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佤族民间医药传承特点浅析

佤族民间医药传承特点浅析

佤族民间医药传承特点浅析

标签:佤族;民间医药;传承;特点

佤族是勤劳、勇敢并充满了智慧的民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普洱市的西盟、澜沧、孟连及临沧市的沧源、耿马等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佤族人民为了繁衍生存,在生产劳动中,一方面,不断地发掘利用身边的动物、植物和矿物资源,为佤族人民的生存提供丰富的食物和生产工具;并不断地认识和积累利用身边的动物、植物治病、防病、健体强身、延年益寿的经验。另一方面,不断地吸收、学习、借鉴其他民族医药理论、医药经验,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和完善,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建立了以植物药为主,包括动物和矿物药的用药经验。佤族医药为佤族人民的繁衍生息和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佤族医药是祖国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佤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佤族民间医药的传承以口授心传、祖传等形式进行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的提高,生存于大山中,不具备先进传承方式的佤族民间医药将面临失传的危险。通过多年的走访调查,搜集整理,笔者认为佤族民间医药的传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佤族民间医药的传承方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佤族尚处于原始社会,没有文字,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十分落后,按现代文明的标准来衡量,当时的佤族社会尚处于文明的初始阶段(父系氏族阶段)。解放以后,佤族社会和佤族人民开天辟地地于一夜之间由原始社会一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佤族没有文字,佤族医药的研究便存在诸多的困扰:佤族医药的理论体系是否存在?究竟如何?佤族医药的发展水平怎么样?佤族医药的特点是什么?佤族医药与其它民族医药有何不同?……,无从知晓。佤族民间医药在传承、发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神秘之处,有待于民族医药工作者来探索、发现和揭示。发掘、整理、筛选、验证和提高佤族医药,揭开佤族医药神秘的面纱,并将之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是民族医药工作者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佤族没有文字,佤族民间医药的传承多以口授心传、师带徒、诗歌传唱等形式进行传承。

1.1口授心传由于佤族没有文字,佤族民间医药的传承便缺少了极其重要的一环,只能将佤族民间医药的用药经验、诊疗方法、医药理论等,通过口授心传的方式世代相传或者是师父将自己的用药经验、诊疗方法、医药理论等通过口授心传的方式传给自己的徒弟,将这些宝贵的医药知识传承下来。这是佤族民间医药最重要的传承方式之一。

1.2师带徒佤族民间医生在行医的过程,为了不使自己的医药经验等不致失传,当发现了各方面都符合自己要求的传承人时,便收之为徒,将自己的医药经验等通过师带徒的方式传承下去。佤族民间医药很重视传承人的人品,要传承佤族医药,从事为人医治疾病这个职业,就必须要有牺牲精神。医德和人品,在佤

族民间医药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1.3诗歌传唱由于佤族没有文字,其的传承便缺少了极其重要的一环,为了便于记忆和传承,一些佤族医生就将佤族民间医药中的精髓编在民间诗歌(民歌)之中,通过诗歌(民歌)传唱的方式传承下去。在佤族中广为传唱的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中,就有佤族民间医药的部分内容。

1.4梦药佤族医药有的传承方式有着神秘的色彩。在笔者进行实地调查的时候,很多被调查、采访对象口述,他们没有经过医、药培训,不懂得如何行医、治病,是通过“神仙指路”、“梦药”及“按梦到的药治病”等方式,治好病人之后,就学会了看病、治病。如:某人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老人让他明天到桥旁、路边或其他在当地有点名声的建筑物旁,等待一位或几位什么样子的人,他们都身患疾病,需要治疗。然后,告诉此人利用附近的一种或几种药草为那几个患者治病,并将他们的病治好。第二天,此人梦醒后,按梦中老人的指点,治好了患者的病,完成了第一次的医药实践,之后,经过不断的医药实践,不断地接受梦中老人的指点,他成为了当地能解除患者痛苦的佤族民间医生。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来,佤族医药自己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用药经验的形成,也是经过了几代人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探索。

2佤族民间医药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佤族民间医药传承的先天性缺失佤族没有文字,在医药传承过程中缺失文献记载这一重要环节。佤族医药的传承多以口授心传、师带徒、诗歌传唱等形式进行传承,且常常以零散、残缺不全的形式存在。要全面的、完整的研究佤族医药,必须进行更深入细致、全面周密的调查,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系统、科学研究。

