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声画关系的三种类型

简述声画关系的三种类型

简述声画关系的三种类型:

(1)声画合一:也称声画同步,指的是声音与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相互吻合;或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思想、情感、情绪、氛围等完全一致,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相互加强、补充。这一声画关系主要用于增强表现对象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2)声画分立:即声音与画面的非同步结合,二者相互剥离,各自独立,甚至对立,声音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声画分立的主要作用便是在客观的画面与主观的声音的剥离中提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声画分立有时也被使用为以声音衔接画面,转换时空。

(3)声画对位:也是一种声音与画面的非同步结合,即声音与画面既不是按现实逻辑配合,所表现的也不是相同的内容,甚至是相反的内容,但二者结合却能表现特定的含义。

影视艺术中声画关系&蒙太奇和长镜头的关系

1.谈谈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1895月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铺辛路十四号的“大咖啡馆” 地下室中第一次公开售票播放电影,标志着电影的正式诞生。早期电影只有画面,影片本身不发出声音,剧中人物的说白通过动作、姿态以及插入字幕间接表达。拍摄和放映无声影片的运转速率为每秒16格画幅。无声电影时期,电影发展为纯视觉艺术,拍摄了《战舰波将金号》、《淘金记》等经典性影片。 1927年的美国影片《爵士歌王》是第一部添加了对白的电影,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 无声电影在电影史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无声电影时期,诞生了一大批电影艺术大师,梅里爱、格里菲斯、卓别林、爱森斯坦、勒内·克莱尔、茂瑙等,他们在电影创作实践中已经积累和完善了一套成熟的影像蒙太奇艺术。有声电影诞生初期,这些电影大师或带有不少的抵抗情绪,但随着声音和画面更精确的结合和成熟,有声电影逐渐代替无声电影成为电影世界的主要角色。 电影中的声画关系,越来越出现无穷的变化。不断有新的声画方式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声音与画面在现代电影中就是“孟不离焦,焦不离孟。”随着电影声画的逐步走向成熟,电影中的声画关系逐渐固定为三种主要类型: 1.声画合一。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是声音、画面结合的艺术。在影视 作品中声音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与视觉造型相结合,共同参与着影视审美价值的创造。即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生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步调协调一致。其依据是人类视听接受的同步习惯和立体思维,作用在于加强真实度,丰富影像表达的层次性和立体感。这种关系是电影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声画关系,有时是唯一使用的一种关系。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为写实音。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使观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 2.声画对位。对位概念借自音乐的对位法,原指复调音乐中两个以上的, 有独立表现的旋律的同时存在。音调不同,节奏不同的若干声部可以结合,共同构成一首乐曲并形成复杂多变的对位。各声部的强音、高潮、终止都不同时出现,各声部动机长短不一,力度、音色各不相同,但在统一风格的统领下,多声部可以达到和谐。爱森斯坦提倡声画对位的目标是建构理性蒙太奇以反对直接表现对话给视觉语言带来的灾难。因此,对位关系下的声画由于承载了同时进行的多种信息,它们的并置组合可以产生强烈的冲击力,触发观众思考超出画面和声音之和的新的意义。就人声而言,声画对位意味着它和形象的关系应是同质异构的,也就是说,人声的形式与画面内的形象运动并无必然性,但在隐喻的意义上,二者可以借助蒙太奇手段获得同质性。 这种形式强调声音与画面的独立性与相互作用关系,通过观众的联想,达到对比、象征、比喻等对列效果,产生某种声画自身原本所不具备的新的寓意,拓展了作品的信息量,又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声画对比。指画面和声音性质相反,存在强烈反差。人声和画面内的 声源对应关系不确定,依靠对比方式来联结。声音和画面彼此具有相对独立性。声音对比的价值正是在声音与画面的差异间显现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或实现对比的修辞效果。

第四章声音与声画关系

第四章声音与声画关系 目录 (一) 电影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 (1) 1.对白:281 (1) 2.音效: (1) 3.电影音乐: (1) 4.画外叙述声:617 (1) 5.无声:272 (2) (二) 声画关系 (2) 1.声音的主观性:350 (2) 2.声画同步:185 (3) 3.声画分离:281 (3) 4.声画对位:280 (3) 5.声画措置——声画的时空处理技巧163 (4) (一)电影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 1.对白:281 电影中的对话可以交叠,打碎句子,甚至把打断后的句子剪辑在不同的时间里。但不可过度依赖对话来传达信息。 电影的对话应该从属于画面,对话应该尽量避免和视觉内容重复,如果对话传达的信息能用形象更有效地表达,那用对话就会使影片的电影性和运动感减弱。 对话意味着信息,会妨碍其他视听元素的表现,对话过多和过于冗长,信息量小、冲突不够都会造成场面的沉闷。 由于人在谈话时运动幅度小,因此对话会限制运动,使影片节奏缓慢。以对话为主的影片会在视觉上使观众处于寻找声源的从属地位,影响导演对其他信息的传达。容易让观众感到单调乏味。 2.音效: (音效的功能,见简答题。) 3.电影音乐: (电影音乐的功能,见简答题。) 4.画外叙述声:617 总的来说,画外学术省市一中非常文学性的电影手法,在电影的视觉画面不能完全实现许是任务是,画外音可以辅助画内的叙事,提供必要的故事背景信息,解氏人物的内心世界。通常,我们按照画外叙述者与叙事情境的关系将画外叙述声分为:内心独

