稍卵圆形,位于中央或稍偏位,染色质颗粒较原始粒细胞稍粗糙,呈均匀大沙粒体,核膜不清楚。

核仁:核仁1-3个,但有时核仁少而小。

胞浆:量较多,分布可不等量。淡兰色,无核周界,有嗜天青颗粒,过氧化酶染色阳性。

上一页

嗜中性中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6-20μ,圆形。

胞核:圆形,或稍有凹陷,位于中央或稍偏位,约占整个细胞2/3,染紫红色,核膜明显,染色质尚均匀,随成熟渐增浓或呈小块状,核仁厚失。

胞浆:多,淡红色,有多量嗜中性颗粒,染紫红色,细而圆。

上一页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上一页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上一页

嗜中性晚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15-25μ

胞核: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不到核直径的一半。核膜增厚,染色质粗糙,紧密,核仁消失。

胞浆:量多,浅红色。全胞浆中布满中性特异颗粒。

上一页

嗜酸性晚幼粒细胞

上一页

嗜碱性晚幼粒细胞

上一页

嗜中性杆状粒细胞

上一页

实验一红细胞计数

实验一红细胞计数 一、实验目的: 掌握红细胞计数原理及技术。 二、实验原理: 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充入计数池中,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经过换算示得每升血液内的红细胞数。 三、实验器材及试剂: 显微镜、血红蛋白吸管、计数板、盖玻片、生理盐水。 四、实验操作: 1、取试管1支,加稀释液3.98ml或1.99ml。 2、用清洁干燥的微量吸管准确吸取末梢血10微升。 3、擦去管尖外部余血、轻轻注入红细胞稀释液底部,再吸取上层稀释液清洗吸管2-3次,立即摇匀。 4、将计数池与盖玻片用软布料擦净,将盖玻片覆盖于计数池上。 5、用吸管吸取混匀的红细胞悬液,充入计数池中。 6、静止2-3分钟,待经红细胞下沉后,用高倍镜或低倍镜计数中央大方格内四角和正中五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 五、计算 N(五个中方格内RBC数)×5×10×106×200=N×1012个/升 ×5:表示5个中方格内RBC数换算为1个大方格内RBC数 × 10:1个大方格容积、0.1ul、换算为1ul内RBC数 × 106:1ul换算为1升内红细胞数 × 200:稀释倍数 六、正常参考值 正常参考值:成年男性:4.00-5.50×1012/升 成年女性:3.50-5.00×1012/升 新生儿: 6.00-7.00×1012/升 实验二血红蛋白测定 一、实验目的: 掌握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比色法原理及技术。 二、实验原理: 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再与CNˉ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HicN)。 HicN最大吸收峰540nm,最小吸收波谷504nm,在特定的条件下,毫摩尔消光系数为44L.mmol-1 .cm-1 ,因此根据标本的吸光度,即求得血红蛋白浓度。 三、实验操作: 1、取指血20ul,加到5ml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混匀,静止5分钟。 2、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波长540nm,以蒸馏水或空白转化液调零,测定吸光度。 3、用血红蛋白浓度为50g/L、100g/L、150g/L、200g/L在721型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吸光度分别为0.13,0.27,0.405,0.54. 四、计算:血红蛋白(g/L)=测定管吸光度×367.7

血液、体液细胞以及有形成分形态图谱

所有分类共有11 个相册,230 张相片。 细菌图谱|16张 红系统|39张粒系统|53张血小板|5张淋巴细胞系|11张尿液图谱|64张粪便图谱|5张精液图谱|18张 关节腔积液|5张脑脊液图谱|3张其它体液图谱|11张最新更新情况,截止到2010-7-23 11:26:37 血液图谱共有5 个相册。

细菌图谱|16张 红系统|39张粒系统|53张血小板|5张 淋巴细胞系|11张 尿液图谱 白细胞管型(SM染色)白细胞管型(未染色)表层移行上皮细胞草酸钙结晶胆固醇结晶胆红素结晶非晶性尿酸盐非均一性血尿红细胞

胱氨酸结晶含铁血黄素颗粒含铁血黄素阳性细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尿液图谱 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酪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粗颗粒管型 红细胞管型宽大管型蜡样管型(未染色)肾上皮细胞管型 透明管型(染色)透明管型(未染色)细颗粒管型脂肪管型 尿液图谱 磷酸钙结晶尿酸结晶三联磷酸盐结晶药物结晶(吡哌酸)药物结晶(磺胺甲基异造影剂结晶(碘番酸)造影剂结晶(泛影葡胺造影剂结晶(泛影酸)

鳞状扁平上皮(SM染色) 鳞状扁平上皮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层移行上皮细胞马耳他交叉现象尿白细胞(未染色)尿液中巨噬细胞尿液中巨噬细胞尿中酵母菌(未染色)尿中酵母菌(SM染色)尿液白细胞白细胞管型 扁平上皮细胞草酸钙结晶大圆上皮细胞胆固醇结晶尿液图谱

胆红素结晶 滴虫非晶体尿酸盐胱氨酸结晶尿红细胞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蜡样管型 酪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尿酸结晶肾衰竭管型尿液图谱

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透明管型尾形上皮细胞 鲍氏志贺菌 鲍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化脓性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 化脓性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细菌图谱 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病柰瑟氏菌淋病柰瑟氏菌 新型隐球菌荚膜(脑脊液标本墨 汁负染色) 红系统

