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彝药(民族药物)

彝药(民族药物)

彝药(民族药物)

彝族药物是彝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中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药物数达千种,包括有动物药、矿物药、植物药,其中以植物药和动物药运用较为广泛。

彝族多居于山地,周围环境中动物药资源极其丰富。由于一些主要聚居区(如凉山腹地)交通闭塞、人迹罕到,更保持了生物界的自然生态状况,保留了较多的动物种类;同时亦保留着彝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动物药知识。但是,彝族动物药研究起步较迟。凉山彝族自治州于1979年始有计划地开展对彝族动物药的考察研究,经5年多努力,已在这项研究上做出相当成绩,专著《彝医动物药》收载彝族历史上和民间使用的传统动物药材224种,其中含药用动物133种。

彝医动物药使用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彝族先民。公元10世纪末的古彝文医书中已载有动物药的种类和功效;16世纪中叶的《双柏彝医书》中收载了动物药92种,占全书药物的1/3,清初的《彝族献药经》中记载的动物药比重更大,占92.8%;可见彝族对动物药的使用频率是较高的。

彝族善于用动物的胆、肉、骨、血、油等治疗疾病。如《彝族献药经》中胆、肉药各占一半;《双柏彝医书》中肉类药占24%,胆、骨类药也占相当比例。

彝医动物药历史上曾与汉族有过交流。早在《名医别录》中已指出彝区之永昌、益州等处产麝香、犀角。20世纪40年代在凉山彝区考察的学者,记录了凉山地区盛产的鹿茸、麝香、熊胆、穿山甲、蛇等名贵动物药。

彝医动物中约10%的品种,为历代各族本草所未载。如治跌打损伤的野鸡胆;止心痛的杉木鱼胆;治麻风初起的麂胆;以及治烧烫伤的马骨髓;治风疹水痘的黄鼠狼胆、乌梢蛇骨;治风湿心痛、消淋巴结肿的岩羊胆等,都是较新颖独特的药物。

这类药中还有一些较为独特的用法,如治蛇咬伤的麝香,其用法是自头顶破血施药;又如治肿瘤的熊油,是与白萝卜共蒸内服。

自1978年以来,云南、四川等地分别进行了彝族植物药的调查,目前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已整理出102种,峨山县整理出23种,凉山彝族自治州整理出105种并编著出《彝医植物药》专著。《云南省药品标准》收载了8种彝族药物,《中国民族药志》收载的民族药中,记录了彝族药名及药用经验约有15种。

同时,《云南省药品标准》还收载了一个由糯米草根、紫草根等5种植物药粉末组成的彝药复方“号务宰莫”(又称“撒梅接骨散”),其功效为解毒散瘀、消肿止痛,用治跌打骨折、外伤等。

彝医植物药多以鲜品入药,在某些聚居区(如凉山)无准确剂量,并且使用单味药较多,常见的用法有捣烂、揉烂、外敷、咀嚼、熬水内服和炖鸡肉服。

彝族地区产名贵药材已有悠久历史,特别是凉山地区。如1942年《西昌县志·产业志》记载当时仅西昌附近的药材就有达年产数万斤记录。这些药材大量运售川、滇二省内地。例:防风,年2万斤,运售云南;贝母,年4千余斤,运售云南;秦艽,年3千斤,运售四川、云南。猪苓年3千斤;石斛,年5千斤;服苓年3千斤;沙参,年5千斤等。

凉山境内螺髻山的药材也极丰富,时人谓盖山“多药材,大黄尤盛。”“余甘子,解硫黄毒,州迤西山野遍生。”

凉山地区除有丰富的植物药外,动物药中珍贵者亦极多。任映沧《大小凉山开发概论》中记有:“雷马屏峨小凉山各地皆产鹿。雷波中山坪附近且有以野鹿名坝者。……麝香产小凉山高山中,闻清代夷患平息时,颇多出产。熊胆与鹿茸同,出产颇多。……此外尚有各类毒蛇数十种,闻其毒液亦为药物之良品。”

彝族先民很早就发明了制盐技术,盐的运用,对彝族人民的生活及彝族医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以盐水清洗伤口,给牲畜吃。

此外,彝族将酒用于药中,亦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43年(即光武帝建武十九年),居住在凉山一带的彝族先民之一“邛人”,已经会酿制毒酒,并将其用于战争。在日常生活中,彝族自古以来好客喜酒。酒成为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彝家山寨的妇女生孩子必须吃甜白酒煮鸡蛋,认为甜白酒补益气血,能使产妇身体恢复。

彝酒是用谷类和曲酿成。其性悍,质清,味苦甘辛,性热。具有散寒滞,开瘀结,消饮食、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养肌肤的功效。可以直接当药,治疗关节酸痛,腿脚软弱,行动不利,肢疼体冷,肚腹冷痛等症。彝族用酒治病历史较长,范围很广,数量较多,方法各异。常见的有酒泡药(药酒);以酒(或甜白酒)为引煎药;以酒兑服药汁(或药粉);以酒调药外敷或点火酒。这些都是彝族医药中的古老传统医疗方法。

至今,彝医仍用酒或酒佐以治疗多种疾病,据有关资料报道,近年来所收集的1535首彝族方剂中,633首方剂配用酒。其中内服方320首,外用方13首,内科方112首,外科方88首,伤科方22首,妇科方78首。

从而可见,酒在彝族丰富的药物资源中占有重要位置。

近年来,彝族药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出现了崭新局面,不仅在发掘整理方面向广度发展,而且在实验和临床应用方面向深度发展。一些效果独特的药物经过系统深入研究,已研制成新药投入生产,并在临床上获得满意疗效。如四川凉山发掘的彝药“木谷补底’,经原植物研究,确认为虫草属一新种凉山虫草,具有产地海拔低(1500米)、虫体大(子座高20~30cm,径1.5~2.3mm,是冬虫夏草的3倍)、资源丰富三大优点,实验室研究证明其药理作用、化学成份均与冬虫夏草一致,目前已批准试销试用,为我国珍贵药材虫草开辟了一条新药源。

云南发掘的彝药“一妹姑班”系卫矛科植物昆明山海棠,凉山又称“牛牯史”,经实验提取分离,得出一萜三萜和生物碱等成分,其中生物碱成分雷公藤次碱(Wilfoline)为治疗类风湿的有效成分,而二萜成分雷藤素甲(Triptolide)和雷藤素丙(Tripterolide)可增强机体免疫活性。临床用其片剂、煎剂、酊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疗效。药理实验亦证明其制剂具有抗炎和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的作用。目前已有昆明山海棠片正式生产,投入临床使用。

