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识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怎样识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怎样识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一、概述

想知道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怎样引起的吗?那么现在就跟

着某同事来了解一下吧!人类能够正常活动,主要是在双侧的耳内有调节身体平衡的器官。其中重要的结构之一就是球囊、椭圆囊。因为在球囊、椭圆囊结构内有感受重心变化的碳酸钙盐结晶,形状像石头,故后者称为耳石,前者称为耳石器。有的医生把由于耳石器病变引发的眩晕称为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原因还在探讨中,但也有人认为和耳石器中的耳石脱落有关。所以,就让大家一起来了解探讨一下吧!

二、步骤/方法:

1、人们常常由于头部外伤、或者年老局部结构退化,耳石器内的耳石从原来的位置上脱落,移位到了别的平衡结构内,头位变动时,引起眩晕,医生治疗就是通过手法转动,将在迷宫道中滚动的滚珠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恢复平衡。这个就好比小孩玩滚珠一样的。

2、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如今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各种活动中,头部的轻微碰撞,都可能日后出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电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使长期伏案工作的人成为危险人群,但引发的原因不明;社会老年化日益加剧,老年人耳器官功能减退,使得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眩晕是由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引起的。因此,得此病的人很多,往往占医院门诊眩晕病人总数

一半以上。由于手法治疗有效,许多患者完全康复后,对治疗非常满意、感到医生非常神奇。

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应该和什么病鉴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特点是:与固定方向的头位变化有关,时间很短,有经验的医生通过检查可以发现特殊的眼球运动变化。有的颈椎病病人的眩晕表现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非常相似,颈椎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排除,脑供血不主不足(循环障碍)除了眩晕外,还有复视,共济失调表现,由于脑血管疾病急、重,有可能危及生命,而且许多病人发病时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此外,有些脑肿瘤病人早期症状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同,应该高度警惕。因此,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耳科医生必须知识全面。面对典型的、与位置变化相关的眩晕,而本专业又无法解释、治疗无效时,神经内科、骨科医生应该考虑排除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三、注意事项:

在生活中,人们就需要注意很多的问题,因为有的时候很多人都无法辨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这样就很有可能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所以人们要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前言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07)、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会(2008)、美国神经病学学会(2008)和Barany学会(2015)分别发表了BPPV相关的诊疗指南或标准。随着眩晕诊疗实践的不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检查技术和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有BPPV 诊疗标准进行修订和补充。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在参考借鉴国外最新指南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和中国国情,制定出台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以期规范、完善国内BPPV 的诊疗工作。 定义 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 流行病学 BPPV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诊断标准的不断完善导致不同时期的流行病学数据差异较大,目前为止报道的年发病率为(10.7-600)/10万,年患病率约1.6%,终生患病率约2.4%。BPPV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男女比例为1:1.5-1:2.0,通常40岁以后高发,且发病率随年龄增

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临床分类 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可按照病因和受累半规管进行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1.特发性BPPV:病因不明,约占50%-97%。 2.继发性BPPV: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性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特发性突聋、中耳炎、头部外伤、偏头痛、手术后(中耳内耳手术、口腔颌面手术、骨科手术等)以及应用耳毒性药物等。 二、按受累半规管分类 1.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约占70%-90%,其中嵴帽结石症约占6.3%。 2.外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约占10%-30%。根据滚转试验(roll test)时出现的眼震类型可进一步分为向地性眼震型和离地性眼震型,其中向地性眼震型占绝大部分。 3.前半规管BPPV:少见类型,约占1%-2%。 4.多半规管BPPV:为同侧多个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约占9.3%-12%。 发病机制 BPPV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公认的学说包括以下两种。 一、管结石症(canalithiasis) 椭圆囊囊斑上的耳石颗粒脱落后进入半规管管腔,当头位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时,耳石颗粒受重力作用相对半规管管壁发生位移,引起内淋巴

202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202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1流行病学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俗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外周性眩晕。迄今为止,BPPV确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尚不清楚,多项研究结果差异较大。Mizukoshi等报道日本的年发病率约为10.7/10万,但该研究仅纳入了急性期就诊的患者。Froehling等通过病历联网系统推算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发病率约为64/10万,但发病后没有就诊的患者未被纳入。德国一项人群横断面研究报道,BPPV年患病率为1.6%,终生患病率为2.4%,年发病率为0.6%,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 2临床表现 短暂的视物旋转或不稳感,多发生在患者起卧床及翻身的过程中,有时出现在抬头和低头时; 3检查 (一)基本检查 后半规管BPPV诊断的关键——Dix-Hallpike试验 (二)可选择的检查

