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地理 农业与畜牧业

中国历史地理 农业与畜牧业

第六讲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序言:人口与农业(抓住光热水)

要素:光、热、水(400mm等降水量线)

A中国人口发展:

1公元前3世纪,全国总人口约2000万。公元前2年,西汉汉平帝第一次记录全国总人口以及每一个郡的人口数,全国总人数达到5500万,此后便有了确切的人口记载(之前根据军队人口推算)。

2古代税收:地税(按土地的拥有量上缴)与口税(人头税),古人贫困时主动溺婴以减少人口数。所以推断人口数按理应该大于统计人口数。在1764年(乾隆年间)前人口增长缓慢。之后速度逐渐增加。在清朝增长至4亿。

3清朝雍正皇帝时期进行重要赋税改革,将人头税取消,天下所有赋税均与田亩连在一起。有地就纳税,无地可不纳人头税。人口的变化会导致农业相应的改变。

4农民起义带来生产力的提高?

错。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农业生产的三个环节。犁从西汉到辽(1000年左右)耕土的工具未经过重大改变。锄头从西汉到宋(1000年左右)未经过重大改变镰刀从西汉到明也无明显变化,粮食的产量没有重大的提高

4中国历史上农耕区具有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从平原向山区,从中原腹地(城市中心)向周边地区扩展的趋势。农耕区的扩展取决于:

1.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古代人口从秦统一六国之前2000万至清末增加到4亿。

2.粮食亩产提高缓慢:汉代粟类旱地作物亩产约120斤,明清中上地亩产150-200斤。宋代水稻亩产150-200斤。人口增加与粮食产量之间的矛盾导致农耕区扩展成为基本趋势。(宋代以前江南落后,亩产很少不能作比较,所以从宋代之后的数据开始被用于研究。)现

在主要是因为品种改良、农药科技等影响导致其亩产增加。

(注:人粮矛盾还可以有引入高产作物,多熟制来解决)

5至20世纪初期,黄河流域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有的比值下降更加突出;长江流域呈明显上升趋势。引起人口变化的重要时期分别为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以及唐中期。至北宋中期珠江流域人口增殖仍然很慢。

第一节地区开发

A黄河流域农耕区的兴衰

夏商周时期“三河”(河内、河南、河东)成为最早开发的农耕区,被司马迁称为“天下之中”。由于人口少,这时的农耕区呈岛状分布。

(殷商都河内,西周都河南) (河南是伊水、洛河与黄河形成的夹角)(汾河下游注入黄河的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岛状农耕区消失,土地连片开发。汉代在全国形成关东、关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的关东、关西经济区最发达。这时北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5。

东汉末年至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北方连年战乱使人口与劳动力锐减,虽然隋唐统一后黄河流域经济逐渐复兴,但“安史之乱”与“靖康之难”再度导致人口流失、经济衰退,大量北方人进入南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B长江上中下游开发历程

1综述:汉代长江流域经济仍很落后,北方的历次战乱为长江流域经济开发提供了契机,至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供给地。

2长江的农业开发顺序为:1.上游成都平原。(战国时秦惠文王建立巴郡蜀郡。都江堰对该

地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2.下游太湖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平原。→3.中游江汉平原。

3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4唐宋时期太湖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输出地,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明清时期江汉平原为全国主要粮食输出地,民谚改有“湖广熟,天下足”。民谚变化是长江流域主要粮食生产中心从下游转向中游的反应。原因是在明清,长江中游得到开发。早期这里有云梦泽,水体去掉后变成天下粮仓。沿江四大米市(其中有苏州后被取代,米运往苏州,苏州无米,因为江南经济转型资本主义萌芽,近代化过程),芜湖、安庆、九江三个码头运送粮食。这时江南依然富裕。户部尚书、侍郎不能由苏州人担任。不能让该地人知道有多少东西从江南运出。

C珠江流域的农业开发

珠江流域的农业开发较晚,南宋代这里人口与劳动力状况稍有改善,主要人口集中在南岭南麓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带,明清时期进入全面开发。

D山区的农业开发

1中国山地面积占2/3以上,由于自然障碍,山区开发较慢。在山区开发中经历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时期:主要开发地集中在东南丘陵,开发程度较弱。因为南方地广人稀,平原尚未完全开发。那时是占山为田。

2.隋唐两宋时期:东南丘陵人口大幅度增加,黄土高原也出现农业垦殖区。

3.明清时期:荆襄地区、秦岭、大巴山山区、闽浙皖南山区、湘西山区、赣南山区相继得到大规模开发。将大量经济作物、高产作物普及全国。明清山区开发最为激烈,与中国人移动关系密切。中国人口曾由北向南3次南迁。明清出现了反方向迁移(福建以山地为主,

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省内容纳不了那么多人,福建人移迁①江西-开发山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②福建-浙江-安徽山区-湖南湖北交界山区-北方)。

E平原农业区开发:

以东部季风区为核心,向周边发展,进入内蒙古、新疆及闯关东

第二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

熟制(一年种几次)种什么(e.g.轮种)取决于水热条件,长江黄河流域热量条件根本不同。

1.短期和定期的轮荒耕作制:夏商周三代实行。(土地只有一部分种庄稼。种地不用施肥。一块土地连年种植就会缺失肥力。粗放经营下采取的方式。可类比现在欧洲——二圃制:农田中有1/2进行耕种,剩下的种草。将草翻过来作为绿肥。)

2.土地连作制的确立:春秋战国开始。(农田连年耕种。开始施肥。精耕细作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施肥上。)

3 .黄河流域两年三熟制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在华北局部地方,以冬小麦为核心与粟、豆、麻等作物进行轮作(但:关中人不这么种麦子。秦国人口少,关中整体人口少。商鞅《商君书》来民,招来韩赵魏三国人口到秦国为民,所以那时两年三熟仅限于山东。直到唐宋时期两年三熟才扩展到整个黄河流域。)

4. 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北方南下移民参与所有农业活动的同时,带去技术

人口转移之前:江南地区火耕水耨的粗放农业(火耕水耨: 类似于轮荒制,将草踩在水中腐烂作为肥料。江南农田利用率为50%;直播:直接播种,占地时间长),

北方人南迁后,人口显著增加:需求推动下农田利用率变为100%。接下来开始施肥。

唐代出现水稻插秧:先将种子密集洒在苗圃中,长出一定高度再按一定距离插入农田中。水稻插秧和稻麦复种这两项技术结束了江南地区火耕水耨的粗放农业。

长江流域一年两熟制的出现:北宋时期长江流域出现一年两熟,主要为稻、麦轮作。清朝出现双季稻,水稻一年两熟,双季稻出现前有再生稻与间作稻,均为一年一熟作物。

一年两熟的条件要求:土地肥沃、人力充足、两种稻子。

籼稻是早稻类型;粳稻像北方大米,属于晚稻类型,四月插秧,要求土地肥沃。在太湖和三角洲地带适合种植。小麦必须与晚稻配合。水稻小麦一年两熟制的探索从唐代延续至宋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向江南是对亚热带水乡农业全面开发过程,其中包括以土地利用与面积扩展为核心的广度开发,以及以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提升为主的深度开发两个层面,唐宋两代,经济重心南移进程中前期以广度开发为主,后期以深度开发为主。

