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概论 第二篇(自考重点总结)

社会工作概论 第二篇(自考重点总结)

社会个案工作是这样的一种工作方法,它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运用有关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的各种科学知识与专业技术,对案主进行工作;它通过提供物质帮助、精神支持等方面的服务,协助案主解决困扰他或他们的问题,并改善其人际协调能力,完善其人格与自我,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维护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健全功能,增进其福利。

其一,个人生活的环境造成的问题。其二,个人人格内在因素造成的问题。

其三,个人外部状况与内在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问题。

个案工作除了提供必要的资源以改善环境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心灵的直接影响以增进人们的人际适应能力”(里士满),促使个人及其家庭改变心理姿态、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强化其适应生活和环境的能力,促进其潜能的进一步发挥,以促成建设性的自我发展与成长。只有这样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防止旧问题的复发,阻止新问题的产生。

1819年,查默斯(Thomas Chalmers)牧师在英国圣约翰(St. John)教区任职时创造了“程序指引”的救济理论。他认为人类道德上的缺陷,如懒惰、酗酒、赌博等等,是致贫的真正原因,要解决贫困问题,必须从激发其道德感入手。强调“个别化”的方法是社会个案工作方法的肇始。

1869年,慈善组织会社(COS)在英国成立后,接受了查默斯的理论,反对公共救济,主张应该让贫民尽其所能维持其生活。他们聘用了“友善访问员”来访视贫困家庭。友善访问的目的,一是查证案主有无受助的必要,二是以道德劝说来鼓励案主自立与自助。(P103)

(一)功能派个案工作

功能派个案工作在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宾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1920年由弗洛伊德的门徒兰克(Qtte Rank)倡导。功能派个案工作以兰克的自我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功能派的特点表现在它对社会工作目标以及社会工作机构功能的定位上。功能派认为,不同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担着各异的社会功能,而这些功能正是整个社会正常运转与各个个体良好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二)心理与社会学派个案工作

1937年,汉弥尔顿(Gorden Hamilton)在《个案工作基本概念》一文中首次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心理与社会学派以行为科学为基础。

心理与社会学派把人的行为及其障碍放在社会中考察,它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成长,人所遭遇的问题也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心理与社会学派受心理分析的影响较大,它重视对于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与行为机制的剖析。(三)问题解决派个案工作

问题解决派个案工作是珀尔曼(Harris Perlman)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

(四)行为修正派个案工作(P108)

行为修正学派则以学习理论为基础,认为个人的行为是在外在环境的刺激和制约下形成和改变的,并强调通过学习过程改变行为。社会工作者托马斯(E.J.Thomas)1970年提出五种行为修正派的类别。其基本的有三类:反应制约、操作制约、社会学习。行为修正派特点:

其一,它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要求以客观的名词来描述行为,且描述的行为必须是可观察、可量化的,反对使用抽象的心理学概念。

其二,它撇开对人的内在心理机制的分析诊断,直接从行为着手,作为修正行为的出发点。

其三,行为修正派个案工作主要是一种治疗方法,它以削弱不适应行为,增加适应行为为主要目的,其理论主要表现为针对不同类型行为制定修正行为的一系列方法与技巧。

危机处理是一种短期的治疗方式,其治疗目的在于减少灾变的当下压力;协助个人以潜在的心力、体力、人际关系与社会资源来应付灾变情境。

任务中心的个案工作由里德与爱泼斯坦(Reid & Epstein)所提倡,综合了危机干预、问题解决与功能调适三种方法,具有短期个案工作的特征。在专业人员短缺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助人方法。

成功的个案工作专业关系由工作者与案主的三种互动构成。

其一,案主对工作者的互助。

其二,工作者对案主的互动。

其三,又是案主对工作者的互动。

(1)个别化原则。(2)接纳的原则。(3)承认的原则。

(4)同情、关怀的原则。

(5)非评判的原则,即工作者的角色是了解和帮助案主,而不是判断或责备他。

(6)案主自我选择的原则,即承认案主有自己选择和决定权利与需要。

(7)保密性原则,即保守案主在专业关系中所显露的秘密。

(1)转移作用是精神医学上常用的名词,意指把对某人的特殊感受或态度转移到其他人身上。案主在个案工作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感情转移作用,案主不把工作者看作帮助他解决问题的专业人员,而是把早年情感生活经验中对某特定人(尤其是父母)的特殊感受或反应投射到工作者身上,把他当作案主早年情感生活经验中的某特定人看待。

转移反应有正向与负向两种。正向的转移反应包括情绪的依恋和理想化,甚至于把异性工作者当作恋人等。负向的转移则有敌意、激动或愤恨等,表现在顺从的、无助的、抗拒的、否认的或追求赞许等行为上。

(2)所谓反转移作用指工作者将压抑的情感反应或经验转移到案主身上。反转移反应常常使工作者对案主采取过分认同或认同过少的态度。

会谈是个案工作的主要工作形式,贯穿于个案工作的全过程。工作者通过会谈了解案主的情况、需要,并通过会谈及其他方式协助案主处理其困难、问题。

(1)会谈内容是根据会谈目的确定的。

(2)在会谈过程中,工作者与案主的角色与职责有明确的区分。

(3)在会谈中,工作者的提问与应对是经过详细计划、深思熟虑、有意识地选择后形成的。

(4)会谈时间的确定、地点的选择,以及会谈时间的长短都经过正式安排(紧急情况除外)。(5)会谈不是娱乐性,所以不愉快的感受不应加以避免。

(6)会谈的形式有传统的个别会谈,还有家庭会谈、夫妻联合会谈与团体会谈等。

第一,开始阶段。此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使社会工作者与案主间彼此认识,共同确定会谈的内容。

第二,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会谈的主要部分。会谈的各种活动是针对会谈目的而设计的,工作者必须运用他的技巧把他与案主之间的互动朝着会谈的目的推进;同时他要设法维持彼此舒适满意的气氛,建立并发展良好的关系。

第三,结束阶段。在此阶段,工作者应有意识地协助案主从强烈的情绪中摆脱出来,恢复平静的心境,而不宜让案主带着未平息的情绪离开会场。结束会谈的同时,工作者还需为下一次会谈作准备。

访视就是工作者亲身进行实地观察,以了解情况。

案主会谈所提供的资料有时会因案主的片面表达而失去真实性,因此,个案工作者应当进行实地访视,用专业眼光亲自进行观察和判断,获得更客观、更全面的资料,以补充和修正案主提供资料的不足与偏差。

(1)明确访视的目标。(2)做好访视的准备。(3)选择访视的时间。

(4)访视者的服装。

(5)访视者的态度。

记录是指工作者在与案主接触的过程中把案主情况及其处理过程详细地记载下来,记录的内容包括一般的基本资料、案主的问题、案主对自己问题的看法以及工作者对案主问题的分析、处理经过等。

记录是指工作者在与案主接触的过程中把案主情况及其处理过程详细地记载下来,记录的内容包括一般的基本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等)、案主的问题、案主对自己问题的看法以及工作者对案主问题的分析、处理经过等。

记录主要有三个目的:其一,录以备忘。其二,如果出现案主需要转案或工作人员发生变动,记录可以帮助新的工作者了解案主。其三,良好的记录可以应用在社会研究、社会计划和教学中。

(1)流水账式(2)对话方式(3)分段方式

(1)申请与接案。(2)研究与资料收集。(3)诊断与服务计划。

(4)服务与治疗过程。(5)结案与评估

社会团体工作以社会团体为工作对象,在团体工作者的协调下,或通过团体情境与团体互动实现娱乐、教育与治疗者的目标,或通过团体的共同努力达到社会行动,从而促使社会变迁,促进整个社会繁荣。

社会团体工作的三个主要目标:

(1)治疗的目标:矫治不恰当的人格、行为与态度,提供解决特定问题的信息和途径,恢复与发展个人的社会功能。

(2)发展的目标:提供社交和娱乐的机会,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和全面发展。

(3)社会行动:通过团体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

(1)社会团体工作所适用的团体的性质。

(2)由社会团体工作者参与并指导团体的活动。

(3)以团体情境与团体互动作为个人发展与治疗的基础。

(1)休闲团体。(2)休闲技艺团体。(3)教育团体。(4)自助团体。(5)社会化团体。(6)治疗团体。(7)病人自治团体。(8)行动团体。

(1)社会团体工作被作为一种社会服务的方法是从1844年英国创立的具有教会北京的青年会组织开始的。青年会的创始人威康斯。

(2)1906年成立美国儿童乐园及康乐协会,现改称全国康乐协会,康乐运动由儿童扩展到青年与成人。

(3)1933年,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被引入团体工作。杜威《教育及社会变迁》

(4)20世纪30年代,团体工作者开始接受研究、诊断与治疗的医疗模式。

(5)1935年,美国全国社会工作会议增列团体工作部门。

(6)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团体工作形成了多种实施模型,并进一步朝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惠特克(Whittaker)。社会目标模型把团体工作的目标定位促成社会行动,从而实现社会的变迁。

也成为临床模型或处理模型。治疗模型认为,社会团体工作的目标在于通过团体经验来治疗个人心理、社会与文化的适应不良问题。

又称居间模型。在这种模型中,团体的目标在于团体成员的交互影响,共同活动,分享情感。

发展模型又称过程模型。发展模型吧团体理解为有其内在演化逻辑的生命有机体,团体的发展是团体生长、成熟、衰落的过程。团体的运动必定会经历一个有一个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前后关联。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与任务。

折中模型是克莱因在综合前面的各种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折中模型反对教条式地应用各种实施模型,认为任何团体工作的实施不可能之用单一的方法。它强调团体发展的动力在于团体本身而不是工作者,所以团体工作者应放手让团体成员负起责任。

(1)人的社会需要的原则。(2)团体目标明确化的原则。(3)引导团体互动的原则。

(4)团体民主自决的原则。(5)形成团体组织与制度的原则。

(6)运用社会资源的原则。(7)评估的原则。

第一阶段:团体成员迫切期待强有力的领导者出现,他们希望能尽快有所作为。

第二阶段:挫折与冲突时期。在团体内部没有建立稳定的权力关系时,团体内部可能出现对领导地位的期望与挑战,接踵而来的是挫折与冲突。

第三阶段:这是团体中可能出现一种故步自封的态度和不计任何代价避免冲突的愿望。

第四阶段:这时团体成熟地维持着以团体为中心的原则,

同时也意识到团体中个人的权利及相互影响。

(1)相互熟悉与亲近。

(2)权利与控制:当成员觉得团体有满足他需要的能力时,他就会积极地参与团体的活动。

(3)亲密:团体的权利格局基本确立,团体成员的角色基本确定。

(4)差异:团体成员既能维护团体的团结,又能顾及各人的不同需求。

(5

)分离:团体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团体成员准备相互分离。

(1)开始阶段,成员第一次聚会;(2)出现一些团体感觉,组织与方案;(3)团队、目标与凝聚力的发展;(4)强烈的团体感觉,目标基本完成;(5)兴趣衰退,团体感觉降低;

6)结束阶段,考虑团体是否继续。

(1)第一阶段:团体前期。

(2)第二阶段:团体形成期。

(3)第三阶段:协商期。这是团体的分化与再组时期。

(4)第四阶段:成就期。团体经过分化、冲突而趋于整合。

(5)结案。结案是指团体的结束。

(1)建立关系的技巧;(2)诊断的技巧;(3)系统观察的技巧;(4)聚散团体的技巧;(5)干预团体的技巧;(6)领导团体的技巧;(7)参与活动的技巧;(8)过程记录的技巧;(9)资源运用的技巧;(10)专业判断的技巧;(11)评估的技巧;(12)沟通的技巧。

(1)了解的技巧;(2)中立的技巧;(3)提问的技巧;(4)摘述的技巧;(5)导引的技巧;(6)激励的技巧;(7)沉默的技巧;(8)限制的技巧。

(1)团体目标;(2)团体发展阶段;(3)团体大小;(4)聚会时间;(5)工具准备;(6)环境安排;

(7)过程导向;(8)弹性原则;(9)角色定位;(10)活动评价。

社区社会工作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帮助社区成员确定其需要或目标,鼓起其行动的意愿与信心,协助其寻求各种资源,采取行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其一,社区包括一定的人口。

其二,社区有一定的区域界域。

其三,社区存在着一定特点的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

其四,社区成员在心理上、感情上具有该社区的地方感情或乡土观念。

一是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

二是寻求社会福利需要与社会福利资源的有效配合,以满足需要、消除问题、改善社区生活、促进社区进步;

地方发展:指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决策,并以自助互助的力量来解决其共同问题、改善生活质量。

社会计划:指针对问题本身从事科学化的探究,通过理性的行动决策,来解决社区的问题,从而引导社会的变迁与进步。

社会行动:指组织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倾听他们的意见,厘定他们的权益,表达他们的要求,以求得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从而促使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史使人们区分出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两个概念,其主要区别是:(1)社区组织发生在工业社会的城市社区,主要在于应付当时因工业革命而引起的社会问题,是一种在动乱的或者已经发生剧变的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工作方法,其功能在于调整社区生活,补救会缺陷,重谋社会整合。

(2)而社区发展产生于农业社会的乡村社区,其主要目的在于打破旧的习惯,解决农村人民的贫困、无知、疾病等问题,诱导社会发生变化,并鼓励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平衡发展,其功能是将静态的社会转变为动态的、有创造性的、进步的社会。

(3)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的区别只是工作对象的不同,它们的工作方法与工作原则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且,社区组织本身含着社区发展的内容,社区发展也要借助社区组织的方法。

(1)以社区居民的需要为前提。(3)民主参与远胜于寡头决策。

(1)组织的原则;(2)教育的原则;(3)全体利益原则;(4)平衡发展原则;(5)自助的原则;(6)自治的原则;(7)注重与总体计划的配合;(8)注重预防性的服务工作。

(1)对社区现状的不满,可能促进社区内组织的发展;

(2)澄清不满,找出问题的症结;

(3)是不满感觉扩散到整个社区;

(4)社区组织应物色社区各团体所认定或接纳的正式或非正式领导人物;

(5)社区组织必须有普遍接受的目标与工作方法;

(6)社区组织的方案应包括一些含有情绪内容的活动;

(7)社区组织应善于利用社区中潜在或外显的亲情与善意;

(8)应在社区组织内部和社区组织与社区之间建立主动和有效的沟通;

(9)社区组织应支持并促进社区内各团体的工作;

(10)在不干扰正常运作的前提下,社区组织在程序上应保持弹性;

(11)社区组织的工作步调应与社区的发展水平相一致;

(12)社区组织应着意培养有效率的领导者;

(13)社区组织应在社区中发展其声望与实力。

(1)建立专业关系

(2)搜集与社区生活相关的资料(社区生活、社区需求、社区资源)

(3)拟定社区发展计划

(4)采取社区行动(会议、协调、财政、宣传等)

(5)成效评估

社会行政工作是一种重要的间接社会工作方法。它主要是一种把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政策转变为各种社会服务活动的程序。

社会行政工作有三方面的作用:

其一,进行有关社会福利的政策分析与策划,把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可以运作的政策。

其二,通过社会服务机构把社会政策转化诶具体的社会服务过程。

其三,运用行政学、管理学的方法与技术以提高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效率与服务品质。

