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评价

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评价

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对小儿脑瘫治疗中康复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11月于我院治疗小儿脑瘫的患儿82例,将其随机均等分

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患儿开展常规护理治疗,实验组患儿则在此基础上

加用康复治疗进行治疗,对小儿脑瘫病患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锻炼。治疗结束后,对两组小儿的自理能力恢复情况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41例

患儿中13例显效,22例有效,6例无效;对照组41例患儿中14例显效,13例

有效,14例无效,实验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5),数据具有

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值

得于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康复治疗:临床效果: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患儿的发展特点与正常儿童有所区别,在小儿出生后或出生前,其大脑曾受到

过非进行性损伤,致使小儿的运动神经出现异常、智力下降、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脑瘫患儿

的病变部位多位于大脑,这将对患儿的视觉、听觉及日常行为造成影响,患儿无法正常学习

生活的自理,这将对患儿亲属造成极大负担。脑瘫的发生原因有:多胎、产妇高龄、窒息、

出生体重低、早产,由于患儿妊娠早期出现移行障碍与神经元增值,患儿的脑组织将有较大

几率出现变异。此次实验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脑瘫病患82例,对其进行分组治疗,并对治疗效果等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11月于我院小儿脑瘫的患儿82例,将其随机均等分为实验

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1例患儿中,男性患儿22例,女性患儿19例;年龄范围为(0.5-5)岁,平均年龄为(3.89±1.21)岁。对照组41例患儿中,男性患儿21例,女性患儿20例;

年龄范围为(0.7-5)岁,平均年龄为(4.02±1.19)岁。两组患儿经由诊断确定患有小儿脑瘫,且于年龄、性别等一般数据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患儿开展常规治疗,保证患儿的营养充足,确保小儿身体发育正常。让患儿适

当在阳光区域下玩耍,使其呼吸新鲜空气。按照小儿的具体情况以医学标准为基准对其使用

药物进行治疗,减缓其病情发展。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康复治疗,主要措施有:(1)运动疗法:小儿脑瘫患儿通常存在

着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因此医生需对小儿开展翻身、卧位、站立、行走等练习,训练方式

为一对一。若患儿年龄过小,可在亲属的帮助下完成练习;(2)康复治疗:在患儿接受康

复治疗的进程中,医护人员需对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制定治疗方案,对小儿进行

日常生活及家庭治疗等,促进小儿的康复锻炼迅捷有效;(3)语言疗法:部分患儿或存在

语言障碍,医生可通过对小儿开展一些非言语性或言语性的练习来提升小儿的理解及言语表

达能力;(4)辅助疗法:对于一些姿势异常的小儿,不单需对其开展专业康复治疗,更需

使用一些电子技术或机械来进行辅助治疗;(5)心理治疗:多多鼓励患儿,帮助小儿克服

心理难题,提升小儿康复信心。

1.3观察指标

在6个月的治疗后,以婴幼儿智力发育量表为基准对小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评断,并将其

分为3类:显效:患儿的智力提升,原始反射、语言能力、协调能力、运动能力均有一定程

度的提升十分显著:有效:患儿的智力提升,原始反射、语言能力、协调能力、运动能力均

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无效:患儿的智力提升,原始反射、语言能力、协调能力、运动能力未

得显著变化。

1.4数据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在实验结束后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

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指标为计数资料,数据采用例数

(%)表示,组间结果数据对比方法使用χ²检验。

2结果

结果数据显示可知实验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37%,较对照组的65.85%存在显著优

势(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表1。

3讨论

发生脑瘫的原因多为生产时的并发症,最终导致智力异常、姿势异常及运动功能障碍等,是一种运动障碍病症。或将导致患儿肢体残疾,对小儿的身心发育影响十分恶劣。小儿脑瘫

患儿的治疗重点在于其运动能力的恢复,需要正确引导小儿运用控制器官[1],提升其自理能力。脑瘫小儿具有很高的可塑性,患儿大脑病变损伤是静止不变的,但小儿神经细胞的突触

重量、长度及体积增长却不会停止[2]。所以,康复质量能够最大限度帮助小儿遏制软组织变

异及全身病变[3]。通过对小儿运动器官进行训练,帮助小儿学习能力,消解小儿的运动障碍[4-5]。在此次试验中,接受了康复治疗的实验组在治疗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方面较对照组均存

在显著优势(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对小儿脑瘫患儿使用康复治疗能够起到十分卓越的治疗效果,小儿通过治疗师的

帮助和引导能够极大程度地恢复运动神经的控制能力,值得于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汤明丽,吕复莉,唐久来等.小儿神经康复中心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现状及进展[J].安徽医学,2012,33(9):1255-1257.

[2]邓柳玉,熊小翠.针灸在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6):28-30.

[3]韩红敏,崔艳丽.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与家庭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02(10):148-148.

[4]门爽.探讨针刺联合引导式教育加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5):202-203.

[5]陈麒翔,杨红杰,井小会等.针刺联合引导式教育加康复治疗小儿脑瘫20例[J].中医研究,2015,28(10):57-58.