中国历史上农耕区的扩展通过三种方式:

1.绝对面积扩展。

2.土地复种指数提高。

3.高产作物引进。

第三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

A年表

1. 史前时期的主要农作物:粟、黍、稻。(原产中国,北方旱地主要作物,可适应南方山区)。

2.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农作物:粟、黍、稻、麻、菽、麦、大麦。

麻:雄株称“枲”,雌株称“苴”。麦:“来”为小麦,“牟”为大麦。

3. 西汉时期:芝麻传入中国。

芝麻是大籽粒,中国简陋的榨油技术使古代的油其非常昂贵,直至蒙古人将油用型油菜引入南方,芝麻才被取代。

4.宋元代:棉。对纤维做了贡献

5. 明清时期新出现农作物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

B各植物分述:

水稻:最早距今9000年。在东亚和南亚都是最早。水稻早期驯化中心也许不止一个,但一定有中国。之后传到各个地方。水乡泽国是其优势产区。

小麦:原产于地中海沿岸新月地带,大约4000年前沿丝绸之路从西亚传入中国。

开始没有石墨,要带着麦丕吃。丝绸之路的开通使面食传入中国。今天新疆博物馆收藏了啊斯坦纳古墓挖出的各种面食。

粟(小米):原产中国北方

玉米:原产于南美,品种丰厚。明朝主要由东南海上路径传入中国。西南陆路缅甸进入中国,但止于云南;四川的玉米都是从福建一线来的;西北陆路传入艰难,仅留在新疆。高产,适应山区,对山区开发有很大帮助。目前玉米种植在山区为主,东北西南一线。

甘薯:原产南美洲,明代中后期官方推动由西南一线传入中国,产量高,环境适应性强,

迅速传向各地,成为重要粮食作物。

花生:原产于南美洲一带

土豆:原产安第斯山区和智利沿海山地,高寒作物,推广到高山,高纬度。

丝绸:桑蚕→养蚕→制茧→抽丝

大麻:杆制成纤维,做成麻布衣。

棉:木棉:开红花,也称攀枝花,不耐磨

树棉:原产印度,多年生草本,一开始只在两广,宋传入江南,逐渐被驯化成1年生草本草棉:原产非洲,经丝绸之路传到新疆。

三种棉中树棉最有经济价值。但易被拉断,被19世纪后期产于美国的陆地棉种取代,此棉种以棉絮长而适应机器加工,被迅速推广,并形成华北、江南、湖北三个主要产棉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疆棉田面积逐渐增长,1/3棉花出自新疆。

黄道婆:先进的加工树棉工具。将棉籽取出,留下棉絮,使棉花加工变得简单。在北方变得盛行,取代了原有的麻。物以稀为贵。

丝绸制品:加工经历了采桑养蚕、缧丝、织纴系列的复杂过程,其间不仅技术性强,而且生产量也不大。中国古代丝绵与丝织物几乎是皇室、贵族、显宦、富商等上层社会的衣着原料。麻布制品:成为大众百姓的主要衣着材料,由于古代麻纺织品生产量较大,自然成为大众百姓的衣着材料,而穿着此物的百姓也有了“布衣”之称。

棉比麻更柔软,棉絮可做冬衣。

亚洲棉种籽上被覆的纤维粗短,又称粗绒棉,这种棉纤维具有做絮棉不板结、保暖性强、织成粗布结实耐用、适于手纺、易染色等多种优点,对于手工纺织比较合适,但作为机器纺织原料则存在不足,其一,纤维短,纤维大约只有3/4~7/8吋,美国陆地棉为1~1 1/8吋。其二,中棉的天然卷曲少。其三,中棉弹性小,其断点强度低于其它棉种。

19世纪末,西方科技由电带动的机器进入中国。棉花的棉絮需要更长才能不被拉断。快速运转的机器不适应草棉。所以美棉传入,取代了亚洲草棉非洲棉等。张之洞、张謇对推动大陆棉起了巨大作用。现在中国绝大多数是陆地棉。

第四节畜牧业产生与草原游牧方式

一、畜牧业产生与气候变迁

基础知识:

第一次社会分工:农业与畜牧业之间的分工

山地等:畜牧业发展先于农业。

高原等:农业发展先于畜牧业

但高原发展于农业之后的畜牧业对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有深远影响。

北纬40°附近农牧交错带,诞生最早的畜牧业。

中国:农业为先,大兴安岭-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边缘地带这一界限是历史上农牧交界地带。这条线的东部(青海-甘肃-向东经过内蒙中部直至辽宁东部)在这条线上农业生产最先为人民所掌握。

考古证明我国的原始农业:

大亚湾:先仰韶时期文化:

仰韶人;西迁进入甘肃青海,发展成为马家窑等一系列文化类型。

红山文化:与中原仰韶文化有关

由这些文化变迁与关联可以推知:

时代概况

公元前5000--6000年前,今长城沿线均为原始农业分布区

距今4000-3000年,北纬40度,欧亚大陆带变冷,在农牧交错带,原有种庄稼的地方气温无法支撑。人们意识到单一的生产方式无助与生存,由此畜牧业雏形诞生。这时称为半农半牧。,单纯的农耕文化掺入畜牧业(半农半牧)。后来随着农作物的冻死,该地区人越来越依赖畜牧业。

距今1000到1500年,气温继续寒冷,畜牧业比例越来越大,当地的人将畜牧业变成自己的主业,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独立出现。蓄群与草原民族向北走进入草原,标志着畜牧业真正成立。——草原畜牧业

在半农半牧带:当代长城一线即是半农半牧带。种地之余农民到附近放养生物。农牧交错带是畜牧业的诞生地。畜牧业在脱离农业生产走向独立,走向草原的过程中,经历一段半农半牧过程,因此在农牧交错带形成的初期,与农耕区形成空间分异的不是畜牧区,而是半农半牧区。需要指出的是,这时的半农半牧区不是农、牧两种经济生活方式的插花式分布,而是以兼业行为表现出来的。当时居住在农牧交错带的先民,无论作为家庭,还是作为个人在从事农耕的同时,也经营一些与定居农业有联系的牲畜放养,一身而兼二职。农、牧业的分化是在半农半牧即兼业现象的基础上实现的,在一些自然条件适宜的地方,畜牧业脱离农业而独立出来,同时兼业者也演变为被农耕区称为“戎”或“狄”的游牧民族。过程是:原始农业——农牧兼业——畜牧业——游牧

