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昂族医药现状

德昂族医药现状

德昂族医药现状

本文对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之一德昂族的医药发展历史、特色、疗法及常用药物的现状作调查性总结。从中可看到德昂族医药在本民族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德昂族医药是又一支中国民族医药之林中的奇葩。文章对如何进一步挖掘和保护德昂族医药提出初步认识。

标签:德昂族;民族医药;现状

1 德昂族医药历史概况[1~3]

德昂族是云南独有的民族之一,根据2008年统计,德昂族人口数为1.9万人。主要分散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瑞丽、陇川、梁河、盈江,临沧市镇康、耿马、永德以及普洱市的澜沧等县的部分地区。分布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绝大多数的村寨都是和景颇、佤、汉等族分寨杂居。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无国家认可的本民族文字。德昂族医药无文字记录,目前找不到相关的文献记载,亦无相关的书籍可考证。据文献记载:德昂族使用傣文,据说有用傣文记载的医书,但至今未收集到。潞西市的三台山和镇康县的军赛两地是德昂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由于地貌和气候的影响,适宜多种动植物药物的生长,有起源于远古的野生稻、野生蔗等稀有植物。野生动物有马鹿、金钱豹、巨蟒、猴面鹰、穿山甲等。两地中草药药用植物有千余种,如重楼、牛漆、吴茱萸、三杈苦、通光藤、杜仲、黄连、草乌等。勤劳勇敢的德昂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动植物药物资源,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医药,积累了一些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诊疗方法等,以及一些简、便、效、廉的单方和验方,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至今。经统计德昂族民间常用药物有百余种,单方、验方有近60余剂。

2 德昂族诊断方法和常用方药[2]

德昂族村寨一般都有一两位懂得草药知识,平时爱采集草药的老人或民间草医。他们虽然不是专职医生,但是亲朋邻里生病时常请他们问诊,所得报酬有钱、米、菜或草烟,送多送少他们都不计较。草医技术大多系祖传,没有横向交流,因此水平也有限,仅能治疗头痛脑热、跌打损伤之类的小病,对于较大的病症如鼠疫、伤寒、霍乱、疟疾等是无能为力的。德昂族草医对疾病的诊断及民族草药的加工炮制方法比较简单,对疾病的诊断是采用观察和诊脉,药物使用方法主要是煎煮敷涂等。

号脉法:通过号患者脉搏断病。若脉搏微弱不起,说明有病。再通过揉手或揉脊背等方法加速脉搏的跳动,若经过这些方法处理后,脉搏跳动仍微弱,说明有肺结核等重病。

观察询问:看患者是否发黄,是否有明显消瘦情况,请患者自述病情,询问是否有全身乏力、肚子疼痛和不思饮食等现象。

德昂族不仅有本民族传统的诊治方法,并独创了一些比较行之有效的偏方,能有效地医治大肠下坠(脱肛)、头痛、腹胀、疟疾、食物中毒等内科疾病及骨折、枪伤、刀伤、跌打等外伤。较为常见的药物偏方、配方有数十种。略举如下:

取风流草、芭蕉花适量晒干,碾碎后煮成汤,可医治大肠下坠。取野豌豆、细苦子适量捣碎并以植物油作引子,生食,可治痔疮。取毛丹子、喜碧波适量捣细后,生食或敷于头部,可医头肿。取毛椿、草茶、黄姜、毛丹子、藿香、川芎、臭草、喜逢草、墨蒿、扁扁叶、爬哈适量这几种草药捣碎后,放于铁锅内煮沸,然后将烧红的鹅卵石投入药锅,使药物蒸汽冒出,肿疾患者接受蒸汽薰及用药水擦洗患处,2~3 d后即可消肿痊愈。取沧蒲、亚老君根适量同煎,可治疟疾。取黑药、黄龙尾、寄生草、细叶子、龙爪树、树葱、树头萋、剪子麦适量和若干谷物装入竹筒内,密封烘烤,取出筒中药物,用开水浸泡三、四日,可服用或擦洗,以治风湿或惊风。取干党香、小花叶、黑泡通、顺心花、阳凤叫、白老君根适量煎汤口服,可治风湿、痨疾等症。取壁虎、台岩参、母夏适量煎服,能治腹痛。取山花草、成茎草、野管鹿、苦灵荞、大小口响保草适量煎服,能治肾炎和头痛发热。取紫金花、小黑牛、过江龙、通子树、五醉子、江家达及斧山草适量煎服,可治跌打摔伤。取癞蛤蟆叶、无名草适量捣成粉末咀嚼,然后吐去,能治口腔肿痛。取青树根、草藤适量捣碎敷用,可治骨折。把灯笼草、细叶黄叶适量捣细,敷用,能治枪伤、刀伤。把铁树、老格果、金刚钻适量舂细,敷用,有消炎作用,可治皮肤脓肿。