脑瘫康复评定方法 脑瘫的康复怎样评定

评定中重要的环节是对脑瘫患儿的观察,观察应该从家长带着脑瘫患儿进入诊室即已经开始,观察同时要对家长进行询问。 一、观察与询问 观察与询问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脑瘫患儿的表现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对医师和治疗师的态度是恐惧的还是友好的。 2.评定前首先让脑瘫患儿坐于家长的膝上,观察家长抱扶患儿的方式、对脑瘫患儿的支持的部位和范围的大小。然后,让家长为患儿脱衣服,观察脱衣服的方式及脑瘫患儿在脱衣服的过程中患儿自己可以做哪些动作。再让脑瘫患儿离开家长的膝坐于检查床上,观察患儿离开家长时的态度及坐于床上时所做的动作。 3.观察脑瘫患儿的自发活动,尤其是对婴儿,要在仰卧位和俯卧位上观察其上下肢有无自发活动和活动的质与量。如患儿可以移动,要观察其移动的方式、活动的耐久力、是独立移动还是需要在他人的辅助下移动,辅助程度的大小。 4.给脑瘫患儿玩具让其玩耍,观察患儿是如何应用自己的手去玩耍的,例如是否可以主动去抓握、抓握的方式(包括对不同大小的玩具的抓握方式)、玩玩具的方式、两只手有无协调动作、是否可将玩具在两只手间进行互换等。 5.设定不同的场景,使患儿进行各种活动,诱导其体位的变换和操作各种物品,从中观察脑瘫患儿的姿势与运动的情况。 6.诱发患儿的语言,注意观察其语言的表达、理解能力及发音情况。根据脑瘫患儿对周围环境和人的反应和语言的表达等方面表现,初步了解其智能、认知等方面的发育情况。 7.询问家长患儿在家庭中一天的生活是如何度过的,如睡眠时所采取的姿势、移动的方式、游戏的方式和玩具的种类、摄食的方式及食物的种类、日常生活动作的完成情况等,从中分析出脑瘫患儿常用的运动模式和姿势模式。 8.询问患儿出生前、出生时、新生儿期的高危因素,判断可能的致病原因。 9.询问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史,如竖颈、翻身、爬的月龄,手的抓握动作的发育情况等,判断其发育的阶段和发育的时间过程。 10.询问患儿的家庭情况,如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与脑瘫患儿平时的关系、对患儿疾病的认识、对脑瘫患儿的养育态度等。 11.询问有无如癫痫等并发症、家庭中有无遗传病史、父母是否为近亲结婚等。 12.在观察与询问的同时,可以对患儿进行简单的操作,如变换脑瘫患儿的体位、减少对患儿的扶持等,并观察脑瘫患儿对操作的反应。

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评价

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对小儿脑瘫治疗中康复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11月于我院治疗小儿脑瘫的患儿82例,将其随机均等分 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患儿开展常规护理治疗,实验组患儿则在此基础上 加用康复治疗进行治疗,对小儿脑瘫病患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锻炼。治疗结束后,对两组小儿的自理能力恢复情况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41例 患儿中13例显效,22例有效,6例无效;对照组41例患儿中14例显效,13例 有效,14例无效,实验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5),数据具有 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值 得于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康复治疗:临床效果: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患儿的发展特点与正常儿童有所区别,在小儿出生后或出生前,其大脑曾受到 过非进行性损伤,致使小儿的运动神经出现异常、智力下降、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脑瘫患儿 的病变部位多位于大脑,这将对患儿的视觉、听觉及日常行为造成影响,患儿无法正常学习 生活的自理,这将对患儿亲属造成极大负担。脑瘫的发生原因有:多胎、产妇高龄、窒息、 出生体重低、早产,由于患儿妊娠早期出现移行障碍与神经元增值,患儿的脑组织将有较大 几率出现变异。此次实验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脑瘫病患82例,对其进行分组治疗,并对治疗效果等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11月于我院小儿脑瘫的患儿82例,将其随机均等分为实验 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1例患儿中,男性患儿22例,女性患儿19例;年龄范围为(0.5-5)岁,平均年龄为(3.89±1.21)岁。对照组41例患儿中,男性患儿21例,女性患儿20例; 年龄范围为(0.7-5)岁,平均年龄为(4.02±1.19)岁。两组患儿经由诊断确定患有小儿脑瘫,且于年龄、性别等一般数据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患儿开展常规治疗,保证患儿的营养充足,确保小儿身体发育正常。让患儿适 当在阳光区域下玩耍,使其呼吸新鲜空气。按照小儿的具体情况以医学标准为基准对其使用 药物进行治疗,减缓其病情发展。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康复治疗,主要措施有:(1)运动疗法:小儿脑瘫患儿通常存在 着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因此医生需对小儿开展翻身、卧位、站立、行走等练习,训练方式 为一对一。若患儿年龄过小,可在亲属的帮助下完成练习;(2)康复治疗:在患儿接受康 复治疗的进程中,医护人员需对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制定治疗方案,对小儿进行 日常生活及家庭治疗等,促进小儿的康复锻炼迅捷有效;(3)语言疗法:部分患儿或存在 语言障碍,医生可通过对小儿开展一些非言语性或言语性的练习来提升小儿的理解及言语表 达能力;(4)辅助疗法:对于一些姿势异常的小儿,不单需对其开展专业康复治疗,更需 使用一些电子技术或机械来进行辅助治疗;(5)心理治疗:多多鼓励患儿,帮助小儿克服 心理难题,提升小儿康复信心。 1.3观察指标 在6个月的治疗后,以婴幼儿智力发育量表为基准对小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评断,并将其 分为3类:显效:患儿的智力提升,原始反射、语言能力、协调能力、运动能力均有一定程 度的提升十分显著:有效:患儿的智力提升,原始反射、语言能力、协调能力、运动能力均 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无效:患儿的智力提升,原始反射、语言能力、协调能力、运动能力未 得显著变化。 1.4数据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在实验结束后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 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指标为计数资料,数据采用例数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小儿脑瘫康复训练前、后的重要工作----康复评定知识 一、为什么要对小儿脑瘫进行康复评定 脑性瘫痪因其类型受损部位不同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处于不同年龄阶段而表现各异。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评估是了解患者目前存在问题的主要手段为康复治疗计划的制定打下了科学基础。也为治疗目标的拟订与修正提供了依据。因此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以前必须对各项功能进行评估。 在诊断方面根据出生前出生过程中或出生后有CP等危险因素的如缺氧早产窒息等存在出现了不正常的运动模式及姿势及时常伴有言语感知智力等障碍排除其它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一时性运动发育滞后即可作初步诊断。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可探索病因并对判断预后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二、评定前要了解脑瘫的分型吗是的。从分型 中可以明了其病变部位大体在哪里。 一痉挛型早常见全身肌张力明显增高原始反对持续存在全身“僵硬”主要病变在锥体束。 二手足徐动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变化不定有不随意运动病理反射一般为阴性病变在基底核。 三共济失调型少见主要表现为平衡协调性差意向震撼主要病变在小脑。四弛缓型以肌张力低下为主。 五混合型以上任何二型或二型以上的症状混合出现。 如果按肢体障碍情况可分为单瘫双瘫截瘫三肢瘫四肢瘫。临床上以四肢瘫和双瘫为多见。但这种“瘫”并不是不能动而是动得不好是有障碍的“瘫痪”。 三、怎样对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共进行六个方面的评定如体格发育障碍评定、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特殊感觉障碍的评定、 言语障碍、智力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由相关专业人员进 行。一).体格发育障碍的评定 通过对患儿体格发育的评定可以看出患儿比同年龄小儿发育差别的程度和发育滞后的时间明确是否有畸形挛缩等情况。 小儿体重估计出生前半年体重KG =出 生体重+月龄*0.7 出生后半年体重KG =出生体重+6*0.7+(月龄-6)*0.5 2 岁以上体重 KG =年龄*2+8 其个体差异不应超过平均数+/- 10%。二)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 1 运动发育障碍的评定

