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法规课件)法律路与科技苏力

(法律法规课件)法律路与科技苏力

苏力:法律与科技——苏力2004年11月9日华侨大学演讲

发表时间:2005-2-17 17:37:00 阅读数次: 534

张义忠副教授(华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今天,今天是法学论坛第十三期,我们很荣幸

请到了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朱苏力教授(热烈的掌声!)

。至于他的简历,我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我就不多说了,更多的时间留给朱苏力教授

。(掌声!)

朱苏力教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很对不起大家,让大家这么早起来,挤

在模拟法庭听讲座,而且还有很多同学是站在这里。到最后,你们可能会失望。当然,我

是不会失望的。因为我是第一次来泉州。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城市,也是一个非常年轻的

城市。我的同学齐树洁教授就是泉州人,当年我们同住一个宿舍的时候,他就给我介绍过

泉州。受邀请来到这个城市,非常高兴。

今天这个讲座是讲“法律与科技”的问题

大家都是学文科的,好像觉得对科技不要太多关心,而也有很多人是恰恰学不了理科,才

学文科的。但是说实活,法律与科技有很多关系,法律的进步与科技联系非常紧密。法律

要解决的是社会的治理问题、秩序问题,以及人们的行为为什么会发生冲突,为什么会有

人犯罪;为什么有人不守信用?像这些问题,仅仅去学习法条是不够的,我不是说学习纸

面上的法律不重要,不是说解释法条不重要,而是说仅仅学习这些东西是不够的,我们必

须要从更多的方面去理解,人们的行为为什么会这样?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去针对人们这些

行为的基本态势,做出一些良好的分析,才能够采取一些恰当的措施。

比方说,现在的法律基本假定是人都会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是法经济学的一个基本

假定。每个人都会在他的行为当中,以某种方式追求他的利益最大化。同样有5块钱,你一

定是买你认为最好的东西,或者是买数量最多的同一种东西,许许多多的关于犯罪的行为

,关于违约的行为,关于侵仅的行为很多时候都存在这么一个基本假定。这里就考虑到人

性的基本原因。我们传统教科书上说人性善或人性恶,但现实生活中,就不定那么简单了

,它实际上是假定人是理性的,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这实际上深深地影响着法律

。但是我们文科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法律学研究过程中,有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种非因

果关系,非科学的解释,所以我们要增加对法律科技的了解,能帮助我们去理解更多的问

题。

我现在先讲讲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是不一样的,在历史上,至少两者是

长期分离的,科学一般是以理解世界为目的的,是强调一种因果关系的理解,是对人类知

识的一种系统思考和整理。在古代社会,科学一般是属于贵族阶层的,教科书上经常会说

科学是劳动人民发现的,其实劳动人民一般是不发现科学的,劳动人民一般发明技术。技

术是在劳动生产中创造发明的,它往往是为了方便或“偷懒”,是为了以同样的精力做更

多的事情,得到更多的便利。因此,太老实的人有时就不太可能有创造力的,相反,人们

总是找一个机会来“偷懒”的话,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就可能产生一些新的技术。整个人

类都是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

在传统社会中,技术与科学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有些贵族的有闲人士思考一些关于世界

的问题,而技术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当中创造出来的;现代以后,由于现代自然科学的

发展,商业制造的发展,加上信息的交流以及电话、电视、书报等传媒的发展使科学和技

术日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了,科学就可能直接转化为技术,技术又能为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

动力。一般今天认为科学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以发现因果关系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主要任务是认识世界,而技术的主要任务是改造世界。

我们可以探讨一下科学对法律的影响。首先是对责任的分配产生重大影响。尽管法律责任

的分配不一定完全受科学决定的,但如果科学发现这个某种因果关系之后,就可能对法律

产生重大影响。比方犯罪学,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人的犯罪行为出现究竟是由什么因素造

成的。这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社会学的解释,说是由社会造成的。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

到,一个好学生在14、15岁之前学习成绩优秀,而且一直做班上的班干部,后来偶尔看到

了一个同学给他的黄碟,因此就变坏了,以后下干了犯罪的事情,这里面就有因果关系的

东西。还有一个生物学的分析,学刑法的人都可能听过龙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学说,他去

监狱考察了很多罪犯,发现罪犯与其他人确实不一样,因此他就对这些罪犯骨骼,脑容量

进行测量,然后就得出了一些刑事罪犯脑容量比较小,胳膊比较长等特点的结论,现在这

个理论基本上被否定了的。其研究成果肯定是错的,但思路有一定的道理。

最近30年来,随着社会生物学以及基因研究的发展,对犯罪行为,犯罪倾向有了更多的理

解,国内刑法学界研究不足,但国外对这方面研究已有长足的发展,基本上认为基因对犯

罪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或者说生物性因素对犯罪影响特别大。最典型的一点就是世界各国

男性罪犯多,女性罪犯都比较少,这是一个典型例证,至少表明用社会因素来解说犯罪会

说不通。还有一个科学实验发现,两个同卵双胞胎,一个正常分娩,另一个分娩时窒息了

一会,救后以后,脑组织己经部分死亡,他们基因完全一致,也就是说他们身体结构、性

格、爱好、情感,表达应当是完全一致的,但后出生的那个人由于脑组织部分受伤,所以

没有道德情感,不会喜怒哀乐,缺乏感情,对小动物非常残忍,长大之后就犯罪。这就意

味着我们人类大脑的某个部分是控制道德情感的这部分脑组织一旦死亡,就没有办法分辨

善恶,没有同情心,年龄稍微大一点就可能会打他的父母,或者说做出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这表明生物性因素对人类的行为有很大影响。

说实话,我们今天不讲生物性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是讲社会因素,或心理因素的影响。比

方说,去年马加爵杀人案件,网络上经常说他是农民子弟,受到歧视,心理受到创伤,所

以就杀人了。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我觉得不对。在座的很多同学都是农民子弟,也或多

或少的受到过歧视,但不会去杀人,甚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更会成才。像这种说法

我们要把它放到经验层面上去观察,看他能不能成立。在我看来,马家爵杀人案件就可能

有生物性因素的影响,他杀人时,先杀一个藏在橱框里;过一天,再杀一个;这不同于一

般的激情杀人,但是我国犯罪学研究不大承认生物性因素,社会学解释较多,这就会有偏

差。

因果关系并不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它往往是我们一种联想的结果。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

,因果律是习惯的产物,因果律是我们看到的两个现象先后发生而产生的。休谟的观点是

不可知论的东西,但从经验上看,他是对的。我们确实很难辨别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

。中国古代文献,《周礼》曾有这样的记载,“*宄杀人,历人宥”就是一个坏人杀人、不

惩罚路人,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两者之间是没有关系的,但我们要弄明白先前惩罚,后

来又为什么不惩罚了,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变化,这是非常艰难的,这是古人经历了非常

痛苦、漫长的时间才认识到这一点,做出的改变。

历史上曾有很多事情在我们看来是很荒唐可笑的,例如,外国法律中会出现一棵大树倒下

来,把人砸死砸伤了,就惩罚这棵大树等等。现在国外包括美国还有很多这种痕迹。那是

因为古代不知道人是活的,人与动物、岩石、树木之间有区别道,因而古代有一种泛灵论

的趋势。但从这种惩罚制度中演化出一个很好的制度,就是海商事法律中经常使用的“对

物诉讼”制度,比如说,一艘轮船在厦门撞了另一艘船,而船主住在巴拿巴,法院不可能

跑到巴拿巴去送达,于是法院就把船扣下来,进行“对物诉讼”,船主一看船被

扣了,就

会跑来应诉。

中国古代还惩罚巫术,某人看到另一个很坏,就捏一个小面人,上面写着那个人的名字,

弄个小针扎着过两天,那个人死了,后来捕快一搜查发现了这个小面人。今天我们认为这

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但古代都认为有因果关系,而且那个小面人是铁证,因果关系是被构

建出来的,我们有的时候也弄不太清楚真实的因果关系与虚假的因果关系之间的关系。中

世纪的欧洲,包括美国,直到19世纪,都在惩罚巫婆,一旦发现社会上有什么疾病、地震

、饥荒等,就惩罚她们,其实这些巫婆往往是村子里的孤寡的老年妇女,现在我们看来,

惩罚巫婆有违人权,但从当时他们的思维方式来说,万物皆有原因,原因就在社会当中。

肯定是有些事不好或是有人做了坏事,这都是人们对因果关系认识不清所导致的,如果对

这些因果关系认识不清,那么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责任的分配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我们在强调科学的时候,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说科学是要求经验观察,就是要把它变成

