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学案(附题及答案):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学案(附题及答案):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docx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K学习目标兀1•掌握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及上海浦东开发的基本史实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3.感受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带来的变化。

K重点难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1.创办经济特区

(1)设立:我国将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作为经济特区。

(2)特点:以吸收和利用________ 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

形式,经济活动以_______ 为主。

(3)意义: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__________ 作用。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沿海开放城市:_____ 年,国家开放_______ 、_____ 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____________ 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_____________ 。

3.经济技术开放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

4.开发和开放浦东: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开发开放浦东为龙头, ______________ 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对外开放局面逐步形成

(1)我国已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放体系。

(2)标志着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⑴经济特区的“特”是指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2)特别行政区的“特”是指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和特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答案:1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外资;市场调节;探索示范

21984;天津、上海;环渤海地区;开放地带;4.浦东新区5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

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丄全方位、多层

次、宽领域

课堂检测:

1.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屮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进入又一个开放的新

阶段,下列关于上海主动对外开放历程说法正确的是()

A.1842年上海开辟成为通商口岸

B.1980年上海成为经济特区

C.1984年上海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D.2001年浦东实现开发开放

2.被海内外人士誉为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经济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

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是()

A.深圳特区

B.海南特区

C.港澳特别行政区

D.上海浦东

3.下列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引进外资为主

B.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C.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

D.以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4.1984年2月,邓小平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在此,邓小平举了两个城市,这两个城市应是()

A.大连、青岛

B.石家庄烟台

C.青岛长春

D.珠海镇江

5.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川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屮国”,它是35年来屮国政府“采取的最大胆行动二这是指()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开放上海浦东

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 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6. 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进出口 总额

一进口

总额

•一 岀

LI 总额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年)

A.

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

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③

8.珠海由1980年以前的一个普通小县城发展成为今天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其主要原因 是()

A.

毗邻港澳 B. 科技领先

(亿元) 7.下图屮属于我国开放的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的是()

A.

①②

C.政策扶持

D.资源丰富

9.198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经济特区”用名。同年8月26日,《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出炉。从此“8・26”,成为三个经济特区共同的“生日覽这个经济特区是()

A.深圳、珠海、汕头

B.深圳、珠海、厦门

C.深圳、厦门、汕头

D.深圳、珠海、广州

10.“三星智力快车”的主持人给出了某道题答题的提示语:“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z—;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z—。”依据提示,正确的是()

A.上海

B.厦门

C.广州

D.汕头

1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它们主要“特”在()

A.特殊的历史时期

B.特殊的地理位置

C.特殊的社会制度

D.特殊的经济体制

12.在现代屮国的经济特区屮,最为靠近台湾,并期望能够吸引台资入驻的是()

A.厦门

B.海南

C.深圳

D.珠海

13.歌曲《春天的故事》屮唱道:有一位老人在屮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在屮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规划了四个经济特区,其是有三个都是在()

A.福建省

B.海南省

C.广东省

D.浙江省

14.观察下图,中国人民银行为纪念海南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发行的纪念金币。该金币应发行于()

A.1999 年

B.2000 年

C.2004 年

D.2008 年

15.过去是一个边陲小镇,“一条街,一栋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园一只猴,不用几分钟,这头到那头”是对它落后的写照,但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它“--夜崛起”,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应该是下图中的()

A深圳B上海浦东

C珠海D汕头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16.“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被圈中的地区( )

A.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B.实行特别的经济政策

C.亨有高度的自治权

D.率先包产到户

17.“作为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它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与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共舞, 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它已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上述材料是某一文学作品中对某一个城市的描述,这个城市应该是()

A.广州

B.上海

C.深圳

D.珠海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1842年上海开辟成为通商口岸是被动开放,不是主动开放,故A项错误;上海不是经济特区,故B项错误;1984年上海成为沿海开放城市,故C项正确;浦东实现开发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20世纪9()年代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新区,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的

