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管理学原理范文

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管理学原理范文

第一章

1、管理的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创新职能。

管理的必要性:1.资源短缺将是我国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成为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桎梏,管理能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使其最大限度地形成有效的社会生产力。2.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企业建立的基础,合理的组织人员协调各种关系、调动各种积极性需要管理。4.管理能将组织成员的局部目标引向组织目标,从而形成合力。4.管理能通过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改变人类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及日常生活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工作、服务和生活质量。

2、什么是管理?

答: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其包含四个内涵:第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第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第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3、为什么说管理的必要性在于资源的有限性?(P6)

答:由于每个企业能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整个社会能用于社会生产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就要求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以可用的资源尽可能多地实现某种想要完成的任务或目标。

由于管理的必要性在于资源的有限性,所以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组织的目标能有效地实现。每一个组织都要通过有效的管理,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的问题,使组织的有限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

简答:4、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的定义及逻辑关系?/为什么说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P7-P10)

答:管理成效是指管理活动的效果。组织成效是指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是通过作用于被管理者的业务活动,而对组织的成效产生影响。组织成效的高低,除了受管理成效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同时,各个组织的组织成效会影响(形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而这种环境因素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目标的确定。所以,在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并没有存在必然的线性相关的关系,即高的管理成效并不一定能导致高的组织成效;反之,低的管理成效并不一定必然导致低的组织成效。

正确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了解在实践中的“管理万能论”和“管理象征论”各自的不足和偏颇之处,从而正确评价管理者与组织成效的关系。

5、管理者的类别和技能结构。(P14-P17)

(1)类别: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2)技能结构: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思想技能。

辨析:6、思想技能与管理者的组织层次成正比关系。(P17)答:正确的。

由于不同层次管理者的管理活动不同,对不同层次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就不同。技术技能的重要性依据管理者所处的组织层次从低到高逐渐下降,而思想技能和人际技能则相反。

7、美国学者弗雷德•卢森斯的有效管理者理论。(P19)

(1)管理者分类:平均的管理者、成功的管理者(以在组织中晋升的速度为标志)、有效的管理者(以工作成绩的数量、质量以及下级对其满意和承诺的程度为标志)。

(2)工作活动分类:传统管理(决策、计划和控制)、沟通(交流例行信息和处理文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惩戒、调解冲突、人员配备和培训)、网络联系(社交活动、政治活动和与外界交往)。

(3)管理者类别与工作活动的关系:平均的管理者的主要时间投入在传统管理;成功的管

理者的主要时间投入在网络联系;有效的管理者的主要时间投入在沟通。

8、什么是管理学?(P20)

答: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内在规律性的科学,所以它以组织中的管理活动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通过对管理活动的研究,以探讨其内在的规律性,然后上升为理论,形成一个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管理学。

论述:9、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管理二重性理论。(P26)

答:马克思主义的管理二重性理论是指:管理具有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不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还是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都是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都是符合提高生产效率的客观要求的,因此,都体现了管理的自然属性。但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管理目的是不同的,所体现出来的生产关系和统治阶级的意志是不同的,资本主义的管理要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社会主义的管理要反映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所以,从管理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主义的管理与资本主义的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两者的社会属性是不同的。

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管理二重性理论有两点重要意义:第一,它是我们正确对待西方管理理论的理论根据。根据管理的二重性理论,资本主义的管理与社会主义的管理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因此,对于西方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我们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应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批判地学习和借鉴。第二,管理二重性理论为我们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基本的行为准则。在管理过程中,既不能强调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能强调管理的社会属性而忽视了管理的自然属性。

第二章

1、“实体的组织”的概念:组织是人们有意识地形成的各种职务或职位的系统。(P36)

2、简述组织的类型和基本要素。(P37-P38)

(1)类型:

①互利组织。若一个组织的一般成员都可以通过组织的活动而受益,则这个组织就是互利组织,如俱乐部、工会、政党、宗教团体等。

②经济组织。这是一种通过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而使参与组织的活动者得到利益的组织,如各种工商企业组织。

③服务组织。这是一种为某些有关的社会公众服务的组织,如学校、医院、各种福利机构等。

④公益组织。是指为广大社会公众或者说为整个社会服务的组织,如军队、警察、消防队和各种行政机构等。

(2)基本要素:

①人。对于社会组织来说,人是构成组织的最基本的要素。②目标。组织是人们实现某个目标的手段。③组织规范。每个组织都有约束组织中成员行为和组织行为的组织规范,它表示为组织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

3、什么是管理的目标原则?(P39)

答:任何管理过程,都必须始于目标。也及管理者从事任何管理活动都必须从明确和确定的目标开始。之所以要坚持管理的目标原则的原因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目标指明了组织发展的方向。(2)目标决定了管理活动的过程。(3)目标能成为一

种激励因素。

4、组织目标的确定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的利益要求,即所有者的利益、组织中成员个人的目标和组织的社会责任。(P46)

第三章

1、组织的外部环境。(P58)

(1)概念:指组织界限以外的一切事物。

(2)分类:按外部环境的性质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简述外部环境对组织影响程度的衡量。(P62)

(1)相对稳定和复杂的环境。处在这种环境中的组织为了使组织适应环境,一般采用分权的组织形式,同时也要加强组织内部各个方面的配合和协调。

(2)相对稳定而又简单的环境。这种组织可以通过集中的控制和严格的纪律与规章制度及采用标准化和程序化的方式来使组织正常运转。

(3)动荡而又复杂的环境。应采用分权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4)动荡而又简单的环境。在这种组织中,一方面要加强组织内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又要使组织在某一方面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3、组织应对外部环境的策略。(P63)

(1)组织必须适应环境。

(2)组织要为自身创造和选择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4、组织界限的概念及其作用。(P70-P71)

(1)概念:指把组织系统与外部环境分隔开来的东西。(2)作用:过滤作用、保护作用。

5、组织界限的确定要考虑的因素:(1)组织的类型;(2)组织所追求的目标;(3)组织系统有效运转的要求;(4)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P71-P72)

第四章

简答:1、利益相关者的提出对管理理论与实践有什么影响?(P78-P79)

其一,管理的目标导向正在转变。其二,管理范畴得以扩展。其三,管理重心发生转移。其四,管理理念不断更新。其五,管理内容不断丰富。

2、企业对社会负责的四种方法:(1)妨碍法;(2)防御法;(3)调和法;(4)积极法。(P84)

3、管理道德的内涵与所关注的层次。(P90)

(1)内涵:管理道德是关于管理决策或管理行为的准确或错误的价值体系或信仰体系,是判断管理行为是非的一种价值标准。

(2)层次:一是管理者个人的职业道德。二是管理者的组织身份所要求的管理道德。

论述:4、如何提高管理者的管理道德。(P94-P95)

答:管理道德是关于管理决策或管理行为的准确或错误的价值体系或信仰体系,是判断管理行为是非的一种价值标准。一个组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管理者的管理道德:

