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通过写景赞美渔家生活情趣的词。着意描绘了秀丽的水乡风光,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意境优美而深入活泼,富于诗情画意,充分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观看录像《渔歌子》,先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然后简介作者,理解诗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了解下文的兴趣。(板书课题:渔歌子,齐读一遍课题)。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自号‘玄真子’,婺州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叟”,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隐居的生活。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2听《渔歌子》课件录音,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3.出示图象: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小组交流,教师小结。(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有感情朗读《渔歌子》,,再入意境。

【自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技巧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对学生学法上的辅导,让学生掌握读诗的方法以形成自学能力。】

2、指导朗读,想象画面。(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3、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4、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根据诗意加以配乐,体会古诗意境,创作画面或者创意表演。(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唱支歌来表达。

(2)跳支舞。

(3)画一幅画。

《渔歌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课前谈话:

复习学生学过的词——《忆江南》。了解学生对词的掌握情况,因学定教。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初读古词,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先把整首词读通读顺,划出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句。

2、检查六个词的读音。第一步读准字音(西塞山、白鹭飞、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不须归)

3、让学生对词语进行质疑,理解词义——“箬笠、蓑衣、不须归”等。再读词语,第二步读出词语的含义来。

1、教学本课生字,着重指导“塞”字书写。

2、学生字正腔圆地读读整首词。师范读,学生试着再把词读得有板有眼。

3、让学生畅所欲言,读了这首词有什么感觉。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伴随着音乐,想象画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

2、同桌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画面。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画。适时引入有关春天的其他诗词,丰富画面,感受意境;并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让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具体生动地说一说。

2、配乐感情朗读全词。

四、揣摩语言,指导背诵。

1、第一次背诵,看着板画,试着背诵整首词。

2、第二次背诵,闭眼,边想象边背诵。

3、第三次背诵,边背边想:这首词美在哪?

4、交流这首词的美:色彩丰富、动静结合。

五、对比拓展,升华情感。

1、学生交流为什么张志和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a、这里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女生读前两句词。

b、作者怡然自得,怎不流连忘返,男生读后两句词。

2、引入张志和的生平,进一步理解他的“不须归”的原因。

3、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渔歌子》,学生自学感悟。

4、交流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5、全班身临其境地朗读《渔歌子》。

六、吟唱歌曲,布置作业。

1、教师哼唱歌曲——《渔歌子》。

2、学生伴着乐曲,轻声吟唱。

3、布置作业:继续去了解张志和,找找其他几首《渔歌子》读读。

《渔歌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

2、想像词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

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了解有关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结合课件,欣赏歌曲《渔歌子》。

2、启发谈话:在这首歌曲中,蕴含着一首流传千古的词,这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3、出示课题,强调“渔歌子”是词牌名及读法。

二、初读《渔歌子》。

1、自由读,

(要求:a、注意每个字的读音。b、多读几遍,读通顺。)

2、指名展示读(纠正读音,强调节奏、韵律)。

3、师生配合读。

4、齐读。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用笔圈出)

2、如果让你用彩笔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会用上哪些颜色呢?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简笔画板书。

4、那么,看着、想着,这青山、这绿水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绝美的词——《渔歌子》

5、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描绘这些景物。

6、按一定的顺序用几句话描述画面上的景物。

7、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词中美景。

小结:是的,置身在这美景中,也难怪词人张志和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到——西塞山前白鹭飞……(学生接下去)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如果你是这位渔翁,在这美景中,你舍得离开吗?是的,张志和也不愿意离开这儿。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担心弟弟常年在外不归家,也写了一首词劝张志和尽快回家。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哪两句是劝弟弟回家的?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3、讨论:张志和为何不归?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2)拓展延伸:补充张志和弃官归隐资料。进一步理解词人“不须归”的深意。

五、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张志和不仅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更留恋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让我们闭上眼睛,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闲自在的生活。(课件播放词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2、你可以摇头晃脑的吟诵,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还可以用歌声唱出来……

3、同学们,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去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千古词人?(张志和)想起张志和,你一定会吟诵他的?(渔歌子)

学生吟诵《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精选7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精选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歌子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渔歌子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 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