脑瘫的康复评估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评估 近年来国内对脑性瘫痪(脑瘫)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对治疗效果评价尚有争议,由于难以量化而造成评价困难。小儿运动功能评价方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目前公认的评价标准尚缺乏,脑瘫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要促进随意运动的发展,如何判断患儿能独立完成其运动显得十分重要,从目前遍及欧亚美各国康复专业机构使用的评价标准或量表来看,对小儿脑瘫的康复评估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估:(1)肌张力 评价;(2)关节活动度的评价;(3)肌力的评价;(4)小儿重要反射的评价;(5)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完成的评价;(6)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价;(7)全面综合评价。 1、肌张力的评价:生理学上肌肉的张力是指被动拉长或牵拉肌肉时所遇到的阻力;临床上肌张力是指被动活动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觉到的阻力,这种阻力的产生可以来自于组织的物理特性,肌肉或结缔组织内部的弹性,反射性肌肉收缩,在患有脑瘫的儿童大部分有肌张力障碍或肌张力增高或降低,在向躯体四肢随意运动中就会发现主动肌与拮抗肌的不协调收缩,临床上表现为姿势异常。或异常运动模式或异常姿势反射,因此肌张力的评价对小儿脑瘫的康复效果的评估比较重要。(1)临床肌张力分级是一种定量评价方法,检查时根据被动活动肢体时所感觉到的肢体反应或阻力将其分为0-4级。(2)痉挛分级传统方法主要是根据痉挛程度(Spasticity)分为轻度(S)中度(SS)重度(SSS)3个等级,目前较少应用。现大多数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临床肌张力评价,共分为0-4级。 2、关节活动度的评价: 由于脑瘫患儿肌肉痉挛或肌腱挛缩或被动非正常姿势及异常运动模式的长期存在,会导致四肢关节活动度障碍,关节活动度障碍又会影响脑瘫儿的自主运动,因此脑瘫康复评价中关节活动度的评价也十分重要。关节活动度(ROM)评价可发现障碍关节活动的因素,判定障碍的程度,提示治疗方法,作为治疗训练的评价手段。其方法有用角度计在关节活动的前后测量其活动度,通过测量了解患者自己能够移动的关节活动度(主动),用外力能够移动的关节活动度(被动),日本学者曾介绍0-15岁不同年龄的关节活动范围正常值。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外旋、内旋的正常角度参考值。国内有作者报道对168例小儿脑瘫康复评估指标是治疗前后足背屈角,股角及运动商数(MQ)。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1〉,该文以提示关节的活动度测量可作为脑瘫康复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有利用电了角度计测量关节活动度,电子角度计本来是一个轴转动测量旋转角度的仪器,在它的活动臂上设定一个可以滑动机构就可以测定关节活动的角度,这种方法可以与角度计的输出关节的活动角度相对应。如果把两个关节的相对应位置关系用6个独立的量表表示,就可以计算出关节活动的三维运动。 3、肌力的评价: 肌力是肌肉在收缩或紧张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以肌肉最大兴奋时所能负荷的重量来表示,由于脑瘫患儿长期的四肢,躯干自主运动障碍,大多患儿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肌力降低,脑瘫儿能否恢复其自主运动与其四肢,躯干肌力恢复正常是分不开的,所以脑瘫康复评估中肌力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疗效分析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72例脑瘫儿童,按照家长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37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引导式教育,治疗时间为六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对两组患儿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认知能力、运动能力、自理能力、言语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五个维度评分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儿童五个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五个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对于脑瘫儿童语言、认知、社会自理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均较传统康复方法作用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标签:引导式教育;脑瘫;康复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又被简称为小儿脑瘫,指的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以及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1]。脑瘫将对患儿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患儿常常表现出智力低下、行为障碍、运动受阻以及肌无力等,不仅给患儿自身带来了一定的痛苦,病情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负担。目前,引导式教育(conductive education)主要应用于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机体功能障碍的治疗以及康复过程当中,且效果较为理想,本研究探讨分析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当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選择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72例脑瘫儿童,72例患儿均符合“脑性瘫痪定义与分类国际研讨会”执行委员会所拟定的脑瘫标准。按照患儿家属意愿将72例患儿分为观察组37例、对照组3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经比较,两组患儿在性别、月龄以及脑瘫类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该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疗法,包括作业疗法、运动疗法、语言疗法、理疗,每个项目每日1次,每日45min,且每周进行一次水疗以及家庭康复训练,康复治疗时间为6个月。 观察组:该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每日增加2次引导式教育(每次课程时间为45min),课堂内容包括认知、坐立、运动、音乐、手部、语言等;并教导家长引导式教育相关内容,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日常训练内容包括起床、穿衣、吃饭、如厕、步行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分析小儿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 巨大的痛苦和生活负担。传统上,中医和西医被认为是两种完全不同 的医学体系,但是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逐渐受到了广泛 的关注和应用。本文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进行分析, 并探讨其优势和前景。 一、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 中医治疗小儿脑瘫注重调整患儿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 促进神经系统的恢复和功能重建。中医药在治疗小儿脑瘫方面有着悠 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采用中药内服和外治的综合治疗方法,常用的中药有千金子、白芷、蒲公英等。中医针灸疗法也被广泛 应用于小儿脑瘫的治疗中,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改善病灶周围 神经组织的供血和营养,促进患儿神经功能的恢复。 二、西医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 西医治疗小儿脑瘫注重矫正异常姿势和肌肉功能障碍,通过物理疗法、康复训练和手术等手段改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物理疗法主要 包括按摩、理疗、热疗等,通过改善肌肉张力和关节活动度来提高患 儿的运动功能。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运动疗法、作业训练、语音训练等,通过系统性的训练来促进患儿的发育和功能恢复。在一些严重病例中,西医手术干预可以改善患儿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如肌肉拉长手术和脊 柱矫正手术等。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理念是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达到更好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可以 充分发挥中医的调理作用,改善气血循环,并结合西医的物理疗法和 康复训练,促进患儿神经功能的恢复。此外,中医和西医的结合还可 以减少患儿对药物的依赖,降低西医手术的风险。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研究表明,相较于单一的中医或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一项临床研究显示,在中 西医结合治疗下,小儿脑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能力 明显提高。另外一项研究也表明,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小儿脑瘫患 儿的智力发育和语言能力也得到改善。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优势在于综合利用中西医的治疗手段, 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治疗和手术风险。该治疗模式注重个体化治疗,根 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和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此外,中西医 结合治疗注重患儿家庭的配合和参与,通过家庭康复训练和指导,促 进患儿的综合康复。 尽管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 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总结起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通过 综合利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改善患儿的症状和生活

