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五)语文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五)语文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五)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对于网络文学来说,网络只是载体,文学才是核心。有些网络文学作家迎合读者的阅读趣味,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注水,冲淡了作品的品质,众多批量生产的“鸿篇巨制”也多是付费阅读的产物。网络文学的盈利模式对网络文学的题材、体裁影响很大,突出表现在两方面:在创作题材方面,频道细化让创作范围收窄,甚至套路横行;在创作体裁方面,收费模式让长篇小说一家独大。如果网络文学作家以市场价值为旨归,在叙事方面无法打破写作的类型化桎梏,网络文学就会陷入衰退的境地。

网络写作求快,快是把双刃剑,作品在求得热度的同时,也失之于精致,有时甚至会因灵感短路而用现成的套路救场。当作品中出现模仿、抄袭的现象,读者也会在评论中指出来:“这个桥段很眼熟。”精品不是一或而就的,经典化之路需要耐烦的功夫,金宇澄在《繁花》出版之后,还多次修订。在没有网络的时代,

武侠小说也是连载的,后来成书的时候,作家也会大幅删改。

规范市场秩序、优化网络环境,就要让正能量引领网络文艺发展。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繁荣有序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这为新时代网络文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网络文学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形象才能展现网络文学的生命力、发挥网络文学的影响力。网络文学应该发扬可读性强的长处,在打磨上下功夫,当快速码字能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感知、表达出内心世界的倒影、让读者回味蕴藉的诗意、渗透出高尚的人文精神,这种故事精彩、文本精致的作品距离精品就已经不远了。

(摘编自党云峰《网络文学需精耕细作》)材料二:

随着网络文学影响力增强,越来越多的网络作者不再满足于偏居一隅的写作状态,而是不断提高创作难度和厚度,向现实题材发起正面强攻。网络文学创作对现实题材的拓展与掘进,正在改变网络文学渐趋刻板单一的写作状态。多种题材、多种创作方法的竞争互动有利于激发网络文学活力。在现实题材创作领城,网络文学与所谓“传统文学”相互渗透,有不少作家跨界写作,他们既有作品在文学网站连载,也有作品在纸媒首发。在创作手法和创作风格上,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创作与纯文学创作既各有侧重,又遥相呼应,将前者偏重趣味性、时效性和后者偏重艺术性、思想性的特点结合起来。

这样的现实转向给网络文学注入新的艺术活力。越来越多的网络写作者将目光从虚拟空间中抽离出来,转向广阔的大地和沸腾的生活。他们不再满足于记录那些听来的故事,而是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广阔的现实,描绘那些与自己内心产生共鸣的鲜活图景。舞清影的《明月度关山》讲述一位支教老师和一个通信兵坚守贫困山区的感人故事,视角新颖。罗晓的《大山里的青春》描写一个支教高才生、一个年轻村主任和留守儿童的相遇与交织,在相濡以沫中进发出情感的火花和人性的光茫。蒋离子的《老妈有喜》以母亲怀二胎为中心情节,关注青春期女儿和中年母亲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以幽默风趣的笔触和积极的价值取向观照现实生活中的酸楚和喜悦。值得肯定的是,与幻想类作品相比,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在篇幅上较为节制,结构比较紧凑,表达也更为精炼。

(摘编自人民日报《现实题材成为网络文学新亮点》)材料三:

高质量网络小说批评缺失,是中国当代网络小说缺乏精品的重要原因。与红火的创作相比,优秀网络小说批评的数量太少,整体质量不高,注重宏观和理论,缺少具体解读和批评,看似言之成理,却无具体落实。主要原因在于,对网络文学的阅读缺少沉浸的心态。网络文学动辄数十万字乃至百万字,其阅读量对批评者来说是个考验。原著的阅读是批评的基础,面对网络小说庞大的体式和类型化描述,批评者浏览辄止,很少潜心分析。

网络小说是通俗小说,与影视等文化产业互动相连,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小说的评价需要与文化产业优劣得失的评价放在一起,整体思考。问题在于,现在的网络小说批评基本上用文化质疑和美学批判的精神分析,看似理直气壮,实则隔靴搔痒。对网络小说的性质和美学特征缺乏认识,直接影响了网

络小说批评的质量。

网络小说对网络文学阅读动力提升,也缺乏深刻的认识。故事情节是网络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但其根本动力还在于社会心态。玄幻小说、穿越小说之所以流行,与青少年对未来世界的渴望和自由发展的憧憬密切相关;后宫小说、职场小说之所以被称为“职场宝典”,是因为这些小说讲述的事件和描述的人物就好像发生在身边。言心中之未言,抒心中之郁情,很多网络小说走红都是与社会渴望和现实缺失联系在一起的。网络小说阅读的真正主力是白领阶层,在校学生是跟风者。哪一部作品好看,主要依赖读者的口口相传或是网站介绍,点击率的高低是重要判断标准。同络小说是市场性、社会性很强的小说文类,阅读市场的批评至关重要,但在这个领域几乎看不见批评家的身影,而批评家所热衷的学术期刊或主流报章,多数青少年读者又关心不够。

