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

2.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专着——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3.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4.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是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

5.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差生”发展。

6.苏霍姆林斯基的论着被誉为“活动的教育者“。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7.美国教育布鲁纳《教育过程》倡导“结构主义”“发现法”。

8.“六学二馆”中“二馆”指崇文馆和弘文馆。

9.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的起源是:生产劳动。

10.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1.“狼孩”说明遗体本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1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13.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是席勒。

14.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过教育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15.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演学制。

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葵卯学制。

16.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

1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1985年。

18.教师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9.教育学科知识包括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中。

20.学生年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

21.课的类型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2.教师各课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3.教育过程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2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25.知识能力谁为主两种教育论:形成教育论(能力为主)、实质教育论( 知识为主).

26.《学记》中:“学而等”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中:“不陵节而施”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27.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方式。

28.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在清朝末年。

2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30.我国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31.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32.德国赫尔巴特的德育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33.马卡连柯提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34.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顺序,就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

35.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检查,特点是实践性。

36.课外校外教育特点是自愿、灵活、实践。

37.班主任是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

3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织培养班级体。

3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形成正确的舆论。

40.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

(二)心理学部分

1.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能力、气质、个性。

2.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意识。

3.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4.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谈梅生津。

5.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生产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

6.个性积极性的源泉与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需要。

7.马斯洛需要层次中最低是生理需要,最高是自我实现需要。

8.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不同,动机分高尚和低级。

9.兴趣的稳定性是持久性的品质特征。

10.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言的客观学习的综合整体反映是知觉,如看见红旗、立即认识它。

12.“一心二用”是有条件的。“人”写成“丫”对比。

13.远物模糊,近物清楚是空气透视。

14.感觉限与感受性是反比关系。

15.看书用红笔划重点,利用知觉选择性。

16.坐车,近物快,远物慢。月亮同方向是运动视差。

17.云彩飘动,好象月亮在行,云彩没动,这是诱动。

18.注意特点:指向性,集中性,注意是组织特性。

19.时间是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征。

20.客体复杂,任务多,注意范围狭窄。

21.医生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是思维的间接性。

22.“一题多解”是发散思维。“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思维灵活性。

23.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的主要是掌握概念。

24.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幻想。

25.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26.看到“天安门”想到城楼是表象。

27.长系列教材,中间内容记忆效果差,是双重抑制干扰。

28.“由骄兵想到必败”是因果联想。

29.无意义音节的首创者和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艾宾浩斯。

30.操作技能的特点: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31.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是操作整合。

32.智力是一般智力的综合。技能是一种熟练。

33.遗体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

34.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35.当人们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达到迁移程度,才能促进能力发展。

36.完成活动任务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是才能。

37.IQ(智商)= MA(智龄)/ CA(实龄)*100

38.在全人类中,智力是常态状态分布。

39.出乎意料的夸张情景引起的情绪状态叫应激。

40.情绪、情感内的中介是需要,心理基础是认识,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心境—激情—应激.

41.意志行动的基础是随意运动。

42.“眨眼反射动作”是不随意动作。

43.意志行动心理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

44.“机敏、迅速合理处理问题的品质”是意志的果断性。

45.人的良好意志品质特征: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46.“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属于双趋式目标冲动

47.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48.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生理特性。

49.人的个性中核心成分是性格,性格是社会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50.“自私与秉公、勤劳懒惰、自负与自卑”是态度性格特征描述。

51.“不达目的不罢休”意志型性格。

52.阿德勒提出性格的优越与自卑类型划分。

53.持消极人性观的心理咨询流派是精神分析。

54.自由联想不属于行为矫正治疗。

(三)教育法规。

主要包括:教育法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教育法概论包括教育法及教育法的基本涵义、教育法的体系和教育法律的规范。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1组题目:

第1组题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A.对B.错答案:B

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A.高难度原则B.高速度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答案:C

3.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A.选择性B.恒常性C.理解性D.整体性答案:A

第2组题

1.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A.对B.错答案:B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A.心理过程B.信息过程C.认识过程答案:C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

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等速的D.匀加速的答案:A

第3组题

1.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A.对B.错答案:A

2.“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B.知行统一的原则

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答案:C

3.追求个人特有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理想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属于()

