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叙事学”(Narratology)

“叙事学”(Narratology)

“叙事学”(Narratology)

叙事学(Narratology法文中的“叙述学

”(narratology),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而构成的。七卷本的《大拉霍斯法语词典》是这样解释“叙述学”一词的:“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该词所下的定义则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尽管“叙事学”一词在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T.Todorov)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些讨论的发端。李斯特(Thomas Lister)于1832年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克哈特(John Gibson Lockhart)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

“距离”。殷企平等:《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后来经过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全面讨论,福斯

特(E.M.Forster)和马克.肖尔(M.Schorer)等的深入发挥,叙述视点成为小说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托多罗夫首次提出叙事学一词时,给"Narratology"的定义是: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为了发现结构或描写结构,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现象分解成组件,然后努力确定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Todorov,T.Grammaire du Decameron[M].Mouton:The Hague,1969.p69。

托多罗夫综合各家论述,借用语言学中的关键术语,对最小叙事单元、序列和文本进行了描述。他认为,叙事中的最小单位是一些基本命题,可以是表示行动元的命题,如:“X是国王”,也可以是表示动作的命题,如

“X娶了Y”。五个命题构成一个序列:表示初始平衡的命题——表示外力侵入的命题——表示失去平衡

的命题——表示恢复平衡力量的命题——表示新平衡的命题。而序列按照嵌入、接续、交替等方式结合起来就构成完整的叙事文本。Selden,R.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Kentucky: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86.p60-61.

法国人类学家兼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L.Strauss)对神话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在浩如烟海的神话底下隐藏着某些永恒的普遍结构,任何特定的神话都可以被浓缩成这些结

构,这就是叙事中所谓的“深层结构”,其中的变项是一些普遍的文化对立(如生/死、天堂/尘世等)和处于这些对立项之间的象征符号。在不同的文化中,这些深层结构将演变出具有不同价值的表层结构。

Levi-Strauss,C.The structure study of myth[A].In Structural Anthropology[C].New York:Anchor,1955.

俄国形式主义者普罗普(Propp)依据对俄罗斯民间故事的研究,对事件的功能进行了明确分类,同时提出与这些功能相对应的人物类型。格雷马斯(Greimas)继承并发展了普罗普的分析模式。他将后者对民间故事的分析方法扩展到所有叙事,提出与行动相关的三对共六种“行动元”概念,即:与愿望、探求和目标相对应的主体和客体;与交流相对应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与辅助支持或阻碍相对应的帮助者和阻挠者。同时,格雷马斯压缩了普罗普提出的功能种类,并将它们归入三种序列结构:契约型结构、完成型结构和离合型结构。如契约型结构中,叙事可能采取两种模式来进行:

契约——违背契约——惩罚

缺乏契约(秩序)——重建契约(秩序)

Selden,R.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Kentucky: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86.p59 并非所有叙事学者都认同上面的分析模式,比如布雷

蒙(Bremond)认为格雷马斯关于叙事序列的分析不能囊括所有叙事现象。他在肯定普罗普的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叙事的基本序列由下列三个功能组合而成:

1)表示可能发生变化的功能;

2)表示是否实施这种变化的功能;

3)表示变化是否实现的功能。

由这三个功能组成的基本序列互相结合产生复合序列,布雷蒙列举了“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和“左右并连式”等几种常见类型。布雷蒙:《叙事可能之逻辑》[A].张寅德选编:《叙事学研究》[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3—176页。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区分了“核心”和“催化”两种功能,核心功能以其依据的行为为故事“打开或结束一个未定局面”,而催化功能表示的行为则只起连接作用。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A],张寅德选编:《叙事学研究》[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页。.

苏姗.兰瑟(Susan Lanser)将声音作为“意识形态的表达形式”,探讨叙述声音和女性作家写作的关系。

Lanser,S. Fictions of Authority:Woman Writers and Narrative V oice[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2.17.

詹姆斯.费伦(James Phelan)则将声音看成是叙事

“为达到特殊效果而采取的(修辞)手段”,探讨声音在叙事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Phelan,J.Narrative as

Rhetoric:Technique,Audiences,Ethics,Ideology[M].Columbus:O 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6.22.

语式用来描述叙事信息调节,热奈特区分了两种调节方式,即距离控制(即叙事信息数量控制)和投影控制(即叙事角度控制)。这儿的关键术语是聚焦者,指充当叙事视角的眼光。叙事可以采取叙述者聚焦(如全知型三人称叙事),也可以采取人物聚焦(如一人称叙事或三人称有限视角叙事)。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叙事都混合采用两种聚焦方式。Jahn,M.Poems,Plays,and Prose:A Guide to the Theory of Literary Genres[M].Cologne:University of Cologne,2002.p57.

热奈特在分析叙事聚焦之后进一步指出,选择了某类叙事聚焦,也就选择了信息数量和叙事角度,因为特定的聚焦只能感知到某些信息,如果叙事超越了这些信息,则被视为“视角越界”。但他同时指出,很多情况下视角越界并不影响读者的阅读和判断,读者的认知策略可以帮助他们合理地排除这些越界可能带来的阅读困难。Genette,G.Narrative Discourse[M].Trans.Jane

E.Lewin.Oxford:Blackwell,1980.p143-147.

另一位颇有影响的叙事学家(Franz K.Stanzel)则没有区分语态和语式,而是提出了一个“叙事情景”的概念。斯坦泽尔将叙事情景分为三种:第一人称的叙事情景、叙述者的叙述情景,人物的叙述情景,并描述了每一叙述情景中的典型特征,包括叙述者的参与程度、距离、知晓范围、目的、可靠性、声音和聚焦情况等。Stanzel,Franz K.A Theory of Narrative[M].trans.Charlotte

Goedsch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p18.

热奈特根据叙述者的干预程度对人物话语和思想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了区分:叙述体(叙述者行使最大干预)、间接体(叙述者实施部分干预)、直接体(叙述者实施最小干预),同时在间接体中特别分析了自由间接体,在直接体中分析了自由直接体。Genette,G.Narrative

Discourse[M].Trans.Jane

E.Lewin.Oxford:Blackwell,1980.p125-128.

同样,对人物意识的表达方式也有心理叙述方式、戏剧独白、内心独白、思维风格等几种。

Jahn,M.Poems,Plays,and Prose: A Guide to the Theory of Literary Genres[M].Cologne:University of

Cologne,2002.p92-95.

帕维(Pavel)在情节的研究中,既突出了事件和转化的重要性,又勾勒了情节中的动力、张力和阻抗因素。Pavel,Thomas G.The Poetics of Plot:The Case of English Renaissance Drama[M].Manchester:Manchester UP,1985.

