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熹诗中不可忽视的理趣

朱熹诗中不可忽视的理趣

朱熹诗中不可忽视的理趣
朱熹诗中不可忽视的理趣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大理学家。中国哲学界有人认为,他确立了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因而被后人奉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尊称为朱子。其实,以治学为主的朱熹,也兼诗人,虽然他并未有意作诗人,存诗仍然多达1200余首,其中不乏上乘之作。由于朱熹理学家身份的限定,后人往往忽略其诗人身份。近代诗论家陈衍在《石遗室诗话续编》中说:道学先生,惟朱子诗最工。朱熹的诗风明洁,语言畅达,富孕理趣。其哲理渗透于情景相融的诗境中,耐人寻味。如其《观书有感》、《偶题三首》等,皆是极富理趣、脍炙人口的名作。

何谓理趣?清史震林《唐人试律说》中云:诗本性情,可以含理趣。趣者,生气与灵机也。意指理趣在于读者观其境而悟其理,得会心之妙,感其生气与灵机。现代钱钟书《管锥编》中解释理趣:释氏所谓lsquo;非迹无以显本rsquo;,宋儒所谓lsquo;理不能离气rsquo;,举明道之大纲以张谈艺之不同,则理趣是矣。纵上而言,理趣诗必须蕴哲理而有趣味,不离物境与物象。理与物之关系,有两种情况,一是理在景物中,如盐溶于水而不见盐;二是心之理适与物之理相凑泊成趣。

理趣诗的发展,与理学思想是分不开的。由陶文鹏、马东瑶执笔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第六章第一节宋诗与理学,涉及理学诗分类、理学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宋诗lsquo;理趣rsquo;特点的形成原因等一系列议题,最后认为理学对诗歌的影响有二:1.重道轻文思想阻碍文学发展;2.理学思想、理学观物态度与方式又促进宋诗理性精神和哲理趣味形成,并丰富了文学审美风格平淡的内涵。

朱熹的理趣诗,是先有其治学体会,然后以大自然的观察、景物的变化来顿悟或印证其心中之理,简言之,是心与境契,理在景中。诚如他自言:只把作景物看亦可,把作道理看,其中亦尽有可玩索处。大抵看时,要胸次玲珑活络。南宋李耆卿《文章精义》中,说朱熹的诗音节从陶、韦、柳中来,而理趣过之,所以不可及。这种高境界的理趣诗,除朱熹之外,之所以难觅。这与宋代禅学、理学的高度发达,以及朱子思辨能力的精密是分不开的。

朱熹诗中有一种空灵、清明的境界,亦可称之为禅境。如其《武夷棹歌》中的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清空一气,富有禅机,应是受到禅宗影响。在禅宗大师眼中,日月、河山、花草等皆可体现禅理而有禅趣。宋代以物悟禅之风尤盛,仅一个祖师西来意,既有高僧会意为君山点破洞庭湖,也有人解释为:扬澜左蠡,无风浪起。(见宋僧普济辑《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朱熹早年好禅,曾禅关夜扣手剥啄(《奉答景仁老兄赠别之句》),在禅学中得到会心之趣,诚如超然与道俱(《久雨斋居诵经》)、释志趣幽禅(《夏日两首》)。他在回答行夫所问时,也引用了释氏所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以解释道理(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18,中华书局1986年版)。后来,他的理学吸收了不少禅学成分与悟禅的方法,自然而然影响其诗歌创作。清人洪力行就看出了朱熹《观书有感》诗中有禅机:先生自谓年四十一,始悔顿悟之非,退而专求之章句。此作犹是幼时读书所感也,命意高超,语句圆活,似带有禅机在。(洪力行《朱子可闻诗集》卷5)朱熹以理学道统为主体,扬弃早年信奉的佛道学说,影响及于诗。他以真怀抱、真性情穷物之理,诗境中蕴涵哲理,有超旷之趣,并能情景圆融,物我相谐,以物显理,理味交融,其诗风堪称独树一帜,亦彰显其神智澄明。

清人方东树认为:但从诗作诗,而诗外无馀境道理,则只成为诗人而已。以此移评朱熹诗,不无适当,唯怀抱高,学识富,洞烛物理,方能诗中有理趣。朱熹的《观书有感》、《偶题三首》即为经典之作,其哲理渗透于情景相融的境界中,洋溢生气与灵机。朱熹强调诗的真情馀味,须真味发溢,这也是构成其意趣与理趣诗的因素。读其《偶题三首》,观其思想之成熟,应是他中年归于儒学之后解困释惑时所作。其一云: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嵬崔。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首句写作者面对青山沉思,次句写他凝思终日的情形。后两句转而言,一般人只看见了