脑瘫儿童上肢功能障碍的评价与治疗

脑瘫儿童上肢功能障碍的评价与治疗 在最新的脑性瘫痪定义中[1]脑性瘫痪被描述为一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这种导致活动受限的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和/或抽搐障碍。除了共有的下肢功能障碍以外,脑瘫患儿中有很大一部分存在着上肢功能障碍,上肢功能受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他功能的发育,如感觉(特别是触觉)、精细运动能力、粗大运动能力、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等,所以加强对脑瘫儿童上肢功能障碍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近几年有关脑瘫儿童上肢功能障碍的评价与治疗的文献进行综述。 原因与表现形式: 脑瘫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而产生的综合症,中枢神经系统的受损有可能失去对下位神经元的抑制和传导功能。抑制功能的损失会导致痉挛、反射亢进、阵挛等现象,传导功能的受损会表现为肌肉无力、运动的选择性控制能力下降、感觉障碍等,在这些因素的长期影响下脑瘫患者的上肢逐步表现出挛缩和变形,从而严重影响上肢功能[2]。历来康复都非常重视对抑制功能的损失的治疗,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传导功能的受损同样会严重影响上肢功能[3]。 尽管脑瘫是由于脑部的损伤引起的,而且脑部的损伤的非进行的,但是由此而导致的肌肉、骨骼和关节等问题却是进行性地发展着,例如由于胸大肌和肩胛下肌的痉挛和挛缩,会引起肩部内收、内旋,肱二头肌短头和胸小肌的挛缩也是产生这种变形的因素,在有些患者中会导致肱骨头向前方的脱位或半脱位。这种改变过程在上肢的其他部位也普遍地存在,主要有肘部屈曲、前臂旋前、腕部下垂、手指屈曲或过度伸展、拇指内收等[4]。 功能评价: 脑瘫患儿上肢的痉挛与挛缩给使上肢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伸手、抓握和释放等基本功能受损,这些基本功能的受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对上肢功能受损 1

