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人教版必修2.doc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人教版必修2.doc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

例,说明该类地区存

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

施 1.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含义,认识其主要的分布特征。(区域认知) 2.掌握分析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综合思维) 3.理解不同的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一、生态脆弱区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4.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1)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典型地区 ①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石漠化问题突出。

②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特别提醒] 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形成的重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是一个自然过程,但人类的过度开垦,破坏了地表植被,加速了石漠化进程。

1.概况

(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现象变化: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年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之间,夏季暴雨集中。

(2)多大风——大风多集中于冬春季节,地表易遭受大风侵蚀。

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特别提醒] 导致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有很多,但不同区域的主导人为

原因不同,其结果都是导致了地表植被遭到破坏而导致风蚀、水蚀、沙漠侵吞,从而使土地退化。

1.治理原则

(1)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2)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2.综合治理措施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2)构筑防护体系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1)黄土高原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区。( )

(2)导致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石漠化严重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搬运作用。( )

(3)北方农牧交错带上土地沙化的根本原因是气候干旱。( )

(4)解决农牧民的生活用能问题有助于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保护。( )

(5)绿洲地区防治土地沙化的正确做法是( )

A.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封沙育草

B.绿洲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C.绿洲内部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D.水源丰富区设置沙障工程

提示:(1)√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区,生态脆弱。

(2)×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位于我国湿润地区,石漠化形成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

(3)×北方农牧交错带上土地沙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破坏植被。

(4)√农牧民的日常生活用能主要是樵采地表植被,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因此解决其生活用能可有效保护地表植被。

(5)A [绿洲地处沙漠中,为防止沙漠侵吞绿洲,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封沙育草。]

认识生态脆弱区,分析北方农牧交错

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凌晨5时,魏光财家的那头白毛驴准时嘶叫起来,开始了这个村庄一天的生活”除了他和妻子张菊花,这里平时基本看不到第三个人影。自从两年前送走最后一户邻居,东容村六社,这个位于甘肃省民勤县沙漠边缘的小村庄,就只剩下了他这一户人家。

从民勤县最边缘的西渠镇西行13千米,就是魏光财所在的东容村六社,一路上黄沙漫漫,不时扬起沙尘。许多地方连路都被沙子埋没了,即使是最熟悉路况的司机,也很难一下找到这里。

被黄沙掩埋的村庄

问题1 (区域认知)文中描写的一户人家的村庄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

提示: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荒漠广布,属于温带荒漠带。

问题 2 (地理实践力)魏光财一家人在此地进行农业生产耕作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提示:主要面临缺水、风沙危害严重的困境。

问题 3 (综合思维)魏光财一家人在此地开荒种田,对此地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为什么?

提示:该地气候干旱,荒漠广布,不适宜农耕活动,因此在此开荒种田,会破坏生态,导致荒漠化加剧。

[归纳提升]

1.正确认识生态脆弱区

(1)从成因看: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往往是气候变异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其脆弱的生态产生强烈干扰。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2)从分布看:生态脆弱区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从表现看:生态脆弱区的土地易退化,呈现出荒漠化景观,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

土地退化表

现土地沙化土壤侵蚀石漠化土壤盐碱化

土壤肥力下

我国的分布“三北地

区”

黄土高原地

区、南方低山

丘陵地区

南方喀斯

特分

布地区

西北干旱灌

溉区、华北半

湿润区

东北平原黑

土分布区

2.正确理解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①干旱是土地退化的潜在原因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如图所示:

②气候异常是导致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如图所示: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首先是人口的压力,人口的激增加大了对环境的压力;其次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式,人类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的利用加速了土地的退化。其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另外,人类对水资源利用不当,也会加剧土地退化,比如在绿洲地区,河流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生态恶化和次生盐渍化。

判断不同地区土地退化人为因素的技巧

不同的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造成土地退化发生、发展的主要人为因素有所不同: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到破坏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的进

过度开垦农垦区周围及荒漠绿洲使土壤风蚀沙化和次生盐渍化

水资源利用不当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古城遗址

上游用水过多,下游因缺水而使绿

洲退化、沙化

1.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黄土分布区。这里虽有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但也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的劣势。根据所学内容,回答(1)~(3)题。

(1)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B.酸雨

C.水土流失D.气候变暖

(2)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根本问题在于( )

A.植被破坏B.人口过度增长

C.贫困D.环境恶化

(3)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处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区

B.它处于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区

C.它处于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

D.它处于从森林向荒漠过渡地区

(1)C (2)B (3)D [第(1)题,黄土高原由于自然原因(夏季多暴雨,土质疏松)和人为原因(植被破坏等),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2)题,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加上特殊的高原地貌,千沟万壑,自然环境比较差,山地环境多,平原少,可耕地比较少,出现了过度开垦现象,造成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经济恶性循环。因此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根本问题在于人口过度增长问题。第(3)题,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表现为地质地震灾害、水旱灾害和气象灾害,以及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和严重。而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等,都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强烈反应,使得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大。]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

化的综合治理

起种未来”,中国的主题是“防治土地荒漠化,推动绿色发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最新监测显示,自2000年以来,每5年监测一次,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实现连续3个监测期缩减。库布齐治沙模式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高度肯定,被称为“全球治沙样本”。

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是世界上迄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科学治沙,科技先行。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人们发明了甘草平移、容器植树、无人机植树等100多种沙漠生态新技术。在库布齐沙漠,目前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可达到85%。201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中国库布齐生态财富评估报告》,认定库布齐治沙共创造生态财富5 000多亿元人民币,这也是全球首部由联合国官方发布的生态财富报告。

问题1 (区域认知)库布齐沙漠所在地区应主要发展何种农业生产活动?