3 对德昂族医药进一步发掘、保护和发展的认识

德昂族村寨存在民间民族医药,她是中国民族医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并为本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医药工作,民族医药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历史传承、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客观条件以及研究方法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德昂族民间的一些特色疗法和经验单方尚未得到系统、及时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虽有民族医药科学工作者,曾对德昂族的民间医药进行过收集整理,并于1990年用汉文出版了有史以来第一本《德昂族药集》。该书对德昂族一些常用的确有疗效的民间医药学知识进行了收集整理,共收录了植物药102种,动物药3种,附单方、验方40个。2008年,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民族医药发展关键技术示范研究”也对德昂族医药进行抢救发掘整理研究。但是,依据后者项目研究结果分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德昂族地区的交通、信息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在不断接受外界的影响同时,德昂族民间医药逐渐被现代医学所替代,民间特色疗法和单、验、秘方面临失传和消亡的境地。对如何进一步挖掘和保护德昂族医药,笔者认为目前应抓紧做到:一是依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由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关倾斜政策,使具有一技之长或确有专长的德昂族民间民族医取得被认可的行医资格,让他们消除疑虑,从业行医。二是在相关医疗机构设立专科门诊,逐步吸纳民间具有一技之长或确有专长民族医,使之充分发挥医技医术,为当地民众健康提供简、便、廉、效且具有民族特色的医疗服务。三

是积极鼓励德昂族民间民族医带徒传授经验,培养一支民间乡村医生队伍,以促进德昂族民间医技医法的继承和发展。四是进一步加紧收集民间民族医单方、验方、秘方,整理工作,总结前人经验,将德昂族特色疗法,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服务于广大民众。五是保护民族药材资源,合理采集利用,引种栽培,为民族药材的整合开发奠定基础。

以上为笔者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对继承、发展德昂族医药提出的浅识拙见,仅供同仁参考指正。

参考文献:

[1]谢蕴秋.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2]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暨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德昂族——云南特有民族百年实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3]云南省镇康县志编撰委员会.镇康县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JX*1]

浅谈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的现状与思考

浅谈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的现状与思考作者:吴小红 来源:《科技资讯》 2015年第6期 吴小红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民族医药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总称,和中医学一样,都是中国传统医学的 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对民族医药进行了总述;随后分析了民族 医药文献挖掘整理的现状;最后,对民族医药文献挖掘整理的现状进行思考,提出了进一步系 统全面地对少数民族医药活动进行调查,采用文字影像对口授心传口碑医药进行转录,追踪相 关少数民族医药代表人物的医药活动,对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的方法进行规范等相应的解决 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民族医药文献挖掘整理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 R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000-00 民族医药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对医药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人类的健 康繁衍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文化是个大熔炉,融合了56个不同民族的文化,但是因为时局的动荡和朝代的变迁,少数民族的医药学缺少记载,许多珍贵的文献散落民间,遗失或失传,造 成断层,这是民族文化的一大损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族医药工作,并给予 一定的政策支持。从1984年第一次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之后,民族医药发掘整理工作全面开展。 1民族医药文献挖掘整理的现状 1.1我国的民族医药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民族医药是各民族医药聚合起来的统称,它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新创立的学术体系。在55 个少数民族中,大约有20多个民族的传统医药得到较为详尽的发掘整理,其中一些有文字的民族已经做了大量医药文献的整理工作,其医药古籍约有一千多种。另一部分在历史上没有文字,因而也没有医药文献的民族,正在全面整理发掘的基础上,将口述碑传的医学用汉文记录成文 传医学。在开展了民族医药发掘整理工作的20多个民族中,其进展程度的差异也较大。由于各民族医药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其他众多原因,我国的民族医药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在历史上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它有具体的医学文献,有很多医药学知识的累积和 医学理论的整理,也更加容易得到现代社会的认可。它们的文献整理是顺理成章的、现成的。 这部分以藏医学、蒙医学、维吾尔医学、傣医学为代表。这些民族的医药文献整理全面开展, 动手较早,质量较高。据粗略统计,上述各民族医药古籍一共约3100种,其中藏医药2700种,傣医药200种,维医药156种,蒙医药60种,朝医药8种,哈萨克医药1种,回回医药1种。目前,其重要著作和经典著作大致上整理完成,部分一般著作和重要著作还有待继续整理,汉 译和出版任务十分繁重。 第二种是在历史上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或者没有可以通行文字的民族,所以它们的民族 医药是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虽然他们有大量的医药经验和知识,也为本民族的健康繁衍做 出过重大贡献,但是在“西医化”的严苛条件下,很难得到相关部门的承认。这些民族的医药 文献发掘是通过记录文本、田野调查、总结经验和理论,然后用汉语表达出来的,我们把它称

02第二章 中国民族概况

第二章中国民族概况 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中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包括中国的民族构成、中国民族的历史和现状;中国主体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各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贡献等。着重了解各民族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共同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过程中的重要贡献。 第一节中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 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第一位,约为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我国的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第三位。 一、民族人口构成 1、人口特点: 中国各民族的人口数量很不平衡,不仅汉族和少数民族十分悬殊,各少数民族之间相差也很大。 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其中以汉族人口最多,共12.6583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其余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共1.0643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1%,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提高了0.40个百分点。由于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他民族的人口所占的比例很小。所以在中国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民族人口数量见下表) 从各民族人口时期增长率看,20世纪90年代,全国总人口增长率为9.92%,55个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为15.37%,比全国高5.45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人口增长幅度呈现出较大差异。 55个少数民族中,有31个民族人口增长高于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平均幅度。其中,有5个民族的人口高速增长,分别是:高山族、羌族、毛南族、保安族和土家族,增长幅度分别达到55.06%、54.35%、48.08%、41.27%和40.23%。 有9个民族的人口增长低于全国平均幅度,分别是锡伯族、达斡尔族、满族、怒族、赫哲族、壮族、朝鲜族、塔塔尔族和乌兹别克族。其中塔塔尔族(-3.44)和乌兹别克族(-16.21)呈现负增长趋势。 2、分布特点:(1)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局面。一方面是汉族遍布全国各地,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内,都有或多或少的汉族居民;另一方面,各少数民族又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聚居区,在汉族集中的地区又聚居或散居有少数民族,和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即使在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内,除有汉族居民外,也有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全国所有的省、市、

