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 第2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2章 第2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

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

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1.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含义,

认识其主要的分布特征。(区

域认知)

2.掌握分析生态脆弱区土地

退化的主要原因。(综合思维)

3.理解不同的生态脆弱区的

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1.什么是生态脆

弱区?我国主要

的生态脆弱区分

布有何特点?

2.北方农牧交错

带土地退化的原

因是什么?如何

进行综合治理?

一、生态脆弱区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4.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1)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典型地区

①我国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

②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21世纪初,80%以上的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生态交错区。 (√) (2)生态脆弱区自然资源缺乏。 (×) (3)荒漠化就是沙漠化严重的地区。 (×) (4)土壤盐碱化属于土地退化。

(√)

[特别提醒] 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形成的重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是一个自然过程,但人类的过度开垦,破坏了地表植被,加速了石漠化进程。

1.概况

(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现象变化: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年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夏季暴雨集中。

(2)多大风——大风多集中于冬春季节,地表易遭受大风侵蚀。

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教材思考]

1.依据图2.12a ,估算鄂尔多斯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依据图2.12b ,找出其年降水量最多与最少的年份及其数值。

提示:鄂尔多斯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大约是380毫米;年降水量最多的年份是1961年,年降水量大约是550毫米,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是1965年,年降水量大约是130毫米。

2.鄂尔多斯市年际降水量变化对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鄂尔多斯市年际降水量变化较大,严重影响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降水较多时农耕业发展较好,但集中的暴雨会导致土壤侵蚀严重,降水较少时出现严重的旱灾,农牧业发展受限,加剧土地退化。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治理原则

(1)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2)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2.综合治理措施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2)构筑防护体系。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北方农牧交错带治理的第一要务是恢复自然环境。(√)

(2)20世纪初,我国就开始了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综合治理。(×)

(3)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4)在北方农牧交错带都可采取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5)肉牛比山羊对草场的破坏严重。(×)

分析生态脆弱区及土地退化的原因

“……凌晨5时,魏光财家的那头白毛驴准时嘶叫起来,开始了这个村庄一天的生活”除了他和妻子张菊花,这里平时基本看不到第三个人影。自从两年前送走最后一户邻居,东容村六社,这个位于甘肃省民勤县沙漠边缘的小村庄,就只剩下了他这一户人家。

从民勤县最边缘的西渠镇西行13千米,就是魏光财所在的东容村六社,一路上黄沙漫漫,不时扬起沙尘。许多地方连路都被沙子埋没了,即使是最熟悉路况的司机,也很难一下找到这里。

被黄沙掩埋的村庄

问题1(区域认知)文中描写的一户人家的村庄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

提示: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荒漠广布,属于温带荒漠带。

问题2(地理实践力)魏光财一家人在此地进行农业生产耕作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提示:主要面临缺水、风沙危害严重的困境。

问题3(综合思维)魏光财一家人在此地开荒种田,对此地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为什么?

提示:该地气候干旱,荒漠广布,不适宜农耕活动,因此在此开荒种田,会破坏生态,导致荒漠化加剧。

1.正确认识生态脆弱区

(1)从成因看: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往往是气候变异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其脆弱的生态产生强烈干扰。造

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2)从分布看:生态脆弱区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从表现看:生态脆弱区的土地易退化,呈现出荒漠化景观,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

判断不同地区土地退化人为因素的技巧

不同的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造成土地退化发生、发展的主要人为因素有所不同。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到破坏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

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的进

过度开垦农垦区周围及荒漠绿洲使土壤风蚀沙化和次生盐渍化

水资源利用不当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古

城遗址

上游用水过多,下游因缺水而使

绿洲退化、沙化

1.石漠化是指在我国热带、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的喀斯特分布地区,表层土壤被严重侵蚀导致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下表示意贵州省典型石漠化地区2006~2010年土壤侵蚀情况。读表,完成(1)~(2)题。

地形年平均土壤侵蚀程度(t/km2)

高原山地643.2

高原盆地190.6

高原峡谷16.0

(1)

A.地形崎岖B.降水丰富

C.过度垦殖D.过度放牧

(2)高原山地的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侵蚀量最大的是()

A.坡耕地B.撂荒地

C.经济果木林D.水土保持林

(1)C(2)A[第(1)题,地形崎岖、降水丰富属于自然原因,故A、B不选;贵州省牧业并不发达,故D不选;因人类不合理的垦殖活动,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加剧了当地石漠化。选C。第(2)题,高原山地地区坡度较大,不适宜开垦,坡耕地造成的土壤侵蚀量较大;而经济果木林、水土保持林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侵蚀量较小;撂荒地是指荒废的土地,地表有植被覆盖,土壤侵蚀量也较小。选A。]

2.下图为中国局部地区农牧界线演变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的农牧界线()

A.相当于草原和荒漠的分界线

B.是明确的界线

C.古长城位置与之关系密切

D.生态环境好,自然灾害少

(2)图中农牧界线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干B.牧区养殖规模扩大

C.农耕区粮食压力加大D.西北地区人口减少

(1)C(2)C[第(1)题,图中的农牧界线是农耕区与牧区的分界线,A项错误;农牧界线并不是明确的界线,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长城位置与