提示:主要发展畜牧业。

问题 2 (综合思维)库布齐沙漠的治理中,人们采取了多种生物措施防治荒漠化,其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保护和恢复地表植被,防治沙漠侵吞。

问题 3 (地理实践力)在库布齐沙漠的治理过程中,可采取何种途径帮助当地的农牧民

脱贫致富?试举例说明。

提示:①在封沙育林育草时,引导当地农牧民种植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多年生的草药植物,改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

②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沙漠风光,发展特色沙漠旅游活动,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归纳提升]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西部地区,不同的区域合理用水的措施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4)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5)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6)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7)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2.农牧过渡带是较为脆弱的地区。读我国近代农牧过渡带范围图,完成(1)~(2)题。

(1)下列措施能有效防治甲地区荒漠化的是( )

A.加强天气预报B.改变农业生产结构

C.发展耐旱农作物D.全面种草,发展畜牧业

(2)农牧过渡带会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的改变发生移动。推断在近代之前的农牧过渡带可能位于现在过渡带的( )

A.西北方向B.东南方向

C.现在位置D.北方

(1)B (2)B [第(1)题,甲地主要表现为过度农垦造成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应为改变农业生产结构。第(2)题,历史上的农牧过渡带位于现在的东南方向,由于过度农垦造成过渡带向西北方向移动。]

人地协调观——塞罕坝的前世今生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距北京仅有180公里,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我国的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

到清朝末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不复存在。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塞罕坝海拔较高,在北风呼啸下,沙尘犹如屋顶向院落扬沙般入侵北京。为了阻止沙地向南扩张,1962年,林业部建立起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经过三代林场人的不懈努力,50多年前的一片沙海,成为现如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塞罕坝现有林地面积106万亩,森林覆盖率75.2%,林木总蓄积462万立方米,平均年生长率9.7%。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1993年5月经原林业部批准建立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兼具森林草原景观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内风景资源丰富,景观独具特色,被赞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2007年8月1日,河北塞罕坝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4万公顷,其中以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白桦林为主的风景林面积7.1万公顷,草原面积1.5万公顷,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共有六大景区104个景点。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原本是京外的皇家园林。清末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冬春季节,西伯利亚寒风长驱直入,推动内蒙古浑善达克等沙地沙漠南侵,风沙紧逼北京城。塞罕坝冬长夏短,夏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多大风,气候具有过渡性。1962年,我国设立塞罕坝林场。林场兴建之初,种树主要目的是伐木取材,提供木材产品,现在种树的主要目的是增林扩绿、提供生态产品。得益于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立体化火灾预防、监测和扑救体系,塞罕坝林场设立至今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近年来,针对各地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大量绿化苗木,塞罕坝林场建设了8万多亩绿化苗木基地,培植1 800余万株多品种、多规格的苗木,成为绿色“聚宝盆”。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位置。

(1)从气候过渡性方面描述塞罕坝地理位置特征。

(2)指出塞罕坝人工育林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3)简述塞罕坝万里林场生态治理的经验。

(4)为塞罕坝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 第(1)题,结合塞罕坝的经纬度及海陆位置可知,从气候方面,塞罕坝是我国暖温带向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向大陆性气候区的过渡地带。第(2)题,育林需要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也要考虑林木外运条件。塞罕坝是高原山地地形,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距冬季风源地近,气候条件较差;沙漠化加剧;土壤较贫瘠,含水量较低;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第(3)题,塞罕坝万里林场生态治理的经验主要是加强监测、以生态育林为主;通过绿化苗木产业既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提高了环境效益。第(4)题,塞罕坝进一步发展要贯彻生态环保原则,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接待能力,在开发的同时,继续加强火灾防治工作。

[答案] (1)塞罕坝是我国暖温带向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向大陆性气候区的过渡地带。

(2)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较大,气候条件较差;长期植被破坏,沙漠化加剧;土壤较贫瘠,含水量较低;地处山地向高原的过渡地带,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3)加强防火、防虫的监测工作;生态育林为主,减少木材采伐量;绿化苗木产业既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提高了环境效益。

(4) 综合利用林场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接待能力,在开发的同时,继续加强火灾防治工作。

[素养立意] 本题借助分析河北塞罕坝的生态建设发展历程,集中考查了生态脆弱区的环境特征、土地退化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等相关内容,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要求。塞罕坝位于我国的北方农牧交错带上,生态比较脆弱,历史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该地区的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后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塞罕坝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大力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种草,加

强植被保护,使塞罕坝地区的生态得到恢复,促进了该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题组1 生态脆弱区

