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柴可夫斯基_第一钢琴协奏曲_的欣赏

浅谈柴可夫斯基_第一钢琴协奏曲_的欣赏

浅谈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欣赏

摘要: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属于钢琴协奏曲上的经典之作,展现出了柴可夫斯基对音乐的全部理解。

本文分析了这部协奏曲的创作风格,分三个乐章进行细致的音乐特色分析,并提出了个人对音乐的感受,以求通过

文字感受这位音乐大师带给我们的震撼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协奏曲欣赏

聆听过《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人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就是震撼、缥缈、感动。这部伟大的钢琴协奏曲给音乐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乐章理解,从反复的平静与激昂的转换之中,找到自己对音乐的感动,对生活的领悟。

一、《第一钢琴协奏曲》创作特色分析

1.创作背景: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作为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在很多方面确定了俄罗斯钢琴学派发展的方向。如果说贝多芬的《命运》的开篇是将人们心灵重重扣入地下的震撼,那么就可以说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开篇是将人们的心灵带入缥缈太空的强音。有的乐迷甚至说这个曲子的开头是“腾空的”。那种激昂的节奏实在是世间的绝品。本曲作于1874年,于1875年10月在美国波士顿首演。在器乐协奏曲方面柴可夫斯基比较突出的作品是他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1875)和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其中《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部明朗乐观的作品,这部协奏曲长达三十分钟,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热情洋溢,第二乐章优美抒情,末乐章粗犷豪迈,并在壮丽的凯歌般的音乐中结束了全曲,整首曲子在激昂的旋律中结束,只能用完美来解释。

2.创作风格:作为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的代表作,这种钢琴曲也是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作品中略含俄国味的创作主题,以及充满斯拉夫式粗线条和色彩的管弦乐法,正是这首乐曲的魅力所在,这首钢琴协奏曲是第一流的钢琴家们竞相演奏的曲目。在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多用了快板、小行板,将曲子固定在华丽又平实的格调上,通过单簧管、长笛的配合使得抒情的气氛十分浓厚,整篇乐章如梦如幻,展现出了特殊的情景氛围。同时,在这首协奏曲的创作过程中,柴可夫斯基还大胆地使用了圆号演奏,传说这种特色的曲调是从一个盲乞那里采集到的歌曲旋律。除了圆号之外,乐曲加上颤音与音型装饰变奏,借以来展现出随想的空灵感受,借助钢琴的技巧来展现出优美的抒情篇章。高潮终结部以降B大调形成辉煌的结尾,在创作中柴可夫斯基将浓厚的民族特色蕴含在乐曲之中,曲风华丽而大气。

二、《第一协奏曲》的欣赏

1.音乐的抒情性:《第一协奏曲》的抒情性十分明显,每一个乐章都包含着特色

的抒情表现力。第一乐章舒缓的旋律中序奏的主题宽广而壮丽,像和煦的春风迎面吹来,像灿烂的阳光铺满大地,使人感到无比欣悦。这与柴可夫斯基的创作特点有关,他的创作往往都有着很浓厚的情感基础,都在自然的环境之中去获得灵感,所以第一乐章的音乐带给人具体而又明确的自然感受,展现出自然的情感共鸣。主题主部源于乌克兰民歌,经过加工变得活泼而轻柔。副部有两个主题,一个温柔而甜蜜,像爱情的吐露,像适意的陶醉;另一个独奏的华彩段放在再现部的后端。但是,总体上还是快的节奏,让我们感觉在这样的都市的生活的艰难,为了生活而艰苦的奋斗,而且这部分乐章的创作也有着民族的特点,展现出了娴静而淡雅,像悄悄细语,像徐徐潺流一样的抒情特色。这种抒情表现在不同的乐章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在第二乐章的创作中整个节奏马上舒缓下来,如果说听第一乐章让你感觉是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的话,那么第二乐章就是带你步入了森林中畅快流动的小溪,不时的还会有活泼的小动物跑过你的身旁。让刚才你亢奋的心情得以缓解,你能感受到生活在都市的你依然有着成功的欢愉,清新流动的旋律让你对生活的希望充满信心,整个人就像是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呼吸着明媚的空气,憧憬着希望,为了成功而奋斗的动力也就油然而生。总之,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的演奏与法国、德国艺术歌曲不同的地方在于情绪表达方式方面。德奥艺术歌曲大多是含蓄、温婉的或是哀怨的;而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却恰恰是戏剧的、激情的但又不乏忧伤的。在这种带有戏剧性的抒情表现中,音乐带给我们的是不停的抒情转换,往往转换后的主题气息宽广、宏伟有力,闪烁着一种炫目的光辉,具有俄罗斯民歌旋律的特征,它是一支庄严壮丽的生活颂歌。

