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唯物论和认识论每日一练

唯物论和认识论每日一练

每日一练唯物论

一、辨析易混易错

1、世界观体现方法论,方法论决定世界观,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2、哲学就是世界观,而世界观人人都有,因此,哲学人人都有。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哲学是指导,具体科学是基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8、只要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就是唯物主义。

9、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们的主观思考。

10、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也人人都有。

11、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唯心主义都认为:我思故我在。

12、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3、水是世界的本原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4、存在即被感知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

15、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6、哲学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7、理生万物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8、理在气先是客观唯心主义。

19、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古代相互唯物主义的观点。

20、心外无物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2、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

23.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通过实践使物质世界发生改变。

24.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25.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以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为前提的

26.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灭,是永恒不变的

27.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28.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29.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作出了反映

30.从本质上看,宗教是鬼神观念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31.意识的源泉是物质

32.离开物质谈运动属于形而上学

33.世界上不存在鬼神,但却存在鬼神观念,因此意识并不都是对物质的反映

34.静止不是绝对不动,而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5.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6、正确的意识来自于客观世界,错误的意识来自于人的主观思想。

37、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因此,意识离不开人脑,意识来自于人脑。

38、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出发。

39、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40、当今世界有许多未解之谜,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

41、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4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因此,意识来自于人脑。

4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4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45、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46、我们要遵循规律、利用规律、创造、改变规律为人类造福。

47、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前提下,改变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为人类造福。

48、先有房子的设计,后有房子,这说明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4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50、“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衣食足知荣辱,仓廪食知礼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二、选择题

1.(2013·福建卷·34题)以下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③→④→②

B.②→③→④

C.③→②→④

D.②→①→③

2.(2013·重庆卷·12题)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1972年中日建立外史交关系。1995

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安倍晋三的言沦旨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

A.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认识中的主现能动性思想

C.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

D.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观点

3.(2013·福建卷·35题)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有学者这样写道: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们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后,它们便会拉着你们向前

如果你们逆着时代观念而行,它们就将推翻你们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①正确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支配社会的发展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时代观念的变化发展

④时代观念的反作用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A. ①②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④

4、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极为丰富的。下列命题能体现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是:

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②是非难解③气者,理之依也④心外无物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5、下列表述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

A量力而行,尽力而为B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C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D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6、.(2013·新课标Ⅰ卷·21题)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13·重庆卷9题)莫言的文学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城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民间深层经验”。这表明( )

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

B.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悴个人的实践活动

C.“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

D.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

8.(2013·广东卷·35题)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但某

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

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

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

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

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三、主观题

材料一:建国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整治江河,兴修水利,仅长江中下游就完成40亿立方米的土石方,修筑和加固堤岸3 500余千米。据粗略统计,仅在去年洪灾期间,这些设施就减少经济损失7 200亿元。专家估计,水利投资与收益的比率约为1:10。

材料二:去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特大洪水,其水量和峰高均与1954年大体相当,但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30年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3米。

材料三:国家重视环保工作,去年洪灾过后,又采取了包括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则》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行为,并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作出安排。

问: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每日一练认识论

一、辩析题

1、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只有一个,不存在反映同一对象的相互矛盾的不同的真理。

3、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4、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家范畴,因此,真理既具有主观性的特征,又具有客观性的特征。

6、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7、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此,认识的唯一途径是实践。

8、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因此,获得知识的途径只有实践。

9、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10、认识对实践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1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1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5、科学发展观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

二、选择题

1.(2013·广东卷·35题)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坛

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

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

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2.(2013·安徽卷·4题)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地要大力扶持和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为破解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党和政府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这表明认识是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3·山东卷·23题)“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与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

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D.“人类的心灵需要到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4、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于的研究不断深人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5、有一种雷人的“楼盘文化”:挨着臭水沟叫水岸风光;旁边有小土包叫依山而居;周围有荒草地叫无限绿意;弄个喷水池叫英伦风情。这种现象反映了

A.人的主观随意性

B. 实践和认识具有统一性

C.真理的条件性

D.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的把它同日常生活中得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和思索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8、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这说明

①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②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④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三、主观题

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6分)

参考答案

练习一:

1—4CADB 5—8ACCB

(1)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就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体现;而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灾情加重,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

(2)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国家兴修水利、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是发挥人的烛光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练习二:

1--4BBCA 5—8AAAC

真理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考研政治】习题练 · 第4天

考研政治·每日一练·第4天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答案】C 【解析】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 A.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回答 C.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回答 D.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回答 【答案】A 【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答案】D 【解析】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即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则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4.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答案】A 【解析】列宁指出:“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1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 .含义(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 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 (1)哲学与世界观:①区别:a、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 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b、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人都有; c、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②: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 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 般)。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两大派别 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 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 1.物质的含义: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注意:物质不能等同 1.物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3.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都是物质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主观符合 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 1.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宇宙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 2.运动 2.特点: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1.含义: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包括两层内容: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或时间内,其根本性质 未发生变化;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3.静止 2.特点: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待事物时既要看到运动绝对性的存在,也要肯定相对静止的 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的诡变论(既只看到运动,否认静止的存在) 1.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4.规律 2.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3.世界观: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普遍的.

马原题库第二章

第二章 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真理的绝对性。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B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22、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C )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27、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31、对事物用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C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旧唯物主义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或者把实践理解为人类消极适应环境的动物式的本能活动,看不到实践的能动性;或者把实践活动狭隘地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活动. 3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存在局限-相对性 34、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B )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否认物质的决定性 D.夸大物质的决定性 35、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A ) A.真理变成现实 B.谬误转化为真理 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 D.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 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同时又能把正确的理论直接变成现实 37、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A )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38、毛泽东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调查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走马看花,不深入,还必须用第二种方法,就是下马看花,过细看花,分析一朵花、毛泽东强调“下马看花”的实际意义在于( D ) A、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 B、运用多种综合方法分析调查研究的材料 C、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适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 D、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实际,才能找出规律 4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C )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 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相互关系 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 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主义反映论 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先验论 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论与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相同点: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区别: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反映。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 认识过程中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起指导、解释和预见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人的情感、意志等在认识活动中则起到动力、引导和诱发的作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同步测试)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2、认识的本质是 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客观实在自身 D.社会实践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 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 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 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 C. 相互依存的关系 D. 相互作用的关系 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主要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 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认识论题库及解答1

认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群众的观点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主体是() A具有思维能力的人B能够适应环境的人C具有创新能力的人D从事社会实践的人 3. 认识的主体是在实践中从事活动的人。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 A自然性B社会性C实践性D主观性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中介是() A认识与实践的过程B认识与实践的结果 C对实践结果的反馈D工具、手段和程序方法 5.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C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D主观和客观关系 6.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 A人与物的关系B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D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与超越关系 7. “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A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B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C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8.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9.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唯物论和认识论每日一练

每日一练唯物论 一、辨析易混易错 1、世界观体现方法论,方法论决定世界观,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2、哲学就是世界观,而世界观人人都有,因此,哲学人人都有。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哲学是指导,具体科学是基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8、只要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就是唯物主义。 9、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们的主观思考。 10、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也人人都有。 11、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唯心主义都认为:我思故我在。 12、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3、水是世界的本原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4、存在即被感知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 15、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6、哲学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7、理生万物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8、理在气先是客观唯心主义。 19、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古代相互唯物主义的观点。 20、心外无物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2、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 23.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通过实践使物质世界发生改变。 24.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25.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以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为前提的 26.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灭,是永恒不变的 27.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28.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29.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作出了反映 30.从本质上看,宗教是鬼神观念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31.意识的源泉是物质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 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是什么 我们做事情要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 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3)怎么办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意识的能动作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意识具有能动性 (1)意识是对物质能动的反映(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因此,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②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强调精神力量)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物质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他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认识论习题

认识论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 A.经验论 B.教条主义 C.诡辩论 D.二元论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12.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13.下列属于唯心主义经验论性质的观点是( ) A.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 B.必须事事直接经验 C.只有经验事实而无客观事实 D.亲身经验比抽象理论可靠 14.相对真理是指( ) A.不含有绝对性质的真理 B.包含有错误因素的真理 C.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D.暂时正确的真理 1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马原第二章习题

2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的客体是 自在自然 自然界 客观世界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活动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宋代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强调的是 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陆游的诗句反映了正确的认识来自于实践即“躬行”。A本身错误,CD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4恩格斯说:“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决对的。”这表明 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真正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永恒的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是对相对性的否定和超越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有原则的界限 真理包含绝对性,是不可被超越的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部,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但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承认绝对性并不否定相对性,BCD的说法均否定真理的相对性,因而是错误的。 5“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这句话是孔子在知行观方面的典型观点,强调“行”(实践)在检验“言”(认识)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6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 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抽象的不变的统一 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过程,当然有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的问题,但不能仅仅归结为这些问题,符合题意的是D。 7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说明 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人们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了认识去实践 这种理论没有意义的原因在于“束之高阁,并不实行”。即不以实践为目的。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根本原则出发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唯物论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论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 第一部分:唯物论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具计划性、目的性、预见性和主动创造性;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哲理常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该点只有题材中涉及到意识对人的影响时使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认识论 1.实践的特点:主观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

