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是评估儿童脑瘫患者的康复需求和康复潜力的过程。康复评定旨在确定儿童脑瘫患者当前的功能水平、康复需求和康复目标,以便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

1. 神经系统评估:评估儿童的神经系统功能,包括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协调能力等。

2. 运动功能评估:评估儿童的肌力、肌肉张力、关节活动度等,以确定运动功能的受损程度。

3. 活动和参与评定:评估儿童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个人自理能力、移动能力、社交能力等。

4. 专业评估:由不同专业的康复师进行评估,例如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等,以评估儿童在各个领域的康复需要。

5. 家庭评定:评估儿童脑瘫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支持资源,以确定家庭在康复过程中的角色和需求。

综合以上评估结果,康复师可以确定儿童脑瘫患者的康复需求和康复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康复师还可以根据小儿脑瘫患者的康复潜力和康复评定结果,向家长提供康复建议和指导,帮助儿童脑瘫患者实现尽可能高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水平。

脑瘫的康复评定内容

脑瘫的康复评定内容 脑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会对患者的身体和智力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脑瘫患者,康复评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医生和家属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康复计划。 康复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神经系统评估 神经系统评估是康复评定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包括了对患者的感觉、运动、反射、平衡和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通过神经系统评估,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情况,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康复方案。 二、肌肉骨骼系统评估 肌肉骨骼系统评估主要是对患者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骨骼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估。对于脑瘫患者来说,肌肉骨骼系统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往往存在肌肉萎缩、骨骼畸形、关节僵硬等情况。通过肌肉骨骼系统评估,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肌肉骨骼状况,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康复方案。 三、日常生活评估

日常生活评估主要是对患者的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包括了饮食、穿衣、洗漱、如厕等方面。对于脑瘫患者来说,日常生活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往往存在自理能力不足的情况。通过日常生活评估,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自理能力情况,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康复方案。 四、言语和认知评估 言语和认知评估主要是对患者的语言和认知能力进行评估。对于脑瘫患者来说,言语和认知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往往存在语言不流畅、认知能力不足的情况。通过言语和认知评估,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语言和认知能力情况,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康复方案。 脑瘫患者的康复评定内容包括神经系统评估、肌肉骨骼系统评估、日常生活评估和言语和认知评估等方面,这些评估内容可以帮助医生和家属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康复计划。同时,康复评定也需要结合具体的康复措施,早期干预、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和长期跟踪管理等都是康复评定的重要内容。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小儿脑瘫康复训练前、后得重要工作—--—康复评定知识 一、为什么要对小儿脑瘫进行康复评定 脑性瘫痪因其类型受损部位不同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即使就是同一个人处于不同年 龄阶段而表现各异。对患者进行系统得康复评估就是了解患者目前存在问题得主要手段为康复治疗计划得制定打下了科学基础。也为治疗目标得拟订与修正提供了依据。因此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以前必须对各项功能进行评估。 在诊断方面根据出生前出生过程中或出生后有CP等危险因素得如缺氧早产窒息等存在出现了不正常得运动模式及姿势及时常伴有言语感知智力等障碍排除其它疾病所致得中枢性瘫痪及一时性运动发育滞后即可作初步诊断。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可探索病因并对判断预后可能有一定得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诊断得依据。 二、评定前要了解脑瘫得分型不就是得。从分 型中可以明了其病变部位大体在哪里。 一痉挛型早常见全身肌张力明显增高原始反对持续存在全身“僵硬"主要病变在锥体束。 二手足徐动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变化不定有不随意运动病理反射一般为阴性病变在基底核。 三共济失调型少见主要表现为平衡协调性差意向震撼主要病变在小脑、四弛缓型以肌张力低下为主。 五?混合型以上任何二型或二型以上得症状混合出现。 如果按肢体障碍情况可分为单瘫双瘫截瘫三肢瘫四肢瘫、临床上以四肢瘫与双瘫为多见。但这种“瘫”并不就是不能动而就是动得不好就是有障碍得“瘫痪”。 三、怎样对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共进行六个方面得评定如体格发育障碍评定、运动功能障碍得评定、特殊感觉障碍得评定、 言语障碍、智力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得评定、由相关专业人员进 行。一)。体格发育障碍得评定 通过对患儿体格发育得评定可以瞧出患儿比同年龄小儿发育差别得程度与发育滞后得时间明确就是否有畸形挛缩等情况。 小儿体重估计出生前半年体重KG = 出生体重+月龄*0.7 出生后半年体重KG =出生体重+6*0.7+(月龄- 6)*0。52岁以上体重 KG=年龄*2+8 其个体差异不应超过平均数+/— 10%、二)运动功能障碍得评 定 1 运动发育障碍得评定 正常小儿得运动与姿势发育有一定时间与顺序如2-3个月时卧位能抬头4-5个月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各握一玩具。6-7个月能单手或两手支撑坐起。8-10个月能爬、1岁能独自站立1岁-1岁半能独走、2岁会跑、3岁会骑三轮车。4岁能爬梯子。脑性瘫痪者在以上年龄阶段一般达不到正常小儿或表现为主动活动减少。