中华茶文化与养生

. 一,中华茶文化与养生 1、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 中华医药学是一个丰富宝库。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如《本草》、《药书》、《华佗食论》、《茶谱》等都记载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明目益思,除痰去疾,消炎解毒、益寿延年等20多项功效。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的药用价值。 随着现代茶叶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分离和鉴定茶叶已知化合物共有500多种,并经过多种实验和临床证明,茶叶的药理作用还有减肥、降压、强心、补血、抗动脉硬化、降血糖、抗癌、抗幅射等等。最近,我国医药界又从绿茶中提取一种水溶性植物色素--茶色素,临床证明有调节血酯、抗凝促纤溶、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是茶药理研究又一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饮茶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有人预言,茶叶将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健康饮料。因此,只要提倡科学饮茶的适量饮茶,可以说,茶对人体健康长寿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正是中华茶文化与养生关系密切的物质基础。 2、茶文化与养生: 综上所述,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而贯穿中华茶文化的精神主流受到传统哲学思想影响,并与禅之兴起关系密切。历代相袭而不易。而中国的养生学历来把培养德行作为养生的第一要义。如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所著《遵生八笺》,曾把茶道与中国养生学精神之吻合。明代顾元庆《茶谱》曾引《梦余录》记载:“大中三年东京一僧一百三十岁,宣宗问服何药?云:性唯好茶”,善哉! 据史书记载,公元九世纪中国茶传入日本。日本建仁寺开祖,入唐前权僧正法印大和尚荣西著有《契茶养生记》一书。称“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同样深刻阐明茶与养生的因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茶文化(中华茶道)与日本茶道有着本质不同,日本茶道源于我国唐代的径山文化,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明代中期,经绍鸥、利休等人总结和倡导,逐渐演变成为既具宗教哲理(所谓“和、敬、清、寂),又有着严格繁琐的程序的文化体系,被誉为“宗教的美学”。而中华茶道则因时代不同,茶类不同而形成不同类型的茶道和仪式,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是,并不刻意追求繁文缛节,而是着意于品尝和发挥各种茶类的色香韵味,追求一种融洽宽松的气氛,达到“释躁平矜,怡情悦性”的精神境界、其茶道程序和仪式与科学饮茶密切配合,相得益彰,把茶的保健价值、养生价值和欣赏价值三者有机结合了起来,实在是一种精神和物质和谐结合的活动。这正是中华茶道兼有健身与养生功能的道理所在,又是中华茶道能够从古到今,从宫廷到民间,从文人到僧侣,从中原到边疆流传不息,并达到空前繁荣的原因。二,论中国的茶文化 一、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三、茶文化体系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饮茶民俗学:历史和现代,各个地区和民族,城市和农村饮茶习俗;茶的美学:成品茶外形设计、名茶取名、茶包装设计及宣传广告等;茶文化交流学: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少儿茶艺、茶叶历史文化博览及茶事旅游;茶文化功能学:茶文化资源、特性、历史茶文化和新时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精神文明建设作用等。 四、茶文化特性历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时代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采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云南少数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思路探索

云南少数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思路探索 【摘要】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个数最多的省份,其丰富的少数民族医药资源是我国民族医药的宝贵财富。云南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必须要转变培养思路,不仅要依靠正规化的少数民族医药教育,还要依赖于师徒传承机制的完善。同时,要不断加强民族医药研究所、学校及医药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快少数民族医药产业链的建设,增加人才需求,才能从根本上为少数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提供动力。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医药人才;培养 0 引言 我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云南省总人口为4596.6万人,其中汉族人口为3062.9万人,占总人口的66.6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33.7万人,占总人口的33.37%。其中人口超过五十万的少数民族有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和傈僳族;人口在十万至五十万之间的民族有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和布朗族;人口在十万以下的民族有普米族、布依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德昂族、蒙古族、满族、水族和独龙族。 云南是中国生物资源种类最多的省份,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宝库”、“生物资源基因库”的美誉。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所有品种。 云南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丰富性而闻名于世。少数民族医药资源是云南少数民族几千年来防病治病智慧的结晶,是云南自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挖掘、抢救、保护和应用价值。同时,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云南少数民族医药的发展现状 云南少数民族除壮族、苗族、回族、瑶族、藏族、布依族、蒙古族、满族和水族外,其他民族都是云南所特有民族或是人口分布最多最集中的民族。 傣医药在云南少数民族医药中发展较快,形成了以傣医“四塔、五蕴理论”、“三盘学说”、“风病论”、“解毒论”为核心的一门学科。2008年“国家21世纪傣医本科教育规划教材”正式出版,标志着我省傣医药学从民族民间医药正式跨入了国家高等医药学专业学历教育行列。傣医药以其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和文字记载,以独特的疗效与藏、蒙、维医并列为“四大民族医学”。1979年,西双版纳州成立了州民族医药研究所,1988年成立了傣医院,且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宗教的历史现状及特点

