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

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

BPPV发病率高,50岁以上“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更易患此病。

01.BPPV最新临床分类

▎按病因分类

特发性BPPV:病因不明,约占50%-97%。

继发性BPPV: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性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特发性突聋、中耳炎、头部外伤、偏头痛、手术后(中耳内耳手术、口腔颌面手术、骨科手术等)以及应用耳毒性药物等。

▎按受累半规管分类

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约占70%-90%。

外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约占10%-30%。

前半规管BPPV:少见类型,约占1%-2%。

多半规管BPPV:同侧多个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约占9.3%-12%。

02.如何定位受累半规管?

治疗BPPV首选手法复位,准确定位责任半规管是复位成功的首要环节。

以躺下或坐起诱发的眩晕,且主诉旋转方向呈前后翻转者多源于前后半规管BPPV,后续变位试验应以Dix-Hallpike test为主。▎Dix-Hallpike test 变位性眼震试验:

患者坐于检查台上,检查者将患者头部向右转45°,保持上述头位不变,同时将体位迅速改变为仰卧位,头向后垂悬于床外,与水平面呈30°;BPPV者,头转向患侧时经数秒潜伏期后出现短暂眩晕和垂直旋转性眼震。

以仰卧位向左/右翻身、低头/仰头诱发的眩晕,且主诉旋转方向呈向左或右旋转者多源于水平半规管BPPV,后续的变位试验应以仰卧滚转试验(Supine Roll test)为主。

▎Supine Roll test滚转试验:

患者坐于检查台上,迅速取平卧位,头部及身体向左侧做90°桶状滚动,回复平卧位,再向右侧做90°桶状滚动;BPPV者立刻出现剧烈旋转性眩晕和水平向性眼震。

而那些与体位变化无关的发作性眩晕或头晕、以及持续性眩晕或头晕的则不在BPPV的范畴。

03.不同位置不同复位手法!

▎前半规管BPPV:选用Yacovino法

患者正坐于检查床上;

迅速躺下,使患者正位垂直悬头于床下至少30°,至多可至75°;30s后将患者头部上抬至下颏抵住胸部;

30s后缓慢坐起,头略前倾,待眩晕及眼震消失后,嘱患者坐直,头位恢复至起始位。

▎后半规管BPPV:Dix-Hallpike试验中患耳向地时出现略带扭转成份的垂直上跳性眼震,首选Epley法

患者坐在检查台上;

头部从身体中线向被检侧转45°;

检测者将病人颈部托住仰躺下并与水平面大约成30°,保持5分钟;

头向健侧转90°,保持5分钟;

头继续向健侧转90°,面朝地面5分钟;

坐起,低头保持15-20分钟。

水平半规管BPPV:Barbecue法,Gufoni法Barbecue法:

第一步:平卧仰面去枕位;

第二步:向左(或向右)沿身体纵轴转90°;第三步:继续左转90°;

第四步:继续再左转90°

第五步:恢复原仰面去枕位,休息片刻可坐起。每转一个体位可休息1分钟左右。

Gufoni法:

直立坐位头朝前;

快速向健侧侧卧5分钟;

头向下转45°,使鼻子触到床面5分钟;

缓慢恢复直立坐位15-20分钟。

▎多半规管BPPV

采用相应的复位手法依次治疗各半规管BPPV,优先处理诱发眩晕和眼震更强烈的责任半规管,一个半规管复位成功后,其余受累半规管的复位治疗可间隔1-7d进行。

202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202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1流行病学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俗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外周性眩晕。迄今为止,BPPV确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尚不清楚,多项研究结果差异较大。Mizukoshi等报道日本的年发病率约为10.7/10万,但该研究仅纳入了急性期就诊的患者。Froehling等通过病历联网系统推算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发病率约为64/10万,但发病后没有就诊的患者未被纳入。德国一项人群横断面研究报道,BPPV年患病率为1.6%,终生患病率为2.4%,年发病率为0.6%,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 2临床表现 短暂的视物旋转或不稳感,多发生在患者起卧床及翻身的过程中,有时出现在抬头和低头时; 3检查 (一)基本检查 后半规管BPPV诊断的关键——Dix-Hallpike试验 (二)可选择的检查

1.眼动功能检查:有助于鉴别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2.前庭功能检查:有助于了解前庭功能障碍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中枢代偿情况,有助于判断BPPV与其他前庭感受器的共病状态,分析病因和判断预后。 3.听力学检查:原有的稳定的听力下降不影响BPPV诊断。如果眩晕伴有新近出现的听力下降则需要进行听力学检查。正常的听力学检查结果有助于排除其他耳科疾病,如梅尼埃病、迷路炎、听神经瘤等。 4.影像学检查:颞骨CT有助于排除中耳、内耳的炎性病变或结构异常导致的位置性眩晕。内耳-桥小脑角内听道MRI能帮助了解有无占位性病变(如听神经瘤)、有无结构异常,能为部分不典型或难治性病例提供诊断线索。 5.平衡功能检查:用于评价姿势稳定性,为制定康复策略、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6.病因学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病因,了解发病机制。包括钙离子代谢和骨质疏松的指标,如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游离钙离子水平、骨密度测量,以及血糖、血脂、尿酸、性激素等相关检查。 4治疗

