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1 小题,9 分)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有一个现象曾令翻译工作者沮丧、令旁观者雀跃:机器已经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不断提高智能。人们预测:有一天,人工智能通过不断地“深度学习”,也可以完成高质量翻译工作。姑且不论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完成高水平翻译,我想就“深度学习”提出一些思考。

作为译者,人——而非机器——也需要“深度学习”。译者往往被想象成静止的、具有固定“水平”的人。我的意见是:正相反。译者的每次翻译都是一次挑战,一种自我提升,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这是翻译的美妙之处,也是翻译更接近手工艺者和艺术家的地方。

十余年前,我受委托将《论语》翻译成法语。之前,我翻译过《李白诗选》,但完整翻译《论语》对我来说依然是非常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渐渐明白了译者“深度学习”的必要性。在大部分情况下,如果没有专家的细致指导,读《论语》寸步难行。尤其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种各样的阐释相互叠加,一句原文有多种解释。而在最后的翻译定稿中,即便译者可以在注释中加入其他解释,正文也只能选用一种。这要求译者在统一语气、文风、思想、上下逻辑等基础上,最终负责任地使用一种解释,并用外语准确表达。因此,翻译《论语》,首先要学习《论语》,把各种版本都拿来读。在字里行间看出一段一段的基本含义,直到一种能够说服自己的意义从中浮现。这是一种历史的穿越,需让各个时代的解释像地质层般清晰展现,然后进行挑选,将它们与《论语》文本中一些意义较为浅显明确、无需阐释的语句尽可能“无缝连接” 。换句话说,最能进行无缝连接的解释,在上下文中最具逻辑性和说服力,这便是最佳选择。这是译者“深度学习” 的结果,也是译者真正的“责任制”:一个译者署名时,最重要、最需担负的责任不仅是语言的准确或语法的正确,更是译文内在逻辑的合理性。

多数情况下,译者并非真正的“内容”专家。老一辈翻译家,如傅雷,往往与原作者进行大量书信往来,渐渐弄明白一些不懂的东西;或跟随一位外国导师,研究一种思想、一位作者后再进行翻译。这说明即便是“业内的专业译者”,也要经过“深度学习” ,只不过这种“深度学习”的过程,在翻译之前就已完成。反言之,许多译本不合格的原因在于人们误以为翻译有秘诀,一旦掌握,就什么都可以翻译。假如有“专业译者” ,应是最善于学习——而且是“深度学习”——的译者。所以,译者越具备谦卑的心态,就越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越具备责任心,在道德和知识层面勇于担当,一部译著的价值就越高。艺术大师安格尔曾留下一句神秘的话,令人回味无穷:“素描是艺术的道德担当。”同样,翻译是文化交流的责任担当。这对翻译工作者提出极高要求,译者需要不断进行“深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唯有达到这一层次后,译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媒介和坚实的“桥梁”,成为不同文化的深度学习者和“摆渡人” ,从而让读者感受到文化的博大,以及译者在当今世界中全新的力量。

(摘编自董强《让读者感受到文化的博大》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今,人工智能日趋发达,人们预测人工智能通过不断地“深度学习”,也可以完成高质量翻译工作。

B.翻译的美妙之处是,译者的每次翻译都是一次挑战、一种自我提升,也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

C.傅雷等老一辈翻译家,也有“深度学习”,不过这种“深度学习”的过程,往往在翻译之前就已完成。

D.作者认为许多译本不合格的原因在于译者缺少责任担当,不精读原著,过度使用翻译的相关秘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现象,提出了关于“深度学习”的一些思考。

B.文章第三段作者以自己翻译《论语》为例,论证译者参考各种译本的必要性。

C.文章以“我的意见是”“多数情况下”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定,立论审慎。

D.文章最后运用类比强调,译者要有谦卑心和责任心,要成为不同文化的“摆渡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成书以来,各种各样的阐释相互叠加,如果没有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们就无法精通《论语》。

B.译者的知识水平不能保持固定不变,知识储备不能一劳永逸,译者需要永怀谦卑之心,不断学习充电。

C.署名意味着担责,译者最需担负的重要责任不是语言的准确或语法的正确,而是译文内在逻辑的合理性。

D.译者应该是手工艺者和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对译本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1 小题,12 分)

2 .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过持续不断的资源汇聚、技术迭代、类型更新,近年来的网络视听内容生产发生了由量到质的提升。从业者逐渐走出了探索中的迷茫,开始向精品化方向掘进。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很多片方和创作者跳出了以往扎堆玄幻、灵异、惊悚等题材的窠白,转而深耕主旋律题材,靠真情的力量打动人,以精良的质感吸引人,试图为主流价值传播开掘更多艺术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一批精品力作脱颖而出,在网络用户中获得较高的评价和热烈的反响。

近几年,政府相关部门在引导网络视听生产走精品化道路的过程中,开始科学规划布局选题,积极、有效地引导视频网站和内容制作方调整供给侧。我们欣喜地发现,脚踏实地,聚焦当下社会热点与民生话题的网络视听作品越来越多。网络电影如《草原上的萨日朗》《藏草青青》等,网络剧《约定》《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纷纷着眼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支援边疆等时代主题。相较于传统影视剧,网络视听作品体量小,制片方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小,有时面对正在发生的火热现实能更快速灵活地做出反应,在聚焦某些具有时效性的新话题、新趋势与新现象方面拥有天然优势。此外,站在重要时间节点回望历史也已成为网络视听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与此同时,是作品形式的创新表达。网络视听作品从大屏转战小屏,势必从场面调度、景别构图、剪辑节奏及视觉风格等多层面进行富有针对性的革新,以适应当前移动优先的传播生态。网络视听主旋律创作逐渐摸索出一种与其他主旋律影视作品有所不同的视觉风格。除了网络电影、网络剧之外,微电影和短视频在推动主旋律影视创作形式革新方面也功不可没。正是多种因素合力带来的形式革新,铸就了主旋律网络视听作品相对平实、亲民且具有强烈网感的视觉风格。

在当下多屏互动、碎片阅读日益成为主要传播态势的接受环境下,网络视听作品

的传播过程不仅打破了以往传统影视的时空禁锢,而且持续借助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等进行二次分发与社交传播,形成了多元交错的传播局面,为推动网络视听主旋律作品走近大众、使主流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做出有益探索。网络视听内容生产已经走出了过去野蛮生长与无序发展的混沌状态,日益呈现出守正创新、风清气正的精神面貌,这对于主旋律影视生产的多样化实在是可喜之事。

(摘编自宗俊伟《主旋律网络视听创作强势崛起》)

材料二:

“网络视听+”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在网络视听大会论坛上,各路大咖探讨了网络视听改变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京东方科技集团执行副总裁姚项军表示,光影系统将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场景中,还可以走进酒店大堂、电梯,内容的广泛接入,将使得城市光影的内容更为丰富。类纸屏幕新技术,将使得绘画、文物、古籍等内容更容易被千家万户触及。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冯博一表示,网络视听在营造新场景时,应更加注重当地居民的情感和故事,让新场景可以与当地居民产生情感互动。米未创始人兼CEO 马东认为,长视频和短视频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不存在短视频有一天全面取代长视频,因为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内容,满足的是人的大脑的不同需求。北京电影协会秘书长闫于京介绍,2013 年以来,网络传播平台有长足的发展,电影产品的质量总体提高的同时,网络电影产品的质量、技术、品类进步更是有目共睹的。美图秀秀的运营副总裁陈辉说,通过调研我们总结了“00 后”用户的十大兴趣品类,跟之前的“90 后”“95 后”都不太一样,古风、汉服和国潮在他们心目中能排到前十。他认为,中国整体的审美和品牌的自信日益提高,所以不管是内部的用户自身兴趣爱好,还是外部的大环境,都让新国风成为网络视听的下一个风口。

(摘编自汪兰、李雪艳《“网络视听+”让未来生活触手可及》)

材料三: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正式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 年12 月我国网民达9.89 亿,短视频用户猛增到8.73 亿。截至2021 年3 月日均使用时长达到了125 分钟,换言之,短视频占据人们的生活时间比吃饭、洗澡、读书、学习还多一些。报告还显示,20.4%的新网民第一次上网时使用的就是短视频应用,如此惊人的拉新力侧面反映出,短视频对时下互联网文化生活的刺激性影响。不难发现,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已从过去图文结构为主的平面体验,转变为现今视听结构为主的立体体验。

从自媒体兴起到企业全面媒体化,网络视听已深入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对网络视听的认知应当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相对于过去强调“文字的力量”,我们更需要关注“视听的力量”。网络视听产品能摆脱文字叙述的线性束缚,直接作用于网民的思想及行为层面。人类故事的载体不再以文字作品为主,而是以视听产品为主。

20 世纪,尼尔波兹曼推出其著作《娱乐至死》,告诫人们要警惕技术的垄断,防范媒介危机。网络视听越发碎片化、肤浅化,逐渐脱离语境的趋势,似乎正印证危机的到来。我们不能忽视网络视听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它对于社会发展来说终究是一把“双刃剑” ,倘若控制不当,所造成的威胁必然是颠覆性的。面对发展迅猛的网络视听行业,我们还是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用正能量牢牢地抓住网络视听领域的控制权。只有引领网络视听潮流,才能引导网络视听发展;只有将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社会不会被负能量的网络视听内容带偏。

(摘编自严奇《关注网络视听生活带来的多维体验》)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网络视听内容向精品化方向发展的突出表现是,深耕主旋律题材,试图为主流价值传播开掘更多艺术空间。

B.越来越多的网络视听作品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与民生话题,有的则站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来回望历史。

C.多种因素合力带来的形式革新,铸就了主旋律网络视听作品相对平实、亲民且有强烈网感的视觉风格。

D.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等进行二次分发与社交传播,使网络视听作品走近大众、平民价值观深入人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视听已深入网民生活,“网络视听+”让光影系统广泛应用于当下城市场景中,并与当地居民产生情感互动。

B.报告显示,截至2020 年12 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达8.73 亿,网民人数达9.89 亿,前者在后者中的占比已接近九成。

C.调查显示,人们看短视频占用的生活时间比吃饭、洗澡、读书、学习等还多一些,这说明短视频将全面取代长视频。

D.人们喜欢的是以图文结构为主的平面体验,而不是以视听结构为主的立体体验,这是因为文字的力量大于视听的力量。

(3)在网络视听已深入生活的今天,我们应该对网络视听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所给材料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1 小题,15 分)

3 .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分钱硬币

刘树仁

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掏给柜台十二枚一分钱硬币,售货员老刘点了两遍,十一枚。

小男孩叫义子,急得快哭了,又翻兜又瞅地下,没有。明明装来十二枚,买两本作业本,5 分钱一本,买一块橡皮,2 分钱,正好钱少了一枚!