可以用经验观察的事实,在中国传统社会科学界,对这个是认识不清的,中国古代是没有

“原因”这个概念的,它是从佛教中引进的,引进的原因和结果概念也是非常不明确的,

不是一个经验意义上的原因,往往讲的只是一个理由,我们会虚造出很多词,而不注重实

际生活。例如,很多学者都会讲中国人民有一个厌诉的文化,这也成立的,因为文化是一

个抽象的东西,我们看不到,但是如果用这一点来解释一些现象时,我们就要谨慎。很多

人说,老百姓为什么不去打官司,因为有厌诉文化;可是你是怎么看到这种厌诉文化的,

回答又是因为老百姓不去打官司(同学们大笑!)。中国有不少学术著作中都会出现这种

情况,就是虚拟一个词,而把这个词当作原因,而这个词实际上是对他要解释的东西的一

种概括。

在我们学习法律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培养我们社会科学的分析能力,要将一些抽象概念具

体化,有的时候我们会讲女孩子同情心强,实际上我们说的是她愿意同情别人,容易感受

别人的痛苦而且容易表达出来,但这不是我们所说的同情心,同情心光表达出来不行,同

情心还要实际上去帮助别人,那我们去看看,给街上乞丐钱的,一般都是男同学,而且如

果有女同学在旁边,他给的钱要多(同学们大笑,热烈的掌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

,如果同情心的定义是对人家感情上的表达,那么我们可能会说女同学同情心强,但如果

包含了行为,我们就会说男孩子同情心也同样强或者至少两者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

,我们要将所有的抽象概念都具体化,这是科学理解世界,分析世界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虽然科学很重要,但不是说只要科学上有一个发现,它在法律上都能适用。作为研究者可

以恰当地运用,但在法律实践中,我们并不能马上都能运用,一旦发现新的因果关系,并

不能马上改变法律责任的分配,因为科学上的因果关系,并不等同于法律的因果关系。刑

法上、民法上、侵权法上因果关系时,其实跟自然科学研究的因果关系是不一样的,我们

不能将自然科学的因果关系搬到法律上。因为科学研究的因果关系是一个链条,你不能全

部考虑。比如一个人从小父母离婚,无人照管,在学校里学习成绩比较差,别人因此歧视

他,为了防止被打,他就和高年级的爱打架的同学勾结在一起,以后干了很多违法犯罪的

事情,打架、吸毒,最后被关进监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因果关系是一连串下来的,父

母离婚对这个人是有一定的影响,但如何来分配责任呢?法律不可能将这些责任全部梳理

一遍。如果不断地追寻这个原因,就无法判断责任。而且每个人都能找到很多原因,这样

一来,每个人都不能惩罚了,法律又不可能承认这种因果关系的存在,按照这种因果关系

来分配责任。因此,法律对因果关系的认定,会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不能

科学的因果关系决定。

科学因果关系往往是确定一个方向,但不能决定一个案件中法律责任的分配,不管我们今

天科学技术是多么发达,我们也不可能穷尽世界上的因果关系,我们永远处在认识世界的

过程当中,而且现在发现出来的,大家公认的,也不一定正确。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肯定不

会错的东西,实际上可能会错,因此,今天,我们对科学的理解和发现以及因果关系的发

现,也可能出现问题。今天我们大家觉得是一个因果关系,实际上过10年、20年就认为没

有什么用。

另外一方面,法律要有效率的考虑,你要发现那么一长串的因果关系对这个人犯罪有什么

影响会,受到时间、精力、资金的影响,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资源去做这么一件事情是

不划算的,因此法律会强调规则性,它会把这个因果关系切断,它不考虑其他因素对犯罪

的影响。我们假定每个成人都是一个完全责任人,是一个理性的人,在社会中是作为一个

正常的人来生活的,尽管他过的生活完全可能不是正常的,至少跟别人是不一样的。从中

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矛盾,法律强调普遍性、规则性、一般原则,而科学的一个最基本精神

是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因此科学与法律在分配因果关系

时有冲突,法院不可能在所有因果关系都确定后才做出判决。它是根据社会上主流的因果

关系做出判决。

科学因果关系之所以在法律上受到影响,感受到限制,很大程度上受到技术的限制,因此

科学虽然对法律影响很大,或者说改变法律的方向,但在具体执行层面上则受到技术的限

制,而且影响很大。一个因果关系虽然确定了,但技术无法保障,则这个法律的因果关系

也就得不到落实。当技术不够,技术缺乏或技术达到了,但效率不够,没有办法满足对社

会其他因素的考虑,这样,科学因果关系对法律制度的影响也受到重大的限制,

法落实。因而我们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传统司法制度中出现很多弊端和悲剧的出现。在传

统社会当中,重视口供,老是搞刑讯逼供,包括今天中国社会当中也还有,很多社会中曾

经有搞神判,就是因为很多因素没有办法,没有技术来予以确认。大家注意,只有重大刑

事案件才允许刑讯逼供,现在为了批评古代就说所有案件中,只要犯人不承认,就刑讯逼

供。当时,一般也是杀人案件,而且一定程度上有某种证据证明某人可能是犯罪嫌疑,当

他不承认,才能刑讯逼供。刑讯逼供被用作发现事实真相,证明司法判断正确的一个手段

,。当然这会导致一些冤错案,但这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科学技术不发达。

圣经上和包公都有这样的故事。两个妇女争夺一孩子,都说是自己的孩子,所罗门国王就

说拿把刀来把孩子分成两半,一个一份。最后就有个女人说这个孩子确实是对方的,所罗

门国王就说不要孩子的才是孩子真正的母亲,因为她心疼自己的孩子。包公里也是如此,

划一个圈,让两个妇女去拉,最后生母心软了。

这种问题,如果在今天,做一个亲子鉴定,在技术层面上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由此可知

,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可以帮助我们处理案件当中出现的难题。随着现代社会交往的复杂,

更是如此。因此,在古代社会多悲剧的出现并不是都是贪官污吏所致,至少有科技落后的

结果。

技术还会影响法律制度其他许多方面的变化。古代社会在契约上一定要摁手印。因为古人

没有笔迹鉴定技术,手印成了主要的证据来源。随着笔迹鉴定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中不

用再摁手印了,只需签字就足够了。

甚至由于网络商业发展,电子签名片业已出现。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商业不再是一个面对

面的谈判,传真机的出现使大红印—公章的作用变小了。美国合同法规定,要求

信息足以证明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达成合意,合同即告成立,而不再局限于一张合同书。

在英国1667年制定的反欺诈条例规定,任何买卖1英磅以上的商品,必须订立书面合同。这

也是由于当时造纸技术进步的结果。只有在那种技术水平下,才可能出现反欺诈条例,以

促进商业的发展。

法律也会创造一些制度,以克服技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连带责任的出现。有两个人上

山打猎,不小心射中了人,但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并没有办法证明是谁射的,古代社会

不可能因为责任不明确而不处罚,因此就采用了连带责任的方式。两人对受害人必须负责

,内部责任自定。类似的法律制度还有举证责任的倒置。巨额财产来源不清罪,也是由于

侦察技术有限,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处理。

科学技术甚至会影响司法的风格。为什么古代强调清官,强调法官个人智慧呢?古代社会

没有多少科技可以用来处理案件,因此只有依赖于个人的智慧。而我们今天强调法治,反

对人治,不再那么强调法官的个人智慧,正是由于司法过程中具体分工,专业人士的加入

及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使法官的个人智慧的作用相对减弱了。

技术的发展还会影响某个部门法的发生和变化。例如知识产权法,古代社会一般就没有这

样的法,因为那时的主要问题是要促进信息的交流,因此没有著作权,也不大可能甚至没

有必要建立专利制度,即使有少数知识产权需要保护,往往采取商业秘密的方式,如祖传

秘方、宫庭秘方。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产权多了,更重要的是随着市场的发展,知识产权有可能变成一种财

