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理论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叙事学:它是一门新兴学科,法国当代叙事学20是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与法国结构主义思潮双重影响下的产物,它与传统叙事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更加注重作品本文及其结构而不是作品的社会意义,注重叙事作品的共性而不是具体的艺术成就

5、叙述者的声音: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6、行动元与角色:指在叙事作品中,人物并非仅仅起“行动元”的作用,他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性和审美价值。叙事学中把人物性格的这种独特的审美性称为“角色”。

7、视角:是作品种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8、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与普通话语相比,抒情话语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表现功能,时常打破日常语言规范,既经济、精炼而又具有复杂化、陌生化的特征。

9、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10、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实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11、文学批评:是指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学活动。或,文学批评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一定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意识形态评价方式。

简答题:

一、比较散文和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散文:抒写真实感受,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抒写作家真实的现实感受和真实的生活境遇。

报告文学:纪实性,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

抒写真实感受。

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有感而发”。是作者自己对生活的真实体验的表达,也可以见出作者对于社会、人生、自然等等的真实的看法、见解,从散文中往往可以见出作者的个性、趣味、爱好,看到他的谈吐、风度乃至他的学识、修养。

纪实性

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

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一般来说,

报告文学要写真人真事,但不是任何真人

真事都能成为报告文学描写的对象。报告

文学要追踪事实,但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值

得它们去报告,而是要有所选择和提炼。

二、典型人物的丰富性表现的方式有那几

种?

①、“主辅式多侧面”地展示性格

这是指围绕主导性格多侧面地展示性格,

使主导性格表现更为丰满。

比如莎士比亚塑造的人物,普希金称之为

“是具有多种热情多种恶行的活生生的人

物”。有人把奥塞罗说成是轻信嫉妒的典

型,而实际上,轻信嫉妒只是奥塞罗性格

的主导方面,他还表现出多方面的性格特

点,他是勇敢而暴烈的武将,具有原始的生命活力,富于想象,充满热情,有纯洁

的心灵,有伟大的品格等等。

②、“集中式多层次”地展示性格;

这是指在同一种性格特征中,由于面对对象和人物关系不同而在不同层次显示其一以贯之的性格整体面貌。

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米欧,主要是写他对朱丽叶热烈的爱,这种爱渗透和支配着他的整个性格和情感,但是在表现这种热烈的爱时,又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物关系、不同层次展示他的热情和爱,以突出显示这种爱的品质和程度。他对父母和侍童的关系,为荣誉同提伯尔特的冲突和决斗,对僧侣的尊敬和信赖等等,都体现了这一点。这多层次的性格揭示,无疑更加突出地显示出其性格的丰富性和整一性。

③、“矛盾的、相反相成式”地展示性格; 这种方式是说典型性格塑造常常并非是同

质的,而是异质的,同一人物身上也会表

现出相反相成的性格特点。

曹禺说繁漪“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

不忍的恨,她拥有行为上许多的矛盾”,这

正说明典型人物创造的一个重要特点,即

典型人物性格常常交织着许多矛盾,他们

的性格表现常常是相反相成的。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和贾母,《水浒传》中的宋江

三、审美意象与典型、意境的比较

1侧重点不同。

2形象的重要性方面不同。象征意象的本质在于“意”,形象只不过是意义或理想的载体,形象并不就是它本身,而是另有所指。

如孙悟空、凤凰涅磐。但是在典型中,形

象本身就是他们自身,内在意义与外在形

象是吻合的,不可分的。如《红楼梦》中

的贾宝玉、林黛玉就是他们自身,独一无

二的这一个,意境也是如此。所描写的都

是实情实景,并无象征寓意,形象就是形

象本身。

3、在形象塑造的思维方式上存在不同。典型和意境的艺术思维方式都是从具象到具象,而象征意象的思维方式却是从抽象到

具象。

4、象征意象与典型、意境在形象形态上也是不同的。象征意象一般是一种荒诞的不

合常理、不合常形的“人心营构之象”,已经不以…逼真?为创造原则。而意境和典型的形象形态,一般需要与生活形态和自然形态

一致,即必须遵循“逼肖自然”的法则。四、文学形象的含义和特征?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形象是作家创造的,就带有作者的主观倾向,爱、恨、喜、怨、同情、遣责等。而形象的来源又有一定的客观依据,来源生活的种种材料,或人、或事、或物等,所以形象是作家根据自己的主观倾向,对客观材料进行的加工而形成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如阿Q。如祥林嫂。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致;可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它会使

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现实生活更加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作者与读者达成的一种默契。读者可以允许作者去虚构,去假定。因此,虚拟性和假定性就成了文学形象的前提性条件。

