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论专题复习

认识论专题复习

生活与哲学高考题训练认识论

07-09年高考真题

1.09安徽卷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2.09海南卷18 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09海南卷222009年3月28日20时30分到21时30分;全球24个时区的2000余座城镇以熄灯一小时的方式“接力”参加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旨在节能减排保护人类地球家园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我国从东到西众多城市的公众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性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①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4.09浙江卷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09山东卷242009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下列与物种起源中“物种变异、

逐步进化”蕴涵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A.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B.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C.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D.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6.08全国Ⅰ卷29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南方10多个省区持续降雪;出现低温冰冻的极端天气现象;造成严重灾害;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极大困难和损失..有专家指出;极端天气如果发生在远古或者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就不会构成如此严重的灾难..之所以造成如此严重灾害;和时值“春运”、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以及防灾准备不足等因素共同起作用有密切关系..鉴于此;我国政府提出;越是经济发展越要高度重视防范灾害的工作...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极端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表明

①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也随之深化和发展②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和失控③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④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使人类超越自然而逐渐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08全国Ⅱ卷31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凭经验和感觉..某教授对传统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去伪存真、总结概括;研究、开发出“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指导农民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了少施氮肥、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实现了传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说明

①模糊性的传统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②认识的升华必须扬弃传统经验的模糊性

③模糊性的传统经验是精确性认识的来源④精确性的认识必须全面继承传统经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08海南卷19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2007年11月26日;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向世人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的圆满成功..“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

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

要因素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 B.⑧④ C.①⑧ D.②④9.08北京卷31十七大报告提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切实把它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向②理性认识必然推动实践的发展③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④科学理论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08广东卷23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11.08广东卷24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三人成虎

C.百感交集

D.千虑一得

12.08江苏卷29江苏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形成了许多可贵的精神.如张家港精神、昆山

精神、华西精神等..江芬人发扬这些精神;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②先进文化源于社会实践

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08江苏卷31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

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

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

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

①因人而异的②具体的③有条件的④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408宁夏卷23“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5.08四川卷28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

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和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②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

内是真理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6.08重庆卷30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

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标价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选编自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大人与小孩对同一幢房子有不同理解;这是由于

A.认识对实践具有依赖性

B.实践与认识具有差异性

C.实践与认识具有一致性

D.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

17.07全国卷Ⅰ29头孢曲松纳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如果把它和

某些药物一起服用;就会导致药效减弱、副作用增强;对人体造成损害..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配伍禁忌..在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曾出现病人服用该药物致死的案例..卫生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没有禁止使用这种药物;而是要求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中写明配伍禁忌的有关情况..对一种药物及其配伍禁忌的认识;体现出认识

①是一个永远不能达到真理的过程②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

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④是一个包含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07年重庆卷31图7是一幅题为“晚了一步”的漫画..

图7 晚了一步

漫画的主题“晚了一步”体现了认识

A.是实践的目的

B.总是超前于实践

C.总是落后于实践

D.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2010年高考真题

1.2010全国卷1、江西卷、湖北卷28、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2010全国卷1、江西卷、湖北卷. 科学家指出;“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天体在太空加速时;会产生引力波..但由于它非常微弱;我们一直无法探测到”..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其依据是

A. 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证实其存在

B. 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C.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具有预测功能

D. 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是可靠的

3.2010江苏卷.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 与之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2010四川卷33.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2010新课标卷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2010北京卷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7.2010广东卷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高二哲学认识论主观题专项练习

1.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12分

2.有史以来人们对待洪水;经历了“避洪”、“限洪”、“防洪”、“调洪”和“用洪”的演变过程;对黄河的治理;也先后采用“堵”、“疏”、“分”、“合”、“束”等多种方法;但由于黄河的复杂性;单一的治理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采取水土保持和工程建设等多方面措施;实行综合治理..到了20世纪末;黄河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流域内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总量比20年前减少12%;下游出现断流多年;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黄河及其支流水质污染严重;只有约1/3的黄河水可以饮用..该成果认为;黄河水利工作任务艰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保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实现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黄河;回答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分析黄河的治理过程..17分

3.自上世纪90年代;为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GDP成为衡量经济发展快慢的“硬指标”;但对GDP的崇拜;也导致了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等现象..“十二五”规划降低了GDP 增速指标;提高了居民收入指标;这将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对GDP认识的变化过程..6分

4.材料:由于30年前的真理问题大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⑴上述材料体现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 10分

5.2014梅州一模中国共产党建党93年、执政65年来;多次修改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章中的

表述;及时把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成果体现在党章内..