富的来源了。知识产权制度成为国家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对不同

产权的保护形式也取决于技术水平的限制。有些只能用专利或著作权来保护。有些类型的

知识产权无法通过技术来保护,只有通过商业秘密的方式来保护,如可口可乐及宣纸的配

方,只有通过企业自身来加强保护。

技术的发展还会促进对科学的因果关系的认识。如巫术究竟是否会造成人的死亡,这并不

是靠想象就能解决的,而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证明了它的不正确性。

虽然我们现实社会科学技术已经很发达,但是,仍然很不充分。事实上,我们现在有许多

的科学判断与科学结论未在法律上加以运用,主要也是考虑到技术上尚未成熟。

父母离婚到底是否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基本上所有人都会认为会产生影响,但目前

立法上为何不加考虑呢?因为我们无法获得一种大家都认同的可靠的技术来测得这种影响

的存在及程度。

再比如,测谎仪。一方面,测谎仪并不是很准确,但即使测谎仪很准确,也不能用。因为

技术层面上,测谎仪仍需要人们的配合。如果有人问“苏力,你是否杀了人?”,我却回

答“我今年二十五”,我没说假话啊!(笑声!)测谎仪只有在被讯问人配合的条件下才

能使用。这也导致了目前世界各国并不把测谎仪当作证据来用,最多也只是辅证。

我们在讲技术时,不仅要注意技术上的可能性,还要注意财政上的可能性,是否能够降低

成本。技术在使用上必须是有效的,可能的,是一般法院所能采用的。

技术在今天的社会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技术还不完善,技术有可能出错,技术成本

太高。在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并不平衡的中国。有一些在城市中能够使用的技术,到了农村

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并不一定能够使用。在技术上、法律上、政策上如何解决这

都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

现代法律受技术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办法完全靠科学技术来解

决许多问题。因为我们对自然,对社会的理解是没有穷尽的。我们的技术具有许多的不可

靠性与不准确性。我们不能过分地夸大技术的作用而忽视法律制度本身的作用。

另外,科学技术是一种工具,是人们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但人活了,不能仅仅服从于自然

,人类为了社会利益的考虑,总是会限制人类种种冲动,总是试图超越人类自身限度,实

现自身理想和目的。而科学技术只是手段,无片证明目标的正当性。

前面我们淡到了基因对犯罪可能会有很大的影响,将来如果真的发现并证明了这一点,基

因改造便使法律、伦理、技术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听起来拟乎还很远,但在美国,已

经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虑。中国在将来也会面临这个问题。

我们不要简单地以为科学技术在道德上仅仅是一个选择,而应当对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的研

究。不能在对技术并不了解的情况下,跟着感觉走。在法律问题上,同样如此。今天,在

我国法律及法学研究中,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实证精神的运用,是远远不够的,以至于我

们的法学仍停留在一些理论和原则之内。

因此对科学传统不够,实证研究缺少的中国来说,应当高度重视法律科技!

今天上午的讲演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掌声!)下面我回答一些问题:

问:对法律执着追求的同时,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奋斗轨迹?

朱:这也就是说如何去学习。首先,大家要努力,但是,要认命。我们每个人并不是努力

就肯定会成功的,很多时候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刻苦是重要的,但不要以为

使你达到什么。天才在于勤奋,是用来鼓励人的。(笑声、掌声)

大家只要想一想,中国古代那些刻苦学习的故事,映雪夜读,悬梁刺股……但是,他们并

没有成为天才,刻苦,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很多时候是由机会决定的。那么是不

是不成功就不幸福呢?其实我们往往只是追求幸福,而不是追求成功。我们往往以为成功

了就会幸福,这是不对的。我们幸福与否,往往又在于我们所订立的目标能否达到,“知

足常乐”。但我们每个人年轻时,都应当努力,尽力而为,但也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以

免失望。

问:法学院的学生现阶段应该做些什么?

朱:首先要好好学习,第二要关心中国现实问题,因为法律问题就是现实问题。第三要多

辩论,善于思考,多看书,特别要注意与众不同的观点,因为我们增加知识就是要增加先

前不知道的知识。

问:您认为波斯纳的法律经济学理论是成功的吗?您如何看待他的司法理论成就?

朱:我当然认为他的法律经济学是成功的,他在美国是公认的“伟大的法官”。在我看来

,他的勤奋、知识面,对司法问题的认识,都是令人钦佩的。他写有四十多本书,每年写

两本,十篇论文,每篇论文都有四、五万汉字。而且他做法官写的判决书平均比其他法官

多出两、三倍。引证率也是最高的,高出第二名德沃金一倍。他还在教书,每次上课都是

自己写一本书去,他所教的课目也非常广泛,有法学,也有哲学和政治学。

问:法律知识结构并不完备的大一,应当如何选择法律书籍,提高法律知识储备?

朱: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第一、要读老师提供的书,但不可迷信。其实,只有大量的阅

读才能够培养自己的能力去发现好书,去比较书的好坏,关键看书是否适合自己的需要,

别人的好书,不一定就是你的好书。大家要读一些对自己有震惊作用,影响自己世界观的

书,也可能是文章。

问:您在北大法学院开学典礼上说要世俗地看待法律,您能讲一讲“世俗”的概念吗?

朱:其实法律并不是所宣扬的那么“神圣”的,法律就是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纠纷的。

大家毕业后,很多人支都会去从事律师、法官、检察官,或者从事他的具体实务工作,只

有这样才能建设法治。一个好的法治,可以没有伟大的法学家,但必须拥有一批普普通通

的法律人,新加坡、香港都是如此。

问:执法者观念对法治建设、制度设计和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朱:我并不认为执法者的观念本身对中国法治进程有很大的影响,因为观念只有落实到具

体措施上,才会对法治产生影响。行政法上之所以实行行政许可,并不是一个观念上的问

题,而是处于管理需要及管理效益的综合利益判断问题,改革开放也是如此。其实,人、

社会、国家,都是追求利益的。

问:北大法学院是怎样具体要求研究生的研究成果的?

朱:我不知道导师如何要求的,因为现在我不用去考研,(笑声)我虽然也考过研,但那

是二十年前的事了!(笑声)

问:关于中国人的法律信仰,您如何看待?

朱:我并不认为法律是用来信仰的,法律信仰与法律启蒙是矛盾的,信仰就是无论如何,

我要相信它;启蒙却是,我要努力去质疑。

如果一味信仰的话,万一谁骗了你呢?你如何就敢肯定立法都是好的呢?你又如何肯定法

律都是良法呢?我们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问为什么?这才是真正的法律家似的思

考,因为我们不能排除政治骗子、学术骗子的存在。至于法律信仰的土壤如何培养,我的

文章《法律如何信仰》里有所论述,网上也有,大家不妨去看一下。

问:教育对犯罪分子究竟有何功用?什么才是切实可行的?

朱:我相信教育对于检讨犯罪是有作用的,但仅仅靠教育是不行的。什么是教育?教育是

否包括劳动?是否包括监督管理?教育仅仅是告诉他知识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

相信,光讲道理,是不大可能改造罪犯的。我觉得要建立一个社会机制,熟人社会中,不

大可能出现犯罪,陌生人社会中,犯罪就较多。这并不是人们的道德品质变坏了,而是受

到的监督变少了。随着社会发展,人中流动,空间面积扩大,犯罪也会相应增加。村子里

案件比城市中少得多,这就是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问:乡土社会和市民社会是否有相通之处?二者有何关系?

朱:我觉得乡土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小社群,是熟人社会,市民社会是城市社会,公民社会

,是一个陌生人社会。

问:关于现在法学界讨论的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您是如何看的?

朱:我赞同现代的所谓程序正义,但这不意味着实体正义不重要了。我认为提出程序正义

这个概念,实际上因为在今天的现代社会中,有时实体正义很难获得,但法院又必须让别

人接受他的结果,所以只好说程序正义。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奈。人类真正的追求,不可能

只是程序正义,所有的人说到底都在追求实体正义。在现代陌生人社会当中,出现一个问

题,很难查,因此才强调程序了,但这并不代表它比实体正义更重要。

问:法理学,法社会学价值判断是经验判断还是理性判断?

朱:我觉得经验判断与理论判断都很重要,不用经验判断,就不会有研究的材料,但有时

也会出问题。现在有很多人说中国80%的人是农民,这是错的,中国现在60%是农民。人们

老讲80%,这个判断现在是不能成立的,就像我们中国没有与时俱进一样!实际上很多数据

,经验层面上的东西是一定要理解的。比如说,一个孩子看了黄碟后就犯罪了,我们听上

去似乎觉得很有道理,但在经验层面上,但在经验层面上,很多人看黄碟却并没有犯罪。

因此看了黄碟,到底会不会犯罪,我们不能凭书上所说的,我们一定要去研究:郑书记:朱老师时间快到了就结束吧!