65例脑瘫患儿家庭康复护理效果评价

65例脑瘫患儿家庭康复护理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评价脑瘫患儿家庭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将65例患儿按出院时单、双日随机分为两组,单日出院的33例患儿进行家庭康复护理训练为家庭康复护 理组,双日出院的32例患儿仅采用常规出院指导为常规康复护理组。两组均进 行常规的院内治疗,采用Gesell发育量表对患儿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综合疗效评 定和Milani的正常儿童发育表中的运动发育指数MQ评分评价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情况。结果家庭康复护理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康复护理组,P<0.05。治 疗第2 疗程后运动发育指数MQ评分家庭康复护理组显著大于常规康复护理组, P<0.01。结论针对性的家庭护理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治 愈率及有效率,减少患儿的病残率,促进脑瘫患儿的康复。 关键词:脑瘫;家庭康复;预后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表现为中 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多伴为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等[1]。是引起儿童肢体残疾的 重要因素,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育。若得不到及时的康复治疗与训练,会造成终身残疾,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负担。我国小儿脑瘫患病率为0.18-0.6%[2],初步估计我国有200-400 万儿童患有此病[2]。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如何减少患儿的病残率,达 到康复的目的,是目前家庭护理值得探讨的课题。2015年5月-2016年9月我院康复中心收 治的65例脑瘫患儿中33例实施家庭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 65例患儿全部符合小儿脑性瘫痪(cerabral palsy,CP)简称脑瘫[3]早期诊断4要素标准。男45例,女20例,月龄3~36(13.0±5.0)个月,痉挛型32例,手足徐动型7例,肌张力低 下型18例,震颤型1例,混合型7例。 2方法 2.1分组方法 按出院时单、双日将65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单日出院的33例患儿进行家庭康复护理 训练为家庭康复护理组,双日出院的32例患儿仅做常规出院指导为常规康复护理组。两组 性别、年龄、临床类型、运动发育指数MQ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 比性。 2.2护理方法 两组住院期间治疗均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措施:针灸、按摩、运动疗法,30天为1小疗程,出院休息20天再住院进行第2小疗程,以此类推3个小疗程为1个大疗程。 2.2.1 常规护理组家庭康复护理 在出院休息的20天内,按照出院时康复护理指导实施一般的常规护理,如基础护理及生 活护理。 2.2.2 家庭康复护理组家庭康复护理 在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出院时增加家庭康复护理训练,指 导患儿家长掌握运动疗法的方法和技能,根据患儿不同的异常姿态和运动障碍选择不同的运 动疗法[4]。出院休息20天内由康复治疗医师进行家庭访视1次/周,了解患儿功能恢复情况,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2.3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1小疗程出院时与治疗2个大疗程后根据Gesell发育量表对脑瘫患儿康复进行疗效 评定[5]。有效:大运动、精细动作基本正常,智力、语言正常;运动功能较前有所改善,智 力有所提高,语言较前有所进步。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Milani的正常儿童发育表中的运动发育指数MQ评分法[6]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的评定因测试患儿年龄偏小,意义不大。 2.4 统计学方法 疗效比较采用SPSS 10.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体会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体会 儿童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患儿在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一个月内,脑组织在其生长 发育完成之前受到某种损伤或病变而致大脑发育障碍,以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常见原因是母亲在怀孕期间有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妊娠期疾 病等,或新生儿早产、窒息、黄疽、传染性疾病、脑缺氧、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都有 可能导致脑瘫的发生。由于患儿病变在脑,肌肉本身没有瘫痪,故运动和姿势的异常随着患儿 的生长发育不断地变化发展,表现形式多样,可有感觉、认知、沟通、感知功能障碍、智力低下、惊厥发作等表现。现将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体会报告如下。 1 方法 (1)康复指导的基本原则。①以安全为前提,不提倡危险动作。②具有针对性,以功能障碍点为目标,有针对的指导。③要求简单、实用、有针对性、易于掌握适合家庭操作。④指导时应尽量让患儿安静、愉悦的状态下进行指导。(2)康复指导的基本方法及流程。 ①针对首次接触康复治疗的患儿及家长。第1步进行适当的康复宣教如:如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常见方法、康复治疗对家长的要求等等;第2步对患儿进行康复评估找出患儿存在的问题,给予适当的解释让家长了解患儿的病情及特点;第3步针对患儿的病情特点指导在家庭生活中 的抱姿、睡觉的姿势、坐姿等方面的要求;最后根据患儿的病情特点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运 动处方,接着示范给家长,之后让家长亲自操作、并指导家长一些技巧直到其基本掌握。② 针对家庭康复后进行定期康复指导的患儿及家长。第1步了解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治疗的情况,让家长充分的反映治疗过程中的难点;第2步适当的评估,总结患儿这段时间家庭康复的进步 情况,给与家长持续家庭康复的信心;第3步对于康复过程中家长提出的难点及新发现的问题 给与适当解释,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第四步对于康复治理过程中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求家 长到康复门诊进行咨询;最后给出下一段时间的治疗重点及康复目标。在康复训练中,对大龄 患儿要尤其加强固定肌的训练,以期完成一个点的姿势控制。在具体的治疗中我们首先是秉承 运动疗法的先中心后远端的治疗理念,对脊柱的稳定肌给予锻炼,在锻炼中我们先头颈段后胸 腰段来练习。1被动牵引头部做前后左右的运动,角度20几反复20~40次。2取坐位从头顶 向胸腰段加压,然后放松,如此反复20-40次,手法要缓慢轻柔。3主动吸引头的运动,小幅度做 上下左右运动,10分钟。4胸腰段的训练加肩部与骨盆做对角牵拉,10分钟。5骑跨滚筒训练, 促使腰骸部完全直立,做小幅度前后左右锻炼,每次10分钟,此动作对脊柱的立直与控制效果显著。6利用巴斯球取坐位做缓慢的跳跃动作,刺激脊柱腰椎间的控制,每次10分钟。每天2 次,3个月1疗程。脊柱的控制稳定性完成后我们就锻炼四肢与躯干的运动,尤其是双下肢汉那 宽关节的控制。1直跪训练,首先给予支持,然后再慢慢撤掉支持,每次10~20分钟。2站位训练,直立位站立注意关键是要髓关节与膝关节一定要直立,不可离开中线,先辅助后自己完成,每 次10~20分钟。3单腿控制练习,一条腿抬高,踩在10公分高的台阶或其它物品上,一定要稳定,左右交替,10~20分钟。在训练中注意保持患儿姿势的静态控制,同时给予关节负重加压,以 刺激关节周围的稳定肌群,激发这类肌肉的功能。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使患儿的躯干基本保持 在立直状态,当立直功能有所提升后,再给予小范围的旋转与屈伸,使得躯干各个关节的稳定性 增加。治疗时间为20分钟,一天2次,3个月为1个疗程。经过1-2个疗程的治疗,患儿运动功 能得到提高,使得患儿躯干在直立状态下可以保持比较良好的姿势,身体能够保持在支撑状态, 减轻了在不良姿态下骨骼和肌肉能量的消耗,从而也保障了下一步运动的正常进行。 2 结果 家长在康复中心的指导下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使患儿避免了严重的后遗症,且日常生 活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3 讨论 对脑瘫的早期诊断应慎重,1~6个月婴儿诊断困难,如果患儿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一般不做早期诊断。许多有权威的医疗机构在没有确诊前一般定为中枢协调障碍,对于出现