血液形态与身体健康检查

血液形态和身体健康检查 一、理论依据 1、细胞形态学 ?通过高分辨、高倍显微镜,可以直接观察到血液及其它体液和分泌物的细胞、微生 物和其它各种有形成分的形态、大小、活性 ?不需要经过特殊处理,可以得到真实、原始的信息,并以此结合临床对多种疾病做 出诊断或提示。 细胞形态学——在活血血象上的使用 ◆观察红细胞:在相差光下可以清晰地看到红细胞细胞膜的波动和二面微凹的圆盘状 态,通过对红细胞活性、聚集度、形状、皱缩和缺损程度的观察来分析相关的身体 健康状况; ◆观察白细胞:可直接清晰动态分辨出各类白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及其活性,并可 动态直接看到其吞噬物过程。根据其活动情况来判断白细胞的功能,从而了解机体 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状况,同时可直接分类T、B淋巴细胞和活化的T、B淋巴细胞。 ◆观察血小板:能直接观察血小板活化和刺状血小板的聚集程度,对血小板聚集程度 做出粗略估计 ◆观察血液中其它有形成分:能直接观察血液中的胆固醇结晶、内外源性凝块、乳糜 微粒、支原体等有形成分及其病原生物。 细胞形态学——在干血血象上的使用 干血血象形态学和代谢紊乱之间有着特殊的相互联系。可以通过对干血血象形态的观察,发现机体在临床、亚临床水平上发生的代谢紊乱和疾病状态。 2、氧自由基学说 ?人体必须通过氧气才能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不过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因为氧化作 用也会产生“自由基”物质; ?自由基:含有未配对电子的高度活跃的小分子或原子,很容易和其它分子或原子发 生氧化反应。 ?“自由基”具有很高的化学毒能,在体内会破坏其他正常的细胞,甚至攻击正常的 细胞,造成体内分子、细胞、组织的氧化损伤。 ?自由基的危害 之一:构成机体的成分之中,最易受自由基影响的大概要算脂质,而脂质是构成生 物膜的主要成分,生物体膜中含有了易受自由基氧化的不饱和脂肪酸。脂质过氧化 作用主要是在不饱和脂肪酸中发生的一种自由基链式反应;活性氧的损伤,主要是 通过脂质过氧化对细胞膜的损伤。自由基代谢紊乱是引起肾虚症、下体虚弱、正气 不压邪的原因;粥样硬化和动脉壁中过氧化值质含量具有非常显著的相互关系。 之二:自由基是通过侵蚀细胞膜上的脂质,使细胞膜破损,造成细胞内涵物逸出。 之三:Reactive Oxygen Toxic Species [ROTS]块,即反应性中毒物质,简单译为氧毒 种,也称为氧自由基毒素群体、自由基氧化痕迹、正在氧化的毒素集团。概因健康 状况欠佳时,不论外因、内因,也无论生理、病理,最先受到的侵害总是在生化代 谢过程中,需氧代谢降低、无氧代谢增加,导致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超氧化物 不能及时被代谢蓄积,形成所谓的ROTS块。它对正常生化过程有很强的反应性,对 周围首先是血液系统造成氧毒性损害。 ?在活血血像中:皱缩的红细胞膜为自由基损伤所导致,因为红细胞膜中所含的不饱 和脂肪酸很容易受到自由基的攻击而发生过氧化。 ?在干血血像中:ROTS块是自由基损伤后的轨迹,通过八分图(全息胚),可从不同 部位的ROTS块以及形态,反映身体各部位不同的自由基损伤。 3、全息胚理论 ?全息胚理论源自中国的张颖清教授发表的《全息胚及其医学使用》。

高中生物红细胞知识点及记忆口诀

高中生物红细胞知识点及记忆口诀 1、红细胞形态 人类成熟红细胞双凹圆盘状,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与周围血浆充分进行气体交换,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运送O2。 2、红细胞的细胞结构 人类红细胞由于有特殊的运输O2功能,没有细胞核,其细胞内细胞器在分化中都退化了,无任何细胞器,即无线粒体和核糖体等。这种结构特点可使红细胞自身的代谢率大大降低,利于相关气体运输。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一般没有细胞核,寿命较短,且没有DNA,不具有各种基因。 人成熟的红细胞中由于没有各种细胞器,生物膜除了细胞膜外,没有其它的生物膜(如线粒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等)。正因为如此血影实验中往往用血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注意:并不是所有生物的红细胞都没有细胞核,只是人和哺乳类成熟红细胞是无核的, 也无细胞器,只有细胞膜和除细胞器之外的细胞质。常用于研究细胞膜的材料。而鸟类、两栖类、鱼类的红细胞都是有核的,和正常的细胞结构一样,常用于生物学实验中的DNA粗提取与鉴定。教材中无丝分裂以蛙的红细胞为例,无丝分裂中具有染色体复制(没有染色体形态变化),可知蛙红细胞中也具有细胞核。 质疑:人体成熟的红细胞内无核,能算真核细胞吗? 哺乳动物所有的细胞都是真核细胞,也就包括成熟的红细胞!它之所以没有细胞核,是因为在进化过程中,红细胞的功能逐渐演化为运输.所以细胞核就慢