A.生理与安全需要B.尊重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答案:D

第4组题

1.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A.对B.错答案:B

2.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C.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答案:A

3.“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A.心境B.激情C.应急D.理智答案:C

第5组题

1.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A.对B.错答案:A

2.在三结合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答案:B

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哪种特点作了最好的诠释?()A.稳定性B.独特性C.整合性D.功能性答案:B

第6组题

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A.对B.错答案:B

2.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教育途径是()

A.课外校外教育B.各科教学C.班主任工作答案:C

3.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下列哪一选项的干扰()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单一抑制D.双重抑制答案:A

第7组题

1.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A.对B.错答案:B

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

A.主导地位B.主体地位C.被动地位答案:B

3.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能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性格B.气质C.能力D.兴趣答案:C

第8组题

1.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A.对

B.错答案:B

2.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

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最近效应答案:B

3.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___课程,自小学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课时。()

A.必修3 3 B.必修1 1 C.选修3 3 D.选修3 4 答案:A

第9组题

1.解决复杂问题,中等偏低的兴奋水平比较有利。

A.对

B.错答案:A

2.“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陶冶教育B.榜样示范C.品德评价答案:A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答案:B

第10组题

1.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A.对

B.错答案:A

2.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答案:B

3.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是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A.胆汁质B.粘液质C.多血质D.抑郁质答案:A

第11组题

1.智力年龄的概念是比纳提出的。

A.对

B.错答案:A

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示范性B.复杂性C.主体性答案:A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

A.原型B.原型启发C.问题情境D.问题对象答案:A

第12组题

1.良好的记忆力是天才的特征之一。

A.对

B.错答案:A

2.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A.教育学B.教育心理学C.教学论答案:A

3.记忆过程包括()

A.识记、保持和遗忘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答案:D

第13组题

1.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A.对B.错答案:B

2.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A.原始社会B.古代社会C.资本主义答案:B

3.野战部队身穿迷彩服以达到与周围背景相混淆的效果,这主要是利用知觉的()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B

1.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A.对B.错答案:A

2.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A.观察力B.想象力C.思维力答案:C

3.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

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答案:D

第15组题

1.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

A.对

B.错答案:A

2.“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A.复杂性、创造性B.主体性、示范性

C.长期性、间接性答案:B

3.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

A.原型B.定势C.迁移D.原型启发答案:B

第16组题

1.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先天遗传起决定作用。

A.对

B.错答案:B

2.“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答案:C 3.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是()

A.自然适度B.克服羞怯C.真实坦诚D.留有余地答案:A

1.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智慧只停留在动作水平。

A.对

B.错答案:A

2.“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答案:C

3.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答案:A

第18组题

1.记忆是一个被动保持信息的系统。

A.对

B.错答案:B

2.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A.主体性B.创造性C.示范法答案:C

3.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

A.宽大效应B.晕轮效应C.中心品质D.刻板印象答案:B

第19组题

1.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A.对B.错答案:B

2.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A.教育现象B.教育方针C.教育政策答案:A

3.智力测验中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是()

A.信度B.效度C.智商D.常模答案:D

第20组题

1.行动研究法的操作步骤和程序一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A.对B.错答案:A

2.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虚拟直观答案:B

3.活动方式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在执行方面能达到高度的完善和自动化的阶段是()

A.操作定向B.操作模仿C.操作整合D.操作熟练答案:D

第21组题

1.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A.对

B.错答案:A

2.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着作是()

A.《大学》B.《中庸》C.《春秋》答案:A

3.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称为()

A.心境B.应激C.激情D.热情答案:B

第22组题

1.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

A.对

B.错答案:A

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上课B.备课C.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答案:A

3.在全人类中,智力呈()

A.常态分布B.偏态分布C.正偏态分布D.负偏态分布答案:A

第23组题

1.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唯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A.对B.错答案:B

2.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答案:B

3.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A

第24组题

1.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人机互动与交流。

A.对

B.错答案:A

2.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必修课程答案:C

3.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活动的()

A.个性心理条件B.心理过程

C.生理条件D.个性倾向性答案:A

第25组题

1.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

A.对

B.错答案:A

2.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

A.自觉性B.独立性C.创造性答案:C

3.一般地,教学中的感知可以区分为如下方式()