眩晕【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后半规管耳石的检查及复位方法

眩晕【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后半规管耳石的 检查及复位方法 BPPV是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的缩写,中文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称良位,又称耳石症(otolithiasis),是一种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易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震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数据表明,该病约占眩晕疾病的三分之一。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是最常见的源于内耳的眩晕病。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可诱发短暂的眩晕,并伴有眼震和自主神经症状。可见于各年龄段,老年人多见。该病具有自限性。 最常累及的半规管为后半规管(占80%~90%),其次为外半规管(占10%),最少受累的是上半规管(占2%)。 眩晕规范诊疗首先应当掌握的技能是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和治疗。 @耳石症科普视频 @后半规管耳石的检查及复位方法 检查方法: Dix-Hallpike法 后半规管管内结石症(Canalolithiasis of the posterior canal pc-BPPV) A、反复发作,可由平躺或仰卧位水平翻身诱发; B、持续时间<1min; C、Epley或Semont手法复位可引出眼震,多为快相朝向下方的旋转性眼震合并快相朝向前额的垂直眼震; D、除外其他可能的疾病。 Dix-Hallpike试验中患耳向地时出现略带扭转成份的垂直上跳性眼震提示结果阳性。

A、反复发作的位置性眩晕或头晕,可由平躺动作或仰卧位水平翻身诱发; B、半Dix-Hallpike手法复位可立即或数秒内引出眼震,持续时间>1min,眼震多为旋转眼震,快相向下,合并向上的垂直眼震; C、除外其他可能的疾病。 A 受检者端坐于检查床上; B 将受检者头部向右侧转45°; C 检查者位于患者侧方,双手持头,迅速移动受检者至仰卧侧悬头位,头应保持与矢状面成45°。观察受检者眼球活动30s 或至眼震停止后,头部和上身恢复至端坐位,然后,进行向对侧的侧悬头位检查(见下图) 1.病人坐在检查台上 2.头部从身体中线向被检侧转45° 3.检测者将病人颈部托住仰躺下并与水平面大约成30°

gufoni复位法

gufoni复位法 Gufoni复位法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方法。它是由意大利耳鼻喉科医生Carlo Gufoni于1998年提出的。该方法通过特定的头部动作来刺激半规管,从而使得耳石回到内耳的正确位置,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介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内耳疾病,主要表现为头部转动或抬起时出现突然的旋转感和眩晕感。这种疾病通常由于内耳中的钙质碎屑脱落并堆积在半规管中引起,导致半规管刺激过度,从而出现旋转感和眩晕感。 二、Gufoni复位法原理 Gufoni复位法是一种非侵入式治疗BPPV的方法,它通过特定的头部动作来刺激半规管,并使得耳石回到内耳正确位置。 1. 头部姿势 在进行Gufoni复位法之前,患者需要先坐在床上或治疗台上,并将头

转向患侧45度。然后,医生会将患者的头稍微后仰,使得耳朵朝向天花板。 2. 刺激半规管 医生会将手放在患者的头部上,并迅速将头向健侧旋转90度,使得患者的头部朝向床或治疗台的脚。这个过程中,医生需要保持手的位置 不变,并让患者保持这个姿势30秒钟。 3. 将耳石复位 在30秒钟之后,医生会将患者的头转回到中立位置,并让患者休息一会儿。然后,医生会再次迅速将患者的头向健侧旋转90度,使得耳石回到内耳正确位置。这个过程中,医生需要保持手的位置不变,并让 患者保持这个姿势30秒钟。 4. 完成复位 在30秒钟之后,医生会帮助患者坐起来,并检查是否已经完成了复位。如果治疗成功,则眩晕症状通常会立即缓解。 三、Gufoni复位法注意事项

1. 适用人群 Gufoni复位法适用于BPPV患者,特别是那些已经被确诊为后半规管BPPV的患者。对于前半规管BPPV和水平半规管BPPV,该方法可能不适用。 2. 操作技巧 Gufoni复位法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和经验。因此,患者在进行治疗之前需要确认医生是否具备相关的资质和经验。 3. 预防措施 在进行Gufoni复位法之前,患者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眩晕症状的疾病,并遵循医生给出的预防措施。此外,在治疗期间,患者需要避免头部过度活动或突然转动头部。 四、Gufoni复位法优缺点 1. 优点 Gufoni复位法是一种非侵入式、简单易行、并且效果显著的治疗BPPV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快速缓解眩晕症状,并且不会对患者造成任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前言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07)、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会(2008)、美国神经病学学会(2008)和Barany学会(2015)分别发表了BPPV相关的诊疗指南或标准。随着眩晕诊疗实践的不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检查技术和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有BPPV 诊疗标准进行修订和补充。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在参考借鉴国外最新指南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和中国国情,制定出台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以期规范、完善国内BPPV 的诊疗工作。 定义 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 流行病学 BPPV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诊断标准的不断完善导致不同时期的流行病学数据差异较大,目前为止报道的年发病率为(10.7-600)/10万,年患病率约1.6%,终生患病率约2.4%。BPPV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男女比例为1:1.5-1:2.0,通常40岁以后高发,且发病率随年龄增

