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康复

一、概述

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展性脑损伤。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病症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1.5‰~5‰,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

脑瘫的特点: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非进展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展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开展为特点。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性瘫痪〔脑瘫〕的具体表现: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展,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缓慢、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响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脑性瘫痪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

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

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③需除外进展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高度提示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和核黄疸等;

②有智力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定和易惊慌。运动发育缓慢,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典

型表现;

③锥体外系统病症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③脑炎后遗症。

诊断要点

1、出生后数月至一年内出现的双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2、病情平稳,非进展性开展;

3、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组综合症,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肌张力异常、动

作及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运动发育缓慢;可为双瘫、四肢瘫、三瘫和偏瘫;还可伴有其他障碍如癫痫、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智力低下、知觉异常、情绪异常、行为异常和生长发育缓慢。

检查:

1、CT或MRI可发现脑组织病变;

2、IQ检测。

小儿脑瘫的主要障碍是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型:

1)痉挛型:病变在锥体束系统,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被动运动阻力增高,有折刀样痉挛,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2)手足徐动型:病变主要在脑的基底核部位,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变化不定,在肌张力过低或过高之间波动,运动意愿和运动结果不一致,有不随意运动,病理反射一般为阴性,常伴有构音障碍。

3)共济失调型:病变主要在小脑,平衡功能差,随意运动的协调性差,伴有意向性震颤和眼球震颤,在运动中表现为低张力性。

4)混合型:兼见上述几种类型。

5)其它型别:缓和型以肌张力低下为主;强刚型表现运动阻力增高,铅管样强直;震颤型以肌肉出现静止震颤为主。

康复的目的:减轻致残后果、改善功能、承受教育、生活自立。原那么:早期综合、三项结合、中西兼顾、家长配合。

二、康复评定

主要包括精神、运动发育评定、平衡能力评定、ADL评定及智力评定等。

三、康复方法

1.药物治疗:促进脑神经代谢的药物:脑活素、神经再生因子、丁-氨硌酸、B族维生素等;肌松弛剂:如氯苯氨丁酸(力奥来索)、氯唑沙宗等;多巴胺类药如美多巴、左旋多巴抗胆碱能药:安坦等;自由基去除剂:维生素C、维生素E等等;其它:抗癫痫药等。

2.手术治疗:矫形手术:如常做的肌腱切断、肌腱延长、肌腱松懈、肌腱移位等手术;神经手术:如神经的肌支局部切断术,选择性脊神经后跟切断术;骨性手术:如切骨术、关节融合术等。

目的:纠正负重力线,矫正畸形,平衡肌力,以减少肌肉痉挛和挛缩为根本原那么。

〔一〕运动障碍的康复方法

Bobath法:利用反射性抑制肢位,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促进正确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根本手技有抑制性手技、促进性手技、掌握关键点及各种叩击性手技。

V ojta法:通过对身体一定部位的压迫、刺激,诱发产生全身性反射性运动的一种方法1.上肢的训练方法

上肢的训练主要涉及到肩、肘、腕、指四类关节。在本章节中,我们把上肢各关节的运动分为:大关节运动〔如肩关节的内收、外展,肘关节的屈曲、伸展以及腕关节的屈、伸、旋转〕和精细运动〔手指各关节的活动〕两局部。并以康复操的形式把各关节的根本运动融入其中,既增加了训练的趣味性,又到达了康复的目的。

1.1上肢大关节运动

1.1.1旋转肩关节

〔1〕动作过程:

A、一臂平举,手指并拢,顺时针方向旋转八拍,逆时针方向再旋转八拍。

B、换臂,动作同上。

C、双臂平举、手掌并拢,顺时针方向旋转八拍,逆时针方向再旋转八拍。

D、双臂平举、手掌并拢,上下穿插各旋转八拍。

〔2〕动作要求:

A、双臂要伸直、肘关节不能屈。

B、手掌并拢伸直。

C、最大限度旋转肩关节。

1.1.2旋转前臂

〔1〕、动作过程:

A、双臂向前平举伸直,紧握拳,作前臂旋前、旋后运动两个八拍。

B、双臂向两侧平举伸直,紧握拳,作前臂旋前、旋后运动两个八拍。

〔2〕、动作要求:

A、双臂要伸直、肘关节不能屈。

B、两拍一个动作,当关节旋到尽头时应稍作停顿。

1.1.3旋转腕关节

〔1〕、动作过程:

双手平举,肘微曲,两手握空拳,作拧毛巾状,顺、逆时针交替各两个八拍。〔2〕、动作要求:

A、双肘要微曲、双手置于胸前。

B、动作时要最大限度的屈伸腕关节。

1.1.4后压肩

〔1〕、动作过程:

A、双臂后伸,前挺腰,抬头,有节奏的前后摆动两臂八拍。

B、双臂后伸,前挺腰,抬头,将两臂后伸至极限停顿八拍。

C、双臂后伸,双手相握,前挺腰,抬起头,有节奏的向后抬伸两臂八拍。

D、双臂后伸,双手相握,前挺腰,抬起头,将两臂后伸至极限停顿八拍。〔2〕、动作要求:

尽量后伸双臂、腰挺直、抬起头。

1.1.5上肢综合练习

〔1〕、动作过程:

A、左臂前平举→左臂侧平举→右臂肘曲平放于胸前,掌心向内,指向左侧→复原

至立正姿势〔八拍〕。

B、换臂重复以上动作〔八拍〕。

C、左臂前平举→左臂伸直上举,掌心向外→右臂肘曲平放于胸前,掌心向内,指

向左侧→复原至立正姿势〔八拍〕。

D、换臂重复以上动作〔八拍〕。

〔2〕、动作要求:

手臂要求尽量伸直,动作有力、到位。

1.1.6拍手操

〔1〕、动作过程:

A、两臂伸直,有节奏的前后摆动四拍,两臂前平举,在胸前拍手四拍。

B、两臂伸直,有节奏的前后摆动四拍,两臂尽量后伸,在身后拍手四拍。

C、两臂前平举,在胸前穿插摆动四拍,两臂前平举,在胸前拍手四拍。

D、两臂侧平举,掌心向上,上下扇动两臂四拍,两臂伸直举过头顶,在头顶上方

拍手四拍。

E、上、下、左、右、前、后拍手各四拍。

F、用最快的速度拍手,看谁拍得最快,八拍。

〔2〕、动作要求:

动作时节奏感要强。

1.1.7屈伸肘关节

〔1〕、动作过程:

A、双臂侧平举,两手握拳,肘曲肘伸交替两个八拍。

B、双臂前平举,两手握拳,肘曲肘伸交替两个八拍。

〔2〕、动作要求:

A、两臂要伸直,不能晃动,动作有力。

B、每个动作完成时要稍作停顿。

1.2手指精细运动

1.2.1握拳

〔1〕、动作过程:

A、两手置于胸前,掌心向外,握拳。

B、五指伸展,掌心向外。

C、手心向内,握拳。

D、五指伸展,掌心向内。

〔2〕、动作要求:

A、每个动作两拍,共四个八拍。

B、动作时手指要尽量屈曲或伸展。

1.2.2分指

〔1〕、动作过程:

A、两手置于胸前,立掌,手指并拢,掌心向外。

B、姿势同上,手指尽量分开。

C、两手置于胸前,立掌,手指并拢,掌心向内。

D、姿势同上,手指尽量分开。

〔2〕、动作要求:

A、每个动作两拍,共四个八拍。

B、动作时手指要尽量翻开伸直。

1.2.3碰指

〔1〕、动作过程:

两手置于胸前,掌心向外,

拇指依次与其它四指相碰。

〔2〕、动作要求:

A、每个动作两拍,共四个八拍。

B、两指相碰时,其它手指尽量伸直。

1.2.4弹指

〔1〕、动作过程:

两手置于胸前,掌心向外,拇指依次与其它四指相触,并将其弹开。

〔2〕、动作要求:

A、每个动作两拍,共四个八拍。

B、动作时手指要尽量翻开伸直。

C、弹指时要用力弹开。

1.2.5碰掌

〔1〕、动作过程:

A、两手置于胸前放松,掌心向上,两手掌边缘相碰。

B、掌心向下,两手掌边缘相碰。

C、手心相对,掌根相碰。

D、手背相对,手腕相碰。

〔2〕、动作要求:

A、每个动作两拍,共四个八拍。

B、每个动作完成时要稍作停顿。

2.下肢的训练方法

下肢的训练包括:髋关节的训练、膝关节的训练、踝关节的训练以及肌肉的训练和步行的训练等。

训练的目的主要是抑制下肢关节的挛缩、腿部肌肉的痉挛,促进关节的选择性伸展运动,促进足及足趾的主动背屈并防止下垂,增加下肢的运动控制能力。

髋关节的训练就是牵拉髋关节韧带及松解肌肉痉挛,增加髋关节的活动范围,防止髋关节的内收、内旋〔剪刀步状〕,防止髋关节挛缩。

膝关节的训练主要在于牵拉膝关节韧带,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及控制能力。

踝关节的训练主要是增加踝关节背伸及伸趾肌力,维持踝关节主动运动的背伸屈及足趾主动背伸屈运动的活动范围。

下肢肌肉训练可以抑制下肢肌肉的萎缩、增加肌肉的力量。

通过对下肢关节、韧带、肌肉的训练,可以增加下肢的运动控制能力,促进下肢正确的选择性运动,使站立平衡恢复,为正确行走打下良好的根底。

2.1直腿抬高

〔1〕动作过程:仰卧位,两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两腿伸直,一腿伸直抬起。

〔2〕动作要点:两腿要伸直,抬腿时要尽量向上抬高,膝关节保持伸展,有的患儿上抬腿有困难,治疗师可协助其腿的上抬运动。

2.2直腿后抬高

〔1〕动作过程:俯卧位,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两腿伸直,一腿用力向后抬起。

〔2〕动作要求:患腿要尽量上抬,如果患儿自己不能抬起的,治疗师要引导患儿做向后抬起的动作。

2.3直腿侧抬高

〔1〕动作过程:侧卧,两腿伸直,一腿侧举向上抬高,另一腿不离地。

〔2〕动作要求:腿要向上伸直,治疗师可帮患儿将腿抬到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

2.4正压腿

〔1〕动作过程:坐位,双腿向前伸直,脚尖勾起,双手向前伸直,身体向前倾压。〔2〕动作要求:两膝伸展,脚尖勾起,双手抓住脚尖,身体尽力向前倾压,治疗师可以在背后给予适当的推力。

2.5侧压腿

〔1〕动作过程:坐位,双腿向外伸展,脚尖勾起,双手向前侧方沿腿的方向伸直,摸到足尖后放开。

〔2〕动作要求:双膝伸直,脚尖勾起,抬头。治疗师可以在后面施加适当推力。

2.6开跨坐

〔1〕动作过程:坐位,两脚掌相对,屈膝,髋关节外旋,双手放于身前,上身向前倾压,双膝尽量贴近地面。

〔2〕动作要求:足尽量往内收,上身挺直,用力向前压,两膝尽量贴近地面。

2.7跪撑

〔1〕动作过程:单膝跪撑〔双手可协助〕,另一腿伸直〔脚趾屈〕向后上方摆动。

〔2〕动作要求:躯干与水平面平行,头向上抬,支撑腿成90°上抬腿伸直成水平。

2.8蹲马步

〔1〕双脚开立,与肩同宽,膝部缓慢往下屈,重心落于双腿中间,双手叉腰,腰挺直,抬头挺胸,眼平视前方。

〔2〕动作要求:双腿开得不要太大,重心要落于双腿之间,抬头挺胸。

2.9屈膝抬腿

〔1〕站立位,双手叉腰,先用一腿屈膝尽量上抬起,维持5秒钟,两腿交替进展。〔2〕动作要求:上身挺直,支撑腿膝关节伸展,另一腿上抬90°以上,开场时速度稍缓慢,熟练后稍加快速度。

2.10弓步正压腿

〔1〕动作过程:站立位,双手叉腰,上身挺直,两腿成弓步,

两脚尖向前方,前膝弯屈,另膝伸直。

〔2〕动作要求:前膝弯曲,脚尖向前,后膝伸直,脚尖向前,上身挺直,颜面向前方。

2.11腿后伸

〔1〕动作过程:站立位,双手扶杠,一腿后伸一腿直立,反复后伸。

〔2〕动作要求:后伸腿时,膝要保持伸直,身体保持正直,不能翻转。

2.12俯卧屈腿

〔1〕动作过程:俯卧位,膝关节屈曲。

〔2〕动作要求:屈曲过程中,小腿注意摆正,保持在矢状面上运动。

2.13坐位屈伸腿

〔1〕动作过程:取坐位,大腿从屈曲位到伸直位。

〔2〕动作要求:动作过程中,上肢尽量不扶物,不借助躯干摆动来带动大腿伸直。

2.14仰卧屈髋屈膝

〔1〕动作过程:取仰卧位,屈膝屈髋。

〔2〕动作要求:膝关节角度尽量保持90度,运动面与地面保持垂直。

2.15坐位屈踝

〔1〕动作过程:取坐位,双手抱膝,双足背屈。

〔2〕动作要求:尽量屈足,如力量缺乏可以先屈脚拇趾。

〔二〕平衡及协调能力的训练方法

平衡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管处在何种位置,当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协调是指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例如使用适当的肌力、速度、节奏、准确的方向和距离。平衡与协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日常训练中的平衡训练方法可分为:

〔1〕静态平衡训练是指使身体或身体某一部位保持稳定状态,它需要肌肉的等长收缩〔静力性运动〕,可与姿势训练相结合,常与挤压技术结合应用。

〔2〕动态平衡训练是指需要不断的调整姿势并维持新的平衡的训练,需要肌肉的等张收缩。

根据训练时的姿势及使用辅助器械的情况,将平衡训练的方法暂时分为三种类型:〔1〕跪位平衡训练方法

〔2〕立位平衡训练方法

〔3〕器械上平衡练习法

1.跪位平衡训练方法

患儿取跪立位,治疗师站在患儿身后,用膝帮助患儿伸髋,由于膝屈曲时伸髋是选择性运动,所以在这种体位伸髋对一些患儿相当困难,即患儿不能用全伸协同运动模式,迫使整个腿呈全屈模式。利用本法促通髋的完全伸展。在跪位或单腿跪位活动时,要求患儿的手臂不能叉握在一起,但可以自由抬起,以鼓励正常的平衡反响。患臂的位置也提示出所给帮助是否足够,以及患儿是否正在费力地运动。

1.1双腿跪

〔1〕动作过程:双膝跪地,双手自然平举,腰前挺,伸髋。

〔2〕动作要求:注意伸髋,重心落在中心,有的患儿伸髋有困难,治疗师可用膝帮助或用双手协助骨盆做侧向运动。

1.2单腿跪

〔1〕动作过程:在完成双腿跪动作的前提下,再抬起单腿,双手自然平举,协助平衡。

〔2〕动作要求:治疗师继续帮助患儿伸髋及平衡,如果患儿的平衡有所改善,可以让患儿逐渐向内踏或踏过中线,再返回踏向外侧。

2.立位平衡训练方法

跪位的平衡练习的目的就是要让患儿能站立,站立那么要有更高的平衡能力来维持。本练习通过站立位躯干姿势改变来刺激各肌肉的肌张力,从而更好地维持平衡。

2.1后倾

〔1〕动作过程:双脚间距与肩同宽,双手叉腰,伸髋。

〔2〕动作要求:要让患儿学会在姿势改变的情况下控制身体平衡。完成此动作的速度要缓慢,要让重心慢慢后移。

2.2前倾

〔1〕动作过程:患儿由站立位变为直腿曲髋,双手稍平举来维持平衡。

〔2〕动作要求:注意抬头,许多患儿在躯干前屈的时候,习惯低头,不利于控制平衡。

2.3侧倾

〔1〕动作过程:由站立位变为一条腿外展,身体侧倾并踩在木块上,双手平举协调平衡。〔2〕动作要点:腿在外展的过程要缓慢,让另一条腿充分负重。

2.4足跟立

〔1〕动作过程:双足尖抬起,髋稍屈,腿伸直,双手可插腰,也可平举。

〔2〕动作要点:要求患儿尽量站稳,站不稳的可稍移动,但足尖不能落地。

2.5足尖立

〔1〕动作过程:双足跟抬起,双腿伸直,双手平举。

〔2〕动作要求:腿绷直,用力抬起,尽量不移动,控制住。

2.6一字步

〔1〕运动过程:患儿的双脚站成一字,后脚尖贴着前脚跟,双手自然平举。

〔2〕动作要求:有的患儿协调性不够好,可令其先扶物把脚方好,待稳定后再把手松开。

2.7平衡木上一字步

〔1〕动作过程:平衡木练习是一字步的提高练习,动作与一字步一样。

〔2〕动作要求:在练习此动作之前,患儿一定要对一字步有了很好的完成并有相当的自信方可进展。

3.器械上平衡训练方法

跷跷板或平衡木上的站立练习,能帮助患儿正确的运用运动觉、位置觉及视觉。患儿通

过感受跷跷板的运动来学习正确的重心转移,提高控制能力。在跷跷板上将重心左、右、前、后转移对患儿来说是困难的事,故在此活动前,患儿必须在平地上有正确的重心移动,并有很好的自信。