2.协奏部分的烘托: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是生动的快板,整个都是快速的节奏,音乐开始时的几十次琴键的重击,让人整个心都飞了起来,之后的旋律更让作为“旋律大师”的柴可夫斯基表露无疑,节奏的亢奋激进,高昂的气势,让身处喧闹都市的生活虫们感到生活的压力与动力。这些气氛的展现都需要多种乐器的协奏烘托,第一乐章奏鸣曲式,适度的快板。乐曲中由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奏出雄壮、威严的曲调。这时的钢琴配以豪迈的上行和弦,力度比开始时加强,节奏则大大地缩短,因此显得更加豪迈而有魄力。就乐章创作而言转变了以往协奏曲的古板特色,称为奏鸣曲创作的一次革命性转变,将想象力和辉煌感觉开发到了极致,是其他奏鸣曲所难以达到的创作高度。拍子、小调、快板的协调发展使得整篇乐曲有着空明的抒情感觉,欣赏者会自然地被牵制着情绪,自然地投入到对乐章的感受之中。第一乐章的音乐从一长段引子开始,在这里可以听到全乐队的四小节强奏,其中法国号的音响特别突出。所以说,第一乐章为下面的乐章做铺展作用的,而其余两个乐章部分是第一乐章钢琴带领下的生活与自然的共鸣。第二乐章的音调有着很多的主题融合,其间穿插了一些法国民歌,展现出柴可夫斯基对民族音乐的偏爱,这种曲调与协奏曲的双簧管、单簧管、长笛曲调完美地呼应,表现出诗人一般的情怀。《第一钢琴协奏曲》中反复地展现了平静与激动,以音乐的变幻构成了难以想象的音乐空间。这与柴可夫斯基对待音乐的感受有关,有人认为柴可夫斯基本人性情古怪,其情感变化较快,往往会在一瞬间就有异于常人的表现。可以想象,这也许就是其音乐特色产生的原因吧。第三乐章奏鸣回旋曲式,热烈的快板像一个群众性的歌舞场面。最后乐队全奏与钢琴一道将乐曲推向璀璨的峰级,主部再次出现,在曲终时形成欢乐热情的巨流。总之,音乐所创造的多重生活氛围、人生感知都需要多种乐器进行协奏配合,对钢琴演奏做出完美地烘托。

3.音乐的诗情画意:《第一协奏曲》中充满着人文特色,可以带人走入诗情画意的空间,这种协奏配合也展现了柴可夫斯基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其本人就曾经表示过,没有诗人品格的人是演奏不好他的音乐作品的。音乐有着浓郁的田园色彩,重复着生活的主题———感受生活、轻松生活。带给听众的“田园诗”依靠了木管乐器的配合,木管乐器的配合使得乐章再现了音乐的牧歌主题,如诉如泣的音乐表现的是柴可夫斯基内心对田园生活的渴望,小提琴的开篇以融化人心的力量带来情感的走向,轻快的调音使得活泼的童年感觉再回胸怀。这种优美的情怀,由钢琴反复,左手配上了琶音轻巧的伴奏,使和声丰富起来。在短小的间奏后,大提琴和双簧管又交替奏出这一主题,像在交谈、诉说。交谈的是对往事的回忆,诉说的是对生活的美好追求。紧接着在钢琴声的带领下,小提琴的协奏将音乐带入了激越的阶段,这种激越不同于第一乐章的高亢,反而有着延续性的跳跃感觉,将戏剧性的高潮融入自然流畅的诉说之中。《第一钢琴协奏曲》则用独奏乐器与乐队合奏的形式,展现除了华彩乐段,放射着人类的精神火花,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从音乐作品的内涵来说,其带来的感受和体验是听众最大的享受。第三乐章又重回较快的节奏,但是同时也有着优雅的旋律,这是成功后的快乐,在成功后的兴奋中,享受着那份激动。同时,快速的旋律也在提醒着我们:成功来得不容易,可能失去得也快,只有更加的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这种哲理性的表现力只有诗歌才能与之媲美,只有名画才能带来这种震撼力。

4.演奏技巧欣赏:柴可夫斯基的钢琴作品按技巧难度可分为两组。一组是短曲,是为音乐爱好者创作的。另一组主要是为大型音乐会创作的。如钢琴协奏曲、梦幻曲和奏鸣曲等,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风格的基本特点是它音乐思维的特点,就是指管弦乐性,交响乐乐谱性,钢琴在这部分浪漫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伴奏乐器,还是对其他多种协奏乐器的一种统领,通过音乐的基本思想,塑造基本形象,从而引向高潮。对于《第一钢琴协奏曲》而言虽然是协奏曲,但却有着钢琴独奏般的咏叹。这也体现出柴可夫斯基惯有的创作风格,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占很大比例的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前奏曲、间奏曲,经常采用“歌剧式”的创作手法。这部分的协奏曲就有着歌剧一般的创作风格,而钢琴则担当起了交响乐队的职责,发出宏伟、丰富多彩的声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钢琴独奏下,由小提琴和长笛衬托出丰富的钢琴演奏效果,变幻出富有想象空间的音乐重击,使得整部乐章显示出了既明显又震撼的演奏风格。总之,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充满了对生命的歌颂和对朝气的渴望,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狂放,属于钢琴协奏曲上的经典之作,展现出了柴可夫斯基对音乐的全部理解,欣赏这部伟大的音乐作品就如与柴可夫斯基本人做了一次思想上的沟通,让这位音乐大师带领我们走进了音乐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毛康.浅谈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J].艺术教育,2008,(11)

