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诊疗,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诊疗,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诊疗,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不想错过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杜志刚教授帮你全面了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

稍微动一下就开始看东西天旋地转,这是神经内科医生经常见到的症状——眩晕。

有很大一部分眩晕症状是由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引起的,关于这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临床上的你了解了吗?这次,小编整理了《医生站》上关于BPPV诊治的课程,由北京市地坛医院杜志刚教授讲授,大家快来了解一下!一

流行病学调查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最常见类型的眩晕,属于周围性眩晕,发病率约1/10000人群(有的文献是千分之二到千分之八),占眩晕18%(有的文献是1/3),占外周性眩晕50%;男:女=1:2—3, 50-60岁女性多见;与年龄因素有关,50岁以上病人占总人数的50%。其次常见的是心因性头晕,前庭性偏头痛。

BPPV的临床类型

PC-BPPV最常见,HC-BPPV次之,SC-BPPV最少。

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这是由于半规管的解剖不同所致。在站立位,后半规管位于整个前庭的后下位置,耳石移动时比较容易落入前庭的后面和基底,即后半规管所在。而上半规管的后臂直接与总脚和前庭相连,使得上半规管的耳石多可自行排出,故上半规管BPPV 很少发生。

BPPV临床表现

•有一定的诱发头位或体位,头向受累侧耳活动头位时发作;

•诱发头位或体位:坐起、躺卧、左右翻身、仰头、低头、弯腰、直腰、俯身、左右转头、头偏一侧。多发生于一种头位,少数可发生一个以上的头位。

•短暂发作,处于诱发体位时一般3-6s后出现眼震,持续数秒至数十秒;

•受累半规管可互相转换,多发生于手法复位后,少数为自发性转换;

•眼震为旋转性或水平旋转性,具易疲劳性。

•呈良性、自限性,一般持续数周或数月后可自行缓解,但可复发;

•有些病人唯一体征是体位试验阳性。

•三个月不愈或丧失劳动力为顽固性,有时持续数年;单纯该病不引起听力下降。

BPPV 的眩晕特点

BPPV典型的眼震表现特点

发病部位眼震诱发体位

左水平半规管左向水平眼震左侧卧位

右水平半规管右向水平眼震右侧卧位

左后半规管顺时针眼震后120°左45°

右后半规管逆时针眼震后120°右45°

左上半规管顺时针眼震后120°右45°

右上半规管逆时针眼震后120°左45°•后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受试耳向下时出现背地性扭转性眼震(以眼球上极为标志),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嵴帽结石症持续时间>1min。

•水平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双侧变位检查均可诱发向受试耳的水平眼震,以向患侧明显(管结石);双侧变位检查均可诱发向对

侧耳的水平眼震,以向患侧明显(嵴帽结石),眼震的持续时间数秒──数分钟不等;

•上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患耳向下时出现垂直向地性扭转性眼震,回到座位时眼震逆转。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嵴帽结石症持续时间>1min。(2006年9月全国听力和前庭医药学专题学术会议讨论)

不同BPPV的诊断与鉴别

表现P-BPPV S-BPPV H-BPPV

诱发体位变位试验变位试验滚转试验

眼震方向背地扭转性向地扭转性水平向地或离地性

持续时间<30s < 30s > 30s

潜伏期5-15s 5-15s >3s

疲劳试验阳性阳性阴性

眩晕的鉴别诊断(以眩晕持续时间分类)

时间周围性中枢性

秒BPPV VB-TIA(后循环

TIA)癫痫先兆

分迷路瘘前庭神经血管压迫

VB-TIA ,偏头痛先兆

综合症,椎基底动脉供血

不足

(半)小时Meniere病偏头痛

卒中

天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迷

路卒中

周,月听神经瘤,药物MS(多发性硬化), 小

脑变性

BPPV 治疗

1)首选复位治疗,辅以药物治疗,久治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手法复位治疗简单、有效;

•耳石脱落位置不同,采用的复位手法不同;

•通过正确检查,做出正确判断,选用正确手法;

•错误和粗暴操作,有可能导致耳石异位、眩晕加重;

•颈椎病患者,可引起大小便失禁、瘫痪等;

•饮食无特殊限制;

•一般经过一到两次手法治疗,基本上能够康复;

•手法治疗结束后,病人需一周内高枕卧;起床时动作缓慢,在床边低头静坐几分钟;

•两周内不要偏向发病的位置;

•配合适当的药物、对症和习服(康复)治疗

2)位置诱发试验

Dix-Halllpike 变位性眼震试验(见图1)也被称为 Barany试验或是Nylen-Barany试验,是BPPV诊断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检查。对于水平半规管BPPV, DIX检查可能引不出眩晕和眼震,最好的检查是做滚转检查(见图2):在水平半规管面转动患者头部。

(图1 Dix-hallpike试验)

(图2 翻滚试验)

3)耳石复位治疗

❶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BPPV主要采取Epley 耳石复位法。

❷水平半规管受累BPPV的复位方法有 Lempert的 Barbecue 翻滚疗法。

❸复位治疗的并发症:

•A.后半规管结石症经体位治疗后出现水平半规管BPPV,可能是由于治疗后耳石进入水平半规管,这种并发症均可再经体位治疗处理,预后良好。

•B.有些患者由于体位治疗后要限制一段时间的颈部活动,会出现颈部僵直、肌肉痉挛,经过适当活动及对症治疗后一般都可消除。

❹复位的注意事项:

•A.有时Dix-Hallpike试验呈阴性,若有典型的位置性眩晕史,应另择时间重复测试。临床上诱发出眼震的一侧为患侧,对眼震不明显者,往往以眩晕程度更强侧作为患侧。

•B.部分患者会治疗失败,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1)复位手法应用不恰当或由于半规管解剖变异,未能使半规管中颗粒在头位改变

过程中按预期方向全部排出;(2)颗粒在向前庭移行过程中部分黏附于膜性半规管尤其是总脚处,并引起膜性半规管狭窄,进一步阻碍其余颗粒的排出。

•C.对多次复位无效的病例,一定要注意排除中枢、颈椎病变引发的眩晕。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头昏、头重足轻感,但不久小时。这可能与耳石碎片进入椭圆囊,造成局部刺激所致。人体对此刺激存在一个适应过程。

•D.若患者的症状或诱发症状过于剧烈,可先给予镇静、止吐等药物对症处理,再行复位治疗;若在复位治疗过程中诱发症状过于剧烈,应注意是否出现耳石嵌顿于半规管内,可将患者体位按原治疗顺序反向转变。

❺复位后注意:

•病人离开之前等待10分钟;

•应由他人带回家;

•3日内半卧位睡眠、勿平卧、头抬高30-45°,侧卧睡眠2-3天,耳石复位后7天内高头位睡眠,避免躺向患侧;1周内勿剧烈活动颈部;

•2-3天内避免过度过伸,可佩带颈围以限制头动。

❻ BPPV手法复位的禁忌症

4)BPPV药物对症治疗

5) 手术治疗

适用于病程在1年以上,保守治疗无效,活动严重且有强烈要求手术意愿的患者。目前使用有后壶腹(单管)神经切断术和PSC阻塞术。前庭神经切断术与迷路切除术因破坏内耳功能,已经很少使用。

如何收听该课程?

本文图片来源:J Clin Neurol. 2010 Jun; 6(2): 51–63.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诊疗,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诊疗,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不想错过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杜志刚教授帮你全面了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 稍微动一下就开始看东西天旋地转,这是神经内科医生经常见到的症状——眩晕。 有很大一部分眩晕症状是由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引起的,关于这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临床上的你了解了吗?这次,小编整理了《医生站》上关于BPPV诊治的课程,由北京市地坛医院杜志刚教授讲授,大家快来了解一下!一 流行病学调查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最常见类型的眩晕,属于周围性眩晕,发病率约1/10000人群(有的文献是千分之二到千分之八),占眩晕18%(有的文献是1/3),占外周性眩晕50%;男:女=1:2—3, 50-60岁女性多见;与年龄因素有关,50岁以上病人占总人数的50%。其次常见的是心因性头晕,前庭性偏头痛。 二 BPPV的临床类型 PC-BPPV最常见,HC-BPPV次之,SC-BPPV最少。 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这是由于半规管的解剖不同所致。在站立位,后半规管位于整个前庭的后下位置,耳石移动时比较容易落入前庭的后面和基底,即后半规管所在。而上半规管的后臂直接与总脚和前庭相连,使得上半规管的耳石多可自行排出,故上半规管BPPV 很少发生。

三 BPPV临床表现 •有一定的诱发头位或体位,头向受累侧耳活动头位时发作; •诱发头位或体位:坐起、躺卧、左右翻身、仰头、低头、弯腰、直腰、俯身、左右转头、头偏一侧。多发生于一种头位,少数可发生一个以上的头位。 •短暂发作,处于诱发体位时一般3-6s后出现眼震,持续数秒至数十秒; •受累半规管可互相转换,多发生于手法复位后,少数为自发性转换; •眼震为旋转性或水平旋转性,具易疲劳性。 •呈良性、自限性,一般持续数周或数月后可自行缓解,但可复发; •有些病人唯一体征是体位试验阳性。 •三个月不愈或丧失劳动力为顽固性,有时持续数年;单纯该病不引起听力下降。 四 BPPV 的眩晕特点 五 BPPV典型的眼震表现特点 发病部位眼震诱发体位 左水平半规管左向水平眼震左侧卧位 右水平半规管右向水平眼震右侧卧位 左后半规管顺时针眼震后120°左45° 右后半规管逆时针眼震后120°右45° 左上半规管顺时针眼震后120°右45° 右上半规管逆时针眼震后120°左45°•后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受试耳向下时出现背地性扭转性眼震(以眼球上极为标志),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嵴帽结石症持续时间>1min。 •水平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双侧变位检查均可诱发向受试耳的水平眼震,以向患侧明显(管结石);双侧变位检查均可诱发向对

【教学】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的诊断和复位治疗右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

