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四课 人间生活》教学反思3-湘美版

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四课 人间生活》教学反思3-湘美版

《人间生活》教学反思

本课是《人间生活》第一课时的内容,上好一节美术鉴赏课,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我一直在探索。

本课由于学生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较多,在教学时间上略显紧凑,以点带面,让学生体验隋唐五代、宋朝那段历史时期艺术家所表现的现实生活,由于高一年级学生美术欣赏基础不高,因此,教学中要着重在对两幅美术作品的欣赏上,拓展教材内容,挖掘学生易感兴趣的知识点,生动灵活的展开教学,善于抓住作品的鉴赏切入点、有主有次、以点带面,把作品放入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学生便会主动走入你的课堂。

本节课我紧抓住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教学、新课程要求的新方法,在教学中始终注重以各种方式(比如挖掘作品有趣的地方、有趣的问题、视频短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学生不但眼观耳听、而且手动:注重创设情景,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觉不是美术欣赏的旁观者,而是融入其中,是参与者。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以问题教学法,设置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交流,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

总体感觉,本人认为这堂课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 教材分析: 本讲教材以《捣练图》、《韩熙载夜宴图》和《清明上河图》为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表现世俗生活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课程学习,高一年学生了解一定的美术鉴赏方式,通过不同的鉴赏方式,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的理解,通过感悟式鉴赏方式使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展开丰富想象,用比较式鉴赏让学生更直观的与自己生活体验作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教学准备: 唐、宋有关日常生活的影视片断,相关网络搜索链接的查看与确认,图片、资料,课件制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美术在题材上开始关注世俗生活的时期,美术创作题材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2、让学生了解我国唐、宋两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所表达的社会观念有何差异。 3、让学生尝试利用互联网收集资料。 教学重点:1、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学会如何使用互联网搜索作品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1、美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及历史文献价值。 2、如何甄别、筛选搜索到的信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

一、创设情境,导入本课 (师)播放:白居易:长恨歌,伴奏:霓裳羽衣曲, (生)聆听…… (师)大唐帝国是中国古代史上光辉灿烂的一段时光,它曾经以自己绚丽光彩照耀了整个的世界。盛唐时期的中国,国富兵强,通过由国都长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丝绸之路,将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四海,世界各国的国君、使臣、客商、僧侣、学生、工匠、医生、胡姬纷至沓而来。他们一旦进入了大唐帝国的领土,看到那些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无不由衷的赞叹(摘自:百度百科)现世生活如此美好,唐代艺术家纷纷将目光由天上转到人间,用他们手中的画笔开始描绘美好的人间生活……。 设计说明:通过长恨歌、霓裳羽衣曲等唐代的经典,把学生带到大唐盛世,从而进入本课 【新授】 课题:人间生活(板书) 一、反映宫廷生活的人物画(板书) 1、唐代张萱:《捣练图》(板书) (师)介绍作品之前组织学生看视频: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汉唐乐府梨园教坊(捣练图)(2分钟) 提问:根据视频,讲一讲这幅画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与艺术特色。 (学)运用已掌握审美知识进行讲述。 思考回答(感悟式鉴赏方法): 1)这幅画描绘了什么人在做什么? 宫女在捣练、织修、熨烫 2)体现了唐朝人什么样的审美观念?衣着之华丽、开放,色彩之艳丽,体态之丰腴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上篇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第一课时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上篇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第一课时,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讲述《人间生活》(中国古代美术作品部分):教材例举了从唐代到宋代的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并分析了这些作品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本节课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讲述与思考、体验与探究、使学生真正认识理解画家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 能力目标: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美,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要点】 重点:美术作品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难点: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生活。 兴趣点:画家是怎样捕捉并表现精彩的生活。 二、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法、练习法等相结合。 综合运用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比较式鉴赏。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5分钟)准备 1、播放背景音乐《生活》。 2、出示字幕: 《美术鉴赏》上篇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第1课时 主讲:石门县第一中学欧文博 (二)、复习导入:(2分钟) 以古筝曲为背景音乐,多媒体课件(每幅6秒的速度)展示关于宗教方面的美术作品。并同步讲述: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宗教和政治因素的不断减弱,艺术家们开始把世俗生活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他们的灵感主要来自于现实社会中真实的生活场景,即描绘人间生活。板书课题:人间生活(第1课时) (三)、新课讲授(28分钟)创设情景: 1、播放影视片段《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局部(3分钟)(以启发式、谈话式)(3-4学生回答) (1)、看视频思考以下问题: 剧中讲述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剧中妇女的体型是胖还是瘦?她们穿戴的服饰有何特色?在你印象中这个朝代的社会状态是怎样的? (2)、学生思考回答:唐朝;比较暴露、领口低、颜色很鲜艳;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思想开放。 (3)、教师小结:通过简短视频了解到唐朝宫女服饰特点及社会状况。假如要你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唐代宫廷生活,你会画吗?有难度!那我们一起看看唐代宫廷画家是如何描绘的。提示同学们翻开课本第31页。