农牧交错带的畜牧业变成游牧业关键在于马的驯化。而驯化工具的诞生尤为重要——马的口衔(驯服烈马)、马鞍、马镫(使骑马人能够长时间骑马)。距今3000年第一次出现驯马工具。伴随着兼业行为,马的驯化渐渐出现,草原民族真正诞生。

游牧民族出现于公元前4世纪。证据:赵武灵王胡服(连裆裤)骑射。证明中原民族学习草原民族射箭。说明这时游牧民族开始成熟。(胡服,草原民族发明,对比在沈从文研

究中,中原农耕民族下衣类似绑腿。上身着袍)。

二、历史时期草原民族的游牧方式

草原地带为游牧民族的诞生奠定基础。他们影响了整个欧亚大陆。匈奴人起源于中国,西方人认定匈奴人影响了西方。尤其是阿提拉。

(一)三大草场资源位置:

1内蒙高原:与外蒙高原相连,高平原,海拔500-700米。地势最平坦,放牧条件非常好。2新疆山地牧场:三山夹两盆——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提供了山地放牧的良好地带。山下山上资源不同,导致放牧在山上。天山北麓伊犁地区面对北冰洋来向的水汽,这里降水量相当于北京,每年600mm,有牛羊、马可以吃的良好蓄草。天马:汉武帝时期在此处培养的马。

3 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气候寒冷,草的资源与牲畜种类与新疆内蒙不同。山羊与牦牛。匈奴人、突厥人(原活动于阿尔泰山,后活动于内蒙)、蒙古人“世界征服者”来自于内蒙草原

(一)游牧方式:逐水草而居

1. 划定季节牧场

牧人划定季节牧场,一般需要满足两个原则,其一为保证牧场有良好的再生能力,且植物成分不被破坏;第二为饮水条件以及牧草生长状况可以满足季节要求。根据牧场自然环境不同,可以分为四季营地、三季营地以及两季营地。

如天山半山腰(春)→山顶→地势最低的地方→小山山上(只有一座山时,在半山腰靠上一点)

草原游牧生活一年移动多次,绝非只有四季、三季、二季的移动。游牧民族对空间的掌握最重要在于移动权。

2.规定游牧路线

牧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虽然具有随意性的特点,但游牧路线一般不轻易改变,每年基本都一样,形成这样现象的原因与水源有无、草场优劣以及去年迁移中畜群留下来的粪便都有关。

以营盘为中心,向某一个方向放牧,牲口会将该方向的草吃光。第二天以营盘为中心向另一个方向放牧。当四周草都被吃光时,移至下一个地方。经过不断的轮转,被称为转场。一户牧民可以放牧的地带是有规定的。营盘按类型可分为临时、固定与辅助营盘。

游牧路线:通常有固定的路线,是有草场情况、粪便燃烧物的遗留有关。

牧民逐水草的游牧活动通常是在百里或数百里的圈内完成的,这个圈内既有满足放牧需要的水草条件,也在习惯上被别人视为具有稳定的使用权。

依循草原生长规律,哪里有水草就去那里。马的行走能力最长也最强。马只吃高草。中国能饲养良马的地方很少。伊犁是最好的马的饲养地。

(二)游牧空间:各有分地

牧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成为固定的部族或部落放牧场所,草原民族的季节迁移、转换营地基本限于在划定的区域内进行,越过界线到其它部落牧场内放牧的现象虽然在草原上不是新鲜事,但以一个区域为基本核心构成游牧空间,却是草原上通行的习惯。

总结

游牧是草原民族基本的经济生活方式,包括以逐水草而居为基本特征的游牧方式,以及依各有分地为原则确定的游牧空间。数千年内草原民族依照这两项基准不但在草原上建立了生活秩序与空间秩序,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着草原社会的政治、经济乃至于军事,实现了由草原民族——游牧帝国——世界征服者的史诗过程。

2 第二讲 中国古代农学和农业发展(考研讲义)

第二讲中国古代农学和农业的发展 萌芽与奠基: 一、原始社会时期农牧业的产生 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和猎取野兽生活 新石器时代-开始有意识地栽培某些可吃的植物,把野兽驯养为家畜,这是农业和畜牧业的萌芽。 意义:1)使人类食物有了更好的保障 2)它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有可能生产出满足生产者本身需要之外的剩余食物,最终影响到社会形态的改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耕作技术:火耕(原始生荒耕作制)-用石斧砍倒树木,待草木干后放火焚烧,焚烧后土壤较疏松,掘洞点播。一块地种了几年,肥力用完,抛荒另辟新耕地。 锄耕(熟荒耕作制)-人们在几块土地上轮流倒换种植,不必经常流动开新荒。 二、奴隶社会时期农业生产和技术 夏:1)用粮食酿酒2)《夏小正》里关于马的饲养、管理、繁殖以及园艺、蚕桑的记载 商:1)畜牧业比较发达2)中期以后,农业成为重要生产部门并逐渐超过畜牧业3)发明牛耕 周:农业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部门,谷物成为大多数人食物的主要来源。 生产规模:1)耕作规模大,往往成千上万人参加;2)畜牧业为从属地位,也受重视。圈养和游牧。3)采集渔猎不占主要地位,狩猎成为奴隶主娱乐活动。 耕作制度:井田制把耕地划分成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大的经界,中间有沟,阡陌纵横,像井字;每一主要男劳动力受田百亩,每隔三年在耕作者间换一次分配的田地。 农业技术:1)农具主要还是2)已经有早熟晚熟品种、生长期短长品种分类3)有条播4)田间管理方面对田间杂草和害虫有深刻认识5)有园艺记载6)蚕桑事业繁盛 酿酒技术:只用曲来酿酒是我国特有的酿酒方法(复式发酵法)-曲指经过处理生长有某些有益微生物的谷物,同时含有糖化剂和酵母菌,使糖化(淀粉到葡萄糖)和发酵(葡萄糖到酒精)两个过程连续而交叉进行 三、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 1、农家学派和专门农书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已成为我国社会头等重要的生产部门,并且具有较高技术,为农书出现创造了条件。2)战国时期,著作风气很盛,农学派也为自己的主张著书立书,还总结了农业生产的技术经验,出现了专门的农书 2、《吕氏春秋》里《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 1)是现存最古老的农学著作,总结了战国时期以前的历代劳动人民的农业实践经验,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农业科技水平,为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带有自己特点的体系(主要是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2)《上农》讲的是农业理论和政策,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重农思想;其余三篇论述了一整套农业生产技术和原则。 3)在指导农业生产上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提出耕种要照顾天时地利人和;强调精耕细作和田间管理重要性;注意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间的辩证关系,以及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体系形成与完善: 四、秦汉到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书 1、农业发达的主要原因:大型水利;推广比较先进的农具(风车等)和耕作技术(代田法、区田法) 2、汉《氾胜之书》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总结农业科学技术经验的农书。

