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传承方法研究

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传承方法研究

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传承方法研究

对目前民族医学中发展较为完善的傣医学、藏医学等进行综述,并浅析其特色诊疗挖掘、发展和保护传承的模式,为探索发展的其他民族医学特色诊疗技术提出今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标签: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传承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省,除汉族外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有15个民族为云南省独有,在长期的发展和历史实践中,许多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医疗技术被广泛应用,且大多有别于中医尤其是现代医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和现代医学的冲击,对短期经济效益的追求使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研究渐至被忽视,濒临失传,后继乏人。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医药的特色诊疗技术,仍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传承的现状

11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简介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民族医学认识和重视程度的提高,民族医学的特色诊疗技术也逐步受到国内外瞩目。在党和政府各项政策的扶持下,在云南民族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对傣族、藏族、彝族、怒族、哈尼族、基诺族的诊疗技术进行了发掘、整理、研究,概括总结出各具特色的民族诊疗方法。傣医运用“四塔五蕴”理论、人体解说、三盘学说、雅解(解药)学说、风病论等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规律,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整套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十大传统疗法其内容包括“烘雅”(熏蒸疗法)、“暖雅”(睡药疗法)、“阿雅”(洗药疗法)、“难雅“(坐药疗法)、“沙雅’(刺药疗法)、“果雅”(包药疗法)、“过”(拔罐疗法)、“咱雅”(擦药疗法)、“闭“(推拿疗法)、“抱“(口功疗法)[1]。藏族诊断方法有问诊、尿诊、脉诊、望诊及试验诊断,其中尤以尿诊独具特色;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饮食、起居、内服药物和外治等方面,诸如:药物治疗、械治法、放血疗法、灸疗法、拔火罐、冷热罨敷、药水浴、搽涂外敷疗法、饮食疗法等等。彝医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脉诊,合称“四诊”,传统彝医有“眼观五色,耳听五声,鼻息五气,口问五因,手摸五脉”之说;疗法以彝族医学的三气理论、清浊二气六路学说和毒邪理论为指导,运用彝族医学的理法方药治疗疾病。哈尼族医生临床诊察病所采用的方法较为简便,医生充分运用自身的感官收集病情资料,通常采用一望二问三摸的简单诊察方法,在此基础上辨识病症,同时也会运用手掌印诊、手指纹诊、指甲诊、皮肤诊等一些特色诊法;治疗疾病以内治为主,辅以外治,其中饮食疗法是哈尼医生常使用的内治方法,是哈尼族医药疗法的特色之一;外治法用药物、器械,或手法直接作用于患者的体表、肢体或七窍,以治疗疾病;此外,“医治为主,神治为辅”的原始诊治方式至今仍存在于少数边远的哈尼族地区。怒族民间医生看面色、看指甲,依据“手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诊断疾病,除药物治疗外,还有按摩疗法、火罐疗法、刮痧疗法、放血疗法、精神疗法等。拉祜族诊断疾病使用望、闻、问、摸和以药试探诊断五法,治疗方法包括草药内服、提风、胸鸡、火功、佩戴、熏洗、坐浴、封刀接骨,推抹、刮痧、拔罐、药粥等。

12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保护传承问题建国以来云南省整理出版了一批民族医药著作,为民族医药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基础。但就目前基础差、继承不足、发展乏力的现状而言,要对特色诊疗技术进行保护传承还有不少问题存在。首先是多数少数民族的理论体系不完善,许多民族医药只对经验性诊疗技术进行了记录,缺乏理论指导。其次是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形成文字资料又能上升为理论的太少,能够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经过检验的更少,缺乏经验交流,应用不普遍,从而限制了发展推广[2]。第三是传承断代、后继乏人。虽然云南省政府和相关部门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保护和发展民族医药的特色诊疗技术,然而随着老一代民族医的相继离世,许多宝贵的民族医药学技法和经验也将会流失,而诊疗技术的延续主要依靠世代的口传身授。同时民族医受传统思想、知识产权缺乏保护等因素的影响,对诊疗经验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绝活”,往往只传给子女和徒弟,这就导致诊疗技术方法传承的缺位甚至失传,就目前而言,抢救性挖掘整理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刻不容缓。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诊疗技术无法广泛性的开展学习培训,导致医学实习生对民族医学本身定位模糊,对民族特色诊疗技术认识不清,更造成后续人才严重萎缩。我省除傣医学教育及人才培养稍有起色外,其他民族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仍严重滞后。第四是发展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与高新技术合不力,我省民族医药科研、临床和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尚落后于其他省区,需要我们通过开展多学科交叉性研究、通过多学科交流等途径克服困难,最终探索和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传承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方法。

2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传承建议

21政府在资金、政策上加大投入虽然政府近年来在民族医药的开发上出台了许多政策,在资金上纳入政府预算并进行了大量投入,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还不能满足发展和挖掘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需要。因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2]。目前主要有傣族、彝族、藏族、纳西族、白族、拉祜族几个民族进行了文献整理和医药调研,其他民族的研究与保护大多仍有空白,且只有傣族、彝族、藏族设有民族医院,民族医药的保护和服务、开发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建议相关政府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专门的保护和发展条例。建议有关州、市、县根据国家或省的法律或法规和当地特有的,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和发展办法,以提供充分的政策性保障[3],对民族医药的发展给予专门支持。整合涉及民族医药发展的产业发展基金、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金;整合社会资源投入民族医药发展,引导医药卫生企业及社会个人投入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利用专项经费对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单方、验方收集给予专项补助;对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和民族医药经验的交流和推广给予经费支持。22知识产权保障和评估平台建立将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方法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是我们遵循保护知识创造者的权利,促进知识产权广泛传播的价值目标。在保护创造者权利的前提下,尽可能广泛地扩大传播范围,使更多的人了解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方法,并进而成为受益者。然而,由于诊疗方法存在其特殊性,我们不能仅仅按照其他保护传统医药知识的普遍方法去保护,而应该看到其特殊性,采用适合它自身特点的方法进行保护[4]。像对于某些确有疗效,具有特色的诊疗技术,可以通过活动和媒体报道宣传来让各民族医药人士真正了解知识产权保障机制,鼓励他们将技术传授他人。可以通过公立的科研机构来推动民族医药的研究,为他们

