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效教学理论基础

有效教学理论基础

有效教学理论基础

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

基本介绍

所谓“有效教学”,这是一个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现代教学理念。它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有效教学强调的是三个要素,首先是有效果,就是学生把规定的教学内容学懂了,学会了。也就是说我们在评价一节课的时候,应把着眼点重点放在学生身上,而不是放在教师身上,既不要单纯的看教师的讲解多么博大精深,也不要单纯的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多么条分缕析,更不能单纯的看教学方法多么新颖别致,而要着重看学生到底有多大收获。这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评价的观念和评价标准所发生的根本转变。以前有的教师总在课堂上以“讲”为主、夸夸其谈地喧宾夺主,有些公开课或示范课总出现带有弄虚作假性质的花样翻新,这都是因为教学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标准出现了偏颇。我们说,任何不管学生实际收获的教学,不论是在课改的背景下,还是在常态的教学中,也无论样式上怎样“新颖”或“创新”,都是失败的。成效才是衡量效果最准确的量化标尺。

其次是有效率,就是让绝大多数或者全体学生都学懂了、学会了。“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教育体制的问题,由于中高考升学导向的问题,致使

有些学校在教学上只关注尖子生,只关注高分段,这就导致了对教学效率的忽视。准确一点说,就是对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的忽视。这些人,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会就会,不会就不会,反正升不了重点。而我们所以强调要搞有效教学,目的就是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目的就是要有效转化学困生,有效转化临界生,有效转化瘸腿生,让“优生更优,中等更强,后进赶上”。在操作的层面,我们今后衡量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学生的成绩,不应该单纯用平均分或者排名次的办法,而要重点权衡其提升的幅度,要考核其持续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真正面向全体,才能兼顾上中下,从而实现在每一个层面上都有效率。

最后是有效益,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和尽可能少的投入以及学生尽可能轻的负担便达到了上述效果和效率。这一点,应该说是从中央到地方,三番五次大声呼吁必须彻底解决然而至今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学生负担过重,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教学层面说,主要是一些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对学情的分析,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习题、测验题的编制等研究的不深入、不到位,从而导致教学无效或低效。在这种情况下,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不得不拼时间、拼题海。这些高消耗、低效率的作法,必须在有效教学的深入实施中加以认真的解决。

提出背景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新课程改革自2005年已经全面推行,新课改对教师将是一次彻底的洗礼,新的课程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将改变我们

的教育思想和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教学。

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学,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我校的新课程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尽人意,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还不够强。课程改革作为教育发展的一个名

称大家都知道,但对课程改革怎么改,课堂教学怎么上还是一片茫然。目前在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无效或低效教学的状况。我们做了一个测试,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讲课能有二分之一的学生听讲就不错了,在二分之一听讲的学生中有记住教师讲课内容二分之一的就不错了,在二分之一能记住教师讲课的内容的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的不足二分之一。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大约在八分之一左右,效率是很低的。存在着不少的课堂教学方法呆板陈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低微的现象。或表面、片面理解课改理念,致使课堂教学华而不实、热而乏效的状况。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很多教师对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很茫然,对课程改革的实质并不清楚,一面抱怨课程的空洞,一面按老的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低效的教学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行,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恰逢此时,上级教育部门大力推行有效教学,为我校这一问题的带来了解决良策。学校认真研读有效教学相关理论,制定《实施方案》和《实施标准》,从实际出发,打造高效活力课堂,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实施能力。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一些基本因素。即:学生投入、教学投入以及社会文化影响,可以说教学的有效性是这几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学生投入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变量,是学生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因素,包括学生倾向性(学生的认知结构、智力类型、对科目的认知基础)和学生原有动机(学生受家庭影响对学习的一种认识,区别于课堂中所激发的那种动机)。学生投入在短时期内很难改变,所以可以被看成是影响有效教学的一个较为稳定的因素,但并不是说是不可改

变的,而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加以影响的。例如学生在某一节课的学习能力倾向往往受到原有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的强烈影响,但是就任何一个特定的课程来说,学生的变量可以认为是固定的。

教学投入是师生投入在教学中的时间、精力和各种教育资源的总和。教学投入是教学的可变因素,也是调控教学的内在因素。教学投入包括教学设计、应有教学时间以及教学评价。教学投入对教学的影响可以通过两种与时间相关的变量为中介:教学效率和有效教学时间。科学的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时间安排以及正确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会在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育是公众性的事业,教学效率的提高不仅受以上因素的影响,还要考虑社会、社区、政策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教学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教学才是成功的、可行的。这是影响有效教学的外在因素,也是现代教育强调人的社会性、主体性价值的体现。

有效教学的各种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运作的过程。要使各个因素处于最佳运作状态,发挥整体效能,就要研究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的核心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那么如何做到教学效益最大化呢?