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阐释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怎样发展的..12分

参考答案

07-09年

1-5CDBDC 6-10CACBC

11-15DCDDB 16-18ACD

10年

1-5ACBAB 6-7CB

1.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2.答: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在不断治理黄河的过程中;认识到治理黄河必须综合治理才能成功..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先后采用了单一的治理方法、综合治理的方法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保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每次治黄方法和理念的提出;都指导人们去更好地治理黄河..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治黄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治黄方法以及新的治黄理念的提出;不但可以促进黄河的合理治理;同时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由于黄河的复杂性;人们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先后采用了单一的治理方法、综合治理的方法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黄河..

3.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GDP的认识实现了主观

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分②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们对GDP的认识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3分

4.、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4分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由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促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3分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需要不断发展..3分

5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实现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3分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遵循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而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3分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不同特点;对群众路线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3

•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追求和发展真理;做到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思路;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

高考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4 认识论(解析版)

模块四《生活与哲学》 专题14 认识论 一、理论归纳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真理的条件性与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要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关键词识别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识别的关键词: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路遥知马力/是不是金子,一炼就知;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识别的关键词:第一次提出某种正确的观点或认识;对某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同时每一次认识都在向前发展、推进;山外有山,学无止境; 三、易错易混知识点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醒: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提醒: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提醒: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 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4.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提醒: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不能把实 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 5.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提醒: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 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提醒: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途径有实践和间接经验。) 7.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提醒: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 8.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和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提醒:实 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实践和间接经验。) 9.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提醒:实践才 是唯一标准。) 10.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提醒: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1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提醒: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12.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提醒: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13.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提醒: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1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提醒: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 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15.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提醒: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高三政治复习生活与哲学知识板块(认识论)

认识论二轮复习整理 ◎体系建构◎ 自主建立认识论知识体系: ◎知识构建◎ 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这一过 程中,人们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不是孤立个 体的活动。历史性:任何人的实践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无论是亲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 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推动着人们去研究和探索;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实践。人们把指导自 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正确的认 识脱离了实践,那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3、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特点: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因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及其规律,获得和检验真理社会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相对于一个特定的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以我们应当不断丰富发展真理,如果不顾历史条件照搬照抄真理也会

第六课认识论复习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并理解:实践的含义、特点,真理的基本属性、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和追求真理的信念。 【学习重难点】 1. 实践特点2、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课前预习案 【自主梳理】 1、什么是实践?实践的特点?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② ③④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 (3)方法论要求。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什么是真理?真理的特点? 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及方法论: 认识具有反复性、 无限性、 上升性, 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构建知识体系】 课堂探究案

探究1:【易错易混点辨析】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3.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4.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5.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6.实践是检验人是真理性的标准之一。 7.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8.有用即真理。 9.真理是标志着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10.人的是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实现。 11.人的认识是无限的。 探究2:(12分)“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 课后延伸案 1、【2012高考福建卷35题】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 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值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 A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 .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 .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 .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2、(2012全国新课标卷)22.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考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产。这从一个侧面表明:()①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2安徽卷)11.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这说明() ①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②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④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2012上海卷)“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引自毛泽东《实践论》)对这段话概括最全面的是()

高考人教政治复习学案:认识论专题(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Word版含答案

高三政治总复习认识论专题——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学案 课堂在线 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①实践决定认识(、、、); ②认识对实践有(科学理论有巨大的作用) 方法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锻炼成材;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要点总结 一、实践观 (1)含义: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具有 (2)三要素:实践主体、对象、手段 (3)三特点: 、、 (4)三种基本形式: 、、 (5)实践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认识; (6)实践的地位——马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判断:这些说法对吗?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客观的? 3.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前人的经验和书本知识?

练一练 下列不属于实践的是: A、研制“超级细菌”的疫苗 B、投资兴建高速铁路 C、国家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 D、预测冬季出现千年极寒天气 二、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经典回顾 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国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介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 提醒: 1.注意词语搭配: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 2.区分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 区分认识的目的与任务 3.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纽带”与“桥梁”) 练一练:

《志鸿优化设计》2022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新课标全国)专题能力训练11认识论 Word版含答案