2.2佤族民间医药传承中的宿命论在对佤族民间医药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佤族民间流传折寿宿命论,认为医生每医治好一个患者,自己的寿命就会减少或缩短要想当好医生,学好医术,为患者服务,就必须用自己的生命做赌注,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此观念对佤族民间医药的传承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3佤族民间医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3.1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通过深入细致、科学系统的研究,使佤族医药理论体系揭开神秘面纱,重现天日,让佤族医药独具特色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让古朴的佤族医药用药经验、诊疗技术,为人民大众的健康事业服务。

3.2打破佤族民间医药传承中的宿命论要在佤族聚居地区进行更广泛的宣传和动员,彻底打破佤族民间医药传承中的宿命论,让群众敢于接受佤族医药,让医药工作者敢于接受和传承佤族医药,让佤族医药发扬光大,传承发展。

3.3建立佤族医药支柱产业在对佤族医药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佤

族医药经典单方、验方和秘方和独特的诊疗技术,进行筛选、验证和提高。对确有疗效的民族民间单方、验方和秘方进行升级、改造,申请医院制剂批准文号,有可能的话,将民族药物制剂升级为国家级新药。从佤族医药中研发出一个国家级新药,就可以依托这个国家级新药建立一个制药企业,制药企业要发展就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原料基地及原料加工企业,就要建立与这种药品从原料、生产到销售的相关的庞大生产经营体系,从而形成和建立起佤族医药支柱产业,夯实佤族医药发展的基础,为佤族医药发展和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而从佤族医药中发掘出来的诊疗技术,可以依托这个诊疗技术建立具有佤族医药特色的专科、专病医院,让古朴的佤族医药为人类的健康再立新功。

四大民族医学简介

简介 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这里指的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三个组成部分。 中医药是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具有无可争议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是中国传统医药的当然代表。 民族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药为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留下了许多经典著作,如藏医药的《晶珠本草》、《四部医典》,蒙古医药的《蒙医本草学》、《碧光琉璃医鉴》,傣族医药的《档哈雅》等。 民族药文献资料 已出版的民族药志主要有:《维吾尔药志》、《彝药志》、《佤族药志》、《西双版纳傣药志》、《楚雄彝药志》、《德宏民族药志》、《壮族民间用药选编》(上)、《朝鲜族民族药材录》、《浙江畲族民间药用植物名录》、《傣药传统方志》、《畲族验方集》、《元江哈尼族药》、《大理白族药》、《苗族药物集》、《拉祜族常用药》、《迪庆藏药》、《藏药验方选编》、《青藏高原药物图鉴》、《常用

藏药知识》和《实用蒙药学》等。《中国民族药志》的出版,是40年来我国民族药开发研究的历史性总结。 、从民族药中开发新药 族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长期实践形成了对某些疾病独特的治疗经验。如高寒地区专长于治疗风湿病,鄂伦春族对冻伤有独特治疗方法,草原游牧民族则善于治跌打损伤和脑震荡等。民族药的开发涉及的民族和地区十分广泛,产品剂型多种多样。20世纪70年代以来,云南已从民族药中开发出20种新药,其中著名的“傣肌松”是从傣药“亚乎奴”开发出的一种肌肉松弛剂;“神衰果素片”是从景颇族常“木札”中分离出的豆腐果甙开发出的;从苗族药灯盏细辛开发出“灯盏细辛注射液”;用哈尼族药青叶胆制成了治疗肝炎的“青叶胆片”;用哈尼族药“莫阿宰呢”生产的“昆明山海棠片”,可用于治疗类风湿和红斑狼疮;从纳西族药“埃酥蒙”(岩白菜)开发出“岩白菜素片”等。 藏药中的“唐冲那博”(唐古特山莨菪)为青藏高原特产,提取的山莨菪碱和樟柳碱,具有改善微循环的功能,可用于治疗各种中毒休克、眩晕等症;用藏药花锚提取物制成了“急肝宁”和“乙肝宁”;用藏茵陈(普兰獐牙菜)等生产出了成药“蒂达丸”、“藏茵陈糖衣片”、“藏茵陈胶囊”;以唐古特瑞香和麝香为原料,生产出“青海麝香膏”、“祖师麻注射液”等。用维药雪莲生产出“风湿灵”胶囊和注射液、“贝梨膏”等。 我国四大民族医药

浅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从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类型入手,可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方面来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1)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一提到“物质文化”,人们不约而同地都会想到表现在器物中的人类的创造和文化信息。在这些器物中反映出了少数民族的创造、意识