社会行政工作的功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制度的层次。(2)管理的层次。(3)技术的层次。

(1)事先筹划;(2)判断某一特定计划的可行性;(3)考虑处理时间可采用的途径与方法;

(4)预测与评价某种决策可能带来的影响;(5)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确定解决问题的优先顺序;(6)作出决策;(7)同时处理多种角色与多项工作;(8)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9)了解科层制度及组织理论的功能,并运用这种知识去实现社会工作机构的目标;

(10)善于利用个人及团体特殊的才能;(11)建设性地运用及授予权利;

(12)与其他人进行有效地沟通;(13)能坚决果断地处理行政事务。

(1)探寻、确定机构所服务的社区的社会福利需要;

(2)界定、重新界定和阐释社会工作机构的目标,制定服务计划;

(3)提供社会工作机构所需的财力资源、设备和工作人员;(4)完善和修正机构的服务计划;

(5)建立组织机构或促使组织机构正常运作,协调组织机构内的人际关系;

(6)制定政策、建立工作程序及一般作业原则;(7)评价社会工作机构执行政策的情况;

(8)了解并促使机构随社会需要的变迁而变迁。

首先,社会工作组织立足于案主的需求,服务于案主的目的,因此,它是非营利性的组织,它纯粹地提供服务,致力于增进人们的福祉和社会的进步。

其次,社会工作组织为所有的人提供服务,不歧视任何人,也不带有任何偏见。

再次,社会工作组织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均与人们的福祉密切相关,其活动的结果应当是受服务者行为的改变与福利的获得。

人事指社会工作机构及其他机构中有关工作人员的招聘、任用、训练及管理等人事行政,人事的目的是使“人尽其才”、“事尽其功”。

(1)完善人事制度与明确专业伦理;(2)制定工作规章与职务责任;

(3)搞好人员的任用、选拔与训练;(4)搞好人员的考核与聘任;(5)确定与支付工资;

(6)负责工作人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7)组织志愿工作人员的参与等。

在社会工作机构中,工作岗位的设计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步骤。

其一,工作岗位认定。其二,工作岗位概述:简述工作内容与项目。其三,工作岗位职责说明。

其四,工作明细化。其五,工作分类。

计划是一种干预方法,是通过推测、系统思考而有目的地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手段,是人们试图控制时间、社区或社会发展进程的一种方式。

计划的四项任务:问题分析、决策、预估与预测、评估与鉴定。

领导是社会工作机构中的各级主管对不熟的指挥、调度、安排与影响,并努力使部署能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机构的目标和任务。

领导的任务是复杂的,主要包括界定机构的任务与角色;使机构的目标具体化;使机构有一个完整的形象,领导者对外代表机构,对内则要求部署的服从;调整内部冲突等。

领导成功的基础在于,领导者需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技能,以便使他的部署承认他确有所长,从而对他产生信心、向心力和里树干,并愿意接受他的指挥。

沟通是机构的领导与下属之间以及机构的成员之间形成共识的一种过程,是领导过程中的主要技术之一。成功的沟通是促使社会工作机构工作关系和谐并实现机构目标的有效途径。

协调就是各个单位和每个工作人员能相互配合,以一致的步调去完成共同的使命。

沟通是协调的前奏,协调是沟通的结果;沟通的目的主要在于球的思想上和观念上的共识,而协调则更注重于谋求行动上的协同一致。

社会工作机构的协调包括机构内的协调和机构间的协调。

社会工作机构内的协调首先必须明确规定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并应建立责任与权利的界限。

社会工作机构间的协调,从积极角度讲师力求发挥更高的行政效率,促进整体的福利;从消极的角度讲是避免社会工作机构间的分立与冲突,以及职权和工作上的分歧与割裂。

社会工作督导就是由督导者给被督导者以帮助和指导,或者对督导者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

它是保证社会工作机构服务质量的重要行政过程。

社会工作咨询是一种为有效地开展社会工作儿提供意见、建议和方案的专业方法。

咨询的目的在于,通过增进受咨询者的知识与技术,修正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提高他解决特殊社会问题的技巧,增强他的专业能力,从而使他对受助者的服务达到最好的效果。

督导与咨询的终极目标都是维护受助者的福利,提高服务素质,而直接的目标是促进机构工作人员的发展与改变。但是,咨询者与受咨询者之间通常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咨询者对受咨询者没有行政上的权威,受咨询者的行为后果由他自己承担;而督导者与受督导者的关系则是义务性的或强制性的,他们有上下级之分,行动的后果由督导者与受督导者一起负责。当然,社会工作机构中,督导者有时亦可扮演咨询者的角色。由于咨询工作不负行政责任,具有幕僚的性质,因此,社会工作机构中有时另设一个“咨询委员会”承担咨询指导工作。

咨询可以分为六种类型,即以计划或方案为中心的咨询、以教育与训练为中心的咨询、以行政为中心的咨询、以个案为中心的咨询、以受咨询者本身的问题为中心的咨询和以研究为中心的咨询。

一是详细列明推行各项方案与服务活动时所需的经费;

二是复查计划内的各项要求是否合理以及每项预算所需经费的数字;

三是修改预算草案,以求制定合乎情理又切实可行的方案;四是最终拟定经费预算方案。

资讯指社会工作活动中各方面的资料与信息,它是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机构历史发展的轨迹。

资讯可以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宝贵的参照,为计划的草拟提供有用的借鉴。资讯是后来者学习社会工作经验的宝库,是局外人了解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情况的教材。资讯为社会工作经验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社会工作的发展积累了基础。

资讯包括案主资讯体系、组织资讯体系和成果资讯体系三大类。

资讯管理的内容包括资料输入,资料的储存、组织、管理和修正以及资讯的传播。资讯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建立档案,也包括使用记录、卷宗等。

评估的基本概念:评估是对于各项方案、各部门的工作以及权机构的行政措施和工作加以评定和审查,检查社会工作的实际效果与原有行政计划的目标的吻合情况,检查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肯定成绩,找出问题、障碍或困难,以明确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

评估的目的按比格曼(Stanley Bigman,1961)的看法有六个方面:

(1)探究目标的完成与否以及完成的程度;(2)找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3)发现活动成功的经验;(4)总结经验,以提高工作质量;(5)奠定下一步工作的研究基础;

(6)经过研究重新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或者重新确定工作的目标。

一是方案的整体;二是方案的管理;三是服务的供应。

一个方案的评估者应该有客观的、公正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应该重点考察社会服务的实际效果。他要尊重方案执行者的意见,提出中肯的、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把评估的结果反馈给参与执行的人们。最后,他还要对自身的评估工作进行自我评估。

一位被评估者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各种评估意见,已开放的心态面对可能的失败,容忍评估者的批评,并承认评估者的观点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他不必过分关心评估结论的好坏,而要从评估中吸收改进工作的意见。

全国性机构是一个国家社会行政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和行政机构,它们负责社会福利的专业立法,制定各种政策与法规,全盘规划社会工作的进程,监督与考核下属的社会工作行政机构。

地方性机构有责任和义务贯彻执行有关社会福利的方针和政策,同时也根据主管社会行政的上级机构的指使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拟订各种地方性的政策、法规和计划,推动当地的社会工作和各种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单一性机构包括政府主办与民间性质的各种社会服务机构,它们通常只从事某项专业性的服务活动,如就业服务、福利服务等特殊的专项服务。它们直接与受助者接触,提供直接的服务。

社会工作督导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种辅助方法,通过督导者对新的社会工作者或实习生的监督指导,以提高其专业熟练程度,增强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能力,提高社会工作及其专业教育的质量,切实保障服务对象的权益。