朱教授:没事,大概讲到10:25吧!我知道(掌声!)

问:你在《法律的未来》一书(本书应该是丹宁•勋爵所写――整理者注)中,提到真实

并不等于法律真实。

朱:的确,真实不等于法律真实,因为有些时候真实是无法重复的。比如说两个人吵架,

谁骂了谁,骂了哪一句话,肯定是查不清的。因此,法庭上确认的真实一定不是生活中的

真实,而是法律真实,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法律真实就一定是虚假的。还要注意,有些时候

“真实”是没有用的,对于一个人来说,我们不一定会去“真实地”看他,往往我们是看

他基本的轮廓。

问: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如何学习一流法律知识?(笑声)

朱:大家应当知道,你们上一般院校并不代表你们不是一流的学生,你们中肯定有一流的

学生,只不过北大这样的院校一流的学生会多一点。另外,任何一个老师的知识面总是很

有限的,现在有很多书籍,有互联网,英语好的话你还可以看国外的知识,大家千万不要

以为在一般院校中学不了一流的知识,好的法学家是可以从一般院校中产生的!问:能否和我们谈一谈高招政策的事情?尤其是招博士

朱:我觉得要给导师更多的自主权,现代更多的高校里都给了博士生导师很多的自主权。

但是,现在社会中有很多从高考模式过来的人并不理解。他们认为,高考招生如此,硕士

生招生应当如此,博士生也应当如此,但我们是要把社会中能够作研究愿意做研究的人挑

选出来。有些人考博士仅仅是为了换个职业,不是为了搞研究,这样读博士就是浪费国家

资源,也是在浪费导师的资源。这不能鼓励导师的积极性,因为如果学生没有学术兴趣或

能力,导师不喜欢,教员就缺乏积极性。

导师自主权大了会不会产生腐败?当然有可能。但是,第一、大家要相信,教师道德还不

至于那么败坏,(笑声)别人塞给我二百块钱,请我吃顿饭,我就会把一个好学生放走,

留下一个坏学生,怎么可能?第二,对于一个教师最大的光荣在于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芝

加哥有一个教授,培养的学生中,有五个得了诺贝尔奖。这多了不起!我也希望能培养出

很好的学生,如果能成为很好的法学家,甚至于给其他学科带来影响,这是对我们最大的

奖励,我们会仅仅为了几百块钱或请吃一顿饭就被收买了?大家也把教师看得太

低了吧?

很多时候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笑声、掌声)。

问:你认为人文底蕴与法律研究并无必然联系,可你的研究去表现出这种关系!

朱:没有必然联系并不代表没有联系,人文底蕴多一些,可能文章写得好一点,可是文章

写得不漂亮并不能代表就不是好文章,我们要看实质性的贡献,而不是看修辞性的贡献,

学术性的贡献是实质性贡献,真正发现问题,回答问题,而不是文章漂亮不漂亮。法学文

章不是学术散文,对人文的东西强调并不是那么多。

有些问题,我讲得不一定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长时间的掌声)

张义忠副教授:朱老师这次很匆忙,昨天下午六点钟从厦大讲完,十点到华大,马上又要赶12:30的飞机。朱老师在没有行程安排的情况下,受厦大廖院长和齐教授的推荐不辞辛苦地来到华大,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长时间的掌声!)

本演讲稿经朱苏力教授本人的审阅,整理人:危永勤、苏宏伟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张课件 (一)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张课件 (一)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张课件 安全生产是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责任,也是国家的法定责任。随着经济 的发展和人们对生命财产安全需求的增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知识 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张课件”则 成了企业和员工们了解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增强安全意识的有效方式。 一、课件主要内容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张课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讲解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在企业生产和员工劳动中的权威性,以及其 对违法行为的从严追究。 2. 安全生产责任制 明确企业主管部门、班组、员工等各种责任人在安全生产中的角色和 具体职责,以保障企业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3. 安全生产风险识别与应对方法 通过举例分析可能遇到的危险情况、确定应对策略、如何避免风险造 成的损失,提高班组、员工的应对危险能力。 4. 安全设施和设备知识

强调了安全设施和设备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同时解释了如何正确使用这些设备以保证它们的性能。 5. 课程问答 课件结尾还设置了课程问答环节,让员工们理解课件的知识要点,以便形成协同合作工作的安全生产意识。 二、课件使用场景 1. 新员工入职培训 课件适用于新员工入职培训,让员工们刚开始就会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角度考虑安全生产问题,提高安全生产责任考虑。 2. 安全生产知识培训 课件适用于企业内部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培训,以提高员工们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保障工作的安全生产。 3. 安全生产考试前培训 课件适用于考试前的复习,让员工们更加熟练掌握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通过考试以提高安全生产协助的工作效能。 三、课件亮点 1. 课件条理清晰、简洁明了。 2. 课件注重实际应用,举例讲解具体强调安全设施和设备知识的使用

农机安全法律法规课件

农机安全法律法规课件主讲人:***

第一章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证申领与使用第二章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管理 第三章道路交通安全法规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一章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证申领与使用 第一节驾驶证的申领 根据《拖拉机驾驶证申领与使用规定》与《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安全监理规定》,符合申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证条件的人,能够向户籍地或者者暂住地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提出申请,经考试合格后取得驾驶证。 一、驾驶证的分类 (一)、拖拉机驾驶证的分类及准驾机型代号 1、大中型拖拉机(发动机功率在14.7千瓦以上),驾驶证准 驾机型代号为G; 2、小型方向盘式拖拉机(发动机功率不足14.7千瓦),驾驶 证准驾机型代号为H; 3、手扶式拖拉机,驾驶证准驾机型代号为K; (二)、联合收割机的分类及准驾机型代号 1、方向盘自走式联合收割机,驾驶证准驾机型代号为R; 2、操纵杆式自走式联合收割机,驾驶证准驾机型代号为S; 3、悬挂式联合收割机,驾驶证准驾机型为T; 二、准驾规定 (一)拖拉机驾驶证准驾规定 1、持有代号为G的驾驶证,准许驾驶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方

向盘式拖拉机; 2、持有代号为H的驾驶证,只准许驾驶小型方向盘式拖拉机; 3、持有代号为K的驾驶证,只准许驾驶手扶式拖拉机。 (二)、联合收割机驾驶证准驾规定 1、持有代号为R的驾驶证,只准许驾驶方向盘自走式联合收 割机 2、持有代号为S的驾驶证,只准许驾驶操纵杆自走式联合收 割机 3、持有代号为T的驾驶证,只准许驾驶悬挂式联合收割机 三、申请条件 申请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证的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年龄、身体条件 1、年龄:18周岁以上,60周岁下列; 2、身高:不低于150厘米; 3、视力:两眼裸视力或者者矫正视力达到对数视力表4.9以上; 4、辨色力:无红绿色盲; 5、听力:两耳分别距音叉50厘米能辨别声音方向; 6、上肢:双手拇指健全,每只手其他手指务必有3指健全, 肢体与手指运动功能正常; 7、下肢:运动功能正常,下肢不等长度不得大于5厘米; 8、躯干、颈部:无运动功能障碍。

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课件

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课件 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重要的议题,也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保护环境,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本文将围绕“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课件”这一主题,介绍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空气污染防治法等。 一、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最重要的环境保护法规,于1979年颁布,经过多次修订,目前的最新版本是2015年修订版。该法规主要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任务和责任、环境污染的防治、环境监测、信息公开、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该法还规定了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环境损害赔偿等具体措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法律。该法律于1995年颁布,主要包括对固体废物的管理、运输、处置等方面的规定。此外,该法还规定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责任、监督管理、环境监测、行政处罚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该法律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保护环境,遏制固体废物污染。 三、空气污染防治法

空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针对大气污染颁布的专门法律。该法律于1987年颁布,经过多次修订,目前的最新版本是2015 年修订版。该法律主要涉及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大气污染源的管理、大气污染物的控制、环境监测等方面。此外,该法律还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该法律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大气污染,保护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 四、水污染防治法 水污染防治法是我国针对水污染颁布的专门法律。该法律于1984年颁布,经过多次修订,目前的最新版本是2017年修订版。该法律主要涉及水污染防治的基本方针、任务和责任、水污染源的管理、水污染物的控制、环境监测等方面。此外,该法律还规定了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该法律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总之,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保护环境和人类生存的有力法律武器。通过学习和掌握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可以加深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提升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法律法规课件)广告法规笔记