白、旁白和解说词。 1)内心独白 人物超越叙事时空的内心声音,画外叙述人以人物的身份参与叙事,是人物(兼叙事者)第一人称在非叙事空间里对事件的评价。 内心独白的作用是挖掘人的心理层面。并不是所有内在含义都能通过电影电视摄取的生活表象来表现,这是,‘内心独白作为人内心视像的一种表现形式,它 必须传达的不是外部世界所看得见的东西,而是人物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心理体验’。 2)旁白 叙述人跳出叙事情境对故事的评价,在感情色彩上更为客观,以叙事情节、交代故事信息为主要功能。 分为角色旁白:叙述人在故事中但能超越叙事情境的一种回忆、评述,和非角色旁白:叙述人根本不在影片中出现而是在向观众讲述自己知道的一段故事,情 感上更为超脱。 3)解说词 解说词多用于非叙事形式作品之中,如纪录片、新闻等。 它的作用在于解释画面里没有的信息,给画面明确的主体方向。在专题片中,解说词要介绍时间过程,担当叙述人,介绍各方面人物,并结语和点题。现今,纪 录片的解说词强调尽量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不用语言烘托气氛和强加画面中不存 在的感情因素。 解说词和对白一样不应该重复画面中已有的内容,否则会让影片显得冗余、啰嗦。但解说词也不能使没有信息含量的废话或者空洞的标语口号。 5.无声:272 又称为“静场”,相当于声音的定格。强调某一时刻的心理冲击,在表现力上又是甚至胜过最强大的音效。 由于人在观影时不会随时都在注视动态的景象,但对一切变化都比较敏感,因此,一旦声场骤然停止,观众便会被忽然的声音变化吸引。无声的技巧就是利用了人的这个视听心理。 无声的表现力随着画面运动节奏的提升而增长,即画面的变化越大,节奏感越快、越紧张,骤然无声处理的表现效果就越强烈。(《拯救大兵瑞恩》开头诺曼底登陆上尉登陆后在巨大爆炸刺激下瞬间失聪,观众也以米勒的主观角度感受到了一段无声场景。表达出了情绪的骤然变化和人物的震撼不知所措,从而反衬了战争的惨烈。) (二)声画关系 1.声音的主观性:350 影视声音作为视听艺术的一部分,其表现力在于能够复制人的生活感受。影视声音的主观带入性可以使观众感受到人物的处境、心情,从而使之在情感上卷入故事中。

影视剧创作中的声画关系

影视剧创作中的声画关系 中国电视2000年第8期 影视剧创作中的声画关系 在现代影视艺术中,声音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而先于电视问世的电影在经历了三十年无声期后,直到1927年美国影片爵士歌王!的诞生,才跨入有声电影时代,声音介入电影使其摆脱了单一画面造型手段的束缚,由纯视觉媒体发展成视听媒介,终于从画面艺术转变成声画结合的艺术。声音进入电影是电影史又一次伟大的革命,其意义在于极大地改变了电影的本性,为电影艺术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一、声画结合是影视创作的基本特性 影视剧中的声音,是指声音在影视中的艺术存在,是与画面共同构筑银屏空间和银屏形象的艺术形态。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而在当今的影视剧创作中如何协调声画关系,也成为创作者必须首先摆正的观念。传统理论有两种看法,有人认为影视在本质上是一种影像美学,因而画面将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声音则是一种补充与辅助,不足以构筑影视的本体。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在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大量采用的前提下,声音因素对于影视创作的影响已接近甚至超越了画面,所谓后来者居上。其实这两种观点皆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影视是一门关注视听造型的艺术。这个银幕和银屏世界是由画面和声音共同承载的,也是同时以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诉诸观众的。 首先就银幕空间和银幕形象的塑造而言,画面与声音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从人们的生活经验出发,我们会觉得人们对视觉画面的正确感觉其实是与声音的同步灌输密不可分的。一个无声的空间,在观众心理上造成的是一种没有质感的缺失,一种无法触摸的非真实的虚无感受,这对于观众来说则是一种窒息,所以我们也就能理解即使在无声电影时代,在耗尽了观众那些最初的对于电影的可怜的好奇之后,那些聪明的先驱们也会在电影放映的同时加以配乐,这样能渲染气氛,也是一种新的诠释。而没有画面的电影电视还能称其为电影电视吗?那是广播,一种只要耳朵的传播媒介。影视剧创作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究竟怎样?坦白而