2023民族民间中医药传承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写一篇民族民间中医药传承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 议1000字 民族民间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历经千年的沿袭与发展,积 淀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被誉为中华民族的“黄金遗产”之一。然而,在现 代社会的背景下,民族民间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遭遇了许多困难与挑战,本文从以下 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传承难度大 由于长期受到西医学科的冲击和国家政策的鼓励,许多有潜质的传承者选择了放弃中 医药学习,转而从事其他职业。而另一方面,中医药的传承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而年轻人往往忙于学业或工作,无暇顾及。 对策建议:加强培训,增强传承效益。加大对有潜力的年轻人的资助力度,提供充足 的培训资源,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同时,优化中医药传承区域的环境,增强传承效益,让传承者有动力从事中医药学习。 二、认识欠缺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中医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初级层次,很多传统的治疗方法也被视为“迷信”,导致一些疾病因无法得到有效治疗而出现反复、难愈的情况。 对策建议:科普宣传,树立信任。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得到更多年轻人的认可和 支持。从幼儿园教育开始,我们应该加强中医药知识的科普,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 的功能和特点,同时,积极宣传和普及中医药的医疗案例,让人们对中医药产生信任,以此来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发展。 三、标准不统一

民族民间中医药的治疗手段和处方由于长期的地域和民俗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可能存在着不同的中药配方和治疗手段。而此时,如果缺乏统一的标准,就很难推广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也难以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对策建议:制定标准,完善规章。在中国,国家药典列举并规定了许多药物和治疗方法的标准,因此,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借鉴,制定相应标准和规章,规范中医药的配方和治疗手段,以此为推动中医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民族民间中医药的传承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并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案,以便推动中医药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注入新的活力。

民族医药传承与发展中的困境与对策

民族医药传承与发展中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目前我国民族医药传承与发展中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民族医学后继乏人、 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等几方面。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改变民族医学的传承方式,发展学院化、文献化的传承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民族医药传承与发展困境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1752(2013)08-0355-02 民族医学是我国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和沿用的传统医药的总称,是少数民 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防病治病的丰富医药知识 的实践经验的总结。随着西学东渐,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民族医学受到了 西医学及中医学的很大冲击,加上自身学科发展的弊端与劣势,导致民族医学在 当今社会中的发展变得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我们必须解决制约民族医学现 代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予以保护,促进民族医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民族医学在传承中的困境 (一)民族医学后继乏人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西医和中医已经占据绝大多数的医疗市场领域,民族医学要想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首先就要 保证作为民族医学知识传承主体的民族医的人数稳定。民族医是民族医药知识的 传承者、实践者和创新者,他们肩负着民族医学发展的重任,而当前民族医学的 发展却面临传承危机,民族医药知识丢失的风险很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二)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 民族医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传承,也只有传承中才能保证其不断更新和 积累的能力。而在当今社会,民族医传承人老龄化、高龄化现象突出,民族医学 的传承面临危机。赵富伟、薛达元在调查侗、苗、彝、藏、蒙民族医传承危机的 研究中发现,除了蒙、藏民族医传承队伍具有年轻化、可延续性的特点外,侗、苗、彝族民族医学的传承都表现出了较为严重的危机: 侗、苗、彝民族医传承人 集中在 50 ~ 79 岁年龄段所占比例为 82%,而 40 岁以下的传承人仅占约 3%,传 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裴盛基在研究中也发现民族医老龄化形势严峻,在西双版 纳傣族地区三百多处村寨中几乎找不到60 岁以下的傣医。长此下去,岁月流逝,随着老一代民族医的相继离世,许多宝贵的民族医学药学技法和经验也将会流失。 (三)代际传承困难 由于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从事其他行业而不愿意学习传统的民 族医药知识。民族医药知识的传承人高龄人偏多,青年传承人偏少,知识传承后 继乏人。据调查在云南金平拉祜族村寨中,没有一个年轻人愿意学习民族医药; 四川羌族地区也有同样的情况。民族医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代际间传承人数极 不均衡,潜在传承人减少,民族医代际传承问题形势危急。 二、对策与建议 (一)改变民族医学的传承方式,发展学院化、文献化的传承。 民族医学的传统传承方式主要为师传和祖传,民族医学要想适应现代社会的 发展,应将传统的民族医学知识与现代教育结合起来,从原来的师传、祖传等传 统的传承方式转变为学院化的传承。在实行学院化传承的同时,要结合民族医学 自身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民族医学的进一步发展的 活力。