【教学】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的诊断和复位治疗 右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 眩晕规范诊疗首先应当掌握的技能是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和治疗。BBPV是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的缩写,中文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称良位,又称耳石症(otolithiasis),是一种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易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震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数据表明,该病约占眩晕疾病的三分之一。 BBPV按受累半规管分类 1.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约占70%~90%,其中嵴帽结石症约占6.3%; 2.外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约占10%~30%,分为水平半规管管耳石和嵴帽耳石; 3.前半规管BPPV:少见,约占1%~2%; 4.多半规管BPPV:为同侧多个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约占9.3%~12%。 后半规管耳石的检查及复位方法 检查方法::Dix-Hallpike法。Dix-Hallpike试验中患耳向地时出现略带扭转成份的垂直上跳性眼震提示结果阳性。 1.病人坐在检查台上

2.头部从身体中线向被检侧转45° 3.检测者将病人颈部托住仰躺下并与水平面大约成30° 复位方法 后半规管复位方法包括Epley法,改良的Epley法或Semont法等。 Epley手法复位解析 1. 病人坐在检查台上

2.头部从身体中线向被检侧转45° 3.检测者将病人颈部托住仰躺下并与水平面大约成30°

4.头向健侧转90度

5.头继续向健侧转90°,面朝地面

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精)

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湖北省荆州市中医医院(434000)张朝驹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为常见的前庭末梢器官病变,亦称为管石症或耳石症。该病发病率高,约占所有周围型眩晕的15-17%。自2008年以来,采用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25例,效果满意。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8例,女17例;年龄28-71岁,平均46.2岁。病程最短30min,最长12年。合并颅脑外伤病史3例,高血压病史8例,颈椎病病史5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发病突然,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主诉出现明显的视物旋转感,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s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s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变位性眼震试验可确诊,听力学检查一般无异常。 1.2方法诊断标准: 1临床上出现因头位改变而诱发短暂性眩晕发作。BPPV的临床表现有5个特征:(1)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秒钟后才出现眩晕; (2)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3)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4)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5)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本组患者的表现均符合这5项特征。 2 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出现眩晕发作伴特征性的离地、旋转向下的眼震。 3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颈椎病、偏头痛、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全及体位性低血压等。 4Dix-Hallpike【1】诱发测试:患者坐于检查台上,在检查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一侧偏45,PC-BPPV者,头转向患侧0 时经数秒潜伏期后出现短暂眩晕和垂直旋转性眼震,反复试验有疲劳性。 1.3治疗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患侧扭转45°;②头逐渐转正,然后继续向健侧偏45°;③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向健侧翻转,使其侧卧于治疗台上,头部偏离仰卧位达135°;④坐起,头前倾20°。完成上述4个步骤为1个治疗循环,每一体位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 1.4治疗结果 19例患者经1-2次手法复位治愈, 6例患者经3-5次手法复位治愈。3月内5例复发,经再次手法治疗后治愈。治疗过程中,患者除眩晕症状外,例出现恶心、呕吐,例出现心慌出汗、面色苍白等自主神经症状,无其他不适。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前言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07)、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会(2008)、美国神经病学学会(2008)和Barany学会(2015)分别发表了BPPV相关的诊疗指南或标准。随着眩晕诊疗实践的不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检查技术和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有BPPV 诊疗标准进行修订和补充。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在参考借鉴国外最新指南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和中国国情,制定出台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以期规范、完善国内BPPV 的诊疗工作。 定义 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 流行病学 BPPV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诊断标准的不断完善导致不同时期的流行病学数据差异较大,目前为止报道的年发病率为(10.7-600)/10万,年患病率约1.6%,终生患病率约2.4%。BPPV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男女比例为1:1.5-1:2.0,通常40岁以后高发,且发病率随年龄增

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临床分类 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可按照病因和受累半规管进行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1.特发性BPPV:病因不明,约占50%-97%。 2.继发性BPPV: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性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特发性突聋、中耳炎、头部外伤、偏头痛、手术后(中耳内耳手术、口腔颌面手术、骨科手术等)以及应用耳毒性药物等。 二、按受累半规管分类 1.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约占70%-90%,其中嵴帽结石症约占6.3%。 2.外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约占10%-30%。根据滚转试验(roll test)时出现的眼震类型可进一步分为向地性眼震型和离地性眼震型,其中向地性眼震型占绝大部分。 3.前半规管BPPV:少见类型,约占1%-2%。 4.多半规管BPPV:为同侧多个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约占9.3%-12%。 发病机制 BPPV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公认的学说包括以下两种。 一、管结石症(canalithiasis) 椭圆囊囊斑上的耳石颗粒脱落后进入半规管管腔,当头位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时,耳石颗粒受重力作用相对半规管管壁发生位移,引起内淋巴

1、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西医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住院患者 一、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耳眩晕(ICD10:BRE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D)(ICD10:H81.10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以旋转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目闭难睁,伴眩晕多在翻身、起卧、低头抬头时发作,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眩晕时无耳鸣及耳聋,伴有恶心呕吐,神志清楚,无肢体麻木、无构音障碍、无饮水呛咳等不适,发病诱因常有疲劳、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等;鼓膜检查多无异常表现,行耳石诱发实验阳性。 2、证候诊断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肝阳上亢证 痰湿中阻证 瘀血阻络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耳眩晕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按标准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配合研究治疗者。 2、年龄6~80岁,病程不限。 3、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必须的常规检查项目 (1)专科常规检查; (2)纯音听阈测听检查; (3)声导抗检查; (4)双温实验(心脏病及脑血管病急性期禁忌)视动检查,SRM-Ⅳ眩晕诊疗系统检测 (5)入院全身情况评估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乙肝五项离子1、离子2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及影像学检查(CT/MR)等检查。

