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症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症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症状

一、概述

耳石症又叫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这个说的是头部迅速运动到某个特定头位时,此时患者会出现眩晕和眼震。这些症状具有阵发性和反复性。一般来说,在正常情况下耳石是贴在耳石膜上的,如果由于某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耳石膜的话,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一种叫做内淋巴的液体里悬浮并随之游动。随着人体头位的变化,这些耳石也会随之游动,游动过程中会刺激半规管毛细管,从而是身体产生病症,出现非常强烈的眩晕。这个过程时间较短,但具有反复性。

二、步骤/方法:

1、

如果患者一旦出现此类强烈眩晕的情况,首先应该做的是去当地正规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就诊,由于许多医生对此病的认识不足,因为此病极易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也容易被一般的基层医院和年轻医生误诊为“梅尼尔病”。

2、

而确定被确诊后,可以通过耳石症手法复位来治疗,这种方式的好处见效快,门槛低,见效快是指一般的患者通过接受一次手法复位就能见效,少数患者需要经过多次,门槛低是说一般的门诊进行手法复位即可,少数患者需要接受住院治疗。

3、

在成功接受手法复位之后,需要休息半小时再离开,因为在复位过程中会出现呕吐或者眩晕的情况。此时一定要休息并不要开车。接受手法复位三天内要避免平卧,最好是睡硬板床。

三、注意事项:

最应该值得注意的是,首先要选对医院选准就诊部门,才能及时确诊然后及时治疗。出现此类病症要去正规的神经内科及时确诊。在确诊后,要用正确的心理去对待和接受,积极就诊,相信很快就会恢复健康的。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特发性称之为耳石病,另一类为继发性,继发于梅尼埃病、突聋、病毒性迷路炎、内听道动脉缺血、偏头疼、头部外伤、中耳和内耳术后,人工耳蜗术后,耳毒性药物损害,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及颈性眩晕等,上述各种疾病导致了半规管的炎症或缺血损伤而致耳石脱落。 临床表现 多发于中年人,女性略多,发病突然,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变化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秒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秒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 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个别病人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及漂浮感。 一、诊断方法和比较猛的复位治疗 1、后半规管耳石症快速手法复位方法:让病人平卧,头后仰,头偏向右侧时出现眩晕可判断为右侧后半规 管耳石症。复位方法如下:①患者右侧卧位,蜷腿屈膝。②待眩晕缓解后,操作者双手扶在患者头部两侧,患者的双手抓紧操作者的左前臂。以患者右臀部为轴点,迅速将患者翻转180度至左侧卧位,保持该位置状态约5分钟。 2、上半规管耳石症快速手法复位方法:平卧头后仰出现眩晕者可判断为上半规管耳石症。上半规管耳石症 的操作步骤:①患者平卧于平板床上,头部与一端床头平齐,两腿自然分开垂于治疗床两侧,注意床不要太宽。②操作者站于患者左侧,右手扶在患者的枕部,左手扶于额部,以臀部为轴点,让患者快速坐起。 3、外半规管耳石症快速手法复位:患者平卧,向左侧侧卧时出现眩晕症状时,则为左侧外半规管耳石症, 右侧亦然。以右外半规管耳石症为例,操作步骤如下:①患者右侧卧位于一张宽床上。②待眩晕缓解后,操作者站于患者背后,用右手拉患者右手,迅速翻滚于左侧卧位,保持该位置状态5分钟左右。 二、常见手法.Epley复位法:本法一般只需一次,简单效果佳。 1、Epley手法(针对后半规管耳石症):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 患侧扭转45°;②头逐渐转正,然后继续向健侧偏45°;③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向健侧翻转,使其侧卧于治疗台上,头部偏离仰卧位达135°;④坐起,头前倾20度。完成上述4个步骤为1个治疗循环,每一体位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

眩晕【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后半规管耳石的检查及复位方法

眩晕【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后半规管耳石的 检查及复位方法 BPPV是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的缩写,中文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称良位,又称耳石症(otolithiasis),是一种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易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震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数据表明,该病约占眩晕疾病的三分之一。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是最常见的源于内耳的眩晕病。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可诱发短暂的眩晕,并伴有眼震和自主神经症状。可见于各年龄段,老年人多见。该病具有自限性。 最常累及的半规管为后半规管(占80%~90%),其次为外半规管(占10%),最少受累的是上半规管(占2%)。 眩晕规范诊疗首先应当掌握的技能是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和治疗。 @耳石症科普视频 @后半规管耳石的检查及复位方法 检查方法: Dix-Hallpike法 后半规管管内结石症(Canalolithiasis of the posterior canal pc-BPPV) A、反复发作,可由平躺或仰卧位水平翻身诱发; B、持续时间<1min; C、Epley或Semont手法复位可引出眼震,多为快相朝向下方的旋转性眼震合并快相朝向前额的垂直眼震; D、除外其他可能的疾病。 Dix-Hallpike试验中患耳向地时出现略带扭转成份的垂直上跳性眼震提示结果阳性。