1、教学目标有效——科学简明。教学目标是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比如教学目标高、多、空,显然是难以完成的,只有明确、具体、科学简明、切实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教学容量有效——适量适度。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环节的学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哪些内容要重点讲,哪些内容可以不讲,但所讲的一切都要为教学目标服

务,教者不能随心所欲。

3、训练定点有效——突出重点。教学中,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重点讲解、示范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应心中有数。分清主次,层次清楚,才能突破教学难点,突出重点,达到预期的效果。

4、教学方式有效——选择恰当。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难异程度及学生的个别差异等情况,科学、切实、灵活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

5、教学过程有效——充分展开。有效教学目标是基础,关键还看怎样有效实施,教学效果来源于教学过程。首先要要进行有效讲授,重点、难点、易混淆点要讲清、讲细。有效知识点要进行有教学专业性的有效讲授,精心设计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导入和导出。引导学生去追踪悬念,形成求知氛围。通过对知识点的有效讲授,逐步将课堂推向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高潮。其次要进行有效提问,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多么珍贵,提问要做到避免“是”、“非”的简单回答,体现问题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步步设问,提问和解答相结合。通过有效提问,收集学生的有效反馈信息,及时总结分析问题,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再次要做到有效倾听,在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共同学习和共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善于同学生进行情景转化和情境共存,注重情感交流。

6、教学时间有效——恰到好处。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理念

一、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

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二、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

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三、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五、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选自《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是综合各种因素发挥整体效能的过程。实施有效教学,就要发挥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教学投入这一可变因素的作用。所以,研究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就要在树立现代教学效率观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提高有效教学时间,完善有效教学的评价制度,加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从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一)树立现代教学效率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教育教学观念指导、调控着教学行为。

要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发挥各要素的作用,就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效率观、评价观、教学过程观。从提高教学效率的角度看,最主要最直接的是树立现代教学效率观。

科学的教学效率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思想基础。现代教学效率观是指在师生互为主体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以师生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尽可能少的精力消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实效。

在现代社会,“效率至上”、“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已经成为共识。师生的教学效率意识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教学效率既要反映教师教的效率,又要反映学生学的效率。教师不仅自己必须有强烈的效率意识,还要帮助学生增强效率意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求知的主动性,并能配合教师共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反对那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强调吃苦耐劳,不讲学习效率;只看教师教了什么,不问学生学了什么的观点。要树立这样的观念:教师要教得轻松,学生要学得愉快,并能学有所得。

(二)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它包括创设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设计教学方式、选择教学媒体和创设教学反馈机制等一系列策略、方法、步骤。正确的设计思路和科学的设计方法,对建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一要创设良好教学情景;二要研究教与学的关系,其中师生两大主体是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三要研究教与学的目标,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四要研究教与学的操作过程,即如何进行具体教学设计的问题。教学设计有如媒介的作用,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将教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是教学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

1、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有效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

平等是指在教与学上没有尊卑、高低之分;和谐是指师生情感的沟通和融洽。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可见,

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情景,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同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调控和制止学生的不良心理行为;二是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那么,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水道渠成。

2、研究教与学关系,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两大主体,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师要把受教育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以保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作用。这里所说的主体参与,不仅是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参加合作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而且还是指通过连续的、经过阶梯向前推进的、递进式的参与学习活动,由初级水平不间断地发展到高级水平,培养和发展创造能力。其推进能否成功,关键是科学地重组教材、设计,使受教育者置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位置。所谓的“主体位置”,不是摆脱教师的指导作用,而是强调教师的科学指导作用(教师主导),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动脑,参与以探索为中心的学习,在学习中与教师和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主体参与必须注重四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主体参与的强弱决定着主体性发展的水平。二是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这要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三是承认、尊重、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通过

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灵感、信念、直觉等非理性因素来塑造主体人格。四是有发展主体的时间和条件。