引擎。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为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以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的特点,是新型的经济区,不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

4.【答案】A

【解析】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选项B中的石家庄,C项屮的长春不是沿海城市,排除;D项中的珠海成为经济特区,镇江不是当时所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排除

Do

5.【答案】A

【解析】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的两处关键信息“开放整个海岸”“35年來”。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城市。B、C、D三项从地理位置(仅部分地区,不是“整个海岸”)和时间(分别是1990年、1980年和1988年)均不符合。

6.【答案】B

【解析】由题干示意图的信息可知,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是在1984年。开放

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1984年,符合题意;C、D两项时间不符合。

7.【答案】C

【解析】②③是指厦门和深圳,它们是经济特区,故应排除;而①④是指福州和北海,它们

是沿海开放港口城市。

8.【答案】C

【解析】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珠海设立经济特区,珠海发展成为今天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由此可见主要原因是政策扶持,故C项正确;A、B、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 故A、

B、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据《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所选三地皆应属于广东省,厦门属福建省,排除B、C;

D中的广州不是经济特区,排除D。只有A符合题意。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厦门是屮国近代历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2—, 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11.【答案】D

【解析】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它们在对外开放

中实行特殊政策、特殊体制、特殊发展方式。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建立。在经济特区中“最为靠近台湾''的是厦门。

13.【答案】C

【解析】注意空问概念,先确定四个经济特区,再明确答案。

14.【答案】D

【解析】1988年,屮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15.【答案】A

【解析】深圳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16.【答案】B

【解析】歌词所述的是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些地区实行特别的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 其他三项都不正确,A、C说的是特别行政区,D与史实不符。

17.【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是“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符合这些条件的城市非常明显的是深圳。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学案(附题及答案):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docx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K学习目标兀1•掌握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及上海浦东开发的基本史实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3.感受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带来的变化。 K重点难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1.创办经济特区 (1)设立:我国将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作为经济特区。 (2)特点:以吸收和利用________ 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 形式,经济活动以_______ 为主。 (3)意义: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__________ 作用。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沿海开放城市:_____ 年,国家开放_______ 、_____ 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____________ 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_____________ 。 3.经济技术开放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 4.开发和开放浦东: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开发开放浦东为龙头, ______________ 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对外开放局面逐步形成 (1)我国已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放体系。 (2)标志着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⑴经济特区的“特”是指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2)特别行政区的“特”是指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和特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答案:1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外资;市场调节;探索示范 21984;天津、上海;环渤海地区;开放地带;4.浦东新区5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 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丄全方位、多层 次、宽领域 课堂检测: 1.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屮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进入又一个开放的新

4.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案2 (人教版必修2)

4.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2 (人教版必修2) 知识梳理 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 (1)建立: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2)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特殊政策的行政区域。 (3)经济特点:外向型经济。 (4)影响:特区的建设,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的适宜场所;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 2.经济技术开发区 (1)范围:在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中所划出的一定区域。 (2)经济特点:以引进外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3)影响: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改革试验、促进区域经济新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窗口、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开放城市 (1)建立: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 (3)地位: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 (1)建立: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 (2)扩展: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走出去”战略 (1)背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 (2)目的: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鼓励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建立: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2.目的: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3.迅速发展的原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以及独特的地理、交通、人才、产业优势。 4.影响: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体系的形成。 知识导学 1.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国内政策、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 2.抓住本课的主线即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3.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本特点是: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经济成分以“三资”企业为主;产品结构以工业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经济机制以市场调节为主。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纲课标解读】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考点知识梳理】 1、经济特区的创办 ⑴)位置:、珠海、汕头、、海南。 (2)特点: ①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为主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形式。 ③经济活动以为主,对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 ①特区在发展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②对沿海地区实行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开放城市 ①目的:加快利用、引进的步伐。 ②名称:1 9 84年,国家决定开放、上海、福州、等 1 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 ①名称:三角洲、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②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经济技术开发区 ①目的:引进外资,生产产品或产品。 ②特点:具有的特点 ③地位: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商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3.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1)目的:以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成就 ①浦东成为上海新兴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②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中国90年代的重点和标志 4.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重点难点突破】 青岛是山东的重要城市,在山东占有重要地位,回答下列与青岛有关的问题:(1)在20世纪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青岛有一横幅,上写“同胞努力,