A、反复发作的位置性眩晕或头晕,可由平躺动作或仰卧位水平翻身诱发; B、半Dix-Hallpike手法复位可立即或数秒内引出眼震,持续时间>1min,眼震多为旋转眼震,快相向下,合并向上的垂直眼震; C、除外其他可能的疾病。 A 受检者端坐于检查床上; B 将受检者头部向右侧转45°; C 检查者位于患者侧方,双手持头,迅速移动受检者至仰卧侧悬头位,头应保持与矢状面成45°。观察受检者眼球活动30s 或至眼震停止后,头部和上身恢复至端坐位,然后,进行向对侧的侧悬头位检查(见下图) 1.病人坐在检查台上 2.头部从身体中线向被检侧转45° 3.检测者将病人颈部托住仰躺下并与水平面大约成30°

耳石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耳石症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耳石症概述 耳石症(otolithiasis)又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表现为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其病因较为复杂,部分患者病因不明,部分则继发于其他疾病。 英文名称:otolithiasis。 其它名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耳。 常见症状:短暂性眩晕、眼球震颤。 主要病因:部分病因不明,部分继发于其他疾病。 检查项目:Dix-Hallike试验、滚转试验、颞骨CT、内耳及桥小脑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听力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平衡功能检查。 重要提醒:本病有一定自限性,但是病程长短不一,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严重时可导致生活及工作能力丧失,所以出现症状者应尽早进行治疗。 临床分类: 1、按病因分类(1)特发性耳石症:病因不明,约占50%~97%。(2)继发性耳石症: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疾病。 2、按受累半规管分类(1)后半规管耳石症:最为常见,约占70%~90%。(2)外半规管耳石症(水平半规管耳石症):约占10%~30%。(3)前半规管耳石症:少见类型,约占1%~2%。(4)多半规管耳石症:为同侧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约占9.3%~12%。 二、耳石症的发病特点

三、耳石症的病因 病因总述:约半数患者病因不明,属于特发性耳石症。继发性耳石症则继发于其他疾病,最常见的原因是头部外伤和前庭神经炎。 基本病因: 1、特发性耳石症病因不明。可能与年龄增长所致的耳石退化加速、吸收能力下降及耳石的稳定性降低等有关,激素水平改变、钙代谢紊乱及骨质疏松等也可能是易患因素。 2、继发性耳石症(1)继发于头部外伤,特别是多发于轻度头颅外伤后数日及数周,或乘车时突然加速,减速运动致颈部挥鞭伤等。(2)耳部其他疾病,如中耳及乳突炎、耳部手术后、药物性耳中毒等;或其他内耳疾病,如梅尼埃病、特发性突聋等。(3)病毒性神经炎。(4)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内耳血液循环障碍。(5)全身钙离子代谢异常可能和本病发生有关。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 1、重力方向改变头位,比如头前倾、头后仰、床上翻身、快速转头等。 2、过度疲劳、精神刺激、心理压力也可能诱发耳石症。 四、耳石症的症状 症状总述:约半数患者病因不明,属于特发性耳石症。继发性耳石症则继发

gufoni复位法

gufoni复位法 Gufoni复位法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方法。它是由意大利耳鼻喉科医生Carlo Gufoni于1998年提出的。该方法通过特定的头部动作来刺激半规管,从而使得耳石回到内耳的正确位置,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介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内耳疾病,主要表现为头部转动或抬起时出现突然的旋转感和眩晕感。这种疾病通常由于内耳中的钙质碎屑脱落并堆积在半规管中引起,导致半规管刺激过度,从而出现旋转感和眩晕感。 二、Gufoni复位法原理 Gufoni复位法是一种非侵入式治疗BPPV的方法,它通过特定的头部动作来刺激半规管,并使得耳石回到内耳正确位置。 1. 头部姿势 在进行Gufoni复位法之前,患者需要先坐在床上或治疗台上,并将头

转向患侧45度。然后,医生会将患者的头稍微后仰,使得耳朵朝向天花板。 2. 刺激半规管 医生会将手放在患者的头部上,并迅速将头向健侧旋转90度,使得患者的头部朝向床或治疗台的脚。这个过程中,医生需要保持手的位置 不变,并让患者保持这个姿势30秒钟。 3. 将耳石复位 在30秒钟之后,医生会将患者的头转回到中立位置,并让患者休息一会儿。然后,医生会再次迅速将患者的头向健侧旋转90度,使得耳石回到内耳正确位置。这个过程中,医生需要保持手的位置不变,并让 患者保持这个姿势30秒钟。 4. 完成复位 在30秒钟之后,医生会帮助患者坐起来,并检查是否已经完成了复位。如果治疗成功,则眩晕症状通常会立即缓解。 三、Gufoni复位法注意事项