眩晕西医诊疗方案

眩晕西医诊疗方案(2013年)当内耳迷路半规管、及其传入径路或大脑颞上回前庭皮质区受到病理或人为的强烈刺激,或两侧功能不平衡和不协调,且超出了机体自身的耐受力时即可引发眩晕。男女老少均可患病,犯病的持续时间和程度各异。多在过劳、激动、紧张、失眠、烟酒过度或月经期等诱因下犯病,可数日、数月、数年一犯,或一日数犯,甚至连续发作不止(持续状态)。眩晕多于头位变动和睁眼时加重,再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可或不伴有听力障碍、恶心、呕吐、倾倒和眼球震颤等伴发症状,半规管功能检查常有异常。 一、眩晕的分类及其各自的临床表现 1、耳性眩晕系由内耳迷路半规管病变所致。眩晕和眼震常呈水平性,病人多能明确地叙述眩晕的性质和方向,恶心和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多明显,头部运动和睁眼加重。常有病侧耳鸣、听力下降(重振试验阳性)、半规管功能检查异常和耳疾既往史,但无其它颅神经或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2、前庭神经性眩晕系由脑底前庭神经病变所致。其眩晕和伴随症状与耳性眩晕大致相似,但常伴有同侧邻近的第5、7、9、10对颅神经受损症状和体征;如出现听力障碍(耳窝神经受损),其听力重振试验却呈阴性。 3、脑性眩晕 ①、前庭神经核性眩晕系由延脑前庭神经核病变所致。其眩晕和伴随症状与耳性眩晕大致相似,但无病侧耳鸣和听力障碍,且常伴有同侧邻近的第5、7、 9、10对颅神经或/和对侧运动、感觉长束等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②、脑干性眩晕系由脑干内的眩晕传入径路(前庭小脑红核丘脑束)病变所致。临床上较少见。病人多不能明确地叙述眩晕的性质和方向。头部运动和睁眼多无眩晕加重。如伴发眼震,常呈垂直或旋转型且持续时间长。恶心、呕吐等症状缺如(因其低位的前庭迷走神经反射弧未受损),无病侧听力障碍(因听觉纤维从两侧脑干上升),常伴有邻近的颅神经、运动或/和感觉长束等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③、大脑性眩晕系由大脑颞上回前庭皮质区病变所致。眩晕与脑干性眩晕相似,无听力障碍和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可伴有邻近大脑受损症状和体征。常以癫痫先兆或癫痫发作形式出现,可有癫痫型脑电异常。

眩晕诊疗规范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头晕眼花,视物不清,旋转不定,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或不能起卧兼见恶心、呕吐、汗出震颤、甚则昏仆欲跌等是本病的证候特点。西医学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本证颇相似,可作为本常规诊疗对象。 一、诊断依据: (一)中医诊断: 1、中医病名诊断: 主症:头晕眼花,视物不清,旋转不定,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或不能起卧。 次症:恶心、呕吐、汗出震颤、甚则昏仆欲跌。 其他: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2、中医症候诊断:(参照新世纪第二版《中医内科学》) (1)肝阳上亢证: 主症:头晕目眩、耳鸣,头痛且胀。 兼症:面色潮红,烦躁易怒,口干,少寐多梦,肢麻震颤。 舌、脉象: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病机: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2)痰湿中阻证: 主症:头晕目眩,头重如蒙。 兼症:胸闷,恶心欲吐,食少胀闷,倦怠无力。 舌、脉象:舌苔白腻,脉濡滑。 病机: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3)瘀血阻窍证: 主症:头晕目眩、时伴头痛,痛有定处,面唇紫暗。 兼症:心悸失眠,耳鸣耳聋,精神不振。 舌、脉象: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病机: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脑失所养。

(4)气血亏虚型: 主症:头晕目眩,劳累即发,神疲乏力。 兼症:气短声低,唇甲少华,纳少便溏。 舌、脉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5)肾精不足型: 主症:头晕目眩伴耳鸣,遗精,腰膝酸软, 兼证: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 舌、脉象: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弱尺甚。 病机: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 诊断条件: ①主症两项以上加兼症一项以上。 ②舌、脉象,尤以舌诊为准。 ③病证相配,组合式分类诊断。 ④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等病史。 3、中医鉴别诊断: (1)眩晕与中风: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唩僻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先兆表现。 (2)眩晕与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可一蹶不复而死亡。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眩仆倒的表现。但眩晕病人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二)西医诊断依据: 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特点: 1)发病在50岁以上。 2)突然出现眩晕,与头位有关,持续时间短暂。眩晕常伴发恶心、呕吐、站立不稳、共济失调等。