普罗普给“功能”的定义(功能是人物的一种行为,由它对行动进程所具有的意义来界定)中,就预设了作者赋予叙事的意义,其结果是,对形式进行预先阐释后再对形式进行描述。整合研究模式也研究叙事的形式,但将其放在读者的阅读语境中,叙事形式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阐释框架中才能体现出意义,从而将叙事意义的确定权交给了读者。赫尔曼D.引言[A]..《新叙事学》[C] 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3页。

美国知名的叙事学者杰恩(M.Jahn)评价道,今天的叙事学“是‘叙事学+X’的研究模式

”,这里的"X"无论是女性主义还是性别研究,是文化研究还是后殖民研究,他觉得“都很有研究价值

Jahn,M.Poems,Plays,and Prose: A Guide to the Theory of Literary Genres [M].Colog ne :University of Cologne,2002.

在《后现代叙事理论》(1998)一书中,马克.柯里提出当代叙事学“转折”的特点是“从发现到

创造,从一致性到复杂性,从诗学到政治学”。(注:Mark Currie,Postmodern Narrative Theory,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8,p.2.)

雅克.德里达、保罗.德曼、J.希利斯.米勒等都不会愿意贴上“叙事学”这一标签,但柯里却将他们视为“新叙事学”或“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代表人物。奥尼伽和兰达在《叙事学导论》(1996)一书中,也将“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标签贴到了希利斯.米勒的头上。(注:Susana Onega and

https://www.doczj.com/doc/3519203333.html,nda,Narratology,London:Longman,1996.)但米勒自己却与叙事学划清了界限,并将自己的《解读叙事》(1998)称为一本“反叙事学”(ananarratology)的著作。(注:J.Hillis Miller,Reading Narrative,Norman:Univ.of Oklahoma Press,1998。值得一提的是,“叙事学”与“反叙事学”的实证分析也存在某种程度的互补关系(详见申丹《解构主义在美国——评J.希利斯.米勒的线条意象》,载《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第5-13页)。)叙事学在叙事规约之中运作,而解构主义则旨在颠覆叙事规约,两者在根本立场上构成一种完全对立的关系。柯里认为,将后结构主义批评理论视为一种新的叙事学是对叙事学的拯救,说明叙事学并未死亡。而实际上,将解构主义视为“叙事学”的新发展就意味着“叙事

-学”(narrat-ology)的彻底死亡,因为这完全颠覆了叙事学的根基。

真正造成叙事学在西方复兴的是后经典叙事学

我们不妨依据研究目的将后经典叙事学分为两大类,一类旨在探讨(不同体裁的)叙事作品的共有特征。与经典叙事学相比,这一类后经典叙事学的着眼点至少出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转移:(1)从作品本身转到了读者的阐释过程,譬如赫尔曼在《故事逻辑》一书中,十分关注读者对故事逻辑的建构。(注:David Herman,Story Logic,Lincoln:Univ.of Nebraska Press,2002.)与后结构主义形成对照,后经典叙事学家认为叙事作品的阐释有规律可循。此外,尽管后经典叙事学家考虑读者的阐释框架和阐释策略,但他们承认文本本身的结构特征,着力探讨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

(2)从符合规约的文学现象转向偏离规约的文学现象,或从文学叙事转向文学之外的叙事,譬如理查森关注后现代主义文学如何造成叙述言辞和故事时间的错乱,导致故事和话语难以区分。(注:Brian Richardson,"Denarration in Fiction:Erasing the Story in Beckett and Others,"Narrative

9(2001):168-175;"Beyond Story and Discourse:Narrative Time in Postmodern and Nonmimetic Fiction,"in Narrative Dynamics,edited by Brian Richardson,Colunbus:Ohio State

Univ.Press,2002,pp.47-64.)

理查森对于“故事-话语”之分在现实主义作品中的适用性没有提出任何挑战,而仅仅旨在说明在非模仿性的作品中,这一区分不再适用。他依据非模仿性作品的结构特征,提出了“解叙述”(denarration,即先叙述一件事,然后又加以否定)这一概念,并对不同形式的时间错乱进行了系统分类。与此相对照,后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家则旨在通过文本中的复杂现象或意义的死角来颠覆经典叙事学的概念和模式,从根本上否定结构的稳定性。

(3)在探讨结构规律时,后经典叙事学家采用了一些新的分析工具。譬如莱恩和多尔泽尔等借鉴了语义学、人工智能的分析方法,来描述不同体裁的叙事作品的结构特征。(注:Marie-Laure Ryan,Possible Worlds,Artificial Intelligence,and Narrative Theory,Bloomington:Indiana Univ.Press,1991;Lubomir Dolezel,Heterocosmica:Fiction and Possible Worlds,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Press,1998.)

(4)从共时叙事结构转向了历时叙事结构,关注社会历史语境如何影响或导致叙事结构的发展。

(5)从关注形式结构转为关注形式结构与意识形态的关联,但对结构本身的稳定性没有提出挑战。女性主义叙事学家兰瑟就十分关注不同叙述类型与性别政治的关联。(注:参见Susan https://www.doczj.com/doc/3519203333.html,nser,Fictions of Authority:Women Writers and

Narrative V oice,Ithaca:Cornell Univ.Press,1992;"Sexing the Narrativeropriety,Desire,and the Engendering of Narratology,Narrative 3(1995):85-94.)除此之外,叙事学家还对经典叙事学的一些概念如“隐含作者”、

“叙事性”、“叙述过程”等进行了重新审视,旨在清理有关混乱,使这些概念更为切合实际。

另一大类后经典叙事学家以阐释具体作品的意义为主要目的。其特点是承认叙事结构的稳定性和叙事规约的有效性,采用经典叙事学的模式和概念来分析作品(有时结合分析加以修正和补充),同时注重读者和社会历史语境,注重跨学科研究,有意识地从其它派别吸取有益的理论概念、批评视角和分析模式,以求扩展研究范畴,克服自身的局限性。

可见,后经典叙事学与经典叙事学不仅联手与后结构主义叙事理论构成一种对立关系,而且两者在叙事学内部构成一种互动的共存关系。

赫尔曼接下来探讨了事件的类型。他提到叙事学界近年来对事件类型的分析得益于一些相邻领域(行为理论、人工智能、语言学、语言哲学)的新发展,将“事件”与“状态”作了进一步的细分。譬如莱恩将事件分为(a)“发生的事”(happening)、(b)“行动”(action)和(c)“旨在解决矛盾

的行动”(move)。(a)指偶然发生的事,而非有意为之;

(b)指为了某种目的采取的行动;(c)指为了重要目的采取的行动,旨在解决矛盾,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第三类是叙事作品兴趣之焦点,应与偶然或惯常的行动区分开来。(注:Marie-Laure Ryan,Possible World,Artificial Intelligence,and Narratiue Theory,pp.129-134.)赫尔曼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主人公变成一只大甲虫属于“发生的事”;他用嘴来打开卧室的窗户是一个“行动”;他试图与办公室的经理进行交流(但未成功)这件事属于“旨在解决矛盾的行动”。这是完全依据行为目的进行的结构分类,没有考虑文本的具体语境。

