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标准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标准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标准

一、神经学检查

1.观察小儿的神经反射情况,包括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等。

2.观察小儿的肌张力、肌力、腱反射等运动功能情况。

3.观察小儿的皮肤、指甲、毛发等营养状况,以及神经系统的病理症状。

二、运动功能评估

1.观察小儿的运动发育情况,包括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能力。

2.评估小儿的平衡能力、协调性和灵活性等运动素质。

3.评估小儿的步行能力、步态和姿势等。

三、姿势评估

1.观察小儿的姿势是否稳定,是否出现异常姿势。

2.评估小儿的肌张力是否正常,是否有肌肉痉挛或松弛的情况。

3.评估小儿的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是否正常。

四、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1.评估小儿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进食、穿衣、洗漱等。

2.评估小儿的社交能力和学习能力等。

3.评估小儿的言语表达和沟通能力等。

五、智力评估

1.使用智力测试工具评估小儿的智力水平,如语言能力、记忆能力、注意力等。

2.观察小儿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等高级认知功能。

3.了解小儿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六、情绪行为评估

1.观察小儿的情绪表现,如是否稳定、愉快,是否有焦虑、抑郁等情况。

2.评估小儿的行为表现是否正常,如是否有攻击性行为、自闭性行为等。

3.了解小儿的生活规律和睡眠情况等。

七、发育水平评估

1.根据小儿的年龄和生长发育特点,评估其身体发育情况,如身高、体重、头围等。

2.评估小儿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如心肺功能、消化功能等。

3.了解小儿的免疫系统和营养状况等。

脑瘫的康复评定内容

脑瘫的康复评定内容 脑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会对患者的身体和智力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脑瘫患者,康复评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医生和家属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康复计划。 康复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神经系统评估 神经系统评估是康复评定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包括了对患者的感觉、运动、反射、平衡和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通过神经系统评估,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情况,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康复方案。 二、肌肉骨骼系统评估 肌肉骨骼系统评估主要是对患者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骨骼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估。对于脑瘫患者来说,肌肉骨骼系统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往往存在肌肉萎缩、骨骼畸形、关节僵硬等情况。通过肌肉骨骼系统评估,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肌肉骨骼状况,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康复方案。 三、日常生活评估