云凝集遮断山势而雨飞降,却不探究云自何处来的道理。朱熹见山而及云,对此发出疑问以格此理。眼前习见之物成为他思考的对象,穷根究底,思索云既化雨、云又自何处产生之理。由景入理,却无抽象说教之理。此诗表达了他欲寻事物终极之理而不得的迷惘心理,其哲思睿智可见一斑。

朱熹最为人称道的理趣诗为《观书有感二首》,第一首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作于乾道二年(1166),是年朱熹与张栻、石子重、许升等人和湖湘学者共同讨论敬的存养功夫。秋末,他把自己对敬的认识发展当作一次重要的思想飞跃,写信告诉许升说:秋来老人粗健,心闲无事,得一意体验,比之旧日,渐觉明快,方有下工夫处。日前正是一目引众盲耳,其说在石丈书中,更不缕缕,试取观之为如何,却一语也。更有一绝云。(《答许顺之》书11,载《朱熹文集》卷39)即引此诗。据此书,亦可证明此诗是为论学究源之作,而非题咏景物。

该诗前两句:半亩大的方塘,其水澄澈明亮,犹如镜开映物,天光云影在水中浮动徘徊。后两句:欲问它为何如此清澈,因为水有源头而成为活水。有源头活水,才能永不枯竭,永不污浊。水清则映物如镜,人心湛然虚明,感应万物。

朱熹在长期冥思苦过中,忽然领悟到《中庸》里已发未发之道,形成中和旧说。这是继李侗去世后,朱熹首次在重大理论问题上的突破,史称丙戌之悟。这二首诗或可印证其读书、思考而豁然开朗的心态。借物境喻读书之理,治学之理与物境适相契合。既有浅而实深的道理,又有新鲜亲切的情感,情与理惬而蕴理趣。再看他《观书有感》其二云: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前两句看似写景,昨夜江边春水涨起来了,巨大的战船犹如羽毛浮起。后两句由物感悟,在江水干涸之时,用再大的力气,也不可能推动庞大的战船,而一旦春水涨潮,巨舰也能操纵自如地航行在江水中流。一如为学之理,经过不断格物致知,学问不断积累充满,到了一定程度,也会豁然贯通。这一感悟,与其讲论说教一致。《朱子语类》中说:一事一物,莫不皆有一定之理,今日明日积累既多,则胸中自然贯通。如此则心即理,理即心,动容周旋,无不中理矣。(《朱子语类》卷18,中华书局1986年版)此诗正是这一讲论的形象化。

诗中说理,历来有诗家非议。理语和诗歌,仿佛两个冤家,不能相容,但朱熹能把两者结合得水乳交融。朱熹诗中理趣与意趣的形成,乃因他深受禅道儒的影响,兼有学贯天人的才识学养。他的理趣诗源于情,理源于性,借景以表达理。这类诗均是绝句短章,在物象中蕴涵理趣,是活泼的、鲜明的、有机的,可谓境涵理趣,无迹可求。

谈谈古诗的理趣

谈谈古诗的理趣 内容摘要:“诗言志”、“诗缘情”一直是中国古典诗学的内在根基,而言理,并不很为中国古典诗学重视。其实,理不碍诗,两者并不相悖。优秀的诗篇,往往情理相生,既创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又充满着社会的内容,时代的旋律,能把诗人的一己之感,升华为普遍的宇宙人生的经验,使读者得到蕴含其中的某种哲理的启示。 关键词:理趣;意象;意境;比兴;鉴赏 “诗言志”、“诗缘情”一直是中国古典诗学的内在根基,而言理,并不很为中国古典诗学重视。东晋与宋代的士人,集中、大量地进行了以理入诗的创作,但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总论》),宋代的道学家以理语入诗,“近世贵理学而贱诗,间有篇咏,率是语录之压韵者耳。”(刘克庄《跋恕斋戒诗存稿》),徒具诗的形式而破坏了诗歌的审美艺蕴,都遭到诟病。理与诗,似乎如同水与火不能兼容。其实不然,理不碍诗,两者并不相悖。优秀的诗篇,描写的对象虽然是个别的、具体的,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充满着社会的内容,时代的旋律,能把诗人的一己之感,升华为普遍的宇宙人生的经验。这样的诗,往往情理相生,既创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又使读者得到蕴含其中的某种哲理的启示。比如陶渊明的诗,可谓是情、景、事、理浑融的典范。在诗人淡笔写就的寻常人事景物中,种豆,饮酒,读书,登高,鸡犬,榆柳,飞鸟,炊烟,生活的真意、生命的真谛悄然显现。以《饮酒》其五为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前面讲了只要处心自然,不管处身何地都不会受俗世尘嚣的烦扰的道理,后面是“心远”之后,真朴自然的生活与人生真谛的发现。《古学千金谱》言,“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世说新语·文学》第七十六,“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郭璞的诗在对自然景象的白描中,寄寓了万物有变、世事无常的哲理和人生的感慨,景、情、理圆融无分,所以阮孚有“神超形越”之感。这样的诗,虽言理,但也注意到形象性,能充分体现诗歌的特点,充满了理趣。 所谓理趣,是指诗歌在抒情写景中,以意境、象征或情思体验等方式而不是以理念的方式呈现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的智慧。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也作过诠释,“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无恨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所谓冥合圆显者也。”