民族民间中医药传承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民族民间中医药传承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民族民间中医药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的崛起,民族民间中医药传承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本文将探讨民族民间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困难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中医药的保护和发展。 一、困难问题: 1. 传承人流失:传统的中医药传承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而现代社会的急迫与追求繁忙工作往往使得人们无暇顾及传统中医知识的学习和传承。很多中医药的知名老中医师已年逾古稀,大部分中互药师的子女并没有继承其父辈的传统技艺,使得传统中医药的传承遭受了很大的困扰。 2. 知识断层:民族民间中医药的传承依赖于长期以来的经验总结和传承流程,而现代医学不断发展,很多新进展往往无法被传统医生及时了解和吸收,使得他们的医术无法与时俱进。另外,由于民间中医药注重经验和实践,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这也导致了中医药传承中的知识断层。 3. 市场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现代医疗技术和药物的涌现给传统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现代医疗技术的先进性和高效性往往会成为人们就医的首选,使得传统中医药逐渐被边缘化。此外,由于中医药的发展需要时间和耐心的积累,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追求速效的治疗方式,这也给传统中医带来了一定的市场竞争。

4. 政策支持不足:中医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市场,但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在政策层面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传统中医药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与现代医学有所不同,传统中医药的证据依据和疗效评价体系还不完善,政策层面上对传统中医药的支持力度和保护力度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中医药行业的管理和规范不到位,导致了中医医院、中药厂家等行业乱象频发,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形象和发展。 二、对策建议: 1. 建立专业机构和平台:为了解决传承人流失的问题,有关部门可以建立专业机构和平台,通过合理的薪酬和培训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同时,加强对中医师的培训和教育,促进中医药的技术和知识更新,提高中医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2. 加强科学研究和教育:为了弥补中医药传承中的知识断层,政府可以加大对中医药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科研经费和资源。另外,应加强中医药教育,提高中医专业的声誉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优秀科学人才从事中医药研究和教育工作。 3. 增加市场竞争力:为了提高传统中医药的市场竞争力,可以推动中医药的固有价值和优势能够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注重中医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升中医药的质量和信誉。另外,可以加强对中医药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中医药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佤医发展现状

佤医发展现状 佤族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佤族医学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佤族医学在现代社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承和发展。佤族医学作为一门口传口授的传统医学,流传于家族之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多,佤族医学开始向外传播,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研究。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始对佤族医学进行研究和整理,推动了佤族医学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佤族医学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佤族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可以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和常见病。近年来,一些医院和医生开始尝试结合佤族医学与现代医学,开展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这为佤族医学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机遇。 再次,佤族医学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佤族医学是佤族人民世世代代的智慧结晶,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冲击,佤族医学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但是,佤族人民认识到佤族医学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开始重视佤族医学的发展和推广。一些佤族地区成立了佤族医药研究机构,推动佤族医学的研究和传承。 最后,佤族医学在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佤族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制约,如传承人减少、研究和推广力度不

足等。此外,佤族医学的理论体系和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所以,佤族医学在传承和发展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综上所述,佤族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承和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佤族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支持,佤族医学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中医药文化,自古以来一直是传统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如今, 中医药文化依然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和地位也日益凸显。本文将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两个方面,探讨中医药文化的当前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中医药文化的传承 1.历史文化底蕴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医药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发 扬光大,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并传承至今。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国医学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古以来,中医药文化一直是传统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经典文化传承 中医药文化经由古代医学经典的积累和分类而形成。《黄帝内经》、《神农本 草经》等著名古籍不仅是中医药的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些著作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医学素材和中华文化的价值观。 3.民间传统 除了经典文化之外,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还包括了一些地方民间的传统。民间传 统可以是某一地区特定的医疗方法或食疗方式,也可以是某一地区特定的中药材品种。这些传统在一些地区被广泛地传承和使用,为维护和传承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4.现代中医药教育

