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生物专题考点知识梳理—生物与环境

高考生物专题考点知识梳理—生物与环境

高考生物专题考点知识梳理——生物与环境

一、回归教材

1.名词解释

(1)(选择性必修2 P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选择性必修2 P9)环境容纳量: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

(3)(选择性必修2 P22)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4)(选择性必修2 P23)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5)(选择性必修2 P24)原始合作(互惠):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6)(选择性必修2 P24)种间竞争: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7)(选择性必修2 P27)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2.教材黑体字

(1)(选择性必修2 P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选择性必修2 P9)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S”形增长。

(3)(选择性必修2 P24)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4)(选择性必修2 P38)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5)(选择性必修2 P64)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

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

(6)(选择性必修2 P7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教材结论性语句

(1)(选择性必修2 P19)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种群研究的核心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

(2)(选择性必修2 P19)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这些特征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的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

(3)(选择性必修2 P45)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结构特征会随时间而变化,如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

(4)(选择性必修2 P45)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5)(选择性必修2 P49-5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

(6)(选择性必修2 P56-57)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一般来说,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

(7)(选择性必修2 P7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8)(选择性必修2 P99-101)生态工程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二、核心知识点

1.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

(1)图示

注:“J”形增长――――→环境阻力“S”形增长。

(2)K 值与K /2值的分析与应用

①K 值与K /2值的分析

①K 值与K /2值的应用

2.群落的结构及演替

(1)群落的空间结构

①垂直结构:判定关键点是“同一地点不同高度”“分层现象”;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①水平结构:判定关键点是“通常呈镶嵌分布”;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有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的不同等。

①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群落的演替

①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的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①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①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影响和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①演替的特点:一般是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3.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1)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结构

①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分解者(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①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一定是生产者,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过程

(2)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

①能量的输入: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主要途径)。

①能量传递: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

①能量散失:以热能形式散失。

①具体过程: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通过呼吸作用散失)。

(3)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①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①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

(1)存在形式⎩⎨⎧ 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以CO 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 2的形式循环

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2)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其次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3)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返回到大气中。

6.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声、光、温度、磁力等;化学信息——性外激素、生物碱等;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等。

(2)信息传递的方向:大多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

(3)实例:海豚的回声定位、某些种子需要光刺激才能萌发、一些植物的开花需要长日照、少数植物被害虫危害时会释放一种信息素以吸引害虫的天敌来捕食害虫。

(4)

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两个方面

①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①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3)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少、食物网越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8.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药用、科研、美学价值等;间接价值——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太清楚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等。

(4)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三、易错易混考点

1.与种群有关的4个易错点

(1)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2)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还与气候、食物等有关。此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与种群数量有关。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的种群密度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S”形曲线的开始部分≠“J”形曲线:“J”形曲线自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而“S”形曲线自始至终都具有环境阻力,因此不能认为“S”形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形曲线,只能说比较接近。

2.与群落有关的4个易混点

(1)捕食和种间竞争并非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被淘汰的都是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更合理利用,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2)种间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都是由争夺食物引起的。

(3)捕食不包括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也不包括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物种的幼鱼为食(属于种内竞争)。

(4)演替并不都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与生态系统有关的3个易错点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范围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传递,而是指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

(2)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都呈负相关。在某些特殊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

(3)引入新的物种不一定都会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如果引入的物种造成了生物入侵现象,生态系统反而会遭到破坏,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五年2018-2022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84-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含解析)

五年2018-2022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84-生物与环境- 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含解析) 一、单选题 1.(2022·广东·高考真题)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考察时指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要充分认识其对国家的战略意义。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南热带雨林的直接价值体现在其() A.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被誉为“绿色水库” B.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可提供灌溉水源,保障农业丰产丰收 C.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 D.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 2.(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长江水域的江豚等濒危物种、我国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措施与该计划的目标不符的是() A.管控船舶进出禁渔区域,以减少对水生生物的干扰 B.对禁渔区域定期开展抽样调查,以评估物种资源现状 C.建立江豚的基因库,以保护江豚遗传多样性 D.清理淤泥、疏浚河道,以拓展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3.(2022·浙江·高考真题)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关注的问题。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是() A.物种多样性B.遗传多样性C.行为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 4.(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采用样线法(以一定的速度沿样线前进,同时记录样线两侧一定距离内鸟类的种类及数量)对某地城市公园中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植物园为鸟类提供易地保护的生存空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鸟类物种多样性 B.森林公园群落结构复杂,能够满足多种鸟类对栖息地的要求,鸟类种类较多