好用的短语和有趣的诗句

英语中非常好用的短语 1、Are you by yourself?你一个人来吗? 2、Are you kidding me? 跟我开玩笑啊? 3、Back in a moment! 马上回来! 4、Come to the point! 有话直说! 5、Don’t fall for it! 别上当! 6、Don’t let me down! 别让我失望! 7、I just made it! 我做到了! 8、I’ll be right back! 我马上回来! 9、I’m in a hurry! 我赶时间! 10、It’s no big deal! 没什么大不了的! 11、No pain no gain! 吃一堑长一智! 12、None of your business! 没你事! 非常有趣的古诗词之最 1、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最高的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最苦的酒——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5、最高的楼——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6、最开心的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8、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9、最荒凉的地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0、最难寻找的东西——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11、最快活的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2、最多朋友的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3、最孤独的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4、醉得最死的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15、老得最快的人——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6、眼力最差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讲座 一、答题基本方法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 包括内容: 1.抒情言志的方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 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 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语言方面: 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 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谈谈诗歌的“理趣”

谈谈诗歌的“理趣” 作者:张少康 我国古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在琳琅满目的诗歌画廊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见长而引人入胜的。比如苏轼著名的七绝《题西林壁》写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说理诗,但是它十分生动有趣。苏轼以身处庐山为喻,说明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如果陷在某个具体的环境或事件之中,不能摆脱出来,那就无法全面、客观地去认识这个环境和事件的真相,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后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几乎成了大家所常用的成语典故。这就是我国古代传统所说富有“理趣”的诗作。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 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敝帚稿略》卷二)包恢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宋诗由于受理学泛滥和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不同,比较侧重于说理。明代的丰梦阳就说过“宋人主理”(《缶音集序》)的话,然而,过分强调说理,有可能使诗歌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甚至于损害和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而以写一般理论文章的抽象思维方、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朱熹《司马光好学》诗词鉴赏

朱熹《司马光好学》诗词鉴赏 司马光好学 宋代:朱熹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注释 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温国公。 患:担忧,忧虑。

不若:比不上。 众:众多。 既:已经。 迨:到;等到。 倍诵:“倍”通“背”,背诵。 乃:于是,就。 尝:曾经。 或:有时。 咏:吟咏。 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终夜:半夜。

Word 是学生和职场人士最常用的一款办公软件之一,99.99%的人知道它,但其实,这个软件背后,还有一大批隐藏技能你不知道。掌握他们,你将开启新世界的大门。 Tab+Enter,在编过号以后,会自动编号段落 Ctrl + D调出字体栏,配合Tab+Enter全键盘操作吧 Ctrl + L 左对齐, Ctrl + R 右对齐, Ctrl + E 居中 Ctrl + F查找, Ctrl + H 替换。然后关于替换,里面又大有学问! 有时候Word文档中有许多多余的空行需要删除,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完全可以用“查找替换”来轻松解决。打开“编辑”菜单中的“替换”对话框,把光标定位在“查找内容”输入框中,单击“高级”按钮,选择“特殊字符”中的“段落标记”两次,在输入框中会显示“^P^P”,然后在“替换为”输入框中用上面的方法插入一个“段落标记”(一个“^P”),再按下“全部替换”按钮。这样多余的空行就会被删除。 Ctrl + Z是撤销,那还原呢?就是Ctrl + Y,撤销上一步撤销! 比如我输入abc, 按一下F4, 就会自动再输入一遍abc