(法律法规课件)广告法规 笔记

法规,是指国务院依据宪法、法律、法令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如1987年12月26日国务院颁布的《广告管理条例》及其《施行细则》。 规章,是国务院各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各种规则、章程、制度的总称。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卫生部1992年6月1日联合制定的《药品广告管理办法》。 广告法的核心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AdvertisingLaw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于1994年10月2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于同日签了第三十四号主席令,并予公布,自1995年2月1日起施行《广告法》。 其字数只有5250多(5254)个字。 法律条文具体分为6章49条。 广告法第一章为《总则》,分为6条(第1-6条)。主要制定了广告法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广告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内容、活动原则和管理机关。 第二章《广告准则》,共13条(第7-19条)。主要规定了:广告发布的准则,具体包括广告内容的一般要求,被禁止的广告行为,广告与未成年人,与其他生产经营者,广告的文字、标记、专利等规定,特别明确了药品广告、医疗器械广告、农药广告、烟草广告、食品化妆品广告的广告准则。 第三章《广告活动》,共14条(第20-33条)。主要规定了:从广告合同、广告设计、广告经营、广告收费、广告发布和广告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和禁止行为。 第四章《广告的审查》,共3条(第34-36条)。主要明确了广告审查的相关规定。 第五章《法律责任》,共12条(第37-48条)。主要内容是:当广告活动违法时,国家如何对违法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违法广告的行为主体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只有1条(第49条),主要是明确了该法律条文的生效日期,即从1995年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开始生效,而之前制定的其他有关广告的法律、法规,如果其内容与本广告法不符的,就以本法为准。 关联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9月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2000年7月8日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3年10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7月1日修订) 《广告管理条例》(1987年10月26日) 《广告管理条例实施细则》(2004年11月30日) 《广告活动道德规范》(1997年12月16日) 《广告服务明码标价规定》(2005年11月28日) 《广告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2004年11月30日) 《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1998年12月3日) 《印刷品广告管理办法》(2004年11月30日)

从信息技术发展看法律与科技的关系

从信息技术发展看法律与科技的关系 一、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普及和运用,人类迎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的价值在互联网商业化过程中凸显出来。但是,用户的个人信息却逐渐被变成谋利手段。个人基本信息、行为信息、社交信息、位置信息都可以从各方面对个人进行身份识别。个人信息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其价值不断凸显。互联网企业对个人信息过度的收集和利用,以换取潜在的商业利益。同时由于对网络安全的监管不力造成大规模的信息的泄露与丢失的问题也层出不穷,个人信息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形势不容乐观。 苹果、Facebook、谷歌、微软等几家互联网知名企业近年来不断曝出侵犯用户隐私的案件。2011 年,苹果被曝擅自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收集用户位置数据。即便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的安全设置和执行仍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个人信息安全更是饱受质疑。Facebook一直致力于敦促用户将信息和全世界网民共享,在用户数猛增的同时,对于用户个人隐私的保护措施成为用户舆论指责的焦点。2010 年,Facebook最大的丑闻莫过于将用户个人信息与广告商和互联网追踪公司分享,并向其提供用户姓名,甚至是用户好友姓名。在中国也出现了电子商务平台个人信息泄露事件,以及多起酒店住宿信息被泄露、买卖等案件。给用户带来经济损失和不利影响。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手机操作系统本身并不完善,存在安全漏洞,导致手机用户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智能手机存储方式是标准化的,任何软件只要能访问手机,就可能会提取用户信息,并且这些信息能被软件轻易复制和传送,所以其安全性比较低。因此,有人利用手机的漏洞,通过恶意程序入侵手机,非法获取个人信息以盈利。有些应用可能并不会有意泄露用户个人信息,但是在存储用户名、电话号码、聊天记录等用户信息时并未进行加密处理或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这些信息就容易被他人获取。豌豆荚、腾讯手机助手等多款安卓手机管理软件就曾被曝有安全漏洞。苹果的IOS 系统也曾被曝存在的泄密问题。 对于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用户由于不知情且警觉意识不够,还有相关法律的缺失,网络监管力度不够等因素,用户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如何有效的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是科技发展带来的法律性的问题,应当成为科技界和法律界都应关注的问题。一方面,运用科技手段,通过修复安全漏洞、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提高病毒识别率等,提高个人信息的安全系数;另一方面,应当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加强网络监管力度与打击力度,同时对相关科技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规范。 二、浅谈法律与科技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法律的影响 我认为科技对于法律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从纵向看,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是产生新的法律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不断影响着法律内容、制度的变迁与更新;从横向看,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法律领域,对于法律的多个方面,如内

化妆品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课件 (一)

化妆品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课件 (一) 化妆品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课件是指对于化妆品的生产、销售、使用过程中,对应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的汇总和总结。它对于了解化妆品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以及化妆品使用过程中安全知识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化妆品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重要性 化妆品属于特殊的商品类别,对应的生产、销售、使用等过程都要受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定的约束和监管,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因此,学习化妆品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对于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促进化妆品行业的规范和健康发展都至关重要。 2. 化妆品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课件的主要内容 化妆品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课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化妆品生产企业应当遵守的法律法规和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品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以及各种涉及化妆品质量、安全、含量标准等的国家制定的标准和规定; (2)化妆品销售企业应当遵守的法律法规和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以及与化妆品销售有关的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3)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成分、常见过敏原以及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等信息,以帮助消费者正确选择和使用化妆品,保护

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 3. 化妆品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课件的意义与价值 化妆品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课件旨在将化妆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重要知识点整合提炼出来,方便化妆品行业相关从业者和消费者快速了解和掌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1)有助于规范化妆品市场,促进化妆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行业的信誉度和形象; (2)有助于加强对化妆品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化妆品的质量、安全、效用等各方面,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有助于提升消费者的化妆品使用水平和素质,让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化妆品时更加科学、合理、健康。 总之,学习和掌握化妆品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既有助于促进对化妆品市场的全面了解和认知,也有助于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提升行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因此,化妆品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课件的编写和推广,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在于经验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 共同体外的共同体 ——读霍姆斯、苏力、杜威和时事有感 修鞋的大师还得靠穿鞋的告诉他哪儿磨脚。 ------杜威 1926 胡冉可 1.什么逻辑?谁的经验?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The life of the law has not been logic: it has been experience. ) 霍姆斯大法官的这句名言固然简洁,却未必明了。 至少有两个问题可以问:什么逻辑?谁的经验? 紧跟在这句话后面,霍姆斯说:“就决定人们所应该遵守的规则来说,(人们)所感受到的时代之必需,流行的道德和政治学说,关于公共政策的直觉——无论是公开宣称的还是无意识里的,甚至还有法官和他周围人所共有的偏见,比三段论的作用更大。” 这段话始出于霍姆斯对一部合同法案例选的书评[14 American Law Review 233, (1880),该案例选的作者是哈佛法学院创始人克立斯托弗.兰德尔。],后又出现于霍姆斯的巨著《普通法》。 十七年之后,霍姆斯做了一次著名讲演,该讲演后来以“The Path of the Law”,《法律之道》为题流传于世。[Oliver W. Holmes, The Path of the Law, 110 Harvard Law Review 991, (1997)] 这篇《法律之道》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回答“什么逻辑?谁的经验?”。 《法律之道》在结构上大致分为两部份。第一部份讲律师应该把法律和道德区分开来。不仅如此,霍姆斯教导说:律师应该从“坏人”的视角出发,钻研法律,揣摩法官,然后指导客户如何避免法律的惩罚。这里的“坏人”是合法的坏人,踩着法律边缘走的坏人。坏只是坏在道德上。这一部份和《法律共同体宣言》提倡的“道德不涉”有什么联系,自成话题,超出本文范围。第二部份讲法律的发展和经验及逻辑的关系。 《法律之道》的影响之大,并非是作为系统性的法哲学论文,而是由于其惊世骇俗的破坏性。它打击的是迷信逻辑的形式主义(formalism)法律思维。这里的形式主义不是指光做表面文章,而是指把法律当作欧式几何那样的封闭的演绎系统。 霍姆斯不留情面地嘲笑某知名法官声称自己不找到绝对正确的答案决不作判决。霍姆斯演讲的听众是当时--1897年--到波士顿大学法学院庆祝新楼落成的法律界名流。面对济济一堂的法律共同体的核心们,他玩笑道德,蔑视逻辑,调侃形式主义法律思维,活象个青春期逆反的少年。[事实上,这位当时55岁的已婚法官正在和一个英国的有夫之妇跨洋热恋。演讲后,霍姆斯把发表的讲稿寄给那位情人。信中说:“我已把演讲稿寄出,把它放到你的脚下。看紧它,要不它会吻你的脚。” 参阅David J. Seipp,125th Anniversary Essay: Holmes's Path, 77 Boston Univ. Law. Review 515, 535 (1997)。做惊人之举以取悦情人,看来连霍姆斯也不能例外。] 在贬低逻辑的同时,霍姆斯强调历史和传统。不过,这里的历史和传统并非压在背上的过去,而是“正在进行时”的现实生活。霍姆斯说,对法律的理性研究基本上还是关于历史