彝药“苯之多七”为罂粟科植物大理紫堇,主治风湿骨痛、牙痛、肝炎、肾炎、结膜炎等,药理分析得出乙酰紫堇灵等7个生物碱。

彝药“罗锅底”流传于云南嵩明地区,主治腹痛及痢疾。为雪胆属植物块根。实验分离到雪胆素甲和乙,二者混合晶是治疗痢疾、肠炎、扁桃腺炎的有效成分,具有广谱低毒抗菌作用。后又分离出雪胆皂甙甲和乙,二者甙元都是齐墩果酸,用于治支气管炎和烧伤等,雪胆素试用治疗麻风及肺结核获得一定效果。

灯盏花(菊科短藁飞蓬)是治跌打损伤、风湿疼痛、牙痛、胃痛的彝药,从中分离出的有效物质灯盏乙素,还可治疗脑血栓、脑出血、脑栓塞等脑血管疾病。

凉山彝药“瓦布友”(紫藏科植物两头毛),治疗肝部疾患和痢疾有良效,其制剂用于临床治疗急性菌痢和病毒性肝炎,治愈率高于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从中分离出的乙素(熊果酸)和丁素(烯醇化物B一双铜化合物)分别是具有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降温、抗菌、镇静等作用的有效成分。

彝族骨伤药物与处方特点探析

彝族骨伤药物与处方特点探析作者:周红海何心愉覃鸿图黄杨竣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年第02期

摘要:彝医药是我国少数民族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了以“三气”学说、由清浊二气化生的五行学说、清浊二气六路学说、毒邪理论为主的彝医基础理论体系。由于彝族长期生活在山地林区,自然环境恶劣,常发生跌伤、骨折、刀伤等骨伤科疾病,形成了经验为先,擅用草药,喜用鲜药,单方独味,外治为主兼有内治的彝医药治疗特色。 关键词:彝医藥;骨伤病;药物;处方;特点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2-0057-04 彝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彝药作为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口碑、图形及语言等形式得以传承。彝药独特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在彝族世代聚居的云南地区发挥着重要的防病治病作用,有显著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区域性。由于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形成了彝族“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的三大聚居地特点。由于彝族聚居地主要处于高原、盆地及山脉的过渡地带交接处,山高林密,道路崎岖险峻,雨量充足,湿度大,常易发生外伤出血、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病等骨伤科疾病。因

此在彝族医药中,骨伤科治疗的方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彝族药学》、《彝族医药》所记载的骨伤科方药进行统计和归纳,分析其用药规律和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主要资料采集于《中国彝族药学》[1]、《彝族医药》[2]。《中国彝族药学》是专门详细论述和记录彝族医药的专著,囊括了彝族医药中的理论基础、特色方药、彝药的传统应用等。《彝族医药》是由阿子阿越主编的介绍彝族医药的专著,根据云、贵、川三省的历史文献及作者的实地考察所编写的书籍,详细介绍了彝族医药的发展现状及常用彝药、验方等。 1.2 药物的收集与筛选(1)药物数据来源于《中国彝族药学》、《彝族医药》,重点收集并统计该书籍中关于治疗骨伤疾病的药物与处方。(2)入选标准:有关治疗骨伤科疾病的药物与处方;药物及处方信息完整,拉丁名称和性味效用齐全。(3)排除标准:仅有药名,未标注拉丁名称;重复出现的方药;与骨伤疾病关系不密切的药物及处方。 1.3 研究方法(1)数据处理:以《中国彝族药学》、《彝族医药》为研究蓝本,将药物的不同名称做统一规范处理,参考《中国民族药辞典》[3]、《中国药典》[4]。(2)以治疗跌打损伤、外伤出血、骨折、腰腿痛、风湿痹痛、骨髓炎五个目标药物为摘选范围进行统计,统计时以该药物的功能表现为主,兼顾单味和复方中的药物作用,除去重叠的药物,共研究了212种药物,统计312个方药(包括单方、复方),运用SPSS Statistics 21.0进行统计描述。对彝族医药治疗骨伤疾病的药物分类、主治疾病、用法、性味的特点等进行频次分析。 2 结果 2.1 彝族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方药情况在统计的211味彝药中药物分类共分为解表药、清火药、杀寒药、补养药、解毒药、顺气药、活血药、消食药、咳喘药、风湿药、跌打药、癞疮药、收涩药、泄利药、止血药共15类,除跌打药外,风湿药和活血药用药频次较多;在所统计的药物中,治疗骨伤科疾病病种分类上跌打损伤、风湿病占比最大,其次是骨折。见表1。 2.2 彝医药骨伤科疾病211味药物性味药效分析依据《中国彝族药志》标准,将211味彝药按照药性、药味和归路进行规范统计和分类,彝药药物药味则与中药类似,有单一性味的,大部分则是复合性味的,占比最大的是苦味类药,其次是甜味,再者是辣味药,其余药味相对占比较小。此211味药物归肝路(146次)、肺路(101)次、胃路(88次)、肾路(82次)、大肠路(81次)、胰路(56次)、小肠(52次)、心路(33次)、膀胱(16次),见表2、图1、图2。 3 讨论

民族药锅铲叶临床应用的整理研究

民族药锅铲叶临床应用的整理研究 锅铲叶是云南民族民间常用药物。通过整理锅铲叶的文献记录、民族民间用药经验及锅铲叶的现代医学研究。讨论锅铲叶研究整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标签:锅铲叶;临床应用 锅铲叶,又名锅铲藤、半截叶,为西番莲科植物铲叶西番莲Passiflora wilsonii Hemsl.。云南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因植物叶子状如锅铲而得名,是云南各民族地区常用药物,别名众多,用法各具特色,不少文献对锅铲叶多有记载。现综合文献及民间用药经验,对锅铲叶做详细介绍。 1 锅铲叶的文献记载 根据《傣药学》、《彝药本草》、《红河中草药》、《西双版纳哈尼族医药》、《中国佤族医药2》等文献,对锅铲叶的名称、功效及用法等做系统整理。 1.1 药物名称锅铲叶名称众多,傣族称为芽楠坝(音译);彝族称为黑布拾(音译,意译:肚子有死血的药)、锅铲叶、半截叶;哈尼族称为把增(音译);红河地区叫锅铲叶,别名锅铲藤、铁锅铲、半截叶、羊蹄暗消、藤子暗消、五楞藤、杯叶西番莲。 1.2 药源分布分布于云南省东南至西南部地区,佤族地区多生于海拔1200—1800米沟谷林下。 1.3 采集加工傣族、哈尼族:全年可采,洗净,切段,晒干备用。鲜品随用随采。 1.4 药用部位傣族、哈尼族、佤族的药用部位为全草;彝族药用部位为根,煎水服。红河地区则用根、叶。 1.5 性味归经及功能傣族:性平味苦,入火、风、水塔,具有调补气血、除湿止痛、强身健体的功效;哈尼族:性温味微苦,具有舒筋活络,散瘀活血的功效;佤族:性温味微苦,具有舒筋活血,燥湿杀虫的功效。红河地区则性平味苦辛,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止痛的功效。另外,锅铲叶也有燥湿、止血、消炎、生肌的记载。 1.6 临床应用与用法傣族用根20g,叶10g~20g,煎汤服;或叶50g~100g,泡酒1000ml,1周后即可服用。治疗月经不调,产后胎衣不下,腰膝冷痛,阳痿。彝族:肠胃溃疡,瘀血作痛,煎水服,20~30克。哈尼族用全草15~25g,煎水代茶治疗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疟疾。佤族用干品12~15g,鲜品30~45g,水煎内服治疗肝炎,疟痢,风湿性关节炎,无名肿块,蛔虫病,避孕;骨折伤筋取