网络小说的批评只有有的放矢才能产生效果,队伍培养需要经常与网络作家及网站进行对谈,在交流中了解彼此的想法,在互动中接受对方的影响。网络小说的优秀作品应该争取进入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体系,这是课堂教学与社会接轨、与阅读实际接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一支有质量的网络小说批评队伍将在有序的训练中形成。

(摘编自汤哲声《中国当代网络小说呼唤精品意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网络文学被细化为玄幻、穿越、后宫等频道,致使其创作范围缩小。

B. 如果以市场价值为旨归,在叙事方面无法打破写作的类型化桎梏,网络文学就会衰退。

C. 随着网络文学影响力增强,越来越多的网络作者向现实题材发起正面强

攻。

D. 现实转向给网络文学注人新的艺术活力,网络作者不再关注虚拟空间的写作。

2. 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高质量网络小说批评缺失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当代网络小说缺乏精品。

B. 对网络文学的阅读缺少沉浸心态,导致优秀网络小说批评整体质量不高。

C. 网络小说走红都是与社会渴望和现实缺失联系在一起的。

D. 批评家热衷学术期刊或主流报章评论,对青少年读者关心不够。

3. 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网络文学作家应该把旨归从市场价值转向作品生命力、影响力,力争走上经典化之路。

B. 故事情节是网络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因而玄幻、穿越、后宫小说很是流行。

C. 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需要正能量的导向指引,更需要规范市场秩序,优化网络环境。

D. 网络文学应该发扬可读性强的长度,当快速码字能符合市场需求,就能创造精品。

4. 综合三则材料,概括网络文学缺少精品的原因。(4分)

5. 将很多网络小说走红的原因归结于社会渴望和现实缺失合理吗?请结合材料和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阳光中的向日葵

芒克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在把头转向身后

它把头转了过去

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棵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没有太阳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应该走近它去看看

你走近它你便会发现

它的生命是和土地连在一起的

你走近它你顿时就会觉得

它脚下的那片泥土

你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攥出血来

作于1983年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为了一口咬断”“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写向日葵没有沿袭追随阳光的旧路,而是努力挣脱束缚,追求自由。

B. “昂着头”“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以一种生机勃勃、不屈不挠的姿态为人们展现了其磅礴奋发的力量和信心。

C. “它脚下的那片泥土/你每抓起一把/都一定会攥出血来”写这棵向日葵因其追求与众不同,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D. 1983年,人们刚刚摆脱了“左倾”思想的束缚,这首诗的创作,可以看作是自我意识觉醒,争取自我价值的宣言。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节诗中,诗人把向日葵拟人化,赋予向日葵人的动作和神态,生动有趣,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B. 诗人围绕“向日葵”,用“转了过去”“一口咬断”“昂着头”等描写,从细节上刻画主体意象。

C. 诗歌用向日葵的形象,含蓄地暗示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D. 三节诗歌均以反问开始,步步紧逼,层层深人,气韵浑成地表现和传达

了抒情主人公的抗争与批判精神。

8.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太阳与向日葵的象征意义。(4分)

9. 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首诗歌对你的启发。(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熊远字孝文,豫章南昌人也。远有志尚,县召为功曹

..,不起,强与衣帻,扶之使谒。十余日荐于郡,由是辟为文学掾。远曰:“辞大不辞小也。”固请留县。

元帝作相,引为主簿。时传北陵被发,帝将举哀,远上疏曰:“园陵既不亲行,承传言之者未可为定。且园陵非一,而直言侵犯,远近吊问,答之宜当有主。谓应更遣使摄河南尹案行,得审问,然后可发哀。即宜命将至洛,修复园陵,讨除逆类。夫修园陵,至孝也;讨逆叛,至顺也;救社稷,至义也;恤遗黎,至仁也。若修此四道,则天下响应,无思不服矣。”属有杜弢之难,不能从。

时江东草创,农桑弛废,远建议曰:“立春

..之日,天子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载耒耜,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以劝农功。《诗》云:‘弗躬弗亲,庶人不信。’自丧乱以来,农桑不修,游食者多,皆由去本逐末故也。”时议美之。

转丞相参军。是时琅邪国侍郎王鉴劝帝亲征杜弢,远又上疏曰:“伏以古今之霸王遭时艰难,亦有亲征以隆大勋,亦有遣将以平小寇。今公亲征,文武将吏、度支筹量、舟舆器械所出若足用者,然后可征。愚谓宜如前遣五千人,径与水军进征,既可得速,必不后时。”会弢已平,转从事中郎,累迁太子中庶子、尚书

左丞、散骑常侍。帝每叹其忠公,谓曰:“卿在朝正色,不茹柔吐刚,忠亮至到,可为王臣也。吾所欣赖,卿其勉之!”