高考生物专题考点知识梳理—生物与环境

高考生物专题考点知识梳理——生物与环境 一、回归教材 1.名词解释 (1)(选择性必修2 P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选择性必修2 P9)环境容纳量: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 (3)(选择性必修2 P22)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4)(选择性必修2 P23)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5)(选择性必修2 P24)原始合作(互惠):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6)(选择性必修2 P24)种间竞争: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7)(选择性必修2 P27)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2.教材黑体字 (1)(选择性必修2 P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选择性必修2 P9)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S”形增长。 (3)(选择性必修2 P24)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4)(选择性必修2 P38)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5)(选择性必修2 P64)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

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 (6)(选择性必修2 P7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教材结论性语句 (1)(选择性必修2 P19)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种群研究的核心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 (2)(选择性必修2 P19)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这些特征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的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 (3)(选择性必修2 P45)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结构特征会随时间而变化,如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 (4)(选择性必修2 P45)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5)(选择性必修2 P49-5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 (6)(选择性必修2 P56-57)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一般来说,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 (7)(选择性必修2 P7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8)(选择性必修2 P99-101)生态工程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二、核心知识点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教案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 一、高考怎么考:明确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2、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群落的演替(Ⅰ)。 3、生态系统的结构(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4、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Ⅰ)。 二、高考这样考:往年真题重现 1、(2015·广东高考)下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 t=N0λt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K值约为120 000个 2、(2015·课标卷Ⅰ,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D)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3、(2015·课标卷Ⅱ,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B)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4、(2015·新课标卷Ⅰ)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排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5·新课标卷Ⅱ·3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

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考点复习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4课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第4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课标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能量在生物群落中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5.解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并维持动态平衡的能力。 6.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事件、人类活动或外来物种入侵等。 7.阐明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 【素养目标】 1.使用图示等方式表示和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特征,并对相关的生态学实践应用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从生态系统具备有限自我调节能力的视角,预测和论证某一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可能引发的多种潜在变化。(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3.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和比较不同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撰写报告分析其原因。(科学探究) 【主干·梳理与辨析】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 2.碳循环:

(1)请写出图中各标号的名称: a.生产者;b.消费者;c.呼吸作用;d.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e.呼吸作用;f.化石燃料的燃烧。 (2)存在与循环形式。 的形式循环。 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CO 2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③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CO 2 (3)循环途径: (4)温室效应。 ①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的开采和利用,大大增加了CO 的排放,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2 ②缓解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提倡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 3.生物富集: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4.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1)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2)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思考辨析】

高考生物知识点复习:生物与环境

高考生物学问点复习:生物与环境 1.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2.生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是:适应环境,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在变更环境。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肯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肯定的,完全的适应。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5.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是一个不行分割的统一整体。 6.种群是指在肯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诞生率和死亡率。 7.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肯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干脆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8.全部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有大量的生物,还有赖以生存的无机环境,二者是缺一不行的。 9.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10.食物链和食物网是通过食物关系而构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淌渠道。 11.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越是位于能量金字塔顶端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而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体内的有害成分却越多。 12.人们探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

态系统的能量流淌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13.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具有不行分割的联系。 1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反抗力稳定性和复原力稳定性,二者的关系是相反的,即反抗力稳定性大,则复原力稳定性就小,反之亦是。 15.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由传统的“原料-产品-废料”变更为现代的“原料-产品-原料-产品”。 16.我们应当实行措施,保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这样才能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稳定的产量,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7.保持生态平衡,并不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原始稳定状态。人类还可以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18.我们强调自然爱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无安排地开发和利用。 19.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从长远观点和整体观点动身来综合考虑问题,才能有效地爱护自然,才能使自然环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高考生物专题八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八:生物与环境 【考情分析】 本专题知识综合性大,从元素、细胞一直到生态系统,并和生产实际联系的内容较多。 高考中的考查热点内容有:种群的数量变化、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特点及相关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原理;群落间生物种间关系及群落演替;全球的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 命题形式:知识点的考查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坐标曲线题、表格题较多)。 【知识网络】 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 分子生物学个体生物学 宏观生物学(生态学) 【知识综合】 一、种群和群落 1、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 2.种群的增长曲线 ”型曲线 3.种间关系