提供一个施展技艺的平台;对有贡献的民族医药者可以通过社会组织和专业的科研机构进行表彰,参与的科研人员也应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平等待遇[5]。另外,在地方建立或者明确专门的传统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管理机构。这些机构可以主要负责“民间医师”资格的认定,诊疗方法疗效的认证、诊疗方法的研究和创新、民族民间诊疗方法的交流等工作。

23扩大宣传,加强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云南省政府要加强对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鼓励当地的民族医师创办具有民族特色的门诊及诊疗技术培训机构,让患者有机会体验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疗效来促进其发展。一方面,要完善民族医药从业人员考核准入制度,使民族医生取得合法身份,对一技之长的民族民间医生制订考核办法,考核合格者颁发一技之长执业医师资格证,并纳入到乡村医生队伍管理。另一方面,要做好民族医师的传承工作,以跟师学习方式,学习医疗经验与实际技能,将医技医术传承下来[6]。促进更多的民族医生从当地“走出来”,让他们更多的服务于广大社会群体,以便更为广泛的传承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方法。再者,通过民族医药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继续发挥民族医药的宣传和培训作用,逐步形成高、中级多形式、多层次的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只有培养出民族医药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特色诊疗技术的保护和传承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人才,使民族医药诊疗技术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24借鉴多学科知识进行研究民族植物学诞生于1896年,由美国植物学家哈什伯杰(John Harshberger)创立[7]。其研究方法和步骤主要是:资料查证、实地调查、记载并描述有关材料、对调查所得材料进行编目、对有价值的材料进行科学解释和分析、对有关知识和经验进行应用推广[8]。可以通过借鉴其研究三阶段来发展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研究。第一阶段为描述阶段,可通过田野调查包括问卷调查法、随机取样法、典型取样法、关键人物访谈、参与观察法、记录方法、

病例资料回顾整理分析、统计学方法等一系列方法调查、记录和整理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全面知识。第二阶段为解释阶段,主要是对第一阶段记录内容的民间观念(主观性和经验性)的解释和科学解释(客观阐述、评价)。第三阶段为应用阶段。由于特色诊疗技术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的医疗经验,所以可以通过多学科知识进行交流研究。同时作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通过影视人类学理论来实践研究。影视人类学做为一门专业学科,它的理论研究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来承担是其发展最基本的模式,也是最根本的模式[9]。由于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具体操作往往是人,所以借助影响人类学可以对其更直观真实的记录和保存。

参考文献

[1]贾克琳.论傣医十大传统疗法与自然疗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3(7):23.

[2]郭普东.民族医药发展之我见[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4(1):72.

[3]秦国政.对我省彝族医药文化保护与彝药研发的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3):1-4.

[4]戴蕾.土家族诊疗方法的知识产权保护[J].时代报告,2011(12):120.

[5]龚鹏,余小萍,关鑫,等.论民间诊疗技术的评价和管理问题[J].中医药导报,2014,20(6):3-4.

[6]田华咏,田兰.关于土家族医药发展建设问题的思考[J].2011,10(10):74-75.

[7]裴盛基.中国民族植物学研究三十年概述与未来展望[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0(2):5-9.

[8]王占武,刘强.关于我国民族植物学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 3 ):115-117.

[9]马秋晨.影视人类学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发展[D].贵州:贵州民族大学,2012.

论云南民族医药与中医学交融发展

论云南民族医药与中医学交融发展 笔者从“互动发展”的新视角及与多学科对话层面,对云南民族医药发展模式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找出民族地区中医与民族医学互动发展的契合点,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医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升民族医药理论研究水平,发展云南民族医药事业。 标签:民族医药;中医学;交融 中医学是指起源和发展于中国地域的,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整体观念为其主导思想,司外揣内、援物比类等为其认知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的生命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研究养生、康复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1]。中医学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抗争的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其理论来源于医疗实践的感性认识,通过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等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理性认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从狭义上把“中医药”等同于“汉族医药”,而把其他少数民族在与疾病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医药理论、技术技能称为狭义的“民族医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医药在独立发展,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彼此渗透融合。中医学、民族医药、民间草医药共同组成了我国的传统医药学。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民族医药,民族医药也不断从汉族医药知识中汲取有用部分。 1 中医学与云南传统民族医药融合 中医学的发展历来都不是孤立,与自然科学、人文哲学存在广泛交叉,同时与其他民族医药彼此渗透,中医药影响云南民族医药发展,民族医药不断丰富中医学理论,只有通过彼此的理论融合、技术互补、优势整合,才能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多途径多渠道的研究方法。中医学与民族医药的交叉渗透,具体体现在理论构建的哲学基础、医学术语,以及药物的同物异名、同名异用,解释学术问题时的相互资鉴启发的取类比象思维模式。由于中医学与各民族医学相邻学科间无法割裂、在交叉搭界之处往往多产生亮点。中医学与民族医药都有共同目的,相互间在边缘处又都交叉搭界,那么,深入考察边缘处的学术细节,往往能发现潜藏着的规律。 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迁徙频繁,医药、宗教、文化能也存在融合现象,有学者指出:民族医药与中医学存在“大同小异”的现象[2]。“大同”指的是哲学观点相同,基础理论相似。“小异”指的是基于民族分布存在大分散小聚居的情况,认为不同地域民族的基础理论、用药经验具有本民族特色。 据查云南历史上曾经有三次较大规模的汉族移民入滇,即:汉、唐、明三朝时期[3]。历代以不同方式进入云南的汉族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经济、政治、文化,加速了云南的发展。秦汉时期“五尺道”的修建拉开了中原与云南交流的开端,