一个叙事结构或叙述技巧的价值既来自其脱离语境的共有功能,又来自其在具体语境之中的特定作用。在1999

年出版的《修辞性叙事学》一书中,卡恩斯批评热奈特的《叙述话语》不关注读者和语境。在评论热奈特对时间错序(各种打乱自然时序的技巧)的分类时,卡恩斯说:“一方面,叙事作品对事件之严格线性顺序的偏离符合人们对时间的体验。不同类型的偏离(如通常所说的倒叙、预叙等等)也会对读者产生不同的效果。另一方面,热奈特的分类没有论及在一部具体小说中,错序可能会有多么重要,这些叙事手法在阅读过程中究竟会如何作用于读者。换一个实际角度来说,可以教给学生这一分类,就像教他们诗歌音步的主要

类型一样,但必须让学生懂得热奈特所区分的‘预叙’自身并不重要,这一技巧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文本、修辞和文化方面的语境。”(注:Micheal Kearns,Rhetorical Narratology,Lincoln:Univ.of Nebraska Press,1999,p.5.)卡恩斯一方面承认倒叙、预叙(即提前叙述后来发生之事)等技巧会对读者产生不同效果,另一方面又说这些技巧“本身并不重要”。但既然不同技巧具有不同效果(譬如,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倒叙具有不同于预叙的效果),就应该承认它们自身的重要性。由于没有认清这一点,卡恩斯的评论不时出现自相矛盾之处。他在书中写道:“《贵妇人画像》中的叙述者与《爱玛》中的叙述者的交流方式有所不同。两位叙述者又不同于传记中的第三人称叙述声音。……作为一个强调语境的理论家,我认为马丁的评论有误,因为该评论似乎认为存在‘第三人称虚构叙事的意义’。”(注:Micheal Kearns,Rhetorical Naatology,Lincoln:Univ.of Nebraska Press,1999,p.10.)

“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中外学界普遍认为是一种后者替代前者的进化关系。

英国学者戴维.洛奇在20世纪70年代末采用经典叙

事学的概念对海明威的《雨中猫》进行了分析,戴卫.赫尔曼在《新叙事学》一书的“导论”中,以这一分析为例证来说明经典叙事学如何落后于后经典叙事学。(注:David Herman,"Introduction"to Narratologies,edited by David Herman,Columbus,Ohio State Univ.Press,1999,p.4-14.该书中文版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新叙事理论译从”中的一本(马海良译)。

在赫尔曼看来,叙事语法、叙述诗学、叙事修辞这三个项目“现在已经演化为单一的叙事分析项目中相互作用的不同方面了”。(注:David Herman, "Introduction"to Narratologies,edited by David

Herman,Columbus,Ohio State Univ.Press,1999,p.9.该书中文版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新叙事理论译从”中的一本(马海良译)。这篇文章为卡法莱诺斯所著,意在探讨叙述话语对信息的延宕和压制对故事的阐释有何

影响。在具体分析阐释过程之前,卡法莱诺斯建立了下面这一叙事语法模式:

开头的均衡〔这不是一种功能〕

A(或a)破坏性事件(或对某一情景的重新评价)

B要求某人减轻A(或a)

C C行动素决定努力减轻A(或a)

C'C行动素为减轻A(或a)采取的初步行动

D C行动素受到考验

E C行动素回应考验

F C行动素获得授权

G C行动素为了H而到达特定的时空位置

H C行动素减轻A(或a)的主要行动

I(或I之否定)H的成功(或失败)

K均衡

这一模式综合借鉴了好几种著名经典叙事语法。(注:爱玛.卡法莱诺斯《似知未知:叙事里的信息延宕和压制的认识论效果》,见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注9。)“

卡法莱诺斯采用这一模式对亨利.詹姆斯的《拧螺丝》以及巴尔扎克的《萨拉辛》进行了分析。她说:“这两部作品所呈现的叙事世界都讲述了另一个叙事世界的故事。这种结构提供了一组嵌入式事件(被包含故事里的事件),可以从三个位置感知这些事件:故事里的人物、被包含故事里的人物、读者。三个位置的感知者观察同样的事件。不过,并非所有事件都能从所有位置上去感知,事件也并非以同样的顺序向每一个位置上的感知者展开。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位置上的感知者的阐释,测试压制和延宕的信息所产生的效果。”(注:爱玛.卡法莱诺斯《似知未知:叙事里的信息延宕和压制的认识论效果》,见戴

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不难看出,卡法莱诺斯的目的不是阐释这两部作品的意义,而是旨在通过实例来说明延宕和压制信息在通常情况下会产生何种认识论效果。在此,我们不妨借用拉比诺维茨率先提出的四维度读者观:(1)有血有肉的个体读者;(2)作者的读者,处于与作者相对应的接受位置,对人物的虚构性有清醒的认识;(3)叙述读者,充当故事世界里的观察者,认为人物和事件是真实的;(4)理想的叙述读者,即叙述者心中的理想读者,完全相信叙述者的言辞。(注:Peter

J.Rabinowitz,"Truth in Fiction:A Reexamination of Audiences,"Critical Inquiry 4 (1976):121-41。参见申丹《多维,进程,互动:评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理论》,载《国外文学》2002年第2期,第3-11页;申丹《语境、规约、话语——评卡恩斯的修辞性叙事学》,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1期,第1-9页。)

“至于特定感知者是否意识到断点的存在,则不予深究”;“无论选取哪一种〔以往的〕阐释,只要知道了这一事件,就会引起对以前事件的回顾和重新阐释。”(注:爱玛.卡法莱诺斯《似知未知:叙事里的信息延宕和压制的认识论效果》,见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17、

5页。)

赫尔曼说:“如果海明威的形式设计之下潜藏着这样的规范和信念,那么男性读者与女性读者在阐释那些技巧时的关键差异在什么地方?而20世纪90年代的男性读者与20世纪20年代的男性读者的情况又如何?那些技巧在每一种情况下都是‘相同的’吗?还是说叙事形

式在不同语境中具有新的涵义或意义,因而必须把形式本身重新描述为语境中的形式(form-in-context)或作为语境中的

形式来研究?”(注: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莱恩在《电脑时代的叙事学》里的一段文字:“关于递归现象,叙事学家们至少对其中一种形式是非常熟悉的,那就是故事套故事或故事里嵌着故事。这种嵌入现象也可以用‘堆栈’及其连带运作‘推进

’和‘弹出’等计算机语言予以比喻性的描述:文本每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就将一个故事‘推进’到一个等待完成的叙事堆栈上;每完成一个故事,就将它‘弹出’,注意力返回到前面的层次。

”(注:玛丽-劳勒.莱恩《电脑时代的叙事学:计算机、隐喻和叙事》,见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在解构主义风行、怀疑论盛行之时,有的叙事学家给

“事实”、“证据”、“现实”、“结构”等等统统打上了引号。里蒙-凯南在《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2002年第二版中说:“现在我认为,这些引号其实可能具有双重意义,既象征怀疑,又象征一种愿望,想在某种程度上保留这些遭到破坏的概念。”(注:Shlomith Rimmon-kenan,Narrative Fiction:Contemporary Poetics(2[nd] edi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p.140.引语中提到的奥尼尔的著作是:Patrick o' Neill,Fictions of Discourse:Reading Narrative Theory,Toronto:Univ.Of Toronto Press,1994.)