(1)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尤其是道德规范建设。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共同的管理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力量对道德行为有很强的导向和约束作用,健康活跃的组织文化有助于管理者在道德困境中做出灵活合理的抉择;道德规范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应当有一套表明其基本价值观的道德规范。一方面,道德规范应该是具体的,以向组织雇员表明他们应以什么精神和态度从事工作;另一方面,

道德闺房应当足够宽松,从而允许雇员有判断的自由。

(2)选拔合适的管理者。一个组织在选择其雇员时就应当从其道德规范出发,严格把关。通过对被选拔对象个人道德水平、个人价值准则等考察,可以减少选拔到具有不良道德行为的管理者的可能性。

(3)加强道德示范。首先,高层管理者就是道德行为的表率,这为组织良好的道德风气的形成奠定计调;其次,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奖赏合乎公司道德规范的行为和惩罚背离公司道德规范的行为来强化组织的道德风气。

(4)进行道德培训。组织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来帮助员工加强道德意识,灌输组织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规范。道德培训应当是互动的、民主的,充分尊重和重视员工的积极参与。(5)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组织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和现实的目标。如果目标对雇员的要求不现实,明确的目标也能引起道德问题。在不现实的目标压力下,即使有道德的员工也可能会采取不择手段的态度和做法。而当目标清楚且现实时,它会减少员工的迷惑并使之受到激励而不是惩罚。

(6)建立综合绩效评价。当绩效评价仅以经济成果为焦点时,对结果的过分专注很可能导致手段的滥用,从而引发道德问题。一个组织如果想使它的管理者坚持管理道德标准,它必须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包含这方面的内容。

第五章

1、尼古拉•马基雅维利的管理四原则:群众认可、凝聚力、讲究领导方法、生存意识。(P102)

2、亨利•普尔的管理思想:(1)提出了职业经理阶层观念的雏形。(2)追求系统化的管理。(3)关注企业中人的因素,提出了通过有效的领导来消除正式组织的刻板性。(P109)

第六章

1、古典管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P112-P113)

(1)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管理提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

(2)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唯理主义哲学、实利主义经济学和新教伦理给古典管理理论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3)传统的管理不利于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榨取,这从主观上促进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P115-P120)

(1)工时研究——制定科学的工作标准。(2)把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及作业的环境标准化。(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4)实行职能工长制。(5)实行管理的例外原则。(6)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3、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认识与评价。(P129)

(1)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是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

(2)强调用“科学”的方法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特征。

(3)“经济人”的认识是科学管理理论对人的本性的基本认识。

(4)科学管理理论强调的是提高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

(5)科学管理理论系统内在的不一致性。

4、法约尔的管理5项基本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指挥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P137-P138)

5、官僚集权组织的主要要素。(P148)

(1)实现劳动分工。

(2)在组织中要建立一个不中断的指挥链。

(3)广泛的档案系统。

(4)要根据通过正式考核或者经过正式教育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挑选组织成员。

(5)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被任命的,而不是被选举出来的。

(6)行政管理人员是领取固定薪金的专职人员,而不是他们所管理的单位的所有者。(7)行政管理人员要遵守有关他的官方职责的纪律、规则和制度。

第七章

1、人际关系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P152-P154)

(1)经济危机的发生使人们的伦理观念发生了变化。

(2)新的政治环境——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提高了工人在整个社会等级结构中的地位。(3)科学管理理论所强调的经济刺激并不能充分地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2、人际关系学说的要点。(P164-P166)

(1)职工是“社会人”。

(2)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以社会和人群技能为基础的新的领导方式。

3、人际关系学说的特点。(P174)

(1)对人的“社会人”性质的认识。

(2)人际关系学说强调人的“团体”属性。

(3)用“非理性”模式取代了“理性”模式。

(4)侧重于从“个人”行为规律的角度来研究人在社会和心理方面需要的满足。

第八章

1、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P178-P180)

(1)战后资源积累的重新完成又提出了提高效率的要求。

(2)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同时也为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和手段。

(3)人们对“人”的本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促进了管理理论的发展。

2、巴纳德的权威接受理论:权威要能够存在,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1)个人能够并且确实明确了所传达的命令;(2)他们认为这个命令同他们作决定时的组织目标是一致的;(3)他们认为,整个来说,这个命令同他们的个人利益是一致的;(4)以及他们在精神上和体力上能遵守这个命令。(P188-P189)

3、西蒙的决策理论。(P193-P198)

(1)管理就是决策。

(2)用“管理人”的模式代替传统的“经济人”模式。

(3)决策的满意化原则。

(4)决策是一个过程。

(5)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6)决策中的价值要素和事实要素。

辨析:4、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答:正确的。

人们由于知识、经验、认识能力的限制,不可能找出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很难以一个统一的价值准则对各个方案的优劣进行排序,贯彻最优原则的条件经常不能具备,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贯彻所谓的最优原则就失去了其现实性。而满意原则是使决策者在面对各种决策方案时,如果有了能满足实现目标要求的方案就确定下来,不再继续进行其他探索活动。所以,

满意原则是比最优原则更为现实合理的决策原则。

5、明茨伯格的经理角色理论。(P200-P206)

明茨伯格发现经理人员在他的工作过程中实际上充当着各种角色。他把这些角色分成三类共十种角色。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①作为挂名首脑的经理。②作为领导者的经理。③作为联络者的经理。

(1)信息方面的各种角色:①作为监听者的经理。②作为传播者的经理。③作为发言人的经理。

(3)决策方面的各种角色:①作为企业家的经理。②作为故障排除者的经理。③作为资源分配者的经理。④作为谈判者的经理。

6、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P211-P217)

(1)对建立一门统一的管理理论的追求。(2)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和谐的追求。(3)对管理理论条理性的追求。

论述:7、论述学习型组织的建设。(P222-P223)

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习型组织成为企业做好知识管理工作、提升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和提高行业竞争能力的必要条件。加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就是充分发挥企业内每个员工创造性的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组织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个体价值得到体现,组织绩效得以大幅度提高。我们应依据彼得·圣吉提出的5项修炼技能,来加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1)系统思考——是为了看见事物的整体。进行系统思考一是要有系统的观点,二是要有动态的观点。

(2)超越自我——既是指组织要超越自我,也是指组织中的个人要超越自我。

(3)改善心智模式——两种方法:①反思自己的心智模式;②探询他人的心智模式,从自己与别人的心智模式的差别中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4)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对企业中每一个人的利益的融合,改善愿景不仅不是要牺牲个人利益,而且要为个人留下选择空间,这样员工才能为自己的选择而努力。

(5)团队学习——是发展员工与团体的合作关系,使个人的力量能通过集体发挥作用,避免无效的矛盾和冲突,让个人的智慧成为集体的智慧。

学习型组织不存在单一模式,而是关于组织及其员工的一种理念。学习型组织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组织进行全新思考。组织的学习能力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学习能力能够将财务的、营销的和技术的能力推向更高水平,通过使雇员从传统的效率观念转移到主动解决问题来促进组织变革。学习能力越强,组织适应性和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强。

第九章

1、计划的重要性。(P241-P242)