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传承方法研究

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传承方法研究 对目前民族医学中发展较为完善的傣医学、藏医学等进行综述,并浅析其特色诊疗挖掘、发展和保护传承的模式,为探索发展的其他民族医学特色诊疗技术提出今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标签: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传承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省,除汉族外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有15个民族为云南省独有,在长期的发展和历史实践中,许多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医疗技术被广泛应用,且大多有别于中医尤其是现代医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和现代医学的冲击,对短期经济效益的追求使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研究渐至被忽视,濒临失传,后继乏人。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医药的特色诊疗技术,仍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传承的现状 11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简介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民族医学认识和重视程度的提高,民族医学的特色诊疗技术也逐步受到国内外瞩目。在党和政府各项政策的扶持下,在云南民族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对傣族、藏族、彝族、怒族、哈尼族、基诺族的诊疗技术进行了发掘、整理、研究,概括总结出各具特色的民族诊疗方法。傣医运用“四塔五蕴”理论、人体解说、三盘学说、雅解(解药)学说、风病论等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规律,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整套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十大传统疗法其内容包括“烘雅”(熏蒸疗法)、“暖雅”(睡药疗法)、“阿雅”(洗药疗法)、“难雅“(坐药疗法)、“沙雅’(刺药疗法)、“果雅”(包药疗法)、“过”(拔罐疗法)、“咱雅”(擦药疗法)、“闭“(推拿疗法)、“抱“(口功疗法)[1]。藏族诊断方法有问诊、尿诊、脉诊、望诊及试验诊断,其中尤以尿诊独具特色;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饮食、起居、内服药物和外治等方面,诸如:药物治疗、械治法、放血疗法、灸疗法、拔火罐、冷热罨敷、药水浴、搽涂外敷疗法、饮食疗法等等。彝医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脉诊,合称“四诊”,传统彝医有“眼观五色,耳听五声,鼻息五气,口问五因,手摸五脉”之说;疗法以彝族医学的三气理论、清浊二气六路学说和毒邪理论为指导,运用彝族医学的理法方药治疗疾病。哈尼族医生临床诊察病所采用的方法较为简便,医生充分运用自身的感官收集病情资料,通常采用一望二问三摸的简单诊察方法,在此基础上辨识病症,同时也会运用手掌印诊、手指纹诊、指甲诊、皮肤诊等一些特色诊法;治疗疾病以内治为主,辅以外治,其中饮食疗法是哈尼医生常使用的内治方法,是哈尼族医药疗法的特色之一;外治法用药物、器械,或手法直接作用于患者的体表、肢体或七窍,以治疗疾病;此外,“医治为主,神治为辅”的原始诊治方式至今仍存在于少数边远的哈尼族地区。怒族民间医生看面色、看指甲,依据“手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诊断疾病,除药物治疗外,还有按摩疗法、火罐疗法、刮痧疗法、放血疗法、精神疗法等。拉祜族诊断疾病使用望、闻、问、摸和以药试探诊断五法,治疗方法包括草药内服、提风、胸鸡、火功、佩戴、熏洗、坐浴、封刀接骨,推抹、刮痧、拔罐、药粥等。

民族医药传承与发展中的困境与对策

民族医药传承与发展中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目前我国民族医药传承与发展中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民族医学后继乏人、 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等几方面。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改变民族医学的传承方式,发展学院化、文献化的传承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民族医药传承与发展困境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1752(2013)08-0355-02 民族医学是我国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和沿用的传统医药的总称,是少数民 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防病治病的丰富医药知识 的实践经验的总结。随着西学东渐,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民族医学受到了 西医学及中医学的很大冲击,加上自身学科发展的弊端与劣势,导致民族医学在 当今社会中的发展变得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我们必须解决制约民族医学现 代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予以保护,促进民族医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民族医学在传承中的困境 (一)民族医学后继乏人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西医和中医已经占据绝大多数的医疗市场领域,民族医学要想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首先就要 保证作为民族医学知识传承主体的民族医的人数稳定。民族医是民族医药知识的 传承者、实践者和创新者,他们肩负着民族医学发展的重任,而当前民族医学的 发展却面临传承危机,民族医药知识丢失的风险很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二)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 民族医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传承,也只有传承中才能保证其不断更新和 积累的能力。而在当今社会,民族医传承人老龄化、高龄化现象突出,民族医学 的传承面临危机。赵富伟、薛达元在调查侗、苗、彝、藏、蒙民族医传承危机的 研究中发现,除了蒙、藏民族医传承队伍具有年轻化、可延续性的特点外,侗、苗、彝族民族医学的传承都表现出了较为严重的危机: 侗、苗、彝民族医传承人 集中在 50 ~ 79 岁年龄段所占比例为 82%,而 40 岁以下的传承人仅占约 3%,传 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裴盛基在研究中也发现民族医老龄化形势严峻,在西双版 纳傣族地区三百多处村寨中几乎找不到60 岁以下的傣医。长此下去,岁月流逝,随着老一代民族医的相继离世,许多宝贵的民族医学药学技法和经验也将会流失。 (三)代际传承困难 由于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从事其他行业而不愿意学习传统的民 族医药知识。民族医药知识的传承人高龄人偏多,青年传承人偏少,知识传承后 继乏人。据调查在云南金平拉祜族村寨中,没有一个年轻人愿意学习民族医药; 四川羌族地区也有同样的情况。民族医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代际间传承人数极 不均衡,潜在传承人减少,民族医代际传承问题形势危急。 二、对策与建议 (一)改变民族医学的传承方式,发展学院化、文献化的传承。 民族医学的传统传承方式主要为师传和祖传,民族医学要想适应现代社会的 发展,应将传统的民族医学知识与现代教育结合起来,从原来的师传、祖传等传 统的传承方式转变为学院化的传承。在实行学院化传承的同时,要结合民族医学 自身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民族医学的进一步发展的 活力。