虚拟性和假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

这个限度,人们就会抱怨它不真实。所以,

文学形象的假定性,还必须与真实性结合

起来。就是说,要“合情合理”。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文学与科学认识对象的基本方式都是概括

科学概括虽然也从对个别事物的调查研究

入手,但在概括过程中要不断地摒弃个别,

使科学概括最后在抽象的、一般的领域中

运行。

文学形象作为艺术概括的方式,则始终不

摒弃个别,而且还要强化它、突出它、丰

富它,使个别成为独特的“这一个”;与此同

时,这个“个别”又与“一般”相联系、相结合, 把个别与一般化同步进行,最终达到个别

与一般相统一的境地。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形象与其他门类的艺术形象相比,既

有共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如具体可感的、概括的、能唤起美感的艺术世界,这

是所有艺术形象的共性。但是,由于文学

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因此

文学形象与其他艺术形象相比,就具有了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征。

五、叙事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1、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体的

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

人物、场景。这是传统叙事理论最关心的

问题。

2、叙述话语:在传统的叙事文学创作过程中,常常有意无意的假定与接受者之间有

一种默契,要求读者相信叙述的内容是真

实的。

3、叙述动作:在原始时期,先民对于一些自然社会的事件无法解释,不明白其中的因果联系,或者说是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能辨别真实与虚假想象,他们把头脑中想到的东西当作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记载下来,并相信那是真实发生的事。后来的叙事文学沿袭了这一心理传统。如我国唐代那些神奇荒诞的传奇故事,作者在最后往往说明自己是从何处得知,作品人物的近况如何,希望读者能把这些故事当作真实的事实来接受。

六、叙述视角的三种趋势?

①、叙述者比人物知道的多得多;

②、叙述者知道的和人物一样多;

③、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少。

(1)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作品不同的构成方式,同时也决定了接受者不同的感受

方式。

(2)“全知全能”(叙事者>人物)的叙述,

可以使阅读者感到轻松,只管看下去,叙

述者会把一切都告诉我们。

(3).“人物”叙述(叙述者=人物)可以使

阅读者共同进入角色,有一种身临其境的

真实感。

(4).“后视角”(叙述者<人物)的叙述,给人无穷的诱惑力,并给人极大的想象的空间,韵味十足。

七、文学批评有哪几种模式?

传统批评模式:

伦理道德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

审美批评。

现代批评模式:

心理学批评;

语言学批评;

文化批评。

八、文学批评研究与传统文化研究的区别。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它一般与政治、道德、法律、宗教等意识形态紧密相连,不能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而文化研究则是针对某一门学科,一类文化,它是与权力相联系;象征的就是一种权力,它倾向权力的一方。

1.与传统文学研究注重历史经典不同,文化研究注重研究当代文化;

2.与传统文学研究注重精英文化不同,文化研究注重大众文化,尤其是以影视为媒介的大众文化;

3.与传统文学研究注重主流文化不同,文化研究重视被主流文化排斥的边缘文化和亚文化,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阶级亚文化、女性文化以及被压迫民族的文化经验和文化身份;

4.与传统文学研究将自身封闭在象牙塔中不同,文化研究注意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关注文化中蕴涵的权力关系及其运作机制,如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5.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甚至反学科的态度与研究方法。

九、文学形象的三种高级形态

知(科学)—典型——写实性艺术形象的理想形态

情(艺术)—意境——抒情性艺术形象的理想形态

意(哲学)—象征意象—表意性艺术形象的理想形态

①典型,侧重于满足人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审美观点需要,它更能提供文学之镜,使人引以为鉴。

艺术典型通常称作典型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则称为文学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统称典型。

②象征意象,侧重于满足人们思考和幻想的需要,它更能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③意境,侧重于人类情感方面的审美需要,它更能陶冶人的性情,慰藉人的心灵。