日常生活评估主要是对患者的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包括了饮食、穿衣、洗漱、如厕等方面。对于脑瘫患者来说,日常生活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往往存在自理能力不足的情况。通过日常生活评估,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自理能力情况,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康复方案。 四、言语和认知评估 言语和认知评估主要是对患者的语言和认知能力进行评估。对于脑瘫患者来说,言语和认知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往往存在语言不流畅、认知能力不足的情况。通过言语和认知评估,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语言和认知能力情况,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康复方案。 脑瘫患者的康复评定内容包括神经系统评估、肌肉骨骼系统评估、日常生活评估和言语和认知评估等方面,这些评估内容可以帮助医生和家属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康复计划。同时,康复评定也需要结合具体的康复措施,早期干预、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和长期跟踪管理等都是康复评定的重要内容。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小儿脑瘫康复训练前、后得重要工作—--—康复评定知识 一、为什么要对小儿脑瘫进行康复评定 脑性瘫痪因其类型受损部位不同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即使就是同一个人处于不同年 龄阶段而表现各异。对患者进行系统得康复评估就是了解患者目前存在问题得主要手段为康复治疗计划得制定打下了科学基础。也为治疗目标得拟订与修正提供了依据。因此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以前必须对各项功能进行评估。 在诊断方面根据出生前出生过程中或出生后有CP等危险因素得如缺氧早产窒息等存在出现了不正常得运动模式及姿势及时常伴有言语感知智力等障碍排除其它疾病所致得中枢性瘫痪及一时性运动发育滞后即可作初步诊断。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可探索病因并对判断预后可能有一定得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诊断得依据。 二、评定前要了解脑瘫得分型不就是得。从分 型中可以明了其病变部位大体在哪里。 一痉挛型早常见全身肌张力明显增高原始反对持续存在全身“僵硬"主要病变在锥体束。 二手足徐动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变化不定有不随意运动病理反射一般为阴性病变在基底核。 三共济失调型少见主要表现为平衡协调性差意向震撼主要病变在小脑、四弛缓型以肌张力低下为主。 五?混合型以上任何二型或二型以上得症状混合出现。 如果按肢体障碍情况可分为单瘫双瘫截瘫三肢瘫四肢瘫、临床上以四肢瘫与双瘫为多见。但这种“瘫”并不就是不能动而就是动得不好就是有障碍得“瘫痪”。 三、怎样对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共进行六个方面得评定如体格发育障碍评定、运动功能障碍得评定、特殊感觉障碍得评定、 言语障碍、智力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得评定、由相关专业人员进 行。一)。体格发育障碍得评定 通过对患儿体格发育得评定可以瞧出患儿比同年龄小儿发育差别得程度与发育滞后得时间明确就是否有畸形挛缩等情况。 小儿体重估计出生前半年体重KG = 出生体重+月龄*0.7 出生后半年体重KG =出生体重+6*0.7+(月龄- 6)*0。52岁以上体重 KG=年龄*2+8 其个体差异不应超过平均数+/— 10%、二)运动功能障碍得评 定 1 运动发育障碍得评定 正常小儿得运动与姿势发育有一定时间与顺序如2-3个月时卧位能抬头4-5个月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各握一玩具。6-7个月能单手或两手支撑坐起。8-10个月能爬、1岁能独自站立1岁-1岁半能独走、2岁会跑、3岁会骑三轮车。4岁能爬梯子。脑性瘫痪者在以上年龄阶段一般达不到正常小儿或表现为主动活动减少。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康复 一、概述 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展性脑损伤。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病症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1.5‰~5‰,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 脑瘫的特点: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非进展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展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开展为特点。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性瘫痪〔脑瘫〕的具体表现: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展,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缓慢、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响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脑性瘫痪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 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 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③需除外进展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高度提示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和核黄疸等; ②有智力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定和易惊慌。运动发育缓慢,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典 型表现; ③锥体外系统病症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③脑炎后遗症。 诊断要点 1、出生后数月至一年内出现的双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2、病情平稳,非进展性开展; 3、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组综合症,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肌张力异常、动 作及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运动发育缓慢;可为双瘫、四肢瘫、三瘫和偏瘫;还可伴有其他障碍如癫痫、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智力低下、知觉异常、情绪异常、行为异常和生长发育缓慢。 检查: 1、CT或MRI可发现脑组织病变; 2、IQ检测。 小儿脑瘫的主要障碍是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型: 1)痉挛型:病变在锥体束系统,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被动运动阻力增高,有折刀样痉挛,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儿童康复科脑性瘫痪诊疗常规全面性发育迟缓诊疗常规智力发育障碍诊疗常规三甲资料修订版

工作制度职责诊疗规范三甲资料修订版 目录: 儿童康复科一诊疗常规脑性瘫痪诊疗常规全面性发育迟缓诊疗常规智力发育障碍诊疗常规 【定义】 脑性瘫痪(CP)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C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临床特点】 典型特征表现为五个方面: ①运动功能障碍、早期以运动发育落后为主 ②特续性姿势及运动模式异常 ③反射发育异常主要为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直(矫正)反射及平衡(倾斜)反应延迟出现,痉挛型脑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 ④肌张力和肌力异常(牵张反射亢进、关节活动度异常等) ⑤随年龄增长的继发性损伤 【诊断】 1脑性瘫痪诊断依据为四项必备条件及两项参考条件。 (1)四项必备条件: ①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 ②运动姿势发育异常 ③反射发育异常 ④肌张力及肌力异常 诊断脑性瘫痪必须具备以上4项必备条件,缺一不可。 两项参考条件:是非必备条件,有利于诊断及康复策略的选择。 1)有引起脑性瘫痪的病因学依据:如前所述出生前、围生期、出生后至3岁前的各类病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 2)可有头颅影像学佐证:包括头颅B超、CT、MR1等影像学检测结果异常。 2.辅助检查 (1)直接相关检查: 1)头颅影像学检查(MRI、CT和B超):是脑性瘫痪诊断的有力支持。 2)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是脑性瘫痪诊断较好的支持,但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2)合并症的相关检查:根据病情特点和需要选择以下相关检查。 1)脑电图(EEG)