民族医药调研报告

民族医药调研报告 1. 研究背景 民族医药是指在特定的民族地区,由传统经验、理论和技术构成的医学体系, 是民族群体长期以来积累的医疗保健方法。在我国,由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族医药传统。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我国特定民族地区民族医药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对当地居 民的影响,并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潜力。 2.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访谈。 首先,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包括历史文献、学术论文以及相关政 府文件等,以了解民族医药的传承历史和相关政策法规。 其次,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深入到特定民族地区,了解当地民族医药的现状 和发展情况。对当地的医药机构、医生以及民众进行了走访,并观察了医药方法和用药情况。 最后,对一些专业人士进行了访谈,包括民族医药专家、中医药学者和民族医生,以了解他们对民族医药的认识和看法。 3. 民族医药的发展现状 3.1 历史与传承 民族医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交流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实践,逐渐总结出了一套医疗保健方法。这些方法传承至今并得以发展,成为了特定民族地区的特色医学体系。 3.2 特点与特色 不同民族地区的民族医药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例如,藏族地区的藏医药注 重治疗疾病的根源,强调中药材的选用和配伍,以及膳食调理的重要性。而彝族地区的民族医药则注重辨证施治,通过辨别病情和体质差异,选择不同的药材和治疗方法。

3.3 应用与推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民族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传统的民族医药方法被纳入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体系中,得到了规范和推广;另一方面,一些现代科研手段也被应用到了民族医药的研究和开发中。 4. 民族医药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4.1 医疗效果 民族医药在特定民族地区被广泛应用于居民的日常医疗保健中,并取得了良好 的效果。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缓解疾病症状,还能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4.2 社会影响 民族医药不仅在医疗保健方面有影响,也在社会和文化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民族医药方法不仅是当地民众的重要医学资源,也是他们的文化认同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民族医药的应用潜力 5.1 中医药国际化 在国家的推动下,中医药已经走向了世界,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而 在中医药国际化的过程中,民族医药作为中医药的一部分,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特定民族地区的民族医药,如藏医药和彝医药等,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丰富的药材资源,对于国际市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5.2 创新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医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融合了现代科 技手段和医疗理念,逐渐形成了现代民族医药。这种创新与发展有助于提高民族医药的疗效和可信度,也为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6. 结论 民族医药是我国特定民族地区的重要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了民族医药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对当地居民的影响。民族医药不仅在医疗保健方面有着显著效果,也在社会和文化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民族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潜力也不容忽视。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和创新发展的推动,民族医药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挥其独特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云南民族医药文献收集整理研究概述

云南民族医药文献收集整理研究概述 刘斌;陈眉;骆始华;张超 【摘要】从文献的发掘整理、基础理论、诊法治法、单验方、云南民族药等方面阐述了云南民族医药的文献收集整理研究现状.提出了从文献角度找出民族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价值依据及民族医药的临床用药规律.云南有着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目前云南民族医药的文献研究工作大多停留在收集整理阶段,缺乏系统研究和科学的分析评价.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35)001 【总页数】4页(P23-26) 【关键词】云南;民族医药;文献;概述 【作者】刘斌;陈眉;骆始华;张超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临沧市人民医院,云南临沧677000;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5 1 云南民族医药的研究基本现状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占云南省总人数的1/3以上,勤劳的云南各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知识,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绚丽

多彩的民族医药文化[1]。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人口在5 000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有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特有,是全国特有 民族最多的省份[2]。云南省有着全国最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25个少数民族 几乎都有着自己防病治病的经验乃至医药理论[3]。由于各个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条件和疾病状况不同,其医药创造和医药成就也各有千秋[4]。其中,傣族医药、藏族医药和彝族医药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彝族医药在我省使用范围最广,纳西、苗、壮、拉祜、佤、德昂等民族,均有自己治疗常见及多发病和地方病的方法和药物[5]。近年来,云南省民族医药的抢救保护、收集整理、开发研究以及民族医药的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1 文献的调查、发掘、整理和保护 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民族文化的传承形式主要有口头和书面两种。 口传文化难以计数,书面典籍约可估量[6]。云南的傣族、藏族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故能把医药知识较为完整地记载下来,使本民族医药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傣族医药、藏族医药属于“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医药)。且彝族是云南使用范围最广的民族医药,拥有丰富的诊疗经验,潜藏着巨大的挖掘价值。在政府大力扶持以及广大医学工作者的努力下,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对各自的民族医药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研究,编辑出版了一批民族药志、验方集、选编、名录、图鉴以及用药标准等[7],云南民族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1.1.1 常规载体文献 (主要为纸质文献) 傣族整理出版了《档哈雅龙》、《档哈雅》、《竹楼医述》、《傣医传统方药志》《古傣医药验方注释》、《傣族医药学基础理论》、《傣医四塔五蕴的理论研究》、《傣族传统医药方剂的研究》、《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傣药验方集》(1~3集)、《德宏民族药志》、《德宏民族药名录》、《德宏州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秘方验方汇编》、《元江傣族药》,《中华本草·傣药