简论朱熹的刑罚观及其影响

简论朱熹的刑罚观及其影响 论文摘要朱熹的刑罚观是其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刑罚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刑罚合理性之论证;对“德”“刑”关系的新阐释;对重刑的推崇。朱熹的刑罚观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法制指导原则与法律实践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刑罚合理性德刑关系重刑 朱熹的有关刑罚的观点是其法律思想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刑罚观与其它法律思想一样,都以其“存天理,灭人欲”的天理观为理论基础。笔者拟对朱熹有关刑罚的观点进行梳理,并对其刑罚观点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朱熹的刑罚观点 (一)朱熹对刑罚的合理性之论证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孔子主张用道德和礼仪来教化百姓的经典表述。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他认为,统治者治国理政当然首先要用“德”与“礼”来教化人民,但对于不服从“教化”或不服从“礼”的约束的人,则应该放弃教化,使用刑罚,以达到制止犯罪,维护“三纲五常”的目的。(1)在“德”“刑”与“天理”的关系上,朱熹认为,“德”与“刑”都是“天理”的表现,在维护三纲五常上是本质相同的东西。把“刑”看作是与“德”在其“天理观”体系中本质相同的东西,就是赋予了“刑”的某种合理性。(2)在“德”与“刑”的关系上,他认为,两者对于维护封建纲常伦教都是不可偏废的。他说:“若夫道德性命与刑名度数,则其精粗本末虽若有间,然其相为表里,如影随形,则又不可得而分。”这样,朱熹在其“天理观”的指导下,在承认“教化”与“刑罚”具有本末之分的基础上,认为“教化”与“刑罚”具有相同的作用,二者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同等重要。至此,通过(1)与(2),朱熹就在其“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体系中确认了刑罚的合理性。 笔者认为,朱熹之所以要首先论证刑罚合理性的问题,是因为在宋代之前,儒家虽然是一种外儒内法,但在对外宣传上一直以一种重“德”卑“刑”的姿态出现,如董仲舒提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唐律疏议》更是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制指导原则。既然以前是卑“刑”,“刑”仅仅是政之“末”,若要使“刑”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必须从理论的层面对“刑”做出肯定的回应;(2)当时的社会环境的需要。两者缺一不可。故解决刑罚合理性的问题既是为下面的“德”“刑”关系的阐释提供一种理论的合理性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为什么要提高刑罚的地位,突出刑罚的作用。 (二)朱熹对“德”“刑”关系的新阐释 朱熹在对刑罚进行了合理性论证之后,对“德”与“刑”的关系进行新的论述: 首先,朱熹突出了刑罚对教化的维护作用,驳斥了以往重视教化、轻视刑罚的论点。他说:“如何说圣人专意只在教化,刑非所急?圣人固以教化为急,若有犯者,须以此刑治之,岂得置而不用!”又说:“殊不知‘明于五刑以弼五教’,虽尧舜亦不免。教之不从,刑以督之,惩一人而天下人知所劝戒,所谓‘以辟止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圣人并没有重教化、轻刑罚,圣人很重视刑罚对教化的维护作用。很明显,朱熹的这些言论,有点类似于法家的“以刑去刑”。朱熹提高刑罚的地位,突出刑罚的作用,最终目的还是在于维护封建伦常,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其次,在适用教化与刑罚时,朱熹主张两者并没有先后顺序之分。是先“教”后“刑”,

朱熹的名言诗句_励志

朱熹的名言诗句 朱熹的名言 1、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四光明磊落:胸怀坦蕩,正大光明。——朱熹 2、朋友,以义合者。——朱熹 3、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朱熹 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5、问佢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6、《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出自: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大学:书名。修身:修养自身品性。齐家:管理好家庭。治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诚意:使意念真诚。——朱熹 7、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出自: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朱熹 8、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九》底:同“的”。——朱熹 9、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朱熹 10、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 1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朱熹

12、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 13、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朱熹 14、月盈则亏,日中则昃——朱熹 15、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16、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 17、人之操履无若诚实。出自: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朱熹 18、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19、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20、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21、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出自: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二》圣贤:圣人贤人,古代指道德、学问都极为杰出的人。心地:佛教语。佛教以三界唯心,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故称之。为人以心地高洁为最重要。——朱熹 22、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

有趣的诗歌——藏头诗

有趣的诗歌——藏头诗 藏头诗是杂体诗的一种。古人对藏头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律诗中一二三联,只听所寓的景与情,而不讲其题意,到尾联才讲明题意,这叫“藏头”。 另一种是明代学者徐师曾在他的《诗体明辩》中所说的:“藏头诗,每句头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是说每句的第一字,都隐藏于前句的末一字。这是利用汉字中合体字多的特点,从前句末一字分离出其中的一个“部件”,作为次句的首字。领会精神,就是人们所说的“藏头拆字诗”或“离合藏头诗”。 而现在,藏头诗,又称“平头诗”,是诗歌中一种特殊形式的诗体,它以每句诗的头一个字嵌入你要表达的内容中的一个字。全诗的每句中的头一个字又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名、地名、企业名或一句祝福。藏头诗涵义深、品位高、价值重,可谓一字千金。 例如,本店为姚明、叶莉夫妇创作的藏头诗,藏姚明、叶莉四字,全诗为:姚谢天地喜结缘, 明心诚爱万人羡。 叶绿春秋度晴雨, 莉依身旁共婵娟。 表达了喜结良缘、共度人生之意。其中缘、羡、娟三字押韵。 例子: 1.“平湖秋月”得名的由来 明代画家徐文长站在西湖孤山望湖亭,一轮皓月当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泼墨作画之余,诗兴勃发,挥毫写下《平湖秋月》这首藏头诗。“平湖秋月”由此成为西湖十大美景之一。(《平湖秋月》:平湖一色万顷秋,湖光渺渺水长流,秋月圆圆世间少,月好四时最宜秋。) 2.生日快乐藏头诗 ⑴生辰之庆好繁华,日光普照更添色。快门按下定此景,乐在今朝年年有。(2)祝福应乘早,你我任逍遥,生活多烦恼,日月轮次倒,快意上云霄,乐音寄纸鹞。 3.骂人藏头诗