人间生活说课稿

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一课时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辉煌一美术历程》第四课《人间生活》第一课时。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学习世界美术历程的这一单元中,本课上承第三课《心灵的慰藉》,下启第五课《审美自律》。通过以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美术作品的分析研究,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美术的基本历史分期与阶段特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鉴赏方法。本节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当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世俗生活的时候,美术创作发生的新变化。(2)中国隋唐到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及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3、教学目标:根据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认识美术作品表现世俗生活的各种方式了解中国隋唐,王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认识美术作品表现世俗生活的直观性和历史意义。 ②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难点:美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历史文献价值 5、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学习,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感受力,对美术作品形式构成基本要素有初步了解,能欣赏一些具象和意象的美术作品,但是对于古代绘画的认识,对中国画意境美的理解还相当有限,应该在本课教学中逐步启发。 二、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影音文件、图例等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脱离宗教时代之后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艺术家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比较客观地记录各种生活现象。在教学

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学设计

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版本: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中国部分) 教材内容: 结合上节美术课《心灵的慰藉》的教学使得学生懂得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真正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阶段盛行的原因是因为战乱—“五胡乱华”。人在面临巨大的灾难面前非常容易信仰宗教,因为佛教所提出的“无常”观念去领悟人生中“苦”的真谛。 追根溯源,本课《人间生活》中大量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描绘自然是大时代大环境中的人们生活的安定所导致。生活中的“乐”的场景描绘相较于佛教教义对“苦”的领悟在现今高中生的生活经验中更为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把握。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地下艺术的画像砖、画像石亦或是陶俑对生活场景的描绘,让学生体会到汉朝墓葬艺术中人们希望把生活中的“乐”继续带入到另一个世界;作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的描绘,在绘画文本上将生活的“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典型为侍女画题材的盛行,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五代顾闳中描绘韩熙载夜半歌舞狂欢之景的《韩熙载夜宴图》;另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基于前几节课对美术作品政治、宗教功能性的了解,从美术作品文化宣化功能的强调到这堂课进入“人间生活”这一主题,单就绘画内容而言,因其接近生活常态学生能够更有体会性;但是对于绘画的形式感而言,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多幅叙事性的绘画文本,多采用长卷形式。学生对于中国所独有的长卷绘画形式的陌生;对于古代文人与学生现今阅读习惯的不同;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从长卷形式的陌生感着手去看世俗的绘画内容,去品古代世俗生活的意趣,去悟长卷的形式构图同绘画内容的散点透视设置的统一。试图一改学生用惯用的西方的焦点透视去地辨认绘画人物的叙事性。我认为后者情况---学生习惯性“看图说话”的方式去“鉴赏”美术作品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这样的习惯使得学生在鉴赏形式感很强的绘画作品时带有极大的困惑乃至存在“失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尺幅相仿的白纸长卷等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仕女画及风俗画的代表作及代表画家;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模拟、交流诸多方法,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形式与内容结合创作的。

