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声音中声画关系的运用

电影声音中声画关系的运用

电影声音中声画关系的运用

作者:国成鑫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8年第33期

摘要:如今,电影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史,电影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胶片到数字的变化。电影给人们带来了强大的视听盛宴,无论是声音还是画面都给人们以强烈的审美感受。文章主要从电影声音的角度出发,分析电影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声画关系。

关键词:电影技术;电影声音;声画关系

一、电影声音的类型

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史,电影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胶片到数字的变化,电影的发展可谓是异常的迅速。声音是电影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可分为人声、音乐和音响。人声又可分为旁白、独白和对白;音乐就是电影作品中的背景音乐;音响是除了人声和音乐之外的各种环境声。这三类声音,作为电影声音的整体,是和电影画面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不是随意性的、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有技巧的。不但声音和声音之间有适当的关系,而且声音和画面之间更有适当的关系。

二、声画关系

(一)声画同步

声画同步是影视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被观众接受的声画关系。顾名思义就是声音和画面是同步进行的,所以声画同步也称之为声画合一,也就是说电影中的声音和画面是严格匹配的。不能出现有声音无画面、有画面无声音甚至画面和声音不匹配的情况。比如美国导演奥森·威尔斯的影片《公民凯恩》,该片讲述了报业大王凯恩的一生。以凯恩之死揭开了序幕,并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的兴衰史,见证了一桩资本主义神话下的复杂真相。影片中非常经典的一个段落:“小凯恩监护权转让”,这个片段,母亲、撒切尔、父亲三人在商讨着小凯恩的监护权转让,我们一直都能看得见同时也都听得见,小凯恩虽然在远处的窗户范围内活动,我们也能看得见听得见,所以声画同步使得发音的人或物体在银幕上所发声音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两者吻合一致。声音和画面形象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感觉处于真实的时空环境。

(二)声画分离

声画分离也称声画分立,与声画同步正好是相反的,也就是说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匹配、不同步、不相吻合、互相剥离,即声音和发声体不在同一画面内,声音通常以画外音的形

式出现。比如姜文导演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通过第一人称画外音的形式来回忆自己的故事。在姜文的作品中,都是采用的第一人称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的。

再比如意大利导演瑟吉欧·莱昂内的《美国往事》,该片以纽约的犹太社区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面条”从懵懂少年成长为黑帮大佬的历程,同时也展现了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黑帮史。该片中由这样一个片段,这个画面是主人公在中国戏院吸大烟,看到了被杀害的兄弟的新闻,开始回忆他们被杀的画面,此时有一个电话铃声想起,然而在此画面中我们并没有看到电话的存在,该电话铃声一直持续到主人公打电话和公安局接电话的画面,整个过程,电话铃声持续了将近5分钟,声画分立有效地发挥声音的主观化作用,以连续的声音作为纽带将一系列不同场景、不同内容的画面组接起来,衔接剧情,转化时空,达到独特的叙事结构的意义。

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的影片《末代皇帝》,该片采用了时空交错的剧作结构来表现溥仪的一生,溥仪的一生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巨变。这个画面是少年时代的溥仪迎来的他的家庭教师,庄士顿先生,这是他与庄士顿一起用餐的片段,此时溥仪听到了城墙外面学生暴动的声音,然而场景却还是溥仪,声画分立的直接结果,是突出了声音的作用,使它从依附于画面的从属地位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元素,从而丰富了影视的表现手段。

其实,声画分离不仅运用在电影中,在电视剧中也时常见到。比如前段时间热播的检察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很多的片段是采用的第三人称画外音也就是旁白的形式出现的。再比如都市职场女性题材电视剧《欢乐颂》,也是采用第三人称旁白。

(三)声画对位

所谓声画对位指的是声音和画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具体来说,声画对位首先在形式上属于声画分离范畴之内,指声音和画面在形式上不同步、不吻合、相互独立;其次在内容上,画面所提供的信息和声音所传达的信息在性质和情绪上存在很大反差,甚至完全矛盾、对立;最后,两者虽然相互独立,但又彼此配合、彼此照应,从不同的角度为同一个人物塑造或主题表达服务,既分头并进又殊途同归。

比如陈凯歌导演的影片《霸王别姬》,该片讲述了程蝶衣自小时候被母亲卖到京戏班学唱戏,京戏班中师兄段小楼跟他感情甚佳,这种感情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兄弟之情。长大之后,两人因合演《霸王别姬》而成名角,红遍整个北京城。但是他喜欢的师兄娶了妓女菊仙,于是他和师兄的关系渐渐疏远,从而矛盾不断激发。历尽沧桑的程蝶衣和段小楼在十一年后再演《霸王别姬》,蝶衣最终梦醒,用自己送给段小楼的宝剑自刎,结束了自己与段小楼这辈子的美丽哀愁。陈凯歌一出《霸王别姬》唱尽英雄末路。该片中他们从小学唱戏的戏园子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唱错就要挨打挨罚,在这个严厉的环境中,总会伴随着空中鸽子飞翔的哨声。画面内容是他们在戏院里训练、挨打,而声音却伴随着空中鸽子飞翔的哨声,这就形成了一种鲜

明的对比,自由与约束,鸽子飞翔的哨声有也承担起了冲突性强的叙事任务。所以运用声画对位,把欢乐与悲伤结合在一起,相互映衬,能够达到强烈而深刻的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在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结尾处也运用了声画对位的效果,讲述的是生活在纽约的职业杀手里昂和被自己搭救的邻家女孩玛蒂尔达,向杀害玛蒂尔达全家的贩毒警察史丹复仇的故事。结尾处,杀手里昂已经死了,小女孩拿着里昂心爱的绿色的植物埋在了土地里。背景音乐是钢琴与小提琴的配合而成的,非常的欢快和超脱,有种“乐景哀情”的意味。

参考文献

[1] 刘翡.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J].声屏世界,2009(09).

