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彝族医药简史》word版参考模板

《彝族医药简史》word版参考模板

彝族医药简史

彝族医药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这个时期的彝族先民吃住都在森林中,并且多数住在树上,故对植物有了最直观和最粗浅的认识。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历史和自然发展的原因,彝族医药与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彝族先民们一方面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以及面对凶残的野兽伤害,一方面也处于自身疾病的折磨之中,在与自然灾害及疾病的斗争实践中,慢慢地积累了保护身体健康和提高体质的经验,同时也发展了医药知识。

和其他民族医药一样,药物是彝族医药发展的基础。彝医的药物分植物、动物、矿物三部分。

在母系时代的凉山彝族地区,常常以一种植物来代称某个部落或部族,甚至有的山岭等地名也来自植物名称。如“达罗波”、“达日波”、“舒祖波”等,它们分别是黑色的阙山草、阙山草及生长杉树的山。这种命名的习惯,从母系社会一直延续到今天,至今凉山地区仍不乏以植物命名的地方,如勒乌(大黄)、尔吾(土香薷)等地名。

进入由偶婚代替群婚的父系社会后,促进了社会和遗传学的进步。此时,对植物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积累。彝族先民们在迁徙、放牧的生活中不断地发现一些有毒的植物,关于对毒草和中毒的认识时间,大约是在“吃草籽树果”的阿(田合)居子时代,但当时未能明确记录下来。“中毒”和“毒草”的概念是在彝族祖先采集野生植物和放牧生活中,出现了羊和人中毒的现象,加上口尝身试积累而产生的。毒草可以毒杀人畜,引起彝族先民的高度重视,于是他们对毒草进行辨认下了一番功夫,并且还对植物的毒性部位作了描述,如他们认为乌头属植物“毒藏在根上,花开在头上”。由于目睹了被毒草毒死同胞的惨痛情景,彝族先民们对毒草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并将之录于书上,以指明毒草生长的地方以及毒性的部位,示于后人。

从公元初年到南诏彝族奴隶制建立之前,彝族历史经历了从勿阿纳(《西南彝志》)希孟遮世系第51世君长,到那意笃色(76世)的彝族奴隶社会前期。这一时期,彝汉医药相互进行了交流。彝医使用的一些有效药物也被汉医所用,并且收录进汉医的医书中,如名著《名医别录》就收载了不少彝族地区的药物。在《华阳国志》《水经注》《说文》《汉书》《续汉书》《博物志》等书中、也都记载了一些彝族的药物,宋代还有彝族地区的犀角、麝香进贡给皇帝的记载。这一切,充分说明了彝族的医药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彝族医药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华夏医药的宝库。

明代以前,彝族历代对植物药的记载非常零星、分散。此时问世的《双柏彝医书》一书,将流传在民间分散的大量植物药收集起来,它虽然还不是专门的本草书籍,但其中所记载的彝族植物用药之丰富,是前所未有的。书中记载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皮、全草、树脂及植物寄生的药材,达数百种之多,如根皮根茎类66种,叶类17种,皮类12种,果、籽类19种,全草类34种,茎木类6种,寄生、树脂、菌类6种。

除此之外,著名医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也记录了一些彝族药物,证明此期彝族医药应用的广泛性。

15世纪中叶,明代本草学家兰茂著成《滇南本草》,成为我国第一部中医理论与少数民族医药经验相结合的地方性本草专著。在此之前,历代书籍对民族药物虽有收载,但都不如兰茂所收集的规模大、药品多,尤其是西南地区的民族药物。《滇南本草》中不仅记录了药名,并考证弄清植物及产地,还尽量将当地各民族中的用药经验归纳进书中。彝族的许多药物也记入了。如芸香草、老鹳嘴、鹅掌金星草、韭叶芸香草、救军粮、橄榄(余甘子)、甘蔗等等。

到了清代,对于植物药的运用就更加广泛了。彝著《献药经》中说:“植物皆配药,蔬菜皆配药”。明确记载了草果、红果、生姜、胡椒、老母猪赶伴草等药用植物的主治功效。

《献药经》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就是药物相互配合,以提高疗效。书中认为凡药用的植物、动物、家畜、五谷等,都可用来相互配合使用,药物配合十分广泛,只要是对病情有效的药物都可以进行配合。这充分说明彝医此时已从单方向复方迈进了一步,这无疑是彝医药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由于彝族居住的地方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药材十分丰富。据1942年的《西昌县志·产业志》记载,当时西昌附近年产药材数万公斤并大量运往川、滇二省及内地。

凉山地区不仅药材丰富,其中名贵药材也是引人瞩目的。丰富的药材资源奠定了彝族医药的基础,使彝族古老的医药得以不断发展完善起来。

彝族善用动物药起源于原始时代,在长期和野兽接触的过程中,先民对动物的认识也随之增长,它对后来彝族医药的发展,特别是动物药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彝医学的相互交流,彝族地区的动物药越来越受到汉族及其他民族的重视。《名医别录》就记载了彝族地区的牛黄、麝香、犀角、露蜂房等动物药,并明确地记录了这些动物药的产地、性味、功能、主治。

彝族先民所使用的动物药中,有一部分药至今仍在普遍使用,如熊胆、蛇胆、野鸡胆、野猪胆、羊胆、牛胆、狐狸胆、蝙蝠胆,以及鹰肉、猴肉、虎肉、熊肉、野鸡肉、牛肉、羊肉、蛇肉、鸡蛋等。

成书于明代的《明代彝医书》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彝族医药专著。书中对16世纪前彝族医药经验做了系统总结。其中不仅详细记录了各种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的使用方法,还记载了各种动物药的胆、油、骨、血、肝、肉、肾鞭等药用部分,以及虫类药物等。较其他彝医书籍载述详尽确切。

书中胆类药物有10种:老鸦胆、狐狸胆、猪胆、岩羊胆、耗貂胆、黄鼠狼胆、獐胆、熊胆、鸡胆及其他的动物胆。

油类4种:小土猪油(白冷油)、生猪油、蝙蝠油、耗油。

骨类11种:大黑蛇骨、麂骨、龙骨(龙欧)、乌梢蛇骨、穿山甲壳、岩羊蹄壳。豪猪刺(刺猬刺)、岩羊角、绵羊角、绵羊蹄、鹿茸。

血类5种:斑鸠血、鸡血、岩羊血、麂血、羊血。

肉类22种:猪肚子(瓦黑肉)、蝙蝠肉、耗貂肉、黄鼠狼肉、螺蛳肉(阿古)、泥鳅、黄鳝、小鱼、虾、小绿雀肉、山麻雀肉、细子雀肉、腊肉、猴肉、豪猪肚子、小鸡、飞貂、石泵(阿皮)、娃娃蛇(阿杯勒)、团鱼、耗子肉、斑鸠肉。

肝、肺类3种:耗貂肝、牛肝(尼塞)、猪肺。

肾鞭、胎及胎衣7种:耗貂睾丸、熊胆(野包弱)、熊肾鞭、麂胎、马胎衣、野猪香、耗貂香。

虫类13种:飞蚂蚁蛋、臭皮虫(波那弱)、土小狗(嗄桥姆)、棕树上虫、黄刺果根(刹那波日)上虫、蜈蚣(塞西莫)、蚂蚁窝(树上蚂蚁包)、刘寄奴上虫、松树树上虫、蚯蚓、灶妈妈虫、竹中虫、蝌蚪。