云南宗教的历史现状及特点 杨学政 云南省宗教学会会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各位听众,今天下午,我跟各位做个宗教学的专题讲座。我讲的题目是云南宗教的历史现状及特点。云南宗教学界和政府有关部门对云南宗教的传播历史、形态类型及其文化特点作过多年的调查研究,特别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已出版大量宗教的学术著述。今天下午,我就云南宗教的历史现状及特点的一些实际知识做简要的归纳、讲述,供同志们参考。 一、云南宗教的历史与当前的现状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疆,民族种类众多,国境线长,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历史上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民族传统文化千差万别。由于这些原因,使许多外来宗教能在云南境内较为便利的传播发展,也使云南境内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得以长期遗存,并与其他宗教能相互融合、互为消长。因此,从宏观上说,云南境内的宗教种类具有东方宗教和西方宗教并存,东方宗教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云南民族文化三者相互交融、互为消长的特色。云南宗教不仅种类多,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 云南境内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以及民间宗教、原始宗教。云南宗教类型的多样性及其文化的丰富性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云南五大传统宗教及原始宗教的信众及影响相对平衡,也就是说各宗教都有其较长的历史传承和固定的信仰民族,这些宗教对信众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都有深刻的影响。这里需要提示的是,云南虽然是多宗教并存,但是各个宗教的关系是和谐的、友好的,宗教关系和谐平稳有序,历史上和现在云南境内还没有发生过五大宗教之间的冲突事件,云南也没有一种宗教独大的形势,就是说云南境内没有一种宗教是能够代替其他的宗教的,所以各宗教的信众以及影响比较平衡,宗教信仰生态是良好的。 (一)佛教 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约于公元前6世纪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通俗的说就是释迦摩尼。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的汉代,佛教从印度开始传入中国内地,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融合和吸收了我国传统儒学、道教的内容,逐渐使佛教中国化并广泛流传开来,从而成为我国的主要宗教种类之一。 佛教开始传入云南的时间,大约在公元7世纪末,传入的路径大致有印度、缅甸、西藏和中原几条。佛教在云南多源多流,教派多样且各具特色。按通行分类方法,云南佛教主要有以下三大系统。 第一,汉文经典系佛教。这个流派的佛教其经典由汉文书写,也称汉传佛教、北传佛教等,俗称大乘佛教。流传在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及越南等国。汉传佛教在云南大部分地区都有传播,但主要分

德昂族医药现状

德昂族医药现状 本文对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之一德昂族的医药发展历史、特色、疗法及常用药物的现状作调查性总结。从中可看到德昂族医药在本民族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德昂族医药是又一支中国民族医药之林中的奇葩。文章对如何进一步挖掘和保护德昂族医药提出初步认识。 标签:德昂族;民族医药;现状 1 德昂族医药历史概况[1~3] 德昂族是云南独有的民族之一,根据2008年统计,德昂族人口数为1.9万人。主要分散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瑞丽、陇川、梁河、盈江,临沧市镇康、耿马、永德以及普洱市的澜沧等县的部分地区。分布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绝大多数的村寨都是和景颇、佤、汉等族分寨杂居。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无国家认可的本民族文字。德昂族医药无文字记录,目前找不到相关的文献记载,亦无相关的书籍可考证。据文献记载:德昂族使用傣文,据说有用傣文记载的医书,但至今未收集到。潞西市的三台山和镇康县的军赛两地是德昂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由于地貌和气候的影响,适宜多种动植物药物的生长,有起源于远古的野生稻、野生蔗等稀有植物。野生动物有马鹿、金钱豹、巨蟒、猴面鹰、穿山甲等。两地中草药药用植物有千余种,如重楼、牛漆、吴茱萸、三杈苦、通光藤、杜仲、黄连、草乌等。勤劳勇敢的德昂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动植物药物资源,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医药,积累了一些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诊疗方法等,以及一些简、便、效、廉的单方和验方,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至今。经统计德昂族民间常用药物有百余种,单方、验方有近60余剂。 2 德昂族诊断方法和常用方药[2] 德昂族村寨一般都有一两位懂得草药知识,平时爱采集草药的老人或民间草医。他们虽然不是专职医生,但是亲朋邻里生病时常请他们问诊,所得报酬有钱、米、菜或草烟,送多送少他们都不计较。草医技术大多系祖传,没有横向交流,因此水平也有限,仅能治疗头痛脑热、跌打损伤之类的小病,对于较大的病症如鼠疫、伤寒、霍乱、疟疾等是无能为力的。德昂族草医对疾病的诊断及民族草药的加工炮制方法比较简单,对疾病的诊断是采用观察和诊脉,药物使用方法主要是煎煮敷涂等。 号脉法:通过号患者脉搏断病。若脉搏微弱不起,说明有病。再通过揉手或揉脊背等方法加速脉搏的跳动,若经过这些方法处理后,脉搏跳动仍微弱,说明有肺结核等重病。 观察询问:看患者是否发黄,是否有明显消瘦情况,请患者自述病情,询问是否有全身乏力、肚子疼痛和不思饮食等现象。