电影声音中声画关系的运用

电影声音中声画关系的运用 作者:国成鑫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8年第33期 摘要:如今,电影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史,电影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胶片到数字的变化。电影给人们带来了强大的视听盛宴,无论是声音还是画面都给人们以强烈的审美感受。文章主要从电影声音的角度出发,分析电影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声画关系。 关键词:电影技术;电影声音;声画关系 一、电影声音的类型 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史,电影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胶片到数字的变化,电影的发展可谓是异常的迅速。声音是电影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可分为人声、音乐和音响。人声又可分为旁白、独白和对白;音乐就是电影作品中的背景音乐;音响是除了人声和音乐之外的各种环境声。这三类声音,作为电影声音的整体,是和电影画面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不是随意性的、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有技巧的。不但声音和声音之间有适当的关系,而且声音和画面之间更有适当的关系。 二、声画关系 (一)声画同步 声画同步是影视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被观众接受的声画关系。顾名思义就是声音和画面是同步进行的,所以声画同步也称之为声画合一,也就是说电影中的声音和画面是严格匹配的。不能出现有声音无画面、有画面无声音甚至画面和声音不匹配的情况。比如美国导演奥森·威尔斯的影片《公民凯恩》,该片讲述了报业大王凯恩的一生。以凯恩之死揭开了序幕,并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的兴衰史,见证了一桩资本主义神话下的复杂真相。影片中非常经典的一个段落:“小凯恩监护权转让”,这个片段,母亲、撒切尔、父亲三人在商讨着小凯恩的监护权转让,我们一直都能看得见同时也都听得见,小凯恩虽然在远处的窗户范围内活动,我们也能看得见听得见,所以声画同步使得发音的人或物体在银幕上所发声音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两者吻合一致。声音和画面形象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感觉处于真实的时空环境。 (二)声画分离 声画分离也称声画分立,与声画同步正好是相反的,也就是说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匹配、不同步、不相吻合、互相剥离,即声音和发声体不在同一画面内,声音通常以画外音的形

4声音与声画关系

4.1 声音与声画关系 4.1.1 电影声音的构成 图为——留声机。 最早的声音产生于二十世纪初,从每分钟331/3转的与影片同步的留声机唱片中获得。当时在使用留声机时,放映师需要不时的留意同步问题。所以,产生了能使影像和声轨一起印在同一胶片上的系统。

图为——胶片录音磁轨。 有声电影始于1927年ALJolson的“爵士乐歌手”。 声音进入电影如同电影的发明一样,不是在历史的某个时刻点或具体的某个日子就突然发生了,它反映的是一个历史进程,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电影的必然发展趋势。声音是电影艺术中的一个独特的要素,也是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主要特征。在早期电影时期,可选择的录音方式较少。随着电影声音理论水平的提高、录音技术的发展,创作者们将更多样化的声音元素加入到影片当中,增强人们的听觉感官效果,使影像更具观赏性。同样,可选择的录音方式大大增加,影视录音也越来越精细。

图为——早期的麦克风和录音机 图为——现今的索尼录音笔ICD-MX20 在真正的有声电影问世之前,电影也不是完全的无声,格里菲斯和爱森斯坦就分别在《党同伐异》和《战舰波将金号》首映时,为了制造气氛,都邀请了管弦乐队为其影片伴奏,后来还发展成了固定乐谱的形式。

大卫·格里菲斯是美国电影开创时期最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荣获“好莱坞之父”、“美国电影之父”、“电影界的莎士比亚”等称号。他于1948年孤零零死于美国一家旅馆时,几乎已经被人遗忘,死后对他的评价却越来越高。

图为——《党同伐异》海报

爱森斯坦是苏联著名的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和教育家。1898年1月22日生于里加,1948年2月11日逝世于莫斯科。1922年,他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纲领性的美学宣言《杂耍蒙太奇》,引起了长期的争论,并对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电视新闻中的声画关系

浅谈电视新闻中的声画关系 [摘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电视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电视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步,新闻节目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持续产生很多新的新闻节目形态,观众对新闻节目的关注度也呈现上升的趋势,观众从中不仅关注了国家大事,开拓了视野,在思想上获得新的启发,但是在电视新闻中声音与画面的关系方面形成了大量的讨论,在讨论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探讨了电视新闻中的声音与画面的组合关系。[关键词]:电视新闻声画关系 任何一档电视节目都离不开两大要素那就是声音与画面,声音是观众听觉系统的反应,画面是观众视觉上的震撼,这两大符号系统究竟哪个更重要,关于这一问题已经引发了学术界相关人士的激烈探讨,出现了“主画论”与“主声论”两大分歧,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合理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认识他们各自的作用与重要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一、画面的优化 电视新闻的画面质量的优化可以从光线的运用与构图的选择等方面加以选择,运用蒙太奇手法。 首先,一个优质的电视画面要对光线进行有效表达,特别是在新闻节目里,要充分发挥光线的表现作用,保证电视画面的清晰、信息的准确,以便让观众达到视觉上的震撼力,感染观众的情绪,通过在不同的场景中利用不同的光线类型,来达到不同的叙事效果,

例如:在新闻画面中通过光线来间接展示新闻事件发生的周边环境与气氛,以此来感染观众,使观众信服。 其次,合理选择构图优化画面。构图是新闻画面的基本章法,通过图画既能展现新闻事件又能深入挖掘深刻思想,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对新闻画面中的人物的位置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处理,这就要求用到多样的有效的构图章法,例如:可以通过短镜头也就是缩短新闻主体与镜头之间的距离来拉近新闻主体与观众的距离,产生亲近感,但是要将新闻画面构图与艺术画面区分开来,不能过多地强调艺术美感,却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的特点。 再次,运用蒙太奇镜头组合的方法,将不同的新闻画面进行剪切,然后再放在一起制作出更加具有深刻意义的新闻叙事效果,蒙太奇手法并非只能用于艺术类或者娱乐类节目的制作,用在新闻节目中能够更好地促进思想的传达。 二、声音的运用 一个完美的电视新闻是声音与画面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一个优化的画面需要合理的声音的辅助配合,要根据新闻内容的不同特点来运用声音加以说明。 例如:突发性或者动态新闻,则需要注重通过画面来展现信息,例如:报道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灾害严重程度,记者只需要将当地的废墟以及房屋的倒塌状况展现在观众面前,观众通过画面就能切身感受到灾害的严重程度,无需太多的解说,但是为了配合画面中灾难的悲催的场面,可以稍微渗透一些悲哀、低沉的音乐,来到