商业模式变革文献综述

商业模式变文献综述 1.商业模式的概念 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各界的高度认可与重视。众多企业在有效利用商业模式的情况下,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但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还是不够系统、完善。一般定义: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对于商业模式的真正含义,理论界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解释。笔者将对商业模式的四个角度对其概念进行综述。 经济(盈利)角度:经济类的定义仅仅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经济模式,其本质内涵为企业获取利润的逻辑。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收入来源、定价方法、成本结构、最优产量等。许多研究者都从这个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和本质阐述。Stewart 等 ( 2000 ) 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能够获得并且保持其收益流的逻辑陈述。Rappa ( 2000 ) 则认为商业模式的最根本内涵是企业为了自我维持,也就是赚取利润而经营商业的方法,从而清楚地说明企业如何在价值链 ( 价值系统) 上进行定位,从而获取利润。Hawkins ( 2001) 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企业与其产品/ 服务之间的商务关系,一种构造各种成本和收入流的方式,通过创造收入来使企业得以生存。Af uah 等 ( 2001 ) 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获取并使用资源,为顾客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以赚取利润的方法。商业模式详细说明了企业目前的利润获取方式、未来的长期获利规划,以及能够持续优于竞争对手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 运营角度:运营类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运营结构,重点在于说明企业通过何种内部流程和基本构造设计来创造价值。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产品/ 服务的交付方式、管理流程、资源流、知识管理和后勤流等。也有许多研究者从这个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和本质阐述。Timmers 将商业模式定义为表示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架构,内容包含对不同商业参与主体(business actors) 及其作用、潜在利益和获利来源的描述。Mahadevan 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与商业伙伴及买方之间价值流(value stream) 、收入流(revenuestream) 和物流(logistic stream) 的特定组合。Applegate 把商业模式说成是对复杂商业现实的简化。通过这种简化,商业模式可用来分析商业活动的结构、结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活动响应现实世界的方式。Amit 等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一种利用商业机会创造价值的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架构。他们描述了由公司、供应商、候补者和客户组成的网络运作方式。 战略角度:战略类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对不同企业战略方向的总体考察,涉及市场主张、组织行为、增长机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性等。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利益相关者识别、价值创造、差异化、愿景、价值、网络和联盟等。目前来看,国外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大部分属于这个范畴。KMLab 顾问公司(2000) 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关于企业如何在市场上创造价值的描述,内容包括企业的产品、服务、形象与配销的特定组合,还包括用以完成工作的人员与作业基础建设的基本组织。Linder 等(2000) 认为商业模式是组织或者商业系统创造价值的逻

柴可夫斯基作品列表

俄罗斯风格谐谑曲Scherzo à la russe 降e小调即兴曲Impromptu Op. 2哈普萨的回忆Souvenir de Hapsal, 3 pieces for piano (1867) Op. 3The Voyevoda, opera (1868) Op. 4随想圆舞曲Valse-caprice in D major, for piano (1868) Op. 5f小调浪漫曲Romance in F minor, for piano (1868) Op. 6 6 Romances (1869), including "None but the lonely heart" Op. 7谐谑圆舞曲Valse-scherzo in A, for piano (1870) Op. 8降G大调随想曲Capriccio in G-flat, for piano (1870) Op. 93首钢琴小品 3 Morceaux, for piano (1870) Op. 102首小品 2 Morceaux, for piano (1871) Op. 11第一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1 in D (1871) Op. 12The Snow Maiden(Snegurochka), incidental music (1873) Op. 13第一交响曲(冬日之梦) Symphony No. 1 in G minor Winter Daydreams(1866) Op. 14Vakula the Smith, (revised as Cherevichki), opera (1874) Op. 15Festival Overture in D on the Danish National Anthem, for orchestra (1866) Op. 166首浪漫曲 6 Songs (1872) No. 1Lullaby (Cradle Song) No. 2Wait! Op. 17第二交响曲(小俄罗斯)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little Russian(1872) Op. 18The Tempest, symphonic fantasia in F minor, after Shakespeare (1873) Op. 196首钢琴小品 6 Pieces, for piano (1873) 1. Rêverie du soir [Вечерние грезы] (G minor) 2. Scherzo humoristique [Юмористическое скерцо] (D major) 3. Feuillet d'album [Листок из альбом] (D major) 4. Nocturne [Ноктюрн] (C-sharp minor) 5. Capriccioso [Каприччиозо] (B-flat major) 6. Thème original et variations [Тема и вариации] (F major) Op. 20芭蕾舞剧《天鹅湖》Swan Lake, ballet (1876) Op. 216首单主题小品 6 Morceaux, for piano (1873) Op. 22第二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2 in F (1874) Op. 23第一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 1 in B-flat minor (1875) Op. 24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Eugene Onegin, opera (1878) Op. 25 6 Songs (1874) No. 2As When Upon Hot Ashes (Over Burning Ashes)

《如歌的行板》教案

《如歌的行板》教案 教学目标: 1、聆听《如歌的行板》,能从音乐要素方面探索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2、能够对室内乐作品感兴趣,并能主动探索与室内乐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3、能够用忧伤、压抑、冥想的情绪演奏《如歌的行板》。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和歌曲教学理解旋律对表现音乐情绪的作用。 2、用连贯统一并带忧伤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设备、音频、视频。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四小天鹅》,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作品的曲作者是谁吗? 生:柴科夫斯基。 师:是的,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伟大的浪漫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音乐派的代表人物,他对音乐的痴迷使他放弃了做律师而从事音乐创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又一首著作,乐曲名称叫做《如歌的行板》。《如歌的行板》是《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素材来源于《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 思考:乐曲用什么乐器来演奏? 师:在室内乐作品中,弦乐四重奏具有重要性和代表性的地位。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个声部组成。 二、新课教学。 1、聆听《如歌的行板》,熟悉主题。 师:在聆听前,老师提出一个要求,请大家听完后,用“M”哼唱乐曲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旋律。 出示音乐主题。 注意主题一和主题二,教师哼唱讲解气息要连贯,声断气不断。 2、分析主题(完整听赏乐曲)。