儿童脑瘫康复流程

脑瘫患儿治疗接诊流程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 第一步沟通 首先与患者家属沟通,询问患者的病史,诊断为脑性瘫痪。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根据运动障碍性质分为: (1)手足徐动型 主要病变部位集中在锥体外系,常常表现为四肢、头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虫样”不自主运动。紧张、兴奋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多动消失。多动症状在进行有意识的动作时尤为明显,如取拿物品时不能顺利接触该物品,而是上肢高举或伸向后方,摇动,全身用力、面部肌肉活动增多,表情怪异。协同运动能力极差。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及发声肌肉受累而常伴有语言障碍。单纯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常肌张力减低,腱反射不亢进,亦无病理反射。但本型常与痉挛型共同存在。 (2)痉挛型 脑瘫患儿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的。也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折刀样”增高,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下肢内收肌群尤为显著。患儿双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

脑瘫康复评定方法 脑瘫的康复怎样评定

评定中重要的环节是对脑瘫患儿的观察,观察应该从家长带着脑瘫患儿进入诊室即已经开始,观察同时要对家长进行询问。 一、观察与询问 观察与询问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脑瘫患儿的表现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对医师和治疗师的态度是恐惧的还是友好的。 2.评定前首先让脑瘫患儿坐于家长的膝上,观察家长抱扶患儿的方式、对脑瘫患儿的支持的部位和范围的大小。然后,让家长为患儿脱衣服,观察脱衣服的方式及脑瘫患儿在脱衣服的过程中患儿自己可以做哪些动作。再让脑瘫患儿离开家长的膝坐于检查床上,观察患儿离开家长时的态度及坐于床上时所做的动作。 3.观察脑瘫患儿的自发活动,尤其是对婴儿,要在仰卧位和俯卧位上观察其上下肢有无自发活动和活动的质与量。如患儿可以移动,要观察其移动的方式、活动的耐久力、是独立移动还是需要在他人的辅助下移动,辅助程度的大小。 4.给脑瘫患儿玩具让其玩耍,观察患儿是如何应用自己的手去玩耍的,例如是否可以主动去抓握、抓握的方式(包括对不同大小的玩具的抓握方式)、玩玩具的方式、两只手有无协调动作、是否可将玩具在两只手间进行互换等。 5.设定不同的场景,使患儿进行各种活动,诱导其体位的变换和操作各种物品,从中观察脑瘫患儿的姿势与运动的情况。 6.诱发患儿的语言,注意观察其语言的表达、理解能力及发音情况。根据脑瘫患儿对周围环境和人的反应和语言的表达等方面表现,初步了解其智能、认知等方面的发育情况。 7.询问家长患儿在家庭中一天的生活是如何度过的,如睡眠时所采取的姿势、移动的方式、游戏的方式和玩具的种类、摄食的方式及食物的种类、日常生活动作的完成情况等,从中分析出脑瘫患儿常用的运动模式和姿势模式。 8.询问患儿出生前、出生时、新生儿期的高危因素,判断可能的致病原因。 9.询问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史,如竖颈、翻身、爬的月龄,手的抓握动作的发育情况等,判断其发育的阶段和发育的时间过程。 10.询问患儿的家庭情况,如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与脑瘫患儿平时的关系、对患儿疾病的认识、对脑瘫患儿的养育态度等。 11.询问有无如癫痫等并发症、家庭中有无遗传病史、父母是否为近亲结婚等。 12.在观察与询问的同时,可以对患儿进行简单的操作,如变换脑瘫患儿的体位、减少对患儿的扶持等,并观察脑瘫患儿对操作的反应。

