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公共课心理学重点

大学公共课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人的心理

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有区别而又紧密联系的三大范畴: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共性,是个性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一般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持续状态;心理状态既具有心理过程的特点,又具有个性的特点。个性是指个性心理,即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上的个别差异;属个性倾向性的心理现象有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属个性心理特征的心理现象有个体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行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群体心理)

三、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人类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

(一)心理的物质载体

1、心理是脑的机能

2、脑是心理的主要器官

3、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二)人的心理的环境依存性

1、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2、人的心理活动的一切内容都可以在客观实践中找到依据。

3、人类心理的产生不能脱离客观现实:“狼孩事件”

(三)人的心理的主体性

1、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像;

2、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

3、人对现实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

第二节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心理学的产生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孕育岁月才得以诞生。

孕育年代的主要心理学思想家有古代中国的孔子、孟子、荀况以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17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杰出的自然科学家让内•笛卡儿(René Descartes),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和詹姆士等。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W·Wundt 1832-1920)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二、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

1、行为主义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华生(John Watson,1878-1958)、斯金纳(Skinner,1904-1990)

主要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环境决定论”(华生)

2、格式塔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柯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

主要观点: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整体性。

3、精神分析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以及他的弟子。

主要观点:人格动力观(用潜意识、生之本能、死之本能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人格结构观(用本我、自我、超我解释个体人格结构,以冲突、焦虑及防卫作用解释人格结构中三种成分之间的复杂关系)4、认知心理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5、人本主义心理学

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1970)、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

我国心理学发展扼要

主要的一些人和事:

1917年,陈大齐在北京大学建立我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921年,在南京建立第一个心理系,并成立中国心理学会。

三、心理学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讨论)

心理科学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性质的中介科学或边缘科学。

四、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有那些?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

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的任务

1、心理学的理论任务

心理学的理论任务是从理论上提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2、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心理学的实践任务是提示各个实践领域中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并根据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来解决各种具体的心理问题,为社会实践服务。

二、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为了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2、提高教学质量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向

1、强调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

2、重视精确分析的定量研究

3、强调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4、普遍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研究工具。

(三)、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资料搜集方法

①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室实验法

②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③观察法:客观观察法,自我观察法

④心理度量法:量表法,测验法,心理物理法

⑤档案法

2、资料分析法

①心理统计法②逻辑思维推理

3、其它方法

①文献综述法②个案研究法③发展研究法④模拟法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2、教学重点和难点:感觉和知觉的概念,感觉和知觉的规律及其在人类的实践中,尤其是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节感觉的概念与分类

一、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其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二)对感觉的理解:

第一,感觉是个体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是脑的功能。

第二,感觉的产生依赖于两个物质条件:感觉器官和客观事物,只有当客观事物(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感觉才能产生。

第三,通过感觉,个体不仅能反映个体身外的各种事物的个别特性,也能反映个体本身的各种特性。

第四,感觉是一种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是人和动物都具备的。通过感觉,个体只能反映事物的个别特征,而不能对事物作整体反映。

第五,一切高级的、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三)感觉的意义

1、感觉是一切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

2、感觉是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3、感觉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保持平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感觉剥夺的影响)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都是通过分析器来保证实现的,分析器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感受器;二是神经通道;三是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三、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2、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第二节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系统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它是感觉系统功能的基本指标。

感觉阈限:是指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一)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个体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二)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异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二、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

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决定于该刺激的性质,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它刺激以及其它感受器的机能状态,都会对这一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影响。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受器中的其它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突出的实例:感觉的适应和感觉的对比)

A、感觉的适应: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适应;

听觉适应;嗅觉适应;触压觉适应;温度觉适应;痛觉适应)

B、感觉的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继

时对比。

C、视觉中的闪光融合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影响。

A、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3)联觉:当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觉器官的感觉和表象,即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感觉的相互作用表明,人的感觉系统是一个整体,各种感觉是互相联系的,从而对客观世界进行全面的反映。

(4)感觉的补偿: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它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第三节知觉的概念与分类

一、知觉的概述

(一)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二)对知觉的理解:

第一,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性反映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初级阶段。

第二,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第三,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

二、知觉的生理机制

知觉的产生是多种综合活动的结果。

三、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

✷根据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根据知觉中哪一种感受器的活动占主导地位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味知觉和触知觉。

✷根据知觉结果是否与知觉对象一致,可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和错觉。

(一)时间知觉:人对客观现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它是在人的成长和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二)空间知觉:个体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是空间知觉。主要有:距离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

(三)运动知觉:个体对事物的静止、运动以及运动速度的知觉是运动知觉。

第四节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人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刺激并不都作出反应,而是选择其中的少数刺激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当作知觉背景。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①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②注意的选择作用;③知觉主体的主观因素。

(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象一般都由各种不同的特性,不同的部分组成,个体在知觉时往往把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

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影响知觉的整体性的因素:①知觉对象各部分的接近、封闭、相似、连续以及简明性;②知觉主体的定势和知识经验。

(三)知觉的理解性

个体在知觉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予以解释并力求用词来标示它。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主要有:①知觉对象的特征;②知觉主体的注意状态;③知觉主体的知识经验。

(四)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的稳定性和不变性,在不同条件下观察同一物体,其表面特征仍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恒常性使人们在观察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仍能达到对物体特征的精确知觉,这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主要能力。

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主要有:知觉主体的知识经验。

第五节感知规律在教学的应用

一、教师方面:

(一)感觉:1.感受性与感觉强度以及感觉适应规律的运用

2.运用感觉的对比规律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

3.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规律的运用

(二)知觉:1.在直观教学中正确处理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2.设计和使用直观教具时英遵循活动对象容易被知觉选择的规律

3.知觉理解性和恒常性规律在直观教学中的运用

二、学生方面:

1.开展感知觉训练

2.观察能力培养:A.在观察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B.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C.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D.观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E.要做好观察的总结

F.加强观察训练

第三章记忆

2、教学重点和难点:记忆的概念,记忆过程分析,遗忘规律和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memory)

(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或再认)三个环节。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这也是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

(二)对记忆的理解

第一,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验的反映,个体的过去经验包括:

1.过去感知过的事物

2.思考过的问题

3.练习过的动作

4.体验过的情感

第二,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成为记忆的内容。

第三,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或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第四,记忆以感知为基础,而且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二、记忆表象