分泌排泄物8种:鸡蛋(包括腌鸡蛋、鸡蛋清)、蜂蜜、燕窝泥、动物屎(包括旱獭屎、黄鼠狼屎、各种虫屎、老虎屎中骨、虫面、溏鸡屎)、人中黄、鹅蛋、耳屎、大土蜂(多拉雀)之柄(土蜂巢)。

其他4种:黄鼠狼嘴、头发灰、野猫尾巴、斑鸠脑汁。

可见彝族对动物药的认识是十分广泛的,而且擅长运用动物药。

由于彝族长期生活在山林地带,除了动物资源丰富之外,也发现和应用一些矿物药。尽管彝族医药中使用的矿物药较少,但其起源很早。远在彝族祖先从事狩猎和放牧的原始时代,就有用矿物药治病的原始方法。这些矿物药,都是天然生成的,获取相对容易,如天然硫黄、天然火硝、盐块等。在《名医别录》中记载了不少彝族地区的矿物药,如空青、曾青、肤青(推青)、朴硝(芒硝)、硝石、温泉(硫黄)、金屑、银屑、扁青、青碧、盐、琥珀等。其中有些矿物药不仅彝医运用,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医生也善于应用,并且一直沿用到今。

彝族先民不仅有自己丰富的药物资源,也有自己独特的治疗特色。

如凉山地区巫师称为“毕摩”,毕摩又有教师之意,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兼通医药,他们在从事迷信活动的同时,实际上也运用医药知识作为补充。如有的毕摩念经后,往往要病人喝一碗各种草熬的“神汤”,有的毕摩还能进行按摩、采药等医药活动。有的毕摩并常采用熏、洗、蒸等三种外治方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瘫痪,疟疾等病。其熏法多用于病程较短者,蒸法多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患者。有的毕摩在运用酒吹法治无名肿毒、疖肿、淋巴结肿大、蛇咬伤等症方面积有一定经验。其法为口含白酒喷吹肿胀处,时间半小时至两三小时,以达到疏导瘀血、气通血行和消毒的目的。巫术盛行,阻碍和破坏了彝族医药的正常发展,但也保存和运用了一些医药知识。如《献药经》,本为《作祭经》中有关人的生老病死的一部分,但其中涉及到很多医药内容,如疾病名称、药物的采集、加工、炮制、配伍,以及大量动物药和植物药的功效等珍贵资料。

在彝族民间,广泛存在一些擅长医药的普通群众,他们的医药经验来自家族内部口耳相传,并主要在家族内部使用。以经验医学为主,融采药、制药、治病、配方等多项工作于一身。配药时不用秤,药物份量亦无一定之规,主要以医生的经验为依据。他们对当地出产的动植物药有本民族的称呼,例如称麝香为勒舍,熊胆为峨节,大黄为勒乌,车前草为吾莫迭补等。并有本民族积累的特殊用药经验,如用阿衣(冬葵)引产催生,用衣布阿节(多毛隐翅虫)治淋巴结核,都拉(毛茛科植物紫乌头)解乌头毒,拉莫各尔(菊科等三七)治风湿关节疼痛,其他还有伊斯(贝母)止咳,猴骨治肺病,蛇胆消瘤,熊胆治肿块,野猪肾通尿结石等。

彝族习惯采集新鲜的植物叶或根或根皮,加少许水或盐冲烂、揉搓、捣绒后,敷于伤患处。例如将斯赤列(忍冬科接骨木)的根皮冲烂,再加其他药物敷治骨折,将尔吾(坝子花)花顺在掌心揉搓,以其汁搽涂蜂叮处等,其习用植物药多达数百种,并能区别各种草药不同部位的特殊功效。

由于长期生活于高山林区,自然环境恶劣,造成的刀伤、箭伤、跌伤、蛇伤等外伤机会较多,故彝医多长于治疗外伤。例如以麝香治蛇伤、熊胆治牙痛、紫花地丁止血、接骨丹治骨折等。对于风湿、疥疮、疟疾、肺病、胃病、痛疾、难产、淋巴结核等治疗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不能认识这些疾病产生的原因和不能从理论上揭示其实质,只好借助于巫术,归于鬼的作祟,如麻风鬼、肝病鬼、生疮鬼、肺病鬼等,但在治疗上有如前所述的多种办法。

药物复方,在彝族医药中也时有使用。如以赫得布(地拢猪)为主,配以大豆、燕麦、猪油、清油调制的软膏治疗淋巴结核,在彝区通用。又如以吾莫迭补(车前草)、契厄(野蒿子)、厄什阿马(仙鹤草)、尼尼契(地蜂包)四种熬水吃治腹泄消化不良等。

有人将彝族医药特点总结为:“以经验为主,长于外伤,兼有内治,草药丰富,动物药多,喜鲜用,有复方。”

在疾病的预防方面,彝族群众从实践中已体会到,选择住地时,应避开疾病流行区和毒草丛生之地。并对麻风病人实行迁居独住,死后火葬或牛皮包裹深埋,对染病牲畜亦实行深土埋葬,或以整个家支(部落)搬家迁居以躲避疫病等。并用拉助(女贞)、格乌(野八角)、药果(岩擅香)等熏“鬼”进行空气消毒杀菌,以阻止麻疹、伤寒、疟疾等传染病流行。

近代,彝汉医药交流日益增多,彝医善于吸收汉医的营养,逐渐摆脱过去单方单药,只凭经验的传统格局,使彝医药有了突破性发展,为彝族医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勤劳智慧的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斗争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探讨发掘,积累了本民族特有的医药经验,整理了大量医药文献,为我国民族医药的发展写下了光辉一页。现将古彝医籍中有代表意义的文献归纳如下:

《双柏彝医书》又称《明代彝医书》,是1979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药检所在双柏县发掘出的一本古彝文医书。原件为彝医书,因其成书于明代,所以又称《明代彝医书》。

据该书抄本原伯《序》所称:此书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以后历经清代、民国多次传抄。此次面世的是民国一年(公元1912年)的抄本。此书共有古彝文约5000字,记录了56个病种,87个处方,324味药物。全书内容丰富,叙述较详,以病症为纲进行编写,所列病症、症状或体征约有60种左右。有的直接以病名出现如疟疾、蛔虫、奶疮等;有的则以病因命名如蛇咬伤、菌子中毒、皮肤湿疹等;但多数还是对症状的描述,以症状为病名的。如老母猪风、恶心呕吐,噎脖子等等。书中内容涉及到临床各科,其中属内科者

约20多种,属外科(包括皮肤科、花柳科)者约16种,属五官科者约有6种,属妇产科者约有5种,此外,还有少数属于骨科、神经科和儿科的。在一病一症下,少则一方,多则十余方,也有一方通治数病的。全书列方剂243个,复方多于单方。复方由二三味或五六味药物组成,未见10味以上的。书中的治疗法多种多样,在内服外治的基本治法下又衍生出了多种治法,如外治的方法就有药水外涂,湿布热敷,药渣外敷,针挑,拔火罐,小夹板固定等等。某些病症还注明了禁忌,有的禁吃腌菜,有的禁吃鸡肉、猪肉,尤其是禁吃母猪肉等等,这些内容体现了当时的彝医对疾病的产生,病情的进退,药物的生克关系都有一定的认识。