1. 适用人群 Gufoni复位法适用于BPPV患者,特别是那些已经被确诊为后半规管BPPV的患者。对于前半规管BPPV和水平半规管BPPV,该方法可能不适用。 2. 操作技巧 Gufoni复位法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和经验。因此,患者在进行治疗之前需要确认医生是否具备相关的资质和经验。 3. 预防措施 在进行Gufoni复位法之前,患者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眩晕症状的疾病,并遵循医生给出的预防措施。此外,在治疗期间,患者需要避免头部过度活动或突然转动头部。 四、Gufoni复位法优缺点 1. 优点 Gufoni复位法是一种非侵入式、简单易行、并且效果显著的治疗BPPV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快速缓解眩晕症状,并且不会对患者造成任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迄今为止最常见的眩晕类型,据报道患病率为每10万人10.7至64.0例,终生患病率为2.4%。这种眩晕的特征是短暂的旋转感觉,持续时间不到1分钟,通常是由于头部位置相对于重力的变化而引起。眩晕症通常发生在病人上床或下床、在床上翻身、头后仰或前屈的时候。即使偶有报告BPPV的患者存在持续性头晕和失衡,但是追问病史总是提示他们的症状随着头部位置的改变而加重。病人会有恶心和呕吐。BPPV的发作通常是没有已知原因的,尽管部分病例报道可能与头部创伤、长时间的平卧姿势(例如,在牙医诊室或发廊)或内耳的各种疾病有关。BPPV通常是反复发作和自发缓解的,年复发率约为15%。BPPV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摔倒和受损的风险将有所增加。 特发性BPPV的患病率在老年人和妇女中增加,发病高峰在50至60岁之间,男女比例为2:1至3:1。据报道,BPPV还与骨质减少或骨质疏松症以及血清维生素D水平下降有关——这种关联不能用年龄或性别来解释。BPPV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耳石从囊性耳石的黄斑处脱落并进入半规管。当头部相对于重力的静态位置发生变化时,耳石碎片会移动到半规管内的新位置,导致虚假的旋转感。BPPV通常发生在后半规管,这是最依赖重力的管道,这类BPPV占所有病例的60%至90%。然而,BPPV累及水平半规管的患者比例可能被低估了,因为累及该部位比累及后半规管更有可能自发缓解。BPPV很少累及前半规管,可能是因为前半规管位于迷路的最上方,在那里耳石碎片不太可能被困住。 策略和证据 BPPV必须与其他更严重的急性或偶发性眩晕病因相鉴别。病史记录和神经系统检查通常可以区分中风、前庭神经炎和BPPV。检查应包括持续性眼球震颤的眼动测试、垂直眼球错位和提示中枢原因的前庭反应模式。据报道,这种测试对中风的诊断比计算机断层扫描或早期使用磁共振成像更准确。如果头部相对于重力位置的变化引起BPPV的症状并引起BPPV的特征模式,则支持BPPV的诊断。由于大多数医生不熟悉颅骨中半规管的精确解剖关系,因此解释不同的位置性眼震并执行正确的复位手法可能具有挑战性。 BPPV有时会涉及一只耳朵的多个耳道或双侧,因此很难识别眼震的类

眩晕

眩晕(vertigo):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真性眩晕/ 假性眩晕。系统性眩晕(周围性/中枢性眩晕)/非系统性眩晕。头晕:指阵发或持续性的大脑不清晰感、头昏沉、头胀、头部发紧感等及头重较轻、行走不 稳感。 前庭功能检查:旋转试验、冷热水试验。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内耳机械性疾患,占所有眩晕症的20%左右, 约半数耳源性眩晕症的原因。 年发病率:107/10万、平均54岁,女性多见。机制:膜迷路的前庭部分由前、后及水平半规管组成。半规管内的壶腹是感受运 动的器官。 由于椭圆囊斑中的耳石脱落到半规管中运动,引起眩晕。受累半规管壶腹 部所产生的 神经冲动引起相应眼外肌收缩产生的方向为眼震方向。 内耳迷路包括椭圆囊及球囊两种耳石结构,其中椭圆囊钙颗粒是引起 BPPV的主要来 源。由于重力作用,后半规管最常受累(85-90%),水平半规管受累约占 10%,其它。 症状:某个特定动作诱发,一般持续10-30s,伴随症状一般仅有恶心。 a、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s后才出现眩晕; b、旋转性:眩晕具有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

c、短暂性:多在不到1min内停止; d、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 e、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减轻。 诊断:1.后半规管:采用Dix-Hallpike手法:患者坐于检查台上,迅速取仰卧悬 头位,并向一侧偏45°,头转向患侧示经数秒潜伏期后出现 短暂眩晕和垂直旋转性眼震,反复试验有疲劳性,可明确诊 断。 2.水平半规管:多采用水平头部移动法(Pagrani-McClure方法):患者坐 于检查台上,迅速取平卧位,随即头向一侧转90°,立即出 现剧烈旋转性眩晕和水平向性眼震。水平眼震最显著侧位患 侧。这种眼震较少出现疲劳性,如反复检查可使患者感到不 适。 治疗:主要为手法复位;复位前科预防性服用前庭功能抑制剂,如苯海拉明片、 倍他斯汀片 或地西泮片。 后半规管复位运用重力作用将碳酸钙碎片移回到前庭器,经过数天可被吸 收,约85% 可被治愈。Epley手法。 水平半规管复位最常用Barbecue翻滚法:a、患者坐于治疗台上,迅速平 卧,头向健侧扭转90°;b、身体向健侧翻转,使面部朝下; c、继续朝健侧翻转,使侧卧于患侧; d、坐起。 复位常见并发症:恶心、呕吐,晕厥。