。 高峰变动滞 数量可能减少。 提醒:寄生是从活体获得营养物质,寄生生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腐生是从死体上获得营养的生活方式,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4.群落演替 二、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组成 将有 物质循环通畅进行

途【典例导航】 1. 【2012、全国新课标、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 .田鼠和杂草 B .豌豆和杂草 C .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 .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答案】B 【解析】A 、B 、C 、D 描述的种间关系依次是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和寄生 2.【2012、海南、1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 .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 .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C .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D .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D 【解析】根据题中简图可知,甲能够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从甲获取能量,为消费者,A 正确;该生 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同时能量也可以扩散到外界,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B 正确;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后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 正确;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 不正确。 3.【2012、北京卷、3】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事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 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 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 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必刷06 生物与环境-2023年高考生物总复习高频考点+常考题型必刷题(解析版)

必刷06 生物与环境 必刷点一种群的特征 1.(2018·全国Ⅲ,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B 【解析】黑光灯传递的光,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项错误;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此外还可运用此方法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C、D项正确。 2.(2017·全国Ⅲ,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答案】B 【解析】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就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两种,计数时无须标记即可直接计数;若种群个体数量过少,则应适当增加样方面积。3.(2016·全国Ⅱ,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综上所述,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生物与环境

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 ? ................. Y|应用判断| A .......... ? 1.用样方法调査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 【答案】V 分析: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是样方法。 2.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 【答案】X 分析:退化林地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恢复属于次生演替。 3.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 【答案】V 分析:垂直结构是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分层现象,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植物提供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有关。 4.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答案】X 分析:土壊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 5.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是: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答案】X 分析: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少各个种群之间基因吏流的机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6.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己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则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X 分析: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进行的演替是在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7.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答案】V 分析: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冋的循环是以CO?的形式进行的。 8.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 【答案】X 分析: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 9.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 【答案】X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号情高端指导街

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生物与环境

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生物与环境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生物与环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生物与环境定义 生物环境指环境因素中其他的活着的生物是相对于由物理化学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非生物环境而言。与有机环境同义。克列门茨(F.E.Clements,1907,1916)把生物主体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作用规定为作用和反作用,把生物环境之间的直接作用规定为相互作用,例如蚯蚓可使土壤通气并能分解和混合腐植质,对植物的影响具有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阿尔勒(C.Allee,1949)等把土壤中的有机物也看成是生物的(biotic)东西;此外,不少人把非生物的环境和无机环境当作同意词使用,为了避免这种混乱,限定生物环境是指活着的(living)生物,非生物环境是指所有无生命的 (non-living)东西。再有最好是规定有机环境不仅是包含生物而且也包括生物遗骸和来源于生物的有机物,而无机环境要限定于无机物及其实际状态。 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生物与环境例题解析 1.(·汕头联考)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成分以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成分;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生态系统;马尾松林地中所有的生物组成一个群落,所有的树木只能构成一个类群。 答案:D 2.(·淮阳调研)下列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 B.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绿色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 C.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 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了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性作用;降低温度能降低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从而降低绿色植物的呼吸速率;生态农业的建立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但并没有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J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率不变。 答案:C 3.(·南通、扬州、泰州联考)如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