[2] 刘艳臣.影视剧创作中的声画关系[J].中国电视,2000 (08).

电影纪录片中的声画分析

电影纪录片中的声画分析 一、“声画组合”题型是编导类考试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电影声音观念是声音的“从属意识”。认为有声电影只是无声电影的简单的延续,因而电影仍旧是“视觉艺术”。所以应当是“视觉为主、声音为辅”,声音单方面为画面服务,被用来补充、说明、丰富和扩展画面的内容与涵义,并无论声音显示出如何的表现力,也只能以画面的附庸而存在。这一观点最典型的标准用语即是声音主要是:“烘托画面气氛”。总之,声音从属于画面。 而当代电影声音观念,则是声音与画面并行的综合意识。即认为有声电影不是无声电影的简单延续,它是另外一种独立的艺术,它属于“视听艺术”,应当声画并重。认为电影的银幕空间、银幕形象是声音与画面共同构筑的艺术综合体,声音与画面是两个互为依存、共同构筑的艺术序列。如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王志文饰演的老师给小春上最后一刻的片断和影片最后的车站相遇片断。其中在最后一课片断中,衣着整洁的老师坐在琴旁为小春伴奏,两个人沉浸在乐曲中。配合着音乐,观众看到了两人即将分离的不舍、老师对小春的爱和小春在音乐道路上的潜力和希望。在影片最后车站相遇的片断中,小春因为领悟到父爱的珍贵在火车站大厅里激动的拉响了小提琴。带有感恩色彩的琴声配合小春带着泪水的脸以及众人激动的表情共同把影片推向高潮。 在纪录片中,声画同步可以体现真实感(声画同期录制)。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神奇的地球》中播出过的《最后的蒸汽机火车》。本片讲述的是当地最后一列蒸汽机火车即将退役时最后一天的纪录。用胶片拍出的画面带着与众不同的温暖的褐色调子,颇具老照片的情调。进站时火车周围包裹的浓浓的白色水蒸气和蒸汽机火车特有的轰鸣声让观众被感真实。 如今电影中的声音在影视艺术作品中,有时甚至超过画面的重要性成为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的境界,新的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其一,画面占主要地位,声音烘托画面;其二,声音占主要地位,画面烘托声音(音乐电视、音乐题材的影片);其三,声音与画面同样重要,谁也离不开谁。 电视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声音和画面是其主要表现手段,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主要面对未来中国影视行业培养合格人才,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导、主持和制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创新型传媒人才,因此在选拔入学之前增加“声画组合”的题目是必然趋势。 二、准确运用“声画组合”的基本方式,得足基础分 声画组合有三种方式:声画统一、声画并行和声画对立。声画统一是声画组合中运用最多的一种,但声画并行和声画对立更能表达深遂的思想含义,收到更加吸引人的艺术效果,这也将是考察的重点。 “声画组合”就是要求考生将画面和声音这两大类信息形成整体综合处理,使画面和声音既有各自的表现特征,又达到声音协调、配合的高度统一,最终使给定片段或情景成为一种相对完美的视听综合艺术。 1、声画统一 声画统一又叫声画对位,就是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协调统一,语言、音乐、音响各声音元素在基本内容、时代色彩、环境特征、人物情绪上与画面风格基本统一。 2、声画并行 声画并行是指声音和画面在两条线上并行发展,二者之间若即若离,表面游离,实质上

声音与声画关系

声音与声画关系 声音一般知识 影视声音特性 影视声音分类及其功能 声画关系(以mtv制作为例) (一)声音的一般知识 电影是音画艺术,眼睛和耳朵两个器官是在第一时间接收信息的。视觉80%、听觉20%。人们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一大原因,就是想听声音刺激。电影能从无声发展到有声,这也正是人们对动效和声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摄影美术之外的表达形式。声音具有视觉联想的性质,而形象不要具有联想声音的能力。音色和发生体的构造有密切联系,人们可以根据音色判断声源。声音的这两个特点对影视创作带来最大的方便就是不一定要用画面给出声源,观众可以凭借音色和日常生活经验判断发声体,不必让镜头把每个声源用画面交代出来,这使电影在传达信息方面获得了很大的解放。 例如,电影作曲家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他们脱离了画面,按要求谱写一段15秒长的音乐,但是在混录时,对着银幕上的动作演奏时却感到音乐的节奏快了。反之,一段动作性极强的段落取消了同步的声音就显得慢了。这种对所有的观众都产生同样的效果的现象称做视听生理-心理效应。视听效应是视听结合的最低层次。美国导演A.希区柯克的影片所依靠的主要是视听效应。 人凭生活经验的积累获得一种肌肉运动的记忆,摇镜头、仰俯拍都能引起一定的似动感,这和空间感、方位感、运动感结合能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银幕上处于阴影里的一张脸突然大喊一声时,观众会感到那张脸亮了一些。这是因为声音引起观众把视点聚焦在阴影下的那张脸上,瞳孔重新做了调整。又如,银幕上传来看不见声源的声音,引起银幕上的人把头转向左方,于是观众就产生那声音确实来自左画外的幻觉。如果那个人物进一步把头移向画框左侧,画框右侧是空的,这时观众就会把视线中心移到画框左侧的那张脸上,结果形成观众视野右半区落在银幕的左半区,而视野的左半区却落在左画框外,于是形成强