1.眼动功能检查:有助于鉴别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2.前庭功能检查:有助于了解前庭功能障碍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中枢代偿情况,有助于判断BPPV与其他前庭感受器的共病状态,分析病因和判断预后。 3.听力学检查:原有的稳定的听力下降不影响BPPV诊断。如果眩晕伴有新近出现的听力下降则需要进行听力学检查。正常的听力学检查结果有助于排除其他耳科疾病,如梅尼埃病、迷路炎、听神经瘤等。 4.影像学检查:颞骨CT有助于排除中耳、内耳的炎性病变或结构异常导致的位置性眩晕。内耳-桥小脑角内听道MRI能帮助了解有无占位性病变(如听神经瘤)、有无结构异常,能为部分不典型或难治性病例提供诊断线索。 5.平衡功能检查:用于评价姿势稳定性,为制定康复策略、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6.病因学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病因,了解发病机制。包括钙离子代谢和骨质疏松的指标,如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游离钙离子水平、骨密度测量,以及血糖、血脂、尿酸、性激素等相关检查。 4治疗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诊疗,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诊疗,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不想错过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杜志刚教授帮你全面了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 稍微动一下就开始看东西天旋地转,这是神经内科医生经常见到的症状——眩晕。 有很大一部分眩晕症状是由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引起的,关于这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临床上的你了解了吗?这次,小编整理了《医生站》上关于BPPV诊治的课程,由北京市地坛医院杜志刚教授讲授,大家快来了解一下!一 流行病学调查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最常见类型的眩晕,属于周围性眩晕,发病率约1/10000人群(有的文献是千分之二到千分之八),占眩晕18%(有的文献是1/3),占外周性眩晕50%;男:女=1:2—3, 50-60岁女性多见;与年龄因素有关,50岁以上病人占总人数的50%。其次常见的是心因性头晕,前庭性偏头痛。 二 BPPV的临床类型 PC-BPPV最常见,HC-BPPV次之,SC-BPPV最少。 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这是由于半规管的解剖不同所致。在站立位,后半规管位于整个前庭的后下位置,耳石移动时比较容易落入前庭的后面和基底,即后半规管所在。而上半规管的后臂直接与总脚和前庭相连,使得上半规管的耳石多可自行排出,故上半规管BPPV 很少发生。

三 BPPV临床表现 •有一定的诱发头位或体位,头向受累侧耳活动头位时发作; •诱发头位或体位:坐起、躺卧、左右翻身、仰头、低头、弯腰、直腰、俯身、左右转头、头偏一侧。多发生于一种头位,少数可发生一个以上的头位。 •短暂发作,处于诱发体位时一般3-6s后出现眼震,持续数秒至数十秒; •受累半规管可互相转换,多发生于手法复位后,少数为自发性转换; •眼震为旋转性或水平旋转性,具易疲劳性。 •呈良性、自限性,一般持续数周或数月后可自行缓解,但可复发; •有些病人唯一体征是体位试验阳性。 •三个月不愈或丧失劳动力为顽固性,有时持续数年;单纯该病不引起听力下降。 四 BPPV 的眩晕特点 五 BPPV典型的眼震表现特点 发病部位眼震诱发体位 左水平半规管左向水平眼震左侧卧位 右水平半规管右向水平眼震右侧卧位 左后半规管顺时针眼震后120°左45° 右后半规管逆时针眼震后120°右45° 左上半规管顺时针眼震后120°右45° 右上半规管逆时针眼震后120°左45°•后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受试耳向下时出现背地性扭转性眼震(以眼球上极为标志),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嵴帽结石症持续时间>1min。 •水平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双侧变位检查均可诱发向受试耳的水平眼震,以向患侧明显(管结石);双侧变位检查均可诱发向对

【教学】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的诊断和复位治疗右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

【教学】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的诊断和复位治疗 右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 眩晕规范诊疗首先应当掌握的技能是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和治疗。BBPV是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的缩写,中文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称良位,又称耳石症(otolithiasis),是一种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易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震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数据表明,该病约占眩晕疾病的三分之一。 BBPV按受累半规管分类 1.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约占70%~90%,其中嵴帽结石症约占6.3%; 2.外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约占10%~30%,分为水平半规管管耳石和嵴帽耳石; 3.前半规管BPPV:少见,约占1%~2%; 4.多半规管BPPV:为同侧多个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约占9.3%~12%。 后半规管耳石的检查及复位方法 检查方法::Dix-Hallpike法。Dix-Hallpike试验中患耳向地时出现略带扭转成份的垂直上跳性眼震提示结果阳性。 1.病人坐在检查台上

2.头部从身体中线向被检侧转45° 3.检测者将病人颈部托住仰躺下并与水平面大约成30° 复位方法 后半规管复位方法包括Epley法,改良的Epley法或Semont法等。 Epley手法复位解析 1. 病人坐在检查台上