怎样识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怎样识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一、概述 想知道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怎样引起的吗?那么现在就跟 着某同事来了解一下吧!人类能够正常活动,主要是在双侧的耳内有调节身体平衡的器官。其中重要的结构之一就是球囊、椭圆囊。因为在球囊、椭圆囊结构内有感受重心变化的碳酸钙盐结晶,形状像石头,故后者称为耳石,前者称为耳石器。有的医生把由于耳石器病变引发的眩晕称为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原因还在探讨中,但也有人认为和耳石器中的耳石脱落有关。所以,就让大家一起来了解探讨一下吧! 二、步骤/方法: 1、人们常常由于头部外伤、或者年老局部结构退化,耳石器内的耳石从原来的位置上脱落,移位到了别的平衡结构内,头位变动时,引起眩晕,医生治疗就是通过手法转动,将在迷宫道中滚动的滚珠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恢复平衡。这个就好比小孩玩滚珠一样的。 2、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如今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各种活动中,头部的轻微碰撞,都可能日后出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电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使长期伏案工作的人成为危险人群,但引发的原因不明;社会老年化日益加剧,老年人耳器官功能减退,使得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眩晕是由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引起的。因此,得此病的人很多,往往占医院门诊眩晕病人总数

一半以上。由于手法治疗有效,许多患者完全康复后,对治疗非常满意、感到医生非常神奇。 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应该和什么病鉴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特点是:与固定方向的头位变化有关,时间很短,有经验的医生通过检查可以发现特殊的眼球运动变化。有的颈椎病病人的眩晕表现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非常相似,颈椎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排除,脑供血不主不足(循环障碍)除了眩晕外,还有复视,共济失调表现,由于脑血管疾病急、重,有可能危及生命,而且许多病人发病时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此外,有些脑肿瘤病人早期症状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同,应该高度警惕。因此,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耳科医生必须知识全面。面对典型的、与位置变化相关的眩晕,而本专业又无法解释、治疗无效时,神经内科、骨科医生应该考虑排除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三、注意事项: 在生活中,人们就需要注意很多的问题,因为有的时候很多人都无法辨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这样就很有可能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所以人们要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耳石症一动就晕

什么是耳石症?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发病率约占40%~50%。女性比男性多见,发病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耳石症有哪些症状? 典型的症状是头部位置变化(如起床、躺下、床上翻身、低头或抬头)时,突然出现强烈的旋转性眩晕,通常持续不超过1min,其他症状有恶心、呕吐、头晕、头重脚轻及漂浮感。 耳石症是如何引起的? 椭圆囊里管平衡的耳石的碎片脱落到某个半规管里,半规管里有淋巴液,头一动耳石就动,人就会感到眩晕。 耳石症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1.头部外伤:外伤易使耳石的碎片脱落。 2.耳石退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耳石明显退化,影响连接稳定性。 3.缺钙:耳石就是石头,即碳酸钙结晶,如果缺钙,耳石就会疏松易脱落。 4.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压力大、失眠熬夜:这些因素使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促进血管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的异常分泌,引起血管舒缩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内耳微循环不完全代偿,耳石脱离黏液后自行脱落。 5.内耳供血不足: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后,易引起内耳血管损伤,内耳缺血使得耳石的吸附能力变差而容易脱落。 如何快速识别耳石症? 大家只需要记住这3个字:短、动、床。 短:头晕和眩晕发作的时间比较短,一般不超过1min,但是可以每天反复多次的发作。 动:发作与头部体位改变有关,如转头、仰头或低头,但无论是躺着、坐着还是站着,只要头不动就不会晕。 床:发作往往是在起床、躺下或是左右翻身时出现。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加上最近过度劳累或失眠,就有可能是耳石症,请您一定要就近前往耳鼻喉科、神经内科或眩晕门诊进行检查和治疗,以尽快康复。 耳石症需要做哪些检查? 1.位置试验 (1)Dix-Hallpike试验:通过眼震特点,判断是否为前半规管或后半规管耳石症的常用检查手法。 (2)Roll test滚转试验:确定外半规管耳石症的常用检查。 2. 听力学检查 包括纯音测听、声阻抗、耳声发射、耳蜗电图等。 耳石症的治疗及预防 1.手法复位 手法复位是耳石症的首选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达92%以上。 复位时根据不同半规管类型选择相应的方法。 (1)后半规管耳石症复位方法 Epley 法 ①患者坐位,头向患侧转45°; ②快速后仰,使头部与床呈20~30°; ③头向健侧快速转90°; ④头继续向健侧快速转90°,同时身体向健侧侧卧; ⑤扶患者保持该头位缓慢坐起。 以上每一体位需保持30~60s,待眩晕和眼震消失再继续下一体位,重复1~2次。