(1)日照香炉生紫烟, 你我共酬看向钱。 大浪东逝人依贱, 爷孙齐赏雨绵绵。 (2)猪公感意气 都忘将别意 比兴安所施 你作武陵记 聪明达天德 明朝行几里 4、卢俊义藏头反诗的故事 卢俊义,绰号“玉麒麟”,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双。原为一员外大户,浪子燕青是其家仆,如书中所言“卢某生于北京,长在豪富之家;祖宗无犯法之男,亲族无再婚之女;更兼俊义作事谨慎,非理不为,非财不取”,其人家世清白,为人谨慎,世居大名府。宋江慕其名,为壮大梁山声势,欲将其诓上山。军师吴用与李逵便假扮算命先生与哑童子,前往卢府为其算命。闻其生于“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吴用大惊失色,言其“不出百日之内,必有血光之灾:家私不能保守,死于刀剑之下”,劝其前往东南千里之外避灾,并在墙上题下“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义士手提三尺剑,反时须斩逆臣头。”的藏头反诗。 卢俊义中计,欲前往泰安州避祸。途经梁山时中埋伏,与梁山英雄大战,卢俊义不敌,乘船逃走时被浪里白条张顺活捉。卢不愿在梁山落草为寇,宋江也未强迫,将其放回。待其回到家中,其妻贾氏已与管家李固做了夫妻,诬陷其勾结叛匪,卢屈打成招,下了死牢。幸得燕青、石秀以及其他梁山众好汉等先后搭救,方免遭毒手。上得梁山后,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忠义堂前亦竖起了“山东呼保义,河北玉麒麟”的大旗。招安之后,卢俊义被封为武功大夫、庐州安抚使兼兵马副总管。参与指挥了征辽、讨方腊等战。后被高俅毒酒所伤,乘船时失足落水而死。

诗词中的理趣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作者于岁暮腊残,漂泊异乡,不得归家,在长江上孤舟扬帆,不觉已到深夜。这两句是写即将天亮时的情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时序交替如此之快,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的妙处不在写景,而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一切新事物都在旧事物中孕育成长。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纱》) 这两句是作者伤春感时之辞。花的凋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因此说“无可奈何”,但是春天的消逝,时光的流逝,其中也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然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在此栖息的一对吗?因此说“似曾相识”。作者在感慨之中似乎也告诉人们某种生活哲理:一切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过程中仍会有美好事物的再现。 3、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生活中人们总是说上山难下山易,却不知道要走出“万山圈子”,下山之后仍要上山。此诗写“行人”“下山”时的心理生动有趣,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启示:生活不会一帆风顺,身处顺境时不要放松警惕,更大的困难在等待着你。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表达出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小小的方塘为什么总是那样澄澈明净,就像镜子一样,把飘动的天光云影都清清楚楚地倒映出来?原来是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生动的比喻道出深刻的道理: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这两句本是写山西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山环水绕,柳色深绿,花光红艳,然而后人喜爱这两句,其原因在于它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从内容看,这两句本是刘禹锡慨叹身世的愤激之语。诗人以“沉舟”和“病树”自比,“千帆”、“万木”则比喻在他被贬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但这两句在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比现在要好。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诗人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眺,天地万物尽收眼底,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自己身在最高层,就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这两句是诗的精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理趣蕴含其中,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及王之涣的“欲穿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考语文课外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边塞军旅诗、咏史怀古诗