师:我们在聆听和进一步哼唱感受后来对比分析两主题的节拍、节奏、音色、旋律等特点。 3、作品结构分析。 这首乐曲大致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由第一主题和它的变奏组成,幽静的切分音引出第二部分,构成第二主题,第三主题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加尾声组成。可见,这首作品是由两个主题反复交融而成的,主题音乐的个性也就是整个乐曲的特点。这部分作品用弦乐器来演奏,属于室内乐。 4、弦乐四重奏和室内乐简介。 师:弦乐四重奏大家以前接触过吗?通过听赏这部作品,你能说说吗? 生:它是室内乐的一种形式,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演奏的形式的乐曲。师:你认为室内乐指什么样的演奏形式? 生:室内乐指适合室内表演的音乐。 师:那么大剧院演出,属于室内乐吗? 总结:室内乐与适合在室外或剧院内表演的音乐相比较而言,现在一般指人数不多的演奏者演奏的器乐曲,每个声部都只有一个演奏者。 5、分段聆听,思考作曲家的作曲意图和乐曲表现出来的情绪特征。 A段:用a表示第一主题,c表示它的变奏。 第一部分aca′,情绪:忧郁、伤感、压抑。 B段:用b表示第二主题,特别注意听大提琴的固定音型,制造忧郁,焦躁不安的情绪。 第二部分 bb′,情绪:忧郁、悲愤不安。 C段:第一主题再现+尾声,通过音量变化,递进加强起伏感,乐句中间停顿、反复来表达越来越痛苦的情绪,尾声运用了宗教音乐的变格终止方法。 6、尝试为《如歌的行板》填词。 学生分组表演,要求声音轻柔暗淡,速度徐缓,表现忧伤与思乡的音乐情绪。 三、总结。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 第五交响曲 崔 昊 ? 彼得 伊里奇 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 古典 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 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 ?柴科夫斯基对过上 正常 家庭生活的渴望,与他的同性恋天性的矛盾,使他一生都充满了痛苦的挣扎,这亦反映在他的音乐里,尤其是晚期的交响乐作品中。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乐里,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 他将民族文化与西方交响乐传统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尽管柴科夫斯基结识了 强力集团 ,但是他始终没有加入任何一个民族主义团体。柴科夫斯基曾写道: 至于我对音乐里俄罗斯元素的关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异国。在我年幼的时候,俄罗斯民族音乐无法描述的美丽就已经充满了我的生命。 关于第五交响曲 ? 小调第五交响曲,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作于 年。在本交响曲创作之前,柴可夫斯基曾长期移居西欧,所以此间他的作品也就显示出 西欧派 的色彩。此交响曲是他回到俄国定居后创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对莫扎特音乐的思慕,全曲采用由贯穿始终的 命运 主题所构成的循环形式,这些对柴可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尝试。柴科夫斯基在原作的札记中指出: 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表现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年,柴可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 我虽然还不很老,但已经开始感到年龄的威胁,身体极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无论弹钢琴,还是夜里读书,都感到非常吃力。 可见这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时候完成的,曲中所体现出来的 与命运斗争 的主题,或许与此有关。 第一乐章

浅谈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风格

编号:82 浅谈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风格 姓名:聂俊毅学号:20113576 学院:会计学院一、柴可夫斯基的生平 1840年5月7日,才华横溢的俄国作曲家彼得.依里奇.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乌拉尔山脉附近的一个定居点。5岁起学习钢琴,1848年赴圣彼得堡上寄宿学校,但他的钢琴课并未停止。1861年,俄国音乐协会赞助开办了一个音乐讲习班,柴可夫斯基在讲习班任教。一年后,他辞去了在司法部的工作,就读于刚刚成立的圣彼得音乐学院。1865年12月毕业时,以一曲根据席勒的作品改编的清唱剧而荣获银质奖章。在音乐学院的11年中,他创作了《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年)、芭蕾剧《天鹅湖》(1876年)。4部歌剧、3部交响曲及众多篇幅较短的作品。 1875年,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出了问题,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疗养才算康复,但病根未断。 1877年7月,柴可夫斯基与米廖科娃的婚姻出现了危机,这次危机几乎把他送上自杀的绝路。在一片吵吵闹闹之中柴可夫斯基逃离了莫斯科,他妻子在1878年5月同意分居(他们一直没有离婚),但柴可夫斯基在这之前仍完成了3部杰作—《第四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的友情被后人传为佳话,据说他俩几乎从来没有见过面,却是书信不断,而且持续了13年之久。 1878年到1885年,柴可夫斯基时而在俄国,时而在西欧,居无定所。作品《意大利随想曲》、《1812年庄严序曲》,以及两部歌剧《圣餐》和《晚祷》,使柴可夫斯基声名鹤起。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是在莫斯科或莫斯科附近度过的。 1891年他出访美国。同时,柴可夫斯基创作不辍,写下了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五交响曲》,以及最后3部歌剧。当时的青年作曲家们争相仿效,其中塔内耶夫、阿斯基、易珀列道夫,以及后起的拉赫玛尼诺夫。1893年,《第六交响曲》首演,柴可夫斯基担任指挥。几天后,他感染了霍乱,于11月6日在圣彼得堡逝世。 柴可夫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我的交响曲中的每个音符,都是出自我的内心深处。”他的创作之中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他的音乐的基调是以民歌和民间音乐为基础的。柴可夫斯基还采用了不少俄国和其他国家的名著作为创作的题材,而且能够把原著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从芭蕾音乐《天鹅湖》看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 十九世纪末叶,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把芭蕾音