中国古代的地理与环境

中国古代的地理与环境 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其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 上塑造了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从北方的辽阔草原到南方的腾蛇群岛,中国古代的地理与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经济 发展。本文将从地形地势、气候、土壤质量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地 理与环境,并介绍其对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地形地势 中国古代地域辽阔,地形地势多样。从海拔比较低的沿海地区到高 山峻岭的西南山区,中国的地理环境千变万化。中国东部是平原和低 山丘陵区域,适宜农业发展;而中国西部则主要是高原、高山和沙漠,对农业发展不利。这种不均衡的地势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代中 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 二、气候 中国古代的气候也是多样化的。中国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业、渔业和丝绸制造;而中国北方则气候干燥寒冷,适宜畜牧业和小麦种植。这种气候差异导致了中国古代经济在地域上的分工,南方主要从 事农业和手工业,而北方则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冶铁业。气候的影响还 体现在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季节上,对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 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土壤质量

中国古代的土壤质量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肥沃的黄河流域以其沉积物质而闻名,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资源,适宜农业生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北地区的戈壁沙漠和高原盐碱地,这些地方的土壤质量较差,对农业生产构成了阻碍。因此,在古代中国,人们更倾向于在土壤肥沃的地方进行农业生产和居住。 地理与环境对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地理因素的差异导致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多样性和地域分工,南方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而北方则主要从事畜牧业和采矿业。这种经济分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其次,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国家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黄河和长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塑造了中原和江南地区的繁荣,使得这些地方成为中国古代帝王的治理重心。最后,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比如,北方的草原环境培养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英勇精神,而南方的水乡环境则孕育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 总结来说,中国古代的地理与环境因素对其历史、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地形地势、气候和土壤质量的多样性塑造了古代中国的地域分工、政治格局和社会文化。正是由于这些地理与环境的特点,中国古代才能形成庞大而多元的国土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中国历史地理 农业与畜牧业

第六讲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序言:人口与农业(抓住光热水) 要素:光、热、水(400mm等降水量线) A中国人口发展: 1公元前3世纪,全国总人口约2000万。公元前2年,西汉汉平帝第一次记录全国总人口以及每一个郡的人口数,全国总人数达到5500万,此后便有了确切的人口记载(之前根据军队人口推算)。 2古代税收:地税(按土地的拥有量上缴)与口税(人头税),古人贫困时主动溺婴以减少人口数。所以推断人口数按理应该大于统计人口数。在1764年(乾隆年间)前人口增长缓慢。之后速度逐渐增加。在清朝增长至4亿。 3清朝雍正皇帝时期进行重要赋税改革,将人头税取消,天下所有赋税均与田亩连在一起。有地就纳税,无地可不纳人头税。人口的变化会导致农业相应的改变。 4农民起义带来生产力的提高? 错。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农业生产的三个环节。犁从西汉到辽(1000年左右)耕土的工具未经过重大改变。锄头从西汉到宋(1000年左右)未经过重大改变镰刀从西汉到明也无明显变化,粮食的产量没有重大的提高 4中国历史上农耕区具有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从平原向山区,从中原腹地(城市中心)向周边地区扩展的趋势。农耕区的扩展取决于: 1.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古代人口从秦统一六国之前2000万至清末增加到4亿。 2.粮食亩产提高缓慢:汉代粟类旱地作物亩产约120斤,明清中上地亩产150-200斤。宋代水稻亩产150-200斤。人口增加与粮食产量之间的矛盾导致农耕区扩展成为基本趋势。(宋代以前江南落后,亩产很少不能作比较,所以从宋代之后的数据开始被用于研究。)现

在主要是因为品种改良、农药科技等影响导致其亩产增加。 (注:人粮矛盾还可以有引入高产作物,多熟制来解决) 5至20世纪初期,黄河流域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有的比值下降更加突出;长江流域呈明显上升趋势。引起人口变化的重要时期分别为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以及唐中期。至北宋中期珠江流域人口增殖仍然很慢。 第一节地区开发 A黄河流域农耕区的兴衰 夏商周时期“三河”(河内、河南、河东)成为最早开发的农耕区,被司马迁称为“天下之中”。由于人口少,这时的农耕区呈岛状分布。 (殷商都河内,西周都河南) (河南是伊水、洛河与黄河形成的夹角)(汾河下游注入黄河的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岛状农耕区消失,土地连片开发。汉代在全国形成关东、关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的关东、关西经济区最发达。这时北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5。 东汉末年至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北方连年战乱使人口与劳动力锐减,虽然隋唐统一后黄河流域经济逐渐复兴,但“安史之乱”与“靖康之难”再度导致人口流失、经济衰退,大量北方人进入南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B长江上中下游开发历程 1综述:汉代长江流域经济仍很落后,北方的历次战乱为长江流域经济开发提供了契机,至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供给地。 2长江的农业开发顺序为:1.上游成都平原。(战国时秦惠文王建立巴郡蜀郡。都江堰对该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知识点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知识点1:人类文明的产生 1.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①早期人类生活: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依 靠采集和渔猎为生,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 ②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育出大麦、 小麦和豆类作物。后来,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例如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等。同时,在这些地区,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③深远影响: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定居 生活出现,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2.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①原因: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 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②表现: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 ③影响: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一 部分人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3.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①阶级的产生条件: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使人类有了剩余产品;部落酋长和首领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 ②阶级的产生表现:1.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 级;2.贫富差别明显;3.部落战争中,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4.奴隶进行反抗奴隶主的斗争。 ③国家的形成成因: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 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 ④国家形成的影响: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 的统治者,人类由此进入奴隶社会。 ⑤文字的产生原因: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 知识点2: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基本概况 ①文明的诞生地: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 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②基本特点:1.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把持国家权力,剥削 奴隶和平民;2.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2.独立发展 两河流域文明 (1)地理环境: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人文地理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起源 农业的含义: 农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它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 农业的特征: 1、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交织在一起 2、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 3、强烈的地域性 农业的类型 狭义农业:耕作业(种植业) 广义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 传统农业的基础理论 ①、农业是粮食等基本生活必须品的来源 ②、农业是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所需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③、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所需原料的来源 ④、农业是工业的重要市场 ⑤、农业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⑥、农业是出口物质的主要来源 ⑦、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同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 (一)、人口压力说-----以博塞洛普为代表 为增加新的食物来源和数量以维持自身生存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 人口增长——动物捕杀过度、食物短缺——新食物——驯化植物的农业。 (二)、宴享说-----海登提出 为扩大食物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种类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 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 (一)、索尔的推论 对最先发生驯化的区域和最先从事驯化的人群做推论,提出6条依据: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由旧大陆向北部传播。 评价: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在考古学上有待证明 (二)、考古学目前的资料证据 1、驯化动物、植物的原因 (1)气候变化,冰期消失时气候变暖,树木也因而侵入草原生态系统,草原面积减少