认识论巩固练习

认识论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 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座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 “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 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观能动性 D.普遍有效性 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也,笃于时也。”这句话的主 要哲学寓意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B.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 C.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D.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 3.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②物极必反,暗极则光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下列没有体现要重视实践的观点的妙言警句是: A.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B.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靠干 C.不怕慢,就怕站 D.有志者,高山是台阶;无志者,小沟是江河5.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哲理相近的是 A.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B.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6.顺应“网络微时代”对“微文化”的需求,某公司设计人员充分发挥智能手机触摸屏的优势,针对当代人内心的童趣及强烈的角色感,成功开发了一款休闲益智游戏。使人们利用零散的时间就能顺手玩上几分钟。目前该游戏全球下载量超过7亿次,为这家原来仅有12名员工、一度濒临破产的公司在两年时间里赚进500万欧元,创造了移动游戏领域的神话.根据上题材料,该游戏成功开发体现了 ①认识是适应实践活动需要而产生的②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决定实践水平 ③认识过程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这句话所表明的实践的特征是() A、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8.“有人对农民说:给你一粒良种,它能长出一片黄金。农民笑着回答:谢谢,能不能发芽,先请泥土去辨认。”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10.在能源高度紧张的今天,应用超导技术降低能耗已成为许多科学家研究的新课题。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B.认识世界是实践的最终目的 C.技术完全是科学家研究的结果 D.科学实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11.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 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从物质的神秘未知,到长生不老的神话猜测,到出神入化的炼丹工艺,再到严谨精微的现代化学,科学不断从“神秘”“神话”“工艺”那里赢得地盘。这表明( ) A.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种认识 B.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C.认识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D.科学的本质在于反映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13.3D打印技术是刚刚兴起的一项革命性的技术,与现有的打印技术相比,其最大的创新在于随着打印材料的不同,可以打印任何东西,包括人体器官(原料是细胞)、房子(原料是建筑材料)、机械(原料是金属)等。目前因为是概念初创,3D打印机价格昂贵,功能也有限,但人们相信,3D打印技术会更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3D打印技术的出现表明:( ) 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所处的社会实践水平限制 ②创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认识的发生 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相互关系 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 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认识的本质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主义反映论 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先验论 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论与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相同点: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区别: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认识的发展规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唯物论及认识论知识点整理

唯物论 一、物质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二、运动 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如慧能的“仁者心动〞,毕尔生的“万物只在概念中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提示:形而上学要么否认运动,要么只承认机械运动〕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X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

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规律 1.含义: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不是外部强加的、现象的、偶然的、易变的联系〕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2〕因此,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意识 1.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1〕特点:目的性、计划性、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表现: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认识论 一、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

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原理及方法论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达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消极地阻碍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防止错误意识的阻碍作用。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1+2) 【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达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又要反对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事物运动都有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5、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 【原理内容】: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方法论】: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6、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同时,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又要反对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地阻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要重视理论的学习

随堂练习——马原(唯物论)单选答案

随堂练习——马原(唯物论)单选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含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面对具体问题对世界观的运用就体现为方法论。因此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就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故D选项正确。A和B二选项不适合全部哲学,C选项还没有达到哲学水平。 2【答案】D 【解析】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选项正确。 3【答案】C 【解析】恩格斯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选项正确。A选项涉及的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B选项涉及的是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都是很重要的哲学问题,但都不是哲学基本问题。D选项是没有意义的干扰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则相反,故C 为正确答案。 5【答案】D 【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故D选项正确。A选项的一元论与二元论是关于世界有没有统一的本原的问题。B选项众所周知。C选项中的本体论是哲学上关于存在的学说,认识论是关于认识规律的哲学理论。均不合题意。 6【答案】D 【解析】同一性这个表述在日常语言中,基本含义就是指相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部分则有不同含义,如“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事物的质和事物直接同一”,其中的同一意思是不一样的。而本题中,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含义是,主张思维能够认识存在,或世界是可以是被认识的。因此,D选项“可知论”的观点正确。 7【答案】C 【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意识,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故C选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故C选项正确。 9【答案】D 【解析】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A与B二选项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不能直接套用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