日前,习总书记强调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读我国“贫困县分布与生态脆弱区关系图”,完成1~2题。

1.我国贫困县与生态脆弱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部经济地带没有贫困县

B.生态脆弱区人口分布稀少

C.生态脆弱区自然条件恶劣

D.生态脆弱区易连片出现贫困县

2.关于我国生态脆弱区,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主要是过度放牧导致生态脆弱

B.乙地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脆弱的重要手段

C.丙地地表水短缺是生态脆弱主要原因

D.全球气候变化对丁地生态没有影响

1.D 2.B [第1题,读图可知在渤海湾的西北附近有贫困县存在的,该区域属于东部经济地带,故A错误;读图可知在浙江和江西等区域有一定量的生态脆弱区的分布,该区域的人口并不稀少,故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浙江和江西等区域的生态脆弱区的自然条件还是比较优越的,故C错误;读我国“贫困县分布与生态脆弱区关系图”可知生态脆弱区的贫困县的数量往往比较多,因此可知生态脆弱区易连片出现贫困县,故D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东北平原的农耕地带,该区域的生态脆弱主要是由于过度农垦导致的,故A 错误;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的低山丘陵的数量比较多,地形起伏较大,且该区域降

水比较多,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因此可知乙地退耕还林进行水土保持是改善生态脆弱的重要手段,故B正确;读图可知丙地区位于我国西南,该区域喀斯特地貌广布,石漠化比较严重,严重的石漠化是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得丁区域蒸发加剧,对该区域是有影响的,故D错误。]

题组2 生态脆弱区的生态问题及成因分析

读“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A,C,D,E四个生态脆弱区共同存在的生态问题为 ( )

A.森林破坏B.水土流失

C.草场退化D.生物多样性锐减

4.B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形成原因包括 ( )

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②地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③土地贫瘠,植被稀少④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3.B 4.D [第3题,读图可知,四个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且集中于夏季;且都有山地或丘陵的分布,具备水土流失发生的条件,故选B。第4题,B地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位于我国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河流多为内流河,故选D。]

题组3 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 km,全线有140 km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读图完成5~6题。

5.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来防沙、治沙,是因为( )

A.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B.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C.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

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

6.图中绿洲在发展种植业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

C.土地酸化D.地面沉降

5.B 6.A [第5题,采用麦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加地面粗糙度,从而降低风速、减小风力,减轻沙丘风沙侵害。第6题,该处绿洲附近引水灌溉发展种植业,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而出现盐碱化。]

教材P25思考

提示:1.鄂尔多斯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50 mm,图中显示1967年降水最多约为500 mm,1965年降水最少约为130 mm。

2.鄂尔多斯市年际降水量变化较大,严重影响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降水较多时农耕业发展较好,但集中的暴雨会导致土壤侵蚀严重,降水较少时出现严重的旱灾,农牧业发展受限,加剧土地退化。

教材P27~28活动

提示:1.资料表明萨赫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 ℃以上,甚至达到33 ℃,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

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藏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从图中可以看出,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有三个方面:(1)牲畜品种多样性转变为单一性后,由于牲畜食草的单一性,会引起个别草类的严重破坏,从而造成草场生物资源的破坏。(2)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被集中的规模经营取代后,必然造成牲畜数目的增加,引起草场退化,出现荒漠化。(3)由季节游牧变为掘井定居后,定会造成水井周围草原的超载过牧,出现荒漠圈,若继续发展会造成整个草原的毁灭。草场被破坏后,地表水减少、气候干旱、沙尘暴频发,人类生活、生存的环境极度恶化,会出现“沙逼人退”的局面。

3.图2.16表示了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加剧之间的因果关系。人口问题是造成环境、资源、贫困等问题的根源。人口过快的增长,致使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大量增加,因社会不能满足需求而出现贫困饥荒;人们为了解决必需的生活用品而过垦、过牧,造成草场资源的破坏,荒漠化加剧;因土地不断退化、风蚀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从而使作物产量逐年降低,载畜量不断减少,人们陷于更为严重的贫困饥荒之中。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办法可以寻根求源,即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与资源利用相适应,这就能有效地控制这种恶性循环继续发展下去。