《双柏彝医书》是对16世纪以前彝族人民医药经验的总结。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内容如此丰富的彝族医药专门书籍。彝族的医药经验,多散在于各种经书、史书中,非常零星片断。而《双柏彝医书》则在近五千字中,详细说明了多种疾病的治疗药物和使用方法。而这些疾病和药物。都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双柏彝医书》的出现,说明了16世纪中叶彝族医药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证明当时主要以行医为业的彝族医生已出现了。他们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已经有意识收集本民族的医药知识,并将之归纳、整理为专门的药方专书。并且此方书,不仅概括了医药知识,又具有指导人们行医治病的作用。它所记载的病种是彝区常见病、多发病;它所收录的药方和治疗的方法是彝族人民迫切需要的。正因为如此,它才在很困难的环境下,辗转传抄,流传了400多年而不失。国内有研究彝族医药的学者把《双柏彝医书》的发现称之为“彝族医药史研究中的第一次重要发展。”

《启谷署》是贵州省仁怀县政协秘书长王荣辉同志保存的一本彝族医药古籍手抄本。其成书年代难以考证,据遵义医学院教授鉴定推测,“本书成书年代不会晚于明万历庚寅年(1590)年。”

《启谷署》经过翻译整理,记载有5门,38个疾病,263个方剂,此书是一部临床价值较高的彝医书,经后人临床验证,有效率达95%以上,是我们研究彝族医学很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指路书》又名《人生三部曲》,彝语《卓莫苏》,由金国库老人和罗希吾戈先生译定。据推测成书年代在明末清初之际。此书属彝族丧葬仪式唱诵的经书,内容主要讲死者的祖先某人曾在何地生息。“指路”是给死者的灵魂指明道路,把死者的灵魂从当地沿着迁徙来的路线送回彝族祖先的发源地。但是,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医学理论,对彝族男子生平活动的描述及对妇幼保健,人体发育,胎产的认识运用唯物主义的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供牲献药经》是彝族古典文献《作祭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祭奠死者时呗耄唱诵的一种经文,虽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也确实有一部分内容是朴素的唯物思想的认识和反映。《供牲献药经》(以下简称《献药经》),写于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曾广泛流传于云、贵、川三省。它是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马学良教授1947年在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团街区安多康村彝族毕摩张文元家调查时发现的。后经马教授翻译整理成彝汉对照本。

《献药经》中记载了很多的医学理论,其中内容涉及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伤科、胚胎、采药,药物加工炮制等等。其中内科记载了18种病证及其治疗,如冷病瘦病、落水得病、哮喘病、寒热往来病、瘴气病、眼花目眩病、中毒身体消瘦病、哼病、嚎病、呃逆病等。妇科疾病中记载了不孕证、性淡漠等。外科疾病主要记载了癞病、痒病、痈疽的症状及治疗。伤科疾病中主要记载了跌打劳伤及犬咬伤的治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献药经》中关于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描述甚为生动:“古时人兽不相同。一月如秋水,二月象尘草叶,三月似青蛙,四月象四脚蛇,五月如山壁虎,六月始具人形,七月随母体转动,八月会合母亲的气息,九月生下母亲怀中抱。”这段描述,十分具体地阐述了胎儿的发育过程,并且提出了孕育中的生命在三至四个月时开始四肢分化,在临产前一至二个月时产生同母体精神上联系的观点。由于这段文字所具有的原始朴素的医学观,被美国学者肯尼思·卡兹纳选入其著作《世界的语言》(KennethKetxner:TheLanguageofTheWorld,FunkandWangnalls.NewYork,1975)一书中,作为彝语言文字的样品。至于出生后婴儿从一月至成年的漫长历程,书中亦有详细记载。

《造药治病书》原名叫比木都且(译音),意为“造药治病解毒。”成书年代约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全书共19页,用凉山彝文书写,自右向左横书。共约有6000个彝文字,译成汉文约一万字。分278个自然段落,书中绝大部分是关于医药的叙述,夹有少量巫术咒语。其医药部分,共收载疾病名称142个,药物201种。其中植物药127种,动物药60种,矿物药和其他药物14种。所载病名多为凉山彝族当时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所收药物大都产于当地。值得一提的是:书首的一段话开门见山:“这是造药治病书”。点明了本书的主题,是重于医而轻于巫的。可以说,这是一部在“巫”的统治下产生,却又竭力冲破“巫”的束缚的医书。它是彝族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

《医病书》系手抄本。抄于清雍正八年(1731年),它以朴素简明的彝文记载了38种疾病,其中内科病6种,外科病4种,儿科病2种,眼科病1种,方剂68个,其中单方38个,复方31个(由二味药组成者20个,三味药以上者11个)。均作煎剂服。全部处方共列有药物97种。其中动物药25种,植物药72种。

《好药医病书》,又称《医病好药书》。此书抄于乾隆丁已年(1737)冬18日,内容较《医病书》丰富,涉及范围亦广。记载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和五官科等39种疾病,共有317个处方。由单味药组成的方剂有171方,占54%。但在复方三味药以上的方剂明显地比《医药书》多。这充分说明该书对药物功效的认识已进了一步,不仅掌握了药物的主要作用,而且对药物的多种作用和配伍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治疗方法上,除了内服外,还采用了外包治疗疮疡、刀伤和跌打劳伤;外搽治疗疔疮和皮肤病。按摩治疗腹痛和头疼;搔刮治疗腹痛、腹泻;煎汤治疗疮、癣、疥、癞等。具体疗法亦有增加,体现了当地彝医的特色。全书共使用药物370味,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分类法大致分为水、火、土、金石、谷、菜、果、木、草及禽类、兽类、鱼类和鳞类等13种,但以草类最多。该书比《医病书》涉及面广,数量亦多,是内容比较丰富而全面的著作。

《娃娃生成书》,又名《小儿生成书》。为手抄本,抄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6年),属于介绍妇科、儿科部分生理知识的专篇,它以朴素、生动的彝族文字将胎儿逐月发育,生长的情况作了描述。对从婴儿直到儿童(1~9岁)的智力、生理变化也作了简单的记述。

《超度书·吃药好书》一书中有介绍药物的专篇,包括药物25味,治疗9种病症,在24味动物药中重点介绍了5种动物肉和10种动物胆的功用。均系彝民经常狩猎所能捕获的动物,如野猪、獐子、熊、麂子、猴子、鹰、乌鸦、鱼、蛇等。

《医算书》是在四川省凉山州发现的,成书年代不详。医算,是古人将天文历法知识运用于生老病死方面的一种方法。它主要解决寿命的测量,疾病的预测,以及生命周期性节律的计算。医算也是生命运动与天体运动的结合。

彝族医算主要依据太阳历和阴阳历来推算病人的年龄、禁日、衰年。

在以阴阳历推算禁日的《医算书》中,还附有一些药物治疗方法。这些药物几乎全力动物药,是作为万一在禁日中因施行针刺损伤了身体以后的应急治疗来使用的。这不仅说明彝族使用药物治疗的思想和方法,还证实了彝族医算的目的是为了治病、防病。医算与药物治疗是共存互用,不可分割的。