刘博教授:位置性眩晕与耳石症

刘博教授:位置性眩晕与耳石症 不方便看视频的童鞋们,内容简要整理如下: 耳石症是一种疾病,位置性眩晕是一种与位置有关的病理症状,接下来将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一种常见的发作性眩晕疾病逐渐进入大家视野。这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俗称耳石症,关于其定义、病因、病理机制、分型、诊断、治疗、预后等内容在众多教科书上已有很多,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耳石症的病人越来越多,但是“耳石症”的病人越来越多,说明临床医师从最开始不太认识这种疾病,到逐渐认识了它,再到了诊断泛化的一个过程。 2013年发表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规范性诊治与思考》一文中,明确指出了BPPV的诊治存在确诊时间滞后、诊断泛化明显、治疗存在问题等情况。 国际前庭疾病分类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 Ⅰ.症状和体征 Ⅱ.综合征 Ⅲ.功能障碍和疾病 Ⅳ.机制 前庭疾病的诊断需要从这四个层面去考虑,带着鉴别诊断的临床思维方式去审视症状,这样的诊疗过程才能提高、进步。 Ⅱ型的综合征分为:急性前庭综合征、慢性前庭综合征、发作性前庭综合征。耳石症既属于发作性前庭综合症,也属于Ⅲ型中的疾病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症状诊断,因而也可能存在恶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或者功能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总之我们需要有一个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诊断思路。 位置性眩晕:当头部位置改变时,出现与位置变换相关的突发眩晕以及随位置变换出现的其他症状、体征等。而这种眩晕是外周性前庭疾病?或中枢性?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或恶性?需要鉴别诊

断。 刘鋋教授的2006版《内耳病》一书中关于位置性眩晕的分类: 体位潜伏期持续 时间眼震方向 疲 劳 中枢型多种不确定较长不定无 外周型一种短较短恒定有 其中,眼震方向的特征和疲劳现象常做为鉴别诊断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引起位置性眩晕的病因有很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颈性疾病、颅脑外伤、酒精性位置性眩晕、恐惧性位置性眩晕、中枢位置性眩晕(肿瘤、多发性硬化等)、后循环缺血、脑卒中等,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生率最高。 眩晕是Ⅰ型症状分类,眩晕加位置性属于发作性前庭疾病综合征,是Ⅱ型的综合征的分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则属于Ⅲ型疾病诊断类别。因此需要形成这样的临床思维方法:从一种症状——眩晕,加一个定语——位置性,得出一个疾病的诊断——BPPV。 2017年中国指南篇幅明显增加。BPPV的定义: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 2017年美国指南改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BPPV准确诊断的效率,提高诊断准确率,增加较为适当的复位治疗,减少前庭抑制剂的不当使用,减少不恰当的辅助检查(去除了“不推荐”的听力测试),减少BPPV的复发,减少未明确诊断的不良事件出现,其他:降低诊断费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复诊,等等。 BPPV诊断 •典型的临床症状: 潜伏期:短暂 疲劳性:重复诱发、眼震减弱或消失 •特殊的体位检查:Roll test、Dix-hallpike test •诊断的难点不在于诊断这个疾病,而在于诊断发病侧别、部位以及诱因,以及如何指导患者进行复发的预防。

1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西医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住院患者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耳眩晕(ICD10:BRE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D)(ICD10:H81.10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以旋转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目矛难睁,伴眩晕多在翻身、起卧、低头抬头时发作,捋续时间小于1分钟,眩晕时无耳鸣及耳聋,伴有恶心呕吐,神志清楚,无肢体麻木、无构音瞳碍、无饮水呛咳等不适,发病诱因常有疲劳、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等;鼓膜检查多无异常表现,行耳石诱发实验阳性。 2、证候诊断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肝阳上亢证 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络证 三血丐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耳眩晕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4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按标准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配合研究治疗者。 2、年龄6 ~ 80岁,病程不限。 3、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z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必须的常规检查项目 (1)专科常规检查; (2 )纯音听阈测听检查; (3 )声导抗检查; (4 )双温实验(心脏病及脑血管病急性期禁忌)视动检查,SRM-IV眩晕诊疗系统检测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为常见的前庭末梢器官病变。亦称为管石症或耳石症。多数病例发病并无明显诱因,而可能的诱因则多见于外伤。 临床特点: 1、发病特点:时间性及空间(位置)性。 2、眩晕特点: (1)潜伏期:头位改变后数秒后才出现症状。 (2)持续期--渐强、渐弱、短暂、可逆、疲劳 (3)适应性(易疲劳性): (4)互换性(躺下、坐起均有) 3、眼震特点:同眩晕特点方向:旋转性或水平性、向地性 治疗:该病药物不能治愈,手法复位有奇效。 疾病分类 老年病科 疾病描述 位置性眩晕分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中枢性位置性眩晕两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是在某一特定头位时,激发伴随有眼震的短暂阵发性眩晕,但不伴有耳鸣、耳聋等耳宣传员症状。

症状体征 1、发病突然 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s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s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 2、眼震十分特殊 在坐位训练改变至激发头位时出现一种旋转性的短暂的易疲劳的眼球震动,作耳向下时眼震为顺时针方向,右耳向下时为逆时针方向,眼睛震持续过程中,先是逐渐增强,其后逐渐减弱,当从卧位回至坐位时,出现一种方向相反的短暂低速度眼震。 3、病程 可为数小时至数周,个别可达数月或数年,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眩晕的成为变化较大,严重者于头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眩晕发作后可有较场时间的头重脚轻及飘浮感。 1 4、多见于中年患者(45—50岁)。 疾病病因 主要是由于耳石器异位所引起,也可能与下列疾病有关或继发于下列疾病。 1、耳石病