3、研究教学目标,强化课堂教学目标意识

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大限度的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节课目标不明确,

重点不突出,教师却在枝节上大讲特讲,造成无意义的知识重复和遗漏,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高耗的一个直接原因。制定教学目标,要遵循系统论、控制论的科学原理,整体把握,统筹安排,要在深刻掌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列出学科知识体系,制定出学科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章节,每一课时,形成学科“目标群”。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信息交流,统一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矫正与目标的偏差,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4、研究教学过程,注重教法的选择和学法的指导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只有强化教法、学法设计,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对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一是要体现师生的双主体作用;二要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三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案”打天下的窘况,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科学化;四要综合应用讲解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五要体现教学效益,实现少时低耗、高效优质。

教学方法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教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提高教学效率的重点要放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开展学法指导,要坚持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还要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有效引入课堂,彻底改

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教学有法,学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师生要及时总结,积极探索,重视教法、学法的创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三)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由于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所以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一般认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用的课时越少,教学的效率越高。我们把取得有效收获所消耗的时间称为“有效教学时间”,把教师和学生投入在课堂中的时间总量称为“应有教学时间”,课堂教学的量化公式: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 应有教学时间×100%。有效教学时间是学生实际花在学习任务上的时间,更多的受学生控制,主要是教学质量和教学设计的结果。现代对有效教学时间的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

效果和他实际花在任务上的时间是有明确联系的。如果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那么课堂教学效率就是100%。事实上这不可能,因为课堂上还存在低效、无效甚至负效教学时间的耗费。因此,教学要尽量减少、进而排除无效或负效的教学活动。

教师要从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入手,加强课堂管理,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保证课堂教学目标定时实施,按时完成,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拖堂现象,减少课堂无效教学时间的花费,真正走向优化课堂教学之路。目前,课堂教学的严重问题是:师、生双方占有时间比例的严重失衡。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还相当严重。所以必须合理确定课堂上师生教与学的比例安排。把被教师强占的时间夺回来,还给学生,把学生从“灌”、“抱”、“喂”中解放出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动口、动眼、动手、动脑的时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在参与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四)完善有效教学评价标准

有效教学评价应是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的统一,是综合内外各种因素而不仅是对课堂教学标准进行评价的统一,是综合考察学生知识增长,能力发展,个性、情感培养的统一。传统的教学

评价以考分为唯一标准,以考试为唯一方式。其带来的弊病已使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大打折扣,导致教学走进应试教育的死胡同。所以必须注重评价方式的灵活性,体现素质教育管理开放性的格局。

1、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评,不仅消除学生由他人评价引起的极度焦虑,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对学生个性发展和适应生活的能力的培养也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因此,教学评价,应将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并且把评价和自我评价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学质量的评价要在教学活动的准备、起始、进行和结束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地采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对教与学持续地作出预测、指导、诊断和判定。因此,单靠历来沿用的单元测验是不够的,应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逐步调整并丰富调整结构。让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3、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注意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运用,特别应重视定性方法的运用。近几年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强调评价过程中的人文因素,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交流。定性评价有利于评价者明确地肯定成绩,清楚地说明问题,指出改进与努力的方向。常见的定性评价方式是评语评价。

4、注重知识与态度、情感目标相结合。以往在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时,较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而对学生的态度、情感目标的达成度重视不够,这样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一是导致教师过分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及学习兴趣的培养。二是导致教师过分注重当前效益,而忽视学生的长远发展。三是使得教师不注意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和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影响了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5、课堂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有效教学的标准不能拘泥于单纯的课堂教学的范畴,它不仅取决于是否遵循了那些教学原则,以及教学方法是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艺术性,而且还要将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和个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与社会和文化的因素集合起来。所以,

要优化学校、家庭和社区三结合的育人环境。家长和社区应成为素质教育的支持者,努力配合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有了优化的育人环境,学生走到哪里都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加强学生与社区、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师生间互动,并以班级的社会结构及学校机构为基础的一个积极、互动的知识建构的过程。

有效教学实施途径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观念旧,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二有惰性,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三是关注点有偏差,教学时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四是反思少。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

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二、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做法是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

1、课前的有效准备。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

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2、课堂的有效组织。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

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3、课后的有效练习。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提升三种教学能力。

1、课堂调控能力。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

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

2、信息反馈能力。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站在讲台就是思想,就是智慧。这种思想与智慧,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