眩晕诊疗规范2023版

眩晕诊疗规范2023版 眩晕1.VertigO「是指在没有自身运动时感觉周围环境或自身在运动,这样的感觉多以旋转、倾倒、扭转为主,是一种空间定向感觉的幻觉。头晕常与眩晕混淆,但其并非准确的主诉,可包括眩晕、头重脚轻,晕厥前状态和不平衡感等,需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来明确。眩晕主要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 【病因】 病因较多,比较常见的有累及前庭系统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病、前庭阵发症、前庭漏、迷路炎、听神经瘤等桥小脑角处的肿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累及前庭通路时也能出现眩晕,如脑血管病、肿瘤、脱髓鞘疾病、颅颈交界处结构性病变、变性疾病、偏头痛性眩晕、药物源性等。 【常见眩晕疾病】 首先最重要的是确定是否是真实的眩晕,还是仅是头晕;其次确认眩晕是否很危急:最后确定是前庭中枢病变还是前庭周围病变。不同病因引起的眩晕有很大的不同,下面简述。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眩晕特点是短暂(小于1分钟,多数持续15~20s口,易被头位改变诱发。 2.前庭神经元炎急性发病,伴严重眩晕、恶心、呕吐,视物晃动、不平衡感等,眩晕持续性,即使头位静止时也有眩晕。眼震为周围性的,多数是单向性,快相偏离受累耳,可被固视抑制。如患者有复视、构音障碍、肢体麻木或无力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需要及时除外中枢病变。有时单凭临床体检无法完全区分中枢性和周围性眩晕,伴血管危险因素的高龄眩晕患者,应尽快除外是否发生急性脑卒中。本病多数可自愈。治疗可用激素,减少前庭抑制药物的使用。如伴有面神经瘫痪、听力下降,要考虑RamSay-Himt综合征(又称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可抗病毒治疗。 3.梅尼埃病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耳闷和耳塞,使得本病与其他周围性眩晕很容易鉴别。眩晕表现为较严重的周围性眩晕,恶心、呕吐等,持续时间数小时。听力为低频听力下降。一般认为膜迷路积水是病因。治疗可限制盐分摄入和应用利尿药,严重时可用庆大霉素中耳注射。 4.前庭性偏头痛发作时间较长,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而不平衡感可持续数日到数周。眩晕可发生于头痛前,但多与头痛无关,对运动和视觉运动非常敏感。治疗与偏头痛相似。

头晕眩晕基础诊疗指南(2023年)

头晕眩晕基础诊疗指南(2023年)头晕眩晕基础诊疗指南(2023年完整版) 介绍 头晕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头部不适、头晕或旋转感以及失衡感。本文档旨在提供基础诊疗指南,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处理头晕眩晕患者。 病因与分类 头晕眩晕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内耳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等; 2.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颅脑外伤、颅内肿瘤等; 3. 全身性疾病:如低血压、中耳炎、贫血等; 4. 药物副作用或中毒:如某些抗生素、镇静剂和抗抑郁药物。 诊断要点 以下是头晕眩晕的常规诊断要点: 1. 详细病史采集:包括发作频率、程度、时长、伴随症状等; 2. 头颈检查:检查颈动脉搏动、神经系统功能等;

3. 前庭功能评估:如病理性眼震检查、头位试验等; 4.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 5. 影像学检查:如颅脑CT或MRI等。 治疗与护理 头晕眩晕的治疗与护理应针对病因进行: 1. 内耳疾病:可采用前庭功能训练、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 2.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抗凝治疗、手术切除等; 3. 全身性疾病:治疗原发疾病,如调节血压、抗感染等; 4. 药物副作用或中毒:停用或更换相关药物,注意解毒治疗。 预防措施与建议 为降低头晕眩晕的发生和复发风险,可考虑以下预防措施和建议: 1. 注意安全: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安全,避免摔倒及其他安全事故; 2. 合理用药:遵医嘱用药,避免滥用或误用药物; 3. 规律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4. 保持健康: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定期体检,并治疗慢性疾病; 5. 患教指导:向患者提供头晕眩晕的相关知识,提醒其遵医嘱治疗和注意事项。 结论 头晕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需要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进行准确诊断。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并加强预防意识,可以有效管理和预防头晕眩晕的发生。

2021年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迸展(全文) 一、定义与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BPPV以头位变化所诱发的短暂发作性眩晕和眼震为特征,可依据所累及的半规管及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分为不同的亚型,并可通过相应的诊断试验做出诊断。通常将诊断试验呈阳性眼震作为BPPV的一项诊断标准,这种特征性眼震对BPPV的诊断、受累半规管及侧别的判定、耳石复位方法的选择及其效果的评价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约1/4的BPPV患者在位置性诊断试验可表现有诱发性眩晕症状而无眼震,—些学者将仅有主观性眩晕症状而无客观性眼震表现者称为主观性BPPV。 Tirelli等在2001年首先提出主观性BPPV这一概念,并报道了43 例主观性BPPV耳石复位治疗的结果。此后陆续有相关文献报道。目前,对主观性BPPV的界定及这一术语的使用尚有争议。一些学者将之称为无眼震的BPPV。但主观性BPPV这一名称已为临床广泛采用。 目前有关主观性BPPV的研究报告多系临床病例研究,且各型BPPV 混杂在一起力口之诊断主观性BPPV所用标准及眼震的检测方法不尽相同,因此所报道的主观性BPPV发生率也有较大差别,可低至3.6%或高至48%。庄建华等报道显示,在312例BPPV中仅有12例系主观性BPPV O 但有报道表明,主观性BPPV临床并不少见,在BPPV病例中占10% -