(一)定义: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所出现该事物的形象叫记忆表象。

(二)特征:A、直观性 B、概括性

(三)记忆表象的意义:表象是介于知觉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记忆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桥梁。

三、记忆的分类

(一)根据信息加工的时间长短分类

A、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二)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

1.形象记忆

2.语言记忆(也叫逻辑记忆)

3.情绪记忆

4.运动记忆

维持复述行为反应

刺激感觉记忆注意短时记忆精细复述长时记忆

提取

第二节记忆过程的分析

一、识记

(一)定义:识记是获得事物映象并成为经验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

(二)识记的分类

(1)、根据识记时有无目的分:

A、无意识记

B、有意识记

(2)、根据识记时所采用的方法分:

A、机械识记

B、意义识记

(三)影响识记效果的条件

1、识记的目的任务

2、材料的性质,难度和形式

3、材料的数量和加工深度

4.识记者的主体因素

二、保持与遗忘

(一)保持

1、定义:它是识记过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存储,即已经识记了信息在头脑中得以巩固的过程。

2、保持的变化:

A、保持材料的量变

B、保持材料的质变

(二)遗忘(forgetting)

1、定义: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再现(也叫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地再认或再现就是遗忘。

2、分类:暂时(临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3、遗忘的规律:

A、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是先快后慢

B、一般地说,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多,则识记后的遗忘也越多。

C、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有影响。

D、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对遗忘有影响

E、学习材料的系列位置对遗忘有影响。

F、适度的过度学习能减少遗忘。

G、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的记忆效果好。

H、识记者的主观因素(个人的动机、兴趣、需要、情感等)和识记时采用的方法等对遗忘有影响。

影响因素(时间,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的动机)遗忘原因:1.记忆痕迹衰退说

2.干扰抑制说

3.动机性遗忘说

4.线索依赖性遗忘

5.同化说

三、再认和重现

(一)再认(recognition)

1、定义:对已感知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辩认出来的心理过程,称之为再认。

2、影响再认的因素

A、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材料的相似性)。

B、时间间隔。

C、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比较、推论等)。

D、个体的经验、定势和期待等。

E、人格特征(场独立性的人再认成绩较好)。

(二)重现

1、定义:人们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重现也叫再现或回忆(recall)。

2、分类:无意重现和有意重现

直接重现和间接重现

3、回忆策略直接影响回忆的进程和效果,常用且有效的回忆策略有:

A、联想,它是回忆的基础。联想有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和因果律等规律。

B、定势和兴趣,它影响回忆的方向和效果。

C、双重提取。寻找关键支点是回忆的重要策略。

D、暗示回忆和再认有助于信息提取。

E、与干扰作斗争。

第三节记忆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

一、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记忆效果

1、提出识记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2、充分利用无意识记规律。

3、重视知识的归纳和系统化。

4、排除前摄抑制和倒摄制的干扰。

5、构建线索和利用联想规律。

6、重视复述训练。

7、采用精细加工策略。

二、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好学生的复习

1、指导学生及时复习。

2、指导学生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3、进行多样化的复习指导。

4、复习量要合适。

5、运用适当的过度学习策略。

6、把反复阅读和尝试重现结合起来。

第四节青少年记忆力的培养

一、良好的记忆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精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影响记忆品质的因素:

个体的先天遗传特点对记忆品质有影响;

识记时个体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会影响记忆的敏捷性;

识记息信材料时的方法,加工材料的深度会影响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和精确性;

个体所识记材料的条理性、系统性和理解程度会影响记忆的准备性。

二、青少年记忆的特点

1、青少年期是记忆的黄金时代。

2、识记的有意性随目的性的增加而增加。

3、意义识记的方法占主导。

4、抽象识记的能力有较大发展。

5、记忆的广度日渐增大。

三、良好记忆力的培养

(一)掌握科学有效的识记方法。

良好的记忆方法:第一,意义识记和理解识记。第二,多通道协同记忆。第三,记忆术。

(二)正确科学地组织好复习。

1、及时复习。

2、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3、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化。

4、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

(三)加强正确再认和回忆的实践

1、阅读与试图回忆。

2、有效地进行追忆。

1.PQ4R法:预习(Prepare),提问(Question),阅读(Read),思考(Reflection),复述(Repeat),复习(Review)

2.定点记忆法

3.谐音记忆法

4.韵律法

5.记笔记策略

第四章思维与想象

2、教学重点和难点:思维和想象这两个概念及其本质属性;概念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thinking)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二)思维的主要特征

1、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其一,思维反映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其二,思维还可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2、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是相互联系的。

另外,思维还有一重要特征: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建构的过程。

二、思维的一般过程

(一)思维过程的含义

思维是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操作(operation)来实现的。所谓思维过程,就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思维过程也称为思维操作(thinking operation)

(二)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在头脑中(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分析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

综合是在头脑中(思想上)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分析与综合是密切联系的

2、比较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

注意:分析、综合和比较三者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特征和属性,舍去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概括有感性认识水平的低级概括和理性知识水平的高级概括之分。

4、系统化与具体化

系统化是将事物按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类别系统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将已获得的概念或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思维过程。

三、思维的分类

(一)根据思维的抽象水平可将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语词逻辑思维。

1、直观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叫做直观动作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利用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去解决问题的思维就是具体形象思维。

3、语词逻辑思维:使用以语词或符号表示的概念、并进行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叫做语词逻

辑思维。

(二)根据思维所依据的内容可将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三)根据思维过程的特点可将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四)根据思维探求问题解决的方向、范围可将思维分为辐合(集中)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和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

(五)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程度可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第二节概念的获得

一、什么是概念(concept)

(一)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单位。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概念的质,是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

概念和词是分不开的。

(二)概念的种类

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具体概念(concrete concept)和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

(2)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

(3)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二、概念的获得

(一)概念获得的途径

个体掌握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个体对概念的获得。主要途径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1、概念形成

概念形成(concept formation)是指个体通过对同类事物的大量例证,经过比较,独立发现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从而获得概念的过程。

社会实践活动是概念形成的条件和基础。

2、概念的同化

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利用已经掌握的概念,通过对新概念定义的理解,从而获得新概念的方式。

以概念同化的方式获得概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已掌握与要学习的新概念有关联的概念;②要对

新旧概念进行积极的分析比较。

(二)影响概念获得的因素

1、学习材料

概念的属性或特征影响个体概念的形成。如具有具体特征的图形比抽象图形更容易掌握。

2、学习者自身因素

知识经验、年龄、性别、智力、动机、情绪、疲劳程度等个体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学习策略等,都会影响概念的掌握。