声音关系

声画关系有三种: 1,声画同步,即画面的内容就是发声体本身; 2,声画分立,即画面内容不是发声体本身,但表现的是和发声体相对应的人或物,如两个人谈话时画面不是讲话的人,而是倾听的人(反应镜头); 3,声画对立,即画面和声音相互对立,产生特殊的效果,如反讽等,例如两个人争吵,声音渐渐变成了犬吠。出其不意的声画组合常常使剪辑达到更高的艺术效果。 4,声画平行: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分立,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5,声画对位: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另一种情形,包括两种艺术处理方式:(1)声画对比。声音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但存在量度、节奏的反差。(2)声画对立。声音与画面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音画对位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包括两种艺术处理:(1)音画对比。音乐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只存在量的差别。例如在中国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中,有一组表现战士们充满青春活力、节奏快速的生活画面,而音乐是气势悠长、从容不迫的《五指山上红旗飘》。这样

的对比,产生了加强画面结构的作用。(2)音画对立。音乐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例如在故事片《祝福》中,善良的祥林嫂被逼成亲时撞头寻死。兴奋欢快的结婚音乐,和祥林嫂头破血流、痛不欲生的画面形成尖锐的对立,深刻地表现了旧时代的悲剧性。音画对位有时也能预示剧情的发展。例如在故事片《天云山传奇》中,当宋薇和吴遥结婚时,表现宋薇沉重痛苦心情的音乐与喜庆场面相对立,预示着她婚后的不幸。 6,声画同步 影片中的对白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即影片的声带与画面 严格配合,使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反之则为声画不同步。声画同步的作用,主要在于加强画面的真实感,提高视觉形象的感染力。 7,声画对列 使声音与画面作非同步结合的剪辑手法之一。即以画外的声音 推动画面情节的发展,或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声音为画面内容服务的目的。将声音处理或向前或向后位移,即下一个镜头的声音首部,超前进入上一个镜头的画面尾部,或者上一个镜头的声音尾部,滞后延至下一个镜头的画面首部,以构成上下镜头转换的自然流畅,或引出某种戏剧效果,也属声画对列手法。 8,音画平行

影视艺术中声画关系&蒙太奇和长镜头的关系

1.谈谈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1895月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铺辛路十四号的“大咖啡馆” 地下室中第一次公开售票播放电影,标志着电影的正式诞生。早期电影只有画面,影片本身不发出声音,剧中人物的说白通过动作、姿态以及插入字幕间接表达。拍摄和放映无声影片的运转速率为每秒16格画幅。无声电影时期,电影发展为纯视觉艺术,拍摄了《战舰波将金号》、《淘金记》等经典性影片。 1927年的美国影片《爵士歌王》是第一部添加了对白的电影,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 无声电影在电影史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无声电影时期,诞生了一大批电影艺术大师,梅里爱、格里菲斯、卓别林、爱森斯坦、勒内·克莱尔、茂瑙等,他们在电影创作实践中已经积累和完善了一套成熟的影像蒙太奇艺术。有声电影诞生初期,这些电影大师或带有不少的抵抗情绪,但随着声音和画面更精确的结合和成熟,有声电影逐渐代替无声电影成为电影世界的主要角色。 电影中的声画关系,越来越出现无穷的变化。不断有新的声画方式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声音与画面在现代电影中就是“孟不离焦,焦不离孟。”随着电影声画的逐步走向成熟,电影中的声画关系逐渐固定为三种主要类型: 1.声画合一。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是声音、画面结合的艺术。在影视 作品中声音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与视觉造型相结合,共同参与着影视审美价值的创造。即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生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步调协调一致。其依据是人类视听接受的同步习惯和立体思维,作用在于加强真实度,丰富影像表达的层次性和立体感。这种关系是电影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声画关系,有时是唯一使用的一种关系。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为写实音。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使观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 2.声画对位。对位概念借自音乐的对位法,原指复调音乐中两个以上的, 有独立表现的旋律的同时存在。音调不同,节奏不同的若干声部可以结合,共同构成一首乐曲并形成复杂多变的对位。各声部的强音、高潮、终止都不同时出现,各声部动机长短不一,力度、音色各不相同,但在统一风格的统领下,多声部可以达到和谐。爱森斯坦提倡声画对位的目标是建构理性蒙太奇以反对直接表现对话给视觉语言带来的灾难。因此,对位关系下的声画由于承载了同时进行的多种信息,它们的并置组合可以产生强烈的冲击力,触发观众思考超出画面和声音之和的新的意义。就人声而言,声画对位意味着它和形象的关系应是同质异构的,也就是说,人声的形式与画面内的形象运动并无必然性,但在隐喻的意义上,二者可以借助蒙太奇手段获得同质性。 这种形式强调声音与画面的独立性与相互作用关系,通过观众的联想,达到对比、象征、比喻等对列效果,产生某种声画自身原本所不具备的新的寓意,拓展了作品的信息量,又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声画对比。指画面和声音性质相反,存在强烈反差。人声和画面内的 声源对应关系不确定,依靠对比方式来联结。声音和画面彼此具有相对独立性。声音对比的价值正是在声音与画面的差异间显现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或实现对比的修辞效果。