之关系密切,C项正确;农牧界线附近生态环境较为脆弱,D项错误。第(2)题,农牧界线演变的主要原因是界线附近人口增多,粮食需求增加,农耕区粮食压力加大,农耕区向牧区扩展,C项正确。]

分析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2020年7月,刘老师带领研学小组去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部的库布齐沙漠(下图)考察,印象中黄沙漫漫的大漠图景始终没有遇到,反倒是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花棒、沙柳、柠条,让人忘却了自己置身于沙漠之中。在沙漠腹地,同学们惊奇地发现了大片光伏电站,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的立体化产业发展模式。刘老师介绍,库布齐沙漠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漠,这里曾经生态恶化,寸草不生,沙尘肆虐,被称为“悬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微创气流植树法等先进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

库布齐沙漠位置图

问题1(区域认知)说出库布齐发展光伏电站项目的有利条件。

提示:晴天多,云量少,光照条件好;沙漠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廉价;国家政策支持等。

问题2(综合思维)发展生态产业在库布齐沙漠治理中有哪些主要作用?

提示:发展生态产业,有利于积累资金用于沙漠治理;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当地人收入,减轻对植被的破坏;生态产业对环境影响小,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

进一步好转。

问题3(地理实践力)借鉴库布齐沙漠治理经验,为世界荒漠化土地的治理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提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并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荒漠化土地治理技术和绿化技术;给予政策支持等。

1.转变观念

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2.综合治理措施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2)构筑防护体系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6)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西部地区,不同的区域合理用水的措施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

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3.下图为2008~2016年我国某地荒漠化面积及开发利用面积统计图。据此回答(1)~(3)题。

(1)该地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毁林开荒B.过度放牧

C.矿产开采D.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2)2014~2016年中度荒漠化、轻度荒漠化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绿化面积减少B.重度荒漠化土地治理

C.水资源持续短缺D.耕地面积扩大

(3)2014年后该地治理荒漠化采取的措施可能是()

A.提高资源利用率B.全面退耕还林还草

C.减少矿产开采量D.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

(1)C(2)B(3)C[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重度荒漠化面积与矿山占地面积呈正相关,由此可以判断该地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矿产开采。第(2)题,2014~2016年该地复绿治理面积增加,A错误;由图可知,2014~2016年该地矿山占地面积减小,复绿治理面积增加,重度荒漠化面积随之减小,由此可推知,通过土地治理,原有重度荒漠化地区荒漠化程度减弱,成为中度或轻度荒漠化区域,B正确;水资源条件和耕地面积情况无法从材料中获取,排除C、D。第(3)题,提高资源利用率不会使荒漠化程度减轻,A错;该地荒漠化并不是毁林开荒造成的,也不是水资源短缺造成的,因此排除B、D。]

人地协调观——塞罕坝的前世今生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距北京仅有180千米,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我国的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到清朝末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不复存在。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塞罕坝海拔较高,在北风呼啸下,沙尘犹如屋顶向院落扬沙般入侵北京。为了阻止沙地向南扩张,1962年,林业部建立起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经过三代林场人的不懈努力,50多年前的一片沙海,成为现如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塞罕坝现有林地面积106万亩,森林覆盖率75.2%,林木总蓄积462万立方米,平均年生长率9.7%。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1993年5月经原林业部批准建立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兼具森林草原景观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内风景资源丰富,景观独具特色,被赞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2007年8月1日,河北塞罕坝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4万公顷,其中以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白桦林为主的风景林面积7.1万公顷,草原面积1.5万公顷,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共有六大景区104个景点。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原本是京外的皇家园林。清末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冬春季节,西伯利亚寒风长驱直入,推动内蒙古浑善达克等沙地沙漠南侵,风沙紧逼北京城。塞罕坝冬长夏短,夏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多大风,气候具有过渡性。1962年,我国设立塞罕坝林场。林场兴建之初,种树主要目的是伐木取材,提供木材产品,现在种树的主要目的是增林扩绿、提供生态产品。得益于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立体化火灾预防、监测和扑救体系,塞罕坝林场设立

至今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近年来,针对各地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大量绿化苗木,塞罕坝林场建设了8万多亩绿化苗木基地,培植1 800余万株多品种、多规格的苗木,成为绿色“聚宝盆”。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位置。

(1)从气候过渡性方面描述塞罕坝地理位置特征。

(2)指出塞罕坝人工育林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3)简述塞罕坝万里林场生态治理的经验。

(4)为塞罕坝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第(1)题,结合塞罕坝的经纬度及海陆位置可知,从气候方面,塞罕坝位于我国暖温带向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向大陆性气候区的过渡地带。第(2)题,育林需要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也要考虑林木外运条件。塞罕坝是高原山地地形,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距冬季风源地近,气候条件较差;沙漠化加剧;土壤较贫瘠,含水量较低;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第(3)题,塞罕坝万里林场生态治理的经验主要是加强监测、以生态育林为主;通过绿化苗木产业既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提高了环境效益。第(4)题,塞罕坝进一步发展要贯彻生态环保原则,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接待能力,在开发的同时,继续加强火灾防治工作。

[答案](1)塞罕坝位于我国暖温带向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向大陆性气候区的过渡地带。