(法律法规课件)第十七章涉外婚姻与亲权的法律适用

第十七章涉外婚姻与亲权的法律适用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 结婚、离婚的法律适用以及其他家庭关系的法律适用。 一、涉外结婚的法律适用 婚姻有效成立,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 结婚的实质要件,包含婚姻当事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必须排除的条件。对于婚姻的实质要件的法律适用,主要有以下几种主张: 适用婚姻缔结地法 这是最古老也是最流行的原则。依此原则,凡婚姻举行地法认为有效的婚姻,在任何地方都有效;凡婚姻缔结地法认为无效的婚姻,在其他地方也无效。适用这一原则虽然简便易行,而且也尊重了缔结地的风俗习惯等公共秩序,而且还可以依“场所支配行为”的原则来解释。但是结婚适用婚姻缔结地法,无疑为当事人提供了规避法律的机会,因而会出现大量的“迁徙婚姻”(或称“移住婚姻”)。 适用当事人属人法 这主要是考虑到婚姻属于身份关系,而身份关系通常适用属人法。婚姻关系适用属人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移住婚姻”的现象,但适用属人法也有一些现实的问题无法解决,如是适用丈夫的属人法,还是适用妻子的属人法。而双方的属人都给予考虑,那么如果双方的属人法不一样如何处理。一般认为可以适用各自的属人法。如果当事人一方的国籍或住所在法院国,有的国家主张可以适用法院地法。 混合制 在采用混合制的国家中,以婚姻举行地、当事人住所地和国籍作为连结点,或以婚姻举行地为主,兼采当事人住所地法或本国法,或以当事人住所地法或本国法为主兼采婚姻举行地法作选择或重叠适用。这一原则由于较为灵活,因而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而在实践中采用。 结婚的形式方面,目前主要存在民事婚姻方式、宗教婚姻方式、民事登记和宗教仪式结合的方式以及不要求任何形式等四种制度。对其法律适用,主要有以下的实践: 1、适用婚姻举行地法 长期以来该原则一直为各国广为接受。

(法律法规课件)法律条例办法规定区别

法律条例办法规定区别 在制定主体、效力等级以及实施权限范围等上不同。 狭义上的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效力最高,其名称就常常是《××法》;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即行政法规效力次于法律,其名称常常是《××条例》,《××办法》,《××规定》;地方立法机关,国务院各部门等制定的地方立法和部门规则,效力等级更低,其名称也常常是《××条例》,《××办法》,《××规定》。而这些条例、办法、规定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只能在其权限范围或地域范围内施行。 法律法规的效力从其名称上可见一斑,但他

们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位阶不同,这个时候就不能仅仅看是条例还是办法了。国务院的规定可能叫办法,而部门规章也可能叫办法。这时要看的就是制定该法律法规的部门的权力了。 全国人大制定宪法和基本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一般法律; 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国务院各部、委、办、局制定部门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有权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发生冲突时效力如下: 上位法效力大于下位法;新法优于旧法;特

别法优于一般法。 发生无法判别其效力时,按照《立法法》的规定由各有权部门裁决。 条例、规定、办法间的区别 “条例”与“规定”和“办法”相比,主要特点是所涉及事物和问题的性质更重要,范围比较宽;内容高度概括;有效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广阔,稳定性强;对制定与发布机关的地位有较严格限制,如行政系统只有国务院有权使用,“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不得称“条例”(见1987年4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党的系统也只限“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规章制度”(见1996年5月3日中共中

(法律法规课件)股权投资融资法律实务

第一章股权投资融资法律服务概述 1.什么是股权投融资 股权投融资是以股权为工具进行投融资活动的行为。是与公司密切相关的。 公司并购一般有股权投融资和资产并购两种形式。 2.股权投融资一般有哪些形式 包括股权转让和增资扩股。股权转让是融资方希望采用的方式,增资扩股是投资方希望采用的方式。 3.律师在企业股权投融资中发挥什么作用,包括哪些主要工作融资方的公司怎么样是重点 (1)收集、分析、了解信息,协助客户做出决策; (2)提供相关的法律方案和风险防范方案,降低风险; (3)进行相关操作,确保风险降到最低。 4.律师从事企业股权投融资法律服务应作哪些知识和经验 知识方面:公司法和合同法; 经验方面:公司收购中各个层面的法律问题中特殊的问题。 第二章股权投融资法律实务 一、一般流程 1.投资方与目标公司或其股东进行洽谈,初步了解情况,进而达成投资意向,签订投资意向书。 2.投资方在目标公司的协助下对目标公司的资产、债权、债务进行清理,进行资产评估,对目标公司的管理构架进行详尽调查,对职工情况进行造册统计。律师在这个阶段配合会计师、评估师共同完成调查。 3.投资双方及目标公司债权人代表组成小组,草拟并通过投资实施预案。 4.债权人与被投资方达成债务重组协议,约定投资后的债务偿还事宜。 5.投资双方正式谈判,协商签订投资合同。 6.双方根据公司章程或公司法及相关配套法规的规定,提交各自的权力机构如股东会就投资事宜进行审议表决。(涉及到协议有效性) 7.双方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将投资合同交有关部门批准或备案。(国内or涉外) 8.投资合同生效后,双方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资产转移、经营管理权转移手续,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应当依法办理包括股东变更登记在内的工商、税务登记变更手续。将受让人姓名或者名称,依据约定及受让的出资额记载于目标公司的股东名册。自股东发生变动之日起30日内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工商变更登记。 二、前期准备 投资预备阶段为投资方初步确定目标公司起至实施投资前的准备期间。律师在投资预备阶段的法律事务有: 1.协助投资方收集目标公司的公开资料和企业资信情况、经营能力等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整理和分析,从公司经营的市场风险方面考查有无重大障碍影响投资活动的进行。 (要有跨界的经验,提出更有高度的建议) 2.综合研究公司法、证券法、税法及外商投资等法律法规,对投资的可行性进行法律论证,寻求立项的法律依据。 3.就投资可能涉及的具体行政程序进行调查,例如投资行为是否违背我国投资政策和法律,可能产生怎样的法律后果,投资行为是否需要经当地政府批准或进行事先报告,地方政策对同类投资有无倾向性态度。(整体法律环境)