中考课外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 边塞军旅诗、咏史怀古诗 边塞军旅诗 这是指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因唐、宋两代开边、戍边、抗敌复国的战争几乎是接连不断,所以边塞诗,军旅诗就应运而生了。唐代的边塞诗多叙写边塞将士孤独艰苦的生活情景,表现驰骋疆场杀敌效国的豪情壮志和乐观精神及他们的思乡之情。前者如王昌龄《从军行》、卢纶《塞下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后者如王之焕《凉州词》、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等。北宋时代,因与北方少数民族辽和西夏的边界战争连绵,边塞诗大多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的决心,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到了南宋,这类诗则主要表现矢志抗敌复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壮志及不被重用的焦虑等,闪烁着极浓的爱国主义情怀,主要作家有岳飞、辛弃疾、陆游等。如岳飞的《小重山》、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等。当外敌入侵,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诗人唱出的歌大多是慷慨激昂、悲壮激越的,这些作品或直抒胸臆,如岳飞《满江红》,或借景抒情,借古述志,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68. 小重山 宋·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词中说的“心事”指。 (2)“梦”是指。 (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4)有人评岳飞词“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而不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简述你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的理解。 69.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第一句写美酒,葡萄酿制的美酒是西域的特产,又是用玉琢成的夜光杯来盛,如此丰盛,逼出第二句中的冲动。“马上催”说的 是,平和的气氛一下转入紧张激昂。 (2)三、四两句是写征人的心理设想,从语气上看,这位军人的胸襟 是,但表达的感情却是、(用两个双音节词回答)柳宗元说:“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痛哭。”联系诗句简述这两句诗的表达技巧。 70.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①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②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①边声:指边关的风声。下文的“角”指军队的号声。②燕然未勒:燕然,山名。《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出击匈奴,遂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这里言战事未了,边境未安。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趣谈“理趣诗”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趣谈理趣诗 趣谈理趣诗 一、何谓理趣 有这么两首诗,它们咏歌的是同一个对象,但表现手法却截然不同,只要比较一下就知道他们的差别所在。一首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另一首是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无须多加分析即可看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旨在惊叹庐山瀑布的神奇壮观,重在艺术形象的塑造,其途径主要是通过夸张、想象等浪漫手法来完成的。西林壁是庐山西林寺的一座墙壁。苏轼此诗与西林寺并无关系,也是抒发在庐山生发的感慨。这种感慨并非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夸张庐山瀑布的壮美神秀,而是意在阐述自己由此生发的人生感受:前两句是要告诉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各异;后两句则揭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个生活哲理。如果说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首浪漫主义杰作的话,苏轼的《题西林壁》则是首充满理趣的哲理诗。 所谓诗中的理趣,是指诗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者也能从中得到某种人生的感悟。这里要指出的是:诗中的理趣与哲理诗不是同一个概念。哲理诗主要用来阐发某种人生哲理,其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而非描景、叙事和抒情;诗中的理趣只是诗中蕴含有某种人生哲理或某种领悟,其表现手法并不排除叙事、描景和抒情,甚至主要是叙事或描景抒情。 像我们熟悉的陶渊明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歌主要叙述诗人隐居中的感受,其中像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句都蕴有丰厚的人生哲理,且不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和其中含蕴的归隐之趣,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所表达的老庄忘言之境,即使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类描述,它也意在告诉我们:鸟倦飞而知还,夕阳西下时刻也飞回山峦。为什么人要眷恋官场之上,滚滚红尘之中,而不知山林之乐呢?但是从整首诗的表达方式来看,他并非一味议论,而是以描叙为主。所谓哲理诗,这是在宋代哲理诗派出现后才真正在中国古典诗坛上被认可的一种诗歌类型。这个诗派以宋代的理学家程颐、张载和朱熹等为代表,他们通过诗歌来宣传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理学主张,虽然不排除形象思维,但主要是通过叙事加议论的表达方式,而且以议论和阐发哲理为主,其代表作如朱熹《观书有感》和陆九渊的《仰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自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 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仰首》

观书有感朱熹的诗句

观书有感朱熹的诗句 导读:观书有感朱熹的诗句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这首诗是朱熹访问占仪之时所写的。占仪之是浙江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考取了进士。他后来在瀛山书院(今浙江省淳安县)读书研究学问。朱熹与占仪之很友好,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研究学问。诗中所说的方塘在瀛山脚下。这口塘是方形的,面积有半亩大,所以人们称它为“半亩方塘”。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朱熹,还在“半亩方塘”边建了一个亭子,叫“得源亭”。 有一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朱熹站在屋檐下,望着飘落的梧桐叶子,想到自己头发都白了,还有很多书没来得及读,很多事没来得及做,不禁感慨万千,惋叹人生易老,岁月流逝。这时,院外突然传来一阵少年打闹的嬉笑声。“年轻人太不懂得珍惜时间,不知道认真读书了。”朱熹十分叹息,自然诗兴不禁油然而生。他低头沉思片刻,接着吟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

秋声。”朱熹吟罢,连忙回到书房把诗记在纸上。 朱熹不只写诗劝喻人家要珍惜时间,认真读书,事实上他自己平时就很抓紧时间读书,每有心得体会还写诗著文加以记述,《观书有感》就是诗人用诗的形式所写的一篇读后感。 《观书有感》这首七言绝句就字面来看,作者写的是池塘、蓝天和白云,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秀丽风景图画。诗的意思是说:蓝天白云及其在水中的倒影互相映衬,飘忽移动。要问池塘为什么会有这样清澈见底,只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地向池塘时流来。诗中的“鉴”即镜子;“开”古代的镜子不用时用布盖上,用时才打开。诗中用一“开”字,指池塘像打开的镜子;“徘徊”意思是来回移动;“渠”诗中指方塘;“那得”怎么会的意思 ;“清如许”即这样清澈;“为”因为。 其实,就《观书有感》的内容来说,作者所要表达的不只是活泼泼的流泉、清亮亮的池水,以及蓝天白云与其在水中的倒影,而是采用比兴的手法,意在表达自己看书之后的感受,说明一个读书学习和做学问的哲学道理。在诗中,诗人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所读的书,用水中的“天光云影”来比喻书的内容精彩和形式的完美,那不断流来的“源头活水”则象征着书的作者的思想和造诣,明确地指出自己所读的书之所以内容和形式都很精美,其根源就因为书的作者有着精湛的思想和高深的造诣。 《观书有感》一诗表达了诗人对所读之书及其作者的赞美,说出