售货员刘德田戴着缺了一条腿的老花镜,趴在柜台上,身子往义子跟前探了探,脸上带笑地说:“甭找了,给你,以后……”没等话说完,里屋传来一声咳嗽:“不行,差钱不能拿走。”随着话声、咳嗽声,里屋走出一位躬腰、头罩头巾的老妇人。

“让孩子先用,这孩子常来,我认得。前几天还来打一瓶子醋呢,下次让孩子再补上。”刘德田这么一说,老妇人也不再阻止,只是转身前瞪了男孩一眼。

男孩义子怯生生地接过作业本和橡皮,眼里噙注了泪,突然向他们一个深鞠躬,转身一溜烟跑走了。

当时,县、乡为方便群众生活,在个别大村中办起代销点。刘德田老婆常年有病,干不了生产队的农活,又有一个残疾儿子,属于村里特困户,在乡、村的照顾下,他办起了代销点,代购代销,赚点小利,维持着一家生活。

义子和售货员刘德田不是同村,相距有四五里。义子本想下回买东西时还上那一分钱,没成想,他落户东北的叔叔来了,第二天天不亮就带他去了东北。

义子的奶奶,在他五岁时就已病死。爷爷也常年有病卧床,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母二人支撑。义子八岁,到了入学年龄,家里供

不起,母亲把他拽在怀里,抚摸着儿子的头说:“儿呀,咱不上学,跟娘到地里逮蝈蝈,你不是喜欢听蝈蝈叫吗?”

义子挣脱娘的手说:“不,我要读书。”孩子的话像一根钢针扎疼了娘的心,娘流下了眼泪:“孩子,咱家穷,不穷你叔叔能去东北做倒插门的女婿吗?”缓了缓,娘泪眼婆娑地瞅着儿子又说:“孩子,咱没钱,吃盐都靠……”

“娘,我有钱,我自己挣钱。”

“傻孩子,你咋能挣钱?”

“我能,我去够槐籽,晒干卖钱。还有,还有树上的‘爬爬皮’,都能卖钱。”

在农村,各处长满树木,柳树、榆树、枣树、槐树、杏树、桃树……有些叶或果不但能食用,还能卖钱呢。槐树就是其中一种,它长着椭圆形的小叶片,在每个枝头都长出一嘟噜籽粒,像高粱穗一般大小。每到春天,有人专门去野外、村头采摘,回家晒干,拿去卖钱。义子就是看中了这些,说给娘听的,娘听后,笑着点了义子的额头。

别看义子是个小孩子,在村里,他能按辈分叫出大伯婶婶称呼,人人都夸这孩子有礼貌,懂事,还勤快,是个好孩子。外人夸,自家人也喜欢,难怪前几年东北叔叔带他去,他哭着闹着没跟着去呢。这次叔叔带走他,是因为叔叔再等上几年就在林业部门退休,叔叔两口子无子无女,是准备让他以后接班呢。

义子靠采摘槐树籽、摸“爬爬皮”,还有夏天晒干草卖钱,还真供自己上了学,上到了三年级。“爬爬皮”,是蝉虫蜕下的壳,壳皮留在树干上,矮处的“爬爬皮”,一伸手就够到,高处的用竹竿一桶,就能掉下来。可够槐花籽穗就不这么容易了,长杆上绑一铁钩,铁钩是父亲做的,用它够树上的槐籽。钩上后,还需拧杆,拧断槐枝,槐穗才能掉下来。拧杆不但需要力气,还得有点经验与技巧,不然,带穗的槐枝也是拧不断的。

一棵树的槐籽也不是他一人够,往往有多人采够过。低处早被人够走,他就爬树够高的。小小身子,贴在树枝上,两腿牢牢夹住树枝,如同绑在一起,树枝左右晃动,他也随着晃,一点也不惧怕。两手够不到,就再拿竹竿够,好像非把整棵树的籽穗够完不可。

村里人看见,常担心地和义子父母学舌,让他们嘱咐儿子,不要爬那么高,掉下来可不得了。在饭桌上,当娘的常常念叨他要小心,高枝上的咱不去够。义子回娘话:“娘,我听你的。放心,我没事。”

义子从八岁开始够槐籽卖,到十二岁,还真的安然无恙。他收集的这些不起眼的东西,也真够他交学费,还有剩余。家中称盐打醋,他有时还贡献点呢。

义子跟着叔叔去了东北,但一分钱硬币仍像一块石头压在他心头,不能释怀。他想不到一分钱硬币已被刘德田老两口拾到了。是义子买完东西走后,老妇人扫屋地,在砖缝里发现的。刘德田上前捡起来,掂了掂,沉思地向老伴说:“没错,是那孩子掉下的。记住,下次不要孩子还了。”刘德田老婆这时也自责地说:“我错怪人家孩子了。”说着,抬起右臂抹了抹双眼。

一转眼二十年过去,人们早已不把一分钱当钱了。

一个无风无云的下午,夕阳照着一片原野。原野上一对男女在一堆长满枯草的土坟前叩头跪拜,一摞黄澄澄的冥币燃烧着,火舌漫过人头,女人用手中的木棍不断拨弄着纸灰,纸灰燃烧在坟前。男人低头念着:“大伯、大娘,义子带媳妇看您二老来了!给您二老还钱来了!我来晚了,原谅义子吧。您残疾儿子办起了超市,两个孙子赶上大人高了,我们都有钱了,您二老放心吧,任意花吧,花不完。”寂静的田野,一堆火焰燃烧着,纸灰飞腾着、飞腾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极为简练,以特写笔法呈现给读者一幅生动传神的图画:一老一少隔柜台掏、点硬币,似无声而有意,有激趣之效。

B.小说叙述乡、村两级照顾刘德田,让他开代销点维持生计,表现了特殊时期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扶助,为小说增添了亮色。

C.小说以一分钱硬币为线索串联情节:义子欠钱——计划还钱未成——惦念还钱——坟前还钱,事件时间跨度很长但头绪清楚。

D.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虽然同写流泪,但两处眼泪的内涵不同:前者是义子委屈与感激的泪,后者则是刘德田老婆释怀的泪。

(2)小说中义子人如其名,有情有义,形象丰满、生动,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两段删去为宜。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1 小题,19 分)

4 .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章邯已破项梁,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大破之。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章邯军钜鹿南棘原。赵数请救于楚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怀王遣沛公西入关。三年冬十月,宋义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秦围赵急,宜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运筹策,公不如义。”十一月,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籍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羽为上将军。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军救钜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数请救于楚/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B.赵数请救于楚/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C.赵数请救于楚/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D.赵数请救于楚/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郭,古义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从春秋直到明清,除秦始皇的咸阳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

B.上将军,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春秋时期已有,秦因之,汉不常置,金印紫绶,位次于上卿,职掌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

C.籍,项羽本名项籍,字羽。古人有名有字,自称时称名,如“楚王阴令籍诛之”;尊称他人时称字,如“遥想公瑾当年”。

D.辕门,古代君王出巡途中休息时,以车作为屏障,翻仰两车,车辕相向以表示门,称为“辕门” 。后指宫殿的大门或衙署的内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将章邯打败项梁之后,认为楚地的兵事不值得忧虑,于是率军北渡黄河去攻打赵国,荡平邯郸后又兵围钜鹿。

B.楚王命宋义统兵救赵,项羽认为秦军围困赵军,形势紧急,应该迅速率军和赵军相配合,宋义观望不前,招来杀身之祸。

C.项羽杀掉卿子冠军后威震楚国,于是先派兵两万渡过黄河,援救钜鹿,后又截断章邯所修的甬道,包围王离,击退秦军。

D.项羽军队奋勇杀敌,以一当十,诸侯军队心存恐惧,项羽从此成为诸侯军的上将军,各路诸侯归他统一指挥。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运筹策,公不如义。

②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军救钜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 1 小题,9 分)

5 .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寄陆放翁

刘过①

谪仙狂客②何如?看来毕竟归田好。玉堂③无此,三山海上,虚无缥缈。读罢《离骚》,酒香犹在,觉人间小。任菜花葵麦,刘郎去后,桃开处、春多少。一夜雪迷兰棹。傍寒溪、欲寻安道④。而今纵有,新诗《冰柱》⑤,有知音否?想见鸾飞⑥,如椽健笔,檄书亲草。算平生白傅⑦风流,未可向、香山老。【注】①本词是陆游归居山阴后刘过寄给他的一首赠答词。刘过,南宋词人,屡举不中,流落江湖,布衣终身。词风、抱负近辛弃疾。②谪仙狂客:李白、贺知章之别称。③玉堂:唐宋时翰林院别称。④欲寻安道:晋王徽之雪夜乘小船自山阴往剡县寻访戴安道,经宿方至,及门而返。语人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戴?”⑤新诗《冰柱》:指构思奇巧之作,唐刘叉作《冰柱》诗,为人所称赞。⑥鸾飞:形容书法笔势奇妙。⑦白傅:指白居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起首二句,以“谪仙”李白和“狂客”贺知章作比,盛赞陆游诗才;而着一“好”字,总写归田之乐。

B.“玉堂”三句紧承上句,对比田园之乐与居官之乐和神仙境界,凸显归田之乐高过天上人间一切乐事。

C.“一夜”三句,作者自比王徽之,以戴安道比陆游,表现了对陆游殷殷思慕之情和欲至山阴切磋书艺的愿望。

D.词作构思新奇,节奏深沉明快;多用与陆游身份切合、情境相似的典故,与词境融合无痕,毫不晦涩。

(2)刘熙载《艺概》评此词“狂逸之中自饶俊致”。请结合词中画线语句,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6 分)

6.(6 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想到当初周瑜建功立业时,“ ”的年少英俊形象,感叹自己“ ” ,人生似梦而功业无成。

(2)《离骚》中,屈原表示不在乎别人是否了解自己,只在意自己内在品质美好的诗句是“ ,”。

(3)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吹奏乐器,其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许多古诗词中都有吟咏。例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 1 小题,9 分) 7.(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产品的大规模生产,网络的即时传播,都让受众置身于极为丰富、庞杂、宏大的信息轰炸中。按理说,量变带来质变。产量上去了,质量应该_______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有高原、无高峰”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各个艺术门类中。观众经常处于拿着遥控器却不知道看什么,看什么都一个样儿的处境,或者走出剧场的刹那,总有“_______”之感,甚至一些作品,看到开头、看到人物设置即知道后面的故事走向。

的确,_______ 的生活,时时处处都提供着超出人们经验的故事。人们之所以还需要艺术,并不止于艺术对生活的涌现与模仿,更重要的,艺术是对于生活的审美,最终达到浓缩、概括、思索。不肯在生活的矿脉中深耕细作、掘取黄金,只以肤浅、表面、大同小异的故事、桥段娱乐观众,最终结果是文艺的公信力越来越差。作为文艺工作者,自始至终都需秉承“六心”:对社会负责、对受众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初心;尊敬艺术、崇尚职业的真心…… 以及敬畏生活、深入生活、扎根生活的决心。同时,对于文化管理部门、艺术创作管理者、制作行业,也只有_______地张扬原创力,激发原创力,( )。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水涨船高似曾相识瞬息万变大张旗鼓