及中兴建,帝欲赐诸吏投刺劝进者加位一等,百姓投刺者赐司徒吏,凡二十余万。远以为“秦汉因赦赐爵,非长制也。今案投刺者不独近者情重,远者情轻,可依汉法例,赐天下爵.,于恩为普,无偏颇之失。可以息检核之烦,塞巧伪之端。”帝不从。

累迁侍中,出补会稽内史。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敦至石头,讽朝廷征远,乃拜太常卿,加散骑常侍。敦深惮其正而有谋,引为长史。数月病卒。

(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

10. 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

B. 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

C、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

D. 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功曹,古代官职,西汉时始置,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B. 江东,因长江在芜湖、南京间做西南-东北流向,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为“江东”。这里代指在江东建立的政权。

C.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旦等。立,、“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D. 爵,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热酒的容器。文中此处即指酒器,赐予大臣酒器以表恩遇。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熊远不重官位,自请留县。当郡中征召他为文学掾时,熊远宁愿辞大职而不辞小职,坚决请求留在县中。

B. 熊远面对传言,思考深远。他劝元帝应当在确认传言真伪,实地了解北陵的具体情况后,才可哀悼,派遣河南尹修复园陵,讨伐逆贼。

C. 熊远谏言元帝垂范农桑。江东政权刚刚建立时,熊远提出天子应该装载耒耜,率先垂范,得到不少人的支持。

D. 熊远劝赏赐依例,避免偏颇。针对皇帝对官员百姓大肆赏赐,熊远表达不同意见,并未得到元帝的认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远有志尚,县召为功曹,不起,强与衣帻,扶之使谒。

(2)帝欲赐诸吏投刺劝进者加位一等,百姓投刺者赐司徒吏,凡二十余万。

14. 针对是否让元帝亲自征讨杜弢,熊远给出了哪些具体意见?(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渔家傲

欧阳修

花底忽闻敲两浆,逡巡①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②。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③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

【注】①逡巡:这里指顷刻间,形容时间极短。②当:作为。③厮:相。与下句“相”字互文同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句用字精妙,“闻”“敲”二字不写人而人自现,“桨”字不写舟而舟自在,匠心独运。

B. “旋”与“忽”“逡巡”等一连串快速的动作,表现了姑娘们青春活泼、动作麻利的情态。

C. 采莲女随手采摘莲花酿酒,花和酒的清香相互混和,花和脸的红晕相互辉映,把热闹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D. 这首词描写了采莲姑娘荡舟采莲时喝酒逗趣的情景,塑造出活泼、大胆、清纯的水乡姑娘形象。

16. 有人说“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中“惊起”一词有“转折之妙”,请结合上下句简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字可大不一样。这里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儿点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①。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②。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的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的身上。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 对偶比拟夸张

B. 对偶反复排比

C. 比喻比拟排比

D. 比喻反复夸张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这里有很多横着、顺着的、高点、矮点、长点、短点的岭,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 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必须遵照的价值准则。②毫无疑问,科技伦理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的共同议题。③当科学技术的能量越来越大,把握不好它的危险也日益加剧。④如果任其无约束地发展,它的潜在成果既有可能造福人类,也有可能摧毁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秩序。⑤特别是,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生殖技术等前沿科技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⑥也不断突破着人类的伦理底线和价值尺度。⑦如何让科学始终向善,是人类亟须解决的问题。⑧加强科技伦理规范全球治理,推动科技伦理制度化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

22.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不超过70个字。并用一句话说明漫画给你的启示。(5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材料二:屈原的初心是“虽九死其犹未悔”;

范仲淹的初心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初心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苏轼则说“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材料三:现如今许多中国人秉持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宗旨,奋战在新时代的最前线。而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个体,在人生路上都会遇到挫折和苦难,那支持你我努力走下去的是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人生。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适当引用材料中的名言。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五)语文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五)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对于网络文学来说,网络只是载体,文学才是核心。有些网络文学作家迎合读者的阅读趣味,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注水,冲淡了作品的品质,众多批量生产的“鸿篇巨制”也多是付费阅读的产物。网络文学的盈利模式对网络文学的题材、体裁影响很大,突出表现在两方面:在创作题材方面,频道细化让创作范围收窄,甚至套路横行;在创作体裁方面,收费模式让长篇小说一家独大。如果网络文学作家以市场价值为旨归,在叙事方面无法打破写作的类型化桎梏,网络文学就会陷入衰退的境地。 网络写作求快,快是把双刃剑,作品在求得热度的同时,也失之于精致,有时甚至会因灵感短路而用现成的套路救场。当作品中出现模仿、抄袭的现象,读者也会在评论中指出来:“这个桥段很眼熟。”精品不是一或而就的,经典化之路需要耐烦的功夫,金宇澄在《繁花》出版之后,还多次修订。在没有网络的时代,