慢消失了. 还有,并不是所有的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成熟植物的筛管细胞也是没有细胞核的! 3、成熟红细胞代谢问题 成熟红细胞不仅无细胞核,而且也无线粒体等细胞器,不能进行有氧呼吸。血糖是其唯一的能源。成熟红细胞保留的代谢通路主要是葡萄糖的酵解,即无氧呼吸。所以红细胞是少数几种在需氧型生物中进行无氧呼吸的组织细胞之一。特别应注意:原核生物虽没有线粒体,但部分原核生物可以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场所在细胞膜。(注意: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这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主动运输)相异。) 4、人成熟红细胞中无核糖体,其血红蛋白来源 人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核糖体,但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这些血红蛋白是在核退化前合成的,核退化后不能再合成。 5、人体红细胞来源 红细胞本身不能分裂增殖,红细胞的产生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直接分化而来。红细胞的形成过程是核幼稚红细胞到无核网织红细胞再到成熟红细胞发育过程。 6、人体红细胞寿命 人体成熟红细胞由于无细胞核和一些细胞器,它们的寿命相对较短,平均

血细胞图谱

常见血细胞图谱: 红系 原始红细胞 胞体:直径15-20μ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旁,约占细胞的4/5,紫红色,染色质颗粒状, 核仁明显. 核仁:1-2个,大小不均,模糊或清楚,染浅兰色. 胞浆:量少,或有部分胞浆呈伪足状,深兰色且厚,近核处不见色浅区. 早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12-24μ 胞核:圆或椭圆,占细胞2/3以上,居中或稍偏位,核膜明显,紫色, 染色质可浓集或粗密的小块,较原红粗糙些,无核仁。 胞浆:量稍多,部分可有伪足,深兰,但较原红稍浅,血红蛋白开始 形成,出在核周围,无颗粒。

中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8-15μ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位,占细胞2/3-1/2大小,染色质粗糙排列成堆,其中有空白出现如打碎砚墨感,呈车轮状排列,深紫色,核染色质间有淡染区,称付染色质,核膜明显,无核仁。 胞浆:中等量或多量,不透明,浆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因含不等量血红蛋白,可呈嗜多色性,可呈兰绿色,兰红色,淡红色等。

晚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7-10μ 胞核:圆形,稍偏或居中,占细胞的1/2以下,粗糙虽不规则致密团块。可见车轮状痕迹,核膜明显,无核仁,随着细胞的成熟,核致密坚实,呈结构不清的紫红色的一团。有时可见核分裂,核溶解。溶血性贫血时,核有畸形。 胞浆:量较多,不规则,颜色因含多量血红蛋白,几乎和成熟红细胞相同呈粉红色或带极淡的兰色。 上一页 嗜多色性红细胞(胞体直径:8-11μ) 正常成熟红细胞浆为弱嗜酸性,呈较均匀的淡红色,如呈灰兰色(整个红细胞或其一部分)则称为嗜多色性红细胞。这种红细胞属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体积多较大,其染成灰兰色的嗜碱性物质是胞浆中的核糖体,它随着细胞的完全成熟而消失。目前认为嗜多色性红细胞经煌焦油兰染色后即表现为网织红细胞。 上一页

常见血清蛋白电泳扫描及图谱

常见血清蛋白电泳扫描及图谱 网络 仪器:Sebia Hydrasys LC、Hyrys 方法:琼脂凝胶电泳 染料:氨基黑 一.正常血清: HYDRAGEL 7, 15 HYDRAGEL 7 PROTEIN(E)

HYDRAGEL PROTEIN(E) 15 正常参考值: Alb:57%-68% α1:1.0%-5.7% α2:4.9%-11.2% β:7%-13% γ:9.8%-18.2%

各组分构成: Alb:白蛋白 α1:α1酸性糖蛋白;α1抗胰蛋白酶; α2:HP;CP;α2巨球蛋白;α脂蛋白; β:转铁蛋白;补体系统;β脂蛋白 γ:IgG;IgM;IgA;IgD;IgE 二.双白蛋白血症型: 主要特征:在白蛋白部位有两个区带,光密度计扫描出现双峰,呈剪刀状。 产生原因:双白蛋白血症分为持久型和暂时型两种。持久型主要是家族性血清蛋白异常的疾病,极少见,为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而暂时型主要是指肾功能不全的 在治疗期间使用大剂量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形成快泳动性的白蛋白成分,治疗中断即逐渐消失。 三.先天性白蛋白缺陷型:

主要特征:由于血清白蛋白的显著降低,血清总蛋白也随之降低,α1、α2球蛋白明显增高,γ球蛋白也增高。严重无白蛋白血症时,白蛋白有时可降为零。 产生原因:本病是极少见的先天性疾病,可能由于肝细胞内白 蛋白合成功能遗传性缺陷或明显低下所致。该病患 者的白蛋白含量尽管只有正常人的0.05%,而其血 浆胶渗透压仍为正常人水平的 1/2左右, 是由于 球蛋白代偿性增加所致,如传铁蛋白为正常人的 2 -3倍,α1巨球蛋白为正常人的3.5倍,β脂蛋白为3 倍,IgM为3倍,这时血清白蛋白的半衰期也明显延 长,可为正常人的3-4倍,对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均有一定作用。 Could not connect: Can't connect to MySQL server on '192.168.0.109' (10060)

《组织学与胚胎学》全套图谱 详细版

《组织学与胚胎学》图谱 第一章上皮组织 图1-1单层扁平上皮-间皮的表面观(肠系膜铺片镀银染色10×10)细胞为不规则的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核为浅色的圆形或椭圆形位于中央。 图1-2单层扁平上皮-间皮的表面观(肠系膜铺片镀银染色10×20)