3、下定义

下定义是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概念内涵的过程。特别是在教学中,教师能否适时下定义,对学生理解、掌握概念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科学概念的掌握

掌握科学概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与学习任务,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教师在学生概念掌握过程中,要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注意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进行教学。

2、合理利用学生过去的知识与经验

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科学概念的掌握,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消极著作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自己过去的知识与经验。

3、正确使用变式

变式是指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组织感性材料,使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本质属性突出。

4、恰当地使用概念的否定例证

5、适时给概念下定义

6、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第三节问题的解决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含义)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4个阶段: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策略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心理因素。)

1.问题情境:发生问题所处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

2.情绪与动机水平

a.情绪

b.动机

c.定势

d.原型启发

e.功能固着

f.个性特点

第四节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

(一)什么是表象

表象又称意象,指当事情不在面前时,在人们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二)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

2.概况性

二、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分析与综合,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

想象的基本特点是形象性和新颖性。

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属高级的认识过程。

(二)想象的综合过程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分析与综合,加工改造的过程,是从旧的形象中分析出必要的原素,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结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想象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它的综合有以下几种独特的形式:

1、粘合: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的过程。

2、夸张:夸张又称强调,这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略去另一些特点进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的过程。

3、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的过程。

4、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三)想象的分类

根据想象有无目的性和计划性,可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

A、定义: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而在头脑中产生某种事物形象

的过程。

B、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

C、梦在一般情况对身体是没有什么坏处的。

2、有意想象

A、定义: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的,也需要做出意志努力才能在头脑中产生某种事物形象的过

程。

B、有意想象按照其内容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不同,一般可分为:

(1)、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任务、目的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3)、幻想: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四)想象的功能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偿功能)

1、想象对认识具有补充作用。

2、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3、想象能满足人的某些需要。

4、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五)想象的品质

个体想象力的好差,常以想象品质来衡量,主要的想象的品质有:想象的丰富性、想象的主动性、想象的新颖性、想象的现实性。

第五节思维的品质与创造性思维

一、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

思维能力是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个别差异在个体思维活动中的表现。

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二、创造性思维

1.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

2. 创造性思维过程: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验证阶段

3.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A. 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B. 改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评定观,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C. 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指导

D. 建立良好的创造环境,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

E.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个性

第五章注意

2、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意、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注意的转移和注意分散(分心)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节注意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1、定义: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特征: A、指向性 B、集中性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其他心理过程而存在的一种意识状态,也称为心理特性。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往往伴随着一些特有的外部生理变化和表情动作。

1、出现适应性 2.运动无关运动 3.停止呼吸发生变化 4.形神特殊变化

四、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的有无目的、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1、定义: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的特点:

A、刺激物的强度 B.刺激物的新异性

C. 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D.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2)人的主观状态(人自身的状态)

A、需要和直接兴趣

B、情绪状态与精神状态

C、知识以及经验(期望)

(二)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1、定义: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明确目的、任务

(2)合理组织活动

(3)稳定的间接兴趣

(4)良好的意志品质

(5)丰富的知识经验

(三)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或后继性有意注意)

1、定义: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2、产生条件;

(1)明确目的、任务(2)加强实践环节

第三节注意品质及其培养

衡量一个人注意的好坏,通常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分析,这就是注意品质问题。

一、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

(一)定义:注意的范围的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注意的范围实质上就是知觉的范围。即在0.1秒内,成人注意范围为7±2个组块。

(一)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

(一)定义:注意的稳定性,又称注意的持久性,是在较长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特性。

注意的起伏现象

(二)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1、对象特点

2、主体状态

3、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儿童年龄越小,大脑发育不良,注意稳定性越差。如7岁儿童连续注意的时

间为10-15分钟,10-12岁儿童则可达到30分钟左右。)

(三)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分心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客体,而指向无关的其他对象上的现象。

分心产生的原因:无关刺激的干扰(包括内外刺激),长时间的单调工作产生的疲劳等。

控制分心的措施:超前控制、信号控制、提问控制、表扬与批评控制等。

三、注意的分配

(一)定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二)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

1、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

2、活动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活动复杂程度)

3、分配注意的技巧

四、注意的转移

(一)定义: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二)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原来注意的紧张度

2、新的注意对象的性质

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第二节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注意与教学: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

一、运用无意注意规律进行教学

无意注意可以成为顺利完成教学的因素,也可以成为学生在学习中“分心”的原因。教学中应善于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避免其消极的影响,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中,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避免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

1、尽可能保持教室周围环境的安静。

2、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和纪律,尽量减少学生迟到、分心、讲话等现象。

3、教学方法避免单调呆板,控制好教学各环节的节奏。

4、教学内容切忌枯燥乏味、杂乱无章。

(二)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善于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作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在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2、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做到新颖性、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相结合。

3、提高教学的语言艺术。

4、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二、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教学

1、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

2、确组织课堂教学,防止疲劳现象发生。

3、严格要求学生,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

三、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引导学生使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轮换,这样才能使注意较为持久地保持在学习上。

第六章情绪和情感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和关系;心境、激情和应激的含义及其特点;情绪的调节和情感的培养。

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一)、什么是情绪与情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里的“情”,是指狭义的爱情而言。后泛指各种情绪。

1、定义:情绪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或情感是由主体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三个主要成分构成。

主体体验:指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

外部表现:又称表情,在各种情绪和情感状态下,身体各部位的动作量化形式: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2、情绪与需要的关系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在人脑中的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使,就会产生肯定的态度,从而引起人的爱、尊敬、满意、愉快、欢乐等内心体验;如果不符合人的需要,则产生否定的态度,从而引起恨、不满意、不愉快、痛苦、忧愁、恐惧、羞耻、愤怒、悲哀等内心体验。由此可见,情绪情感并不反映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反映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情绪情感与需要:

根据需要的起源: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的层次理论

由低到高: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解述: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

足较高层次的需要。

3、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两个概念有细微的差别。

(1)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更多地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这是人类独有的高级情感。

(2)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动物和人类(婴儿)都有情绪。但情感是人类特有的,发生较晚,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3)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不稳定的,具有情境性,冲动性,直接受情境的影响(十分明显)。而情感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情感比情绪稳定,深刻(不明显)。