(2)人口增长和狩猎技术的进步、食草动物数量减少导致食物供应紧张 2、驯化区域——西亚、中东 3、定居的必要性——储存谷物、加工工具、食具制作、炊具等村舍活动 4、植物驯化与动物驯化同时进行 (三)、世界动、植物的驯化——最早出现于中东地区 牛——欧洲或俄罗斯草原 猪——中东 驴——北非 双峰驼——中亚 单峰驼——北非、中东地区 稻谷——中国 玉米、马铃薯、甜薯、美洲驼、羊驼、火鸡——南北美洲 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 (一)分布:热带地区 (二)特点: 1、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作物进行轮种,以“刀耕火种”为种植方式 2、多种作物杂处,农作物的种子多种多样 3、土地不断更换,但都在村落附近,定居点不需要搬迁 二、传统农业 (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1、由原始农业发展而形成的 2、是一种生计农业 3、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 4、农民生活贫困 (二)传统农业的类型: 传统农业有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和游牧四种类型。 1、旱作农业: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地区 小麦占重要地位,寒温带种植春小麦,其他地区为冬小麦 包括中国的东北、北方和西北地区,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印度的南部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和西亚的一些地区,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泰加林南缘一些地方。 2、水稻农业:热带和副热带地区 集中于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 3、地中海农业:地中海气候区。 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 4、游牧业:副热带和温带极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 有羊、牛、马等 三、现代农业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 现代农业的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所以,现代农业亦称为商业农业。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①农业生产专业化、机械化、地域化程度高; ②单产高;

中国农业发展史

第一讲地理环 境与中国农业 一、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争 论: 1、顾撷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 史: ①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②时 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①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②打破地 域向来一统的观念。③打破古史人化的 观念。④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2、植物学者李惠林的观点: 根据气候、地理以及植物之不同,中国农业并非起源于一个地区。他主张 北方以抗旱、耐冷的粟、黍为主,另配 合其它的干果作物如柿、栗、枣等,构 成了一个复合的旱地作物农业系统;南 方则以水稻为主,结合其他的水生作物 如菱、藕等等,构成一个符合的水生作 物农业系统。 3、长江流域发展缓慢的原因:人 口的缓慢增长;长江流域人体弱多病; 气候的差别; 东汉末年,北方移民大批迁入南方,促 进了南方的开发。三国时,移民较多的 成都平原、太湖流域和淮南地区经济发 展相对较快。 导致这次分裂的物质的与根本的因素, 是几个对立竞争的经济区的兴起。这些 经济区的生产力及其位置,能足以使它 们成为同统治主要基本经济区的君主 的权威,作长期抗衡的基地。蜀的日益 成长,和长江下游吴的新兴昌盛,就属 于这种情况。 ——冀朝鼎 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北方大量移民 再次南下,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 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作物品种。 水利的兴修,发挥了江南水利资源的优 势。 东晋:新丰塘“溉田八百余顷,每岁丰稔” 荻塘“溉田二百余顷” 宋:吴兴塘“灌田二千余顷” 梁:豫州“苍陵立堰,溉田千余顷。岁收谷百余万石” 唐宋经济重心的转移: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特别是长江下游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黄河中下游。这除了人为的因素(如战乱及人口迁移等)以外,地理环境的缓慢变化也是因素之一。 二、关于地理环境的定义 1,地理环境决定论。主张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理论; 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简称“决定论”。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 2,斯大林的观点:地理环境无疑是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和必要的条件之一,它当然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加速或者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但是它的影响并不是决定的影响,因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比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快的不可比拟。欧洲在三千年内已经更换过三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而在欧洲东部,即在苏联,甚至更换了四种社会制度。可是,在同一时期内,欧洲的地理条件不是完全没有变化,便是变化极小,连地理学也不会提到它。这是很明显的。地理环境的稍微重大一些的变化都需要几百万年,而人们的社会制度的变化,甚至是极其重大的变化,只需要几百年或一两千年也就够了。由此应该得出结论:地理环境不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决定的原因,因为在几万年间几乎保持不变的现象,决不能成为几百年间就发生根本变化的现象发展的主要原因。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红山文化的农业与畜牧业揭示远古东北亚人的生计与食物供应

红山文化的农业与畜牧业揭示远古东北亚人 的生计与食物供应 红山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农业与畜牧业 则是研究红山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方面。通过对红山文化考古遗 址的发掘与研究,我们可以揭示远古东北亚人的生计与食物供应方式。本文将深入探讨红山文化的农业与畜牧业,分析其对于远古东北亚人 的生命方式和社会机制的影响。 一、红山文化的农业 红山文化的农业以农耕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稻谷、豆类等作物。 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农具和农作物遗存,说明红山文化社 会已经进入到了农业时代。 1. 农耕技术 红山文化农耕技术相对先进,采用了犁耕、播种、耕地整理等农业 生产技术。犁耕技术的运用使得农耕效率大大提高,为农业生产的发 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 农产品供应 红山文化通过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农产品,满足了当时人 们的食物需求。农产品不仅用于自给自足,还可能用于交换贸易,推 动了红山文化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3. 农村社会组织

红山文化的农业生产促进了农村社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根据考古 学的研究,红山文化的农民们生活在相对紧密的社会网络中,形成了 农村社会的相互依存和合作关系。 二、红山文化的畜牧业 除了农业,红山文化的畜牧业也起到了重要的角色。畜牧业的发展 不仅为远古东北亚人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也促进了红山文化 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1. 畜牧动物 红山文化主要饲养牛、羊、猪等家畜动物。这些动物不仅提供了肉类、奶制品等丰富的食物来源,还为红山文化的农业提供了有机肥料,并在耕地整理中提供了劳动力。 2. 畜牧文化 红山文化的畜牧业也形成了独特的畜牧文化。在红山文化遗址中, 出土了大量与畜牧相关的文物,如陶器内刻有动物形象的图案,表明 畜牧在红山文化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红山文化的生计与食物供应 红山文化的农业与畜牧业揭示了远古东北亚人的生计与食物供应方式。农业和畜牧业为红山文化社会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满足了当 时人们的生存需求。