彝药喙尾琵琶甲的研究进展

彝药喙尾琵琶甲的研究进展 背景 彝药是一类采用传统的中药材配方或经验疗法治疗疾病的治疗方法,经过长期 实践已经在中华民族医学中深入发展和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在彝药中,喙尾琵琶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肝炎、心脏病、肾炎等。 喙尾琵琶甲是一种草本植物,生长在我国云南、四川等地。喙尾琵琶甲的主要 化学成分是阿魏酸和丙烯酸等,这些成分具有降血压、降血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同时,喙尾琵琶甲还含有丰富的多种微量元素,对于增强机体免疫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研究进展 化学成分的研究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喙尾琵琶甲的化学成分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2009年,李赛等人从喙尾琵琶甲中分离出了4个化合物,包括阿魏酸、以及3个新的 三萜二酸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对于防治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李来胜等人研究发现,喙尾琵琶甲中所含的乙酰基芡实甙可以通过抑制 血浆内前列地尔酮等途径,显著降低血压。这一发现对于喙尾琵琶甲作为降压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药理作用的研究 喙尾琵琶甲在彝药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炎、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因 此其药理作用也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 杨雪等人的研究表明,喙尾琵琶甲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减轻体 内氧化应激导致的肝损伤。胡小平等人的研究发现,喙尾琵琶甲提取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抗癌作用。姜晓平等人的研究表明,喙尾琵琶甲可通过对血清蛋白的影响,缓解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临床应用的研究 喙尾琵琶甲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其临床应用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侯鉴泉 等人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喙尾琵琶甲可以有效改善肝炎患者的肝功能,降低乙醇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云南省中医院中药科的研究表明,喙尾琵琶甲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并有效缓解症状。

彝族医药简史

彝族医药简史 彝族医药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这个时期的彝族先民吃住都在森林中,并且多数住在树上,故对植物有了最直观和最粗浅的认识。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历史和自然发展的原因,彝族医药与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彝族先民们一方面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以及面对凶残的野兽伤害,一方面也处于自身疾病的折磨之中,在与自然灾害及疾病的斗争实践中,慢慢地积累了保护身体健康和提高体质的经验,同时也发展了医药知识。 和其他民族医药一样,药物是彝族医药发展的基础。彝医的药物分植物、动物、矿物三部分。 在母系时代的凉山彝族地区,常常以一种植物来代称某个部落或部族,甚至有的山岭等地名也来自植物名称。如“达罗波”、“达日波”、“舒祖波”等,它们分别是黑色的阙山草、阙山草及生长杉树的山。这种命名的习惯,从母系社会一直延续到今天,至今凉山地区仍不乏以植物命名的地方,如勒乌(大黄)、尔吾(土香薷)等地名。 进入由偶婚代替群婚的父系社会后,促进了社会和遗传学的进步。此时,对植物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积累。彝族先民们在迁徙、放牧的生活中不断地发现一些有毒的植物,关于对毒草和中毒的认识时间,大约是在“吃草籽树果”的阿(田合)居子时代,但当时未能明确记录下来。“中毒”和“毒草”的概念是在彝族祖先采集野生植物和放牧生活中,出现了羊和人中毒的现象,加上口尝身试积累而产生的。毒草可以毒杀人畜,引起彝族先民的高度重视,于是他们对毒草进行辨认下了一番功夫,并且还对植物的毒性部位作了描述,如他们认为乌头属植物“毒藏在根上,花开在头上”。由于目睹了被毒草毒死同胞的惨痛情景,彝族先民们对毒草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并将之录于书上,以指明毒草生长的地方以及毒性的部位,示于后人。 从公元初年到南诏彝族奴隶制建立之前,彝族历史经历了从勿阿纳(《西南彝志》)希孟遮世系第51世君长,到那意笃色(76世)的彝族奴隶社会前期。这一时期,彝汉医药相互进行了交流。彝医使用的一些有效药物也被汉医所用,并且收录进汉医的医书中,如名著《名医别录》就收载了不少彝族地区的药物。在《华阳国志》《水经注》《说文》《汉书》《续汉书》《博物志》等书中、也都记载了一些彝族的药物,宋代还有彝族地区的犀角、麝香进贡给皇帝的记载。这一切,充分说明了彝族的医药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彝族医药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华夏医药的宝库。

民族药发展亟待国家特殊政策支持

近二十年来,民族药产业带动了民族药产业链的发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然而,在当前民族药处于濒危的形势下,如何保护和发展民族医药,成为我们急需思考 的问题。 “保护工程”助力民族药发展 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统称,它为民族人民的身体健康、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 贡献。民族药是在民族医药理论和经验指导下生产和应用的药物,主要分布在西藏(藏药)、内蒙(蒙、藏药)、新疆(维吾尔族药)、甘肃(藏药)、青海(藏药)、广西(壮、瑶药)、云南(彝、傣、藏药)、贵州(苗药)、四川(藏、彝药)、湖南(苗、侗、壮药)、湖北(苗、壮药)等地。 目前中国民族医药开发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是藏、蒙、维、苗、彝、傣6个民族。它们分别 有着本民族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如藏医药学的“三大因素学说”(龙、赤巴、培根),蒙医 的“三根学说”(赫依、希拉、巴达干),傣医药学的“四塔”理论体系学说(地、水、火、风),彝医对病症因病机认识的“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的理论体系学说等,这些构成了丰 富的民族医药文化内涵。 “中国少数民族药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是民族药传统制作工艺技术传承保护的需要,防范传统制作工艺技术流失,保护民族药持续传承发展的完整性。“民族药保护工程”范围包 括民族药老字号和使用传统制作工艺的生产企业、民族医院民族药制剂传统加工技术和民间 民族医生用药习性、采制,寺庙民族医学的民族药加工制作等进行搜集、整理记录的一项系 统工作,充分体现各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创造才能,反映我国少数民族药的发展水平。