2)肌电图 3)脑干听、视觉诱发电位 4)其他相关检查 【康复治疗】 原则: 1 .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是取得最佳康复效果的关键 2 .综合性康复 3 .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除了规范的康复训练、护理和管理外,还要培训家长和看护者开展家庭康复 4 .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 5 .早期开展教育康复 6 .康复训练与游戏相结合 7 .集中式康复与社区康复相结合 康复治疗方法: 1物理治疗(PT) 8 .作业治疗 9 .言语治疗 10 药物及手术治疗 5.其他疗法 (1)传统医学康复疗法 (2)辅助器具及矫形器的应用 (3)马术治疗 (4)多感官刺激 (5)游戏及文体治疗 (6)音乐治疗 ⑺虚拟现实康复训练 (8)运动想象(MI)及镜像疗法/镜像视觉反馈疗法的应用 6 .心理康复与教育 7 .职业康复及社会康复 参考文献: 《儿童康复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主编:李晓捷 【定义】 全面性发育迟缓(GDD)是指婴幼儿运动、语言或认知中有2项或2项以上标志性的发育指标/里程碑(如坐、站、走和语言等)没有达到相应年龄段应有的水平。表现为患儿在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认知能力、语言、交流、社会适应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存在两种以上发育迟缓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诊断年龄小于5岁。GDD是暂时性/过渡性、症状描述性诊断C

脑瘫的康复评估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评估 近年来国内对脑性瘫痪(脑瘫)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对治疗效果评价尚有争议,由于难以量化而造成评价困难。小儿运动功能评价方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目前公认的评价标准尚缺乏,脑瘫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要促进随意运动的发展,如何判断患儿能独立完成其运动显得十分重要,从目前遍及欧亚美各国康复专业机构使用的评价标准或量表来看,对小儿脑瘫的康复评估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估:(1)肌张力 评价;(2)关节活动度的评价;(3)肌力的评价;(4)小儿重要反射的评价;(5)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完成的评价;(6)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价;(7)全面综合评价。 1、肌张力的评价:生理学上肌肉的张力是指被动拉长或牵拉肌肉时所遇到的阻力;临床上肌张力是指被动活动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觉到的阻力,这种阻力的产生可以来自于组织的物理特性,肌肉或结缔组织内部的弹性,反射性肌肉收缩,在患有脑瘫的儿童大部分有肌张力障碍或肌张力增高或降低,在向躯体四肢随意运动中就会发现主动肌与拮抗肌的不协调收缩,临床上表现为姿势异常。或异常运动模式或异常姿势反射,因此肌张力的评价对小儿脑瘫的康复效果的评估比较重要。(1)临床肌张力分级是一种定量评价方法,检查时根据被动活动肢体时所感觉到的肢体反应或阻力将其分为0-4级。(2)痉挛分级传统方法主要是根据痉挛程度(Spasticity)分为轻度(S)中度(SS)重度(SSS)3个等级,目前较少应用。现大多数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临床肌张力评价,共分为0-4级。 2、关节活动度的评价: 由于脑瘫患儿肌肉痉挛或肌腱挛缩或被动非正常姿势及异常运动模式的长期存在,会导致四肢关节活动度障碍,关节活动度障碍又会影响脑瘫儿的自主运动,因此脑瘫康复评价中关节活动度的评价也十分重要。关节活动度(ROM)评价可发现障碍关节活动的因素,判定障碍的程度,提示治疗方法,作为治疗训练的评价手段。其方法有用角度计在关节活动的前后测量其活动度,通过测量了解患者自己能够移动的关节活动度(主动),用外力能够移动的关节活动度(被动),日本学者曾介绍0-15岁不同年龄的关节活动范围正常值。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外旋、内旋的正常角度参考值。国内有作者报道对168例小儿脑瘫康复评估指标是治疗前后足背屈角,股角及运动商数(MQ)。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1〉,该文以提示关节的活动度测量可作为脑瘫康复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有利用电了角度计测量关节活动度,电子角度计本来是一个轴转动测量旋转角度的仪器,在它的活动臂上设定一个可以滑动机构就可以测定关节活动的角度,这种方法可以与角度计的输出关节的活动角度相对应。如果把两个关节的相对应位置关系用6个独立的量表表示,就可以计算出关节活动的三维运动。 3、肌力的评价: 肌力是肌肉在收缩或紧张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以肌肉最大兴奋时所能负荷的重量来表示,由于脑瘫患儿长期的四肢,躯干自主运动障碍,大多患儿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肌力降低,脑瘫儿能否恢复其自主运动与其四肢,躯干肌力恢复正常是分不开的,所以脑瘫康复评估中肌力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脑瘫儿童康复评价量表