2.头部从身体中线向被检侧转45° 3.检测者将病人颈部托住仰躺下并与水平面大约成30°

4.头向健侧转90度

5.头继续向健侧转90°,面朝地面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一、定义 是头部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所激发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眼震具有潜伏期、短暂性和疲劳性特点。 二、病因 •BPPV多数病因不详。迷路老化,椭圆囊斑变性而致耳石沉积于半规管或壶腹嵴。 •头部外伤、运动或手术刺激,如镫骨手术等也可因局部压力变化或镫骨足板嵌入前庭窗或耳石撕脱而致本病发生。

•乳突炎症、病毒性迷路炎、迷路瘘管或梅尼埃病均可因细胞碎片的凝集或两侧前庭反应不对称而引发本病。 •患BPPV的中老年女性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达75%,正常对照组仅为4%,骨质疏松症与BBPV之间可能存在某些特定联系。

三、临床表现及特征 BPPV好发于中年人,男女之比为1:2 ,平均年龄54岁。 典型发作 •患者在仰头或翻身时突然发作眩晕,瞬间即消失 •重复诱发头位时眩晕可再度出现 •无听力下降和前庭功能障碍 •偶有耳鸣 四、检查 病人就诊后应进行详细的病史釆集,耳科临床常规检查,听力学检查。 位置诱发试验: 1、Dix - Hallpike变位性眼震试验

A:患者坐于检查床上,检查者位于病人身旁,双手把持其头部向右转45 ° B:保持上述头位不变,同时将体位迅速改变为仰卧位,头向后悬垂于床外,与水平面呈30 ° C:注意观察眼震和眩晕情况。 2、滚转检查(roll maneuver ) A:是确定HC-BPPV最常用的检查。 B:取平卧位—头部及身体向左侧做90度桶状滚动—平卧位—头部及身体向右侧做90度桶状滚动—平卧 五、常有检查 •听力学测试,多数听阈正常,若BPPV缘于某种耳病则可能听力减退。VNG检查多数为正常,如有内耳病史则可能呈现异常。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迄今为止最常见的眩晕类型,据报道患病率为每10万人10.7至64.0例,终生患病率为2.4%。这种眩晕的特征是短暂的旋转感觉,持续时间不到1分钟,通常是由于头部位置相对于重力的变化而引起。眩晕症通常发生在病人上床或下床、在床上翻身、头后仰或前屈的时候。即使偶有报告BPPV的患者存在持续性头晕和失衡,但是追问病史总是提示他们的症状随着头部位置的改变而加重。病人会有恶心和呕吐。BPPV的发作通常是没有已知原因的,尽管部分病例报道可能与头部创伤、长时间的平卧姿势(例如,在牙医诊室或发廊)或内耳的各种疾病有关。BPPV通常是反复发作和自发缓解的,年复发率约为15%。BPPV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摔倒和受损的风险将有所增加。 特发性BPPV的患病率在老年人和妇女中增加,发病高峰在50至60岁之间,男女比例为2:1至3:1。据报道,BPPV还与骨质减少或骨质疏松症以及血清维生素D水平下降有关——这种关联不能用年龄或性别来解释。BPPV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耳石从囊性耳石的黄斑处脱落并进入半规管。当头部相对于重力的静态位置发生变化时,耳石碎片会移动到半规管内的新位置,导致虚假的旋转感。BPPV通常发生在后半规管,这是最依赖重力的管道,这类BPPV占所有病例的60%至90%。然而,BPPV累及水平半规管的患者比例可能被低估了,因为累及该部位比累及后半规管更有可能自发缓解。BPPV很少累及前半规管,可能是因为前半规管位于迷路的最上方,在那里耳石碎片不太可能被困住。 策略和证据 BPPV必须与其他更严重的急性或偶发性眩晕病因相鉴别。病史记录和神经系统检查通常可以区分中风、前庭神经炎和BPPV。检查应包括持续性眼球震颤的眼动测试、垂直眼球错位和提示中枢原因的前庭反应模式。据报道,这种测试对中风的诊断比计算机断层扫描或早期使用磁共振成像更准确。如果头部相对于重力位置的变化引起BPPV的症状并引起BPPV的特征模式,则支持BPPV的诊断。由于大多数医生不熟悉颅骨中半规管的精确解剖关系,因此解释不同的位置性眼震并执行正确的复位手法可能具有挑战性。 BPPV有时会涉及一只耳朵的多个耳道或双侧,因此很难识别眼震的类