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临床分类 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可按照病因和受累半规管进行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1.特发性BPPV:病因不明,约占50%-97%。 2.继发性BPPV: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性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特发性突聋、中耳炎、头部外伤、偏头痛、手术后(中耳内耳手术、口腔颌面手术、骨科手术等)以及应用耳毒性药物等。 二、按受累半规管分类 1.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约占70%-90%,其中嵴帽结石症约占6.3%。 2.外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约占10%-30%。根据滚转试验(roll test)时出现的眼震类型可进一步分为向地性眼震型和离地性眼震型,其中向地性眼震型占绝大部分。 3.前半规管BPPV:少见类型,约占1%-2%。 4.多半规管BPPV:为同侧多个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约占9.3%-12%。 发病机制 BPPV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公认的学说包括以下两种。 一、管结石症(canalithiasis) 椭圆囊囊斑上的耳石颗粒脱落后进入半规管管腔,当头位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时,耳石颗粒受重力作用相对半规管管壁发生位移,引起内淋巴

耳石症复位法

耳石症----诊断和治疗 全网发布:2012-07-24 15:45 发表者:彭易坤(访问人次:7060) 耳石症又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朵里确实有…石头?,不过非常小,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现。”耳鼻喉科虞幼军副主任医师说,在内耳中的椭圆囊和球囊上,都有一种感受直线加速度的结构,称为囊斑。它的表面有一层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我们称其为耳石。耳石是上些灰色的微细碳酸性物质,黏附在内耳中的前庭内,主要功能是让人体感应直线加速度。 “耳石症”,医学术语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当一些因素导致耳石脱落下来,它就会象沙尘一样漂浮在内耳之中,当其漂浮在某一特定的位置时,一旦出现体位的改变这些耳石就可能引起眩晕,这种眩晕持续时间约小于1分钟,但天旋地转,当头部固定后好转,这就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既然是耳石脱落,就只有想办法让它回归原位才能好,否则你吃一火车药都没用!因此,手法复位治疗是耳石症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虞幼军说。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主要症状有:当患者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位置时出现的短暂旋转性眩晕。患者最多见的主诉是床上坐起、躺卧、床上左右翻身、屈身或仰视时出现眩晕。该病多见于中年患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或继发于下列疾病:⑴耳石病:发生于老年性退行性改变时,耳石膜脱落后进入半规管并沉积于此。⑵外伤:头颅外伤后或头部加速运动,可出现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⑶耳部疾病:中耳乳突感染如病毒性迷路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外淋巴瘘、梅尼埃病缓解期等,均可导致耳石脱落。⑷内耳供血不足:因动脉硬化、高血压致内耳供血不足,囊斑之胶质膜变薄,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 耳石症复位法 第1步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头转向患耳45°。 第2步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对于后半规管来说,这个位置也正是后半规管BPPV诱发的位置,即Dix-Hallpick实验的体位,因此,这个位置时引发的眩晕和眼震更为显著。耳石从近壶腹的位置沉降到后半规管中部,内淋巴离壶腹流动,产生同侧的眼震,伴随眩晕症状。至少保持这种位置达30秒以上,或者直至眼震症状或眼震消失,这也意味着耳石已经从原来的近壶腹部沉到了后半规管的中部,而沉降的过程也是引发眼震以及眩晕的基础,反过来说,随着眼震和眩晕的消失,我们也可以推知耳石已经被移动到了新的位置,没有了前庭激惹的症状,也就意味着耳石已经稳定在新的部位,而且,不再活动。因此,保持这个位置上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以便耳石充分沉降在半规管的中部,为下一步向总脚的移动奠定基础。(取仰卧垂头位) 第3步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使耳石移近总脚,保持头位30秒以上。由于后半规管与上半规管共同享有一个单脚,因此,耳石被移动到总脚的时候,完全有可能误进上半规管形成上半规管的结石症。在这个位置时,切记不要把患者的头部后垂过低,否则, 容易造成耳石脱落到上半规管内。 第4步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使耳石回归到椭圆囊,维持此位置30秒以上。解剖学上,水平半规管的单脚位于总脚的前下方,因此,这个时候的耳石容易进入水平半规管造成该管的耳石症。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头位的旋转不要大于45度,而且,不要抬头过高,否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 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 BPPV发病率高,50岁以上“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更易患此病。 01.BPPV最新临床分类 ▎按病因分类 特发性BPPV:病因不明,约占50%-97%。 继发性BPPV: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性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特发性突聋、中耳炎、头部外伤、偏头痛、手术后(中耳内耳手术、口腔颌面手术、骨科手术等)以及应用耳毒性药物等。 ▎按受累半规管分类 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约占70%-90%。 外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约占10%-30%。 前半规管BPPV:少见类型,约占1%-2%。 多半规管BPPV:同侧多个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约占9.3%-12%。 02.如何定位受累半规管?

治疗BPPV首选手法复位,准确定位责任半规管是复位成功的首要环节。 以躺下或坐起诱发的眩晕,且主诉旋转方向呈前后翻转者多源于前后半规管BPPV,后续变位试验应以Dix-Hallpike test为主。▎Dix-Hallpike test 变位性眼震试验: 患者坐于检查台上,检查者将患者头部向右转45°,保持上述头位不变,同时将体位迅速改变为仰卧位,头向后垂悬于床外,与水平面呈30°;BPPV者,头转向患侧时经数秒潜伏期后出现短暂眩晕和垂直旋转性眼震。 以仰卧位向左/右翻身、低头/仰头诱发的眩晕,且主诉旋转方向呈向左或右旋转者多源于水平半规管BPPV,后续的变位试验应以仰卧滚转试验(Supine Roll test)为主。 ▎Supine Roll test滚转试验:

眩晕【5】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水平半规管耳石的检查及复位方法

眩晕【5】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水平半规管耳石 的检查及复位方法 前言 昨天我们传播了“眩晕【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后半规管耳石的检查及复位方法”、“眩晕【2】视频:耳石症复位法详解,让不老实的“石头”归队!”。 今天我们接续传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水平半规管耳石的检查及复位方法”。 •先科普一下,轻松认识“耳石症” 手法复位“耳石症” @水平半规管耳石症复位法 1 Babecue复位法 主要用于水平半规管耳石症的复位治疗;当行Roll试验时如果出现向地性的眼震,考虑水平半规管管石症,采用此方法进行复位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图3示左侧水平半规管耳石症),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头向患侧扭转90°,迅速平卧(图中A位置);待眼震及眩晕消失后,将头转为仰卧位(图中B位置),继而头向健侧转90°(图中C位置);待眼震及眩晕消失后,头再转90°,使鼻尖朝地面(图中D 位置);继续朝患侧方向翻转,使侧卧于患侧(图中E位置);然后坐起;连续翻滚360度,使耳石最终从水平半规管移回前庭。上述每一体位待眼震眩晕消失后再保持1min。 图1: Babecue手法复位方法 嘱患者依次从患侧侧卧—仰卧—健侧侧卧—俯卧,连续翻滚270 度,耳石最终从水平半规管型移回前庭;图中所示为耳石颗粒在半规管内不同体位所在的位置。

2 Gufoni 复位法 在行Roll试验时,临床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形式的眼震:水平向地性和水平背地性。对于向地性眼震,主要考虑是水平半规管管石症,则采用上述所提到的Babecue复位法;如果出现背地性(离地性)眼震,目前认为主要是壶腹帽处有耳石碎屑,或壶腹帽附近的水平半规管前臂中有浮动的耳石碎屑;因此在复位之前需要将这些耳石碎屑脱落并转移到水平半规管的后臂中。 针对此类水平半规管耳石症,则主要采用Gufoni复位法,具体操作如下,患者正坐,背部和头部挺直(图中a位置),然后快速向患侧(图示左侧为患侧)卧倒(图中b位置),保持姿势1至2分钟,直到患者眼震消失或明显减弱,然后迅速将头部向上旋转45 度(图中c位置),保持2分钟后让患者缓慢坐起(图中d位置)。 该手法旨在使水平半规管长臂壶腹帽处的耳石碎屑转移到更后的位置,这样耳石才可能掉回前庭,如下图2所示。 图2:Gufoni法 对左侧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进行复位,患者正坐,背部和头部挺直,快速向患侧卧倒,保持姿势1至2分钟,待患者眩晕眼震消失或

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采用耳石复位辅助药物治疗效果

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采用耳石复位辅助药物治疗效果 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眩晕症状,病因主要是内耳半规管中的耳石移位导致的感觉功能紊乱。目前,耳石复位是治疗BPPV的首选方法之一,但在一些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辅助药物治疗。本文将探讨耳石复位辅助药物治疗对继发性BPPV的疗效及其临床应用。 一、耳石复位治疗BPPV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BPPV是由耳石移位所致,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耳石的正常位置。目前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是艾普利(Epley)位移法,即通过头位转移及颈部松弛的方式,将移位的耳石重新放置到正确的位置。耳石复位治疗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是目前治疗BPPV的首选方法。 二、耳石复位辅助药物治疗的临床意义及效果 1. 辅助药物的作用机制 在一些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辅助药物治疗来缓解眩晕症状。辅助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镇静作用、抗过敏作用、提高耳蜗循环等。这些药物可以减轻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辅助药物的种类及临床应用 目前常用的辅助药物包括抗组胺药、镇静剂、骨髓炎抗生素等。这些药物可以缓解眩晕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但需要注意的是,辅助药物并不能治愈BPPV,仅能减轻症状。 目前对于耳石复位辅助药物治疗的疗效研究尚不够充分。但一些临床研究表明,辅助药物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缓解眩晕症状,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辅助药物还可以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选择耳石复位辅助药物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不同患者的症状及疗效反应是有差异的,因此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2. 严格掌握用药时机 在进行耳石复位治疗时,需要严格掌握用药时机。一般来说,辅助药物的使用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疗效调整用药剂量及疗程。 3. 加强患者的指导及教育

semont复位法

semont复位法 Semont复位法是一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方法,它是由法国医生Semont于1988年提出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患者在头部运动时会感到眩晕、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Semont复位法通过改变头部的姿势,使得耳石复位,从而缓解症状。本文将介绍Semont复位法的原理、操作方法、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一、原理 Semont复位法的原理是基于耳石的位置变化。耳石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感觉器官,它位于内耳的半规管中,可以感受到头部的姿势和运动。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耳石会从原本的位置脱落,漂浮到其他位置,导致神经信号的混乱,从而出现眩晕等不适症状。 Semont复位法就是通过改变头部的姿势,使得耳石复位。具体来说,操作者将患者的头部快速转动到一个特定的角度,然后再快速转回到另一个角度,这样可以让耳石从原本的位置脱落,再重新附着到正确的位置上。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恢复半规管的正常功能,从而缓解症状。 二、操作方法 Semont复位法的操作方法非常简单,但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或治疗师进行操作。具体步骤如下: 1. 患者坐在床上或治疗椅上,头部稍微向上仰。