《聂苏诺期》是新近出版的又一部发掘整理出来的古彝医书。该书内容丰富,除涉及病症、治法、用药等方面外,还按病症分类收载了许多彝族医案。这对研究当时彝医对疾病的观察和认识以及治疗方法都具有很大的帮助,这是该书的特色之一。特色之二是该书所载的273种彝族药,每种都列出彝文名及相应的汉语音译,基源(包括拉丁学名和药用部分),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特色之三是突出了彝族在用药方面的一些特点,譬如:彝医善用

植物寄生入药,书中例举了多种寄生类药材,丰富了植物药药用部位的研究内容。

古彝文书籍《寻药找药经》不是毕摩的经书,而是用五、七言韵文写成的说本。书中向听众述说找药的艰辛,药物的珍贵;同时也承认药草只有劳动者(牧羊女)才能找到;而药草的发现是从对动物的观察中得到启发的。书中首先描写药物的珍贵,其贵重到了部落首领们不惜以“九黑牛为礼”,“六羊六黑牛为礼”、“三羊三黑牛为礼”作祭去祈祷寻药的成功。这说明了彝族先民对医药的迫切需要。然后叙述找药艰难。天君(首领)、天臣(头目)、天师(祭师、毕摩)一起出动,谁也找不到“不病不死药”。这反映了彝族医药不经过实践,光靠“神”力是不会产生的。

《老五斗彝医书》是1987年聂鲁、赵永康在云南省新平彝族自治县老五斗乡一带发现。据考证,此书属清末时期著作。此次发现的是民国三年抄本,全书均用彝文手抄,是一本较珍贵的彝族医药文献,它可以提供研究彝族南部方言区的医学流派和发展情况。

该书记载疾病53个。其中内科疾病17个,伤科疾病5个,外科疾病18个,妇科疾病4个,虫咬伤4个,中毒性疾病2个,儿科疾病3个。针刺部位五处:人中、七宣、百会、涌泉、太阳。火罐拔毒一种。记载动物药123种。

《三马头彝医书》是1986年在云南省元江县洼垤三马头李四甲家发现的,此书没有记载具体年代。据考证,此书属于晚清彝族医学著作,全书均用彝文书写。书中记载疾病69个,其中内科疾病41个,妇科6个,儿科1个,外科16个,喉科1个,伤科1个,中毒性疾病3个。记载药物263种。

《洼垤彝医书》是1986年在云南省元江县洼垤李春荣家发现的。据考证属于晚清著作。书中记载疾病48个,其中内科28个,妇科3个,儿科2个,外科2个,伤科8个,误吞异物2个,虫兽伤5个,中毒性疾病3个。记载动物药75种。

《查诗拉书》是一本流传在哀牢山地区彝族村寨中较为完整的殡葬祭词,它系统地介绍哀牢山地区彝族丧葬习俗。但是书中论述了不少彝族医学知识,如对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幼童期,少儿期的生长发育过程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本书在用药上大胆使用胆类药,体现了彝族医药特色。并提出很多卫生防疫及处理措施。

《尼苏夺节》是一部彝族创世史诗。全诗由10个神话故事组成,从开天辟地、战胜洪水猛兽、栽种谷物、发展生产、婚姻恋爱、音乐舞蹈、金属采炼,

一直写到民族风情,伦理道德和创造文字为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情节动人,文字流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描写了彝族人民历史发展的过程。

除上述内容之外,该书中还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卫生知识。书中在记载有病要求医是这样说的:“若要人不死,要把太医求,要把良药吃,娘古阿娘吉,娘别厄母病,天天去求神,日日去卜卦,早晚又刮瘀。卜卦卦不利,求神神不灵,样样都做遍,病魔不脱身。寻思人世间,人人这样说,治病要煨药,吃药能治病。”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彝医主张人生了病,要积极寻药治疗而不能信奉鬼神,彝医还认识到,药物只能治病而不能使人生不老,因为这是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看人辰书》一书是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发现的。此书系统的记载了在某些特定日子,针刺特定部位会发生危险,就把相应的日子定为“某日”。它用阴阳历推算禁日,按每月36天计算,逐日有禁刺部位。明确指出:“在这些日子针刺时,要注意碰着人辰而发生意外。”

《斯包比特依》是在凉山州发现的一本彝医书,全书用彝文书写。彝族认为。“斯色”的疾病属于汉医学的风湿一类疾病。“斯”是神灵,“色”是游荡。“斯色”即如神灵游荡不定之意。故称天气、山气、地气、水气等所引起的疾病为“斯色”病。

书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斯色”病的起源,传播及如何驱赶这些病邪的方法。通过了解该书,可以从一个角度看到,彝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认识到治疗本病的措施和方法。

由上可见,彝族医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完整word版)药剂学书籍推荐

搜“谷歌”刮“百度”,推荐几本制剂研发书。 一、国内经典药剂学 1、陆彬老师的《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国内药剂学中的里程碑。 2、平其能老师的《现代药剂学》药剂学理论指导实践。 3、沈阳诸位老师的《现代药物制剂技术丛书-共九个分册》,药剂学经验之大餐。其中感触比较深的是口服固体缓控释中对体内外相关性的阐述,药物微囊化新技术一书中对国外微球技术平台的大概述,脂质体一书中对制剂产业化的阐述(希望国内的药剂学书籍中都能加大这一章节的力度)。其他的,呵呵,还没看。 4、张志荣老师的《靶向治疗分子基础与靶向药物设计》,药剂学前沿之作,药剂学不仅仅是改善依从性,更重要的是增效减毒。靶向药物已有多个单抗和小分子上市了,靶向制剂尚需努力啊。 二、国外经典药剂学 1、首推的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译著,多少本,一直没统计完全 郑俊民老师翻译的《可注射缓释制剂》,对于高端剂型的研发很有指导和借鉴。 邓意辉老师翻译的《脂质体》,对脂质体的入门很有帮助,很多例子是Step by step。 2、容易被忽视的一本译著是胡晋红老师翻译的《现代给药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对各种新剂型的介绍言简意赅,而且其中的举例多是已上市的新剂型(个人认为这一点是国内药剂书中所欠缺的),对从事制剂立项的人员来说值得一读。 3、制剂处方工艺大餐 大家很关心的是处方和工艺,《Handbook of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Formulations》共分六个分册,介绍了片剂,胶囊,半固体,液体,OTC,注射剂六大剂型的处方及制备工艺,比如说拉咗类,都有详细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值得借鉴。 4、还有一本是名字一时想不起来,好像共十二本,是关于ANDA的,介绍了缓释片,缓释胶囊,普通片,普通胶囊,软胶囊等多种剂型的研发资料,而且还有ANDA申报资料模板(虽是旧的模板),但对于国内仿制药的研发也很有借鉴意义。 其他的,诸位战友分享下吧。 ====================== 简单说一下读书感受: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陆彬教授。第一版在当年是非常火的,内容也紧跟国外进展。第二版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但感觉有些内容比较陈旧,已经不够“新”了。 《现代药剂学》,平其能教授。我本人比较偏好物理化学,对理论指导实践比较推崇。现象的背后都有原因,但细究的人太少。这本书是比较少见的介绍理论的书籍。出版10年多了,平老师不知道会不会考虑修订? 《现代药物制剂技术丛书-共九个分册》,沈药教授主编。看了几本(脂质体、微囊化、环糊精、口服吸收等),学到很多东西。但就自己比较熟悉的脂质体来说,李春雷博士撰写的产业化一章最为精彩。环糊精一书比较全面,口服吸收一书尤其重视理论。 《靶向治疗分子基础与靶向药物设计》,张志荣教授。3年前翻过。大宋说靶向制剂还要努力,确实如此。不过我更看好抗体-药物复合物。 《可注射缓释制剂》,郑俊民老师译。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全书以产品为核心,看完后如果觉得不过瘾,就再去找专利或者文献看吧。