“叙事学”(Narratology)

“叙事学”(Narratology) 叙事学(Narratology法文中的“叙述学 ”(narratology),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而构成的。七卷本的《大拉霍斯法语词典》是这样解释“叙述学”一词的:“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该词所下的定义则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尽管“叙事学”一词在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T.Todorov)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些讨论的发端。李斯特(Thomas Lister)于1832年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克哈特(John Gibson Lockhart)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 “距离”。殷企平等:《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后来经过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全面讨论,福斯

特(E.M.Forster)和马克.肖尔(M.Schorer)等的深入发挥,叙述视点成为小说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托多罗夫首次提出叙事学一词时,给"Narratology"的定义是: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为了发现结构或描写结构,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现象分解成组件,然后努力确定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Todorov,T.Grammaire du Decameron[M].Mouton:The Hague,1969.p69。 托多罗夫综合各家论述,借用语言学中的关键术语,对最小叙事单元、序列和文本进行了描述。他认为,叙事中的最小单位是一些基本命题,可以是表示行动元的命题,如:“X是国王”,也可以是表示动作的命题,如 “X娶了Y”。五个命题构成一个序列:表示初始平衡的命题——表示外力侵入的命题——表示失去平衡 的命题——表示恢复平衡力量的命题——表示新平衡的命题。而序列按照嵌入、接续、交替等方式结合起来就构成完整的叙事文本。Selden,R.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Kentucky: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86.p60-61. 法国人类学家兼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L.Strauss)对神话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在浩如烟海的神话底下隐藏着某些永恒的普遍结构,任何特定的神话都可以被浓缩成这些结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narratology) 又译“叙述学”,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叙事学”一词始见于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茨维坦.托多洛夫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一书,“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托多洛夫《〈十日谈〉语法》)。法国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兰斯说:“叙事学是对叙事文的形式和功能的研究”(《叙事学》)。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认为“叙事学是叙事文本的理论”(《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美国叙事学家西摩.查特曼将叙事学视为“叙事文的结构研究”。(《故事与话语》)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事性的理论。”有关叙事学的界说还散见于其他论著和辞典,其定义虽不尽一致,但将叙事学看作对叙事文内在形式进行研究的理论这一点是共同的。在法国,“叙事学”还有许多别称,比如“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叙事作品语法”、“叙述符号学”、“叙事作品话语”、“叙事作品诗学”、“散文诗学”等。 叙事学的产生与现代语言学、俄国形式主义有密切关系。费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主张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转向语言而不是言语,并认为语言是一个不受外界条件制约的封闭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的意义取决于其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这些观念为叙事学提供了直接的参照和借鉴。俄国形式主义倡导的文学的“科学性研究”,提出的“文学性”问题以及“材料与手法”、“本事与情节”等概念的区别,对叙事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俄国民俗学家弗拉基米尔.普罗普首创的俄国民间故事的研究方法,更是刺激了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兴趣和思考。法国是叙事学的诞生地,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罗兰.巴特、托多洛夫、A.J.格雷马斯、克劳德.布雷蒙、热拉尔.热奈特等对叙事结构、叙述话语等作了严格、系统的研究和探索。正是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理论框架中形成了叙事学。叙事学还吸收了小说理论家的诸多研究成果,如亨利.詹姆斯、珀.路伯克对小说视点的研究,E.M.佛斯特关于故事、情节、人物的论述等;美国批评家韦恩.布斯的《小说修辞学》对叙事学也有重要建树,“这本书对叙事角度、叙述者类型、文本规范、暗含作者的概念等,作出了英美人最系统的贡献”。(施洛米丝.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欧美各国的文学理论家、语言学家、符号学家、人类学家、民俗学家、圣经学者、心理学家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叙事学的建设,叙事学是众多理论家共同研究的产物。此外,小说创作本身的探索与革新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叙事学的发展。 叙事学在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自己的特点。布雷蒙说:“叙事作品的符号学研究可以分成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叙述技巧的分析;另一方面是关于对所叙故事起支配作用的那些规律的研究。”(《叙述可能之逻辑》)热奈特指出,“看上去有两种叙事学,一是广义的主题叙事学(对故事或叙述内容进行分析),二是形式或毋宁说方式叙事学:把叙事作为与戏剧和一些文学外的非叙述形式相对立的故事‘表现’形式来分析”。(《新叙事话语》)查特曼认为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叙事文内容的形式和表达的形式”。(《故事与话语》)米歇尔.马蒂厄-科拉在《叙事学的分界线》一文中建议同时承认狭义叙事学和广义叙事学的存在,并以叙事性作为二者的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巴特指出,“叙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叙事学 “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 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 出。他在1969 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 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 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两种定义颇有出入, 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 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它着重研 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 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 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 世纪 60 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 下形成。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 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 Vladimir Propp )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 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 层面,以此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其次,对叙事学影响直接、贡献最大的是俄国民俗学家、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驱普洛普。他的代表作品《民间故事形态学》是叙事学的发轫之作。他通过对俄国 100 个民间故事的研究分析,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 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 31 个“叙事功能”。后来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 2.60 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涌现。较著名的有: 1.法国叙述符号学家格雷马斯于 1966 年出版的《结构语义学》一书,主要研究叙事结构和话语结构。 2.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也于 1966年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他在论文中提出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即功能层(作品系统中最小的叙述单位,是故事中以相关项面貌出现的切分成分)、行为层(人物层)、叙述层(描写叙述作品本身过程中叙述者和读 者得以获取意义的代码),以此分析读者对文本的横向阅读和纵向阅读。这篇论文为之后的 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 叙事学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并不断壮大。20 世纪 80 年代又兴起了“后经典叙事学”即“新叙事学”,推进了叙事学的进一步开拓和发展。

