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全).doc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全).doc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范围

第一篇诊断

一常见症状

(一)发热

1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而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水平

成人正常体温:36-37℃,正常情况下24h内体温波动<1℃

2发生机制:

(1)致热源性发热①外源性致热源: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②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致热源

(2)非致热源性发热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②产热过多:甲亢③散热减少:大面积皮肤病(银屑病)

3病因

(1)感染性发热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2)非感染性发热①无菌坏死组织吸收(大手术)②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③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甲亢④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脑出血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夏季低热

4临床表现:

发热分度:低热37.3℃-38℃中等 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1℃

(1)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区

(2)热型及临床意义

热型:是指将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体温记录在体温单上,体温曲线的特点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1℃(大叶性肺炎)

弛张热:败血症热, T>39℃ 24小时内体温波动>2℃ (败血症)

间歇热: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而后骤降至无热期,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见于结核病

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而后骤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性出现,见于霍奇金病

波状热:体温逐渐升至39℃,数天后逐渐降至正常,反复数个周期,见于布氏杆菌病毒

(二)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指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甚至鼻翼煽动,张口耸肩,辅助呼吸肌与呼吸运动,可伴有发绀,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异常。

病因

(1)呼吸系统疾病①气管、支气管疾病:气道堵塞(支气管哮喘)②肺脏疾病:肺淤血、肺不张、肺水肿③胸廓、胸膜疾病:气胸,胸腔积液④神

经-肌肉疾病:呼吸肌麻痹⑤膈肌运动障碍:腹水

(2)循环系统疾病:心力衰竭

(3)急性中毒:①代谢性酸中毒②急性药物中毒(吗啡、巴比妥)③急性毒物中毒

(4)血液系统疾病重度贫血、大出血休克

(5)神经精神因素:①颅脑疾患(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②癔病

临床表现

(1)肺源性呼吸困难(呼吸系统)

a.吸气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吸气困难

②三凹征:指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吸气时明显凹陷,伴干咳喉鸣

b.呼气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双肺哮鸣音 C.混合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吸气呼气均困难,多伴有呼吸浅速及病理性呼吸音

(2)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竭)

①劳力性呼吸困难:干体力活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可缓解

②端坐困难:平卧时加重,坐位时减轻

③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④急性肺水肿,咳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

(3)中毒性呼吸困难

(4)伴随症状①发热②哮鸣音③意识障碍④胸痛⑤咳嗽、咳痰

(三)咯血

咯血: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经由口腔排除的表现。

发病机制

1.呼吸系统疾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1)支气管疾病: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支气管内膜结核、慢性支气管(损伤支气管黏膜)

2)肺脏疾病:肺结核、肺炎、肺脓肿

2.循环系统疾病

1)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肺:淤血致毛细血管破裂或支气管黏膜下支气

2)急性左心衰:急性肺水肿静脉压升高。

3)其他。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3.其他

1)血液病:白血病、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2)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

3)风湿性疾病

4)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表现

1.年龄。青壮年: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心脏瓣膜病中老年:肺癌

2.咯血量

小量咯血每日<100ml

中等咯血每日 100-500ml

大量咯血每日>500ml或一次咯血100-500ml多见于肺结核空洞、支气管扩

张症、慢性肺脓肿。

3.颜色与性状

1)所致的咯血颜色为鲜红。

肺炎球菌肺炎。肺吸虫病的痰多为铁锈色

克雷伯杆菌肺炎硅红色胶冻样痰

急性肺水肿时咯粉红色泡沫样痰

2)尖瓣狭窄所致咯血为暗红色

(四)呕血

概念:屈氏韧带以上的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症状:

呕血前先有上腹不适、恶心,继而呕血或排黑便。

出血量少时无其他全身症状,出血量大时可有全身症状:头晕、乏力、心悸、冷汗、脉搏细速、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

出血量评估:

大便潜血试验(+):5ml;

黑便:60ml;

呕血:300ml;

400ml:头晕、心悸、乏力、冷汗;

800--1000ml:脉搏增快、四肢湿冷、皮肤苍白等急性失血症状;

1200--1500ml: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休克

(五)黄疸

概念:因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加,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呈现黄色。

正常胆红素值:﹤17.1μmol/L (0.1 ~ 1.0mg/dl)TB

结合胆红素:0 ~ 3.42μmol/L (0 ~0.2mg/dl)CB

非结合胆红素:1.7 ~ 13.68μmol/L (0.1 ~0.8mg/dl)UCB

病因学分类:

1)溶血性黄疸

2)肝细胞性黄疸

3)胆汁淤积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以前三类多见)

溶血性黄疸

(1)病因:能引起溶血的疾病

(2)临床表现:

黄疸:轻度,呈浅柠檬色,不伴有皮肤瘙痒;

伴随症状:急性溶血多伴有发热、寒战、腰痛、头痛等,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血红蛋白尿,严重时肾衰竭;

慢性贫血多有脾肿大。

(3)实验室检查:

血清TB↑,以UCB ↑为主,CB基本正常;

尿胆原↑,但无胆红素,粪色加深;

血常规:Hb下降,网织红↑,骨髓造血↑

肝细胞性黄疸

(1)病因:

各种使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

(2)临床表现:

黄疸:皮肤、粘膜浅黄至深黄色,可呈金黄色;

伴随症状: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脾肿大、出血倾向;

(3)实验室检查:

血中:CB,UCB均增加

尿中: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均阳性

血液生化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

.胆汁淤积性黄疸

(1)病因

肝内性:a. 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病)

b. 肝内胆汁淤积(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肝外性:胆总管结石、狭窄、肿瘤;

(2)临床表现

黄疸:皮肤呈暗黄色,完全阻塞颜色更深,甚至呈黄绿色;

皮肤瘙痒;

心动过缓;

尿色深;

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

(3)实验室检查

血中:CB ↑↑

尿中:尿胆红素(++)

尿胆原、粪胆素减少或缺如

胸部检查:

1、⑴是计数肋骨的主要标志。⑵标着支气管分叉、心房上缘,⑶上下纵膈交界。

2、肩胛下角的医学意义:肩胛骨的最下端,作为后胸部计数肋骨的标志,成人平第7—8肋间隙。

3、胸壁的异常:

(1)胸壁静脉:正常胸壁无明显经脉可见。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阻塞时,侧支循环建立致胸壁静脉明显显露或曲张。

(2)皮下气肿:指胸部皮下组织有气体积存。视诊患处饱满,触诊有握雪感。见于肺、气管、胸膜损伤,气体溢出于皮下。

(3)胸壁压痛:正常无压痛。胸壁局部压痛见于胸壁炎症、损伤,肋软骨炎,肋骨骨折等。胸骨压痛见于骨髓异常增生如白血病等。

(4)肋间隙:吸气时肋间隙回缩,见于呼吸道阻塞;吸气时肋间隙膨隆,见于

4、胸廓的异常:

正常胸廓两侧对称,呈扁圆形,前后径约为1:1.5,。

(1)桶状胸:前后径增大,前后径:横径约为1:1。见于阻塞性肺气肿。

(2)扁平胸:前后径缩小,前后径:横径约为1:2。见于无力型,慢性消耗性疾病。常见于瘦长体型。

(3)佝偻病胸:多见于儿童。①鸡胸:前后径大于横径,前后径:横径约为2:1,胸廓上下距离短,胸骨下端前突;②佝偻病珠串:前胸壁各肋骨与肋骨交界处隆起,形成串珠状;③肋膈沟:前胸壁自剑突向两侧外下方凹陷成的沟;④漏斗胸:胸骨下部剑突处显著内陷,形成漏斗。

(4)胸廓一侧变形:单侧膨隆;胸廓一侧平坦或下陷;

(5)胸廓局部隆起:心脏肿大;心包积液;

(6)脊椎畸形引起的胸廓改变。

5、肺和胸膜

!)视诊:

呼吸运动:膈肌→胸廓→肺(是籍膈肌和肋间肌的收缩和松弛来完成的,胸廓随呼吸运动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带动肺的扩张和收缩。)

正常情况下,男性和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呼吸频率:成人16—20次/分,新生儿约44次/分,呼吸与脉搏之比为1:4.呼吸节律规整,深浅适中。

(1)呼吸方式异常:

①腹式运动减弱胸式运动增强:见于腹部疾病,如腹膜炎、大量腹水等;

②胸式运动减弱腹式运动增强:见于胸部疾病,如肺炎、肺气肿、肋骨骨折等;

③反常呼吸:吸气时胸壁内陷,呼气时胸壁外凸,见于肋骨骨折,胸骨骨折,肋软骨损伤等。

(2)呼吸频率异常:

①呼吸过速:是指呼吸频率超过24次/分。

②呼吸过缓:是指呼吸频率低于12次/分。

(3)呼吸节律异常:

①潮式呼吸:又称Cheyne-stokes呼吸。呼吸由浅缓变为深快再变为浅缓最后暂停,每一周期为30秒至两分钟,暂停5—30秒。提示呼吸中枢抑制,见于颅脑疾患、急性中毒等;

②间停呼吸:又称Biots呼吸(临终呼吸),规律呼吸变为暂停再变为规律呼吸。提示呼吸中枢严重抑制,病情危重,患者预后不良。

③叹气样呼吸:正常呼吸中间插一次深大呼吸,伴有叹息声。见于神经衰弱、精神紧张、抑郁症等。

(4)呼吸深度异常(需要熟悉一下多见病)

①呼吸浅快:见于胸腔积液、气胸、肺炎、肺梗死、肠胀气、大量腹水、肥胖等;

②呼吸减缓:见于呼吸肌麻痹、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等;

③呼吸深快:见于运动、情绪激动、癔症、代谢性酸中毒早期;

④呼吸深慢:Kussmaul呼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

2)触诊:

(1)语音震颤加强或减弱的情形

语音震颤减弱或消失见于:

①肺泡内含气量过多、如肺气肿;

②支气管阻塞,如阻塞性肺不张;

③传音距离增大,如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胸膜增厚黏连、胸壁皮下气肿。

语音震颤增强见于:

①肺泡变实:如大叶性肺炎实变期;

②接近胸膜的肺内巨大空腔,如肺结核空洞、肺脓肿。

7、肺下界的位置(P47)

肺下界:平静呼吸时肺下界位于锁骨中线第6肋间,腋中线第8肋间,肩胛线第10肋间。肺气肿时双肺下界下移;肺不张、腹内压升高时肺下界上升。

8、胸部异常叩诊音:正常肺脏的清音区范围内,如出现浊音、实音、过清音或鼓音时则为异常叩诊音。

(1)过清音:见于肺气肿;

(2)鼓音:见于气胸及肺内较大空洞,如肺结核、肺脓肿形成的空洞;

(3)浊音:见于肺组织含气量减少或消失:如肺炎、肺结核及肺膜病变如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等;

(4)实音:见于肺不张、肺癌、大量胸腔积液等。

3)听诊

正常呼吸音有: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

异常呼吸音:

(1)异常肺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性质异常。

①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见于胸廓活动受限、呼吸肌疾病、支气管阻塞、压迫性肺不张等;

②肺泡呼吸音增强,见于需氧量增加致呼吸深长增快、酸中毒刺激呼吸中枢等;

③呼吸音延长,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

④粗糙性呼吸音,见于支气管或肺部炎症早期;

⑤断续性呼吸音:见于肺结核、肺炎;

(2)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在正常肺泡呼吸音的听诊部位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则为异常的支气管呼吸音,或称管养呼吸音,可由以下因素引起:

①肺组织实变;②肺内大空腔;③压迫性肺不张;④胸腔积液;

(3)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在正常肺泡呼吸音的听诊区域内听到支气管肺泡

10

干啰音。

(1)湿啰音: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稀薄液体(如渗出液、痰液、血液、粘液和脓液等),形成水泡并破裂所发生的声音,故又称水泡音。

听诊特点:①断续而短暂,可连续出现多个;

②于吸气时或吸气终末明显,也可出现于呼吸早期;

③部位较固定,性质不宜变;

④中小水泡音可同时存在;

⑤咳嗽后可减轻或消失。

按呼吸道腔径大小和腔内渗出物的多少分粗、中、细湿罗音和捻发音:

①粗湿罗音又称大水泡音:见于支气管扩张、肺水肿及肺结核或肺脓肿空洞;

②中湿罗音又称中水泡音:见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

③细湿罗音又称小水泡音:见于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肺淤血和肺梗死等;

④捻发音:一种细致而均匀一致的湿罗音见于老年人、常年卧床上、肺淤血;(2)干啰音:由于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部分阻塞,空气吸入或呼出时形成湍流所产生的声音。

听诊特点:①音调较高;

②持续时间较长;

③吸气及呼吸时均可听及,但以呼吸时为明显;

④强度、性质和部位易改变,在瞬间内数量可明显增减。

干啰音根据音调的高低可分为高调和低调两种:

①高调干啰音又称哨笛音:多起源于较小的支气管和细支气管;

②低调干啰音又称鼾音:多发生于气管或主支气管;

两侧干啰音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心源性哮喘等。

局部性干啰音是由于局部支气管狭窄所致,常见于支气管内膜结核或支气管肺癌。

胸膜摩擦音:胸膜由于炎症、纤维素渗出而变的粗糙时,随着呼吸胸膜脏层和壁层相互摩擦而成。多见于纤维素胸膜炎。

练习题

1.下列哪一心音可作为心室收缩期开始的标志(A)

A. 第一心音

B.第二心音

C. 第三心音

D.第四心音

2. 哪种心脏病不能触及震颤(D)

A二尖瓣狭窄 B 室间隔缺损

C动脉导管未闭 D房间隔缺损

3.哪种疾病引起第一心音减弱(D)

A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 B 二尖瓣狭窄

C甲亢 D二尖瓣关闭不全

4. 开瓣音最常见于(B)

A 二尖瓣脱垂

B 二尖瓣狭窄

C二尖瓣关闭不全 D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5. 二尖瓣狭窄不会出现的体征(C)

A.S1亢进 B 开瓣音

C.第二心音减弱 D,第二心音亢进

心脏及血管检查

1.视诊:

(1)心尖搏动:是心脏收缩时,心尖部向前冲击前胸壁相应部位,使肋间软组织向外搏动,主要代表左心室搏动。

(2)正常位置:心尖搏动一般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侧0.5~1.0cm处,距前正中线7.0-9.0cm,搏动范围直径为2.0~2.5cm

心尖搏动移位

横膈位置的影响

纵隔位置的影响

一侧胸膜增厚、肺不张——心尖搏动移向患侧

一侧胸腔积液、气胸——心尖搏动移向健侧

心脏增大

左室大:向左下移位

右室大:向左移位

2.触诊:

(2)抬举样心尖搏动:指心间区徐缓有力的搏动,使手指尖端抬起,这种较大范围的外向运动叫做抬举样心尖搏动,是左心室肥厚的特征性体征(3)震颤:心脏跳动时,用手触诊感触到的一种细微的震动,其感觉与猫喉部所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又称猫喘.是器质性心血管病的特征性体征之

一。

(4)心包摩擦感:因心包膜炎性渗出物沉积,两层心包膜不光滑而随心脏运动相互摩擦产生的震动,传至体表可以触及即为心包摩擦感。是纤维素

性心包炎的体征(注意于胸膜摩擦感的区别在于屏气时摩擦感是否消失)3.叩诊

心界的组成部分:a. 左界自上而下为第2肋间处相当于肺动脉瓣,第3肋间处相当于左心耳部,4、5肋间处相当于左心室。b. 右界自上而下为第2肋间处相当于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第3肋间以下相当于右心房。c. 第1、2肋间水平的胸骨部分浊音区称为心底部浊音区。d. 主动脉和左室交界处向内凹陷为心腰

4.听诊

正常生理情况下人有四个心音。

1.第一心音:心室收缩开始,二尖瓣、三尖瓣关闭

听诊特点:音调低,音响强,持续时间长(约0.1s),心尖部听

诊最清楚,与心尖搏动,大动脉搏动同时

2.第二心音:心室舒张开始,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关闭

听诊特点:音调高、音响弱,持续时间较短(约0.08s),心底部

最清楚出现于心尖搏动之后

3.开瓣音的临床意义:见于二尖瓣狭窄,提示二尖瓣瓣叶活动性和弹性良

好,为二尖瓣分离术适应症的参考指标

奔马律是心急严重损害的体征。

外周血管检查:

1.脉搏

1)水冲脉:脉搏骤起骤降,急促有力。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

导管未关闭,甲亢,严重贫血

2)交替脉:节律正常而脉搏的强弱出现交替的改变。由左心室收缩强弱

交替引起,是心功能损害的重要体征。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

性心脏病

3)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呼气终末时变强。主要由于左心室

博血量减少所致。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

2.周围血管征:由于脉压差增大所致,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严重贫血

1)枪击音:股动脉、肱动脉可闻短促如开枪音

2)杜氏双重杂音:股动脉听到的连续性杂音

3)毛细血管搏动征:用手指压被检者指甲末端,或用清洁的玻片轻压被检者口唇黏膜,引起局部变白,如出现随心脏冲动而有规则的红白交替现象。

4)水冲脉

腹部检查:

1视诊

1)腹部外形:

腹部膨隆:仰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肋缘至耻骨联合的平面,称腹部膨隆。分生理性如妊娠、肥胖等和病理性如腹水、腹内积气及巨大肿瘤等。

腹部凹陷:仰卧位前腹壁明显低于肋缘至耻骨联合的平面,称腹部凹陷。见于显著消瘦、严重脱水、恶病质等,腹部向下塌陷几乎贴近脊柱,肋弓、髂嵴和耻骨联合显露,全腹呈舟状,常可看到腹主动脉搏动及胃肠轮廓,称舟状腹。

2)呼吸运动:腹膜有炎症时,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

3)腹壁静脉:出现腹壁静脉曲张

4)腹壁皮肤

5)胃肠型及蠕动波:由于胃肠道梗阻,梗阻上端的胃肠道由于胀气膨龙可见到胃型和肠型。

2触诊:

1)腹壁紧张度

⑴腹壁紧张度增加

按压腹壁时,阻力较大,有明显抵抗感。1胃肠道穿孔或实质脏器破裂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时,腹壁触之硬如木板,称板状腹。2腹膜慢性炎症,使腹膜增厚,全腹紧张,触诊时如揉面团一样,称揉面感,常见于结核性腹膜炎,癌肿的腹膜转移。3局限性腹肌张力增加见于局部脏器炎症累及壁腹膜如右下腹壁紧张见于急性阑尾炎。

⑵腹部紧张度降低

按压腹壁时,感到腹壁松软无力,多为腹肌张力降低或消失所致。全腹紧张度减低,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身体瘦弱的老年人和经产妇。全腹紧张度消失,见于脊髓损伤所致腹肌瘫痪和重症肌无力等。

2)压痛及反跳痛

由浅入深按压发生疼痛,称为压痛。出现压痛的部位多表示所在内脏器官或腹膜有病变存在,如炎症、结核、结石、肿瘤等病变引起。若压痛局限于一点,称为压痛点。

用一、二手指逐渐用力压迫腹部某一局限部位后,手指可于原处稍停片刻,给病人有短暂的适应时间,然后迅速将手抬起,若此时病人感觉腹痛加重,并有痛苦表情,称为反跳痛,表示炎症已波及腹膜壁层。