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学生版)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2.6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1.以我国为例,说明我国生态脆弱区的概况。 2.结合实例,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成因。 3.以具体区域为例,运用综合思维,说明我国北方农牧 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知识点01 生态脆弱区 1.生态脆弱区的概念: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 2.生态脆弱区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面临的问题:土地沙漠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地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4.我国生态脆弱区: (1)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典型地区: ①我国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多陡坡,土层薄;石灰岩抗风化能力较强,成土过程缓慢;如果失去了森林植被的保护,遇到暴雨,石灰岩上的土层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出现石漠化。喀斯特地区一旦出现石漠化,靠自然恢复非常困难。而人类的过度开垦使得石灰岩上的土层遇暴雨激发,更易产生水土流失,加速了石漠化进程。石漠化进一步限制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南方喀斯特地区成为我国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 ②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也是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拓展延伸】我国土地退化的表现及地区分布 土地退化表现我国主要分布区 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 土地侵蚀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石漠化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 土壤盐碱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土壤肥力下降东北平原黑土分布区 【即学即练1】(2021·贵州省平塘县民族中学高二月考)月牙泉位于敦煌市西南5公里处(40°05′N,94°40′E),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主峰海拔1715米,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闻名于世。据有限的史料记载,古代月牙泉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地下水位急剧下降。近年来,甘肃省敦煌市全力拯救“沙海明珠”月牙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月牙泉“沙挟风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的原因有() ①月牙泉附近潮湿,植被丰富②近处沙坡和缓,远处高山围绕 ③附近广阔高台、建筑阻隔④风速较慢,飞沙凌空而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月牙泉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的原因是() A.盐碱化B.荒漠化 C.植树造林D.过度用水 3.近年来,甘肃省敦煌市全力拯救“沙海明珠”月牙泉的合理措施是() A.大量植树造林B.引水回灌 C.打井灌田D.扩大耕地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人教版必修2.doc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 例,说明该类地区存 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 施 1.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含义,认识其主要的分布特征。(区域认知) 2.掌握分析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综合思维) 3.理解不同的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一、生态脆弱区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4.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1)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典型地区 ①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石漠化问题突出。 ②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特别提醒] 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形成的重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是一个自然过程,但人类的过度开垦,破坏了地表植被,加速了石漠化进程。 1.概况 (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现象变化: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年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之间,夏季暴雨集中。 (2)多大风——大风多集中于冬春季节,地表易遭受大风侵蚀。 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特别提醒] 导致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有很多,但不同区域的主导人为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课前导学

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课前导学 【知识速递】 一、生态脆弱区 1.基本概念: (1)生态脆弱区:是指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的地区, 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水陆交界、、沙漠边缘等地区。 (2)土地退化: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的过程,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2.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区: (1)我国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 (2)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21世纪初,80%以上的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区。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 (1)基本概念:是指农区与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地区的过渡地带。 (2)气候影响:当气候出现冷暖、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的现象。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的原因: 原因表现 自然原因降水量具 有临界性 且变率大 年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降水变率大, 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 多大风 大风集中于冬春季节;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降水稀少, 因此地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 人为原过度 开垦 在降水较多的年份,适宜农耕的条件好, 农区向牧区扩展。在降水少的年份,农作物就会减产, 甚至绝收,为维持生计,会扩大耕地面积

因 过度 放牧 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提高载畜量, 但过度放牧的后果是草场退化, 反而使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 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也会造成土地退化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基本原则: (1)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2)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2.具体措施: 【问题驿站】 1.荒漠化就是土地沙漠化吗? 2.北方农牧交错带中各地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相同吗? 3.云贵高原石漠化给当地居民带来哪些危害?并提出应对措施。 【习题演练】 1.下图为中国局部地区农牧界线演变图。读图,完成下题。

新教材新高考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5.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问题一】生态脆弱区的概念与分布 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问题二】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稳定性差的表现 (1)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组成要素少);(2)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不协调;(3)部分要素性质不稳定;(4)要素之间物质和能量流动不通畅;(5)要素之间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储存比例不恰当等。 【问题三】什么是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受自然因素(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易被破坏,且难以恢复)和人类活动(过度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问题四】分析土地退化原因的思路 1.确定土地退化地区的地理位置,了解其自然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 2.确定该地土地退化的表现,从而确定其形成的自然地理原理; 2.根据该自然地理原理,和当地的自然背景,分析该地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稳定性差)的原因(自然原因); 3.根据该自然地理原理,和当地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是什么人类活动,干扰(破坏)了哪个自然地理要素或环节,从而导致了该土地退化现象的发生(人为原因)。 【问题五】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原因分析 1. 位置和背景:主要指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2. 石漠化的自然地理原理:缺少植被保护的地区,暴雨时发生水土流失,土壤无法保存,植被进一步减少,直至岩石裸露,形成石漠; 3. 脆弱性(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弱)的表现: (1)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物质输入速度慢; (2)多陡坡,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强——物质输出速度快; (3)土层薄、土壤贫瘠——物质储存量少,要素间不协调; (4)降水变率大,多暴雨——要素(降水)性质不稳定; 4. 人为原因:由于人口增长和贫困带来的发展需求,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增大,不合理或过度的人类活动(如滥砍滥伐,过度开垦),破坏地表植被,植被覆盖率下降,保持水土作用减弱,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基岩裸露,导致石漠化。 【问题六】石漠化的内存逻辑(恶性循环) 【问题七】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地理原理 1.土壤风蚀(主要过程):表土干燥、疏松、覆盖物(植被、冰雪等)少而裸露的地区,大风侵蚀土壤,使土壤使去粉粒和黏粒,土地沙质化且土层变薄,土地生产力下降; 2.流水侵蚀:表土干燥、疏松、覆盖物(植被、冰雪等)少而裸露的地区,雨季出现暴雨,暴雨冲刷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加剧了土地退化。 【问题八】影响土壤风蚀作用强弱的因素 1.风:风力越大,风携带沙尘越多,风蚀越强; 2.土壤性质:干燥、疏松的土壤易受风蚀; 3.地表覆盖:如植被、积雪等覆盖物少,土壤裸露地区,土壤易受风蚀。 【问题九】减轻土壤风蚀的思路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学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程标准 1. 了解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基本概念。 2. 了解土地退化的主要表现。 3. 以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为例,理解石漠化的形成。 4. 了解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基本概念。 5. 掌握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 6. 以非洲萨赫勒地区为例,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7. 掌握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综合治理的措施。 基础知识 一、生态脆弱区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 2.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交替过渡区域,包括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特点: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土地易退化;生态系统稳定性被打破、土地退化后都难以恢复。 二、土地退化 1.概念: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2.表现: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3.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的土地退化——石漠化 (1)石漠化的自然原因:多陡坡,土层薄;石灰岩抗风化能力较强,成土过程缓慢;降水多且多暴雨,土层易发生水土流失。 (2)石漠化的人为原因:人口增加和贫困落后,导致过度开垦,使土壤失去植被保护更易产生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进程。 三、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1.整体特征: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我国的主要生态脆弱区之一——北方农牧交错带 (1)位置:位于我国北方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共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9 个省级行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新课标)选必修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运用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区域认知) 2. 运用资料,从区域视角认识区域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并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进行说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 运用资料,综合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成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归纳生态脆弱区的主要特点。 2. 综合分析并说明不同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表现及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 3. 逐步树立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及正确的治理观念。 【教学难点】 针对不同生态脆弱区域,能较全面的分析其自然环境特点、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我国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西北部约180千米,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20世纪后期,这里草场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成为京津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如今,从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已连续15年保持“双减少”。目前,全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44%,森林覆盖率22.1%。 播放视频:《逆转~~浑善达克沙地生态修复纪实》