民族药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现状 从民族药药材资源来看,中国民族药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西南地区远胜于西北地区。经1982年国务院决定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厉行十年,基本摸清我国民族药药材品种约8000余种,占全国药材资源总数18207种的75%左右,其中一部分药材是中医和民族医交叉通用的或在民族药中属于较少常用的。大体上看,除了中药本草学所载的中药以外,基本上都是民族药和民间草药。 近年来对民族药的收录更趋于细化。1984年-2001年《中国民族药志》(1、2、3册)收载民族药约400种。2005年出版的《中国民族药志要》收载了44个民族的民族药材5500余种。从民族药成药制剂来看,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民族药的发展。 1997年,国家卫生部先后颁布了《藏药药品标准》收载了藏药成药200个品种,《维吾尔药药品标准》收载维药成药87种,《蒙药药品标准》收载蒙药成药143种。2002年,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将435个地方标准的民族药成药制剂转为国家标准,其中藏药106种、蒙药50种、维药9种、苗药154种、彝药81种、傣药35种,现取得国家批准文号进入市场流通领域的有900多种民族药,在我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民族药的保护、发展规模和产业化水平还远远落后于中药,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平衡,其共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神奇的彝药阿可唯(野夜蒿花)

神奇的彝药阿可唯(野夜蒿花) 编者按:彝药是在彝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有彝族文献记载,用于防病治病和保健强身的药物;或在彝族地区有悠久使用历史,以口碑、图形等方式世代传承而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我们从各种文献上选取部分彝药作介绍,供爱好者学习。 ~~~~~~~~~~~~~ 汉药名:野夜蒿花。 别名:山合欢,合欢花,夜合欢,乌绒。 来源:为豆科植物山合欢的花和树皮。 原植物:山合欢Albizia kalkora (Roxb.)Pramn 产地: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及东北、华东、中南等地。生长于房前屋后、田边地头、山坡林缘等地。 采集加工:夏季花初开时采收,除去枝叶,晒干。 性味归路:味甜、苦,性热。归心、胰、肝路。 功能:清肝明目,解郁安神,活血止痛。 彝医传统应用: 1.彝医用野夜蒿花治疗老年视物昏花,有清肝明目退翳作用。单用野夜蒿花蒸鸡蛋或炖鸡肝服。(使用于云南楚雄彝族地区)2.治劳伤:夜蒿树皮9克,小马桑3克,青苗枝30克,松笔头5个,泡酒服,每次服一汤匙。(《医病好药书》) 3.治心神不安,失眠:夜蒿树皮15克,茴心草10克,水煎服。 4.治痈肿,蛇咬伤:用夜蒿树皮泡酒内服、外擦。(3~4使用于云南西部彝、白族地区) 用法用量:内服,花,蒸鸡蛋服,5~10克;皮,水煎服或泡酒服,10~20克。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泡酒外擦。 药理: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合欢花煎剂灌服,能明显减少动物的自发活动及被动活动,明显协同巴比妥类药物的中枢抑制作用。 附:夜蒿树的树皮,汉医、彝医均用其治疗风湿关节炎,跌打损伤,失眠,痈疖肿毒等。但彝医还用花入药,治疗视物昏花,有清肝

明目,退翳膜之功效。为彝医应用的独特之处。

彝药(民族药物)

彝药(民族药物) 彝族药物是彝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中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药物数达千种,包括有动物药、矿物药、植物药,其中以植物药和动物药运用较为广泛。 彝族多居于山地,周围环境中动物药资源极其丰富。由于一些主要聚居区(如凉山腹地)交通闭塞、人迹罕到,更保持了生物界的自然生态状况,保留了较多的动物种类;同时亦保留着彝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动物药知识。但是,彝族动物药研究起步较迟。凉山彝族自治州于1979年始有计划地开展对彝族动物药的考察研究,经5年多努力,已在这项研究上做出相当成绩,专著《彝医动物药》收载彝族历史上和民间使用的传统动物药材224种,其中含药用动物133种。 彝医动物药使用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彝族先民。公元10世纪末的古彝文医书中已载有动物药的种类和功效;16世纪中叶的《双柏彝医书》中收载了动物药92种,占全书药物的1/3,清初的《彝族献药经》中记载的动物药比重更大,占92.8%;可见彝族对动物药的使用频率是较高的。 彝族善于用动物的胆、肉、骨、血、油等治疗疾病。如《彝族献药经》中胆、肉药各占一半;《双柏彝医书》中肉类药占24%,胆、骨类药也占相当比例。 彝医动物药历史上曾与汉族有过交流。早在《名医别录》中已指出彝区之永昌、益州等处产麝香、犀角。20世纪40年代在凉山彝区考察的学者,记录了凉山地区盛产的鹿茸、麝香、熊胆、穿山甲、蛇等名贵动物药。 彝医动物中约10%的品种,为历代各族本草所未载。如治跌打损伤的野鸡胆;止心痛的杉木鱼胆;治麻风初起的麂胆;以及治烧烫伤的马骨髓;治风疹水痘的黄鼠狼胆、乌梢蛇骨;治风湿心痛、消淋巴结肿的岩羊胆等,都是较新颖独特的药物。 这类药中还有一些较为独特的用法,如治蛇咬伤的麝香,其用法是自头顶破血施药;又如治肿瘤的熊油,是与白萝卜共蒸内服。 自1978年以来,云南、四川等地分别进行了彝族植物药的调查,目前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已整理出102种,峨山县整理出23种,凉山彝族自治州整理出105种并编著出《彝医植物药》专著。《云南省药品标准》收载了8种彝族药物,《中国民族药志》收载的民族药中,记录了彝族药名及药用经验约有15种。