2012高一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二课堂练习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其中“全方位”是指 A.不仅“引进来”而且还要“走出去” B.不仅开放沿海而且开放内地 C.不仅开放经济领域而且开放政治文化领域 D.不仅开放特区而且开放沿海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关系迅速发展。200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元,世界排名升至第三位。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从1979年的30.6亿美元增至2004年的606.3亿美元。世界五百强跨国公司已有450家落户我国。目前我国对外经济关系迅速发展,其原因有①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②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水平不断提高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④各国经济联系密切,谋求共同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必须坚持长期对外开放政策 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 C.建国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 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4.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邻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5.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说:“浦东是我去过的地方中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之一,想象不到的成功。”浦东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A.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 B.经济特区的设立 C.浦东的开放开发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6.深圳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其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靠近港澳,华侨众多 B.原有的经济基础雄厚 C.中央给予特殊优惠政策 D.建立与发展外向型经济 7.深圳、珠海等地是我国的第一批经济特区,其特殊性表现在 A.突破了计划经济的限制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对外关系可以独立自主 D.具有特别的行政权力 8.当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对外开放相比最本质的不同是 A.前者是主动自强的开放,后者是被迫屈辱的开放 B.前者是经济目的,后者是政治目的 C.前者是全方位的开放,后者是部分开放 D.前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开放,后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开放 9.右图是当今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 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地方,它是 A.海南岛 B.深圳 C.上海浦东 D.广州 10.读下列“历史纵横”,对这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理解不. 正确的是 【历史纵横】1988年国务院在沿海开放城市,首批批准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业达标] 一、选择题 1.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立经济特区,是基于它们( ) A.临近港澳 B.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C.已有许多外资企业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绩 答案 A 解析中央之所以决定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立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故选A项。 2.1979年7月15日,国务院决定先在深圳、珠海两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特区“特殊性”的实质是( ) A.突破了原有的人才管理模式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D.建立了完善的进出口管理制度 答案 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指的是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经济特区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故C项正确;突破了原有的人才管理模式、建立了完善的进出口管理制度等都不是经济特区的实质,故A、D两项错误;到21世纪初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 3.下图为我国深圳市政府前的雕塑,它体现了深圳人怎样的精神面貌( ) A.大力发展农业的精神 B.敢为人先的精神 C.对外开放的精神 D.融入世界的精神 答案 B 解析深圳原是一个贫穷的渔村,作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特区之一,深圳人敢为人先,大胆突破传统经济模式,以拓荒牛的奋斗精神赢取了经济的腾飞。故选B项。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环渤海地区属于这一体系中的( )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 D.沿边开放城镇 答案 B 解析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故选B项。 5.(2018·河北邢台学测模拟)1986年8月21日,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时,题写了“开发区大有作为”。下列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全部位于沿海开放城市 B.以引进外资为主 C.人才、知识、技术密集 D.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答案 A 解析经济技术开发区自1988年起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中设立,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6.(2018·安徽铜陵高一检测)“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是过去上海市民口头的俗语,现在早已成为上海人茶余饭后的笑谈了。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全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 B.浦东区域开发开放的结果 C.在沿海地区创办经济特区的结果 D.进一步开放沿海十四城市的结果 答案 B 解析由于开发开放浦东战略的实施,出现了题干中所述浦东发生的巨大变化。故B项正确。 7.2018年,浦东新区迎来了浦东开发与开放28周年纪念。从阡陌农田到林立楼宇,从冷僻土壤到繁华都市,从默默无闻到世界瞩目,浦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浦东开发标志着中国( ) A.全方位开放格局正式形成 B.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 C.对外开放的中心发生转移 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答案 B 解析浦东的开发与开放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故B项正确。 8.下列有关我国对外开放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的设立使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2021年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业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建议用时:25分钟) 1.197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这两省的特殊条件是( ) A.革命老区 B.交通方便、自然条件优越 C.物产丰富、人均产值高 D.靠近港澳、华侨众多 D [广东、福建两省由于靠近港澳、华侨众多,所以党中央和政府决定对这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 2.下图是海南1987-1989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统计数据。图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成为经济特区 C.“南方谈话”的影响 D.加入世贸组织 B [根据表格中的时间可以判断,此时正处于海南划为经济特区时期,进出口贸易总额稳步增长,因此B项正确;1953-1957年是“一五”计划时期,“一五”计划的重点地区是东北,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1992年“南方谈话”,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D项错误。] 3.根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趋势图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由图中数据可知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是在1984年。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B项正确;A项发生在1980年,C项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D项发生在2001年,故均不正确。] 4.从1988年起,中国政府先后在一些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经济技术开发区( ) A.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B.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C.仅分布于沿海开放城市 D.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 A [B项是指经济特区,故排除;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地也有分布,故排除C项;D项是指沿海经济开放区,故排除;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有的为了推动科学研究,有的为了引进外资,故选A项。] 5.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宣布一项重大决策。当时,一位新华社记者写道:“从这一天起,这个在当时的地图上还没有被标上地名的三角平原让世人瞩目。”这一决策是( ) A.开发开放浦东 B.开辟经济开放区 C.开放港口城市 D.开放长江三角洲 A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放为龙头,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故选A项;开辟经济开放区是1985年,排除B项;开放港口城市是1984年,排除C项;开放长江三角洲是1985年,排除D项。]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开放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线、面