(法律法规课件)汽车行业政策法规

第一章汽车行业政策法规 本章导读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的工业强国,汽车行业被誉为“工业中的工业”同时作为影响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服务业也随之迅猛发展起来,并不断在汽车行业中发展起来。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及汽车服务业的兴起,国家乃至国际上为规范汽车行业的秩序,制定出相关的政策法规,以规范汽车行业以及服务业的平稳发展和正常运行,使中国汽车业成为国际上唯一独放的绚丽之花。 第一节汽车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 现在中国的汽车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都是在快速的上升,这主要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这密不可分的关系。与此同时,中国的汽车后市场也在发展之中。 “汽车后市场服务”的定义是指汽车从经销商出售给顾客的那一刻起.直至该汽车报废送至回收站之前,为该汽车提供全过程的各项服务,包括车辆保险、上牌、年检、养护、维修、配件更换、装具添置、清洗加油、泊车管理、行使指挥、违章处罚、信息提供等等的一切服务。 1.1中国汽车行业的需求状况 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汽车工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汽车工业将发生深刻的改变,中国汽车也将从封闭走向开放,国外一些先进的汽车理念,也将会源源不断的输入到中国汽车行业中来。中国汽车市场持续、快速的增长,私人汽车消费比重逐年提高,有关专家估计,由于国内市场需求量大,私人购车的需求将成为推动中国汽车市场成为世界最具活力、增长最快速的区域市场的决定性力量。2004-201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以16%-2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在6650-8431万辆之间。可以推算2010年汽车的年需求量将达到1300-1900万辆之间。汽车需求量和保有量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说法,汽车后市场所产生的利润,与相对的前市场比较,比例大约是7∶3。也就是说,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上,后市场产生的利润至少要超过前市场1倍以上。我国汽车后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较高增长期。因为一般情况下,车辆使用4年到9年之间,其售后服务的市场是最大的。因此,中国有望在21世纪前10年成为世界上最具成长性的汽车消费市场,海口汽车违章。汽车在中国日益发展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将直接推动中国的汽车后市场发展 1.2我国汽车后市场的现状 目前我国汽车后市场的经营模式、管理服务、竞争意识等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国际竞争,我国汽车行业迫切需要明确汽车后市场在整个汽车行业市场中的重要地位,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学重构

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学重构 提要:目前中国关于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学研究有所欠缺,因此,作者试图重构关于法律与科技的法理学问题和相关讨论。文章提出,法律与科技的关系,若作为法理学问题,应当对其中的根本性问题做出哲学思考。文章分别考察了科学和技术对法律制度、原则的各种构成性影响。至于法律对科技的影响,文章认为就总体而言与法律在规制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上的影响没有根本区别,因此难以独立构成一个法理学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随着科技的发展,有关规制科技发展、推广的法律也日益增多。198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学基础理论》(新编本)教科书第一次将“法律与科学技术”纳入法理学的视野,这表明我国法理学研究者视野的扩大和对当代中国现实的关切。此后,在诸多法理学教材中,“法律与科技”问题一直是法理学构成部分。与此同时,有关科技的法律也已成为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如果认真考察我国目前对于法律与科技这一问题的法理学讨论,我们会发现这种讨论还很不深入〖注: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的《法理学》教科书有关章节的论述结构大致如下:首先讨论科学技术对法律的作用,包括对立法和司法的作用;随后讨论法律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包括法律对科技发展的规制、组织管理等;最后谈论当代中国的法律与科技的一般发展。〗

法律与科技的关系与法律和经济、法律与政治、法律与道德等的关系,尽管在一些细节或表述上略有不同,但基本结构大同小异,其结构体系显然受到公式化的辩证法的影响。这并不是说这种结构体系以及文字叙述或表述有什么错误;坦率地说,这并不是本文的关切所在,本文所关切的是,这种结构和表述是否具有法理学所要求的那种独特的理论性,是否对我们的智识有所挑战,是否促使我们对法律与科技的关系有一种更为一般然而又更为深刻的理解。我觉得在这一点上,现有的法理学的论述是有欠缺的。 在我看来,尽管将法律与科技问题引入法理学视野是一个重大发展,但是从一开始,这种引入就或多或少地忽视了法理学的一个根本特点,即法理学是讨论法律现象的根本问题的学科。从社会政治和人文环境看,这种忽视在当时的形势下几乎是必然的,甚至是必需的,因为作为《法学基础理论》-而不是《法理学》-的一个章节,对这一问题不可能而且也不应当仅仅从纯理论的角度予以讨论。此外,科技法在当时还没有作为一个单独的部门法分支发展起来,因此,法律与科技的讨论确实可以甚至应当涵盖得更为宽阔一些。而就这一问题本身而言,法律与科技也的确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讨论。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具体的科技领域(主要是技术领域)势必产生一系列对该领域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的规则,而科技发展也势必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产生诸多具体的影响。人们很容易从这种进路来考察科技与法律的关

苏力《法律与宗教》的读后感

> 法律如何信仰? ——《法律与宗教》读后 > > 苏力 我们不能靠掩盖思想中的怀疑因素来建立一种虚伪的信仰。"--叶芝 > > > 一、 > > 整整十年前,梁治平翻译了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伯尔曼教授的《法律与宗教》。这本薄薄的书不仅简要地讨论了历史上法律与宗教的复杂关系,而且在学理上分析了法律与信仰之间的"内在的"、"深层的"联系。一些精彩的语句,例如"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简洁且深刻。特别是"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这样的句子至少当年获得了许多法律学子的心。记得我回国教学头一学期期末,学生交来的"论文"(之所以加上引号,因为在我看来更像是杂感、随笔)中,至少有5篇引用了这句话作为结尾或开头,且不论文之中引用的(由此从另一侧面也可见当时的法学理论书籍之稀少)。但是就"论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来看,这种引用许多并不尽然恰当,很明显,许多学生和我当年读书一样,还不注意或无法把握全书的中心论题,而是喜欢那些引起情感共鸣的响亮语句。这一句话,因此,在我看来,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有理由的情绪和期冀:法律在中国缺少一种神圣性,希望中国的法制建设有更大的发展。然而,从这些情绪和期冀中,我感到的却是另一个问题:法律是如何被信仰的? > > > 时间已经过去了5年,中国的法制建设有了很快的发展,尤其在立法方面。法律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尤其在经济生活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如今的学生们可读的法律书多了,在市场的熏陶下,他们也显然更为现实了,甚至连论文选题以至文风也都有所转变。似乎,"法律必须信仰"作为一个学理的问题已经由于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法律的日益显赫而消解了。但是当年浮现在心头的那个被转换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消解,因为这更多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信仰并不是一种言词上的表白,一种决心,而必须是一种身心的投入;而且由于法律是一种社会的全民的事业,因此对法律的信仰甚至也不是某个或某些个体的心灵活动,而是整个社会的实践显示出的对法律的尊重和倚重。特别是对于转型时期大量立法的中国,如果要使这些立法不是停留书本上,停留在执法机构的建立上,而真正成为一种全社会的实践,这是个长期的任务。因此,即使法学界以至全社会都接受了"法律必须信仰"的理论命题并不必然等于法律被信仰了,也并不等于法学界理解了和回答了"法律如何才能被信仰"这样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问题。 > > 二、 > > > 无疑,由权力机关(人大)精良立法、执法司法机关严格执法是法律得以普遍信仰的重要和必要条件;普法教育也会起到一些作用。这一点,在此,毋庸我再多言。但是,这还不是法律得以普遍信仰的充分条件。因为,从事实上看,人们并不总是仅仅因为一个文件是由权威机关制定的,被冠之为"法律",就会为人们(包括官员和普通百姓)自觉遵守(信仰),尽管似乎原则上应当如此。人们也并不会因为一个法律得到国家有关执法机关的严格执行,就会信仰该法律;相反,至少有些时候,有些法律越是需要并得到执法机关的严格执行,倒更可能表明人们并不信仰它,例如文革时期打击"投机倒把" 等,又比如我们法学院外中关村街上屡禁不绝的盗版光盘。而且,如同我其他地方曾经

物业服务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课件 (一)

物业服务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课件 (一) 为了加强对物业服务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物业公司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素质,我们推出了一套物业服务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课件。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主要包括物业服务法律法规的概述、物业管理条例、房产管理法、物权法等多个方面内容。 二、物业服务法律法规概述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向学员介绍物业服务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我国物业服务法律法规的主要特点等相关知识点。同时,我们还将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员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物业服务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 三、物业管理条例 在本部分,我们将重点向学员介绍物业管理条例的主要内容、适用范围以及违规行为的处理办法等知识点。为了让学员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我们还将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员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物业管理条例相关知识。 四、房产管理法 房产管理法是规范我国房地产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之一,该部分主要介绍我国房产管理法的基本情况、适用范围、房产管理的主要机构以及相关管理制度等知识点。同时,我们还将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员