全力打造德昂公园———对三台山德昂族乡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思考

全力打造德昂公园———对三台山德昂族乡发展文化旅游业 的思考 摘要:文化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有着较大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这些年来我国文化旅游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地发展,在文化资源、 经济实力和市场方面都有相对的优势,本文对三台山德昂族乡发展文化旅游业进 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旅游业;发展 三台山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位于芒市中部距市府所在地22公里处320国道两侧,是通往瑞丽、畹町等两个国家级口岸的重要交通要道,是一个以德昂族 聚居为主,景颇、汉族相互杂居的乡镇。辖勐丹、出冬瓜、邦外、允欠4个行政 村36个村民小组1763户7274人,其中德昂族439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60%; 景颇族125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7%。地形较为复杂、起伏较大,属中切割山区,最高海拔1473米,最低海拔800.5米,地处东经98°28′52″—98°28′07″,北 纬98°24′30″—98°24′05″。气候属南亚热带低热丘陵气候,年降雨量1300—1700㎜,森林覆盖率61%。 一、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就三台山而言,文化旅游业可谓一片空白。近年来,三台山乡加大对民族文 化的挖掘、传承与保护力度,同时每年增加文化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目前,全乡 已打造和正在着手打造的文化示范点有:中国德昂族博物馆正在实施馆内改造提 升工程,已收集各类藏品300余件;帮弄景颇特色村寨已基本完成了民房改造、 村内道路建设;出东瓜传统村落已完成初步规划设计,正在申报项目建设;杨善 洲纪念林——德昂园已完成前期规划,并种植景观树、澳洲坚果、菠萝蜜、杨梅150余亩;22公里滇缅公路遗迹以及南洋华侨抗日机工无名英雄纪念碑等抗战文化;《达古达楞格莱标》《德昂族浇花节》《德昂族水鼓舞》成功纳入国家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德昂酸茶、织锦、医药、竹编等一批文化得到了很 好的保护和传承;挖掘和培养了一批以李腊拽、王腊生等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 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独特的民族文化。三台山属直过民族区,全乡德昂族人口4390人,占全乡人口的60.4%,占全国德昂族总人口的22%,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古达楞格莱标》、德昂族博物馆和出冬瓜传统村落等丰富的民族文化。中国 德昂族博物馆已基本完成内室改造提升工程,馆内藏品300余件,是一个集德昂 民族历史、文化、生活的展示馆;出冬瓜自然村、邦外老寨、允欠三组等多数德 昂族聚居村寨至今还保留着似“诸葛亮帽”四檐出水式民居,特别是出冬瓜自然村,房屋错落有致,村内古木参天,大部分群众还保留着杆栏式建筑。此外,德昂族 还延续着“火塘、南传上座部佛教、酸茶、制药、织锦、竹编”等文化,为发展文 化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先天的区位优势。三台山东北边连接芒市坝、西南边连接遮放坝,是 通往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交通要道有“一山挑两坝、一卡锁咽喉”之称,是芒市坝和遮放坝的战略制高点,兵家必争之地。320国道、龙瑞高速公路、芒 瑞大道、大瑞铁路、中缅油气管道、芒市机场飞机起飞变向弯道贯穿三台山,是 芒瑞陇一体化建设的主动脉、主开关,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印孟缅经济走廊 的建设,将为三台山乡发展文化旅游业带来无限商机。 (三)丰富的文化资源。三台山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发生过激烈的邦外

医师资格考试 - 中国杭州

一、考区代码 浙江 33 二、考点代码杭州02 三、性别代码 男 1 女 2 四、民族代码

五、行政区划代码 市辖区330101 上城区330102 下城区330103 江干区330104 拱墅区330105 西湖区330106 滨江区330108 萧山区330109 余杭区330110 桐庐县330122 淳安县330127 建德市330182 富阳市330183 临安市330185 六、考生来源代码 内地 1 台湾 2 香港 3 澳门 4 外籍(标准中文国家名称及英文国家名称) 5 七、报考类别最高学历代码 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0 中专 1 专科 2 本科 3 硕士研究生 4 博士研究生 5 无学历(含无正规学历和无学历)9

八、毕业系、专业代码 (一)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专业代码 1101 临床医学(儿科医学、精神病学与精神、放射医学、 麻醉学、医学影像学) 口腔医学1201 1301 预防医学(环境医学、卫生检验、营养与食品卫生、 妇幼卫生) 中医学1401 针灸推拿学1402 蒙医学1403 藏医学1404 维医学1405 其他专业1001 (二)中等医学院校开设专业代码 社区医学2101 医学影像诊断2102 口腔医学2201 预防医学(妇幼卫生、卫生检验)2301 中医(中医骨伤、针灸推拿、中医康复)2401 藏医医疗2402 蒙医医疗2403 维医医疗2404 其他专业2001 (三)其他 师承和确有专长考生,如考点审核符合报考条件,在毕业专业栏填写“其他”,代码“0000”

九、接受教育办学类型 普通高(中)等教育 1 成人高(中)等教育 5 高(中)等教育自学考试和高(中)等教 6 育学历文凭考试 网络教育7 师承和确有专长9 十、报考类别代码 (一)执业医师 临床执业医师110 口腔执业医师120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130 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执业医师141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142 具有规定学历的蒙医执业医师143 具有规定学历的藏医执业医师144 具有规定学历的维医执业医师145 师承和确有专长的中医执业医师341 师承和确有专长的蒙医执业医师343 师承和确有专长的藏医执业医师344 师承和确有专长的维医执业医师345 (二)执业助理医师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210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220 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230 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241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242 具有规定学历的蒙医执业助理医师243 具有规定学历的藏医执业助理医师244 具有规定学历的维医执业助理医师245 师承和确有专长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441 师承和确有专长的蒙医执业助理医师443 师承和确有专长的藏医执业助理医师444 师承和确有专长的维医执业助理医师445