专题力量训练十一生疏论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嫦娥五号”探测器方案于2021年年内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放射场合练,并于2021年前后完成放射任务,实现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最终一步。这反映出() ①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③实践具有能动性④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进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2021湖北武汉武昌调研考试)美国科学家通过对“古怪号”火星探测器采集到的信息分析发觉,火星曾在较长的时间里存在过比较暖和的气候,平均温度高于零摄氏度,这对证明火星上曾存在湖泊的假设给出了有力支撑。这一事例佐证了() ①科学试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疏力量②生疏总是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获得进展③生疏从实践中来并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④实践的进展为生疏的进展供应日益完备的工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2021河南洛阳统考)时间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去信任神话。下列与此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①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③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④青灯一盏文章铺锦绣,苦心几番诗词发春华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2021山东德州高三二模)清朝初期,很多人对西学还是很感爱好的,也学了不少,但只是一种猎奇和雅兴,并没有让这些学问对经济社会进展起什么作用,这是明末清初我国科技开头落伍的重要缘由。这启示我们() A.生疏不能脱离实践,科学技术必需与社会进展相结合 B.冲突具有普遍性,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 C.生疏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科技的作用 5.(2021湖北襄阳调研考试)在医学领域,一场革命悄然而至。长期以来以“心死亡”推断死亡的标准将被“脑死亡”取代。“脑死亡”不再仅是一种理念,而是已经有了首次实践。当然,其中必定伴随着争议,但这到底是科学和理性的选择,是对人的生命的最大敬重。从哲学上看,“脑死亡”取代“心死亡”成为推断死亡的标准表明() ①正确生疏的形成往往要经受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②没有实践的检验就不会有正确生疏的产生③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究和争辩④对事物的生疏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6.(2021天津卷)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塑造》徐鹏飞 A.生疏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生疏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C.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 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7.(2021河北衡水中学联考)自古以来,火就是纸的“天敌”,大火曾很多次“吞噬”人类贵重的纸质文物。但中科院上海硅酸盐争辩所最近成功合成出一种高柔韧性、可耐1 000℃以上高温的“耐火纸”。“耐火纸”与一般纸张的制作原理相像,只是制作材料有所不同。这表明() ①科学试验是检验生疏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原有的真理性生疏经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④事物的进展是共性与共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8.(2021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创客”,创客这个群体开头进入大众视野。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创客热衷于创新,自己把握生产工具,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擅长发觉问题和需求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创意、设计、制造供应各种产品和服务。我们能从“创客”身上学到的优良品质是() ①敢于质疑和探究,不断发觉解决新问题②擅长追问和思考,摆脱客观规律的制约③勇于拼搏和超越,突破真理适用的范围④勤于实践和制造,用实际行动成就幻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21河南安阳联考)中国暗物质试验合作组在美国《物理评论D》杂志上发表了最新暗物质试验结果,确定性地排解了美国一个试验组几年前给出的暗物质区域,人类探测器迄今尚无真正发觉这种看不见的物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B.原有的真理经常在新的实践中被推翻 C.实践的最终目的就是猎取真理性生疏 D.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10.(2021湖北荆门调研考试)我国的经济增速,2011年为9.2%,2022年为7.8%,2021年为7.7%,2022年为7.4%。这种经济增速下滑、风险凸显,以及红利转换的状况,到底是后危机时代短期的不稳定性,还是意味着经济进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学术界争议颇大。学术界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争议表明() ①真理与谬误是相对的,彼此间没有确定的界限②生疏对象是简单多变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生疏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③由于主体的方法不同,生疏具有差异性④实践是生疏的基础,生疏因主体的实践经受而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认识论复习学案4认识论的知识

认识论复习学案4认识论的知识 【典例1】(12分)目前,被专家以“革命性”形容的微博,以其“更新快、互动性强,具有高度移动化和个性化,直接点对点传播,效果明显”的特点正在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被微博热议的有时候真相居多,有时候假象居多,热议还会使人们的观点莫衷一是。据此,有人悲观地认为:“真理会在不明真相的微博热议中走失。” 请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这种观点进行反驳。 解析:反驳题干中的观点,应首先说明真理的含义,然后再强调检验真理的标准,最后调动知识阐释真理是向前发展的,不会走失。 答:①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因此真理不会因为在微博中被热议而变成谬误。(4分)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不在于是否在微博中被热议。上述观点把检验真理的标准主观化了。(4分)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实践中,在微博的热议中,真理不仅不会走失,真理还会不断发展。(4分) 【典例2】材料一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从人类文明进程 答: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不同的实践条件下,人类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对于自然,人类的认识经历了从敬畏、主宰到尊重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反复; ④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深刻影响着人类实践及自然界的发展。(每个要点3分,回答上述任意三个要点即可给9分) 变式训练 1.材料:1982年,谢赫特曼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首次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一种“反常”的现象——在实验中被观察的铝合金原子,是以一种不重复的非周期性对称有序方式排列的,而按照当时的理论,具有这种原子排列方式的固体物质是不存在的。这一发现给晶体学界提出强烈挑战。因为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准晶体”是无用的,因而是违背“真理”的。谢赫特曼面对着来自主流科学界、权威人物的质疑和嘲笑,很多人骂他“胡言乱语”“伪科学家”。 然而,30年后的2012年,谢赫特曼的发现终于获得了最权威的认可。他的发现是伟大的,目前,准晶体的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应用到材料学、生物学等多种领域。谢赫特曼也为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请你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谢赫特曼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12分)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8 认识论(知识再现+考题训练)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8 认识论(知识再现+考题训练) 一、知识再现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的、活动过程、结果受事物及规律制约,是客观的特点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社会结构和关系 实践社会历史性: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 (第一个特点是坚持了唯物论,第二、三个特点是坚持了辩证法)作用: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决定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实践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提供新的认识 工具,锻炼和 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把主客观联系起来比较对照,用结果检 验 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 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对同一确定对象,真理只能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 等 真理是有条件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真理是具体的:相对于特定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原因,表现P48 追求真理是认识具有无限性:原因,表现P49 一个过程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综合探究: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与时俱进,就是 我们的全部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 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二、考点扫描 1、实践(理解实践的含义、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3、真理(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 4、认识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三、考题训练 1、人们常说“心动不如行动”,原因在于:()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高考政治认识论复习知识点