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房产管理法相关知识。 五、物权法 物权法是我国最重要的民事法律之一,其在物业服务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本部分将向学员介绍物权法的相关知识,包括物权法的基本概念、适用范围、物权的种类以及权利和义务等知识点。同时,我们还将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员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物权法相关知识。 六、总结 通过本次物业服务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我们相信学员们已经对物业服务法律法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希望学员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工作能力。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读后感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后感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后感(一):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确实极大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深入得思考法学学术性的问题。而在思考之后,我对有些问题依然迷茫,对于苏力先生的一些观点不免有些怀疑。 在论及“法律创新”问题的时候,文中提到:“要鼓励制度创新,而且这种创新源于人民”。而之后又提到:“制度创新会破坏法律的权威性”。这种前后看似矛盾的观点让人困扰。 恐怕苏力先生是支持“法律创新”的,但是因为现在的法制不够完善,也不太适合中国这种“熟人社会”的现况,不能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但又会担心在当时(1999)民众法律意识并不强的时候,过快的改变法律会破坏原本就薄弱的法律的权威性。“制度创新”需要进行,但是要以一种合适的步调进行,不能过快。在人民接触法律,体会法制中遇到问题后再针对性的创新,从而使得法律制度完善起来。 除此以外,提到“司法执法”与“舆论”的时候,又出现了矛盾的地方。“总体来看,司法执法必须服从舆论,因为法律的基本要求是满足社会需要。”而又写道“服从舆论必然有损于法治建设,损害法律机构的权威性。” 这两个观点,都有些偏颇。对于前者,“满足社会需要”并不等同于“服从舆论”,因为“舆论”并不一定会导向正

义和公正,而法律应当去维护的就是这种公正与正义。“舆论”可以作为一个司法参考,但不能是一个决定司法的“更高级的法律”,因为这样就会导致“少数人利益服从多数人利益”的情况发生,这是十分不利于法治建设和社会稳定的。就后者而言呢,“服从舆论”不一定“有损于法治建设,损害法律机构的权威性”,只要不是永远服从舆论而是有选择性的服从就可以。这种选择性,就是要依据现有法律,依据现有证据再参考舆论来分析和评断案件。 对于“法律本土化”,我是十分赞成的。不过,苏力先生说制定法律时尽量不去违背“民间法”。这个观点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考虑到中国社会多民族的复杂的现状,文化差异的明显和分歧之大是别的国家很难企及的,所谓“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这个观点也有些摇摇欲坠了。结合“民间法”来修改法律,那在地域文化差异如此显著的中国,民间法也是多元化的,那么又要如何“兼容并包”呢?苏力先生没能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这不免有些小遗憾。 坦白说,我认为要完全顾及所有“民间法”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不得不怀疑,法律是不是必须要结合民间法?首先知道法律是作为让民众获得对于行为有种确定预期而存在的,其目的是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维护公民的权力。那么,实际上需要去根据现有中国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确定公民权力的种类和范围,并且根据此去制定和修改法

苏力老师法律社会学课程笔记

苏力老师法律社会学课程笔记 1.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针对法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主要涉及法律社会学的相关内容。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方法、知识和技能,通过探讨法律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现象和规律,深入理解法律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功能和局限性,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程内容 2.1 法律社会学概述 •法律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法律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及其特点 •法律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2 法律制度与社会变迁 •法律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社会变迁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法律制度变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效 2.3 法律行为与社会现象 •法律行为与社会规范的关系

•法律对社会行为的调节和制约 •法律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和塑造 2.4 法律知识与社会生活 •法律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法律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3. 学习收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收获了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3.1 深入了解法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在本课程中,我通过学习法律社会学的相关内容,深入了解了法 律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了解了法律制度、法律行为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掌握了法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提高了自己运用法律社会 学的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增强了对法律制度变革的了解和认识 在本课程中,我深入了解了法律制度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现状 及变革过程,了解了社会变迁对法律制度的影响,对法律制度变革的 原因、过程和成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3 提高了法律知识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法律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学习了法律知识的传播和普及相关知识,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法律知识应用能力。 4. 总结 法律社会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了法律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并掌握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这对于我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应用能力和法律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我还了解了法律制度变革的基本情况,为今后学习法律制度变革提供了基础。

第39章法与科学技术

第39章法与科学技术 第1节科学技术概说 一、科学与技术的含义 科学,science往往被界定为人类知识的系统整理和思考以及由此形成的知识体系。 科学的分类: (自然科学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社会科学 数学科学技术科学 '系统科学 思维科学 1人体科学 一般在把科学与技术合称时,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技术主要指生产技术和工程技术。 技术,tech no logy,往往被界定为人类为满足生产和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一)科学与技术的分离与融合 历史上的分离。科学原指对世界的系统的认识和理解,认知是其主要目的,因而在古代往往为有闲的贵族哲学家所为;而技术最初是一种劳作工艺和技巧存在的,便利或功利是其主要目的,因而在古代往往是工匠所为。 历史上的融合。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带来的契机。 (二)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20世纪以后,一方面是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依然存在,且现代科学与生产技术的相对独立性都有所增强;另一方面是现代技术与科学间相互渗透、依赖、支撑的程度越来越高,甚至被认为出现了“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特征;再一方面是科学和技术的社会化特征愈趋明显,科学和技术已发展成为一项庞大的社会事业。 (三)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科学与技术的所属领域不同。 2.科学与技术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 3.科学与技术的预测可能性不同。

4.科学与技术的发展速率不尽相同三、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一)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不仅是直接的,而且是深刻和广泛的。它不仅带来物质层面的普遍繁荣和社会的变革与进步,而且深刻的影响着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 第 2 节科学技术与法的联系和区别 一、科学与法的联系和区别 (一)二者的共通之处: 1.它们存在某些基本的共同特性,这就是理性、逻辑、经验、实证,以及科学理论和法律规则都具有的普遍性、抽象性和概括性等属性。 2.它们在所用方法和要求上有共通之处,包括观察的方法、实证的方法、逻辑推演的方法,以及客观、中立、逻辑上严谨一致、思维过程概念明确、判断准确、推理严密、理由充分、表达方式精确明晰等要求。 3.它们都借助特定的语言符号系统,因而可使个体经验得以积累、形成体系,并为其他个体所习得,也使人类理性思维和对这种理性思维的反思成为可能。 4.它们都具有专业化、职业化属性,各自构成由共同的职业理念、推理和思维方式以及概念术语所支撑的职业共同体。 (二)二者的区别在于: 1.彻底客观主义的科学立场与合法性优于客观性的法律思维。 2.科学的开拓创新与法律的规则预设、“遵循前例”。 3.科学上的无穷探究、反复试错与法律特别是司法的当下、终极解决。 4.科学的“不计利害”与法律的利害计算。 二、技术与法的联系和区别 (一)技术与法的联系: 1.它们都是对客观世界施加干预、控制的手段和方式。 2.它们都具有功利性,都要计算利害,注重功用、效益。 3.它们都具有操作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标准的统一、普遍、明确、稳定和可预测性是它们共有的属性。 4.它们都具有职业化、专业化属性。

(法律法规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法规制定工作程序规定(修订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海事法规制定工作程序规定 (修订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依法行政,使海事立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海事立法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规范海事立法工作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国务院、交通运输部有关制定法律、法规、规章的程序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海事法律、法规、规章(以下总称“海事法规”)的立项、调研、起草、审核、报批、修订、废止等工作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的海事法规,是指: (一)经过交通运输部审查后提交国务院审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定的海事法律草案; (二)经过交通运输部审查后,由国务院审定的海事行政法规草案; (三)由地方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审定的地方性海事法规草案; (四)交通运输部审定的海事规章草案; (五)由地方人民政府审定的地方性海事规章草案。 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修订和废止,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中国海事局法制部门(以下简称“法制部门”)负责海事法规立项、调研、起草、审核、报批和废止等的组织管理工作。

中国海事局各业务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业务部门”)依照本规定并在其职权范围内负责海事立法工作,协助法制部门做好有关海事立法的管理工作。 各直属海事局和地方海事局根据中国海事局的委托,协助做好有关海事立法工作,依照本规定参与地方立法工作。 第四条海事立法工作应当符合《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法规规章备案条例》等有关立法程序的法律、行政法规,符合交通、海事法规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海事管理工作实际,遵循统筹协调、分工负责、责权明确的原则,保障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海事法规的名称应当准确、规范,符合下列规定: (一)法律称“法”; (二)行政法规称“条例”、“规定”、“办法”; (三)规章称“规定”、“办法”、“规则”、“实施细则”、“实施办法”。 第六条海事法规应当备而不繁,逻辑严密,结构严谨,条文明确、具体,用语准确、简洁,具有可操作性。 第七条海事法规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分为编、章、节、条、款、项、目。章、节、条的序号用中文数字依次表述,款不编号,项的序号用中文数字加括号依次表述,目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表述。 除内容复杂的外,规章一般不分章、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