神经系统评定表 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项目次12 34项目次1234 日日 期期 浅上腹壁左原始侧弯反射左 反反射 射及病理 反射 右右中腹壁左握持反射左 右右下腹壁左掌颌反射左 右右提睾反射左髌阵挛左 右右跖反射左踝阵挛左 右右 深肱二头肌左感觉痛觉左 反 射 右右肱三头肌左温度觉左 右右膝腱反射左触觉左 右右

原跟腱反射内 收反射肌 左 右 左共济 位置觉 指鼻试验 左 右 左 始运动 反 射 及 病 理 反 射 右右Hoffmann 左跟膝胫试验左 右右Babinski 左Romb -Rg 征左 右右Chaddcd 左其它立直反应颈 右躯 干ATNR 左平衡反应坐 右立STNR 降落伞反应 Moro 吸吮反射

+”表示阳性。注:表中浅反射、原始反射、病理反射、及其它栏中用“—”表示阴性,用“+” ++” +++ ” ++++ ”、持续、亢进“深反射记录方法:消失“—”、减弱“、阵挛“、正常 “+++++ ”。阵挛“ N” AN ”表示。表示,异常或不能用“感觉及共济运动正常或能用“ 检查者签名: 上肢徒手肌力评价记录表 部位运动肌群右侧 左侧 月日月日日月月日月日月日 肩胛骨外展前锯肌 上举斜方肌上 部 下掣斜方肌下 部 内收斜方肌中 部 菱形肌 屈曲三角肌前 肩部 伸展背阔肌 大圆肌 外展三角肌中 部 水平外三角肌后 展部 水平内胸大肌 收 外旋外旋肌群 内旋内旋肌群 肘屈曲肱二头肌 肱桡肌 伸展肱三头肌

前臂旋前旋前肌群 旋后旋后肌群 腕掌屈桡侧腕屈 肌 尺侧腕屈 肌 背伸桡侧腕长、 短伸肌 尺侧腕伸 肌 四指屈曲 MP 蚓状肌 屈曲指浅屈肌 PIP 屈曲指深屈肌 DIP 伸展 MP 指总伸肌 内收骨间掌侧 肌 外展骨间背侧 肌 外展小指展肌 对掌小指对掌 肌 拇指屈曲 MP 拇短屈肌 IP 屈曲拇长屈肌 MP伸展拇短伸肌 IP 伸展拇长伸肌 外展拇短展肌 拇长展肌 内收拇收肌 对掌拇指对掌 肌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解读(完整版)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解读(完整版) 摘要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22)》主要参考近5年国际脑性瘫痪康复循证依据及相关指南,在《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基础上,结合2022年6月以前国内外发表的医学文献及研究成果,综合我国儿童康复医学专家的共同意见修订形成的循证实践指南。内容包括简介、概论、脑性瘫痪高危儿的评定与干预、ICF-CY框架下的儿童脑瘫评定、康复治疗、中医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康复途径及管理。现结合国内外脑性瘫痪防治的热点对该指南进行解读,以帮助儿童康复工作者加深对该指南的理解和更好地指导临床康复实践。 关键词 脑性瘫痪;指南;解读;循证医学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简称《指南2015》)的发表填补了我国儿童康复领域循证实践指南的空白,得到国内同行的广泛赞誉,对于促进和规范我国儿童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康复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国内外脑瘫临床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研究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涌现的诸多成果,人们对循证实践指南质量要求更高,需求更加迫切。按照循证实践指南修订规则及广大读者的要求,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儿童康复专业委

员会共同组成《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22)》(简称《指南2022》)编写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对《指南2015》的修订工作。《指南2022》参考欧洲、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脑瘫康复及相关指南,在《指南2015》基础上,结合2022年6月以前国内外发表的医学文献及研究成果,综合我国儿童康复医学专家的共同意见并根据中国国情修订形成[1],已在《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年第37卷连续9期刊登。现结合目前国内外脑瘫防治热点对《指南2022》核心内容进行解读,以帮助儿童康复工作者加深对该指南的理解和更好地指导临床康复实践。1、简介 简介部分简要介绍了《指南2022》编委会机构及人员组成,修订版大纲,修订版序,指南制定和修订背景、原则及过程,指南的应用说明及修订计划,指南的证据水平及推荐强度。 本指南是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是按照EBM的研究方法制定出的一组临床指导意见。证据等级及推荐强度根据《指南2022》编委会的统一规定,参照国外脑瘫指南提出的证据和推荐建议分级,推荐强度依据证据强弱的4个等级依次分为A、B、C、D。对于目前还缺少EBM证据的重要临床问题,参考国际专家共识,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及专家讨论会形成本指南中的专家共识部分[1]。 2、概论 《指南2022》第一章概论部分主要对脑瘫的定义、定义中的名词解释、定义的意义、脑瘫的评定及脑瘫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型进行了阐述,对国内外研究热点的脑瘫早期预测、脑瘫高危儿(infants at high risk of