脑瘫儿童康复分析

脑瘫儿童康复分析 【摘要】脑性瘫痪是指以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的非 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久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目前我国脑瘫 的发病率高达1.8%~4.0%,并且近年来呈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随着康复理念的 增强,各大地区及医院更加重视脑瘫患儿的预防及治疗。本文分析了目前儿童康 复面临的问题,给出了解决策略,以期指导实践,帮助脑瘫儿童回归社会。 【关键词】: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研究概况 脑性瘫痪也放称为脑性麻痹。近几年,国脑瘫患儿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何 提高救治成功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儿科医务人员的重要课题。随 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小儿瘫裹的康复疗法也逐渐增多,大大提高了 脑瘫患儿的康复的可能性。脑瘫患儿的治疗可以使儿童的身体机能、日常生活和 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有效改善。 1.脑瘫的发病特点 脑瘫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约为1.5‰-4‰,平均约为2‰。我国脑瘫发病 率约为1.8‰-4‰。从调查结果看,各国的脑瘫发病率差别不大,男性略高于女性。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新生儿死亡率、死胎发生率明显下降,但是脑瘫的发 病率却无减少。医疗技术的提高使得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童的存活率提高,同时他 们患脑瘫的机率明显高于足月儿和正常体重儿。 2.脑瘫的病因 脑瘫的发病因素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脑瘫的病因可发生在新生儿 出生前,出生前母亲的身体状况,生活状态及本身的智力水平是影响胎儿发育的 重要因素。另外家族遗传因素对脑瘫也有重要的影响。另外脑瘫也可以发生在围 生期,早产、低体重儿及巨大儿患脑瘫的机率高于正常体重胎儿,胎盘功能不全,

缺血缺氧也被认为与脑瘫有关。此外,脑瘫也可发生在出生后,胎儿呼吸窘迫综 合征,颅内出血,脑外伤等因素也可导致脑瘫的发生。 3.脑瘫康复现状的主要问题 3.1 康复治疗与学校教育难以协调 目前我国脑瘫患儿接受正规教育的还是少数,大多数脑瘫患儿未找到合适的 学校入学。在脑瘫儿童入学之后,学校对脑瘫儿童的病史和康复效果以及其后期 的康复计划等完全不了解,无法有效的配合医院开展脑瘫儿童的康复教育。随着 这些问题的逐渐突出,学校等教育机构对其解决能力越来越不足,导致脑瘫儿童 在进入学校之后往往不能接受到合适的教育内容。 3.2脑瘫康复认识不足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相对于专业康复治疗团队来说,患儿家长缺乏康复训练 的基本知识,他们欠缺科学的治疗模式,在对康复训练上仍存在误区。这样将会 导致患儿的治疗效果大大降低。近年康复医学的发展和教育最佳期研究证实,对 脑瘫患儿进行早期干预,可以使大部分脑损伤的患儿恢复到基本正常水平。如果 错过了脑可塑性最强时期,则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 3.3 康复周期长,费用高 脑瘫康复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家长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一些偏 远地区及低收入地区的家长无法承担康复费用,因此会错失最佳康复时期。其次,脑瘫的治疗效果比较缓慢,训练周期长,家长容易失去积极的康复心态。 4、脑瘫康复策略 4.1改进学校机制 尽快设立脑瘫患儿适合的教育机构及制定相应的教育课程,然后根据脑瘫儿 童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评定标准。对于智力发育尚可的儿童,政府可出台政策,支持普通学校招收脑瘫儿童,使他们更好的开展学习。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 用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进行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时,将引导式教育应用于其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进行研究,录入小儿脑瘫儿童64名作为对照,单组内设置23名患者,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儿童在接受治疗期间配合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儿童在接受治疗时选择引导式教育进行护理配合,护理完成后对所有儿童的社会适应力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记录,分析护理效果。结果:在护理完成后,儿童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力有明显差异,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各项数据明显更优,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进行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时,将引导式教育应用于其中,有助于保障儿童的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可应用价值,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临床研究;治疗分析 脑性瘫痪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是自受孕开始直至婴儿期出现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者发育缺陷所导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儿童在发病时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的情况[1]。临床研究人员发现,脑瘫的出现与多方面有极为密切的关联,例如高胆红素血症和缺血缺氧性脑病等,而这部分病症一旦发生都有可能发展为脑瘫,对于儿童的康复和成长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2]。本次研究探讨分析在进行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时,将引导式教育应用于其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进行研究,录入小儿脑瘫儿童64名作为对照,单组内设置23名患者,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并且按照实验习惯分