B.水过地湿素昧平生瞬息万变大张其词

C.水过地湿似曾相识沧海桑田大张其词

D.水涨船高素昧平生沧海桑田大张旗鼓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老化、固化、僵化才可能真正地被摆脱,进入千帆竞过、百舸争流的自由状态

B.才可能让作品摆脱真正的老化、固化、僵化,进入千帆竞过、百舸争流的自由状态

C.进入千帆竞过、百舸争流的自由状态,作品才有可能真正地摆脱老化、固化、僵化

D.才可能真正地让作品摆脱老化、固化、僵化,进入千帆竞过、百舸争流的自由状态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之所以还需要艺术,并不止于艺术对生活的再现与模仿,也不因为,是艺术对于生活的审美,最终达到浓缩、概括、思索。

B.人们之所以还需要艺术,并不止于艺术对生活的涌现与模仿,更重要的,是艺

术对于生活的浓缩、概括、思索,最终达到审美。

C.人们之所以还需要艺术,并不止于艺术对生活的再现与模仿,更重要的,是艺术对于生活的浓缩、概括、思索,最终达到审美。

D.人们之所以还需要艺术,并不止于艺术对生活的涌现与模仿,也不因为,是艺术对于生活的审美,最终达到浓缩、概括、思索。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1 小题,11 分)

8.(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引力是如何作用的,牛顿确实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直到爱因斯坦出现,人类① 。在1905 年之后,爱因斯坦对引力有了突破性的想法,他写了三篇改变物理学的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佐证了原子的存在、奠定了量子理论的基础并② 。在狭义相对论中,看似固定的物理量,例如质量、长度和时间,都会随着你的视角改变而发生变化。

我们对引力的现代认知表明,它的重要性远超古人的预计。引力不仅让物体留在地面上,也使得旋转的气体和尘埃云坍缩成了太阳系。引力和量子效应一起使得太阳核心发生核聚变,产生光和热,进而赋予了我们生命。在太空中进行的实验甚至表明,对生命而言,③ 。没有引力,植物的根系很难生长。在国际空间站上的一个实验已经证明,鸟类的蛋需要在有引力的环境中才会发育。在低重力环境下,人的骨质和肌肉都会流失。

引力仍然留守着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秘密。例如,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它会比其他的作用力弱得多。如果你怀疑这一点,可以试着用电磁力和它进行比较:一块小小的磁铁就能战胜整个地球所产生的引力,吸起一枚回形针。我们也还不知道如何把引力纳入量子力学的框架。但得益于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工作,这一基本作用力已不再完全是一个谜。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

(2) 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且以“我们”做其中一个分句的主语,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 个字。

四、写作(60 分)

9.(60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西方谚语说:好奇心害死猫。

法国作家法朗士说: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

请结合材料,以“好奇心”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2023 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1 小题,9 分)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有一个现象曾令翻译工作者沮丧、令旁观者雀跃:机器已经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不断提高智能。人们预测:有一天,人工智能通过不断地“深度学习”,也可以完成高质量翻译工作。姑且不论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完成高水平翻译,我想就“深度学习”提出一些思考。

作为译者,人——而非机器——也需要“深度学习”。译者往往被想象成静止的、具有固定“水平”的人。我的意见是:正相反。译者的每次翻译都是一次挑战,一

种自我提升,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这是翻译的美妙之处,也是翻译更接近手工艺者和艺术家的地方。

十余年前,我受委托将《论语》翻译成法语。之前,我翻译过《李白诗选》,但完整翻译《论语》对我来说依然是非常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渐渐明白了译者“深度学习”的必要性。在大部分情况下,如果没有专家的细致指导,读《论语》寸步难行。尤其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种各样的阐释相互叠加,一句原文有多种解释。而在最后的翻译定稿中,即便译者可以在注释中加入其他解释,正文也只能选用一种。这要求译者在统一语气、文风、思想、上下逻辑等基础上,最终负责任地使用一种解释,并用外语准确表达。因此,翻译《论语》,首先要学习《论语》,把各种版本都拿来读。在字里行间看出一段一段的基本含义,直到一种能够说服自己的意义从中浮现。这是一种历史的穿越,需让各个时代的解释像地质层般清晰展现,然后进行挑选,将它们与《论语》文本中一些意义较为浅显明确、无需阐释的语句尽可能“无缝连接” 。换句话说,最能进行无缝连接的解释,在上下文中最具逻辑性和说服力,这便是最佳选择。这是译者“深度学习” 的结果,也是译者真正的“责任制”:一个译者署名时,最重要、最需担负的责任不仅是语言的准确或语法的正确,更是译文内在逻辑的合理性。

多数情况下,译者并非真正的“内容”专家。老一辈翻译家,如傅雷,往往与原作者进行大量书信往来,渐渐弄明白一些不懂的东西;或跟随一位外国导师,研究一种思想、一位作者后再进行翻译。这说明即便是“业内的专业译者”,也要经过“深度学习” ,只不过这种“深度学习”的过程,在翻译之前就已完成。反言之,许多译本不合格的原因在于人们误以为翻译有秘诀,一旦掌握,就什么都可以翻译。假如有“专业译者” ,应是最善于学习——而且是“深度学习”——的译者。所以,译者越具备谦卑的心态,就越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越具备责任心,在道德和知识层面勇于担当,一部译著的价值就越高。艺术大师安格尔曾留下一句神秘的话,令人回味无穷:“素描是艺术的道德担当。”同样,翻译是文化交流的责任担当。这对翻译工作者提出极高要求,译者需要不断进行“深度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唯有达到这一层次后,译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媒介和坚实的“桥梁”,成为不同文化的深度学习者和“摆渡人” ,从而让读者感受到文化的博大,以及译者在当今世界中全新的力量。

(摘编自董强《让读者感受到文化的博大》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当今,人工智能日趋发达,人们预测人工智能通过不断地“深度学习”,也可以完成高质量翻译工作。

B.翻译的美妙之处是,译者的每次翻译都是一次挑战、一种自我提升,也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

C.傅雷等老一辈翻译家,也有“深度学习” ,不过这种“深度学习”的过程,往往在翻译之前就已完成。

D.作者认为许多译本不合格的原因在于译者缺少责任担当,不精读原著,过度使用翻译的相关秘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章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现象,提出了关于“深度学习”的一些思考。

B.文章第三段作者以自己翻译《论语》为例,论证译者参考各种译本的必要性。

C.文章以“我的意见是”“多数情况下”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定,立论审慎。

D.文章最后运用类比强调,译者要有谦卑心和责任心,要成为不同文化的“摆渡

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

A. 《论语》成书以来,各种各样的阐释相互叠加,如果没有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们就无法精通《论语》。

B.译者的知识水平不能保持固定不变,知识储备不能一劳永逸,译者需要永怀谦卑之心,不断学习充电。

C.署名意味着担责,译者最需担负的重要责任不是语言的准确或语法的正确,而是译文内在逻辑的合理性。

D.译者应该是手工艺者和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对译本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解答】 (1) D.“不精读原著,过度使用翻译的相关秘诀”错误,由原文第四段“许多译本不合格的原因在于人们误以为翻译有秘诀,一旦堂握,就什么都可以翻译”可知,作者并没有说“不精读原著”和“过度使用翻译的相关秘诀” 。故选:D。

(2) B.第三段证明观点应为“我明白了译者深度学习的必要性” 。故选:B。

(3) A.“没有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们就无法精通《论语》”过于绝对,原文是“如果没有专家的细致指导,读《论语》寸步难行”,且有限制词语“在大部分情况下” 。

C.“译者最需担负的重要责任不是语言的准确或语法的正确……” 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一个译者署名时,最重要、最需担负的责任不仅是语言的准确或语法的正确,更是译文内在逻辑的合理性”,二者是递进关系,不是并列关系。

D.“译者应该是手工艺者和艺术家”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译者的每次翻译都是一次挑战,一种自我提升…… 也是翻译更接近手工艺者和艺术家的地方”。

故选:B。

答案:

(1)D

(2)D

(3)B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1 小题,12 分)

2 .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过持续不断的资源汇聚、技术迭代、类型更新,近年来的网络视听内容生产发生了由量到质的提升。从业者逐渐走出了探索中的迷茫,开始向精品化方向掘进。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很多片方和创作者跳出了以往扎堆玄幻、灵异、惊悚等题材的窠白,转而深耕主旋律题材,靠真情的力量打动人,以精良的质感吸引人,试图为主流价值传播开掘更多艺术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一批精品力作脱颖而出,在网络用户中获得较高的评价和热烈的反响。

近几年,政府相关部门在引导网络视听生产走精品化道路的过程中,开始科学规划布局选题,积极、有效地引导视频网站和内容制作方调整供给侧。我们欣喜地发现,脚踏实地,聚焦当下社会热点与民生话题的网络视听作品越来越多。网络电影如《草原上的萨日朗》《藏草青青》等,网络剧《约定》《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纷纷着眼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支援边疆等时代主题。相较于传统影视剧,网络视听作品体量小,制片方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小,有时面对正在发生的火热现实能更快速灵活地做出反应,在聚焦某些具有时效性的新话题、新趋势与新现象方面拥有天然优势。此外,站在重要时间节点回望历史也已成为网络视听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与此同时,是作品形式的创新表达。网络视听作品从大屏转战小屏,势必从场面调度、景别构图、剪辑节奏及视觉风格等多层面进行富有针对性的革新,以适应当前移动优先的传播生态。网络视听主旋律创作逐渐摸索出一种与其他主旋律影视作品有所不同的视觉风格。除了网络电影、网络剧之外,微电影和短视频在推动主旋律影视创作形式革新方面也功不可没。正是多种因素合力带来的形式革新,铸就了主旋律网络视听作品相对平实、亲民且具有强烈网感的视觉风格。

在当下多屏互动、碎片阅读日益成为主要传播态势的接受环境下,网络视听作品的传播过程不仅打破了以往传统影视的时空禁锢,而且持续借助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等进行二次分发与社交传播,形成了多元交错的传播局面,为推动网络视听主旋律作品走近大众、使主流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做出有益探索。网络视听内容生产已经走出了过去野蛮生长与无序发展的混沌状态,日益呈现出守正创新、风清气正的精神面貌,这对于主旋律影视生产的多样化实在是可喜之事。

(摘编自宗俊伟《主旋律网络视听创作强势崛起》)

材料二:

“网络视听+”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在网络视听大会论坛上,各路大咖探讨了网络视听改变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京东方科技集团执行副总裁姚项军表示,光影系统将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场景中,还可以走进酒店大堂、电梯,内容的广泛接入,将使得城市光影的内容更为丰富。类纸屏幕新技术,将使得绘画、文物、古籍等内容更容易被千家万户触及。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冯博一表示,网络视听在营造新场景时,应更加注重当地居民的情感和故事,让新场景可以与当地居民产生情感互动。米未创始人兼CEO 马东认为,长视频和短视频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不存在短视频有一天全面取代长视频,因为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内容,满足的是人的大脑的不同需求。北京电影协会秘书长闫于京介绍,2013 年以来,网络传播平台有长足的发展,电影产品的质量总体提高的同时,网络电影产品的质量、技术、品类进步更是有目共睹的。美图秀秀的运营副总裁陈辉说,通过调研我们总结了“00 后”用户的十大兴趣品类,跟之前的“90 后”“95 后”都不太一样,古风、汉服和国潮在他们心目中能排到前十。他认为,中国整体的审美和品牌的自信日益提高,所以不管是内部的用户自身兴趣爱好,还是外部的大环境,都让新国风成为网络视听的下一个风口。

(摘编自汪兰、李雪艳《“网络视听+”让未来生活触手可及》)

材料三: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正式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 年12 月我国网民达9.89 亿,短视频用户猛增到8.73 亿。截至2021 年3 月日均使用时长达到了125 分钟,换言之,短视频占据人们的生活时间比吃饭、洗澡、读书、学习还多一些。报告还显示,20.4%的新网民第一次上网时使用的就是短视频应用,如此惊人的拉新力侧面反映出,短视频对时下互联网文化生活的刺激性影响。不难发现,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已从过去图文结构为主的平面体验,转变为现今视听结构为主的立体体验。

从自媒体兴起到企业全面媒体化,网络视听已深入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对网络视听的认知应当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相对于过去强调“文字的力量”,我们更需要关注“视听的力量”。网络视听产品能摆脱文字叙述的线性束缚,直接作用于网民的思想及行为层面。人类故事的载体不再以文字作品为主,而是以视听产品为主。

20 世纪,尼尔波兹曼推出其著作《娱乐至死》,告诫人们要警惕技术的垄断,

防范媒介危机。网络视听越发碎片化、肤浅化,逐渐脱离语境的趋势,似乎正印证危机的到来。我们不能忽视网络视听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它对于社会发展来说终究是一把“双刃剑”,倘若控制不当,所造成的威胁必然是颠覆性的。面对发展迅猛的网络视听行业,我们还是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用正能量牢牢地抓住网络视听领域的控制权。只有引领网络视听潮流,才能引导网络视听发展;只有将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社会不会被负能量的网络视听内容带偏。

(摘编自严奇《关注网络视听生活带来的多维体验》)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近年来网络视听内容向精品化方向发展的突出表现是,深耕主旋律题材,试图为主流价值传播开掘更多艺术空间。

B.越来越多的网络视听作品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与民生话题,有的则站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来回望历史。

C.多种因素合力带来的形式革新,铸就了主旋律网络视听作品相对平实、亲民且有强烈网感的视觉风格。

D.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等进行二次分发与社交传播,使网络视听作品走近大众、平民价值观深入人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A. 网络视听已深入网民生活,“网络视听+”让光影系统广泛应用于当下城市场景中,并与当地居民产生情感互动。

B.报告显示,截至2020 年12 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达8.73 亿,网民人数达9.89 亿,前者在后者中的占比已接近九成。

C.调查显示,人们看短视频占用的生活时间比吃饭、洗澡、读书、学习等还多一些,这说明短视频将全面取代长视频。

D.人们喜欢的是以图文结构为主的平面体验,而不是以视听结构为主的立体体验,这是因为文字的力量大于视听的力量。

(3) 在网络视听已深入生活的今天,我们应该对网络视听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所给材料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解答】 (1) D.“使网络视听作品走近大众、平民价值观深入人心”曲解文意。材料一第四段说的是“持续借助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等进行二次分发与社交传播……为推动网络视听主旋律作品走近大众、使主流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做出有益探索”“平民价值观”不等于“主流价值观”“有益探索”和“使主流价值理念深入人心”程度不同。

故选:D。

(2) A.“让光影系统广泛应用于当下城市场景中,并与当地居民产生情感互动”时态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光影系统将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场景中”“网络视听在营造新场景时,应. ……让新场景可以与当地居民产生情感互动”。

C.“短视频将全面取代长视频”错解文意。材料二第二段是“长视频和短视频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不存在短视频有一天全面取代长视频,因为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内容,满足的是人的大脑的不同需求”。

D.选项于文无据。材料三第二段是“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已从……立体体验”“相对于过去强调文字的力量,我们更需要关注视听的力量”“人类故事的载体不再以文字作品为主,而是以视听产品为主”。

故选:B。

(3)材料一主要介绍主旋律网络视听创作强势崛起的现状,让我们看到网络视听发展的现状及可期的未来。从第一段“经过持续不断的资源汇聚、技术迭代,类型更新,近年来的网络视听内容生产发生了由量到质的提升。从业者诼渐走出了探索中的迷茫,开始向精品化方向掘进”,第四段“在当下多屏互动、碎片阅读日益成为主要传播态势的接受环境下………为推动网络视听主旋律作品走近大众、使主流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做出有益探索”等内容可以总结出: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视听的现状:网络视听内容生产已由野蛮生长无序状态到日益出现守正创新、风清气正的状态,其未来可期。

材料二则侧重网络视听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各种积极改变。从第二段“类纸屏幕新技术,将使得绘画、文物、古籍等内容更容易被千家万户触及”网络视听在营造新场景时,应更加注重当地居民的情感和故事,让新场景可以与当地居民产生情感互动~2013 年以来,网络传播平台有长足的发展,电影产品的质量总体提高的同时,网络电影产品的质量、技术、品类进步更是有目共睹的”等内容可以总结出:正确认识网络视听的积极影响:网络视听能给我们带来多维体验,让未来生活触手可及。材料三比较全面,既有积极的评价,又有对其危害的前瞻,从第一段“不难发现,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已从过去图文结构为主的平面体验,转变为现今视听结构为主的立体体验”,第三段“我们不能忽视网络视听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它对于社会发展来说终究是一把‘双刃剑’ ,倘若控制不当,所造成的威胁必然是颠覆性的。面对发展迅猛的网络视听行业,我们还是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用正能量牢牢地抓住网络视听领域的控制权”等内容可以总结出:全面、辩证的来看待其可能存在的缺陷:作为双刃剑,若控制不当,会造成颠覆性的威胁,我们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掌握控制权。

答案:

(1)D

(2)B

(3) ①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视听的现状:网络视听内容生产已由野蛮生长无序状态到日益出现守正创新、风清气正的状态,其未来可期。②正确认识网络视听的积极影响:网络视听能给我们带来多维体验,让未来生活触手可及③全面、辩证的来看待其可能存在的缺陷:作为双刃剑,若控制不当,会造成颠覆性的威胁,我们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掌握控制权。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1 小题,15 分)

3 . (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分钱硬币

刘树仁

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掏给柜台十二枚一分钱硬币,售货员老刘点了两遍,十一枚。

小男孩叫义子,急得快哭了,又翻兜又瞅地下,没有。明明装来十二枚,买两本作业本,5 分钱一本,买一块橡皮,2 分钱,正好钱少了一枚!

售货员刘德田戴着缺了一条腿的老花镜,趴在柜台上,身子往义子跟前探了探,脸上带笑地说:“甭找了,给你,以后……”没等话说完,里屋传来一声咳嗽:“不行,差钱不能拿走。”随着话声、咳嗽声,里屋走出一位躬腰、头罩头巾的老妇人。

“让孩子先用,这孩子常来,我认得。前几天还来打一瓶子醋呢,下次让孩子再

补上。”刘德田这么一说,老妇人也不再阻止,只是转身前瞪了男孩一眼。

男孩义子怯生生地接过作业本和橡皮,眼里噙注了泪,突然向他们一个深鞠躬,转身一溜烟跑走了。

当时,县、乡为方便群众生活,在个别大村中办起代销点。刘德田老婆常年有病,干不了生产队的农活,又有一个残疾儿子,属于村里特困户,在乡、村的照顾下,他办起了代销点,代购代销,赚点小利,维持着一家生活。

义子和售货员刘德田不是同村,相距有四五里。义子本想下回买东西时还上那一分钱,没成想,他落户东北的叔叔来了,第二天天不亮就带他去了东北。

义子的奶奶,在他五岁时就已病死。爷爷也常年有病卧床,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母二人支撑。义子八岁,到了入学年龄,家里供不起,母亲把他拽在怀里,抚摸着儿子的头说:“儿呀,咱不上学,跟娘到地里逮蝈蝈,你不是喜欢听蝈蝈叫吗?”

义子挣脱娘的手说:“不,我要读书。”孩子的话像一根钢针扎疼了娘的心,娘流下了眼泪:“孩子,咱家穷,不穷你叔叔能去东北做倒插门的女婿吗?”缓了缓,娘泪眼婆娑地瞅着儿子又说:“孩子,咱没钱,吃盐都靠……”

“娘,我有钱,我自己挣钱。”

“傻孩子,你咋能挣钱?”

“我能,我去够槐籽,晒干卖钱。还有,还有树上的‘爬爬皮’ ,都能卖钱。”

在农村,各处长满树木,柳树、榆树、枣树、槐树、杏树、桃树……有些叶或果不但能食用,还能卖钱呢。槐树就是其中一种,它长着椭圆形的小叶片,在每个枝头都长出一嘟噜籽粒,像高粱穗一般大小。每到春天,有人专门去野外、村头采摘,回家晒干,拿去卖钱。义子就是看中了这些,说给娘听的,娘听后,笑着点了义子的额头。

别看义子是个小孩子,在村里,他能按辈分叫出大伯婶婶称呼,人人都夸这孩子有礼貌,懂事,还勤快,是个好孩子。外人夸,自家人也喜欢,难怪前几年东北叔叔带他去,他哭着闹着没跟着去呢。这次叔叔带走他,是因为叔叔再等上几年就在林业部门退休,叔叔两口子无子无女,是准备让他以后接班呢。

义子靠采摘槐树籽、摸“爬爬皮”,还有夏天晒干草卖钱,还真供自己上了学,上到了三年级。“爬爬皮”,是蝉虫蜕下的壳,壳皮留在树干上,矮处的“爬爬皮”,一伸手就够到,高处的用竹竿一桶,就能掉下来。可够槐花籽穗就不这么容易了,长杆上绑一铁钩,铁钩是父亲做的,用它够树上的槐籽。钩上后,还需拧杆,拧断槐枝,槐穗才能掉下来。拧杆不但需要力气,还得有点经验与技巧,不然,带穗的槐枝也是拧不断的。

一棵树的槐籽也不是他一人够,往往有多人采够过。低处早被人够走,他就爬树够高的。小小身子,贴在树枝上,两腿牢牢夹住树枝,如同绑在一起,树枝左右晃动,他也随着晃,一点也不惧怕。两手够不到,就再拿竹竿够,好像非把整棵树的籽穗够完不可。