3)触诊腹部包块需注意事项

位置、大小、形态、质地、压痛、活动度

肝脏触诊的注意事项

大小、质地、表面及边缘、压痛、搏动、

肝颈静脉回流征:当右心衰竭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力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加明显,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莫菲症:医生将左手掌平放在病人的右季肋,左拇指指腹钩压于胆囊区,嘱患者深吸气,吸气中患者突然疼痛而停止呼吸即为阳性。见于急性胆囊炎。

脾脏肿大的临床意义

1)轻度肿大见于急慢性肝炎、伤寒、疟疾等。

2)中度肿大见于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病、溶血性疾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血液肿瘤。

3)重度肿大见于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疟疾等。

4)脾肿大合并触压痛见于脾周围炎、脾不完全破裂、脾脓肿、脾梗塞等。

液波震颤:腹腔内有大量腹水(3000-4000ml)时,让病人仰卧,医生用一手的掌面请贴于病人的一侧腹壁,用另一只手叩击对侧腹壁,叩击产生的震水波可借液体传导至对侧腹壁,使贴在腹壁的手掌有一种液体冲击的感觉。

3叩诊:

移动性浊音:腹腔内有游离液体超过1000ml以上时,当病人仰卧位是因重力关系液体积聚于腹部两侧,该处叩诊呈浊音,腹部中间因肠管内有气体而漂浮在液面上,故叩诊呈鼓音。当病人侧卧位时,因腹水积于下部而肠管上浮,故下部叩诊为浊音,上部呈鼓音,此种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移动性浊音。

4听诊:

肠鸣音: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产生一种断断续续的咕噜声,称为肠鸣音。正常情况下,肠鸣音一般每分钟4~5次。1)肠鸣音活跃:10次/分钟以上,音调不高亢,见于急性胃肠炎、腹泻、肠道积血等2)肠鸣音亢进:肠鸣音高亢响亮,呈金属音,频率快,见于肠梗阻。3)肠鸣音减弱:数分钟1次,提示肠蠕动明显减少。见于老年人、腹膜炎、低钾血症。4)肠鸣音消失:听诊3~5分钟没有听到肠鸣音,提示肠蠕动几乎消失。见于肠麻痹、急性腹膜炎等。

心电图诊断

1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P波反映心房的电激动过程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P-R段代表心房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下穿至心室的时间

QRS波群反映心室除极过程电位和时间的变化,典型的QRS波群包括三个相连的波。第一个向下的波为“Q”波;继之向上的波为“R”波;继R波之后向下的波为“S”波。

S-T段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的线段,反映心室早期复极过程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T波反映晚期心室复极过程电位的变化

U波代表心肌活动的“激后电位”

Q-R间期从QRS波群到T波终点的时间,反映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

2心电图记录纸横向距离和纵向距离的意义

心电图直接描记在印有许多纵线和横线交织而成的小方格纸上,小方格的各边细线间隔均为1mm,横向距离代表时间,用以计算各波和间期所占的时间,因为心电图纸移动的速度一般为每秒25mm,所以每1mm(1小格)代表0.04s;粗线间

隔内有五个小格,故每两条粗线之间代表0.2s。纵向距离代表电压,用以计算波振幅的高度和深度,当输入定准电压为1mV使曲线移位10mm时小格为1mm,每格代表0.1mV。

3窦性心律、心律失常的分类

窦房结是心脏正常的起搏点,凡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

1)正常窦性心律:第一P波在Ⅱ、aVF直立,在aVR倒置;第二P波频率60~100次/分;第三 P-R间期≧0.12s

2)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成人心律>100次/分,一般不超过160次/分,窦性心动过速可发生在正常人。运动或者情绪激动、过量的烟、酒、浓茶及咖啡均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病理情况下见于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休克、心力衰竭、心肌炎,或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硝酸甘油等药物后。

3)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成人心律<60次/分,一般不低于40次/分,常与窦性心律不齐同时存在。窦性心动过缓是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或窦房结受抑制所致。常见于运动员、老人、低温麻醉、梗阻性黄疸、颅内压增高、垂体或甲状腺功能低下、洋地黄过量以及应用β受体阻滞剂等。

4)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而P-P间距之差>0.12s。

5)窦性停搏心电图上规则的P-P间期后,突然P波脱落,形成长的P-P间期,长P-P间期与正常P-P间期不成倍数。病理状态下见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器质性心脏病、高钾血症、药物作用等。

4心动过速特点

突然发作、突然停止

发作时心律一般在160~220次/分

心律大多规则

发作持续时间短,一般为数秒至数小时,但也有少数病人持续数天

5心房颤动

心房肌发生的350~600次/分的乱颤。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间距规则不一致的f波,频率350~600次/分;f波部分下传,心室律绝对不规则,R-R 间距不等;QRS波群形态正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甲亢、药物作用、特发性等。6房室传导阻滞的分型

1)一度房室阻滞房室传导时间延长,但每个来自心房的激动均可下传至心室,心电图表现为P-R期间>0.20s,每个P波之后有QRS波群

2)二度房室阻滞一部分心房的激动不能下传心室。根据有无Wenckebach现象分为两种类型

1二度Ⅰ型(莫氏Ⅰ型、文氏型) P-R期间逐渐延长,直至P波未能下传,脱漏一次QRS-T波群,之后P-R间期最短,然后再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脱漏QRS-T 波群

二度Ⅱ型(莫氏Ⅱ型) P-R期间固定,正常或延长,突然P波未能下传,脱漏QRS-T波,形成一定的比例脱漏。病变通常在希式束下方,预后较差,易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需安装起搏器。

3)三度房室阻滞也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的激动不能通过房室结下传心室,窦房结的激动控制心房,心室的激动常由房室结发出,呈完全性房室分离。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无关系,P-R期间不固定P-P间距>R-R间距。

内科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一、呼吸系统防御机制:

1、理化性,如鼻黏膜加温、鼻纤毛过滤、咳嗽反射、打喷嚏、支气管收缩、

黏膜—纤毛运动等;

2、生物性,如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局部分泌免疫球蛋白(IgA)、生物活性

物质的灭活与清除作用等。

二、慢性支气管炎:

1、概念: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2、主要病因:(1)大气污染

(2)吸烟

(3)感染

(4)过敏因素

(5)其他: a、自主神经功能失调;b、老年人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c、营养因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A缺乏;d、遗传可能是慢支的易患因素;e、内分泌、免疫机制以及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等。

3、临床表现:(1)症状:慢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反复发作性咳嗽、咳痰,部分还有气喘。此病缓慢起病,病程较长,反复急性发作,冬春季节加重

1)咳嗽:晨间较重,白天较轻,夜间阵咳;

2)咳痰:清晨排痰较多,白粘痰,急发黄痰

3)喘息:部分患者支气管痉挛,喘息,哮鸣音,晚期气促

(2)临床分期:按病情进展分为三期。1)急性发作期:指在1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性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1项明显加剧。

2)慢性迁延期: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症状,迁延1个月以上者。3)临床缓解期:经治疗或临床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少量痰液,保持2个月以上者。

(3)临床分型:分为单纯型和喘息型。

4、诊断:根据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以上,并排除其他心、肺疾病(如肺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可作出诊断。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而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呼吸功能等),亦可诊断。

三、阻塞性肺气肿

1、概念:是指由于吸烟、感染、大气污染等有害因素的刺激,引起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量增大,并伴有气道壁的破坏。

2、COPD:由于大多数肺气肿患者同时伴有慢性咳嗽、咳痰病史,很难严格将肺气肿与慢性支气管炎的界限截然分开,因此,临床上统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即COPD)。

3、临床表现:(1)症状。

(2)体征:早期体征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减弱或消失;叩诊双肺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

叩出,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听诊心音遥远,呼吸音普遍减弱,呼气延长。

(3)并发症:自发性气胸、肺部急性感染、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4、实验室检查:(1)x线检查: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变平,活动减弱,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透亮度增加。肺血管纹理外带纤细、稀疏和变直,而内带的血管纹理可增粗和紊乱。心脏常成垂直位,心影狭长。

(2)肺功能检查:慢支并肺气肿时,既有通气功能障碍尚有残气量增加,残气量占肺总量的百分比增加,超过40%对诊断阻塞性肺气肿有重要意义。

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概念: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慢性胸肺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右心室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

2、临床表现:(1)肺、心功能代偿期: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提示有肺动脉高压。剑突下可见心脏搏动,三尖瓣区闻及收缩期杂音,提示有右心室肥大。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3)并发症:a、肺性脑病:缺氧、CO2潴留而引起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症状的综合征;

b、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c、心律失常;

d、休克;

e、消化道出血;

f、其他。

3、实验室检查:(1)X线检查:除肺、胸基础疾病及急性肺部感染的特征外,尚可有肺动脉高压征,如右下肺动脉干扩张,其横径>15mm,横径与气管横径之比>1.07;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高度>3mm;右心室肥大,是诊断肺心病的主要依据。

(2)超声心动图检查:较心电图和胸片敏感,右心室流出道内经>=30mm,右心室内径>=20mm,右心室前壁的厚度>5.5mm,左、右心室内径的比值<2。

练习题:1、支气管肺炎合并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有(A)

A、CO2潴留

B、需氧代谢障碍

C、高热

D、饥饿

E、吐泻

2、下列哪项不是慢支并发肺气肿的X线表现(C)

A.早期可无异常

B.两肺纹理增粗紊乱

C.两肺多发性空洞

D.两肺透亮度增加

3、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包括(E)

A.慢支、肺气肿、肺不张

B.慢支、哮喘、肺结核

C.慢支、肺不张、

哮喘

D.慢支、肺气肿、肺脓肿

E.以上都不是

4、慢性肺心病X线所见以下哪项是错误的(B)

A、肺气肿征象

B、右下肺动脉横径<15mm

C、肺动脉段高度≥3mm

D、肺动脉圆锥显著凸出

E、右心室增大征

5、慢性肺心病肺心功能代偿期的表现中,下述哪项是错误的(D)