小儿脑瘫的康复

小儿脑瘫的康复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ay)简称脑瘫,是一组在小儿早期即发病的非进行性症候群,表现为非阵发性的中枢性随意肌功能受累,如肢体痉挛,姿势控制异常和不随意运动等并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和视觉障碍、认识和行为异常,从而造成治疗上的困难。 一、分类 (一)痉挛性脑瘫,是脑瘫中最常见的类型 1.痉挛性偏瘫,瘫痪侧肢体自发运动减少,上肢受累多较下肢重,1岁前即可发现患侧手及拇指指甲生长迟滞,肢体显著痉挛,踝部跟腱挛缩导致马蹄内翻畸形,多呈足尖着地行走。25%的病儿有认知功能异常,智力低下。 2.痉挛性双瘫,这种双下肢痉挛性瘫患常在婴儿开始爬行时即被发现,在爬行时双臂呈正常相互交替姿势向前,但其双腿则被拖拉向前,髋部内收,患儿行走延迟,双足呈马蹄内翻状,步行时足尖着地,托起小儿双腋可见双下肢呈剪刀状交叉,本型智力发育多正常。 3.痉挛性四肢瘫,是脑瘫中最严重的类型,四肢运动严重受累,合并智力低下和惊厥者最多;伴语言发育障碍和视觉异常者甚多,也可伴手足徐动。 (二)手足徐动型脑瘫,该型已较少见,患儿多有肌张力降低,抬头无力,喂哺困难,常表现舌头伸出口外及流涎,1岁后徐动逐渐明显,因咽肌受累,呈显著语言困难,说话时语句含糊,声调调节也受累,惊厥不多见,多数患儿智力尚可, 二、康复原则 1.“三早”的原则 对于脑瘫的康复,早发现、早确诊和早治疗的的“三早”原则尤为重要,其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CNS)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成熟分化,从而不断地产生新的功能,最后形成多种功能的专一化,大脑在3岁以前发育最快,早期治疗能促使脑瘫患儿CNS在不断成熟和分化的过程中,使受损的脑组织得到较完好部分的有效代偿。年龄增大,CNS的各种功能都将基本定型,此时再进行康复治疗比较困难。另外,如治疗过晚,不对称的异常姿势和病理性原始反射就会较顽固地存在,肌肉的痉挛状态就不可能得到改善,最后不可逆的挛缩和畸形将无法避免。 关于早期的时间大多数专家认为应在6个月以前。早期发现应将注意力集中