(2)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较大,气候条件较差;长期植被破坏,沙漠化加剧;土壤较贫瘠,含水量较低;地处山地向高原的过渡地带,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3)加强防火、防虫的监测工作;生态育林为主,减少木材采伐量;绿化苗木产业既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提高了环境效益。

(4)综合利用林场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接待能力,在开发的同时,继续加强火灾防治工作。

本题借助分析河北塞罕坝的生态建设发展历程,集中考查了生态脆弱区的环境特征、土地退化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等相关内容,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要求。塞罕坝位于我国的北方农牧交错带上,生态比较脆弱,历史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该地区的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后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塞罕坝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大力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种草,加强植被保护,使塞罕坝地区的生态得到恢复,促进了该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课堂速记

1.生态脆弱区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

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

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

区。

2.我国生态脆弱区面积大、数量多、分布广,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也是

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

3.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有:(1)

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降水集

中在夏季,夏季土壤侵蚀强烈。降水少的年份往

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多大风,且集中在

冬春季节,土地风蚀严重。(2)人为原因:过度

开垦,加剧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过度樵采、不合理的采矿、道路建设等破坏植被。

4.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2)

构筑防护体系,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3)

以地养地,自然恢复。(4)调整牧畜结构和数量。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题组1生态脆弱区

读我国贫困县分布与生态脆弱区关系图,完成1~2题。

1.我国贫困县与生态脆弱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东部经济地带没有贫困县

B.生态脆弱区人口分布稀少

C.生态脆弱区自然条件恶劣

D.生态脆弱区易连片出现贫困县

2.下列关于我国生态脆弱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主要是过度放牧导致生态脆弱

B.乙地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脆弱的重要手段

C.丙地地表水短缺是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

D.全球气候变化对丁地生态没有影响

1.D2.B[第1题,读图可知在渤海湾的西北附近有贫困县存在,该区域属于东部经济地带,故A错误;读图可知在浙江和江西等区域有一定量的生态脆弱区的分布,该区域的人口并不稀少,故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浙江和江西等区域的生态脆弱区的自然条件还是比较优越的,故C错误;读图可知生态脆弱区的贫困县的数量往往比较多,因此可知生态脆弱区易连片出现贫困县,故D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东北平原的农耕地带,该区域的生态脆弱主要是过度农垦导致的,故A错误;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的低山丘陵的数量比较多,地形起伏较大,且该区域降水比较多,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因此可知乙地退耕还林进行水土保持是改善生态脆弱的重要手段,故B正确;读图可知丙地位于我国西南,该区域喀斯特地貌广布,石漠化比较严重,严重的石漠化是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得丁地蒸发加剧,对该区域是有影响的,故D错误。]

题组2生态脆弱区的生态问题及成因分析

读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A、C、D、E四个生态脆弱区共同存在的生态问题为()

A.森林破坏B.水土流失

C.草场退化D.生物多样性锐减

4.B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形成原因包括()

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②地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③土地贫瘠,植被稀少④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3.B4.D[第3题,读图可知,四个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且集中于夏季;且都有山地或丘陵的分布,具备水土流失发生的条件,故选B。第4题,B地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位于我国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河流多为内流河,故选D。]

题组3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之一。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西瓜、西红柿等在治理后的沙地上长势喜人。读图,完成5~7题。

5.草方格沙障可以()

A.黏合沙粒B.吸取地下水

B.截留水分D.减少下渗

6.与草方格沙障技术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A.技术难度小B.成土时间短

C.环境污染小D.资金投入少

7.与东部地区相比,沙漠改造后种植西瓜的优势是()

A.土层厚B.温差大C.降水多D.风力大

5.C6.B7.B[第5题,设置草方格沙障是一种常见的机械固沙措施,人工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直接插入沙层内,形成方格形的半隐蔽式沙障,其作用一是使地面粗糙,增大摩擦力,减小风力;二是截留水分,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第6题,与草方格沙障技术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难度大,资金投入多,且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但其优点是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相比自然成土过程用时短。第7题,与东部地区相比,沙漠地区土层薄,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但温差大,有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

教材P23节首问题

提示:浑善达克沙地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牧畜量到20世纪80年代末增加到1 000万头,导致草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退化,到20世纪末,1/3的草场成为沙地,80%的草场退化。

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变成生态绿洲的重要原因是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过度放牧的问题,譬如以地养地,自然恢复;调整牧畜结构和数量等,实现人地协调。

活动

教材P27

~28

提示:1.资料表明萨赫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 ℃以上,甚至达到33 ℃,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藏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

件所决定的。

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定居牧业经济转化,从图中可以看出,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有三个方面:(1)牲畜品种多样性转变为单一性后,由于牲畜食草的单一性,会引起个别草类的严重破坏,从而造成草场生物资源的破坏。(2)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被集中的规模经营取代后,必然造成牲畜数目的增加,引起草场退化,出现荒漠化。(3)由季节游牧变为掘井定居后,定会造成水井周围草原的超载过牧,出现荒漠圈,若继续发展会造成整个草原的毁灭。草场被破坏后,地表水减少、气候干旱、沙尘暴频发,人类生活、生存的环境极度恶化,会出现“沙逼人退”的局面。