2. 操作者站在患者身边,用一只手扶住患者的头部,另一只手扶住患者的肩膀。 3. 操作者将患者的头部快速转动到一个特定的角度,通常是45度,然后让患者保持这个角度数秒钟。 4. 然后,操作者再快速将患者的头部转回到另一个角度,通常是另一侧的45度,然后让患者保持这个角度数秒钟。 5. 操作者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患者的症状缓解或复位完成。 三、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Semont复位法适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但并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眩晕。在进行Semont复位法治疗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这种治疗方法。 此外,Semont复位法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1. 操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经验和技能,否则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2. 患者在进行Semont复位法治疗时需要保持放松,避免过度紧张和抵抗。 3. 治疗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这是正常的反应,不需要过度担心。 4. 治疗后,患者需要保持头部稳定,避免头部运动过快或过度。 5. 如果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缓解,需要及时就医,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良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的手法复位及注意事项

良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的手法复位及注意事项 前天去医院就诊的刘女士向小编讲述,就诊当天早上在洗手间坐在马桶上玩手机,起身时突然感觉头晕剧烈,天旋地转,人都站不稳,急忙手扶墙壁摸索到卧室躺在床上。在床上休息半个小时后感觉好了一些,再次起身准备下床时,刚一抬头再次出现剧烈眩晕,刘女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马上打电话给丈夫送来医院。 因为刘女士患有高血压病,他们首先到神经内科就诊,但是医师在做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后发现刘女士无阳性体征,这说明不是大脑内出现问题造成的眩晕。经专业的眩晕仪器检查发现,刘女士的病变在耳朵内,是耳朵里面控制平衡的地方出现问题,确诊为“良性位置性眩晕”即“耳石症”。随后医生对刘女士进行手法复位治疗后,眩晕感立即消失。 什么是耳石症? 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患者常表现有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的位置时可诱发短暂的眩晕,并伴有眼震及自主神经症状(恶心、呕吐、心慌)。该病以女性多见,临床上却极易误诊,由于颈椎病患者、神经内科患者的眩晕表现与耳石症引起的眩晕极其相似,不易区别,往往患者兜了大圈子就诊多个科室之后,才真正找到问题所在。据统计,70%—80%的眩

晕由耳源性疾病导致,其中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耳石症怎么引起的? 耳朵里最深的部分即内耳,不但负责听力,还负责平衡能力。内耳中的椭圆囊和球囊上有囊斑,表面上有一层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称为耳石。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原因导致耳石脱离时,这些脱离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耳石就会随着液体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眩晕。 什么样的头晕考虑耳石症? ① 改变头位时可诱发眩晕或改变头的位置时有1-40秒的潜伏期,之后才出现眩晕; ② 在床上向某一方向翻身,引起天旋地转,伴恶心、呕吐,必须保持强迫睡姿; ③ 一般不伴有耳鸣、耳聋等听力改变,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心慌等表现; ④ 眩晕出现后,保持头位静止,眩晕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 如何与其他疾病区别? 如果除了头晕目眩外,如果还出现浑身乏力、手脚发麻、走路不稳、说话不清晰以及看东西时有重影等症状,那么很有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这种疾病绝大多数都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而来的,患者很有可能会因为急剧的转头和身体的屈伸而改变脑部血流量的大小,造成短暂性脑部缺血,就会产生头昏或者不平衡感,这种症状经常会持

临床常用 3 种耳石复位手法要点精析

临床常用3 种耳石复位手法要点精析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眩晕最常见的病因,而耳石手法复位治疗对其是一种特效治疗,手法简单易掌握,是每位神经科医生均需掌握的临床实用技术。 手法复位是通过一系列的头位变换,借助重力作用使耳石颗粒下沉移位,逐步将进入半规管的耳石颗粒顺序移出半规管纳回椭圆囊中,从而消除耳石颗粒对壶腹嵴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临床最常用的耳石复位手法包括:Semont 管石解脱法、Harvey 管石解脱法和Epley 管石复位法。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3 种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Semont 管石解脱法 操作步骤: 检查者站在患者背后扶住患者头部: 1. 端坐,头向健侧旋转45°; 2. 向患侧躺下; 3. 坐起,令患者头部及身体从患侧向健侧180°快速翻转,头向下转45°; 4. 端坐。

Harvey 管石解脱法 操作步骤: 1. 患者仰卧悬头; 2. 头转向患侧45°,患耳向下; 3.2 分钟后将头以每次15°- 20°的角度分次缓慢转向对侧,每转一次停留30 秒,观察眼震,直到头部不能转动为止; 4. 转身成健侧卧位,继续转头至与水平面呈135°角,至此头部共转180°; 5. 嘱患者坐直,头部恢复起始位。

Epley 管石复位法 以左耳为患侧举例,操作步骤: 1. 患者坐于床上,头向左转45°,置一枕头于身后(以仰卧位时,枕头正好在肩下为宜); 2. 快速仰卧,肩压于枕上,颈过仰,头置于床上(此体位患耳正好位于下方),持续30 秒; 3. 头向右转90°,持续30 秒; 4. 头和身体继续右转90°,持续30 秒; 5. 坐起到床边,此动作每日进行3 次,直至位置性眩晕消失24 小时以上为止。 手法复位注意事项 1. 因眩晕不能耐受治疗者,可服用镇静剂或前庭抑制药后再行复位治疗; 2. 高血压或颈、背部疾病者,需慎重; 3. 手法复位后至少2 天内避免仰卧。