头晕头痛的鉴别诊断

头晕头痛的鉴别诊断 头晕: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多在头位变化时发作,如起卧床、抬头、转头或坐梯,保持一定位置后症状消失,直立行走时症状不明显。每次发作时间:以秒计算,多在10秒以内。发作时为眩晕,发作间期可表现为头晕或昏沉感,眩晕具有易疲劳性、自我好转性和可复发性。Nylen-Barany或Dix- Hallpike体位诱发试验可呈阳性。 2、梅尼埃病(Meniere disease):又称内耳性眩晕或发作性眩晕,为内耳的一种非炎症(淋巴代谢障碍)性疾病。本病以突发性眩晕、耳鸣、听力下降或眼球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眩晕有明显的发作期和间歇期。病人多数为中年人。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眼球震颤为四大主症。中枢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冷热水试验可见前庭功能减退或消失。。 3、前庭神经元炎:是一种前庭神经元的病变,病变部位可位于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前庭神经节及前庭神经末梢的整个通路上。多见于20-60岁成年人,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使,以突发的重度眩晕,而无耳聋、耳鸣等耳蜗及其他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常于病毒性疾病后24-48小时内发生,持续4-5天。头部移动时症状加重,但听力不受影响。冷热变温试验前庭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有时呈现健侧优势偏向;无头痛及其他神经体征;急性期内血象常偏高,发作期中可有自发性眼震。 头痛: 1、偏头痛: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两侧疼痛,多成波动性。常伴有恶心和呕吐,少数典型者发作前有视觉、感觉和运动等先兆,可有家族史。活动后头痛加重。 2、脑出血: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通常在活动、情绪激动及突然用力时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可伴有血压升高、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意识丧失成昏迷状态,行头颅CT示可见脑内高密度的新鲜血肿。 3、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多在剧烈活动、用力或情绪激动时出现爆裂样局限的头痛、呕吐,项背部疼痛,伴或不伴有血压的升高,少数患者出现肢体瘫痪、认知障碍及视力模糊,查体示脑膜刺激征阳性,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行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可见高密度灶,腰穿示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 4、后循环缺血(PCI):PCI包括后循环的TIA和脑梗塞。患者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如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头晕是PCI的常见表现,后循环脑梗塞可同时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定位征,如饮水呛咳、构音障碍、眼球活动异常以及共济失调等。头颅MRI,特别DWI检查有助明确。

眩晕系列科普之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眩晕系列科普之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又名耳石症,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顾名思义,第一,这是个良性疾病,除了会造成眩晕、恶心、等不适外,不会对身体其余系统造成危害,第二,这是一种阵发性疾病,一般发作时持续时间不过几秒钟到一分钟,第三,这个病的发作与特定的体位有关,一般多在低头、翻身、转身等某个特定体位出现。北京优联耳鼻喉医院耳鼻喉科王鸿南 过去很长时间内,由于对这个疾病的发病机理及特征认识不足,导致很多患者被误诊,最常见的就是笼统的诊断为眩晕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美尼尔等等,导致错误的诊断,并错过了最佳治疗。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这个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诊断的正确率不断提高,并采用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使许多患者无需用药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其实,这个疾病的发病原理并不深奥。每个人的双耳,除了负责听力之外,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前庭功能,说白了,就是保持人体平衡及对空间、位置、速度的感知。每个耳朵内部,除了负责听力的耳蜗之外,还有专门负责前庭功能的器官,称为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如下图所示。下面第一张图的方向是从右侧外耳道往里面看。最外层是骨性半规管和前庭,淡蓝色显示的是骨性结构里面包含的膜性半规管和前庭,下面第二张图的方向与第一张图类似,但是把重要结构标示得更加清楚,可以看到椭圆囊和球囊里面分别有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把椭圆囊斑局部放大,可以看到耳石膜上覆盖的耳石。需要注意的是,三个半规管前后都与椭圆囊相通,而且三个半规管前面具有膨隆,称为半规管壶腹,椭圆囊斑上脱落的耳石,正是通过半规管壶腹进入到半规管内,从解剖位置上看,最容易进入后半规管,其次是外半规管,很少能进入到上半规管。 有的朋友一定会问,耳石为什么会脱落呢?正常情况下,耳石粘附在耳石膜上,大部分情况不会脱落,但在某些诱因下,如外力作用、代谢异常、局部组织和结构变性等情况下,少量耳石就会脱落,漂浮

眩晕科普知识

1.什么是眩晕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幻觉,是体内病理或生理性位置觉刺激与大脑高级感觉中枢的冲突,是人体平衡系统功能紊乱的表现,包括自身旋转感或周用景物旋转感、摆动感、漂浮感、升降感及倾斜感等,可伴有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不敢睁眼、活动受限、平衡失调及耳鸣、听力下降等。眩晕虽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症状,但其根本原因多是山各种病变对内耳前庭平衡系统影响导致两侧前庭系统不平衡所致,约占眩晕病例的70%o 2.耳源性眩晕常见疾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梅尼埃病(MD) 前庭神经炎 ❖突发性聋伴眩晕 ❖偏头痛性眩晕(MV) 3.BPP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 BPPV),俗称耳石症,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的眩晕发作,是一种具有自限性、常见的前庭周圉性疾病。可为原发性,也可为继发性。 临床特点:眩晕发作与体位改变有关,最多见的是床上坐起、躺卧、床上左右翻身、屈身或仰视时出现眩晕。 ❖持续时间短暂。 ❖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老年性退行性改变时,耳石膜脱落后进入半规管并沉积于此。(2)外伤:头颅外伤后或头部加速运动,可出现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3)耳部疾病:中耳乳突感染如病毒性迷路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外淋巴痿、梅尼埃病缓解期等,均可导致耳石脱落。(4)内耳供血不足:因动脉硬化、高血压致内耳供血不足,囊斑之胶质膜变薄,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 4.梅尼埃病:是一原因不明的、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内耳病。 临床特点:突然发作的旋转性眩晕,伴自主神经反射现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自行缓解耳鸣:在眩晕发作前存在,初为低调性,反复发作后为高调性,发作时加重,间歇期减轻。 耳聋:反复发作后出现,常为单侧性,发作时加重,间歇期减轻,随发作次数增多