声画关系的三种形式以及例子

声画关系的三种形式以及例子声画关系是指声音和图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艺术表现中,声音和图像可以相互配合,相互交织,共同传达情感和意义。声画关系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声音补充图像的信息,或者通过图像增强声音的表现力。下面将介绍声画关系的三种常见形式,并举例说明。 1.一致关系:声音和图像的内容相互呼应,互相表达相同的信息和情感。这种形式的声画关系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例如,电影中的背景音乐可以与画面的内容相配合,如在惊悚片中,紧张刺激的画面通常会伴随紧张的音乐,让观众更加紧张和兴奋。另外,音乐视频中的舞蹈动作也可以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一致,使观众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力量。 2.对称关系:声音和图像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对称,彼此呼应但又有各自的独立性。在这种形式的声画关系中,声音和图像可以在表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由度,但仍能够相互交织,丰富作品的层次和表现力。例如,在一些现代艺术作品中,将声音和图像分别制作成两个独立的元素,并通过投影或多媒体技术将两者合成在一起,使观众既能

够单独聆听音频,又能够欣赏到图像的表现,从而获得更加立体和丰 富的艺术体验。 3.矛盾关系:声音和图像的内容相互矛盾,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和冲突感。这种形式的声画关系常常被用于艺术家们创造出一种不寻 常的体验,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例如,在一些实验性的电影作品中,声音和图像的内容可以相互对立,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使观众感到困惑和反思。另外,在一些抽象艺术作品中,声音和图像 可以相互冲突,产生一种混乱和矛盾的感觉,引发观众对作品的思考 和解读。 除了以上三种形式的声画关系,声音和图像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 进行关联,例如反差关系、补充关系、隐喻关系等。这些形式的声画 关系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效果,可以根据创作者的意图和作 品的需求进行选择和运用。通过声音和图像的有机组合,艺术家们可 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和深入的作品,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声音与画面的相互配合

声音与画面的相互配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声音是处处可见的,它不似画面、颜色那么的有触感,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却可以带给我们以震撼,声音与画面是构成电视的两个因素,声音与画面只有协调、巧妙地配合才能产生立体、完整的感官效果。才可以配合着画面给我们以喜怒哀乐。动画的不真实性,更是体现出了独特的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动画中声画交融的过程,是真实电影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最常见的便是声画合一,即画面中的视觉效果和他所发生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步调协调一致,给观众以充足的立体感。 画面与声音是构成动画影片的两个要素。声音和画面的关系是剪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的加入丰富了动画影片的信息,提供了形成节奏的重要手段。声音与画面只有协调、巧妙有机地配合才能产生立体、完整的感官效果。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是声音、画面结合的艺术。在影视作品中声音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与视觉造型相结合,共同参与着影视审美价值的创造。 例如《秒速5厘米》,《秒速5厘米》是新海诚创作的一部写实动画,动画以一个少年为故事轴心而展开连续3个独立故事的动画短篇,时代背景是从1990年代至现代的日本,通过少年的人生展现东京以及其他地区的变迁。第一话《樱花抄》描述贵树与明里年幼时恋爱的心情,

以及他们重逢的一天,第二话《宇航员》描述以对进入高中就读的贵树怀有好感的澄田花苗的视角来展现贵树与明里分别后的生活,第三话《秒速5厘米》则刻画了贵树和明里长大后内心的种种彷徨。 从故事上说,其实并没有新意,但新海诚的优势是画面。“画得像照片”本是违背绘画规律的一件事,但在工业流水线中,快速地画出像照片一样的背景,配合音乐和镜头切换,倒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有距离的代入感——“像”照片而不“是”照片,反而产生另外一种梦幻感。 从背景音乐上,影片的开头,在女主人公的声音中,画面呈现出樱花掉落水中的场景,女主人公的一句话道出了影片片名的含义,每秒钟樱花掉落的的距离是五厘米,开头给人以很沉寂的感觉,但随后出现的鸟叫声,伴随着男女主人公漫步在一片樱花中,又会给人以轻快明朗的感觉。紧接着在一阵火车急速通过的声音中,第一部分的片名出现,樱花抄。第一部分樱花抄,运用了大量旁白的声音,来交代故事发展,画面的切换,伴随着旁白的声音,来交代故事发展。真实的画面效果,加上柔美的背景音乐,不禁的让人浮想联翩,代入感极强。最终以男主人公一个人踏上回家的火车,搭配上几个简单的音符,结束了影片的第一部分。 影片的第二部分,在一阵瑟瑟的风声中开始,在一片沉寂中结束,以

电影声音中声画关系的运用

电影声音中声画关系的运用 作者:国成鑫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8年第33期 摘要:如今,电影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史,电影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胶片到数字的变化。电影给人们带来了强大的视听盛宴,无论是声音还是画面都给人们以强烈的审美感受。文章主要从电影声音的角度出发,分析电影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声画关系。 关键词:电影技术;电影声音;声画关系 一、电影声音的类型 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史,电影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胶片到数字的变化,电影的发展可谓是异常的迅速。声音是电影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可分为人声、音乐和音响。人声又可分为旁白、独白和对白;音乐就是电影作品中的背景音乐;音响是除了人声和音乐之外的各种环境声。这三类声音,作为电影声音的整体,是和电影画面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不是随意性的、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有技巧的。不但声音和声音之间有适当的关系,而且声音和画面之间更有适当的关系。 二、声画关系 (一)声画同步 声画同步是影视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被观众接受的声画关系。顾名思义就是声音和画面是同步进行的,所以声画同步也称之为声画合一,也就是说电影中的声音和画面是严格匹配的。不能出现有声音无画面、有画面无声音甚至画面和声音不匹配的情况。比如美国导演奥森·威尔斯的影片《公民凯恩》,该片讲述了报业大王凯恩的一生。以凯恩之死揭开了序幕,并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的兴衰史,见证了一桩资本主义神话下的复杂真相。影片中非常经典的一个段落:“小凯恩监护权转让”,这个片段,母亲、撒切尔、父亲三人在商讨着小凯恩的监护权转让,我们一直都能看得见同时也都听得见,小凯恩虽然在远处的窗户范围内活动,我们也能看得见听得见,所以声画同步使得发音的人或物体在银幕上所发声音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两者吻合一致。声音和画面形象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感觉处于真实的时空环境。 (二)声画分离 声画分离也称声画分立,与声画同步正好是相反的,也就是说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匹配、不同步、不相吻合、互相剥离,即声音和发声体不在同一画面内,声音通常以画外音的形