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摘要】目的探讨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治疗方法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诊断的38例后半规管BPPV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患者通过常规耳科检查和Dix-Hallpike诱发实验确诊,病程3 d~4年6个月,Epley法治疗后7~10 d复诊。结果Epley法治疗34例治愈,3例有效,1例无效。结论Epley法治疗BPPV效果良好。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管石复位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耳科门诊共诊治38例PC-BPPV 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7 年发布的BPPV 诊断标准[4]:①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出现短暂眩晕的病史。②Dix-Hallpike 试验阳性为后半规管BPPV,且具有短潜伏期(<30 s)和疲劳性。③头颅MR排除颅内其他器质性病变。检查方法:Dix-Hallpike试验:受检者坐在床上,头侧转45°,检查者迅速将其放倒,头超出床沿并下垂30°,出现眩晕和向上的旋转眼震为阳性。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16~74岁,平均48岁;病程3 d~4年6个月。其中6个月7例。 1.2 治疗方法通过Dix-Hallpike法确定后半规管的靶侧半规管;(以左侧后半规管为靶半规管为例):患者取坐位,头向左侧转45°,保持该头位使患者快速躺下头悬30°后,患者经过中度头伸位,头快速向右侧旋转45°,然后患者旋转呈侧卧位,最后缓慢回到坐位同时头前倾30°变位后头位保持不变,观察或记录眼震,直至眩晕消失30~60 s后再进行下一步骤。1次治疗无效,间隔7~10 d重复治疗,2周后复诊。 1.3 疗效评定复位后1个月复查,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7发布的BPPV疗效评估标准[4]Ⅰ级眩晕完全消失;Ⅱ级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Ⅲ级眩晕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 2 结果 本组38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经复位,痊愈Ⅰ级34例(89.47%),有效Ⅱ级3例(7.89%),Ⅲ级1例(2.63%)。7例患者在复位时出现一过性眩晕、恶心、呕吐,无其他不良反应。5例患者复位后眩晕消失,遗留头昏、头部昏沉感,经门诊及药物治疗1周消失。 3 讨论 BPPV是指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的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首先由Barany(1921)提出此诊断,1952年Dix和Hallpike

阵发性眩晕能否根治?

阵发性眩晕能否根治? 阵发性眩晕能否根治? 名医信箱: 我父亲上月突发翻滚式眩晕,第一时间送去医院检查,经过一周的打针吃药,病情进展不大。后经多方检查,神经中枢未发现大的病变。于是我们要求耳鼻喉科会诊,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随后用手法耳石复位,病情大有好转。出院后再没有突发时那种翻滚式眩晕,但睡觉躺下及早上起床都有十多分钟晕船浪的感受,给日常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请问,这种轻度的眩晕要多长时间才能消除?能否根治?会不会复发?是继续到耳鼻喉科就诊,还是需要同时找神经内科配合诊治? 肥佬 解答: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杨湘宁教授 您父亲的情况在当地经耳科医生检查,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并且经“手法耳石复位,病情大有好转”,说明当地医生诊断准确,治疗有效。通常所说的“阵发性眩晕”医学上很常见,其特点是眩晕突然发作,间歇期正常。而您描述的“翻滚式眩晕”,医学上称为旋转性眩晕,这是耳源性眩晕的特点之一,有别于中枢性眩晕。 临床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亦称为管石症或耳石症,多见于中年患者(45~50岁),是与头部或身体姿势变动相关的短暂的眩晕发作,为一种常见的内耳自限性疾病。本病可在患者头位变动时突然剧烈眩晕,持续时间很短(短于30秒),无耳聋或耳鸣伴发。眩晕可在数周到数月内消退,但亦可能在数月或数年后复发。该病约占所有眩晕病人的18%,其中50%~70%属于特发性,无明显病因;30%~50%属于继发性,常继发或并发于头外伤、迷路炎、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偏头痛、耳及耳神经外科手术等。

至于治疗方面,这种病为良性过程,无严重的后遗症,您要尽量向您父亲说明这一点,以减轻他的心理压力。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虽是一种可自愈的疾病,但其自愈的时间有时也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他在当地接受医生所作的手法耳石复位,是目前较有效的治疗方法,起效很快。此外,建议他也可在医生指导下,自己在家作体位疗法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具体方法为:闭眼,从坐位到侧卧位,当眩晕消失后坐起,30秒后再向另一侧侧卧,两侧交替进行直至症状消失为止,每3小时进行一次,通常7~10天症状可明显缓解。 以上介绍是针对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方法,如果您的父亲出现眩晕的症状仍难缓解甚至有加剧,建议带他再到医院做相关检查,以排除因其他疾病产生的继发性眩晕。(记者翁淑贤通讯员庄文斌、吴亮军)

