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讲授教学的理论基础

讲授教学的理论基础

讲授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起联系。

2、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

外部条件: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内部条件: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已有认知结构中有与新知识相联系的适当知识,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3、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由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以定论的形式传授个学生,是概念的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以有组织、有意义的方式将知识讲授给学生,主要适用于有意义的言语学习。

4、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者既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有意义的,这要看学习时所处的条件而定,有指导的发现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样是值得推崇的。

5、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策略是适当利用相关的包摄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材料就是“组织者”。

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

二、加涅的九段教学事件

教学事件内部心理加工过程

1、引起注意接受神经冲动的模式

2、告诉目标激活监控程序

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从长时记忆提取原有知识进入工作记忆

4、呈现刺激材料形成选择性知觉

5、提供学习指导进行语义编码(以利于记忆和提取)

6、诱发学习表现激活反应组织

7、提供反馈建立强化

8、评价表现激活提取和促成强化

9、刺进记忆和迁移为提取提供线索和策略

三、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的主要特征:

1、学生具备必要的认知结构是“掌握学习”的前提

2、学生积极的情感特征是“掌握学习”的内在因素

3、反馈——矫正性系统是“掌握学习”的核心

掌握学习的教学程序:

1、定向

2、新授

3、评价

4、矫正

教育概论

教育学:教育学作为一门教师教育的基础性课程,以出现在教育及其活动过程中的现象与问题为研究对象,是阐释教育意义,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解决教育问题,致力于师生发展的一门学科。“教育”概念:从广义的角度对教育事实的描述,即“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从狭义的角度对教育事实的描述,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它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从学校教育的维度来看,教育的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依据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与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从非专业人员发展为专业人员的历程中个体内在专业性提高的过程,这是一个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有两个含义:从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来看,强调教师是一种专门的职业。从教师专业的发展过程来看,强调职前教师培养与在职教师培训相结合,将教师培训和培养视为一个完整、连续的发展过程。它是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二、填空题(1)教育构成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2)广义教育的起源观点: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3)学校产生的条件:闲暇时间的出现、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传递、文字的产生、社会的需求(4)教育的组织形态:前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的萌芽)、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非制度化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6)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教育学思想的孕育、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三个阶段。(7)《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学专著,全文1200多字。(8)古罗马演说家、教育家昆体良所著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也称《雄辩术原理》)比《学记》晚约300年,被视为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方法论著作。(9)教育学的创立:一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教育专著,为独立教育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二是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的出版,这使得教育学理论框架体系基本形成。(10)西方认为19世纪的赫尔巴特是近代教育学的创始者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被称为“传统教育”的代表。(12)我国学者杨贤江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探讨教育问题,撰写了中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教育的教育学著作——《新教育大纲》,对我国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起到了启蒙和奠基的作用。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视为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中的新教学论思想。(13)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控制功能,协调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14)教育目的的结构:①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个体的身心素质、个体的社会角色)②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课堂的教学目标)(1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论和社会本位论的统一(16)人发展的总体特征:①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②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③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④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⑤人的发展具有互补性(17)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①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②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和现实源泉③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④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8)教师劳动的特点:劳动目的的人文性和教育性、劳动对象的能动性和复杂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协作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和示范性、劳动成果的间接性和精神性(19)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教师职业定向阶段、教师职业适应阶段、教师职业调整阶段、教师职业成熟阶段(2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相长性、教学发展性、教学育人性(21)教育将走向何方——展望教育趋势:教育全民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公平化、教育信息化(22)当前我国课改的基本趋势:拓展课程知识中的学科间内在关联性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一、新的教学观 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 (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 (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 (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 (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 (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 (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教学的内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 (2)内外价值并举。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 (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 (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 (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 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潜能。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 (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论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