商业模式、共生体与商业生态:案例与理论

商业模式、共生体与商业生态:案例与理论 魏炜朱武祥林桂平 摘要:商业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只包括核心利益相关者、微观视角的商业模式或包括所有宽泛利益相关者、宏观视角的商业生态。本文在商业模式和商业生态之间建立起中观视角的新概念——共生体,为同个商业生态中不同商业模式的企业建立起同一个坐标系,使不同商业模式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成为可能;也为企业创新、重构商业模式提供更为广阔但又不过于宽泛的利益相关者视角。为更好阐述理论,本文采取DG公司的商业模式重构过程作为共生体概念导入、逻辑解释和理论体系建构的单案例研究样本。关键词:商业模式共生体商业生态利益相关者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a business model defines a transaction structure that involves stakeholders. In this article, we examine the transaction structure, including transaction relationship, forms and so on, among these stakeholders, and introduce a new concept of “symbiont”, the aggregation of the business model of the focal firm as well as the business models of its stakeholders. By proposing this innovative concept, we bridge the gap between macro (Business Ecosystem) and micro (Business Model) views and therefore broaden our thinking of business model. The concept of “symbionts” in business model that we create provides a share coordinate system for different business models in the same business ecosystem, making it possible to compare different business models directly. What’s more, it allows us to analyze a focal firm's business model in a micro viewpoint, which may suggests how to restructure or reform the focal firm in a surgical way based on the anatomic picture of the company. We focus on th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f an old-lined agriculture firm in China to better explain our theory. Key Words:Business Model, Symbionts, Business Ecosystem, Stakeholders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管理学科,研究对象为企业组织及其内部各部门、人员等之间的关系和业务活动、管理活动。视角从微观到宏观分别为人员、组织和产业。评价标准则为运营的业绩指标——如何更好地发挥既定资源禀赋的最大能力。 商业模式研究对象为焦点企业(商业模式研究的对象)及其利益相关者,考察他们之间的交易关系、交易方式等组成的交易结构总和。视角进一步拓展,微观至焦点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处于企业内部、具备独立投入产出、独立利益诉求、独立权利配置,如物流、信息平台、支付平台等),宏观至整个商业生态,包括焦点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如企业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竞争对手,甚至焦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的供应商、客户的客户、竞争对手的合作伙伴等等。评价标准则是价值的创造、传递效率。观察价值如何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创造和传递,焦点企业从中获得多大的价值等。 这种视角的拓展,具备三方面意义:第一,从商业生态等宏观结构定位焦点企业的价值

如歌的行板教案

教材分析 (一)《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1、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被誉为“音乐神童”。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其创作汲取奥地利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的营养,作品清新,充满诗意,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 2、《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莫扎特所写同类体裁的最后一部作品,完成于1787年8月10日。这部作品流传最广,也最受欢迎。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 原有五个乐章,后第二乐章因故失传,所以现存只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拍,抒情的浪漫曲。音乐开头乐队奏出简易、动听如歌的主题,旋律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充满了绵绵情思。 第三乐章,小快板,G大调,3/4拍,小步舞曲。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第四乐章,回旋曲,G大调,快板,4/4拍,主题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旋律明澈流丽,跳荡着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幸福完美的爱情。它在该乐章中共出现五次,每次都作了调性变化。最后仍重复这一主题,结束全曲。 乐曲的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其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括了两段风格不同的音乐: 主部主题的开头是带有那不勒斯风格的一段旋律: 这部分音乐用主、属***的分解***构成旋律,采用问答式的手法作为旋律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发展,给人以雄壮有力、流畅明快的感受。随后,呈现了一段柔婉轻盈的旋律:这段旋律留给人们一种庄重典雅的舞蹈印象。接着,乐曲把人们引向一种热烈欢快的景象之中。 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带有浓郁的维也纳风格。它优美、抒情、温柔、靓丽,富于青春的气息。其一这段旋律精巧、活泼,每句的后半部分多用跳进写成。其二:这段旋律轻盈、俏皮、欢快、活泼,给人以十分开朗的感受。 乐曲的展开部很精练,只有20小节。它采用了主部主题的两部分内容。开头是主部主题的引伸: 尽管它非常短小,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此后,主要是将副部主题的后半部分在不同的调性上加以发展变化。其素材是:乐曲的再现部基本上保持了呈示部的面貌。但在调性上,再现部完全呈现在G大调调性上。整个乐章在绚丽灿烂的色彩中结束。 (二)《如歌的行板》 1、柴可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也是最早获得广泛世界声誉的俄罗斯作曲家,在俄罗斯文化史和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浪漫乐派代表之一。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有着巨大创造力的作曲家,他的音乐风格独树一帜。他的音乐旋律优美感人,有时催人潸然泪下,有时又令人热精洋溢,但他的作品中总带有一种孤独压抑感。在他的音乐中,处处充溢着深沉悠远、壮美动听的俄罗斯民歌的旋律。他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的创作活动,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 2、《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乐曲的素材是一首叫作《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 《如歌的行板》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演奏时,4件乐器通常都加上弱音器,从而使其音色都带有朦胧、暗淡的色彩。 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的旋律用变奏的手法重复了一遍: 这段委婉的旋律,给人以忧郁、沉思的印象,情绪显得十分压抑。 乐曲的第二部分由两段旋律构成。其一: 其二:这两段旋律,前者带有忧郁的情调,好像在祈求着什么;后者的情绪则悲伤而不安。特别是大提琴拨奏的固定音型: 及两个内声部的切分音伴奏:

浅谈柴可夫斯基_第一钢琴协奏曲_的欣赏

浅谈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欣赏 摘要: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属于钢琴协奏曲上的经典之作,展现出了柴可夫斯基对音乐的全部理解。 本文分析了这部协奏曲的创作风格,分三个乐章进行细致的音乐特色分析,并提出了个人对音乐的感受,以求通过 文字感受这位音乐大师带给我们的震撼 。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协奏曲欣赏 聆听过《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人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就是震撼、缥缈、感动。这部伟大的钢琴协奏曲给音乐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乐章理解,从反复的平静与激昂的转换之中,找到自己对音乐的感动,对生活的领悟。 一、《第一钢琴协奏曲》创作特色分析 1.创作背景: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作为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在很多方面确定了俄罗斯钢琴学派发展的方向。如果说贝多芬的《命运》的开篇是将人们心灵重重扣入地下的震撼,那么就可以说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开篇是将人们的心灵带入缥缈太空的强音。有的乐迷甚至说这个曲子的开头是“腾空的”。那种激昂的节奏实在是世间的绝品。本曲作于1874年,于1875年10月在美国波士顿首演。在器乐协奏曲方面柴可夫斯基比较突出的作品是他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1875)和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其中《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部明朗乐观的作品,这部协奏曲长达三十分钟,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热情洋溢,第二乐章优美抒情,末乐章粗犷豪迈,并在壮丽的凯歌般的音乐中结束了全曲,整首曲子在激昂的旋律中结束,只能用完美来解释。 2.创作风格:作为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的代表作,这种钢琴曲也是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作品中略含俄国味的创作主题,以及充满斯拉夫式粗线条和色彩的管弦乐法,正是这首乐曲的魅力所在,这首钢琴协奏曲是第一流的钢琴家们竞相演奏的曲目。在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多用了快板、小行板,将曲子固定在华丽又平实的格调上,通过单簧管、长笛的配合使得抒情的气氛十分浓厚,整篇乐章如梦如幻,展现出了特殊的情景氛围。同时,在这首协奏曲的创作过程中,柴可夫斯基还大胆地使用了圆号演奏,传说这种特色的曲调是从一个盲乞那里采集到的歌曲旋律。除了圆号之外,乐曲加上颤音与音型装饰变奏,借以来展现出随想的空灵感受,借助钢琴的技巧来展现出优美的抒情篇章。高潮终结部以降B大调形成辉煌的结尾,在创作中柴可夫斯基将浓厚的民族特色蕴含在乐曲之中,曲风华丽而大气。 二、《第一协奏曲》的欣赏 1.音乐的抒情性:《第一协奏曲》的抒情性十分明显,每一个乐章都包含着特色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对比研究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摘要】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需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商业模和战略的动态变化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在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何,这是本文的关注重点。本文从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纷繁复杂的研究框架中选取了现阶段更受关注的四点——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商业模式转型、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以及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为论述重点,对国内外的研究做出梳理 【关键词】管理者认知商业模式战略转型多元化 一.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 尚航标、李卫宁和蓝海林(2013)给管理认知做出了如下定义:管理认知是企业战略决策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所用到的一种知识结构。管理认知通过提供信息搜寻功能、信息解释功能和行动逻辑功能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并决定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在过去的20年中,管理者和组织认知(MOC,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cognition)在战略管理研究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Walsh,1995;Huff,2005;杨迤等,2007;Kaplan,2011)。SuchetaNadkarni and Pamelas.Barr(2008)将管理认知划分为注意焦点(attention focus)和环境—战略因果逻辑(environment-strategy casual logics)。其中注意焦点是指高层管理者对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主观认知程度,这些认知受一个(或多个)领域的观念的支配,而忽视其他领域。Daft and Weick (1984)认为关于环境与战略之间因果关系有两种不同的逻辑方式,一种是环境驱动模式(environment-driven)所代表的确定逻辑(deterministic logics),一种是解释驱动模式(interpretation-driven)所代表的前摄逻辑(proactive logics)。在环境驱动模式中,高管认为环境决定战略,因为高管所感知的环境是确定的、剧烈的、可测量以及有决定因素的,他们先了解那个环境的需要继而提出反应战略。在解释驱动模型中,高管根据战略来确定环境,因为高管所面对的环境是更不确定和更难分析的。武亚军(2013)将MOC的研究领域归纳为三个:一是行为决策理论研究,它关注认知偏见、简化原则等在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及调整;二是认知地图和认知结构研究,它主要关注管理者的认知方法;三是认知结构与战略管理过程的联系,包括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武亚军运用认知地图和扎根方法对华为公司领导人任正非进行分析,发现了“战略框架式思考”和“悖论整合”两个典型认知模式,在中国转型发展的复杂动态环境下,任正非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有价值、稀缺、难模仿、难替代等特征,是华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来源。 管理者认知在企业战略形成、推进及转型等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达成了一致。Tushman & Romanelli (1985)指出,高管的变革与继任是克服转型障碍的重要机制。Tushman等(1985)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的下滑并不能直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而是否存在新任管理者是关键的调节因素。Loasby(2002)认为,企业成长阶段演进及相应的组织变革,都与企业管理者对未来变革和成长机会的认知变化发生直接关系。Yokota & Mitsuhashi(2008)的研究发现,新任管理者是否可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取决于其是否可以改变战略决策的过程;高管的变更与继任并不是触发战略转型的充分条件,只有当高管变更后管理者价值观和利益偏好发生改变时,战略转型才会实施。在国内,薛有志等也认为管理者的认知过程是形成战略的组织因素中必不可少的动态要素;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将优化高管团队构成和改善经营者战略思维作为提升企业战略决策能力的关键;尚航标黄培伦(2010)在对万和集团的案例研究中提出了有限理性视角下企业管理者认知对企业竞争优势

历史科_表格式教学设计

课题:必修(Ⅲ) 科目:历史必修(Ⅲ)教学对象:高三复习课 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题来自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的专题八《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学习价值体现在①世界文化时代性 和多元化,②各民族文化间的融合交流,③世纪年文学艺术、科技及人类发展的紧密结合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学生养成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相互联系;、欣赏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学生养成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相互联系等方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列举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学生养成科技与生活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历史比较:对比各类艺术流派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利用互联网手段同学们收集相关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学生加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教师整理利用收集到的经典材料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十九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美术和音乐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他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利用表格的形式归纳文学艺术的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托必修一和必修二相关的政治和经济内容,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理解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传统 、感受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以历史眼光认识和理解,避免娱乐色彩掩盖历史教学目标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也能通过网络收集到资料。但大多仅停留在语文常识上的认识。本课题目的在于以历史眼光认识和理解文学艺术,如:利用政治和经济内容,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赢利模式文献综述