影视艺术学问答题(自己整理的)

1、电影是科技与艺术的结晶,电影与科技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电影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突出之处首先在于它是以科技为前提的艺术,它诞生于科学家的实验室,它的诞生是科学发明的成果。奠定电影发明原理的是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确立了“视像暂留”理论,于1832年创制了一种被称为“诡盘”的器械,从这里,人类正式拉开了电影发明的序幕。 2、百年来的影视艺术史正是电影和电视艺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演进发展的历史。迄今为止,电影艺术每一次伟大的飞跃都取决于技术的进步。1927年,电影从无声跨入有声时代,是电影史上第一次伟大变革。1935年,彩色电影的诞生是一场由于技术因素引起的电影美学的巨大变革,是电影史上第二次伟大的革命。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对电影创作的渗透,电影的制作方式再次发生了新的变革。(星球大战、谁陷害了兔子、侏罗纪公园)电脑特技介入电影,为电影想像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再次拓展了电影艺术表现的领域,所以也有人称其为电影史上的第三次伟大革命。 总之,一百多年来的电影就是这样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变得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2、请将影视和小说、戏剧作比较,说明影视属于“视觉造型的艺术”。 答:影视艺术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们是以直观的画面影像表现事物运动的艺术,它们借助科技的手段,采用动态的画面与声音的组合使物质现实复原来反映生活,其艺术语言可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影视艺术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与戏剧不同的时空表现是洗净比舞台的三维时空在影视屏幕上展现为二维时空。影视艺术是视听综合的艺术,也是动静结合的艺术。 3、为什么说影视艺术是产业化和大众化的艺术? 答:影视艺术不同于以往艺术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影视创作是一项企业化和商品化生产运作的文化产业,是拥有极大经济效益的艺术商品。影视艺术作为新型的大众化传播媒介,是当代最广泛、最具群众性的艺术。一方面,影视借助于现代大众传媒手段,有能力突破时空、地域的局限,深入到最基层的社会,面向最广泛的受众;另一方面,从生产和传播的角度看,影视剧也需要争取最大数额的受众,需要充分地调动民众参与审美交流的积极性,所以影视作品往往以最广泛的受众对象来定位制作。 (视觉造型艺术的发展轨迹:皮影戏——木乃伊→雕塑→面膜→绘画→照相→影视) 4、什么叫镜头?镜头与画面的关系?画面与声音有哪几种结合方式? 答:1、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摄影成像的的透镜组,可使被摄对象在胶片或磁带上形成清晰的影像。二是指摄影/摄像机的过程及其形成的摄像单位。一般来说,摄影/摄像机从开始转动到停止转动这一过程及其摄下的影视画面为一个镜头。 2、镜头与画面有关,如果摄影/摄像机没有移动,也没有景别变化,一个镜头就是一个画面,这时镜头与画面同义;但如果在一次拍摄中移动了摄影/摄像机,或转换了景别,就有可能改变影像构图,一次产生一组画面,却因为整个过程只有一次开机、停机而仍然只有一个镜头,这时镜头与画面变不完全相同了。 3、声画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声画合一(声画同步)、声画分立、声画对位 声画分立:即声音与画面的非同步结合,二者相互剥离,各自独立,甚至对立。声音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如英国影片《苔丝》 声画对位:即声音与画面既不是按现实逻辑配合,所表现的也不是相同的内容,甚至是相反的内容,但二者结合却能表现特定的含义。如《保尔柯察金》 5、什么是蒙太奇?蒙太奇有那几层含义?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的异同?长镜头的特点是什么?

声画关系案例分析

声画关系案例分析 声画同步:这里指声音与画面同步配合,声音配合画面表达意义,同 画面同起同落,两者相吻合,声音配合画面所表现出的人声、环境音、自 然声等等。 这些与画面同步声音有时是“同期声”,有时依靠后期制作声响效果。无论哪一种与画面同步的声音,都有着突出画面现场感、逼真感,消除观 众与影片之间隔阂感的作用。通常,电视新闻、纪录片等纪实类节目通常,电视新闻、纪录片等纪实类节目会常用同期声,以表现现场环境的真实, 例如,新闻采访中被采访的人声,采访环境中的环境音。而在影视作品中,利用特定的音乐、音响配合画面同步出现,能够起到强化画面意义的作用。 1.例如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人物对话时同步加入音乐,让观 众理解故事的同时,烘托出氛围。 2.在陈凯歌导演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当由王志文饰演的老师给 小春上最后一课时,衣着整洁的老师坐在琴旁为小春伴奏,两个人沉浸在 乐曲中。配合着音乐,观众看到了两人即将分离的不舍、老师对小春的爱 和小春在音乐道路上的潜力和希望。 3.电影《孙中山》中,当北伐军出城跑步出征时,先是画面与脚步音 响同步出现,然后音乐也同步出现,脚步声与音乐的低音声部相结合,加 强了音乐的低音,显得更加雄壮和紧张。更烘托出了战争紧张的气氛。 声音对立:指声音在画面外,与画面不同步,此时的声音更加突出其 独立的意义。声音 1.例如,在美国电影《教父》第一部从2:36:38到2:41:50中,一 边是圣洁的洗礼,优美的教堂音乐,沉缓的钟声,婴儿的哭声、祈祷声,