A. 学习感知、生活感知

B. 课内感知和课外感知

C. 直接感知、间接感知

D. 形象感知、抽象感知答案:C

第26组题

1.“学”主要指获取知识技能,“习”主要指巩固知识技能。

A.对

B.错答案:A

2.“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答案:C

3.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A.激情B.应激C.心境D.热情答案:C

第27组题

1.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A.对B.错答案:B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B.课外教学C.课堂教学答案:C

3.“矫正错误”是注意的()

A.选择功能B.整合功能

C.维持功能D.调节和监督答案:D

第28组题

1.在知识、技能、行为方面的临时性变化也是学习。

A.对

B.错答案:B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因材施教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答案:C

3.“灵感或顿悟”是()

A.创造思维B.再现思维C.分析思维D.直觉思维答案:D

第29组题

1.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A.对B.错答案:B

2.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A.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答案:A

3.鲁班发明锯是借助()

A.定势B.变式C.问题D.原型启发答案:D

第30组题

1.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唯一的结论。A.对B.错答案:A

2.课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师生共同参加的B.学生自愿选择的

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答案:C

3.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后像答案:B

第31组题

1.负强化就是惩罚。

A.对

B.错答案:B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A.连续性B.创造性C.长期性答案:C

3.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

A.自我反思B.同伴互助C.专业引领D.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答案:D

第32组题

1.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

A.对

B.错答案:A

2.气质类型()

A.有好有坏B.都是好的

C.无好坏之分答案:C

3.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是()

A.基于学校B.在学校中C.为了学校D.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答案:D

第33组题

1.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侵犯性行为。

A.对

B.错答案:A

2.少年早慧和大器晚成表现了()

A.能力类型差异B.能力水平差异C.能力表现早晚的年龄差异答案:C

3.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答案:A

第34组题

1.看见武器的人比没有看见武器的人具有更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A.对

B.错答案:A

3.智力的高级表现是()

A.创造能力B.抽象概括能力C.观察力答案:A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D.防微杜渐答案:B

第35组题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模式改善了原先心理咨询较为被动的工作方式。

A.对

B.错答案:A

2.当个体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的,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

A.“登门槛”效应B.低球技术C.留面子效应答案:A

3.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

A.连续性特点B.创造性特点C.长期性特点D.示范性特点答案:B

第36组题

1.认知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

A.对

B.错答案:A

2.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A.教书B.育人C.教书育人答案:C

3.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 )的过程。

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

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

答案:B

第37组题

1.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

A.对

B.错答案:A

2.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A.成立了班委会B.形成了正确舆论

C.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开展了班级工作答案:B

3.人的情绪与情感是以什么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A.需要B.动机C.态度D.认知答案:A

第38组题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A.对B.错答案:A

2.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答案:C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下列哪种选项的科学()

A.心理现象及其规律B.心理过程C.认识过程D.心理特征答案:A

第39组题

1.语言的发展进程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的。

A.对

B.错答案:A

2.教学的中心任务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使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C.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答案:B

3.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A.充分地传授知识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答案:B

第40组题

1.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A.对

B.错答案:A

2.主体教育在教学领域里的实践,最相关的一项是()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 教育学(所占比重较大,应重点复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五章课程第六章教学第七章德育 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地培养人(严格说,动物界没有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相对于先天而言,必须是后天获得的),是传承文化、传承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例如:小孩生下来就会吸奶——不属于教育(先天的);小孩无意识间学会了用火——不属于教育。 基本属性: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易出单选题。 从两种角度对教育的定义(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名词解释)更狭义的教育:德育(思想品德课)个体角度: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综上,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的对立面是个体自由化(学习很多的社会规范) 社会个体化——共同的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个体化表现 (二)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育人性(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单选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多选题)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记住:此处不能换

教育教学基础知识(完整版)

教育教学基础知识(完整版) 第一部分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 / 24

考前必记必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考点总复习整理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必备