古代的农业和畜牧业

古代的农业和畜牧业 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生产方式,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和肉类提供了 重要保障。在古代,人类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制度和技术。本文将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介绍。 一、农业 1.农业的起源 农业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人类的文明日益发展的基础,也是人 类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条件。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初的农业社会主要是以打猎、采集为主,同时也进行一些基础的农业活动。不过,铁器时代后期,农业才真正进入了发展的阶段。 2.农业的制度 中国古代农业制度和生产要素都以土地和人力为主,农业和农村经济是中国古 代经济的两大支柱。在古代,中国的农民地位并不高,往往受到统治者和地主的压迫和剥削。然而,尽管如此,农民在农业生产领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农业的技术 中国古代农业使用的工具和技术并不发达,但是在一些方面也达到了相当高的 水平。在古代,许多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都和天文气象有着密切关系,而中国古代农业中牛、马、鸡、鸭、兔等动物的饲养与繁殖也有关,这也导致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方面与天文历算、动植物繁殖等领域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4.农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在其长达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 转变。尽管如此,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始终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古代中国的流水

劳动力和庄稼地一样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源,同时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也是众所周知的。 二、畜牧业 1.畜牧业的起源 畜牧业是人类在农业之后的一种重要生产活动。在古代,畜牧业比农业更加发达。畜牧业的发展,对于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畜牧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末期,当时人类在驯养和繁殖野生长角牛和羊、马等动物,开展了畜牧生产。 2.畜牧业的制度 在中国古代,畜牧业与农业类似,并且也有着相应的制度。古代中国的畜牧者一般是少数民族和荒地居民,他们的地位与普通农民相当。但是,畜牧者也经常面临因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劣造成的生存问题。 3.畜牧业的技术 古代中国的畜牧业技术比农业技术更先进,分散并发展在不同的区域,畜牧业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必须被强调。对于畜牧业技术,其涉及的范畴很广,包括了马的养殖和训练、猪的养殖和繁殖、家禽的育种和养殖等方面。此外,畜牧业技术也涉及到了畜产品的加工和保存等问题。 4.畜牧业的发展 古代的畜牧业在不同的时期和区域都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但总的来说,畜牧业的发展主要受制于生态环境和社会制度。在地理环境和社会制度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畜牧业也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制度,同时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革。 三、农业和畜牧业的互动关系

古代中国的畜牧业与渔业发展

古代中国的畜牧业与渔业发展中国是一个在悠久历史中走来的国家,畜牧业与渔业作为中国 农业中的两个重要部分,在古代中国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发展历程。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古代畜牧业与渔业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中 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一、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畜牧业是古代中国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农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于古代的农业社会来说,畜牧业的发展 对于增加国家的财富和人民的物质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中国 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原始阶段 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进行畜牧业的实践。原始 农耕时期的人们开始利用野生动物,例如猪、牛、羊等的肉、毛、皮、角等,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在这个时期,畜牧业作为农 业的一部分还非常的简单,只是作为一种补充农业的手段。

2.封建社会时期 随着封建社会的出现,畜牧业逐渐发展壮大。农民开始集约化生产,大量饲养牛、羊、猪、马等家畜。封建社会时期的畜牧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生产系统,农民通过牧草滋养畜牧来增加收入,而且在屠宰、皮毛加工、制鞋等方面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在南北朝时期,大量的羊毛出口到中东地区,成为宝贵的贸易物品。 3.唐宋时期 在唐宋时期,畜牧业经历了一个较为繁荣的阶段。唐朝疆域广袤,草原丰富,羊养得很多,羊肉、羊毛都成为了重要的商品。同时,唐朝还兴盛了马业,马市、马匹繁殖都遍及全国各地。到了宋代,则是牛业和猪业得到了发展,南宋时期,在杭州和苏州一带还有较为成规模的饲养水牛,为生产带来了便利。 4.明清时期以后

随着明清时期以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牛、羊、猪、家禽、驴等家畜迅速增长的同时,饲养水牛、骆驼和骡马也成为了当时的主要家畜之一。同时,畜产品,如牛奶、鸡蛋、珍禽、奶酪等都成为了当时的重要食品和商品,带动了生产和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渔业发展的历程 渔业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行业之一,一些货物的运输及交流都倚靠着水路交通的方便。随着对淡水和海洋资源采集、开发、利用等技术的探索和实践,渔业在中国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一门盈利甚至财富的产业。 1.原始阶段 在原始社会,人们一般以野生动物和野生鱼贝为食,但是也已经开始进行简单的渔业活动。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发展迅速和人口爆炸,逐渐开始在湖泊和水道中饲养鱼类,开始了中国渔业的初步发展。

畜牧业的历史与发展

畜牧业的历史与发展 畜牧业,作为人类最早开展的农业活动之一,有着悠长的历史。它 不仅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其他资源,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 护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畜牧业的起源开始,逐步探讨其历史与发展。 一、畜牧业的起源 人类的再一次文明点燃之前,早期的人类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与 野生动物共处。然而,当农业革命发生时,人们开始尝试驯化和饲养 动物,以获取稳定的食物来源。约6000年前,中东地区的人们开始驯 化羊、山羊和牛,使畜牧业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代畜牧业的发展 古代文明的兴起,推动了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中,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古 埃及人为了养活庞大的人口,发展了高效的畜牧业系统。他们驯化了牛、羊、鸢和鹿,并建立了大规模的养殖场和肉类加工设施。在古罗 马时期,畜牧业成为了农业经济的支柱之一,人们开始大规模饲养马匹,并培育出优良的品种。 三、中世纪和近代畜牧业的变革 中世纪畜牧业受到了农奴制和封建体制的影响,大部分牲畜都被贵 族和教会控制。然而,随着商业和城市的兴起,中世纪后期畜牧业经 历了一次革命。在欧洲,草场制度的兴起为牛、羊和马的放牧提供了