1)使组织能对未来的变化做出积极的反应。

2)使组织的各项活动都能围绕组织的整体目标而展开。

3)有利于提高组织各项活动的工作效率。

4)有利于对组织各项工作的控制。

2、计划工作的原则。(P243-P245)

(1)综合平衡的原则(2)承诺原则(3)灵活性原则(4)改变航道的原则(5)限定因素的原则

3、目标管理的过程:(1)目标的制定。(2)目标的实施。(3)绩效的评价。(P247-P248)

4、计划工作的步骤:(1)估量机会。(2)确定目标。(3)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4)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计划方案。(5)评价和比较备选方案。(6)选择方案。(7)制定派生计划。(8)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P251-P262)

第十章

1、组织工作的逻辑过程。(P297-P298)

(1)明确组织工作的目标。(2)确定工作分工。(3)部门的划分。

(4)在划分部门的同时,还要考虑每个部门的人数规模,也就是确定每个上级管理者能直接有效管辖的下级人员数。

(5)确定组织中各个岗位的权力。(6)确定上下左右的工作程序。(7)组织工作的调整。

2、组织工作的影响因素:外部环境、目标与战略、组织规模、组织技术、组织文化。

简答:3、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P318-P319)

答:(1)管理幅度是指上级管理者能直接有效地管辖的下级人员数;管理层次是指在组织中所形成的不中断的等级系列的环节数。

(2)扁平型组织与管理效率。扁平型组织是指当组织的管理幅度较大而组织的管理层次比较少时的情况。从组织的整体来说,有利于组织高层管理者对组织的控制,也有利于组织中的信息沟通。但从每个管理者的情况来看,如果管理幅度过宽,管理人员在协调下属的工作以及在与他们进行有效联系方面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扁平型组织对组织整体效率的提高是有帮助的,但是,对具体的某个部门的管理者来说,工作量会大大增加,管理效率就会受到影响。

(3)纵高型组织和管理效率。纵高型组织是指当组织的管理副队较小而组织中形成的管理层次较多时的情况。从每个管理者的角度看,由于管理幅度小,有利于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能提高每个管理者的管理效率。但从组织的整体看,由于管理幅度小形成了较多的管理层次,就会造成①组织中的管理费用支出的增加,②组织中信息传递的失真,③使高层管理者很难实现对组织的控制,管理效率就会受到影响。

论述:4、未来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P350-P351)

答:面对经济全球化,技术快速进步,信息的迅速传播,企业所承受的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比过去的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企业组织结构的先进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发展趋势的研究是很重要的。

(1)组织扁平化。

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是指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人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紧凑而富有弹性的新型团队组织,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具有敏捷、灵活、快速、高效的特点。组织扁平化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如何通过一个精益组织,对组织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整合、创造和管理,从而更直接地面向市场、面向用户。

(2)企业组织制度的非层级化。

企业组织制度的非层级化表现在高层与低层之间的差距和等级观念弱化,在同一层级从事不同职能工作的员工之间的横向交流增多;员工向多面手发展。企业内部进行充分授权,个人或内部组织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在不同层级之间建立的跨层级小组或团队增多,企业内部组织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协调增加。

(3)组织网络化。

组织结构网络化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结构网络化和企业间结构网络化。组织网络化发展相对于官僚制组织而言,其本质特征在于,强调通过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创新和双赢。全方

位的交流与合作既包括了企业之间超越市场交易关系的密切合作,也包括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而且这些交流与合作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并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得到不断的强化。

(4)组织柔性化。

柔性化是指在组织结构上,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组织结构,建立临时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柔性组织结构注重组织系统的开放性和合作性,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增强组织对市场变化与竞争的反应能力,保持组织系统的动态稳定。柔性组织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为保证完成企业固有战略任务而组建的稳定结构,另一部分是企业柔性化的具体部分,它是为完成组织所面临的新任务而形成的组织机构。

(5)企业内部组织团队化。

团队组织实质上是自主性和合作性在更高层次上统一起来的一种组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围绕着企业核心业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工作团队,另一种是为了短期开发或解决某一专门问题而建立的流动性工作团队。这种团队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克服金字塔组织的缺陷,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第十一章

1、领导的概念:所谓领导,就是组织中引导、影响他人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而领导者就是实施这种行为的人。(P366-P357)

简答:2、领导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P368-P369)

答:领导者是指组织中经合法途径被任用而担任一定领导职务,履行特定领导职能,掌握一定权力,肩负某种领导责任的个人和集体;管理者是组织中协调分工不同的管理行为过程的主体,一般由拥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素质,从事各种专业化管理活动的人或人群组成。由此可知,领导者必然是管理者,而管理者却不一定是领导者。

3、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

合法的权力、奖励的权力、强制的权力、专家性的权力、领导者个人的魅力。(P370)

4、领导的作用。(P371-P372)

(1)维持组织成员感情上的平衡状态。(2)协调下属人员的活动。

(3)运动领导权力来强制引导下属人员的行为。

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从低至高由5个层次构成,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辨析:6、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与赫茨伯格双因素原理没有任何联系。

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与赫茨伯格双因素原理有很大的类似性。马斯洛提出的五种人类基本需要是赫茨伯格研究的基础,赫茨伯格等人正是在马斯洛的理论有效性的验证、补充和探讨中,发展了双因素理论,并使之更适用于工作环境之中。

辨析:7、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效价×期望值(P400)答:正确的。

激励力=效价×期望值,激励力是指一个人受到激励的程度;效价是指个人通过努力而实现的目标对他的吸引力或效用;期望值是指个人所估计的成功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往往指成功的概率。

第十二章

1、控制的概念:所谓控制,是对组织中的所有活动进行衡量和纠正,以确保组织的目标和为此而制订的计划得以实现。(P420)

2、控制的目的和作用:维持现状(基本目的)、打破现状。(P423)

3、控制的类型:按控制的时点不同来分类为: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即时控制。(P425-P428)

4、控制的过程:建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P431-P433)

管理学原理心得体会范文3篇

管理学原理心得体会范文3篇 简短的小学生毕业感言篇1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一下子上了六年级。母校——给我留下了任凭风吹雨打都磨不平的情感。 虽然我在水田小学才读了三年的书,但我对水田小学的了解却比任何一个人还深。在这里,我已和母校里的每一位同学产生了终生都磨不灭的感情。 我清楚地记得,在充满快乐气氛的3月,我们每个同学怀着愉快的心情开始了3天2夜的军训旅程。那一次,我才真真正正的领悟到:原来离开你亲爱的父母,学会独立,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啊!这才想到是多么的辛苦,他们日日夜夜地为我们操劳,起早贪黑。可我们却一点也不体会他们的感受,总是任性,现在想起来,还真不应该。“对不起,爸爸妈妈,让你们操心了!”在爬山时,途中有同学肚子疼。这时,几个男同学义不容辞地扶着他走上了山的顶峰。我这才恍然大物:只要团结,天下没有走不好的路。是啊!团结就是力量!我还记得那一次“1元捐款活动”,同学们都把往日省吃俭用的钱拿出来捐。有的虽然通信后悔把玩具拿来捐,但心里却也很自豪,还有的同学宁愿不吃零食也把钱拿出来捐了,更有的同学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书籍那拿来捐。这个场面,是多么令人感动啊!可想而知,同学们是多么有爱心啊!我也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最后,我要赞美我的老师们,应为没有她们的辛勤汗水,就不会今天那么多国家栋梁。他们相对着比雁妈妈还要更艰巨百倍、千倍的任务。他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我们呕心沥血。老师,是您们又一生赋予了我们。