中国民族药产品研究思路探讨

中国民族药产品研究思路探讨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药新产品是发挥民族医药疗效优势的重要形式,其研究与开发需注重保持民族医药特色。本文从民族药新产品研究与开发的选题立项角度,探讨在开发民族药新产品过程中的研究思路,提出需要重视民族药用药经验发掘、民族医药文献整理、民族药资源保护利用及民族药新产品研究开发中的多种研究策略,如民族药材及其有效部位、有效成分、二次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民族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水平。 标签:民族药;民族药资源;研究策略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体系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疑难病、药源病、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优势。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民族药生产规模迅速发展壮大,生产方式从传统作坊式手工生产到按照GMP标准的现代化工厂生产,促进了一批新的民族药产生,其品种数量已超过900种[1];作为民族药材应用的特殊形式,配方中含有民族药材原料的保健食品及普通食品的市场份额也逐步扩大[2-3]。 民族药的生物多样性及化学多样性是民族医药独特疗效的基础,在民族药新产品研究过程中,有必要重视民族医药用药经验的继承与民族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民族医药理论和用药经验为导向,按照民族药新产品开发研究的指导原则和注册要求,促进具有资源优势、原始创新、知识产权明晰、疗效确切及安全性良好的民族药新产品的开发与利用,进一步提高民族药新产品的研究水平。 1 用药经验是民族药产品选题的源泉 民族药的用药经验主要来源于民族地区当地的生活环境、药物资源状况和传统医药文化,并在长期防治疾病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本民族长期流传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用药配方,但由于历史原因,较多的民族(民间)用药经验是以零散的语言形式流散于民间,迄今没有得到正确认识,更没有进行科学评估。 随着现有民族药的开发、研究与生产越来越多采用天然药物开发模式,民族药新产品在立项选题阶段就淡化了民族医药特色用药经验的引导作用,其民族特色与疗效优势成为无根之水,“成分论”[4]之类的中药新药研究方法学上的困惑,也导致民族药新药开发处于较低水平。 笔者认为,在民族药新产品立项选题的前期阶段,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民族药物学田野调查法发现民族民间医药经验的传承者、采集者和受益者,收集有代表性的民族医药记载、采药经验、凭证标本等,使口碑医药从无形成为有形,从口传成为文传,从零散成为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发现具有开发前景、资源丰富的新药,为民族药新产品注入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医药文化内涵。

探究民族医药传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探究民族医药传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代表着人们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大众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质量、身体健康等各方面都加强了关注与重视,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民族医学是少数民族长期与疾病斗争当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在一定地域当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受到了现在科技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民族医学未来的发展面临着困境。因此,本篇文章主要对民族医药传承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以做参考。 关键词:民族医药;传承;存在的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个地区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当中都有着独特的医药和医术,直到今天,这些医药和医术仍旧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科学技术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人类医学模式在不断的革新当中,健康观念也慢慢的在转变,现如今全世界掀起了回归绿色、回归自然的风潮,运用天然药物治疗疾病已然成为了发展的主要方向与趋势。基于此,本文下面主要对民族医药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深入的探讨。 1、民族医学的含义 民族医学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将简单方便、行之有效作为了原则,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过程当中都有着独特的疗效和优势。尤其是在民间广为流传,为众多的患者解决病痛的折磨,大众更是给予高度的评价。在现如今社会当中,民族医学在提高人民群众医疗水平、帮助社会高速发展等方面依旧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但是随着西方医学的发展,给予民族医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再加上民族医学当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弊端,所以民族医学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出现了许多影响与障碍。因此,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够帮助民族医学在新时代下获得更好的发展,是每一位医者最亟待解决和值得深思的问题之一。 2、民族医药传承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无人继承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西方与中医在临床医疗市场当中都凭借着自身强大的

佤族药食同源保健方法整理研究

佤族药食同源保健方法整理研究 陈眉;曲源;刘宝林;叶芳 【摘要】药食同源是佤族医药的特色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佤族药食同源保健治疗方法的特点及主要内容,以期通过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代研究方法,传承发扬佤族药食同源保健的特色.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18(027)018 【总页数】3页(P1-3) 【关键词】佤族医药;药食同源;民族特色 【作者】陈眉;曲源;刘宝林;叶芳 【作者单位】云南省临沧市中医医院, 云南临沧 677000;云南省临沧市中医医院, 云南临沧 677000;云南省沧源县佤医中医医院, 云南沧源 677400;云南省临沧市中医医院, 云南临沧 6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9 药食同源是佤族医药的一大特色,是沿用至今的保健及治疗方法,具有鲜明的佤族文化特点。在佤族药食同源特色下形成的食疗和药膳等不仅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也可用于治疗疾病,而且其普及率高,简便易行,对维护世世代代佤族人民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佤族素有“九药不如一补”的说法。