论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 在教育领域中,有效教学的概念日益受到。实现有效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可以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将探讨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即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成为了教育界的焦点。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这一概念不仅教师的教学过程,还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本文将探讨的三大理论基础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们在有效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环境中进行刺激反应的结果。该理论注重教师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在有效教学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醒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个体差异,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是学生如何处理和加工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该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是对信息进行积极主动地处理和加工。在有效教学中,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

师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以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认知结构来建构和理解新知识的过程。该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有效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鼓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创造力。 让我们以一堂英语课为例,说明如何运用三大理论基础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设计了一些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技能训练活动,如单词听写、对话练习、阅读理解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积累英语语言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引导学生思考语言现象背后的规律和逻辑,例如语法规则、词汇搭配等。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教师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有机会

高效课堂的理论基础1、2、3

高效课堂的理论基础(一):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金字塔”是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1946年发现的。是当前重视、强调自主学习、展示结果的理论依据。美国缅因州国家科学实验室做过类似的研究,他们的金字塔如图如下: 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从5%——90%不等:用耳朵听讲授,知识保留5% 用眼去阅读,知识保留10% 视听结合,知识保留20% 用演示的办法,知识保留30%

分组讨论法,知识保留50% 练习操作实践,知识保留75% 向别人讲授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识保留90% 。 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整甚至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努力转变学习方法,要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要耳、眼、脑、口、手并用。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要相互讨论,如在班级组织小老师,开展同学辅导同学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在参与中掌握了知识,生成了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使学生们真正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有兴趣的老师,不妨在教学活动中尝试一下。当然,更好的办法,就是进一步研究并更好掌握“学习金字塔理论”,自觉的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合作学习,从而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高效课堂的理论基础(二):建构主义建构主义也翻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内部世界的知识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斯滕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知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学著作及具体考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学著作及具体考点 一、教育著作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以上是关于教育学发展中比较重要的教育家及其著作。 二、具体考点 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教育适应自然。班级授课制。教育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 2、卢梭在《爱弥儿》中坚定的“性善论”,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卢梭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3、康德《康德论教育》中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先后四次在歌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4、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对于推动教育活动的科学化及教育学的诞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洛克《教育漫话》,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主要观点: a.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b.教育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c.教育学教学原则。在西方教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d.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 在西方,通常把他的教育思想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教师、知识、课堂三中心)。 7、斯宾塞的《教育论》,提出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这一著名论断,重视实科教育,可以说是近代科学教育的先锋。 8、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