3.图2.16表示了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加剧之间的因果关系。人口问题是造成环境、资源、贫困等问题的根源。人口过快的增长,致使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大量增加,因社会不能满足需求而出现贫困饥荒;人们为了解决必需的生活用品而过垦、过牧,造成草场资源的破坏,荒漠化加剧;因土地不断退化、风蚀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从而使作物产量逐年降低,载畜量不断减少,人们陷于更为严重的贫困饥荒之中。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办法可以寻根求源,即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与资源利用相适应,这就能有效地控制这种恶性循环继续发展下去。

第2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 以某生态脆弱区 为例,说明该类 地区存在的环境 与发展问题,以 及综合治理措 施。 水平1:结合资料,说明生态 脆弱区的含义及表现与分布, 面临的主要问题。 水平2:结合资料,指出我国 主要生态脆弱区及其环境与 发展问题。 水平3:根据资料,归纳我国 主要土地退化区土地退化的 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水平4:根据资料,探讨世界 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问题的 成因及治理措施。 人地协调观:通过探讨生态脆 弱区产生的人为原因,提出治 理措施,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 理念。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生态脆弱 的成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区域认知:生态脆弱区的分布 及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调查 等方法了解身边生态问题发生 原因,并探究治理措施。 一生态脆弱区 1.生态脆弱区 (1)概念:01弱、02恢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03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04沙漠边缘等地区。 (2)05稳定性较差,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土地易退化。 2.土地退化 (1)06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

降、07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2)表现:08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09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3.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1)特征:面积10大,类型11多,分布广。 (2)典型地区及表现 南方喀斯特地区的12石漠化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 1.判断正误。 (1)降水多的地区不存在生态脆弱区。(×) (2)荒漠化会造成土地退化。(√) (3)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灌溉。(√) 2.土地退化表现中,不包括() A.土地沙化B.土壤侵蚀 C.土壤肥力下降D.土地被占用 答案 D 解析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3.从气候条件来说,哪些地区易出现土壤盐碱化? 提示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的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地理位置 (1)过渡性的地理位置:01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02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2)延伸方向:03内蒙古自治区东南边缘或长城一线,04东北—西南走向。

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学生版)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2.6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1.以我国为例,说明我国生态脆弱区的概况。 2.结合实例,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成因。 3.以具体区域为例,运用综合思维,说明我国北方农牧 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知识点01 生态脆弱区 1.生态脆弱区的概念: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 2.生态脆弱区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面临的问题:土地沙漠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地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4.我国生态脆弱区: (1)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典型地区: ①我国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多陡坡,土层薄;石灰岩抗风化能力较强,成土过程缓慢;如果失去了森林植被的保护,遇到暴雨,石灰岩上的土层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出现石漠化。喀斯特地区一旦出现石漠化,靠自然恢复非常困难。而人类的过度开垦使得石灰岩上的土层遇暴雨激发,更易产生水土流失,加速了石漠化进程。石漠化进一步限制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南方喀斯特地区成为我国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 ②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也是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拓展延伸】我国土地退化的表现及地区分布 土地退化表现我国主要分布区 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 土地侵蚀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石漠化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 土壤盐碱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土壤肥力下降东北平原黑土分布区 【即学即练1】(2021·贵州省平塘县民族中学高二月考)月牙泉位于敦煌市西南5公里处(40°05′N,94°40′E),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主峰海拔1715米,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闻名于世。据有限的史料记载,古代月牙泉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地下水位急剧下降。近年来,甘肃省敦煌市全力拯救“沙海明珠”月牙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月牙泉“沙挟风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的原因有() ①月牙泉附近潮湿,植被丰富②近处沙坡和缓,远处高山围绕 ③附近广阔高台、建筑阻隔④风速较慢,飞沙凌空而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月牙泉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的原因是() A.盐碱化B.荒漠化 C.植树造林D.过度用水 3.近年来,甘肃省敦煌市全力拯救“沙海明珠”月牙泉的合理措施是() A.大量植树造林B.引水回灌 C.打井灌田D.扩大耕地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人教版必修2.doc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 例,说明该类地区存 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 施 1.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含义,认识其主要的分布特征。(区域认知) 2.掌握分析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综合思维) 3.理解不同的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一、生态脆弱区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4.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1)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典型地区 ①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石漠化问题突出。 ②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特别提醒] 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形成的重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是一个自然过程,但人类的过度开垦,破坏了地表植被,加速了石漠化进程。 1.概况 (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现象变化: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年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之间,夏季暴雨集中。 (2)多大风——大风多集中于冬春季节,地表易遭受大风侵蚀。 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特别提醒] 导致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有很多,但不同区域的主导人为

第2章 第2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 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 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1.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含义, 认识其主要的分布特征。(区 域认知) 2.掌握分析生态脆弱区土地 退化的主要原因。(综合思维) 3.理解不同的生态脆弱区的 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1.什么是生态脆 弱区?我国主要 的生态脆弱区分 布有何特点? 2.北方农牧交错 带土地退化的原 因是什么?如何 进行综合治理? 一、生态脆弱区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4.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1)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典型地区 ①我国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