有趣的诗词故事

一,问刘十九 昨晚有晚自习,回家的时候已经十点过了。刚打开门,就听见卧室孩子的声音:“爸爸!”放下东西,到天天的床前。 “今天我们讲什么呢?” “我们讲白居易的一首诗好吗?” “白居易是大诗人!” “是啊!不过今天我们讲的不是你以前听过的《草》,我们讲《问刘十九》好吗?” “好!” 我靠在天天身边,开始讲: “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可是后来他被小人陷害,被贬官了,贬到江州当司马。” “江州是什么?” 天天是每一个细节都要弄清楚的孩子。 “是一个地方。” “司马呢?” “是一个小官。” “哦。” “江州很小,很穷,人也很少,但是人们听说大诗人白居易来了,大家都很高兴,也都很喜欢他,因此,白居易在江州也交了不少朋友,有一个叫刘十九。” “有一天,和现在一样,是很冷的冬天,马上就要下雪了,白居易坐在家里,想:这么冷的天,干什么好呢?干脆喝酒吧!” “古人就喜欢喝酒。”天天很老练地作出了总结。 “是的,”我笑着说,“不过古代的酒是用米酿成的,刚酿出来的时候,上面浮着一层细小的泡沫,泛着绿色,跟小蚂蚁一样,好可爱的。而且古代人冬天喝酒的时候要用火炉温一下。” “这样就不会感冒。”天天从医学角度进行了解释。 “对。”我又笑了。 “但是一个人喝酒很寂寞,应该请一个朋友来喝啊,请谁呢?” “请刘十九!”天天替古人作出了选择。 “对!于是,白居易就想写一封信给刘十九,请他来喝酒,白居易是诗人,于是他的信也用诗来写。”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刚酿出来的酒啊,上面浮着绿色小蚂蚁一样的泡沫,真好看,红泥做成的小火炉让人好温暖。天晚了,马上要下雪了,白居易问朋友,能够来喝一杯吗?” “无是什么意思?” “‘能饮一杯无’就是‘能不能来喝一杯’的意思,无就相当于‘好不好’。” 天天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又进行了评论: “诗人写信都用诗写,真好玩。” “后来呢?” 我愣了一下,诗里面没有写后来怎样,但是为了满足天天的好奇心,只好杜撰了:“后来啊,刘十九看到白居易的这首诗,心里十分高兴,马上就出门到了白居易的家里,两个人一起聊天,喝酒,这时候啊,天上也下雪了,两个人很高兴,然后就完了。” 二,游子吟 天天上床之后,就等着爸爸来讲诗的故事。我坐到床头,靠在他身边: “今天我们讲一首关于妈妈的诗好吗?” “好!什么诗呢?” “《游子吟》。” “好啊!什么叫游子呢?” “游子啊,就是古代那些因为读书或者工作还有当官离开了家的人啊。” “那么‘吟’呢?” “‘吟’是一种诗歌的名字,等天天长大了,读初中的时候老师会告诉你的。” “这首诗是唐朝一个诗人叫孟郊的写的。孟郊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他读书很刻苦。他长大了之后,就到当时的首都长安去考试。” “考上了吗?” “没有,他考了很多次都没有考上。那时候啊,他的生活很苦,但是还是坚持读书。后来终于考上了。” 黑暗里,我听见天天轻轻舒了口气。 “后来啊,他就到一个叫溧县的地方当县尉。” “县尉是什么?” “是古代的一个官。” “哦。” “当了官之后,孟郊终于挣钱了,于是就想把妈妈接来一起住。在路上的时候啊,孟郊就想,为了把自己养大,妈妈吃了多少苦啊,现在一定要让妈妈过好日子了!于是,他就写了这首《游子吟》。”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2019届高三语文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九:古代诗歌鉴赏(诗歌鉴赏)(解析版)