教学基础知识整理

教育学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起源的学说: ①生物起源学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②心理起源学说:孟禄,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劳动起源学说:米丁斯基、凯洛夫,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3、古代社会教育: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夏代。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 中国:夏、商:痒序校,人伦、骑射、军事 西周: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外国:古印度:家庭教育,《吠陀》,宗教教育 古埃及:文字、书写、执政能力 古希腊:斯巴达: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培养统治者 雅典:最早提出人多方面和谐发展思想 4、官学:西周国学、汉代太学、唐代国子学。 5、近代社会教育: 洋务教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指四书五经,西学指西政、西艺、西史;具有封建性、买办性;留学教育。 6、近代教育名家: ①蔡元培:“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②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 ③梁漱溟:乡村建设&乡村教育理论。 ④黄炎培:中国职业教育的领导者。 ⑤陈鹤琴: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⑥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 7、近代国外教育:德国,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8、现代社会教育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2、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①孔子:培养君子,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诗书礼仪乐春秋,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 ②孟子:性善论,培养君子,“明人伦”。 ③荀子:性恶论,最强调尊师。 ④墨子:兼爱、非攻,“三表法”。 ⑤朱熹:《四书》,儒学,“存天理,灭人欲”,朱子读书法。 ⑥《学记》:选自《礼记》,教育史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专著,思想(教学相长、尊师重道、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相观而善、豫时孙摩)。 3、西方古代教育思想: ①苏格拉底:培养治国人才,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产婆术”。 ②柏拉图:哲学家、政治家,《理想国》,回忆说,理性。 ③亚里士多德:追求理性,《政治学》,遵循自然。 ④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4、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培根,首次提出。 ①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教育要适应自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泛智”思想,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包含六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二部分:心理学, 第三部分:新课程理论知识, 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 第五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六部分:教育法规基础知识 主要考核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部分 本次为大家提供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练习题汇总教育学考点大致分为十章节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五章:学生与老师 第六章:课程 第七章:教学 第八章:教学、 第九章:德育 第十章: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 教育心理学大致分为十五章: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第八章:学习策略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填空题 1、______近代学校系统___,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2、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____非制度化__教育的过程。 3、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____学校___教育。 4、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是六艺教育,六艺是指___礼、__乐_射、_御__书、___数_、_等六门课 程。 5、中国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即__《论语》、《孟子》、《大学》、《中庸》_ 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_正规教育___教育,也就是_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__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_,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_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_。 8、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_大教学论__》。 9、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者是_____赫尔巴特____,现代教育学流派的代言人是___杜威_______。 10、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_理想国_》中。 二、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 教育(广义):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 具有教育作用。 2、教育(狭义):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三、选择题 1、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 2、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论语)。 A、中庸 B、礼记 C、 D、学记 3、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 A、B、五经C、六艺D、八股文 4、义务教育的实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 A、B、第二次工业革命C、第三次工业革命D、第四次工业革命 5、“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命题的提出者是(杜威) A、夸美纽斯 B、洛克 C、 D、赫尔巴特 6、“教学相长”,“及时而教”等教育思想最早出自我国的(学记)。 A、中庸 B、大学 C、论语 D、 7、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著作是(学记)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 8、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视启发教学的教育家是我国的(孔子)。 A、B、孟子C、荀子D、朱熹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问答题: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1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常见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常见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1、呈现先行组织者,2、呈现新学习内容,3、知识的整合协调、4、应用并解决问题)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学生应该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掌握现成的知识。然而,这种接受性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新获得的知识必须与原始想法建立适当且有意义的联系。有意义接受学习模式旨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意义的理解、维护和应用,强调在知识内部逻辑联系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知识,且在实施上经济、可行。 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1.诊断水平,2.集体教学,3.形成性测试,4.巩固) 扩展性的学习,5、总结性测验) 硕士学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他认为,只要有效学习时间足够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规定的掌握标准。因此,在集体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定期、及时的反馈和个性化的帮助,给他们所需要的学习时间,让他们达到课程的目标和要求。掌握学习模式的目的是解决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的提出是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联系在一起的,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领域中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其实际应用主要是在认知和动作技能方面。 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1.问题情境,2.假设检验,3.整合与应用) 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这种教学模式同时强调学生发现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掌握。 目前,常见的主题探究模式、网络探究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可以看作是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变体,但它们在形式上有所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具有更多的建构主义元素。 探究性教学模式(1、创设情境,2、启发思考,3、自主探究,4、协作交流,5、 总结(改进)

教学的基础理论

讲授教学的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对讲授教学的理论基础有了全面的认识,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一、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理论 (一)有意义学习的标准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第一条标准是,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所谓实质性联系,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第二条标准是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等边三角形概念与儿童认知结构中的一般三角形概念的关系不是人为的,它符合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二)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我们称前者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外因),称后者为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内因)。 1.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

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三)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有意义学习可分为三种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此外还有发现学习。 二、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 (一)、引起注意 引起注意是有效教学的首要事件,它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标志。引起注意除使用刺激变化、引起兴趣等方法,更主要的是利用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机智,激发思维,唤起选择性知觉。 教师在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联系的学生的实际而不是自己的实际或书本上的案例。 看这样一个例子:《五彩池》,开课时,老师说:“我的黄龙风景区的导游想招几个解说员,我想看一看哪些同学学习和理解五彩池课文更好,我向我的朋友推荐。”我在课后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你真的要向搞导游的朋友推荐吗?”答