脑瘫儿童康复评估量表

神经系统评定表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 项目次 1 2 3 4 项目 次 1 2 3 4 日 期 日 期 浅反射上腹壁 左 原始 反射 及病 理反 射 侧弯反射 左右右中腹壁 左 握持反射 左右右下腹壁 左 掌颌反射 左右右提睾 反射 左 髌阵挛 左右右跖反射 左 踝阵挛 左右右 深反射肱二 头肌 左 感觉 痛觉 左右右肱三 头肌 左 温度觉 左右右膝腱 反射 左 触觉 左右右跟腱 反射 左 位置觉 左右右

原始反射及病理反射 内收 反射肌 左 共济 运动 指鼻试验 左右右Hoffmann 左 跟膝胫试验 左右右Babinski 左Romb-Rg 征 左右右Chaddcd 左 其它 立直反应颈右 躯 干ATNR 左平衡反应坐 右立STNR 降落伞反应Moro 吸吮反射 注:表中浅反射、原始反射、病理反射、及其它栏中用“—”表示阴性,用“+”表示阳性。 深反射记录方法:消失“—”、减弱“+”、正常“++”、亢进“+++”、阵挛“++++”、 持续阵挛“+++++”。 感觉及共济运动正常或能用“N”表示,异常或不能用“AN”表示。 检查者签名: 上肢徒手肌力评价记录表 左侧 部位运动肌群 右侧 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 肩胛骨外展前锯肌

上举斜方肌上部下掣斜方肌下部内收 斜方肌中部 菱形肌 肩 屈曲三角肌前部伸展 背阔肌 大圆肌外展三角肌中部水平外展三角肌后部水平内收胸大肌外旋外旋肌群内旋内旋肌群 肘屈曲 肱二头肌 肱桡肌伸展肱三头肌 前臂 旋前旋前肌群 旋后旋后肌群 腕掌屈 桡侧腕屈肌 尺侧腕屈肌背伸 桡侧腕长、短 伸肌 尺侧腕伸肌 四指MP屈曲蚓状肌

脑瘫的康复评定内容

脑瘫的康复评定 简介 脑瘫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运动障碍,其特点是导致肌肉协调和控制的脑功能异常。康复评定是对脑瘫患者进行身体功能、生活能力和社交参与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为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康复评定内容 康复评定需要对脑瘫患者的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包括身体功能、生活能力、社交参与和心理行为等方面。以下是脑瘫的常见康复评定内容: 1. 身体功能评定 身体功能评定主要评估脑瘫患者的运动能力、肌肉紧张度、平衡能力、感觉功能等。常用的评定工具包括: •标量:用于评价脑瘫患者各关节的活动度和肌力,例如格罗斯脑瘫功能评定量表(GMFCS); •医学评分量表:如手动肌力测试(MMT)和腓酸神经功能评定法 (Ashworth)。 综合这些评定结果可以了解脑瘫患者的身体功能水平,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参考。 2. 生活能力评定 生活能力评定主要评估脑瘫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包括进食、个人卫生、穿衣、洗漱等方面。常用的评定工具包括: •布鲁姆斯伯格运动功能分类系统(BFMF):评估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 •维生活功能问卷(PEDI):评估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自理、运动、社交等方面。 通过生活能力评定可以了解脑瘫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需求,为康复治疗提供目标和方向。