【教案】人间生活+教学设计-高中美术湘美版(2019)美术鉴赏

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 《人间生活》 一、教学目标 【图像识别】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和风俗画作品 【美术表现】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 【文化理解】感受中国的美,热爱中国传统艺术,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以及这些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历史文献价值。 【难点】画家表现世俗生活的绘画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社会学式鉴赏法、提问法等。 四、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实物等。 五、教学过程1- 《捣练图》-10分钟 (一) 图片+实物的导入 通过图片的展示,总结出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画作内容从绘制宗教文化以及政治文化开始转向绘制世俗生活。而这些画家他们绘画的灵感主要来自于现实社会中真实的生活场景,即描绘人间生活,展示百子闹春人物盖罐互动以此揭示课题,书写板书—人间生活、捣练图等。 (二)图像识别 播放《捣练图》图片以及影视片段《唐宫夜宴》的片段,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以及视频内容如何表现唐朝女性的雍容华贵和美艳风姿,《捣练图》是中国唐代名画,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系盛唐时的一幅重要的风俗画,对后世绘画风格有重大影响,是唐代仕女画中取材较为别致的作品,系唐代画家张萱之作。

(三)美术表现 1.教师展示《捣练图》引导学生鉴赏并思考: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内容?一共可以分为几部分?艺术家如何描绘生活中的情趣?贵族体现在哪里? 教师总结:此图描绘了唐代贵族妇女在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淘气的小女孩因为个子不够高,干脆钻到娟的下面向上看,尽显顽皮可爱。高耸的发鬓、华丽的服饰等。 课程拓展:唐三彩的美学 教学过程2- 《韩熙载夜宴图》-10分钟 (一) 图片的导入 通过图片的展示,介绍作品如实地再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历史情景,细致地描绘了宴会上弹丝吹竹、清歌艳舞、主客揉杂、调笑欢乐的热闹场面,又深入地刻划了主人公超脱不羁、沉郁寡欢的复杂性格。书写板书—韩熙载夜宴图。 (二) 图像识别 播放《韩熙载夜宴图》图片介绍作品的艺术水平高超。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不同物象的笔墨运用又富有变化,尤其敷色更见丰富、和谐,仕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鲜明对照。几案坐榻等深黑色家具沉厚古雅,仕女裙衫、帘幕、帐幔、枕席上的图案又绚烂多采。不同色彩对比参差,交相辉映,使整体色调艳而不俗,绚中出素,呈现出高雅、素馨的格调。 (三)美术的表现 1.教师展示《韩熙载夜宴图》引导学生鉴赏并思考: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内容?一共可以分为几部分? 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进行回答,共分为5部。 教师总结:南唐后主李煜让画家去窥探大臣的生活,以了解大臣的为人。整幅画采用了我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用屏风为间隔。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叙事诗般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景。 教师继续总结,画家是通过细心观察才能画出如此逼真又富有生活情趣的画作。 (四)文化的理解

高中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4课 人间生活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教案纸 课题: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变革影响艺术家们关注世俗生活,直接导致他们的美术创作发生了新的变化。 2、让学生理解中国隋唐到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及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3、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多种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懂得运用多种鉴赏方法以书面、口头、表演等语言描述、分析和动态演绎、评价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怎样表现世俗生活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情境导入、设问存疑、自主讨论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目标引领自主探究 1、播放古典音乐,创设情境、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2、图表展示:青铜器-石雕-陶俑-金字塔-雕塑等 大家回忆前课学习的内容,可能会感觉到,美术作品主要是在为宗教信 仰和统治者服务,比如:金字塔、神庙建筑、石窟雕塑造像、墩煌艺术 等。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因素逐渐减弱,艺术家开始把他们的目光 投向现实生活,开始在意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美术 也自然的从表现宗教性题材转而描绘日常的生活、自己的情感,比较真 实地记录各种生活现象即描绘人间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人间生活》这一课。 3、视频唐人生活(注意对照表格进行讨论) 表格:填表(唐朝的故事) 服饰特点体型款式色彩头饰丰腴 领口 低、 长裙 华丽花 生活观念生活观念比较开放、经济繁荣、生活安定,反映了唐代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向后人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古代社会生活。 备注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绘画所 表现的隋唐宋时期,了解一下 当时人的真实的人间生 活。。。。 观看图表,体会美术 作品表现内容的演 变; 思考1、欣赏一组图 片,注意它们在表现 内容上有一些怎样 的共同点?宗教、统 治者、王权等 思考2、这些图片所 反映的内容是不是 表现了当时的社会 现实,反映了当时人 的真实生活写照? 不是 观看视频; 思考: 1、剧中讲述的是什 么朝代的故事? 2、剧中妇女的体型 是胖还是瘦? 3、她们穿戴的服饰 有何特色?(分小 组,讨论完成表格, 展示本小组最具代 表性成果。)