管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管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王锡温;张庆泉;王强 【期刊名称】《中华耳科学杂志》 【年(卷),期】2010(008)004 【摘要】目的探讨管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效果与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2006年4月至2010年3月间我院治疗的BPPV患者96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62例,年龄43~70岁(平均55.5岁),后半规管BPPV 78例,水平半规管BPPV 16例,同时合并同侧后、水平半规管BPPV 2例,分别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Barbecue翻滚疗法及Brandt-Daroff习服疗法治疗.结果后半规管BPPV 78例,经用Epley管石复位法治疗1~3次眩晕消失;水平半规管BPPV 16例,14例采用Barbecue翻滚疗法治疗1~2次眩晕消失,2例复位4次仍有眩晕,考虑嵴顶结石症,改用Brandt-Daroff习服疗法治疗半月眩晕消失;2例同时合并同侧后、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各复位2次眩晕消失.结论管石复位法治疗BPPV安全有效,可疑嵴顶结石症患者,改用Brandt-Daroff 习服疗法治疗效果良好. 【总页数】3页(P431-433) 【作者】王锡温;张庆泉;王强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耳鼻咽喉科,烟台,264000;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耳鼻咽喉科,烟台,264000;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耳鼻咽喉科,烟台,2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4.3 【相关文献】 1.Epley管石复位法联合倍他司汀r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分析 [J], 李兰红;梁毅平 2.Epley 管石复位法和 Semont 管石解脱法及其联合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比较研究 [J], 汪静波;陈君;朱翌;金兰兰 3.BPPV诊疗系统复位与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的Meta分析[J], 张鹏飞; 高冠彩; 赵丹; 宋玉强 4.单纯手法复位与手法复位加敏使朗口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 [J], 范新会;张诚栋;李炳;陈建;王鑫;严文 5.单纯手法复位与手法复位加敏使朗口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 [J], 王斌;熊涛;熊素芳;周燕飞;王丹;许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BPPV的手法复位治疗预后(3)

BPPV的手法复位治疗预后(3) 作者:凌霞,洪渊,杨旭 单位:航天中心医院(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 摘要: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复发性眩晕中最常见病因,是一种阵发性、短暂发作的、由特定头部位置变化引起的眩晕。BPPV患者眩晕发作的强度、持续时间及频率的改变,常与受累的半规管和耳石所在的位置有关。本文对其历史、分类及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并发症及预后作一综述。 6.治疗 BPPV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研究认为可能与耳石器官受损程度较轻,

机体迅速代偿有关。手法复位是治疗BPPV的首选方法,但对于头晕较重,伴有严重恶心、呕吐,不能耐受手法复位的患者,可暂时给予胃复安、盐酸异丙嗪等对症治疗,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手法复位。对于难治性、顽固的BPPV,也可行外科手术治疗(如后壶腹神经切断术,半规管阻断术)。 6.1 后半规管BPPV复位手法 ①Epley’s法,后半规管BPPV首选复位方法。具体步骤为:患者正坐于检查床上,检查者位于床旁,双手把持患者头部向患侧转头45°,保持上述头位不变,同时嘱患者迅速仰卧,头向后悬垂于床平面下30°,继续把持患者头部向健侧转头90°;保持头与身体的位置不变,嘱患者向健侧翻身90°,待眩晕减轻(或消失)后坐起。复位过程中每一个位置都应该保持一定的时间,直到眼震或眩晕消失,通常至少保持30s。Epley’s手法复位1次的成功率约为80%,重复复位4次后,其成功率可高达92%。 ②Semont法具体步骤:让患者端坐于检查床中部,双腿自然下垂,向健侧转头45°;保持头位不变,身体快速向患侧侧卧,直到眩晕和眼震消失后,继续保持患者头位偏向健侧45°,身体再向健侧侧卧,此时患者鼻尖偏向水平地面45°,保持该体位不变,直到眩晕和眼震消失后让患者缓慢回到端坐位。对于嵴帽型的后半规管BPPV也可以用此方法复位。Radtke等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表明,Epley’s手法的成功率为95%,而自主进行Semont法复位的成功率为58%。 ③Parnes颗粒复位法具体步骤:嘱患者端坐于治疗台上,向患侧转头45°,然后迅速取仰卧悬头位,此时颈部处于伸展位,保持此位置2~3min,然后将受试者头部连同身体一起向健侧翻转使其侧卧于治疗台上,头朝下与水平面呈45°,此位置保持1~2min,最后恢复坐位,头略前倾。Parnes法的临床应用相对较少,王尔贵等研究发现Parnes颗粒复位法有效率为90.5%,痊愈率为76.2%。 ④Harvey管石解脱法具体步骤:嘱患者端坐于检查床上,头向患

下气汤治疗水平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

下气汤治疗水平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 目的评价下气汤治疗水平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留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水平半规管型BPPV复位成功后残留头晕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下气汤治疗,对照组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疗程为10天。治疗前后观察眩晕中医证候积分、DHI评分变化。结果2组治疗均有效,但治疗后眩晕中医证候积分、DHI评分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下气汤治疗水平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留头晕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标签:水平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留头晕;下气汤;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与体位改变密切相关的自限性外周性眩晕。其发病率约占周围性眩晕的40%[1],约占所有眩晕病的25%[2]。根据耳石发病部位可分为后半规管型、前半规管型及水平半规管型。各类半规管BPPV 所占比例各家报道不一,后半规管BPPV占78%~96.5%,水平半规管BPPV占1.9%~16.4%[3]。但临床中水平半规管型BPPV患者并不少见。其病理机制主要有2种,椭圆囊的耳石颗粒脱落进入半规管,结石多数在半规管内,偶可见结石黏附于壶腹嵴,前者称之管结石症,后者为壶腹嵴结石症。治疗方案包括耳石手法复位、药物治疗、体位限制及自我前庭功能锻炼等[4]。 由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较高的发病率而愈发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近年来耳石手法复位逐渐在急诊科、神经内科及耳鼻喉科等科室应用推广;其疗效确切,易于操作,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症状,已成为其治疗的首选方法。虽然手法复位改善了患者眩晕和眼震,但仍有22%~38%[5]的患者在复位成功后残留头晕。临床表现为持续性的头晕目昏、短暂的走路不稳、无视物旋转、头晕与体位改变无关、体位激发试验阴性、无典型的前庭性病变特点,且在各神经系统检查中可无阳性表现[6]。此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质量,目前尚无肯定有效治疗方法。笔者从脏腑辨证及气机升降理论来认识BPPV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并辨证运用下气汤治疗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选取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门诊及住院确诊为水平半规管BPPV,由同一医师判断耳石位置并进行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位置性眩晕和眼震消失,体位激发试验阴性)仍残留头晕症状的60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21-83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9.23±1 2.04)岁,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9.65±12.42)岁。2组在性别、年龄上无差异(P>0.05)。