完整word版,公文格式模板

一、公文格式: (1)标题格式 一级标题(方正小标宋,二号字体) 二级标题(楷体_GB2312,3号字体) (正文与标题空一行) 正文(中文为3号仿宋_GB2312字体,全篇的数字、英文字体格式为Times New Roman;段落设置:行距(固定值)字磅28-30磅为宜;文中字句间不能留有空格;把大括号[XXX]转换成〔XXX〕) (2)正文格式 正文一级标题(一、XXXXX,黑体三号) 正文二级标题((一)XXXX,楷体_GB2312三号) 正文三级级标题(1.XXXX,仿宋_GB2312三号) 正文四级级标题((1)XXXX,仿宋_GB2312三号)(3)抄送格式 1.函的抄送格式:公开方式选择: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免予公开(仿宋_GB2312三号)→空一行→抄送:xxxx。(抄送前面空两格;仿宋_GB2312四号 ) .. 例如:

2.党、报的抄送格式: 例如: 二、附件格式 (1)正文附件格式 (附件与正文空一行) 附件:1.xxxxxxxx 2.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 1.(注意第二行第一个字与第一行第一个字对齐) 2.标题外面有书名号的把书名号《》删掉。 (2)附件公文格式 附件(黑体,三号字体,不需要加冒号“附件:”“附件1:”)

(附件标题与“附件”两字空一行) 标题(方正小标宋,二号字体) (正文与标题空一行) 正文:3号仿宋_GB2312字体,全篇的数字、英文字体格式为Times New Roman (3)文档页面设置 1.页面设置:页边距(上: 2.8cm,下:2.8cm,左2.7cm,右: 2.6cm)

傣族医药简史

傣族醫藥簡史 在近代史上,傣族聚居的邊疆地區,瘧疾、霍亂、傷寒、鼠疫等10多种烈性傳染病流行,尤以瘧疾為甚,廣大傣族人民缺醫少藥,十分痛苦。目前醫院、衛生防疫站、瘧疾防治所以及婦帅保健机构迅速建立,鄉有衛生院(所),許多村有醫療站,早已扑滅了鼠疫,控制了瘧疾、霍亂、傷寒等傳染病,人民的健康水帄有了顯著提高。芒市過去是聞名的瘧疾區,原有5000名傣族居民,由于病魔的侵襲,到1949年只剩1800余人,而現在已成為近3万人口的新興工業城鎮。 傣族人民千百年來在特殊的環境中生產生活,為了生存下來,發展和繁衍后代,造福于子孫,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在与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醫藥遺產。這些醫藥遺產是我國傣族人民在与有神論、唯心論和形而上學的不斷斗爭中形成和積累起來的,具有傳統的民族特色的醫藥知識。据《貝葉經》記載的史料說〆早在2500多年前傣族就有了自己的醫藥。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國土資源》第一節推斷的時間來看〆“當補腊薩哈”(橄欖時期),相當于公元前536年(距今2520年以前)傣族便有了民藥。据我國《逸周書?王會解》的記載,傣族醫藥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它的產生与印度醫藥學的發展和印度小乘佛教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從現在發掘的《夏牙三哈雅》一書產生的年代來看,佛主釋加牟尼〔佛歷339~420年(公元前964~前884)〕的同齡人,貼身警衛、秘書,也是釋加牟尼的徒弟,在釋加牟尼身邊主管醫藥及其經書的阿侖達听,為了歸納整理一套有關傣醫藥方面的醫藥學專著,曾數次向佛主釋加牟尼跪拜請求,在得到釋加牟尼的許可后,阿侖達听根据納腊達和戛古先塔(傳說10万年以前和几万年以前)歷代相傳下來的經書《納腊達俄》《納腊達叫》《納西達迭》《納西達費》《迭哈西腊》以及《三比打嘎》(論經學說)的《蘇點打》《文乃》《阿皮塔麻儿干比》等經書中記載的醫藥知識,摘錄整理編成《戛牙三哈雅》一書。成書后,阿侖達听在一次盛會上再次向佛主釋加牟尼跪拜致敬,并宣布說〆“我們神圣、英明、偉大的佛主是天上的大師,文武學識各個方面都遠遠超過了前人………”“今天我要向在坐的人們及佛教講一下遠古的歷史所記 載的納腊達,經書中雖有所記述的醫藥知識,但不完整,有的尚未講述清楚。今天我要把人體的《戛牙三哈雅》更深更細地向所有的人們及佛教(指當時在場的人)講清楚……”。据推測阿侖達听大約于佛歷380年(公元前924年)寫完這套有關傣醫藥的第一部專著。 在傣族醫藥形成和發展史上,傣族醫學文獻中記錄的內容十分廣泛,各种經典描述有同有异,歸結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傣族人民經過千百万年的艱苦實踐一一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斗爭,認識了人与自然、疾病的相互關系々通過“神農嘗百草”的活動,懂得了對各种動植物服食的經驗,并根据其复雜的味道,逐漸產生了理性認識,并給予分類命名々為了适應惡劣的气候環境,遠古原始群的傣族先民根据不同的季節、气候,常把一些御寒,解暑,可預防疾病的動、

云南省民族医药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云南省民族医药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刘因华 【摘要】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医药多姿多彩,民族药物资源丰富,民族医药的发展前景较好.笔者参考了一些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观点,简述了民族医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年(卷),期】2007(028)001 【总页数】3页(P56-58) 【关键词】民族医药;发展现状;前景 【作者】刘因华 【作者单位】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9 民族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崇尚天然、回归自然”、发展“绿色药业”,已成为世界消费潮流的趋势,这给传统医药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笔者认为,加强民族医药的研究开发,大力发展特色民族医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云南省民族医药的基本概况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也是一个少数民族大省,少数民族居全国第二位。人口

