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3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含解析范文)

2023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3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含解析范文)

写作专题

江苏省南通等七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高三学生李行每天把身患肌无力的好友背上教学楼。同学们认为大家可以轮流背,不能辛苦了他一个人;父母劝他做好事应该有度,因为毕竟高三了。李行说:“我们是好朋友,背得动,就我来背吧。”后来,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他不敢请假不敢犯错,不再感到快乐,同学们也觉得他不再可亲。他陷入了纠结之中。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请以高三学生赵乐之的身份,给李行写一封信,帮助他走出困境。

②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看法?请写一篇评论。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3届高三3月教学调研语文试卷(一)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京时间2月13日,在ATP(职业网球联合会)达拉斯站的男单决赛中,中国选手吴易禺在先丢一盘的情况下连扳两盘,逆转战胜对手。吴易禺就此成为第一位夺得ATP巡回赛冠军的中国男子球员,他的世界排名来到第58位,创造了中国男选手的最高排名。

回溯吴易禺的网球生涯,18岁时包揽美国网球公开赛青少年组男单和男双冠军,进入职业网坛后,他受到训练和伤病困扰,一度暂停比赛,个人排名也遭遇断崖式下滑。但他始终坚信自己能做到更好:“为了所热爱的事情,你一定要坚忍不拔全力以赴。”他曾在个人社交媒体感叹:“若没有这些阴影,谁会知道我站在光里!”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热爱·坚韧·突破”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如皋市2023年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2年11月发布的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能生成任何主题的原始文本,能像人类一样交流。美国89%的大学生用ChatGPT做作业,效率大大提高;巴黎政治大学禁止所有师生使用ChatGPT,防止学术欺诈。这类人工智能技术,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很大的风险。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新高考基地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种类繁多,小说、诗歌、散文、话剧,涵盖了新文学的主要体裁,体现了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多方面成就。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如今,这样的家国情怀更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进剂。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专题

江苏省南通等七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以“思”之明灯,照“学”之前路

漫溯岁月长河,对于学与思之关系的叩问亘古未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的重要性锋芒毕露;“必本于思”,思的基础性昭然若揭。两者相荡,漾出一方潋滟之色。

我认为:以思为基础,落实学之行为,以学为动力,促进思的跨越,方能成就个体之熠熠生辉。

思是对现实问题的反射,是为达成学之结果所做出的有目的的规划。学是提升自我的过程,是思之深入的助力。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思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指引着人们探索绚烂永恒的生命伸张。思不是妄想,它植于现实土壤,使思想在现实沃土上自由游荡,从而思有所得。由于思的最终指向是学,它便与空想南辕北辙。以学为导向,思便产生了目的,成为前行路的规划。因此,思之存在,不是空想的虚妄地,而是学习的出发点。

同样,学不是黑暗屋子里的闭门造车。触碰世界,交流借鉴,汲取精华仍为学,学是和古之圣人对话后的豁然开朗,是和今之巨人比肩时的反思促进,学以联通世界之活力,促进个体机制的更新,激发思之活力。

以思促学,能够为学习前路指明方向,以学进思,能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破除了前行路上的迷障,使前行的津渡清晰明朗。一代鸿儒曾国藩在学习时秉持上下求索的思考之道,将思的原则贯穿于学习过程,终得“少壮功夫老始成”,率领军队让世界重闻东方雄狮的雄风怒吼。狂饮一生的背后,

是思的积淀,是学的贯彻。倘无思之指引,在黯然无光的岁月里,他以何来支撑沉重的学习。因此,思为学的道路拨开云雾,使天光下泄。

“思而不学则殆”。学延伸思考角度,拓宽思考范围,为解决问题提供全新选择。孙家栋兀兀穷年,广泛学习从而获得创新思考,使“东方红”直上云霄,使“北斗”串联宇宙。前行从来不是线性的一马平川,在曲折蜿转中以学进思便是最佳捷径。揆诸当下,青年人无力学习,无心思考,在他人身后狗尾续貂,成为灵魂麻木的俘虏,将学与思逼入失散境地,如此决非良象。

如何做到学思合一,需砥砺自我。

孔丘言“居天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如此,砥砺自我,秉持千淘万沥的决心,干磨万击的毅力方能达成。

今春光明媚,愿吾侪青年抓住春光,学思合一,负青天而适南冥,挂云帆以济沧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是一篇二元型作文题,材料由三则名言组成。

材料中的第一则名言出自孔子。孔子认为,一味读书而不思考会陷入迷茫,一味思考而不实实在在地学习将一无所得,旨在告诫人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第二则名言出自荀子。荀子说自己曾经尝试整天思考,不如片刻的学习,突出学习的重要性。第三则名言出自晁说之。在他看来,学习当以思考为根本,思考会有收获,不思考就无所获,强调思考的重要性。

三则材料都是谈论学和思的关系,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认为学和思并重;材料二在二者关系中更侧重学的作用;材料三在二者关系中更侧重思的作用。其中,“学”常指通过阅读、观察、游历以获得知识智慧或提升素养的行为或过程,“思”常指思考、分析问题的行为或过程。

本次写作是引导考生正确理解“学”与“思”的关系,在理解两个关键词内涵的基础上阐述对“学”与“思”关系的认识,以解决个人、国家和人类在日常生活、求知探索、未来发展等层面的实际问题。考生理解了“学”与“思”的内涵及关系,才能理解材料的意旨,才可能进一步联系历史、现实和未来,从对概念的探讨转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提升自身思想及行动,更好地服务时代、社会、祖国。

在行文时,要对“学”与“思”的内涵特质有较为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辨明二者的关系,即思辨看待“学”与“思”。在写作时可选择其中一个观点来写,但不管选择哪个观点,都不得偏离学和思这个核心。行文时可以侧重于其中一个方面,但不可将二者完全割裂开来。比如,对于思考的重要性,可从要用思考认识自己、要独立思考、要积极思考等这些角度先明确观点,再阐述观点,充分运用事例证明观点。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可从只思不学的不良后果展开,如不能积累前人的有益经验,自己的思考会空泛浮躁,甚至有可能因为人的私欲本能而走上歪路等,由此指出学习的重要性。最后,可切入学与思应当结合的观点,如以学为思打好坚实基础,以思促进学为己用等,并结合两者综合分析。

立意:

1.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

2.学由思而固,思由学而发。

3.学能引导思,思能促进学。

4.思为学提供动力,学为思补充燃料。

5.学而不解则思,思而不得则学。

6.学须顺应时代,思要超越时代。

7.学与思相辅相成,循环推进。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高三学生李行每天把身患肌无力的好友背上教学楼。同学们认为大家可以轮流背,不能辛苦了他一个人;父母劝他做好事应该有度,因为毕竟高三了。李行说:“我们是好朋友,背得动,就我来背吧。”后来,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他不敢请假不敢犯错,不再感到快乐,同学们也觉得他不再可亲。他陷入了纠结之中。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请以高三学生赵乐之的身份,给李行写一封信,帮助他走出困境。

②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看法?请写一篇评论。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讲述李行做好事陷入“尴尬境地”的事件,曾经是快乐地帮助他人,现在由于媒体、荣誉、赞美而感受到压力,变得不快乐了。在这个事件中,涉及多方关系,一、李行和患病同学——好朋友;助人与被助。二、李行和其他同学——被建议者和建议者;被感觉者和感觉者。三、李行和父母——被劝说者和劝说者;被担忧者和担忧者。李行既是整个事件的主动者,也是被动者,他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影响并决定着事件的结局。

我们可以从不同人物角度分析这个事件。从李行角度,帮助患病同学的原因:关系亲密,是好朋友;力所能及,背得动。可见,李行的行为是自然的,符合人之常情,没有功利性。变得“不快乐”的原因:被过度关注,“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发乎情性自然的“助人为乐”有被道德绑架的风险;自我要求提高,“不敢请假不敢犯错”,刻意做与“赞美”相匹配的完美的人,让自己的行为变得不自然。从其他同学角度,建议李行的原因:出于关爱,“不能辛苦了他一个人”;可以合作,大家轮流背。对李行的感觉发生变化的原因:相处体验,李行由自然变得刻意。从父母角度。劝说李行的原因:出于对孩子的担忧,怕影响学业,“毕竟高三了”;出于成年人的理性,“做好事应该有度”。根据以上分析,李行的“纠结”是材料的关键点。他开始是自然且坚定的助人为乐者,同学的建议和父母的劝说未能动摇其助人的决心。他变为“纠结者”的原因复杂:“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这是重要的外因;对同学、父母的建议缺乏全面思考和合理接受的意识,对助人为乐的行为缺乏更理性的认知,对来自外界的评价缺乏自我解绑的意识和能力,囿于“聚光灯效应”,甚至自我绑架等,这些是重要的内因。