②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21世纪初,80%以上的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生态交错区。 (√) (2)生态脆弱区自然资源缺乏。 (×) (3)荒漠化就是沙漠化严重的地区。 (×) (4)土壤盐碱化属于土地退化。 (√) [特别提醒] 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形成的重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是一个自然过程,但人类的过度开垦,破坏了地表植被,加速了石漠化进程。 1.概况 (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现象变化: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年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夏季暴雨集中。 (2)多大风——大风多集中于冬春季节,地表易遭受大风侵蚀。 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教材思考] 1.依据图2.12a ,估算鄂尔多斯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依据图2.12b ,找出其年降水量最多与最少的年份及其数值。

2.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教案)-【精准备课】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课件+教案(人教

2.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教案)-【精准备课】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课件+教案(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 修2)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脆弱区的概念及其特点。 2.掌握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3.能够分析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局限性和挑战。 4.能够评价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效果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 1.生态脆弱区的概念及特点。 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3.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局限性和挑战。 4.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评估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 1.生态脆弱区的概念、特点及其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3.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效果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1.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中的局限性和挑战。 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评估方法及其效果。 课前检查:

1.生态脆弱区的概念及特点。 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用一幅图片展示生态脆弱区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生态脆弱区。 2.讲解生态脆弱区的定义和特点,并简单介绍其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讲授 1.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1)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概念。 (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目的。 (3)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内容。 (4)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方法。 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局限性和挑战。 (1)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局限性。 (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挑战。 三、练习与探究 1.评价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效果。 (1)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评估方法。 (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效果。 2.探讨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意义。 四、总结

新教材新高考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5.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问题一】生态脆弱区的概念与分布 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问题二】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稳定性差的表现 (1)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组成要素少);(2)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不协调;(3)部分要素性质不稳定;(4)要素之间物质和能量流动不通畅;(5)要素之间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储存比例不恰当等。 【问题三】什么是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受自然因素(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易被破坏,且难以恢复)和人类活动(过度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问题四】分析土地退化原因的思路 1.确定土地退化地区的地理位置,了解其自然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 2.确定该地土地退化的表现,从而确定其形成的自然地理原理; 2.根据该自然地理原理,和当地的自然背景,分析该地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稳定性差)的原因(自然原因); 3.根据该自然地理原理,和当地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是什么人类活动,干扰(破坏)了哪个自然地理要素或环节,从而导致了该土地退化现象的发生(人为原因)。 【问题五】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原因分析 1. 位置和背景:主要指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2. 石漠化的自然地理原理:缺少植被保护的地区,暴雨时发生水土流失,土壤无法保存,植被进一步减少,直至岩石裸露,形成石漠; 3. 脆弱性(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弱)的表现: (1)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物质输入速度慢; (2)多陡坡,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强——物质输出速度快; (3)土层薄、土壤贫瘠——物质储存量少,要素间不协调; (4)降水变率大,多暴雨——要素(降水)性质不稳定; 4. 人为原因:由于人口增长和贫困带来的发展需求,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增大,不合理或过度的人类活动(如滥砍滥伐,过度开垦),破坏地表植被,植被覆盖率下降,保持水土作用减弱,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基岩裸露,导致石漠化。 【问题六】石漠化的内存逻辑(恶性循环) 【问题七】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地理原理 1.土壤风蚀(主要过程):表土干燥、疏松、覆盖物(植被、冰雪等)少而裸露的地区,大风侵蚀土壤,使土壤使去粉粒和黏粒,土地沙质化且土层变薄,土地生产力下降; 2.流水侵蚀:表土干燥、疏松、覆盖物(植被、冰雪等)少而裸露的地区,雨季出现暴雨,暴雨冲刷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加剧了土地退化。 【问题八】影响土壤风蚀作用强弱的因素 1.风:风力越大,风携带沙尘越多,风蚀越强; 2.土壤性质:干燥、疏松的土壤易受风蚀; 3.地表覆盖:如植被、积雪等覆盖物少,土壤裸露地区,土壤易受风蚀。 【问题九】减轻土壤风蚀的思路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后篇巩固提升 必备知识基础练 下图中A、B、C三个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土地退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地退化只发生在图中三个地区 B.A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 C.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 D.土壤盐碱化不属于土地退化 2.A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 A.土地沙化 B.石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三种表现都有 1题,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土地退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某些半湿润地区都有可能发生;气候异常等自然因素是土地退化形成的基础,但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第2题,A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 2.A 下图为我国部分生态脆弱区荒漠化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 ①过度放牧②环境污染严重③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④过度开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下列对图中荒漠化加剧及防治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华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B.荒漠化正向东、向北推进 C.荒漠化的推进方向与冬季风有关 D.在绿洲内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3题,据图分析可知,内蒙古高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交界处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第4题,读图可知,华北地区北部受到了荒漠化的威胁;图中荒漠化的推进方向是由西北向东南、由北向南,与冬季风有关;封沙育草是针对绿洲边缘地带的荒漠化所采取的生物措施。 4.C 由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内地区(不包括极地地区和副极地地区)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而土地退化过程是包括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在内 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读图,完成5~6题。 5.材料中的湿润系数可能指() A.降水量 B.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 C.蒸发量 D.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6.材料中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属于() ①土壤退化过程②土地退化过程③生态系统退化过程④荒漠化过程