再见了,同学们,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在一起的每一个时刻,每一件事,每一格欢声笑语的场面和我们之间那份珍贵的友谊。 再见了,老师,我不会忘记您对我们的教导,对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光心和呵护。为我们的付出所才操心。谢谢您们! 再见了,敬爱的母校,使你敞开了温暖的怀抱,让我们投入。我们从物质变得懂事。是你这位人类的母亲,为我们实现了这么多年的快乐时光。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简短的小学生毕业感言篇2 光阴如箭,如今我马上要毕业了,也代表我马上要与同学们分开了。所以在我们在一起的最后的两个月里,我一定会珍惜这段时间。我现在还有些话要说。首先,我要谢谢曾经帮助过我的同学,对他们说声谢谢。 我还要感谢老师,辛勤地传授给我们知识。以后,我一定更加努力,不辜负老师和同学对我的期望。 简短的小学生毕业感言篇3 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你们就要离开母校,离开你们学习、生活了五年的地方;离开关心、爱护你们的领导、老师和同学。在此,我代表母校的全体老师,向圆满完成小学学业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管理学原理范文

第一章 1、管理的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创新职能。 管理的必要性:1.资源短缺将是我国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成为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桎梏,管理能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使其最大限度地形成有效的社会生产力。2.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企业建立的基础,合理的组织人员协调各种关系、调动各种积极性需要管理。4.管理能将组织成员的局部目标引向组织目标,从而形成合力。4.管理能通过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改变人类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及日常生活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工作、服务和生活质量。 2、什么是管理? 答: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其包含四个内涵:第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第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第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3、为什么说管理的必要性在于资源的有限性?(P6) 答:由于每个企业能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整个社会能用于社会生产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就要求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以可用的资源尽可能多地实现某种想要完成的任务或目标。 由于管理的必要性在于资源的有限性,所以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组织的目标能有效地实现。每一个组织都要通过有效的管理,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的问题,使组织的有限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 简答:4、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的定义及逻辑关系?/为什么说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P7-P10) 答:管理成效是指管理活动的效果。组织成效是指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是通过作用于被管理者的业务活动,而对组织的成效产生影响。组织成效的高低,除了受管理成效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同时,各个组织的组织成效会影响(形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而这种环境因素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目标的确定。所以,在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并没有存在必然的线性相关的关系,即高的管理成效并不一定能导致高的组织成效;反之,低的管理成效并不一定必然导致低的组织成效。 正确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了解在实践中的“管理万能论”和“管理象征论”各自的不足和偏颇之处,从而正确评价管理者与组织成效的关系。 5、管理者的类别和技能结构。(P14-P17) (1)类别: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2)技能结构: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思想技能。 辨析:6、思想技能与管理者的组织层次成正比关系。(P17)答:正确的。 由于不同层次管理者的管理活动不同,对不同层次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就不同。技术技能的重要性依据管理者所处的组织层次从低到高逐渐下降,而思想技能和人际技能则相反。 7、美国学者弗雷德•卢森斯的有效管理者理论。(P19) (1)管理者分类:平均的管理者、成功的管理者(以在组织中晋升的速度为标志)、有效的管理者(以工作成绩的数量、质量以及下级对其满意和承诺的程度为标志)。 (2)工作活动分类:传统管理(决策、计划和控制)、沟通(交流例行信息和处理文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惩戒、调解冲突、人员配备和培训)、网络联系(社交活动、政治活动和与外界交往)。 (3)管理者类别与工作活动的关系:平均的管理者的主要时间投入在传统管理;成功的管

937管理学原理-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浙江理工大学 二OO八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管理学原理代码:937 (*请考生在答题纸上答题,在此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一、名词解释(5*4=20分) 1. 管理 2. 计划 3. 目标管理 4. 激励 5. 控制 二、简答题(5*10=50分) 1. 霍桑试验的结论主要有哪些? 2. 决策的含义以及基本步骤。 3. 简述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4. 管理方法图中的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5. 简述迈克·波特行业分析模型中的三种竞争战略。 三、论述题(2*15=30分) 1.试述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及其现实意义。 2.阐述组织设计的依据与原则,为什么组织结构扁平化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四、案例分析题(2*25=50分) 案例一:坦丁姆计算机公司的成功管理 坦丁姆计算机公司是詹姆士·特雷比格于1970年创建的。人们直认为该公司的管理是比较成功的。现在,它每年销售额达到5亿美元,计划在十年后销售量翻一番。 詹姆士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工程硕士学位后曾在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工作过几年,有一定的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随后他来到硅谷区创建了坦丁姆计算机公司。 该公司一开始就以生产其第二计算机继续工作系统而著称。第二计算机继续工作系统就是在一个系统中间同时使用权用两台计算机。在正常的情况下,两台计算机都工作,如果其中一台出了故障的话,而另一台就会自动地承担全部工作,使工作不间断地继续下去。同时,对系统中的计算机数据和程序还有各式各样的保护措施。有一这种第计算机工作系统,工作就可以畅通无阻,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银行也可能因其计算机系统出故障而倒闭。但是,如用了这种计算机系统,就可以排除各种故障,使工作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顺利地进行。 坦丁姆计算机公司地处加州硅谷区,受到个方面的有力竞争,由于剧烈的竞争环境,也由于詹姆士本人的管理天才,他创造了一套有效而独特的管理方法。 第 1 页,共 3 页