别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于2.4-9.1岁之间,平均年龄(6.8±1.4)岁,实验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于 2.5-9.5岁之间,平均年龄( 6.9±1.8)岁。本次研究中患者一般资料录入Excel表格,患儿资料可进行本次对比性实验(P >0.05)。 1.2方法 对照组内儿童在接受护理时,由医务人员给予儿童和儿童家属相应的常规护理,做好儿童家属的健康宣教并做好儿童的临床指标观察。实验组儿童在接受护理时,由医务人员给予儿童相应的基本训练,每周通过课程的方式给予其相应的治疗。每周课程在进行设置时,主要内容包括穿衣、起床和洗漱等在进行课堂教育时,需要对所有儿童进行关于手部和坐立等相关内容的教育,并将儿童分为不同的小组,根据儿童的个体状况作出相应的治疗方案调整。 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还需要以儿童的家长为主要的教育对象,要求儿童家长对教育工作有更为完整的配合,尤其需要告知儿童家属关于治疗工作的相关内容,最大限度的避免儿童家属对于治疗工作不理解出现的各种护患纠纷,保障儿童的治疗总有效率。 1.3 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自主设计的社会适应能力评分表和儿童的生活质量评分表,对儿童的各项指标进行观察与记录,确认儿童的个体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软件选择spss21.00for windows,确认两组患者T、X2检验值,判断检验值与P值之间的关联性,借此对本次研究结果中指标进行评估,确认两组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法在小儿脑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法在小儿脑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分析 小儿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姿势和步态障碍,智力障碍及 其他神经功能障碍,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目前,中西医结 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法逐渐成为小儿脑瘫治疗的重要手段,其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治 疗效果,本文将对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法在小儿脑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一、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法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法是指将中医传统康复理论和西医治疗方法相结合, 通过综合性的康复护理手段对小儿脑瘫进行干预治疗,以达到康复的目的。其主要特点包括: 1. 个性化治疗: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年龄、病史等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使治疗更加精准、有效。 2. 综合干预:综合运用中医康复理论、中医药、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结合西医 康复手段,如功能锻炼、物理治疗、语言康复等,对小儿脑瘫进行综合性的干预治疗。 3. 培养自理能力: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干预,帮助患儿提高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改 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 预防复发:通过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护理干预,预防小儿脑瘫的复发,并避免并发 症的发生。 三、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法的临床应用实例 小儿脑瘫患儿小明,7岁,患脑瘫多年,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姿势异常、步态不稳。在接受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法治疗后,患儿的肌张力得到明显改善,姿势 和步态也有所恢复,以往需要家长全程搀扶才能行走的患儿,现在能够独立行走并进行简 单的功能性训练,生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四、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法在小儿脑瘫治疗中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 1. 局限性: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法需要专业的医护团队,治疗过程复杂,且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较高,部分医疗机构具备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条件的还比 较少。

感觉统合在小儿脑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报告

感觉统合在小儿脑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研究 靳林音

Summary:目的:讨论感觉统合在小儿脑瘫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1年8月接诊收治的80例小儿脑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参照组患者进行的治疗方式为传统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的治疗方式则为在参照组患者开展的方法之上增加感觉统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智商以及发育商改善情况。结果:给予小儿脑瘫患者实施感觉统合治疗后患者治疗效果有着明显提升,同时患者智商以及发育商显著优于参照组患者,治疗效果优异,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为小儿脑瘫患者提供感觉统合治疗,可改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以及平衡能力,对促进患者智商以及发育商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Key:感觉统合;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临床疗效 R4 A 2107-2306(2021)12--01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侯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是一种治疗困难且致残率极高的病症,严重影响了患者健康成长,为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与心理负担,因此为其提供安全有效的康复治疗对于患者以及家庭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本文讨论感觉统合在小儿脑瘫患者的临床应用,验证其有效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间在我院儿科接受诊治的80例小儿脑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参照组中男性患者为26例、女性患者为14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数值(5.11±0.29)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为23例、女性患者为17例,年龄1~9岁,平均年龄数值(5.15±0.21)岁,两组患者的资料信息不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 1.2方法 给予参照组患者进行传统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物理电刺激是疗法、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例如自主食用食物、完成穿衣脱衣训练、完成如厕训练等。同时配合按摩刺激治疗,针灸治疗,为患者每日进行一次中医治疗,每次时间控制在1小时。并定期对患者病情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患儿训练计划,连续为患者实施半年的训练。 观察组患者则在上述训练治疗的基础上为其增加感觉统合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首先对患者的平衡能力以及肢体配合能力进行锻炼,可分为动作锻炼以及静止锻炼。静止锻炼包含提升对机体个位置认知能力的提升而动作训练包括按照相应指令进行移动,两种锻炼配合执行促进患者自主完成简单肢体动作。②触觉锻炼,该锻炼可利用各种不同的道具进行游戏,以提升患者的感知能力以及社交能力,同时可多给予患者抚触摩擦机体,刺激患者触觉感知系统,使患者对外界感知更加敏感。③听觉锻炼,该锻炼以为患者播放音频以及触发物体发声,对患者听觉形成刺激,使患者逐渐对声音产生区分与辨识,增加患者听觉敏感性。④立体空间锻炼,该锻炼方式以患者视觉为主,为患者展示事物调到患者眼球运动,通过声音、感知以及四肢互相协同搭配,使患者完