3.1重心左右移

〔1〕动作过程:患儿首先两腿分开站立在跷跷板两边,学习向两侧倾斜该板。

〔2〕动作要求:治疗师帮助患儿站直,将体重平均分配到两下肢。同时让患儿不断做姿势调整,促进患儿利用骨盆转移重心。

3.2前后转移

〔1〕动作过程:治疗师帮助患儿站立在跷跷板上,先将功能较差的腿放在前边,双脚前后平行,骨盆对称向前。

〔2〕动作要求:治疗师用一只手放在患儿的胸骨上,另一只手从后引导患儿的骨盆,使支持腿适当地伸髋。

〔三〕家庭语言训练

家庭是脑瘫小儿学习的自然教育环境.父母与患儿相处时间最长,接触最密切,亦是最早的启蒙教师。家教,使全家人有更多时机参与训练过程,不仅可以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而且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是关键性的学前阶段,假设能及早给予各种根本训练,往往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家教中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正确姿势当患儿有了较好的躯干控制能力与进食能力时,可以开场语言训练。训练中要保持患儿眼睛的高度来与其交谈。如果从过高位置对着患儿讲话,会使其全身过度伸展,不利于发音。

〔2〕增加说话和活动的量父母不要因为和患儿讲话得不到答复而丧失信心。不管患儿懂或不按懂。家庭成员都要利用各种时机去跟患儿说话。做游戏时与患儿一起进展呼吸训练,发声训练,寓教于乐,以引起患儿训练的兴趣。

〔3〕鼓励患儿发声当患儿发声时,要立刻与其对话和容许。即使还说不成句,也应点头示意,反复教他,启发他想要表达的话语。要多表扬或夸奖,防止过多的批评和指责,让患儿树立学说话的信心。利用患儿的各种要求和欲望,鼓励其发声的积极性。

〔4〕教育要持之以恒语言的矫治和训练是长期而艰辛的,家长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教育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有收获,才能使语言障碍的脑瘫儿获得良好的语言根底。

〔四〕穿脱衣服的训练

孩子从一出生起;就由家长帮着穿脱衣服及换尿布,一岁时,会开场配合别人帮他穿脱衣服。如:知道把手伸到袖子里穿脱裤子时,把腿蜷起来等,长到一岁半时,可以自己摘帽子,穿无鞋带的鞋,脱裤子等,穿裤子仍需别人少量帮助,三岁时,虽能穿脱所有衣服,但分不清衣服的前后,左右,并经常把腿穿进一只裤腿里等。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孩子穿脱衣服的能力也逐渐提高,系扣子、鞋带等之类较复杂、精细的动作,在6岁时已能完全掌握了。正常孩子穿脱衣服动作的发育能力如上所述,那么,对于不同年龄的脑瘫患儿,我们将如何帮助及诱导其穿脱衣服呢?

当我们给正常孩子穿脱衣服时,孩子经常是仰卧位,而对于脑瘫患儿来说,这种体位,处理不当容易加剧全身性僵直反响,给家长带来极大困难。所以,在日常生活较常选用的:一是俯卧位,可让患儿趴在床上或家长双腿上,患儿的双腿分开,膝关节屈曲,家长用手抓住患儿患侧〔即相对严重一侧〕的肘关节附近部位慢慢地把患儿手臂拉直。注意:家长千万不可拉患儿的手,否那么会诱发并加剧上肢屈肌肌张力的增高。当患儿手臂被拉直后,家长再慢慢地把衣服袖子套在患儿手臂上。之后,再穿另一侧,穿脱裤子时,患儿的双腿应屈曲;脚尖转向外侧,穿完一侧,再穿另一侧,这样可抑制双下肢伸肌肌张力的增高。除了选择俯卧位,家长还可选用仰卧位来帮助患儿穿脱衣服,方法同上,只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给患儿从一侧翻向另—一侧时,注意双腿应呈屈曲状,否那么会引起全身性伸肌肌张力的升高。

1.诱导脑瘫患儿穿脱衣服:

在家长训练患儿穿脱衣服之前,首先应加强患儿对自身肢体、衬衣、外套、裤子、鞋、袜等根本认识的训练,其次,再帮助患儿选择一最容易穿脱衣服的体位,也就是说:最能缓解痉挛,最易自我控制四肢的体位,最后,慢慢地由最容易的体位,开展到最实用的体位上去。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诱导患儿穿脱衣服的方法:

〔1〕床上穿脱衣服的训练:

患儿呈仰卧位,双腿屈曲并分开,把功能较差的一侧手臂伸直。然后,用另一只手慢慢地把衣服拉至肩膀,身体转向对侧〔双腿呈屈曲位〕呈侧卧位。用功能较好的手把衣服的其余局部从头或颈下拽出至胸前,再把身体转向另一侧,把剩下的那只手臂穿入袖中。

穿脱裤子时,患儿可以呈仰卧位或侧卧位,只是在穿脱裤子时,一只手需抓住床沿或床头以抑制手的摇摆动作出现。裤腿也应先穿较差的一侧,再穿较好的一侧;等两侧裤腿穿好之后,双腿屈曲,用力抬高臀部,用一只手抓住床沿,另一只手把裤子提上。穿脱袜子与穿脱裤子的动作近似,在这里就不做详细解释了。

〔2〕坐着〔或站着〕穿脱衣服的训练:

患儿呈坐位,一只手抓住木棒或床栏以抑制手的摇摆动作出现,另一只手把衣服套在头上,然后把手伸入袖中,接着,双手交换,再把另一只手穿入衣袖。穿脱裤子时,应用一只手抓住眼前木棒、床栏或椅子边沿,用另一只手把裤腿套在腿上,拉至膝关节以上,然后,双手交换,把另一裤腿穿上。之后,身体略微向前倾,用一只手或双手同时把裤子提上。脱衣服的动作顺序与穿时正好相反,这里就不做详细说明。

总之,无论每次花多长时间,家长也应多鼓励患儿自我穿脱衣服,练习次数多了,他也就能逐步掌握技巧了。

2.衣服的式样及质地:

脑瘫患儿穿的衣服应裁剪得肥大、宽松一些,便于他进展自我穿脱衣服的训练。衣服的质地,尽量选择一些手感舒适、柔软、无刺激的布料,以免通过对患儿皮肤的刺激,导致痉挛、手足徐动等现象的出现。

〔五〕站立及步行训练

对于每一位脑瘫患儿的家长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象正常孩子一样站起、行走、玩耍,而对于脑瘫患儿本身来讲,站立及步行是一较复杂,较困难的活动。因为,患儿不仅要

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头、颈、躯干及四肢,而且,要掌握如何维持身体的平衡〔包括在坐、跪、立、走等姿势下〕及躯干与四肢,上肢与下肢和双下肢协调的能力。

〔1〕正常的立位姿势

测量方式:用一铅锤或重物系上一根细绳做一垂直地面的垂线,然后,让被测试者站在绳子的一侧或前面。

侧方观察:垂线由外耳道→颈椎椎骨体→肩关节→体干前后侧正中→股骨大转子〔或髋关节中心略偏后侧〕→膝关节中心略偏前侧→紧贴足外踝前部。

前方观察:垂线由头正中→脊柱→双下肢正中位〔注:从头到脚,垂线两侧的身体部位与垂线两侧的身体部位与垂线间的距离应相互对称〕

〔2〕常见的几种脑瘫患儿的站立姿势

头前屈,背呈弓形或腰部生理弯曲加剧,髋、膝关节呈屈曲位;足外翻、尖足或足背屈超过90度,双侧上肢呈屈曲位或处于正常状态。

头探前,背呈方形,膝关节呈过伸展位或髋关节屈曲内旋,足外翻。

患儿只是一侧肢体受影响,上肢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手指呈握拳或半握拳位,髋关节屈曲、内旋、膝关节呈屈曲或过伸展位,足内翻、底屈。

〔3〕跪立平衡及负重训练:

与站立位相比,跪位似乎像是把患儿的腿减短一半似的,假设脑瘫患儿连跪位平衡都维持不好,那么,日后的站立及行走就可想而知了。

跪位平衡开场训练时,可让患儿用双手握住床栏或椅子背、桌上固定棒等,家长把双手放在患儿骨盆两侧,以帮助患儿控制骨盆保持充分伸展的位置。之后,家长要不断诱导患儿学会自我控制好骨盆的位置,直到患儿双手也能不需扶持,自由自在地玩耍眼前的玩具为止。

〔4〕站立训练

①被动站立训练:对于那些痉挛型或其它类型脑瘫患儿来说,被动站立,不仅降低肌

张力,预防骨质疏松,而且,能给患儿双足一正确的负重感觉。同时,也可防止一些像足内翻、外翻等的现象出现。

方法:利用斜板、站立柜或固定膝关节文具等把患儿双脚分开后,将脚尖对正前方,摆放于地面固定好,让患儿在这种体位下,每日持续站15—20分钟左右。

②主动站立训练

〔5〕单脚站立训练

当患儿主动站立位可根本维持后,我们就可逐步着手开场患儿单脚站立的训练,这也是立位动态平衡训练的开场。

方法1:徒手方法,也就是说,不利用任何辅助器具,只靠家长双手来诱导患儿身体重心的移动。

A.横向移动:家长双手放于患儿骨盆两侧,当身体重心移向一侧时,家长用放在该侧的手通过骨盆向下肢施加一个向下的压力。而另一只手通过上提患儿的骨盆来诱导患儿放松该侧下肢,把身体重心移向对侧。

B.纵向移动:患儿呈一脚前一脚后的姿势站立身体重心移向前脚时,家长把一只手放在该侧的臀部,给患儿一向前的推力,另一只手放在患儿对侧肩膀,以确保体干也随之前移。反之,当患儿身体重心向后移时,家长的双手由推力变为向后拉。

方法2:也可让患儿站于自制的平衡板上,家长用双手扶着患儿骨盆两侧,一那么可保护患儿以免摔倒,二那么可通过对骨盆的推拉动作,来诱导患儿学会如何把身体的重心从左移到右,从前移到后。

方法3:也可让患儿站在家中的地秤上,让双脚踩在上面,然后,身体重心慢慢地由一侧移向另一侧。通过地秤,我们可从量上看出患儿单脚负重能力的大小。

〔6〕单脚移动的训练方法

方法1:徒手方法,家长让患儿手扶一张椅子站定后,让患儿把身体重心移到一侧,家长把一只手放在患儿膝关节前部,另一只手放于同侧膝关节周围,然后,让患儿屈膝上抬,脚尖勾起,然后再慢慢伸直脚,足跟先着地。这样,反复地由前向后,再由后向前地练习,直到患儿能自我掌握这一动作。

方法2:让患儿双手扶床栏站立后,把身体重心移向另一侧,另一只脚可踩一小木车、旱冰鞋或球、木棒之类可滚动的物体。然后,让患儿把脚向前向后摆动。

方法3:让患儿扶床栏,一只脚负重,另一只脚迈上,迈下小木凳之类有一定高度的物体。物体的高度,可根据患儿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增高。

〔7〕几种常见的辅助脑瘫患儿行走的方法

①如果患儿的站立姿势如图6—114所示,那么,在步行时,家长需站在患儿前方,用双手牵住他的双手(注意保持患儿双肘关节伸直)辅助他慢慢地把双脚放平后再走。假设患儿已有了一定的的行走能力,我们也可以让他双手借助一手推车椅子等较稳固的物件行走。扶手的高度应以患儿体干略微前倾,双肘伸直为准。

②假设患儿站立姿式呈膝关节过伸展位,家长辅助患儿行走的方法与上述方法类似,只是家长双手借助或其它物件扶手的高度应略微低一些,以便患儿在行走时,髋关节、膝关节能维持一较小的屈曲位。

③对于那些属于偏瘫型的脑瘫患儿来说,如果他的患侧肌张力较高,在行走时,家长可以用手牵住他的患手,那么,一方面可被动地使他患侧上肢得到充分伸展,另一方面也防止了在行走中,患侧上肢肌张力的增高。反之,患侧肌张力较低或接近正常时,我们牵拉患儿的健手行走时要比牵拉患手行走有益行多。因为,患儿的患侧在行走中,可逐步学会一正常的行走姿态。如:在迈步时,体于的旋转,向前摆动手臂等。

〔六〕心理护理

〔1〕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定专人进展护理,只有互相信任和尊重,患儿才能真实而详细地反映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2〕护理人员可采用交谈、问答及特定、有效的量表或问卷,对患儿及其亲属进展心理测试,以了解患儿及其亲属的心理、行为问题所在,根据患儿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多与患儿交流沟通,鼓励患儿多与他人交往,不要理会社会上对脑瘫患者的误解及歧视,消除恐惧心理,锻炼社交能力,教育患儿通过锻炼照样可以自食其力,长大后要做一个身残志坚的人。

〔4〕指导家长帮助患儿克制依赖心理,不要什么事都替患儿去做,能自己做的尽量让患儿自己去做,培养其独立意识,使其生活能够自理,减轻家长负担。

〔5〕与患儿交流要耐心、细心、语调轻柔、语速放慢、使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及耐心、

充分地倾听,尽量解答患儿提出的问题。

〔6〕多抚慰和鼓励患儿,少批评,患儿有了某些进步,护士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7〕协助家长正确地教育和引导患儿,尽量克制心理障碍,使患儿的身心都向安康的方向开展。

〔8〕指导家长多与患儿交流、沟通,告诉家长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个长期乃至终生的过程,光靠训练人员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家长的帮助在脑瘫患儿的康复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认知功能差的患儿一定要指导家长配合训练人员在业余时间对患儿进展教育和训练,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脑瘫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

脑瘫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 发表者:李恩耀8854人已访问 1、头部控制训练此训练可增强患儿自我控制头部的能力,为改善功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做好准备.训练时,尽量由患儿主动完成抬头动作,训练人员给予适当帮助,也可以利用玩具或患儿感兴趣的物品诱导抬头.抬头训练应在俯卧位,仰卧位和坐位交替进行.(1)、俯卧位抬头训练患儿用前臂支撑身体.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头部前方,用颜色鲜艳,可发光或发声的玩具吸引患儿,同时对患儿说:“抬头,抬头”.若患儿不主动抬头,训练人员可用手指叩击患儿颈后,诱导其抬头.患儿俯卧在楔形垫或枕头上,把较高的一侧垫在胸下.患儿双腿伸直,双手前伸. 将玩具放在患儿头部前方或上方,鼓励患儿抬头看玩具,并伸手抓玩具. (2)仰卧位抬头训练 患儿双下肢屈曲,头,躯干摆正. 训练人员双手握住患儿肘部,缓慢将患儿拉起,当患儿的头稍有后仰时停止. (3)坐位头部控制训练 患儿双腿分开,坐在训练人员的大腿上. 训练人员面向患儿,取双腿屈曲坐位,通过与患儿游戏,使患儿练习抬头,低头和转头. 2、翻身训练 通过多种方法训练患儿翻身,可扩大患儿的活动范围,为爬做好准备. (1)由下肢带动翻身训练 患儿仰卧,四肢自然放松.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双脚下方,双手交叉,握住患儿的双踝关节,辅助患儿用双下肢带动身体转为侧卧位,并同时说:“翻身”. 患儿俯卧,双上肢伸向头的前方. 训练人员双手握住患儿双踝关节,辅助患儿用双下肢带动身体转为仰卧位,并同时说:“翻身”. (2)由上肢带动翻身训练 患儿仰卧位,四肢自然放松.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头顶上方,诱使头转向要翻转的一侧.双手分别握住患儿腕关节和肩部,辅助患儿用上肢带动其身体转为侧卧位或俯卧位,并同时说:“翻身”. (3)用玩具吸引翻身训练 患儿仰卧. 训练人员用颜色鲜艳,可发声或发光的玩具吸引患儿转头,伸手抓玩具,诱导其翻身.同时说:“转头,伸手抓,翻身”. 3、坐位训练 此训练可提高患儿坐位保持和坐位平衡的能力,使患儿在坐位时能完成进食,交流,学习等活动.训练时,尽可能让患儿摆正头,挺直背,保持在坐位状态下玩玩具和进行其他活动. (1)矫正异常坐姿训练 患儿取坐位,双下肢分开. 训练人员坐在患儿对面,用双腿轻压患儿双膝,使其以下肢伸展. 训练人员双手握住患儿肘关节,使患儿抬头,挺直背,保持坐位.注意避免采取异常坐姿. 训练人员注意避免牵拉力量过大,引起患儿肩关节半脱位. (2)椅坐位训练 患儿坐在高背的靠椅上,双腿用布垫分开,双脚踩在踏板上. 在患儿胸前放一小桌,桌上可放一些玩具,使患儿双手在桌上自由活动. 此训练适用于重度手足徐动的患儿或年龄在1岁以内的小儿. (3)骑坐位训练 本训练适用于下肢肌肉痉挛内收的患儿. 患儿取坐位,双下肢分开,骑坐在长条凳子或训练滚筒上. 两脚踩在地面上,放平. 伸出双手,轻扶凳面,保持坐位.