(2)机构的政策和措施的支持者;(3)具有极强事业心的职业工作者。

(1)行政的责任比较重;(2)监督的立场比较明确;(3)期待较高且要求严格;(4)使用专业知识和技术;

(5)要求受导者自我负责并重视执行者的态度;

(6)增进特殊兴趣和技能;(7)较主动、负责和自立;(8)确立专业意识和信念。

(1) 教育性的责任较重 (2) 教导的立场较明确 (3) 期待较低且有收缩性 (4) 探索专业程序和方法 (5) 要求受导者有初步的自我认识 (6) 重视学习者的态度

(7) 探索各种方法和技术

(8) 寻求专业意识和信念。

社会工作咨询就是由具有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咨询者,向在专业服务或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而需要帮助的受咨询者,提供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以提高受咨询者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有效地处理所遇到的工作难题。

作为一种间接服务方法,社会工作咨询区别于个案工作或团体工作中使用的直接服务。在直接服务中,受助的对象是一般人员,需要解决的是其生活中的问题,而受咨询者往往是专业人员,其所咨询的问题往往是在专业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社会工作咨询也不同于社会工作督导。咨询者与受咨询者的关系比较松散,咨询者只能向受咨询者提供建议与意见,但他对受咨询者的行为没有约束力。是否咨询,向谁咨询,这由受咨询者决定;对咨询者的建议是否采用,受咨询者有取舍的自由;受咨询者的工作的最后责任也完全由他个人承担。但在督导关系中,督导者与受导者的关系是相对固定的;督导者对受导者常有一定的权威;受导者必须接受督导者的一些建议;而督导者也承担受导者工作中的部分责任。此外,督导的范围一般局限于同一机构内上级对下级、资深人员对新手、教师对学生;而咨询的范围则要宽泛得多,涉及不同的专业和部门。

社会工作者可能充当受咨询者的角色,就与社会工作有关的问题向富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或其他专业人士寻求咨询;也可能作为咨询者接受本行业工作人员的咨询,或者向其他专业人士提供基于专业背景的判断与建议。

(1)以案主为中心的个案咨询。(2)以受咨询者为中心的个案咨询。(3)以方案为中心的行政咨询。

(4)以受咨询者为中心的行政咨询。

社会工作研究是社会研究的一部分,它通过对社会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等加以系统的探索与科学的分析,寻求社会工作的一般规律和实用技术,使社会工作实践更具科学性,更具成效。

(1)社会工作研究的首要功能是促使社会工作的有效实施,这是由其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而决定的。

2)其次,社会工作研究可以发展和完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改进社会工作技术。

(3)其三,社会工作研究中所收集的资料,为改进服务工作,为将来设置新的社会工作机构或服务设施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知识。

(4)其四,社会工作研究可以促使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人员沟通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操作两个层面,使其工作更专业化、更科学、更具有普遍性。

(5)最后,社会工作研究也可以为其他学科的研究,如人格心理学、行为科学等,提供资料和实施基地,从而推动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

社会工作研究的课题很多,主要包括关于个人、家庭、群体行为、需要、人格的研究;关于所提供服务的特性、技术以及服务结果的调查研究;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工作者的态度、取向以及训练的研究;关于行政组织体系、社区与社群以及社会政策的研究等。

(1)确定研究的问题;(2)查阅文献;(3)建立假设;(4)研究设计;(5)选定样本;(6)资料收集;

(7)统计分析;(8)验证假设、写出调查报告。评论,观念,各有不同做好自己那份就好

第11 页共11 页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工作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 社会工作的定义 (一)社会工作的不同内涵 专业性;过程论;艺术(技巧)论 (二)社会工作的一般性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的关系。 社会工作的结构 社会工作的构成要件 (一)作为社会行动的社会工作过程 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其中包含了他们对对方行动及互动过程的理解。 (二)社会工作的要素 社会工作者是利他性服务的提供者,受助者(也称工作对象或案主)是服务的接受者,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助人活动是服务的传导者。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第一节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服务提供者、工作对象的支持者、合理行为的倡导者、社会工作过程的管理者、福利资源的获取者、社会政策的影响者。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功能 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一)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二)社会工作的救难、解困和发展功能 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的意义 (一)社会秩序及其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 社会秩序的涵义,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看社会秩序,社会秩序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正常生活的条件和获取福利的制度化途径。 (二)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 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通过参与制定和修订政策维持社会稳定。 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理解 (一)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的一致与冲突 (二)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关系的处理 第三节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 实施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实施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接触问题——了解和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终结 实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一)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涵义 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一个社会提供福利服务的基本方式,包括福利服务提供者的组织模式、受助者求助模式、资源获取模式和服务提供模式。 (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市场经济国家采取政府、民间结构和社区共同体提供福利服务的方式。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行政化的组织模式和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三、社会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受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影响。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第一节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价值和反价值 社会工作的价值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定义: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特征:第一,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在我国表现为有全心全意为受助者服务的思想,不以助人过程牟取私利。第二,他们是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而不是行政官员。第三,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以上这些内容有利于我们将社会工作者同慈善人士、行政官员、志愿者等区别开来)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 助人过程特征分析第一,助人过程是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社会工作是帮助困难人士和群体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过程。 第二,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第三,助人过程是不对称的互动。所谓不对称是指互动双方在输入、输出方面的不对等,是双方在质和量上的差距。助人过程的不对称表现为:(1)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差异。(2)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3)合作促成力量的不对称。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地位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居于主动的甚至是支配的地位。支配不是对受助者的控制,二是对助人过程的发展进程和方向的控制,是为了提高社会工作的效果而对该过程的管理。 社工作者的角色 1、社会角色的涵义:社会角色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它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位置相适应的一整套行为规范。 2、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 (1)服务提供者—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人。 (2)支持者—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 (3)倡导者—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 (4)管理者—对助人相关的资源、信息进行协调安排和管理。 (5)资源获取者—为服务的开展而争取资源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社会工作概论重点

社会工作概论重点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工作 1、社会工作的概念(p12)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p14) 社会工作者、受助者、社会工作价值观、助人活动 3、社会工作的特点 (笔记) 服务性、客观性、补救性和发展性、批判性和建设性 4、社会工作的本质(p12) 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导帮助他人 5、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的区别(p12) 1)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其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不因基本生活受损而招致危险并进一步达到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障是通过政府立法而确立的,基本上属于政府行为。它与社会工作的区别是,社会保障是一套制度性规定,而社会工作则是依据这些制度性规定而实施的具体服务。 2)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它是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传至有需要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服务于盈利性商业服务有本质性区别,它是社会福利服务。 6、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p15) 普通社会工作、实际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 7、社会工作对个人及社会的主要功能(笔记) 对工作对象的功能:解决困难与问题、促进案主个人发展 对社会的功能: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维持社会稳定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发展 1、瑞奇蒙德的贡献 1917年玛丽·瑞奇蒙德出版《社会诊断》一书。该书的出版通产被认为是专业社会工作产生的标志。瑞奇蒙德因此被认为是专业社会工作的创始人。 《社会诊断》:第一次将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进行 研究,她在该书中创立了一个个案工作的社会诊断模式,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来界定 个案工作以及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的伦理规范。 1922年瑞奇蒙德又发表了《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一文,从从操作意义上把个案工作看成一个特殊的过程,通过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调试来发展人格,并通过系统的收集资料来理解人的有组织的方法,进一步探索了社会个案工作。 她出版的试图使社会工作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她发表的《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使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方法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 意义:创立了一个个案工作的社会诊断模式,提出原则来界定个案工作及社会工 作者的理论模式。 2、结合内容谈谈济贫法案、慈善组织会社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贡献(请自己概括) 伊丽莎白《济贫法》 POOR LAW (1601年) (1)背景 英国的产业革命开始最早,社会对贫穷问题的威胁感受最深,其济贫失业也最发达。刚开始由教会承担救济的责任,到了16世纪贫民人数不断增加,社会的才力入 不敷出,不堪负重,该由政府接办。伊丽莎白执政后,针对贫困问题曾颁发多项济贫法案,其中以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最为有名。该法案规定了政府在救济中的责任并 初步建立了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成为各国现代社会救济事业的开端。 (2)内容 a、规定每一个教区每周都要向地主征收济贫税,以此来补充救济经费,救济贫 民。 b、规定贫民救济应该有地方教区举办,每一个教区设立监察员,同时中央政府 也设立监察员。 c、规定凡是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用工作来换取救济:这是最早的 以工代赈思想。