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三、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 灞桥区纺织城小学武瑞娜 【教材依据】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诗词教学的特点,体现了“学生为主体,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学环节的设计践行了我校以阳光文化为引领的“5S”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学生学习发展规律,力求通过高效扎实的课堂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发展与提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认识“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方法与途径:依托文本进行朗读、思考、想象,探究,交流,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由文字及画面,感受江南风光之美,体会诗词魅力。 难点:1、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2、感悟诗人“不须归”的情怀及原因。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思维: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回顾: 开学初,我们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遍。 谁还会背哪些词? 2、掲示课题: 诗词经典是中华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诗词世界,学习张志和写的词——《渔歌子》,感受古人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里的田园风光与田园生活。 3、板书课题,齐读。 4、理解课题:“渔歌子”既是词牌名,也是词的题目。从这个题目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二、启发思维: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词,自由朗读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南康区实验小学尹红 设计理念: 《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和捕鱼情景,生动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教学设计中,我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简简单单教语文,带领学生轻轻松松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古诗词三首》里的一首词,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这首词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代表作。整首词描绘了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全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并通过课内外学习积累了很多诗词,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因此本课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悟情,引导学生感受词人“词画合一”的表现特点,感悟诗词的意境。教学目标: 1.诵读《渔歌子》,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能有感情背诵。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境,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3.了解学习诗词的方法,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诵读出诗词的韵味。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境,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渔歌子》。拿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渔歌子) 3.“渔歌子”是这首词的什么?(词牌名) 4.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每一行的字数,还限定了词的类型、种类,也限定了这首词的每一句的字数。我们先前还学到过哪些词牌?(忆江南) 5.词和诗不一样,它的句子有的——有的——所以,词还有一个名字叫—— 【设计意图:对“词牌”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它在一首词中的意义,更将先前学过或课外看到过的词牌也在课堂上作了交流,使学生对“词牌”的理解更真实贴切了。】 二、初读诗词,把握节奏。 1.读一读这首词。读三遍:一遍读准字音,二遍读通顺,三遍读出点词的味。大家听明白了吗?好,开始吧。 2.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西塞 山白鹭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1)先由个别学生读,再由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2)这首词中有两个词不太常见,你读得很准。一个是——(箬笠)请你把这个词带到句子中领着同学们读一遍。 3.知道“箬笠”是什么吗?你很会观察。这两个字和“竹子”有关,是竹子编成的。 4.还有一个词,他读得也很准——(蓑衣)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5.读会了这些词语,再来读这首词,就容易多了。请同学来展示一下。(指名读、齐读)

古诗渔歌子教案

古诗渔歌子教案 【篇一:渔歌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教学设计 桂花九年制学校学校向伟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 首词。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通过学习本单元的三篇课文 和三首古诗词,学生能够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 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天优美清新的水乡画卷。全诗意境 优美,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学习这 首词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 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四年级的学生在本学期的第一课初步认 识了“词”,对于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在前三个年级的学习中,对于古诗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诗意,但是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的能力还有所 欠缺。 这首词内容浅显,描写的田园风光优美恬淡,画面感强,因此教学 这首诗词主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展开想象,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 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诵读与想象中入诗境,悟诗情,获得审美感受。 【教学目标】 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 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 然山水的情感。 4、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渔歌子微课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1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激趣设境,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渔歌子》。拿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渔歌子) 二、简介词牌 1.“渔歌子”又叫“渔父”。就是打渔人或者垂钓者唱的歌。 2.知道“渔歌子”是这首词的什么吗?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3.词和诗不一样,它的句子有的长,有的短所以词还有一个名字叫——长短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渔歌子》吧! 二、初读诗词,把握节奏。 1.课件出示:自读三遍:一遍读准字音,二遍读通顺,三遍读出点词的韵味。 2.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西塞山白鹭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先由个别学生读,再由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2)认识“箬笠”和“蓑衣”。 3.读会了这些词语,再来读这首词,就容易多了。请同学来展示一下。(指名读、齐读) 4.大家把词读通顺了,古人读词还讲求节奏和韵味。怎么读呢?遇到第一声、第二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拉长一些,在遇到第三声、第四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缩短一些。 三、赏析词句,感悟诗境。 1.同学们,同学们每首词中都会有一个关键的词叫做这首词的词眼,那么,你能找出这首词的词眼吗?(板书:不须归)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15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 2、想像词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准备: 2、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结合课件,欣赏歌曲《渔歌子》。 2、启发谈话:在这首歌曲中,蕴含着一首流传千古的词,这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3、出示课题,强调“渔歌子〞是词牌名及读法。 二、初读《渔歌子》。 1、自由读, 〔要求:a、注意每个字的读音。b、多读几遍,读通顺。〕 2、指名展示读〔纠正读音,强调节奏、韵律〕。 3、师生配合读。 4、齐读。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用笔圈出〕 2、如果让你用彩笔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会用上哪些颜色呢?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简笔画板书。