彝药鹿衔草的功能主治

彝药鹿衔草的功能主治 1. 概述 彝药鹿衔草(学名:Polygonatum sibiricum)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认为具 有多种药用功效。本文将介绍该植物的功能主治,包括其所具有的药用价值和临床应用。 2. 药用价值 彝药鹿衔草作为传统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其具有以下药用价值:•抗炎作用:鹿衔草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和慢性胆囊炎等。 •清热解毒:鹿衔草可清热解毒,对于病毒感染、发热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调节免疫功能:鹿衔草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对于免疫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保护肝脏:鹿衔草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可以提高肝脏的解毒功能,防止肝脏损伤。 •抗氧化作用:鹿衔草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对于预防老年病有一定的作用。 3. 功能主治 根据中医药理论,彝药鹿衔草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滋阴润肺:鹿衔草可滋阴养肺,对于阴虚体质、燥咳和肺燥干咳等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益气补脾:鹿衔草可益气固表,对于气虚体质、乏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有改善作用。 •健脾补肾:鹿衔草可健脾补肾,对于脾肾阳虚、畏寒肢冷和腰膝酸软等症状有帮助。 •润肠通便:鹿衔草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便秘。 •清热解暑:鹿衔草可清热解暑,对于热病、高热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4. 临床应用 彝药鹿衔草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可 以通过口服、外敷等不同的用法和剂量进行应用。

•内服:可以制成饮片、颗粒、胶囊等形式进行内服。常用于治疗上述功能主治所涉及的疾病,剂量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外敷:可以将鲜草研碎敷于患处,用于治疗皮肤炎症、烫伤、疮疡等皮肤病。也可以制成药膏、贴剂等进行外用。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彝药鹿衔草进行治疗时,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遵循适量用药的原则,避免剂量过大或过长时间使用。 5. 安全与副作用 彝药鹿衔草属于天然植物药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性和副作用问题。一般情况下,合理用药剂量不会产生太大的不良反应。 •可能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师。 •对于孕妇、儿童以及有特殊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6. 总结 彝药鹿衔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用功效。其功能主治包括滋阴润肺、益气补脾、健脾补肾、润肠通便等。临床应用中可通过内服或外敷的方式进行治疗。使用时应注意适量用药,并咨询医师。尽管彝药鹿衔草是天然植物药物,但还是需要注意潜在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

59味抗肿瘤彝药,可能就在你身边

59味抗肿瘤彝药,可能就在你身边 一个“癌”字,击垮了多少人。癌症虽可怕,但信心不可失。现在不少中药都被发现有较好的抗癌作用。今天就为大家介绍59味从417味彝族药中筛选出的抗肿瘤药物(本文所述抗肿瘤彝族药物是从《中国彝族药学》中筛选的药物,其以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抗肿瘤作用和民间应用治疗肿瘤疾病为纳入标准)。 彝医认为人体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主要是清浊二气功能失调(二气六路理论)和毒邪浸袭(毒邪理论)所致。其总病机为人体清气和浊气的功能失调,清气不足,无力温化、推动浊气循行,浊气聚集,加之毒邪浸袭,日久形成肿瘤。 在对抗肿瘤的彝药的筛选中,经药理试验已证实,抗肿瘤彝药药理作用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起作用,一是彝药的细胞毒作用,即药物通过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以杀死肿瘤细胞,这类药主要存在于清火药、解毒药、风湿药、癞疮药等之中。二是彝药中具有生物反应调节作用,即药物通过生物反馈调节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自然杀伤作用,这类药主要分布于补养药、活血、止血药等之中。 根据彝族药药理和临床应用,从417味彝族药中筛选出59味抗肿瘤药物,分属于12类别,而主要为清火药、补养药、解毒药、其各占14/59、8/59、18/59;抗肿瘤彝药分属于39个科,其中蓼科、菌科、小檗科、唇形科数多;59味抗肿瘤彝药中味苦的为42味,味甜的为15味,其它为酸、辣味者,而属寒性的为48味,热性的为11味。 发表药 苍耳子(菊科清火药:楸木树(紫薇科)、三颗针(小檗科)、灯笼草(茄科)、马尾黄连(毛莨科)、木芙蓉(锦葵科)、大黄(蓼科)、佛甲草(景天科)、山乌龟(防己科)、夏枯草(唇形科)、虎杖(蓼科)、青刺头(蔷薇科)、鱼腥草(三白草科)、十大功劳(小檗科)、臭菊花(菊科)。 补养药

赵氏彝药灵光草纯天然的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类特效药

赵氏彝药灵光草纯天然的慢性鼻炎慢性咽炎 类特效药 慢性鼻炎和慢性咽炎是现代社会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污染、过敏、病毒感染等等。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也有很多,其中中药是一种常见的选择。赵氏彝药公司研制的灵光草纯天然特效药,是一种针对慢性鼻炎和慢性咽炎的中药治疗方法。 赵氏彝药是一家专注于传承和研究中医传统知识的公司,他们研究并开发出了许多中药产品,其中灵光草纯天然特效药就是其中之一。灵光草是一种生长在中国南部地区的植物,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在赵氏彝药的研究中,他们发现灵光草对于慢性鼻炎和慢性咽炎有一定的疗效。因此,他们深入研究并加以改良,最终研制出了应对这两种疾病的特效药。 赵氏彝药的灵光草纯天然特效药是一种纯天然的中药,没有添加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成分。这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好处,因为很多人都担心使用药物会产生副作用。但是灵光草纯天然特效药使用的是纯天然的植物材料,具有较小的副作用风险。这对于长期患有慢性鼻炎和慢性咽炎的患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此外,赵氏彝药的灵光草纯天然特效药还有其他一些优点。它使用方便,只需将药物加入温水中冲泡即可,无需复杂的操作和繁重的护理。同时,该特效药能够提高鼻腔和咽喉部位的免疫力,对于抵御病

毒感染和过敏源有着一定的作用。通过长期使用,患者可以减少疾病的复发,并且逐渐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赵氏彝药的灵光草纯天然特效药已经经过临床试验,并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众多患有慢性鼻炎和慢性咽炎的患者通过使用这种特效药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他们的鼻腔和咽喉部位炎症明显减轻,呼吸变得更加顺畅。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工作和生活,减少了疾病带来的困扰。 当然,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情况是不同的,所以使用赵氏彝药的灵光草纯天然特效药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出合适的治疗建议。同时,患者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总结起来,赵氏彝药的灵光草纯天然特效药是一种针对慢性鼻炎和慢性咽炎的中药治疗方法。它是一种纯天然的中药,不含人工合成的化学成分,对于长期患有这两种疾病的患者来说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它方便使用,易于准备,对于提高鼻腔和咽喉部位的免疫力有一定作用。临床试验表明,该特效药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让他们能够恢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中。但是在使用药物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彝药包其络赛的研究进展