硕士研究生文献综述报告 一、引言 一个企业能否寻找到一套优秀、成熟的赢利模式,往往是这个企业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赢利模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短缺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初期经历了要素驱动、能力驱动之后,到了充分竞争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便要由赢利模式来决定。实际上,当今成功企业的战略,其根本已经不再是公司本身,甚至不再是整个行业,而是企业的整个价值创造系统,也就是企业的赢利模式。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以2003年为界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3之前的这个阶段称其为开创性阶段;之后的阶段为综合性阶段。在开创性阶段,人们普遍以概念研究为重点,采用归纳逻辑思维方法从大量案例研究中总结规律,归纳出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分类方法、变革路径、评估方法。在综合性阶段,人们对于概念的研究普遍采用“博采众长”的方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按照主客观要求进行整合,得出自己的概念定义;对赢利模式的构成、表述、演化、评估多数采取演绎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在人们比较普遍接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特定领域或特定现象得出特定的结论。本文的阶段划分当然不是绝对的,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给出的一个大概的描述。 1、代表性学者著作简介 表1:企业设计要素

资料来源: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等著,凌晓东等译,发现利润区【M】.北京:中心出版社,2003.13.页 表2 :赢利模式构成要素代表性观点[10,11] 3、赢利模式的分类研究综述 分类研究是赢利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文献中关于赢利模式分类的描述是非结构性的,这使得很难准确识别和区分具体的商业模式,也很难评价每个商业模式所需要的资源和基础设施。并且,这些赢利模式分类研究一般都没有提供一个框架使得

柴可夫斯基四季一月 三月 五月 八月 十二月的曲式分析

柴可夫斯基四季一月三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的曲式分析 在传统音乐作品结构内,重属增六和弦常进行到经过的主四六和弦,或置于两个相同形式的主和弦之间,形成辅助和弦而使和声具有变格进行的特点。从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整体音乐作品来看,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是柴可夫斯基和声语言的灵魂。在钢琴套曲《四季》Op.37之一《一月——炉边》中,柴可夫斯基使用重属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这一特色和声进行,给音乐带来新奇的和声音响。 《一月——炉边》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音乐停留在第28小节E大调的属七和弦上,中部从第29小节的同主音小调(e小调)的VI级和弦(C大三和弦)上突然闯入,C大三和弦即是E大调的降VI级大三和弦,E大调的属七和弦解决到降VI级大三和弦时,第一部分形成阻碍终止的特殊形式,和声有意外进行的音响。第29小节的第3拍,当旋律声部分进行到#A音时,下方声部保持,和声转化为e小调的德国增六和弦,该和弦没有解决到属和弦,而是到下一小节e小调的主和弦(e小三和弦),这里的和声进行为:tsVI -b3DVII56/D-t,德国增六和弦用柱式和弦奏出,主和弦用大山型的琶音式旋律奏出,二者构成织体对比。力度设计为P到PP的循环进行,形成力度层次的对比。tsVI-b3DVII56/D -t的和声语汇被连续反复之后,第35-36小节,德国增六和弦与下中音和弦交替进行。如果将德国增六和弦看成是II级和弦的附属七和弦(即C属七和弦)的等和弦,那么,这两小节即构成同根音大三和弦与属七和弦的交替,和声音响富有戏剧性变化。整个中部开始的和声使用德国增六和弦与主和弦以及德国增六和弦与下中音和弦的连接,音乐柔和、抒情,和声具有变格进行的特点。第36小节,e小调的德国增六和弦各个声部以半音上行的方式进行到bA大调的下属和弦(bD大三和弦),德国增六和弦与根音成小二度关系的大三和弦对置,和声色彩对比强烈。 第95小节,音乐在A 大调的主和弦上作完全终止,其后是由下中音和弦、德国增六和弦与主和弦交替进行构成的变格补充终止,其和声序进为: tsVIb3DVII56/D-T-tsVI-b3DVII56/D-T。德国增六和弦位于降VI级大三和弦与主和弦之间。降VI级大三和弦与其后的德国增六和弦相差一个音级,二者的转换就像同根音的大三和弦向大小七和弦转换一样平顺自然,这两个和弦用在音乐的结尾处形成协和的三和弦与不协和的七和弦的音响对比,而主和弦与降VI级大三和弦亦形成鲜明的对置。降VI级大三和弦之上漂浮着A旋律大调的旋律,与第99小节主和弦之上所附加的变化音级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随后,旋律以琶音进行的方式从低音区向高音区延伸,用PPP的力度演奏,音乐在柔和、梦幻般的音响中结束。德国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作为变格进行用在该作品的结尾作为补充终止,增强了音乐作品中的浪漫气质。 二、主和弦中的附加音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各种形式的和弦外音点缀其中,附加音以留音和倚音方式出现在主和弦中是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手法之一,这种附加音主和弦既给音乐增添了神秘的和声音响,显现出柴可夫斯基大胆、别致的和声思维。 附加六度音的三和弦有时可能被误当七和弦看待,不过,如果从前后和声进行的功能关系来推断,便可以清晰地判断其是否为附加六度音的三和弦。第7-9小节使用终止式建立和巩固E大调,在这3小节音乐中,每小节前两拍均为主四六和弦,其后接以属七和弦,低音声部为属持续音。这里的主和弦均含有附加六度音(c2音),第7小节为留音式的附加音,位于下属和弦与属七和弦之间,是含有附加六度音的终止四六和弦。第8-9小节中主