师:20世纪后期,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草场退化严重?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从沙源地变成了生态绿洲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态脆弱区的问题及综合治理。 (板书)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生态脆弱区 【讲授新课】 师:刚刚提到的浑善达克沙地就是我国的一个典型的脆弱区,请大家阅读课本P23第一段,谈谈你对“生态脆弱区”的理解。 (板书)一、生态脆弱区 生:(可能的答案)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板书)1.含义: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师:除了浑善达克沙地,你还知道哪些生态脆弱区?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生:(可能的答案)黄土高原等地,生态环境易被破坏,人地关系紧张。 师点拨:生态脆弱区的关键在于“脆弱”二字,脆弱是指相对于人类活动而言,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有限,易被破坏且难以恢复。生态脆弱区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矛盾尖锐,人地关系紧张。 出示图片“中国生态脆弱区分布图”

2.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教案)-【精准备课】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课件+教案(人教

2.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教案)-【精准备课】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课件+教案(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 修2)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脆弱区的概念及其特点。 2.掌握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3.能够分析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局限性和挑战。 4.能够评价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效果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 1.生态脆弱区的概念及特点。 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3.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局限性和挑战。 4.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评估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 1.生态脆弱区的概念、特点及其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3.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效果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1.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中的局限性和挑战。 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评估方法及其效果。 课前检查:

1.生态脆弱区的概念及特点。 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用一幅图片展示生态脆弱区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生态脆弱区。 2.讲解生态脆弱区的定义和特点,并简单介绍其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讲授 1.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1)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概念。 (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目的。 (3)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内容。 (4)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方法。 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局限性和挑战。 (1)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局限性。 (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挑战。 三、练习与探究 1.评价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效果。 (1)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评估方法。 (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效果。 2.探讨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意义。 四、总结

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教学案必修2第2章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程 标准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1.了解生态脆弱区的概念,明确不同地区土地退化的表现及危害。 2.结合实例,分析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成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一、生态脆弱区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2.主要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土地退化 (1)概念: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2)表现: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3.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连线】将下列土地退化表现与其典型分布区连接起来。 答案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北方农牧交错带 (1)概念: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现象: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2.土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②多大风。 (2)人为原因:本带是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 ①过度开垦;②过度放牧;③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措施具体表现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①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②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构筑防护体系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 ①草地退化严重地区:采用灌草相结合,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 ②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以地养地,自然恢复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①控制牲畜数量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 ②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 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探究点生态脆弱区的环境问题 材料一晋陕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土地退化类型最多、发生范围最广,且程度最严重的地区。其中黄土高原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草地是我国草场退化最严重的地区。 材料二下图为晋陕内蒙古地区土地退化类型分布图。 1.从外力作用看,该区域的土地退化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答案风力侵蚀流水侵蚀 2.图示盐碱化严重区域主要分布在(双选)() A.蒸发强烈的平原洼地B.灌溉农业区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学案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x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学习目标 1.掌握生态脆弱区; 2.掌握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3.掌握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学习要点 掌握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学习过程 一、生态脆弱区 1.概念: 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____________的地区。 2.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区。 3.特性:_____________较差。 4.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受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影响,土地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5.中国生态脆弱区: (1)特征: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成为我国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 原因: (3)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主要的______________之一,也是____________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指______________的过渡地带,也是_______________地区的过渡地带。当气候出现_____________变化时,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现象。 2.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根本自然原因:地处_______________过渡地带,对降水变率极为敏感,土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2)人为原因: ①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治理,首先应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_________自然环境为____________的观念;其次应综合运用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2.综合治理措施: (1)_______________:从土地适宜性出发,_________________。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2)_________________:①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__________________,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②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 1.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农田()