任务①:请以高三学生赵乐之的身份,给李行写一封信,帮助他走出困境。李行的困境主要是:继续帮助患病同学,可能会让自己不快乐;不再帮助,或许会被质疑助人为乐的动机。怎样才能让李行摆脱困境?可以帮助其正确、全面认识困境产生的原因,从而引导其提升对助人为乐行为的认知水平,给出对抗外界干扰的方法等。写作时应把握“高三学生”身份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注意语气和分

寸。文体是书信,应注意交流的语气,以及开头、落款等格式。

任务②: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看法?请写一篇评论。“这样的事情”,提示考生分析材料事件的本质及特征,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看法”,提示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发表独立见解。文体是“评论”,可在对材料整体思考的基础上,从李行的表现以及家长、其他同学、媒体等角度进行“评价”,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从媒体角度,如“营造健康舆论环境,让美德之树常青”“与其‘捧杀’,不如‘静观’”“与其助推私欲,不如成人之德”等。从李行角度,如“合理考虑他人建议,从情走向理”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莫让“评价”成“绑架”。接下来分析原因,堆叠如山的荣誉和赞美让人“骑虎难下”,以至丧失了善行本身的纯净,使行善者变得痛苦与纠结。再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从个人角度而言,应该坚持我就是我,无论外在评价如何,我只愿无愧于自己的灵魂就行;同时从媒体角度而言,初衷是为了宣扬善行,然而没有激发更多的善,反而让行善之人苦不堪言,媒体工作者当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宣扬。

参考立意:

1.莫让评价成“绑架”。

2.让行善更有温度。

3.别让行善有负担。

4.调整自己,轻松生活。

5.行善为大道,信安何足道。

【解答】淡泊名利,坚守本心

——评李行事件高三的李行热心地背好友上楼引起了媒体的宣传,获得了称赞和荣誉,但这同时也让他陷入了纠结。过度的吹捧让同学们觉得他不再可亲了,也让李行自己感到了压力。这件事背后的原因何在?是媒体的过度宣扬,还是同学们的羡慕嫉妒,抑或是李行对荣誉的沉迷?

毋庸置疑,媒体宣传好人好事,旨在传播正能量,构建和谐友爱的社会。但在宣传的过程中,媒体是否应该考虑参与者的感受以及报道对他人的影响?过度的宣传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困扰,做好事变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义务。媒体们应在保护当事人、不给当事人添麻烦的前提下宣传,弘扬正能量的好人好事。现在是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人们通过网络了解时事新闻,无数人带着“显微镜”观察蛛丝马迹,以增添自己的生活乐趣。在这种背景下,媒体们更应该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在合情合理的尺度内宣传当事人的光荣事迹。

诚然,李行登上了新闻,变成了“公众人物”,但从身份上来说,他仍然是一名高三学生,他的身份不会因为这件事而改变。所以同学们觉得李行不可亲了,更多的是一种观念上形成的错误。因为自己没有上过电视,所以会觉得电视中的人与自己的距离很远,他们或许是“高高在上”的人。这种观念的错误性与普遍性令我们警醒。

无论是谁,我们都是平等的个体,有人被赞为“时代楷模”或“英雄”称号,是因为他们为国家、为人类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光荣事迹。他们也都是普通人,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有行动力、有思想的人。当袁隆平院士走下领奖台,他便又变成了那个和蔼可亲、潜心钻研的“农民爷爷”;当张桂梅完成致词,她便再次回到讲台,变成了那个严厉的“老教师”。有时候,不是人变了,而是我们内心对别人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才觉得自己离他远了。

最后,故事的主人公李行,从帮助同学的角度看,肯定是值得称赞的,他的纠结

来源于这些如洪水般涌入他生活的赞美。如同一只兔子被放到了一个陌生的新环境,它会不知所措。大家的称赞使李行成为了这样一只兔子,他会担心自己因为一次请假而改变大家的对他的看法。我想,这种想法来源于李行把荣誉看得太重了。

通常情况下,如果我在努力和运气的加持下考到了第一名,就会想保住这个名次,会认为如果下一次失利了,大家就会觉得我实力不行,上一次是运气好。这显然是一种把名次、荣誉看得太重的表现。如何摆脱呢?唯有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得失,不困于心,不乱于情,不念过往,如此,便安好。

李行事件背后启示我们的是,要正确对待名与利,荣誉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是你的武器,但它同样可以成为刺伤你的刀刃。淡泊名利,坚守本心,方能活出自我。

【点评】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3届高三3月教学调研语文试卷(一)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京时间2月13日,在ATP(职业网球联合会)达拉斯站的男单决赛中,中国选手吴易禺在先丢一盘的情况下连扳两盘,逆转战胜对手。吴易禺就此成为第一位夺得ATP巡回赛冠军的中国男子球员,他的世界排名来到第58位,创造了中国男选手的最高排名。

回溯吴易禺的网球生涯,18岁时包揽美国网球公开赛青少年组男单和男双冠军,进入职业网坛后,他受到训练和伤病困扰,一度暂停比赛,个人排名也遭遇断崖式下滑。但他始终坚信自己能做到更好:“为了所热爱的事情,你一定要坚忍不拔全力以赴。”他曾在个人社交媒体感叹:“若没有这些阴影,谁会知道我站在光里!”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热爱·坚韧·突破”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审读材料时,要抓住关键句“为了所热爱的事情,你一定要坚忍不拔全力以赴”“若没有这些阴影,谁会知道我站在光里”来把握命题指向。材料先指出了中国男子网球选手吴易昺在比赛中取得的辉煌成就,然后又补叙了他曾经因受到来自训练和伤病困扰,而出现成绩断崖式下滑,材料重点强调了,面对伤病和成绩下滑这些困难,吴易昺没有放弃,没有投降,而是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全力以赴地去奔赴自己所热爱的网球运动,最终走出阴影,走向胜利。“为了所热爱的事情,你

一定要坚忍不拔全力以赴”正表明了他面对困难时意志的坚韧和对所热爱事业的执著;“若没有这些阴影,谁会知道我站在光里”则告诉人们,不要畏惧困难,曾经的困难,会让人变得更坚强,曾经为战胜困难而付出的努力会让自己取得更大的突破,会让自己取得的成就更显辉煌。

题干创设的写作情境是参与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的以“热爱坚韧突破”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要注意显性要求,即结合材料以“热爱坚韧突破”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与所供材料相结合,围绕着“热爱”“坚韧”“突破”三个关键词来构思文章;还要注意两个隐性要求:“复兴中学”指引大家应该把思考放在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中去展开,“团委”指引大家要从青年人的角度展开思考。

写作时,在主体部分可以把重心放在对“热爱”“坚韧”“突破”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辨析上:“热爱”是原动力,只有对事业充满热爱,才会为之而不惧困难、不懈奋斗;“坚韧”是把“热爱”转化“突破”的保证,只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才能克服为所热爱的事业而努力的工程中碰到的各种艰难险阻;而“热爱”和“坚韧”是取得成绩突破、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在辨明三者关系的基础上,呼吁广大青年,在个人事业和祖国建设事业中,要心怀热情,意志坚韧,为实现个人事业的突破和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而努力。只有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爱,并为之而付出坚忍不拔的努力,才能取得大突破。

立意提示:

1.怀坚忍不拔之意志,取创新突破之业绩。

2.热爱与坚韧兼具,何愁突破之实现?