25%O除不伴有阳性眼震外,主观性BPPV和典型性BPPV具有类似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二、发病机制 BPPV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一般认为,在头部外伤、内耳缺血、前庭器官退变等因素作用下,前庭椭圆囊耳石发生脱落并进入到半规管而导致BPPV发生。BPPV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两个学说, 即落入半规管的耳石可在半规管内淋巴液中自由移动(管石症学说)或黏附于壶腹哨帽上(嵋帽结石症学说)。在一定的头位变化时,因半规管内耳石的作用而诱发出眩晕症状和眼震反应。但主观性BPPV的发生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目前对之有以下几种解释。 1. 耳石量较少: —些学者认为,主观性BPPV系半规管内异常存在的耳石数量较少之故。以往颠骨组织病理学显示,在无BPPV病史的成年及儿童患者,各半规管内及哨帽上均可见到少量耳石颗粒的存在,发生率为13% - 35% , 正常人半规管内(6.6% )或哨帽上(5.5% )也可见到耳石颗粒的存在, 说明半规管内或哨帽上少量耳石颗粒的存在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有学者认为,BPPV患者的眩晕与眼震表现及程度依赖于半规管内或哨帽上异常存在的耳石颗粒的数量、容积、密度及分布。当耳石数量较少时,在头位变化时可能不足以诱发明显的眼震反应而仅导致一定程度的位置性眩晕或头

1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西医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住院患者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耳眩晕(ICD10:BRE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D)(ICD10:H81.10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以旋转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目矛难睁,伴眩晕多在翻身、起卧、低头抬头时发作,捋续时间小于1分钟,眩晕时无耳鸣及耳聋,伴有恶心呕吐,神志清楚,无肢体麻木、无构音瞳碍、无饮水呛咳等不适,发病诱因常有疲劳、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等;鼓膜检查多无异常表现,行耳石诱发实验阳性。 2、证候诊断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肝阳上亢证 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络证 三血丐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耳眩晕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4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按标准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配合研究治疗者。 2、年龄6 ~ 80岁,病程不限。 3、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z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必须的常规检查项目 (1)专科常规检查; (2 )纯音听阈测听检查; (3 )声导抗检查; (4 )双温实验(心脏病及脑血管病急性期禁忌)视动检查,SRM-IV眩晕诊疗系统检测

梅尼埃病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全文)

梅尼埃病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全文) 一、梅尼埃病的流行病学 迄今为止,梅尼埃病确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尚不清楚。Stahle等报道的患病率是46/10万;日本人群的发病率为17/10万;Wilmot报道北爱尔兰的年发病率为10 - 20/10万;Okafor报道尼尔利亚黑人的发病率达400/10万;Wladislavosky - Waserman等通过严格的标准和硏究设计,分析1953 - 1980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年龄调节后的年发病率为15.3/10万;Kotimaki等分析了500万芬兰人口 ,发现患病率为43/10 万,年发病率为 4.3/10万。以上报道的梅尼埃病患病率和发病率差异很大,其原因为:(1)硏究者对梅尼埃病诊断标准的掌握不一致,不同时期应用的诊断标准并不完全相同;(2)疾病的自然病程不一;(3)存在数据采集方法和分析方法差异。 二、梅尼埃病的分级诊断 最早提出梅尼埃病分级诊断的是1995年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AAO - HNS)制定的梅尼埃病指南,将梅尼埃病诊断分为四级:确诊(certain)梅尼埃病、临床诊断(definite)梅尼埃病、疑似(probable)梅尼埃病以及可疑(possible)梅尼埃病。我国2006年贵阳标准中,提出"临床诊断"及"梅尼埃病待诊"。2015年Barany学会等制定的梅尼埃病诊断标准 中z将梅尼埃病分为"临床诊断梅尼埃病"和"疑彳以诊断梅尼埃病"。

本《指南》制定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以上历史沿革以及目前国际主流的Barany学会诊断标准,明确提出梅尼埃病的分级诊断,即"临床诊断〃和"疑似诊断〃。梅尼埃病的分级诊断符合临床实际,考虑到了患者的病程和临床表现的差异性,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水平。 三、梅尼埃病的分期 1995年美国AAO - HNS梅尼埃病指南中,提出根据患者纯音听阈分为I 至IV期。我国2006年贵阳标准中提出按照听力变化特征,分为早馭中期和晚期。而2015年Barany学会制定梅尼埃病诊断标准时,却未提出疾病的分期。本次指南制定中,我们采用了1995年AAO - HNS 指南中的分期标准,即按照纯音听阈分为一至四期。在梅尼埃病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评估时,听阈是重要的参考因素。此外,按照听阈进行分期便于临床操作。 1995年AAO - HNS指南中关于听阈评价选用了4个频率:500Hz、 1kHz、2kHz和3kHz。本指南中我们选用3个频率,即500Hz、1kHz 和 2kHz ,主要基于:(1)2015年Barany诊断标准中强调低频听力下降;⑵3kHz 并不是临床上常规检测的频率。为便于新版指南的应甩推广,经专家反复讨论,暂不纳入3kHz ,但建议有条件单位可以进行3kHz听 阈测试,积累临床数据,为今后完善诊断标准提供参考。