良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的手法复位及注意事项

良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的手法复位及注意事项 前天去医院就诊的刘女士向小编讲述,就诊当天早上在洗手间坐在马桶上玩手机,起身时突然感觉头晕剧烈,天旋地转,人都站不稳,急忙手扶墙壁摸索到卧室躺在床上。在床上休息半个小时后感觉好了一些,再次起身准备下床时,刚一抬头再次出现剧烈眩晕,刘女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马上打电话给丈夫送来医院。 因为刘女士患有高血压病,他们首先到神经内科就诊,但是医师在做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后发现刘女士无阳性体征,这说明不是大脑内出现问题造成的眩晕。经专业的眩晕仪器检查发现,刘女士的病变在耳朵内,是耳朵里面控制平衡的地方出现问题,确诊为“良性位置性眩晕”即“耳石症”。随后医生对刘女士进行手法复位治疗后,眩晕感立即消失。 什么是耳石症? 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患者常表现有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的位置时可诱发短暂的眩晕,并伴有眼震及自主神经症状(恶心、呕吐、心慌)。该病以女性多见,临床上却极易误诊,由于颈椎病患者、神经内科患者的眩晕表现与耳石症引起的眩晕极其相似,不易区别,往往患者兜了大圈子就诊多个科室之后,才真正找到问题所在。据统计,70%—80%的眩

晕由耳源性疾病导致,其中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耳石症怎么引起的? 耳朵里最深的部分即内耳,不但负责听力,还负责平衡能力。内耳中的椭圆囊和球囊上有囊斑,表面上有一层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称为耳石。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原因导致耳石脱离时,这些脱离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耳石就会随着液体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眩晕。 什么样的头晕考虑耳石症? ① 改变头位时可诱发眩晕或改变头的位置时有1-40秒的潜伏期,之后才出现眩晕; ② 在床上向某一方向翻身,引起天旋地转,伴恶心、呕吐,必须保持强迫睡姿; ③ 一般不伴有耳鸣、耳聋等听力改变,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心慌等表现; ④ 眩晕出现后,保持头位静止,眩晕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 如何与其他疾病区别? 如果除了头晕目眩外,如果还出现浑身乏力、手脚发麻、走路不稳、说话不清晰以及看东西时有重影等症状,那么很有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这种疾病绝大多数都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而来的,患者很有可能会因为急剧的转头和身体的屈伸而改变脑部血流量的大小,造成短暂性脑部缺血,就会产生头昏或者不平衡感,这种症状经常会持

标准空间半规管模型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教学中的应用

标准空间半规管模型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教学中 的应用 摘要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眩晕疾病,其中70% 以上的病例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自发的水平性或旋转性眼球震颤来诊断。标准空间半规管模型是一种漫反射反射通路理论,该模型可以准 确地预测眼震和头动的响应,并且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BPPV。本文将 探讨标准空间半规管模型在BPPV的教学中的应用,以提高医学生对BPPV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引言 BPPV是一种常见的眩晕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眩晕、恶心和呕吐等。BPPV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小颗粒沉积于内耳中的半规管中,引起半规管 的刺激和传导不良,从而导致眩晕症状。BPPV可以通过头位运动试验 来诊断和治疗,然而这种方法需要医生有足够的经验和技能。因此, 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标准空间半规管模型简介 标准空间半规管模型是一种漫反射反射通路理论,该模型可以准确 地预测眼震和头动的响应,并且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BPPV。在标准空 间半规管模型中,人类头部运动被映射到一种空间中,其中头部的方 向被映射到空间的方向角度。同时,人类半规管神经元的响应被分析 成一组漫反射反射通路,从而准确地模拟BPPV的病理生理机制。 标准空间半规管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 标准空间半规管模型在BPPV的教学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该模型可以用作教学工具,帮助医学生理解BPPV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诊 断方法。同时,该模型还可以用作诊断工具,帮助医学生准确地诊断BPPV。此外,标准空间半规管模型还可以用于设计治疗方案,并帮助 医学生理解治疗的原理和效果。