3、评价指引能力。评价不是对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如何让课堂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首先,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去评价学生;其次,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总结

1有效教学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发展而创造性地综合利用一切合乎教学规律、教学计划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学方式、方法、策略来优化教学环节改进教学过程,致力于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个性化教学活动。 2有效教学的构成要素:教学效果(核心)最高统帅、教学目标、教师(能动要素)、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必备要素)。 3国外学者对有效教学定义认识:着眼教学目的、教学技能、学习成就、教学全过程定义 国外有效教学成果主要特征:教学效率效果;学生收获和进步;可测性和量化 4国内对有效教学定义的认识:有效的理解(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效与教学关系的定义、多层次多维度理解的定义。 5有效教学的整合性特征:教学目标是多维的,侧重于教学的发展性功能;教学准备全面充分;教学活动强调主体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恰当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全面且具有针对性。 6有效教学的内部条件:教师素质、学生特点、师生作用方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心态等 7有效教学的外部条件: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课程资源等 8影响教学的四个核心条件:学生特点、教师素质/内、课程资源、教学环境/外 9认识学生特点的意义:一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实施教学对象,方式,契合;二是认识学生,发现问题、把握血清,创造有效教学入手点。 10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方面: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知识经验储备;学生的想法和思维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 11认识学生特点的基本途径:观察、聆听、走访、查阅学生作品成绩 12有效教师:具有教学活动所期待的相应品质的人,是在专业领域: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各方面具有较高修养与造诣的专业工作者。 13一般素养:崇高师德、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具体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反思研究能力、课程创新能力。 14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新课改):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关注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追求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育培养创新型的学生。 15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实践性知识:经验秦香教育机智等;工具性知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16认识教学环境的意义:一种人为的育人性环境;一种复杂的共生性环境 17教环对教学活动的特殊功能:激起师生热情;教学活动的主体 18教环的设计与利用: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微笑;民主欣赏姿态;呵护学生主体性保护自主性) 19教学资源类型:现成性教学资源、携带、生成性教学资源 20教学资源对有效教学的意义: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应用开发可增强基本教学手段的效能 21教育目的是教学目标最上位概念;课程目标是教学目标的次上位目标 22教学目标制定的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概括性抽象性规范性等特点、可行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等);行为性目标取向(布鲁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取向 坚持行为性目标取向、取普遍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取向两翼,表现性目标取向的参考 23有效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全面,生本、弹性、适度、兼容、有机 24三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有效教学的核心目标)、方法与过程(伴随性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层目标) 25有效教学目标设计应注意:多层次多维度的设计思路;多元化教学目标的策略(分解参照法学生需要分析法)体现多因素兼顾的设计要求;追求个性化和共性化并重的设计思路。 25教学目标:即课时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上完一个课题后要在学生身上实现的发展目标,是对学生在学习完该节课后在知识能力道德情意学习方法等方面所获得的各方面的进步与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语文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阅 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是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下面我将从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目标的确定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识字能力、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识字能力是学生掌握汉字的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当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汉字并理解其意义时,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听说能力是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是语文交流的基础。阅读能力是学生有效获取信息和理解文章的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写作能力是学生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目的。 二、内容的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并体现学科的系统性和渗透性。首先,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学生要通过阅读、默写、篇写等活动巩固和提高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其次,语文教学应开展文学教育。学生要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感知文学的美感,培养审美情趣。同时,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了解人类文化,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最后,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学生要通过写作、演讲等实际运用,提高自己的语文运用能力。 三、方法的选择 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应积极、灵活、多样。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因此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情况进行选择。首先,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提高交流能力。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

幼儿英语教学方法理论基础(最新完整版)

幼儿英语教学方法理论基础(最新完整版) 幼儿英语教学方法理论基础 幼儿英语教学方法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实现的。这个理论认为幼儿应该通过实际经验、感知和互动来学习英语。 2.情感教育理论:情感教育理论强调幼儿的学习动机和情感因素。这个理论认为幼儿应该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来学习英语,如兴趣、自信和合作。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等。这个理论认为幼儿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来学习英语,如听、说、读、写、做等。 4.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个理论认为幼儿应该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交流来学习英语,并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5.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通过自然环境来发展的。这个理论认为幼儿应该通过与英语母语者的互动来学习英语,并尽可能地提供自然的语言输入。 综上所述,幼儿英语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包括认知发展理论、情感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语言习得理论。这些理论基础为幼儿英语教学提供了指导原则和教学方法,旨在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幼儿英语演讲老师教学方法 幼儿英语演讲老师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