社会工作概论重点

社会工作概论 目录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 (2)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3)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5)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5) 第五章社会福利制度 (6) 第六章社会个案工作 (6) 第七章社会小组工作 (8) 第八章社区工作 (10) 第九章社会行政 (11) 第十章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 (12) 《社会工作概论》总结与复习 (13)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 名词解释 1.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在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用专业的助人方法开展的专业助人活动。 2.社会工作领域 ●社会工作领域也成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 3.实际社会工作 ●是社会福利部门所从事的社会工作。在我国政府部门和群众组织中,有一些以专门进行 福利服务活动为己任的职业或岗位,它们承担着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职能。 4.慈善组织会社 a)1869年建立于英国,致力于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推动民间志愿救 助活动。 b)慈善组织会社对社会工作的贡献在于: ●首先,派“友善访问员”访问申请救济者,这种个别化的做法促进了个案工作 的产生; ●其次,它们在促使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相互合作时,促进了 社区工作的产生。 5.睦邻组织运动 a)1884年兴起。 b)兴起的原因:英国的科学研究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力图对社会问题进行实地研究和考 察。另外,发起人认为社会贫富分化严重,让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和贫民共同生 活,既可以使贫民获得接受教育和享受文化生活的机会,又可以使知识分子加深对 贫民的了解,以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c)在这种背景下,巴尼特牧师于1884年在伦敦东区贫民区首创汤恩比馆。 d)睦邻组织运动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社会工作应以整个社区为对象; ●社会工作应配合社区的实际需要; ●安排,并同时发动、组织社会力量; ●社区工作方法应成为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 问题 1.简述社会工作基本过程。 2.简述社会工作基本要素 社会工作者、受助者、社会工作价值观、助人活动 3.西方社会工作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经济条件: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概论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 1、社会工作的领域: (1)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社会工作可分为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按生理特征还可分为妇女社会工作和残疾人社会工作等(2)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 ①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包括因身体不适或身患疾病而难以自理,因心理发育不健全或受挫折而形成的自我封闭和心理失调,因婚姻变故或家庭成员冲突而造成的家庭关系不和睦,儿童无人抚养、老人无人赡养或在抚养、赡养方面出现问题,因住房紧张影响正常生活等。②就业方面的问题:包括失业问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工伤、劳资关系不协调,职工合法利益未能有效保护,退休金不足或退休后的福利、医疗缺乏保障,工作压力过重造成的精神健康问题等。 ③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个人行为偏差和失范不但造成对他人和社会的伤害,也不利于个人发展。包括自我封闭、孤独与偏执、吸毒、酗酒、赌博和犯罪等。 (3)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社会工作可分为救助、帮助和发展三种类型。救助是救人于危难的活动。帮助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发展则是在受助人自认为面对未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社会工作给予的帮助。 2、社会工作的要素:①社会工作者②受助者③社会工作价值观④助人活动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1、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2、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 ①服务提供者②支持者③倡导者④管理者⑤资源获取者⑥政策影响人 3、社会工作的功能: (1)助人功能 ①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社会工作的任务是助人,帮助人摆脱困境是它的基本功能。 ②救难。 ③解困:当受助者遇到困难但尚未达到危及生存的程度时,社会工作者对其提供的帮助,我们可视为解困。解困是社会工作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④发展: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社会工作尊重人,认为人是有潜能的,并把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达致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当做自己的工作目标。 (2)维稳功能 ①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 ②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 ③通过实施和修订社会政策维持社会稳定 4、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如何组织和运用社会资源去实践社会工作,提供服务。包括福利服务提供者的组织模式、受助者求助模式、资源获取模式和服务提供模式。 5、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工作组织模式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的不同: ①在典型的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社会,福利提供有政府提供、民间机构提供和社区共同体提供三种方式,但是以民间社会福利机构为主。而在典型的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政府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第九到第十三章复习资料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第一节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一、社会工作者的特征:P21 ①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 ②是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不是行政人员 ③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二、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P22 助人过程特征: ①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 ②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 ③助人过程是不对称互动 在助人过程中的地位:是助人活动的发动者,居于主动甚至是支配的地位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P23 ⑴服务提供者⑵支持者⑶倡导者⑷管理者⑸资源获取者⑹政策影响人第二节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 一、功能的涵义与类型P24 二、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P24 ⑴助人是社会工作这者的基本功能⑵救难⑶解困⑷发展 三、社会工作对社会秩序的意义 ㈠社会秩序的涵义P26 ㈡社会秩序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P27 ⒈社会秩序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正常生活的条件 ⒉社会秩序为获取福利提供了制度化的途径 ㈢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 ⒈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 ⒉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 ⒊通过实施和修订社会政策维持社会稳定 四、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理解P28 ㈠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的一致性与相悖性 ㈡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关系的处理

第三节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 一、实施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P29 ㈠社会工作是利用各种资源达致助人目标的过程 ㈡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①接触问题→②进一步了解和确认问题→③分析和诊断→④提供服务→⑤评估服务→⑥终结 二、实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P30 ㈠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涵义: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如何让组织和运用社会资源去实施社会工作,提供服务。 社会组织模式包括:①服务福利提供者的组织模式②受助者求助模式③资源获取模式④服务提供模式 ㈡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工作组织模式 ㈢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工作组织模式 三、社会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P32 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第四节中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 一、中国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其特点P32 内容:主要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①整体性、②渐进性、③非同步性、④计划性与自发性并存 二、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对发展社会工作的要求P33 三、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P34 1.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路径依赖 2.社会工作的制度创新 3.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的提供模式 ⑴不同模式并存 ⑵不同专业水平的服务并存 ⑶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倚重 ⑷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第九章社会行政 第一节社会行政的涵义与功能 一、社会行政的涵义