(4)从外部表现看: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性,较少地受意识控制;情感则比较深沉,往往以内隐的形式存在和以微妙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多地受意识的控制。

以上区别是相对的。在现实的心理生活中,情绪与情感并无明确的界限。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要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2.情绪离不开情感。情感对情绪又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对一个人的积极情感可能会使人抑制暂时的

不愉快的情绪。

4、、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认识,情绪和情感就无从产生。人们的认识越深入,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刻、越持久、越稳定。常言说:“知之深,则爱之切”就是这个道理。反过来,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有深刻的影响,它对人的认识能起到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各个方面有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5、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情绪和情感无论从任何角度来分析,都可以分为向背两个方面。这种两极性与人的需要的满足与否有密切的关系。

(1)动力性上看,有增力作用肯定情绪和减力作用否定情绪(2)强度上看:有强弱之分。

(3)激动程度上看,有激动和平静之分。(4)紧张度上看,有紧张和轻松之分。

不管从何种角度上分,两者之间并非决不相容,有时可以相互转化。

(二)、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

情绪与情感是看不到的,但是可以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

1、面部表情

2、姿态表情: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

(手势与自信的关系,不同文化背景下手势代表的不同意思)

3、言语表情(声音或语言表情)

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说出,意思可能不同,甚至可能完全相反。

三、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

(1)定义: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俗称为心情)

(2)特点:具有微弱、持久和非定向弥散性

2、激情

定义:激情是一种强烈的、冲动性,爆发性的和相当短暂的情绪体验。

激情状态往往伴随着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

特点:爆发性和冲动性

3、应激

定义:应激又称紧张状态,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的反应。

它往往发生于某种危险或人们即将面对某种突然事变时。

应激情况下,有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物反应。(激烈,紧张,机体的显著反应)

(二)情感的种类

情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水平上,它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按情感的社会内容: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道德感

(1)定义: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2)分类:A、政治道德感

B、对他人行为及其人际关系道德感

C、个人行为的道德感

2、理智感

定义: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

理智感的产生往往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

3、美感

(1)定义:美感是人在欣赏自然和文学艺术时所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情感。

(2)美感与道德感一样,是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的

(3)特点:A、美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B、美感是一种带有好恶倾向的主观体验。

第二节情绪情感在学习与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绪情感对学习的影响

情绪情感对人的学习活动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般说来,肯定的态度和体验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否定的态度和体验对学习有阻碍作用。

⏹情绪和情感与学习效率

⏹情绪和情感与智力活动

三、教会学生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1.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并端正学生的情绪经验

3.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

四、不良情绪的调控

1.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

2.转移注意力

3.合理宣泄情绪

4.主动用言语调节控制情绪

第七章意志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掌握对待挫折和成功的正确方法。掌握培养青少年良好意志品质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意志概述

请理解:1、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一、什么是意志?

1、定义:意志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支配和调整个人的行为以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是人对

客观现实反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2、意志的特点:

A、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B、意志是意识对行为的调节

C、意志对客观规律的依存性(如何理解意志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

3、意志行动

定义:就是指在意志支配下实现的行动。(意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动)

特征:A、意志行动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B、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C、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4、意志与认识、情绪情感的关系

区别:意志作为一种心理过程,不象认识过程那样反映事物的属性,也不象情感过程那样反映人的需要与事物的关系,而是一种确定目的和实现目的的过程,是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的过程。

联系:意志与认识和情感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意志的产生以认识过程为前提。反过来,意志对认识过程具有能动作用。其次,意志与情绪情感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情绪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意志对情绪情感也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二、意志的作用

1、成功的驱动作用

2、行动的维持作用

3、调控行动的作用

三、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这一过程可分为:

(一)作出决定阶段

1、开展动机斗争

A、双趋式冲突: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动机去追求两个并存的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

B、双避式冲突:一个人遇到两个威胁性而都想躲避的目的但又不能都避开是的心理矛盾

C、趋避式冲突: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动机,好而趋之,厌而避之,这种对同

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

D、多重趋避式冲突

2、确定行动目的

3、选择达到目的的行动方法

不违反规律,尊重主客观各种因素。(根据意志行动的要求和主客观的条件)

(二)执行决定阶段

1、及时执行决定

2、敢于克服困难

3、正确对待挫折

第二节挫折的心理分析

二、挫折与挫折感

1. 定义: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的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

挫折感是因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一)挫折感水平

一个人挫折感的强弱与个体的抱负水平有关。在同样情境下,抱负水平高的人更能感受到挫折。

挫折体验的强度也与个人的耐受力有关。

(二)挫折感的影响

挫折感常会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各种变化。如使人产生攻击行为或过度抑郁。而抑郁还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有的人遭受挫折之后会出现逃避现实、自欺欺人的反应。

(三)如何对待挫折

1.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正确对待挫折)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4.以积极的归因代替消极的归因。要把努力归因与现实归因结合起来(善于调控情绪)

归因:人们对自己行为的结果作出解释,找出原因的活动方式。

韦纳的归因分类:学会应付挫折引起的消极情绪的方法。如发泄、升华和转移等,使人的不良情绪得以及时的削减和转化。

三、成就感与对待

首先,要善于调整目标。激发成就动机。

其次,要脚踏实地,才能实现目标。

再次,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三节青少年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一、意志品质的基本特征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质,是衡量人的意志是否坚强的标准。

评价意志品质的好坏,根本的一条是要有意志活动的社会价值。

(一)自觉性

自觉性是指能自觉地、充分地认识意志行动社会意义及目的,并以此来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去实现目的。(是否深刻地认识到行动目的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目的的意志品质)

与自觉品质相反的,是受暗示性、盲从和独断性。

(二)坚持性(坚定性)

坚持性又毅力,完成艰巨任务是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与之相反的品质是动摇性和顽固性。刚愎,执拗

(三)果断性

果断性是指在复杂情况下,善于明辨是非,把握机会,适时作出正确决定,并毫不犹豫地坚决付诸行动。(善于迅速地明辨是非,坚决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与之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和冒失武断。

(四)自制力

自制力是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善于控制自我的意志品质)

与之相反的品质是任性和怯懦

二、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明确意义,增强责任感

(二)树立理想,确立目标

(三)抓住机会,努力实践

(四)吃苦耐劳,持之以恒

(五)讲究方法,循序渐进

(六)优化个性,健全体魄

第九章能力

一、什么是能力

(一)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对某项任务或活动的现有成就水平,另一方面是指个体具有的潜力和可能性。