另一边却是血洗五大家族的杀戮行动。看来这部电影,你就会发现,它在 剪辑手法上运用了交叉蒙太奇,而在声画表现方面却选择了声画对立。黑 帮仇杀的背后是很纯粹的利益,教堂的洗礼是很纯粹的非利益,将它们进 行声画对立处理极具戏剧色彩,且给人以更大的震撼 2.在电影《幸福时光》中,当吴颖回到家中看到鹊巢被鸠占领后,心 情变得既悲凉又失望,而此时的声音却是口哨声,鼓掌声,欢呼声,声音 传达出的热烈和兴高采烈的情绪与主人公的心境构成了极大的反差,这样,进行声画对立的处理更加反衬出人物内心的失望与愤懑、焦急与慌张的情绪。 3.电影《现代启示录》中,当美军直升机对越南村庄的空中攻击时, 画面却配以瓦格纳史诗般的音乐,战争的血火冲天代表文明和生命激恨的 音乐同步而行。残酷的杀戮与轻松的游戏居然浑然一体,人类行为本身其 中一种程度的荒谬在这样的对比面前撼人心魄。给人更大的震撼。 声画平行: 1.例如在《三峡好人》从00:37:50到01:12:30中,当沈红下船 走在城市的街道,街景声是震耳欲聋的《两只蝴蝶》,画面告诉你主人公 辗转奉节各处,寻夫之路茫然无措,而声音,却精确的告诉你,这段故事 发生在什么时代。它以旁白或环境音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交代故事背景、 时代元素。这样不仅可以节省了镜头,更方便切入主题、推进主线情节。 3.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彼尔德去采购货物一段。镜头画面是 彼尔德在市场购物,在黑市买罐头、买糖果、买酒……伴随出现的声音则 是画外的辛德勒的吩咐。视觉信息和声音信息虽然分头独立进行,但都是 围绕购物这一主题展开的

声画同步例子

声画同步例子 【篇一:声画同步例子】 1、声画对立指就是声音和画面内容相悖相反,声音不是画面的附属或补充,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或营造某种情绪,暗示某种思想,声画对立产生了新的表象,形成了新质,有时 可以成为隐喻蒙太奇。如《有话好好说》对你爱不完和心情不错。《幸福时光》中吴颖回到家中看到鹊巢鸠占心情悲凉失望,此时的 声音却是口哨声鼓掌声,欢呼声,声音传达出的热烈和兴高采烈与 主人公心境构成了极大的反差,声画对位更加反衬出人物内心的失 望与愤懑、焦急与慌张。 2、声画并行并行即平肩而行,声音和画面内容既不以职业部相辅相成,也不是相对立,而是双车轨道,各行其道,,就像两条平行线,各自朝各自方向延伸,这种组合,可以增加容量,有时可生发新意,如《黄土地》翠巧一边纺线,一边唱歌,歌声和画面内容是平行发展,二者并没有必然的意义联系,但通过这种声画组合形式,我们 一方面了解到翠巧的心灵手巧和勤劳能干,另一方面又了解到他的 不幸婚姻,这样就增加了画面的容量。 声音串位声音和画面内容上的组合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在时 间配合上可以同时也可以不同时,在正常情况下,声画应当是同时 性的,有时为了表现某种主管情绪,或制造特殊气氛,便让声音先 于画面或后于画面出现,形成声画对位上的时间差,这便叫声音串位,它又分串前串后。 1、声音串前声音先于画面出现这叫串前,在《爱国者》中又多次声音串前的镜头,每次表现战争前,都是苏格兰风笛演奏的进行曲响起,然后画面才出现两军对垒的厮杀场面,这种色声音串前,就表 现出了战争的一触即发性和连绵不断性,营造出炮火连天的战争氛围。 2、声音串后指画面声音已经隐去,但音响还不绝于耳,这种情况较多的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如一场浩劫过后,人们由于恐惧惊吓而 形成了心理失衡,精神异常,二级老是出现浩劫时的声音,说明人 物还没有从恶梦中挣脱出来。如《大决战淮海战役》中有这样一个 串位,一场激战过后,我军有重大伤亡,烈士们静静的躺在的一间 大屋子里,老大娘在给他们净身,大嫂们在撕扯白布包裹遗体,随 后一排排裹上白布的烈士被慢慢的推出画外,然而撕布声却依然存