社会工作概论

社会工作概论 1.社会工作定义分三类,代表三个发展阶段。(1)个人慈善事业是中上层人士基于人道 主义或由宗教信仰的驱使,自动为社会中贫苦及不幸者举办的慈善施舍。(初级)(2)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以解决因经济困难所引起的问题为目的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包括对社会上失业、贫困、疾病、衰老、残废、孤寡等各种经济方面的扶助与救助事业。 (中期)(3)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服务事业。 2.助人专业说:(目的、性质)强调社会工作是帮助人们解决社会问题和摆脱个人困境方 面所起的作用。 3.潜能、资源说:(活动与功能)强调社会工作是调动个人潜能与运用社会资源去帮助 个人团体及社区解决问题,满足需要的一种活动和功能。 4.社会工作定义:社会工作是政府与社会团体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解决生活困难, 协调人际关系,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种专业工作。定义要点如下:(1)社会工作的主体是政府与社会团体。 (2)社会工作的性质是一门帮助人们解决困难,增强信心的专业工作。 (3)社会工作对象时全体社会成员,而不仅仅是少数贫困、残弱者。 (4)社会工作采用一套科学的方法与技术,他不同于个别人发善心做好事。 (5)社会工作的功能是调适社会关系,缓和与解决社会矛盾。 (6)社会工作额目的是满足人民基本的物质与精神需要。 5.社会工作四个要素:(1)社会工作者(2)受助者(3)社会工作的价值观(4)助人 活动。 6.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包括:(1)服务提供者(2)支持者(3)倡导者(4)管理者(5) 资源获取者(6)政策影响人。 7.社会工作产生的经济条件:(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变化,打破了旧的社会保障形 式。(2)无产阶级日益贫困,社会问题不断增多。(3)无产阶级斗争风起云涌,阶级矛盾日益尖悅。 8.社会工作产生的政治条件:(1)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2)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使 人民的权利得到一定的尊重。(3)工人阶级政党逐步发挥作用。 9.社会工作产生的文化思想条件:(1)人道主义是早期社会工作的思想渊源。(2)宗教 慈善思想是早期社会工作的动机。(3)剥削阶级统治理念的转变。 10.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要点(1)规定每一教区每月向地主征收济贫税, 政府抽税办理社会救济。(2)规定平民救济应由地方分区举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国家设立机构,建立制度办理社会救济行政。(3)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4)禁止无家可归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5)规定人民有救济其贫困家人会亲属的义务,教区即公共救济机构,在贫民无法得到家人或亲戚赡养时蔡给予帮助。(6)将贫民分为三类:体力健全的贫民,需强迫进入“习艺所” 工作、不能工作的贫民如患病者、残疾人、老年人、精神病人及扶育幼小子女的母亲,进入救济院或给予院外救济、无依无靠的儿童如孤儿、弃婴,父母遗弃或确实无力抚养的儿童。 11.德国汉堡制:指1788年德国汉堡市曾采取的一种救济制度,由布希教授起草,规定 该市设立以中央办事处,处理全市救济业务,全市分为若干区,每区设监察员1人,救济员若干人。(救助方法:助人自助)。 12.埃尔伯福制:指1852年德国一小市镇埃尔伯福,西区汉堡制的优点,在救济工作方 法上有较大创新,将全市分为544段,每段约300人,其中贫民不超过4人,每段救济

社会工作导论各章重点

第一章 社会工作概述 一、社会工作核心理念(本质)—助人自助 二、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三、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 1、社会工作者 2、受助者 3、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4、助人活动 四、社会工作面对的两类社会问题 1.结构性或制度性的问题 2.社会性的问题 五、社会工作的功能 1、对工作对象的功能 ● 提供物质帮助 ● 给予心理支持 ● 促进能力发展 ● 维护合法权益 第二章 社会工作专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人道主义价值观——社会工作专业产生与发展最直接的思想渊源。 二、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 1、影响:(意义):教材30页【重点内容】 ⑴ 开创了国家以立法形式救济贫民的先河,明确了政府和社会有济贫的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济贫法》的实施,要求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以确定帮助对象,这需要专人和专门的工作方法进行,由此,现代社会工作的雏形形成。 而且济贫法为社会工作的诞生创设了一个合法性前提,使社会工作专业的诞生有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⑵ 政府首次以立法的方式对全国的贫民实施生活救济制度,首次以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这既是一个救助原则又是一个救助理念。 ⑶ 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她确定由专人从事济贫救助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救助人员的专门化视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 ⑷ 所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 ⑸ 《济贫法》的特点是实施分类救助,分别对有工作能力、无工作能力、无依儿童给予不同安排,社会工作的类型化方式由此提出。(补充教材) 总之济贫法对现代社会工作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2、缺陷:【重点内容】 1、可能养成贫民的依赖心理; 2、对贫民的自尊心注意不足; 3、干涉了贫民谋生的自由。 三、德国的救济制度——汉堡制 爱尔伯福制 1、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影响及评价 ● 消极救助→积极预防 ● 注重案主个别需求,给予个别化服务 2、对社会的功能 ● 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 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 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社会工作概论 第一、二、三、四章

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中外学者关于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探讨。理解并掌握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专业社会工作的四个因素。 教学重点:社会工作的定义。 教学难点:专业社会工作的四个构成要素 教学提纲: 一、社会工作的内涵 1、社会工作的含义: (1)、中外学者关于社会工作定义的理论研究与探讨 A、主体说。这是根据社会工作的主体作为划分依据。它分别与社会工作的发展三个阶段相适应。它包括: 第一类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个人慈善事业; 第二类定义:社会工作是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以解决经济困难所引起的问题为目的的各种有组织的活动。 第三类:社会工作是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服务事业。 B、科学艺术说。强调社会工作在知识上是一门科学,在方法上是一种艺术。 C、助人说。这是从社会工作的目标、性质的角度下定义。强调社会工作是在帮助人们解决社会问题和摆脱个 人困境方面所起的作用。 D、资源潜能说。这是从社会工作的活动和功能下的定义。 (2)、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是由社会福利部门和服务机构及其专业工作者,以利他主义和助人、自助为基本理念,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以专门的方法和技巧为手段,以调动和运用社会资源帮助解决按住对象的困难与问题、提供既增进其福利为基本追求,以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及社会和学发展为目标的助人活动。 2、社会工作的特性和本质属性 (1)社会工作的特性:是首先社会工作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关注人与环境的互动,认为互动不当是造成人们困境的根本原因。其次社会工作始终尊重人的独特性,一个题为服务的出发点。 (2)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是助人:(1)利他主义;(2)科学的知识与方法;(3)专业性的助人服务活动;(4)解决个人或群体问题的目标取向. 3、社会工作及几个相关概念 (1)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面向由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和义务,采取的也是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方式,其目标是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被称为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关系从很大程度上看,社会工作是从社会救助发展而来的。早期的社会救助,在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之后,就逐渐发展成以专业行为特征的社会工作。一方面社会救助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也把社会救助作为其介入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 (2)社会福利是指以政府及社会为主体,以全体社会公民与社区居民为对象,以制度化与专业性为基本保证,以保障性与服务性为主要特征,以社会支持网络为主要构架,以物质资助和精神支持为主要内容,以解决社会问题主要目的,旨在不断完善和提升公民和居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社会政策和社会制度。关系社会工作的现代社会福利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保障是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以立法为基础,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以特定的形式(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为他们提供福利的一种社会制度。关系:首先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中密切联系、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社会政策和社会制度。其次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弥补了社会保障的不足。 (4)社会服务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需要通过一定程序、方案、项目、活动来落,这种实施过程可以被统称为社会服务。关系1)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是相互联系的;2)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又有区别;3)社会工作是专门化的社会服务。 二、社会工作的主客体及过程 1、社会工作主体 (1)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网上查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 1.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应用 •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应用及其前景 –专业性社会工作 •的司法社工 •的社区工作 •专业机构的社会工作 –官方的社会事业 –准官方机构的社会事业 •共青团的青少年工作 •妇联的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 •残联的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等 2.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根本要求 •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根本要求 –综合性的专业知识 –信仰和社会主流价值观 –人际沟通和案例管理的能力 –自我成长的能力 第二章 1.什么叫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一种实务;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2.社会工作的根本功能,社会工作的中国特色 社会工作有什么用——社会工作的功能 –解惑〔思想困惑与心理困扰〕 –提升个体的社会功能〔促使个体更好的承当社会角色〕 –预防或缓解社会冲突〔促使社会和谐〕 –促进民众组织化〔以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 –促进社会福利方面的立法和贯彻相关法律 –中国转型期社会工作的特殊功能 第三章 1.社会工作开展历史 社会工作开展的简要历史:慈善事业阶段→现代社会保障事业的开端与开展→二战后福利国家制度和专业化社会工作阶段 2.现代社会保障事业主要特征 –在社会的慈善活动之外,国家与政府逐渐成为个人社会生活风险的重要承当着。 –除了济贫之外,社会扶助的围延伸至工伤、失业、养老、医疗等广泛的生活领域与工作环境。 –除了社区之外,行政辖区或政府划定的工作区域成了组织社会扶助的组织单位。 –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飞速开展,为社会扶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第四章