4、那么,看着、想着,这青山、这绿水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绝美的词――《渔歌子》 5、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描绘这些景物。 6、按一定的顺序用几句话描述画面上的景物。 7、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词中美景。 小结:是的,置身在这美景中,也难怪词人张志和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到――西塞山前白鹭飞……〔学生接下去〕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如果你是这位渔翁,在这美景中,你舍得离开吗?是的,张志和也不愿意离开这儿。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担忧弟弟常年在外不归家,也写了一首词劝张志和尽快回家。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哪两句是劝弟弟回家的?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张志和不仅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更留恋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让我们闭上眼睛,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闲自在的生活。〔课件播放词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2、你可以摇头晃脑的吟诵,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还可以用歌声唱出来…… 3、同学们,假设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去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千古词人?〔张志和〕想起张志和,你一定会吟诵他的?〔渔歌子〕 学生吟诵《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2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牌名。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渔歌子,让我们齐读课题 生:〔叫〕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及设计说明: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基于此,我在这节课也便有意识地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一、营造丰厚的古典文化氛围

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别具一番情趣。所以整堂课教师应通过富有古典文化魅力的语言,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美好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我对课上的导语、过渡语上都做了精心推敲,并且课中也自然无痕地渗透了许多已学的古诗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也使得整堂课语文味很足,上出了古诗词的味道。 二、夯实字词,注重学法指导 作为一节比赛课,我活用教材,将《渔歌子》作为第一课时来上,字词教学是很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字词的教学上,我也是煞费苦心。第一次读,读准字音;第二次读,读出词语的含义;第三遍读,记住难点的笔画,正确书写生字。三次的教学,三点要求,层次分明,解决了音、形、义的问题。在教学字词的同时,渗透了读词的方法:读词要读出语气的变换,读出词语的含义,让词语“站起来,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联系注释,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反复吟诵等等,都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 三、引导想象,感悟意境 虽然只有27个字,但这首词语言朴素生动,意境优美,就是一幅画。虽然大家常说“意境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如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教师也是可以让这种诗情画意变成学生生动的语言流淌出来的。我这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首先如何上出这首词的意境美,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山野田园的如诗如画又是这课的重中之重。于是让学生充分

《渔歌子》教案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而且有一定的含义,能告诉老师你的名字是谁给你取得?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大诗人,他的名字叫张志和。你们猜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我告诉大家,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取的,因为他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做张龟龄,猜猜他爸爸为什么给他取张龟龄?是希望他能象乌龟一样长生不老。多好的一个名字。 2、通过预习,你能说说张志和是哪个朝代的人吗?(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的他的一首词——(教师板书课题:

渔歌子) 3、什么叫词?以前我们学过哪首词?(《忆江南》)一起来背诵。 其实古代的词和我们现在的歌词差不多,是古代懂音律的人写的曲子,文人填入词,是最早的词的形成。为了记住每一首词,给这些固定的曲子起了固定的名字,叫词牌。当我读渔歌子的时候不能读轻声,因为它是词牌,其读文题。 二、理解词意,感悟意境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直读到你认为字正腔圆为止。 2、读到现在,你发现诗和现在学的词有什么不同了吗?诗每句都是比较工整,字数基本是相同的,而词呢,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也叫叫长短句 3、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张志和这个词人非常了不起,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朋友,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画的是什么,打上圆圈,他画的什么景物啊,用笔圈出来。 一共有九种,你们都找到了吗?把9种景物,按照顺序来数一数,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4、老师在黑板上画了框,如果这是一幅画时,请你把这九