眩晕 诊疗方案

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昏、头重或周围景物旋转等感觉。眩晕可能是多种疾病的症状,如内耳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因此,对于眩晕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诊断,为其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 1. 诊断 眩晕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详细病史采集 医生首先会向患者询问病史,包括眩晕出现的频率、程度、持续时间、加重或 缓解因素、伴随的其他症状等,以了解眩晕症状的特点。 1.2 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头颈部、内耳和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1.3 实验室检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 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以排除一些潜在的病因。 1.4 辅助检查 眩晕诊断的辅助检查包括: •电子眼震图(ENG) •前庭脱敏试验 •脑电图(EEG) •头部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确定眩晕的病因。 2. 眩晕的常见病因 眩晕常见的病因包括: 2.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BPPV是一种内耳疾病,常表现为头位改变时短暂的眩晕发作。治疗方案一般 包括物理疗法,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患者可以进行前庭重定位操 和前庭脱敏。

2.2 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 梅尼埃病是一种慢性内耳疾病,表现为间歇性的发作性眩晕、耳鸣、听力下降 和耳满。治疗方案一般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节和手术治疗等。 2.3 眩晕型偏头痛 眩晕型偏头痛是一种与偏头痛有关的眩晕疾病,表现为眩晕发作伴随头痛。治 疗方案主要包括避免诱发因素、药物预防和急性发作时的药物治疗等。 2.4 中枢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常见的病因包括脑干血管病变、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症等。治疗方 案一般根据具体病因进行,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3. 眩晕的治疗方案 眩晕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病因而定。以下是眩晕常见病因的治疗方案: 3.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对于BPPV患者,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 •前庭重定位操:通过特定的头位改变,将耳石移除内耳的后半规管,缓解眩晕症状。 •前庭脱敏:通过重复暴露于引起眩晕的刺激,使患者逐渐耐受刺激,减轻眩晕症状。 3.2 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 对于梅尼埃病患者,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 •药物治疗:如利尿剂、抗晕药和镇静剂等,用于控制眩晕发作和减轻症状。 •饮食调节: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盐和酒精等,以减少眩晕的发作。 •手术治疗:对于无法通过药物和饮食调节控制的患者,可以考虑内耳毁损手术或前庭神经切断手术。 3.3 眩晕型偏头痛 对于眩晕型偏头痛患者,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 •避免诱发因素:如规律作息、饮食调节、避免精神紧张等,以减少眩晕的发作。 •药物预防:如β受体阻滞剂、抗抑郁药和抗癫痫药等,用于减少眩晕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技术参数及要求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技术参 数及要求 (重点参数请用标注;参数无指向性) 一、功能要求 1.l适用范围:适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和治疗,适用于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合并眩晕等前庭性疾病的辅助检查。 1.2工作用途:各型BPPV的诊疗;前庭功能的评测;可进行速度阶梯试验,旋转急停试验,正旋谐波试验(SHAT)等。 二、参数要求 2技术要求: 2.1主轴、辅轴:主辅转动轴处于垂直方向,可同时多维转动。 无转动角度限制,可数字输入,分辨率为17s误差≤3° 转速可数字输入,分辨率为17s,最大180Vs,误差≤10%°加速度可数字输入,分辨率为0.50∕s2,最大1800∕s2,误差W10%2.2操控台:需带原装操控台,2个显示器,一个用于设备的操控和眼震数据分析研判;另一个专门用于眼震的观察。 2.3患者座椅:多重保护,且液压式自动控制安全杠。 2.4红外视频眼罩:2个红外视频摄像头,可切换左右眼视频。内置固视抑制灯,自动定标,可作自发眼震、固视抑制检查。 3、功能要求: 2.1具有头位转换器:头位直立/前倾不小于30。可自动转换调整,用于前庭功能检测。 3.2功能运动模式:不少于角度模式、速度模式、加速度模式、摆动模式。双轴可持续联动旋转。 3.3前庭功能检测:包括转椅急停试验、速度阶梯试验、正弦摆动试验、正弦谐波试验(SHAT)、阻尼试验。 3.4前庭康复:有成熟的运动病习服方案,有前庭功能康复训练方案。 4、软件: 3.5具有生理信号采集功能的眩晕诊疗应用软件。 3.6国内眩晕诊疗顶级医院240个经过临床验证的诊断、治疗、检查方案。3.7系统具有用户自开发诊疗方案功能。医生可数字输入自设和修改诊断、治疗、检查方案。 4.4所有方案可预览、修改、存档、打印和数据计算分析研判 4.5诊断、治疗、检查的全部过程,包括患者基本信息,采用的运动模式,原始数据、视频、眼震曲线均可存档、调研回放、备份。 4.4运动轨迹(速度)、体位、耳蜗位置同步显示。 4.5需免费更新及加装新研发方案,如前庭性偏头痛康复方案等。 5、眼震曲线: 4.6需自动数据计算、分析、研判眼震的慢相、快相速度,方向、个数、频率,持续时间、时间常数等。需分析相位、增益及对比数据。