在现代,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还需要通过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中融入中医药知识的 教育来实现。现代中医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中医基本功、掌握中医诊疗方法和现代医学知识、能够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疾病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二、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1.传承发展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对于中医药文化而言,传承 是重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就不重要了。传承只有在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具有现代实用性和时代的前瞻性。 2.现代中医药研究 随着现代科技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 促进。现代中医药研究主要通过现代的实验手段和分析方法,挖掘中药材的药理特性和作用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是目前医学领域的热点和趋势之一,无论是西方现代医学还是中医药,都在不断地探索如何将两种医学方法共同应用于临床中。中西医结合不仅是中西医学交流的重要契机,而且也是让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途径之一。 4.注重现代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医疗服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中医药文化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进一步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这样才有可能让大众更好地接受中医药文化,并发挥中医药文化在现代医疗服务中的优势。 结论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是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彝族医药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彝族医药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彝族医药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以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为线索,兼顾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公布的数据,从彝族医药概念研究、彝族医药“非遗”特质研究、彝族医药传承人研究、彝族医药传承路径研究、彝族医药申遗研究5个方面展开述评,以展示研究成果,并为今后的研究明确方向。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医药;综述 彝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药物资源极为丰富的凉山、金沙江、乌蒙山、哀牢山和无量山一带,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彝族医药。彝族医药底蕴深厚、内容丰富,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后,我国学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出发对彝族医药展开研究,形成了一定研究成果。 本文以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为线索,兼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云南省文化厅主管、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官方网站进行资料收集、整理。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展开的彝族医药研究,可以归结为以下5个方面。 1彝族医药概念研究 彝族医药概念在我国相关学者的研究、阐述下日臻完善。王敏从民间传说、古籍文献记载、考古出土文物和民间民俗流传4方面论述了中国彝族医药历史源流,认为彝族医药源远流长,其伴随着彝族先民的生存斗争与生产实践,发端于神话传说时代,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形成与成长,并发展成为内容丰富而独特的彝族医药学。钱韵旭等从地理环境的视野探究了彝族传统医药,认为“彝族医药基础理论受到地理位置临近的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彝族医药与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尤其所分布的动植物种类密切相关;彝族医药擅治生活环境的多发疾病或者采用一些适应当地环境的治疗方法;由于地理的隔绝,彝医多用单方或者简方”,说明彝族医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罗艳秋、徐士奎通过对彝汉文史资料和田野资料的系统研究,认为彝族医药是根据彝族先民所创制的先天八卦太阳周天历法测度日月运行规律,结合气候时节推算生物的首萌长遍退藏,在此基础上形成以阴阳疗疾理论为核心的医学理论体系,保留着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的源头,对中国传统医药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彝族医药概念的阐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彝族医药的历史源流、地域特色、理论基础等,明白其医疗保健作用及文化内涵。 2彝族医药“非遗”特质研究

佤族甩发舞开场白-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佤族甩发舞开场白-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部分的内容如下: 佤族甩发舞是中国云南省佤族民间舞蹈艺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该舞蹈以佤族传统的发饰为特色,以舞者独特的发饰扬起、甩动和舞动为表演形式,展现了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佤族甩发舞起源于佤族古老的宗教仪式和传统习俗。在过去,佤族人民相信发丝是一种神圣的存在,代表着灵魂和力量的象征。因此,佤族人民通过甩动头发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如今,佤族甩发舞已经成为一种很受欢迎的舞蹈形式,并在各种场合得到广泛展示。这种舞蹈形式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表演中,舞者通过巧妙地运用头发的甩动和舞动,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和感官上的愉悦。 佤族甩发舞的表演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舞者利用头发的柔软和自由度,在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舞姿和造型。其次,舞者通过头发的甩动和舞动,形成了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感,给人一种动感十足的视觉效果。

最后,佤族甩发舞还融入了丰富的佤族文化元素,如服饰、音乐和舞台布景等,使得整个表演更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佤族甩发舞不仅在佤族地区广泛传承和发展,也在全国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佤族文化的魅力,也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佤族甩发舞的起源和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和特点,以及其艺术价值和传承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佤族甩发舞的全面介绍和分析,旨在增加人们对佤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并提出一些推广建议,促进佤族甩发舞的传承和发展。 1.2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方式,它决定了文章的逻辑关系和内容展示的顺序。本文的文章结构如下: 1. 引言 1.1 概述 1.2 文章结构 1.3 目的 2. 正文 2.1 佤族甩发舞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良方传承 民间医术与中医药发展的关系

良方传承民间医术与中医药发展的关系 中国有着悠久的医学传统,其中包括了丰富的民间医术。这些古老 而传统的治疗方法以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国历史 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民间医术逐渐与中 医药相结合,并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古代,民间医术是中国人民主要的医疗手段之一。人们在面临疾 病时常常寻求本地的民间医师寻求治疗。这些医师通过几代人的不断 实践和经验总结,积累了大量的治疗方案。这些方案有时基于中药材、动植物的草药疗法,有时依赖于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他们 依靠观察病情、听取患者的症状和疾病史以及感知患者的脉搏来确定 治疗方法。这种直觉的诊断方法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并为人们提供了帮助。这些民间医术的传承催生了中医药学派的兴起。 随着中医药的兴起,民间医术的传统开始渐渐融入其中。中医药学 派将民间医术中的经验和理论体系融入到中医药学的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药学体系。例如,通过对民间医术中用草药疗 法治疗疾病的研究和实践,中医药学派逐渐发展出了丰富的中药学理论,确定了草药的性味、功效和配伍规律。同时,民间医术中的针灸、拔罐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也被纳入到中医药学的范畴中。中医药学派的 出现为民间医术提供了更加系统、科学的理论依据,并为其进一步的 发展提供了支持。 此外,中医药的发展也推动了对民间医术的传承与保护。随着中医 药学派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并学习传统的民间医术。民间