儿童脑瘫康复流程

脑瘫患儿治疗接诊流程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 第一步沟通 首先与患者家属沟通,询问患者的病史,诊断为脑性瘫痪。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根据运动障碍性质分为: (1)手足徐动型 主要病变部位集中在锥体外系,常常表现为四肢、头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虫样”不自主运动。紧张、兴奋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多动消失。多动症状在进行有意识的动作时尤为明显,如取拿物品时不能顺利接触该物品,而是上肢高举或伸向后方,摇动,全身用力、面部肌肉活动增多,表情怪异。协同运动能力极差。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及发声肌肉受累而常伴有语言障碍。单纯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常肌张力减低,腱反射不亢进,亦无病理反射。但本型常与痉挛型共同存在。 (2)痉挛型 脑瘫患儿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的。也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折刀样”增高,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下肢内收肌群尤为显著。患儿双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

中文版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指导手册

中文版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指导手册 A.卧位与翻身 1.仰卧位:头正中位:在四肢保持对称的情况下旋转头部 0头不能维持于中线 1头能维持于中线1-3秒 2头能维持在中线,转头时四肢不对称 3完成 位置:头位于中线,有可能的话手臂放松且对称放置 方法:引导孩子的头从一侧转向另一侧,或跟随物体从一侧转至另一侧。孩子能在引导下保持手臂不动,或者可以在较小孩子尽力去得到物体的时候,观察其上肢运动是否对称。 2.仰卧位:双手纠正到中位,手指相接触 0双手没有向中线移动 1双手开始时向中线移动 2手能放在身体前面,但不能手指相对 3完成 位置:头位于中线且手臂放松。 方法:引导孩子将手放在一起或模仿你的示范,较小的孩子常常会将手自发地放在一起,尤其是在关注玩具的时候。“手指相对”指孩子必须保持两手在一起足够长的时间,从而显示出有一只手或双手指尖的接触(可以是一个手指碰到另一个手指,但不能是两个拳头的短暂接触)。 3.仰卧位:抬头45度 0颈部没有屈曲 1颈部有屈曲,但不抬头,抬不起来 2抬头小于45度 3完成 位置:头位于中线 方法:试用孩子感兴趣的玩具来吸引他们,当他们把注意力放在玩具上时,渐渐地将玩具朝他们脚的方向移动并离开他们的视线,希望他们为追逐玩具而抬头。也可以假装抱孩子期望他能抬头。 4.仰卧位:右侧髋、膝关节能在全关节范围内屈曲 0右侧髋、膝关节没有屈曲 1右侧髋、膝关节有屈曲 2局部屈曲右髋、膝关节 3完成 位置:头位于中线、腿舒适地伸展 方法:要求大年龄孩子其将膝尽量靠近胸部。小年龄孩子在玩耍中自然地完成,指导者拿一只有趣的玩具放在一只或两只脚上从而诱导小年龄孩子屈髋或膝。全关节范围是指膝触及胸,大腿触及小腿。 5.仰卧位:左侧髋、膝关节能在全关节范围内屈曲 0左侧髋、膝关节没有屈曲 1左侧髋、膝关节有屈曲 2局部屈曲右髋、膝关节 3完成 位置、方法同4 6.仰卧位:右上肢过中线抓玩具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电子教案

脑瘫康复 一、概述 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1.5‰~5‰,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 脑瘫的特点: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非进行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性瘫痪(脑瘫)的具体表现: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脑性瘫痪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 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 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③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高度提示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和核黄疸等; ②有智力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定和易惊恐。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典 型表现; ③锥体外系统症状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③脑炎后遗症。 诊断要点 1、出生后数月至一年内出现的双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2、病情平稳,非进行性发展; 3、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组综合症,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肌张力异常、动 作及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运动发育迟缓;可为双瘫、四肢瘫、三瘫和偏瘫;还可伴有其他障碍如癫痫、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智力低下、知觉异常、情绪异常、行为异常和生长发育迟缓。 检查: 1、CT或MRI可发现脑组织病变; 2、IQ检测。 小儿脑瘫的主要障碍是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型: 1)痉挛型:病变在锥体束系统,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被动运动阻力增高,有折刀样痉挛,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方法教案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方法教案 简介 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病,其症状包括肢体活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协调障碍等。康复训练是帮助脑瘫儿童恢复和改善功能的重要手段。本教案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方法,旨在帮助康复师更好地指导和执导儿童康复训练。 运动康复训练 肌肉拉伸 •脑瘫儿童常常伴有肌肉紧张,进行肌肉拉伸可以帮助舒张肌肉,缓解肌肉痉挛。 •拉伸方法: 1.选择合适的拉伸动作,例如手臂伸直向上伸展; 2.缓慢而均匀地进行拉伸,直到感受到轻度拉伸感; 3.维持拉伸姿势20-30秒; 4.重复2-3次。 功能训练 •功能训练旨在提高脑瘫儿童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运动功能。 •训练重点: 1.坐立平衡:通过坐起、坐稳等训练,提高脑瘫儿童坐立平衡能力; 2.爬行:通过爬行训练,增强脑瘫儿童四肢力量和协调能力; 3.行走:采用辅助器具,通过行走训练帮助脑瘫儿童提高步态和平衡能 力; 4.抓握能力:通过握物体、拿取物体等训练,强化脑瘫儿童手部动作能 力。 功能电刺激 •功能电刺激是利用电刺激技术辅助康复训练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功能电刺激设备有电疗仪、电刺激治疗仪等。 •电刺激方法:

1.设置合适的电刺激参数,例如刺激强度、频率等; 2.选择适当的刺激部位,例如四肢肌肉等; 3.应用电刺激设备对脑瘫儿童进行治疗; 4.根据康复效果调整电刺激参数,逐步提高刺激强度。 语言康复训练 语音训练 •脑瘫儿童常常伴有语言发展障碍,进行语音训练可以帮助改善口齿表达和语音音质。 •训练重点: 1.唇舌训练:通过练习发出不同音节、音素,加强口腔运动能力; 2.发音训练:通过模仿、跟读等训练,帮助脑瘫儿童纠正发音错误; 3.语音矫正:采用正音训练、语音干预等方法,帮助改善脑瘫儿童的语 音音质。 语言理解训练 •脑瘫儿童语言理解能力常常受限,进行语言理解训练可以帮助提高其听力理解和语义理解能力。 •训练方法: 1.听力训练:包括音响辨别、听音辨识等,提高脑瘫儿童的听力敏感度; 2.语义训练:通过词汇学习、语义理解任务等,促进脑瘫儿童对语言的 理解和应用能力。 社交康复训练 社交技能训练 •脑瘫儿童常常存在社交交往障碍,进行社交技能训练可以帮助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训练重点: 1.眼神交流:通过眼神接触、注视训练,提高脑瘫儿童的眼神交流能力; 2.回应训练:通过模仿、角色扮演等训练,加强脑瘫儿童对他人发出的 信息的回应能力;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方法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方法 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运动和姿势的异常。对于脑瘫患儿来说,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改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脑瘫康复训练方法。 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脑瘫康复训练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运动和功能活动的练习,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运动协调性。常见的物理治疗包括肌肉拉伸、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脑瘫康复训练中起到辅助作用。一些药物可以帮助控制痉挛和肌肉僵硬,减轻疼痛,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但是,药物治疗并不能治愈脑瘫,只能缓解症状。 3. 言语治疗:言语治疗主要针对脑瘫患儿的言语和语言能力进行训练。通过发音练习、听觉训练和口腔肌肉训练等,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说话的流利度和清晰度,提高沟通能力。 4. 职业治疗:职业治疗主要关注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通过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手部功能训练和认知训练等,可以帮助患儿提高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5. 功能电刺激:功能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肌肉,促进神经肌