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与画面的关系

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与画面的关系 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与画面的关系——谈影视作品中声音的重要性- - 热爱电影的人们曾经说会说去掉声音的电影是无声电影是一种艺术,但今天的我们要说没有画面的电影也同样是艺术的,那是来自声音的艺术!电影艺术语言的发展,随着电影技术与艺术手段、方式以及电影传播手段、方式的不断丰富而丰富。在卓别林的时代里电影是无声的,穿插在幕间的字幕是那时唯一的语言;录音技术的发明,导致了有声电影的出现。有声电影的成功,让无声片时代的字幕被演员的对话或独白代替;让乐队现场伴奏(伴唱)被精心制作的音乐代替;甚至出现了人的脚步、呻吟、哭泣,动物的叫声,以及风声、水声、雷声、雨声等音响效果。 如今电影中的声音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已经有着和画面同等重要的地位了,有时甚至还会超过画面的重要性成为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的境界,新的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画面占主要地位,声音烘托画面。2声音占主要地位,画面烘托声音(音乐电视、音乐题材的影片)。3声音与画面同样重要,谁也离不开谁。影视艺术作品制作时赋予画面与声音的关系大致也分三种:1声画同步。2声画对位。3声画分立。 曾经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画面与声音基本处于同步状态,画面要表达的主题、基调正是声音表达的主题、基调;声音所展现的情绪、情调也与画面要展示的情绪、情调如出一辙。声画同步的处理手段是影视艺术作品中最常用的处理手段之一。声音在其中产生的效果多半是一种烘托的效果。在故事性较强的影视艺术作品中它可以强化艺术效果,帮助画面来共同烘托、渲染主题。如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王志文饰演的老师给小春上最后一刻的片断和影片最后的车站相遇片断。其中在最后一课片断中,衣着整洁的老师坐在琴旁为小春伴奏,两个人沉浸在乐曲中。配合着音乐,观众看到了两人即将分

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

如今电影中的声音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和画面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还会超过画面的重要性成为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电影声、画之间的关系,变化越来越多。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画面占主要地位,声音烘托画面。2声音占主要地位,画面烘托声音。3声音与画面同样重要,谁也离不开谁。影视艺术作品制作时赋予画面与声音的关系大致也分三种:1声画同步。2声画对位。3声画分立。声音与画面的关系也有三种:音响(指作用于画面的事物所产生的声音);道白(对白,旁白,内心独白)和音乐。我认为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揭示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意境。属于电影声音范畴中的电影音乐所具有的揭示影片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意境的功能。欢乐、喜悦的画面,便伴以欢乐、喜悦的旋律,例如:《小红帽》中小红帽打算去找奶奶的时候,在森林中开心的与鸟儿歌唱,音乐气氛活跃,喜悦。《功夫熊猫》1中,当阿宝想要看霹雳武侠的时候,音乐与画面的配合就是欢快喜悦的。再如《功夫熊猫》2中在战胜沈王爷时候的音乐转变,也使得影片情绪欢快起来;悲伤、忧郁的画面,便伴以悲伤、忧郁的乐曲,例如:泰国校园剧《初恋这件小事》中,在阿水得知阿亮学长和晓彬学姐谈恋爱的时候,失落的小水跳入水中,结合失落的音乐,让观众也感到无比的悲伤。 2.抒情功能、推动剧情发展。音乐的抒情是音乐最具感染力的功能。在影视中的音乐更充分的展现了这一功能,并且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我们经常能看到影视作品中的亲人、恋人、朋友久别重逢时响起的一段段煽情音乐。这时的音乐不但展现了抒情功能还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例如《初恋这件小事》中最后时隔9年后,阿水和阿亮终于还是见面,终于还是将珍藏在心里的话说了出来,最终两个人可以圆满的时候,音乐就很好的起到了煽情的作用。 3.塑造人物形象。影视艺术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不但通过演员的外形、形体语言、台词等来塑造,在人物声音方面塑造形象也时非常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在中国的武侠、神话作品中,声音是非常重要的塑造人物的手段。例如:猪八戒的声音象是从鼻子里哼出来的;孙悟空说话快特别的快;丑陋的妖魔鬼怪说话的声音十分刺耳,让人感到厌恶;佛祖的声音永远是洪亮的,很明亮的。还有就是《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通过音乐的变换来塑造里昂的个人形象 4.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悬疑片中经常用恐怖的音效来吸引观众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想象。例如:午夜凶铃系列中声音的突然出现。还有杀死比尔中女主角突然醒来的时候,音乐的配合让观众感到惊悚。 总之,影视艺术作品中的声音已经不仅仅是代替字幕、代替现场乐队的作用,声音几经成为影视艺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同样带给我们艺术的享受。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画面与声音是构成电影的两个要素。声音和画面的关系是剪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的加入丰富了影片的信息,提供了形成节奏的重要手段。声音与画面只有协调、巧妙有机地配合才能产生立体、完整的感官效果。我们把声画组合看作是电影特有的表意手段。实际上,因为电影画面的存在,电影声画的存在也必然发生变化。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相似性与相关性并不代表二者可以等同,相反,电影声画日常化的要求本身默认了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某种差异。日常语言与电影话语的不同通常在于前者是语言的完整形式,即包含了各种现实规定性的言语事实,而后者是特定艺术规则之下的节略性话语,它不是日常语言的完整复现,而是对一种基于充分表达可能性的有意节略。这里所说的“节略”不是从普通语言学立场上看到的单一形式对多重意义的复合的那种由能指部分重叠引起的所指增容。多样的影片其所指千变万化,对于电影声画来说,“节略”主要是指能指形式的变化。假设一段3分钟时长的对话可以给我们带来听觉上的和谐感,现在将它放在一段线性的有分切的画面上就有可能产生不和谐感,它听起来可能快了也有可能慢了。在视听感知的模式中,原先出于广播需要而强化