A、肺动脉第二音亢进提示肺动脉高压

B、干湿音提示支气管内有感染

C、三尖瓣区听到收缩期杂音提示右心肥厚

D、剑突下出现收缩期搏动提

示左心肥厚 E、颈静脉充盈提示胸腔内压升高并非都有心衰

五、支气管哮喘

一.定义: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

二.临床表现:

1.症状: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

2.体征严重哮喘发作(哮喘持续状态):端坐呼吸,紫绀,大汗淋漓,四肢冷,脉细数,血压下降,意识障碍,两肺满布哮鸣音或呼吸音消失。

三.诊断要点:1.症状—反复发作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

2.体征—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上述症状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四.治疗原则:

消除病因(远离变应原)

控制急性发作:支气管扩张药和抗炎药

积极控制感染;

促进排痰:常用溴己新或氯化铵合剂

重度及危重哮喘的处理;

缓解期的治疗。

六、慢性呼吸衰竭

1定义: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静息状态下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出现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引起一系列生理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2临床表现:1.)呼吸困难:a.呼气性呼吸困难、呼吸浅快、辅助呼吸肌活动增强。b.麻醉时为浅慢呼吸及潮式呼吸。

2.)发绀。

3.)精神神经症状:a.慢性缺氧—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及定向力障碍b.CO2潴留时先兴奋后抑制,失眠、烦躁、睡眠颠倒,神志淡漠、昏睡、昏迷

4.)血液及循环系统:a.CO2潴留可使皮肤血管扩张,肢端温暖红润,血压升高,头痛b.轻度缺氧可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c.严重缺氧导致心肌损害,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心律失常,休克

5.)多脏器损害:a.肝脏:肝细胞缺氧变性坏死,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b.肾脏:肾功能不全,血尿素氮升高,少尿,蛋白尿,管型尿 c.消化道:胃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道出血d.其他:DIC

3.诊断:1.)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和其他导致呼吸功能障碍的病史

2.)有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表现

3.)血气分析达到标准

4.)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性心排量降低等因素

4治疗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和高碳酸血症,防治并发症

七肺炎

1肺炎是指包括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等在内的肺实质炎症。

解剖分类:1.大叶性(肺泡性)肺炎2.小叶性(支气管性)肺炎3.间质性肺炎2.肺炎球菌肺炎:

1.)病理改变:渗出期,红色肝变样期,灰色肝变样期,消散期。

2)临床表现:

(1)症状:a.寒战高热:稽留热

b.咳嗽咳痰:铁锈色痰

c.感染性休克:高热,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多汗,口唇发绀,少尿或无尿,严重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嗜睡、谵妄、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多伴有水、电解质紊乱和代酸,易并发心力衰竭、肾衰竭等,预后差。

d呼吸困难e其他

(2)体征:急性病容:面颊绯红,鼻翼煽动、干燥,口唇周围疱疹;

肺部体征:肺实变体征,消散期湿啰音

(3)并发症:①胸膜炎、脓胸;②感染性休克:严重败血症或毒血症,老年人;

③其他:由菌血症引起肺脓肿、心肌炎、化脓性脑膜炎、心瓣膜炎、关节炎、心包炎等。

3.诊断要点:症状、体征、血象改变及X线征象可临床诊断,痰检阳性可确诊

4.治疗要点:抗生素治疗:主要措施;对症支持治疗;感染性休克治疗:积极抢救;其他并发症处理。

循环系统疾病

1 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以及调节心脏与血管功能的神经体液机构组成。心脏为集体血液循环的中心动力器官。血管包括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循环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为全身组织器官运送血液,通过血液将氧与营养物质、激素等提供给组织,同时将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其他代谢废物运走,以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

二心力衰竭的基本原因:

含义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血管病的终末阶段。是指在静脉回心血量基本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或(和)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血排量降低,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临床综合症。

1 基本病因

(1)原发性心肌损害 A缺血性心肌损害 B心肌炎和心肌病 C心肌代谢障碍

(2.)心脏负荷过重 A 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 B 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

(3)心室舒张期充盈受限心室舒张期主动松弛能力受损,心肌僵硬增加,致左心室舒张期充盈受限而使心搏量减少。

三左心衰竭

1 ――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和器官低灌注临床表现为主

2. 症状

(1)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进行性劳力性呼吸困难(左心衰最早出现的症状)→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急性肺水肿

(2)咳嗽、咳痰、咯血

(3)心输出量↓: 疲劳、乏力、神志异常

(4)少尿、肾功能损害

3 体征

(1)心脏体征:一般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可闻及舒张早期奔马律,P2(第二心音)亢进和交替

(2)肺部体征:肺底湿罗音是左心衰竭的主要体征,有时可闻及哮鸣音或干罗音。有时发生胸水。

(三)右心衰

――以体循环静脉瘀血表现为主

1. 症状

1)体循环淤血的表现:纳差、恶心、呕吐、腹胀、上腹胀痛、黄疸、夜尿增多

2)劳力性呼吸困难

2. 体征

(1)颈静脉充盈(2)肝脏肿大

(3)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4)水肿:下肢、全身、胸水、腹水

(5)紫绀:周围性(6)心脏表现

心脏体征:右心衰多为左心衰引起,故右心衰竭时心脏增大较单纯左心衰竭时明显,

3 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

原则去除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始动机制,即原发病的防治。

稳定心力衰竭的适应和代偿机制,避免发展至适应不良或失代偿阶段。

如拮抗神经内分泌的激活,防止心肌细胞进一步死亡和左室进行性扩大

等,延缓心衰的发展。

⏹缓解临床心衰患者的症状,如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排血量等。改善其

长期预后和降低

⏹方法1 病因治疗基本病因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瓣膜病、

先心病、扩张型心肌病

⏹消除诱因: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甲亢、贫血

⏹ 2 一般治疗休息:

⏹体力活动应予限制,但不强调完全卧床休息。长期卧床

易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精神应激在心力衰竭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有时甚至诱

发肺水肿,应予以心理治疗或兼药物辅助。

⏹控制钠盐摄入

⏹过去重视钠盐摄入的控制,但由于目前应用的利尿剂均

有强力排钠作用,故钠的控制不必过严,以免发生低钠血症。

3药物治疗

1、利尿剂――小剂量,逐渐加量,急性肺水肿――首选速尿;充血性心衰时不宜用――甘露醇;电解质紊乱是最常见的副作用,应注意检测。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3、洋地黄――治疗心衰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注意水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

禁忌:窦房阻滞,二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不良反应: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

中毒处理:停药;

快速性心律失常:钾不低――苯妥英钠;

低钾――补钾;

缓慢性心律失常――阿托品。

(四)原发性高血压

正常血压 80 120

1 诊断标准 18岁以上成年人,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即诊断为高血压。

2 临床表现

症状:

(1)大多起病缓慢、渐进,一般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

(2)头晕、头痛、疲劳、心悸等,不一定与血压水平有关

(3)可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

(4)约1/5患者在测量血压和发生并发症时才发现

体征:

(5)血压随季节、昼夜、情绪等因素有较大波动

(6)听诊时可有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

收缩期杂音

少数在颈部或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

3并发症原发性高血压后期的临床表现常与心、脑、肾功能不全或器官并发症有关

1 .高血压危象:因紧张、疲劳、寒冷、嗜铬细胞瘤阵发性高血压发

作、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因,小动脉发生强烈痉挛,血压急剧上升,影响重要脏器血流供应而产生危急症状

2.高血压脑病:重症高血压患者,过高的血压突破了脑血流自动调节范围,

脑组织血流灌注过多引起脑水肿

3.脑血管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4.心力衰竭

5.慢性肾功能衰竭

6.主动脉夹层: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的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

伸剥离,是严重的心血管急症,猝死的病因之一

4 治疗

(1)治疗目标降低血压至达标血压:防止或减少心脑血管及肾脏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2)非药物治疗

A减轻体重

B减少钠盐摄入

C补充钙和钾盐

D减少脂肪摄入

E限制饮酒

F 增加运动

(3)降压药物治疗的种类

A利尿剂治疗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适宜老人尤其适合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及心力衰竭伴高血压的治疗。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用药。

B β受体阻滞剂 C钙通道阻滞剂 D血管紧张素转换剂酶抑制剂 E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 F a受体阻滞剂

习题

.1 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诱因是

A.静脉输液过多过快

B.情绪激动

C.不当使用β受体阻滞剂

D.肺部感染

E.缺血加重

答案:D

2 .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因为

A.肺淤血、肺水肿所致

B.左心室扩大所致

C.体循环静脉压增高所致

D.肺动脉压增高所致

E.心室重构所致

答案:A

答案:D

3 .男,68岁,原发性高血压30年,肾功能不全3年,现尿少,浮肿,血钾为5.6mmol/L,哪类降压药不能应用

A.利尿剂

B.α-受体阻滞剂

C.β-受体阻滞剂

D.钙离子拮抗剂

E.ACEl

答案:E

4 下列不是左心衰竭症状体征的是

A.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B.咯血

C.劳力性呼吸困难

D.心源性哮喘

E.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答案:E

5 .右心衰竭较早出现的症状体征是

A.眼睑水肿

B.腹水、胸水

C.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D.肝大

E.踝部水肿

答案:C

6 不属于洋地黄使用禁忌证的是

A.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B.重度二尖瓣狭窄伴心房纤颤

C.肥厚梗阻性心力衰竭

D.预激综合征伴心房纤颤

E.单纯舒张性心力衰竭

答案:B

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

(一)慢性胃炎:

1、病因:幽门螺旋杆菌、自身免疫、十二指肠液返流、其他因素

2、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区分:

浅表性:炎细胞浸润局限于粘膜固有层,腺体完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萎缩性胃炎:粘膜上皮细胞萎缩变薄、腺体破坏、粘液分泌↓、胃腺细胞化生成肠腺样或幽门腺样形态,再形成不典型增生。