影视动画中的声画关系

影视动画中的声画关系 摘要:伴随着录音和影像技术的革新,影视动画中声画关系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声音从一开始的对画面的补充渐渐变为影视动画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本文结合影视动画的开展历程,探讨了声画关系的开展和声画关系的几种结合形式并举例表明。 关键词:影视动画;声画关系 一、从动画影史看声画关系的开展 19世纪末电影诞生之际,电影艺术中还不存在声音的概念。虽然当时已出现留声机这种可以录制和播放声音的设备,但由于技术限制,人们并没有找到将声音和画面结合的有效伎俩。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作“默片时代〞。由于不足声音作为有效的辅助表达伎俩,当时的电影演员的表演都比拟夸张,经常会运用到面部的表情特写,这也正是20世纪初喜剧电影风行的原因。不过当时的电影放映时也不是完全静默的,无论是在剧院或音乐厅,还是后来出现的电影院,大都配备有音乐家或乐队在现场伴奏,但配乐的功能仅仅是为了衬托氛围,同时掩盖老式放映机运转时发出的噪声,并没法做到与影片画面真正结合。这时的声音相对于画面既不具备叙事功能也没有叙述作用。直到1927年10月6日,美国的华纳兄弟拍摄并发布了故事片?爵士歌手》,里面首次出现了男主角讲话的声音,拉开了有声电影时代来临的序幕。这也鼓励了前来参与这场首映式的沃尔特·迪士尼,他一回到工作室就开始着手研究如何给动画配上声音。1928年迪士尼公司推出了第一部有声动画?威廉号汽艇》,采用将声画同步记录于胶片上的形式,利用音乐来配合角色夸张的动作表演,使声音作为画面的一种补充伎俩,将声音和画面真正地结合了起来。当声音进入动画不再成尴尬题,动画艺术家们也开始积极探索声画结合的不同形式,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批先锋艺术家纷纷涌入影像的创作领域,发明出不少具有实验性质的动画短片。如奥斯卡·费钦格将抽象几何图形与音乐相结合,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律动,几何图形以规律的方式组合和变化。这也使得声音不再仅仅是画面的附庸,而是可以与其相互结合与照应,两者的关系变得更加丰盛与纯正。这些先锋艺术家对于声画关系的探索也影响了之后一批实验动画的先锋如诺曼·麦克拉伦等。同一时期的迪士尼公司那么更加偏重于动画中声音的叙事性,所有声音都有目的地为画面而存在,声音不但可以交代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还可以为观众理解作品的背景和内涵拓宽更广大的空间,这也渐渐成为了当时商业动画的规范。1940年迪士尼公司在动画?梦想曲》中使用光学声迹胶片进行多音轨录制,并于放映现场增加了左右两个声道的扬声器,首次营造出了立体声的效果。立体声的出现使得影视作品中声音的质量和表现力大大提高,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也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梦想曲》中,迪士尼还尝试用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和节奏的舒缓来引导画面中人物的动作和剧情展开,使动画电影和古典音乐达成了完美地结合。这颠覆了商业动画中声音必须服从于画面的刻板印象,对于后世的动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声音与声画关系

第四章声音与声画关系目录 (一) 电影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 ............................... 1.对白:281 ......................................... 2.音效: ............................................ 3.电影音乐: ........................................ 4.画外叙述声:617 ................................... 5.无声:272 ......................................... (二)声画关系 ............................................. 1.声音的主观性:350 ................................. 2.声画同步:185 ..................................... 3.声画分离:281 ..................................... 4.声画对位:280 ..................................... 5.声画措置——声画的时空处理技巧163................. (一)电影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 1.对白:281 电影中的对话可以交叠,打碎句子,甚至把打断后的句子剪辑在不同的时间里。但不可过度依赖对话来传达信息。 电影的对话应该从属于画面,对话应该尽量避免和视觉内容重复,如果对话传达的信息能用形象更有效地表达,那用对话就会使影片的电影性和运动感减弱。 对话意味着信息,会妨碍其他视听元素的表现,对话过多和过于冗长,信息量小、冲突不够都会造成场面的沉闷。 由于人在谈话时运动幅度小,因此对话会限制运动,使影片节奏缓慢。以对话为主的影片会在视觉上使观众处于寻找声源的从属地位,影响导演对其他信息的传达。容易让观众感到单调乏味。 2.音效: (音效的功能,见简答题。)