的完整人声可能并不适用,必须经过重新处理,依据表意的需要或增速或减速,或放大或弱化……经过录放机器改变过的声音已经不是原有声音,它和原有声音只保持了一定的相似性。 电影声画的节略形式既是声画共同运动的成果又持续推动着声音和画面的多向运动和时空真实感的主观构造。随着电影声画的逐步走向成熟,电影中的声画关系逐渐固定为三种主要类型: (1)声画合一。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是声音、画面结合的艺术。在影视作品中声音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与视觉造型相结合,共同参与着影视审美价值的创造。即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生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步调协调一致。其依据是人类视听接受的同步习惯和立体思维,作用在于加强真实度,丰富影像表达的层次性和立体感。这种关系是电影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声画关系,有时是唯一使用的一种关系。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为写实音。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使观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 (2)声画对位。对位概念借自音乐的对位法,原指复调音乐中两个以上的,有独立表现的旋律的同时存在。

声音与声画关系

声音与声画关系 声音一般知识 影视声音特性 影视声音分类及其功能 声画关系(以mtv制作为例) (一)声音的一般知识 电影是音画艺术,眼睛和耳朵两个器官是在第一时间接收信息的。视觉80%、听觉20%。人们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一大原因,就是想听声音刺激。电影能从无声发展到有声,这也正是人们对动效和声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摄影美术之外的表达形式。声音具有视觉联想的性质,而形象不要具有联想声音的能力。音色和发生体的构造有密切联系,人们可以根据音色判断声源。声音的这两个特点对影视创作带来最大的方便就是不一定要用画面给出声源,观众可以凭借音色和日常生活经验判断发声体,不必让镜头把每个声源用画面交代出来,这使电影在传达信息方面获得了很大的解放。 例如,电影作曲家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他们脱离了画面,按要求谱写一段15秒长的音乐,但是在混录时,对着银幕上的动作演奏时却感到音乐的节奏快了。反之,一段动作性极强的段落取消了同步的声音就显得慢了。这种对所有的观众都产生同样的效果的现象称做视听生理-心理效应。视听效应是视听结合的最低层次。美国导演A.希区柯克的影片所依靠的主要是视听效应。 人凭生活经验的积累获得一种肌肉运动的记忆,摇镜头、仰俯拍都能引起一定的似动感,这和空间感、方位感、运动感结合能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银幕上处于阴影里的一张脸突然大喊一声时,观众会感到那张脸亮了一些。这是因为声音引起观众把视点聚焦在阴影下的那张脸上,瞳孔重新做了调整。又如,银幕上传来看不见声源的声音,引起银幕上的人把头转向左方,于是观众就产生那声音确实来自左画外的幻觉。如果那个人物进一步把头移向画框左侧,画框右侧是空的,这时观众就会把视线中心移到画框左侧的那张脸上,结果形成观众视野右半区落在银幕的左半区,而视野的左半区却落在左画框外,于是形成强

从静态的声画关系到动态声画搭配关系

从静态的声画关系到动态声画搭配关系 电视理论界对于电视新闻的声画关系的几种观点的长期争论,使视听语言本体的研究进展不大。文章提出,需要将静态的“声画以谁为主”的“声画关系”的研究变为动态的“声画搭配关系”的研究,进而推进对视听语言本体的研究。 标签:电视新闻;声画关系;声画搭配 引言 电视新闻的声画关系一直是电视理论界一个老话题,像“鸡生蛋和蛋生鸡一样古老”。由于“主声说”与“主画说”的长期争论,使电视新闻语言研究陷入了一种困境,对视听语言本体的研究被长期搁置了。理论界的争论不休,导致电视实务工作者对电视特性认识不足,在声画关系的操作和处理上的简单化。因此,深入研究电视新闻语言中的声画关系处理问题,对理论和实践都是大有裨益的。 电视理论界对声画关系的认识大致有三种观点:“主声说”、“主画说”、“声画结合说”。在上世纪90年代末,“声画结合说”已经基本为电视界所接受。也有论者提出“声画同构”的理论,由于对“声画结合”理论并无质的突破,在此笔者仍沿用“声画结合”的说法。曾对“声画结合说”激烈抨击的学者朱光烈指出,“声画结合”缺乏“理论品格”,是一句“并不真实的’大实话’”。①①这种思考的角度是可取的,但是朱光烈先生过分重视“主声说”,厚此薄彼,从而陷入了另一个误区(为了与传统的“主声说”区别,对朱先生的理论,以下用“新主声说”代称)。对电视声画关系的讨论,始于电视新闻,尽管许多论者有所拓展,本文仍将在电视新闻这一范围内展开论述。 “声画结合说”与“新主声说”的理论缺陷 声画结合论的缺陷并非如朱光烈先生所言是“画面崇拜”。声画结合论者在提出声画的骨肉关系的命题后,并未进一步就声画之间的真实关系提出明确的见解,使理论流于简单和空泛。“在电视新闻传播中,‘声’、‘画’两个通道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都是富有真实感地传达信息,在这两个通道上的信息在相互支撑、相互参照、相互推动中共同构建完整的信息、意义系统。” ②声、画笼统的被称之为“两个通道”。为了强调“声画一体”,被论者广泛引用的朱羽君的观点是:“电视画面……它一开始就同时包括的形象在时空中的运动和时空中的声响,不能同时记录形象和环境声音的,不是真正的电视画面。” ③这一观点更多是从拍摄角度讲,显然不能涵盖播出环节,而我们对于“声画关系”的研究,应该是着眼于播出环节的。 “新主声说”是建立在对“声画结合说”批判的基础上的。其理论的起点是“我们看到的仍然是只听声音不看画面可以听懂电视的普遍现象”,并据此提出“电视