更大的空间,从而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此外,新的农业设备如耕地 犁和托蒂蒙水车的引入,也提高了畜牧业的效率。 近代畜牧业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变革。农业机械化的兴 起使畜牧业生产更加自动化,传统的牧场被现代化的养殖场和奶牛场 所取代。育种学的发展和现代营养学的兴起,也加速了养殖动物品种 的改良和饲养管理的提升。 四、畜牧业的现代发展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畜牧业在现代社会变得越 来越重要。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肉类、奶制品、皮革和纤维等,还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同时,畜牧业也面临着一 系列的挑战,如环境污染、动物福利和食品安全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畜牧业正逐渐向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例如,利用科技创新和数据分析提高饲养管理的精确性和效率,推动 动物福利标准的提高,研发低碳排放的饲料和生产方法等。 综上所述,畜牧业作为人类最早开展的农业活动之一,经历了漫长 的历史与发展。从人类的起源开始,到古代文明的兴起,再到经历中 世纪和近代的变革,畜牧业不断与时俱进,适应并推动着社会经济的 发展。在现代社会,畜牧业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面临着各种挑 战和机遇。只有通过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畜牧业才能为人类提供更多 高质量和可持续的畜产品。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畜牧业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畜牧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畜牧业的国家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畜牧业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将回顾中国古代历史中畜牧业的发展,并介绍畜牧业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一、畜牧业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畜牧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养殖生活。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驯养动物,如牛、羊、猪等,以供食用、工作和农业生产。随着农业的发展,畜牧业逐渐成为农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畜牧业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最早的阶段是游牧时期,当时的人们以游牧为生活方式,与动物一同迁徙。这种方式使得畜牧业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畜牧业逐渐从游牧向定居式发展。人们开始建立畜牧农场和牧场,养殖大量的牛、羊等家畜。这些家畜不仅提供了食物和皮毛,还成为农业劳动力的重要来源。 二、畜牧业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1. 饮食文化 畜牧业对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影响深远。中国人民以米饭为主食,而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肉类食材,如牛肉、羊肉等。这些肉类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此外,牛、羊等家畜的饲养也为中国古代的火锅文化奠定了基础。火锅作为一种传统的饮食形式,将各种肉类和蔬菜放入热锅内煮熟,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2. 经济发展 古代的畜牧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加,并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此外,畜牧业还带动了与之相关的产业发展,如皮毛加工、皮革制造等。 畜牧业所提供的肉类也成为了古代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随着交通的发展,中国的畜牧业产品开始出口到世界各地,促进了贸易的繁荣和国家财富的积累。 3. 艺术和文学 中国古代畜牧业在艺术和文学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牛、羊等动物常常出现在古代绘画和雕塑作品中,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来源。同时,畜牧业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例如,中国古代有名的诗人杜甫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描绘了农村和牧场的生活,通过文字再现了中国古代畜牧业的景象。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动物的情感,也记录了畜牧业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4. 传统医学

夏朝古代农业与畜牧业的技术改进

夏朝古代农业与畜牧业的技术改进中国历史上的夏朝是华夏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 字记载的朝代。夏朝的兴起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夏朝时期,古代农业与畜牧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技术改进,为当时的社会发展与稳 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农业技术的改进 1. 农具改进:夏朝时期,农具得到了一定的改良与创新。原始的木 耒被进一步改造成由多块石片制成的石耒,使得石耒比木耒更加坚固 耐用。在耕地松软的河谷地带,人们开始使用牛来拉着犁作业,提高 了农业生产效率。这些改进使得农业生产更加方便快捷,减少了人力 劳动的负担。 2. 水利灌溉:夏朝古代农民开始运用水力灌溉技术,将水引入田地 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通过挖掘水渠、建设水坝、修筑水闸等手段, 人们有效地控制了水源的利用,解决了旱涝的问题,提高了农作物的 生长率和产量。这一技术改进推动了夏朝社会农业生产的发展。 3. 种植改良:夏朝农民在农作物种植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 通过选种育种、改进农作物的品种、研究农作物的适应性等措施,人 们培育出更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农作物。例如,在冬城地区发 现了沙地小麦,更适宜在干旱、寒冷的北方高寒地区种植,极大地丰 富了农作物的种类。 二、畜牧业技术改进

1. 动物饲养改进:夏朝古人在畜牧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进。通过对家畜饲养的研究,人们改进了喂养方式和养殖环境,提高了牲 畜的肉质和工作效率。例如,人们开始采用储存饲料的方法,在生长 季节多余的饲草、废弃的秸秆等进行储存,以保证牲畜在长时间饲喂 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食物。 2. 畜牧品种改良:夏朝人们还通过繁殖法选择性改良畜牧品种,培 育出更具有优良特性的畜牧品种。例如,在驯化家兔的过程中,通过 选择肌肉发达、生长快的个体培育出符合人类食用需求的肉用兔。这 种技术改进不仅提高了畜牧品种的品质,也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的食 物资源。 3. 畜牧规模扩大:夏朝的畜牧业也出现了规模扩大的趋势。人们在 饲养猪、牛、羊等家畜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提高了家畜的 生活条件和饲养质量。大规模的家畜饲养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肉 类和其他畜产品,还为当时的人口增长和定居地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通过对夏朝古代农业与畜牧业技术改进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在 夏朝时期,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需求,对农业和畜牧 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进。这些改进不仅提高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生 产效率与品质,也为夏朝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夏朝古 代农业与畜牧业的技术改进,为后世的农业与畜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 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农耕文明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农耕文明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农耕文明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这是中国文化发 展的重要基石之一。农业不仅养活了古代中国的人民,也塑造了他们 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结构。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耕作技术、农耕文明的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的农耕历史 中国古代的农耕历史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人们开始选择性栽培作物,并了解到种子发芽的原理。从那时开始,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业技术逐渐改进,人们更加依赖农业来维持生活。 二、古代农业的典型特征 1. 全年农事安排:中国古代农业按照季节进行农事安排,如春耕、 夏耘、秋收、冬藏等,确保各个环节都得到妥善处理。 2. 畜牧与耕作相结合: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依赖于畜牧业。动物肥 力的利用提高了土壤质量,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3. 多种植物的种植:古代中国农民善于选择不同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以保证不同作物的收成和食物供给的多样性。 三、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

1. 水利工程:古代中国农民充分利用水利工程,如修建水渠、水塘和水井等,以提供灌溉和蓄水等功能。这些技术的运用使农田得以保持适宜的湿度,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2. 种植技术:古代农民研究出众多的种植技术,如早稻晚稻交替种植、轮作等,以有效地利用土壤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 农具的发展:古代中国农民创造和改进了许多农具,如犁、锄、耙等,以提高农耕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 四、农耕文明对社会的影响 1. 人口增长:古代农耕文明使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口也相应增长。 2. 分工与社会结构:农耕文明的兴起导致了社会结构的演变,人们开始按照不同的职业和技能进行分工,如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等。这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多样性。 3. 文化传承:古代农耕文明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塑造了许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农耕文明的理念与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持续传承并影响着现代社会。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农业与农耕文明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农业发展、农耕技术、农耕文明的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农民的智慧和贡献,同时也认识到农业文明对古代社会的深远影响。这一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国以及世界的农业和绿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史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先民自古以来就靠着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黄土丘 陵上勤劳耕耘,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部辉煌的农业史。在这个历经沧桑的古国里,农业作为基础经济,对于人民生活和国家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梳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历程和变迁,探究中国农业文明的卓越之处。 最早的史料记录显示,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千多年前的 仰韶文化。这个时期,我国广大的黄河流域已经建立起了以农业为主的社会。考古学证明,在仰韶文化的村镇遗址中,仍能发现精心规划的耕地、农具和组织有序的农业生产和分配方式等等,其中甚至还有残留的农产品,如小麦、大米、黍、豆等。 到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商周时期,中国的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跨越式 的进步。此时期的农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首先是农作物的大量增加,出现了小麦、粟、黍、稷等一大批作物。其次是灌溉技术的显著进步,许多水利工程如灌渠、水门、引水道等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再次是畜牧业的发展,商代人民善养鸡、鸭、猪、狗等家禽家畜,提供了肉、蛋、毛、皮等诸多生活必需品。此外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商周时期也逐渐出现了社会分工,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分工合作对于当时的农业推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最后是土地开发上的震撼性进展,当时的全国土地面积达到约350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得比例不断扩大。 到了秦汉时代,中国的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增长。在温带和亚热带的广大地区内,推广了旱地、膜拱、水旱轮灌等多种农业技术。同时,水稻、小麦、丝绸等农副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规模化农业生产在这个时期也开始兴起。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大力推广土地改革,使得农民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土地,这也促进了农民意识的觉醒和积极性的提高。汉朝思想家范蠡在《范蠡书》中提出:“天下之至精,其民也。民所以贵者,其粟也。”这就表明了汉代人们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