13.4-结构主义叙事学

结构主义叙事学(structuralist narratology) 结构主义叙事学是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叙事学形成的基础。巴黎《交际》杂志1966年第8期《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专号比较集中地代表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代表人物有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茨维坦·托多罗夫、A.J.格雷马斯、克劳德·布雷蒙、热拉尔·热奈特等,他们的研究角度各异,运用的概念也有区别,但都表现出对科学方法的信赖和对叙事作品内在规律的注重。 列维-斯特劳斯对神话的结构研究在研究方法、思维模式诸方面堪称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导。他断定神话是处于二元对立的结构之中并在无数变体里重复的概念系统,神话的意义不存在于构成神话的单个因素中,而存在与这些因素的结合方式中,存在于一组神话所构成的体系中。通过将神话素按逻辑方式排列,可以找出结构上的和谐,揭示深化思维的对立和转化。(参见《神话的结构研究》)巴特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则是在总结结构主义叙事学最初成果的基础上对叙事作品做系统分析的纲领性论文。他提出了叙事作品的三个描述层次:功能层,研究基本的叙述单位及其分类和相互关系;行动层,研究人物的分类及其结构原则;叙述层,讨论叙述者的分类以及叙述着与作者、读者的关系。托多罗夫在语法模式和话语模式上有独到见解。他按句法形态分析故事结构,提出了四个结构单位:故事、序列、命题、词类。命题是由各种词类构成的叙述句子,序列是由一连串命题组成的完整独立的段落,故事是由一个或许多个序列构成的叙事文。(参见《<十日谈>语法》)他还从事学角度区分了叙事话语的各种形态:语义、语域和动词形态,并着重从动词形态的叙事时间、体态、语式三方面探讨了话语表现故事的模式。(参见《文学作品分析》)格雷马斯的研究侧重于叙事文德语义性质。在《结构主义叙事学》中,他借用逻辑学的方阵形式,创编出符号方阵,认为这是意义的基本构成模式,并提出“行动元”的概念以代表人物关系。在《论意义》中,格雷马斯勾勒了语法的基本形态:深层结构(结构方阵)、叙事结构、话语结构、语言表达。布雷蒙对叙事学的贡献在于对叙事的逻辑关系的研究。他认为一个原因不一定必然只有一个结果,所叙故事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选择(《叙事可能之逻辑》)。他提出的叙事发展中的可能性与选择性的理论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述叙事文的情节结构类型。热奈特的《叙事话语》是一部系统论述叙事作品形式规律的专著。全书共分五大部分:时序、时长、频率、语式、语态,前

叙事学

专题讲座 叙事研究与小说阅读 尚建军(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中学高级)引言: 80 年代以来,对小说研究影响最大的理论是什么?是叙事学理论。传统的小说理论注重人物、社会、主题,比如反映论、典型论等。叙事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更加关注小说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更关注小说之所以是小说的共性特征。叙事学理论作为文艺理论,对于中学教师而言,比较复杂艰深,但其中一些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内容,已经被广泛运用。我们有必要利用其中一些常用的分析方法,为小说解读增加一些切入点。本专题简要介绍叙事学理论,并选取其中运用最广泛的“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进行小说分析实践,以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叙事学理论简介 1. 叙事学 叙事学( narratology)也称叙述学,是受结构主义影响而产生的研究叙事的理论,已走过 40 多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经典”与“后经典”两个不同派别。叙事学是由拉丁文词根 narrato (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 logie (科学)构成的 , 顾名思义,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文本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经典叙事学旨在建构叙事语法,对叙事作品之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等展开科学研究,并探讨在同一结构框架内作品之间在结构上的不同。后经典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特征与读者阐释相互作用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叙事作品之意义的探讨,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作者、文本、读者

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 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很早就开始了,但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诞生于法国。“叙事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学者托多罗夫提出。他在 1969 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 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叙事学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结构主义将文学视为一个具有内在规律、自成一体的自足的符号系统,注重其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与传统小说理论形成对照,结构主义叙事学将注意力从文本的外部转向文本的内部,着力探讨叙事作品内部的结构规律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关联。 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经典叙事学都是 20 世纪形式主义文论这一大家族的成员。它们关注文学系统自身的特征或规律,将文学作品视为独立自主、自成一体的艺术品。形式主义文论相对于传统文论来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在小说领域尤为明显。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在西方大多数国家诞生于 17 或 18 世纪,19 世纪发展到高峰,20 世纪以来又有不少新的试验和动向。尽管不少小说家十分注重小说创作艺术,但 20 世纪以前小说理论和批评集中关注作品的社会道德意义,倡导和采用的往往是印象式、传记式、历史式的批评方法,把小说简单地看成观察生活的镜子或窗口,忽略作品的形式结构。 2. 叙事学的研究类型 俄国形式主义者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迄今为止,我们所熟悉的叙事学通常是指 20 世纪 60 年代在结构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经典叙事学。 经典叙事学可依据研究对象分为 3 种类型: 第一类为直接受俄国形式主义学者普洛普影响的叙事学家。他们聚焦于被叙述的故事,着力建构故事语法,探讨事件的功能、结构规律、发展逻辑等等。普洛普所著《民间故事形态学》是 20 世纪 20 年代俄国文评里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一般认为

热奈特叙事理论

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叙事学(法文中的“叙述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的。顾名思义,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然而这种定义经不起深究。因为叙事学研究对象——“叙事作品”的界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而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显然,这里的“文学作品”并不只包括叙事作品一种。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热奈特的理论著作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显然是枯燥无味的,他剖析文本,暴露文本内部的发条:谁说话,什么时候说话,从哪里说话……他从简单的问题,得出复杂而丰富的回答,就像在《辞格》系列,特别是在《辞格三》中那样,热奈特用一个独一无二的对象来阐明叙事学的同时,也把这些叙事学研究应用到这个对象上:这个对象就是《追忆似水年华》。文学分析的一个顶点。对诠释者来说,经由热奈特的分析与思考,可以发掘出无价的财富…… 有人说他拽黑话。他说:“说黑话也是说新词,是术语上的创新与分类。只要能在一个通过概念获得彼此理解的科学的圈子里起作

用,这些东西就是有用的。同时,阐发一套能够建立系统的、充足而适切的语汇,也很好玩啊。”在2006年的时候,他对L’obs网这样解释道。在发现“一个人是在贯彻某种隐微的理论之前,那个人及其行为,看起来总是可笑的和不可容忍的。” 这个人尤其爱文字和文学,这种爱,甚至变成了一种微妙的幽默和自嘲。他坦承,他爱“(法语)联诵的错误”,这些语言的错误,既表现了作者的无知,又同时表现了作者的创造性。对于规范的语言,他说就“像废掉的手一样摸什么都没有感觉”。他非常喜欢“媒体方言(médialecte)”,也即媒体的新语言。《巴达德拉克的》就收集了他所谓的“嵌合怪词(mots-chimères,或译“拼凑怪词”、“四不像词”等)”:包括名词“混乱管理员(anarchiviste)”,即“乱摆乱放的档案管理员(译注:由anarchiste无政府主义的、混乱的、无纪律的+archiviste档案管理员而来)”;指“一种性感的诡辩”的形容词”鸡辩的(phallacieux)”(译注:由phallus+fallacieux 而来);和“普鲁斯特婊(proustituée)”,即《追忆似水年华》里的轻挑女子(译注:由Proust+ prostituée而来)……这本书的书名,《巴达德拉克》,取自热奈特的一个好朋友:这个书名指的是她手袋里装的东西。