生物生态高考知识点归纳

生物生态高考知识点归纳 近年来,环保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生物生态也成为了高考生物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了解和掌握生物生态的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更能促使我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本文将以生物生态的不同方面为主线,对高考生物学考试重点内容进行归纳。 第一部分:生态系统与群落结构 生态系统是生物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包括有机体、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两个主要类型。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我们需要熟悉森林、草原和沙漠等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水生生态系统则包括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了解它们的生物多样性和物质循环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群落是指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共同生活并相互影响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们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关系网络。在群落中,各物种的数量和分布是相对稳定的,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互惠共生、竞争和捕食等。在高考中,对群落的分类、种间关系和生物链等内容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部分:生态位与生态平衡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生物学角色和地位。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利用资源来实现自身生存和繁衍。生态位的概念帮助

我们理解物种之间的竞争、合作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例如,猛禽属于食肉动物,它们在食物链顶端,起到控制食物链中其他物种数量的重要作用。 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能量流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非常重要。不同因素的干扰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崩溃。因此,理解生态平衡的原理和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意义。 第三部分: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例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掌握其产生原因和对生物的危害。同时,了解环境修复的方法和技术,具体包括生物修复、植被恢复和环境工程等,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总结与展望 生物生态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对于高中生理科学习至关重要。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不仅可以提高生物学科成绩,更能让我们对身边的自然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保护意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生物生态知识的学习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共同努力为保护我们的地球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考地理生物知识点

高考地理生物知识点 在高考地理科目中,生物知识点是一个重要的考点。通过掌握地理中的生物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答与生物相关的问题。本文将为你介绍高考地理科目中的一些重要生物知识点。 第一部分:生物地理特征 了解生物地理特征是理解地理中的生物知识点的基础。地理科目中的生物地理特征主要包括生物的分布和分布规律、生物的适应特征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 生物的分布和分布规律 生物的分布主要受制于地球的自然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海拔等因素。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因此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例如,在赤道地区,由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热带雨林植被繁茂;而在寒带地区,由于极端寒冷的气候条件,常见的是苔原植被。 2. 生物的适应特征 生物根据所处环境的特点,逐渐形成适应性特征。例如,在荒漠地区生存的植物通常具有较长的根系,以便吸收地下水分;而在高山地区,植物的叶片常常具有较小的表面积,以减少水分蒸发。 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生物与环境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环境的改变会影响生物的生长 与繁殖,而生物的存在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森林植被 的砍伐会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地表温度升高等环境问题。 第二部分: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了解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是理解地理中的生物知识点的关键。地 理科目中的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生态系统的 组成可以分为生物群落、生物栖息地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方面。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维持水文循环、保护水土、供给资源等重要 功能。 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保持生物多 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维护人类自身利益至关重要。例如,不同的植 物物种能够保持土壤的肥力,各种动物物种参与食物链的构建,维持 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3.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对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禁止非法猎捕和买卖珍稀野生动物。其次,加强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知识点归纳总结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总体,而生态环境学则 是研究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在生物的高考考试中,生态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对高考生物中的生态环境 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生态学基本概念 1.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2. 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和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3. 生物种群:指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它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并以一定方式相互关联。 4.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总体,是由相互作用 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 生物群落:指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在同一时期共同生活并彼此影 响的生物个体总体。 2. 人口生态学:研究人类群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 组成要素: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态位、生物圈三个组成要素 构成。

4. 独立性与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存在与 发展的基础。 三、物质与能量的流动 1. 能量流动:太阳能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存在与繁衍的基本能量来源。 2. 光合作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有机物质,同时释 放出氧气。 3. 化学能量:生物体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的形式进行能量的传递和 流动。 4. 营养关系:食物链是由食物与被食物关系所组成的有机体系,它 反映了生物体之间的营养关系。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平衡 1. 自然平衡: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 的状态。 2. 自然灾害:火山喷发、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有破坏 性影响。 3. 人为干扰:人类的开发利用和污染等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 和破坏。 4. 环境保护:人类应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 平衡。 五、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2024新高考生物知识点