医师的经验开始得到记录和整理,并通过传统医学教育和研究机构传 承给新一代医师。这种传统医学知识的传承保持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特色,并为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同时,对民间医术 的传承与保护也确保了这些古老的治疗方法在当今社会中得以传承与 发展。 在当代,民间医术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现代医学和药物疗 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民间医术在一些地方依然是人们寻求医疗的 重要途径之一。在一些偏远的乡村地区,由于交通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可能无法获得现代医疗资源。而民间医术作为一种经济、便利和 有效的医疗方式,为这些人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此外,民间医术中蕴 含的独特理论和经验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一些 现代医学研究机构和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并研究民间医术中的治疗方法 和草药,以期发现新的疗效并为人类健康研究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良方的传承是中国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医术 通过其卓越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中医药学派的出现将民间医术系统化并纳入到中医药学范畴中, 为其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中医药的发展也推动了对 民间医术的传承与保护,确保了这些古老的治疗方法在当今社会中仍 然有可持续的发展和应用。在当代,民间医术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许多人提供了经济、便利和有效的医疗方式。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民间医术也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可以说,良方的传承不 仅为中国医学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人类健康研究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佤族医药单验方中常见对药的组方应用特点

佤族医药单验方中常见对药的组方应用特点作者:王志红,艾健,庞益富,高磊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04期 摘要:佤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技术和用药经验。笔者对收集到的777首佤族单验方进行统计,发现在佤族医药有些药物常常两两相配,共同使用,类似中医药中的“对药”的应用。文章对这类“对药”进行了统计,并初步分析了其临床使用特点。 关键词:佤族医药;对药;应用特点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4-0040- 佤族医药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佤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医疗技术和用药经验。为进一步充分挖掘和全面整理这份宝贵的医疗经验,笔者对我国仅有的2个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进行了实地调查。经走访民间佤医,收集到佤族民间单验方251首;通过搜集文献资料,收集到佤族医药单验方526首,共计777首。通过对777首单验方的整理、统计和分析,发现某些药物常常两两相配,共同使用,类似中医药中“对药”的组方特点。下面就佤族医药中出现频数较多的8组“对药”的临床使用作一初步分析,以期从一侧面探索佤族医药的用药规律。 1 歪叶子兰合白花蛇舌草 1.1 方药统计对同时出现歪叶子兰与白花蛇舌草合用的验方进行了统计,共有18首方,所治病症涉及内科、外科、皮肤科等15种病症。具体统计见表1。 1.2 分析药物简介:歪叶子兰,为胡椒科植物光轴苎叶胡椒(Piper boehmerifolium )的带根全草。其性味辛、热。功能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活血止痛[1]。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痛经、跌打损伤、结核、胃肠道疾病等。白花蛇舌草,为茜草科一年生植物白花蛇舌草[()Roxb.]的全草。其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止痛的作用[2]。本品为佤族民间常用药,据调查了解,本品原为汉族常用药,佤族是在与汉族医生交往中学习使用的,并在实践中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常用于治疗一些炎症性疾病,如口腔炎、扁桃体炎、肿瘤、毒蛇咬伤等病症。 常用剂量:歪叶子兰5~30 g;白花蛇舌草6~15 g。 配伍应用浅析:歪叶子兰与白花蛇舌草,一为辛热药,一为甘寒药,但均能活血通络止痛。2药合用,能加强活血通络、祛瘀消肿之功。主要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肺结核、头痛、骨质增生引起的疼痛等病症。如方:歪叶子兰8 g,白花蛇舌草,小白及5 g,水煎服,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在方中歪叶子兰与白花蛇舌草2药合用,既能温络止痛,又能