课程教学的基础原理

(一)课程教学的基础原理:泰勒原理 美国课程学者拉尔夫•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开发任何课程与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 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可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由此构成了“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这四个基本问题被称为课程开发的“永恒的分析范畴”。泰勒原理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 评价:(局限)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非常理性的框架,它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科学至上的印记。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技术兴趣(技术理性)”。它力图有效控制课程开发过程,使课程开发过程成为一种理性化、科学化的过程,为课程开发提供一种普适性的程序,其对“技术兴趣”的追求是显见的。 “泰勒原理”的“技术兴趣”的本性倾向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的、划一的模式,这样,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创造性不见了;每一具体学校实践的特殊性也容易被忽视;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主体性、创造性也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学习者是被控制的对象,他们在课程开发中、在教育过程中被置于客体地位,其主体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压抑。 (贡献)泰勒原理一直被作为课程探讨入门的基本框架,奠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围。它综合了当时有影响的教育学流派和思想的各种主张,囊括可课程开发的诸种重要因素,形成一个系统的模式。且该模式简洁明了、易于理解把握。除了它的历史意义外,泰勒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课程分析的可行思路,在世界各国课程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课程的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 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课程教学领域,成为课程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这种目标的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与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可运用于所有教育实践。普遍性目标体现的是普遍主义教育价值观,是前科学的。 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是受技术理性支配的,一方面便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实施准确评价,另一方面体现了控制本位和“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教学目标。它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生成性目标最根本的特点是过程性。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教师和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消解了行为目标取向所存在的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二元对立。 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不是学生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它也不是规定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后预期获得的行为,而是描述教育中的“际遇”。表现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向人的自由与解放。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已有地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三种常用地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地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地有效教学模式来。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 讲授教学式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许多知识内容都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因此,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讲授教学常结合实验的演示、实物和标本的展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活动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讲授为主,中间穿插实验演示、直观教具展示、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组织学生讨论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讲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讲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学生的大部分知识是通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获得的,即教师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有关的新知识,学生则将教师用语言文字所描述地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和旧经验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从而同化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二)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式 在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和新的原理,常常要借助于具体地实验演示、标本或实物地展示、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地知识经验等具体教学手段来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就出现了以讲授为主的各种变化多样的教学模式。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就称讲授式教学的“变式”,即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常见的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有以下几种: 1.“讲授—实验演示—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过程中加入必要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现象、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摩擦起电”一课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问学生演示“摩擦起电”的各种实验,用以帮助学生了解摩擦起电的自然现象。 2.“标本展示—讲解”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中,借助标本或模型的直观展示,边展示边讲解的一种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人体骨骼”一课时,教师就要借助人体骨骼标本或模型,向学生边展示边讲解,让学生借助标本或模型理解和掌握人体骨骼的概念和结构。 3.“提问—讨论—实验验证”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回答问题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浮力”一课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条件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各种假设,得出问题的答案。 讲授式教学的变式还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变式。 (三)讲授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一般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为了避免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教师必须采用启发式讲授教学,即在讲授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师生互动来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篇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力图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阐述:课标规定,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开展的线索”,要求“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材中的地位分析: 《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那么,我就把这一课的核心定位为隋唐的科举制“分科考试、公平公正、择优录取”的特点在隋唐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及深远的影响。原因是,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非常深远;其优点和先进性在隋唐表现的非常突出,它与以后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有很大的区别,它也为隋唐特别是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局面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本课教材是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创立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我准备通过科举考试的整个过程来整合课本中的三个子目录。突出隋唐科举制的对士人、对统治者、对社会、对文化教育的作用以及对世界文化制度的影响,做到论从史出。 (-)学生情况分析 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前,我准备对两个不同层次的授课班级(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设计见附件一。对调查结果的预计: 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对中国封建社会任用官吏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明确、不系统。可能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了解古代帝王是怎样任用人才,但是对选拔人才、官吏的过程不甚了解。 学生的兴奋点可能有:科举考试是如何进行的,如考什么,如何考等这些细节上的问题。可能存在的问题有:科举制是一项制度,学生对其理解和认识以及评价会有一些难度。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说明 本教学设计按照“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大致为:“情境创设一亲历体验——提出问题——互动探究——反应交流——感悟内化”,它是体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O (四)教学平台准备 信息技术融入历史学科教学:多媒体课件《科举制的创立》的制作0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隋朝以前选拔官吏的方法,并与隋朝的科举制进行比拟,分析科举制的优点。对隋统一国家的知识分析,明白隋创立科举制的原因。 2、通过分析、讲授、体验科举考试过程的图片和文字材料,进一步提高从图片、文字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科举考试过程,来理解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归纳、比拟、置疑、探究的方法,感知科举制创立和开展完善的过程。 2、通过对时事的关注进行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埋下了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伏笔,引导学生做深入思考。 3、通过对史料创造性编辑,把科举制产生的原因编辑成一封大家看起来比拟亲切的信件,进行分析。 4、通过创设情景以及让学生亲身体验科举考试的过程,感悟科举制的“开创性”、“开放性” 和