(二)能力、才能和天才

完成某种活动所要求的多种能力的完美结合叫才能。

高度发展的多种能力的独特的、最完美的结合叫天才。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区别:

(1)知识,技能和能力是不同的心理现象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以概念和思想形式。主要有二种形式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是什么)和程序性知识(如何做)。

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以动作方式的形式。技能也是个体的经验,但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与知识有区别。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智力活动)。技能直接控制活动的动作程序的执行。

能力是使活动得以完成,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2)知识,技能与能力具有不同步性和不同的发展趋势

A.知识,技能相当的人不一定有相同水平的能力;能力相同的人也不一定获得相同的知识和技能

B.知识,技能发展的速度较快,能力的发展较缓慢。一生中,知识,技能总是向前发展,能力的发展

呈抛物线状。

2、联系:

(1)知识和技能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

(2)一定的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条件(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

二、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也称认识能力或智力)是指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所必需,并对这些活动效率有决定性影响的能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等,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核心。

特殊能力是指某种专业活动或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为某种专门活动所必需,并对该活动的效率有决定性影响的能力),如音乐能力、数学能力、运动能力等。

2、模仿能力(imitative ability)和创造能力(creative ability)

3、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流体能力(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这种能力受文化和知识的影响很小,主要决定于个人的禀赋。20岁-30岁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减退。

晶体能力(晶体智力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都在发展,到达25岁后发展速度渐趋平缓。

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附:(1)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也就是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的能力。

(2)成功智力(successful intelligence)是一种用以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

三、能力测量概略

(一)一般能力测验即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的由来。

1、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

智龄(mental age)即受试者通过测验项目所属的年龄。

智商也叫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常用IQ表示。它是根据一种智力作业的成绩所计算出的分数,它代表了个体的智力年龄(MA与实际年龄(chronological age,CA)的关系。

智商(IQ)=智龄(MA)∕实龄(CA)×100。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叫比率智商

2、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用一种更能表达个体的智力水平的智商叫离差智商(deviation IQ)。计算方法是:IQ=100+15Z,Z=(X-X)∕SD

(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

四、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如何应对压力 (1)寻找和化解压力源。 ①首先要找到压力源。分析导致压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哪些压力源可以化解,哪些是无法化解的。 ②其次要化解压力源。认清压力事件的性质;理性思考并分析问题事件的来龙去脉;确认个人对问题的处理能力;积极寻求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信息,动用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运用问题解决技巧,拟定解决计划;积极处理问题。 (2)改变认知。 ①首先,要改变自己对压力的看法。不要把压力看成是完全负面的东西,要认识到压力的积极意义。 ②其次,要改变对压力事件的看法。 (3)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①寻求情感上的支持,向别人倾诉、获得他人的安慰和鼓励; ②寻求工具性的支持,征求他人的意见、多方信息咨询、与能够提供具体帮助的人商讨。 (4)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养成健康均衡的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多种兴趣。 二、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与调节 (1)焦虑:预期到某种可怕的、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威胁的事物或情景即将来临, 而又感到无法预防和控制时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等情绪。

?面对焦虑:要做到知己知彼。例如,面对考试焦虑:第一,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建立符合自己实际水平的抱负水平。第二,要正确对待考试,不要过分看重考试。 (2)抑郁:一种感到无力应对外界压力而产生的心境持久低落的情绪状态,常伴 有悲观、痛苦、羞愧、自卑等消极情绪体验,以及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外部症状,严重者有自杀倾向。 ?如何走出抑郁:纠正认知偏差;客观评价自己;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扩大交往范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愤怒:由于主体愿望的实现受到客观事物的阻碍时所产生的激烈的情绪反应, 其程度可以从不满、生气、恼怒、愤怒到暴怒。 ?如何消除愤怒:加强个人修养;学会合理宣泄;调整认知。 (4)嫉妒:看到他人在成绩、才能、相貌等方面超过自己时而产生的恼怒和怨恨 心理。 ?如何克服嫉妒心理:首先,认识嫉妒的危害;其次,将心比心,从被嫉妒者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第三,充实自己的生活。 ?如何对待别人的嫉妒:第一,要有充分的自信;第二,主动帮助嫉妒者; 第三,主动求助于嫉妒者,让他看到自己的价值。 (5)羞怯:在社交活动中产生的紧张、拘谨乃至尴尬的心理状态。 ?如何战胜羞怯:首先,要有战胜自己的信心;其次,要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适当进行强化训练。 三、如何对待动机(心理)冲突

大学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 心理学史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探究心理本质、揭示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一般从两个方面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一是个体心理,二是社会心理 1、心理现象: (1)心理状态:注意、意识、无意识 (2)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心理动力:需要和动机、兴趣爱好、人生观和价值观 (4)心理特征:性格、气质、能力 2、心理本质 大脑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简单了解,这是了解气质理论的基础)P8 2、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 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他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认为人的心理应该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和无意识,还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平衡发展,人格才健全。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主张心理学抛开意识、径直研究行为,而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反应,由此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并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3、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测量法 第二章 1、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征: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外部条件:(简单知道)适应性运动的出现、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变得轻微而 缓慢 4、无意注意:(概念)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自然而然的发生的注意。 (5、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刺激物强度、刺激物新异性、刺激物件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2)人的主观因素:人的需要和兴趣、已有的知识经验、人对事物的期待、人的身心状态) 6、有意注意(概念):指有预定的目的并在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7、有意后注意(概念):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8、(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就是主体没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总和。 无意识的特点: (1)、自发性 (2)、隐蔽性 (3)、非理性、非逻辑性 (4)、持久性、稳定性)