1.建立好课堂常规,把握好课堂节奏,以避免幼儿无所事事,东张西望,到处摸摸逛逛的无聊行为。 2.开展轻松教学,以避免教学内容过于沉重和枯燥。可以尝试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开展情景对话,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3.要多给幼儿自己表现的机会,尽管还很不够。像小小展台等活动。需要教师多为幼儿创造条件。鼓励胆小的幼儿先从介绍自己开始,时间可以逐渐增长。 4.需要与家长交流配合,家园共育,让幼儿在园内学到的英语知识能够在家里得到复习和补充。教师可以跟家长交流一些教学方法,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英语学习情况。 以上就是幼儿英语演讲老师的教学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需要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咨询专业的教育机构。 幼儿英语手机数字教学方法 幼儿英语手机数字教学方法如下: 1.实物教学:让孩子通过实物的形状来学习数字,比如让孩子看数字形状的物品,让孩子对数字有初步的认识。 2.身体语言:通过身体语言来帮助孩子理解数字的概念,比如让孩子数手指、脚趾等,逐渐过渡到数数字。 3.儿歌教学:通过儿歌的形式让孩子学习数字,比如唱“TenLittleBoys”可以让孩子跟着节奏学习数字。 4.应用教学:通过实际应用让孩子巩固数字的概念,比如让孩子数家人的数量、做数学游戏等。 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人士或自行查询相关资料。

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 一. 基本介绍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导下,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 有效教学理论的内涵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 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 2.有效率--即以少量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 三. 有效教学的特征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学生只要取得了自己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应当认定是“有效教学”的体现。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有: 1.关注全体学生 每位教师要树立“双全”意识,既要确立“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又要树立“全人”的理念。

论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

论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 在教育领域中,有效教学的概念日益受到。实现有效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可以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将探讨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即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成为了教育界的焦点。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这一概念不仅教师的教学过程,还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本文将探讨的三大理论基础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们在有效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环境中进行刺激反应的结果。该理论注重教师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在有效教学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醒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个体差异,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是学生如何处理和加工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该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是对信息进行积极主动地处理和加工。在有效教学中,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

师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以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认知结构来建构和理解新知识的过程。该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有效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鼓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创造力。 让我们以一堂英语课为例,说明如何运用三大理论基础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设计了一些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技能训练活动,如单词听写、对话练习、阅读理解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积累英语语言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引导学生思考语言现象背后的规律和逻辑,例如语法规则、词汇搭配等。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教师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有机会

数学教学设计的四个理论基础-2019年文档

数学教学设计的四个理论基础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于教学设计的水平,教学设计的优劣在于是否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其实,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自觉不自觉地都体现了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的理论――让学生动手实践,大胆尝试,认知主义理论――有意义地接受学习;人本主义理论――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让学生在协作、交流与对话中对知识产生有意义的建构与诠释。 一、从行为主义理论来看,要多让孩子操作、动手实践,在亲历中产生顿悟 根据桑代克的试误说,尝试与错误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方式,学习是一种尝试错误的过程,在尝试错误中,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最终形成了固定的刺激反应,即形成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数学学习与尝试错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探索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尝试→错误→尝试→错误……的过程。因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可能一下子就选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必然会出现思维受阻――“错误”的情况,这时就必须改弦易辙,另辟蹊径,进行新的尝试,直到解决问题为止。当然这种尝试错误不能是盲目的、无意识的,而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分析与综合过程。在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老师应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体会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和价值性。 【案例1】《复式条形统计图》 1.出示张老板2004、2005和2006年三年销售PVC卡的统计图(教师演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2004年销售2000张,2005年销售1600张,2006年销售800张,然后让学生谈想到了什么?教师解释:由于PVC卡有毒,销售就逐年减少;而纸制卡是环保的。 2.出示张老板2004、2005和2006年三年销售纸制卡的统计图(学生一人一份)。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2004年销售200张,2005年销售800张,2006年销售2200张。