脑瘫的康复评定内容

脑瘫的康复评定 简介 脑瘫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运动障碍,其特点是导致肌肉协调和控制的脑功能异常。康复评定是对脑瘫患者进行身体功能、生活能力和社交参与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为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康复评定内容 康复评定需要对脑瘫患者的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包括身体功能、生活能力、社交参与和心理行为等方面。以下是脑瘫的常见康复评定内容: 1. 身体功能评定 身体功能评定主要评估脑瘫患者的运动能力、肌肉紧张度、平衡能力、感觉功能等。常用的评定工具包括: •标量:用于评价脑瘫患者各关节的活动度和肌力,例如格罗斯脑瘫功能评定量表(GMFCS); •医学评分量表:如手动肌力测试(MMT)和腓酸神经功能评定法 (Ashworth)。 综合这些评定结果可以了解脑瘫患者的身体功能水平,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参考。 2. 生活能力评定 生活能力评定主要评估脑瘫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包括进食、个人卫生、穿衣、洗漱等方面。常用的评定工具包括: •布鲁姆斯伯格运动功能分类系统(BFMF):评估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 •维生活功能问卷(PEDI):评估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自理、运动、社交等方面。 通过生活能力评定可以了解脑瘫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需求,为康复治疗提供目标和方向。

3. 社交参与评定 社交参与评定主要评估脑瘫患者与他人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常用的评定工具包括: •儿童社会参与量表(CSRI):评估儿童与家庭、学校和朋友之间的社交参与;•健康状态量表(PedsQL):评估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 社交参与评定可以了解脑瘫患者在社会交往方面的困难和需求,为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4. 心理行为评定 心理行为评定主要评估脑瘫患者的认知能力、情绪状态和行为问题。常用的评定工具包括: •韦氏智力量表(WISC):评估儿童的智力水平; •儿童行为问卷(CBCL):评估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心理行为评定可以了解脑瘫患者在认知和情绪方面的特点,为康复治疗提供诊断依据和治疗策略。 康复评定的意义 康复评定对脑瘫的康复治疗至关重要。通过评定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功能、生活能力、社交参与和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情况,为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康复评定还可以跟踪康复治疗的效果,评估康复治疗的进展和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脑瘫的康复评定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评估内容,对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具有重要意义。评定结果可以帮助医治团队全面了解患者的康复需求,为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提供指导和支持。在评定过程中,合理选择评定工具,并尽量多角度评估,可以得到更准确、全面的评估结果。最终达到促进脑瘫患者健康发展和社会参与的目标。

脑瘫儿童康复评估量表

神经系统评定表 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 项目次 1 2 3 4 项目 次 1 2 3 4 日 期 日 期 浅反射上腹壁 左 原始 反射 及病 理反 射 侧弯反射 左右右中腹壁 左 握持反射 左右右下腹壁 左 掌颌反射 左右右提睾 反射 左 髌阵挛 左右右跖反射 左 踝阵挛 左右右 深反射肱二 头肌 左 感觉 痛觉 左右右肱三 头肌 左 温度觉 左右右膝腱 反射 左 触觉 左右右跟腱 反射 左 位置觉 左右右 原始反射及病理反射 内收 反射肌 左 共济 运动 指鼻试验 左右右Hoffmann 左 跟膝胫试验 左右右Babinski 左 Romb-Rg征 左右右Chaddcd 左 其它 立直反应颈右 躯 干ATNR 左平衡反应坐 右立STNR 降落伞反应Moro 吸吮反射

注:表中浅反射、原始反射、病理反射、及其它栏中用“—”表示阴性,用“+”表示阳性。深反射记录方法:消失“—”、减弱“+”、正常“++”、亢进“+++”、阵挛“++++”、持续阵挛“+++++”。 感觉及共济运动正常或能用“N”表示,异常或不能用“AN”表示。 检查者签名: 上肢徒手肌力评价记录表 左侧 部位运动肌群右侧 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 肩胛骨外展前锯肌上举斜方肌上部下掣斜方肌下部 内收 斜方肌中部 菱形肌 肩 屈曲三角肌前部伸展 背阔肌 大圆肌外展三角肌中部水平外展三角肌后部水平内收胸大肌外旋外旋肌群内旋内旋肌群 肘屈曲 肱二头肌 肱桡肌伸展肱三头肌 前臂旋前旋前肌群旋后旋后肌群 腕掌屈 桡侧腕屈肌 尺侧腕屈肌背伸 桡侧腕长、 短伸肌 尺侧腕伸肌 四指MP屈曲蚓状肌PIP屈曲指浅屈肌DIP屈曲指深屈肌MP伸展指总伸肌内收骨间掌侧肌外展骨间背侧肌外展小指展肌对掌小指对掌肌 拇指MP屈曲拇短屈肌