武侠小说也是连载的,后来成书的时候,作家也会大幅删改。 规范市场秩序、优化网络环境,就要让正能量引领网络文艺发展。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繁荣有序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这为新时代网络文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网络文学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形象才能展现网络文学的生命力、发挥网络文学的影响力。网络文学应该发扬可读性强的长处,在打磨上下功夫,当快速码字能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感知、表达出内心世界的倒影、让读者回味蕴藉的诗意、渗透出高尚的人文精神,这种故事精彩、文本精致的作品距离精品就已经不远了。 (摘编自党云峰《网络文学需精耕细作》)材料二: 随着网络文学影响力增强,越来越多的网络作者不再满足于偏居一隅的写作状态,而是不断提高创作难度和厚度,向现实题材发起正面强攻。网络文学创作对现实题材的拓展与掘进,正在改变网络文学渐趋刻板单一的写作状态。多种题材、多种创作方法的竞争互动有利于激发网络文学活力。在现实题材创作领城,网络文学与所谓“传统文学”相互渗透,有不少作家跨界写作,他们既有作品在文学网站连载,也有作品在纸媒首发。在创作手法和创作风格上,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创作与纯文学创作既各有侧重,又遥相呼应,将前者偏重趣味性、时效性和后者偏重艺术性、思想性的特点结合起来。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模拟演练语文试卷(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模拟演练 语文 (适用地区:湖南、湖北、河北、广东、福建、山东、江苏) 本试卷共10 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化能否繁荣也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高度和质量。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即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相对应的、能产生全球影响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的核心就是文化。当今世界,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渗透力已经日趋明显,综合国力竞争复杂而激烈。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壮大自己的文化实力。美国、日本、韩国、都是文化软实力博弈的积极参与者,它们的文化不仅形成产业,走向世界,而且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 改革开放30 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在很多方面大大提升,也加快了文化发展的步伐。文化在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在拥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军事实力的同时,还需拥有强大文化实力作后盾,这就对我国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文化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新布局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期间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 文化产业输出的变化是经济局势变化的一个缩影,在国家综合实力逐渐提升的有利背景下,中国迎来输出中华文化的重大机遇。在众多的文化服务产品中,游戏产业在文化输出方面存在着天然优势:一是获取成本更低,受众面更广;二是极佳的用户代入感。凭借以上优势,游戏成为全球最容易共通的文化服务产品之一。此外,全球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极大地推动了游戏的全球传播速度。而我国国产游戏也已展现出很强的海外拓展能力。根据游戏工委的数据,2020 年中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 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雅”是规范、典雅。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模拟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围绕文明起源研究,国内还是最倚重考古学和历史学,前者尤甚,其余学科介入不足。中华文明探源的重大意义在于揭示出相对文字出现的3000余年小传统,涵盖文明起源期在内的史前文化构成更深远悠久的文化大传统,中国性的所有特征在大传统中都能找到萌芽和发展线索。法国汉学家汪德迈曾系统分析了中国文字以及思维的特色,以对应西方的神学体系。他认为具有占卜功能和神权意义的甲骨文,是中华史前物象观念和文化信仰顺势发展的结果。庞朴先生曾指出,中国人思维结构与汉字的使用有深层结构上的一致性。诸如“立象尽意”“铸鼎象物”“文以载道”等观念都是中华文明取象思维的表现方式,其天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对现代性文明有巨大的启示意义。换言之,滋生中国文字出现的深厚史前传统及其文字背后的信仰、礼制和观念特性造就了持续、统一的中华文化。“中国文明表现为最浓厚的‘信仰—仪式’统一体和稳定共同体特色,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杜维明《试论中国哲学中的三个基调》)“从史前到文明的过渡中,中国社会的主要成分有多方面的、重要的连续性。而西方文明的发生是突破性的。因此社会科学中照搬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能有普遍的应用性。”(徐苹芳、张光直《中国文明的形成》)针对中国性之争,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虽然奠定和夯实了研究基础,但是,当下盛行的考古学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不足以完全回答信仰与观念问题,不足以挖掘中华文明延续性和大一统特征之全然面貌。 从学术范式和人文理论构建来看,在现当代学界,最常见的中华思想史研究惯于套用西学古典进化论的“神话→历史”“信仰→理性”“宗教→理性化”“神圣→世俗”的演进过程,用现代性工具理性观来规避中国王制中的“神—人”关系和礼乐文化渊源。这类西学而来的二元对立的理论模式,解释不了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独特性。其实,已经有考古学者谈到应结合神话学、文献学构建探源新理论:“‘如何重建古史传说的历史’——这应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在方式与目标方面区别于西方而具有中国学术特色的重要内涵之一。”(朱乃诚)“以前的考古学界一直不重视意识形态,认为这是考古学研究力不能及的……人类社会借助意识形态确立关于自然和超自然世界的信仰体系。通过意识形态,形成了关于宇宙的秩序,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观念,确立了人与人以及人与周围万事万物的关系。”(罗伯特·沙雷尔)这些论述都突显出考古学结合人文研究势在必行。 (摘编自谭佳《从人文学科深耕文明探源的中国性问题》) 材料二:

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春秋战国到独尊儒术之前,是中华文化发展变迁的关键时期。其间所取得的思想突破,不仅深刻影响了后世学术与思想的发端和发展,更在代代传习中逐渐内化于中华文化传统与国民气质。而孔子正是这一时代的开启者和重要参与者:“从孔子开始到秦完成统一的三四个世纪里,中国人的基本思想得以奠基。从那时起,支配着中国人心灵的观念以及周代的社会和政治元素,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今后中国的历史。”(牟复礼《中国思想之渊源》)柳诒徵直言孔子是五千年“中华文化之中点”“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中国文化史》)。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以上评价是切中肯綮的。 与其他诸子不同,对孔子的推崇从子学时代之初就已然开始了。如《墨子》中就记载了公孟子和墨子之间关于“若使孔子当圣王”的探讨,并称“孔子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孔子逝世后,鲁哀公诔文称他为“尼父”。此后,对孔子的尊崇延绵不绝,在西汉孔子被奉为“素王”;北魏孝文帝称其为“文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而这背后的原因,正是传统中国对孔子文化地位的一致认可。 以上的一切又与孔子作为子学时代开创者的身份密不可分。 其一,孔子是私学兴起的关键人物。春秋时期,周室东迁,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王官流散,庠序废坠,由“学在官府”变成了“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学术下移,私学渐兴。诗书礼乐向民间扩散,文化职官四处流散:“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叢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论语·微子》)其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以个人身份授徒讲学,这就是中国最初出现的私学。孔子并非私学的首创者,但以其规模最大而影响最为深远。孔子弟子徒属众多,其中“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 《史记·儒林列传》),这不仅为孔子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也为百家异说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二,儒墨之争是百家争鸣的开端。在“道术为天下裂”的过程中,儒家与墨家率先展开争鸣:“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道而议,分徒而讼。”(《淮南子·俶真训》)这一时期,思想空前活跃,文化盛极一时,各种观点并存,各类激辨层出,儒、墨也由此成为子学时代百家争鸣中的两股重要力量:“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多数诸子论争也都是在儒家所提供的框架下进行的,孔子和儒家成为诸子难以绕过的话题。 其三,孔子以“仁”与“礼”为核心,依托儒家思想完成了对三代文化的总结。从文化上而言,儒家思想与三代,尤其是西周文化存在密切关联。胡适先生的《说儒》曾认为“儒”是“殷民族的教士”。孔子虽为殷商贵族后裔,却无比向往和推崇“郁郁乎文哉”的西周社会,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中庸》中孔子对鲁哀公也曾提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正如杨向奎先生所指出:“以德、礼为主的周公之道,世世相传,春秋末期遂有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儒家思想。”(《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摘编自李华《中华文化发展与孔老地位变迁》)

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语文卷及参考答案及试卷分析(新高考地区)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卷 (新高考地区)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卡尔·萨根有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依赖科学和技术的社会中,然而几乎没有人了解这些科学和技术”。应该说人工智能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我们每天可能都在接触各种人工智能的应用,但是似乎没有哪一个人完全了解这背后的逻辑和知识架构,似乎人工智能背后仍然是一个“黑箱”,有待于我们去深入了解和研究。当然,不懂人工智能并不会妨碍我们应用人工智能,因为在当前时代,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领域的知识,甚至是某一个具体子领域的知识,这也是专业分工使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们还是需要有专家这个群体的。 ②近年来一系列新的概念层出不穷,从基础研究领域的暗物质、暗能量、黑洞到科技应用方面的量子计算、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应该说这一系列科技词汇

2023年单招考试语文卷(含答案) (5)

2023年全国单独考试招生文化考试 语文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粗糙.(cāo)卓.越(zhuó)肖.像(xiào)侮.辱(wǔ) B.不妨.(fāng)街坊.(fāng)脂肪.(fáng)妨.碍(fǎng) C.载.体(zǎi)载.重(zài)角.逐(jué)角.力(jiǎo) D.哈.达(hǎ)哈哈 ..镜(hā)混.乱(hùn)混.水摸鱼(hùn)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恣.(zì)意赭.(zhě)色顷.(qīng)刻间绿.(lù)林豪客B.混.(hùn)沌诳.(kuáng)语潜.(qiǎn)意识大腹便.(pián)便C.牛虻.(máng)熨.帖(yù)赡.养费(shàn)三缄.其口(jiān)D.奢靡.(mí)症.(zhēng)结一小撮.(cuō) 外强中干.(gān)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哺育(bǔ)佣金(yōng)压轴戏(zhòu)戛然而止(jiá) B.晕船(yùn)悲恸(tòng)拗口令(ào)沸反盈天(yíng) C.烘焙(péi)叱咤(zhà)夫妇俩(liǎ)呱呱坠地(gū) D.箴言(zhēn)冰雹(báo)迫击炮(pǎi)半身不遂(suì) 4.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楚辞》是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的作品而成,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B.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诗经》里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分别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 C.六艺经传,“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传”

山东省潍坊市六校统测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六校统测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一)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须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请保持字迹工整,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 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雅”是规范、典雅。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鸷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说:“屋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国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强》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退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的建立说成是“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个见解十分深刻。(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 材料二: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了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如此等等。