佤族药食同源既是食疗,也是药膳。食疗是使用单纯的食物进行养生、防病、治病;药膳包含食疗,是利用食物本身或在食物中加入药物,具有更为复杂的配伍及工艺,功效更明显[1]。佤族药食同源疗法具有丰富的内涵,使用广泛,疗效肯定,是佤 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理论基础 1.1 深受佤族文化影响,以佤族医药理论为指导佤族信奉“万物有灵”,崇尚 “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佤族医药理论中,人体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气血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血调畅,人的生命力旺盛,鬼神、病邪则不易侵犯。如果气血不畅,病邪外侵,鬼神作怪,则人易患病。因此,气血在佤族医药治疗、养生和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佤族很多的药膳、药食同源之品都有调理气血的功效。 1.2 鲜明的地域特色佤族主要居住在阿佤山,阿佤山分布在北回归线南北,属亚 热带气候和热带低纬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流丰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佤族地区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野生动植物、药用植物、经济作物和林木品种繁多,根据相关部门统计,佤药有1 000多种,最常用的有300~400余种[2]。 由于佤族居住地多受温热气候的影响;加之阿佤山地区山峦重叠,密林高山多有岚瘴;再由历史原因造成的阿佤山地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和佤族人民居住条件较差等;也成为了多种传染病如肝炎、痢疾、肺结核等的流行地区。针对佤族地区疾病谱,很多药膳、药食同源之品都具有芳香辟秽、清热解毒、健脾化湿的功效。 2 表现形式 佤族的药食同源保健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已经融入在佤族群众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很多情况下,食物和药物没有严格的区分,很多植物既是普通饮食的菜肴,也是治疗疾病的药物,在具体使用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2.1 煮汤很多药物作为药膳时,多为搭配肉食煮汤服用。如节节高,具有补中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彝族医药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彝族医药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彝族医药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以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为线索,兼顾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公布的数据,从彝族医药概念研究、彝族医药“非遗”特质研究、彝族医药传承人研究、彝族医药传承路径研究、彝族医药申遗研究5个方面展开述评,以展示研究成果,并为今后的研究明确方向。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医药;综述 彝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药物资源极为丰富的凉山、金沙江、乌蒙山、哀牢山和无量山一带,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彝族医药。彝族医药底蕴深厚、内容丰富,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后,我国学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出发对彝族医药展开研究,形成了一定研究成果。 本文以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为线索,兼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云南省文化厅主管、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官方网站进行资料收集、整理。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展开的彝族医药研究,可以归结为以下5个方面。 1彝族医药概念研究 彝族医药概念在我国相关学者的研究、阐述下日臻完善。王敏从民间传说、古籍文献记载、考古出土文物和民间民俗流传4方面论述了中国彝族医药历史源流,认为彝族医药源远流长,其伴随着彝族先民的生存斗争与生产实践,发端于神话传说时代,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形成与成长,并发展成为内容丰富而独特的彝族医药学。钱韵旭等从地理环境的视野探究了彝族传统医药,认为“彝族医药基础理论受到地理位置临近的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彝族医药与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尤其所分布的动植物种类密切相关;彝族医药擅治生活环境的多发疾病或者采用一些适应当地环境的治疗方法;由于地理的隔绝,彝医多用单方或者简方”,说明彝族医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罗艳秋、徐士奎通过对彝汉文史资料和田野资料的系统研究,认为彝族医药是根据彝族先民所创制的先天八卦太阳周天历法测度日月运行规律,结合气候时节推算生物的首萌长遍退藏,在此基础上形成以阴阳疗疾理论为核心的医学理论体系,保留着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的源头,对中国传统医药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彝族医药概念的阐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彝族医药的历史源流、地域特色、理论基础等,明白其医疗保健作用及文化内涵。 2彝族医药“非遗”特质研究

纳西东巴医药在大健康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探究

纳西东巴医药在大健康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探究 作者:覃丝马芸李铭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20年第05期 【摘要】近年来健康产业的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在国家政策背景下如何更好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医药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研究了过去20年与纳西东巴医药文化、思想形成、治疗特色等相关文献,分析了东巴医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依托政策支持、积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对外开放等方面结合当前大健康产业发展,探究东巴医药传承和发展的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大健康;纳西族;东巴医药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10-0001-04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industry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from the our country, how to better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medicin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polic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hotspot. In this paper,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in the past 20 years about Naxi Dongba medicine 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ideology, and the treatment characteristics was studed, and the the Dongba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was analyzed. By relying on the policy support actively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talent development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deepen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urrent health industry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e path of Dongba medicin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 Keywords:Healthy Environment; Naxi Nationality; Dongba Medicine 納西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可追溯至汉晋时期,最早源出今位于我国西北河湟地带的古羌人。现主要分布在滇、川、藏三省交界处,其中又以云南省的丽江为纳西族最为集中的聚居区[1],其有着独特的风俗及传统的民族医药文化,纳西族特色的诊疗法还被入选了云南省“非遗”传统医药名录[2]。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冲击,保护纳西传统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变得极为迫切,笔者通过对纳西传统民族医药的发展源流、现状进行梳理概括,从大健康时代视角来探讨对其传承的保护,为推进云南省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1 纳西东巴医药概况

民族医药研发及运用调研综合报告

苗侗民族医药发展及运用旳调研报告 --贵州厚德丰华药业有限公司冉光伦、刘弼苗侗民族医药是国内老式医药旳重要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旳重要内容之一,是苗侗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积累传承下来旳珍贵财富,为苗侗人民旳生存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灭旳奉献。苗侗人民在与疾病长期抗争中积累旳珍贵经验,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只能通过口传耳授、师带徒、家传或家族相传等方式传承至今,发挥着苗侗民族医药旳独特作用,其中不乏许多疗效明显旳单方、验方和秘方,民间流传旳“一种小单方能治大毛病”、“一种小单方,气死老中医”,正是对我县民间苗侗民族医药治疗常用病、多发病、地方病、疑难杂症等疾病独特疗法和明显疗效旳高度赞赏。 一、发展我县苗侗民族医药产业旳基本条件。 苗侗民族医药以其简、便、廉、效旳优势在苗侗民族地区应用普遍,深受广大民众旳欢迎,特别是在治疗毒蛇咬伤、跌打损伤、骨折、肝病、小儿惊厥以及小儿抽搐等方面在苗侗人民中享有很高旳名誉。我县地区独特,植被丰茂,药用资源物种较多,为我县苗侗民族医药发挥其独特疗效提供了便利条件。侗医传承虽然保守,但只要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对旳引导,积极鼓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苗侗民族医药交流平台等方式,就能让苗侗民族医药打破思想旳“禁锢”,与志同道合者合伙研究,并可在此基本上进一步开发创新,发展壮大。 二、发展我县苗侗民族医药产业旳迫切需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对于天然药物、老式医药等现代医学