叙事学读书报告

叙事学(Narratology) 一.引言 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叙事学(法文中的“叙述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的。顾名思义,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然而这种定义经不起深究。因为叙事学研究对象——“叙事作品”的界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而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显然,这里的“文学作品”并不只包括叙事作品一种。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百度百科) 法国学者罗兰?巴尔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1966)中指出:“叙事可以用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固定或活动的图像、手势以及所有这一切井然有序的混合体来表现;它存在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小说、史诗、历史、悲剧、正剧、喜剧、哑剧、图画、玻璃窗彩绘、电影、连环漫画、社会新闻、交谈之中。”正如叙事的存在源远流长一样,对叙事的研究也可以上溯到古远的年代。早在2500多年以前,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三卷中便给“纯叙事”和“模仿”下了定义,把这两种叙述方式对立起来,并认为史诗是一种“混合”的形式。亚里士多德为了调和二者的对立,在《诗学》中把纯叙事和直接表现视为模仿的两种不同的方式。(热奈特,2) 从叙述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看,它属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范畴。(王泰来,2)1966年法国高等应用学院群众交流研究中心的刊物《交流》杂志第八期的出版对结构主义文艺批评,特别是对叙述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在这一期《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专号中,集中了法国以及意大利等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研究叙事作品的论文,其中有批评家兼符号学家法国新批评派的代言人罗兰?巴尔特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以及其他法国结构主义文评的着名学者,例如钱拉?热奈特,茨维坦?托多罗夫,克洛德?布雷蒙,阿吉达斯-于连?格雷马斯等的论文。《交流》第八期标志着新批评法国学派的成熟与叙述学的诞生。(王泰来,4、5)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1969年,法国文艺理论家托多罗夫(T. Todorov)在他所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一书中这样写道:“……这部着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述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叙

《叙述学》-课程教学大纲

《叙述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24302 课程名称:叙述学 英文名称:Narratology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时:32学时 学分: 2学分 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 《叙述学》是一门思考文学普遍问题的人文学科课程 ,叙述学以叙事作品(主要是小说)为研究对象,发掘小说的内在结构的规律,探求小说的形成因素,力图解释小说从文字、语言信息到艺术作品的奥秘。叙述学认为作品是一个完整自足的体系,有其独特的结构层次。如基本叙述单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功能层;描述人物活动及其分类的行动层;研究叙述人、作者和读者关系的叙述层。代表人物有罗兰·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通过学习,叙述学课主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度叙述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文学专业人才,包括学生的媒介素质、语言素质、形式素质、情感素质、想象素质、思想素质、研究素质。 英文简介 Narratology is a humanities course reflecting on the common problems of literature, and it mainly takes the specific principle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ual category, and the relevant scientific methods as its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philosophic methodology as the general guidance, to set forth the property,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literature from theoretical height and macroscopic vision, and meanwhile, dig the life experience, and value pursuit presented by literature; and then take specific works, writers, and literary phenomena as individual cases, to conduct certain universality generalization in the analysis of specific texts. Through the study,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can

叙事学源氏物语

从《源氏物语》的自由间接引语看隐蔽的叙事者声音 2012级文艺学李小雅学号:20120290 从叙事学的视角来剖析文本自由间接引语是隐蔽叙事者叙事声音的重要标识,隐蔽叙事者叙事声音的出现弥补了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叙事的缺陷。隐蔽叙事者叙事声音与小说人物声音的交织使得文本叙事更为巧妙,更有韵味、更为耐读。早在千余年前日本古典小说《源氏物语》已是充分使用了这一技巧,表现出作者紫氏部高超的叙事技艺。 叙事学(Narratology)日文为“物语论”或“物语学”。隐蔽叙述者的叙事声音是叙事学研究的难点,研究切入的角度可从语言学上研究它的表达特征,可以从文体学上研究它的表达效果,可以从文艺审美上研究叙事者的观点、见解、情,从以上三者的任何一个角度切入都可旁涉其二。首先,隐蔽叙述者的叙事声音在语言学上的表征是间接引语,“所谓的间接是指它们或多或少地使用了叙述者的表达方式,采用了叙述者为基准的人称(时态)”[1](222)。间接引语分为一般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自由间接言语),一般间接引语一般不能构成隐蔽的叙事声音,本文将主要研究自由间接引语。 一、《源氏物语》丰译本自由间接引语的文本分析 本文以《源氏物语》第四十卷《磨法使》中的自由间接引语为研究对象,选择该卷进行分析主要缘于:一,通过前面三十九卷六十余万言的讲述,主人公光源氏已时是五十二岁,步入人生暮年,感慨万分。源氏一生起伏跌宕,情事纷扰。特别是紫夫人过世后,情绪低落。《磨法使》卷之后虽还有三十余万言,但本卷的舞台是光源氏最后一回登台亮相,阴郁的气氛中主人公几多沉思低语,在对主人公沉思低语独白的描绘中又暗含了叙事人的观点、见解和情感。《磨法使》卷中有自由间接引语6处,以下随同文本的展开对自由间接引语的叙事功能逐一进行分析。 (1)春色渐深,庭前景色无异昔时。他并不惜春,但觉情绪异常不宁。一切见闻,无不使他伤心。这六条院似乎变成了另一个世界。他所向往的,只是鸟声也听不到的深山,道心与日俱增。棣棠花开满枝头,嫩黄悦目,源氏一看便流下泪来,只觉得触目伤心。[2](725) 春意正浓,园内百花齐放,正是赏花的好时节。与春意盎然的外部物镜相比,光源氏的内心异常悲伤,即便看到嫩黄悦目的棣棠,也是触目伤心。一明一暗,一喜一悲,隐蔽叙事者自由间接引语的叙事声音凸显出了二元世界。一处为鲜活光盈、一年伊始的新绿的春天;另一处则是存在于这一绚丽多彩的世界里的一颗可感知这一物理世界但又全然没有由景生情,被美景感动的忧郁沉闷、时时想出道脱俗的心。自由间接引语的使用增加了读者的同情感,因为言语行为的叙述主体的观察与视角已跳出了光源氏和他周边的世界,他从一个全知的角度来陈述,使得叙事声音更为客观公正。如果仅仅采用一般直接引语难以达到这一对比效果,其视角只能从光源氏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出发,以“悲”来统帅他理解的物理世界,光源氏眼中的棣棠花就不再是“嫩黄悦目”,而是“苍白无光”,他是以他的情感来读知这一世界的,或许在他视野中根本没有春天和棣棠。这样一来,直接引语的叙事手法就达不到日本文人们崇尚的“物哀”趣旨。对春天美丽景色的描绘使得文本看似温婉,实则在这柔婉手法的背后,隐蔽的叙事者用自由间接引语的描写手法将日本民族的“物哀”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他将美同消亡、同寂