文学理论重点

基本概念 1.文学活动:马克思认为文学是一种活动,文学活动包括文学创作和文学阅读。文学活动 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生活活动,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 2.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殊规律的科学。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是文 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文学活动论:马克思认为文学是一种活动,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活动, 我们称之为生活活动。 4.艺术生产论: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一种生产,这种生产只能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才能实现它 的价值。艺术生产属于精神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是精神产品,但它没有价值,却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5.艺术交往论:当代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 论。在他看来,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6.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 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7.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文学作为一种符号(语言)系统,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 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8.劳动说:是马克思提出来的,是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9.话语:是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10.审美意识形态: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11.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 样的性格内涵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的形象。 12.以人为本: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体现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最高价值和目的。坚持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1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1年,针对民族戏曲改革发展问题,毛泽东明确提出了“百 花齐放,推陈出新”。1956年提出了著名的“双百”方针。这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性方针。 14.艺术生产:是马克思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把艺术活动称作“艺术生产”,将其与科 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动一起列入精神生产的范畴。 15.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主要有两种解释,即模仿者活创造者。另一种是旁 观者或移情者。我们认为文学创造的主体即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16.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这个过程, 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文学创造中客体也使主体“客体化” 了。 17.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 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18.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造动机的驱动下,通过 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19.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的定义(狭义)]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文学接受]文学作品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但不能自己释放出来,作品的审美意义有待于读者的阅读。文学接受就是要使文学文本的潜在的审美意义得以实现。只有通过文学接受,文学作品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文学接受是文学文本的意义得以衍生的惟一环节。 [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泛指对文本的一切阐释,从新书的评介到系统的理论研究都包含在其中。狭义的文学批评是一种在鉴赏的基础上,运用某种理论对文学文本及其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阐释活动。 [文学欣赏]是一种积极接受。文学欣赏的积极性表现在,要求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注重感受、体验,要有与自身经验相关的感受、体认和想象。读者为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构成审美意象,实现对作品的理解并获得美感愉悦的精神活动。 [召唤结构]当代德国美学家伊瑟尔首先提出的一个接受美学的概念。文学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是表现性或描写性的,于是形成了非文学文本所没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空白,形成了文学文本所特有的结构特征,这就是“召唤结构”。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使文学文本具有了召唤和推动读者参与文学创造、开拓想象空间的可能。 [期待视野]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姚斯将其称为接受理论的“方法论顶梁柱”,是指文学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包括接受者从已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了解以及接受者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欣赏趣味等,它相当于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先在的“图式”。 [共鸣]通常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指由于读者的思想情感,或经历遭际,与作家表达的作品中人物所具有的相通或相似,从而受到深刻打动,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二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有不同的类型,大体上分为三种:语象(非描摹性);形象(描摹型);意象(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文学形象的特点: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符号性。 [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一直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创作动机]动机指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动力,即导致行为发生的主观意图。文学创作的动机是指促使创作欲望和创作行为发生的心理原动力。 [文学的审美性]是指艺术作品通过艺术想象,塑造艺术形象以表现人性情感。文学审美性表现:语言形式的美;以文为戏的自娱

文学理论重点

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3、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在西方,文学社会学的初坯可以追溯到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他在其社会学著作《新科学》中“发现了真正的荷马”并以古代希腊社会研究的成果来考察荷马及其史诗创作,从而开创了把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 5、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6、艺术生产:艺术生产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只有产品进入资本运作过程中,作家的劳动才是艺术生产。P14 7、艺术交往论: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这种交往行为理论对诗学的贡献,是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在他看来,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8、当代性: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在这一世纪,西方文论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这种发展大致上取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条路线。 9、“动物的生产时片面.....处处都在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这段话论证的是生命的美学意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0、德谟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说。 11、刘勰《文心雕龙》: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12、《尚书-尧典》:诗言志;《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13、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是作品的形式价值,是“文学性” 。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的东西,主要包括文学的语言、结构和形式。 14、俄国形式主义:著名的“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15、英美新批评:同样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代表人物兰塞姆还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 16、列宁在著名的论文《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的话,文学反映论的代表文献(还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7、伊瑟尔提出了“隐含的读者”的概念。利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加以召唤(召唤结构)作者在创作作品的同时,也在召唤作品的潜在读者或可能的读者。 18、英国人类学家佛雷泽在其代表作《金枝》中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19、谷鲁斯借鉴了文艺史上古老的模仿说,认为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 20、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从其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出发,认为文艺发展不过是作为世界原本的理念对文艺产生了不同作用而已。 21、加拿大原型批评家弗莱就以“循环”作为这一动因。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 22、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23、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首次提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鲁迅对此话的解释是: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的为一时而艺术的一派——《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4、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25、形象,这里指审美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体裁的概念 文学体裁是文学作品的具体存在样式,是由构建文学作品内容的方式、手段、语言和结构等因素有机综合而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的外显形式。文学体裁规定了文学作品的类别或类型,具有类型学的意义,故有些著作又把它叫做“文体”或“文类”。 文学体裁的特点 1、文学体裁具有稳固性 每一种文学体裁一旦形成并被约定俗成地加以运用,它就有一定的形式规范和基本原则被固定和继承下来,其中的核心元素会在它衰亡之前一直被保存。 (1)、体裁的形式规范和核心元素,具体表现为对作品内容构成、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的特殊要求。 (2)、体裁的适应性。体裁一旦定型,就具备较强的适应性,不同性质和不同时代的生活内容可以用同一个体裁去表现。 (3)、体裁的继承性,历代作家对它的继承和遵循。作家在创作中选取某种体裁时,体裁的形式规范就会作为一个“先在结构”发挥它的功能,影响作家的审美活动。 2、文学体裁具有变异性 所谓体裁的变异性,是指在体裁核心元素不变的前提下,其局部特征被修改、补充、丰富、扩展的特点。这里指的是同一体裁的变异性。 体裁变异性的表现之一是新元素渗入已有体裁中。 表现之二是新体裁的出现。 表现之三是旧体裁的消亡。 文学体裁的意义 体裁一旦定型,必将有某些稳定的因素和特征作为传统、惯例而主动地介入到文学活动中,对文学创作和鉴赏发生制约、指导功能。 第一,体裁对于创作具有限定和制约功能。 第二,体裁对于创作具有指导和示范功能。 第三,体裁对于欣赏具有预期和引导功能。 小说 小说比较普遍的分类是按照篇幅和容量,将小说分为四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又叫“小小说”、“袖珍小说”或“一分钟小说”,是指几十个字、几百个字到1000多字的小说。 文学形象 一、文学形象在文学活动中的位置 1、文学形象是文学活动的中心。 2、文学形象是文学作品的主体与核心 文学形象的内部结构 文学形象内部结构的四个层次 我们可以将文学形象分成语言、语象、具象与思想四个层面,四者构成文学形象的内部结构。 1、语言层 语言是文学形象的第一个层次。这一层面又可分为语音文字与语义两个小的层次。 语音文字下面是语义。文学形象主要是由语义建构的。 2、语象层 语象,就是一定长度的言语在其直接的感性显现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感性的生活断片。 首先是“生活断片”。作为从语言到形象之间的过渡的语象,自然也是生活的一种表现形态,