彝药包其络赛的研究进展 作者:童妍罗伦才季小平李列平王利平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5年第03期 [摘要] 查阅有关彝药包其络赛的来源、产地、功效等文献,对其进行本草学研究,为其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彝药;包其络赛;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6-0003-02 彝族医药是彝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1]。为更好地开发彝药包其络赛,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对包其络赛的来源、产地、功效、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包其络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来源 彝药包其络赛,即刺三甲,为五加科植物白竻的根或根皮[2]。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L.) Merr. 生于溪边,山脚、路旁及丘陵地的灌木丛中。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四川、江西、湖南等地。9~10月间挖取,鲜用,或鲜时剥取根皮晒干。别名五加皮(《滇南本草》),白竻根(《生草药性备要》),三甲皮(《四川中药志》)等。 2 植物形态和地理分布 多年生攀援状灌木,高1~7m。树皮灰白色,枝条具皮孔有刺。复叶互生;叶柄长2~ 6cm,常有刺;小叶通常3片,少有5片,纸质,有短柄;小叶片长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8cm,宽2.5~4.5cm,先端急尖,边缘有锯齿,基部楔形。伞形花序顶生,常3~10个聚合成总状花序或复伞形花序,单生者少;花萼具5小齿,无毛,长约1.5mm;花瓣5片,白色带淡黄色,三角形,长约2mm;雄蕊5;雌蕊单一,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中部以下合生。果球形,稍倾向压扁,长3~4mm,黑色。花期7~8月。果期11~12月。 3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筒状,稍弯曲,厚0.5~1mm。外表面灰红棕色,皮孔较小,类圆形或略横向延长,长0.8~3.5mm,直径0.5~1mm,内表面灰褐色。折断面有棕色点状树脂道,可见其中的亮黄棕色油树脂[3]。 4 性味功效

赵氏彝药”灵光草纯天然的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类特效药

赵氏彝药”灵光草纯天然的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类特效药 灵光草是云南禄劝撒营盘地区所特有的一种传统彝族野生名贵中药,是治疗慢性鼻咽炎的天然特效药。彝族使用灵光草治疗慢性鼻炎咽炎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无任何毒副作用。 灵光草产量较低,目前尚无法人工种植,只自然生长于海拔2500~2800米的撒营盘地区部分山区地带。 用药方式:取草根晒干打碎后煎服使用。(也可用淘米水煎服) 主治:专门针对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窦炎、习惯性鼻塞、过敏性咽炎等粘膜炎症。对鼻咽炎的细菌有迅速杀菌作用。 用量:每次10~15g,每天3次,煮沸后用小火再慢煮10~30分钟。 疗程:通常一个疗程在一个月左右。 作为云南最大的天然鼻咽炎类彝药-灵光草的收购和批发企业,“赵氏彝药”先后投入1730万元用于建立收购、检验、深加工体系。并于2010年引进先进的粉碎设备,使灵光草的煎煮吸收率大大提升。 目前灵光草市场需求旺盛,但由于灵光草尚无法实现人工种植,所有货源都来自撒营盘地区交通不便的山区,并全部由人工采挖,因此“赵氏彝药”目前面临的最题就是货源紧张和收购价格攀升的问题。 加之近年来国际大型制药企业对于灵光草作为医药中间体的需求量大幅上升,因此2013年“赵氏彝药”可供内销的灵光草仅为300吨左右,根本无法满足国内终端市场或国内制药企业的需求。 “赵氏彝药”发言人表示:由于各种因素,国内慢性鼻炎咽炎发病率逐年攀升,常规治疗鼻炎咽炎费用较高,许多患者还采用了过激的治疗方案,例如:西药和手术,造成很多不良的后遗症;其实鼻咽炎完全可以通过这种历史悠久的纯天然类彝药治愈,因此对灵光草未来的市场表示乐观,也希望能通过这种最佳治疗方法尽快为鼻咽炎患者根除病痛。

彝族药和中药命名特点浅析

彝族药和中药命名特点浅析 目的:研究彝族药和中药的命名特点。方法:总结彝族药和中药各自的命名分类。结果:彝族药根据药物的形态、生长特点等主要分为7种;中药根据药物的功效、药用部位等主要分为12种。结论:彝药与中药在以药物的功效、药用部位、形态、气味等四方面命名都有非常类似之处,部分彝药和中药的名字是一致的。中药的命名依据更多,但从中可看出彝药命名的影子。而彝药的命名更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具有彝医特色,体现了彝药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区域性。 标签:彝族药;中药;命名 Abstract: Keywords: 彝族主要分布于我国滇、川、黔、桂四省区,金沙江南北两岸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区。彝族文化历史悠久,彝药源远流长。随着彝族先民的生存繁衍和生产实践历程,与社会同步发展,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彝药。彝族药是在彝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有彝族文献记载,用于防病治病和保健强身的药物;或是在彝族地区有悠久的药用历史,而以口碑、图形等方式世代传承,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彝药的产生和发展与本民族的生产活动、生活实践、生存环境以及文化、经济有密切的联系。彝药主要以三种方式传承,一是靠彝族医在本支系或家庭中世代相传;二是由彝族中的知识分子“毕摩”用彝文抄录,传于后世;三是经彝族人民以口碑、语言、图形等形式在彝族地区广泛流传。因此,彝药具有显著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区域性。 1彝族药的命名 彝族药的命名,是彝医根据采药治病的实践过程中对各种彝药的某一特征命名,或根据药物的多种特性复合命名。 2 彝族药的命名特点 21以药物的形态特点命名如火把花(昆明山海棠)为蔓生灌木,其圆锥花序在秋天开放,颜色鲜红,如同彝族照明用的火把,故名“火把花”。又如地土蜂(草血竭)挖出土时,其大小和形态以及茎基残痕、须根共同构成一大土蜂形态,故名“地土蜂”。此外,还有一朵云(阴地蕨)、马樱花(大树杜鹃花)、小棕包(藜芦)、我梅诗(鱼眼草)、罗自更(岩葱)等,都是根据药物形态特点而命名。 22以药物的生长特点命名如麦维诺(红马樱花寄生)、其生长特点为该药只寄生于红马樱花树上。撒白(栽秧花),多生长于田边地头,盛花期正当西南彝区的插秧时节。其它如阿巴色(万丈深)、马景牛(无娘藤)、放且卡(岩黄连)、帕培维(叶上花)、帕陶维(叶下花)、水板凳、穿山甲等药名均与该药的生长特