渔歌子

一、简练而富实效 由一幅优美的山原风景画,赵老师引出本课所学的词──《渔歌子》,齐读题后,老师问了一个问题:“‘渔歌子’,知道这是一首词的什么?” 当学生说这是一首词的“词牌”后,赵老师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了“词牌”的意义,使学生明确了词牌的用意。课至此,对“词牌”的理解教学老师还是没有放弃,紧接着赵老师又让学生说说“我们先前还学到过哪些词牌?” 生:忆江南 生:满江红 师:读一读这首词。读三遍:一遍读准字音,二遍读通顺,三遍读出点词的味。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尽情地诵读词句,美美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时空。 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西塞山白鹭鳜鱼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先由个别学生读,再由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师:读会了这些词语,再来读这首词,就容易多了。请同学来展示一下。 (朴实无华的课堂教学语言,清新自然的课堂引入,折射出赵老师清淳和谐的语文教学风格。没有刻意地渲染,只有掷地有声的课堂提问,扎实有效的引导训练,让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对“词牌”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它在一首词中的意义,更将先前学过或课外看到过的词牌也在课堂上作了交流,使学生对“词牌”的理解更真实贴切了;三遍诗词的朗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尽相同的训练要求,大家可以择其所需而做到。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属于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事物所组构而成。读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事物,为接下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赵老师简练而富实效的课堂预设,开篇之时便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浓浓的语文味,简简单单教语文或便是如此吧!) 二、细心呵护每一位学生 师:刚才,我们已经读了这些词语了,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词。 站起来一位学生,他读得很快,根本就没有任何读诗词的感觉。赵老师没有急着让他坐下,而是面带笑容地走到这位学生的跟前,轻声地对他说:“请你读得慢一点,如果能读得再响亮点那当然是最好。” 学生再一次朗读了这首词,听着显然比第一次的朗读有了明显的提高。 (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朗读的水平是不尽相同的。对待他们,我们更需要有一位语文老师所特有的细心与忍耐。赵老师的轻声细语,呵护着这位学生。从赵老师的言行举止中,这位学生感受到的是鼓励与支持,他也有理由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得更好,事实也便是如此。这便是赵老师的语文课堂。) 三、尽展想象的臂膀 师: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要在读一首词中,想象词中的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首词,想象词中的画面。 赵老师范读《渔歌子》,生闭眼,聆听,想象。 (赵老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感染着课堂里的每一个人,大家都静静地听着,尽情地畅游在诗词所描绘的恬淡的乡间风情之中。) 师:你觉得哪个画面最美? 生:我觉得溪水叮咚,桃花夹岸,鳜鱼肥美,那是天堂般的秀丽。

《渔歌子》教学设计与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这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学习的一首词,小学阶段的儿童初步接触词,而且词的思想感情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费解。要求孩子们借助词的内容想象词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应放在词的理解、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师切不可逐字逐句讲解。 二、学生实际分析:小学中高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生字新词的学习完全可以放在课前完成,孩子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并收集与课堂有关的学习资料。孩子们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几个环节,读出词的韵味、找出词中景物、用简笔画画出词中的景物、孩子们看着直观形象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所描绘的景象,通过孩子们自己查阅的资料和老师的介绍理解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了解作者“不须归”的原因。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

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六、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习:1、自学生字。2、查阅并收集与词相关的资料。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个人——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渔歌子》感受他的钓鱼世界。(读课题) (三)、初读感知,读出“词”味 1、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第二次,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读。 3、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四)、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1、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 2、找出景物: (1)导言: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仅是著名的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 2.读懂词的内容,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词的意境,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词的意境。 难点: 体会词表达的生动性。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盘活经验,丰富表象 1.孩子们,我们上课前一起来欣赏西塞山的美景,你看到了什么?西塞山美吗? 2.归纳总结:读词、想景、悟情。 现在我们就要拿起读词、想景、悟情这把学习诗词的金钥匙,来学习今天这首渔歌子。(板书课题) 先请孩子们自由读这首渔歌子2遍,可以找同桌、好朋友、小组合作等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二、读——疏通词句,整体把握 1.谁愿意读给大家听(2人)谁还想读(2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学生读得不好可以老师范读,也可以请好的同学范读)。 2.通过朗读,一定发现词中词中许多景物?请你在书本上圈一圈。 反馈:老师还发现有一个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正在那里(钓鱼),是一个(渔翁),真是人在景中,融为一景啊。 3.这么多景物,请你再借助注释读一读,联系生活想一想,还有不熟悉可以提出来交流一下。对这些景物,你还有不熟悉的吗? 预设:是啊,古人离我们太远,有些物品我们已经很少见到了,老师查了一些图片,大家看一看。 a箬笠:用箬竹叶和竹篾编成的斗笠,戴在头上可以防雨防晒(出示图)