剪辑技巧

剪辑技巧 流畅剪辑:一种创造时间空间连续性幻觉的摄影和剪辑的手法,它使一连串的镜头看起来像是呈现事件当初发生的样子。故事片中多半使用流畅剪辑手法,它也被称为好莱坞经典剪辑,在法国则是经典分镜头。 错位剪辑手法:以前传统的技法是,在镜头切换的同时声音也嘎然而止,错位剪辑手法把声音延续到了第二个镜头中,而这不仅能巧妙揉合由镜头切换而产生的断裂感,还能更加有序地连贯电影的节奏! (发明者迪迪艾伦) 暴雨剪辑手法:电影的剪辑会给观众造成这种“暴雨如柱”的心理效果。特别是在中国动作电影中,勇猛、激烈的对打动作与快速的、密集的剪辑会形成一种连续不断的视觉影像的激流,给观众的心理造成一种强烈的冲击。我们在此把这种剪辑方法,称之为“暴雨剪辑”。影片通过尽量缩小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使本来单个的、间断的电影镜头形成一种快速的、完整的、连续的影像叙事链。 零度剪辑:在世界电影史上,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电影剪辑方面形成了一种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无技巧剪辑”的方法。这种方法在镜头与镜头之间采用连续对切的组接方式,影片从始至终没有任何特技,没有任何变化,进而也没有任何个性、没有风格。为此,这种剪辑在电影史上被称之为“零度剪辑”。它的主要意图是消除观众在电影观赏过程中的对影像表现形式的有意注意——在心理学上,人的注意被区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形式。 转场 每个段落(构成电视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一个个镜头连接在一起形成的镜头序列)都具有某个单一的、相对完整的意思,如表现一个动作过程,表现一种相关关系,表现一种含义等等。它是电视片中一个完整的叙事层次,就像戏剧中的幕,小说中的章节一样,一个个段落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完整的电视片。因此,段落是电视片最基本的结构形式,电视片在内容上的结构层次是通过段落表现出来的。段落与段落、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过渡或转换,就叫做转场。 转场方法: 转场的方法:技巧转场和无技巧转场 (一).无技巧转场(13种) 无技巧转场是用镜头自然过渡来连接上下两段内容的,主要适用于蒙太奇镜头段落之间的转换和镜头之间的转换。与情节段落转换时强调的心理的隔断性不同,无技巧转换强调的是视觉的连续性。并不是任何两个镜头之间都可应用无技巧转场方法,运用无技巧转场方法需要注意寻找合理的转换因素和适当的造型因素。无技巧转场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两级镜头转场 前一个镜头的景别与后一个镜头的景别恰恰是两个极端。前一个特写,后一个是全景或远景;前一个是全,远景,后一个是特写。 特—远特—全全—特远—特 效果:强调对比。 2 同景别转场 前一个场景结尾的镜头与后一个场景开头的镜头景别相同。 全—全特—特 效果:观众注意力集中,场面过度衔接紧凑。

视听语言修辞的方法

第三章视听语言修辞得方法 作为电视纪录片得优秀代表作品,《舌尖上得中国》富有诗意得叙事,在真实再现得素材和精美绝伦得影像得共同打造下,呈现出别样得“视听并茂”艺术。来源于生活得纪录片,除了要保持画面得真实性外,还要以声音得真实性润色。同时,作为影视作品,它有别于电影,电影经历了早期得默片时代,然后才有声音加入;而纪录片得诞生就已经有了声音得参与,可以预想其不可或缺得重要地位。但是假如只是画面和声音得简单搭配组合,那么距离制作精良得视听艺术还有较大得距离。学者贾嘉晶指出:“从现代电影语言得角度来看,普多夫金得远见在于他把语言——思维——蒙太奇“合成”为一个统一得序列,他认为人得语言以及思维过程,都是要通过建立各种现象之间得相互关系来揭示生活内在本质得精神活动,而电影得蒙太奇正是要‘用各种各样得手法来全面地展示和阐释现实生活中各个现象之间得联系’得一种手段”。 --------------------------------------------------------------------------------------------------------------------- 感谢使用本套资料,希望本套资料能带给您一些思维上的灵感和帮助,个人建议您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内容做适当修改和

调整,以符合您自己的风格,不太建议完全照抄照搬哦。--------------------------------------------------------------------------------------------------------------------- 如果说纪录片中得画面和音响等组成得影像修辞元素是导演与观众交流得直接“语汇”,那么,把画面、音响构成得镜头进行组接运用得蒙太奇方法,称之导演得“语法”。这种“语法”可以称为声画蒙太奇,它通常被定义为是蒙太奇在广义上得延伸,涉及多个方面,有解说词与画面得配合修辞,有同期声与画面得配合修辞,有音乐与画面得配合修辞,由此得出,蒙太奇得应用方法对于纪录片并不陌生,作为影视制作中不可或缺得遵循原则,它对影片主题和审美效果得要求,呈现出多元化。伴随着中国电视纪录片得制作越来越精良,其声画关系处理得越发自然,并不断探索声画语言组合方式。影视作品得创作者们,也纷纷进一步探讨作为涵盖艺术创作手法、艺术创作思维得蒙太奇,以求尝试和寻找作为一种具体剪辑技艺得蒙太奇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得独到之处。借鉴对影视艺术作品声画关系得梳理,一般上将画面与声音得关系分为三类: 声画同步、声画对位和声画分立。在这里,结合《舌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