图1-3单层扁平上皮(结缔组织中毛细血管的切面HE染色10×20)血管内表面内呈一条红色细线,内皮细胞界限不清,核为扁椭圆形突向管腔。 图1-4单层立方上皮(甲状腺HE染色10×20)甲状腺滤泡腔内为红色胶质,滤泡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细胞核为圆形,大小比较一致,排列整齐。 图1-5单层柱状上皮(胆囊HE染色10×20)胆囊皱襞的粘膜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柱状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为椭圆形,靠近细胞的基底部,上皮的基底部可见染成红色细线状的基膜。

图1-6单层柱状上皮(小肠HE染色10×40)上皮内的柱状细胞界限清楚,形态为高柱状,游离面可见纹状缘,上皮内可见轮廓清楚的呈高脚酒杯状的杯状细胞,顶端胞质染色浅为空泡状,基底部较细,可见较小的扁椭圆形细胞核。 图1-7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气管HE染色10×20)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高矮不等的纤毛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梭形细胞和锥形细胞组成,从切面上看细胞核排列为3~4层,好似复层上皮,实际上每细胞的基底部都长在基膜(↑)上,上皮的游离面可见明显的纤毛(↓)和空泡状的杯状细胞(←)。

图1-8复层扁平上皮(食管HE染色10×10)图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基底层细胞为小的立方或矮柱状细胞,具有增生分裂能力,细胞核为圆形、排列密集、染色深、体积小,中间部分的细胞为较大的多边形,细胞轮廓较清楚,细胞核为较大的圆形,胞质染色较浅,表面的数层细胞为扁平形,细胞核为梭形,体积最小。上皮的基底部与深部的结缔组织的连接处呈凹凸不平状。 图1-9变移上皮(膀胱HE染色10×40)又称移行上皮,上皮的细胞形态和排列层数随器官的功能状态而发生变化。从切面上看,细胞排列为多层,细胞核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最表层的细胞形态为大立方形,胞质染色深,可见双核,可覆盖下面2~3细胞,称为盖细胞,中间层细胞为多边形或梨形,基底层为矮柱状或立方形。 第二章结缔组织

周围血细胞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周围血细胞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昆明市儿童医院检验科胥冀 周围血细胞形态及其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的形态不但可直接反映血液系统疾病,而且可为其它系统疾病间接提供诊断、辅助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判断等实验室检查客观证据 血细胞形态的直接检查主要使用显微镜,早在20世纪50年代发明了血细胞计数仪,如今各种血液分析仪在临床实验室得到广泛应用,它能计数血细胞数量,进行分类以及提示异常血细胞。但是许多病理变化的血细胞,目前仍然需要人工通过显微镜检查来最终核实,确认血细胞的形态和种类。因此,准确而熟练地识别血细胞形态具有重要的临床实际意义。 质量保证 一人员资格 一切与质量相关的因素中,人士科学规范检查的决定性因素。 人员资格:只有那些受过系统专业血液学细胞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考核(包括骨髓细胞学检查)合格的人员,才能视为是检查周围血细胞形态的合格人员。二实践积累 识别血细胞形态需要长期的临床实践,特别是结合疾病,不断观察总结各类疾病发生时血细胞千变万化的形态改变的特点,从显微镜下直接积累实际的经验,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检验信息。 三参考图普 识别血细胞形态,除了从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还应参考他人优秀的血细胞图谱。四操作质量 1采血要熟练,防止人为溶血、凝血等。最好用无抗凝剂的新鲜血涂片。 2 涂片血滴大小适宜,用力恰到好处,血涂片头、身、尾厚薄渐进,细胞分布均匀。 3染色常用瑞氏,瑞-吉染色法。要求染色过程要规范,细胞之间无燃料沉淀。良好的涂片和染色是从形态上有效识别细胞种类的关键,也是检验者判断细胞类别的信心基础。 4 镜检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 白细胞分类计数和形态观察2 红细胞数量估计和形态观察3 血小板数量估计和形态观察 4 有无异常白细胞 5 有无血液寄生虫等 5 镜检步骤 1)低倍镜浏览全篇很重要,异常成分常集中在血片的边缘及尾部,注意有无异型淋巴细胞、原始细胞、寄生虫等。 2)高倍镜计数每个视野平均白细胞数,再乘以2×109/L,一般可估计细胞数,此方法被视为是对血液分析仪进行白细胞计数质控的有用方法/ 3)油镜必须用油镜才能仔细识别细胞形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同时注意是否存在幼稚细胞和有核红细胞等,计数每个视野平均血小板数,再乘以2×109/L,一般可估计血小板数为()×109/L,此法事对血液分析仪血小板计数质控的有效方法。 6 形态识别确认任何血液细胞必须在同一张血片,与其他细胞,尤其是与正常细胞形态进行综合比较。

棘红细胞的更多资料及检查注意事项

棘红细胞的更多资料及检查注意事项 笔者在查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的资料时,偶然发现威廉姆斯血液学(第8版)的第48章《红细胞膜及其疾病》提到了棘红细胞增多症。 受此启发,笔者在国内《血液病学(第2版)》中寻找棘红细胞的有关内容,也有所发现。 现将有关内容分享给大家。 血液病学(第2版)的有关论述 【笔者注】笔者怀疑该书的编者将刺状红细胞和棘形红细胞弄反了, 第1部分: 第2部分: 实际上,只有(一)~(四)是可见棘形红细胞的 【第二部分】威廉姆斯血液学(第8版)的有关论述 1. 棘状红细胞增多症 棘刺样的红细胞可见于:严重肝病、先天性β-脂蛋白缺乏症、一些不伴先天性β-脂蛋白缺乏症的遗传性神经性疾病、特殊血型的异常、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神经性厌食症、严重尿毒症、糖酵解缺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输注库存红细胞后(一过性) —————————————————————— 2. 继发于严重肝病的棘形红细胞增多症 —————————————————————— 3. 无β-脂蛋白血症 ——————————————————————