云南远古医学特点浅析

云南远古医学特点浅析 医学知识的起源和其他科学知识的起源一样,有其必备条件及共性规律。云南是远古时期较早的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笔者从现存的考古资料追溯当时的物候环境、原始人群的活动等对当时人们医事活动的影响,阐释云南医学知识起源及发展,发现远古人类云南元谋人能够支配火、水等自然资源,客观上起到了防治疾病作用。由于远古时期先民在从事生产实践活动中外伤的机会多,所以,外治医事活动早于内治,先民们大多随着远事记忆能力的提高对生、死、疾病等问题有一定的直观认识,其中巫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对医学知识的积累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医学的起源与发展是由一种综合力量促成的。 标签:云南;远古医学;医学特点;巫医 中国传统医学史有近三千余年的历史,拥有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但许多医学史料多经口头传授,中医学、民族医学和民间医学共同组成了中国的传统医学。我国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和沿用的传统医药总称为民族医学,是各少数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防病治病的丰富医药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为其民族的繁衍及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医学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的产物,是众多学科中最为古老、重要的一门学科。云南各族先民生产劳动中开始了维护健康的医药卫生活动,产生了丰富的各民族医药知识。为窥探云南远古医学概貌,笔者从医学知识起源的条件、远古医事活动、外治医学及预防医学起源等方面进行浅析。 1 元谋人的出现及预防医学雏形 生活在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早于蓝田人、北京人,是今天中国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对“元谋人”的研究将揭开了研究云南古文化的序幕。根据在元谋人化石出土的地方发现的7件打制的石器,以及旁边大量的炭屑,推断出繁衍在滇中高原盆地上的元谋人,具备两个最为显著的特点:一是已经使用打制粗糙的石器;二是学会了使用火。这是人类首次支配自然力的象征,是人类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改变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的元谋人已经学会了熟食,用火和熟食有力地保障了元谋人体质的健康和进化,这应当就是最初的预防医学具体体现。 房屋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云南古人类的栖身场所,由洞穴、半洞穴演变为房屋,有力地抵御着寒冷的侵袭和野兽的威胁,使人类对自身保护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如:通过我省洱海地区发掘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发现先民们已将半穴居房屋选择在溪流旁,而且这类房屋具有冬暖夏凉和避雨的特点,它以坑壁为墙,覆草为顶,屋内置有火塘和窖穴。另外,房屋可以使人与动物彻底隔离,人畜分居对人类健康是十分有利的,避免人畜交叉感染。 处于旧石器早期,元谋人用火来煮食、照明、取暖、抵御寒冷。进入新石器的云南远古先民从野居穴处到木结构房屋,从只知“饥求饱”到“储粮食”,从穿“复前而不复后”到穿上了用纺轮纺线缝制的兽皮衣服。生产劳动实践的结果,使云

浅谈临沧佤族木鼓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浅谈临沧佤族木鼓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摘要:一个民族的精神与该民族的具体表现相比,包含物质、制度、风俗、思想意识等不同层次的内容,都与内心的精神相关联。基本精神就是这些现象中最精巧的内在动力和思想。至于传统概念,我们比较同意这种解释。我们比较认同这样的解释:“所谓传统,不外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而所谓文化传统,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木鼓是气族的象征,是气族民族精神的象征,凝聚着气族价值。木鼓和木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对佤族优秀传统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佤族;木鼓与木鼓舞;文化价值

目录 前言 (1) 一、佤族木鼓文化概述 (1) (一)佤族 (1) 1.文化背景 (1) 2.民族特色 (1) 3.传统文化 (1) (二)木鼓文化起源的神话 (1) (三)木鼓的种类 (2) (四)木鼓的制作工艺 (2) 二、佤族木鼓的艺术特征 (2) (一)木鼓的音高和音色 (2) (二)木鼓的节奏与记谱法 (3) (三)木鼓的演奏技巧 (3) (四)木鼓的应用分析 (3) 三、佤族木鼓的传承 (3) (一)木鼓的发展历史 (3) (二)木鼓的生存现状分析 (4) (三)发展的主要问题研究 (4) (四)整改之见 (5) 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谈佤族民间舞蹈