广东财经大学管理学原理及答案2014

欢迎报考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祝你考试成功!(第 1 页共 6 页) 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考试年度:2014年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806-管理学原理适用专业:120201会计学、120202 企业管理、120203 旅游管理、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 [友情提醒:请在考点提供的专用答题纸上答题,答在本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一、概念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 1.官僚行政组织 马克斯·韦伯的理想官僚行政组织包括: 1、劳动分工。工作应当分解成简单的例行的任务 2、职权等级。公职和职位应当按登记来组织。夏季应当接受上级的控制和监督 3、正式的选拔。所有组织成员都是依据经过培训、教育或者正式考试取得的技术资格选拔的 4、正式的规则和制度。为了确保一贯性和全体雇员的活动,管理者必须倚重正式的组织规则 5、非人格性。规则和控制的实施具有一致性,避免参杂个性和雇员的个人偏好 6、职业定向。管理者是职业化的官员而不是他所管理但为的所有者。他们领取固定的工资并在组织中追求职业生涯的成就。 韦伯认为尽管这种理想的官僚组织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是它代表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显示世界的重构方案。他以这种模式作为推理的基础,用来推论在一个大型组织中应当有那些工作和应当如何从事这些工作。他的理论成为设计现在很多大型组织的原型。 2.职场精神 (本人认为职场精神相当于工作场所精神)工作场所精神境界不是一种有组织的宗教活动,而是一种对生命内在意义的认识,这种认识培育了团队环境下工作的意义,同时也受到后者的滋养。雇员通过他们的工作和工作场所寻求他们存在的意义、目的和社会群体的归属感。研究表明,当公司对雇员实施某种精神诱导项目时,生产率得到改进,流动率下降;另一方面,具有信仰的雇员更能够对他的职责作出承诺。作为一种影响管理者的现实问题,工作场所的精神境界问题更可能表明管理者是如何对待雇员的,以及是如何尊重和评价雇员的贡献的。 3.正规化 正规化指组织中各项工作标准化以及员工行为受规则和程序约束的程度。要是一项工作是高度正规化的,则承担这项工作的人员就对做什么、何时做以及如何做等没有什么自主权。 ①由于员工被要求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处理同样的投入,因而能产生一致的、统一的产出。②高度正规化的组织有明确的职位说明,许多的规则条例,对工作过程定立明确的程序。③标准化不仅取消了员工采取其他行为方式的可能性,而且甚至连员工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式也显得多余。 (补充)在不同的组织中,正规化程度有很大差别。即便在同一个组织内,正规化程度也可能不同。 1

管理学原理2009

欢迎报考广东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祝你考试成功!(第 1 页共 7 页) 广东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考试年度:2009年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808-管理学原理适用专业:120201-会计学、120202-企业管理、120203-旅游管理 一、概念解释(6题,每题5分,共30分) 1. 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泰罗。中心问题是用科学办法来确定从事某项工作的最佳方法,以提高劳动的生产率。 科学管理理论的特点是:①工作定额原理;②操作方法和工具等的标准化原理;③差别计件工资制;④计划和执行分离(计划部门和执行人员);⑤能力和工作相适应等。 科学管理理论的缺点是:把人单纯的看成追求金钱的经济人,仅重视技术因素,而不重视人的社会性。 科学管理理论的四条原则:①对工人工作的每一个要素开发一种科学方法,用以代替老的经验方法;②科学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使之成长;③与工人衷心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照已形成的科学原则去办;④管理当局与工人在工作和职责的划分上几乎是相等的,管理当局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各种工作都承揽下来。 2. 标杆比较 这种方法是寻求那些具有杰出绩效的竞争对手或非竞争对手的最佳实践。标杆比较的基本思想是,管理者可以通过分析然后复制领先者的方法来改进自身的质量。标杆比较过程通常包括四个部分:①建立基准比较计划团队。团队最初的任务是识别什么应当被列为标杆比较的对象,识别可资比较的组织以及决定数据收集的方法。②收集内部和外部数据——团队首先从内部收集工作方法的数据,然后从外部收集其他组织的相应数据。③通过数据分析确认绩效的差异和造成差异的原因。④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最终达到或超过其他组织的标准。 3. 路径-目标模型 该理论指出,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领导者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确保下属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⑵在以下条件下,领导者的行为具有激励作用:①它使得下属需要的满足取决于有效的工作绩效;②它提供了获得有效业绩所必需的辅助、指导、支持和奖励。⑶豪斯确定了四种领导行为:①指示型领导者—让下属知道对他的期望,以及完成工作的时间安排,并对如何完成任务给予具体指令;②支持型领导者—他们十分友善,表现出对下属各种需要的关怀;③参与型领导者-他们与下属共同磋商,并在决策之前充分考虑他们的建议;④成就取向型领导者-他们设置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目标,并期望下属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⑷路径-目标理论假定,同一领导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表现出任何一种领导风格。⑸路径-目标理论提出了两大类情景(或权变)变量作为影响领导行为-结果之间关系的中间变量:其一是下属可控范围之外的环境(包括任务结构、正式职权系统、工作群体等因素);其二是下属个人特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包括控制点、过去经验、知觉能力等)。要使下属的产出最大化,环境因素决定了需要什么样的领导行为类型,下属的个人特点决定了个体对于环境和领导者行为如何解释。 4. 控制 控制是对各项活动的监视,从而保证各项行动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显著偏差的过程。所有的管理者都应当承担控制的职责。确定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的准则就是看它在促进组织目 1

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管理学原理》

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管理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8分) 1、人际关系技能 2、目标管理 3、战略决策 4、管理幅度 5、企业集团 6、组织文化 7、股票期权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一家饮料厂总经理正在考虑其广告部门提出的增加1000万元广告费的建议。企业饮料的售价为每瓶4元,单位变动成本2元。预计增加的广告投入需要至少能带来多少瓶的额外销售,总经理才能拍板作这笔广告投入? A、250 B、500 C、1000 D、2000 2、某公司总裁老张行伍出身,崇尚以严治军,注重强化规章制度和完善组织结构,尽管有些技术人员反映老张的做法过于生硬,便几年下业企业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根据管理方格论观点,老张的作风最接近于: A、贫乏型 B、任务型 C、俱乐部型 D、战斗集体型 3、张厂长到机械厂走马上任后,每天早起晚归,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重奖方案激励销售人员。请问,张厂长运用了哪几种领导权力: A、法定权、强制权、奖励权 B、法定权、个人影响权、奖励权。 B、法定权、专长权、个人影响权 D、个人影响权、专长权、强制权。 4、“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什么原因造成了“三个和尚没水喝”呢? A、分工不明确 B、没有建立起组织文化 C、没有领导者 D、A、B、C都可能是原因。 5、某企业计划生产一种新产品,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一个是新建一条生产线,需要投资100万元,投产后销路好时利润为40-万元,销售差时要亏损10万元。另一个改造现有生产设备,需要投资30万元。投资后销路好时年利润20万元,

管理学原理习题及参考答案1

管理学原理习题及参考答案1 单项选择题 1、有位老师一直认为研究生是不需要课堂闭卷考试的,但学校规定研究生考试必须采取闭卷形式。结果,这位教师在考场上对学生翻阅参考资料采取了默许的做法。作为一位管理者,你将如何对待这种情况 A、组织学校管理人员,加强考场巡视,以彻底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 B、找这位老师谈话,对他的这种做法进行批评,让其不再放任自流 C、设法消除这位教师的心理抵触情绪,以取得该教师对学校做法的理解 D、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化,这位老师不主张闭卷考试,就不必强求 答案:C 2、进行控制时,首先要建立标准。关于建立标准,下列四种说法中哪一种有问题 A、标准应该越高越好 B、标准应考虑实施成本 C、标准应考虑实际可能 D、标准应考虑顾客需求 答案:A 3、控制活动应该: A、与计划工作同时进行 B、先于计划工作进行 C、在计划工作之后进行 D、与计划工作结合进行 答案:D 4、最重要又最困难的反馈控制方法是: A、财物报告分析 B、标准成本分析 C、质量控制分析 D、工作人员成绩评定 答案:D