彝药侧柏叶等组方固发防脱作用

彝药侧柏叶等组方固发防脱作用 摘要:脱发为临床常见疾病,常用的药物疗效不等,彝族地区用侧柏叶、当归 等药材治疗脱发,反响较好。为研究该组方固发防脱方面的真正疗效,将该方在 临床推广,结果证明侧柏叶、当归等彝药组方具有固发防脱的疗效。 关键词:彝药:脱发;侧柏叶;当归 脱发为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脂溢性脱发和斑秃最为常见,脂溢性脱发,中医称之为“发蛀脱发”、“蛀发癣”。西方医学又称之为“雄激素源性秃发”,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临床表现多为头发油腻、多屑,瘙痒感明显,前额及前顶部 的毛发稀疏变细的渐进性脱发,继而形成高额[1]。 目前市场上治疗脱发的药物品种主要有以下几类:一、唑类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二、糖皮质激素类药,如醋酸泼尼松等;三、免疫抑制药物,如复 方甘草酸苷片、多抗胶囊等[2]。当然,临床上还有其他药物,如补血类的药物养 血生发胶囊、男性常用药非那雄胺片、女性常用药环丙孕酮等。这些药物在脱发 的治疗上具有一定疗效,但是疗效参差不齐,且有的药物还存在较大副作用。 在彝族地区,很多彝族老医生用侧柏叶、当归、川芎、大枣、老生姜组方治 疗脱发。在昆明市中医院皮肤科王晓颖副主任医生的指导和支持下,在上述组方 的基础上,加入何首乌,天麻等药物,取何首乌的固肾益精之功效,能滋补肾虚,有乌发、防脱发的作用;取天麻息风止痉之功效,有抑制头皮发痒的作用,最后 组成一固发防脱的彝药组方,用于临床脱发患者的治疗。经过一年半的临床试用 和观察,取得一定的疗效。现将坚持用药一个疗程(一个月)以上并能定期观察 和随访的98例报告如下: 一、给药方案 药物及用法:配方由当归、侧柏叶、大枣、川芎、老生姜、天麻、何首乌组成,称取侧柏叶50g,老生姜50g,大枣30g,当归20g,川芎20g,何首乌20克,天麻20克,除老生姜外,其余6药混合均匀,粉粹成粗粉,加冷水600ml,浸泡30min。加热煎煮,煮沸后继续煎煮60min,在最后10分钟加入生姜煎煮,过滤,滤渣加600ml冷水继续煎煮,煮沸后再煎煮40min。过滤,合并两次滤液,容器 装盛。将药液涂抹于头发,按摩10-15分钟后正常清洗即可,男性患者由于头发 短可一天两次,女性患者一天一次,连续用药1月以上(注:患者继续服用原来 的治疗脱发的药物,配合该组方涂抹)。 二、临床资料 选择有意愿尝试该组方的全秃、斑秃和脂溢性脱发三种病例。这些患者在接 受此彝药组方治疗之前,大都接受过包括糖皮质激素、非那雄胺片或者其他生发 的西药或中成药等一种或几种药物治疗无效或者疗效不佳者。98例中,男性患者 占多数,为89例,女性患者9例,病情1个月至10余年不等。全部病例均为门 诊病例,均由王晓颖副主任医师和其同事负责观察,每月复查一次,最后制定疗 效标准和结果。标准参数见表1,治疗结果见表2. 三、疗效说明 1、疗效出现时间:3例脂溢性脱发患者用药3-8天头油开始减少,脱发和瘙 痒得到一定控制,2周左右开始有新的细头发长出;6例斑秃患者和1例全秃患 者用药1周左右脱发减少,瘙痒减轻,半月后开始长出新的绒毛状头发。78例连

彝药劳伤药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彝药劳伤药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劳伤药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棉球肉芽肿法,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法观察劳伤药的抗炎作用,采用小鼠扭体法观察劳伤药的镇痛作用,采用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观察劳伤药对足肿胀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劳伤药(5g/kg)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抑制棉球致小鼠肉芽肿,抑制醋酸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冰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能明显减轻AA大鼠原发性和继发性关节肿胀。结论:劳伤药乙醇提取物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 标签:彝药;醇提物;抗炎;镇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目的以镇痛,消炎,防止或减缓关节变形及损伤,及增加关节活动度为主。到目前为止,西医药治疗本病仍无较为理想的方法。医药界一直致力于研究开发毒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的抗类风湿药物及疗法。劳伤药,即彝药汝无糯鸡,为金粟兰科植物海南草珊瑚的全草[1]。Sarcandra hainanensis (Pei)Swamy et Bailey。《彝药志》:“性平,味苦微麻。清热解毒,活血祛瘀,舒筋止痛,通利关节,治疗流感、乙型脑炎、麻疹、肺炎、风湿性关节炎、劳伤腰痛。”《中华本草》[2]:“苦,辛,平,活血散瘀,祛风止痛。主跌打损伤,骨折,瘀阻肿痛,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等症。”目前,关于劳伤药的药理作用研究较少,尚未见抗炎镇痛的文献报道,本文首次研究劳伤药的抗炎镇痛活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物与试剂劳伤药采于凉山,经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闵伯清老师鉴定为金粟兰科植物海南草珊瑚Sarcandra hainanensis (Pei)Swamy et Bailey的全草。取药材粉末3kg,95%乙醇渗滤提取,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并回收乙醇得总浸膏123.4g,得率 4.11%。吲哚美辛,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701,尼美舒利胶囊,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751。试验药物临用前用蒸馏水配成相应浓度。依文思蓝,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0130621,冰醋酸,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批号:20140218,,二甲苯,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批号:20130821,弗氏完全佐剂,美国Sigma公司生产,批号,Lot SLBM2183V。 1.2 动物昆明种小鼠,体重18g~22g,SD大鼠,体重180g~220g,购于简阳达硕动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格证号:SCXK(川)2013-24。 1.3 仪器TU-1901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1.4 方法

神奇的彝医彝药

神奇的彝医彝药 彝族在与自然灾害和疾病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认识一些动植物的药用性能,和掌握了许多治疗疾病的方法,形成独具特色、源远流长的彝族医药体系。 彝医药书1979年5月,双柏县雨龙乡新村74的老彝医杨思有献出了世代珍藏的彝文医药典籍《齐苏书》,又称《明代彝医书》。书中对16世纪前彝族医药经验作了系统总结,用古彝文收载了动植物和矿物药231种,常见病59种,彝医单方、验方226 个,较详细地说明了多种疾病的治疗药物和使用方法,比李时珍 《本草纲目》还早12年,是迄今所发现的内容组丰富的彝族医药专门书籍,堪称彝族医药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1979年8月至1980年6月,先后在武定县和禄劝县收集到4 部古彝文医书。其中《医药书》系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手抄 本,书中既介绍了一些药物的功用和单方、验方,也记载了38种 疾病和69个方剂。《医药好药书》系乾隆二年(1737年)手抄本,内容更加丰富,共记载了123中疾病和280个方剂,其中属 于彝药的有391种,包括动物药117种、植物药269种和矿物药5 种。《娃娃生成书》系雍正年间(1723〜1737年)彝文抄本,书中对胎儿逐月发育、生长以及智力、生理变化情况作了记述。《超度书*吃好药书》系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木刻本,书中不仅记载了一些