2023届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演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代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荀子·正论篇》云:“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国语·周语》载:“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五服”之分,置蛮夷于“要服”,与实际情况不符。岭南属于蛮夷之区,其所在地区应为“荒服”。“荒服”距离王畿二千五百里,最为遥远。《尚书·禹贡》云:“五百里荒服。”《礼记·王制》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在诸夏看来,中原(即中国)居天地之中,风土最佳,为文明的诸夏所居;东、南、西、北四方为非边缘,风土各有欠缺,为野蛮的蛮、夷、戎、狄所居,他们的气性、语言、衣服、器用等均不同于中原。这实际上是一种从地域和民族上划分中心与边缘、自我与他者的做法。 这种建立在空间距离和华夷之辨上的划分,其实也是政治经济权利的划分。《史记·五帝本纪》云:“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将荒服地区纳入王土,其目的是为了“致异物”,即招致各方不同物产入贡。这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需要,即中央政权通过罗致异物显示四方来朝,而地方政权通过贡物表达对中央政权的承认。“五服”的划定和“致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预测卷(五)【全国专用】(附答案解析)

机密 启用前姓名准考证号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预测卷(五)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公共精神要求个体超越一己私利的藩篱,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公共事务。公共精神与个体的利益意识并不是矛盾的,公共精神倡导个体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和对公共利益的重视,并不是要抹去个体利益的独特性,而是要摒弃对个人利益判断的独占性,主张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要将整体利益视为个体利益得以满足的前提,重视个体对共同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公共精神的理念与狭隘的自私自利的观念是相对的,后者关注的仅仅是和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公共事务,如果参与这些事务能够给其带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直接利益,他们就会对这些事务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一旦公共事务涉及面广、影响人数众多,人们常常持“搭便车”的心理,企图通过其他人的参与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坐享其他人努力带来的好处。至于那些和自己无直接利益关系的公共事务,则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缺乏参与的热情和意愿。 个体的理念素养是由模式性的社会化过程灌输而来的,公共精神的教育是克服狭隘自私心理的有效方法。提升民众的公共精神,首要的策略是通过学校大力加强公共精神的理论教育。社会化过程贯串于每个个体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但最重要的是前20年。学校是最为系统、最为有力的社会化媒介,面对的对象也是具有很强可塑性的青少年群体。因此可以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融入公共精神教育的内容,将其作为现代公民素养培育的重要面向。学校阶段公共精神教育的重点是公共精神基本意识与观念的植入,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转化为易于接受的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公共精神的实质与价值。学校公共精神的理论教育应该依据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层次,循序渐进地设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同时避免单纯空洞的说教。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鲜活的案例将公共精神具象化,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让青少年在社会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就牢牢树立起公共精神的理念。 学校阶段的公共精神教育为民众公共精神的形成奠定了认知方面的基础,但对个体而言,在学校学习的经历只是整个人生中较小的一部分。对个体而言,社会化是贯串一生的连续性过程。为此,政府作为民众公共精神培育的主导性力量,必须大力加强公共精神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延续和强化学校公共精神教育的成果。 政府的宣传教育是通过制造一种强烈的情绪感召力来达到对公众的思想进行有意识引导的活动,实质上是通过引导公共舆论来塑造一种社会氛围,从而达到影响个体的目的。政府对公共精神的宣传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倡导和推崇公共精神的社会氛围,能够改变人们对公共精神的看法与评价。政府对公共精神的宣传教育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针对宣传的对象主要是已经生活于复杂社会中个体的现实,宣传的基调应该避免使用命令式的专断性话语,采用一种平等交流与劝导的态势,将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凸显公共利益的实现对个体利益满足的意义。 相对于以灌输方式为主的学校理论教育和以感召方式为主的政府宣传教育,现实的参与实践是一种更加直接、有效的公共精神教育形式,也是公共精神的生长点所在。公民气质的养成最终要在参与实践中才能得到升华。正如亚里士多德指出的,“政治上的美德实际上就和生活中的技艺一样,都是通过练习和不断的运用而积累起来的”。公共精神的培育以学校的理论教育和政府的宣传教育为前提,但通过外界导入的公共精神理论知识和价值理念只有在民众参与的自我实践锻炼中才能够得到巩固,也才能够将外在的规范性要求不断内化为个体的自觉意识。正是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对公共事务的直接参与是对民众进行公共精神教育最有效的形式。 当前,可以将民众对基层公共事务的参与作为社会领域与政治领域公共精神培育的训练场,不断扩大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范围。基层公共事务和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基层公共事务中民众的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形成了直接的交汇点,公共精神倡导公共利益保护的理念在此能得到最直接的检验。基层公共事务参与中,公共协商与对话的进行使得对不同意见的宽容和不同利益间的妥协成为一种必要。为了整体公共利益的达成,诸多个体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并对个体的利益主张做出相应调整,基层公共事务的参与由此为民众公共精神的历练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平台。 公共精神是一国民众道德素养的核心部分,民众具有充沛的公共精神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教育则是培养一国民众公共精神的有效举措。其中,学校理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健全民众关于公共精神内涵与价值的理性认知,政府宣传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营造尊崇公共精神的浓郁氛围,民众自我实践教育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将公共精神理念内化与升华。三种公共精神教育的形式相互配合、协同增益。 (摘编自唐斌《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公共精神的培育》)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整体利益是个体利益实现的前提,因此公共精神的培育有必要提倡摒弃个人利益。 B.公共精神是指既要重视公共利益,也要重视共同体对个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C.对个体而言,学校阶段的公共精神教育比政府对民众的公共精神培育更重要,作用更大。 D.政府公共精神的教育对象是生活于复杂社会中的个体,因此要尽量采用平等交流的态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公共事务采取毫不关心的态度或只关心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公共事务,这都是公共精神缺乏的表现。