5、在整个企业管理中,倡导尊重每一位员工、重视员工权利的思想。这种观念和做法属于: A、公司文化 B、政治手腕 C、经济条件 D、激励理论 答案:A 6、新建企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现象十分普遍。在企业高速发展的阶段(成长期),最大的经营风险往往来自哪个方面人们一般有四种看法,你看哪种看法更有道理 A、利润 B、产品质量 C、广告 D、流动资金 答案:B 7、从发生的时间顺序看,下列四种管理职能的排列方式,哪一种更符合逻辑 A、计划、控制、组织、领导 B、计划、领导、组织、控制 C、计划、组织、控制、领导 D、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答案:D 8、一位在政府职能部门多年从事管理工作的中年管理者,新近被任命为某研究所的所长。面对陌生的学科专业和资深的研究人员,该所长感到有点无从下手。如果要就他如何有效地开展新工作题出原则性建议,你首选的是: A、明确各研究人员的研究目标与任务,实行责权利挂钩考核 B、充分尊重专家,努力将研究人员的个人兴趣与组织发展目标协同起来 C、充分尊重专家,按专家意见办,全力做好支持服务工作 D、以研究人员的研究兴趣和专长为基础生成组织目标 答案:B

810-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10 一、考查目标 《管理学原理》是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业务课考试科目。本科目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管理的概念、相关术语的内涵、基本管理原理、管理的主要理论、内容要点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对现实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现象进行分析,对管理问题能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考试形式 (一)试卷分值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结构 本试卷题型有三种: (一)名词解释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二)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三)论述题:共2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 (四)案例分析题:共1小题,每题40分,共40分。 四、考试范围和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管理的定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原理。 2.管理活动。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管理属性。管理二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基本内容。 4.管理学。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的主要内容;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 2.西方传统管理思想。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质、内容及其贡献;法约尔关于经营和管理的概念及其管理原则。 3.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 4.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新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和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原则的变革;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1.管理原理的特征。系统的涵义和基本特征;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和研究意义。 2.管理的系统、人本、责任、效益原理。管理的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启示。 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1.管理道德。管理道德的基本观点及其各种观点的要义和区别;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2.社会责任。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 第五章管理的基本方法 1.管理的方法论。管理哲学的涵义和构成;管理方法的分类。 2.管理的法律、行政、经济、教育、技术方法;管理的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技术方法的内容、实质和特点及其正确运用。 第六章决策 1.决策理论。决策的定义;决策的原则、依据、类型、程序、特点;追踪决策的概念和管理者在进行追踪决策时应注意的问题;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直接的区别;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之间的区别;主要的决策理论。 2.决策过程和方法。决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和政策指导矩阵的概念和特点;确定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第七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1.计划。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计划的类型及其作用;孔茨与韦里克的计划层次体系的基本内容;计划编制工作的过程。 2.计划工作。计划工作的含义、类型和步骤;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陕西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 经济管理理论