药物和疾病治疗方法,还重点介绍了一些动物肉和动物胆的医药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楚雄州各级政府重视抢救彝族传统医药,对彝药资源多次开展普查和挖掘。1978年,楚雄州卫生系统组成1013种,经州药检所鉴定后汇编成《彝药志》,于1983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其中对敲诗、痴枢得、吴乌模、柴伯、伯苗、舍利次、色依哩等113种具有药用特点的彝族药物作了介绍,是我国第一部彝族药物专著。此后,又先后出版了《楚雄彝州本草》、《彝族医药荟萃》、《中国彝族民间医药验方研究》等书。2004 年1月,在原楚雄州彝药研究所的基础上于楚雄州中医院挂牌成立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和云南省彝医医院,同年编撰出版《中国彝族药学》、《中国彝族医学基础论》两本专著。随着《云南省中药材标准》(xx版第二册*彝族药)、《云南省中药材标准》(xx年版第四册*彝族药)的颁布实施,《云南省中药材标准》(xx年第五册*彝族药)50个品种标准的技术工作全面展开,初步奠定了彝族医药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彝医药术彝族传统医术的特点是药重于医,这与楚雄彝区天然药物资源分丰富有着密切的关系。梁代陶弘景补充《神农本草经》而作的《名医别录》一书中记载,早在汉代时,彝族先民就会用犀牛角末治刀伤。清代檀萃所著《农部琐录》中记载了武侯南征时用彝药“阿金”治疗火眼和晕症。南诏时期,陈藏器编著的《本草拾遗》中收入了彝族先民制作箭毒的植物“独自草",言其“有大毒,敷箭彼,人中之立死”。明清以后,在学习借鉴传统中医的基础上,彝族药物和医

彝药喙尾琵琶甲的研究进展

彝药喙尾琵琶甲的研究进展 【摘要】喙尾琵琶甲是云南彝族地区长期使用的一种药用昆虫,药材资源丰富,民间应用广泛,对一些疑难杂症有显著的疗效。文章对喙尾琵琶甲的药材性状、自然分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民间应用进行综述,指出有必要对喙尾琵琶甲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使这一民族药物中的瑰宝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关键词】喙尾琵琶甲;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民间应用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studies concer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natural distribution, chemical constituents,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civil application of Yi Nationality medicine Blaps rynchopetera Fairmaire, which provides some document basis for its furth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and indicates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need further study. Key words:Blaps rynchopetera Fairmaire;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action; Civil application 喙尾琵琶甲Blaps rynchopetera Fairmaire属鞘翅目(Coleoptera)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琵琶甲属(Blaps),是云南民间长期使用的一种药用昆虫,具有抗菌、消炎、解毒、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民间用于治疗发烧、咳嗽、胃炎、疔疮、肿瘤等疑难杂症。过去喙尾琵琶甲一直被称为“云南琵琶甲Blaps japanensis yunnanensis Marseul”[1],在云南也有许多俗名,比如臭壳子、小黑虫、臭屁虫、高脚虫、高脚臭虫、打屁虫等。目前国内外对该虫的研究报道还很少。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动物资源,笔者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对喙尾琵琶甲的性状、自然分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民间应用情况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动物资源。 1 药材性状 本品呈长卵形,长18~27 mm,宽8~12 mm,黑色无光泽。上唇前喙较平直,有稠密棕色毛及刻点;颏椭圆形,粗糙,有刻点;唇基前喙直截,中部略隆起,额唇基缝凹陷,有分散刻点;头顶较平坦,有稠密刻点;后颊突出。触角长达前胸背板基部,前胸背板有浅凹的、汇合的大刻点;前喙凹入,饰边不完整;基部平直,饰边粗;前胸侧板外侧有细长皱纹,基节窝附近有明显短皱纹和稀疏小粒点;前胸腹突中沟不明显,其垂直下折部分的端部略扩展,不与中胸接触。小盾片三角形,密布棕色毛。雌雄形态相似,其中,雌虫形体较宽,翅尾钝圆;雄虫体型较雌虫细长,翅尾扁尖,腹部第一体节具有刚毛刷。体轻,质脆,气微腥,味咸。

彝药炮制研究进展

彝药炮制研究进展 作者:郭媛媛王飘朱志坤付鹏陈凌云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21年第05期 【摘要】彝药是中国民族医药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彝族医药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为指导。彝药品种数目多达上千种,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其中植物药和动物药运用最广泛。在炮制方面以生用或鲜用者居多,在降毒方面多以子母灰煨制。通过炮制处理,可以起到降低毒性、增强疗效、矫臭矫味的作用。文章综述彝药的炮制理论、方法、炮制前后药理变化以及相关制剂研究,为彝药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關键词】彝药;炮制;制剂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09-0063-04 Abstract:Yi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medicine treasure house,guided by Yi medicine theory and clinical medicine experience.There are thousands of Yi medicine varieties, including botanical medicine, animal medicine and mineral medicine,among them,plant drugs and animal drugs are the most widely used. In the aspect of concoction, it is mostly used raw or fresh, and in the aspect of reducing poison, it is mostly made by simmering the ash. Through processing, it can reduce toxicity, enhance curative effect, and correct odor.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cessing theories, methods, pharmacological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processing of Yi medicines, and research on related preparations,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Yi medicines. Keywords:Yi Medicine;Processing;Preparation 彝医药是彝族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传承记录下来,并不断发展完善的独特民族医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系统的知识技术[1],凝聚着彝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彝族善用动物的胆、骨、油、肉、血等治疗疾病,尤其是以胆、肉、骨类药物所占的比例最大[2]。在植物药的使用中多以鲜品入药,常见的用法有咀嚼、捣烂、揉烂、舂烂、外敷或熬水内服等。彝药在长期的用药经验下,形成了独特的炮制体系,已记载的传统炮制方法有煎、煮、蒸、炖、烘、泡、舂、浸、炒、煨、烊、炮等十余种[3]。 研究通过查阅《供牲献药经》、《双柏彝医书》、《楚雄彝州本草》、《彝药志》、《滇南本草》、《彝族药材现代研究》等书籍,以彝药炮制、彝药研究和彝族医药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维普和古今图书集成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并走访调查部分彝族居住地,对彝族的药用资源种类、彝药的炮制方法和相关彝药研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为促进彝药传统炮制知识的传承利用及彝药的进一步开发与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