2022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康复治疗(第一部分)

2022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康复治疗(第一部分) 第一节脑瘫康复治疗策略及原则 1 不同年龄段康复治疗策略 脑瘫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其个体状况、运动功能发育与障碍程度及环境状况亦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年龄段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目标的制定及康复策略的选择有所不同。 1.1 婴儿期策略婴儿期是儿童生长发育最迅速时期,也是包括运动功能在内各类功能发展的初期阶段。采用早期预测脑瘫的标准化工具,早期诊断脑瘫或脑瘫高危儿,对其进行早期干预最为重要。一旦诊断为脑瘫或脑瘫高危儿,应立即进行符合年龄要求的个体化干预,重点围绕运动功能发育障碍及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和定期调整特定任务、特定背景下的干预目标并实施相应策略。应给予父母及照护者教育、指导及支持,丰富其相关知识,开展专业与家庭干预相结合的综合康复[1-2](2个Ⅰ级证据)。 1.2 幼儿期策略幼儿期脑瘫诊断已经明确,发育向异常方向发展、强化而固定的“顺应性”等趋势最强,是儿童迅速形成自我运动模式的关键时期,也是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期强调在目标导向下,根据幼儿逐渐呈现的脑瘫类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分级特点、共患病及伴随症状,选择针

对性强并可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干预策略。应采取有趣、有吸引力、注重动机和注意力的综合措施,引导儿童自发地产生有规律的练习,调动其自发积极性以促进运动功能和身心全面发展[3-4](2个Ⅰ级证据)。 1.3 学龄前期策略学龄前期脑瘫儿童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主动运动功能,活动范围和种类扩大,开始主动控制自身的运动和姿势以适应环境。主动学习能力增强,对技巧性和操作性的运动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学习能力。此期康复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为入学做准备。干预仍强调在目标导向下开展包括运动干预、作业干预、言语语言干预、物理因子干预、辅助技术应用、肌张力管理、挛缩的预防及处理、髋部监测、体育活动、吞咽干预、认知干预、交流干预、父母及家庭干预、共患病及继发障碍干预以及娱乐、医教结合干预等综合康复措施[5-6](1个Ⅰ级证据,1个Ⅲ级证据)。 1.4 学龄期策略学龄期的主要目标是适应学校、家庭和社区的环境,应以学会独立、建立计划和处理自我面对问题及需求能力为主。重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框架下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任务训练,将他们在真实世界中的全部参与活动作为直接目标。以脑瘫儿童为中心,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制定目标并进行干预。积极实现个人目标,适应活动和环境,挖掘积极性、兴趣和潜力,以达到个人能力与环境因素相吻合。侧重于实现整体目标的任务实践,并可将任务进行分解实施,以提高实现整体目标的效果。要识别有意义的任务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确定限制目标实现的各类不利因素并采取相应策略。干预方法应是愉快的、有动力的且可以激发可塑性的,并与现实生活环境相结合。应促进居家康

小儿脑瘫诊疗康复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小儿脑瘫诊疗康复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自上世纪80年代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技术引入我国,历经20余年发展,已取得了巨大成就。脑性瘫痪的康复理念、理论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得到更新、修正和发展。但不可避免的存在不成熟、甚至不正确的理念与实践。 一、脑瘫的诊断 1定义:小儿脑性瘫痪为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2004年10月昆明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讨论通过). 小儿脑性瘫痪为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2006年8月长沙第二届全国儿童康复、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讨论通过) 2诊断条件 3分型 二、脑瘫诊断中存在的问题 1.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概念 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是德国学者Vojta博士在1976年提出的,是早期诊断脑瘫的代名词。多用于1岁以下的婴儿,对那些有脑损伤病史,有发育障碍,有脑性运动障碍等临床表现,但又不能确切地诊断为脑瘫,而将来又有可能发生脑瘫的危险儿,出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而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 Vojta博士认为,正常小儿姿势与运动的协调是在中枢神经调节作用下,通过姿势变化的反应性实现的。当中枢神经的调节作用发生障碍时,使姿势的反应性发生异常,而出现的异常姿势与运动,形成脑瘫。 它是由于中枢神经障碍,产生姿势运动协调性紊乱的一个阶段,一个过渡阶段的名称。 Vojta博士提出的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概念,对临床治疗提供了极大