第一部分管理学原理 管理: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实现预定的组织目标,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活动的过程。 管理的基本矛盾:就是有限的资源和相互竞争的多种目标的矛盾。 泰罗的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泰罗等人,在早期管理理论先驱的思想影响下,对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创立的。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管理学的正式形成,泰罗也被誉为“管理学之父”。泰罗的科学管理的内容概括起来有七个内容:1工作定额管理。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当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很大。为此,必须进行时间和动作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日工作量”。2标准化管理.泰罗认为:为了让每一个人能够确实而公平完成工作额,就要使每个工人都掌握标准化的工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原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3差别计件工资制。为了鼓励工作完成和超额完成工作定额,泰罗提出一种有差别的、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度。对于超额完成工作定额者,以高于正常的工资率支付工资,完不成的则以低于正常的工资率支付工资。4能力和工作相适应原则。泰罗认为: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天赋把他们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去,而且还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教会他们科学的工作方法,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5计划和执行相分离原理。泰罗认为:应该把计划同执行分离开来,计划有管理当局负责,执行由工长和工人负责,这样才能有利于科学的工作方法。6职能管理原理。为了适应复杂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泰罗实行了职能管理---职能工长制,即将管理工作予以细分,使每个管理者只负责特定的管理职能。7例外管理原则: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把日常事务授权下属管理人员负责,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 法约尔认为,管理不同于经营,管理活动只是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或部分。他把企业整个经营活动概括为几个方面,具体如下1、技术活动:2、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 4、安全活动: 5、会计活动: 6、管理活动还认为:无论企业规模大小,简单还是复杂,都存在上述六项活动。同时,随着组织层次中职务的升高,人员的技术能力的相对重要性降低,管理能力的要求逐步加大,管理能力更显重要。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求;3、社会需求;4、尊重需求;5、自我实现的需求、前两项是基本需求,后三项是高层需求。 人实际上是“社会人”,他们并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安全感和受人尊重等。 霍桑试验:1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与工人谈话试验4对接线板接线工作的研究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就是行动以前预先进行的计算和筹划。具体的讲,就是管理主体为达到一定的管理目标对行动方案经行抉择,并设计其步骤、方法、环节、途径等一系列问题的过程。 计划的步骤:1确定目标2确定计划前提3发掘可行性方案4评估方案5选定法案6拟定引申计划7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组织设计的任务:提供组织的结构图和编制职位说明书。 组织设计的原则:1、目标可行性原则2分工合理原则3统一指挥原则4管理的跨度原则5责权相符原则6精简效能原则7部门化原则 组织结构体系:决策子体系、指挥子体系、参谋子体系、执行子体系、监督子体系和反馈系统 管理幅度:任何管理都应该有一个合适的管理幅度,所谓管理幅度就是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而有效的管理其下属的数量。管理幅度的大小受到管理者素质和被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和能力、环境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由于一个管理人员有效管理下属的人数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管理层次。管理层次是指组织中职位等级的数目。特别是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管理的层次将会不断的增多。管理层次起因于管理幅度的限制。当组织的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之间是反方向关系,管理幅度越宽,管理层次越小,反之亦然。 组织变革的原因:就是组织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需要。组织变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增强组织的竞争优势,保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超Y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约翰-莫尔斯和洛希共同提出的。这个理论是对麦格雷戈的X—Y理论的试验和研究的总结。其结论是:不能笼统地说X理论正确还是Y理论正确。有的组织适合应用X理论,有的组织适合Y理论,关键在于管理方式要适合于工作性质和成员素质等。据此,他们提出了超Y理论:1人们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组织的2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3组织目标、工作性质、成员素质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影响4当一个目标达成以后,可以继续激发起职工的胜任感,这种胜任感的实现是每个人最需要的,所以它能激发人们为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因此,超Y理论主张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灵魂采用X、Y 或X+Y的管理方式 路径---目标理论:这一理论是有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豪斯提出来的。这种理论认为,领导者是使下属获得更好的鼓励、更高的满意程度和工作成效的核心人物,提出领导的主要职能是为下属在工作中提供满足需要的机会,并使下属明白那些行为能导致目标的实现并获得奖励。简言之,领导者应为下属指明达到目标的路径。 激励:就是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将其内在潜力转化为实现目标的行为过程。 双因素理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第一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把后一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他建议管理人员应先向职工提供保健因素,消除职工不满,然后在提供激励因素,增加职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在缺少保健因素的情况下,激励因素的作用也不会很大。 公平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员工的积极性不仅受到绝对报酬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员工首先思考自己的收入与付出比率,然后将自己的收入—付出比率与相关他人的收入----付出比率进行比较。如果员工感觉到自己的比率与他人相同,则有公平感。如果感到二者的比率不相同,则会产生不公平感。当不公平感出现后,员工就会试图去纠正它。 控制的类型:前馈控制(对偏差预测和估计,消除与行动前)、同期控制(主要工作监督和技术指导)、反馈控制(最传统的控制方式)第二部分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管理是指管理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指 挥、协调,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通过内部管理机制运作以合理配置并 有效利用所拥有的资源,最终实现预期效益目标的活动。 企业管理的性质:企业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二重性,且这两 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①自然属性:企业管理具有同社会化 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表现为对协作劳动进行指挥,执行 着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这是由共同劳动的社会化性质产生的。 ②社会属性:企业管理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这是由共同劳动所采取的社会 结合方式的性质产生的,是维护社会关系和实现社会生产目的的手段。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显然具有不同的个性。 企业制度是指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制度和企业管理制 度。它由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三个基本内容构成,其中产权 制度是决定企业组织和管理的基础,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着企业财产权利的安排。 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根据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 互协调的原则,由股东大会、董事会、高层经理班子、监事会四个部分 所组成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的 企业领导制度。 3.法人治理结构的构成 ①股东大会:是指一种定期或临时举行的由全体股东出席的会议,同时 它又是一种非常设的、由全体股东所组成的公司制企业的最高权力机 构。它是股东作为企业财产的所有者,对企业行使财产管理权,体现股 东意志的组织。 ②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它是由股东在股东大会上选举产生的董 事所组成的一个集体领导班子。董事会是股东大会的受托人,接受股东 大会的委托而行使对公司法人财产的支配权。股东们对董事会持信任态 度,而董事会则必须对股东承担受托责任,确保股东资产的保值增值。 ③高层经理班子:以总经理为首的高层经理班子,是公司的执行机构。 总经理实行董事会聘任制,由他带领高层经理班子的全体成员负责公司 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并对董事会负责。 从演化过程看,法人治理结构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 束问题。在我国,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的时间还比较短,建立起一套有 效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显得刻不容缓。 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归纳为报酬机制和约束机制两方面。 一是报酬机制:经营者的报酬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利益、个人价值实 现、社会荣誉等,但经济利益却是第一位,它包括工资、奖金、职务消 费、股权等,这是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约束其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我国,经营者的报酬机制主要两种形式:年薪制、股票期权制。 二是约束机制:分为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两方面。 内部约束,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的相互约束关系。一是通过 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实现,二是来自公司章程、任期合同、组织 机构等的约束。 外部约束,是在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外形成的约束,即法律、市场机 制、社会道德等对经营者的约束。 ④监事会 在法人治理结构中,决策权和经营权大部分都集中在了董事会和少数经 营者手中,股东大会虽然在名义上是最高权力机构,但因不是常设机构, 因而很难对经营者行为进行及时监督和纠正。因此,现代公司都设立专 门的监督机构,即监事会,对董事会和高层经理班子的行为进行经常性 的监督,以防止他们从事违反法律和公司章程的活动,损害股东、债权 人和职工的利益。 4.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制衡关系 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 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层经理班子成员 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 经营管理企业;监事会代表所有者利益对董事会和经理班子成员的经营 决策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 市场细分的作用①识别市场机会最有效的方法。②制定科学、合理的市 场营销战略的重要保证。③企业强化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 市场细分的依据是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引起需求差异的原因很多,而 且消费者市场和生产者市场又不尽相同。这些引起需求差异的原因就构 成了市场细分的标准。 ①消费者市场的细分标准:地理标准、人口标准、心理标准、行为标准 等。 ②生产者市场的细分标准:最终用户、用户规模、用户地理位置等。 目标市场,是指企业要进入的那个市场,即企业拟投其所好,为之服务 的那个消费群。企业市场细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选择并进入目标 市场,然后实施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投入市场到最终被市场淘汰所持续的时间过 程。 一般可根据产品的销售量和获利额的增长变化情况,将之划分为各具特 征的四个阶段。 一是投入期:新产品刚刚进入市场,人们对新产品缺乏了解,则销售 量少,销售增长缓慢,产品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此时,产品生产成本和 销售费用较高,一般没有利润或只有极少利润。竞争者也很少或没有。 二是成长期:新产品逐渐被广大消费者了解和接受,销售量迅速增长, 利润也相应增加,但也因此引得新的竞争者纷纷加入。 三是成熟期:大部分消费者已购买了此产品,销售增长趋于缓慢,市场 趋向饱和,利润在达到顶点后开始下降。由于要应对激烈的竞争,企业 需要投入大量的营销费用。 四是衰退期:销售量显著减少,利润也大幅下滑落,竞争者纷纷退出, 原产品被更新的产品所取代。 ②各阶段的营销策略 一是投入期的营销策略:企业应该注重扩大消费者对产品的接受范围, 降低成本,尽量缩短投入期。就价格和促销水平来看,企业可以有四种 策略选择:快速掠取策略(高价格、高促销)、缓慢掠取策略(高价格、 低促销)、快速渗透策略(低价格、高促销)、缓慢渗透策略(低价格、 低促销)。 二是成长期的营销策略:企业应把重点从使消费者了解新产品、提高产 品知名度转到争创名牌、吸引消费者购买上来,保证产品销售的迅速增 长,延长给企业带来最高利润的这一时期。企业可以采用的策略有:提 高产品质量、寻找新的市场、扩展企业的分销网络、改变广告宣传重点、 充分利用价格手段。 