云南民族医药文献收集整理研究概述

云南民族医药文献收集整理研究概述 刘斌;陈眉;骆始华;张超 【摘要】从文献的发掘整理、基础理论、诊法治法、单验方、云南民族药等方面阐述了云南民族医药的文献收集整理研究现状.提出了从文献角度找出民族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价值依据及民族医药的临床用药规律.云南有着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目前云南民族医药的文献研究工作大多停留在收集整理阶段,缺乏系统研究和科学的分析评价.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35)001 【总页数】4页(P23-26) 【关键词】云南;民族医药;文献;概述 【作者】刘斌;陈眉;骆始华;张超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临沧市人民医院,云南临沧677000;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5 1 云南民族医药的研究基本现状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占云南省总人数的1/3以上,勤劳的云南各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知识,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绚丽

多彩的民族医药文化[1]。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人口在5 000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有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特有,是全国特有 民族最多的省份[2]。云南省有着全国最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25个少数民族 几乎都有着自己防病治病的经验乃至医药理论[3]。由于各个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条件和疾病状况不同,其医药创造和医药成就也各有千秋[4]。其中,傣族医药、藏族医药和彝族医药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彝族医药在我省使用范围最广,纳西、苗、壮、拉祜、佤、德昂等民族,均有自己治疗常见及多发病和地方病的方法和药物[5]。近年来,云南省民族医药的抢救保护、收集整理、开发研究以及民族医药的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1 文献的调查、发掘、整理和保护 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民族文化的传承形式主要有口头和书面两种。 口传文化难以计数,书面典籍约可估量[6]。云南的傣族、藏族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故能把医药知识较为完整地记载下来,使本民族医药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傣族医药、藏族医药属于“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医药)。且彝族是云南使用范围最广的民族医药,拥有丰富的诊疗经验,潜藏着巨大的挖掘价值。在政府大力扶持以及广大医学工作者的努力下,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对各自的民族医药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研究,编辑出版了一批民族药志、验方集、选编、名录、图鉴以及用药标准等[7],云南民族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1.1.1 常规载体文献 (主要为纸质文献) 傣族整理出版了《档哈雅龙》、《档哈雅》、《竹楼医述》、《傣医传统方药志》《古傣医药验方注释》、《傣族医药学基础理论》、《傣医四塔五蕴的理论研究》、《傣族传统医药方剂的研究》、《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傣药验方集》(1~3集)、《德宏民族药志》、《德宏民族药名录》、《德宏州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秘方验方汇编》、《元江傣族药》,《中华本草·傣药

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的资料短句

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的资料短句 1.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2. 景颇族分布广泛,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和西藏。 3.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 4. 德昂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 5. 傣族的传统服饰以色彩鲜艳、精美刺绣而闻名。 6. 景颇族的饮食文化以米酒和辣椒为主。 7. 阿昌族的传统舞蹈以跳舞为主要表演形式。 8. 德昂族人以种植稻谷和茶叶为主要经济来源。 9. 傣族人信奉佛教,有多个著名的佛教寺庙。 10. 景颇族人信仰原始宗教和佛教,有自己的宗教仪式。 11. 阿昌族人信仰东巴教,有丰富的宗教仪式和神话传说。 12. 德昂族人信仰原始宗教,拜火为神。 13. 傣族的传统手工艺包括陶瓷、染织和木雕等。 14. 景颇族的传统手工艺包括纺线、织布和编绳等。 15. 阿昌族的传统手工艺包括制作银饰和编制竹篮等。 16. 德昂族的传统手工艺包括打铁和制作竹纸等。 17. 傣族的传统节日有泼水节和火把节等。 18. 景颇族的传统节日有尼瓦节和萨兰节等。 19.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有牛王节和杨赛节等。 20. 德昂族的传统节日有斗篷节和弓举节等。 21. 傣族有自己的文字,使用傣文进行书写。 22. 景颇族有自己的文字,使用景颇文进行书写。

23. 阿昌族有自己的文字,使用阿昌文进行书写。 24. 德昂族有自己的文字,使用德昂文进行书写。 25. 傣族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农业、渔业和旅游业。 26. 景颇族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农业、畜牧业和手工艺业。 27. 阿昌族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农业、渔业和狩猎。 28. 德昂族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农业、手工艺和木材加工。 29. 傣族的传统音乐以乐器演奏和歌唱为主要形式。 30. 景颇族的传统音乐以民间脸谱和舞蹈表演为主要形式。 31. 阿昌族的传统音乐以唱歌和舞蹈为主要形式。 32. 德昂族的传统音乐以吹奏乐器和击鼓为主要形式。 33. 傣族的民居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有独特的风格。 34. 景颇族的民居建筑多为竹质和木质结构,与自然融合。 35. 阿昌族的民居建筑多为木质和石质结构,具有坚固性。 36. 德昂族的民居建筑多为石质结构,富有原始风格。 37. 傣族的传统医药以中草药为主,擅长治疗疾病。 38. 景颇族的传统医药以自然植物和动物药材为主。 39. 阿昌族的传统医药以草药和神奇药物为主。 40. 德昂族的传统医药以树皮和树木为主要药材。 41. 傣族的传统戏剧以皮影戏和竹偶戏为主要形式。 42. 景颇族的传统戏剧以木偶戏和傣戏为主要形式。 43. 阿昌族的传统戏剧以回文戏和山歌戏为主要形式。 44. 德昂族的传统戏剧以巴鲁文和山歌戏为主要形式。 45. 傣族的传统文学以诗歌和传说故事为主要形式。 46. 景颇族的传统文学以史诗和神话故事为主要形式。 47. 阿昌族的传统文学以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主要形式。