村里人看见,常担心地和义子父母学舌,让他们嘱咐儿子,不要爬那么高,掉下来可不得了。在饭桌上,当娘的常常念叨他要小心,高枝上的咱不去够。义子回娘话:“娘,我听你的。放心,我没事。”

义子从八岁开始够槐籽卖,到十二岁,还真的安然无恙。他收集的这些不起眼的东西,也真够他交学费,还有剩余。家中称盐打醋,他有时还贡献点呢。

义子跟着叔叔去了东北,但一分钱硬币仍像一块石头压在他心头,不能释怀。他想不到一分钱硬币已被刘德田老两口拾到了。是义子买完东西走后,老妇人扫屋

地,在砖缝里发现的。刘德田上前捡起来,掂了掂,沉思地向老伴说:“没错,是那孩子掉下的。记住,下次不要孩子还了。”刘德田老婆这时也自责地说:“我错怪人家孩子了。”说着,抬起右臂抹了抹双眼。

一转眼二十年过去,人们早已不把一分钱当钱了。

一个无风无云的下午,夕阳照着一片原野。原野上一对男女在一堆长满枯草的土坟前叩头跪拜,一摞黄澄澄的冥币燃烧着,火舌漫过人头,女人用手中的木棍不断拨弄着纸灰,纸灰燃烧在坟前。男人低头念着:“大伯、大娘,义子带媳妇看您二老来了!给您二老还钱来了!我来晚了,原谅义子吧。您残疾儿子办起了超市,两个孙子赶上大人高了,我们都有钱了,您二老放心吧,任意花吧,花不完。”寂静的田野,一堆火焰燃烧着,纸灰飞腾着、飞腾着。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小说开头极为简练,以特写笔法呈现给读者一幅生动传神的图画:一老一少隔柜台掏、点硬币,似无声而有意,有激趣之效。

B.小说叙述乡、村两级照顾刘德田,让他开代销点维持生计,表现了特殊时期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扶助,为小说增添了亮色。

C.小说以一分钱硬币为线索串联情节:义子欠钱——计划还钱未成——惦念还钱——坟前还钱,事件时间跨度很长但头绪清楚。

D.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虽然同写流泪,但两处眼泪的内涵不同:前者是义子委屈与感激的泪,后者则是刘德田老婆释怀的泪。

(2)小说中义子人如其名,有情有义,形象丰满、生动,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两段删去为宜。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解答】(1) D.“后者则是刘德田老婆释怀的泪”错误。由原文“刘德田老婆这时也自责地说:‘我错怪人家孩子了’”可知,后者则是刘德田老婆懊悔的泪。

故选D。

(2)文意通过正侧结合来塑造义子的形象。

由原文“娘,我有钱,我自己挣钱”“‘傻孩子,你咋能挣钱?’‘我能,我去够槐籽,晒干卖钱。还有,还有树上的爬爬皮,都能卖钱”可知,当娘说咱们没钱不上学时,义子说自己能挣钱;结合“男孩义子怯生生地接过作业本和橡皮,眼里噙注了泪,突然向他们一个深鞠躬,转身一溜烟跑走了”可知,为了表示感谢,向刘德田鞠躬后离开。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义子的懂事、要强。

由原文“别看义子是个小孩子,在村里,他能按辈分叫出大伯婶婶称呼,人人都夸这孩子有礼貌,懂事,还勤快,是个好孩子”可知,义子虽然是小孩子,却能按辈分叫出大伯婶婶的称呼,人人都夸他是个好孩子。通过他人的评价等,从侧面表现义子的勤快、讲礼貌。

由原文“义子从八岁开始够槐籽卖,到十二岁,还真的安然无恙。他收集的这些不起眼的东西,也真够他交学费,还有剩余”和“义子跟着叔叔去了东北,但一分钱硬币仍像一块石头压在他心头,不能释怀”可知,八岁开始够槐籽卖,交完学费还有剩余,一分钱使他不能释怀,诵过概括性的叙事,体现义子的执着与坚韧。

(3) 先亮明观点,不同意。理由如下:

从情节安排上看,结合“原野上一对男女在一堆长满枯草的土坟前叩头跪拜,一摞黄澄澄的冥币燃烧着,火舌漫过人头,女人用手中的木棍不断拨弄着纸灰,纸

灰燃烧在坟前。男人低头念着:‘大伯大娘,义子带媳妇看您二老来了!给您二老还钱来了!我来晚了,原谅义子吧’”可知,义子带媳妇来看二老,给二老还钱来了。最后两节写义子携妻子回来向二老归还所欠的一分钱,因二老已断,焚化纸钱代之,是小说故事情节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从人物刻画上看,由原文“义子跟着叔叔去了东北,但一分钱硬币仍像一块石头压在他心头,不能释怀”可知,所“欠”区区一分钱,一分钱硬币像一块石头压在他心头,不能释怀,二十年后赶回来归还,大大丰富了义子诚信的品格。

从主旨揭示看,结合“一个无风无云的下午,夕阳照着一片原野。原野上一对男女在一堆长满枯草的十坟前叩头跪拜,一摞黄澄澄的冥币燃烧着,火舌漫过人头,女人用手中的木棍不断拨弄着纸灰,纸灰燃烧在坟前”可知,一对男女在一堆长满枯草的土坟前叩头跪拜,一摞黄澄澄的冥币燃烧着。最后两节坟前跪拜祷告、焚化纸钱等情节完成还钱的心愿,表达的主旨向善向上。

答案:

(1)D

(2) 文章通过正侧结合来塑造义子的形象。

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义子的懂事、要强,如向刘德田鞠躬离开,向娘表示“……我自己挣钱”等。②通过他人的评价等,从侧面表现义子的勤快、讲礼貌,如在村里,他能按辈分叫出大伯婶婶称呼,人人都夸他。③通过概括性的叙事,体现义子的执着与坚韧,如“八岁开始够槐籽……还有剩余”“一分钱……不能释怀”。

(3) 不同意。

理由如下:①从情节安排上看,最后两节写义子携妻子回来向二老归还所欠的一分钱,因二老已逝,焚化纸钱代之,是小说故事情节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②从人物刻画上看,所“欠”区区一分钱,一直像一块石头压在义子心头,不能释怀,二十年后赶回来归还,大大丰富了义子诚信的品格。

③从主旨揭示看,最后两节坟前跪拜祷告、焚化纸钱等情节完成还钱的心愿,表达的主旨向善向上。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1 小题,19 分) 4.(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章邯已破项梁,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大破之。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章邯军钜鹿南棘原。赵数请救于楚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怀王遣沛公西入关。三年冬十月,宋义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秦围赵急,宜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运筹策,公不如义。”十一月,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籍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羽为上将军。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军

救钜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A.赵数请救于楚/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B.赵数请救于楚/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C.赵数请救于楚/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D.赵数请救于楚/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城郭,古义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从春秋直到明清,除秦始皇的咸阳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

B.上将军,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春秋时期已有,秦因之,汉不常置,金印紫绶,位次于上卿,职掌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

C.籍,项羽本名项籍,字羽。古人有名有字,自称时称名,如“楚王阴令籍诛之”;尊称他人时称字,如“遥想公瑾当年”。

D.辕门,古代君王出巡途中休息时,以车作为屏障,翻仰两车,车辕相向以表示门,称为“辕门” 。后指宫殿的大门或衙署的内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秦将章邯打败项梁之后,认为楚地的兵事不值得忧虑,于是率军北渡黄河去攻打赵国,荡平邯郸后又兵围钜鹿。

B.楚王命宋义统兵救赵,项羽认为秦军围困赵军,形势紧急,应该迅速率军和赵军相配合,宋义观望不前,招来杀身之祸。

C.项羽杀掉卿子冠军后威震楚国,于是先派兵两万渡过黄河,援救钜鹿,后又截断章邯所修的甬道,包围王离,击退秦军。

D.项羽军队奋勇杀敌,以一当十,诸侯军队心存恐惧,项羽从此成为诸侯军的上将军,各路诸侯归他统一指挥。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运筹策,公不如义。

②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军救钜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解答】 (1) “因”翻译为于是,句首连词,可在其前断句,排除AD ;“诸别将”是各路军队的将领,是后文的主语,可在其前断句,排除B 。译文:赵王多次向楚王求救。楚王召见宋义,与他商议事情,非常高兴,于是任命他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领兵救援赵国。各路军队的将领都交付宋义管辖,他的名号是“卿子冠军”。

故选:C。

(2) D.“后指宫殿的大门或衙署的内门”错误,“辕门”后指军营之门或官方衙署的外门。

故选:D。

(3) A.“秦将章邯…… 兵围钜鹿”错误,根据原文“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

围之”可知,张耳与赵王歇逃入钜鹿城,包围钜鹿的是 (秦将) 王离而不是章邯。故选:A。

(4) ①“被坚”,身披坚硬铠甲;“执锐”,手执锐利的武器;“如”,比得上;“坐运筹策”,运筹帷幄,制定策略。译文:身披铠甲、手执锐利的武器 (冲锋陷阵) ,我比不上您;运筹帷幄,制定策略,您比不过我。

②“是时”,这个时候;“冠”,据第一位,压倒;“军救钜鹿者”,定语后置句,“救钜鹿军”,救援钜鹿的(诸侯)军队;“纵”,发,释放。译文:正当这个时候,楚军的威势压倒了所有的诸侯军队,救援钜鹿的(诸侯)军队有十余座营垒,没有谁敢发兵出击。

答案:

(1) C

(2)D

(3) A

(4) ①身披铠甲、手执锐利的武器(冲锋陷阵),我比不上您;运筹帷幄,制定策略,您比不过我。

②正当这个时候,楚军的威势压倒了所有的诸侯军队,救援钜鹿的(诸侯)军队有十余座营垒,没有谁敢发兵出击。

参考译文:

章邯已经击败了项梁,认为楚地的兵事不值得忧虑,于是渡过黄河,向北进击赵国,大败赵军。 (章邯) 率军抵达邯郸,将城中百姓都迁徙到黄河以北,铲平了邯郸的城郭。张耳与赵王歇逃入钜鹿城, (秦将)王离包围了钜鹿。章邯驻军在钜鹿之南的棘原。赵王多次向楚王求救。楚王召见宋义,与他商议事情,非常高兴,于是任命他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领兵救援赵国。各路军队的将领都交付宋义管辖,他的名号是“卿子冠军” 。怀王(又) 派遣沛公向西进入函谷关。秦二世三年冬天十月,宋义率军到达安阳,停留四十六日不进军。项羽说:“秦军围困赵军,形势紧急,应该迅速率军渡过黄河,楚军在外进攻秦军,赵军在内接应楚军,打败秦军就是必然的了!”宋义说:“不对。咬牛的牛虻是不能制服虱子的(喻钜鹿城小而坚,奏军不能马上攻破它)如令秦军进攻赵军,打胜了军队就会疲惫,我们可乘秦军疲惫之机 (发起进攻);打败了,那么我们就可率军擂鼓西进,一定能攻下秦国。因此不如先让秦、赵两军相斗。身披铠甲、手执锐利的武器(冲锋陷阵) ,我不如您;坐在军帐内策划军事方略,您不如我。”十一月,项羽早晨进见上将军宋义,就在营帐中斩了宋义的头,出帐后下令军中说:“宋义与齐国合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了他!”这时,诸将都因恐惧而屈服,没有谁敢反抗。(他们) 都说:“首先拥立楚王的,就是将军家中的人。现在将军又诛除了叛乱之人。”于是共同推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派桓楚向 (楚) 怀王报告情况。怀王于是让项羽担任上将军。项羽既已杀掉卿子冠军,威震楚国。于是他派遣当阳君 (英布)、蒲将军领兵二万士兵北渡黄河,援救钜鹿。战事稍稍有利,就截断章邯所修的甬道,王离的军队(因而) 粮食短缺。项羽于是率领全军渡过黄河,凿沉所有船只,打破锅甑,烧毁营舍,只携带三天的粮食,以此表示军队必将决一死战,毫无退还之意。于是楚军一到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交战,经过九次交锋,大败秦军,章邯率军撤退。诸侯的军队这才敢进击秦军,于是杀掉 (秦将) 苏角,俘虏王离。这时,楚兵的威势盖过了各路诸侯军队,救援钜鹿的(诸侯)军队有十余座营垒,没有谁敢发兵出击。等到楚军进攻秦军,诸侯的将领都在营垒上观望。楚军战士无一不是以一当十,喊杀声惊天动地,诸侯军队

人人都惴栗恐惧。于是打败秦军之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诸侯将领进入辕门,没有一人不是跪着前行。没有谁敢仰视(项羽)。项羽从此才成为诸侯军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归他统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1 小题,9 分)

5.(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寄陆放翁

刘过①

谪仙狂客②何如?看来毕竟归田好。玉堂③无此,三山海上,虚无缥缈。读罢《离骚》,酒香犹在,觉人间小。任菜花葵麦,刘郎去后,桃开处、春多少。一夜雪迷兰棹。傍寒溪、欲寻安道④。而今纵有,新诗《冰柱》⑤,有知音否?想见鸾飞⑥,如椽健笔,檄书亲草。算平生白傅⑦风流,未可向、香山老。【注】①本词是陆游归居山阴后刘过寄给他的一首赠答词。刘过,南宋词人,屡举不中,流落江湖,布衣终身。词风、抱负近辛弃疾。②谪仙狂客:李白、贺知章之别称。③玉堂:唐宋时翰林院别称。④欲寻安道:晋王徽之雪夜乘小船自山阴往剡县寻访戴安道,经宿方至,及门而返。语人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戴?”⑤新诗《冰柱》:指构思奇巧之作,唐刘叉作《冰柱》诗,为人所称赞。⑥鸾飞:形容书法笔势奇妙。⑦白傅:指白居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词作起首二句,以“谪仙”李白和“狂客”贺知章作比,盛赞陆游诗才;而着一“好”字,总写归田之乐。

B.“玉堂”三句紧承上句,对比田园之乐与居官之乐和神仙境界,凸显归田之乐高过天上人间一切乐事。

C.“一夜”三句,作者自比王徽之,以戴安道比陆游,表现了对陆游殷殷思慕之情和欲至山阴切磋书艺的愿望。

D.词作构思新奇,节奏深沉明快;多用与陆游身份切合、情境相似的典故,与词境融合无痕,毫不晦涩。

(2)刘熙载《艺概》评此词“狂逸之中自饶俊致” 。请结合词中画线语句,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解答】 (1) C.“欲至山阴切磋书艺的愿望”表述不当,无文本依据。“一夜雪迷兰棹。傍寒溪、欲寻安道”词人自比王子猷,以戴安道喻陆游,表达对他的仰慕。表达作者对陆游的思慕和希望他重新出山为心中之理想再次奋斗的劝勉,没有欲至山阴切磋书艺的愿望。

故选C。

(2) 用“鸾飞”形容书法笔势奇妙,用“如椽健笔”称颂写作才能杰出,运用奇特想象和夸张、比喻等辞格,盛赞陆游既能写作文采斐然的美妙诗词,又能写出掷地有声的征召檄文。

“算平生白傅风流,未可向、香山老”的意思是:万万不可如白居易,在归田之中了此一生。使用事典,才人怜英雄,刘过认为兼具诗才将略的陆游应该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而不应在田园之中看韶华流逝、岁月渐老,最终虚度此生。

文思飞扬,热情奔放,刘过并非没有看到朝廷苟且偷安,主和派手握重权,有志之士一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的现状,只是,虽然历经坎坷,一事无成,他却仍然无法忘记自己收复中原、一统江山的理想。这种明知前路艰险,却依然毫不畏惧的精神令人感动。

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含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气氛”是什么?我们的很多感受都源于空间中的气氛,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官系统去感知,而我们的心情(内在因素)也会对感受气氛的结果有所影响。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一个准确的词汇去定义气氛,它更像一个信号,被捕捉、被感知。有时艺术家并没有用语言对作品进行一些解释,但人们依旧能通过他的作品感知他所想表达的内容,而这更像是一种默契,属于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 位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的艺术作品“Hausur”就是解释“气氛”一词很好的例子。“Hausur”是一栋由葛雷格·施奈德在1985年精心改造的房屋。对于观者而言,建筑内的房间已经不再是正常意义上的房间了,因为只有运用全部的感官才能体会每个空间,体会独属于作品的唯一的气氛。每件艺术品、每场艺术展都有着唯一性,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氛围都会让观者有不同的感受,而观者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其感官勾勒着自己眼中的世界。艺术作品释放的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我们的大脑,大脑再综合所有信号,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我们的感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思考的过程,但这种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单向的,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感受再用某种形式传回某个空间,使其转化为另一种气氛,从而再次被发现、被感受。 气氛是属于自然的固定组成部分,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感受。这种方式即艺术方法,它常以特殊的方式引起我们注意,这种方式和艺术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会被拘束,但同时基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反过来观察,气氛对于自然也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因为它不同于科学技术那样有着清晰的理解方式。 综上来看,气氛可以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到艺术中。 感官是气氛的创造与体味的桥梁。 例如听觉。声音的传播快速、直接,情感的传递也十分高效。在法国艺术家塞菜斯特·布谢·穆日诺名为《无题》的声音装置作品中,他运用设备使媒介间有不同的运动状态,从而以声音来表达视觉的信息。这组作品在无规律的碰撞声音中反而形成了一种诗意,漂浮在水面的瓷碗在无规律的碰撞中产生了清脆的共

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宣泄出奇制胜黯然 失色风马牛不相及 B. 涣然乐不可支利令智昏屡试不爽 C. 陷阱上行下效唾手可得举步为艰 D. 缘分釜底抽薪属鸡 过河真知灼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任何个人的 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B. 请柬的封套上,蝇头小楷,恭恭敬敬地写着“敬请阖府光临”。 C. 将军从 头到脚都是用神韵写出来的,从军装到军鞋,大到军服的设计,小到纽扣的选用,无不彰显出一位军人应有的质朴和威严。 D. 沉迷网络使一些青少年从痴迷到不能自拔,不仅影响了学业,而且荒废了青春,还可能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们欢迎各国优秀足球队,但反对那些在世界杯外围赛出不了线,在洲际杯赛不能拿冠军的球队,那种冠军梦与当今世界先进足球队格格不入。 B. 从1988年起,英 国政府在清理烂摊子的过程中,一方面将那些没有希望清除的赤字,彻底地包袱抖出来,另一方面也提供一定的资金,将一些部门私人化。

C. 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京津两地人民当天的生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随着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高铁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D. 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激励政策:购置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免征电价、油价、停车费及通行费。 二、填空题 4、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1),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2),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4)最爱湖东行不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6),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7)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8),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1、翻译下列句子。(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人恒敬之。非以其之名为贵吾身贱也。(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吾日三省吾身 B. 匹夫不可夺志也 C.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角(jiǎo)落木圭 (guī) 混 (hùn) 沌一丘之貉 (hé) B. 豆豉 (chǐ) 应届 (yīng) 应届考生既往不咎 (jiū) C. 洗马蓦 (mù)然遏 (jié)制暴虎冯 (píng)河 D. 肄 (yì)业筵 (yán)席言简意赅 (g āi) 戛 (jiá)然而止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当下的教育体系已经走出传统模式,但是仍然受到传统思维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B. 这次发射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3次飞行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58次飞行。 C.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们对于如何快速、有效地破解病毒这一难题,也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意见和建议。 D. 通过查找、筛选、分类、整理,使我们建立起可信可靠的中华辞赋数据库,这是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福音。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季怀属马,母亲王氏属羊,在旧时婚配习俗中,他们理所当然的被街坊四邻认为是“绊马索”和“大羊小羊”。 B. 我们看过很多网络小说,听