4. 伴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棘形红细胞增多症 —————————————————————— 5. 某些血型异常导致的红细胞疾病 —————————————————————— 6. 其他 【第三部分】观察棘红细胞的注意事项 一、红细胞形态检查的质量保证 (一)理想的红细胞观察部位,应当符合以下特征:红细胞相近排列而不重叠; 实际上,红细胞相近排列而不重叠还不够,还应该能看得清红细胞的立体构造(红细胞要中央明亮,即生理性淡染区可见)。 但这并不是说,只观察适宜区域,不观察其他区域;也需要在全片多个部位进行观察。一般认为,真正的异常形态红细胞多均匀分布于全片,而假性异常多局限于某个区域。 笔者举个例子:下图中的部位,比较适合红细胞形态学观察(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基本都可见): 而下图中的部位,则不适合红细胞形态学观察(大部分红细胞的中央淡染区不可见): 但如果这是在同一涂片中观察到的,即在多个不同部位都观察到了棘红细胞,则这是假性红细胞形态学异常的可能性就比较低。 其实,不仅是观察棘红细胞需要注意这些细节,观察各种红细胞/白细胞形态都应该注意这些细节:主要在适宜区域进行观察/计数;除此以外,也应当观察全片的多个部位。 【笔者注】详细内容可参考: 血涂片的观察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 (二)排除人为影响

4种两栖爬行动物血细胞的显微结构及细胞化学特征观察

4种两栖爬行动物血细胞的显微结构及细胞化学特征观察 金星星;张耀光;陈幕飞;金丽 【摘要】光镜下两栖动物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牛蛙Ranacatesbeiana、爬行动物铜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和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4种动物外周血中均可观察到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华蟾蜍和牛蛙的外周血中还观察到嗜酸性粒细胞. 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脂类存在于中华蟾蜍和牛蛙的单核细胞和粒细胞中,2种爬行动 物的血细胞中未发现脂类.4种动物的血细胞中均未检测到碱性磷酸酶,但均检测到 酸性磷酸酶,在中华蟾蜍和牛蛙血细胞中含量最多.过氧化物酶存在除青海沙蜥以外 的3种动物的血细胞中,以在嗜中性粒细胞中居多;4种动物的外周血细胞中均检测 到酸性-α-醋酸萘酯酶. 【期刊名称】《四川动物》 【年(卷),期】2015(034)002 【总页数】6页(P223-228) 【关键词】两栖动物;爬行动物;血细胞;显微结构;细胞化学 【作者】金星星;张耀光;陈幕飞;金丽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水产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淡水鱼类资 源与生殖发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产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西 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产科学重庆市

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教 育部重点实验室,水产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5;Q959.6 血液是动物体内一种极其重要的组织,通过血液学指标可初步诊断疾病和健康状况,为动物生理病理毒理学研究提供依据。目前已有很多关于两栖类和爬行类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的研究文献(郭宪光等,2002;黄斌等,2002;胡知渊等,2005;李 桂芬等,2009;周庆萍等,2010),但关于两栖类和爬行类外周血细胞的细胞化 学特征方面的研究极少(王石泉,1995)。因此我们对两栖动物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牛蛙Rana catesbeiana,爬行动物铜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和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外周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特征进行了观察与比较,旨在充实其生物学资料,丰富动物血液生理、比较细胞学等方面的资料。 1.1 材料 实验用中华蟾蜍、牛蛙、铜蜓蜥和青海沙蜥,各5只。牛蛙和青海沙蜥购自重庆 市北碚某市场,中华蟾蜍和铜蜓蜥采自西南大学校园,均为健康成体。 1.2 方法 1.2.1 血细胞涂片制备采血时,打开围心腔,用已抗凝的注射器从心脏取血后立即涂片。部分涂片经甲醇固定后做常规Wright-Giemsa染色,观察显微结构;部分涂片做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细胞化学特征。 1.2.2 细胞化学染色苏丹黑B(SBB)染色显示脂类物质,偶氮偶联法显示酸性磷酸 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龚志锦等,1994)。双氨基联苯胺法显示过氧化物酶(POX),酸性-α-醋酸萘酚染色显示酸性-α-醋酸萘酯酶(ANAE)(刘志洁等,2002)。

红细胞的一生

红细胞的一生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贯穿始终。 在必修1时,因为它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所以用来制备纯净的细胞膜,用来研究细胞膜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还要防范蛙的红细胞、鸡的红细胞的干扰)。因为它成红色的双面凹圆饼状,可以用来观察渗透吸水和失水。还连同精子一起来佐证核质依存关系。老师们也通常用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来举例说明协助扩散(其实这会留下祸根)。在判断原核细胞和真核中、在细胞呼吸中、在细胞分裂(防止蛙的红细胞的干扰)和分化中、在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中也会出来捣乱,干扰学生判断。 在必修2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中再次出现,在基因表达、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中也会出来捣乱。 在必修3的内环境知识中又遇到了红细胞,连同血液、血浆、血清、血浆蛋白、血红蛋白等一起出来干扰我们,有时还会遇到结合免疫知识,用红细胞来设计HIV的陷阱。 红细胞,真是烦死了。其实,你了解了红细胞的一生,并不觉得它烦人,可能会同情它。 【红细胞的来源与经历】 1、红细胞所在的家族图谱(家族庞大,人丁兴旺。) 2、红细胞的成长历程 3、红细胞的坎坷经历:红细胞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寿命只有120天左右;红细胞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穿梭往来,为组织细胞运输氧气;红细胞的一生更是坎坷的一生:要穿过比自己身体小的毛细血管、要经历脾脏中低pH,要在肾髓质中承受急剧的渗透压变化,要受心脏动脉处形成血液涡流的冲击。以上这些磨难红细胞都顽强的克服了。