眩晕诊疗宣传

良性阵发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眩晕(BPPV)也称耳石症,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的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可为原发性,也可为继发性。患者发病前常无任何先兆,通常在坐起、仰卧翻身、坐位躺下或从躺下至坐位时,俯身,低头或仰头时,激发头位时出现强烈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一般在数秒到数分钟不等,反复作激发头位时,眩晕及眼震发作可减轻或不发生.整个发作的病程可谓数小时至数天,数月或数年。 BPPV的典型临床表现有5个特征:(1)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6秒钟后才出现眩晕;(2)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3)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4)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5)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 病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或继发于下列疾病,①头部外伤、耳部手术②迷路发生老年性改变或退行性改变③前庭神经炎、病毒性迷路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梅尼埃病、外淋巴瘘、偏头痛等④内耳缺血性病变: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后循环缺血等致内耳供血不足。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SRM-Ⅳ)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SRM-Ⅳ)是国际上最新的诊断、治疗耳石症的设备,该系统设计采用了最新的机械、电子和图像处理系统,由主机、操作台、眼罩三大部分组成。座椅可以进行水平或垂直方向的旋转。眼罩内装有无线红外摄像头,用于拍摄在不同的旋转刺激过程中受试者眼球运动的表现,对眼震的方向、类型、速度、强度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了精确化的诊断与复位,弥补了手法复位的缺陷,具有准确性高、效率高、安全性高等特点。 眩晕诊疗禁忌症:1.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期; 2.高龄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 3.静脉血栓及有破裂出血倾向的疾病(如主动脉瘤、肝内大型血管瘤); 4.孕期妇女; 5.无行为能力的人; 6.肝内大型血管瘤患者; 7.癫痫; 8.颅内压增高; 9.冠心病支架、搭桥术后非稳定期;10.高血压、反流性食道炎患者慎用;11.眩晕急性发作期禁止做诱发实验,但可做自发实验; 眩晕诊疗适应症:用于耳石症的诊断和诊疗,还可以用于对诸如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伴眩晕、前庭神经元炎、药物中毒性眩晕、听神经瘤、外伤性眩晕以及未明确诊断的眩晕症的辅助诊断。

眩晕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眩晕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眩晕的原因 一、前庭周围性眩晕 1、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病人常在头部位置发生改变的时候,比如说起床、躺下或者抬头的时候会出现眩晕, 一般持续几秒钟,当头部固定的时候眩晕消失。 2、迷路炎 迷路炎是急性或慢性中耳炎的常见并发症,多因中耳化脓性炎症直接破坏迷路的骨壁 引起,少数是炎症经血行或淋巴扩散所致化脓性迷路炎。部分患者迷路并无感染的直接侵犯,受到邻近化脓性中耳炎的影响,也能出现症状浆液性迷路炎。 中耳炎患者会出现突然性的眩晕,并且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提示合并迷路炎的可能。病情严重的人眩晕很严重,会伴有眼球震颤、听力丧失、平衡失调等症状。 3、药物中毒性眩晕 多种药物会造成内耳及前庭神经损害,首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这种抗生素通过对前 庭毛细胞造成的不可逆损伤而产生耳毒性。硫酸链霉素对内耳前庭毒性较大,容易引起眩晕,而双氢链霉素会导致耳蜗损害,从而产生耳聋。急性链霉素中毒多在用药后数天内发 生眩晕、恶心、呕吐。慢性中毒多见,常在用药治疗几周后患者出现摆动幻觉、运动失调 和轻度眩晕,并在1周后病情达高峰。 4、晕动病 或称运动病,即晕车、晕船。由于坐车、船、飞机等时,内耳的迷路受机械性刺激, 引起前庭功能紊乱所致。主要表现眩晕、恶心及呕吐,常伴面色苍白、出冷汗、全身无力等。该病可能存在易感人群,但原因未明;睡眠不足、情绪不佳及不良刺激常为促发因素。 5、迷路卒中 为突然发作的严重眩晕、恶心、呕吐,并有耳鸣或听力丧失,可发生迷路功能永久性 损害。主要见于老年人内听动脉的闭塞,或迷路出血。患者年龄大、起病快,有身体其他 部位的动脉硬化症及既往无类似发作史等有助诊断。 6、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患者主要表现慢性进行性耳聋,极少数患者早期可出现眩晕。部分患者亦可 在起病后数月或数年后才出现眩晕。除有第Ⅷ对脑神经损害外,还有Ⅴ、Ⅶ、Ⅸ、Ⅹ对脑 神经麻痹、头痛、共济失调等。耳科检查可发现病侧有神经性耳聋及前庭功能减弱的表现。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连云港市中医院脑病科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版) 定义: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 一诊断 参照五版中医内科教材,诊断依据:1 患者自觉头晕目眩,甚或天旋地转如坐舟中。2 检查可见患者站立不稳,不能平衡或见眼球震颤。3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等。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诊断依据: 1 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 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的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视物变形、复视等)、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 3 有轻微脑干损害的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 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 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的眩晕。二中医治疗 证候分型、治法方药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蘑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克、陈皮6克以降逆止呕,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清熄风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