1.社会工作者一般扮演什么角色 •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 –第一,直接效劳角色。支持者---支持者角色的任务,社会工作者的支持特点;指导者---给予案主指导和忠告,不代替案主作决定与行动;治疗者或辅导者---治疗者或辅导者角色的 历史角色的目的;照顾者---提供关心和保护,成为社会控制力量。 –第二,间接效劳角色。社会工作者扮演了行政者(筹划,指导,管理)、研究者、咨询者(社会政策与法律)的角色。 –第三,综合效劳角色。社会工作者扮演了促进者〔促进者角色的意义〕、经纪人---经纪人角色的假设、调解者---调解者角色的目的、管理与协调者---管理与协调者角色的目的、 倡导者、增权者、教育者等角色。 2.社会工作的根本程序 〔一〕约定阶段 •1.什么是约定 –约定是工作者帮助求助者逐渐成为案主并承受案主角色的过程。 •2.约定阶段的主要工作 –了解案主的来源(自动案主与转介案主) –初步评估(问题—人—环境) –建立专业关系(社工与案主的关系确立) –促使案主进入角色 –与案主以外的其他系统建立关系 •〔二〕评估问题阶段 •1.评估及其目的 –什么是评估(对案主的问题,环境,资源的分析) –评估的目的(在评估根底上才能制定介入方案) •2.评估的步骤 –收集资料(案主,问题,环境,资源,政策) –分析和解释资料(为什么,怎么样) –认定案主的问题(主观,客观) –做出评估报告(分析,结论) •〔三〕方案、合约阶段 •1.方案的容 –目的和目标(介入要到达的效果---助人自助的程度) –关注对象(解决案主目前与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介入的策略(辅导---治疗---干预---促进) •2.制定方案的原那么 –详细、具体、具有可行性、与工作目的目标相符 –能够总结和度量 •3.合约 –与案主共同制定效劳合同,它的主要容是具体行动方案。 •〔四〕工作介入阶段 –社会工作介入是社会工作者旨在恢复和加强案主整体社会功能的有方案有目的的行动。 介入的目的就是为了界定和解决问题,促进案主的成长,提高案主的生活质量。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重点)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历史背景:⑴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⑵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P3- 2、社会工作领域的涵义:也称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P8 3、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⑴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⑵人类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关注扩大着社会工作领域P9 4、社会工作的领域:⑴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①按服务对象分为: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②按服务对象的生理特征分为: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⑵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①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②就业方面的问题③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⑶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分为救助、帮助和发展三种类型P10 5、社会工作内涵: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P11联合国1960年出版《国家社会服务方案的发展》P12 6、社会工作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P12 7、社会工作的要素:⑴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⑵受助者:也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也有人称之为案主⑶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⑷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P14 8、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P8(1986年高校建立专业)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⑴在社会上占主流地位的普通社会工作⑵社会福利部门所从事的社会工作⑶新出现的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P15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功能(重点) 1、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P21 2、助人过程特征:⑴是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⑵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⑶是不对称互动①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差异②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③合作促成力量的不对称。P22 3、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资源获取者、政策影响人P23 4、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提供服务的实务模式,他是对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经验总结。经过环节:接触问题——进一步了解和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服务——终结P29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重点) 1、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新教理论、人道主义和社会福利观念P44- 2、个案工作者不应该做的事项:⑴说服⑵直接改变当事人的态度和行为或操纵他们⑶做一些为了当事人或针对当事人的事情⑷控制和指导当事人⑸忠告,提供没有恳求的计划⑹为当时人承担责任⑺预先决定结论⑻批准或不批准当事人的行为P50 3、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原材料:⑴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⑵中国古代社会工作世间的价值观念⑶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念P50 4、中国社会工作体系内容:⑴社会价值⑵专业价值①敬业②接纳③自决④个别化⑤尊

社会工作概论大纲重点复习

社会工作概论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1.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自助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 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 2.社会工作的职能:恢复、预防、发展、稳定 3.社会工作的特征:(1)崇尚专业的伦理精神(2)职业的非盈利性(3)社会工作督导(4)个人与环 境(5)运用社会环境资源(6)团队协同工作(7)自助与民主参与 4.如何理解自助与民主参与的特征? 答:社会工作确实可能为案主提供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以帮助案主克服当下面临的各种困难。但不是单方面的给予或施惠。工作者相信个人团体社区乃至社会都有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潜能,如果得以发挥,问题就可解决。社工的精髓就在于,给案主以希望、信心决心,充分调动案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达到助人自助的境界。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案主的民主参与十分重要。社工在助人的过程中切忌为案主下判断,应该协助案主自己去做决定。鼓励案主民主参与,认清问题,找到原因,最后与案主合力解决问题,共同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5.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社会工作者、受助者、社会工作价值观、助人活动 6.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专业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工作就是在迫切的社会现实需求、社会思潮 的强烈影响和长期助人活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7.西方社会工作的实践:从欧美社会工作的发展来看,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德国汉堡制(1788) 与爱尔伯福制(1852)、慈善组织会社(1869)、睦邻组织运动(1884)等都是早期为社会工作的产生提供了直接前提的重要实践。 8.我国古代救济措施和社会工作有:(1)仓储(2)赈谷与赈银(3)施粥(4)疏遗(5)居养(6)养 老(7)慈幼 9.我国解放前的社会工作:(1)大学开展社会工作课程,注重走向社会(2)晏阳初、陶行知等教育家 开展平民教育 10.我国建国后的社会工作:(1)改造游民工作(2)救助残疾人工作(3)改造贫困工作 11.我国社会工作的结构特征:(1)不同模式并存(2)不同专业水平的服务并存(3)本土性社会工作 的依重 12.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社会服务职业的人员。他们 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 13.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角色:服务提供者、反应支持者、行为倡导者。 14.社会工作者的拓展角色:过程管理者、资源筹措者、政策影响者、专业研究者。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基本意义 1.社会工作可怎样分类:(1)按工作方法分类(2)按工作功能分类(3)按工作的服务层次分类(4)按工作的主持机构和经费来源分类(5)按工作的对象和内容分类 2.我国实际社会工作分类: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特殊弱势群体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社会救济工作。 3.社会工作的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2)援助自立原则(3)资源动员原则(4)人道主义原则 4.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与职业道德:(1)社会工作者要尊重每一个工作对象的尊严和价值(2)社会工作者要要帮助工作对象满足基本的、合理的需要(3)社会工作者要有责任协助工作对象发挥潜能,全面发展(4)社会工作要促进工作对象的健康发展,使其能对社会有所贡献(5)社会工作是国家履行职责、义务的手段(6)社会工作要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7)社会工作要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5.社会工作的职业道德: (1)职业责任:①热爱本职工作②确立一切为案主服务的价值观和人生观③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2)职业态度:①全心全意,尽心尽职②耐心细致,诚恳坦率③礼貌待人,热情服务 (3)职业作风:①努力钻研,精益求精②尊重同事,相互协作③深入实际,联系群众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4)职业纪律:①廉洁奉公,不谋私利②坚持原则,秉公办事③尊重案主,保护隐私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篇(自考重点总结)