【红细胞的形态结构】 前面讲到红细胞可以穿过比自身小的毛细血管,这是为什么呢?结构决定功能,正是因为红细胞的双面凹的圆饼状结构实现的。 同时,这也得益于红细胞膜下面有一个膜骨架,膜骨架如下图: 【红细胞的功能】 大家都知道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气,其实红细胞还承担着运输CO2的任务。 1、氧气的运输 血液中98%的氧气依靠红细胞中血红蛋白来运输,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血蛋白和氧气结合不是氧化,而是氧合,是一种配位的络合方式。 2、二氧化碳的运输 血液中95%的二氧化碳是靠红细胞运输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其中88%的二氧化碳不是由红细胞中血红蛋白来完成的,是靠红细胞中的一种酶,那就是碳酸酐酶。如下图: 图中的HCO3-与Cl-交换是由前面提到的细胞膜骨架中带3蛋白完成的,也就是说,带3蛋白就是一个HCO3-和Cl-的运输载体。 另外的7%的二氧化碳是由血红蛋白完成,二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进行运输。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血液形态与身体健康检查

血液形态与身体健康检查 LT

血液形态与身体健康检查 一、理论依据 1、细胞形态学 ⏹通过高分辨、高倍显微镜,可以直接观察到血液及其它体液和分泌物的细胞、微生物和其它各 种有形成分的形态、大小、活性 ⏹不需要经过特殊处理,可以得到真实、原始的信息,并以此结合临床对多种疾病做出诊断或提 示。 细胞形态学——在活血血象上的应用 ◆观察红细胞:在相差光下可以清晰地看到红细胞细胞膜的波动和二面微凹的圆盘状态,通过对 红细胞活性、聚集度、形状、皱缩和缺损程度的观察来分析相关的身体健康状况; ◆观察白细胞:可直接清晰动态分辨出各类白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及其活性,并可动态直接看 到其吞噬物过程。根据其活动情况来判断白细胞的功能,从而了解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状况,同时可直接分类T、B淋巴细胞和活化的T、B淋巴细胞。 ◆观察血小板:能直接观察血小板活化和刺状血小板的聚集程度,对血小板聚集程度做出粗略估 计 ◆观察血液中其它有形成分:能直接观察血液中的胆固醇结晶、内外源性凝块、乳糜微粒、支原 体等有形成分及其病原生物。 细胞形态学——在干血血象上的应用 干血血象形态学与代谢紊乱之间有着特殊的相互联系。可以通过对干血血象形态的观察,发现机体在临床、亚临床水平上发生的代谢紊乱和疾病状态。 2、氧自由基学说 ⏹人体必须通过氧气才能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不过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因为氧化作用也会产生 “自由基”物质; ⏹自由基:含有未配对电子的高度活跃的小分子或原子,很容易和其它分子或原子发生氧化反应。 ⏹“自由基”具有很高的化学毒能,在体内会破坏其他正常的细胞,甚至攻击正常的细胞,造成 体内分子、细胞、组织的氧化损伤。 ⏹自由基的危害 之一:构成机体的成分之中,最易受自由基影响的大概要算脂质,而脂质是构成生 物膜的主要成分,生物体膜中含有了易受自由基氧化的不饱和脂肪酸。脂质过氧化 作用主要是在不饱和脂肪酸中发生的一种自由基链式反应;活性氧的损伤,主要是 通过脂质过氧化对细胞膜的损伤。自由基代谢紊乱是引起肾虚症、下体虚弱、正气 不压邪的原因;粥样硬化和动脉壁中过氧化值质含量具有非常显著的相互关系。 之二:自由基是通过侵蚀细胞膜上的脂质,使细胞膜破损,造成细胞内涵物逸出。 之三:Reactive Oxygen Toxic Species [ROTS]块,即反应性中毒物质,简单译为氧 毒种,也称为氧自由基毒素群体、自由基氧化痕迹、正在氧化的毒素集团。概因健 康状况欠佳时,不论外因、内因,也无论生理、病理,最先受到的侵害总是在生化 代谢过程中,需氧代谢降低、无氧代谢增加,导致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超氧化 物不能及时被代谢蓄积,形成所谓的ROTS块。它对正常生化过程有很强的反应性, 对周围首先是血液系统造成氧毒性损害。 ⏹在活血血像中:皱缩的红细胞膜为自由基损伤所导致,因为红细胞膜中所含的不饱和脂 肪酸很容易受到自由基的攻击而发生过氧化。 ⏹在干血血像中:ROTS块是自由基损伤后的轨迹,通过八分图(全息胚),可从不同部位 的ROTS块以及形态,反映身体各部位不同的自由基损伤。 3、全息胚理论 ⏹全息胚理论源自中国的张颖清教授发表的《全息胚及其医学应用》。 ⏹全息胚定义:作为生物体组成部分的处于某个发育阶段的特化的胚胎。它在生物体上是广泛存 在的,是生物体的统一结构及功能单位。