过很多创业传奇,但这一段不期而遇的创业历程,却是让人始料未及的一番遭遇。 C. 突然间,我恍然大悟,这不就是《红楼梦》里贾母提到的“千红一窟”吗?原来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就在我们一张张小小的课桌上。 D. 从《乌兰牧骑的孩子》里我们感受到了那些灵魂闪光的时刻,也找到了编造弥天大谎时的良苦用心,而艺术追求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则更让人啼笑皆非。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卢象昇,字建斗,宜兴人。天启二年进士,崇祯七年迁御史。八年巡按浙江,不久遭母丧归。象昇虽文士,而廉知民间疾苦。九年遭父丧归。十年外艰服阕补御史,复以母忧归。十三年起御史,巡按四川。象昇初闻警,即请敕练兵,自当一面。及命下,遂自发百分之一百五之兵,皆山、陕、宣、大有力之精也。象昇得兵十一月,大小数十战,无日不战,无战不利。明年就迁右副都御史。十二年十月十三日,召对平台。诏以赵光远领中军为监军,而象昇虑其扰乱军心,引光远至水次隔营而去。十三日黎明视师分道而出且战且行候骑屡报入告象昇一日夜驰三百里赴大名屡上书请缨又不允临城下而三日无援已不食 三日矣我兵万余四面受敌营中无一人言降者亦无一人言援者时欲入 城为援象昇曰:“孤城不可入者二。”乃趋南门而去。至南尚店遇周仕凤兵八百止之曰:“与我俱南者昌平军也。”仕凤从之。象昇至蒿城岭遇总兵虎大威军又止之曰:“尔兵且与我俱南者。”大威又从之。象昇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2024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青睐草长莺飞熨帖委曲求全 B. 帐篷坐收渔利博弈融会贯通 C. 汲取针砭时弊辐射优柔寡断 D. 恣睢改头换面蝉联振聋发聩 答案:C 解析:A项中“熨帖”的“帖”应写作“贴”,B项中“帐篷”的“帐”应写作“账”,D项中“恣睢”的“睢”应写作“睢”。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获取、分析、挖掘、利用变得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如数据泄露、数据侵权、数据安全等问题。 B. 尽管很多网友对节目第二季的整体评价出现了下滑,认为没有第一季好看,但我觉得这一季的《中国好声音》还是值得一瞧的。 C. 在近期开展的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中,有多个作品入选,其中以中青年曲艺演员的表演为主,也兼顾了老年观众的欣赏需求。 D.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表现厨艺师父在制作美食过程中对食材的敬畏及对食物的尊重,传递出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及道德观,从而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答案:D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获取、利用、分析、挖掘”。B项前后矛盾,“整体评价下滑”与“值得一瞧”自相矛盾。C项成分残缺,应在“其中”后面加上“表演”。 3、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自由是一种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犹如空气,犹如阳光。 B. 暮色四合,远方的山影依稀可辨。而近处的房屋,已经灯火阑珊。 C. 无论是临水的轩榭,还是跨水的回廊,都体现了设计者对于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D. “纳米”、“信息化”、“全球化”一时间风起云涌,令人有如醉如痴的感觉。 答案:A 解析:A项将“自由”比喻为“空气”和“阳光”,B项中的“灯火阑珊”不是比喻;C项中的“体现了……深刻理解”没有运用比喻;D 项中的“风起云涌”和“如醉如痴”没有运用比喻。 二、阅读理解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夫怨不在大,可恶不在大也。隙穴之能毁人,智小而谋强;灾屯之能害己,事微而智足者多之。善用之者,翻为利而不穷;善塞之者,旋至祸而不振。见可忧而忧之者,愚人也;见可喜而喜之者,亦愚人也。譬如馈食,不时不可食;食不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1 小题,9 分)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有一个现象曾令翻译工作者沮丧、令旁观者雀跃:机器已经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不断提高智能。人们预测:有一天,人工智能通过不断地“深度学习”,也可以完成高质量翻译工作。姑且不论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完成高水平翻译,我想就“深度学习”提出一些思考。 作为译者,人——而非机器——也需要“深度学习”。译者往往被想象成静止的、具有固定“水平”的人。我的意见是:正相反。译者的每次翻译都是一次挑战,一种自我提升,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这是翻译的美妙之处,也是翻译更接近手工艺者和艺术家的地方。 十余年前,我受委托将《论语》翻译成法语。之前,我翻译过《李白诗选》,但完整翻译《论语》对我来说依然是非常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渐渐明白了译者“深度学习”的必要性。在大部分情况下,如果没有专家的细致指导,读《论语》寸步难行。尤其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种各样的阐释相互叠加,一句原文有多种解释。而在最后的翻译定稿中,即便译者可以在注释中加入其他解释,正文也只能选用一种。这要求译者在统一语气、文风、思想、上下逻辑等基础上,最终负责任地使用一种解释,并用外语准确表达。因此,翻译《论语》,首先要学习《论语》,把各种版本都拿来读。在字里行间看出一段一段的基本含义,直到一种能够说服自己的意义从中浮现。这是一种历史的穿越,需让各个时代的解释像地质层般清晰展现,然后进行挑选,将它们与《论语》文本中一些意义较为浅显明确、无需阐释的语句尽可能“无缝连接” 。换句话说,最能进行无缝连接的解释,在上下文中最具逻辑性和说服力,这便是最佳选择。这是译者“深度学习” 的结果,也是译者真正的“责任制”:一个译者署名时,最重要、最需担负的责任不仅是语言的准确或语法的正确,更是译文内在逻辑的合理性。 多数情况下,译者并非真正的“内容”专家。老一辈翻译家,如傅雷,往往与原作者进行大量书信往来,渐渐弄明白一些不懂的东西;或跟随一位外国导师,研究一种思想、一位作者后再进行翻译。这说明即便是“业内的专业译者”,也要经过“深度学习” ,只不过这种“深度学习”的过程,在翻译之前就已完成。反言之,许多译本不合格的原因在于人们误以为翻译有秘诀,一旦掌握,就什么都可以翻译。假如有“专业译者” ,应是最善于学习——而且是“深度学习”——的译者。所以,译者越具备谦卑的心态,就越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越具备责任心,在道德和知识层面勇于担当,一部译著的价值就越高。艺术大师安格尔曾留下一句神秘的话,令人回味无穷:“素描是艺术的道德担当。”同样,翻译是文化交流的责任担当。这对翻译工作者提出极高要求,译者需要不断进行“深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唯有达到这一层次后,译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媒介和坚实的“桥梁”,成为不同文化的深度学习者和“摆渡人” ,从而让读者感受到文化的博大,以及译者在当今世界中全新的力量。 (摘编自董强《让读者感受到文化的博大》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今,人工智能日趋发达,人们预测人工智能通过不断地“深度学习”,也可以完成高质量翻译工作。 B.翻译的美妙之处是,译者的每次翻译都是一次挑战、一种自我提升,也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

2023年高三毕业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年高三毕业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似乎在一夜之间,周围不少朋友都在讨论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有人用它即兴创作诗歌,有人试图用它设计小说大纲,还有程序员用它解决工作问题……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这个数据恐怕是言过其实了,但至少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鲜。比如,不少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不过,很多人工智能客服带给人的感受实在一言难尽,机械重复的话术、“礼貌”而毫无信息增量的反馈等,都让人“想摔手机”。Ch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 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有人让ChatGPT写一篇时评,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中规中矩”。有自媒体运营者试图让ChatGPT分析某国产车品牌能否打败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点和简要论述的分析短文。对于一些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也能“应对 自如”。它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还可以有 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 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目前,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例如,有人用杜撰的学术概念“镜像等离子规范场”提问,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不懂装懂地卖弄“学识”。而在回答一些社会问题时,尽管人工智能输出了看似结构完整的文章,但不少答案依然“驴唇不对马嘴”,或者充满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对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之所以大学生很快“爱上”这款程序,是因为大学里不少作业并不真正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重复教科书中的现成理论,再加上一点网络上能搜到的案例即可。 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实则只是无意识的表现。比如,比起创作一篇小说或写一篇原创散文,人工智能更容易成为一个“诗人”,这是因为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抽象,也更容易通过组合不同词语实现模仿;还有人喜欢用人工智能作画,敲几个关键词,就能输出一幅基本功扎实的画作,但说实话,这些画充其量只是替代了某些“艺术工厂”的流水线式生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说一无是处。人工智能学者王咏刚就认为:“无论是AI对话、AI写文章还是AI作画,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固有的非 确定性、发散性、天马行空的特点,恰好可以成为激发人类灵感的好帮手。”人 的灵感并非从天而降的,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扮演“巨人”角色,让创造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摘编自王钟的《看似无所不能,ChatGPT会不会成为行业“终结者”》,《中国青年报》2023年02月07日) 材料二: ChatGPT是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研发的最新聊天机器大模型。现实生活中,各种应用软件里的机器人客服,以及苹果手机的Siri,国产智能音箱里的小度、小爱、天猫精灵等,广义上都是与ChatGPT类似的人工智能产品。它们能够通过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附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附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目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园无亭不灵。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观,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因为它“空”,所以它“有”;“空”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世界。

人教版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粘.(zhān)连攒.(zuǎn)钱入场券.(quàn)千刀万剐.(guǎ) B.配角.(jué)占卜.(bǔ)梁山泊.(pō)六畜.(chù)兴旺 C.刨.(bào)刀豢.(j uàn)养瓦砾.(lì)片韬.(tāo)光养晦 D.檄.(xí)文辟.(bì)邪脊.(jǐ)梁骨抠.(ǒu)心挖肚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新广告法规定:烟草制品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发布的迁址、更名、招聘等启事中,不得含有烟草制品名称、商标、包装、装潢以及类似内容。 B.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我国政府立即起动人道主义援助,首批给他们提供了帐篷、毛毯、净水设备、医疗用品等灾区急需物资。 C.美国的亚洲鲤鱼泛滥成灾,渔夫要戴头盔防鲤鱼偷袭。美国专家希望通过中美之间的经验交流,帮助美国有效控制亚洲鲤鱼繁沿。 D.最近网络上对节日促销抽奖活动吐嘈声一片,有关部门要想方设法堵塞作弊和暗室交易的渠道,破除网民对黑幕的质疑和想象。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养老金并轨只是此次改革的一部分,后面的医疗等制度方面的并轨将会逐渐展开,而此次工资的涨幅足以掩盖 ..社保支出的部分。 B.在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方面找到中国人滥用 抗生素甚而至于 ....他国的原因。 C.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夸夸其谈者海阔天空,自我陶醉,但牛皮终究要吹破;实干家都默默无闻,不. 在话下 ...,却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D.“千元定制机”成为运营商攻城略地 ....的神器,以华为、中兴、联想等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厂商借此东风飞速发展,实现华丽转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再次提醒公众人物:有名有钱别太任性!从艺当知感恩,做人当知敬畏,名气伴随担当,别因自我放纵,一朝失足,终生余恨! B.两国关系稳步发展,但仍面临一些突发事件的突然发生,如中国渔民与韩国海警冲突,中韩应如何切实解决渔业纠纷,避免影响两国关系。 C.铁路部门表示,考虑到无法读取有效信息,虽然可根据乘客身份电脑查询信息,但不能确定乘客所持车票是否为原票,因此无法退改签。 D.当太多的人都不看好中国男足的时候,队员们和他们的教练在出征仪式上却流露出超强的自信心,是彻底改变公众心目中的地位的根本保证。 5.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内容。字数不超过50字。(3分) 黑暗中,一块石头见身边的一块钻石没有一点光泽,忿忿不平地说:“我不知道平时人们为什么把你抬得那么高,把你视作宝贝。现在你跟我又有什么两样呢,不都黯淡无光吗?”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