浅谈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的艺术特征

浅谈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的艺术特征 摘要:船歌是由贡多拉一种平底狭长的轻舟船工所唱的歌曲,在十八世纪的末期,很多的作曲家开始根据“船歌”风格长作出了声乐曲和器乐曲两种。在船歌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人们最熟悉的船歌应该是《六月船歌》。本文从这首曲子的背景、音乐风格以及曲式结构这三方面进行论述。知道歌曲的创作背景就能够知道作品的源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创作动机,作者就能够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所以对于《六月船歌》的研究,首先要对创作背景进行研究。然而在音乐创作的风格包含了节奏、旋律、艺术特征等等,在节奏方面船歌通常是一种6/8拍或是12/8拍的乐曲,伴奏节奏型模仿船身均匀摇摆和摇桨的动作而富有旋律,而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则按照俄罗斯民族风格,重新处理了船歌题材,没有采用6/8拍子,而是用从强拍到弱拍一摇一摆平稳的4/4拍子的节奏,来变现俄罗斯自己的平底船均匀划分的节奏,同样体现了轻舟荡漾的意境。文章的最后将会对《六月船歌》的曲式特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艺术特征; 引言 柴科夫斯基把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与俄罗斯音乐传统相结合,在钢琴创作中表现出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和浓郁的抒情气息,内涵深刻,深的人们的喜爱。在外国艺术的歌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作曲都各自作出十分突出的贡献,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经典之作。柴可夫斯基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创作的《六月船歌》由于启动人的旋律,优美的意境,独特的风格和民族特色等这些魅力,是的这首乐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追捧。本文通过对《六月船歌》的作品背景、音乐风格、曲式结构这三个方面的研究使本人对这首曲子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更多的知道每首曲子都拥有独具一格的魅力,因此在接触乐曲之前应该从各个方面读懂理解它,并用作曲家的心境去演绎乐曲,是其在广度、深度、高度上都进入了一个人生诗化哲学的境界。 1、柴可夫斯基简介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

电子商务前沿【文献综述】

湖北工程学院 2017—2018学年度第1学期期末考核答卷 考核课程: 电子商务前沿讲座 考核类型:考查 考核形式:开卷(文献综述) 学生所在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 班 级: 0153005441 试 卷 A 大学生网络营销能力秀始于2009年,是高校竞赛式网络营销教学实践平台,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营销核心能力,每个学期各举办一期,到2016年下半年已进行16期,超过7000个大中专院校的20万师生参加过网络营销能力秀。能力秀——网络营销开始的地方。 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及模式创新文献综述 前言 研究背景: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到 2015年 12月底,我国网民 规模已达到 6.88 亿,全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 50.3%。其中,手机用户规模达到了 6.20亿,并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而且 2016 年,全国的网上购物、网络团购等类似业务再创新高。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16年6 月底,我国网民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达6.56亿,在这种环境下,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企业的蓬勃发展,而传统零售企业的经营发展受到了电子商务的重创,生意惨淡,面对这样的局势,就要求线上线下相结合,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以求实体经济和网络经济平衡发展。 研究目的:通过搜集大量文献和其他网络资源,研究不同学者对电子商务的商业模 式的概念理解、商业模式的创新,最后对现有商业模式存在的部分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问题,并为研究商业模式的学者提供参考价值。

研究意义:理论意义:第一,推动移动电子商务事业理性发展。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好坏影响着移动电子商务顺利进展。本文所研究的商业模式将给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带来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理性全面的发展空间。 第二,本文借助移动网络技术,探索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将商业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细分,促使研究的理论方法更加全面。 第三,有利于进行学术交流。对移动电商的商业模式进行相关理论的探索,可以促进学者之间学术交流,同时也为今后从事这一领域研究学者提供参考。 实践意义:第一,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使其更好地发展,给 用户提供服务带来便利,企业明确自身的责任,维护自身的利益。促进企业与企业间合作,达成利益共享。 第二,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析移动电商的商业模式,对促进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电子商务活动的进展是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是电子商务发展方向及成败的重要指标,现阶段我国对商业模式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对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研究,有利于传统企业选择正确的商业模式,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在新时代的发展。 一、商业模式、特点及评价 (一)核心概念 1.商业模式概念 刘丽侠[1]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模式,能够为企业创造利益的模式,它最基本的核心内容就是创造与实现价值。它也是由一系列生产、销售、运营等经济实体之间的商业活动,能够为用户提供服务,创造企业的价值,以及建立良好的协作网络关系,节约大量的成本,创造属于自己本企业的模式。宋娜[2]商业模式的基本含义就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在一定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李沂濛[3]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的大方向的布局,从一个产品被生产出来,到交付运营部门进行包装和宣传,包括管理部门在内部各部门间的协调,直到产品走向市场,最终收回资金流,是一个具有详细规划和规定的运作流程,企业关注的不仅仅是盈利,而是如何保持持续盈利,即站在客户的角度在满足客户的要求同时,为自己创造商誉等无形资本,让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但他们都肯定了顾客价值,顾客要求,企业的所有活动、所有目标的实现都以客户创造价值展开,商业模式是一种体系,它能给企业带来很好的生存和发展途径,它能够使企业保持持续盈利的活力。 2.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概念 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是指在移动网络技术的研究背景下,进行商务活动的参与主体之间开展商业活动,并能使其企业创造价值,最终获得利润。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是在智能终端上开展商业活动,需要移动运营商的移动网络支持,平台提供商搭建一个平台供内容服务商将服务呈现给用户,在整个流程进展中,双方互赢互利共同创造企业的价值。在整个商务过程中,商业模式贯穿每一个环节,是由企业的内部资源,盈利模式,外部协作模式,支付模式,商家信用等级等部分组成,借助移动网络技术和物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