3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男性发病稍多于女性。病程迁延,70%-80%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易消化不良为主要表现。是上腹饱胀不适,以进餐后为重,伴有无规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 第一篇: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症状: 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到的不适或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如腹痛、疲乏、发热等。 2体征: 体征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异常改变,如肝肿大、心脏杂音、肺部啰音等。 3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严重的症候。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上消化道出血部位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本条来自百度•百科) 4黄疸: 黄疸是指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巩膜以及其他组织发生黄染的现象。 5水肿: 过多的体液在人体组织间隙或体腔积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水肿可分为全身性或局部性。 6强迫体位: 为减轻痛苦,患者被迫采取某种体位。 7满月面容: 面圆如满月,皮肤发红,常伴痤疮和小须。见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8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生物感染人体后发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有

传染性的疾病才称为传染病。 9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溃疡的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不同于糜烂。 1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11肾病综合症: 肾病综合症诊断标准是:①尿蛋白超过3.5g/d②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③水肿④血脂升高。其中前两项为诊断所必须。 第二篇: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 第二章问诊 主诉:是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第三章症状学 症状:是指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是指病人主观感受的不适或异常的感觉)第一节发热 正常健康人的体温比较恒定,一般保持在36~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而且受机体内、外因素影响稍有波动。发生机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 发热的分度,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①低热:37.3~38℃;②中等发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41℃以上。[考] 第四节腹痛 √ 临床表现:1.部位;2.性质和程度; 3.诱发因素; 4.发作时间与体位的关系[考] 第四章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传统的检查器具客观地了解和评估机体健康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其目的是收集患者有关健康的正确资料。第一节基本检查法 √ 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有五种: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全).doc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范围 第一篇诊断 一常见症状 (一)发热 1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而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水平 成人正常体温:36-37℃,正常情况下24h内体温波动<1℃ 2发生机制: (1)致热源性发热①外源性致热源: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②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致热源 (2)非致热源性发热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②产热过多:甲亢③散热减少:大面积皮肤病(银屑病) 3病因 (1)感染性发热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2)非感染性发热①无菌坏死组织吸收(大手术)②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③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甲亢④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脑出血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夏季低热 4临床表现: 发热分度:低热37.3℃-38℃中等 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1℃ (1)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区 (2)热型及临床意义 热型:是指将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体温记录在体温单上,体温曲线的特点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1℃(大叶性肺炎) 弛张热:败血症热, T>39℃ 24小时内体温波动>2℃ (败血症) 间歇热: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而后骤降至无热期,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见于结核病 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而后骤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性出现,见于霍奇金病 波状热:体温逐渐升至39℃,数天后逐渐降至正常,反复数个周期,见于布氏杆菌病毒 (二)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指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甚至鼻翼煽动,张口耸肩,辅助呼吸肌与呼吸运动,可伴有发绀,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异常。 病因 (1)呼吸系统疾病①气管、支气管疾病:气道堵塞(支气管哮喘)②肺脏疾病:肺淤血、肺不张、肺水肿③胸廓、胸膜疾病:气胸,胸腔积液④神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

临床医学概论 注意,知识点没有全部总结,有很多遗漏和不全的地方。只是给大家参考一下。第三章体格检查 第一节基本检查法 1.体格检查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传统的检查器具客观地了解和评估 机体健康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其目的是收集患者有关健康的正确资料。 2.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有五种: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 3.视诊:是通过视觉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4.触诊:是应用触觉来判断某一器官特征的一种诊法。(浅表触诊法;深部触 诊法:深部滑行触诊法) 5.叩诊:是用手指叩击身体某部表面,使之震动而产生声响,根据震动和音响 的特点可判断被检查部位脏器有无异常的一种诊法。 6.叩诊音:清音、过清音(正常人不会有)、鼓音、浊音、实音。 7.听诊:是医生直接用耳或借助听诊器在被检查者体表听取身体各个部位发出 的声音,判断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方法。 8.嗅诊:是用嗅觉来判断发自患者的异常气味与疾病之间的方法,嗅诊往往能 提供具有重要意义的诊断线索。 第二节一般检查 9.一般检查的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生命征、发育与体型、营养状态、意识 状态、面容、体位、姿势与步态。 10.生命征(组成、正常值):是标志生命力存在与质量的重要征象。包括:① 体温:正常值36~37℃;②呼吸:13~18 次/分;③脉搏:60~100 次/分;④血压≤140/90mmHg。 11.体温测量常用方法:口测法(36.3 ~ 37.2℃)、肛测法(36.5 ~ 37.7 ℃)、 腋测法(36 ~ 37 ℃ )。 12.体型分:①无力型②正力型③超力型。 13.营养状态分三个等级:良好、中等、不良。 14.意识障碍程度分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谵妄。

临床医学概论总结

病毒性肝炎 1、我国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中,最常见的是:HBV(乙) 2、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传播 3、机体对乙肝病毒产生免疫力的指标。(抗-HBs(+)) 2、最易转为慢性肝炎的类型是(HBV) 3、抗乙肝病毒治疗的重要评估指标。() 4、目前预防各型肝炎的重要方法。(打疫苗) 5、治疗急性肝炎的关键措施。(足够休息、营养) 6、转氨酶异常即可诊断为病毒性肝炎。(×) 填空题: 1、急性黄疸型肝炎的发病经过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三个阶段。 2、所谓的乙肝“大三阳”是指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 3、所谓的乙肝“小三阳”是指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 简答题: HBV的结构 (1)Dane’s颗粒(包膜――乙肝表面抗原(HBsAg);核心(是HBV复制主体)――环状双股DNA ,DNA聚合酶,核心抗原(HBcAg),e 抗原(HBeAg)(可溶性蛋白))、(2)小球形颗粒、(3)管形颗粒病毒性肝炎的五类分型 HA V(甲)、HBV(乙)、HCV(丙)、HDV(丁)、HEV(戊)。 1、请述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1)、黄疸前期:急起病、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尿色渐加深,少数有类似感冒样症状。2)、黄疸期:退热,上述症状缓解;尿色加深,巩膜和皮肤黄染(2周内达高峰);肝功能明显异常;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肋下1—3cm);压痛、叩击痛,部分脾肿大。3)、恢复期:黄疸消退,症状减轻或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渐复正常。 2、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如何? 1)、粪-口传播:HA V 、HEV;2)、体液传播:HBV、HCV、HDV、HGV :⑴输血及血制品:输血后肝炎(PTH),⑵污染的医疗器械,(3)密切生活接触;3)、母婴传播:胎盘、分娩、哺乳、喂养等方式感染HBV,孕期经胎盘传播,分娩期传播,分娩后传播;4)、性接触传播:HBV、HCV ;5、医院内传播:病人之间、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传播,五型均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冠心病的易患因素有哪些? 1)主要因素:年龄性别、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2)、次要因素:高体重、冠心病家族史、职业、饮食因素、A型性格、高半胱氨酸血症、感染等。 2、冠心病的临床类型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 3、心绞痛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阵发性压榨样或紧束样胸骨后疼痛,可向心前区及左上肢放射,持续约数分钟,经休息或含服硝酸酯制剂后可完全缓解。 4、是否所有心绞痛都是由于冠心病引起的呢?否 5、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冠脉造影 6、发作时治疗:1.立即停止活动;2.舌下含化硝酸甘油(首选) ;3.亚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硝酸甘油喷雾剂,救心丸等 急性心肌梗死AMI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全

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全 临床医学概论是医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医学知识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本文将对临床医学概论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该学科的基本要点。 一、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 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是临床医学的基石,涉及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权益保障和医疗行为规范等方面。医务人员应具备尊重患者的自主权、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保密性的能力,并遵循医疗伦理原则,如以患者为中心、公正和公平、谦虚和谦逊等。 二、医学史与发展 了解医学史与发展有助于理解临床医学的演变过程和基本原理。医学史的研究可追溯到古代文明,通过学习历史案例,可以了解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伦理进步。 三、临床诊断与治疗 临床诊断与治疗是临床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采集患者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诊断思维等方面。同时,治疗则分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三个层面,医务人员需根据病情和患者特点,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四、医学统计学与流行病学

医学统计学与流行病学研究的是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帮助医务 人员预测疾病的趋势和制定控制措施。学习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有 助于增强医务人员的科学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五、基因与遗传学 基因与遗传学是临床医学中的新兴学科,涉及疾病的遗传风险、基 因检测和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医务人员需了解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和 技术应用,并能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六、医疗质量与安全 医疗质量与安全是临床医学的关键问题,包括医疗事故的预防、医 疗风险管理和医疗质量评估等方面。医务人员需掌握相关知识,提高 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与满意度。 七、临床药学与药物治疗 临床药学与药物治疗是医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药物的合理 应用、剂量计算和不良反应的监测等方面。医务人员需具备药物知识,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与有效性。 总结: 本文对临床医学概论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全面总结,包括医学伦理与 职业道德、医学史与发展、临床诊断与治疗、医学统计学与流行病学、基因与遗传学、医疗质量与安全以及临床药学与药物治疗等方面。深 入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将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临床 实践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引言 临床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应用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通过临床实践进行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学科。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临床医学概论的知识点。 临床医学的定义 临床医学是指通过观察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学科。它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实践的桥梁,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解决疾病问题,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临床医学的基本原则 1.执业合法:临床医学实践需要获得执业资格,依法行医,才能保障患者的权 益和安全。 2.以患者为中心:临床医学需要尊重患者的意愿,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关注 患者的整体健康。 3.科学治疗:临床医学需要基于科学的证据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经验主义和 盲目治疗。 4.团队合作:临床医学涉及多学科的合作,需要医生、护士、技师等专业人员 紧密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临床医学的基本内容 1.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病史采集是通过询问患者和观察病人的病历,了解病人的症状、病程和病史,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体格检查是通过观察、触诊、听诊和叩诊等方法,评估患者的体征,了解疾病的表现和程度。 2. 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是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信息,确定疾病的名称和性质。