肉再生和恢复的方法。通过电刺激,可以帮助患儿增强肌肉力量和运动控制能力,改善运动功能。 6. 脑瘫康复辅助器具:康复辅助器具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改善姿势控制和运动能力。常见的辅助器具包括矫形器、助行器、轮椅等。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可以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 7. 水疗:水疗是一种通过水的浮力和阻力来进行康复训练的方法。水疗可以减轻患儿的身体负荷,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促进肌肉放松和运动协调。在水中进行各种运动和活动,可以帮助患儿锻炼肌肉和改善运动能力。 8. 脑瘫康复游戏:康复训练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增加患儿的兴趣和参与度。例如,使用游戏化的训练器材、进行团队合作的康复游戏等,可以激发患儿的积极性,提高康复效果。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和康复目标进行个体化的设计和实施。通过综合运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言语治疗、职业治疗、功能电刺激、康复辅助器具、水疗和康复游戏等方法,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康复专家的指导和家庭的支持与配合也是康复训练成功的关键。通过系统而科学的康复训练,脑瘫患儿可以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提高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迈向更好的未来。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指南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指南 一、脑瘫的基本概念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残疾。 (一).脑瘫的定义 脑瘫是指患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大脑在尚未成熟阶段受到了损伤,而出现的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由于受损害的一般是控制肌肉和身体运动部分的大脑,所以患儿以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但如果影响到大脑的其他部分,可能同时出现智力、语言、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问题。大脑的损伤是无法完全治愈的,但经过康复训练,患儿的功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甚至达到完全独立的生活能力。 (二).脑瘫发生的原因 1.遗传因素:家族中曾有脑瘫、智力低下、先天畸形患者,染色体异常; 2.妊娠时因素:母亲怀孕时有宫内感染、妊娠中毒症、一氧化碳中毒、受过量X线辐射等; 3.分娩时因素:早产、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等; 4.出生后因素:新生儿惊厥、颅内出血、核黄疸、新生儿感染等。 以上因素可能造成大脑发育不全或颅脑损伤,产生脑性瘫痪;而大脑缺血缺氧,是导致新生儿大脑损伤的关键环节。 (三).脑瘫主要表现 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1)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到了一定的年龄,却不出现应有的运动能力和表现; 2)运动模式异常:运动时非常缓慢、动作不协调、不能控制的怪异表情和动作。 3)姿势异常:全身僵硬或特别松软,4个月以后两侧身体不对称、头偏向一侧,四肢屈曲或伸直僵硬,双手不能拿到身体的中线,双手握拳、拇指内收,双腿并拢或交叉、脚尖朝下;坐位时上身屈曲或仰头向后,站立时下肢屈曲、脚尖着地。有的孩子则无法维持稳定的姿势,身体扭曲变动。 4)姿势变化减少:经常处于某种固定的姿势,很难自己调整。 伴随表现 5)感觉障碍:孩子可能伴随有视觉、听觉、触觉等障碍; 6)智力障碍:约占60-70%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7)癫痫:约占40% 8)进食和吞咽障碍:可出现咀嚼吸吮困难、吞咽障碍,致营养吸收障碍等问题。 9)语言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失语,因构音障碍表现为口吃、发音不清或完全不能发音。10)牙齿发育不良 11)情绪、行为异常:孩子可能比较固执、任性,情绪波动、喜怒无常,或孤僻、畏缩,或过分依赖他人,甚至有自伤或攻击他人的行为。 12)肢体挛缩变形,髋关节脱位、脊柱侧弯等。 二、脑瘫的分型和特征 (一).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类 1、痉挛型 最常见,约占全部患儿的60-70%,表现为肌肉张力增高、肢体僵硬、活动困难、活动范围减小、被动运动时感觉阻力增大,上下肢或头常常处于某种特殊姿势。它可以影响全身或部分肢体,多数能完成坐,部分能行走;容易发生肌肉挛缩和关节变形。

(完整word版)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一、小儿脑瘫概述 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 1.5‰~5‰,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 脑瘫的特点: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非进行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性瘫痪(脑瘫)的具体表现: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脑性瘫痪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 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 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③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高度提示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和核黄疸等; ②有智力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定和易惊恐。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典型表现; ③锥体外系统症状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③脑炎后遗症. 诊断要点 1、出生后数月至一年内出现的双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2、病情平稳,非进行性发展; 3、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组综合症,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肌张力异常、动作及姿势异常、反 射异常、运动发育迟缓;可为双瘫、四肢瘫、三瘫和偏瘫;还可伴有其他障碍如癫痫、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智力低下、知觉异常、情绪异常、行为异常和生长发育迟缓. 检查: 1、CT或MRI可发现脑组织病变; 2、IQ检测。 二、上肢的训练方法 上肢的训练主要涉及到肩、肘、腕、指四类关节。在本章节中,我们把上肢各关节的运动分为:大关节运动(如肩关节的内收、外展,肘关节的屈曲、伸展以及腕关节的屈、伸、旋转)和精细运动(手指各关节的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记录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记录 一、康复训练简介 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其特点是肌肉协调能力的障碍和运动功能的受限。为了帮助脑瘫儿童恢复和改善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将记录一位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过程和效果。 二、患儿情况介绍 患儿小明,男性,6岁,被诊断为脑瘫,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等症状。他的家庭非常重视他的康复训练,每周定期来医院进行康复训练。 三、康复训练方案 针对小明的情况,我们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的基础,通过各种运动和手法,改善患儿的肌张力障碍和肢体运动功能。我们为小明设计了一系列的物理治疗方案,包括拉伸训练、关节活动训练、平衡训练等。通过定期的物理治疗,小明的肌张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肢体运动也变得更加协调。

2.语言训练 脑瘫儿童在语言发展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语言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通过音标练习、发音训练等方式,帮助小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语言训练,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更加流利和准确。 3.认知训练 脑瘫儿童的认知能力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也将认知训练纳入康复训练方案中。通过益智游戏、记忆训练等方式,帮助小明提高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知训练,小明的认知能力明显增强,注意力和记忆力也得到了改善。 四、康复训练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小明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他的肌张力明显减轻,肢体运动更加灵活和协调。在生活中,他能够更好地独立完成一些日常活动,如穿衣、洗脸等。同时,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更加自信和积极。 五、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改善他们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促进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因此,家庭和医疗机构应该共同合作,为脑瘫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康复训练

小儿脑瘫的康复与治疗

小儿脑瘫的康复与治疗 1 小儿脑瘫的定义与症状 1.1 小儿脑瘫的定义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由于不同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害综合症。其病理特点是锥体系受害,同时可累及锥体外系、小脑,甚至脑干、脊髓。致病原因以围、生(产)期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最为常见;其次为由于难产、产伤、头颅外伤等引起的颅内出血;胎内及出生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其他原因还有先天性脑发育异常、新生儿核黄疸等。 1.2 小儿脑瘫的症状 1.2.1 语言障碍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发音困难、构音不清,不能正确表达,有的患儿完全失语。手足徐动型和共济失调型患儿常伴语言障碍;痉挛型四肢瘫、双侧脑瘫患儿也常伴语言障碍。 1.2.2 癫痫发作脑瘫合并癫痫的发生率文献报道差异甚大,至少有1/4-1/3或1/4以上的患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出现癫痫发作,以痉挛型四肢瘫、偏瘫、单肢瘫和伴有智能低下者更为多见,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患儿则很少见。 1.2.3 情绪、行为障碍多数脑瘫患儿有情绪或行为异常,此与大脑功能受损有关。患儿表现为好哭、任性、固执、孤僻、脾气古怪、情感脆弱、易于激动,有的有明朗感、快活感、情绪不稳定等。这些症状以手足徐动型患儿较为常见。 1.2.4 智力低下约有2/3以上患儿智力落后,其中约50%患儿有轻度至中度智力低下,给25%为重度智力低下。痉挛型四肢型脑瘫及强直型脑瘫者智力常更差,手足徐动型患儿智力严重低下者极少。 2 小儿脑瘫的病因 2.1 孕前因素①遗传因素:多数脑瘫病例为非遗传因素所致,但是某些类型脑瘫有遗传倾向。②父亲因素:高龄父亲;父亲性功能低下或性功能障碍;精子异常。③孕前母亲因素:母亲智力低:母亲智