社会个案工作是这样的一种工作方法,它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运用有关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的各种科学知识与专业技术,对案主进行工作;它通过提供物质帮助、精神支持等方面的服务,协助案主解决困扰他或他们的问题,并改善其人际协调能力,完善其人格与自我,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维护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健全功能,增进其福利。 其一,个人生活的环境造成的问题。其二,个人人格内在因素造成的问题。 其三,个人外部状况与内在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问题。 个案工作除了提供必要的资源以改善环境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心灵的直接影响以增进人们的人际适应能力”(里士满),促使个人及其家庭改变心理姿态、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强化其适应生活和环境的能力,促进其潜能的进一步发挥,以促成建设性的自我发展与成长。只有这样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防止旧问题的复发,阻止新问题的产生。 1819年,查默斯(Thomas Chalmers)牧师在英国圣约翰(St. John)教区任职时创造了“程序指引”的救济理论。他认为人类道德上的缺陷,如懒惰、酗酒、赌博等等,是致贫的真正原因,要解决贫困问题,必须从激发其道德感入手。强调“个别化”的方法是社会个案工作方法的肇始。 1869年,慈善组织会社(COS)在英国成立后,接受了查默斯的理论,反对公共救济,主张应该让贫民尽其所能维持其生活。他们聘用了“友善访问员”来访视贫困家庭。友善访问的目的,一是查证案主有无受助的必要,二是以道德劝说来鼓励案主自立与自助。(P103) (一)功能派个案工作 功能派个案工作在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宾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1920年由弗洛伊德的门徒兰克(Qtte Rank)倡导。功能派个案工作以兰克的自我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功能派的特点表现在它对社会工作目标以及社会工作机构功能的定位上。功能派认为,不同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担着各异的社会功能,而这些功能正是整个社会正常运转与各个个体良好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二)心理与社会学派个案工作 1937年,汉弥尔顿(Gorden Hamilton)在《个案工作基本概念》一文中首次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心理与社会学派以行为科学为基础。 心理与社会学派把人的行为及其障碍放在社会中考察,它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成长,人所遭遇的问题也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心理与社会学派受心理分析的影响较大,它重视对于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与行为机制的剖析。(三)问题解决派个案工作 问题解决派个案工作是珀尔曼(Harris Perlman)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 (四)行为修正派个案工作(P108) 行为修正学派则以学习理论为基础,认为个人的行为是在外在环境的刺激和制约下形成和改变的,并强调通过学习过程改变行为。社会工作者托马斯(E.J.Thomas)1970年提出五种行为修正派的类别。其基本的有三类:反应制约、操作制约、社会学习。行为修正派特点: 其一,它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要求以客观的名词来描述行为,且描述的行为必须是可观察、可量化的,反对使用抽象的心理学概念。 其二,它撇开对人的内在心理机制的分析诊断,直接从行为着手,作为修正行为的出发点。 其三,行为修正派个案工作主要是一种治疗方法,它以削弱不适应行为,增加适应行为为主要目的,其理论主要表现为针对不同类型行为制定修正行为的一系列方法与技巧。

《社会工作概论》重点概括资料

一、社会工作的四种内涵 (一)、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活动 1、社会工作是助人活动,助人自助 2、助人需要科学的方法 科学方法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客观性、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工作过程的逻辑性) (二)、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 (三)、社会工作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四)、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 社会工作是由政府或民间组织提供的一种规范化的、专业的服务,它因此而被纳入现代社会的制度系统中,成为贯彻政府的福利政策、确保社会稳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 三、社会立法对社会工作的贡献 (一)德国的社会安全制度 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83年创立强制劳工保险制度,并从1883年的疾病保险发展到1884年的职业灾害保险以及1889年的残疾与老年保险。该制度采取危险分担的保险原则,集合工人、企业主及政府的财力,给劳动者以保障。此后,德国又在这一制度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社会保障措施。 (二)英国社会安全制度

英国于1911年通过《国民保险法案》,设立了疾病与失业强制保险;1925年通过《寡妇、孤儿及老年补助年金法案》;1934年通过专门的《失业法案》,扩大和加强了社会保险的项目和内容。 在研究方面,1909年英国社会工作者就提出积极预防与强制原则,大力倡导社会福利与个人责任并重。 (三)美国的社会安全制度 继1933年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案》之后,1935年制定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社会保险法案》,从而美国社会保障有了永久性的立法与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其一,社会保险方案,包括老年保险制度、失业补偿制度;其二,公共分类救助方案,包括把老年人、贫苦盲人及失依儿童作为救助对象;其三,卫生及福利服务方案,包括妇幼卫生服务、残疾儿童服务、儿童福利服务、职业重建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等。 二、社会工作价值困境 (一)、专业价值与社会价值间的矛盾(案例) 价值不同于需求,需求是人们生理和心理的本能,价值则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社会需要满足怎样的需求,取决于它的价值观。西方价值观的主导是个人主义,即社会存在是帮助个人达到满意和丰富的生活。 以美国为例: 美国社会中指导人们选择关注个人的价值。这些价值观至少来自四个传统,这些传统都关注个人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以及社会对于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 1.什么是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宗旨,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专业技巧和方法的助人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是 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社会科学。 ⏹社会工作的科学性表现在:A 工作态度的客观性 B 工作方法的科学性 C 工作程序的合理法与严密性 ⏹社会工作的实用性 ⏹社会工作的综合性 3.社会工作的对象与领域 对象: 社会工作对象:是指直接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个人或群体。 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那些社会上最边缘、最困难、从道义上讲最应该帮助的人。“最需要帮助的人”一方面是由社会所认同的基本道德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会福利的支付能力所制约的。 领域: 社会工作的领域是指社会工作实施的、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范围。从国际上的一般情况看,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康复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医疗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社会保险服务 4.社会工作的目标 社会工作的目标分为服务对象和社会层面两个部分: 在服务对象中实现:解救危难,缓解困难,促进发展。 在社会层面中实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 5.社会工作的功能 功能的涵义:功能指的是在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中,部分对整体的贡献。 功能的分类:①谁的功能和对谁的功能②正功能和反功能③显功能与潜功能 6.社会工作对工作对象的功能:①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②促进人与环境相互适应 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①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②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③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思考题: ⏹ 1.什么是社会工作?试比较世界各国对社会工作的不同理解 ①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宗旨,以科学知识为基 础,运用专业技巧和方法的助人服务活动。 ②A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B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过程C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方法D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重点

社会工作概论 知识点: ☑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 价值:人们对社会中一切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或评价。 社会工作价值:社会工作专业或社会工作者基于社会公平、平等、和谐、公正的理想和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等而奉行的一套基本理念、态度及行为准则的总称。 (社会工作价值与其他领域所奉行的价值及一般社会价值既有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区别。) 价值对于社会工作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社会工作是于价值密切相连的一种职业或事业。 2.价值是社会工作的灵魂,是其存在和定义的基础。 3.价值构成一个理想社会工作者生命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全部。 4.价值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技术、技巧的选择与运用。 社会工作价值结构: 1.一般价值(为所有人共享) 2.社会工作自身价值体系(有独特性) 3.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或职业道德) 在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社会思潮或思想观念,主要有新教伦理、人道主义、乌托邦思想等)影响下我国形成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中外有价值的社会理想和社会福利思想 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有些带有矛盾和冲突,有些具有普遍性)角度(个人讨论、社会考察、个人与社会结合讨论)。 中国在构建社会工作价值体系时,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专业伦理: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的行为规范或准则。 功能:1.是社会工作这一专业的在指南针或行为准则,规范社会工作者的言行; 2.是社会工作者在履行职责时,能凭借其专业伦理维护专业的原则、权威; 3.作为一种标准,能借以评判社会工作的实施效果; ☑社会工作导论 社会工作:是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专业价值观,在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专业或职业。 社会工作的分类标准: 社会工作所针对问题的标准 社会工作的方式方法 社会工作的对象 社会工作的专业水准 举办机构的性质 综合性评价标准 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思想政治服务工作、社会服务等诸多领域密切相关。弄清社会工作这些领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学习、研究以及实际推进社会工作,显然是必要的。 社会工作产生于20世纪初,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学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