心理学基础考试重点

1、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3、动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 4、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5、感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应。 6、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是反映。 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 7、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8、思维:对客观思维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9、情绪: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10、智力: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11、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12、智力激励法:借助团体的力量,以专题讨论会的形式,通过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发散思维进行思维共振,互相启发、激励,使创造性设想活构思产生连锁反应。 13、前(后)摄抑制:先(后)学习的材料对后(先)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14、人格: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15、气质: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1、个体心理结构:个体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差异;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个性差异包括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心理过程的稳定特性:能力、气质、性格。 2、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心理学研究目的(任务):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 4、研究环节: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作出推论。 5、脑潜能的开发:(1)大脑潜能的发挥有无线的空间;(2)挖掘大脑潜力:第一,敞开心灵的大门;第二,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第三,让学习为大脑持续充电,使大脑不断获得有益的刺激;第四,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开发大脑潜能。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基本内容:(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关系:a、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b、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c、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前四种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属于成长需要。 评价:积极意义:a、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b、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c、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缺陷:a、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去看待人性,强调潜能的作用;b、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c、该理论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7、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对活动做深入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活动等。 8、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因素:人的主观状态,如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等;客观因素:刺激物的特点,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新异的刺激物等。 9、注意品质的培养:a、自我暗示法;b、情境想象法;c、培养间接兴趣;d、自我奖励法;e、训练听课技巧。 10、知觉特性:a、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选择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恒常性。 11、影响遗忘的因素:a、受时间因素的制约;b、材料的重要性;c、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d、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e、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 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12、增进记忆的方法:a、直观形象法;b、图表法;c、谐音记忆法;d、归类比较法;e、联想法;f、歌诀法。 13、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14、问题解决过程:a、提出问题b、分析问题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问题表征;选择算子;应用算子;评价当前状态。 1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a、迁移的作用b、原型启发c、定势的作用d、情绪与动机。 16、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培养宽广的胸襟;理性地适应生活;寻找身边的快乐。

(完整word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新编心理学_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4.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①(方向)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需要(是基础)、动 机、兴趣、信念、世界观(最高层次)、个性 (表现)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 1.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出发点的科学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实质也是科学的心理观。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 3.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 4.反射就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反应。 5.实现反射活动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 6.反射分作两种:无条件反射(狗看见食物流口水)和条件反射(狗听到主人脚步声流口水后天活动中) 最早研究的是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刺激→反应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刺激(P21) 7.条件反射其实是一种信号活动,信号活动是大脑两半球的最根本的活动。大脑皮层的活动有两种信号: 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由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望梅止渴”是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的结果;“谈梅生津“是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结果。 8.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人的心理反映具有主观性;人的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第三章:感觉、知觉与教学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反映。 3.感觉规律实际上就是感受性 感受性是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各种分析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4.感受性的变化规律:(1)感受适应(2)感觉对比(3)不同感受间的相互作用

公共课心理学知识要点

.09公共课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心理学概观 1.心理学的定义p3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不仅研究人、也研究动物。 –心理与行为是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两者间有复杂的相互关系。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目标p5-6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3.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p8-14 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了解事物的特征或规律性的方法。 优点: 研究者就在行为发生的地点,即“现场”所观察的行为是亲眼所见,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行为。 ?实验法:指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系统地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并观察这种操纵对其他变量的影响,从而发现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相关法:是了解两种变量(行为、特质、属性或事件)之间关联到什么程度的方法。 调查法:是预先拟就所要了解的问题,让被调查者回答这些问题以获得研究所需资料的方法。 个案法:指对某个人或某团体(一个家庭或一个班级)进行全面深入了解的方法。个案研究起源于医学。医生系统地了解一个病人,全面询问病人的症状、生活习惯和病史等等,结合治疗方案和效果的记录分析 4.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15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现代心理学的三大派别及其主要观点与代表人物p17-20 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奥地利精神学家弗洛伊德,其主要观点包括:(1)精神分析的对象是人得潜意识。(2)精神分析的目的是了解个人当前的观念和行为的潜意识根源。(3)精神分析的方法主要是由自由联想法,即在医生的引导下,病人无顾忌地将头脑中的想法、回忆和愿望说出来。(4)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经验通常是被压抑的,因为它们与文明社会的道德观念相冲突。(5)精神分析不仅是一种精神医学,而且使潜意识、性心理。压抑与焦虑、恋母情结等概念广泛地使用于揭示人性和人类行为。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其主要观点包括:(1)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反对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将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主张将行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2)心理学的目的是揭示刺激和反应即S—R之间的确定关系,刺激和反应是构成行为的共同的基本因素。(3)反对内省法,主张客观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口头报告法等。(4)行为时环境作用的结果,环境的差异导致行为的差异,反对用遗传去解释身体正常的个体之间的差异。(5)了解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确定关系,就可以将其应用于预测和控制人与动物的行为。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其基本主张包括:(1)在研究对象上,人本主义反对行为主义主要以儿童和动物为被试,也反对精神分析以心理病理现象为基础的理论,而主张研究人性积极的方面,如创造、爱、责任、幸福、自我实现、生命意义等区别于动物也区别于心理疾病患者的经验。(2)人本主义的目的不仅在于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也不仅在于治疗心理疾病,更在于促进人的潜能和价值的实现。(3)人本心理学的方法是服务于其所关心的问题的,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而非行为主义的以

大学生公共课心理学考试内容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其中认识过程是基本的心理过程,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分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规律性的应答。非条件反射是动物生下来就有的,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性反射,只在大脑皮层下的中枢即可完成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一定条件,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 3两种信号系统: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系统,以刺激物的性质不同可将条件反射系统分为两种: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种的词汇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关系:人的心理活动是第一信号、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是第二信n号系统形成的基础;反过来,第二信号系统又对第一信号系统起支配和调节的作用。 4心理实质: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5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心理的生理基础。(2)知觉和感觉。(3)学习心理。(4)身心发展。(5)个别差异。(6)动机与情绪。(7)社会心理。(8)异常行为与心理治疗。 6心理学独立的标志:1898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7学心理学对一个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有什么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也是越来越强,特别是青春期的学生,叛逆的心理特别的强,纯粹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是让很大一部分学生很难接受的,因为每个孩子都又自己的特点,他们的性格特点,思想认识等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态度。孩子是需要我们长期进行疏导开通的,这也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要能够真正的深入孩子心中去,能真正的和他做朋友,与他交心,才能收获最好的效果。现代教育上提倡“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这就要求做为老师,一定要能够掌握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教学过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能一味的运用压迫方式教学,要逐渐使课程气氛活跃,让学生真正找到学习的兴趣点,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学习心理学对于教育工作者是至关重要的,不仅是影响个人的职业生涯,更是帮助许多孩子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的很好的方式。当然除此之外呢,学校定期也可以请一些心理学专家,和孩子们深入交流,找到孩子真正的兴趣、特点等,帮助学生和老师共同交流学习,。 8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特点:指向性(是指在某一瞬间,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的对象)和集中性(指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的对象上的强度和紧张性)。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9注意的品质: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紧张性;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10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客观刺激物的特点(A刺激物的强度B刺激物的新颖性C刺激物的变化D刺激物的对比关系),人的主观状态(人的需要和兴趣;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人的知识和经验)。 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A对活动的理解程度B对活动的合理组织C对活动的间接兴趣D主体的意志努力 11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注意演讲技巧;注意板书技巧;注意教学形式多样化;注意教具的使用;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间接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合理地组织注意活动;关注学生身体和精神状况。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12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13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14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5识记:是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 16机械识记:是不求甚解、仅仅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外在联系而机械重复的识记。特点是基本上按照材料呈现的时空顺序进行逐字逐句的识记。意义识记:是指在事物的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特征或内部联系而进行的识记。其基本条件是对材料的理解和进行思维加工。具有全面牢固、精确和迅速有效等特点。 17影响识记的条件:材料的性质不同,识记的效果也往往就不同。识记材料的数量也对识记效果产生影响:材料越多,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史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包括: 两个主要部分:一人的认知过程的发展年龄特征;而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四个方面的问题:一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生理因素的发展;三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言语的发展 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二个体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 4、年龄特征的研究 (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2)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3)心理现象是复杂的,故心理发展既指心理整体的综合发展,又指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 5、儿童心理学诞生标志 1882年普莱尔发表《儿童心理》 6、发展心理学诞生标志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1、弗洛伊德发展心理学理论 (1)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 (2)力比多发展的五个阶段 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青春期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1)埃里克森人格理论 人格的发展中,逐步形成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2)八个阶段 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或游戏期、游戏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 3、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环境决定论 否认遗传的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2)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 一是三种非习得性的研究即非学习性的情绪反应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 二是儿童嫉妒和羞耻的情绪行为研究