文学理论 考试 重点

1、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2、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3、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4、情感表现: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隐含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5、艺术形式: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是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是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它包括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 6、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a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b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主观的真实、诗艺性)诗艺即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 文学提供的“真实”都是被主观化、心灵化了的。艺术创造自由地把客观世界变成主体认识感悟情感与意志的对象物。 7、怎样理解文学中情感的价值和意义? 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可以从所谓的形象性问题上得到印证。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隐含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文学创造正是以这样的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并通过以审美情感诉诸人们的心灵和激发人们的情绪的方式,发挥着它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 情感评价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高尚品格与功利取向(利他的去向)就是善的价值追求。情感在文学中表现为诚挚的内在情态与外在的艺术呈现。8、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 答:“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他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的形式不断的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不断的认识他们的过程中把他们主观化、情感化、心灵化,久而久之,这些形式就成为人类情感与意识的较为固定的表现。因此,当人们从现实的具体事务身上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具有稳定性的审美对象时,尽管他们与自己曾经拥有的社会功利内容及目的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疏离状态,然而他们却由于能与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因而以人能给人们以“有意味”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情感上的交流。 9、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最基本特征)和逼真性。 10、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文学理论知识点

文学理论知识点 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一门学科,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探讨,以及对文学创作和阅读的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来揭示文学的内在规律和审美价值。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文学理论知识点。 一、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流派,它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进行分析和解读。形式主义认为,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形式和结构上,通过对作品内在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进行研究,可以揭示作品的审美特质和意义。 二、意象主义 意象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文学理论流派,它认为文学作品通过意象的运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意象主义将意象定义为通过感官形象直接传递作者情感的符号,通过对作品中的意象进行解读,可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三、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流派,它将文学作品视为一个符号系统,关注作品内部的结构和关系。结构主义认为,文本中的各个元素相互关联,彼此影响,通过对结构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揭示作品中的意义和思想。 四、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流派,它对现代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后现代主义强调抵制大众文化的侵袭,关注个体和主体的存在和表达,同时也质疑语言和意义的稳定性。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通常具有碎片化、多视角、自我反思等特点。 五、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性别分析和批判的一种文学理论方法。女性主义批评认为,在传统文学中,女性经常被边缘化和歧视,通过对作品中的性别角色和表述进行解读,可以揭示性别关系的权力结构和影响。 六、后殖民主义批评 后殖民主义批评是对殖民主义影响的文学理论分析和批判。后殖民主义批评认为,作品中的殖民经历和后殖民现实对文学创作和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作品中的殖民主题和文化冲突进行解读,可以揭示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七、读者反应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是以读者的阅读体验为出发点进行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读者反应批评强调读者的主观感受和理解,关注读者与作品的互动和对话。通过对读者的解读和评价进行分析,可以揭示作品对不同读者的影响和意义。 总结:

文学理论知识点

文学理论知识点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本质、价值、功能以及特定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的理论体系。它涉及文学的起源、发展、流派、风格等方面,是理解和研究文学作品的重要工具。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文学理论知识点。 一、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流派,强调文学作品的形式及其技巧手段的重要性。形式主义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来自于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注重作品的结构、节奏、语言运用等方面。该理论强调"诗以形式为本",认为艺术作品应该自成体系、独立于现实世界。 二、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思潮,强调意象与象征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象征主义认为文学作品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表面的表达,而是通过象征和暗示来传递深层的思想和情感。创作手法上,象征主义注重隐喻、比喻、意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起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流派,强调文学作品中的结构和系统性。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来自于这个结构的内在规律。该理论还关注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大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文学作品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四、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流派,强调对现代 性的批判和反思。后现代主义认为传统的理性和科学观念已经失去有 效性,文学作品应该拒绝单一的真理和固定的意义,追求多样性和语 言的自由性。该理论追求对话、游戏、互文等创作方式,注重对权威 和权力的质疑。 五、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是20世纪女性解放运动的产物,关注女性在文学作 品中的形象和地位。女性主义批评认为传统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性别歧 视和男性中心的倾向,呼吁关注女性的体验和诉求。该理论强调女性 的主观意识和独立性,提倡批判性地解读文学作品。 六、后殖民主义批评 后殖民主义批评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流派,关注被殖 民地及其后裔的文化、经验和身份认同。后殖民主义批评认为传统文 学作品中存在着对被殖民地文化的歧视和压制,呼吁关注被殖民地的 声音和权利。该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中的权力关系和身份政治。 总结: 本文介绍了几个常见的文学理论知识点,包括形式主义、象征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批评和后殖民主义批评。这些理论 为我们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在实际阅读和 研究中,我们可以结合不同的理论来综合分析文学作品,深入理解其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理论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叙事学:它是一门新兴学科,法国当代叙事学20是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与法国结构主义思潮双重影响下的产物,它与传统叙事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更加注重作品本文及其结构而不是作品的社会意义,注重叙事作品的共性而不是具体的艺术成就 5、叙述者的声音: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6、行动元与角色:指在叙事作品中,人物并非仅仅起“行动元”的作用,他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性和审美价值。叙事学中把人物性格的这种独特的审美性称为“角色”。 7、视角:是作品种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8、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与普通话语相比,抒情话语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表现功能,时常打破日常语言规范,既经济、精炼而又具有复杂化、陌生化的特征。 9、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10、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实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11、文学批评:是指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学活动。或,文学批评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一定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意识形态评价方式。 简答题: 一、比较散文和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散文:抒写真实感受,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抒写作家真实的现实感受和真实的生活境遇。 报告文学:纪实性,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 抒写真实感受。 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有感而发”。是作者自己对生活的真实体验的表达,也可以见出作者对于社会、人生、自然等等的真实的看法、见解,从散文中往往可以见出作者的个性、趣味、爱好,看到他的谈吐、风度乃至他的学识、修养。 纪实性 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 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一般来说, 报告文学要写真人真事,但不是任何真人 真事都能成为报告文学描写的对象。报告 文学要追踪事实,但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值 得它们去报告,而是要有所选择和提炼。 二、典型人物的丰富性表现的方式有那几 种? ①、“主辅式多侧面”地展示性格 这是指围绕主导性格多侧面地展示性格, 使主导性格表现更为丰满。 比如莎士比亚塑造的人物,普希金称之为 “是具有多种热情多种恶行的活生生的人 物”。有人把奥塞罗说成是轻信嫉妒的典 型,而实际上,轻信嫉妒只是奥塞罗性格 的主导方面,他还表现出多方面的性格特 点,他是勇敢而暴烈的武将,具有原始的 生命活力,富于想象,充满热情,有纯洁 的心灵,有伟大的品格等等。 ②、“集中式多层次”地展示性格; 这是指在同一种性格特征中,由于面对对 象和人物关系不同而在不同层次显示其一 以贯之的性格整体面貌。 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米欧,主要是写他对 朱丽叶热烈的爱,这种爱渗透和支配着他 的整个性格和情感,但是在表现这种热烈 的爱时,又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物关 系、不同层次展示他的热情和爱,以突出 显示这种爱的品质和程度。他对父母和侍 童的关系,为荣誉同提伯尔特的冲突和决 斗,对僧侣的尊敬和信赖等等,都体现了 这一点。这多层次的性格揭示,无疑更加 突出地显示出其性格的丰富性和整一性。 ③、“矛盾的、相反相成式”地展示性格; 这种方式是说典型性格塑造常常并非是同 质的,而是异质的,同一人物身上也会表 现出相反相成的性格特点。 曹禺说繁漪“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 不忍的恨,她拥有行为上许多的矛盾”,这 正说明典型人物创造的一个重要特点,即 典型人物性格常常交织着许多矛盾,他们 的性格表现常常是相反相成的。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和贾母,《水浒传》 中的宋江 三、审美意象与典型、意境的比较 1侧重点不同。 2形象的重要性方面不同。象征意象的本质 在于“意”,形象只不过是意义或理想的载 体,形象并不就是它本身,而是另有所指。 如孙悟空、凤凰涅磐。但是在典型中,形 象本身就是他们自身,内在意义与外在形 象是吻合的,不可分的。如《红楼梦》中 的贾宝玉、林黛玉就是他们自身,独一无 二的这一个,意境也是如此。所描写的都 是实情实景,并无象征寓意,形象就是形 象本身。 3、在形象塑造的思维方式上存在不同。典 型和意境的艺术思维方式都是从具象到具 象,而象征意象的思维方式却是从抽象到 具象。 4、象征意象与典型、意境在形象形态上也 是不同的。象征意象一般是一种荒诞的不 合常理、不合常形的“人心营构之象”,已经 不以…逼真?为创造原则。而意境和典型的形 象形态,一般需要与生活形态和自然形态 一致,即必须遵循“逼肖自然”的法则。 四、文学形象的含义和特征?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形象是作家创造的,就带有作者的主观倾 向,爱、恨、喜、怨、同情、遣责等。而 形象的来源又有一定的客观依据,来源生 活的种种材料,或人、或事、或物等,所 以形象是作家根据自己的主观倾向,对客 观材料进行的加工而形成的,是主观和客 观的统一。