的方便,对患儿家长也非常实际,容易解释病情,使家长理解,早期接受治疗,是使患儿向正常化方向发展的良好途径,目前已被世界各国学者认可,并广泛采用。 2.脑损伤综合征的概念 很多学者认为脑瘫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症候群。1951年美国学者Denhoff提出此定义。 脑瘫是广泛性脑损伤症候群的一个侧面,是运动机能方面的障碍,而癫痫、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等也是一个侧面,是脑损伤后的必然结果。 根据Denhoff的观点,1971年日本学者猶林博太郎把脑损伤的概念做了进一步总结,提出脑损伤儿的概念。 所谓脑损伤儿,就是在出生前后或婴儿时期,由于中枢神经(脑)障碍而表现的四大症状或症候群的患儿。其四大症状为: (1)脑瘫:运动功能障碍 (2)智力低下:智力低下 (3)癫痫:痉挛发作 (4)行为异常:行为情绪异常3.外部性脑积水 1-2岁的婴幼儿,脑发育与颅骨生长的比较,相对缓慢,因而脑沟、裂、池相对较宽。脑表面蛛网膜下腔可以宽达4mm。纵裂池6mm,侧裂池10mm,都属于正常范围。18个月-2岁以后,脑发育加快,脑沟变窄。因此2岁以前不能单凭蛛网膜下腔稍宽,就轻率诊断为外部性脑积水。 4.脑瘫诊断的年龄问题 国内外大多数文献指出6个月以内的婴儿不诊断为脑瘫。 5.脑瘫诊断不准确 由于多种原因,误诊、漏诊、延误诊断、诊断不够准确的情况较多,导致患儿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脑瘫误诊为“缺钙”是最常见的。一些疾病如脊肌萎缩症,先天性肌营养不良,早期发病的遗传代

脑瘫患儿心理康复评定与治疗sx

脑瘫患儿心理康复评定和治疗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心理科刘松怀 一、脑瘫患儿的智力评定 1.什么是智力什么是智力?这个问题至今未能得到完全满意的回答,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解释。从认知学的角度,一般认为智力是多种认识能力的综合表现,其中最基本的是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像力、创造力。系统地对这些能力进行测验即智力测验。智力测验必须经过标准化,对测验的常模、信度、效度、施测与记分都有严格的要求。 2.什么是智商智商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表示。智商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数,它代表个体的智力年龄(MA)与实际年龄(CA)的关系。 比率智商用智龄和实际年龄的比率来代表的智商。比率智商有一个明显的缺点。人的实际年龄逐在增加,而他的智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却可能稳定在一个水平上。计算智商的公式为:智商(IQ)=智龄(MA)/ 实龄(CA)×100 离差智商人的智力的测验分数是按常态分布的,大多数人的智力处于平均水平,IQ=100;离平均数越远,获得该分数的人数就越少。由于离差智商是对个体的智能商在其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的度量,因而不受个体年龄增长的影响。 用公式表示:IQ=100+15Z Z=(X1-X)/ SD 15为智商分布的标准差,Z代表标准分数,X1代表个体的测验分数,X代表团体的平均分数,SD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3.智力分类 智商分类人口百分数Array 130以上极超常 2.2 120-129 超常 6.7 110-119 高于平常 16.1 90-109 平常 50.0 80-89 低于平常 16.1 70-79 边界 6.7 69 智力落后 2.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