德昂族家庭教育内容研究

德昂族家庭教育内容研究 【摘要】 德昂族家庭教育一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德昂族家庭教育的传统特点、现状分析、内容特点研究、方法研究以及对子女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研究发现,德昂族家庭教育注重传统价值观的传承,重视孩子的德育和礼仪教育,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和睦相处。家庭教育也受到现代化的冲击,面临诸多挑战和改变。文章最后得出了德昂族家庭教育内容研究的启示,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并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总结。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德昂族家庭教育的特点和现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并为保护和传承德昂族文化贡献力量。 【关键词】 德昂族、家庭教育、传统特点、现状分析、内容特点研究、方法研究、对子女影响研究、启示、未来研究展望、结论总结。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德昂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和陇川县一带。德昂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其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家庭教育作为德昂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使命。

德昂族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是德昂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德昂族家庭教育内容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教育理念,为更好地促进德昂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旨在探讨德昂族家庭教育内容,并分析其传统特点、现状、影响等方面,以期为今后的民族教育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通过深入挖掘德昂族家庭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民族,为保护和传承德昂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提供保障和支持。 1.2 研究目的 德昂族家庭教育内容研究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入了解德昂族家庭教育的传统特点:通过研究德昂族家庭教育的传统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德昂族文化中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从而有助于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教育价值观。 2. 分析德昂族家庭教育的现状:通过对德昂族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可以了解当前德昂族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今后改进和提升德昂族家庭教育水平提供参考和建议。 研究目的旨在全面了解德昂族家庭教育的特点、现状、内容和方法,为推动德昂族家庭教育的发展和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

茜草在中医药与民族医药中的临床应用比较

茜草在中医药与民族医药中的临床应用比较 茜草在中医药、蒙医药、藏医药中广泛用于临床。本文通过比较中医药、蒙医药、藏医药对茜草的药性理论、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等方面异同。发现藏医药认为茜草不仅苦、寒,还有涩味,具有收敛的作用。蒙医药认为其不仅有凉血化瘀止血的功效,还可止泻。与不同药物伍用可治疗肝硬化、淋病、肺热咳喘等多种疾病。 标签:茜草;中医药;蒙医药;藏医药;临床应用 Abstract:The Rubia cordifolia L.as acommonly and widely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betan medicine and Mongolian medicine. By comparing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property theory efficacy,effects indication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founding thatRubia cordifolia L. is not only bittercold but also have astringent and have the function of the convergence in Tibetan medicine. Mongolian medicine believe that education is not only cooling blood and promoting blood,still a antidiarrheal. It is compatible with different drugs to treat a variety of diseases such as liver cirrhosis,gonorrhea,lung hot cough and gasp other diseases. Keywords:Rubia cordifolia L.;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betan Medicine;Mongolian Medicine;Clinical Application 茜草(Rubia cordifolia L.)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安徽、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等地。茜草作为常用中药同时具有化瘀、凉血、止血三大功效,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茜草作为分布广泛的草药,常在很多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中应用,其中包括:白族、阿昌族、布依族、傣族、德昂族、回族、哈尼族、景颇族、拉祜族、苗族、纳西族、藏族、彝族、傈僳族、水族、普米族等[1]。通过比较茜草的中医药、蒙医药学和藏医药学中应用的异同以及现代研究,期望拓宽茜草的使用范围及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1 药性理论 1.1 中医药味苦、寒,无毒。归肝经。《本草正义》:“寒。”《名医別录》:“根咸平,无毒。”甄权:“甘。”朱震亨:“热”。张元素:“微酸,咸温。阴中之阴。”[2] 1.2 蒙医药味苦,性凉。效糙、钝、柔、燥。《金光注释集》:“味苦、辛。”《医疗手册》:“味苦,性凉。”[3] 1.3 藏医药味苦、涩,性寒。《论药性味琉璃明镜》:“味苦,性寒。”《鲜明注释》:“味辛、消化后味苦,性寒。”《新编藏药配方》:“味涩,性寒。”《甘露本草明镜》:“味苦、辛,消化后味苦,性寒,效重。”[4]