高等心理学知识点

高等心理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动物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既包括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但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主。 2、就个体水平而言,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3、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三方而。认识(认知)过程是指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4、人与人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个方而,这三个方面称作个性心理特征。 5、1879年徳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人称为“心理学之父" 6、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英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响"(S-R)公式来表示,这是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也被称为"古典行为主义"。后期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7、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岀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8、心理学的人物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并借此效劳于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9、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描述。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作出客观准确的描述,即心理与行为'‘是什么"。描述通常是进展更深入研究的必要前提。 10、解释:该任务的功能是答复“为什么"的问题,即某种心理与行为事件为什么发生, 其发生的原理和机制是什么。 11、预测:心理学中的与测试对一个特左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泄条件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12、大多数心理学家把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控制作为心理学的最高目标。控制以为这通过一左手段或者方法使心理与行为发生或者不发生,即引发那些希望发生的事件,控制那些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1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研究髙等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心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预、引导、讲授、练、归纳、复。心理学在其中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研究特点和心理需求,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促进学生的研究发展。 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相对持久性变化。 2、研究的基本过程及其特点是什么?(研究的基本过程) 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P41-44 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创造等过程。其中,感知是通过感官接收外界信息的过程,注意是选择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记忆是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过程,思维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运用的过程,创造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过程。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研究的基本过程。 3、研究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研究的影响因素)

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P45-50 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研究者的个体差异、研究环境、研究任务和研究策略等。个体差异包括认知差异、情感差异和动机差异等,研究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研究任务包括任务难度和任务类型等,研究策略包括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等。 4、研究的评价方法有哪些?(研究的评价方法) 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P51-53 研究的评价方法包括测验、观察和自我评价等。测验是通过考试等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观察是通过观察学生的研究行为和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进行评价的方法。这些评价方法可以相互结合,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5、研究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理论的应用) 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P54-56 研究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例如,根据认知负荷理论,教师可以合理安排研究任务,避免研究负荷过大;根据社会认知理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全)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概念: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动态、个性心理。 2、心理学发展代表人物。〔1〕“心理学之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否认意识,主X行为。〔4〕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整体决定其内在的部分。〔5〕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代表,其主X无意识。马斯洛、罗杰斯是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主X心理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6〕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出版《认知心理学》,标志认知心理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 3、个体发展规律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差异性;不均衡性。 4、心理发展的心理学理论两种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1〕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论,认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第一阶段是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2〕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论,人类心理机能由低向高发展过程由三方面推动。第一,起源于社会文化;第二,个体发展来看,语言、符号等中介使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新的心理机能;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5、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期限〞等观念。 第二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其研究方法 6、高等心理学发展史代表人物。〔1〕赫尔马特“科学教育之父〞〔2〕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称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后又出版了《双生子的测量》、《教育原理》、《智力测量》。 7、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未来趋势:综合化、本土化、情景化。 8、●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帮助教师建构科学的教育理念〔2〕有助于教师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教学质量〔3〕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4〕有助于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9、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伦理性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10、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具体方法:观察法;心理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第三章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 11、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1〕从认知特征看,认知和思维敏锐,追求效率化;〔2〕从情绪特征看,当代大学生情感强烈,积极乐观;〔3〕从人格特征看,当代大学生个性X扬,渴望关注;〔4〕从信仰追求看,当代大学生崇尚平等自由,思想活跃;〔5〕从人际交往看,当代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良好,网络关系拓展;〔6〕从恋爱与性观念看,当代大学生渴望和正视爱情,性呈现出开放性特征。 12、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善和谐;〔7〕智力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1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则:〔1〕全体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差异性原则〔4〕预防、调治和发展性原则。 1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1〕在教育理念上,以“发展〞为重,避免以“矫治〞为主;〔2〕在教育目标上,以开发潜能为目的,避免以“治疗、解压、预防〞为目标;〔3〕在教育途径上,需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并加强性互动活动的开展,打破以课堂教学和谈话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

大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大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心理学(psychology) 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学问。 Psyche + logos = psychology 灵魂词语、语言心理学 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mind),心理学是对心灵的研究,或称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心理的实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的。 “魂不附体”现象 《红楼梦》里写道:“凤姐吓得魂不附体,不觉大声地‘咳’了一声,却是一只大狗。”在一些地区,当小孩受到

惊吓时,便点燃一堆火,拿着孩子的衣服,边烤边为孩子“喊魂”。人真的有灵魂附体吗?心理-灵魂有道理吗? 1、脑是心理的器官 从物种发展史也可看出,心理现象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 从个体发育过程来看,人的心理是随着脑的发育而逐渐发展的。 从临床研究成果来看,人的某种心理活动与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密不可分割。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心理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脑的反射活动。如果没有客观刺激,也就不可能引起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以及相应的心理活动。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产物,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按其反映的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因为它反映的是外界事物和现象,是由外界事物决定的,同时又是通过脑的神经过程实现的,并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但是,它又是主观的,因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一定的个人或主体进行的,是通过主体已有的主观世界为中介,进行加工折射而产