脑瘫儿童训练内容记录

脑瘫儿童训练内容记录 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对患者的身体活动和姿势控制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帮助脑瘫儿童提高其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需要进行系统的训练。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脑瘫儿童训练内容。 1. 基础训练: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和协调性训练。通过进行简单的力量训练,可以增强患儿的肌肉力量,改善活动能力。平衡训练可以提高患儿的身体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风险。协调性训练可以帮助患儿提高各个肢体的协调性,提高日常生活技能。 2. 步态训练:针对脑瘫儿童的步态障碍,需要进行步态训练。步态训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如借助辅助器具进行步行训练、进行平衡训练和踏步训练等。通过步态训练,可以帮助患儿提高步行姿势和步行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 手部功能训练:脑瘫儿童常常存在手部功能障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手部功能训练可以通过进行手指灵活性训练、手指精细动作训练和手部力量训练等方式进行。通过手部功能训练,可以改善患儿的手部功能,提高握笔、书写、抓取等日常生活技能。 4. 语言训练:脑瘫儿童在语言表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障碍。语言训练可以通过进行各种语言游戏、语音训练和交流训练等方式进行。通过语言训练,可以帮助患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他人的交流能力。

5. 感觉训练:脑瘫儿童的感觉系统常常存在异常,影响他们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反应。感觉训练可以通过进行触觉刺激、听觉刺激和视觉刺激等方式进行。通过感觉训练,可以帮助患儿提高感觉系统的功能,增强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 6. 认知训练:脑瘫儿童在认知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障碍。认知训练可以通过进行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和思维训练等方式进行。通过认知训练,可以帮助患儿提高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 7. 瑜伽训练:瑜伽是一种综合性的运动方式,对脑瘫儿童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瑜伽训练可以通过进行各种体位法、呼吸法和冥想等方式进行。通过瑜伽训练,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身体姿势和平衡能力,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8. 社交训练:脑瘫儿童在社交方面常常存在困难,需要进行社交训练。社交训练可以通过进行社交技巧训练、团体活动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通过社交训练,可以帮助患儿提高社交能力,增强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能力。 通过以上的训练内容,可以帮助脑瘫儿童提高其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脑瘫儿童的情况不同,训练内容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个性化设计。同时,在进行训练时需要有

中文版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指导手册

中文版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 指导手册 1. 引言 在中国,脑瘫是儿童神经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脑瘫儿童通 常受到运动障碍的影响,这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面临许多困 难。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是一种常用于评估脑瘫儿童运动功 能的工具,它可以帮助医生和康复专家了解儿童的现状并制定个性化 的康复计划。本指导手册将详细介绍中文版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测 试(GMFM)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进行测 试和评估。 2. 测试目的 中文版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的主要目的是评估 脑瘫儿童在各种粗大运动技能方面的功能水平,包括站立、行走、奔 跑和跳跃等。通过测试结果,可以了解儿童的运动能力和存在的问题,并为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3. 测试流程 (1)测试前准备: 在进行测试之前,需要准备好适当的测试环境和相关器材,确保 测试的顺利进行。同时,需要与脑瘫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沟通,解释测 试的目的和过程,并取得他们的同意和配合。

(2)测试步骤: GMFM测试包括5个不同的运动功能维度,分别是静坐、爬行和蹲站、站立、行走、奔跑和跳跃。测试者根据测试手册中的步骤和要求,引导脑瘫儿童完成各项测试项目,并对其表现进行评分。 (3)测试注意事项: 在测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测试环境的安全性,确保脑瘫儿童不会受伤。 - 充分了解脑瘫儿童的病史和现状,以便在测试过程中能够给予适当的指导。 - 关注脑瘫儿童的表现,及时记录评分,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评分与结果解读 GMFM测试结果以百分制评分,分为5个维度的功能水平评估以及总体功能水平评估。根据评分结果,可以对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进行定量化的评估,并与其他儿童进行比较。 (1)功能水平评估: 静坐、爬行和蹲站、站立、行走、奔跑和跳跃这5个维度的评分分别表示儿童在相关运动技能上的发展水平,最高分为100分。 (2)总体功能水平评估:

[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手册(儿童)]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手册

[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手册(儿童)]残疾人精准康复服 务手册 彩照服务手册使用说明 1.本手册包括残疾人基本信息、康复需求评估与转介记录和康复服务记录。 2.本手册由残疾人或其监护人妥善保管,不得转借他人,遗失请及时补办。 **县残疾人联合会(盖章) 姓名性别民族联系电话家庭住址** 省** 市** 县(市、区) 监护人姓名与残疾人关系监护人联系电话残疾类别视力□ 听力□ 言语□ 肢体□ 智力□ 精神□ (多重残疾可多选) 残疾等级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未定级□ 身份证号残疾人证号(持证必填) 残疾人基本信息注:1.非持证残疾儿童可不填写残疾人证号; 2.本页由社区康复协调员填写。 康复需求评估与转介记录康复需求: 是否需转介:是□ 否□ 转介至: (机构)(机构)评估机构名称: 评估人: 评估时间: 注:1.“康复需求”:参照附表《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建议目录》中的服务项目填写。 2.本页由评估机构或社区康复协调员填写。 康复需求评估与转介记录康复需求: 是否需转介:是□ 否□ 转介至: (机构)(机构)评估机构名称: 评估人: 评估时间:

康复需求评估与转介记录康复需求: 是否需转介:是□ 否□ 转介至: (机构)(机构)评估机构名称: 评估人: 评估时间: 康复需求评估与转介记录康复需求: 是否需转介:是□ 否□ 转介至: (机构)(机构)评估机构名称: 评估人: 评估时间: 康复需求评估与转介记录康复需求: 是否需转介:是□ 否□ 转介至: (机构)(机构)评估机构名称: 评估人: 评估时间: 康复服务记录服务项目: 项目单次服务经费: 辅助适配器具名称及型号: 服务频次服务次数: 每次服务持续时间: 服务周期: 年月日至年月日经费总计: 服务机构名称: 服务人员: 残疾人或监护人: 日期: 注: 1.“服务项目”:参照附表《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建议目录》中的服务项目填写;

脑性瘫痪的康复指南

脑性瘫痪的康复指南 【定义】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脑发育阶段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能低下、语言障碍、听视觉障碍、癫痫、行为及情绪异常等。 【分型】 (1)临床分型 a) 痉挛型:以锥体系受损为主。 b) 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不随意运动增多。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失调、震颤等。 c) 强直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呈齿轮、铅管样持续性肌张力增高。 d) 共济失调型:以小脑损伤为主。 e) 肌张力低下型。 f) 混合型:同一患儿表现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 (2)按瘫痪部位分型 a) 单瘫:单个肢体受累。 b) 双瘫: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 c) 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

d) 偏瘫:半侧肢体受累。 e) 四指瘫: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 【康复评定内容】 一.体格发育障碍的评定: 通过对患儿体格发育的评定可以看出患儿比同年龄小 儿发育差别的程度和发育滞后的时间,明确是否有畸形,挛缩等情况。 小儿体重估计: 出生前半年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 出生后半年体重(KG)=出生体重+6*0.7+(月龄-6)*0.5 2岁以上体重(KG)=年龄*2+8 其个体差异不应超过平均数±10%。 二.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 1.运动发育障碍的评定: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项) 正常小儿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有一定时间和顺序如2-3个月时卧位能抬头,4-5个月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各握一玩具。6-7个月能单手或两手支撑坐起。8-10个月能爬。1岁能独自站立,1岁-1岁半能独走。2岁会跑。3岁会骑三轮车。4岁能爬梯子。脑性瘫痪者在以上年龄阶段,一般达不到正常小儿或表现为主动活动减少。 2.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小儿脑性瘫痪 病情说明指导书

小儿脑性瘫痪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小儿脑性瘫痪概述 小儿脑性瘫痪(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简称小儿脑瘫,亦称Litter 病,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损害综合征。其发病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受损所致。主要表现为先天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随感觉、认知、沟通、知觉、行为等异常及癫痫发作,和继发性骨骼肌肉系统异常。智力正常的患儿通常预后较好,而癫痫频繁发作者预后较差。 英文名称: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其它名称:小儿脑瘫、Litter病。 相关中医疾病:五迟、五软、五硬、胎弱、痿证。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神经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部分患者发病可能跟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颅脑。 常见症状:运动障碍、姿势异常。 主要病因:病因复杂,跟早产、产时缺氧、孕妇妊娠期间重症感染等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CT、核磁共振(MRI)、脑电图、脑诱发电位、遗传学检测。 重要提醒:本病经积极康复锻炼及治疗后有望使患儿能独立生活,不应轻易放弃治疗。 临床分类:临床上根据神经病理学特点将脑瘫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以及混合型四种。 1、痉挛型占脑瘫人群的70%~80%,以肌张力增高、痉挛姿势、选择性运动受限和病理性反射为特点,病变位于锥体系通路。根据受累肢体情况可进一步分为四肢瘫(四肢和躯干均受累)、双瘫(也是四肢瘫,但双下肢相对较重)、截瘫(双下肢受累,上肢及躯于正常)、偏瘫、三肢瘫和单瘫等。 2、不随意运动型占10%~20%,以肌张力不稳定、非对称姿势和不随意运