叙事学

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Todorov,T.Grammaire du Décameron[M].Mouton:The Hague,1969.p69。 托多罗夫综合各家论述,借用语言学中的关键术语,对最小叙事单元、序列和文本进行了描述。他认为,叙事中的最小单位是一些基本命题,可以是表示行动元的命题,如:“X 是国王”,也可以是表示动作的命题,如“X娶了Y”。五个命题构成一个序列:表示初始平衡的命题——表示外力侵入的命题——表示失去平衡的命题——表示恢复平衡力量的命题——表示新平衡的命题。而序列按照嵌入、接续、交替等方式结合起来就构成完整的叙事文本。Selden,R.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Kentucky: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86.p60-61. 法国人类学家兼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L.Strauss)对神话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在浩如烟海的神话底下隐藏着某些永恒的普遍结构,任何特定的神话都可以被浓缩成这些结构,这就是叙事中所谓的“深层结构”,其中的变项是一些普遍的文化对立(如生/死、天堂/尘世等)和处于这些对立项之间的象征符号。在不同的文化中,这些深层结构将演变出具有不同价值的表层结构。Levi-Strauss,C.The structure study of myth[A].In Structural Anthropology[C].New York:Anchor,1955. 俄国形式主义者普罗普(Propp)依据对俄罗斯民间故事的研究,对事件的功能进行了明确分类,同时提出与这些功能相对应的人物类型。格雷马斯(Greimas)继承并发展了普罗普的分析模式。他将后者对民间故事的分析方法扩展到所有叙事,提出与行动相关的三对共六种“行动元”概念,即:与愿望、探求和目标相对应的主体和客体;与交流相对应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与辅助支持或阻碍相对应的帮助者和阻挠者。同时,格雷马斯压缩了普罗普提出的功能种类,并将它们归入三种序列结构:契约型结构、完成型结构和离合型结构。如契约型结构中,叙事可能采取两种模式来进行: 契约——违背契约——惩罚 缺乏契约(秩序)——重建契约(秩序) Selden,R.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Kentucky: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86.p59 并非所有叙事学者都认同上面的分析模式,比如布雷蒙(Bremond)认为格雷马斯关于叙事序列的分析不能囊括所有叙事现象。他在肯定普罗普的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叙事的基本序列由下列三个功能组合而成: 1)表示可能发生变化的功能;

(完整版)结构主义叙事学

第四讲结构主义叙事学 Narratology of Structualism 20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邹洪锦 概念 “叙事学”(Narratology )也称“叙述学”,是20 世纪60 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文学理论,由于受结构主义影响而产生的,所以前期又称“结构主义叙事学”。主要探讨作品内部的结构规律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叙事学诞生的标志是为巴黎出版的《交际》杂志1966 年第8 期,该期是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题的专刊,它通过一系列文章将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公诸于众。但“叙事学”一词直到1969 年方始见于托多洛夫所著的《〈十日谈〉语法》一书。 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懂小说,可以看其是否懂“叙事”:即能否区分“故事”与“叙事”,除了明白作品是“写什么”的之外,是否清楚它是“怎么写”出来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写。 目录 一、一般原则:“故事底下找故事” 二、普洛普:三十一个“功能”与七个“角色” 三、托多洛夫:叙事“句法”理论 四、格雷马斯:“行动元”与“符号矩形”理论 五、热奈特:“故事——叙事——叙述”理论 六、结语 一、一般原则:“故事底下找故事” 在结构主义者眼中,符号“说”什么可以不必注意,关键在于符号与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才具有意义的。英国当代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伊格尔顿说: “你可以把一首诗作为一个‘结构 '来考察,而将它的每一项目仍然作为本身就有一定意义的东西来对待……但是,仅当你主张,每个意象的意义完全取决于它与其它意象的关系时,你才成为一个合格的结构主义者。意象并不具有‘实体'的意义,而仅仅具有‘关系'的意义”。 举例 他以一篇小说为例阐释上述观点。小说情节如下: 一个男孩与父亲吵架后离家出走,他步行穿过树林,结果落进一个深坑。父亲出去寻找儿子。他也来到坑边,向下探望,由于黑暗看不见儿子。恰巧太阳升到当头,照亮坑底,使父亲救出儿子。高兴和解之后,他们一起回家。 非结构主义批评的解读: 社会学批评会认为这部作品反映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人际关系(代沟)之类的主题; 精神分析会认为作品体现了俄狄浦斯情结(“落入坑中”是象征求助母亲的子宫,或象征自我惩罚——阉割); 人道主义批评认为作品隐喻人类关系中的困境;也有人认为要从儿子”(sun)和太阳”(sun) 两个词的相似关系入手进行分析。 结构主义批评则以一种图表使小说呈现出一种程序: 儿子与父亲吵架——“低”反叛“高”:垂直轴上“高” /低”相对立。儿子穿行树林——“中”:水平轴上的运动 落入坑中——“低”:垂直轴上“低”占主导地位太阳升至头顶——“高”:垂直轴上“高”占主导地位阳光射入坑底——“高”对“底”的屈尊 父子和解——低与高恢复平衡

叙事学的英语英语

叙事学的英语英语 叙事学的英语表达研究 叙事学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故事的构成、叙述技巧以及叙述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在英语中,叙事学的相关术语和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一、叙事学基本概念 1.Narratology(叙事学):研究叙事文本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2.Narrative(叙述):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手段呈现故事的过程。 3.Narrator(叙述者):讲述故事的人或声音。 4.Narrative time(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之间的关系。 5.Narrative space(叙述空间):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背景。 二、叙述技巧 1.First-person narrative(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以“我”的身份讲述故事。 2.Third-person narrative(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 3.Omniscient narrative(全知叙述):叙述者了解故事中所有人物和事件。 4.Limited omniscient narrative(有限全知叙述):叙述者仅了解部分人物和事件的内心世界。 5.Stream of consciousness(意识流):模仿人物内心活动的叙述方式。

三、叙事学流派及代表人物 1.Russian Formalism(俄国形式主义):关注叙事文本的结构和形式。 代表人物:Viktor Shklovsky(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 2.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认为叙事文本具有一定的结构规律。 代表人物:Roland Barthes(罗兰·巴特) 3.Post-structuralism(后结构主义):反对结构主义,强调文本的多元解读。 代表人物:Jacques Derrida(雅克·德里达) 4.Cognitive narratology(认知叙事学):关注读者如何理解叙事文本。 代表人物:Monika Fludernik(莫妮卡·弗卢德尼克) 四、叙事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叙事学理论,学生可以更好地分析文本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借鉴不同的叙述技巧,丰富学生的写作表达。 3.促进跨文化交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叙事方式,增进对异域文化的理解。 总结:叙事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还能提高我们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浅析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519203333.html, 浅析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 作者:刘丽 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5期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经典叙事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尤其探讨了后经典叙事学的跨学科发展线路,和其认知学转向。 关键词: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跨学科 叙事学(narratology)简称叙述学,是在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影响下而产生的研究叙事的理论。它已经有50年的研究历史。叙事学一词是在1969年由托多洛夫(T·Todorov)提出的。但对叙事的讨论却与叙事本身一样古老,柏拉图(Plato)很早就对叙事要素进行了 mimesis(模仿)/diegesis(叙事)的切分,亚里斯多德也曾对“情节”(plot)进行过描述,他认为最好的情节应该“拥有一个开头、中间和结尾”(诗学,7.2)。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 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Russian Formal-ism)影响才得以正式 确立,它也被称为经典叙事学。 一后经典叙事学的认知转向 认知叙事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现在发展势头较为旺盛的后经典叙事学分支之一。认知叙事学将叙事学与认知科学相结合,以其特有的方式对叙事学在西方的复兴做出了贡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研究更加注重叙事的文类规约与认知工具作用、叙事者的叙事意图,叙事接受者的心理认同和知识结构等问题。认知转向目的在于克服经典叙事学理论中的局限性,同时,建立一个普遍性的理论模型,而不是以具体文本的性别、种族、意识形态阐释为目的。认知模式为叙事学同经验科学的紧密结合铺平了道路,并可能最终实现叙事学追求科学形象的最初理想。总的来看,叙事学的认知转向一方面表现在叙事学试图超越文本结构的研究和文本理解经验的研究,同时另一方面也表现在认知科学逐渐意识到人类的感知、记忆以及理解世界的故事化的本质。 逐渐走向综合性、吸收各学科理论的跨学科发展路线是叙事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如果说经典叙事学专注于描写形式,那么后经典叙事学则侧重于阐释意义。跨学科的叙事学以各种形式的文化文本作为考察对象,探讨叙事在保存记忆、身份构建、意义协同等方面所起的作用。通过描述叙事虚构世界和现实经验世界之间的关系,来考察人们如何感知叙事,如何使用叙事,以及叙事是如何记录和塑造人们的经验,和现实经验又是如何制约对虚构世界的认知等等。