简述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

简述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 ①声画合一(声画同步\同期声) 声音与画面同步配合,即“同期声”。同期声指拍摄现场的人声、环境声、自然声,与画面同时起落。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为写实音。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使观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 如在《黄土地》、《菊豆》、《红高粱》中,具有西北风味的音乐使人们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气息。在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本来以为是一次小小的轻松的战斗,结果在天亮后却发现不只是情报中说的两个德国兵,而是“3个……4个……10个……16个”,女战士那轻轻的、平静的声音却让观众的心情不由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震颤,随着数字的增加,观众对敌我力量悬殊的战斗、对5个主人公的命运不禁产生了深深的担心和忧虑。平静的、优美的景色中,偶尔从湖对面树丛中闪出一个德国兵的身影,和女兵轻轻的数数声剪辑在一起,造成的却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效果。这种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加强了观众的真实感,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刻画了人物,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同期声在新闻类、纪实类节目中得到广泛应用。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中,记者对人物的采访、镜头对现场情况的纪录都属于同期声。像《百家讲坛》、《人物》这样以人物的语言为信息传播主要途径的科教电视节目,大都采用同期声。像《探索•发现》、《走近科学》这样以纪录事件过程为主要内容的科教电视节目,大都采用同期声。 ②声画分立(声画分离) 声画分离是影片的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声音与画面的关系是各自独立、互相补充的。在声画分离时,声音一般不会来自画面之中,而以画外形式出现,但在总体情感、情绪上,又有一种相互映照的关系,它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 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有个片段是小春在擦乐谱时心中想着谱子上的音乐,与此同时一段悠悠的小提琴曲响起,这音乐像是从小春的心里和粘满灰尘的谱子里流淌出来的。这段画面和音乐告诉观众小春领悟了老师这种教学方法的用意,并且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提高。 ③声画对位 意味着声音与画面在情感、内涵、情绪、情调、氛围、节奏恰好是错位、对立的,形成很大反差的。 声画对位的结果,产生某种它们自身原来并不具备的新的寓意,通过观众的联想,达到对比、象征、比喻等果,产生单纯声音或单纯画面产生不了的新的寓意,达到1+1>2的效果。它使用起来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种,如果使用不好,反而会破坏整体效果,所以要慎用。 例如在故事片《祝福》中,善良的样林嫂被逼成亲时撞头寻死。兴奋欢快的结婚音乐,和样林嫂头破流、痛不欲生的画面形成尖锐的对立,深刻地表现了旧时代的悲剧性。声画对位有时也能预示剧情的发展, 在故事片《天云山传奇》中,当宋薇和吴遥结婚时,表现宋薇沉重痛苦心情的音乐与喜庆场面相对立预示着她婚后的不幸。 美国影片《教父》第三部,一边是圣洁的洗礼,优美的教堂音乐,沉缓的钟

声画关系案例分析

声画关系案例分析 声画同步:这里指声音与画面同步配合,声音配合画面表达意义,同 画面同起同落,两者相吻合,声音配合画面所表现出的人声、环境音、自 然声等等。 这些与画面同步声音有时是“同期声”,有时依靠后期制作声响效果。无论哪一种与画面同步的声音,都有着突出画面现场感、逼真感,消除观 众与影片之间隔阂感的作用。通常,电视新闻、纪录片等纪实类节目通常,电视新闻、纪录片等纪实类节目会常用同期声,以表现现场环境的真实, 例如,新闻采访中被采访的人声,采访环境中的环境音。而在影视作品中,利用特定的音乐、音响配合画面同步出现,能够起到强化画面意义的作用。 1.例如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人物对话时同步加入音乐,让观 众理解故事的同时,烘托出氛围。 2.在陈凯歌导演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当由王志文饰演的老师给 小春上最后一课时,衣着整洁的老师坐在琴旁为小春伴奏,两个人沉浸在 乐曲中。配合着音乐,观众看到了两人即将分离的不舍、老师对小春的爱 和小春在音乐道路上的潜力和希望。 3.电影《孙中山》中,当北伐军出城跑步出征时,先是画面与脚步音 响同步出现,然后音乐也同步出现,脚步声与音乐的低音声部相结合,加 强了音乐的低音,显得更加雄壮和紧张。更烘托出了战争紧张的气氛。 声音对立:指声音在画面外,与画面不同步,此时的声音更加突出其 独立的意义。声音 1.例如,在美国电影《教父》第一部从2:36:38到2:41:50中,一 边是圣洁的洗礼,优美的教堂音乐,沉缓的钟声,婴儿的哭声、祈祷声,

另一边却是血洗五大家族的杀戮行动。看来这部电影,你就会发现,它在 剪辑手法上运用了交叉蒙太奇,而在声画表现方面却选择了声画对立。黑 帮仇杀的背后是很纯粹的利益,教堂的洗礼是很纯粹的非利益,将它们进 行声画对立处理极具戏剧色彩,且给人以更大的震撼 2.在电影《幸福时光》中,当吴颖回到家中看到鹊巢被鸠占领后,心 情变得既悲凉又失望,而此时的声音却是口哨声,鼓掌声,欢呼声,声音 传达出的热烈和兴高采烈的情绪与主人公的心境构成了极大的反差,这样,进行声画对立的处理更加反衬出人物内心的失望与愤懑、焦急与慌张的情绪。 3.电影《现代启示录》中,当美军直升机对越南村庄的空中攻击时, 画面却配以瓦格纳史诗般的音乐,战争的血火冲天代表文明和生命激恨的 音乐同步而行。残酷的杀戮与轻松的游戏居然浑然一体,人类行为本身其 中一种程度的荒谬在这样的对比面前撼人心魄。给人更大的震撼。 声画平行: 1.例如在《三峡好人》从00:37:50到01:12:30中,当沈红下船 走在城市的街道,街景声是震耳欲聋的《两只蝴蝶》,画面告诉你主人公 辗转奉节各处,寻夫之路茫然无措,而声音,却精确的告诉你,这段故事 发生在什么时代。它以旁白或环境音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交代故事背景、 时代元素。这样不仅可以节省了镜头,更方便切入主题、推进主线情节。 3.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彼尔德去采购货物一段。镜头画面是 彼尔德在市场购物,在黑市买罐头、买糖果、买酒……伴随出现的声音则 是画外的辛德勒的吩咐。视觉信息和声音信息虽然分头独立进行,但都是 围绕购物这一主题展开的