结论 标准空间半规管模型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可以帮助医学生提高 对BPPV的诊断和治疗能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标准空间半规管模 型的不断完善,该模型在BPPV的教学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总之,标准空间半规管模型在BPPV的教学中的应用将会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semont复位法

semont复位法 Semont复位法是一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方法,它是由法国医生Semont于1988年提出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患者在头部运动时会感到眩晕、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Semont复位法通过改变头部的姿势,使得耳石复位,从而缓解症状。本文将介绍Semont复位法的原理、操作方法、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一、原理 Semont复位法的原理是基于耳石的位置变化。耳石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感觉器官,它位于内耳的半规管中,可以感受到头部的姿势和运动。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耳石会从原本的位置脱落,漂浮到其他位置,导致神经信号的混乱,从而出现眩晕等不适症状。 Semont复位法就是通过改变头部的姿势,使得耳石复位。具体来说,操作者将患者的头部快速转动到一个特定的角度,然后再快速转回到另一个角度,这样可以让耳石从原本的位置脱落,再重新附着到正确的位置上。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恢复半规管的正常功能,从而缓解症状。 二、操作方法 Semont复位法的操作方法非常简单,但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或治疗师进行操作。具体步骤如下: 1. 患者坐在床上或治疗椅上,头部稍微向上仰。

2. 操作者站在患者身边,用一只手扶住患者的头部,另一只手扶住患者的肩膀。 3. 操作者将患者的头部快速转动到一个特定的角度,通常是45度,然后让患者保持这个角度数秒钟。 4. 然后,操作者再快速将患者的头部转回到另一个角度,通常是另一侧的45度,然后让患者保持这个角度数秒钟。 5. 操作者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患者的症状缓解或复位完成。 三、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Semont复位法适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但并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眩晕。在进行Semont复位法治疗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这种治疗方法。 此外,Semont复位法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1. 操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经验和技能,否则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2. 患者在进行Semont复位法治疗时需要保持放松,避免过度紧张和抵抗。 3. 治疗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这是正常的反应,不需要过度担心。 4. 治疗后,患者需要保持头部稳定,避免头部运动过快或过度。 5. 如果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缓解,需要及时就医,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眩晕是因机体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调所产生的自我感觉,是

眩晕是因机体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调所产生的自我感觉,是一种运动性错觉。“真性眩晕”有明显的自身或他物旋转感或倾倒感,呈阵发性,伴有眼震、平衡失调(指物偏斜、站立不稳或倾倒)和植物神经症状(面色苍白、恶心、出汗、血压脉搏改变等);“假性眩晕”(昏晕)为自身或外物的晃动不稳感,常较持续,但也可为阵发性,伴发症状较轻或不显,外物纷杂时症状加重。“动”的感觉是其和“头昏”的鉴别标志。 [机制] 维持机体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的结构有三。即视觉系统、本体觉系统和前庭系统,在大脑皮质的统一调节下协同完成,其皮质感觉区位于颞上回及邻近的顶叶。三者任一系统发生病变,致三者的神经冲动不能在脑部协调一致时,或皮制裁感觉区发生病变时,即可发生眩晕,其中以前庭系统病变所致者最为常见和重要。前庭系统病时,发生眩晕的解剖基础如下: [病因]临床常见原因如下: 一、前庭周围性眩晕均为真性眩晕,一般均有眼震和前庭功能改变。 1.内耳病变(耳源性眩晕):除眩晕、眼震和前庭功能改变外,伴有耳鸣和听力减退,多为单侧性。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1)美尼尔病:由迷路积水引起。常因精神紧张、疲劳、受寒等诱发。发作无定时,可数日至数年一犯。病前耳内有胀满感,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头位改变或睁眼后加重。耳鸣和听力减退呈波动性,即间歇期可恢复,但发作愈多恢复愈差(偶有一次发作

后几成全聋者)。多有复听(患耳健耳对同一纯音声调不同)和响度重振(怕闹声)。耳蜗电图负总和电位与动作电位之比(-SP/AP)>0.4有助确诊。听力丧失后,眩晕常可终止,因迷路功能由于多次水肿、缺血、缺氧受到破坏之故。 (2)急性迷路炎:见于中耳炎或迷路手术后。鼓膜穿孔后症状加重。( (3)内耳损伤:①前庭震荡:无颅底骨折或有岩骨纵形骨折,前庭功能正常。因损及中耳鼓膜,耳聋呈混合性。外耳道有出血。少数有面瘫。3-6周后恢复,但遗有神经性聋。②前庭出血:岩骨有横形骨折,内耳严重受损,听力丧失,前庭功能异常。因出血至中耳,鼓膜呈兰色。半数患者有面瘫。3-8周后因对侧前庭代偿而眩晕缓解,遗有眼震和耳聋。③耳石损伤:表现为变位眩晕(见下)。④外淋巴瘘:外伤损及蹬骨使卵园窗破裂,外淋巴液流到中耳引起,症状类似美尼尔病,手术后恢复。 (4)鼓膜内陷或受压:见于急性咽炎时因耳咽管阻塞使中耳引流不畅,或异物和泡胀了的耵聍阻塞外耳道等,均可使听骨链压向内耳,导致内耳充血、水肿、引起眩晕发作。 (5)耳石和前庭终未感受器病变:见于颅脑外伤、噪音性损伤、药物中毒以及老年或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半规管囊腹的退行性变等。有的病因不明,可自行缓解复发。偶亦见于四脑室底部肿瘤。表现为“变位性眩晕”(也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即在头位突然变动的过程中发生的为时数秒至1分钟的短暂眩晕发作,头位静止后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