3.与困难交手,会让我们更强。

【解答】始于热爱继之坚韧,终获突破不负平生何其有幸,能从事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何其不幸,受伤病困扰成绩下滑。但,对于坚韧顽强的勇者来说,只要为了热爱的事业而奋斗,不管途中遇到多少困难,那艰辛的鏖战,都是实现突破、取得胜利的序曲。吴易昺正是这样的勇者,他人生的关键词正是:热爱、坚韧、突破。

他正是我们青年人的榜样,他向我们展示了勇者走向成功的路径:始于热爱,继之坚韧,终获突破。

热爱,是最初的动力,唯有热爱,才能孜孜不倦,百折不回。

社会的舞台是如此之宽阔,等待我们年轻人施展才干的机会是如此之众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机会都适合我们,我们要找寻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唯有热爱,才能激发热情,才会不计艰辛,山海奔赴。因热爱书法,智永禅师退笔成冢;因热爱篮球,科比凌晨4点开始训练。这热爱给他们动力,也给他们以幸福。当然,热爱也是可以培养的。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钱伟长先生,一生涉猎了16种不同的专业和领域,对每一个专业都充满热爱,而之所以如此热爱,都是因为那是国家的需要。“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这种热爱,是更博大深沉的热爱,带来的动力更巨大,更持久。

坚韧,是把热爱转化为成就的保证,唯有坚韧,热爱才不会被辜负。

对每一项所热爱的事业的执着追逐,都不会一帆风顺,面对过程中的困难险阻,必须有坚韧之意志,方能让热不降温,让爱不被辜负。邓小平热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并不平坦,他本人亦是历经三起三落,面对艰难险阻,他没有气馁投降,而是凭着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带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如果没有坚韧之志,虽然对事业充满热爱,终究只能半途而废,驰于空想。俾斯麦说过,“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为了热爱的事业,一定要拼到不能再拼。

始于热爱,继之坚韧,那么,突破会水到渠成。

有了“热爱”这个永动机,有了“坚韧”这个黄金甲,我们所投身的事业,就不缺少动力之源,就不怕山高路险、机关密布。就会像吴易昺那样,虽然受伤病困扰,虽然成绩下滑,但对网球的热爱,让他永不停息追逐的脚步;百折不挠的坚韧,让他不被艰难困苦挡住前进的步伐。最终,他站上了最高的领奖台,实现职业生涯的大突破。越是临近巅峰,越是寸步难登,任何一分登攀,都需要以热爱为燃料,都需要以坚韧为登山绳。然而,只要有了热爱这种燃料,只要有了坚韧这根登山绳,登顶肯定指日可待。

投身所热爱的事业吧,保持坚韧的意志吧,我们的热爱和坚韧,绝不会被辜负。人生画卷正在打开,祖国大建设的事业正在开展,让我们为热爱的事业而努力,百折不回,以实现事业、人生之大突破。

【点评】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江苏省如皋市2023年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2年11月发布的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能生成任何主题的原始文本,能像人类一样交流。美国89%的大学生用ChatGPT做作业,效率大大提高;巴黎政治大学禁止所有师生使用ChatGPT,防止学术欺诈。这类人工智能技术,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很大的风险。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

1.作文题解读

《中国高考报告(2023)》蓝皮书指出,2023年命题高考命题继续聚焦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前沿进步、伟大建设成就等话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学生,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激励学生,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据此,我们从科技前沿进步方面选取“ChatGPT”的出现这个事件命制作文题,旨在紧扣时代脉搏,加强考试内容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夯实信仰根基,引导创新人才培养培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材料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点出其发布的时间和特殊作用;第二部分是交待不同学校对待“ChatGPT”的不同态度;第三部分表明观点“带来机遇”“伴随风险”。总体来说,对待“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技术既要肯定其出现是人类创新和突破的

结果,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思想、思维等方面的积极影响,还要看到其对人们的消极影响;既要看到人们对这类技术的积极利用,又要看到人们的主动抵制。

写作任务“我们”和“你”提醒考生,要写出由材料中此物出现的缘起和作用、学校的不同态度、人们的辩证观点而有的启示意义、自己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既不能游离于材料,又不能只是对材料作简单的演绎和续写或扩写。

写作要求强调“选准角度,确定立意”。首先要选准角度,一是要源自材料,一切都要围绕“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可随便乱写;二是要自己有感而发,有感可写,不可任意胡写;三是要准确而辩证,不能选择片面的角度,说过头的话,写武断的文章。“确定立意”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就某一方面的某一个角度立意,并深入剖析,从而把理说透说新。

新事物新技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一定的必然性;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我们对它的态度也会逐步理性和客观。因此,材料其实就是在引导考生、新时代的青年辩证全面深入认识新生事物,合理有节制地运用新技术,做新技术的主人而不是被新技术所主宰牵制。

2.写作注意点

本次写作是引导考生正确理解“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产生、意义、影响及人们应有的正确态度和做法等。所以考生必须要根据材料思考相关内涵,而不是只堆积一些相关、相类似事例,或是重复别人说过的正确的话。

明确文体,是指用什么文体写就要像什么文体,而不是许多混杂在一起,四不像。【分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点出其发布的时间和特殊作用;第二部分是交待不同学校对待“ChatGPT”的不同态度;第三部分表明观点“带来机遇”“伴随风险”。总体来说,对待“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技术既要肯定其出现是人类创新和突破的结果,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思想、思维等方面的积极影响,还要看到其对人们的消极影响;既要看到人们对这类技术的积极利用,又要看到人们的主动抵制。

写作任务“我们”和“你”提醒考生,要写出由材料中此物出现的缘起和作用、学校的不同态度、人们的辩证观点而有的启示意义、自己的独特“感悟和思考”。既不能游离于材料,又不能只是对材料作简单的演绎和续写或扩写。

写作时,首先要选准角度,一是要源自材料,一切都要围绕“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可随便乱写;二是要自己有感而发,有感可写,不可任意胡写;三是要准确而辩证,不能选择片面的角度,说过头的话,写武断的文章。

对此,首先应正确理解“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产生、意义、影响及人们应有的正确态度和做法等,然后由此引发对科技发展的全面思考。如,新事物新技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一定的必然性;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我们对它的态度也会逐步理性和客观。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学会辩证全面深入认识新生事物,合理有节制地运用新技术,做新技术的主人而不是被新技术所主宰牵制。

参考立意:

1.紧跟时代步伐,迎接时代变化。

2.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3.筑梦中国,以变应变。

4.信息洪流时代,理应学会独立思考。

5.“兼收并蓄”,不断提高辨识和利用科技的能力。

6.不要在人工智能与信息洪流中迷失自我。

【解答】科技向善要靠法规与伦理约束ChatGPT,让学生的作业效率大大提高,却也容易产生学术欺诈。人们享受着诸如ChatGPT等人工智能科技发展的成果时,也在被动接受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亡羊补牢中奔忙不已。一场关于科技的伦理革命、法规革命确实很有必要。

从长远看,回答好科技如何纠偏、怎样向善的问题,更是一种未雨绸缪。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种体验:手中的线越放越长,人对风筝的驾驭感就越来越弱。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人类生活,如果说过去的科技还是精英化的,那么在当下以及更远的未来,则是大众化的、普及化的。

这意味着,科技将触及更多未知领域,诸多可预见、不可预见的风险正在加速集聚。比如,脸书人工智能研究所的一个项目中,两个聊天机器人竟然自行发展出了人类无法读懂的语言。比如,有科学家预言一百年内人类就可以向“神人”迈进,而就在去年,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其负外部性正加速溢出,甚至超出了人类可控的范围。如果不能防患未然,我们就无异于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鉴古知今,察往知来。引导科技向善,我们必须弄清科技是如何“作恶”的。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不存在“原罪”一说,如今显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当一种新技术、新业态萌芽时,本身自然存在不完善之处,但各路人马在利益的驱使下一味地抢占先机,甚至乱加利用,势必催生一系列乱象。而监管举措的出台、法律法规的制定、社会共识的达成等,往往带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在无形中加剧着技术的野蛮生长。就拿20世纪的科技发明来说,从核武器到塑料袋,很多都是毁誉参半。这正反映出科技改变人类社会的深刻之处,一旦“缰绳”套得太晚,这匹“野马”就要横冲直撞,甚至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科学的意义,永远在于展现其天使的一面而非魔鬼的一面,在于为人所用,而非让人类自毁长城。其间的尺度,完全存乎人心。在面对科技时,我们不能不保持敬畏;在利用科技时,我们既需大智大勇又需至纤至悉。也正是因为要管住“人”,所以科技向善不能空谈,必须以科技伦理尤其是严苛规则来捍卫。就比如,谷歌曾因将用户“同意”选项设定为“全局默认设置”,被处以5000万欧元的天价罚款。说到底,人是科技的尺度,价值观决定着科技的方向。未来新技术还会层出不穷,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势必越来越多。只有完善规则、管好人心,我们才能充分享受科技红利。