怎样识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怎样识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一、概述 想知道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怎样引起的吗?那么现在就跟 着某同事来了解一下吧!人类能够正常活动,主要是在双侧的耳内有调节身体平衡的器官。其中重要的结构之一就是球囊、椭圆囊。因为在球囊、椭圆囊结构内有感受重心变化的碳酸钙盐结晶,形状像石头,故后者称为耳石,前者称为耳石器。有的医生把由于耳石器病变引发的眩晕称为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原因还在探讨中,但也有人认为和耳石器中的耳石脱落有关。所以,就让大家一起来了解探讨一下吧! 二、步骤/方法: 1、人们常常由于头部外伤、或者年老局部结构退化,耳石器内的耳石从原来的位置上脱落,移位到了别的平衡结构内,头位变动时,引起眩晕,医生治疗就是通过手法转动,将在迷宫道中滚动的滚珠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恢复平衡。这个就好比小孩玩滚珠一样的。 2、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如今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各种活动中,头部的轻微碰撞,都可能日后出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电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使长期伏案工作的人成为危险人群,但引发的原因不明;社会老年化日益加剧,老年人耳器官功能减退,使得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眩晕是由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引起的。因此,得此病的人很多,往往占医院门诊眩晕病人总数

一半以上。由于手法治疗有效,许多患者完全康复后,对治疗非常满意、感到医生非常神奇。 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应该和什么病鉴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特点是:与固定方向的头位变化有关,时间很短,有经验的医生通过检查可以发现特殊的眼球运动变化。有的颈椎病病人的眩晕表现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非常相似,颈椎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排除,脑供血不主不足(循环障碍)除了眩晕外,还有复视,共济失调表现,由于脑血管疾病急、重,有可能危及生命,而且许多病人发病时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此外,有些脑肿瘤病人早期症状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同,应该高度警惕。因此,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耳科医生必须知识全面。面对典型的、与位置变化相关的眩晕,而本专业又无法解释、治疗无效时,神经内科、骨科医生应该考虑排除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三、注意事项: 在生活中,人们就需要注意很多的问题,因为有的时候很多人都无法辨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这样就很有可能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所以人们要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眼震图定位诊断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眼震图定位诊断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该病发病率较高,约占所有周围性眩晕的17%~20 %。BPPV耳石复位治疗技术已经成熟,成功复位治疗的基础是对耳石累及半规管的准确定位。目前BPPV 的定位诊断和复位都基于医者目测患者的眼震,但旋转性眼震的方向常常不易辨别,加之一些细小眼震容易被肉眼所忽略,影响了BPPV 的定位诊断和后续复位治疗。近年来,视频眼震电图(VNG)的普及应用使眼震方向的判断更加客观、方便。我们将其与BPPV诊治相结合,更直观、客观地记录和分析患者在各个体位的诱发眼震,利用眼震图对BPPV进行准确定位诊断和疗效评估,并且保存了眼震数据资料,也有利于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和教学和科研工作。 1.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8 年4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眩晕诊疗中心诊断为BPPV的患者126 例,其中女性85例(67.5%),男性 41例(32.5%),平均年龄为54岁(17~78 岁)。患者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为 1 天~20 年,平均 59 周。 1.2方法 1.2.1常规检查 所有患者均详细询问并记录病史,包括眩晕发作情况、既往史(尤其是相关的耳科疾病史、耳毒性药物应用史、外伤史)、家族史,并进行常规耳科检查。应用VNG(法国Synapsys)进行常规眼震图检查及变位试验、冷热试验等,VNG图上红色为水平相,蓝色为垂直相。对可疑中枢病变患者行相关检查除外中枢性眩晕。 1.2.2变位试验 (1)Dix-Hallpike试验:患者坐于检查床上,头戴视频眼罩,检查者于病人后方,双手扶其头部向患侧转45°,并协助其迅速变为仰卧位,使头向后悬于床沿外,与水平面呈30°,头位始终保持该侧转45°不变,询问患者有无眩晕,并通过眼动监视窗口及眼动描记曲线图观