三是成熟期的营销策略:现有市场已达饱和,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一些 经营欠佳的竞争者被迫退出市场。为了维持企业的市场地位,企业应当 采取进攻性的策略,积极增加具有新的竞争力的因素,使成熟期延长。 为此企业可以有三种策略选择:市场改良、产品改良、市场营销组合改 良。 四是衰退期的营销策略: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取保留策略,即或 维持原状或逐渐收缩;放弃策略。 定价方法①成本导向定价法:②竞争导向定价法③需求导向定价法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按照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主要概括为设计过程的 质量管理、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和销售服务过程的质量管理等三个方面 的内容。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一是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二是全过程的质量管 理;三是全面的质量概念;四是采用的方法是科学性和多样性。 绩效评估是根据一定标准,利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内部从事工作中的员 工的工作态度及其工作成果加以测量的过程。 绩效评估的方法①相对标准法:是通过对员工进行相互比较和研究分析 确定的一个相对的评估标准,以此作为员工绩效评估的方法。具体包括 排序法、两两比较法、强制分配法等。②绝对标准法:是考评人员依据 客观行为对每位员工做出评估的方法。具体包括量表评等法、关键事件 法、职业锚定等级评价法,行为观察法等。③目标管理法:是考评人员 与员工共同讨论和制定员工在一定评估时期内需要达到的绩效目标,同 时还要确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和步骤的方法。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 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 企业文化的构成内容:①深层企业文化:它不是人们能直接体察到的, 而是渗透于企业全体成员思想和心灵中的意识形态。一般包括企业最高 目标、企业精神、经营风格、企业风气和企业道德五个方面。②中层企 业文化:它主要指企业文化中对企业员工和企业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 约束性影响的部分,给予体现于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内外人际关系等 被一定的制度所约束和规范的内容上。通常包括一般制度、特殊制度、 企业风俗等三个方面。③表层企业文化:指的是那些可以通过感觉器官 就能直接体察到的视之有形、闻之有声、触之有觉的外在文化形态。通 常主要有:企业标志、标准色、标准字;厂容厂貌;产品的特色、造型、 包装、品牌设计;厂服、厂歌、厂徽、厂旗;企业的文化、体育、生活 设施,公关礼品和纪念品,宣传媒体和沟通方式等。 第三部分宏观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的特征:作为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所进行的全面性和 综合性的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1、经济体制的特定性。宏观经 济管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特定的概念,是市场对社会资本配置起基 础性作用条件下的政府管理行为,而不是一切经济体制下、一切资源配 置方式下的政府管理行为。2、管理主体的行政性。宏观经济管理主体 是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国家各级政府,它实际上是国家政府凭借权力和行 政隶属关系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所进行的管理3管理客体的总 体性。宏观经济管理客体是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解决事关国民经 济发展全局的重大经济问题,其核心任务就是谋求社会总供给也需求的 基本平衡。4管理方式的间接性。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运行以市 场为中心,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不是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 为,而是通过市场,主要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规范,引导和制约微观 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为,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5、管理目的的 全局性。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是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 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效益,即谋求、维护整个国家利益和整个国民经济 发展效益。当然,宏观经济管理在谋求、维护整个国家利益和整个国民 经济发展效益的同时,并不忽视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存在,而是要从 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正确地协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 利益的关系,使三者达到有机的统一 充分就业:是指凡是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 下找到适合的工作的一种社会状态。充分就业并不意味这“全部就业” 或“人人都有工作”。从失业者的就业意愿角度,可将失业分为自愿失 业和非自愿失业。只有非自愿失业才算真正的失业。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际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外汇收入与支出的相 对平衡。 宏观经济管理机构设置原则: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 理的基本要求,宏观经济管理机构设置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1、按职 能任务确定机构的原则。合理设置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在于正确、高效 的发挥政府职能,更好地完成宏观经济管理的各项任务。因此,设置什 么样的管理机构、聘用什么样的公务人员,首先应从其所负担的宏观经 济管理职能任务出发,坚持先定职能任务、在定机构的原则。2精兵简 政的原则。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机构设置必须坚持精简效能的原则。精简 就是精兵简政,改变和消除政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冗员繁多等问题, 科学合理地确定管理层次和幅度;效能就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各部门和各 单位,在履行管理职能的动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工作数量、质量、 速度和效果。3、责权对称的原则。管理权力是管理者履行管理职责的 必要条件,因此,管理权力与管理责任对称是任何管理机构设置必须遵 循的原则,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必须从这一原则出发,明确各 个管理部门、管理岗位的权力和责任,使之最大限度地对称。4统一协 调的原则。统一就是在宏观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应该有统一计划、 统一调控和有利于发挥组织机构整体效能的核心。协调就是政府各管理 部门,在这个核心的统一指挥下,协调运作,形成合力。5、科学规范 的原则。宏观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必须根据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责、功能 和权限,科学地确定机构、编制、岗位和人员,并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和 法规,使宏观经济管理机构设置逐步做到法制化和制度化。 政府必须对经济周期波动经行治理。当然政府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治理, 不是、也不可能是消除经济周期性波动,而是避免剧烈的经济周期性波 动,建设经济波动频率,平抑经济波动幅度,是经济结构在经济周期性 波动中得到调整和升级,保持经济相对稳定地增长。 宏观经济计划: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 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面所作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安排。特点:宏观性、战 略性、政策性 产业政策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质态升级。产业政策作为落后国家赶超发 达国家而出的赶超政策,其核心是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自觉设计和调整, 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进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 的发展。 产业政策的内容: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 布局政策 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收入也支出的年度计划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活动调节基 础货币,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 全社会向市场提供的可供购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它包括国 内生产提供的部分与进口的商品和劳务总量。 社会总供求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同一计算口径、同一时 期内,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协调的一种经济状 态。这种状态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意义:1、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前提条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民经济是宏观经济管理的 基本目标,而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 在这里,社会总供求量上的平衡,则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有序运行的可 行性和现实可能性,而社会总供求机构上的平衡,则保证了国民经济能 按比例、协调健康地发展。否则,如果社会总供给严重大于社会总需求, 就会造成市场疲软、资源闲置、失业增加、生产萎缩等。从而影响整个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如果社会总供给严重小于社会总需 求,则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均经过热、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水平带来诸多困难,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2社 会总供求平衡是优化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的基础。资源配置合理和经济 结构优化,是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保障,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 目标之一。在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 之间有一个大体平均的利润率,生产要素在各部门间、行业间的流动处 于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 化及国民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同时,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也是进行 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这时,供给的压力和需求的拉力同在,企业 为了获得更多利润,会主动地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更好 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相反,在社会总供给严重大于社会总需求的情 况下,市场疲软、生产滑坡、资源闲置、资金周转缓慢等,虽然能够从 外部淘汰落后产业和产品,但不利于新产业的发展,更谈不上资源的合 理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在社会总供给严重小于社会总需求的情况 下,由于供给不足,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条件,企业提供的产品和劳 务价值虽然仍能实现,但社会缺乏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动力,生产上 甚至出现粗制滥造,致使社会资源浪费和经济结构恶化。3、社会总供 求平衡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在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 条件下,和广大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基本稳定,就业比较充分, 商品供给充裕,服务周到,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 平不断得到提高。如果社会总供给严重大于社会总需求,社会提供的商 品和服务不能充分地转化为货币,一部分企业无法扩大再生产,甚至维 持简单再生产都比较困难,必须造成社会生产萎缩,失业增加,一部分 人的收入得不到保障,导致生活水平下降;如果社会总供给严重小于社 会总需求,则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在收入水平提高 幅度低于物价上涨幅度的情况下,人们的货币购买力和生活水平就会降 低。4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任何 一个国家都有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要保证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 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只有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国民经 济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进而才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促进经济、社会、生态、人的全面发展等诸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相 反,如果社会总供给严重大于社会总需求,市场疲软、市场滑坡、资源 闲置、失业增多、经济增长乏力等,必然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 实现;如果社会总供给严重小于社会总需求,短期看来,会促进经济增 长,但是这种不定期经济增长往往是建立在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的基础 上,而且容易引发通货膨胀,恶化经济发展环境,显然是难以为继,这 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必然会影响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