高中历史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2)

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高中历史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 成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了解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导】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思】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构建本课内容的知识与框架。 预习案 【知识梳理】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过程(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特点 国家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所有制形式 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 经济所有制形式 运行机制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对外政策以利用外资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影响(1)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特区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图文解读][学思之窗]说明了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①自然交通条件方面,都在南方,在对外交通运输方面处于有利位置。②地理位置上,距港、澳、台较近,有利于吸收港、澳、台的资金。③都是著名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这一举措的实行,也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进行,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以后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借鉴。 提示: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社

会生产力的进步。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开放沿海 港口城市 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概况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概况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放结果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形成从南到北的沿海经济开 放地带 意义 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发,对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的区域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和加工出品产品特点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图文解读]本目[历史纵横]介绍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范围和优势。结合《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直观了解其范围,注意沿海经济开放区是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据此加深对沿海经济开放地带优势的认识。 [思维点拨]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开放区等与港、澳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提示经济特区等开放区只是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特殊”,不享有自治权;而港、澳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除外交权和国防权由中央人民政府行使外,享有高度自治权。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4.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word文档

1、当今,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地方是指() A.海南岛 B.深圳 C.上海浦东D.广州 2、下列关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开辟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②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策 ③设立深圳等四地为经济特区④开放宁波、温州为沿海港口城市。 A.①③④②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3、依靠“临近香港、背靠国内”的区域优势,1979年7月,开山填海的炮声炸醒了沉睡的蛇口,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这炮声中逐步崛起的是() A. 深圳经济特区 B. 珠海经济特区 C. 厦门经济特区 D. 汕头经济特区 4、1977年10月2日,邓小平在会见香港知名人士时曾说:“我们现在不是海外关系太多,而是太少。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可以打开各方面的关系。”此观点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意欲对外开放 B. 准备收回香港 C. 准备引进外资 D. 准备打破封锁 5、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 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6、当今,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地方是()