眩晕系列科普之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眩晕系列科普之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又名耳石症,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顾名思义,第一,这是个良性疾病,除了会造成眩晕、恶心、等不适外,不会对身体其余系统造成危害,第二,这是一种阵发性疾病,一般发作时持续时间不过几秒钟到一分钟,第三,这个病的发作与特定的体位有关,一般多在低头、翻身、转身等某个特定体位出现。北京优联耳鼻喉医院耳鼻喉科王鸿南 过去很长时间内,由于对这个疾病的发病机理及特征认识不足,导致很多患者被误诊,最常见的就是笼统的诊断为眩晕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美尼尔等等,导致错误的诊断,并错过了最佳治疗。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这个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诊断的正确率不断提高,并采用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使许多患者无需用药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其实,这个疾病的发病原理并不深奥。每个人的双耳,除了负责听力之外,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前庭功能,说白了,就是保持人体平衡及对空间、位置、速度的感知。每个耳朵内部,除了负责听力的耳蜗之外,还有专门负责前庭功能的器官,称为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如下图所示。下面第一张图的方向是从右侧外耳道往里面看。最外层是骨性半规管和前庭,淡蓝色显示的是骨性结构里面包含的膜性半规管和前庭,下面第二张图的方向与第一张图类似,但是把重要结构标示得更加清楚,可以看到椭圆囊和球囊里面分别有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把椭圆囊斑局部放大,可以看到耳石膜上覆盖的耳石。需要注意的是,三个半规管前后都与椭圆囊相通,而且三个半规管前面具有膨隆,称为半规管壶腹,椭圆囊斑上脱落的耳石,正是通过半规管壶腹进入到半规管内,从解剖位置上看,最容易进入后半规管,其次是外半规管,很少能进入到上半规管。 有的朋友一定会问,耳石为什么会脱落呢?正常情况下,耳石粘附在耳石膜上,大部分情况不会脱落,但在某些诱因下,如外力作用、代谢异常、局部组织和结构变性等情况下,少量耳石就会脱落,漂浮

眩晕【5】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水平半规管耳石的检查及复位方法

眩晕【5】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水平半规管耳石 的检查及复位方法 前言 昨天我们传播了“眩晕【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后半规管耳石的检查及复位方法”、“眩晕【2】视频:耳石症复位法详解,让不老实的“石头”归队!”。 今天我们接续传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水平半规管耳石的检查及复位方法”。 •先科普一下,轻松认识“耳石症” 手法复位“耳石症” @水平半规管耳石症复位法 1 Babecue复位法 主要用于水平半规管耳石症的复位治疗;当行Roll试验时如果出现向地性的眼震,考虑水平半规管管石症,采用此方法进行复位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图3示左侧水平半规管耳石症),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头向患侧扭转90°,迅速平卧(图中A位置);待眼震及眩晕消失后,将头转为仰卧位(图中B位置),继而头向健侧转90°(图中C位置);待眼震及眩晕消失后,头再转90°,使鼻尖朝地面(图中D 位置);继续朝患侧方向翻转,使侧卧于患侧(图中E位置);然后坐起;连续翻滚360度,使耳石最终从水平半规管移回前庭。上述每一体位待眼震眩晕消失后再保持1min。 图1: Babecue手法复位方法 嘱患者依次从患侧侧卧—仰卧—健侧侧卧—俯卧,连续翻滚270 度,耳石最终从水平半规管型移回前庭;图中所示为耳石颗粒在半规管内不同体位所在的位置。