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 =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股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2023年全国卷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文学与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联系。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历史的叙事功能。唐代的刘知几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美国学者海登·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历史学家按照某种叙事秩序对过去的事件进行了编排,使之呈现为当下的样子,“历史叙事不仅是有关历史事件和进程的模型,而且也是一些隐喻陈述,因而暗示了历史事件和进程与故事类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我们习惯上就是用这些故事类型来赋予我们的生活事件以文化意义的”。 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编年史的作者编撰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例如《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中鉏麑自尽前的自白,清人纪昀通过申苍岭之口说:“鉏麑槐下之词,浑良夫梦中之噪,谁闻之欤?”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司马迂《史记》中对屈原和李广父子的描写去感受作者写作时倾注的无限同情。以至于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本质上尤其是语言学的”,因为历史学家总得突出一些事件而贬低另外一些事件,描述特征,变更视角,转换叙事策略等。 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历史终究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有较大的争议。如有人认为司马迁本人遭受过宫刑,所以他对历史上同样受过冤屈的人如屈原或李广父子等投射了过多的同情,对他们进行了拔高和美化。这里不去辨析上述争议的是非曲直,但至少说明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也就是说,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历史毕竟还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它作为客观给定物,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历史学家,尽管观点不同,都可以讨论它。这个“实在”是可公度的,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可以说,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用金圣叹的话说,前者是“以文运事”,后者是“因文生事”。 (节选自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材料二: 后现代历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把历史看成语言的虚构、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怀特说“史皆文也”,连“历史”也瓦解了,历史成了文学,也不是真实的了。说实在话,我并不认同后现代历史学对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的漠视和瓦解。对于后现代历史学,我们需要问几个问题。 首先,历史学是否承认那个“过去”始终在制约着历史叙述的边界,是否承认那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始终在限制着历史的书写。我们不能把这个隐约的制约力一概抹杀,总不能面对着巨大的殷墟遗迹,说它只不过是一个叙述吧。特别是当我们做历史叙述时,过去存在的遗迹、文献、传说、故事等,始终制约着我们不要胡说八道。所以,我们要质疑后现代历史学是否承认一个曾经存在的过去,毕竟是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如果承认,那么历史就不可能是文学式的“散文”。 其次,是否承认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尽管后现代历史学非常深刻地揭露出叙述和书写的意义,但它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种叙述和书写,只是代表了个人, 1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第一篇: 吴承恩,字汝霖,号八戒。生于明朝末年,卒于清朝初年。他有着深厚的学识和广泛的知识面,擅长文学、历史、经济等多个领域。他的代表作《西游记》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影响深远。 吴承恩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对文学有着极高的造诣,不仅创作了众多优秀的作品,而且对其他作家的作品也有独到的见解和评价。他的文学才华被誉为“文学之神”,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吴承恩的《西游记》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这部小说以唐朝的僧人玄奘取经为主题,描写了他与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一同完成取经任务的故事。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充满了惊险和喜剧元素,展现了人与妖怪、神仙的斗争和交往,展现了人性的善恶、道德的纠葛。它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中国文学、宗教思想和民间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承恩的创作思想独特,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成为他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他的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和道德的纠葛,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以幽默诙谐的形式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和道德的虚伪,倡导真诚、善良和正直的价值观。

吴承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他凭借自己的杰出才华和创作成就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创的风格深受读者喜爱,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答案:吴承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创作了《西游记》,对中国文学、宗教思想和民间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以幽默诙谐的形式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和道德的虚伪,倡导真诚、善良和正直的价值观。吴承恩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创的风格深受读者喜爱,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篇: 茶,是一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饮品,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的起源与神农氏有关。相传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的农业英雄,他发现了多种草药的药用价值,并将其中一种用于烹饪食物,就是后来的茶。神农氏的发现为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文人墨客对茶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热爱。他们将饮茶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也是一种欣赏和品味的艺术。他们认为茶具有清心、提神、解渴的功效,能够帮助专心、静心思考,对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他们经常聚集在茶室中,品味茶的香气、品味茶的滋味,同时谈论艺术、文化和

2023届高考语文模拟卷(附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模拟卷(附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2024年新高考地区语文模拟试卷(Word版,含答案)

2024年新高考地区语文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第1页共15页

2023学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7(含答案)

2023学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最早的青铜器铭文非常简单,有的仅由一个或数个名词组成,稍复杂的也仅是一个主谓句。商代晚期才有长篇铭文,其主要进步是能完整叙述一连串事件且有清晰的逻辑联系。比如《小子卣》(出自《殷周金文集成》)铭文有四十七字,叙述的是青铜器主人参与一项军事行动有功,因而受到上级的赏赐,于是制作了青铜器,以祭祀、告慰其亡母。显然,这类铭文的书写重心是“功勋”与“赏赐”,它代表着主人最有价值的荣誉,他希望通过青铜器铭文精确地传达给祖先或后世,因此,此类铭文的叙事往往是完整而逻辑严密的。事实上,商周铭文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因为对当时的贵族来说,用铭文记录其所建立的功勋和所受的封赏,不仅是其人生价值的展现,也是其家族政治地位的宣示。由此可见,“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立功”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基础,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西周早期,出现了长达百字甚至数百字的篇章,不过大部分仍以记功、记赏为主。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铭文出现了变化,比如开始大量使用“引文”。以西周早期的《大盂鼎》为例,这篇铭文除了开篇与结尾为常见内容外,正文以四个“王若曰”或“王曰”领起,详细记录了周王对青铜器主人的训话,其中既有对商周换代的经验总结,也有对周王及青铜器主人祖先功勋的称颂,还有对青铜器主人的夸赞、期许与封赏。青铜器主人将此类言辞完整地书写于铜器之上,除了彰显其家族的荣誉外,显然也有传承历史经验的意图。又如西周早期的《何尊》,铭文也如实记录了周武王初迁成周之后,对包括青铜器主人“何”在内的“宗小子”的一场训诰。此外还有一种形式特殊的铭文,其全篇都包含在引文之内,实际上可视为大段言辞的抄录。如西周早期的《沈子它簋》,全篇铭文都包含在由“它曰”领起的引文之内,且开篇即谓“拜稽首,敢敏昭告”,明确指出青铜器主人通过铭文进行“昭告”的意图。这类形式特殊的铭文产生于西周早期,在西周中晚期趋于兴盛,春秋时期仍有相当数量,至战国时才最终消亡。 西周铭文的这一变化,不由使人想到“三不朽”中的“立言”之说。孔颖达说:“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铭文无论是将上级(特别是周王)的训诰做了如实记录,还是将自己的想法书写于铜器,都是基于其言辞有“可传”的价值。而如西周早期的《作册益卣》,其铭文以“作册益作父辛尊,厥铭宜曰”开篇,自陈作铭之宜,更体现出明显的“立言”意图。 铭文至西周中晚期达到鼎盛,出现了《史墙盘》《毛公鼎》等登峰造极的名篇。此时的铭文中出现了较多对祖先美德与自身品行进行歌颂的篇章,最有代表性的是《史墙盘》。该铭文采用双线叙事,先铺写文王以来七代周王的崇高美德和伟大功勋,接着又按顺序叙述器主家族历代祖先的各类美德,最后归结到铜器主人自身,强调其孝友、勤勉的品性,可以看出它自始至终都以“德”作为核心。铭文的此种变化,应与当时社会对“德”的重视有关。总之,西周中晚期铭文强调与后世相似的“德”,其中既包括对君王之德、祖先之德的颂美,也有对青铜器主人自身之德的显扬,可见“立德”的价值观在此时已基本形成。 (摘编自姚苏杰《从青铜器铭文的发展看中国早期的生命价值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周时期很多铭文的书写重心是“功勋”与“赏赐”,其叙事往往是完整而逻辑严密的。

2024届高三仿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仿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7分) 材料一: 在丹皮尔的著作《科仿真学史》中有这样一句话:“科学解释按其本质来说,一般也就是用我们的心灵比较熟悉的现象来说明新的现象。”实际上科普大抵也是一样,我们需要用公众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来解释他们未必熟悉的,或者可以这样说,科普要从受众已经知道了什么开始。 但是对于某些参与到科普之中的科学家来说,他们会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因为我们是来讨论科学的,所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单刀直入,直奔正题。这其实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如果在开始之前不能达成共识,或者说不知道目标受众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和层次,那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为有时候你叙述的是他们完全不懂的,或者是他们完全不感兴趣的,往小了说这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往大了说这无益于“鸡同鸭讲”“对牛弹琴”。这也就是说,在正式开始之前,双方要达成共识,寻找共同点,并以此为基础开始交流和沟通,实际上这也是为了后续的交流能够“共情”。

不可否认的是,科学已经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这种“融入”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公众难以察觉的,他们消费科学和技术产品,但是往往并不知道这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和技术,所以就此而论,科学实际上在某些“消费者”看来跟他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当然这种距离往往是心理距离或者认知距离,而非物理意义上的距离。同时,得到公众的理解和赏识的东西,都容易得到公众的支持,所以有必要从公众理解的角度来探讨科学,传播科学,但是理解的前提就是需要他们知晓科学。至于如何知晓,那就需要从他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东西入手。 为什么我们主张科普需要从公众的身边之事开始呢?我想原因 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非科学从业者来说,走出校园之后他们就很少会系统性地接受科学方面的信息了,他们的大部分精力也放在了解决“吃穿住用行”和“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方面。因而从他们关注的方面着手也能获得传播科学的最大公约数。第二,公众的身边之事往往是他们沉溺其中而没有真正体会到这里蕴含着大量科学的“琐事”,从这些地方出发,更能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能够引领他们更多地关注科学。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科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经济、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而科学文化也不仅仅是科学共同体的文化,而是为广大公众所接纳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应该成为一种精神气质,那么公众的身边之事往往会成为普及科学、建设科学文化的“变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阅读理解 1.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茱莉娅在一流的私立学校上学,她父亲是公司的董事长,家里住着保姆和司机。她的生活无忧无虑,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总是洋溢着自信和笑容。一个人似乎没有什么能够让她沮丧的事情。当然,更不可能有什么能够让她感到失落,因为她不知道辛苦和挫折。她甚至没有遇到过失败和困境。 一天,班上组织了一次户外拓展活动,茱莉娅也参加了。他们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团队合作任务。这使得茱莉娅感到十分不适应,她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挑战和压力。而且,她的自信心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她发现自己在团队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甚至变成了累赘。 这个经历对茱莉娅来说是个巨大的启示。她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过于依赖家里的条件和自身的优越感,而忽略了努力与拼搏的重要性。她决心改变自己,向困难与挑战发起挑战,寻找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1)茱莉娅的生活特点是什么? (2)参加户外拓展活动对茱莉娅有何影响? (3)你如何评价茱莉娅的变化? 答案:

(1)茱莉娅的生活无忧无虑,依赖于家庭条件和自身的优越感。 (2)参加户外拓展活动让茱莉娅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依赖性,打 击了她的自信心。 (3)茱莉娅在经历困难和挑战后,意识到了努力与拼搏的重要性,决心改变自己并寻求成长和进步。她的变化值得肯定。 二、写作 请你根据以下提示,以《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为题,写一篇短文,并提出两至三点建议。 阅读理解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考试中重要的一部分。如何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挑战。以下是我对于提高阅读 理解能力的一些建议。 首先,阅读广泛。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我们应当积极阅读 各种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等,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同 时也可以积累各种各样的知识。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分析文章 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意图。 其次,培养阅读策略。面对一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然后再仔细阅读每一段落,抓住关 键词和关键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逻辑;最后进行整体理解,归 纳概括文章的主旨。这样的阅读策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高考语文阅读模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模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模拟练习题1: 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拿走细看。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作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mdash;mdash;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及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