202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模拟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测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千里迢迢,远涉重洋来到这北美胜地丹佛,接受应用人类学会给我的马林诺斯基纪念奖,我的心情已经远远超过了寻常的欣慰和感激。 我师事马林诺斯基教授为时不久,只有两年。我就教于他的门下实有内在的原因,首要的原因是我学习社会人类学的动机。我在《乡土中国》导言中有过一段自白。当时作为一个30年代的中国青年,处于民族和国家存亡绝续的关头,很容易意识到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密切关系,而觉悟到不解决民族和国家的前途问题,就谈不到个人的出路,当时像我一样的青年人,开始认识到必须对中国社会有清楚的理解,因而要求摸索出一条科学地研究中国社会的道路。我早年所追求的就是用社会科学知识来改造人类社会,就是跑出书斋,甚至抛开书本,走入农村、城镇等社区,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来了解中国社会。但是通过实地观察体验得到的许多资料怎样去整理、分析、解释以达到认识中国社会的目的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找到了马林诺斯基教授的门上。在他的指导下,我把去英国前在家乡一个农村里所记下的调查资料,整理和编写成《中国农民生活》这本书。 人民中国建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怎样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问题。我于是投身到民族的研究工作中。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放后,各族人民一致要求实现民族平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里要有各民族的代表,民族聚居区要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可以使用各自的语言文字,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也受到合理的尊重……要落实这些措施,许多具体的情况必须要搞清楚。比如,中国究竟有哪些民族?各有多少人?分布在什么地方?另外,我所参与的研究工作是跟人民的要求和政府工作的开展相适应的。各民族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发展经济和文化,要求进行必要的社会改革,而这些改革必须从他们当时的发展阶段出发,由他们本民族人民自愿进行。这里就需要这一种科学研究——如实地分析各民族的社会当时已达到了什么发展阶段。我们研究各民族的社会历史,目的是帮助各民族发展起来,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比较社会学的知识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作为我们分析具体社会的工具。我们是为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改革提供科学的事实根据和符合当地人民利益的意见。这可以说是一种应用的人类学。 我常常想到解放前在农村里调查时遇到的苦恼,那就是被调查者不理解我为什么进行调查,这种调查对他们有什么好处。解放后,我做调查工作时就感觉到温暖和亲切。这其实没什么窍门,只不过是因为被调查者是明白并相信调查者是为他们服务的,是要解决他们的问题,实现他们的愿望。从这种切身体会中,我似乎见到了社会科学的新境界,就是社会科学的调查研究完全可以帮助人类摆脱改造社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进入科学性和主动性。 这段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就是科学的对人民有用的社会调查研究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说真正的应用人类学必须是为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人类学。这就是我在题目中所说的“人民的人类学”的涵义。(摘编自费孝通《迈向人民的人类学》)材料二: 围绕着社会学源流的“本土化”之争,深层次上是社会学“科学性”与“人文性"属性的冲突:社会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理论应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知识,而不能是只适用于特定地域的地方性知识。有人将本土化追求与“反实证”倾向联系,认为“社会学中的反实证倾向存在已久,并非中国社会学中主张本土化者之首创”。也有人将对本土化的质疑归结为方法问题,认为"社会学本土化之类,所遭遇的最大问题不是理论问题,而是方法问题……这点成为熟悉实证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者质疑本土化是否必要和可能的理由"。从本土化之争可以看出,我国不少社会学人实际上把诞生于西方且富有浓厚西方文化色彩的社会学当作了社会学的全部,潜意识中将"科学”与“人文”相对立。 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社会学应当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命题,大声疾呼“扩展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五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 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汉代流传的鲁、齐、韩、毛四家诗学,以及近年来陆续发现的阜阳汉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海昏侯墓简等出土资料,都显示先秦《诗经》与后世所见存在较大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没有大到能形成不同的文献体系,这又说明《诗经》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骨干”或者“核心”。一般认为,《诗经》的产生及流传与周代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因此上述所谓“核心”必然与礼乐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有密切关联。可以想见,当周初礼乐制度建立之时,与礼乐配合的“诗”便成为一种需求,当时被纳入礼乐系统的那些作品,便可被视为《诗经》最早的核心,它们的功用与分类也就构成了《诗经》的“早期形态”。但今本《诗经》的风、雅、颂显然不可能是最早的分类,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周初礼乐制度存在与风、雅、颂对应的三个分类。 古代学者对这一问题也有过讨论,顾炎武《日知录·四诗》中提出的“四诗”说即具有启发性。他认为:“《周南》《召南》,南也,非风也。《豳》谓之《豳诗》,亦谓之雅,亦谓之颂,而非风也。南、豳、雅、颂为四诗,而列国之风附焉,此《诗》之本序也。”