高中美术_美术作品与美术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审美自律——(中国部分)》教学详案山东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选修)自拟课题 一、课标分析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了美术鉴赏学习模块的学习目标:(1)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会对美术现象作出判断。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解与尊重多元文化。(2)了解中外美术发生发展的基本轨迹,获得相关的美术知识;了解美术在不同区域的文化含义、历史变迁和风格特征;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3)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的有关信息;采用多种方法、多种角度探索与美术相关联的问题;学习以多种手段表达自己对美术的思考,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也对本课内容教学提出了要求: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审美自律这一概念的内涵,并且了解这一趋势在美术领域的反映,对艺术家的创作又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和艺术家的个性、情绪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对作品的重要影响。主要运用比较鉴赏法,使学生通过直观的认识来把握教材内容。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解了艺术家不同的审美情趣导致了表现个性的不同 表现方式,艺术家在创作上开始表现自己的真实想法,本课起到了总

领的作用,讲述的是艺术家的创作不再围绕宗教信仰而展开,开始慢慢转向描绘人间生活本生,表现日常劳作、熟悉的生活、真切的喜怒哀乐以及那些稍纵即逝的时刻。从传统到现代,艺术家们不再传统的去表现作品,在美术作品表现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很强的个性。 三、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了小学与初中丰富的学习内容后对美术有了较为扎实的绘画基础与理论知识。此时的学生对中国书法和古代山水画几经有所了解,能够进行一定的鉴赏。但是面对传统艺术的精髓,所掌握的知识还是杯水车薪。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中国绘画艺术的内涵,所以教学过程要简单易懂。 四、课时设计 一课时(40分钟) 五、教学策略 提问法、讲授法、观察法、诱导法、比较法、呈示法 六、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审美自律在中国书法和文人画中的体现。 2.难点:中国的书法和文人画的主要观念 七、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审美自律”的内涵,即艺术家对个人风格的追求。 2.过程与方法:掌握中国书法和文人画的一些主要观念和发展线

第四课-人间生活-教案

第四课人间生活 【教学目标】 懂得运用多种鉴赏方法以书面、口头等语言描述、分析、评价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PowerPoint美术鉴赏课件唐宋生活相关的电影片断合适的乐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前面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可能会感觉到,美术主要是在为宗教和政治信仰服务,比如: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金字塔、墩煌壁画等。确实,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绘画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宗教和政治服务。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和政治的威权逐渐减弱,人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己,开始在意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美术也自然的从表现神逐渐转向描绘日常的生活、自己的情感,即描绘人间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人间生活》这一课,看看中国古代的画家是怎样表现他们眼中的现实生活的,请大家翻开课本第37页(课件出示课题《人间生活》)。 出示课题:人间生活 二、新授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佛教美术最为兴盛的时期,除此之外,这时也出现了一些表现贵族生活的美术作品,其中最典型的题材是“仕女画”,它们不再以对女子进行道德教化为目的,而是专门描绘宫廷妇女的日常生活。

宫中生活 (一)欣赏《捣练图》出示课件 1.通过欣赏这幅画阅读课文中31页内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从形式上鉴赏) (1)从内容上:这幅画描写的是什么内容?唐朝宫女在捣练、织补、熨烫的生活场景。 (2)从工具材料上:这幅画用的什么材料?绢本设色 (3)从构图上来看:几个场景是独立的还是相互有联系?通过画面上的哪部分来联系的? (4)从人物的装束体态和动态上:根据你的理解,表现了唐人对对妇女是什么样的审美?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相类似的动作?举例说明。丰腴肥胖之美。有。 (5)从整体来说:这幅画体现了什么样的社会观念?通过装束来看,唐代人的生活观念以及对女性的态度都是比较开放的。服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和服。 2.出示局部幻灯片深入欣赏每个部分,想像一下重点部分的人物心理或是神态。并请5位同学模仿熨烫部分。 3、教师总结:画家十分注重构图的技巧,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主要细节有:捣练部分四个妇女的朝向各不相同;左边那位妇女传神的挽袖动态;熨烫部分左侧妇女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仰;中间熨烫妇女专注的神态;几个小孩的穿插,以及扇火小孩因怕热而回头等动作。这些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使互相对称的构图不致呆板。 (二)比较欣赏五代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和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1.教师出示课件通过欣赏学生完成以下表格