替代疗法旳认知度越来越高。苗侗民族是中华民族人们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积淀旳民族,苗侗民族医药在保障我县各族人民旳生命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旳作用,是千百年来与疾病抗争积累旳精神财富,是国内重要旳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县旳苗侗民族医药技术渊源流长,疗法独特,疗效明显,但由于长期以来始终处在封闭和自给自足状态,有面临失传旳危险。一方面,我县民间掌握苗侗民族医药技术旳人员年龄偏大,且文化限度不高,几乎都没有受过高等医学教育,不能将其珍贵旳特色苗侗民族医疗技术进行完整记录,容易失传。另一方面,苗侗民族医药传承观念保守,受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落后思想旳影响,加上目前乐意积极学习苗侗民族医药技术旳年轻人不多,我县乃至全国旳苗侗民族医药技术传承方面都面临有后继乏人旳危险。再者,由于苗侗民族医药资源开发不合理,我县旳药用资源大部分都是以原药材方式外销,加上近年来中药材需求量旳大幅增长,老百姓过渡挖掘野生中药材旳现象较为严重,我县苗侗民族医药药用植被得不到合理、有序旳开发和运用,苗侗民族医药资源呈日渐萎缩旳趋势,为此,发掘、整顿和科学开发我县旳苗侗民族医药资源已经迫在眉睫。 三、发展和壮大我县苗侗民族医药产业旳几点建议。 苗侗民族医药是国内民族医药旳重要构成部分,黔东南州各市县兄弟苗侗民族地区正在积极发展苗侗民族医药。为了进一步开发我县旳苗侗民族医药资源,发展我县苗侗民族医药产业,建议可从如下几种方面着手进行: (一)完善组织,成立机构。

云南傈僳族传统医药研究概述与发展建议

云南傈僳族传统医药研究概述与发展建议 作者:李琴香席永财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5期 【摘要】简述了云南傈僳族传统医药研究历史及现有成果,得出傈僳族传统医药具有科类涵盖面广、治疗方式多样、以治疗肠胃疾病和跌打扭伤见长、药材以现采现用为主、用药多单方少复方、药材多药食两用等特征。在人们讲养生、重健康的今天,傈僳族传统医药中的偏方和草药依旧有着显著效果,对傈僳族医药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加快抢救性发掘、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加强对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等建议。 【关键词】傈僳族民族医药研究概述 1. 傈僳族医药研究 1.1 书籍著作 截止目前,能找到的傈僳族医药文献很少。《怒江中草药》[1]是傈僳族中草药介绍最全面的著作。在《中国民族药志》[2]和《滇人天衍:云南民族医药》[3]中对傈僳族医药有涉及,但只做简单介绍。由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食品药品检验所主编的《怒江傈僳族药用植物图鉴》尚未正式发行。 据《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卫生志》介绍,1912年以前怒江地区只有民间草医,没有中医和西医。1954年设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区以后,州卫生局开始对福贡县境内民间的草医、草药、土方进行调查。这次调查没有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傈僳族医药,没有发现傈僳族民间专业的行医者。1959年,福贡县卫生局组织民间草医草药座谈会,会上介绍了100多种草药、50余种治疗方法。1972-1977年间,福贡卫生局对福贡傈僳族中草药、民间单方、验方进行了收集整理,共收集整理出当地种植、野生中药70余种,草药60余种[4]。 怒江州卫生局自1985年开始对怒江中草药开展调查,经过长达7年实地考察和收集整理,描述了怒江州地区植物药177科,575属,857种,动物药32种,采集了4813份标本。并出版了《怒江中草药》一书。该书采用汉文、傈僳文双语对照,是我国第一部傈僳族医药书籍,填补了傈僳族医药书籍的空白。在《中国民族药志》中收录了14种傈僳族药。《怒江傈僳族药用植物图鉴》于2018年10月31日通过专家评审[5]。该书分上下两册,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用汉文、傈僳文、拉丁文对怒江傈僳族特有的400多种中草药进行植物学名、形态、来源、生境、采集加工、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介绍[6]。

傣医药保护、传承及发展研究报告课题调研提纲

傣医药保护、传承与开展研究报告 〔提纲〕 一、概况 傣医药学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距今已有2500年悠久历史,她以自己的文字和独特的理论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而被国家列为“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 之一。而民族医药产业又是世界公认的“产业〞,也是21世纪最具有开展空间的高增值产业之一,以其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链长,带动面广的特点,成为现阶段经济开展中的先导性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傣医药保护、传承与开展现状 (一)根底理论研究 (二)傣医药临床效劳 傣药研发生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傣医药在取得开展进步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同其他民族医药相比,差距在逐步扩大,加快开展的任务迫在眉睫、依然艰巨。主要表现为:一是药材资源供给缺乏。州药用植物有1770多种,但单品种蕴藏量少,规模化种植少。一些药材资源急剧减少甚至消失,药材原料来源缺乏的状况

日渐凸显,大局部医药用药材来源于山林野外,规化种植技术尚未推广,影响傣药新药研发和药品规模化生产。二是新药研发能力薄弱。州医药研发有一定根底,但应用开发能力弱,缺乏必需的研发设备;医药研发平台隶属构造复杂,分属中央、省、州等单位,难以形成医药研发的整体合力。新药研发深受人才、设备、资金的制约。三是医药产业投入缺乏,开展速度慢。州几家主要制药厂虽然增速平稳,有开展潜力,但企业规模小,整体技术水平较低,产业投入缺乏、产品更新慢,营销网络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四是傣医药人才缺乏。傣医大专教育师资力量缺乏、专业教材缺乏;名老傣医后继乏人,民间传统医术濒临绝失,培养既熟悉傣文又精通傣医药人才的任务艰巨;傣医药科研、教育、医疗人才管理制度尚不完善,鼓励机制没有形成,现有人才尚未充分发挥作用。放眼中长期开展趋势,在未来几年,傣药南药产业对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可预期的,而现有技术人才及科研人才数量尚有明显的缺乏,科技人才供给现状尚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创新开展的需求。 三、傣药南药产业开展环境、思路、原那么和目标 〔一〕开展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老龄化社会到来以及人类疾病谱改变,现有疾病防治模式和手段面临调整和更