如阿Q。如祥林嫂。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 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 致;可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它会使 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现实生活更加 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作者与读 者达成的一种默契。读者可以允许作者去 虚构,去假定。因此,虚拟性和假定性就 成了文学形象的前提性条件。 虚拟性和假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 这个限度,人们就会抱怨它不真实。所以, 文学形象的假定性,还必须与真实性结合 起来。就是说,要“合情合理”。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文学与科学认识对象的基本方式都是概括 科学概括虽然也从对个别事物的调查研究 入手,但在概括过程中要不断地摒弃个别, 使科学概括最后在抽象的、一般的领域中 运行。 文学形象作为艺术概括的方式,则始终不 摒弃个别,而且还要强化它、突出它、丰 富它,使个别成为独特的“这一个”;与此同 时,这个“个别”又与“一般”相联系、相结合, 把个别与一般化同步进行,最终达到个别 与一般相统一的境地。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形象与其他门类的艺术形象相比,既 有共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如具体可感 的、概括的、能唤起美感的艺术世界,这 是所有艺术形象的共性。但是,由于文学 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 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因此 文学形象与其他艺术形象相比,就具有了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征。 五、叙事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1、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体的 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 人物、场景。这是传统叙事理论最关心的 问题。 2、叙述话语:在传统的叙事文学创作过程 中,常常有意无意的假定与接受者之间有 一种默契,要求读者相信叙述的内容是真 实的。 3、叙述动作:在原始时期,先民对于一些 自然社会的事件无法解释,不明白其中的 因果联系,或者说是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没 有达到能辨别真实与虚假想象,他们把头 脑中想到的东西当作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记 载下来,并相信那是真实发生的事。后来 的叙事文学沿袭了这一心理传统。如我国 唐代那些神奇荒诞的传奇故事,作者在最 后往往说明自己是从何处得知,作品人物 的近况如何,希望读者能把这些故事当作 真实的事实来接受。 六、叙述视角的三种趋势? ①、叙述者比人物知道的多得多; ②、叙述者知道的和人物一样多; ③、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少。 (1)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作品不同的构 成方式,同时也决定了接受者不同的感受 方式。 (2)“全知全能”(叙事者>人物)的叙述, 可以使阅读者感到轻松,只管看下去,叙 述者会把一切都告诉我们。 (3).“人物”叙述(叙述者=人物)可以使 阅读者共同进入角色,有一种身临其境的 真实感。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的关系: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1.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2.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3.至于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4.而作品,作为现实客观世界的“镜”与表现主观世界“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文学活动的发展的动力问题:社会风气说、你饿不循环说、文学因素的不同组合论 第四章 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 狭义文学: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一速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等艺术活动。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指文学的什么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总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自然和社会)形成的一种无功利、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话语: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文学属于意识形态话语。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话语蕴藉典范形态: 含蓄:指有限的语言中隐含似乎无限的意味,表达上“小”中蓄大,力求暗示。 含混: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语言蕴藏多重不确定的意味,偏重阐释上“一”中生多,同中含异。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七章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储备的主题特征 作家获取才来哦的途径不同,分为无意获取和实践获取大部分是直接通过记忆机制将外在的刺激、信息转化为可储存的兴奋符号摄入大脑之中的, 意外获取:包括书本获取,不仅表现在每天有意的接受特殊情境之中的强刺激,并把它们硬性的转化为有意义的符号存入大脑。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时创作的一进展的一个契机,是心灵的蓦然回首,像导火索,点燃了创作的整个过程。 艺术发现的心里特征: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的洞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次的心里内容。3.艺术发现肃然是对外在十五一种独特的把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理论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叙事学:它是一门新兴学科,法国当代叙事学20是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与法国结构主义思潮双重影响下的产物,它与传统叙事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更加注重作品本文及其结构而不是作品的社会意义,注重叙事作品的共性而不是具体的艺术成就 5、叙述者的声音: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6、行动元与角色:指在叙事作品中,人物并非仅仅起“行动元”的作用,他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性和审美价值。叙事学中把人物性格的这种独特的审美性称为“角色”。 7、视角:是作品种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8、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与普通话语相比,抒情话语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表现功能,时常打破日常语言规范,既经济、精炼而又具有复杂化、陌生化的特征。 9、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10、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实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11、文学批评:是指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学活动。或,文学批评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与一定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意识形态评价方式。 简答题: 一、比较散文和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散文:抒写真实感受,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抒写作家真实的现实感受和真实的生活境遇。 报告文学:纪实性,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 抒写真实感受。 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有感而发”。是作者自己对生活的真实体验的表达,也可以见出作者对于社会、人生、自然等等的真实的看法、见解,从散文中往往可以见出作者的个性、趣味、爱好,看到他的谈吐、风度乃至他的学识、修养。 纪实性