高效课堂的理论基础1、2、3

高效课堂的理论基础(一):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金字塔”是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1946年发现的。是当前重视、强调自主学习、展示结果的理论依据。美国缅因州国家科学实验室做过类似的研究,他们的金字塔如图如下: 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从5%——90%不等:用耳朵听讲授,知识保留5% 用眼去阅读,知识保留10% 视听结合,知识保留20% 用演示的办法,知识保留30%

分组讨论法,知识保留50% 练习操作实践,知识保留75% 向别人讲授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识保留90% 。 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整甚至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努力转变学习方法,要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要耳、眼、脑、口、手并用。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要相互讨论,如在班级组织小老师,开展同学辅导同学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在参与中掌握了知识,生成了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使学生们真正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有兴趣的老师,不妨在教学活动中尝试一下。当然,更好的办法,就是进一步研究并更好掌握“学习金字塔理论”,自觉的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合作学习,从而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高效课堂的理论基础(二):建构主义建构主义也翻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内部世界的知识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斯滕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知

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课程教学设计作为一种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工具,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它的发展中,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对它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构成了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从课程教学设计的角度,介绍了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梳理了设计教学的实践路径,旨在促进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和教员的专业化发展。 标签:课程教学设计;理论;实践 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下位概念。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科,20世纪6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8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我国。在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理论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课程教学设计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课程教学设计作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与方法,非常巧妙地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在了一起,它是联结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案的纽带,对上承载着人才培养需求,对下衔接着学员认知基础、指导着课程教学。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课程教学设计作为一种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工具,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它的发展中,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对它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构成了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他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学习律。准备律: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效果律:满意的程度越高,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就越强;练习律:重复刺激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就越牢固。俄国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极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规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发展与改善了这一理论,创造了“刺激——强化——反应”公式。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奠定了认知发展理论基础,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纳赛尔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正式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据此编制课程教学设计,要抓住两点: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不仅要有助于学员理解,而且也要有利于知识的贮存与提取;为了尽可能让学员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就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模块。

有效教学理论基础

有效教学理论基础 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 基本介绍 所谓“有效教学”,这是一个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现代教学理念。它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有效教学强调的是三个要素,首先是有效果,就是学生把规定的教学内容学懂了,学会了。也就是说我们在评价一节课的时候,应把着眼点重点放在学生身上,而不是放在教师身上,既不要单纯的看教师的讲解多么博大精深,也不要单纯的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多么条分缕析,更不能单纯的看教学方法多么新颖别致,而要着重看学生到底有多大收获。这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评价的观念和评价标准所发生的根本转变。以前有的教师总在课堂上以“讲”为主、夸夸其谈地喧宾夺主,有些公开课或示范课总出现带有弄虚作假性质的花样翻新,这都是因为教学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标准出现了偏颇。我们说,任何不管学生实际收获的教学,不论是在课改的背景下,还是在常态的教学中,也无论样式上怎样“新颖”或“创新”,都是失败的。成效才是衡量效果最准确的量化标尺。 其次是有效率,就是让绝大多数或者全体学生都学懂了、学会了。“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教育体制的问题,由于中高考升学导向的问题,致使

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的有关理论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什么是“有效”,什么是“教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二)有效教学的特征 “有效教学”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是有意 义和有价值的,甚至可能是无效的,负效的。何种教学就可称为“有效教学”,也就是说,满足何种条件或具备哪些特征就可算作“有效教学”?基于自主学习的观念,有效教学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有效教学的特征:1、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个人成长的意义;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3、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4、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5、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6、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 望。 ——肖川《有效教学的策略》(三)教学有效性的三重意蕴 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践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具体说,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2.有效率: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概念,可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本文概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施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成为当前数学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通过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验证所提出的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也有助于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学生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与挑战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学生参与、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归纳等方式,主动发现数学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更多地融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新课程倡导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一些挑战。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能力培养,这需要教师具备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 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数学知识,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支持。这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教学资源等。还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系统科学