民间特色诊疗技术挖掘与规范发展研究

民间特色诊疗技术挖掘与规范发展研究武丽丽徐迎涛李波 摘要:民间特色诊疗技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 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近年来,民间特色诊疗技术并没 有得到充分地传承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传统中医药的发展。本文在分析民间特色诊疗技术挖掘与规范发展过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 顶层设计、挖掘与筛选、评价标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与 建议。 关键词:民间特色诊疗技术;挖掘;规范发展 一、开展民间特色诊疗技术挖掘与规范发展的背景 中医药作为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医学科学,正逐步 得到更多人们的认可和使用,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民间中医单方、验方及独特疗法等民间特色诊疗技术作为中医药 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简、便、验、廉地解决了大量民众健康问题,而且 在中医药的整个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近年来,国家一直重视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的挖掘整理、筛选推广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指出“国家采取措施支持对中医药古籍文献、著名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以及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整理、 研究和利用”。要充分发挥民间中医药技术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的特 色和作用。《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 “民间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提出对民间中医药技术要坚 持“挖掘、整理、总结、利用”的工作方针,加强对民间中医药的收集整理,组织多方力量参与筛选评价、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

尽管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的挖掘、整理、开发和推广运用得到政策的支 持和重视,民间医药开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民间特色方药、诊 疗技法受到地理条件、人才、技术、资源等多因素的制约,尚有众多的民 间特色诊疗技术未得到充分地开发利用,甚至面临濒临消亡的危险。因此,挖掘、整理以及规范发展民间特色诊疗技术不仅能够使其得到保护、传承 和创新,而且对于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和满足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民间特色诊疗技术挖掘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民间特色诊疗技术从业者的身份和地位亟需确认 国内拥有上百万名的民间个体中医从业者,他们利用师承或祖传的特 色诊疗技术为基层人民群众治病疗伤,尤其是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一把 草药、一根银针”即可防病治病,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 作用。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中,民间中医药从业者的执业状况 不容乐观。调查显示,这部分从业者缺乏必要的学历教育和系统化培训, 仅有少部分人能够通过考试而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而导致大部分特色诊疗 技术的持有者像个“孤儿”,得不到政策支持和行政许可,进而无法开展 执业活动,也就丧失了特色诊疗技术的实践、传承与创新的机会。近年来,尽管民间中医从业者行医资格问题引起了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的重视,尝 试通过“一技之长”“师承人员”等政策给中医从业者确认乡村医生资格,或是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的报考资格,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仍有待 具体细化和落实。因此,尽快确认民间特色诊疗技术从业者的身份和地位 显得尤为紧迫。 2.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缺乏规范和标准

中医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中医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源于数千年的实践经验和历史见证。中医药文化不仅在传统医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医药文化面临着受到侵蚀、消失的现实危险。因此,对中医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一、保护中医药文化的方法 1.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价值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蕴含了丰富的传统医学知识和文化价值。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需要更多人认识、了解和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医药文化保护事业的投入;学校应该加强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普及;医学研究机构应该鼓励和支持中医药文化研究。 2.强化中医药文化的保护法规 中医药文化保护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能够有效保障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政 府应该加强对中医药文化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鼓励社会力量和专业机构积极参与和贡献。 3.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保护 中医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不断深化对其文化背景和内涵的研究,从中挖掘 并传承优秀的医药文化遗产。同时,减少对传统文化的损害,通过科技手段保护中医药古籍、医方等文化遗产,推广中医药文化,以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方法 1.医家传承

医家传承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法。医家传承是一种口口相传的传统方式,它既包含了中医药文化的理论知识,也蕴含了中医药文化的实践经验。因此,医家传承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2.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各种学术会议、专业研讨、 学术交流等手段,可以让更多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相互学习,探讨中医药文化的问题,并根据实践经验和现代科技手段,更新和完善中医药文化知识和技能。 3.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 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从而提高中医药的现代医学价值。比如,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药材的药效、开展中药制剂研发、建设中医药信息化平台等均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总之,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政府、专业医学机构、社 会各界都应该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中医药文化的珍宝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

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传承与保护

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传承与保护 Summary:民族医学是我国优秀的医疗文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则是体现民族医学治疗优势的关键因素,能够提升民族医药理论的应用效果。然而在现代化医疗理论的冲击下,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和传承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医药的发展。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可以有效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诊疗技术。 Keys: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传承;保护 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是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丰富治疗经验的重要体现,蕴藏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最终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医药体系。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的优势,药物来源丰富且简单,诊疗活动开展成本投入较低,对于广大基层民众而言极其重要,可以缓解基层人民的用药经济压力。然而在西医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已经有部分失传了,这无疑给民族医药体系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因此,必

须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实施干预和保护,才能够确保民族医药体系的稳定传承。 一、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首先,民族医药诊疗技术学习难度较大,需要依靠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支撑,然而现代医疗体系中以西医为主,学习西医的人数不断增加,学习民族医药的人数较少[1]。特别是部分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在传承的过程中是以口口相传模式传承的,无法系统性整合。其次,民族医药诊疗技术的应用无充分的科学理论数据进行支撑。虽然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并且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是却仍然缺少科学理论的验证,使得部分诊疗技术应用安全性受到了一定的质疑,也使得诊疗技术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最后,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传承难度大。部分老年医师保存较多的特色诊疗技术,但是却因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技术推广受到了阻碍。 二、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传承与保护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政策以及法律规定 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因此为了能够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以及法律规定,从政策层面为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首先,国家应当积极联合各级政策,分析当前自身地区内部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发展情况,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发展细则和规定,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其次,从宏观角度积极鼓励各地区的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发展,为其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补助。最后,按照中医和西医的模式对民族医药医师职称评定提供有效的标准,提升民族医药体系中临床医师的地位[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