如果说科技决定了一个时代的起跑速度,那么价值观则决定了它最终能跑多远。永远不要沦为技术的囚徒,始终恪守着法律法规、公序良俗,坚信“技术为体、文化为魂”,人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点评】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

①服从材料的整体;

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

③有话可说。

江苏省新高考基地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种类繁多,小说、诗歌、散文、话剧,涵盖了新文学的主要体裁,体现了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多方面成就。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如今,这样的家国情怀更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进剂。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8.【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体裁,以唤起考生对已学文学作品的回忆;第二部分阐述现当代文学的功用,指向社会变革发展中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第三部分进一步聚焦于“感时忧国”;第四部分明确“感时忧国”就是家国情怀,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范畴内思考家国情怀的意义。

写作任务中“你的感悟与思考”,提醒考生注意,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极其丰富,但重点在“感时忧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上。我们面临的“时”是什么样的时代,我们的“国”又是怎样的国;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感”在哪里,“忧”在何处,需要深入思考。

写作时,不能将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扩展开来,也不能将家国情怀扩展开来,要扣住“感时忧国”谈文学作品对我们的影响,谈当今的意义。所以考生只是围绕“家国情怀”多面出击,而不聚焦于“感时忧国”,属于审题立意不太准确。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进步日新月异,为什么还要“感时忧国”?这应该是考生着力思考的问题。

参考立意:

1.凝聚现当代文学之力,助力民族复兴之业。

2.读文学著作,品家国情怀。

3.折射社会现实,凝聚家国情怀。

【解答】

感时忧国,助力复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感时忧国”的特点,不但在当时激励了年轻人的爱国热情,而且代代延续,成为民族记忆。这种情怀,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财富。凭借这种情怀,我们义无反顾地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曾记否?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那振聋发聩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继承了林觉民们抛妻别子舍家为国的遗志,自觉地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担当于肩,发出的呼唤。这呼唤,借着诗,传遍大江南北和关东陇西。假如没有田汉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地球固然照转,但我们又何以得知当年的抗日将士胸中的呐喊?“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夺回了自己的江山,《别了,司徒雷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忆往昔,《包身工》里“芦柴棒”们悲苦的身世和催人泪下的生活遭遇,为何有穿越时空的力量?那是夏衍心中燃烧着一团火,想要给灾难深重的普通中国人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关怀与温暖。每一个普通人都值得被尊重,哪怕是没有名字的大堰河;平凡的生命也应被书写,哪怕是不准姓赵的阿Q。这些文学作品,启迪了民

众的心智,打开了铁屋的一扇窗,吹进了新鲜的空气。于是,小芹和小二黑自由恋爱了,水生嫂她们成长了,新媳妇为小战士盖上了自己的百合花新被,假如刘和珍君知道这些女子的故事,大概可以得到些许安慰吧。

看今朝,香雪带着一篮鸡蛋,兴奋地等着来自远方的火车。她的梦,谁说不是我们的梦呢?那种对好日子的向往,对更大舞台的想象,不正是今天的我们的梦想吗?文学的情怀,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它能穿越时空,直抵人心。文学的感时忧国,在新的时代,拥有了新的面貌。它讲述福贵的一生故事,思考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它虚构西门闹的六世轮回,在历史与人的关系中,换一个视角看人的存在。有人才有国,关心人即关心国。新时代的作家们把目光聚焦在人本身,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中,表现着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赋予了感时忧国以新的含义。正是这种文学的自觉,让中国文学获得了国际声誉,莫言拿到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让中国文学走向了世界。

怅寥廓,新时代的我辈青年,正遭逢新的挑战。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暗流涌动,风急浪高。

但我们吟诵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诗句,继承和回应着“浪遏飞舟”!

我辈青年,将借由无数的中国文学篇章,把情怀化为血脉,激情澎湃地奔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2023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3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含解析范文)

写作专题 江苏省南通等七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高三学生李行每天把身患肌无力的好友背上教学楼。同学们认为大家可以轮流背,不能辛苦了他一个人;父母劝他做好事应该有度,因为毕竟高三了。李行说:“我们是好朋友,背得动,就我来背吧。”后来,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他不敢请假不敢犯错,不再感到快乐,同学们也觉得他不再可亲。他陷入了纠结之中。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请以高三学生赵乐之的身份,给李行写一封信,帮助他走出困境。 ②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看法?请写一篇评论。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3届高三3月教学调研语文试卷(一)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京时间2月13日,在ATP(职业网球联合会)达拉斯站的男单决赛中,中国选手吴易禺在先丢一盘的情况下连扳两盘,逆转战胜对手。吴易禺就此成为第一位夺得ATP巡回赛冠军的中国男子球员,他的世界排名来到第58位,创造了中国男选手的最高排名。 回溯吴易禺的网球生涯,18岁时包揽美国网球公开赛青少年组男单和男双冠军,进入职业网坛后,他受到训练和伤病困扰,一度暂停比赛,个人排名也遭遇断崖式下滑。但他始终坚信自己能做到更好:“为了所热爱的事情,你一定要坚忍不拔全力以赴。”他曾在个人社交媒体感叹:“若没有这些阴影,谁会知道我站在光里!”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热爱·坚韧·突破”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如皋市2023年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2年11月发布的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能生成任何主题的原始文本,能像人类一样交流。美国89%的大学生用ChatGPT做作业,效率大大提高;巴黎政治大学禁止所有师生使用ChatGPT,防止学术欺诈。这类人工智能技术,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很大的风险。

江苏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考试试卷精选汇编:写作专题

写作专题 根据(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南京师大附中一模试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检测试卷、丹阳市 3月质量检测、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二、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三、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校校内第二次模拟、盐城市大丰区南阳中学3月考前综合训练(一))语文试题汇编而成 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 八、作文(70 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70 分) 某开发商宣传,将在一商业区和住宅楼盘之间配建一所中学。不少家长认为,学校应该远离商业区,给孩 子一个纯粹的学习环境,周边最好没有餐饮、购物及娱乐场所。也有专家认为,校园是“小学校”,社会是“大 学校”,没有必要刻意切断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开发商则认为,学校建在住宅和商业区之间最合理,能解决就近 入学问题,还可以促进社会繁荣发展。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学生龚明的身份完成写作。 1.给规划局写一封信,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合理建议。 2.写一篇“告家长书”,表明你的观点和态度,提出希望与建议。 3.给报社写一篇评论文章,负责任地表达你的观点和态度。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略 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生活中,处处有局限。看不见是一种局限,看得见同样是局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考查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所以解题的关键在于对话题的准确解读。审题:材料的核心关键词是“局限”。第一句指出“局限”在生活中的普遍性;第二句通过“看不见”和“看得见”两个方向相反却又互相补充的视角,证明“生活中处处有局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材料也可以有另一种表述方式:看不见是一种局限,看得见也是一种局限,所以生活中处处有局限。 “看不见”和“看得见”的两种局限看起来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但将后者解释清楚当更有难度和深度。可恰当选择看得见的对象,深入分析看得见的成了局限的原因,又有着哪些局限。.比如,看得见的可以是图画、结局、知识、表象等等,但它们可能束缚了我们的思维,局限了我们的想象、兴趣、认识……能明确围绕“处处有局限”展开写作,立意的关键点还在于:生活中,处处有局限。 参考立意: 1、无论是看不见还是能看得见,我们都无法摆脱自身的局限; 2、生活处处有局限,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 3、承认局限,才能客观面对这个世界。 【解答】承认局限以近真相 两条长度完全不同的线段稍有不同的观测角度呈现在人们面前,百分之八十的人认定是一条线段长于另一条。这是一项著名的测试人类视角与大脑认知局限的实验。两条线段长度完全一致的真相因人所天生的认识局限而被人所忽视。 生活中,也常有人一己认定的判断却与真相相去甚远。这,亦存在于人的认知局限之中。上帝创人之初就限定了每个个体独特的局限,这一局限既赋予每个个体最独一无二的视角,但同时也阻碍了个体看到最广阔的全景。然而局限本身并不可怕,因上帝设定局限的本意便在于促使人与人将每一款不同的视角碎片拼凑起来,以得全景。可怕的在于忽视人认知的局限,才不能使得个人从有限的视角里看出接近无限的真相。 《金刚经》里总结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是有限的,辗转于个人生活中,每当生活不顺风顺水时,人便凭借自己的一己之断,认定自己是最不幸的人。但若是能够承认自己看到的生活是局限的,自己认定的判断并非准确,那才能接近真相,那便是:在人类漫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写作专题