3. 社交参与评定 社交参与评定主要评估脑瘫患者与他人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常用的评定工具包括: •儿童社会参与量表(CSRI):评估儿童与家庭、学校和朋友之间的社交参与;•健康状态量表(PedsQL):评估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 社交参与评定可以了解脑瘫患者在社会交往方面的困难和需求,为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4. 心理行为评定 心理行为评定主要评估脑瘫患者的认知能力、情绪状态和行为问题。常用的评定工具包括: •韦氏智力量表(WISC):评估儿童的智力水平; •儿童行为问卷(CBCL):评估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心理行为评定可以了解脑瘫患者在认知和情绪方面的特点,为康复治疗提供诊断依据和治疗策略。 康复评定的意义 康复评定对脑瘫的康复治疗至关重要。通过评定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功能、生活能力、社交参与和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情况,为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康复评定还可以跟踪康复治疗的效果,评估康复治疗的进展和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脑瘫的康复评定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评估内容,对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具有重要意义。评定结果可以帮助医治团队全面了解患者的康复需求,为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提供指导和支持。在评定过程中,合理选择评定工具,并尽量多角度评估,可以得到更准确、全面的评估结果。最终达到促进脑瘫患者健康发展和社会参与的目标。

小儿脑瘫评定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一、为什么要对小儿脑瘫进行康复评定? 脑性瘫痪因其类型 受损部位不同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处于不同年龄阶段而表现各异。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评估是了解患者目前存在问题的主要手段,为康复治疗计划的制定打下了科学基础。也为治疗目标的拟订与修正提供了依据。因此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以前必须对各项功能进行评估。 在诊断方面,根据出生前,出生过程中或出生后有CP等危险因素的(如缺氧、早产、窒息等)存在,出现了不正常的运动模式与姿势与时常伴有言语、感知、智力等障碍排除其它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与一时性运动发育滞后,即可作初步诊断。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可探索病因,并对判断预后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二、评定前要了解脑瘫的分型吗? 是的。从分型中可以明了其病变部位大体在哪里。 (一)痉挛型:早常见,全身肌张力明显增高,原始反对持续存在,全身“僵硬”主要病变在锥体束。 (二)手足徐动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变化不定,有不随意运动,病理反射一般为阴性,病变在基底核。 (三)共济失调型:少见,主要表现为平衡,协调性差,

意向震撼,主要病变在小脑。 (四)弛缓型:以肌张力低下为主。 (五)混合型: 以上任何二型或二型以上的症状混合出现。 如果按肢体障碍情况可分为:单瘫、双瘫、截瘫、三肢瘫、四肢瘫。临床上以四肢瘫和双瘫为多见。但这种“瘫”并不是不能动,而是动得不好是有障碍的“瘫痪”。 三、怎样对功能障碍进行评定? 共进行六个方面的评定,如体格发育障碍评定、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特殊感觉障碍的评定、言语障碍、智力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由相关专业人员进行。 一).体格发育障碍的评定 通过对患儿体格发育的评定可以看出患儿比同年龄小儿发育差别的程度和发育滞后的时间,明确是否有畸形,挛缩等情况。 小儿体重估计: 出生前半年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 出生后半年体重(KG)=出生体重+6*0.7+(月龄-6)*0.5 2 岁以上体重(KG)=年龄*2+8 其个体差异不应超过平均数+/-10%。 二).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 1.运动发育障碍的评定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

脑瘫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G80.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 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 有些孤独症小儿行走时使用脚尖着地,有时误认为是脑瘫痉挛型。但体检可发现跟腱不挛缩、足背屈无障碍,腱反射不亢进,无病理反射,这些特点都可与脑瘫鉴别。

2022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第一章)

2022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第一章)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由发育不成熟的大脑(产前、产时或产后)、先天性发育缺陷(如畸形、宫内感染)或损伤(如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外伤、感染)等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国内外报道目前脑瘫的患病率为1.4‰~3.2‰,我国1~6岁脑瘫患病率为2.46‰。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伴有或不伴有感知觉和智力缺陷等[1-6]。 1 脑瘫的定义 1.1 定义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等问题。 脑瘫是一种发育障碍性疾病,会影响儿童终生的发育轨迹及其家庭生活。因此,必须从促进功能发育和支持家庭康复服务的视野来考虑干预措施[6-8]。 1.2 名词解释重点就以下内容进行解释[6]。 1.2.1 一组(a group)强调的是不同原因导致的,不同种类和严重程度多样化的症候群。