A.海南岛 B.深圳 C.上海浦东 D.广州 7、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 A.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B.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C. 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D. 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8、199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开发浦东新区。给予的优惠政策包括:允许外商在区内投资兴建机场、港口等交通项目;允许外商在区内试办商品零售业;允许外商在上海,包括在浦东新区增设外资银行等。这突出表明了我国的对外开放( ) A.地域范围从点到面 B.投资领域的全面放开 C.开放领域日益扩大 D.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其中包括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①建立经济特区②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③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④开辟经济开放区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 D. ②③④ 10、在古代,有“闰七不闰八,闰八用刀杀”“七上八下”的俗语;但是改革开放后,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这反映出()A. 粤语成为时尚潮流的象征 B. 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C. 珠三角的经济影响力上升 D. 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 11、1987年,邓小平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时说:“我们过去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导致的结果不好……很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人民的生活还是贫困……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上述言论表明了( )

教学设计7: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教材分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使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探究对外开放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意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全球意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可以理解政策的必要性。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是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最后一课(第13课)。从现代化视角进行观照,可对本单元进行如下梳理:第11课是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在此框架下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其主题可概括为“现代化与计划经济的关系”;第12课、第13课是在“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束缚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主动通过渐进的改革探索新的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新体制。因第12课的主要内容是国内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主题可概括为“现代化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第13课的主要内容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的以建立外向型经济为目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对外开放,其主题可概括为“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关系”。所以理清对外开放与其他现代化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本课讲述了我国对外开放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体现出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此外本课着重强调“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以此展现出我国对外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多为99后的孩子,他们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对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有着足够感性的认识,但是,学生对于对外开放格局的由来,对于经济特区创立背后的艰难,浦东开发的战略意义以及如何看待对外开放等问题是不清楚的;鉴于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思辨及分析能力有所提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上,教师可通过相关资料(史料、视频、图片等)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的完成。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同步试题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同步试题 1.作为世界上最出名的一只老鼠和鸭子,“米奇”和“唐纳”于1984年首次踏上中国大陆之旅,就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赢得孩子们的喜爱,成为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卡通明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引进美国动画片。这反映出 A.中美文化互动更加频繁 B.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 C.中外文化交流障碍消除 D.对外开放触及文化领域 2.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下列改革措施直接得益于此讲话精神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D.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3.据统计,1997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86.9%,同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世界平均比重为73%,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平均比重为59%。据此可以推出 A.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衰落 B.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C.世界制造业中心实现向中国转移 D.改革开放加快中国工业化进程4.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1982年宪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说法,这典型说明A.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B.中国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C.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法制建设 5.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重新界定了经济特区的“特”:“保持经济特区优势的立足点,…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法制规范…”。这一定位的时代背景是 A.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 B.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C.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 6.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7.1980年和1981年连续两年,中国农用机械产销大幅度下降,1981年农机总产值比1979年下降28.8%。1982年以后,农机工业开始回升,1985年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78%,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 A.政府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力度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反复 C.农机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D.农村经济活力增强 8.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010-2020年全国海南卷真题整理及教育考试中心解析

MKY整理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010-2020年全国卷、海南卷真题整理及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共8题(其中选择题6题,非选择题2题) 1.(2012·课标卷·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提取、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1992 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了一个瓶颈期,要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1978 年农村率先进行了改革,1984 年以后城市改革也已开始,并突破了单一所有制,企业此时已经在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转型,谋求自身发展。但在当时,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到底是要坚持计划经济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成为一个制约经济发展和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C、D 所述内容早已在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故可被排除。所谓“下海”就是放弃原有的计划经济下的个人的身份和工作,自谋生计和出路。大量人员在 1992 年集中下海则反映出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故正确答案为 A。 2.(2016·海南高考·25)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展国企改革 【分析】 本题侧重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中央确定,对这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随后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地设立经济特区。因此,正确选项为B。A、C、D 都不是直接结果。 3.(2017·海南·13)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 第1页共7页