2 Gufoni 复位法 在行Roll试验时,临床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形式的眼震:水平向地性和水平背地性。对于向地性眼震,主要考虑是水平半规管管石症,则采用上述所提到的Babecue复位法;如果出现背地性(离地性)眼震,目前认为主要是壶腹帽处有耳石碎屑,或壶腹帽附近的水平半规管前臂中有浮动的耳石碎屑;因此在复位之前需要将这些耳石碎屑脱落并转移到水平半规管的后臂中。 针对此类水平半规管耳石症,则主要采用Gufoni复位法,具体操作如下,患者正坐,背部和头部挺直(图中a位置),然后快速向患侧(图示左侧为患侧)卧倒(图中b位置),保持姿势1至2分钟,直到患者眼震消失或明显减弱,然后迅速将头部向上旋转45 度(图中c位置),保持2分钟后让患者缓慢坐起(图中d位置)。 该手法旨在使水平半规管长臂壶腹帽处的耳石碎屑转移到更后的位置,这样耳石才可能掉回前庭,如下图2所示。 图2:Gufoni法 对左侧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进行复位,患者正坐,背部和头部挺直,快速向患侧卧倒,保持姿势1至2分钟,待患者眩晕眼震消失或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10张图帮你理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10张图帮你理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常见的周围性眩晕性疾病之一,作为眩晕的重要鉴别诊断而为神经内科医师所熟知。BPPV 也称为耳石症,根据耳石部位分为前半规管 BPPV、后半规管 BPPV 和水平半规管BPPV。其重要的诊断性手段为Dix-Hallpike 试验和仰卧位滚转试验。近期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杂志发表了一篇由希腊学者Balatsouras 等撰写的综述,用图表的方式生动地阐述了三种类型BPPV 发病机制及对应的诊断性试验结果,一起来学习下吧。后半规管BPPV图1 进行右侧Dix-Hallpike 试验时对后半规管的刺激(c),(a,b)分别显示了左耳和右耳半规管当耳石位于同侧(右侧)后半规管时(b),Dix-Hallpike 试验导致耳石沿管腔移动,诱导出现BPPV。当耳石位于对侧(左侧)后半规管(a)时,Dix-Hallpike 试验并不会导致耳石的运动,因为头部运动与受累半规管平面垂直,此时Dix-Hallpike 试验为阴性。前半规管BPPV图2 进行右侧Dix-Hallpike 试验时对左侧前半规管的刺激(c),(a,b)分别显示了左耳和右耳半规管当耳石位于对侧(左侧)前半规管时(a),由于内淋巴液的流动,受累侧的前半规管受到刺激,诱发出现BPPV。图3 进行右侧Dix-Hallpike 试验时对右侧前半规管的刺激(c),(a,b)分别显示了左耳和右耳半规管当耳石位于同侧(右侧)前半规管时(b),头部旋转的方向与受累半规管平面垂直。但由于其壶腹嵴部分几乎是垂直的,所以也会导致耳石移位,表现为Dix-Hallpike 试验阳性,但对壶腹嵴顶的压力以及患者表现出的症状不是那么显著。水平半规管 BPPV图 4 当左耳受累时,水平半规管 BPPV 管结石症的发生机制(受累半规管用黑色标示,左图)(a)患者位于仰卧位,耳石位于左侧半规管的后部;(b)当旋转头部至受累侧时,耳石碎片向壶腹部移动,诱发面向壶腹嵴的流动,产生强烈的向地的水平性眼震;(c)当旋转头部至健康侧时,耳石碎片向相反方向移动,诱发背向壶腹嵴的流动,产生背地性眼震,但强度较弱。图5 当左耳受累时,水平半规管BPPV 壶腹嵴顶结石症的发生机制(受累半规管用黑色标示,右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为常见的前庭末梢器官病变。亦称为管石症或耳石症。多数病例发病并无明显诱因,而可能的诱因则多见于外伤。 临床特点: 1、发病特点:时间性及空间(位置)性。 2、眩晕特点: (1)潜伏期:头位改变后数秒后才出现症状。 (2)持续期--渐强、渐弱、短暂、可逆、疲劳 (3)适应性(易疲劳性): (4)互换性(躺下、坐起均有) 3、眼震特点:同眩晕特点方向:旋转性或水平性、向地性 治疗:该病药物不能治愈,手法复位有奇效。 疾病分类 老年病科 疾病描述 位置性眩晕分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中枢性位置性眩晕两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是在某一特定头位时,激发伴随有眼震的短暂阵发性眩晕,但不伴有耳鸣、耳聋等耳宣传员症状。

症状体征 1、发病突然 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s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s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 2、眼震十分特殊 在坐位训练改变至激发头位时出现一种旋转性的短暂的易疲劳的眼球震动,作耳向下时眼震为顺时针方向,右耳向下时为逆时针方向,眼睛震持续过程中,先是逐渐增强,其后逐渐减弱,当从卧位回至坐位时,出现一种方向相反的短暂低速度眼震。 3、病程 可为数小时至数周,个别可达数月或数年,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眩晕的成为变化较大,严重者于头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眩晕发作后可有较场时间的头重脚轻及飘浮感。 1 4、多见于中年患者(45—50岁)。 疾病病因 主要是由于耳石器异位所引起,也可能与下列疾病有关或继发于下列疾病。 1、耳石病