写作专题 江苏省五市十一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联测语文试题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江苏省苏州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刀郎的《罗刹海市》今年7月在全网播放量突破100亿,堪称“现象级”音乐。很多听众对其肯定,表示歌曲通俗易懂,歌词自由随性,针对社会生活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但也有不少乐评人认为这首歌旋律简单没有创新,节奏错乱不够专业,歌词浅俗而迎合大众,不够精致或深刻,难成经典音乐。 其实,无论是音乐、绘画还是影视、文学……都有“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和“下里巴人”的大众文化之争。你更欣赏哪一种文化?请你写一份演讲稿,发表你对此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文体明确,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江阴市某校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高二语文试卷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有人说:怀疑是无限的探求;还有人说:“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是同样的错误,能得乎其中方为正道。”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以“信任与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江苏省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度检测高二语文试卷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从“糖水爷爷”到“煎饼奶奶”,从淄博“鸭头哥”到安徽“盒饭姐”……普通人成为“网红”被过度围观而陷入困境的现象已经多次上演。缺失边界感的强势围观,不仅使当事人无法正常工作生活,还严重干扰公共秩序。边界感,也成了网络热词。 边界感指的是人们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感受到的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限。边界感体现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很多方面,也体现在个体之间、集体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字。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3届高三3月教学调研(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3届高三3月教学调研(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尝试着去重新激活那个被层层叠叠的知识及社会生活沉淀物所掩盖起来的知觉的世界时,我们常常诉诸绘画,因为绘画会径直将我们重新放回被知觉的世界。在塞尚、布拉克及毕加索那里,我们会以不同的方式遭遇到这样一些物件:柠檬、曼陀铃、葡萄、烟盒……它们止住我们的目光,拷问我们的目光,这些我们“惯熟的”物件,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向我们的目光透露着它们的秘密本质以及它们的物性形式本身。如此,绘画将我们带回到对物本身的观看。 通过检视知觉的世界,我们认识到在这个世界里,根本就不可能把物和它的显现方式区分开。诚然,当我像字典那样去定义桌子——三条或四条腿支撑起的一个平面,人们可以在上面吃饭、书写等等——的时候,我可能会觉得如此我就抓住了桌子的本质而完全不必在意桌腿的形状、纹饰的风格等等这般伴随性的偶然之处。

与此相反,当我在知觉一张桌子的时候,我不会不在意这桌子实现其作为桌子的功能的方式,而且,正是桌腿每一次承载起桌面的独特方式、正是那从桌脚到桌面抵抗重力的独特运动吸引着我,并使得每张桌子都卓然有别于其他的桌子。在这里,没有任何一个细节是无关紧要的,从木头的纤维、桌腿的形状、木头的色泽及年龄到印证着木头年龄的某些涂鸦或磨损,而且“桌子”这个意谓之所以吸引我,正是因为它是透过所有这些“细节”显现出来的,这些细节体现着它在场的样态。一旦明白了知觉学派的教导,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开始懂艺术作品了,因为艺术品也是一个肉身性的总体,在此总体中,意义并不是自由的,而是系于或者说束缚于形形色色的符号以及各种各样的细节的。 绘画的意义全部在于画布之外,全部在画作所意指的东西那里,就在画作的主题那里。实际上,所有有价值的画作都正是在和这一看法的斗争中形成的,并且至少百年以来所有的画家都在非常有意识地和这种看法作着斗争。三十年前,布拉克曾更直白地说过,绘画并非矢志于“重新建构一个别致的事实”,而是矢志于“建构一个图像性的事实”。如此看来,绘画就不是对世界的模仿,在对肖像画的美的经验里并没有画作与模特是否“相像”这回事。即使画家在画真实的物件时,他的目的也从来都不是去召回此物件本身,而是在画布上制作出一场自足的景象。将画作的主题和画家的手法这二者区分开来是不合理的,对子美的经验而言,画作的主题全在于画家在画布上构造葡萄、烟斗或烟盒的手法或曰方式。超然客公众号

2023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作文两篇(附答案范文、解析)

2023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作文两篇(附答案范文、解析) 其一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来源: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知识点]青年成长价值理念图画式材料理性思辨 [答案]例文: 于取舍之间,悟人生之道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人生海海,作为新时代青年,如何从容立于天地、活出人生价值是一个值得你我思忖的问题。于我观之,唯有学会取舍,方能拨云见雾,成就理想人生。 取舍不仅需要果断与勇气,更需要智慧。纵观当今社会,“内卷”“鸡娃”“焦虑症”等现象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叹生活压力大,精神内耗严重。究其本质,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其实是人们不懂得取舍之道,不愿意舍弃。世间安得双全法?我们唯有善于舍弃,勇于放弃,方能成就更大的收获。“柴火不够怎么办?”“把水减少一半就好了”,斯言凿凿,听之信之,活出精彩人生! 岁月缱绻,葳蕤生香。我们唯有从喧嚣浮华中抽身,舍弃浮名枷锁,方可从容立于天地,活出精彩人生。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人当诗意地栖居”,且看林逋、陶潜,梅妻鹤子、采菊东篱,“误入尘网中”之后懂得及时抽离,舍弃官场浮名,潇洒恣意,

终成佳话美谈、青史留名;且看李子柒,一袭素衣,一个镜头,三分田地,万千观众。在她毅然放弃城市生活,选择回到乡野实现自己“田园牧歌”的理想时,成功也选择了她。青年立于世间,也应学会取舍,迎接最好的结果。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唯有学会取舍,懂得转弯,不因一时的失去而沮丧叹气,方可迎来柳暗花明,于平凡中创造非凡。正如漫画中所展现出来的内容,“柴火不够怎么办?”不必费心地去寻找其他木柴,也无需最终放弃,我们只要转变思维,勇于舍去一半的水,自然可以实现预定目标甚至缩短水开的时间,迎来柳暗花明。可见,世上无难事,只要懂取舍,人生的无限可能,只在取舍的一念之间。勇于舍弃,方可破局重生。 但为山海,无问得失。我们唯有舍弃纯粹的个人功利主义,将自我融入社会建设的洪流,方可为民族复兴做出实在贡献。新中国成立七十余载岁月,沧桑巨变,换了人间。此中不变的是无数中华儿女舍小为大、公而忘私的奉献。钱七虎、孙家栋、邓稼先、彭士禄,无数科学家扎根在大漠,深藏于地下,隐姓埋名数十载,为国家铸造新时代的“钢铁长城”;汪勇、邓小岚、陈陆,千千万万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恪守岗位,逆流而上,在祖国需要之际挺身而出、担当奉献。我辈青年理应学习他们的取舍之道,不负时代,不负使命。 一个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最能体现生命的分量。万事万物皆有得失,放眼世界,纵观千古,莫非如此。立足于新时代,我辈青年理应勇于舍弃那一半的水,舍常规得突破,舍浮华求本真,舍小我成大我,于寰宇大潮中扬帆奋进,让青年之光照彻大千与微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 漫画内容为一个小孩在烧开水,一个长者在旁边进行指导。其中重要内容为漫画中的两句话:孩子问:“柴火不够怎么办?”长者曰:“把水减少一半就好了。”长者的解答,从中体现出了生活的智慧与人生的哲理。“柴火不够怎么办?”一般人的思维往往是想办法去找柴火,但有时是没有办法再找到柴火的,如此,如何达成烧开水的目的?长者的智慧在于,宁可舍弃一半的水,这样还能得到另外一半水。漫画启示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妨转换思维,肯“舍”,最后才可能“得”。人生中,我们也应学会取舍,为了实现目标,要勇于舍弃;暂时的舍弃,是为了更好的得到。人生中的“舍"自