课时20602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选必二221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1.课标内容: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各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 措施。 2.课标解读: ①“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是行为条件,也指教学的方法。即要求通过案例学习,说明给定生态脆弱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选取典型、恰当的生态脆弱区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完成教学任务。 ②“说明各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中的“说明”是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相邻区域的相互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教材内容,第二章主要从自然环境对区域影响的角度看区域发展。本节主要以具体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发展存在的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教材选择的生态脆弱区案例,主要以我国生态脆弱区为主,辅以世界个别生态脆弱区。选取的案例主要有:南方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及非洲萨赫勒地区,其中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主案例。这些案例为学生利用案例归纳学习生态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做了铺垫。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了解到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等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在初中地理及高中地理必修的学习内容中,均没有明确提出生态脆弱区的定义,或系统阐述其生态系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遵循认知规律,采用适当的方法给予辅助和引导,首先阐释生态脆弱区的定义及其生态系统特点和分布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帮助学生认识生态脆弱区的基本概貌。再通过案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实现从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启发学生自主完成新知的建构,并注意在探讨生态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的过程中渗透正确的人地观念。 四、教学目标 1.结合资料,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含义,认识其主要的分布特征。 2.运用资料,说出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土地退化的原因 3.运用资料,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说明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五、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探究法、实验探究法等 七、教学过程

人教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同步训练第2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下图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图。读图,完成1~2题。 1.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草,发展舍饲养殖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定位有()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D.②④ 2.A 1题,根据图示分析,东部农耕区向农牧交错带提供农副产品,而农牧交错带向东部农 ,由此说明农牧交错带不可能以增加耕地面积、发展种植业为发展方向。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合大规模发展商品粮生产。从图中看,农牧交错带向西部草原牧区提供饲草料,说明该地适合草类植被生长,可建为草场,发展畜牧业。故选D 项。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农牧交错带向东部农耕区提供畜产品,故其是东部农耕区的畜产品供应基地;西部草原牧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较为恶劣,故处于中间的农牧交错带具备东部农耕区生态屏障的功能,故①正确。东部农耕区向西部地区提供粮食,故②④不正确。由图可知,农牧交错带向西部草原牧区提供饲草料,这一方面说明其是西部牧区的饲草料供应基地,另一方面也间接说明农牧交错带牧草生长状况好于西部牧区,故其具有涵蓄水源的功能,可作为降水稀少的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③正确。故选A项。 非洲的萨赫勒地区是世界上最贫瘠的地区之一。作为半干旱草原地区,萨赫勒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特别是随着一些西方国家大片圈租土地,进行经济作物种植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该地区原本不多的可耕地越来越少。读图,完成3~4题。 3.在萨赫勒地区大片圈地、租地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可能是() A.土壤污染 B.水土流失 C.湿地萎缩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

其次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开展 其次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一、教学目标 1.把握生态脆弱区; 2.把握北方农牧交叉带的土地退化及缘由; 3.把握北方农牧交叉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北方农牧交叉带的土地退化及缘由。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帮助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国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西北部约180千米,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20世纪后期,这里草场退化严峻,沙尘暴频发,成为京津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如今,从内蒙古自治区开展和会得悉,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已连续15年保持“双削减〞。目前,全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44%,森林掩盖率22.1%。20世纪后期,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草场退化严峻?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从沙源地变成了生态绿洲? [新课教学]: 一、生态脆弱区 老师:我们上述所说的浑善达克沙地就是我国一个典型的生态脆弱区,那么生态脆弱区是一个什么样的地区? 同学: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抗干扰力量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

老师: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请看下面的比照图来给出答案。 同学: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叉、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老师:生态脆弱区中写着生态系统抗干扰力量弱,所以它的稳定性怎样呢? 同学: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 老师: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土地易退化。土地退化是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消失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说到土地退化,你们可以想到什么? 同学: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老师:我们看ppt上的图片了解一下土地退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我国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多陡坡,土层薄;石灰岩抗风化力量较强,成土过程缓慢;假如失去了森林植被的爱护,遇到暴雨,石灰岩上的土层极易发生水

2-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教案)(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二单元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程标准】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教学目标】 1.运用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2.运用资料,说出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的特点。 3.运用资料,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说明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4.归纳学习某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的 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说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2. 说明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3. 说明不同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表现及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国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西北部约180千米,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20世纪后期,这里草场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成为京津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如今,这里绿洲重现。 1、20世纪后期,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草场退化严重? 2、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从沙源地变成了生态绿洲? 【新课讲授】 一、生态脆弱区(板书) 1.概念(板书) 【思考】生态脆弱区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老师】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特点: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土地易退化。 【问题】读图,生态脆弱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教师】表现: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频发等 【问题】图片中所展示的环境问题都属于哪一类? 【老师】土地退化指受自然因素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地退化是指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表现为