脑瘫项目定点康复机构服务质量自评报告(共6页)

脑瘫项目定点康复机构服务质量自评报告 四川省 ——**县中医医院 四川省脑瘫项目康复定点机构评估组: 根据四川省残联《关于开展脑瘫项目康复定点机构服务质量评估的通知》文件,我院对照文件要求,认真开展了脑瘫康复训练项目服务质量自评,现将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机构建设(自评得分:28分) 资质 **县中医医院是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一体,是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医院、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指导医院、**市肛肠医院指导医院,**卫校定点实习医院。 医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10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29人。医院一期占地面积5.25亩,业务用房6000多平米,二期规划用地30多亩,目前开放床位120张。开设特色科室:康复科、老年病科、骨伤科、肛肠科、内科、外科等。其中承担小儿脑瘫康复的康复科是四川省中医重点专科,现在承担一项省级科研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临床观察”。 经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登记,具备开展儿童康复工作的

执业资质。 规模与场地 1.我院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场所使用面积500㎡,设有运动治疗室,面积:34.56㎡;作业治疗室,面积:17.28㎡;言语治疗室,面积:17.28㎡;感觉统合治疗室,面积:34.56㎡;传统治疗室,面积:17.28㎡;康复评定室,面积:17.28㎡;评估室,面积:17.28㎡;培训室,面积:17.28㎡;咨询室,面积:17.28㎡。 2.我院脑瘫儿童康复环境干净优美、布局合理、光线明亮、整洁卫生;建有电梯,过道等无障碍设施;配备了消防设施等安全设备。 (三)设备配置 1.运动治疗室:配备了儿童PT垫、20xx款助行器、Bobath 球、系列砂袋、系列哑铃、肋木、摇滚跷跷板、体操球予抛接球、楔形垫等。 2.作业治疗室:配置了可调式沙磨及附件、可调式木钉板、分指板、上螺丝、手功能组合训练箱、几何插板、木钉板、模拟作业工具、手指阶梯、套圈板、铁棍插板、音叉、可调式OT桌、多功能康复矫正椅等。 3.言语治疗室:配置了言语训练卡片、压舌板、吸舌器、数码调制宽频CD训练音乐光碟、言语训练实物、言语训练图片、言语训练记录本、非语言交流用字画板 等。

小儿脑瘫康复运动疗法作用探讨

小儿脑瘫康复运动疗法作用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运动在治疗小儿脑瘫临床作用效果;方法:80例小儿脑瘫 随机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推拿常规治疗, 治疗组采取推拿兼运动疗法,主要包括用Bobath 疗法和Vojta 疗法。运动疗法患儿一天接受一次,Bobath 疗法和Vojta 疗法分别每次30分钟;一共进行3个疗程,经历6个月。最后比较 两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80例患儿经过 6个月治疗后, C—WISC;GMFM和Bar—thel指数评分都有提高,两组患者临床症状都有了好转,这说明推拿常规治疗和 推拿综合运动疗法都是可以在临床上使用的。与对比组比较,治疗组在C—wISC 及Barthel指数评分上更加突出。结论:结果表明:运动治疗融入推拿常规治疗中,能使患儿运动缺陷逐步向正常方向发展,人生最基本的行为如走、做、爬、 翻站等功能得到实现,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运动疗法;小儿脑瘫;临床效果 小儿脑瘫(CP),是小儿常见的运动缺陷疾病;是婴儿期以前(包括婴儿期)的 脑发育缺陷及损伤综合征,临床病症为语言、姿势异常,运动功能不协调。近年来,小儿脑瘫在我国发病率越来越高,应给予重视。以前的脑瘫患儿康复疗效并 不明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脑瘫问题。如今国内外发明了多种运动康复疗法,虽 然不能完全治愈,但可以充分发挥患儿运动行为功能。本次选择80例脑瘫儿童 患者,电脑随机产生各40例,分别命名为治疗组和对比组。对照组采取推拿疗法;治疗组还同时采用运动疗法治疗,通过观察探讨两组临床效果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满足小儿脑瘫临床诊断标准。其中年龄小于1岁的有20例,1~3岁35例,大于3岁小于6岁的15例,大于6岁的10例,平均年龄(2.0±1.5)岁。男性患儿45例,女性患儿35例;痉挛型40例,肌张力低下型 28倒,混合型12例。80例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2组数据比较差异 并没有无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推拿常规治疗,配合穴位采用拿法、抹法、弹筋法、推法等多种 推拿。施行力度轻重适当,避免造成意外副伤。在饭前1个小时或饭后半个小时 进行治疗,治疗时间在30分钟左右,每天1次。治疗组患者首先使用推拿治疗,过后立即进行运动抬疗,2月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 运动疗法主要采用Bobath 疗法和Vojta 疗法。B0bath疗法:(1) 反射抑制手法,包括伸展姿势和屈曲姿势反射性抑制。(2)促通性手法。包括平衡反应;体轴回旋;手、口、眼协调;立直;对称性坐位等多种模式。(3) 叩击性手法。包括扫刷性、交互性、压迫性、抑制性五种叩击手技。Vojta 疗法:执行俯爬式和翻身式两种反射性手法激发患者的运动、移动潜能。两种疗法患儿一日接受各一次,每次30 分钟。 1.3评定指标 采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1]、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2]及ADL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3]的评分测定2组治疗前后的疗效。 1.4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4.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 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0例患儿经过 6个月治疗后, C—WISC;GMFM和Bar—thel指数评分都有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