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画中较有代表性的风俗画、人物画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名作,掌握画作的艺术特色,学会鉴赏画作并体会画家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的美,热爱中国传统艺术,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人物画、风俗画的艺术特色。 【难点】画家表现世俗生活的绘画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比较鉴赏法、提问法等。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通过图片的展示,总结出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画作内容从绘制宗教文化以及政治文化开始转向绘制世俗生活。而这些画家他们绘画的灵感主要来自于现实社会中真实的生活场景,即描绘人间生活。以此揭示课题,书写板书-人间生活。 (二)直观感知 播放影视片段《武则天》的片段,并提出问题:武则天是哪个时代的人物?剧中哪个时代的人物体形和服饰都是什么样的? 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出:唐朝、微胖、服饰颜色艳丽。 (三)形式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画作并提出问题,《捣练图》共描绘了几个场景?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进行回答出,画作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教师总结:捣练、织修、熨烫。 2.教师引导学生继续鉴赏《捣练图》并提问:画作中哪里最富有生活情趣?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图中小孩屈身来回穿梭于白绢下很有趣。 教师总结:这个细节非常真实和生动,是画家对生活细心观察善于表现的结果。 3.教师展示《韩熙载夜宴图》引导学生鉴赏并思考: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内容?一共可以分为几部分?

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进行回答,共分为5部。 教师总结:南唐后主李煜让画家去窥探大臣的生活,以了解大臣的为人。整幅画采用了我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用屏风为间隔。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叙事诗般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景。 教师继续总结,画家是通过细心观察才能画出如此逼真又富有生活情趣的画作。 (四)总结领悟 教师总结:艺术源于生活,画家只有通过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生活并且热爱生活,才创作出这些精彩的画作。 (五)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也要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 布置作业:假如你以“元旦晚会”为题,画一幅画,你会表现什么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人间生活》民间美术鉴赏教案

《人间生活》民间美术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和风俗画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这些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历史文献价值。 3、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的生活。 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脱离宗教时代之后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并理解促进艺术家创作这些作品的社会观念是什么,以及这些作品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活有什么帮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美术主要是为了宗教和政治信仰服务,比如: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金字塔、《女史箴图》、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佛本生故事》等(图片展示),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人类脱

离宗教时代之后,艺术家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开始关注自己的真实生活现象,美术也自然转变为描绘人们的日常生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课本的第四课《人间生活》,了解一下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时期的画家所描绘的他们眼中的真实生活。(板书“人间生活”) 二、讲授新课: 其实早期的美术作品中并非没有表现人间生活的情景,汉代的画像砖石上就保留着很多生动的生活劳作场面,但他们不是为生人而修建的。 如:东汉《戈射、收获画像砖拓本》 南宋大足石窟雕塑《养鸡女》 而真正把人间生活作为美术创作题材的美术作品在我国主要开始于隋唐时期,在西方则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我们分别来学习一下。 <一>、隋唐时期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佛教美术最为兴盛的时期,除此之外,这时也开始出现一些表现贵族生活的美术作品,其中最为典型的题材是“仕女画”,它们不再以对女子进行道德教化为目的,而是专门描绘宫廷妇女的日常生活。 欣赏唐代张萱的《捣练图》(仕女生活) (作品介绍):盛唐之际,最负盛名的贵族人物、仕女画家当推张萱,他特别擅长画女性和婴儿,所做人物雍容华贵,形成“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在美术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湘美版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案及教学反思