高考政治认识论复习知识点 高考政治认识论复习知识点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高考政治认识论复习知识点,欢迎大家分享。 (1)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认识论知识点的内容就是这些,政治网希望可以帮助考生更好的复习。 拓展: 2017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认识论部分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达到理论(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区别: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多变易失,凭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联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区别:含义、阶段、可靠程度不同。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原理: 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应当在实践基础上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向前推移,逐步深化,不断扩展。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5、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原理:二者密不可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在综合的指导下深入的分析。

高考政治复习专题11认识论易混易错点

高考政治复习专题11认识论易混易错点 认识论易混易错点 主标题:认识论 副标题:剖析考点规律,明确高考考查重点,为学生备考提供简洁有效的备考策略。 关键词:实践、认识、真理 难度:3 重要程度:4 内容:熟记易混易错点。 学生熟悉易错易混易考点,无疑对解答客观题帮助是巨大的。本小节中,学生要着重把握以下内容:实践的主体是人,也即实践为人类所特有,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实践以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对象,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亲自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通过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是客观的,但不是无条件的。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它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但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真理是客观的,但不是绝对的。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当客观情况或实践发生变化,原来属于真理的认识有可能成为谬误,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相对的。 1.(2014高考江苏卷31) 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了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因此①符合题意;题中“随着”“人类进入”“而今,借助”等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符合题意;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指的是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材料没有体现,③不符合题意;④不符 合题意;答案A正确。 2.(2014高考大纲卷30)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农民气象员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检验出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故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亲身实践的经验和他人实践的成果都是源于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资料(认识论)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资料 《生活与哲学》常考原理及方法论适用表述与应用(认识论) 一、常考原理及方法论适用表述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真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我们要随着过程的推移与历史条件的变化要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 的,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还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社会热点应用举例 1、万卡特拉曼一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一施泰茨和阿达一尤纳斯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核糖体在细胞中的工作,是根据DNA所含有的各种指令,合成不同的蛋白质。如果细菌的核糖体功能得到抑制,那么细茵就无法存活。在医学上,目前许多抗生素通过阻滞细菌核糖体的功能而治愈多种疾病,但出现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新问题,进一步了解核糖体,有助于研制出疗效更好的抗生素。 3名获奖者通过独立的研究和科学实验,使用了X射线结晶学的方法得到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绘制出3D模型。在原子水平上分析了由几十万个原子构成的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扫清了目前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并弄清了一些细菌的抗药机制。如今已被应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了挽救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也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知识,说明三位科学家的科学实验过程。(9分) 参考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科学实验,获得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绘制出3D模型。(2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新问题,通过科学实验,在原子水平上了解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扫清了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3分)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通过科学实验,开发出新的抗生素,帮助挽救了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2分)④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研究成果应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2分) 2、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

高二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复习

高二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复习 1实践及其特征 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所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的活动,并且是同特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变化发展的。 2实践和认识 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要 确定,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课题在实践中不 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认识的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 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 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④实践又是检验认 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只能由实践的客观效果来检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另一方面,认识也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 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要正确处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在实践中成才的关系。 3现象和本质 事物都有其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现象是个别,本质是一般;现象是易逝的,本质是稳 定的;现象是表面的,本质是内在的。现象和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和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 飞跃的必备条件。 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不是认识运动的结束。认识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度开掘, 向广度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上述认识论的原理和观点是相互联系的,认识论同唯物论、辩证法也是相互联系的。