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系统科学 第三节系统科学与教学设计 系统科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兴起的。它是以系统及其机理为对象,研究系统的类型、一般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基础理论,系统工程等应用学科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自组织理论。它具有横断科学的性质,与以往的结构科学(以研究“事物”为中心)、演化科学(以研究“过程”为中心)不同。它涉及许多学科研究对象中某些共同的方面。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就是把不同对象的共同方面,如系统、组织、信息、控制、调节、反馈等性质和机理抽取出来,用统一的、精确的科学概念和方法来描述,并力求用现代的数学工具来处理。所以,系统科学是现代科学向系统的多样化、复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富有成效的、现代化的“新工具”。 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在人类思想史上,早已有关于系统的观念。古希腊思想家已提出“秩序”、“组织”、“整体”、“部分”等概念来认识世界。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把事物看成相生相克的整体。但作为研究各种系统一般原则的系统论则是于本世纪20~30年代,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的。贝塔朗菲和一些科学家在20年代中期提出了机体论,创立了机体系统论的生物学研究方法,把协调、秩序和目的性等概念和数学模型应用于有机体的研究,主张把有机体作为一个整体或系统,用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现象的本质,从而解释以往机械论所无法解释的生命现象。贝塔朗菲机体论的基本思想是:(1)整体观点;(2)动态结构与能动观点;(3)组织等级性观点。这些基本思想已包含了贝塔朗菲后来提出的一般系统论的基本内容。他先后发表了《理论生物》、《现代发展理论》、《关于一般系统论》等

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 现在提得最多的是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都是促成学生有所发展、能力有所提高。对于有效和高效课堂的理解说法不一,总的看法是学生掌握了知识,取得了家长认为的好成绩就是有效的教学,这样的课堂就是高效的课堂。其背后就是老师的苦心教学和学生的繁琐的练习,为此所付出的艰辛的代价。思路不清概念模糊,对于教师的学习与运用是有误导的作用,必须予以澄清,加以认识。 何谓“有效学习”?反复练习、操练式的学习过程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前者的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上;后者的学习效果体现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上。研究表明,操练式的学习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记忆能力具有明显效果,但在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方面缺乏持久的动力,对于学生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也没有明确成效。与之相反,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操练是学习的同时,应当更加注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这就是“有效学习”的实质。有人曾经用九个字对“有效学习”进行概括。一是“经验”即“有效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之上;二是“思考”,“有效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这种思考并非机械地接受记忆,而是具有主动性和开放性,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三是“活动”,这就是“有效学习”的基本形式,即学习过程重在学生参与活动,而非教师进行讲解;四是“再创造”,“有效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其关键在于创造。这就是”有效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 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完成三个环节。首先是教师备课环节,即通常所说的备教材、备学生、教师要研读教材、做到心中有招数。 其次是实施环节,即教学设计中的诸多想法通过哪种方法方式实施达到最佳效果。 最后是评估环节,包括对学生的评估和对课堂的评估,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师与,预案有没有达到,学生有多少收获,及教学环节中有哪些还有待加强。 当然,学生是学习的主要载体,是学习任务的主要对象,教师是诸环节的实施者。如何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其方法概括为“激发兴趣、创设情境以及营造氛围”三个方面。

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李家清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地理教学设计是将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转换为地理教学实践的过程。系统科学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地理教学理论是地理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应用学习理论,引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应用传播理论,提高教学效率;在具体方法上,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体现准确性、可量性;教学策略设计具有选择性、开放性;教学媒体设计凸显先进性、组合性。 关键词:地理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基本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普通高校教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1322001104) 作者简介:李家清(1952—),湖北黄陂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编制组核心成员,主要研究地理学科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学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我国教学改革与研究中不断拓展。在经历翻译、介绍和引进国外教学设计研究成果的阶段后,目前我国已逐步进入了理论研究和实验阶段,表现在教学设计通论研究方面已有较多成果。这些成果对发展教育理论和深化我国的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地理教学改革中,深入开展地理教学设计研究,对于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转换为教学实践,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掌握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又是提高地理教学设计质量、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 一、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科学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 设计是对要开展的工作做出的系统安排。地理教学是由教学目的、教材、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构成的运动系统。系统科学理论能为地理教学设计提供指导。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应用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和反馈原理,能有效整合教学因素,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既要做到明确每个教学因子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也要能为每个因子发挥作用提供时间、条件或机会。设计教学过程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即应符合学生认知的序、心理发展的序;地理感性知识是地理理性知识掌握的基础;陈述性的地理知识、程序性的地理知识和策略性的地理知识学习与掌握也存在内在联系和学习顺序;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序。任何系统只有进行反馈才能实现有效控制,只有注意教学中的反馈设计,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地理教学理论是地理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地理教学理论是地理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系统反映,是地理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地理教学理论认为,突出人地关系、注重空间关系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鲜明特色。人地关系既是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地理教学设计的思想论、方法论。地理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理解协调人地关系