全血涂片染色镜检在临床中的意义

全血涂片染色镜检在临床中的意义 [关键词]全血;涂片;染色;镜检 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技术日新月异。仪器的不断更新换代,过去所述三大常规检查项目中的血常规、尿常规,由最原始的手工操作过渡到现在的全电脑自动化操作,检验结果更加快速、简便、准确、可靠,并且减少了人为的操作误差,同时也减轻了检验人员的工作量,在检验的概念、观点上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被称之为血常规的检验项目,一般由检验科进行,现在,由于现代化全自动高档仪器的使用,许多大型综合性医院各临床科室由临床医师自己检测,并且,几乎所有县级及以上医院甚至包括乡镇医院和一些私立医院都更换成较普通的全血细胞分析仪。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更是购置了更先进的全血细胞分析仪。一般情况下,较普通的血细胞分析仪除可直接检测白细胞(WBC)数、红细胞(RBC)数、血小板(PLT)数和血红蛋白(Hb)含量外,还可计算出RBC平均体积及三个计算参数(HCTRBC比积、MCH平均RBC血红蛋白量、MCHC平均RBC 血红蛋白浓度),同时,还可得到一些变量如RBC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V),RBC、WBC、PLT三个直方图。并能根据WBC大小得出两分类或三分类的过筛结果。而更先进的全血细胞分析仪除了具有前述的各种功能外,

还能提供一些新的变量,如Hb分布宽度,以及低血色素和高血色素细胞的百分率。多种直方图和散点图,能直观地表现出RBC的特点,这些仪器有可能检出数量增多的高血色素细胞(球形RBC或不规则收缩RBC)、小高血色素细胞(小球形RBC)、低血色素性小RBC、大正血色素性细胞(Hb含量正常的巨RBC)和低血色素性巨RBC(网织RBC 或发育不良RBC)。除此之外,这些仪器还能对WBC进行五分类(各厂家由于型号不同,工作原理不同),仪器对异常分类结果均设有灵敏监控系统,可提出特殊的警号(有的甚至还能直接检出幼稚细胞),这样可将血中幼稚细胞检查出来不会被遗漏。由此可知,由于现代仪器检测项目更多、更全面,通过检测的结果,可为临床提供更多更加科学有效的数据,并可通过这些结果,可初步判断一些疾病,但是,现在许多单位购买了全血细胞分析仪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全血涂片染色镜检样本比例大幅下降,有的甚至根本不再进行染色镜检,目前情况下染色镜检正逐步下降,据统计镜检

实用临床医学检验形态学之血液系统疾病与血细胞图谱.

典型的M2a 颗粒粗大,密集,染深紫红,内外浆和“材捆细胞〞明显 临床特点:1常见于成人 2纤维蛋白原减低及出血发生率高 3对全反式维A酸治疗反响好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占AML的5-8%。其中98%以上具有t(15;17),其它为17q21/RARα基因的变异易位。t(15;17) (q22;q21) /AML主要见于中年患者,常伴DIC,临床出血重,早期死亡率高;FAB 分为M3〔粗颗粒型〕和M3v(细颗粒型)两型。M3的核形和大小不规那么,常为肾形核或双叶核;胞浆内充满粗大的嗜天晴颗粒,局部细胞胞浆那么充满细小的粉尘状颗粒;Auer小体粗大,常呈“柴束状〞,电镜表现为六边形的管状结构;MPO染色强阳性;近25%的患者AE染色弱阳性。M3v白血病细胞无颗粒或少颗粒,多为双叶核形,易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混淆,但仍可见少量的白血病细胞有典型的M3细胞特点;患者WBC常显著增高,MPO染色强阳性,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不同;ARTA治疗复发的患者异常早幼粒细胞的胞浆常呈强嗜碱性。白血病细胞均匀一致地高表达CD33,CD13的表达程度不一;HLA-DR和CD34一般阴性,CD15常为阴性或弱阳性,且不与CD34共表达;也常共表达CD2和CD9。M3和M3v都有特征性的t(15;17)和PML-RARα融合基因,少数患者因复杂易位而检测不到t(15;17),但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t(15;17)/AML对ATRA极为敏感,采用ATRA、As2O3或蒽环类药物治疗能取得良效。 t(11;17)(q23;q21)、t(5;17)(q35;q21)和t(11;17)(q13;q21)是APL的少见变异易位,分别形成PLZF-RARα、NPM-RARα和NuMA-RARα融合基因。PLZF-RARα阳性的APL细胞形态特点为:核形较规那么,胞浆颗粒较多,常无Auer小体,假Pelger-Huet核细胞多见,MPO染色强阳性;与典型的APL不同。t(5;17)的APL 细胞多为粗颗粒型,少数细胞呈细颗粒型,且无Auer小体。PLZF-RARα+ APL对ATRA无反响,而在t(5;17)APL那么可取得疗效。