湘美版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案及教学反思Part 1 教案设计 1.1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了解赵无极的绘画风格和其作品《人间生活》; •理解画面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掌握色彩组合和造型处理等抽象元素的鉴赏方法;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美术素养。 1.2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 •赵无极的艺术生涯和画风特点; •《人间生活》的主题、情感和构图特点; •色彩和造型的鉴赏方法。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理解画面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掌握色彩组合和造型处理等抽象元素的鉴赏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色彩和造型的鉴赏方法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美术素养。 1.4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

•讲授和演示:通过介绍赵无极的艺术生涯、展示 《人间生活》的图片、分析画面构图等手段,让学生了解 和理解作品; •引导和讨论:通过提问、回答、互动等方式,让学 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合作学习; •实践和创作: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进行作品分析和创作实践,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1.5 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1.课前导入:通过展示赵无极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兴 趣和好奇心。 2.讲授艺术家和作品:通过介绍赵无极的艺术生涯、 展示《人间生活》的图片、分析画面构图等手段,让学生 了解和理解作品。 3.引导分析画面:通过提问、回答、互动等方式,让 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色彩、线条、构图等抽象元素。 4.美术鉴赏讨论:通过小组或全组讨论,让学生分享 自己的鉴赏体验和思考。 5.作品创作实践: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 识进行作品分析和创作实践,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6.总结评价:通过课后小结和教师评价,让学生对本 节课的学习成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反思。 Part 2 教学反思 2.1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化: 1.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了讲授、引导和实践等教学 方法,让学生在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和实践。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 2、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一年级数学试卷doc性作品与艺术成就;从中体会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之间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艺术分析,启发学生理解大型广场雕塑与室内小型雕塑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材质的作品对雕塑语言的不同运用。 2、古代随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影响,现在社会上仍有以纸人、冥币等随葬的封建迷信活动,启发学生对此有批判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唐三彩属于什么?兵马俑你了解多少? 二、新课 1、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雕塑有什么样的重大发现? 欣赏视频:三星堆 2、讨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兵马俑有什么样的特点?

3、引导学生比较霍去病墓石刻群,指名鉴赏。 简介: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北的梁山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墓石刻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过了以前的陵墓石刻,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和线雕。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组合基本固定,按性质不同,可分6类:1、狮子;2、石人石马和马夫;3、翼兽化学工业出版社电话和北门六马;④ “蕃酋”像;⑤华表;⑥碑石、无字碑和述圣记碑。 4、欣赏汉、唐俑。唐三彩是唐代低温铅釉陶器。胎料多为白色瓷土,先以1 150 ℃左右的温度素烧,施釉后再以900℃烧成。创始于初唐,繁荣在盛唐。为丧葬明器,其流行同厚葬之风有关。 你最喜欢哪件作品? 重点:击鼓说唱俑:东汉时期,陶俑继续流行于中原和关中一带,造型较西汉时期更为生动。洛阳东汉墓中多出土各种庖厨、侍仆和乐舞百戏俑,特别是乐舞百戏俑,形体较小,但是姿态传神,舞姿优美,是生动的古代雕塑艺术精品。形象极为生动。 总结:地上纪念性雕塑高一物理教案、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 三、布置课外思考: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它们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篇二」

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课教案集

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课教案集 什么是美术作品? 本课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和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同时,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难点则在于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的重要意义。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和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三个层面。 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从形式美的法则入手,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调整、删除。 美术作品是什么?

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门类。美术的特点是与音乐文学相比较,具有独创性、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的性质。 形式美是指艺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形式应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有独立审美意味。形式美法则包括多样与统一、对立与和谐、比例与尺度等。 通过研究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审美观念和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同时,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从而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感知古埃及美术的多方面辉煌成就,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初步了解美术的起源和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以便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鉴赏。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了解古埃及美术的原始作用,深刻理解早期美术的服务对象以及发展到现在的功用。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