声画关系的主要类型和作用

声画关系的主要类型和作用 声画关系的主要类型和作用如下: 1、声画同步:即声画统一,表现为音乐和画面紧密结合,音乐情绪与画面情绪基本一致,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完全吻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复合观赏性,两者组成有机的统一体。音乐强调了画面提供的视觉内容,祈祷烘托、渲染画面作用。 2、声画对位:声音和画面形象分别表达不用的内容,从不同的方面说明同一涵义,这种声画结构形式叫声画对位。声画对位是一种生化结合的蒙太奇技巧、声音和画面形象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作用,创造出一种画面和声音的交响乐是对位。声画对位的结果,产生某种让它们自身原来并不具备的新的寓意。通过观众的联想,达到对比、象征、比喻等效果,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声画并行:即声画并列,声音画面既不相辅相成也不相互对立,而是各行其道,以自身独特表现方式从整体上解释影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情绪状态,在听觉上围观中提供更多的联想和潜台词,从而扩大影片在单位时间内的容量,生发新意。 声画对立:声音画面不一致,相悖相反,声音不是画面的附属和补充,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挖掘任务的内心活动或营造某种情绪,暗示某种思想。画面和声音之间在情绪、气氛、节奏以至内容等方面的相互对立,使声音具有寓意性,从而深化影片的主题。 3、声画串位:声音先于画面或后于画面出现,形成声画对位上的时间差,这种时间差就是声画串位。它包括声音串前和声音串

后。 声音串前:声音先于画面出现(提前揭示人物命运)。 声音串后:声音晚于画面结束(强化人物内心情绪)。 4、声画分立: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相吻合、不同步、相互离异的蒙太奇技巧。声画分立意味着声音和形象摆脱了互相间的制约,可以有效的发挥声音主观化作用,还能借此衔接画面、转换时空。他可以以同一种持续进行的声音为纽带,把一系列表现不同场景、不同内容的画面组接起来、构成自成首尾的蒙太奇段落。

影视声画关系的种类与特征

影视声画关系的种类与特征 影视声画关系是指电影或电视剧中声音和图像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关系。声音和图像的合理组合能够为观众带来更丰富、更逼真的观影体验。在影视创作中,声画关系具有多种种类和特征。 首先,音画同步是最基本的声画关系类型。音画同步指的是画面中发生的动作与声音的对应。例如,人物行走时脚步声的同步、对话时嘴部动作与对应的声音的同步等。音画同步能够增加画面的真实感和观影的代入感。 其次,音画对比是另一种常见的声画关系。音画对比是指声音和图像在意义上相互矛盾或相互衬托。这种对比能够通过对视听感受的反差产生戏剧冲突和情感张力,从而更好地引起观众的注意。例如,在惊悚片中,画面中出现一个吓人的画面时,此时突然响起柔和的音乐,产生音画对比,增加恐怖感。 第三,音画交叠是一种常用的声画关系特征。音画交叠是指声音和图像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重叠与延续。这种重叠能够产生意外效应或隐藏信息,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例如,在一部爱情电影中,当两位主人公相识时,背景音乐可能突然发生变化,声音和画面交叠,暗示着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汇。

最后,音画平行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声画关系。音画平行 是指声音与图像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但彼此存在一定的关联。这种平行的声画关系常用于表达内心情感、思绪或者暗示故事背后的含义。例如,在一部悬疑电影中,画面中展示了一个人在沉思的表情,此时传来了一段毫无语义的声音,通过平行的声画关系,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混乱和思考。 总之,影视声画关系的种类与特征丰富多样。不同种类的 声画关系在影视创作中能够起到不同的作用,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观影体验。影视创作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声画关系来传达情感、展现故事或者引起观众的注意。这样才能打造出更具魅力和吸引力的影视作品。

艺术理论论文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研究

艺术理论论文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2-0131-02 一、影视艺术中的声音 声音充满了无声的空间,带给观众更完善的知觉感受,它能有效地将影响我们对影像的领悟和理解,能相当明确地引导观众在影像中的注意力,让观众形成期待。在影视艺术中,声音可分为人声、音响和音乐。 首先,人声是人们表达自我、相互交流、传达信息的最根本方式,在影视艺术中人声是最积极、活泼,信息量最丰富的局部。人声主要是指人物语言,还有喘息声、呼吸声,以及群众场合中的嘈杂人声、交谈声等等。如果编剧能够考虑到上述种种人声的运用,自然会有助于创造出真实环境中的气氛来。其组成主要有人声主要由对话、独白、旁白组成。对话是指两人或者两人以上相互交流的声音;独白是指画面中人物单独说话的声音;旁白是指由画面时空以外的人所发出的声音。如?肖申克的救赎?中全片的语言画外音共51处,