2019届高三语文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九:古代诗歌鉴赏(诗歌鉴赏)(解析版) 一、培优典例分析 (一)鉴赏诗歌形象 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本诗首联写自己年轻时仗剑远游,揖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自己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其中“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积极主动拜谒三公的形象。颔联中当年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情景和现在无奈地在秋风中看着自己两鬓白发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颈联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英勇杀敌的深情怀念。尾联写自己的好友已经故去很多年,灯前已经没有那个慷慨激昂的挚友了。运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全诗紧扣诗题“感旧”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的壮志难酬和人生易老、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怀念老友的孤苦无依之情。 (二)鉴赏诗歌语言 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①游灵武②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②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藏”字,使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被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难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解析】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颔联是说,为偿还所欠之债,只好把佩剑卖了。这一联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随之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这说明了他清廉克己的志向。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游历路途的艰险;大风吹来,衣服挡不住寒意,说明他衣衫简朴至于贫寒。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徐昭玉案山房 兰茂 美人高隐乐从容,宅近滇南第一峰。 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 长镵破雪寻黄独,曲几看山荫碧松。 此趣料应识者寡,抱琴何日逐游踪。 请简要赏析“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两句通过拟声绘形的形象比喻,渲染了

朱熹有一首诗

朱熹有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道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开学之初,我就为自己做了一份个人计划。 一、加强自身师德修养 有人说教师的工作是一份良心活,对此,我深表赞同。因为这份工作面对的不是生产线上的产品,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并且还没有定型的孩子。老师一定要有师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不要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遇到了你而留下任何遗憾。 二、不断提高个人素质 古人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简而概之,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所以,我要在教育教学上,不断提高个人的素质。目前进行的新课改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为了进一步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给自己提出了如下的要求。 1、多读书,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做一个高雅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继续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备良好的师德。师德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说教,而是具有深刻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格的,一个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才会有道德感召力,仅仅依靠说教的道德教育必然是苍白的。同样,教师的师德魅力也是以其深厚的文化为底蕴的。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完成其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2、虚心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要积极向周围的同事学习,多听,我看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向大家学习。对当天发生的教学突发事件及时进行教学感悟反思。 3 、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提高。 能够自如的驾驭教材,了解教材特点,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能恰当地制定教学计划;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把握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研究能力方面更要力求逐渐做到: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认识教育规律,然后联系教学中的亲身经历,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勇于探索教材改革、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比较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勇于挑战前人未能研究成功的课题。这样才能不断创新,推动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和自己将来的工作,我充满了信心,也有许多美好的设想。我将带着自己的激情和规划步入这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促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十首谜语诗,精巧又有趣

十首谜语诗,精巧又有趣 诗词精品集 谜语诗,又叫隐语诗,诗谜、谜诗。谜语是谜语,诗歌是诗歌,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把谜语与诗歌结合起来便是谜语诗。 01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小学生必背古诗之一,如果你还记得它的题目,自然也就知道谜底,即便忘记了题目,根据内容来猜,应该不是难事儿。 02 倚阑干柬君去也,霎时间红日西沉。 灯闪闪人儿不见,闷悠悠少个知心。 这是王安石写给老木匠看的一首谜语诗,每句都暗示了谜底。 03 一轮明月挂半天,淑女才子并蒂莲, 碧波池畔酉时会,细读诗书不用言。 据说这是一位才子为一家酒馆所题的诗,有广告的成分。每句打一个字,一共四字。 04 水里游鱼山上羊,东拉西扯配成双。 一个不吃山上草,一个不会水中藏。

谜底是一个字,看到第一句基本都能猜到了。 05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恭,诗的名字就是谜底。第一句,提起“衡阳”,有没有想起某位词人的某句诗词? 06 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 走入绣帏寻不见,任他风雨满江湖。 这首诗传为王安石所作,是取诗家名为谜底的诗谜,每句打一诗人名,前三个大家都很熟悉,最后一个有点难度。话说,这么香艳的诗,真的是拗相公王安石写的么? 07 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 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这首诗名为《槁砧诗》,熔字谜、物谜于一炉,猜出来有难度。 08 四月将近五月初,刮破窗纸重裱糊。 丈夫进京整三年,捎封信儿半字无。 每句打一中药名。

09 偶因一语蒙抬举,反被多情又别离。 送得郎君归去也,倚门独自泪淋漓。 打一日常生活用具,一个字。 10 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 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 打一历史人物名,二字。 谜底及解析 1、这首诗的标题就是《风》,是唐代诗人李峤所作。 2、这首诗的谜底是:门。“阑”里的柬没了是门,“间”里的日没了是门,“闪”里的人没了是门,闷里的心没了是门。 3、整首诗的谜底是:有好酒卖。“一轮明月挂半天”是“有”字(天字的一半加上月就是有字),“淑女才子并蒂莲”是“好”字(女和子组成好字);“碧波池畔酉时会”是“酒”字;“细读诗书不用言”是“卖”字(读字去掉言为卖字),整首诗,合起来就是“有好酒卖”。 4、这首诗的谜底是个“鲜”字。鱼羊凑一起是为“鲜”,而后,“一个不吃山上草”是鱼,“一个不会水中藏”是羊,合起来,就是个“鲜”字。 5、诗作名字叫《春雁》。“江南虽好是他乡”隐喻大雁北归之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