教学的基础理论

讲授教学的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对讲授教学的理论基础有了全面的认识,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一、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理论 (一)有意义学习的标准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第一条标准是,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所谓实质性联系,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第二条标准是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等边三角形概念与儿童认知结构中的一般三角形概念的关系不是人为的,它符合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二)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我们称前者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外因),称后者为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内因)。 1.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

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三)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有意义学习可分为三种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此外还有发现学习。 二、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 (一)、引起注意 引起注意是有效教学的首要事件,它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标志。引起注意除使用刺激变化、引起兴趣等方法,更主要的是利用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机智,激发思维,唤起选择性知觉。 教师在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联系的学生的实际而不是自己的实际或书本上的案例。 看这样一个例子:《五彩池》,开课时,老师说:“我的黄龙风景区的导游想招几个解说员,我想看一看哪些同学学习和理解五彩池课文更好,我向我的朋友推荐。”我在课后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你真的要向搞导游的朋友推荐吗?”答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其次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 一、教学设计概述 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涵义的熟悉目前还未能达成普遍共识。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学设计”被用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及评定同学学习的全过程。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讨论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方案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 教学设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促进和指导同学的学习,关心每个同学完成学习。它的主要特征有: 1.教学的方案、开发、传播和评价建立在系统理论上; 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 3.教学目标用可观看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4.对同学的了解是系统胜利的重要因素; 5.讨论的重点是教学策略的方案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组成部分; 7.测定和分等依据同学达到预期标准的力量;(二)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教学设计的程序因设计任务及设计者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形式。对整个训练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均适用的是美国训练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他们把教学设计程序分为14个步骤。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 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 3.确定课程范围和挨次,设计传递系统; 4.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挨次; 5.分析一门课的目标; 6.确定行为目标; 7.制定课堂教学方案; 8.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 9.评定同学行为; 10.老师方面的预备; 11.形成性评价; 12.现场试验及修改; 13.总结性评价;

常见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常见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常见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1、呈现先行组织者,2、呈现新学习内容,3、知识的整 合协调、4、应用并解决问题)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 学习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学生要通过教师所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的知识。但是这种接 受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新获得的知识必须与原有观念之间建立适当的、 有意义的联系。有意义接受学习模式旨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意义的理解、 保持和应用,强调依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有 限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知识,且在实施上经济、可行。 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1、诊断水平,2、集体教学,3、形成性测验,4、巩固性、 扩展性的学习,5、总结性测验) 掌握学习(Mastery Learning)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的,他认为, 只要用于学习的有效时间足够长,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所以,在集体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经常、及时的反馈以及个别化的帮助,给予他们所需要 的学习时间,让他们都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掌握学习模式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的 学习效率问题,以大面积提高学习的质量。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的提出是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联系在一起的,布卢姆把 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 能等领域中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其实际应用主要是在认知和动作技能方面。 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1、问题情境,2、假设――检验,3、整合与应用) 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通 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它所强调 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 是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这种教学模式同时强调学生发现能力的培养和 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掌握。

有效教学的概念界定、评价标准及其心理学基础

有效教学的概念界定、评价标准及其心理学基础 1.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为“课堂教学效益”“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有效学习”和“学习策略”。 (1)有效教学及其特征: 课堂教学效益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而能衡量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一种指标是教学效率。教学效率就是实际的教学效果与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比值,换言之,在确定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前提下,每个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实际达成度之和与全体学生应达教学目标之和的比值,即:课堂教学效率=每个学生的实际目标达成度之和/全体学生的应达目标x100%。[李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载《教育理论与实践》)] 有效教学就是针对“低效教学,无效教学,负效教学”而提出来的,指有一定效果,效率和教学吸引力的教学。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即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

(载《教育理论与实践》)]在本课题在提到的“有效教学”,既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师素质,还涉及到教学管理等方面。 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它是一种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教学形态。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实施有效教学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远的追求。因此,有效教学应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即从追求高效的教学理想转化成实现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的教学状态。 基于自主学习的观念,有效教学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2)有效教学的标准 从20世纪80年代起,英美等国家便开始制定专业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由罗兰▪萨伯(Tharp,R.)领导的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