眩晕、头晕常见疾病症状及内科治疗指南

眩晕、头晕常见病症及内科治疗指南 (一)周围性眩晕、头晕 1.生理性眩晕、头晕:包括发生在正常人群的常见失调状态,如运动病、空间病、登陆病以及登高性头晕等,治疗以习服适应为主。在这些失调状态中,发生眩晕(存在运动错觉)概率小,头晕及自主神经症状居多。登高性头晕个体通常经历焦虑和恐慌情绪。典型的运动病和空间病表现为出汗、恶心、呕吐、流涎、呻吟、胃肠运动减弱,消化障碍,甚至见到食物后痛苦等症状。其中过度换气常见,导致患者低碳酸血症,血容量发生变化,血液淤积在下半身,容易发生低血压或晕厥。登陆病是指个体在乘船、飞机及汽车等长时间暴露在运动刺激环境中后,发生的一种以摇摆性眩晕为特征性表现的前庭疾病,这种非旋转性眩晕、头晕和不稳感,极少数上述症状持续数月或数年,其原因不清。 运动病发生时,通过看远处水平面能够改善症状;反之,于视觉封闭的狭小空间内症状加重。登高性头晕是由身体正常的摇摆感觉与视觉所见不匹配导致,当患者坐姿状态或视觉固定于近处目标时,其症状能够缓解。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BPPV又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眩晕类型,通常发生于老年群体,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在位置变化时发生<1min的阵发性眩晕,典型的位置变化包括在床上翻身、躺下、起来,或站立位弯腰及站起,或抬头向上望等。然而,部分老年BPPV患者主诉位置性头晕而非眩晕。BPPV的原因是耳石碎屑不经意进入半规管,头外伤或内耳感染时均能引起耳石碎屑脱落。BPPV 诊断标准为受累半规管平面上发现典型的位置性眼震,如果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或眼震不典型,则须与后颅窝肿瘤或梗死引起的位置性眩晕进行鉴别。 BPPV内科治疗首选手法复位或机器人复位,对于复位后有残余头晕症状及不适合复位治疗的老年患者,可进行前庭康复治疗。对于反复发生BPPV且维生素D水平降低者,可补充维生素D。 3.前庭神经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前庭综合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起病急,表现为眩晕、恶心或呕吐持续数天,不伴听觉或其他神经症状。该病可能是由带状疱疹病毒-1(HSV-1)感染引起的,病理研究显示,前庭神经一支或多支萎缩,伴或不伴相应感觉器官萎缩,所以认为前庭神经是感染位点。这类患者1-2周后症状逐渐改善,但残留的头晕和平衡失调可持续数月。 内科治疗包括: (1)对症治疗,发病初期的几天可以使用茶苯海明等抗眩晕药及止吐药治疗。 (2)抗炎治疗,希氏内科学推荐发病后3d内采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方式有

头晕头痛的鉴别诊断

头晕头痛的鉴别诊断 头晕: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多在头位变化时发作,如起卧床、抬头、转头或坐梯,保持一定位置后症状消失,直立行走时症状不明显。每次发作时间:以秒计算,多在10秒以内。发作时为眩晕,发作间期可表现为头晕或昏沉感,眩晕具有易疲劳性、自我好转性和可复发性。Nylen-Barany或Dix- Hallpike体位诱发试验可呈阳性。 2、梅尼埃病(Meniere disease):又称内耳性眩晕或发作性眩晕,为内耳的一种非炎症(淋巴代谢障碍)性疾病。本病以突发性眩晕、耳鸣、听力下降或眼球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眩晕有明显的发作期和间歇期。病人多数为中年人。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眼球震颤为四大主症。中枢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冷热水试验可见前庭功能减退或消失。。 3、前庭神经元炎:是一种前庭神经元的病变,病变部位可位于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前庭神经节及前庭神经末梢的整个通路上。多见于20-60岁成年人,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使,以突发的重度眩晕,而无耳聋、耳鸣等耳蜗及其他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常于病毒性疾病后24-48小时内发生,持续4-5天。头部移动时症状加重,但听力不受影响。冷热变温试验前庭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有时呈现健侧优势偏向;无头痛及其他神经体征;急性期内血象常偏高,发作期中可有自发性眼震。 头痛: 1、偏头痛: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两侧疼痛,多成波动性。常伴有恶心和呕吐,少数典型者发作前有视觉、感觉和运动等先兆,可有家族史。活动后头痛加重。 2、脑出血: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通常在活动、情绪激动及突然用力时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可伴有血压升高、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意识丧失成昏迷状态,行头颅CT示可见脑内高密度的新鲜血肿。 3、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多在剧烈活动、用力或情绪激动时出现爆裂样局限的头痛、呕吐,项背部疼痛,伴或不伴有血压的升高,少数患者出现肢体瘫痪、认知障碍及视力模糊,查体示脑膜刺激征阳性,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行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可见高密度灶,腰穿示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 4、后循环缺血(PCI):PCI包括后循环的TIA和脑梗塞。患者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如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头晕是PCI的常见表现,后循环脑梗塞可同时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定位征,如饮水呛咳、构音障碍、眼球活动异常以及共济失调等。头颅MRI,特别DWI检查有助明确。

2021年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迸展(全文) 一、定义与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BPPV以头位变化所诱发的短暂发作性眩晕和眼震为特征,可依据所累及的半规管及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分为不同的亚型,并可通过相应的诊断试验做出诊断。通常将诊断试验呈阳性眼震作为BPPV的一项诊断标准,这种特征性眼震对BPPV的诊断、受累半规管及侧别的判定、耳石复位方法的选择及其效果的评价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约1/4的BPPV患者在位置性诊断试验可表现有诱发性眩晕症状而无眼震,—些学者将仅有主观性眩晕症状而无客观性眼震表现者称为主观性BPPV。 Tirelli等在2001年首先提出主观性BPPV这一概念,并报道了43 例主观性BPPV耳石复位治疗的结果。此后陆续有相关文献报道。目前,对主观性BPPV的界定及这一术语的使用尚有争议。一些学者将之称为无眼震的BPPV。但主观性BPPV这一名称已为临床广泛采用。 目前有关主观性BPPV的研究报告多系临床病例研究,且各型BPPV 混杂在一起力口之诊断主观性BPPV所用标准及眼震的检测方法不尽相同,因此所报道的主观性BPPV发生率也有较大差别,可低至3.6%或高至48%。庄建华等报道显示,在312例BPPV中仅有12例系主观性BPPV O 但有报道表明,主观性BPPV临床并不少见,在BPPV病例中占10% -