在5000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有15个少数民族为云 南特有,是特有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省民族医药资源丰富,有傣族、藏族、彝族、壮族、纳西族、白族、拉祜族等民族医药。傣族医药、彝族医药、藏族医药等是民族文化大花园中争相开放的奇葩。其中,傣族医药、藏族医药被国家列为“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一。这些民族医药各自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和近几十年的发掘、整理、研究,逐步创造了具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历史传统和诊疗方法的民族医药学,在防病治病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为边疆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委“开展全国民族医药情况调研工作”的部署,2004年8月,省卫生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积极组织,以问卷形式对各地州民族医药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调研。由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负责对调研结果进行汇总。通过调研,基本摸清了云南省民族医药发展的基本情况[1]。 1.1 各级政府及行政部门重视民族医药的继承与发展工作云南省各级政府及卫生 行政部门充分认识到民族医药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保障各族人民身体健康,促进边疆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民族医药工作作为中医工作的重点来抓。三中全会以来,云南省委、人大、政府关心和支持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1986年省政府主持召开了“云南省振兴中医药大会”,设立了发展民族中医(含民族医)专项经费。1996年省政府再次主持召开“云南省中医发展大会”,增加了中医(含民族医)发展的专项经费。多年来,各级政府对民族医药的工作十分重视,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府、迪庆藏族自治州政府、楚雄彝族自治州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当地民族医药机构建设、产业开发,制定发展规划及实施意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经费上给予倾斜,工作上给予关心。云南省民族医药的发展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部分民族医疗机构列入定点医疗保险单位,如傣医院、藏医院、彝医院为当地医保定点医院之一。民族药品种列入基本医疗用药范围,如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彝族医药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彝族医药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彝族医药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以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为线索,兼顾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公布的数据,从彝族医药概念研究、彝族医药“非遗”特质研究、彝族医药传承人研究、彝族医药传承路径研究、彝族医药申遗研究5个方面展开述评,以展示研究成果,并为今后的研究明确方向。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医药;综述 彝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药物资源极为丰富的凉山、金沙江、乌蒙山、哀牢山和无量山一带,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彝族医药。彝族医药底蕴深厚、内容丰富,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后,我国学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出发对彝族医药展开研究,形成了一定研究成果。 本文以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为线索,兼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云南省文化厅主管、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官方网站进行资料收集、整理。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展开的彝族医药研究,可以归结为以下5个方面。 1彝族医药概念研究 彝族医药概念在我国相关学者的研究、阐述下日臻完善。王敏从民间传说、古籍文献记载、考古出土文物和民间民俗流传4方面论述了中国彝族医药历史源流,认为彝族医药源远流长,其伴随着彝族先民的生存斗争与生产实践,发端于神话传说时代,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形成与成长,并发展成为内容丰富而独特的彝族医药学。钱韵旭等从地理环境的视野探究了彝族传统医药,认为“彝族医药基础理论受到地理位置临近的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彝族医药与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尤其所分布的动植物种类密切相关;彝族医药擅治生活环境的多发疾病或者采用一些适应当地环境的治疗方法;由于地理的隔绝,彝医多用单方或者简方”,说明彝族医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罗艳秋、徐士奎通过对彝汉文史资料和田野资料的系统研究,认为彝族医药是根据彝族先民所创制的先天八卦太阳周天历法测度日月运行规律,结合气候时节推算生物的首萌长遍退藏,在此基础上形成以阴阳疗疾理论为核心的医学理论体系,保留着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的源头,对中国传统医药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彝族医药概念的阐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彝族医药的历史源流、地域特色、理论基础等,明白其医疗保健作用及文化内涵。 2彝族医药“非遗”特质研究

彝族医药历史源流探讨

彝族医药历史源流探讨 本文通过对占有史志资料的理解,对彝医药的历史源流进行初步梳理,按照历史沿革,分为六个时期,即百濮医药时期、爨蛮医药时期、乡土医药时期、滇医滇药时期、中草医药时期和彝族医药时期。 标签:彝族医药;历史;源流 无论是查阅彝、汉史志文献,或者是考查碑文墓志,字里行间诸如“忘形宇宙之中,寄傲羲皇之上”的彝人情结,不时感动着我们,深感彝族文化渊源之久长,内涵之博大。为了追溯凤毛麟角的彝医史实资料,以利全面认知彝医,正确估价彝医在彝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担负过的任务和所起到过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现存史志资料的理解,对彝医药历史源流进行初步梳理,按照历史沿革,大致分为六个时期。 1百濮医药时期 陈毓芳在《五华文化史话·云南医药文化溯源》一文中说:“云南医药最早的记载,还是反映在公元前11世纪起西周时代史实的《逸周书》,《逸周书》中已有云南濮人向周王朝进献丹的记载。”[1]且所献物必是“因其地势所有献之,必易得而不贵”[2],意思是说百濮所献的叫做“丹”的药物是百濮人居住地域所产之物,而非其他地方得来的药物。丹,是提炼过的药物,是药物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3]以上史实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百濮人会提炼丹,二是丹的用材产自本地。 百濮,亦称“濮人”、“卜人”,最早见于《尚书·牧誓》,为商周时的八个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江汉之南”或楚国之南。[4]即所说的江汉之“濮”,散居楚西南及夜郎、牂牁一带。[5]总的来说,百濮是从江汉平原到云贵高原都有分布的一个古老族群。[6]川、滇、黔、桂彝族各支系的自称是有共同特征的,大部分自称中都有“濮”及与之口音相近的“泼”、“拨”等,如诺苏濮、濮拉泼,《西南彝志》中有“武濮所”的记载。彝族与古“濮人”有渊源关系,彝族自称中的“濮”、“泼”、“拨”是古“濮人”之“濮”在彝族文化中的延续,史志中亦有“哀牢夷”即永昌“濮人”的记载。[7]云南古代民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频繁的分化和不断的融合,以近代的彝语支民族来说,如果追溯他们的历史,则很少有一成不变的单一民族,彝族是由古代的“羌”、“濮”、“哀牢夷”融合而成。[8]从以上史料着眼,我们并不难理解“濮人”是当代彝族的祖称这一事实。彝药在百濮时期就已鹊起,也是可信的,没有一定的使用经验是不会有“丹”的出现的。 2爨蛮医药时期 爨夷或爨蛮,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阶层,对哀牢王国到南诏这段漫长历史时期的他称。由于历史的原因,到目前虽然尚未发现哀牢王国到南诏政权的这个时期的彝文医药典籍,但是通过为数不多的汉文书籍《蛮书》、《南诏野史》、

彝族医药简史

彝族医药简史 彝族医药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这个时期的彝族先民吃住都在森林中,并且多数住在树上,故对植物有了最直观和最粗浅的认识。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历史和自然发展的原因,彝族医药与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彝族先民们一方面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以及面对凶残的野兽伤害,一方面也处于自身疾病的折磨之中,在与自然灾害及疾病的斗争实践中,慢慢地积累了保护身体健康和提高体质的经验,同时也发展了医药知识。 和其他民族医药一样,药物是彝族医药发展的基础。彝医的药物分植物、动物、矿物三部分。 在母系时代的凉山彝族地区,常常以一种植物来代称某个部落或部族,甚至有的山岭等地名也来自植物名称。如“达罗波”、“达日波”、“舒祖波”等,它们分别是黑色的阙山草、阙山草及生长杉树的山。这种命名的习惯,从母系社会一直延续到今天,至今凉山地区仍不乏以植物命名的地方,如勒乌(大黄)、尔吾(土香薷)等地名。 进入由偶婚代替群婚的父系社会后,促进了社会和遗传学的进步。此时,对植物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积累。彝族先民们在迁徙、放牧的生活中不断地发现一些有毒的植物,关于对毒草和中毒的认识时间,大约是在“吃草籽树果”的阿(田合)居子时代,但当时未能明确记录下来。“中毒”和“毒草”的概念是在彝族祖先采集野生植物和放牧生活中,出现了羊和人中毒的现象,加上口尝身试积累而产生的。毒草可以毒杀人畜,引起彝族先民的高度重视,于是他们对毒草进行辨认下了一番功夫,并且还对植物的毒性部位作了描述,如他们认为乌头属植物“毒藏在根上,花开在头上”。由于目睹了被毒草毒死同胞的惨痛情景,彝族先民们对毒草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并将之录于书上,以指明毒草生长的地方以及毒性的部位,示于后人。 从公元初年到南诏彝族奴隶制建立之前,彝族历史经历了从勿阿纳(《西南彝志》)希孟遮世系第51世君长,到那意笃色(76世)