浅谈佤族民间舞蹈 摘要】:佤族民间舞蹈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 是佤族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在全国文艺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佤族舞蹈来源于勤劳智慧的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经过了悠久的历史的沉淀,融合了多种文 化形成了其多元文化的特征,同时承载了佤族许多的社会功能。佤族民间舞蹈 来源于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所以寄寓着人民群众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有力地展现了佤族人民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审美情趣、社会文化心理。佤族民间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需要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佤族民间舞蹈特征继承和发展 一、佤族舞蹈的起源与发展 佤族民间舞蹈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了,从在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沧源崖画上,佤族 先民狩猎、杂耍、舞蹈等画面可以得到证实。对佤族舞蹈追根溯源可以看到,它是远古人类 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获得生存的机会,在为社会及自身的发展而进行改造大自然的生产活动和其他各种生活实践过程中的需求,更是源自远古人类对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一种模仿。进行创作的佤族舞蹈源泉是来自于人民的日常的社会的生产生活中。舞蹈是最原始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 想感情。那时的舞蹈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劳动、狩猎、战争、祭祀、娱乐,可以说,没有一项重大的活动能离开舞蹈。从沧源崖画的舞蹈图形上看,它的围圈、拉手抬腿、提襟等,与现在佤族民间舞蹈动律十分相近,许多模拟劳动生产,鸟兽动作的舞蹈,往往带有明显的狩猎穴居、围火取乐的原始痕迹。 佤族在自己漫长的繁衍生息岁月中,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充分发挥了他们伟大的创造力 和艺术智慧,创造了丰富的民间舞蹈艺术,并随着佤族社会的发展,民俗事象的沿袭代代相传,从而在原始舞蹈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在本民族舞蹈艺术的基础上的不断接受外来先进文化的影响,使今天的佤族民间舞蹈既有纵向传承的独立性,又有横向传播的融合性。 二、佤族民间舞蹈的特征 总的来看,佤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有围圈、联袂、对称、且歌且舞,有一定程式特点;从动律上盾,有屈膝弹动、重拍向下、节奏感强(韵律感)、动作幅度大、有较大随意性特点。 围圈:沧源崖画中有这样的图案:画一个圆圈代表地面,舞者以此为中心,双足交叉围 圈而舞。由此见,佤族民间舞蹈在原始阶段就是围绕一个圆的轨迹运动。“它一开始就把圆 带入了舞蹈之中,而且,还把人体躯干固定在这个圆形之中,使其一切变化都要围绕这个圆,在这个圆中柠、倾、扭曲其造型……”(邓胤《从沧源崖画舞图看中国舞蹈之“圆”》)。可以作这样的设想:先民们狩猎有获,便然起熊熊大火烤食之,继而围着火堆拉手围圈唱跳作乐,模拟各种动物动态的舞蹈圆圈艺术的早期阶段,经过几千年传承,直至今天的佤族民间舞蹈大 多是集体圆圈舞,而且多为逆时针方向跳转,周而复始,如是往复。 联袂:佤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变化多在于腿与脚的变化。所要模拟的事物,所要表现的生 活内容,都以腿和脚的变化来体现。除伴奏者以外,大多是男女围成内外两个圆,或拉手、 或扣手、联袂歌舞。 对称:佤族民间舞蹈的对称性不仅表现在舞者成双成对的整个舞蹈场面的均衡对称,还 表现在动作结构的对称上。许多舞蹈男女成对,或者女舞者围在里圈,男舞者围在外圈,相 对起舞,在某一个组合中,往往会出现男舞者逆时针方向跳转,女舞者顺时针方向跳转的对

民族民间中医药传承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民族民间中医药传承发展 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发展,随着《中医药法》等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持续出台,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等的设立,中医药整体发展形势持续向好,民族民间中医药的传承发展也稳步推进,但其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也不断凸显。 一是社会认可度低。民族民间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宣传普及率低,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体系中更趋近于养生保健,受众面窄,选择率低,边缘化境地短期难改变。民族民间中医药的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精华与糟粕混杂的局面,打着中医药旗号非法行医的事件屡禁不止,基于“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不良民俗,近年来“因迷信中医药而导致延误治疗”的谣传不绝于耳,这些极具杀伤力的谣传,正在瓦解中医药数千年来艰难获取的信任。草药方剂是中医药治病的重要手段,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但中医药的治疗效果没有西药的立竿见影,成本又没有什么比较优势,中医药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认可度看起来还相当不错,却并没有成为首选。很多秘方、药方上的中药剂型都是自采自种自制,由于无法取得批准文号,无法在临床使用,运用、流传范围不广。很多中医医疗机构使用西药、做手术的比重非常

大,甚至远远超过中医药的使用比例,多数中医医疗机构汤药使用率不高,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明显。 二是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快节奏的生活让见效更为直接的西医成为了医学人才所热衷的学习领域,且民族民间中医药的理论内容和操作内容学习难度较大,新型人才难以涌入该领域,每年的中医药大学毕业生最终能成为合格中医药大夫的少之又少,许多技艺精湛的中医受限于学历、身份等诸多问题只能流于民间或基层。当前在培养民族民间中医药人才的过程中仍然是以西医人才培养模式为主,但西医和民族民间医学具有不同的特点,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 三是传承人才队伍老龄化严重。民族民间中医药技术的传承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和传统性,很多民族民间中医药技术持有人年事已高,目前民族民间中医药事业中医师队伍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的问题,传承人多数在50岁到70岁之间,40岁以下的民族民间中医药从事人数少之又少,中医药类人才匮乏、从事中医药工作人员不能及时补员,不仅影响了民族民间中医药的传承,同时也导致民族民间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完成有效创新,对于后续民族民间中医药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四是保护与开发不够。缺少有效保护民族民间中医药技术持有人知识产权的手段,珍贵的中医秘方掌握在名老中医手里,既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对抗别人的侵权,也得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