讲授教学的理论基础

讲授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起联系。 2、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 外部条件: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内部条件: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已有认知结构中有与新知识相联系的适当知识,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3、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由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以定论的形式传授个学生,是概念的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以有组织、有意义的方式将知识讲授给学生,主要适用于有意义的言语学习。 4、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者既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有意义的,这要看学习时所处的条件而定,有指导的发现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样是值得推崇的。 5、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策略是适当利用相关的包摄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材料就是“组织者”。 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

二、加涅的九段教学事件 教学事件内部心理加工过程 1、引起注意接受神经冲动的模式 2、告诉目标激活监控程序 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从长时记忆提取原有知识进入工作记忆 4、呈现刺激材料形成选择性知觉 5、提供学习指导进行语义编码(以利于记忆和提取) 6、诱发学习表现激活反应组织 7、提供反馈建立强化 8、评价表现激活提取和促成强化 9、刺进记忆和迁移为提取提供线索和策略 三、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的主要特征: 1、学生具备必要的认知结构是“掌握学习”的前提 2、学生积极的情感特征是“掌握学习”的内在因素 3、反馈——矫正性系统是“掌握学习”的核心 掌握学习的教学程序: 1、定向 2、新授 3、评价 4、矫正 .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整理)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表达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表达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水平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准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水平;(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水平;(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准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水平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 1632 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 1912 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教育教学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基础知识 1.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的教育,是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合格成员的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是:①面向全体学生;②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③让学生主动发展。 2.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的自我完善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实施,广大教师除要具有合格教师必备的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①全面育人的思想素质;②复合的专业知识和智慧;③参与发展和研究的意识能力; 3.简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从教育领域来讲,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具有道德教化,能力培养,文化传承及创新等多种功能,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次,教育能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既担任了相应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义务,又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能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和张扬个性的同时,实现其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教育本身需要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教育自身也是具有生长性的,也需要改革和创新,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持教育事业的生命力和活力,保持发展和前进的势头。 4.请说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实质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5.现阶段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是教育本身要现代化,即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进行改革,更新,充实和发展。 教育要面向世界,有三层涵义,一是了解和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教育经验;二是培养学生具备面向世界所需的素质;三是使我国的教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立手世界教育之林。 教育面向未来,涵义有三:一是教育应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相适应;二是教育应考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三是探讨教育本身的变革趋势。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教育面向现代化”是基础,核心,出发点。 7.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职业活动的各种心理素质,以自己优秀的心理素质去塑造新一代的心灵,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首先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意识素质,面对自身从事教育实践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活动有所觉知。这主要指教师要具备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创新意识和奉献意识。 其次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情感素质。教师崇高的职业情感是推动积极工作的强大力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的职业情感,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两个方面。 第三,教师要有优良的职业能力素质。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教育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