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西方考古学引入中国,对中国考古学产生较大影响。英国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等讨论了考古学研究中理论、方法和材料三者相对重要性的问题。他们认为考古材料只有在理论和方法充分完善的情况下才能被了解。这意味着,考古材料的意义和重要性取决于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而各种方法是根据我们的研究目的和手头材料来进行选择和开发的。对于当代高水平的考古研究,理论预设性引导和问题科学性设计就变得极其重要。 考古学就本质而言旨在研究古代未知名者的遗存,这些物质遗存更多体现了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技术和经济状况,并有助于人们追溯它们的历时发展。由于证据的物质性特点,考古学家只能对它们的含义作出一般性推断。加上这些证据常常是残缺不全或碎片化的,所以需要不断优化考古学的理论、方法来提炼各种信息,以便对这些无言的物质材料作出科学解释。 由于研究对象的性质与特点,考古学不可能提供与文献资料完全相同的信息,但是可以在探究人地关系和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上大有作为。在中国当下的上古史重建中,考古学根据自己材料的特点和理论、方法的创新来探索这门学科最擅长的领域,并在不少专题研究方面取得长足进展:测年技术的发展使得考古学能够更加仔细地观察文化变迁;环境考古学能够帮助考古学家详细了解生态变迁和人地关系,以及复杂社会兴衰的经济基础;人工制品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各种器物的生产方式、专业化程度以及制造、使用与分配;分子人类学能够提供基因的流动、古代人群的血缘关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当今考古学提炼的这些信息已基本上能够独立重建史前期和上古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如果加上文献证据,就能够为这种历史重建提供更加清晰的图像。中国学者近年来十分重视并引入了国外考古学的一些技术,多学科交叉的趋势正在加强,这给理论的预设与方法的完善提供了支持。 (摘编自陈淳《从考古学理论方法进展谈古史重建》) 材料二:

江苏省常州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含解析)

江苏省常州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 分类汇编写作专题(含解析) 写作专题 江苏省常州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 20.方寸,既指小的空间,也指人的内心。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有的地方,空间虽小,包蕴无限;有的事物,形制虽小,韵味无穷;同样,人的内心也可以充实而丰盈,博大而广阔。请以《方寸之间天地大》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明:①要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江苏省常州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 20.“强"与“坚强”同中有异。“强",与弱相对,突出强壮有力、使用强力;“坚强”,与软弱相对,突出不可动摇、使人坚毅。人们渴望“强",但如同“植物成长除了需要阳光,也需面对风吹雨打”一样,成长更需要直面困难的“坚强"。 请以“强与坚强不一样”为题,写一篇文章。希望几张漫画能帮助你进一步拓展思路。 说明:①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感悟,不得抄袭; 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③不少于600字; ④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请以《强与坚强不一样》为题,写一篇文章。审题江苏省常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三、作文(共55分) 21. 音乐,用特殊的语言,形成优美的旋律,丰富着多彩的文化……她给我们带来惬意的享受、难忘的交流、珍贵的记忆……生活,因音乐而色彩斑斓。 请以“音乐让这一刻闪闪发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明: ①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感悟,不得抄袭; 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③不少于600字; ④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写作专题 江苏省常州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 20.方寸,既指小的空间,也指人的内心。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有的地方,空间虽小,包蕴无限;有的事物,形制虽小,韵味无穷;同样,人的内心也可以充实而丰盈,博大而广阔。请以《方寸之间天地大》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明:①要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题目中的"方寸"和“大"看似矛盾,实际上就是启迪我们于细微处见广阔天地。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这里的“方寸”特指人的内心,这里的“小"是物理概念的小,其实在精神层面它博大精深、广阔深邃。建议选材从身边事出发,抓住生活中触动心灵的细节,不仅要看到这件事,更要看到这事件背后广阔的天地,分析事件发展的原因,剖析其内在的精神品质。题目格局广阔,给学生留有丰富的思考空间,命题重点在考查学生的思想高度,尤其是关注自我内心的剖析。 优秀作文1 方寸之间,虽小,也大。将双手覆于眼上,指间的细缝透出的便是万古河山,锦绣神州。 因为方寸的重要,我们需要一点对精致的追求。一点倔强,一丝执念,往往才能成就自我。或如朱以撒先生一般在方寸宣纸上感悟人生,又或似木心先生一般晚岁只读方寸骈文,由“初极狭,才通人”一直探索下去,也是鹏程万里。无论如何,那段探索的时光总是弥足珍贵,不可复制的。人们的生命因着这一点精致,因着这一点光亮而成为一颗耀眼恒星。自此之后,茫茫宇宙之中便开始反射它的光彩;黯黯暮色亦是因这一点光亮开始,最终繁星遍布,绚烂璀璨。 或许,再大一点,为人。刘备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所需要的,正是这一点点的底线,是这种时刻存在于方寸点滴之间让我们不能忘也不敢忘的。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守住

江苏省海安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模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海安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模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文学的四大文体中,散文研究最不受重视。究其因,主要有三:第一,散文最为零碎和复杂,它是一个“余数”,即无法归入小说、诗歌和戏剧的文学作品,都被放进散文这个篮子。正因其杂、散、乱的特点,文体特征不够鲜明,所以难以归类和研究,其价值也就大打了折扣。第二,古今中外没有成熟的散文理论作为支撑,这给散文研究带来极大难度,更无捷径可循。第三,长期以来,新文学价值评估将“创新”作为绝对标准,散文是一个传统性较强的文体,其价值自然不像小说、诗歌、戏剧那样引人注目。所以,其他文体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散文研究则门可罗雀。 其实,这种状况既不正常,也是观念的偏向使然,它反映的是整个学界对于散文及其散文文化的误解、误读与无知。如改变研究的路径依赖,打破理论至上及西方文化优势的偏见,散文价值就会获得新的阐释。 从文体的纯粹性来说,散文之“散”与“杂”似乎显得杂乱无章,是个缺点;但从丰富多样、包罗万象、有容乃大进行考量,这又是个优点,几乎没有哪个文体在开放性与包容性上能与散文比肩。这也是为什么,散文可容纳一百多个分类。如将小说、诗歌比成一条河流,散文无疑是一个大海,其中有不断拓展和增殖的研究空间及其可能。 以往,学界总是站在向西方学习角度看待甚至否定散文价值,认为它落伍于时代,在传统中打转,没多少存在价值。事实上,散文比其他文体可能更多保留了传统文化文学基因密码,更好地实践和创新了中西文化文学的现代转型。从李大钊的《青春》、鲁迅的《野草》、林语堂的《个人的梦》、施蛰存的《论老年》、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林非的《浩气长存》、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等作品中,可见其端倪。当更多小说、诗歌、戏剧还停留在简单向西方学习和模仿,忽略传统及其现代转型,散文却不弃传统、悄然进行创新性转换。 散文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说诗歌靠浪漫的想象与诗意见长,小说重视虚构和编织故事,戏剧着眼于制造激烈的冲突,散文则眼睛向下,直面现实,尤其是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琐碎与光影。在以往研究者看来,散文这一特点无疑成为过

2023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南京市、盐城市 2023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2023.03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 ...的密封线内。答案写在答题卡 的横线上。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茶文化自唐代陆羽《茶经》吹响号角起,已历数千年。相比较咖啡般浓郁重彩的西方文化,以“清幽隽永”著称的茶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文明使者。 茶学典籍的外译构成了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的主体媒介。以最具代表性的陆羽《茶经》为例,该书向来为各国奉为茶书经典,流传甚广,国外《茶经》译本达36种之多。2009年,“大中华文库”系列之《茶经·续茶经》发行,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翻译并在本土出版的英译本,标志着中国向世界推介中国茶文化的进阶。此外,其他如宋徽宗《大观茶论》、蔡襄《茶谱》等茶学类典籍的不同译本也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优秀读本。 据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记载:中国的茶叶贸易始于4世纪的四川省,5世纪末,中国与土耳其商人在蒙古边境贸易时,以茶叶为首要贸易物品,开启了茶叶的对外贸易历史,这是中国茶叶外销的最早记载。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间,葡萄牙人来中国进行包括茶叶、丝绸、瓷器等在内的贸易活动,此为我国茶叶海上贸易之最初记录。边境市场、“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开辟,使得中国可用茶叶、丝绸、瓷器等各类商品换回他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特产,既实现了“以物易物”的贸易功能,又达到了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功效。 茶文化传播题材的影像多以纪录片为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名片”,纪录片的创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于宏大叙事中体现细致入微,从局部真实中梳理整体认知,在现实中体察本质,在弘扬文化的同时又能够揭示文化内涵。茶文化纪录片客观、多方位地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茶文化立体化传播的有力载体。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这种贡献,体现在茶已超越一种物质产品的存在,更是与中国人的文化传承、审美趣味、精神追求相结合而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文化样品。国家领导人多次将自己家乡的茶叶作为“国礼”赠予来访的外国政要,并以“茶叙”形式共话友好未来;浙江农林大学和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合作共建了全球首家以传播茶文化为特色的孔子学院。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今天的“一带一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从文化到外交,一杯清茶,正是中国“和而不同”理念的彰显。 (摘编自刘晓萍《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材料二: 随着“云消费”时代的来临,流通的时间障碍、距离障碍和渠道环节消失,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同时也增加了竞争强度。“零时差、零距离、零渠道”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极大缩短了茶叶的流通环节,流通与消费新特征使中国茶产业的竞争格局发生根本改变,竞争态势更加激烈。国外茶叶品牌、跨界的创新茶叶品牌直接加入到传统茶产业竞争当中,以产品为核心、以产地为根本的单一竞争要素被打破,产品的轻量化、个性化包装,文化附加价值乃至话题营销、事件营销策略的引入,使传统茶企业在竞争白热化的同时也面临着“云消费”时代快速创新、持续变革带来的巨大挑战。