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识点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创办 (1)1980年,①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②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殊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1)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③外资为主。 (2)实行以④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3)经济活动以⑤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影响 (1)特区在发展⑥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知识点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开放:⑦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开放: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 ⑧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 ⑨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建立:中国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特点 a.以引进⑩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b.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⑪知识密集的特点。 c.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知识点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目的:以⑫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时间:⑬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3.意义: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⑭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⑮经济特区、⑯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⑱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主题一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对外开放的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2012年深圳市的生产总值超过了2 000亿美元,人均GDP 近2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人民币,每平方千米产出超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识梳理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创办过程 (1)1980年,深圳、、、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殊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实行以社会 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 以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重要影响: 特区在发展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经济开放区 (1)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 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1985年以后,、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 (3)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 2.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我国所建立的_,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1990年,我国以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是20世纪90年代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2.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

点和。 3.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重点突破 1.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和条件 原因:“文革”导致中国的经济、科技、管理水平、政治体制等多个方面明显落伍于世界,而当今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因此我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以期与时俱进。 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拨乱反正并制订大政方针是政治条件;东南沿海多侨乡、侨胞是历史因素;优良港湾众多,毗邻港澳台是地理优势;国家给予的特殊条件则是政策保障。 2.浦东的开发、开放的方式和成就 原因:从地理条件上看,浦东位于贯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侧。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一江之隔;从历史角度上看:上海有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享有 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从政治上看,浦东位于长江龙头上海,其开发可以带动上海、长江乃至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方式:浦东开发开放以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区、提供优良环境与优惠政策为前提保障。 成就:1990——1999年,其地区生产总值翻了将近四番,成为上海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其增长令世界瞩目。 [典例解析] 换例1(09年上海卷)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与练

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与练 江西王笑开 【重点讲解】 一、浅谈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原因、意义及其基本经验 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1.背景 (1)国际方面,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发展的趋势表明,任何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绝不能割裂国际间的联系,而只能积极地利用这种关系为本国的发展来进行服务。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这些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准备了难得的国际环境,为创办特区提供了机遇。 (2)国内方面,经过“十年动乱”的破坏,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粉碎“四人帮”后,广大人民对多年的阶级斗争已深恶痛绝,人心思治,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通过对外开放,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被写入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件。 2.实行原因 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条件;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3.意义: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带动了整个世界和各国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动,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状况,现代生产力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更加提高,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各国之间的互相开放、互相依存程度更加增强。

2022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022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选择题 (题文)中共在某次大会报告中称“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这一论断说明当时我国 A.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发展 C.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完全建立 D. 完全融入进全球化浪潮 【答案】B 【解析】 材料内容属于1987年中共十三大,而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中国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A错误;1987年中共十三大的这个论断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发展,故B正确;1987年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没有完全建立,故C 错误;“完全融入进全球化浪潮”的说法也过于绝对,故D错误。故选B。 选择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如图,我们从《转折—亲历中国改革开放》一书中可以了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①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质的变化 ③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④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已经实现了民富国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③正确;②不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没变;④错在实现了民富国强,中国现在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所以答案选D。 选择题 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应当不早于 A. 1949年 B. 1956年 C. 1966年 D. 1978年 【答案】D

高中历史必修二 课课练第13-16课练习含答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P46●一、选择题 第1题删掉,改为, 1.“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中国不断为世界创造惊喜……并不断地在国际场合上发出自己清晰有力的声音。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79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是我们永远需要铭记的。”第一扇“窗”是指()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深圳出口特区 C.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D.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第2题删掉,改为, 2.据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走势图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4题删掉,改为, 4.基于当时的经济探索,1982年有人撰文说:“外国侵略通过历次《租界章程》大肆掠夺中国领土和主权的惨痛事实,暴露了中国封建制度及其官僚主义在同国际资本打交道过程中的极端腐朽和无比昏庸。……它则是不可忘记的一页。”其主旨是() A.开放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 B.改革必然要剔除旧的体制 C.建设可从历史中寻找智慧 D.借屈辱历史影射特区建设 第6题删掉,改为, 6.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B.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第8题删掉,改为, 8.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