叙事学与电影叙事学

1.什么是叙事学? 2.什么是电影叙事学? 3.用电影叙事学分析把握电影作品 答案 结构主义文论发展中的一个流派。西方有的学者也把它作为结构主义文论的一个主要 内容。叙事学的哲学、美学、方法论基础是结构主义的,叙事学注重动作、语序、深层结构、叙述文字等方面的研究,既反对心理学文论对人物心态的研究,也反对新批评派对作品进行单一的分析,它总是把文艺史上许多同类的作品串联起来,寻求其中共同的模式,对动作程序、叙述结构、传播影响、表层结构及其深层结构,对错综复杂的文艺现象进行层次分析、排列组合式的形态研究。这个学派在法国十分盛行,代表人物是阿尔都塞、托多罗夫、巴尔特、热奈特、格雷马斯等。不过,由于后来法国语义学文论的深入发展,批评学的日益流行,叙事学的研究盛况不复如初了。它自身的弱点也暴露得很充分:不能解决文艺叙事的创作规律,缺乏文艺创作和欣赏应有的创新精神和审美感受。 来源:西方现代艺术词典 中国叙事学的研究由于与国外最新研究模式缺乏有效呼应,其研究范式显得陈旧,研 究角度显得狭窄。叙事学( narratology) 是在结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叙事文本进行研究的理论。最早提出叙事学概念并认为这是一门有待建立的科学的人,是法国当 代著名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1966 年巴尔特发表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克洛德·布雷蒙发表的《叙事可能之逻辑》两篇论文和同年格雷 马斯出版的《结构主义语义学》一书,都可以视为当代叙事学的奠基之作。“叙事”一词为动宾结构,同时指涉讲述行为(叙)和所述对象(事);而“叙述”一词为并列结构,重复指涉讲述行为(叙+述)。“叙述”一词与“叙述者”紧密相联,宜指话语表达层,而“叙事”一词则更适合涵盖故事结构和话语表达这两个层面。当代叙事学于20世纪 60年代首先产生于结构主义发展势头强劲的法国,但很快就扩展到了其他国家。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将注意力投向文本的内部,着力探讨叙事作品的结构规律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关联。经典叙事学是20世纪形式主义文论这一大家族的成员。60年代至80年代,随着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迅速发展,对叙事作品结构规律和叙述技巧的研究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众多叙事学家的研究成果使叙事结构技巧的分析趋于科学化和系统化,并开拓了广度和深度,从而深化了对叙事作品的结构形态、运作规律、表达方式或审美特征的认识,提高了欣赏和评论叙事艺术的水平。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盛行的解构主义批评理论聚焦于意义的非确定性,对于结构主义批评理论采取了完全排斥的态度。80年代初以来,不少西方学者将注意力完全转向了文化意识形态分析,转向了作品之外的社会历史环境,将作品视为一种政治现象,将文学批评视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在这种“激

空间叙事学

空间叙事学 空间叙事学(Spatial Narratology)是一个涉及空间与 叙事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领域。它的出现与人们对于空间和位置在叙事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有着密切关系。空间与叙事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文学、影视、建筑等领域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讨论。本文将从空间概念、叙事理论与空间叙事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探寻空间叙事学的意义与方法。 一、空间概念与叙事理论 在理论层面上,空间与叙事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构建的关系。空间既是叙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同时,叙事也能够赋予空间以意义。空间的不同构成方式和形态对于叙事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为叙事提供背景、舞台和场景等等。 空间的概念是多元和复杂的,它可以是地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等等。不同的叙事方式和目的可能要求不同类型的空间。如同心理学家谢丽尔·赫克(Cheryl Herr)所言, 心理空间可以提供给叙事更深层次的意义,同时也能够让叙事更贴近于人的内心世界。 另外,叙事理论也为我们理解空间叙事提供了重要的框架。疆域理论(Territoriality Theory)认为,人的行动与空间 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关联,通过对空间的界定和控制,人们可以将空间变成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并通过空间的限制和扩展来激发叙事的发展。除此之外,能动性理论(Agency Theory)也将空间视为一种能动的实体,它能够与人物互动,对叙事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二、空间叙事的意义与方法 空间叙事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叙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空间能够赋予叙事以情感和感知的维度。人们对于空间的感知与情感经验会影响到他们对于叙事的理解和接受。空间作为一种情感载体,能够极大地丰富和深化叙事内容。 其次,空间叙事还能够为叙事赋予特定的主题和意义。不同的空间布局与组织方式可能会突出不同的主题,例如,城市空间可能与现代生活的匆忙和冷漠相联系,乡村空间则可能与宁静和传统价值观相关。通过对于空间的设计与控制,叙事者能够创造出独特而深刻的叙事体验。 在方法上,空间叙事的研究需要以多学科的视角进行。文学学、影视学、建筑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将增加我们对于空间叙事的理解和解读的深度。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为空间叙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如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真实与沉浸的空间体验,通过分析与研究这些虚拟空间的叙事方式和影响,我们可以深入探讨空间叙事的本质与机制。 三、案例分析与展望 空间叙事学的研究已经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建筑学为例,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形态,其自身所体现出的空间叙事特点在塑造人们对于环境的理解和体验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学与影视也常常通过对于空间的精心选择与安排,提供给叙事一个合适的背景和舞台。在未来,空间叙事学的研究将会更加多样化和深度化,它将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展现出更广阔的前景。 综上所述,空间叙事学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探讨了空间与叙事之间的关系。空间在叙事中的作用不能被忽视,它能够赋予叙事以情感和意义。空间叙事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叙事与空间的相互关联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不同学科的交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