2022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第一章)

2022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第一章)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由发育不成熟的大脑(产前、产时或产后)、先天性发育缺陷(如畸形、宫内感染)或损伤(如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外伤、感染)等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国内外报道目前脑瘫的患病率为1.4‰~3.2‰,我国1~6岁脑瘫患病率为2.46‰。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伴有或不伴有感知觉和智力缺陷等[1-6]。 1 脑瘫的定义 1.1 定义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等问题。 脑瘫是一种发育障碍性疾病,会影响儿童终生的发育轨迹及其家庭生活。因此,必须从促进功能发育和支持家庭康复服务的视野来考虑干预措施[6-8]。 1.2 名词解释重点就以下内容进行解释[6]。 1.2.1 一组(a group)强调的是不同原因导致的,不同种类和严重程度多样化的症候群。

1.2.2 持续存在(permanent)排除了一过性的异常,但是要注意临床异常表现的模式是不断变化的。 1.2.3 活动受限(activity limitation)活动是指个体执行一项任务或动作;活动受限是指个体在活动时存在困难。 1.2.4 运动和姿势(movement and posture)指异常的运动模式和姿势,运动失调及肌张力异常。异常的运动控制是脑瘫的核心表现,其他不是主要影响到运动模式和姿势异常的神经发育障碍不能诊断为脑瘫。 1.2.5 由于(attributed to)指的是由于遗传、化学和其他因素影响脑的发育。随着神经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对脑部结构损伤的认识正在不断完善,但仍有很多原因是不明确的。 1.2.6 发育(development)是脑瘫定义中的关键特征,脑瘫的发育本质决定了干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运动障碍的症状一般在18个月以前表现出来。 1.2.7 胎儿和婴幼儿(fetuses and infants)脑损伤是发生在脑发育早期,远远早于运动异常表现出来的时间,这里指胎儿期至出生后2~3岁。 1.2.8 脑部(brain)指大脑、小脑、脑干病变导致的运动障碍,除外脊髓、周围神经及肌肉病变等引起的运动障碍。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解读(完整版)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解读(完整版) 摘要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22)》主要参考近5年国际脑性瘫痪康复循证依据及相关指南,在《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基础上,结合2022年6月以前国内外发表的医学文献及研究成果,综合我国儿童康复医学专家的共同意见修订形成的循证实践指南。内容包括简介、概论、脑性瘫痪高危儿的评定与干预、ICF-CY框架下的儿童脑瘫评定、康复治疗、中医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康复途径及管理。现结合国内外脑性瘫痪防治的热点对该指南进行解读,以帮助儿童康复工作者加深对该指南的理解和更好地指导临床康复实践。 关键词 脑性瘫痪;指南;解读;循证医学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简称《指南2015》)的发表填补了我国儿童康复领域循证实践指南的空白,得到国内同行的广泛赞誉,对于促进和规范我国儿童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康复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国内外脑瘫临床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研究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涌现的诸多成果,人们对循证实践指南质量要求更高,需求更加迫切。按照循证实践指南修订规则及广大读者的要求,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儿童康复专业委

员会共同组成《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22)》(简称《指南2022》)编写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对《指南2015》的修订工作。《指南2022》参考欧洲、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脑瘫康复及相关指南,在《指南2015》基础上,结合2022年6月以前国内外发表的医学文献及研究成果,综合我国儿童康复医学专家的共同意见并根据中国国情修订形成[1],已在《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年第37卷连续9期刊登。现结合目前国内外脑瘫防治热点对《指南2022》核心内容进行解读,以帮助儿童康复工作者加深对该指南的理解和更好地指导临床康复实践。1、简介 简介部分简要介绍了《指南2022》编委会机构及人员组成,修订版大纲,修订版序,指南制定和修订背景、原则及过程,指南的应用说明及修订计划,指南的证据水平及推荐强度。 本指南是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是按照EBM的研究方法制定出的一组临床指导意见。证据等级及推荐强度根据《指南2022》编委会的统一规定,参照国外脑瘫指南提出的证据和推荐建议分级,推荐强度依据证据强弱的4个等级依次分为A、B、C、D。对于目前还缺少EBM证据的重要临床问题,参考国际专家共识,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及专家讨论会形成本指南中的专家共识部分[1]。 2、概论 《指南2022》第一章概论部分主要对脑瘫的定义、定义中的名词解释、定义的意义、脑瘫的评定及脑瘫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型进行了阐述,对国内外研究热点的脑瘫早期预测、脑瘫高危儿(infants at high risk of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康复护理(完整版)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康复护理(完整版) 摘要 本章依据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及临床实践经验,对脑性瘫痪儿童的口咽部护理、排泄问题护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护理、日常姿势管理护理、营养问题护理、疼痛问题护理、院内感染和家庭感染的预防与护理等,提出了相关循证证据及推荐意见,为儿童康复工作者科学规范地开展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和管理提供重要指导。 关键词 脑性瘫痪;康复护理;循证医学;管理 康复护理是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综合康复中必不可少的干预措施。近年来随着儿童康复理念的发展,脑瘫的康复护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不断丰富的循证医学依据和临床实践经验,促进各项护理和管理干预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健康发展。康复护理的介入,对于更好地改善脑瘫儿童运动功能和身心发育、预防继发性损害或共患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口咽部护理 1.1 流涎问题 证据流涎对脑瘫儿童造成的不良后果包括面颊部皮肤刺激症状、衣服长期潮湿和异味、被社会歧视以及总体液和营养摄入减少等[1](1个Ⅳ级证据)。由于小儿唾液呈酸性,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尤其是小儿皮肤娇嫩,

如流涎不止,致使其面颊、下颌等部位经常受浸泡,常会引起皮肤发红甚至糜烂[2](1个Ⅳ级证据)。应指导家长用温水洗净脑瘫儿童面颊、下颌等部位,用干净柔软手帕擦干流涎处并涂润肤霜;及时更换口水巾,尽量保持脑瘫儿童流涎部位干燥。指导家长不要对脑瘫儿童的面部进行随意捏揉,避免因刺激唾液腺而增加流涎,同时给脑瘫儿童洗漱时,尽量使用软毛巾或纸巾,禁止对脸颊用力搓洗[3](1个Ⅳ级证据)。 脑瘫儿童的流涎主要是由于口腔运动功能障碍、吞咽功能异常和口腔括约肌功能不全而不能通过正常吞咽清除口腔内唾液所致,极少与唾液分泌过多有关[2,4](1个Ⅲ级证据,1个Ⅳ级证据)。吞咽活动由口腔、咽、喉和食管肌肉等一系列复杂而连续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组成,一般分为口期、咽期和食管期3个时期[5](1个Ⅳ级证据)。吞咽过程的协调一致受制于脑干网状结构的吞咽中枢,中枢受损就会造成流涎症状。伴流涎的脑瘫儿童吞咽活动的咽期和食管期与正常儿童无差别,但其口腔肌肉协调功能明显障碍,使吞咽过程的起始(口期)受阻[6](1个Ⅲ级证据)。伴流涎和不伴流涎的脑瘫儿童下意识的吞咽频率均较正常儿童少,而且伴流涎脑瘫儿童的吞咽动作常无效和不协调,嘴唇闭合缺乏同步性[4](1个Ⅲ级证据)。应指导家长吮吸脑瘫儿童食指,然后让脑瘫儿童自吸,以体会吮吸感觉。指导家长用拇指和示指分别置于脑瘫儿童两侧面颊部轻压,协助吮吸动作,以训练面颊部、口轮匝肌的力量,并通过频繁提醒脑瘫儿童吞咽口水,有助于改善脑瘫儿童的流涎症状[3,7](2个Ⅳ级证据)。每日可使用冰冻棉签蘸水刺激脑瘫儿童软腭、舌根及咽后壁,促进口腔闭合,提高下颌随意运动,使脑瘫儿童慢慢学会自我控制随意运动的能力[8-9](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