课时20602选必二第二章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一课时生态脆弱区生态问题学案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课标要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生态脆弱区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恢复能力弱的地区。 材料一: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的皇家猎苑,后因开围放垦、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成为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 (1).结合材料说出塞罕坝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表现及其形成的直接成因。 材料二:塞罕坝(图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处,地貌上界于内蒙古熔岩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间,主要是高原台地。 材料三:

(2)结合所学和所给材料分析历史上塞罕坝地区林草兼备 自然景观形成的原因. 材料四:塞罕坝年降水量约为410毫米,蒸发量大。冬春季节多大风,6级以上大风天数多达60多天。下图分别为塞罕坝气候资料和1965—2010年当地降水量距平图。 (3)结合材料,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 当地植被破坏后土地退化的原因。 3.塞罕坝土地退化对当地及关联地区环境与发展的影响。 材料五:位于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西北部约为180千米,塞罕坝位于两地之间。图分别为三地

位置关系图和海拔差异图。 (4)说明塞罕坝的土地退化对于当地环境与区域发展的直接影响。 (5)生态破坏的塞罕坝不仅当地黄沙遮天日,同时也威胁着京津的生态安全,从物质迁移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 4.梳理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的一般思路,用逻辑关联图表达。 【迁移运用】5.图上区域是我国重点的生态 脆弱区,请任选一个区域,查找相关资料, 按照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原因分析思路, 分析其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生态脆弱区(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新课标)选必修2】

《生态脆弱区》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运用资料,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综合分析生态脆弱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2. 归纳学习某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的一般方法,并能迁移应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3. 逐步树立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及正确的治理观念。(人地协调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综合分析并说明不同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表现及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 2. 逐步树立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及正确的治理观念。 【教学难点】 针对不同生态脆弱区域,能够在全面分析其自然环境特点及问题的基础上,基于人地和谐的理念,提出有效治理措施。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复习旧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探讨了其土地退化的原因,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就是人类在发展的同时要遵循适度原则,所谓“度”,就是当地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只有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针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现状,该如何治理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制定方案并交流讨论。

(板书)三、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生:小组组内讨论,制定治理方案;然后在班级交流展示,小组间相互评价探讨。 师:结合教材29页案例和图2.20、图2.21,乌兰察布市治理土地退化的过程中,分别是如何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 出示图片“乌兰察布市农业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乌兰察布市农业产业结构示意图” 师点拨:从土地适应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从水资源出发: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例如:陕西省定边县特色农产品—荞麦),概括来说就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出示图片“陕西省定边县荞麦图”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

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建议用时:40分钟)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在下图中A、B、C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荒漠化。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只发生在图中三个地区 B.A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 C.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 D.次生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 2.A地区的荒漠化主要类型属于( ) A.沙漠化B.石漠化 C.盐渍化D.三种类型都有 1.C 2.A [第1题,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表现为沙漠化、石漠化、次生盐渍化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某些半湿润地区都有可能发生,气候异常等自然因素是其形成的基础,但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起主导作用。第2题,A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 读“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恶化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碱化严重B.冰川融水减少 C.河流水量减少D.沙丘移向绿洲 4.综合治理和保护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合理措施是( ) A.禁止游牧活动B.大力发展畜牧业