总长度21分48秒,占全片长度〔142分钟〕的4%,相当于每2分多钟就出现一次画外音。本片主人公雷德的画外音,共42处,长度为18分钟左右,约占全片声音的13%,超过片长的1/8。其作用是有利于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塑造,如?大明宫词?;有利于影视作品的艺术风格创造,如?肖申克的救赎?中摩根弗里曼的旁白影片就像瑞德的一部回忆录,瑞德缓慢而平静地讲述一个奇迹的故事。很难相信这只不过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种真真切切的真实感不断地扩散镜头的每一个角落,隐忍的痛苦、纵然的接受、致命的依赖,禁锢侵蚀每一个人的头脑与心灵,致命的毒药随着时光的缓慢流逝而不断扩散,人生苍白得犹如一张白纸,时间仿佛静止了,毒性不断蔓延着,梦想与自由遥远得似乎根本就不存在;最后那么有利于画外空间的创造。 其次,音响是指对影视作品中人与物体运动所产生的声音以及所有的背景和环境声音。作为背景或环境出现的人声和音乐一般也可以被看作音响。其种类有自然音响〔如水声、动物声音、脚步声等〕;机械音响〔如汽车、火车声等〕;枪炮音响、社会环境音响〔如人群声、收音机声音等〕;特殊音响〔如电子合成音响等〕。音响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逼真感的复原上,音响既是对现实存在方式的复原,也是对人的感知愿望的满足;在刻画人物上,通过声响来突出、衬托人物形象;同时,音响不仅是对生活声音的复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画面与声音是构成电影的两个要素.声音和画面的关系是剪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的加入丰富了影片的信息,提供了形成节奏的重要手段.声音与画面只有协调、巧妙有机地配合才能产生立体、完整的感官效果.我们把声画组合看作是电影特有的表意手段.实际上,因为电影画面的存在,电影声画的存在也必然发生变化.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相似性与相关性并不代表二者可以等同,相反,电影声画日常化的要求本身默认了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某种差异.日常语言与电影话语的不同通常在于前者是语言的完整形式,即包含了各种现实规定性的言语事实,而后者是特定艺术规则之下的节略性话语,它不是日常语言的完整复现,而是对一种基于充分表达可能性的有意节略.这里所说的“节略”不是从普通语言学立场上看到的单一形式对多重意义的复合的那种由能指部分重叠引起的所指增容.多样的影片其所指千变万化,对于电影声画来说,“节略”主要是指能指形式的变化.假设一段3分钟时长的对话可以给我们带来听觉上的和谐感,现在将它放在一段线性的有分切的画面上就有可能产生不和谐感,它听起来可能快了也有可能慢了.在视听感知的模式中,原先出于广播需要而强化的完整人声可能并不适用,必须经过重新处理,依据表意的需要或增速或减速,或放大或弱化……经过录放机器改变过的声音已经不是原有声音,它和原有声音只保持了一定的相似性.

电影声画的节略形式既是声画共同运动的成果又持续推动着声音和画面的多向运动和时空真实感的主观构造.随着电影声画的逐 步走向成熟,电影中的声画关系逐渐固定为三种主要类型: 1声画合一.是,是声音、画面结合的艺术.在影视作品中声音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与视觉造型相结合,共同参与着影视的创造.即画 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生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步调协 调一致.其依据是人类视听接受的同步习惯和立体思维,作用在于加强真实度,丰富影像表达的层次性和立体感.这种关系是电影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声画关系,有时是唯一使用的一种关系.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为写实音.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使观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 2声画对位.对位概念借自音乐的,原指中两个以上的,有独立表现的旋律的同时存在.音调不同,节奏不同的若干声部可以结合,共 同构成一首乐曲并形成复杂多变的对位.各声部的强音、高潮、 终止都不同时出现,各声部动机长短不一,力度、音色各不相同, 但在统一风格的统领下,多声部可以达到和谐.提倡声画对位的目标是建构理性以反对直接表现对话给视觉语言带来的灾难.因此,对位关系下的声画由于承载了同时进行的多种信息,它们的并置 组合可以产生强烈的冲击力,触发观众思考超出画面和声音之和 的新的意义.就人声而言,声画对位意味着它和形象的关系应是同质异构的,也就是说,人声的形式与画面内的形象运动并无必然性,但在隐喻的意义上,二者可以借助蒙太奇手段获得同质性.这种形式强调声音与画面的独立性与相互作用关系,通过观众的联想,达

影视艺术中的声音和画面的关系-电影论文-艺术论文

影视艺术中的声音和画面的关系-电影论文-艺术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近年来,随着视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影视作品中利用高科技手段制作的画面已经日趋清晰、逼真,声音的运用也更加注重真实效果和听觉感受.可以说影视艺术的不断创新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但无论怎么千变万化,在电影或电视制作中,画面和声音,只有相互协调、巧妙配合,才能产生立体、完整的感官效果,所以画面和声音的剪辑工作既是最基础的也是最灵魂的两要素.要灵活巧妙地运用两者的关系,就必须对其最初的状态进行一个了解掌握,即声音包含有哪些?画面又是如何形成的?具有哪些特性?音画之间又是如何处理的? 一、影视艺术中的声音

影视艺术中的声音,是与画面共同构筑屏幕形象的艺术形态.在目前主流的划分方式中,又可以分为人声、音响和音乐. 首先,人声最重要的作用是---语言表意.在影视艺术的声音表达中,人声是最主要,也是最积极,信息量最丰富的构成主体.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全片的语言画外音共51 处,总长度21 分48 秒,占全片长度(142 分钟)的4%,相当于每 2 分钟就出现一次画外音.完整地展现了雷德在险恶的环境中,难以表露的内心动态. 其次,音响,可以概括为广播、电视、电影及舞台剧中一切声音形态(自然与非自然),还包括有声语言和音乐之外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声音形式.音响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在对身临其境感受的逼真还原上,甚至要超出真实环境中人耳可辨识的层次与细节.同时,音响不仅是对场景声的还原,更是创作者创作思维的延伸传达,甚至还能够补充视觉形象的不足.如《变形金刚》系列等一大批动作、科幻影片,在听觉感受上,极大调动了观众的观影神经,使整个场景更加震撼、逼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