文学理论知识点总结

导言 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性和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文学活动是一个由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构成的多环节活动。 2.文学理论的性质 1)文学理论始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没有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没有具体的文学鉴赏实践,也就没有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正确与否,是否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关键要看其是否根植于文学活动的实践并经受了这个实践的考验) 2)文学理论在研究文学活动中,总要对文学的人文精神予以研究和评价。文学具有人文性,语作为研究和评价的文学理论,形成互动关系,文学的人文性不能不渗透进文学理论中,文学理论因此体现出浓郁的人文性 3)文学理论揭示的文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 3.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分支 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整体上分析、总结文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和规律。 4.马克主义文学理论的意义 (1)马克主义文学理论充分揭示了文学的本质(认为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 反映,是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2)马克主义文学理论为分析和考察文学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深刻阐明了文学的价值和功能。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高度肯定了人民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人民是文学 表现的主体,人民是文学服务的主体。) 5.文学“七论”(文学理论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 文学性质论、文学价值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批评论和文学发展论。 第一章 1.中国传统特色文学理论(P11) 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叶燮的《原诗》等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来源(P13) 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康德所实现的欧洲思想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即强调人在世界上的主体地位的思想给予充分的肯定 3、马克思称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美学家狄德罗的哲理小说《拉摩的侄儿》是一部无与伦比的杰作。 4、马克思写过幽默小说《斯科尔皮昂和非里克斯》,写过悲剧《乌兰內姆》。 5、恩格斯所写的《诗歌与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致斐·拉萨尔》、《致敏·考茨基》、《致玛·哈克奈斯》、《致保·恩斯特》等著作和书信,都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3.关于文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P16) 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基

文学理论知识点

文学理论知识点 一. 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1. 现实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事实的文学形态. 2. 理想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管理想的文学形态. 3. 象征型: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二. 文学的根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 1.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2.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表达,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三.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面:言语层、形象层、意蕴层 1. 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特征: 内指性、心里蕴含性、阻据性 2. 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 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特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 文学意蕴层: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届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四. 文学典型 1. 定义:作为了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 性格.一般乂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 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 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环绕着她的 典型环境的产物. 2)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作用.这种现象在无产阶级英雄典型那里