彝族医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

彝族医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 标签:彝族医药;股骨头缺血坏死 股骨头缺血坏死是因不同病因致股骨头血供受损,致股骨头骨组织坏死、塌陷、形变,从而引发髋部疼痛、活动障碍的髋部常见疾患。我们以彝族医药及传统医药结合现代医学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总结出了一整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疗方案,希望彝族医药能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疗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诊断 本病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进行诊断。 1.1病史有股骨颈骨折病史,或有长期饮酒或大量运用激素史。 1.2症状局部疼痛,功能障碍,行走困难,呈跛行,进行性加重。 1.3体征早期体征不明显,后期局部压痛、叩击痛阳性。髋关节功能障碍,以内旋外展受限为主。患肢出现短缩。 1.4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检查见弥散性疏松、硬化或囊性变、头变形、死骨、塌陷、关节间隙变窄、臼硬化及骨赘。CT及MRI可发现股骨头早期改变。 2分级 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骨与关节损伤》,采用ARCO分级法进行分级。 0级:骨活体组织检查符合缺血坏死、其他检查正常。 I级:骨扫描和(或)MRI检查有股骨头损害表现。 II级:X线检查头呈斑点状、硬化透明区,无塌陷,臼正常,骨扫描、MRI异常。 III级:出现新月征,塌陷明显。 IV级:可见头扁平,关节腔变窄,臼硬化,囊性变及骨赘。 3彝族医药治疗 3.10级—I级治疗

(1)减少髋部负重及活动。 (2)彝(中)药以活血通经为法。 方药:飞龙掌血(彝)15g,叶上花(彝)15g,菊三七(彝)15g,黄芪40g,生地10g,赤芍10g,当归20g,川芎15g,丹参10g,三棱10g,莪术10g。 本方活血通经,改善股骨头血供,促进坏死骨组织修复。 3.2II级—III级治疗 (1)拄拐,预防或减轻塌陷。 (2)彝(中)药以活血通经止痛为法。 方药:飞龙掌血(彝)15g,叶上花(彝)15g,菊三七(彝)15g,黄芪40g,生地10g,赤芍10g,当归20g,川芎15g,香附10g,元胡20g,三棱10g,莪术10g。 本方活血通经止痛,改善股骨头血供,促进坏死骨组织修复,缓解症状。 (3)带股方肌蒂骨瓣植骨术 术式:连硬外麻醉下行健侧卧位,常规术野皮肤消毒、铺巾。取患侧髋关节后侧切口,显露股方肌及其在股骨近端的附着,于该肌附着处凿取骨瓣,近端起自股方肌上缘1cm,远端在该肌下缘,骨瓣全长约4cm,宽1.5cm,厚1cm。切开后关节囊,在股骨颈后侧,由股骨头下向头内凿通一隧道深约2cm,并凿出一骨床适能容纳骨瓣,将骨瓣近端插入股骨头内。冲洗关闭切口。 3.3IV级治疗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术式:连硬外麻醉下行健侧卧位,常规术野皮肤消毒、铺巾。取患侧髋关节后侧切口,显露髋关节后侧,切开关节囊,将股骨头脱出。由小转子上1cm斜向大转子部截骨(保留臀中、小肌止点),取除股骨头。显露髋臼,切除髋臼内增生硬化组织,以髋臼锉逐型打磨髋臼(外展45度,前倾15度),直至去除软骨面。选取与最后一型髋臼锉相匹配之旋入式髋臼假体,以外展45度,前倾15度方向旋入髋臼窝,安装内衬杯。以髓腔锉逐型扩锉股骨髓腔(前倾15度),选取与最后一型髓腔锉相匹配之假体柄以前倾15度方向击入髓腔。安装颈部长短适宜之股骨头假体。将关节复位,各方向活动关节无异常后,留置负压引流,冲洗关闭切口。 3.4护理 (1)心理护理

玉溪地区彝族医药发展源流

玉溪地区彝族医药发展源流 通过对相关文史志资料的梳理,结合实地调研,发现玉溪地区彝族医药历史源远流长。本文从彝族医药史、研究历程、现代传承3个方面阐述其医药发展源流,并以史为鉴在结尾部分提出当前社会研究、传承、发展彝族医药的建议。 标签:玉溪地区;彝族医药;发展源流 玉溪地区位于云南省中部,包括2个市辖区、8个县,其中包括三个彝族自治县,分别是峨山彝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经过对史志、现代文献资料的查阅,结合走访调研发现,玉溪地区彝族医药历史源远流长。 1发展历史 勤劳勇敢、性格豪放的彝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彝族医药文化。流传于新平的彝文典籍《哦姆支杰察》记载:“在荒古年代,世上的人们,有病不会医,病了吟哼哼。我们的祖先有英臣什诺,上山采百草,尝遍苦酸辛。百草有百样,一样采一百,百样治百病,有病不再哼。后人学什诺,如火星火种,什诺的医药,一代传一代。”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依靠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累积有效的用药经验,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彝族医药。 玉溪地区历史上彝族医药医家辈出,可圈可点,特别清朝以来有文献记载的医家更是多见。正是由于这些具有代表性医家不断努力、推陈出新,不仅使西南地区人民群众免受疾患疫情的困扰,而且创制出享誉全国,行销世界的济世良药,造福人类。 通海县人沈育柏(1685—1771)在广求良方、积累多年之后,于雍正六年(1728)在县城文庙街开办“拨云堂”,以前店后厂的形式制造、销售“锭子眼药”和其它丹、丸、散、膏药等。光绪元年(1875年),沈元能主持经营药堂时,开化总兵夏豹伯进京面圣,以“拨云锭”为贡品敬呈皇室,倍受嘉奖,回赠楹联“拨云抽丝眼光若电,云开雾散医道神通”。清末民初,“拨云锭”除畅销国内,还远销东南亚各国,深受患者欢迎,民间曾有“身带拨云锭,走遍天下不受穷”的说法[1]。 江川县赵官村人曲焕章(1880-1938)早年跟随姐夫袁槐,在姐翁袁恩龄的指导下学习伤科,后来又拜师姚洪钧,行医滇南各地时,博采众长,广泛向当地民族医、草药医请教,遂成伤科名医,1914年成功创制曲焕章白药,后呈报云南省政府警察厅卫生所检验合格,公开出售。经曲焕章不断总结改进后,白药达到了最理想的疗效,不仅畅销国内诸省,还以七三折在上海、武汉、香港、澳门、新加坡、雅加达、仰光、曼谷、日本等地建立了代销处[2]。早在1864年,江川县后卫乡格勒婆、候万春母子在当地抗击回民义军起义中,为救护战伤乡亲,就

(完整word版)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完整word版)文献综述范例模板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经济与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 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 专业 题目 指导教师

2017年6月 一、前言 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

(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 XXX(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1] XXX(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XXX”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XXX(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