•鉴别诊断是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和表现,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最终确定正确的诊断。 3. 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等,可以提供疾病的生理、生化、免疫等方面的信息。 •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活检等,可以提供疾病的形态学、功能学和组织学等方面的信息。 4. 临床治疗和护理 •临床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旨在改善病人的症状和疾病进程。 •护理是指为患者提供生活、心理和康复方面的支持和照顾,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5. 临床预防和健康教育 •临床预防是指通过疫苗接种、健康体检等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健康教育是通过向患者和公众传授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 临床医学的发展趋势 1.个体化医疗:基于患者的基因组、生活方式和环境等个体差异,实现个体化 的诊断和治疗,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2.数字化医疗:将医疗信息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处理,实现信息的共享、交互 和分析,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综合性医疗团队:加强医生、护士、药师等专业人员之间的合作,形成以患 者为中心的综合性医疗团队,提高整体医疗效果。 4.转化医学研究:将基础医学的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实践的应用,加快新 技术和新药物的研发和应用。 结论 临床医学作为医学的核心领域,对于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命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医学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需要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一、临床医学概述 临床医学是指医生通过对患者身体状况的检查、诊断和治疗,以及对健康问题的预防和管理,来维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许多领域,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 二、疾病诊断 1. 病史采集: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病情以及家族史、个人史等方面的信息来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 2.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患者身体外观、听诊心肺音等方式来了解患者身体情况。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4. 诊断方法: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采用不同的诊断方法。如心电图可以用于心脏方面的诊断,CT扫描可以用于骨折等方面的诊断。

三、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生可以开具药物来治疗疾病。如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2.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需要手术干预的疾病,医生会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如骨折需要进行手术复位。 3. 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理疗等方式,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 四、预防和管理 1. 预防措施:通过接种预防针、定期体检等方式来预防一些常见的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 2. 管理措施:对于一些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医生会采用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的方式进行管理。如高血压、高血脂等。 五、临床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1. 患者隐私保护:医生在处理患者信息时要保护患者隐私,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 诊断准确性: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准确,避免误诊和漏诊。 3. 合理用药:医生在开具药物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4. 良好沟通:医生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告知患者疾病情况和治疗方案。 总之,临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医生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在实践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提高诊断准确性、合理用药以及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等方面。

临床医学概论总结

乳房疾病 急性乳腺炎 1)病因:乳汁淤积;细菌入侵 2)临床表现:红、肿、热、痛、肿块;全身症状;脓肿 3)治疗:原则:消除感染、排空乳汁。 早期:患侧乳房停止哺乳、通畅乳汁、应用抗生素。 脓肿形成:切开引流。 4)预防:避免乳汁淤积,防止乳头损伤,保持其清洁。 腹外疝 1.定义: 疝:体内的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的部位,通过人体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腹外疝:腹内脏器或组织连同壁层腹膜,经腹壁或盆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 腹内疝:腹内脏器异常地进入原有的或病变所致的腹内间隙,如膈疝。 2.腹股沟疝 1)临床表现: 基本症状:肿块,可复性,直立时出现,平卧时消失。小儿:哭闹。 有痛感和下坠感。用手轻压肿块后肿块可回纳,并可听到肠音。检查者食指或小指尖沿精索和腹股沟管插入外环,嘱患者作咳嗽等增加腹压的动作,指尖扪及冲动感提示斜疝。直疝无冲动感。诊断不难。 非手术适应证:一岁以下小儿。老年伴严重疾病者。 手术原则:关闭疝门;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后壁 3.股疝 1)定义:盆内或腹内容经股环、股管向股部卵圆窝突出称为股疝。 2)临床表现:冲动:不明显(疝囊颈小)。仔细检查可发现肿块向上还纳达腹股沟韧带内侧。 嵌顿时:疼痛、肠梗阻、坏死、穿孔。 疝块:耻骨结节外下方,卵圆窝处(腹股沟韧带下方),半球形,核桃大,无症 状,胖者更易忽略。股疝的疝囊颈很窄,嵌顿和绞窄的发生率很高(约60%)。 3)手术治疗:McV ay或Shoudice; 后入路:又称腹膜外入路,在耻骨结节上方三横指处按皮纹切开,直达腹膜外脂肪层,在该层中作钝性分离显露髂耻束和Cooper韧带。将髂耻束与Cooper韧带缝合,闭合股环口。 补片修补 阑尾炎

临床医学概论总结

1.发热的发生机制中共同的中介环节主要是通过内源性致热源 2.患者,男性,50岁。右下肢骨折半月。突发右胸部剧烈疼痛,伴有呼吸困难,咯血痰及发绀。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肺梗死 3.内脏性疼痛的冲动主要是由副交感神经传导的 4.上腹部进行性疼痛伴黄疸可见于胰腺癌 5.肺炎不是引起腹痛的全身性疾病 6.腹壁病变引起的腹部压痛特点是抓捏腹壁疼痛加剧 7.空腔脏器痉挛引起绞痛的腹痛 8.患者,男性,26岁,右上腹痛并黄疸、肝大,可见于血吸虫肝 9.腹痛位于右上腹部,并向右肩放射,提示胆囊炎 10.肺梗死最常见的胸痛部位是向左肩和左臂内侧放射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溶血性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间接胆红素) 1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不是癔症性呼吸困难 13.鉴别药物性黄染与黄疸最有意义的体检部位是巩膜 14.呼气性呼吸困难形成的机理主要是肺泡弹性减少和小支气管狭窄阻塞所致 15.下列判断黄疸的指标除外尿二胆测定 16.下列引起黄疸的疾病中,新生儿溶血不属于后天获得性溶血性黄疸 17.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要点是水肿开始的部位 18.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的水肿见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19.下列关于心源性水肿特点描述错误的是非压陷性水肿 20.患者,男性,12岁,发热,咽痛,2周后出现晨起后眼睑及颜面部水肿,随后出现全身水肿,尿呈泡沫状,无呼吸困难,无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无尿黄。该患者可能诊断肾源性水肿 21.患者,男,34岁,腹痛来诊,下列哪个问题不合适吃饭是不是能缓解疼痛? 22.患者,男,56岁,诊断冠心病,在既往史的询问中应着重了解有无胸痛史 23.患者,68岁,头痛、头晕10余年,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天前患者左侧肢体活动障碍,下列哪项主诉最合适左侧肢体活动障碍3天 24.病史的主体部分是现病史 25.扩张型心肌病不会引起心脏搏动的增强 26.扩张型心肌病不会引起心脏病理性搏动增强的疾病 27.吸气困难,出现三凹征,考虑吸气性呼吸困难 28.可出现深长而规则呼吸的是糖尿病酮症 29.健康成人女性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是.110~150g/L 30.下列哪项结果不符合典型严重感染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31.有关慢性支气管炎(慢支)发病的外因,错误的是慢支的发病与过敏因素无关 32.肺炎球菌肺炎的典型症状是咳铁锈色痰 33.社区获得性肺炎,最为常见的致病菌是肺炎链球菌 34.肺炎球菌肺炎可出现以下体征,除了肋间带状疱疹 35.肺炎球菌肺炎患者若对青霉素过敏,宜选用的有效抗菌药物是左氧氟沙星 36.肺炎链球菌可引起大叶性肺炎(即典型肺炎) 37.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的是.肺炎支原体肺炎 38.随着抗生素广泛应用,引起细菌性肺炎的病原体最主要的变化是革兰阴性杆菌肺炎不断增加 39.男性,25岁,2周前感冒后畏寒、发热、咳嗽,1周前咳大量黄色脓性痰,痰中带血;

现代临床医学概论部分重点

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 嗜睡: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 谵妄:是一种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 昏迷:最严重的意识障碍 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病人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 抽搐: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非自主的抽动或强烈收缩,可引起关节的运动和强直。 眩晕: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有旋转或摇晃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随有客观的平衡障碍。 意识障碍的分类:1.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2.意识模糊:是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3.昏睡: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4.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持续的中断或完全丧失。5.谵妄:是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 现病史内容: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是指患者从发病开始到就诊是,疾病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全过程。1.起病情况与患病的时间2主要症状的特点3病因与诱因4病情的发展与演变5伴随症状6诊治经过7一般情况。 肺叩诊音的分类及临床意义:分为间接和直接叩诊。正查过胸部叩诊为清音(提示肺组织的弹性,含气量,致密度正常),其音强弱高低与肺脏的含气量的多少、胸壁的厚薄以及邻近器官的影响有关。当肺、胸膜、隔或胸壁发生病理改变时,在正常的清音区内可出现浊音(肺炎,肺组织含气量减少)、实音(病理情况下见于大量胸腔积液和肺实变)、过清音(见于肺组织含气量增多,弹性减弱的疾患,如肺水肿)或鼓音(病理情况下常见于肺内巨大空洞,气胸和气腹),称为异叩诊音。 窦性心律不齐:正常人心律规律,部分青年人可出现随呼吸改变的心律,吸气是心律增快,呼气时减慢。 期前收缩:是指在规则心率的基础上突然提前出现一次搏动其后有一较长间歇,也称早搏。心尖区到肺动脉瓣区到主动脉瓣区到主动脉瓣第2听诊区到三尖瓣区。 心包摩擦音:指脏层和壁层心包由于生物性或理化因素致纤维蛋白沉积而粗糙,以致在心脏搏动时产生摩擦产生的声音。 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阶段: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流行性出血:传染源: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人不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呼吸道、消化道传播.病毒也可经胎盘感染胎儿.临床表现五期临床分期:1.发热期(三痛:眼眶痛、头痛、腰痛;三热: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重者呈酒醉貌,眼结膜、软腭和咽部充血,眼结膜呈片状出血)2.低血压休克期3.少尿期4多尿期5恢复期。 麻疹:流行病学:病人是唯一传染源,多种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1.前驱期:从发热到出诊约3-4天,主要表现为体温逐渐升高,小儿也可骤发高热伴惊厥,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眼结合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起病2-3天、90%以上的病人,双侧近第一臼齿颊粘膜上出现0.5-1mm大小白色小点,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黏膜周围有红晕,称Koplik斑,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该斑可相互融合,一般在2-3天内消失。2.出疹期:约发热3-4天后开始出现皮疹,从而后、发际自上而下蔓3.恢复期 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症状与体征:1.初期(约第一周)2极期(第2-3周):持续高热,多数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食欲不振,腹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以腹泻为主,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重者可有谵妄,昏迷,病理反射等;相对缓脉,但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不明显;肝脾肿大,质软伴压痛,重者出现肝功能异常或黄疸,部分患者在胸腹背部及四肢皮肤出现直径约2-4mm 淡红色斑丘疹(玫瑰疹)3.缓解期(第3-4周)4.恢复期(第5周)并发症:肠穿孔、肠出血,中毒性心肌炎和中毒性肝炎。 细菌性痢疾:简称痢疾,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致病因素:志贺菌经口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细菌数量、致病力以及人体的抵抗力。临床表现:急性痢疾:1.普通痢疾一般经过1-3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发热可达39℃、食欲不振、继而腹痛、水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汇总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汇总 在医学领域,临床医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是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为核心的临床实践过程,旨在促进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在本篇文章中,将对临床医学概论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汇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 一、医学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是探讨医学行为和医学实践中的道德理论和道德问题的学科。在医学实践中,伦理学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因为医疗标准和医疗实践直接涉及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在临床医学中,医生需要面对很多决策问题,例如,是否进行手术,如何进行手术,如何处理患者的遗嘱,以及如何保护患者的隐私等。因此,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遵守诊断和治疗规范,维护患者的隐私,以及保护患者的尊严和权利。 二、诊断学 诊断学是研究疾病诊断方法和技术的学科,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运用诊