2022-2023学年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解析版)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分层练习 第二章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一、单选题 基础演练 洞庭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某中学地理小组欲研究其面积的变化情况,搜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材料一洞庭湖年输沙量。 注:“四水”指流入洞庭湖的湖水、资水、沅江、醴水四条水系。材料二洞庭湖面积变化统计图。 1.该小组研究洞庭湖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①泥沙淤积①南水北调①气候变暖①围湖造田 A.①①B.①① C.①①D.①① 2.为改变洞庭湖面积萎缩的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是“四水”流域①建设长江下游地区防护林①开展退耕还湖工作①疏浚河道和湖底泥沙A.①①B.①① C.①①D.①① 【答案】1.B2.D 【解析】1.由材料一洞庭湖年输沙量可知,入湖总沙量远大于出湖总沙量,泥沙淤积在湖盆,湖床太高,湖泊面积缩小,①正确。南水北调长江水位会降低,不利于向洞庭湖输水输沙,洞庭湖面积不会缩小,①错误。材料未体现气候变暖对洞庭湖水量影响,①错误。人类活动围湖造田将湖泊的浅水草滩由人工围垦成为农田,湖泊面积缩减,①正确。①①正确,故选B。 2.由上题可知,洞庭湖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是长江流域,①错误。建设长江下游地区防护林有利于下游及其河口地区河流含沙量问题,对中游洞庭湖没有影响,①错误。开展退耕还湖工作,恢复了湖泊的浅水草滩扩大了湖泊面积,①正确。疏浚河道和湖底泥沙,清淤河床,湖泊深度增加,扩大了湖泊容量,①正确。故选D。 【点拨】湖泊面积变化原因分析思路,自然原因:气候变干,降水季节变化;蒸发加强;泥沙淤积,湖床抬高;人为原因:湖泊按照外流湖和外流湖分析,外流湖萎缩的主要原因:降水量减少;上游植被破坏;泥沙淤积;围湖造田等。内流湖萎缩原因:人类对入湖河流的水资源利用过度;气候干旱等。另外还需要关注湖泊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降水量增多;上游水土保持较好;湖泊淤沙减少;退耕还湖等。冰雪融水补给的湖泊面积的增减,一般考虑气温的变化、冰雪融量的多少等原因。对具体某一个湖泊,分析其面积萎缩的原因应有所选择。如洞庭湖面积萎缩原因分析中应强调围湖造田这一点,而咸海面积减小原因应该强调过度用水;艾丁湖萎缩原因分析中则应强调气候干旱的因素。因此对具体某一个湖泊,分析其面积变化的原因应有所选择。既要全面分析,又要抓住其时空特征分析其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 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和“绿色万里长城”。据此完成下面3-4小题。 3.西北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北C.森林破坏D.酸雨危害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分层练习)解析版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考点基础练 考点一生态脆弱区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结合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高,气候寒冷 B.冰川众多,湿地广布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2.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主要价值表现为()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1.A 2.C 【解析】1.三江源位于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故地势高,气候高寒,且降水少,主要植被为草原、荒漠,一旦被破坏,难以恢复,故生态环境脆弱, A 正确;冰川众多,湿地广布、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都不是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 BCD 错误。故选 A 。 2.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栖息地,故②正确。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是三大江的源头,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故④正确。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大规模人

类活动,故①错误。三江源是三江的源头,无法调蓄其下游的洪水,故③错误。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 ②④,ABD错误;故选 C。 下图为我国某地景观图。该地某类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图中红色砂岩裸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该类生态环境问题及分布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A.盐渍化—华北地区B.沙漠化—西北地区 C.石漠化—西南地区D.红漠化—东南地区 4.该地区治理此类生态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植树造林B.合理灌溉C.退耕还牧D.退田还湖 【答案】3.D 4.A 【解析】3.由图文可知,红色砂岩裸露是地表裸露的红壤因降水冲刷而大量流失,造成土地贫瘠,甚至形成荒漠的土地退化现象,又称红漠化,D正确;盐渍化、沙漠化区域森林较少,与图不符,AB错误;石漠化地区的基岩是石灰岩,C错误。故选D。 4.该地区治理此类生态问题主要是解决地表裸露的红壤因降水冲刷而大量流失的问题,植树造林可以减少水土流失,A正确;合理灌溉、退田还湖与水土流失现象关系不大,BD错误;退耕还牧主要在我国西北地区,D错误。故选A。 考点二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下图示意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农(农耕区)牧(畜牧区)区界线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_《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名师教案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本节内容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生态脆弱区。概括了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基本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分别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其对该地区土地退化的影响。3.北方农牧交错带士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深入探讨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主要包括经济措施、社会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等。 区域认知:运用资料,说出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的特点。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地理实践力:运用资料,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说明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人地协调观:归纳学习某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的一般方法。 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2.说明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3.说明不同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表现及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 教师准备:挂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读图2.8,思考问题:20世纪后期,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草场退化严重? 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从沙源地变成了生态绿洲? 一、生态脆弱区 定义: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主要分布区: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主要特点: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土地易退化。 土地退化表现: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典型案例: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 贵州喀斯特地区素有“喀斯特王国”之称,具有土层薄、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特征。生态基础较为脆弱,石漠化面积大。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交通不便,贫困落后,人地关系严重紧张。人们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的水土流失,更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石漠化现象日益严重。 思考:1、贵州喀斯特地区为什么出现了大面积的石漠化? 2、为什么喀斯特地区总是与贫困交织在一起?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一下。 《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恶性循环图》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请描述北方农牧交错带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关系。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3部分 第2章 课时61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时6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生态脆弱区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土地退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多大风。 ②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措施具体表现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①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②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构筑防护体系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 ①草地退化严重地区: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 ②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以地养地,自然恢复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①控制牲畜数量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 ②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 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具体如下表所示:主要表现分布地区破坏原因危害 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 燃料 严重破坏植被,造成风沙 侵蚀 草原地区 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 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 等以增加收入 铲掉草皮,破坏植被;翻 动土层,严重破坏草场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 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利益,牧民 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超载放牧破坏牧草生长 和土壤结构,土地沙化, 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形 成新一轮的超载放牧,加 速了草场退化和土地沙 化的进程 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 地区,特别是沙漠边缘 农业生产 土壤肥力降低后被弃耕, 进而演变为沙地 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地区 迫于人口压力,盲目扩 大开垦规模,导致生态 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问 题日趋严重 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次生盐渍化 工矿交通建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区工矿区在开发居民点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