25%O除不伴有阳性眼震外,主观性BPPV和典型性BPPV具有类似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二、发病机制 BPPV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一般认为,在头部外伤、内耳缺血、前庭器官退变等因素作用下,前庭椭圆囊耳石发生脱落并进入到半规管而导致BPPV发生。BPPV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两个学说, 即落入半规管的耳石可在半规管内淋巴液中自由移动(管石症学说)或黏附于壶腹哨帽上(嵋帽结石症学说)。在一定的头位变化时,因半规管内耳石的作用而诱发出眩晕症状和眼震反应。但主观性BPPV的发生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目前对之有以下几种解释。 1. 耳石量较少: —些学者认为,主观性BPPV系半规管内异常存在的耳石数量较少之故。以往颠骨组织病理学显示,在无BPPV病史的成年及儿童患者,各半规管内及哨帽上均可见到少量耳石颗粒的存在,发生率为13% - 35% , 正常人半规管内(6.6% )或哨帽上(5.5% )也可见到耳石颗粒的存在, 说明半规管内或哨帽上少量耳石颗粒的存在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有学者认为,BPPV患者的眩晕与眼震表现及程度依赖于半规管内或哨帽上异常存在的耳石颗粒的数量、容积、密度及分布。当耳石数量较少时,在头位变化时可能不足以诱发明显的眼震反应而仅导致一定程度的位置性眩晕或头

梅尼埃病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全文)

梅尼埃病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全文)一、梅尼埃病的流行病学 迄今为止,梅尼埃病确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尚不清楚。Stahle等报道的患病率是46/10万;日本人群的发病率为17/10万;Wilmot报道北爱尔兰的年发病率为10-20/10万;Okafor报道尼尔利亚黑人的发病率达400/10万;Wladislavosky-Waserman等通过严格的标准和研究设计,分析1953-1980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年龄调节后的年发病率为15.3/10万;Kotimaki等分析了500万芬兰人口,发现患病率为43/10万,年发病率为4.3/10万。以上报道的梅尼埃病患病率和发病率差异很大,其原因为:(1)研究者对梅尼埃病诊断标准的掌握不一致,不同时期应用的诊断标准并不完全相同;(2)疾病的自然病程不一;(3)存在数据采集方法和分析方法差异。 二、梅尼埃病的分级诊断 最早提出梅尼埃病分级诊断的是1995年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AAO-HNS)制定的梅尼埃病指南,将梅尼埃病诊断分为四级:确诊(certain)梅尼埃病、临床诊断(definite)梅尼埃病、疑似(probable)梅尼埃病以及可疑(possible)梅尼埃病。我国2006年贵阳标准中,提出“临床诊断”及“梅尼埃病待诊”。2015年Barany学会等制定的梅尼埃病诊断标准

中,将梅尼埃病分为“临床诊断梅尼埃病”和“疑似诊断梅尼埃病”。 本《指南》制定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以上历史沿革以及目前国际主流的Barany学会诊断标准,明确提出梅尼埃病的分级诊断,即“临床诊断”和“疑似诊断”。梅尼埃病的分级诊断符合临床实际,考虑到了患者的病程和临床表现的差异性,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水平。 三、梅尼埃病的分期 1995年美国AAO-HNS梅尼埃病指南中,提出根据患者纯音听阈分为I至IV期。我国2006年贵阳标准中提出按照听力变化特征,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而2015年Barany学会制定梅尼埃病诊断标准时,却未提出疾病的分期。本次指南制定中,我们采用了1995年AAO-HNS 指南中的分期标准,即按照纯音听阈分为一至四期。在梅尼埃病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评估时,听阈是重要的参考因素。此外,按照听阈进行分期便于临床操作。 1995年AAO-HNS指南中关于听阈评价选用了4个频率:500Hz、1kHz、2kHz和3kHz。本指南中我们选用3个频率,即500Hz、1kHz 和2kHz,主要基于:(1)2015年Barany诊断标准中强调低频听力下降; (2)3kHz并不是临床上常规检测的频率。为便于新版指南的应用、推广,经专家反复讨论,暂不纳入3kHz,但建议有条件单位可以进行3kHz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