高中政治人生观、认识论复习提纲

5、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1)新事物必定要战胜旧事物。第一,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 第二,因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取和发扬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而,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大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里,还因为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2)新事物的成长壮大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第一,新事物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第二,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总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6、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运用)(方法论) 1)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2)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7、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理解) 二者的分歧表现在: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1)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2)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3)我们要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形势。(4)把唯物辩证法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加以灵活运用。 人生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解)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社会意识反作用的两种表现。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2)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有着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就是:1、符合事物发展规律,2、符合人类根本利益。3、现阶段衡量我国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导学案认识论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专题二认识论辩证法一、重现知识、构建框架 认识论 二、核心原理、具体知识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 ☆相关具体知识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特征 3、三种基本形式 (二)真理原理内容及方法论 ☆相关具体知识 (三)认识的发展原理内容及方法论

三、发散思维、知识串联 1.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1981年以来,我国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可增加27%~58%。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认识 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 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 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2010年7月,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水深度首次达到3759.39,有力推动了我国深海探矿、海洋打捞事业的发展。这表明 A.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提高B.改变自然规律可以服务于物质生产C.人类能够创造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D.只有尚未认识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3.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

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 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来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②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6.“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阅读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施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6分) 参考答案:DDDCC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认识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人教版高中政治高考总复习知识讲解认识论专题(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高考总复习:认识论专题(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考纲解读 (一)考点提示 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复习建议 考查重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关注热点: 结合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以及实践的特征。 二、知识清单 参考答案: ①物质性 ②主观能动性 ③来源 ④动力 ⑤唯一 ⑥目的 三、考点聚焦 考点一、实践 【高考总复习:认识论专题(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394364 实践观】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1.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三个基本要素: 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 3.三个特点: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概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①____活动 特点:客观物质性、②____、社会历史性 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③____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④____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⑤____ 实践是认识的⑥____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天津市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十一 认识论(含解析)

专题能力训练十一认识论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2017四川成都模拟)某科研团队在正常大气压的200万至350万倍压力条件下对氢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出人意料的是,在极端高压条件下氢转化成了单层片状结构,这一研究推翻了一个预测,也证实了另一个预测。三十年前,化学家就能根据简单的化学理论预测出这种结构。这表明( ) ①人类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③实践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研究④科学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故不选④。三十年前,化学家就能根据简单的化学理论预测出氢在极端高压下会转化成单层片状结构,科研团队的观察研究,证实了这一预测,说明了①②。题干未说明新的研究,只强调对原有研究的进一步认识,故排除③。 2.美国科学家通过对“好奇号”火星探测器采集到的信息分析发现,火星曾在较长的时间里存在过比较温暖的气候,平均温度高于零摄氏度,这为证实火星上曾存在湖泊的假设给出了有力支撑。这一发现佐证了( ) ①科学实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②认识总是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获得发展③认识从实践中来并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 ④实践的发展为认识的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工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因而答案为C项。 3.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去相信神话。下列与此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 ①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③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④青灯一盏文章铺锦绣,苦心几番诗词发春华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去相信神话”的哲学含义是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③与此蕴含的哲理相同;②体现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青灯一盏文章铺锦绣,苦心几番诗词发春华”是一副励志读书的楹联,体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不符合题意。 4.清朝初期,很多人对西学还是很感兴趣的,也学了不少,但只是一种猎奇和雅兴,并没有让这些知识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这是明末清初我国科技开始落伍的重要原因。这启示我们( ) A.认识不能脱离实践,科学技术必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B.矛盾具有普遍性,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 C.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政治)高三政治复习专题——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高三政治复习专题——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2013年高考考点】 一、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践的特点:(1)________________性 (2)________________性 (3)________________性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归纳: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标准、目的)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促进;错误→阻碍) 二、真理观 1.真理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理的最基本属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反复性 (2)无限性 (3)上升性

【典题训练1】 1.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浮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蚁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老百姓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 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A.①②B.①③C.①②④D.③④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开动脑筋,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切实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存在的实际问题."《决定》中强调三个“着眼于”,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A.认识只能在实践中产生 B.实践不断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C.认识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D.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靠实践来检验 3.孙武曾率军三万打败楚国二十万大军,并在战争中撰写《孙子兵法》。孙武著兵法说明实践是 A.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检验真理的标准D.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4.19世纪40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亡。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无痛手术时代。上述材料说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④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5.狄德罗认为研究自然有三种方法,通过观察搜集材料,通过思考把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这蕴涵的哲理是 A.认识的范围局限于自然界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6.以下对真理的认识正确的有 A.真理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 B.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C.真理是客观的,即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D.真理向前迈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因此说真理与谬误没有绝对的界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