畜牧业的历史和发展

畜牧业的历史和发展 畜牧业是指人类利用牲畜养殖进行农牧生产的一种经济活动。它在 人类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皮毛、皮革等多 种资源。本文将从畜牧业的起源开始,探讨畜牧业的历史和发展。 一、畜牧业起源 畜牧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开始定居并过渡到农耕社会的时期。当人们开始驯化和饲养野生动物,将其用于食物来源和劳动力时,畜牧业就开始形成。 最早的驯养动物包括牛、马、羊、猪等,它们为人类提供了食物, 并成为人们移动和定居的动力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特定动物 的驯化和选育使得畜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古代畜牧业的发展 在古代社会中,畜牧业起到了重要的经济作用。在农耕社会中,畜 牧业与农业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例如,古埃及是一个以河流流域农业为主的国家,牛在埃及畜牧业 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古埃及人利用牛提供的劳动力来耕种土地,并且 认为牛是一种神圣的动物,对其进行崇敬。此外,在古代希腊和罗马,养殖羊和山羊也很普遍,它们提供了丰富的肉类和毛皮资源。 三、中世纪和近代畜牧业的变革

随着中世纪的到来,畜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农业经济的推动下,畜牧业开始进行规模化的养殖和管理。同时,畜牧业也受到了科技进步的推动,例如改良品种和养殖方法的引入,提高了畜牧业的产量和质量。 在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首先是机械化的引入,使得畜牧业的劳动效率大幅提升。其次,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例如,基因工程的技术应用使得动物的遗传优势得到增强,进一步提高了畜牧业的产出。 四、现代畜牧业的挑战和前景 尽管畜牧业在过去几个世纪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它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环境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大规模畜牧业的废弃物和排放物对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例如水体污染和土地退化。 其次,动物福利和食品安全也是现代畜牧业面临的问题。畜牧业需要在保证动物福利的前提下,提供安全和健康的食品。 最后,气候变化对畜牧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和草原退化使得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但现代畜牧业依然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人们对食物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不断增加,对于高品质、可持续和环境友好的畜牧产品的需求也在增长。同时,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国畜牧业发展史

一、原始公社时代 远在中国文字没有创造之前,中国畜牧业就已萌芽。相传在公元前3000-2700年,伏羲氏发明了结网的方法,用网打猎和捕鱼,同时也开始驯养鸟兽,从此中国便开始有了初期的畜牧业。伏羲氏也就成为中国畜牧业的始祖。但是我们知道,这种伟大的发明并不属于某一个别的人物,而属于整个历史时期的群众。这个发明是人类长期劳动的结果,伏羲氏只不过是畜牧时代的代表而已。 圈养野兽的技术发明后,畜牧业愈见繁盛,因此牧养牲畜所需的饲料就发生了问题。在畜牧初发明的时候,牲畜所有的饲料只有野草,所以当时是逐水草而居的。但畜牧业繁盛之后,野草已不敷用,在这种情况下,牧人就逐渐开始了作物的种植,于是具正的农业便逐渐出现。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禾谷类植物的耕种,首先是由于家畜对饲料的需要而引起的,而仅在以后才变为人类营养上重要的东西”。公元前2700-2357年,在黄河流域出现了一位中国人民杰出的祖先。这就是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轩辕氏。根据传说,那时开始圈养鸟兽,役使牛马。此处还发明了原始的医兽办法,创造出阉割的技术,并开始驾牛。同时也发明了养蚕的技术,这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到传说的尧、舜时代(公元前2357-2208年)中国畜牧业和农业已经相当发达。人们注意到季节的变换和鸟兽生活的关系,春天鸟兽孵育,夏天脱毛,秋天长出新毛,冬天全身盖满很密的细毛。在这

个时期里,马开始供用于挽驾(马的供挽驾比牛晚些,谅系牛的驯服比马较易之故)。驯化兽类的技术已有进步,兽类能听人的指挥。例如:“尧以天下攘舜。`杯’为蓄侯,欲得三公,而凳不听;怒其猛兽,欲以为乱,比兽之角,可以为城,举尾以为族”。这是Nll服野兽的技术的高度表现。在舜的镇导下,为了癸展畜牧业,毅有寡P 弓人具来掌管牲畜。这是畜牧敲官的开始。他呼`益’做`.虞’,掌歇禽,为整个部落稠ellJ篇兽,是当时掌管畜牧的高叛官具。那时`盘’已境得井掌握了如何根据家畜的外形,牌适合于人类需求的优良家畜选择出来,淘汰了劣等的牲畜;对于各种家畜家禽已有深入的观察和体胧,能够按照J篇兽的表情和鸣声,了解到它们的喜怒哀愁和靓寒鲍暖。因而也就能够拾予它俐以必耍的照麒和管理。所以他很受邻落联盟畏和部落成具的信任,成为当时这个部落联盟中掌握畜牧业的骨干人物。 二、原始公社逐渐解体到奴隶估有时代 (一)夏代(公元前2197一1766年)由于生产力的登展,畜牧禁和农业生产品有了剩余。公社的首萌利用自己的地位誉射致富,奴役战争里俘获的奴隶。这样,就开始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粗社会。氏族公社制度逐渐瓦解了。在这个时代里对畜牧业的最大贡献是为了保育家畜刽造了原始的“禺厩”(夏禹始养思以厩褥)。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龙山文化’,(誉见的地点是山东历城县龙由续的城子崖,故名),相当于中国傅瀚上的夏禹时代,

中国农业发展史

中国农业开展史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开展的首要条件。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开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场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开展。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开展创造了条件。 第一节原始农业与粗放农业阶段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代。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枯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说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说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分,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开展创造了条件。XX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 多年。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这些说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