C.加强资源勘探开发D.发展节水农业 3.C 4.D [第3题,新疆塔里木河是内流河,河流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根据因果关系图:滥牧破坏植被,水源减少,垦荒扩大耕地面积,用水量加大,导致河流水量减少,从而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最终形成荒漠化。第4题,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保护绿洲主要是保护这里的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甘肃永昌县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县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20世纪90年代开始,树木随着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2003年起,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的林带建设(如下图)。据此完成5~7题。 5.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能源短缺,过度砍伐 B.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加 C.西大河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 D.植被新陈代谢,群落自然更替 6.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明显影响是( ) A.可开垦耕地面积增加 B.荒漠化范围缩小 C.区域土壤肥力增加 D.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 7.关于2003年起喇叭泉林场开始的林带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防风效能显著,风速明显降低②虽没有经济效益,但生态效益突出③使得农田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加④使林场土壤熟化速度加快,提高林业经济效益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5.C 6.D 7.D [第5题,喇叭泉林场位于干旱区,植被依靠地下水生存,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引水过多,使林场来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树木死亡。第6题,树木大量死亡,使林场的整体防护功能大幅度衰退,林地内原已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流沙开始南侵,沙化土地面积扩大,区域土壤肥力降低。第7题,植树造林可防风固沙,同时林木的生长也可加快土壤的熟化,带来经济效益。] 读我国西北地区部分地图,完成8~10题。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后篇巩固提升 必备知识基础练 下图中A、B、C三个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土地退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地退化只发生在图中三个地区 B.A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 C.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 D.土壤盐碱化不属于土地退化 2.A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 A.土地沙化 B.石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三种表现都有 1题,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土地退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某些半湿润地区都有可能发生;气候异常等自然因素是土地退化形成的基础,但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第2题,A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 2.A 下图为我国部分生态脆弱区荒漠化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 ①过度放牧②环境污染严重③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④过度开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下列对图中荒漠化加剧及防治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华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B.荒漠化正向东、向北推进 C.荒漠化的推进方向与冬季风有关 D.在绿洲内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3题,据图分析可知,内蒙古高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交界处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第4题,读图可知,华北地区北部受到了荒漠化的威胁;图中荒漠化的推进方向是由西北向东南、由北向南,与冬季风有关;封沙育草是针对绿洲边缘地带的荒漠化所采取的生物措施。 4.C 由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内地区(不包括极地地区和副极地地区)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而土地退化过程是包括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在内 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读图,完成5~6题。 5.材料中的湿润系数可能指() A.降水量 B.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 C.蒸发量 D.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6.材料中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属于() ①土壤退化过程②土地退化过程③生态系统退化过程④荒漠化过程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修2教学设计2: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生态脆弱区。 2. 掌握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3. 掌握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四、教学过程 K新课导入* 我国内蒙占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西北部约180千米,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 20世纪后期,这里草场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成为京津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如今,从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己连续15年保持 “双减少”。目前,全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44%,森林覆盖率22. 1%。20世纪后期,浑善达克沙地 为什么草场退化严重?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从沙源地变成了生态绿洲? K新课教学』: 一、生态脆弱区 教师:我们上述所说的浑善达克沙地就是我国一个典型的生态脆弱区,那么生态脆弱区是-个什么样的地区? 学生: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 教师: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请看下面的对比图来给出答案。

学生: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教师:生态脆弱区中写着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所以它的稳定性怎样呢? 学生: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 教师: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土地易退化。土地退化是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说到土地退化,你们可以想到什么? 学生: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教师:我们看图片了解一下土地退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我国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多陡坡,土层薄:石灰岩抗风化能力较强,成土过程缓慢;如果失去了森林植被的保护,遇到暴雨,石灰岩上的土层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人类的过度开垦使得石灰岩上的土层遇暴雨激发,更易产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之后容易出现石漠化。土地如果出现石漠化,耕地会有什么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第二章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习题含答案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2广东清远高二期末)神府煤矿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是毛乌素沙地与黄土丘陵沟壑两大地貌类型交错过渡地带,西部为风沙草滩,东部和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神府煤矿是典型的高强度煤炭开发区,目前对该煤矿区采取保水开采(确立地下水位控制的阈值,减轻覆岩损伤的采矿技术)的方式采煤。下图示意神府煤矿开采强度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神府煤矿区西部未实施大面积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避免破坏地表植被,引发土地荒漠化 B.距离核心矿区远,煤炭运输不方便 C.地质结构不稳定,易引发矿难事故 D.煤层含杂质较多,开发经济效益低 2.为减轻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A.实施复垦,恢复地表植被 B.跨流域调水,回灌采空区 C.封闭开采区,使其自然修复 D.减少采煤量,控制开采强度 由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内地区(不包括极地地区和副极地地区)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而土地退化过程是包括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读图,完成3~4题。

3.材料中的湿润系数可能指() A.降水量 B.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 C.蒸发量 D.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4.材料中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属于() ①土壤退化过程②土地退化过程③生态系统退化过程④荒漠化过程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2022江苏如皋高二期末)毛乌素沙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年降水量250—400毫米,这里曾是畜牧业较发达的地区。2020年4月陕西省林业局公布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意味着毛乌素沙地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下图为毛乌素沙地及周边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毛乌素沙地治理成功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榆林耕地面积扩大 B.兰州沙尘天气显著减少 C.榆林湿地面积增加 D.黄河中游输沙量增加 6.沙地苹果是毛乌素沙地治沙成果。榆林沙地苹果的特点及其对应的自然环境正确的是() A.蜡质层较厚——降水较少 B.病虫害少——光照时间长 C.果色鲜亮——昼夜温差大 D.果肉质地细腻——热量丰富 水蚀荒漠化是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在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下,植被破坏、土地生产力下降的土地退化现象。下图为2000年、2008年、2015年滇池流域水蚀荒漠化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人教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同步训练第2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下图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图。读图,完成1~2题。 1.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草,发展舍饲养殖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定位有()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D.②④ 2.A 1题,根据图示分析,东部农耕区向农牧交错带提供农副产品,而农牧交错带向东部农 ,由此说明农牧交错带不可能以增加耕地面积、发展种植业为发展方向。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合大规模发展商品粮生产。从图中看,农牧交错带向西部草原牧区提供饲草料,说明该地适合草类植被生长,可建为草场,发展畜牧业。故选D 项。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农牧交错带向东部农耕区提供畜产品,故其是东部农耕区的畜产品供应基地;西部草原牧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较为恶劣,故处于中间的农牧交错带具备东部农耕区生态屏障的功能,故①正确。东部农耕区向西部地区提供粮食,故②④不正确。由图可知,农牧交错带向西部草原牧区提供饲草料,这一方面说明其是西部牧区的饲草料供应基地,另一方面也间接说明农牧交错带牧草生长状况好于西部牧区,故其具有涵蓄水源的功能,可作为降水稀少的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③正确。故选A项。 非洲的萨赫勒地区是世界上最贫瘠的地区之一。作为半干旱草原地区,萨赫勒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特别是随着一些西方国家大片圈租土地,进行经济作物种植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该地区原本不多的可耕地越来越少。读图,完成3~4题。 3.在萨赫勒地区大片圈地、租地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可能是() A.土壤污染 B.水土流失 C.湿地萎缩