文学理论重点

一、各种学说:模仿说(文学对自然的模仿);感悟说(外界的变化引 起情绪的波动,用文字来抒发感情);实用说(文以载道);表现说(作者用文字表现自己);客观说(艾布拉姆斯,立足于文学谈文学) 二、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品、作家、读者 模仿说: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的反应,但是合理的想象和虚构是被允许并应该存在的;感悟说:文学是大自然或现实人生的各种境况,或社会矛盾促发作者而产生的反应;实用说:从功能角度出发,把文学视为一种教化的手段;表现说:文学本身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感情的共同体现; 客观说: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而排除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三、文学审美与文学虚构:1.作为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文学借助想象 表现了人类的愿望和期盼,构建艺术世界的材料虽然来自于现实生活,但是艺术虚构的目的却在于超越现实;2.艺术虚构的存在正是由文学的审美性决定的,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审美关系,是虚构和想象的基础,只有在审美语境中虚构和想象才能成为理想的表现,而不是个人欲望的幻想;3.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虚构使文学能够相当真实地描绘生活,又能在这种似乎客观的描述中显示主体的理想和追求,个性与情感

四、虚构与艺术真实:1.艺术真实不同于历史真实、科学真实,是一种 本质真实,具有诗意性。2.衡量艺术真实的三个测度:反映测度——看文学作品是否源于生活,是否符合社会逻辑;表现测度——创作是否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真挚的情感状态;心理测度——文学作品能否适应、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五、文学形象的分类:语象——指非描摹性的,但是能引起读者具体感 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所造成的“形象感”(如修辞手法造成的语象,如比喻、通感等,汉字象形特点本身带来的视觉化效果); 形象——专指描摹性的,能够引发读者视觉想象的形象(如人物形象的外部形象,例:少年闰土);意象——指为表现思想感情的形象 六、文学形象的特征:1.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 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他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动;2.文学形象具有心象性:人们在接受文学形象时的心理活动其实是一种和语言密切相关的表象运动;3.文学形象具有概括性:虽然文学形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但是它又必须包含着远远大于这种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使其既不脱离感性的形态,又能蕴涵着某种理性的因素;4.文学形象具有符号性:文学形象是具有蕴意的,只有追寻思考形象的蕴意所指,把形象作为一种表意符号来理解,才能把握形象和文本的意义 七、言意矛盾:类型一,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差异、 不对等,包括言丰意寡和言寡意丰两种情形;类型二,个性体验的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绪论 1、文学理论的定义:文学理论是现代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 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4、文学活动的定义:文学活动指以文学文本为中心展开的创作、阅读、批评、研究行为。 5、文学理论的作用:(文学理论的双重意义)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每 一个概念、范畴和命题,既具有理论认识的意义,为人们提供对文学的本 质特征和文学活动规律的科学知识,同时又具有实践方法的意义,可以指 导人们进行各种文学实践活动。(文学理论的三种功能)文学理论具有引 导创作的功能,文学理论具有指导欣赏的功能,文学理论是文学批评的科 学方法论。(简答题题型) 第一章文学本质特征 1、文学的语义分析:(广义)广义的文学,包括一切用文字书写或 印刷的语言作品和文献,故可称为文化学的文学观。(狭义)狭义的文学,是指借想象创造虚构的艺术世界以表现人性人情的语言的艺术作品,包括诗、小说、戏剧及美文,限制以美感作用为主的纯文学作品,故可称为审 美的或纯文学的文学观。(折中义)折中义的文学,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是既包括诗、小 说和戏剧等纯文学作品,又包括传记、书札、游记和史论等带有文学 性的非纯文学作品,二是专指介乎广义的泛文学和狭义的纯文学之间而具 有文学性或文学功能的文学现象。

2、文学本质研究的策略: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既要立足文学艺 术本身,又要把文学和文学活动置于社会结构和艺术文化体系中,在多维 视野中作多方面的系统考察,才能正确阐明文学的本体特征,从而为文学 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基础,遵循由一般性到特殊性再到个别性的逻辑学 顺序,从三方面进行逐层深入的研究(首先,在社会结构的分析中确定文 学的社会地位,揭示文学的社会特性;其次,在文学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 的比较中,阐明文学的审美特殊性;再次,在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学与历 史和新闻作品的比较中,论析文学的媒介特性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性。) 3、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种社会意识;文学具有社会意识的普遍属性和普遍功能。首先,社会生活是文学艺 术的本源,其次,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4、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 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浸染的状况。 5、文学的定义:文学是语言艺术,是以虚构的艺术形象创造性地表 现人性心理和时代精神的审美意识形式。 6、文学的特殊对象:“文,心学也。”就其对象的性质而言,文学 作为“人心学”或“人性学”,它所表现的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普遍心灵 或普遍人性;其二,就其对象的范围而言,文学作为“人心学”或“人性学”,它所表现的是有限的个体生命的百年情怀;其三,作为文学对象的 人性心理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双重属性(它是客观社会的,是具体历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