(原创)考前必记必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考点总复习整理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必备 原创范文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所占比重较大,应重点复习)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五章课程 第六章教学 第七章德育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 第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第1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地培养人(严格说,动物界没有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相对于先天而言,必须是后天获得的),是传承文化.传承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例如小孩生下来就会吸奶不属于教育(先天的);小孩无意识间学会了用火不属于教育。基本属性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易出单选题。从两种角度对教育的定义(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年书)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名词解释)更狭义的教育德育(思想品德课)个体角度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综上,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个体社会化的对立面是个体自由化(学习很多的社会规范)社会个体化共同的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个体化表现(2)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育人性(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单选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多选题)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记住此处不能换成“学校教育”。(2)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纵向的不同,即不同的历史时期)。(3)继承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相同的)(4)长期性“ 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6)生产性特殊性(物质加精神)判断题(7)民族性不同的国家民族有不同的教育(横向的不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 一、教育学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 2.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专著——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3.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6.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著被誉为“活动的教育者“。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9.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的起源是:生产劳动。 10.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1.“狼孩”说明遗体本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1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13.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是席勒。 14.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过教育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15.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演学制。 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葵卯学制。 16.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 1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1985年。 18.教师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9.教育学科知识包括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中。 20.学生年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 21.课的类型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2.教师各课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3.教育过程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2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25.知识能力谁为主两种教育论:形成教育论(能力为主 )、实质教育论( 知识为主)。26.《学记》中:“学而等”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中:“不陵节而施”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28.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在清朝末年。 2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30.我国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31.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32.德国赫尔巴特的德育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34.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顺序,就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 35.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检查,特点是实践性。 36.课外校外教育特点是自愿、灵活、实践。 37.班主任是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 3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织培养班级体。 3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形成正确的舆论。 40.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 二、心理学 1.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能力、气质、个性。 2.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意识。 3.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生产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一、新的教学观 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 (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 (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 (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 (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 (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 (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教学的内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 (2)内外价值并举。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 (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 (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 (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 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潜能。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 (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 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包括教育的基本规律、目的、制度、师生关系、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课外校外教育、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等内容。以下是教育学的主要章节。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是一种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教育的属性是育人性,即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目的性、社会性和育人三个方面。 教育的定义可以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两种角度来看。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

学校教育。更狭义的教育是德育,即思想品德课。个体角度上,教育等同于个体研究与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和生产性。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包括教育的普及规律、发展规律、差异规律和相互作用规律。教育的普及规律是指教育的普及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育的差异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不同于地区、不同于个体;教育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指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有用的人才。教育制度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教育的类型、层次、阶段和课程设置等。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学生是教育实践的客体。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知识、教育素养和创新能力,学生应当具备自主研究、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五章课程 课程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课程的设计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 第六章教学 教学是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思维。

教育基础理论

教育基础理论 教育基础理论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个体成长的基础性事业,是 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基础理论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它涉及到教育的本质、目的、原则、方法、体系和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是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在本质上是为了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和个性成长。它 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和进步的基础,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前进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旨在通过对个体进行知识、技能、方法、道德、态度等方面的培养,使其成为具有自主思考、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拥有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通过个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参与,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 二、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这里的全 面发展包括了个体在智力、身体、情感、道德、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个体都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进步和美好未来做出贡献。 三、教育的原则 1.以人为本。教育过程要把个体视为最重要的因素,教 育活动要以满足人的需求和增强人的能力为核心。 2.个性化。教育应尊重个体差异,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

求和潜能,实现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3.全面性。教育要注重个体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道德等各方面的发展。 4.开放性。教育应与社会发展同步,顺应时代变化,开放多元化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 5.实践性。教育活动要注重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具备创新和应用的能力。 四、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需求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助于达到预期目标。互动式、问题导向、合作式、学生为中心、个性化等方法,是当今教育中的重要方法。 五、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包括教育机构的结构、组织和管理,教育内容的设置和实施,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等方面。教育体系是教育基础理论的具体体现,它的科学性、灵活性和公正性,对教育质量和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 六、教育发展 教育发展是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它包括了教育的历史演变、现状、趋势和对未来的展望等。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目标、方式、理念和评价标准都在不断变化和调整,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地适应和创新。 总之,教育基础理论是教育学的理论支撑,是推动教育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教育基础理论,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学理论基础知识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教育理论基》必背知识点