2022-2023学年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试卷版)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分层练习 第二章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一、单选题 基础演练 洞庭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某中学地理小组欲研究其面积的变化情况,搜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材料一洞庭湖年输沙量。 注:“四水”指流入洞庭湖的湖水、资水、沅江、醴水四条水系。材料二洞庭湖面积变化统计图。 1.该小组研究洞庭湖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①泥沙淤积①南水北调①气候变暖①围湖造田 A.①①B.①① C.①①D.①① 2.为改变洞庭湖面积萎缩的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是“四水”流域①建设长江下游地区防护林①开展退耕还湖工作①疏浚河道和湖底泥沙A.①①B.①① C.①①D.①① 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和“绿色万里长城”。据此完成下面3-4小题。3.西北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北C.森林破坏D.酸雨危害 4.营造“三北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 A.调节气候B.美化环境C.防风固沙D.保持水土 能力提升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水域辽阔、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近些年,除了频出因缺水而干淀的现象,白洋淀的水质及生物多样性也越来越堪忧。据此完成下面5-6小题。 5.白洋淀的生态功能主要有() ①调蓄洪水①灌溉和旅游①降解污染物①降低噪声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6.为改善目前状况可采取的措施可行的是() ①减少挺水植物,增加流速,改善水质 ①在湖滩增加水生植物为鱼虾提供栖息繁殖场所 ①封堵沟湾地貌,减少鱼类洄游通道

选择性必修2 第2章 第29讲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29讲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生 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程标准素养要求 1.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2.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1.掌握生态脆弱区的分布及其土地退化的表现。(区域认知) 2.理解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分析地区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综合案例,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繁荣的区位条件、衰落原因。(综合思维) 3.理解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的措施;总结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人地协调观) 4.结合具体案例,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地理实践力) 一、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鲁尔区的繁荣与兴衰有何特点? (1)鲁尔区的位置与主要城市:位于德国西部,由50多个大小城镇组成,主要城市有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等。 (2)鲁尔区的繁荣 ①资源条件: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煤质好,煤种全,品位高。 ②重工业区形成 形成19世纪上半叶,依托煤炭资源发展成为以煤炭、钢铁、化学、机械为核心的重工业区 地位工业产值占全国的40%,在德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械、化肥、建材、纺织、服装、啤酒等工业。

(3)鲁尔区的衰落 ①煤炭工业衰落: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外廉价石油和低成本煤炭的大量输入,出现“煤炭危机”。 ②钢铁工业衰落:20世纪60年代,钢铁市场需求萎缩,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其他国家竞争力的增强和新材料的出现,钢铁产业陷入危机。 ③相对单一的重化工业结构,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障碍。 ④长期发展重化工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鲁尔区传统产业的衰落,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生产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老化;外因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新技术革命既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 (1)鲁尔区全面转型的三个阶段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20世纪 60年代 主要是制定方案,对传统产业进行清理改造,对落后 企业进行归并整合,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第二阶段20世纪 70年代 对钢铁、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企业进行改造,积极发 展汽车、石化、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第三阶段20世纪80 年代至今 引进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新型工业和服务业,使区域 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 ①原先的煤炭、钢铁工业多已全面改造,电力、化学、石油、军事等工业部门在欧洲占据突出地位。 ②鲁尔区已成长为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为引领、多行业协调发展的综合经济区。 ③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环境优美宜人。 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是什么? (1)生态脆弱区的含义: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2讲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Word版含答案

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荒漠化的防治 1.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1)荒漠化的成因 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并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破坏行为破坏原因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能源缺乏,生活燃料短缺;乱 挖药材、发菜等 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放牧牲畜 数量过多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 区,特别是在沙区边缘从事农 使沙质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废 弃耕地变沙地

化的地方 采取综合措施,多 途径解决农牧区的 能源问题 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控制人 口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 生态系统 成 因 自然原因 地形: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地区;气候: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土壤:表层土壤疏松 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 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危害 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土壤板结,含盐量高,土地肥力下降;农业 生态环境恶化 防治措施 引淡淋盐;井灌井排;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农田覆盖,减少土壤水 分蒸发;开挖排碱水沟 解决荒漠化问题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 根据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荒漠化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如荒漠化的产生与地表植被稀疏有关,可通过植树造林减轻荒漠化。 (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措施 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例如:过度使用地下水——合理利用水资源;过度放牧——轮牧;人口激增——控制人口数量等。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把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荒漠化问题。如针对荒漠化的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 (高考海南卷)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回答1~3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