2020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医药卫生专业基础知识》医学

2020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医药卫生专业基础知识》医 学 (说明:本卷共100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 1. 心源性水肿的特点是()。 A、从身体下垂部位开始 B、从身体疏松部位开始,如眼睑 C、久站者易有骶尾部、会阴部水肿 D、易伴腹水 E、易伴胸水【答案】A 2. 某孕妇妊娠 43 周,已确诊为过期妊娠,医生决定为其终止妊娠,但家属和孕妇担心使用药物会对胎儿不利未同意。此患者的检查结果应当是()。 A、胎头双顶径 8cm B、OCT 试验出现早期减速 C、NST 试验反应型 D、胎动 9 次/12 小时 E、胎心 144 次/分【答案】 3. 下列致癌因素中,最重要的是()。 4. 破伤风强直性肌肉收缩最先发生在()。 A、面肌 B、颈项肌 C、咀嚼肌 D、肋间肌 E、四肢肌【答案】C 5. 急性白血病病人缓解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主要原因是()。 A、免疫功能低下 B、多数化疗药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C、疗程不够 D、化疗药剂量不足 E、对化疗药产生耐药性【答案】B 6. 下列哪项是抢救高血钾病人时,采取的首要措施()。 A、腹膜透析 B、静滴林格液 C、10%葡萄糖酸钙静注 D、静滴 5%碳酸氢钠 E、10%葡萄糖加胰岛素静滴【答案】C 7. 病人自发动作完全消失,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各种反射均消失,巴宾斯基征持续阳性,则此时病人意识障碍的程度是()。 8. 秋季腹泻患儿暂停乳类喂养,有利于()。 A、减轻腹胀 B、降低热度 C、缩短病程 D、减少呕吐 E、促进肠蠕动【答案】C 9. 急性肾衰竭最常见的病因()。 A、肾性 B、肾前性 C、肾后性 D、前列腺肥大 E、尿路结石【答案】B

彝族的《医算书》

(6)彝族的《医算书》 这是彝族普遍用来推算人的“本命”所在方位及疾病预后的诊断方法,是对人类生命运动形式的一种表述。它主要解决寿命的测量,疾病的预后,以及生命周期性节律的计算。它是利用天体运动的周期来度量生命的长度,反映生命的节律,以“岁”为单位来度量寿命的长短。 彝族医算主要依据太阳历和阴阳历来推算病人的年龄、禁日、衰年,以表达生命运动的规律。其内容在彝族历算书《库什特衣》中有记录,而较有代表性的则是云南双柏《看人辰书》和四川凉山的《医算书》。 彝族医算,是通过一套复杂的“生命历”系统,即“十二兽、阴阳五行、八方位年”之间的对应关系来曲折实现的。其对应关系的几个主要概念是: 太阳历:以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即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又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的反映)为天文依据,以回归年(太阳绕黄道一圈,或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间隔。现代测定为365.2422日)为基本周期。古埃及历、古玛雅历和现行的公历均为太阳历,太阳历又叫阳历,而彝族历史上曾使用自

己的太阳历。其特点是:以十二兽(即十二属相)纪日、纪年。12日为1周,3周为1月,1月36日,10个月为1年,约30周,余下5日作过年日,每隔2年加1个闰日在过年日中。其年平均长短度为365.25日,与真值甚为接近。太阳历与月球运动无关。 太阴历:称阴历。是以月亮的运动力天文依据,采用朔望月为周期。 阴阳历:是以太阳、月亮的运动分别纪年、月的历法,彝族古代和现代在与汉族交往中,亦使用十二月制的农历,其月序与汉族农历一致。 彝族医算中推测病人岁数和衰年的方法,是以“年”为基本单位,不涉及月亮运动,故与太阳历有关。而在一些起推算禁日的方法中,采用了每月30日,1年12个月的基本单位,既有太阳运动的因素,又有月亮运动的影响,故与阴阳历有关。 禁日的推算:禁日,彝称“人辰日”,意为人体可能发生危险的日子。因彝族的禁忌很多,范围亦广。这里所说的禁日,主要是对针刺反应而言。彝族先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医药条例》的决定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医药条例》的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楚雄彝族自治州人大及其常委会 •【公布日期】2022.04.18 •【字号】 •【施行日期】2022.04.18 •【效力等级】自治州地方性法规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药政管理 正文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云南省楚雄 彝族自治州彝医药条例》的决定 (2022年2月15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2022年3月25日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对《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医药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九条中的“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修改为“自治州人民政府”。 二、将第十三条修改为:“自治州彝医药管理机构应当组建彝医药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拟订彝药标准、彝药材种植养殖技术规范、彝医医疗技术规范;开展彝药识别;进行名彝医、彝医药传承人、彝医药科研成果评审等工作。” 三、将第十五条修改为:“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野生彝药材保护名录制度,科学划定野生彝药材保护管理范围并向社会公告。” 四、将第二十九条修改为:“自治州行政区域内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地区由政府设立的乡(镇)医疗机构的彝医药从业人员,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专业技术

职称;连续工作20年以上,退休时由自治州人民政府颁发证书。” 五、将第三十五条第一款中的“荣誉证书”修改为“证书”。 六、将第三十九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彝医医师未按照核准的执业地点、诊疗类别、服务范围开展彝医诊疗活动的,由自治州、县(市)彝医药管理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直至吊销其彝医医师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举办彝医诊所未依法备案登记的,由县(市)彝医药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向社会公告相关信息;拒不改正的,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其直接责任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从事彝医药相关活动。彝医诊所超出备案登记范围开展彝医诊疗服务的,由自治州、县(市)彝医药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执业活动。” 七、删去第四十条。 八、将第四十一条改为第四十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彝药制剂未按照规定备案,或者未按照备案材料载明的要求配制彝药制剂的,由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九、将第四十二条改为第四十一条,修改为:“彝医医师在执业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直至吊销医师执业证书:(一)在开展彝医医疗诊疗活动中,未按照规定履行告知义务或者取得知情同意;

《工程量计算书》word版

题目:某教学楼施工组织设计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姓名: 指导教师:谢老师 目录 第一章:基础工程·······················( 1 ) . 1.1 场地平整······················( 1 ) 1.2 桩基人工挖土····················( 1 ) 1.3 桩基础工程量·····················( 1 ) 第二章:钢筋、混凝土工程··················( 2 ) 2.1 地梁工程量······················( 2 ) 2.2 底层柱、梁、楼板工程量················( 5 ) 2.2.1 柱·························( 5 ) 2.2.2 梁·························( 6 ) 2.2.3 楼板·······················( 9 ) 2.3 三层柱、梁、楼板工程量················ ( 10) 2.3.1 柱 (10) 2.3.2 梁 (10) 2.3.3 楼板 (15) 2.4 顶层柱、梁、楼板工程量 (15) 2.4.1 柱 (15) 2.4.2 梁 (16) 2.4.3 楼板 (16)

第三章:砌体结构工程量 (17) 3.1 底层 (17) 3.1.1 墙量 (17) 3.1.2 地面 (17) 3.2 三层 (17) 3.2.1 墙量 (17) 3.2.2 地面 (18) 3.3 顶层 (18) 3.3.1墙量 (18) 3.3.2 屋面 (18) 3.4 女儿墙 (18) 3.4.1 墙量 (18) 3.4.2 抹灰 (18) 第四章:脚手架工程量 (19) 附表:1-5层工程量总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