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其实就是在探讨《诗经》的早期形态问题。 顾炎武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先说《豳风》,其中《七月》篇最为特别,它被认为是周民族还生活于豳地之时便流传的歌谣,可能在周公时被整理写定。而《豳风》其他篇目也与周公有关,产生时代应该比较早。《周礼·篙章》记载,周人祭祀诗乐中有“豳诗”“豳雅”“豳颂”的说法,传统观点认为就是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表演《七月》一诗。因此,将《七月》或者“豳”归入“风”就很不合理。而《周礼》记载,“豳诗”用于迎寒暑祭祀,“豳雅”用于田祖、田睃祭祀,而“豳颂”用于蜡祭,其礼乐功用与今本风、雅、颂明显不同,应该不属于同一体系。 至于《周南》《召南》,其特殊性更加显著。首先,《小雅·鼓钟》有“以雅以南”,其中“南”与“雅”并列,学者据此将“南”解释为乐器、乐调、诗体等。其次,二南的礼乐地位比较特殊,《仪礼》记载,乡礼、燕礼、射礼等皆要演奏二南曲目,称之为“乡乐”。再次,孔子对二南特别看重,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大量论及二南,其比例远超其余国风及雅、颂。最后,目前所见各种文献,凡能体现国风顺序的,二南皆在最先,无一例外。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南”最初应是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类目。 最后再简单讨论一下雅和颂。《大雅》中的部分篇目时代较早,最初应是祭祀祖先的歌乐,其余篇目则依托此种礼乐功用陆续产生,伴随着周代礼乐制度的变革,其内容也发生了偏移。《小雅》则更是礼乐制度演变及宴飨诗乐进一步独立的产物。至于颂,一般认为,《周颂》是西周陆续产生的宗庙祭祀乐。但实际上,南、豳、雅未尝不用于宗庙祭祀。《周颂》之不同应在于其等级、规模及舞容方面,它显然体现了另外一套祭祀系统。 最终我们就看到,在西周初年为配合礼乐制度而产生的《诗经》,当由南、豳、雅、颂四部分组成,这便是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的“四诗”。 (摘编自姚苏杰《〈诗经〉的早期形态与“四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预测卷第五模拟及答案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预测卷 第五模拟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科学发现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而创新思维又需要人文底蕴的涵养。科学与人文传统、人文关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前不久,在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天眼”成果中,一段来自宇宙深处的“声波”触发了人们的想象与思考,科学与人文产生了奇妙的碰撞。事实上,从发现引力波到“看到”黑洞,从古生物探秘到现代基因突破,剖开层层专业术语就会发现,科学研究在增进人们知识的同时,还是人们认识世界、理解自身的桥梁,科学的琴键也演绎着人文的旋律。 科学有大美。科学以客观自然世界为研究对象,其人文意蕴的一个方面,在于它拓展了人们的审美空间。如果说以文学、音乐为代表的艺术创作、打开的是感性审美世界,科学活动则将美延伸到理性世界,给人以智慧启迪。数学是科学描绘世界的主要语言,数学家兼哲学家罗素认为:“数学,如果我们正确地看它,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大到宇宙星云,小到基本粒子,长如百亿年,短到一瞬间,都能用方程式呈现。这些方程就像美妙的诗篇,用最浓缩的“语言”,表达了无边无际的时空存在。正如有人赞叹的,黎曼几何与钢琴协奏曲一样优美。 科学追求卓越,这一丰富心灵、感受审美的过程,与人文相通。科学研究的魅力在于揭开表面的纷繁杂乱,发现现象背后的一致性规律。它带给人的幸福感,源于探索自然、验证未知的兴奋,以及发现真理时的满足。这份体验是非世俗、超功利的,由于契合了人对真善美的情感需求,因而是迷人的、永恒的。从这点来看,科学研究带来的心灵享受和震撼,足以和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相媲美。 艺术人文并不妨碍科学研究,往往还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许多科学家也是优秀的作家或艺术家。如今,现代高度分工,在科学、艺术两方面均取得高成就难度很大,可很多科学大师依然热爱艺术。爱因斯坦曾这样阐述艺术和科学的关系:音乐创造和物理研究的起源不同,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未知的探求,钱学森曾把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绩的原因,归功于夫人——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蒋英。因为她给了自己诗情画意,从而让自己更深刻地了解了人生,在科研道路上避免了形而上学和机械论。法国文豪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分手,在山顶重逢。可见,科学与人文展现的都是人们追求崇高、卓越的精神,是对超越生命有限性的向往,它们的内核一致,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中。 进而言之,在求索未知的阶梯上不断攀登,艺术与科学可以相互激发。原创性的科学发现、颠覆性的科学创新、“从0到1”的科学突破,离不开激发想象力、创造力,获得电光石火般的思想灵感。这就需要让科学与人文携手同行。当前,我们正走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无论是探索未知奥秘,还是攻克“卡脖子”难题,无论是加强基础研究,还是提供科技解决方案,都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而科学精神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促进科学与

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预测卷及参考答案

202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预测卷本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摘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古学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达到了一个高潮,此后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大力推动,一系列重大成果相继面世。 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与成熟,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燕(山)辽(河)地区,分别形成了若干有自身特色和发展谱系的文化区。到公元前第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