2024新高考生物知识点 摘要: 一、新高考生物知识点概述 1.新高考生物知识点的变革 2.2024年新高考生物知识点的要求 二、新高考生物知识点解析 1.生物科学的发展趋势 2.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2024新高考生物知识点的重点内容 1.生命的基本概念 2.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3.生物的结构与功能 4.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5.生物的环境与生态 四、应对新高考生物知识点的策略 1.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2.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4.调整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 正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高考制度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其中,生物科目的知识点也有所调整。本文将针对2024年新高考生物知识点进行解析,以帮助师生更好地应对这一变革。 一、新高考生物知识点概述 自2021年起,新高考制度在部分省份开始试行,生物科目知识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革。2024年新高考生物知识点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实际应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新高考生物知识点解析 1.生物科学的发展趋势 生物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在基因编辑、生物制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果将直接影响新高考生物知识点的设置。 2.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健康医疗等方面。因此,新高考生物知识点将更加关注生物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生物科学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产业升级等。新高考生物知识点将更加注重生物科学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贡献。 三、2024新高考生物知识点的重点内容 1.生命的基本概念 生命的基本概念包括生命的本质、起源、演化等方面,这是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

生物生态高考知识点总结

生物生态高考知识点总结 生物生态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 互作用关系。在高考中,生物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涉及的知识 点较多。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生态学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它包括物种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某一地区或地球上物 种数量的多少和物种种类的丰富程度。基因多样性是指某一群体内的 基因的差异程度。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的种类和分布的多样性。 2. 生态位 生态位指的是一个物种在其所处环境中所占据的某一特定地位。它 包括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方式、所需的养分来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生态位的分化可以使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互不干扰地共存。 3. 群落和群集 群落是指在同一生态位上的各种生物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一个生物集 合体。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群集是指生物种 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模式。常见的群集形式有聚集性、均匀性和 随机性。 4. 氮循环和碳循环

氮循环是指地球上氮元素在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过程。主要包括氮 固定、氮硝化、氮反硝化等过程。碳循环是指地球上碳元素在大气、 生物和非生物体系中的转化过程。主要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分 解作用等过程。 5. 六个自然界物种关系 自然界物种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主要有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竞 争关系、互利共生关系、群体关系和异种关系。捕食关系是指一个物 种以另一物种为食的关系。共生关系是指两个物种相互依存、共同生 活并获益的关系。竞争关系是指同种或不同种的个体为了有限的生存 资源而相互制约、相互争夺的关系。 6. 演替 演替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物种组成和环境条件随时间发生的一系列 定向变化。演替过程中物种的组成和数量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生态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变化。常见的演替类型有原始演替和次生 演替。 7. 入侵物种和保护生物 入侵物种是指外来物种侵入到新的地理区域,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 潜在或实际的危害。保护生物是指受到特殊保护的珍稀和濒危的物种。保护生物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捕杀和栽培等。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生物生态学的高考知识点总结。在高考中,生物 生态学常常与其他知识点相互交叉,需要考生掌握其基本概念和相互

高考生物考点精讲精析:第六讲生物与环境:高考考点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

高考考点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本类考题解答锦囊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题型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内容,在近5年高考中重现率为100%。能量流动的内容是本考点的难点。对本知识点,首先要掌握能量流动中“单向不循环,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所舍的能量越少。而物质循环别要掌握碳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即可。 Ⅰ热门题 【例题】 下面是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 (1)如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①写出图中含有三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表示) ②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进伴随着_________。若生产者有500kg ,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_________kg 。 ③据测定,生产者在黑暗中每小时释放44 mg 的C02,而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 每小时释放32 mg 的O 2,则生产者每小时实际产生的O 2量为_____________mg 。 (2)下图表示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间的相互关系,图中各种类均生活在退潮后暴 露出的岩石上,其中海藻、藤壶、贻贝和海葵固着于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 石槭则在岩石表面来回爬动找寻食物。图中的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 ①此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种类有__________。两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 系的物种是__________。 ②当除去全部海星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处生物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 中__________成为 优势种,而石鳖和石槭数量大为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 高考考目的与解题技巧:本题主要考查了能量流动的特点,记清楚能量的最大传递率为20%,最低是10%,其计算方法是:高一个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除以低一个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 【解析】 ①据图可知,A 代表生产者,B 代表分解者,C 代表二氧化碳,D 、E 代表各级消费者;所以食物链可表示为A →D → E 。②500×0.2×0.2作用反应式.可知,6C02~602,黑暗条件下,植物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为x , 6×32∶6×44=x ∶44,x= 44 644326⨯⨯⨯=32(mg)。所以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生产者每小时实际产生的氧气为32+32 =64mg 。 【答案】 (1)①ADE ②能量流 (2)①海星,荔枝螺、海葵 海星和荔枝螺②藤壶 藤壶大量繁殖、占据了岩石表面,使海藻不能生长,石鳖和石槭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1)在生态系统中有关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 B .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少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耗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 .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多 答案: C 指导: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一渠道进行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而且是逐级递减的,其效率只有10%~20%,即营养级越高,含有的能量越少。所以题目给出的选项中,C 项是不正确的。 2河南)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类的个体数比例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之间的能 量流动关系的是(选项方框面积表示能量的大小) 答案: C 指导:生态系统的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的时候,是逐级递减的,其传递效率大约10%~