1.2.2 持续存在(permanent)排除了一过性的异常,但是要注意临床异常表现的模式是不断变化的。 1.2.3 活动受限(activity limitation)活动是指个体执行一项任务或动作;活动受限是指个体在活动时存在困难。 1.2.4 运动和姿势(movement and posture)指异常的运动模式和姿势,运动失调及肌张力异常。异常的运动控制是脑瘫的核心表现,其他不是主要影响到运动模式和姿势异常的神经发育障碍不能诊断为脑瘫。 1.2.5 由于(attributed to)指的是由于遗传、化学和其他因素影响脑的发育。随着神经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对脑部结构损伤的认识正在不断完善,但仍有很多原因是不明确的。 1.2.6 发育(development)是脑瘫定义中的关键特征,脑瘫的发育本质决定了干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运动障碍的症状一般在18个月以前表现出来。 1.2.7 胎儿和婴幼儿(fetuses and infants)脑损伤是发生在脑发育早期,远远早于运动异常表现出来的时间,这里指胎儿期至出生后2~3岁。 1.2.8 脑部(brain)指大脑、小脑、脑干病变导致的运动障碍,除外脊髓、周围神经及肌肉病变等引起的运动障碍。

脑瘫康复评定方法 脑瘫的康复怎样评定

评定中重要的环节是对脑瘫患儿的观察,观察应该从家长带着脑瘫患儿进入诊室即已经开始,观察同时要对家长进行询问。 一、观察与询问 观察与询问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脑瘫患儿的表现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对医师和治疗师的态度是恐惧的还是友好的。2.评定前首先让脑瘫患儿坐于家长的膝上,观察家长抱扶患儿的方式、对脑瘫患儿的支持的部位和范围的大小。然后,让家长为患儿脱衣服,观察脱衣服的方式及脑瘫患儿在脱衣服的过程中患儿自己可以做哪些动作。再让脑瘫患儿离开家长的膝坐于检查床上,观察患儿离开家长时的态度及坐于床上时所做的动作. 3.观察脑瘫患儿的自发活动,尤其是对婴儿,要在仰卧位和俯卧位上观察其上下肢有无自发活动和活动的质与量。如患儿可以移动,要观察其移动的方式、活动的耐久力、是独立移动还是需要在他人的辅助下移动,辅助程度的大小. 4.给脑瘫患儿玩具让其玩耍,观察患儿是如何应用自己的手去玩耍的,例如是否可以主动去抓握、抓握的方式(包括对不同大小的玩具的抓握方式)、玩玩具的方式、两只手有无协调动作、是否可将玩具在两只手间进行互换等。 5.设定不同的场景,使患儿进行各种活动,诱导其体位的变换和操作各种物品,从中观察脑瘫患儿的姿势与运动的情况. 6.诱发患儿的语言,注意观察其语言的表达、理解能力及发音情况.根据脑瘫患儿对周围环境和人的反应和语言的表达等方面表现,初步了解其智能、认知等方面的发育情况。7.询问家长患儿在家庭中一天的生活是如何度过的,如睡眠时所采取的姿势、移动的方式、游戏的方式和玩具的种类、摄食的方式及食物的种类、日常生活动作的完成情况等,从中分析出脑瘫患儿常用的运动模式和姿势模式。 8.询问患儿出生前、出生时、新生儿期的高危因素,判断可能的致病原因。 9.询问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史,如竖颈、翻身、爬的月龄,手的抓握动作的发育情况等,判断其发育的阶段和发育的时间过程。 10.询问患儿的家庭情况,如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与脑瘫患儿平时的关系、对患儿疾病的认识、对脑瘫患儿的养育态度等。 11.询问有无如癫痫等并发症、家庭中有无遗传病史、父母是否为近亲结婚等. 12.在观察与询问的同时,可以对患儿进行简单的操作,如变换脑瘫患儿的体位、减少对患儿的扶持等,并观察脑瘫患儿对操作的反应。 二、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评定 脑瘫患儿的运动发育水平明显低于其实际的生活年(月)龄,在评定时通过对脑瘫患儿的各个体位上的发育水平进行观察、分析后明确如下问题: 1.患儿目前的运动发育龄根据正常小儿的平均运动发育规律判断患儿的运动发育水平,由于脑瘫患儿在各种体位上的发育未必是平行的,所以要对各种体位的发育分别进行评定与分析,应评定仰卧位、俯卧位、坐位、四点支撑位、膝立位、单膝立位、扶持立位、独自立位等各体位上的发育水平,计算出发育商。 对于粗大运动发育水平的判定可以应用测试量表,如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贝利婴儿发育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