脱落细胞图谱++

脱落细胞图谱 女性生殖道细胞病理学检查主要是对子宫和阴道三种上皮的检查,包括外阴、阴道和子宫颈阴道口的非角化鳞状上皮细胞、子宫颈管上皮细胞和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和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受激素影响较大。生育年龄的上皮细胞形态变化最有价值。 结构:除卵巢外,一般分三层:内层—粘膜;中层—肌层;外层—浆膜。一、正常生殖道上皮细胞形态学 (一)鳞状上皮细胞 1、表层鳞状上皮细胞:大的扁平多角形细胞,直径约35-45μm,有时较小。核小,固缩,深染,染色质致密,直径约4μm。有时核染色质碎裂成小颗粒,形成核破裂或凋亡小体。胞质透明,巴氏染色呈粉红色。在空气干燥涂片上,有时染成淡蓝色。胞质内含深褐色小颗粒,常位于核周,偶见大的、球形的、淡褐色包涵体,称为大圆点细胞。 2、中层鳞状上皮细胞:与表层细胞大小类似或更小,胞质常嗜碱性,有时嗜酸性。核约8μm,呈圆形或卵圆形,核膜边界清晰,保存良好细胞的染色质呈细颗粒状,疏松,可见染色质小体。若中层细胞呈船形(船形细胞),说明糖原沉积在细胞质,巴氏染色染成黄色,胞核被挤至细胞边缘,常见于妊娠和绝经早期。 3、副基底层细胞:与中层细胞类似,直径约12-30μm。在吸取法涂片上,细胞常单个散在,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边界清晰,常嗜碱性,偶见小空泡,在空气干燥涂片上,胞质可呈嗜酸性,核均质化,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子宫颈阴道炎患者。在刮擦法涂片上,细胞常成堆,大小各异,呈镶嵌样结构。核直径约8μ

m,比中层细胞稍大,染色质细网状,疏松,偶见小核仁。 4、基底层细胞:涂片上很罕见,细胞体积小,呈圆形或卵圆形,类似副基底层细胞。胞质极少,呈嗜碱性。在空气干燥涂片上,呈嗜酸性。核大小与副基底层细胞一致,染色质颗粒状,偶见圆形小核仁。需与小型癌细胞鉴别。 (二)子宫颈管上皮细胞 吸取法涂片上,保存良好的子宫颈上皮细胞少见。刮擦法涂片上,可见大量保存良好的子宫颈上皮细胞,呈柱状,长约20μm,宽约8-12μm,常单个或成片排列成栅栏样或蜂窝状。子宫颈纤毛细胞可见纤毛和终板,核较大,深染。出现纤毛细胞表明有管状化生,有时可见退变纤毛细胞丛,类似于纤毛细胞衰变。 (三)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在月经出血期,可见成片子宫内膜细胞,周围是血液和细胞碎片。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包括基底层细胞和腺细胞。 (四)其他细胞 在细胞学涂片上,慢性炎症者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月经末期可见小单

组胚图谱

第一章上皮组织 图1-1单层扁平上皮-间皮的表面观(肠系膜铺片镀银染色10×10)细胞为不规则的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核为浅色的圆形或椭圆形位于中央。 图1-2单层扁平上皮-间皮的表面观(肠系膜铺片镀银染色10×20) 图1-3单层扁平上皮(结缔组织中毛细血管的切面HE染色10×20)血管内表面内呈一条红色细线,内皮细胞界限不清,核为扁椭圆形突向管腔。

皮,细胞核为圆形,大小比较一致,排列整齐。 细胞核为椭圆形,靠近细胞的基底部,上皮的基底部可见染成红色细线状的基膜。 图1-6单层柱状上皮(小肠HE染色10×40)上皮内的柱状细胞界限清楚,形态为高柱状,游离面可见纹状缘,上皮内可见轮廓清楚的呈高脚酒杯状的杯状细胞,顶端胞质染色浅为空泡状,基底部较细,可见 较小的扁椭圆形细胞核。

图1-7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气管HE染色10×20)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高矮不等的纤毛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梭形细胞和锥形细胞组成,从切面上看细胞核排列为3~4层,好似复层上皮,实际上每细胞的基底部都长在基膜(↑)上,上皮的游离面可见明显的纤毛(↓)和空泡状的杯状细胞(←)。 图1-8复层扁平上皮(食管HE染色10×10)图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基底层细胞为小的立方或矮柱状细胞,具有增生分裂能力,细胞核为圆形、排列密集、染色深、体积小,中间部分的细胞为较大的多边形,细胞轮廓较清楚,细胞核为较大的圆形,胞质染色较浅,表面的数层细胞为扁平形,细胞核为梭形,体积最小。上皮的基底部与深部的结缔组织的连接处呈凹凸不平状。

图1-9变移上皮(膀胱HE染色10×40)又称移行上皮,上皮的细胞形态和排列层数随器官的功能状态而发生变化。从切面上看,细胞排列为多层,细胞核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最表层的细胞形态为大立方形,胞质染色深,可见双核,可覆盖下面2~3细胞,称为盖细胞,中间层细胞为多边形或梨形,基底层为矮柱状或立方形。 第二章结缔组织 图2-1 疏松结缔组织铺片(兔肠系膜铺片台盼蓝活体注射+醛复红+偶氮洋红染色10×10)图中染成粉红色较粗的索条状结构为胶原纤维(↑),染成紫蓝色较细的似头发丝状的叫弹性纤维(←),单个或成群分布,细胞核为红色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大量蓝色颗粒分布的是巨噬细胞(→),只见红色圆形或椭圆形核,胞质染色浅,细胞轮廓不清的是成纤维细胞(↓)。 图2-2 疏松结缔组织铺片(兔肠系膜铺片台盼蓝活体注射+醛复红+偶氮洋红染色10×40)图示染成粉红色较粗的是胶原纤维、染成紫蓝色较细的是弹性纤维,细胞核为红色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大量蓝色颗粒分布的是巨噬细胞。 图2-3 疏松结缔组织铺片(兔肠系膜铺片台盼蓝活体注射+醛复红+偶氮洋红+甲笨胺蓝染色10×40)图示肥大细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