2023最新-高中美术鉴赏教案优秀10篇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优秀10篇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下面是整理的10篇《高中美术鉴赏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 版本: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中国部分) 教材内容: 结合上节美术课《心灵的慰藉》的教学使得学生懂得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真正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阶段盛行的原因是因为战乱—“五胡乱华”。人在面临巨大的灾难面前非常容易信仰宗教,因为佛教所提出的“无常”观念去领悟人生中“苦”的真谛。 追根溯源,本课《人间生活》中大量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描绘自然是大时代大环境中的人们生活的安定所导致。生活中的“乐”的场景描绘相较于佛教教义对“苦”的领悟在现今高中生的生活经验中更为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把握。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地下艺术的画像砖、画像石亦或是陶俑对生活场景的描绘,让学生体会到汉朝墓葬艺术中人们希望把生活中的“乐”继续带入到另一个世界;作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的描绘,在绘画文本上将生活的“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典型为侍女画题材的盛行,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五代顾闳中描绘韩熙载夜半歌舞狂欢之景的《韩熙载夜宴图》;另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基于前几节课对美术作品政治、宗教功能性的了解,从美术作品文化宣化功能的强调到这堂课进入“人间生活”这一主题,单就绘画内容而言,因其接近生活常态学生能够更有体会性;但是对于绘画的形式感而言,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多幅叙事性的绘画文本,多采用长卷形式。学生对于中国所独有的长卷绘画形式的陌生;对于古代文人与学生现今阅读习惯的不同;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从长卷形式的陌生感着手去看世俗的绘画内容,去品古代世俗生活的意趣,去悟长卷的形式构图同绘画内容的散点透视设置的统一。试图一改学生用惯用的西方的焦点透视去地辨认绘画人物的叙事性。我认为后者情况———学生习惯性“看图说话”的方式去“鉴赏”美术作品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这样的习惯使得学生在鉴赏形式感很强的绘画作品时带有极大的困惑乃至存在“失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幅相仿的白纸长卷等。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仕女画及风俗画的代表作及代表画家;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模拟、交流诸多方法,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形式与内容结合创作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俗内容的绘画作品文化感的认同及理解;在积极参与的心态中去体验和深刻地理解美术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喜爱;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俗题材长卷构图形式。 难点:绘画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反思3篇高中美术教学总结与反思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反思3篇高中美术教学总 结与反思 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反思3篇高中美术教学总结与反思,供大家参阅。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反思1 高中美术教学以欣赏为主线,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说采用的方法有别于其他学科。高中的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而艺术课也不是高考项目,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取决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要先抓住学生的心,学生接受我了,自然也就接受了我的课。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十分重要。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不论是具体还是抽象都是美术家精心的构思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按照自己和时代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同时,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敝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要求和体现美术作

品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和秦俑所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崇高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理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识等,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深刻理解,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 艺术课是最让人心动的一门学科,它让学生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轻松地接收一些本学科外的知识。可是艺术课尤其是美术,单一的欣赏内容,过分的知识化、理性化,学生的热情不会坚持很久,部分学生或者浮躁,或者我行我素。于是,一堂艺术课就成了尴尬的自习课或休闲课。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那单一的,枯燥的美术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学生。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来设计美术课堂的教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良好的情绪中通过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方法等不断获取新知识。比如说《新的实验》这一课,关于电子科技所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对于我们现在的90后学生来说早已不稀奇了,为了调动学生的上课胃口,我把这部分的内容改为另一种对于学生来说很稀奇的艺术——行为艺术,达到了我预期中的效果,学生都很感兴趣,听的也特别认真。 此外,我的课力求在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想要达到这个目的,课堂情况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应变了,比如说:我所带的高一年有七个班级,每个班的

湘版美术鉴赏教学计划(最新)

湘版美术鉴赏教学计划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高中新课程的不断深入,美术课堂已发生了综合性的变化。本学期我主要负责高中美术的课程教学,现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结合美术学科特点,本着以贯彻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情况分析: 美术鉴赏(高一)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内容系列,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从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中学会感受艺术的语言美。2)、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种类和形式。3)、掌握外国绘画的各个时期和各时期一些著名的画家及其作品。 2、理解目标: 1)、学会分析一些优秀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2)、能够说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3)、理解和体会部分艺术作品的特征和艺术语言。 三、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尝试 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 1、鉴赏中外优秀的传统美术作品、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近现代美术作品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美术作品。2、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3、用美术术语描述以及通过造型、表演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4、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收集与美术相关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并运用于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