民族舞的现状及其传承发展

民族舞的现状及其传承发展 民族舞的现状及其传承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世界各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繁荣与兴盛的象征。下面YJBYS店铺搜索整理了关于民族舞的现状及其传承发展,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新文化的冲击——消亡 随着现代电子科技的发展,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时代特征。国际文化和现代文化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民间民族舞蹈受到时尚文化的冲击,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逐渐流亡和消失。传统的“四筒鼓”舞蹈就面临即将消失的危机。作为一种由汉族男子表演民间祭祀集体自娱性舞蹈,是以前东北农村土葬时的必须节目,然而新的殡葬方式使他没有了表演的场合,近几年这种舞蹈已经很难看到。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民间舞蹈文化,成为新时代时期关注和思考的新问题。 (二)强势文化的冲击——同化 经济的繁荣带来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各民族文化在不断地碰撞中出现了同化的态势。“水鼓舞”是德昂族特有的传统民族舞蹈,是以前祭祀和泼水节的主打节目,有很强的自娱性。德昂族独特的水鼓文化礼俗就是围绕“水鼓舞”形成的。然而,经济的弱势直接影响到民族文化的发展,如今“水鼓舞”已经被以汉、傣为主的强势文化所涵盖。傣族的象脚鼓和“嘎秧”舞已经替代了“水鼓舞”在德昂族内的传统地位,成为德昂族人的新宠。 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1、环境传承 民间舞蹈是一项群众参与性活动,并没有严格的专业限制,其文化传承受一定的地域和环境的影响。民间舞蹈只有在特定的环境和氛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现状与发展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同胞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多姿多彩民族文化。民族民 间舞蹈在形成和发展中,诸多方面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并在舞蹈 文化内涵以及舞蹈动作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风貌。 通过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我们对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可得到进一步 地了解。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体现 了一个民族精神,是一种"人类活态文化财产"。所以说,对于民族 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就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 延伸。 一、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受新文化的冲击而濒临消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文化观念自然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带动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不断改革及更新。由于新文化的冲击, 本民族传统文化势必会受到影响而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濒临消亡。 比如说我国的"四筒鼓"舞蹈,其起源于东北农村,是一种存在于葬 礼上的舞蹈,自娱性较强。但近些年来,为节约土地资源,我国大 力实施火葬,使这种存在于葬礼上的舞蹈也慢慢消失现"四筒鼓"舞 蹈只存在于偏僻的乡村。另一个是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而面临 同化的威胁。随着各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现讲究的是世界经济 全球化、世界文化大融合。如今网络已遍布世界各地,各国人民以 及各族人民在利用网络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同时自然也会带来文 化的相互融合,且这种文化大融合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在受到外来 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一个民族要想保护其传统文化已变得越来越困难,我国不少民族传统文化已面临同化的威胁。比如说我国的"水鼓舞",其是我国德昂族为祭祀而进行的舞蹈,一般多出现祭神活动或

阿昌族医与中医面部色诊的比较研究

阿昌族医与中医面部色诊的比较研究 调查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漕涧镇阿昌族民间医药现状,对阿昌医在面部色诊上与中医的异同进行比较,以了解阿昌族面部色诊诊断方法的特点。 标签:阿昌医;面部色诊;比较 阿昌族[1]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阿昌族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3个阿昌族乡。潞西县江东乡高埂田和盈江、瑞丽有少量分布。此外,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漕涧、旧州等地,保山地区腾冲县和龙陵县也有部分居住。 阿昌族是云南人口较少特有民族,虽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因此阿昌族医药长期以民间的形式存在和流传,没有得到全面、系统的记载和总结。其行医经验都靠师带徒口口相传,很多阿昌族的医药知识、特色疗法等并不成系统。同时,阿昌族大都与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和汉族为邻,很容易受到外来民族包括医药文化在内的知识渗透,所以其医药学的民族性比较模糊。 笔者对阿昌医“五观”诊断方法进行调查整理工作,基本了解了其方法和特点。阿昌医诊断方法因依靠师带徒口口相传,后者又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见解,往往不同地区、不同师傅传承的阿昌医诊法理论和操作都不尽相同。本文主要以本人跟随大理州云龙县漕涧镇老阿昌医朱文光收集到的经验为主。现就阿昌医和中医在面部色诊上之异同,作初步论述。 1 大理州云龙县漕涧镇阿昌族医药现状 云龙漕涧是阿昌族的发祥地,据史籍记载和《早陶墓碑文》的印证,阿昌族属漕涧境内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属于古代氐羌族群中的一支[2]。现在,漕涧坝子上阿昌族主要集中聚居在仁山村丹梯、赛初、广地和苗丹一带,仁德、大坪、铁厂等地也有分布。 历史上阿昌族治病都以本民族草医为主,其民间医药较集中在仁山村。现代阿昌医药传承主要依靠祖传和实践经验积累,并且从中选拔接受中医药、中草药知识技能培训。但阿昌医药无医药理论体系,临床医疗手段简单、原始,没有本民族特有的病名称谓。 在仁山村,有传承明晰的以李华凤(已故)弟子朱文光、李正春、李宗海、左志龙为代表的四代阿昌族民间医生[3],其中以朱文光运用祖辈传下来的医技医法最多。 2 阿昌医与中医面部色诊的异同 望面色是医生观察人们面部颜色与光泽的一种望诊方法。色与泽都是物体对

我的家乡—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题目:《我的家乡—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班级: 学生: 指导教师:

2012年5月26日 摘要:沿河山川秀丽,区位优越,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是乌江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乌江水电开发,为沿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抢抓机遇,加快资源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为外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热情好客、诚实守信的土家人民,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投资客商前来考察、观光、旅游,投资开发这块富饶的热土,和我们携手合作共创沿河美好明天。 关键词:自然地理、沿河经济、行政区划、优势产业、物产资源、沿河概况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北部、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的乌江中下游。周边与贵州省内的德江、、松桃、和的、、等县毗邻。离铜仁大兴机场180公里,距渝怀铁路重庆酉阳火车站60公里,326国道和411省道贯通县境。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总面积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2006年末总人口万人,其中占全县总人口的53%。县城常住人口8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和平镇,邮编:565300。代码:522228。区号:0856 中文名称: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行政区类 别: 县 所属地区:中国铜仁 下辖地区: 和平镇、沙子镇、谯 家镇 政府驻地:和平镇 电话区号:0856 邮政区码:565300 地理位置: 贵州省东北角,铜仁 地区北部 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万人(2006年末) 气候条 件: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 点: 摩崖石刻,金角罗夫墓,麻阳河, 沿河乌江山峡 机场:离铜仁大兴机场180公里 火车站:距渝怀铁路重庆火车站60公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