断技术来判断疾病的种类、程度和扩散范围。在临床实践中,医 学诊断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其中,病史采 集是指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个人史和生活史等, 获取病情信息的过程。体格检查是指医生对患者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检查,以获取更详细的病情信息。辅助检查 则是通过各种医学技术手段,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 检查等,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病情信息。 三、治疗学 治疗学是研究各种疾病治疗方法和治疗技术的学科。在临床医 学实践中,治疗学是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可以分为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和营养治疗等。药物治疗是指使 用各种药物来治疗疾病或减轻病症的过程,包括化学药、中药、 抗生素、激素、免疫调节剂等。手术治疗是指采用各种手术技术 来治疗疾病的过程,如切除手术、整复手术和植入手术等。物理 治疗是指采用各种物理手段来治疗各种疾病,如磁疗、针灸、按摩、瑜伽、理疗等。营养治疗是指通过营养调节来治疗疾病的过程。常常用于治疗肠胃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肝脏疾病等。 四、疾病预防和保健

(完整版)临床医学概论重点(药学专业)

诊断学 常见症状:发热、呼吸困难、咯血、呕血、腹痛、水肿、昏迷。 发热 正常体温:36~37℃ 1。发热:低热 37。3~38℃中热 38.1~39℃ 高热 39.1~41℃超高热〉41℃ 2.热型:(1)稽留热:39~40℃,24h波动〈1℃,持续数日、数周.大叶性肺炎,伤寒. (2)弛张热:〉39℃,24h波动〉2℃(但高于正常体温).败血症,化脓性感染。 (3)间歇热:高热和无热反复交替。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热:渐渐升39℃,渐渐降至正常热,如此反复。布鲁杆菌病。 3。发热病因:(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 (2)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内脏梗死、组织坏死. 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 内分泌代谢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产热多。 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输出量减少。 体温调节中枢异常: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低热。 呼吸困难 1.类型、特点、病因: 肺源性呼吸困难: (1)吸气性:吸气时间长,三凹征. 上气道阻塞 (2)呼气性:呼气时间长,哮鸣音。下呼吸道阻塞,肺泡弹性减弱 (3)混合性:呼吸音异常,病理性呼吸音。换气功能障碍。 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功能不全影响最大): (1)劳力性呼吸困难:活动时出现加重休息减弱. 心功能不全早期. (2)端坐呼吸:仰卧时发生或加剧坐位时减轻。心衰。 (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睡眠发作,被迫坐起,咳嗽,喀粉红色泡沫痰,喘 息、奔马律、肺部湿罗音. 急性左心衰。 中毒性呼吸困难: 深大呼吸. 酸中毒. 呼吸加快. 急性感染、急性传染病。 呼吸缓慢、变浅、节律异常。镇静类药物中毒. 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神经)呼吸浅慢,节律改变. 中枢直接受压力感受器刺激 (精神)呼吸浅快,伴随手足抽搐. 过度通气,呼吸性碱中毒。 血源性呼吸困难 呼吸加速,心率加快。重度贫血,红细胞携氧量减少。咯血

临床医学概论总结呼吸系统

肺癌 1.肺癌常见病理分型及特点 答:鳞状细胞癌:最多见,约50%。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居大多数,与吸烟有关系密切。常见于中央型。生长速度较缓慢,病程较长。对放疗化疗较敏感。手术切除 率高。一般先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晚,5年生存率高。 小细胞癌:发病率仅次于鳞癌。年龄较轻,40岁左右。大多为中央型。恶性程度高,生长快。较早出现淋巴(为主)、血行广泛转移。对放疗、化疗较敏感。但预后最差。腺癌:发病率居第三位。年龄较小,女性多见。多为周边型。早期一般没有症状,多为X 线发现(球型病变)。生长较缓慢。可早期发生血行转移,淋巴转移晚。对放疗、化疗敏感性低 肺泡细胞癌:是腺癌的一种类型。肿瘤起源于肺泡粘膜上皮或支气管粘膜上皮。较少见。 常位于肺周边。分化程度较高,生长缓慢,淋巴、血行转移晚。但可直接播散。 分型:结节型:呈单个或多个结节灶 弥漫型:形态类似支气管肺炎 大细胞型:甚少见。半数起源于大支气管,细胞大胞浆丰富胞核形态多样,细胞排列不规则,分化程度低。预后很差。常发生脑转移后才被发现。 2.肺癌的肺外表现 答:1、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杵状指趾和肥大性骨关节 2、异位促性腺激素:男性乳房轻度发育、增生性骨关节病 3、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物:满月脸、水牛肩—cushing’s syndrome库欣综合征 4、分泌抗利尿激素:稀释性低血钠症、低渗透压、全身水肿、嗜睡、定向障碍、水中毒。 5、神经肌肉综合症:多见于燕麦细胞癌 6、高钙血症:多见于鳞癌 7、类癌综合征 3.肺癌需与那些疾病鉴别 答:1. 肺结核2. 肺部炎症3. 结核性胸膜炎4. 肺部其他肿瘤5. 纵隔淋巴肉瘤 4.肺癌的治疗手段 答:手术治疗〈首选〉;放疗治疗;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 肺部感染性疾病 1. 肺炎球菌肺炎的病理特征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答:病理特征:肺炎球菌一般通过吸入,经上呼吸道到达肺部。它们停留在细支气管内增殖并引起炎症过程,开始在肺泡腔内产生大量蛋白质的液体,这种液体起着病菌培养介质的作用,并可帮助病菌向邻近肺泡扩散,典型的结果是导致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的最初阶段是充血,特点是大量浆液性渗出物,血管扩张及细菌迅速增殖。下一阶段叫做"红色肝样变",即实变的肺脏呈肝样外观:气腔充满多形核细胞,血管充血及红细胞外渗,因此肉眼检查呈淡红色。接着是"灰色肝样变"期,该期的纤维蛋白集聚与处于不同分解阶 临床:健康的青壮年,老年、婴幼儿是主要易感人群;常有受凉淋雨、疲劳、醉酒或病毒感染史;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起病急骤;自然病程1-2周;畏寒;高热;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 其它症状:部分病例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如呃逆、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及黄疸,还有一部分患者出现神志模糊、烦躁、嗜睡、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临床医学概论——常见症状部分总结

第一章1常见症状 1.(1)症状:病人主观感觉到的不舒服或异样感,如…… (2)体征:医师或他人能发现的异常表现,如…… (3)症状和体征很难绝对分开,统称为症状。 2.症状和疾病的关系:①症状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或线索,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②疾病的症状很多,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症状,不同疾病也可有相同症状。因此需要综合分析诊断。 第一节发热 1.定义:正常人体温在体温调节中枢下保持相对恒定,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当各种原因导致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产热超过散热,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体温升高提高免疫,大多是防御疾病的反应) 2.发热的分度:①低热37.3~38℃;②中等度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41℃以上 3.热型:间隔一定时间测量体温,在体温单上标记每次的测量值,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成体温曲线,该曲线形状可有一定规律。 (1)稽留热:恒定在39~40℃,一日内波动不超过1℃,持续较长,甚至数日不退。多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 (2)弛张热:39℃以上,波动大,但仍在正常以上。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济州上升到39℃以上,持续后下降至正常,经间歇期体温再次升高,反复发作。多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热:逐渐上升至39℃或更高,后又逐渐下降,至一定程度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呈波浪型。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急骤上升到39℃或以上,数天后骤降至正常,几天后高热再次出现,如此反复。可见于回归热、淋巴瘤。 (6)不规则热: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第三节皮肤黏膜出血 1.定义:由于机体止血与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由毛细血管内进入皮肤或黏膜下组织,常为自发性或轻微外伤所致。 2.基本病因:血管壁缺陷;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活性降低;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以血管和血小板疾病多见。 3.临床表现 (1)出血点/瘀点:d不超过2mm的皮肤、黏膜出血,大多如针头大小,尤以四肢和躯干下部多见。出血点通常不高出皮肤表面,按压不褪色,早期暗红,约一周左右可完全吸收。常见于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cf红痣:色泽较鲜亮,略高于皮面) (2)紫癜:d为3~5mm的皮下出血,特点与出血点基本相同。常见于血小板减少、功能异常和血管壁缺陷。