江苏省淮安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含答案)

写作专题 江苏省淮安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 9.(6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 ㅤㅤ成长路上,晴雨不定,时而甜蜜,时而苦涩,但这仅仅是开始,之后如何,关乎人们的选择、认识…… ㅤㅤ请以“尝到甜头之后”或“尝到苦头之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ㅤㅤ要求:(1)将选择的题目抄写在答题卡题号后的横线上;(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3)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4)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江苏省淮安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 2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 大千世界,多彩生活,等待我们用眼睛与心灵去发现。 发现讲究方法,发现促进创新,能反映人的勇气和智慧。 发现难,突破原有认知的新发现更难。然而正因其来之不易,才更显珍贵。 请以“新发现,来之不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江苏省淮安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23.作文。(60分) 请以《我想清楚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写作专题 江苏省淮安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 9.(6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 ㅤㅤ成长路上,晴雨不定,时而甜蜜,时而苦涩,但这仅仅是开始,之后如何,关乎人们的选择、认识…… ㅤㅤ请以“尝到甜头之后”或“尝到苦头之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ㅤㅤ要求:(1)将选择的题目抄写在答题卡题号后的横线上;(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3)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4)书写工整,卷面整洁。9.【分析】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导语中“成长路上,晴雨不定,时而甜蜜,时而苦涩,但这仅仅是开始,之后如何,关乎人们的选择、认识……”,提示要写那些尝到甜头之

2023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三模(高考适应性检测三)语文试题

2023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三模(高考适应性检测三) 语文试题 一、未知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悠久的市井小说,在所表现的社会生活中蕴含着传统的文化精神和美学情致。市井小说注重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发掘,有着传统的艺术精神,在市井民俗风情的描绘中,来展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并善于在传奇故事和细节描写中来突现人物命运和性格,具有很强的娱乐性,符合传统的阅读趣味,使人获得轻松愉悦的审美享受。 市井小说在刻画人物、描摹市井风俗的时候,并没有像其他小说那样,有着社 会政治、历史、文化方面的负载。理想主义的浪漫激情、忧患意识及对改造国民性的探讨,都被淡化。也不故作高雅,来俯视芸芸众生,嘲弄鄙视世俗。而主要以娱人和自娱的审美情趣来观察、体验、剖析人情世态、风土民情,描绘出三教九流的众生相和纷纭杂陈的世俗景观,并从一幅幅民俗风情画中,显示出民心、民风、民气,具有鲜明的平民化倾向。这些作家都曾有过与市民阶层相处的经历,对市民的生活、价值观念、情调趣味有着深切的了解。但决不去媚俗,去迎合或是把玩市民的生活情趣,以市民的眼光未写市民。而是以一种潇洒、豁达、不拘陈规的对市井文化既亲近又疏远的文人心态,化俗为雅,从而达到一种雅俗兼具的美学品格。 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来看,喜剧性是揭示事物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那些丑 恶腐朽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和事,而又虚伪地冒充美好的、进步的企图,都可以通过喜剧的形式揭示出来。市井小说对那些王公贵族、民国总统、封建遗老、军阀政客、破落户子弟的全部荒谬性,以喜剧的形式,毫不足惜地进行无情的讽刺、批判和彻底的否定,以此来葬送那个旧的时代。同时,对现实生活中的保守落后因素、不良风气也进行了善意的嘲讽,意在劝其改善,愉快地同自己的过去告别。喜剧性的审美效应,既能使读者发出愉悦的笑声,又使那些荒谬的、庸俗的、虚伪的、矫情的等应否定的一切,在笑声中被彻底撕毁,显示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理想追求。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艺术视野的开拓,作家们的审美观念也 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思索平凡人生的意义,感受富有文化意蕴的生活现象,从而以非情节化的结构方式来营造新的艺术世界。而新时期市井小说却独树一帜,以民族传统的叙事方式,参与当代小说的文体革命,进行了有

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各种各样的比较有名的神话中,月亮总是和美丽的女神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希腊神话中的阿尔忒弥斯,还是由此演变的罗马神话中的狄安娜,或是中国的嫦娥与日本的辉夜姬。 在这些神话故事里,月亮都是以女性的角色出现的。而在原始文化中,女性以月亮为代表,男性则以太阳为代表。在中国,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阴阳的观念,并形成最初的文化体系,用以认识、解释和处理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按照阴阳的文化体系,阴—月亮—女性与阳—太阳—男性是相对应的两方面。直到今日,阴阳文化体系仍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发挥着作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这些观念如此根深蒂固,自然地,在人类的意识深处就很容易把月亮和女人联系在一起。 尽管月亮神话有着丰富的象征内涵,但它的主导象征却是表现“生命的繁衍与永恒”,由此而与女性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女性的象征。这一点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明显的表现。月亮,既是自然景观,也参与人的生活,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把它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赋予它以性别特征。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艾瑟·哈婷在《月亮神话》中说过:“无论在当代还是古典诗歌中,以及时代不明的神话和传说里,月亮代表的就是女人的神性、女性的原则,就像太阳以其英雄象征着男性原则一样。”阳性的太阳代表着公开的社会化的生活,是权威与力量的代表,而夜晚的月亮属于阴性,代表着隐蔽的私人化的生存形态,是神秘、感伤又富有诗意的。 (摘编自段君、齐昕《浅谈中西月亮神话》)材料二: 印度到处是毗湿奴的神庙,目前的印度教依然流传一个毗湿奴化身侏儒步天的故事。毗湿奴变成侏儒,三步就跨完天地,多具有想象力啊。那么,现实中有这样的侏儒吗?有的,就是圆圆的太阳。在中国,拟人化的太阳也是这个模样的,《山海经》里有一个太阳神名叫帝江,就是这圆溜溜的可爱模样。现在我们看到的伏羲女娲汉画像,一个拿着规,一个拿着矩。太阳神与月亮神拿着规和矩测量天地,和印度的毗湿奴三步跨完天地,不正好巧合吗? 印度教神庙中月亮神的名字Chandra,汉语译成“旃陀罗”或“钱德拉”,但由于发音习惯的不同,也可以把后面的dra 读为 jiao,这就和“婵娟”十分接近了。婵娟即蟾蜍,蟾蜍是月亮的象征,所以婵娟也就指月亮了。 中 国 1 的

202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

选择题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尚书》里的尧、舜等英雄人物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崇高,___。他们的语言通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___,不容置疑,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黙,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___紧张的感觉。 A. 不动声色高屋建瓴肃静 B. 不苟言笑高屋建瓴肃穆 C. 不动声色高瞻远瞩肃穆 D. 不苟言笑高瞻远瞩肃静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近义成语辨析的题目,首先明确近义成语的区别,然后分析句意找到所给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看哪个成语和它吻合,不动声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不苟言笑,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根据语境庄严崇高,所以用“不苟言笑”;高屋建瓴,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高瞻远瞩,