大学心理学重点内容整理

大学心理学重点内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里变化。 2.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3.同化是将环境刺激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图式,引起图式量上的变化。 4.顺应是当个体的原有图式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刺激时,必须调整原有图式或建立新的图式,引起图式质的变化。 5.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6.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7.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8.情绪智力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测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 9.个性(心理)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0.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11.液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较少依赖与文化和知识,而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先天禀赋。

12.晶体能力是指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的能力,它决定了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13.广义的学习是指因经验而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14.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替代性学习。 15.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二选择: 1.认知发现的四个阶段特点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②前运算阶段(2-7)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 ④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期) 2.注意的品质 ①注意的广度 ②注意的稳定性 ③注意的分配 ④注意的转移 3.注意的种类 ①无意注意 ②有意注意 ③有意后注意4.情绪状态 1)激情(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2)心境 3)应激(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 5.记忆的种类 ①形象记忆②情景记忆③词语——逻辑记忆 ④情绪记忆⑤运动记忆 6.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学习是不断的盲目尝试与逐步减少错误的过程)学习的理论(规律):1)效果律 2)练习律 3)准备律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 1、※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注意 理(人人共有)意志过程:意志 现心理状态----注意 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 个性心理 (因人而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2、※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科学。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有助于高校提高师资水平;(二)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三)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 (四)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4、※ (一)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的规律性。 ★注意事项 (1)每次观察项目不宜太多,最好只观察一种或两三种行为; (2)所要观察的行为,应从特征上加以明确界定; (3)观察中应随时记录;(4)可采用时间取样方式。 5、※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 (1)大学生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2)大学生求知欲与识别力之间的矛盾;(3)大学生渴望独立和依然依赖的矛盾;(4)大学生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5)大学生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6)大学生性生理与性心理的矛盾。 6、※大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1)想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性;(2)想象目的明确; (3)想象内容丰富; (4)想象的创造性显著增强。 7、※大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 (1)理论型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2)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 (3)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进一步增强;(4)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显著提高。 8、※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1)大学生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2)大学生情绪的稳定性和波动性; (3)大学生情绪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4)大学生情绪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5)爱情逐渐成为情感体验的重要方面;(6)大学生高级情感日趋成熟稳定. 9、※大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1)自觉性普遍有所提高,但还存在惰性;(2)理智成分大大增强,但自制力仍显得薄弱;(3)有勇敢精神,但毅力相对不足;(4)独立性明显提高,但时常伴有依赖性;(5)果断性显著增强,但带有冲动性。

大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心理学复习资料 1、三大心理学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 第一势力:行为主义。强调客观和实证,提高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把人视为动物。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其次势力:精神分析。以潜意识为心理学的探究对象,探究方法如自由联想、梦的解析、过失行为的分析等。把人视为精神病人。心理玄学。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第三势力:人本主义。认为人性本善,强调探究美妙的人性。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2、心理现象框架图 ●心理过程:相识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留意 心情情感过程〔喜怒哀惧、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 意志过程〔采纳确定和执行确定阶段〕 ●特性心理:特性倾向性〔须要、动机、爱好、信念等〕 特性心理特征〔实力、气质、性格〕 3、心理学探究的任务及其关系 总:提醒心理的本性和规律运用这些规律,为社会实践效劳。主要任务是描述、说明、预料和限制人的行为。它们之间是层次递进的关系:正确的描述是合理说明变量间关系的根底,只有合理的说明才能产生正确的预料,依据正确的说明和预料才能进展有效而符合预料的限制。 4、感觉的定义和规律 感觉是人脑对干脆作用和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相应刺激的感受实力。分为确定感受性和差异感受性。感觉阈限分确定感觉阈限和差异感觉阈限。韦伯定律:增加的刺激量和原有的刺激量的比是一个常数。 感觉的适应:感觉器官在持续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感受性变更的现象。视觉〔明适应和暗适应〕、嗅觉、味觉〔厨师做菜、喝茶、辣椒〕 感觉的相互影响:感觉的比照〔同时和继时〕,不同感觉间的相互影响〔拔牙〕 感觉的补偿:盲人的听觉和触摸觉、空间障碍知觉 5、知觉的规律 ●选择性: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征、标记、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 ●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依据过去的学问经验来说明它、判定它,把它归入必须的事物系统之 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动它。 ●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必须范围内发生变更时,知觉的映像任然保持相对不变。 ●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有不同的局部、不同的属性组成的。当它们对人发生作用的时候,是分别作用或者先 后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但人并不是孤立地反映这些局部、属性,而是把它们结合成有机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6、留意的定义、特征 定义:心理活动对必须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特征:选择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其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视了另一些对象。 集中性:留神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心理学(章志光第三版大学师范公共课教材)复习笔记

心理学(章志光第三版大学师范公共课教材)复习笔记 名称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2、成熟指不依靠后天经验自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性方面的变化。格塞尔和汤普森以“爬楼梯”的实验为例 3、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因而也可以简洁地把学习定义为“行为的变化” 4、智力技能指学习者掌握要领规则并将其应用于新情境,这是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5、认知策略指学习者借以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又称“元认知” 6、动作技能指能够为完成有目的的动作使骨骼、肌肉、筋腱有组织地活动,是平稳、精确、灵活而适时的操作能力。 7、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 8、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9、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10、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 11、组块是指人们将熟悉的孤立项目连接为更大的刺激单元,也是信息的意义单位,如一个字母或一个单词、一组数字或材料、一组语词或句子等。 12、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特征:1.形象性2.概括性作用:记忆表象的积累和丰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是从知觉过渡到思维,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或中间环节。它在人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 13、识记是通过对事物反复感知而获得事物的信息和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分为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14、保持是识记的材料和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得到巩固和储存的过程。主要是在质量和数量上发生变化 15、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重现。遗忘和保持是相对立的心理过程,它的表现是持久性的从艾宾浩斯的曲线图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1.遗忘是先快后慢的2.遗忘是不平衡的3.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 16、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内涵是概念所包括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属;概念的一切事物 17、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加工改造创造出新事物的过程 18、再造想象是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19、创造想象是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0、幻想是指向个人希望的未来事物的想象过程。可分为积极有益的幻想和消极无益的幻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