临床医学概论总结普外科.doc

临床医学概论总结普外科 临床医学概论总结普外科 乳房疾病1.急性乳腺炎病因:乳汁淤积;细菌入侵(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表现:红肿热痛肿块;全身症状;脓肿治疗原则:应用抗生素,脓肿形成时切开引流、引流乳汁使通畅。2.乳腺囊性增生病病因:内分泌失调。乳腺实质内女性激素受体质和量的异常。诊断:乳房胀痛与与月经同步,呈局限性小结节,触诊显示结节圆韧,有触痛,有溢液,但腋下淋巴结不大治疗原则:对症治疗,服用中药,治则为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3.乳腺癌临床表现:早期为无痛、单发小肿块。“酒窝”征、乳头内陷或牵向一侧、“桔皮”征,转移(肺、肝、骨)途径1直接转移2淋巴转移3血性转移。 3)治疗: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辅助治疗手段有:化学药物、内分泌、放射、免疫和生物。病理分类: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癌,浸润性癌,浸润性非特殊癌乳腺癌分期:O(肿块OCG不显影结石直径超过2~3cm合并瓷化胆囊 合并糖尿病者在糖尿病已控制时有心肺功能障碍者 胆总管探查术:指征。 三联征(97%)、扪到结石(99%)或造影有结石(85%)、胆管> 15mm(35%)。步骤:(造影)→穿刺→切开→取石→下端通畅→冲洗→胆道镜检查→置T管→造影。2.急性胆囊炎1)临床表现: 可突然发病,也可逐渐起病。

腹痛:油餐或午夜发病,右上腹痛持续性阵发性加剧,向右肩背放射。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及胆汁样物。发热:38.3℃~39.4℃,一般无寒战。 腹部体征:右上腹腹膜刺激征、肿大胆囊、Murphy征。黄疸问题:一般无。炎性胆囊或哈氏袋内结石压迫胆总管可有黄疸,结石入胆管也可黄疸。 2)治疗:一般治疗:水电、抗生素、解痉止痛。 手术疗法:①胆囊造瘘术:适应证:医院条件、医生技术、病人条件。 ②胆囊切除 3.肝外胆管结石 1)临床表现:典型者为胆道三联征(Charcot征)。 腹痛:剑突下绞痛、深压痛,多无反跳痛和肌紧张。肝区有叩痛(肝小胆管炎)。寒热:感染逆行向上,细菌和毒素经肝窦状隙入血循环。 黄疸:发病后12~24小时出现。其它表现:恶心、呕吐、大便呈陶土色、尿呈茶色。2)治疗: 胆总管切开取石加T管引流术。胆肠吻合术。 Oddi括约肌成形术。 经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4.肝内胆管结石 1)临床表现:症状:肝区胀痛不适,急性发作期可出现畏寒、发热或寒战高热,双 侧肝管阻塞:黄疸,可并发胆源性肝脓肿。

临床医学概论(自己总结的)

临床医学概论(内科)自己整理的重点 仅供参考 1、医师或其他人能发现的异常表现称为体征 2、病人主观感受到的不舒服感或异常感觉称为症状 3、产热超过散热,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即称为发热。 4、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6-37度之间,一天波动不超过1度,健康人的肛温是36.5-37.5度 5、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大致可分为两类: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发热,以感染性发热多见。 感染性发热(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 非感染性发热(中枢功能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坏死物质的吸收等) 致热源内生性致热原: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 外源性致热原:微生物病原体,抗原抗体复合物 6、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度中等度热:38.1-39度高热:39.1-41度 超高热:41度以上 7、热型:稽留热:39-40度,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持续时间长。 弛张热:39度以上,波动范围大,超过2度,在正常体温上 间歇热:体温急升到39度以后,数小时后下降为正常,如此反复 波状热:波浪型,反复上升下降 回归热:体温急升高持续数天后又回到正常,如此反复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8、头痛的病因: 颅脑病:感染、脑血管病、颅脑外伤 颅外病变:颅骨病变、颈椎病或其他颈部疾病、三叉神经痛、眼耳鼻和齿病 全身性疾病:流感、高血压、心力衰竭、神经衰弱、贫血、低血糖等 9、皮肤黏膜出血的基本病因包括:血管壁缺陷,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活性降低,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临床表现:出血点可见于各个部位,通常不高于皮肤表面,紫癜为直径3-5cm皮下出血,瘀斑为直径5cm以上的皮下片状出血,皮下水肿,鼻出血,牙龈出血。 10、发绀亦称为紫绀,是指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的表现。 发绀在皮肤比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丰富的部位,如口唇,鼻尖,颊部和甲床等。 引起发绀的病因有: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大气中氧分压过低,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 11、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正常胆红素最高为17.1μmol/L,其中结合胆红素3.42μmol/L,非结合胆红素13.68μmol/L。 黄疸可分为以下三种:溶血性黄疸,凡引起溶血的疾病部可产生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各种使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均可发生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可分为肝内性跟肝外性二类。 18、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通过咳嗽反射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进入气道内的异物。咳痰是通过咳嗽动作,将呼吸道内分泌物排出口腔外的动作。 咳嗽跟咳痰的主要病因为:呼吸道疾病,胸膜疾病,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因素 临床意义:咳嗽的性质(干咳、湿咳),咳嗽的时间与规律(急性、慢性、夜间咳嗽)咳嗽的声音特点(嘶哑、金属音、高调吸气回声、低微或无声)、痰的性状和量(黏液性、浆液性、黏液脓性、脓性、血性) 19、咯血是指喉咙及喉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排出的症状。 病因:支气管疾病、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病

临床医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遵义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遵义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重点 内科学部分 一、名词说明: 发热:正常人在体温调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稳,将体温稳固于正常范畴内,当体温调剂功能发生障碍,或产热多于散热,以致体温超出正常范畴的现象; 三凹征:吸气性呼吸困难,伴有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 呼吸衰竭:各种缘由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峻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护有效的气体交换,伴有(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转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心力衰竭: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形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或心室负荷过重,引起心排出量削减,不能满意组织代谢需要的综合征; (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形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时心排血量不能满意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显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所以,又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心脏兴奋起源部位、兴奋的频率和节律、兴奋传导的速度与次序中任何一项的反常; 恶性高血压:病情急骤进展,舒张压连续≥130mmHg,肾脏损害

突出,急进型高血压眼底有出血、渗出,如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就为恶性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 主要是以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 腹泻: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的频率,粪质淡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伴有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上消化道大出血: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等部位的出血,且在数小时内失血超过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以上,并伴有某种程度的四周循环障碍;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 无尿:尿量≤ 100ml/d 或12h内完全无尿; 少尿:成人尿量≤400ml/d 或每小时连续少于17ml; 肾病综合征:由多种缘由导致肾脏损害引起肾小球率过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高,大量血浆白蛋白自尿中丢失而显现的临床综合征;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多种肾脏疾病导致的,肾小球率过滤不行逆转逐步下降的功能诊断,是慢性肾脏病的严峻阶段,又称尿毒症; 缺铁性贫血: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意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 糖尿病:因胰岛素肯定或相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锐性减低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伴有蛋白质、脂肪和水、电解质代谢反常的临床综合征: 二、简答题: 呼吸衰竭的病因:

最终整理(临床医学概论)

1、急腹症的概念 是一类以急性腹痛为突出表现,需要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的腹部疾病。 2、急性阑尾炎的病理分型 1.单纯性阑尾炎、 2.化脓性阑尾炎、 3.坏疽性阑尾炎及穿孔、 4.阑尾脓肿 3、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1.腹痛、2.胃肠道症状、3.全身症状 4、急性阑尾炎的鉴别诊断 一.与内科急腹症的鉴别、二、与妇产科急腹症的鉴别、三、与外科急腹症的鉴别 5、急性阑尾炎的手术治疗原则 手术原则:急性阑尾炎诊断明确后,应早期外科手术治疗,既安全,又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6、肠梗阻的病因与分类 1、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 (1)肠道受压 (2)肠壁病变(3)肠道堵塞 2、动力性肠梗阻 交感神经兴奋或毒素刺激→麻痹性肠梗阻、副交感神经兴奋、铅中毒→痉挛性肠梗阻3、血运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 7、2.肠梗阻的典型临床症状 虽依梗阻原因、部位、程度、发展急缓等而异,但多有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 8、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要点 绞窄性肠梗阻可发生于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的基础上,单纯性肠梗阻因治疗不善而转变为绞窄性肠梗阻的占15~43%。下列征象应疑有绞窄性肠梗阻: 1.急骤发生的持续性剧烈腹痛,或由阵发性绞痛转变为持续性腹痛,疼痛的部位较为固定。若腹痛涉及背部提示肠系膜受到牵拉,更提示为绞窄性肠梗阻。 2.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和腹肌强直等腹膜刺激征,腹胀与肠鸣音亢进则不明显 3、腹胀不对称,局部隆起或触及有压痛的包块 4、全身情况急剧恶化,毒血症表现明显,可出现休克。 5、呕吐物、胃肠减压引流物、腹腔穿刺液含血液,亦可有便血。 9、肠梗阻的治疗原则及手术指征 治疗原则:用最简单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解除梗阻原因,同时预防和纠正全身的生理紊乱。 手术指征 1.各种类型绞窄性肠梗阻 2.肿瘤 3.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梗阻 4.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人 复习题(外科部分) 名词解释 结肠充气试验用一手按压降结肠,另一手压迫近端结肠结肠内气体自左侧结肠传至盲肠和阑尾,引起右下腹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