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根据语境是自上而下的讲话,所以用“高屋建瓴”较为合适;肃静,严肃而安静。肃穆,一般是指气氛庄重,极少指人的态度。根据语境用“肃穆”较为合适。故答案选B。 选择题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记得数年前第一次踏上徽州这块土地,但见烟树葱茏,掩映着栉比而立的黛瓦粉墙,将州民居衬托在山光水色之中,___。___,___。___,___,___。 ①勾勒出疏树寒村的山水胜境 ②犹如丹青妙手在用枯笔淡墨 ③强烈地吸引着我深入画境 ④寻幽探胜而陶然忘返 ⑤呈现出一派清新野逸的田园风光 ⑥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牵人情思 A. ③②①⑥④⑤ B. ③⑥④②①⑤ C. ⑤②①⑥③④ D. ⑤⑥③②①④ 【答案】C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阶段测试(四)语文试题(含答案)

海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阶段测试(四)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军旅文学在主流意识形态体系中的地位松动,军旅长篇小说创作获得了转身的可能与空间,得以在真正意义上从集体叙事走向个人叙事,从现实真实走向虚构叙事。由此,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创作开始了双重回归。“一是回归长篇小说的叙事性文体本源,开始注重形式创新和语言探索,文体自觉性显著提升;二是回归文学对象的生命伦理和生活本体,开始关照复杂人性和个人命运,重视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前者呼应了建构叙事虚构的本体性以获得文学合法性要求,注重个人化写作、自由地虚构、强调叙事及叙事主体自身的意义等等,标示着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的叙事观念的觉醒和文体观念的自觉;后者则反拨了长久以来“政治话语”对军旅文学的规训和异化,开始关注军人的个人命运和个体经验,在历史、战争和现实层面探寻更为广阔的人性空间和精神存在。原本被抽离了的“政治性结构”空洞,得到了叙事性伦理话语的填充。 讲故事是小说家的本分,亦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千百年来,讲故事的手艺代代相传,叙事方法亦随之花样翻新,于是乎故事绵延不衰,常讲常新。正像时下文学界正在持续热议的一个话题:“讲好中国故事”,

其在意识形态和文学层面的丰富内涵依然需要“故事”来承载。作为“中国故事”重要组成部分的“军旅故事”,从题材上看,聚焦的是“中国梦,强军梦”的进程,直面的是新军事变革实践,讲述的是军旅人生的喜 怒哀乐,塑造的是新型高素质军人形象,关注的是战争进程或备战状态下军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命运;而从思想主题、价值判断、审美品格、精神向度、写作伦理等层面视之,则是与“中国故事”高度统一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构成了对“中国故事”的重要支撑,也是不为过的。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立足“中国语境”,直面“中国经验”,而不 能简单地理解成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故事是一种外在的途径和载体,最终需要被内化的情感、思想和精神所超越。固于自身相对陈旧的文学观念和封闭单一的生活经验,当下的部分军旅作家缺乏宏阔的视野和整体性的文学思维,缺乏聚焦当下军队新变化、观察军营新情况的自觉意识,缺乏穿透事相直达心灵的锐利目光:部分军旅长篇小说对“战争历史”和“军旅经验”的叙述与表达还停留在事情的表层和故事层面的起承转合,没能向着更为本真的“存在”之境深潜,向着更富于生命痛感和思辨高度的写作伦理挺进。 (摘编自朱向前、傅逸尘《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的回望与省察》) 材料二: 若论及今年军旅文学界的大事件,当属军队作家马晓丽的短篇小说《俄罗斯陆军腰带》、徐怀中的报告文学《底色》等5部作品斩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二来,今年《人民文学》8月号刊出了军旅文学特辑,拿出一本刊物的容量供军旅文学作家集中展示,这在《人民文学》

高中语文2023高考模拟作文题练习(共十篇,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寄闲情淑女解琴书”时有一个情节,宝玉去潇湘馆探望黛玉,见黛玉所看书上的字自己一个也不认得,这书便是减字谱。 “减字谱”是中国古琴常用的一种记谱法,体现了中国的模糊哲学。“减字谱”以汉字的偏旁部首加弦名、徽位合成一体,表示左右手的各种指法,省去许多文字,减去部分笔画,能让人更为迅捷地明白指法的要求。但“减字谱”记录的只有指法音高并无节奏等要素,给了弹奏者再创造的空间。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一书中写道,“如果消费是衡量成功人生的标准,衡量幸福的标准,甚至是衡量尊严的标准,那么人类欲望的潘多拉之盒已经打开,再多的购买和刺激的感觉,都不能唤回过去‘达到标准’带来的满足感;现在根本就没有标准可言”。 ②一些看透消费主义陷阱真面目的年轻人,拒绝被欲望裹挟,遵循“精致抠”的消费观。当然,这不是葛朗台式的吝啬守财,而是更看重精神层面的满足感,从“我想要”的面子消费,转向“我需要”的理智开支,把省下的钱投入知识学习、教育、养老等长远投资上。 ③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网友辣酱挑战“10块钱做一顿饭”。在视频中,为计算食材花费,她记账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以第94顿为例,一餐豆腐粉丝煲,一共花了7.7元。该系列视频,引来了近10万粉丝的围观。不止如此,在豆瓣上,“低消费研究所”已经拥有15万名成员。 以上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届江苏省陆慕高级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瓦下听风 彭家河 瓦是乡村的外衣。 在川北延绵而舒缓的群山中,村落就像灌木丛,一簇一簇地分布其间。远远望去,几面灰白的墙壁和青黑的瓦顶在墨绿的草木间若隐若现,仿佛被弯曲山路串起的葫芦挂在重峦之中。早年经常在深山中负重前行,窄窄的山路总不见头,有时要找一块歇脚的石头都非常难。我上初中时隔几周的周末,都要与父亲一道从周边剑阁或阆中的乡场上背小百货回村代销,有次父亲特地称了我背的货物,居然有一百八十斤。在山路上走得精疲力竭快要倒下时,转过一个山湾,突现一片竹林,便心头暗喜。川北农家都喜欢在屋后栽慈竹,可就地取材编背篼、席子等。果然,浓密的竹叶间透出一行行落满竹叶的青瓦,看到瓦缝间飘散着绺绺灰白的炊烟,顿时就有了到家的感觉。不管主人熟不熟识,暑天都可以到人家檐下歇凉,雨天可过去躲雨,如果正好赶上吃饭时间,主人家也不会在乎一碗酸菜稀饭。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 在乡下时,盯着瓦顶发呆的时候也不少。早年乡下没有通电,也没有多少书看,特别是感冒生病后,能做的事就只有躺在床上数檩子、椽子和亮瓦。川北多柏树,檩子都是去皮粗略打整的小柏树,椽子则是柏木板,年份一久,灰尘和油烟就把檩子、椽子染成与老瓦一样的黑色。在漆黑的房顶上,只有几片亮瓦可以透些光亮进来,不过瓦上的落叶和瓦下的蛛网已让光线更加昏暗。亮瓦是玻璃制成的,能透光,但看不到瓦外的天空以及树木,要凭借瓦上的声响,才知道房顶上的过客。如果声音是一路“咵、咵、咵”地传过来,那一定是一只无聊的猫;如果是急促的沙沙声,肯定是心慌的老鼠在顺着瓦沟跑。更多的时候,只是听听瓦上难以理喻的风,听风在房顶与瓦说些悄悄话。 瓦与风总有说不完的话,一般都是轻轻絮语。我想,他们谈论的,无非是坎上庄稼的长势啊,西河里的鱼啊,二帽岭上的花啊,因为每年春节前,我爹都要上房扫瓦,扫下的就是麦子、鱼骨头、小树枝这些。瓦仿佛是从不喜欢外出的主妇,风就是一年四季在外面闯荡的男人,一回来就带些外面的小玩意,讲讲外面的小故事,把瓦哄得服服帖帖。当然,有时候瓦与风也会吵嘴甚至打架,夜里总有些瓦从瓦楞间翻起来,与风纠缠,有的还从房顶上落下,摔得粉身碎骨。听到“啪”的一声刺耳脆响,瓦下的主人都会心头一紧,然后不问青红皂白,对着房顶就大骂风,肯定是风的不对,瓦成天默默不语任劳任怨,风过来一会儿,房顶就不得安宁,瓦还要跳楼寻短,难道不是风的错吗?这些,风能说得清吗?风可能受了委屈,一路呜呜着跑了。落下房顶的瓦摔得四分五裂,抛弃在路边。别的瓦仍然低眉信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