高考生物第八章生物与环境(重点易错知识总结)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名词: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 6、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7、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8、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9、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7、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语句: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无植物生存。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E、光线影响动物习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②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变温动物;夏眠—-蜗牛;洄游:迁徙;季节性换羽。③水分: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水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重要生态因素;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高考生物考点精讲精析:第六讲生物与环境:高考考点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考考点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本类考题解答锦囊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提高生态奉魄稳定性的意义。要答好速类题,一定要掌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其成分密不可分,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由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但是抵抗力的稳定性有一定限度,超过此限度,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Ⅰ热门题 【例题】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A.消灭森林病虫害 B.刺激树林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高考考目的与解题技巧: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生态系坑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的关键。 【解析】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分解者可将生产者、消费者残骸中遗留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归还无机生物界,可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如果缺少.整个生态系娩平衡状态难以维持,寒带地区由于气候、温度等原因,土壤中分解者的数量活动相对较少,森林中的遗体残骸相对较多。人工火烧,在一定程度上类似分解者的功能,目的是加速残枝落叶的分解-过程。 【答案】 C 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A.天然落叶林 B.天然常绿林 C.人工纯种林 D.人工混交林 答案: C 指导: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关联度、相互作用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2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松毛虫繁殖力强 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答案: C 指导: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大。人工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小,抵抗力稳定性差,易受松毛虫危害。 3在下列四种措施中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是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 答案: B 指导: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行人行小。—般地说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越单纯,营养结构就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如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相反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人,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所以况要想提

高考生物知识点之生态环境的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的 基本措施 高考生物知识点之生物与环境 考点网络 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环境危害对生物的不利影响 环境与人体健康 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防治环境污染 知识联系剖析 一、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1.我国野生生物资源概况 我国野生生物资源的特点: 第一、物种丰富; 第二、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 第三、经济物种丰富。 我国野生生物资源面临着威胁:许多物种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 野生生物资源减少的原因: 人为因素是野生生物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二是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三是环境污染; 四是外来物种的入侵。 2.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加强环保意识的教育:提高每个公民对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认识。 健全法律和加强法制管理:相关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 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指导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环境污染的危害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 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功能: 一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各种类型的生物群落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展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三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自然保护的重要场所。 二、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 酸雨对生物的危害: 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是S02,其次是NO2。 酸雨使土壤和河流、湖泊酸化,导致水生、湿生植物的死亡,威胁水生动物(如鱼、虾、贝类等)的生存,破坏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还能直接危害陆生植物的叶和芽,使作物和树木死亡。 有毒化学药品对生物的危害: 最主要的是化学杀虫剂污染环境。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生物造成危害。 重金属对生物的危害: 有些重金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元素,如Mn、Cu、Zn等。但是大部分重金属如Hg、Pb等,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毒害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食物链发生富集效应。 富营养化对生物的危害: 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中N和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过多,藻类等植物大量繁殖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 富营养化的危害: —是藻类死亡后,遗体被细菌分解时消耗水体中的大量氧气,使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 二是这些生物遗体被厌氧型微生物分解时,产生出H2S、CH4等有毒物质,致使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水华”是指淡水中发生富营养化的现象; “赤潮”是指海水发生富营养化的现象。 2.环境与人体健康 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的化学性污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