《教育理论基》必背知识点 一、教育基础知识 1.孔子的教学思想:学而知之、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温故知新、有教无类、以身作则、诲人不倦、身体力行、“庶、富、教” 2.《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阐述的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藏息相辅等。 3.苏格拉底(妇产科医生)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4.柏拉图(游戏哥)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自然帝)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5.昆体良(辩论哥)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苏婆理柏政治德,传承自然教育性原则,昆体良雄辩西方第一】 6.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7.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开山老祖)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8.卢梭(孩子王):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爱自然】 裴斯泰洛奇: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洛克(绅士):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画》,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在白板上画绅士漫画】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

教师招聘考试必备辅导教材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学必考知识点 心理学必考知识点 新课程理论知识 教育心理学与教材教法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教育法规基础知识 说课基础知识汇编

第一部分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教育教学基础知识完整版

教育教学基础知识完整版 教育教学基础知识指的是教育与教学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它包括了教育与教学的本质、教育与教学的目的、个体差异与学习风格、教育环境与课堂管理、评价与反思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将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介绍。 一、教育与教学的本质 教育是指通过组织和指导学习、培养个体的道德、智力和技能的过程。它的本质在于创造一个学习者主动习得知识和技能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挑战自己的思维和经验,探索新的问题和答案。教学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的过程。它的本质在于教师将个人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以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教育与教学的目的 教育与教学的目的是指其所追求的最终结果。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智力、技能,以便他们成为有能力、有责任感的成年人。教育的过程不仅要考虑到知识的传授,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素质的提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差异来选择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计划。 三、个体差异与学习风格 个体差异是每个人都具备的独特特质,这些特质来自于性格、智力、经验和环境等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个体差异。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或重视的制度或方法。学生之间的学习风格会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所以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应学生的各种学习风格,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四、教育环境与课堂管理 教育环境是一个学生可以学到、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成效。课堂管理是指在课堂中保持秩序和纪律。合适的课堂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减少课堂噪音和骚动。 五、评价与反思 评价是指对学习者学习结果的评估和检查,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评价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考试、作业等,目的在于测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行为、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结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和教学难点,以便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教育教学基础知识是指教育与教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和发展。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 这是自个儿从一大本的教综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带星的是重点,是需要背诵的。本人算是靠这份资料成功上岸啦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希翼对大伙儿实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进展 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日子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讲文解字》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照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进展规律,有目的、有打算、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妨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进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依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举行教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日子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日子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妨

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进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进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影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讲:教育的目的算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讲: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讲的代表人物,他们以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别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讲是第一具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讲。 3、心理起源讲★: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讲,他以为教育起源于日常日子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摹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讲:马克思主义以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观点的学者要紧集中在我国和苏联。 四、教育的历史进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日子、生产劳动密切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状态下教育机遇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普通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奴隶社会里,浮现了特意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大全(非常全面)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终结版)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着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着;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着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着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着作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着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实用主义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包含六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二部分:心理学, 第三部分:新课程理论知识, 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五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六部分:教育法规基础知识 主要考核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部分 本次为大家提供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练习题汇总教育学考点大致分为十章节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五章:学生与老师 第六章:课程 第七章:教学 第八章:教学、 第九章:德育 第十章: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 教育心理学大致分为十五章: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第八章:学习策略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填空题 1、______近代学校系统___,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2、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____非制度化__教育的过程。 3、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____学校___教育。 4、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是六艺教育,六艺是指___礼、__乐_射、_御__书、___数_、_等六门课 程。 5、中国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即__《论语》、《孟子》、《大学》、《中庸》_ 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_正规教育___教育,也就是_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__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_,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_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_。 8、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_大教学论__》。 9、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者是_____赫尔巴特____,现代教育学流派的代言人是___杜威_______。 10、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_理想国_》中。 二、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 教育(广义):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 具有教育作用。 2、教育(狭义):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三、选择题 1、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 2、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论语)。 A、中庸 B、礼记 C、 D、学记 3、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 A、B、五经C、六艺D、八股文 4、义务教育的实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 A、B、第二次工业革命C、第三次工业革命D、第四次工业革命 5、“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命题的提出者是(杜威) A、夸美纽斯 B、洛克 C、 D、赫尔巴特 6、“教学相长”,“及时而教”等教育思想最早出自我国的(学记)。 A、中庸 B、大学 C、论语 D、 7、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著作是(学记)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 8、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视启发教学的教育家是我国的(孔子)。 A、B、孟子C、荀子D、朱熹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着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