课时作业6: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八省联考·辽宁)黄土地貌以黄土沟间地貌塬、墚、峁最具代表性,其中塬面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天然场所。下图为“大塬到残塬的演化(甲~丁)模式图”。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塬面上聚落分布历经的演化过程是() ①逐渐分散②内部聚集③均匀分布④零散分布 A.②③①④B.③②①④ C.④②①③D.④③①② 2.遏制塬面持续萎缩最有效的措施是() A.沟头加固防护B.沟道径流调控 C.塬面水沙集蓄D.塬面植被恢复 答案 1.B 2.A 解析第1题,“塬面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天然场所”说明该地聚落主要分布在平地上。黄土塬先边缘崩解,再整体逐渐崩解,最后崩解为零散的残塬体,故聚落为适应变化,演变过程为均匀分布—内部聚集—逐渐分散—零散分布。第2题,由材料可知,大塬到残塬的演化,关键是沟谷的切割,要扭转这种趋势,最有效的措施是遏制沟谷的溯源侵蚀,做好沟头防护,防治水土流失,使沟谷不再加长变深,选A。塬面水沙集蓄和塬面植被恢复,仅仅针对塬面保护是不够的,仍然会使塬面萎缩,C、D错误。沟道径流调控,不能遏制溯源侵蚀,B错误。 读“我国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例示意图”,回答3~4题。

3.A所在省区盐碱地占耕地的比重大,其原因主要是() ①耕地面积少,盐碱地面积较大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4.B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主要原因是() A.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 B.不合理灌溉,水资源紧缺 C.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D.夏季风强劲 答案 3.D 4.B 解析第3题,A位于新疆,地处西北内陆,盐碱地占耕地比重大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积少,盐碱地面积较大;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D正确。第4题,B地位于黄河的上游,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由于人们不合理灌溉导致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B正确。 (2021·辽宁大连期末)喀什噶尔河西临帕米尔高原,东面开口朝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某科研机构对该河部分流域进行了调研,发现河道自然与人为污染都很严重,流域内生态问题也很突出。下图示意该科研机构的调研区域。据此完成5~7题。 5.该河下游河水的矿化度(单位:克/升,指水中盐分的含量)比出山口的矿化度要高许多,主要原因有() ①植被覆盖率低②流域内蒸发旺盛③地下咸水补给河水④工农业废水、城镇污水排入

新教材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精品 第二章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时66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生态脆弱区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4)我国生态脆弱区⎩ ⎪⎨⎪⎧ 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石漠化 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 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1)风蚀荒漠化: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化。 (2)水蚀荒漠化: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如我国东南丘陵红色荒漠化、喀斯特地貌区石质荒漠化。 (3)盐渍(碱)化:分布于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 不合理灌溉地区,如黄淮海平原。 (4)冻融荒漠化:分布于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土地退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多大风。 ②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具体如下表所示:主要 表现 分布地区破坏原因危害 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严重破坏植被,造成风沙侵 蚀 草原地区 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 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 等以增加收入 铲掉草皮,破坏植被;翻动 土层,严重破坏草场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 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利益,牧民 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超载放牧破坏牧草生长和土 壤结构,土地沙化,草场载 畜量降低,从而形成新一轮 的超载放牧,加速了草场退 化和土地沙化的进程 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 地区,特别是沙漠边缘 农业生产 土壤肥力降低后被弃耕,进 而演变为沙地 水资 源利用不当 绿洲地区 迫于人口压力,盲目扩 大开垦规模,导致生态 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问题 日趋严重 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次生盐渍化 工矿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区工矿区在开发居民点和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

22版: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创新设计)

第36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新课标·内容要求新课程·素养要求新教材·对应节次2020年新高考·命 题统计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 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人地协调观、综合 思维、区域认知 [选择性必修2]2.1; 2.2 山东卷第16、19 题;山东一模卷第 18题;山东二模卷 第19题;北京卷第 16题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表现 区域的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古代 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有些区域自然条件很优越,区域发展水平却不高;有些区域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依然发展的很好 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生态脆弱区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

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4)我国生态脆弱区⎩⎨⎧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石漠化 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土地退化的原因

[思考]西北地区冬春季容易起沙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风力强劲。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治理原则:首先应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其次应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2)综合治理措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