眩晕手法复位

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BPPV)是一种特发的以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为主要特征的外周前庭性疾患,约占眩晕疾病的24%(1)。近年,对该病的治疗报道较多,其中应用Epley首创的耳石复位法(PRM)治疗BPPV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BPPV的诊断标准:(1)当患者头位活动至一定位置时,突发眩晕,多为旋转性,可为飘浮感,眩晕发作为一过性,发作后有稳定期,但一天或数天内可多次发作;(2)Dix-Hallpike试验出现短暂眩晕及眼震,眼震多为旋转性,有数秒的潜伏期,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0秒,被检查者呈坐直位时,可出现短暂眩晕及反向的旋转性眼震,眼震可为水平性。以上反应呈疲劳性。(3)无耳蜗损害、前庭功能检查包括冷热试验和姿势pic检查均正常;(4)无其它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诊断患者的依据是:作Dix-Hallpike试验时,头偏左侧出现眩晕和眼震,左侧耳为患耳;头偏向右侧出现眩晕和眼震,则右耳为患耳;若双侧均为阳性,则为双耳受累。 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按下列步骤行PRM治疗。第1步,让患者快速悬头仰卧,头向患侧旋转45°,患耳向下,使耳石沉到后半规管中部,在此位置维持2~3分钟;第2步,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健侧转45°,使耳石移近总脚,保持头位2~3分钟;第3步,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135°,使耳石回归椭圆囊,维持此位置1~2分钟;第4步,头转向正前方,让患者慢慢坐起,呈头直位。 每完成一步观察眩晕及眼震,待其终结后才做下一步,在治疗中此法应重复进行,直至眩晕及眼震消失,如此反复2~3次,直到任何头位均引不出眼震,为一次治疗。对双侧患者需行双侧复位。治疗后嘱患者保持健侧卧位1周,同时避免剧烈活动,不作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对一次治疗无效者,间隔7-10天可重复治疗,重复3次无效者采用其他方法治疗。 BPPV是常见的前庭末梢器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有两种假说,一种是病变在后半规管壶腹嵴,由于椭圆囊的变性颗粒或因炎症、外伤诱发进入内淋巴液中形成的有形颗粒沉积在后半规管壶腹嵴顶,当头部取直立位时,后半规管嵴顶呈垂直位;当侧卧时,后半规管壶腹嵴则转为水平位,因嵴顶有耳石沉着,重力作用使它偏离壶腹,产生刺激并发生眩晕和眼震,若颗粒粘附不平,多次变换头位,颗粒脱落游散,不再构成刺激,便产生疲劳现象(4)。另一种是以Eplep为代表的半规管耳石症学说(5),他认为,变性耳石颗粒并外粘附于后半规管壶腹嵴,而是悬浮于半规管长臂的内淋巴中,当头部处于诱发体位时,颗粒狀物沿与壶腹相反的方向运动,内淋巴也克服壶腹嵴的惯性发生相应移动,致使半规管壶腹神经异常兴奋出现症状。依据这种假说,Epley提出用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即循一定顺序变动头位,耳石从后半规管回复到椭圆囊内,以达到治愈的目的。位置性眩晕在许多眩晕性疾病中存在,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前庭药物中毒、颅脑外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脑干病变、小脑肿瘤、脑干肿瘤等疾病。BPPV应与上述这些疾病无关,它们间是有区分的。然而,在BPPV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必需注意到,多次复位手法治疗无效者要对患者的诊断重新进行评估,是否是其他眩晕性疾病,特别是具有位置性眩晕的此类疾病。此外,对于有高血压或心胸病、颈椎病、脑血管疾病、高龄患者应暂缓进行,防止发生意外。 目前对BPPV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法、复位手法及手术治疗。许多学者推荐复位手法。这是根据嵴顶结石症和管结石症理论而设计的,目的是使粘附于嵴顶的结石或游离飘浮于半规管长臂管腔内淋巴中的细小致密颗粒,通过头位有顺序的变动,使之从顶帽脱落或从半规管长臂管腔中经总脚或水平半规管脚进入椭圆囊,从而使半规管壶腹嵴顶及半规管腔内淋巴恢复正常的运动,消除了致病因素,症状获得缓解。文献报道,1次或多次耳石复位治疗BPPV成功率可达84%-100%,我们应用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53例,治愈率为90.6%,有效率为100%,证实了BPPV发病机制的半规管耳石症假说。 有一段时间,21世纪的新新人类们流行着一句口头禅:“我晕”,遇到自己什么不理解的事都会搬出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愤慨。电视上的综艺节目,尤其是台湾的,后期制作时也喜欢在参加人物的脑袋上加几个圈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