b蓑衣:现代雨衣的功能 三、品——体会语言,共同作画。 1.这些景物,安静地睡在这首词中,请你静静地听,慢慢地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你们告诉我,我来画出来。 反馈:(可叫2人)若说得不细,可引导:还有谁想说说最喜欢的画面呢? 你抓住一个飞字,想到了白鹭自由翱翔的姿态,这样的想象真美。 你用了颜色,你的鱼动了,你的白鹭活了(用了姿态) (从哪一句看出来的请你读一读谁也向他一样读一读) 总结:刚才我们想象了最喜欢的画面,你能进入自己想象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整首词描绘出来吗?先说给自己听+指名范说(评价)+同桌说+指名说 2、是啊,词人真了不起只用了27个字,就把这所有的美景都展现了出来。我们也很了不起,通过想象把画面描绘的有声有色,现在让我们当回渔翁,走进这绵绵的画卷中。 3、此时,面对着这样美景,小渔翁你的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这样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心情再美美地读一读。 师:再读《渔歌子》,这次我们就不仅仅是体会到美丽的风景了,还要让我们感 受到作者的那一份悠闲。学生读。听到你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先来试试,咱们来合作读一读,好吗?师生配合读。(30分钟) 师:古人可不是这样念的,播放录音《渔歌子》的吟诵。他是在朗诵吗?是在唱歌吗?像这样的形式叫什么?(吟诵)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师:张志和不仅是诗人,是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张志和走了以后,唐肃宗一直想念他,几次派人到太湖一带寻找他,但是张志和听说皇帝在找他,他就藏起来,避而不见。一直与皇帝一直没有找到他。读到这里,你觉得张志和的“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归”字,还仅仅是不想回到那个吃饭睡觉的小家中吗?他是不想回到哪里?(朝廷做官,滚滚红尘,尘世之间……)是呀,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归,就作了一首词: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渔歌子》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7

《渔歌子》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师: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是写钓鱼的。古人为什么这样不约而同地迷恋钓鱼?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板书)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谁愿意读? 生:渔歌子 渔歌子是今天要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当我们读词牌的时候一般不读轻声。

师:我们一起再读?(齐读)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过渡:好,让我们拿起课文读一读这首词。 师: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次,要读得通顺流利,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学习词语:(读音: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有些词中是有画面的,哪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说,(指导朗读,读出画面的感觉) 师;很好,把这些美的画面带到句子中读读。自己先读,(指名朗读,男女分角色朗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颜真卿称张志和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词中的画面。)课件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随机指导 (还有谁能发现这其中美好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人?看到了什么景色?)

古诗《渔歌子》教学设计

古诗《渔歌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式。 2.掌握《渔歌子》的基本意义和语言特点。 3.理解并朗读古诗的音、韵、调、节,感受其音律美。 4.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和形象感受《渔歌子》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5.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产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 二、教学内容 1.介绍《渔歌子》的背景和作品简介。 2.教学《渔歌子》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3.朗读《渔歌子》,感受音乐之美,感受诗歌之美。 4.分析《渔歌子》的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 5.引导学生自由创作,通过自由创作加深对《渔歌子》的理解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1)讲解《渔歌子》的背景和作品简介。 (2)提问:你们听过渔歌吗?渔歌都唱些什么呢? (3)简短播放几个渔歌片段,让学生了解渔歌的演唱方式和情感表达。 2.感性理解与朗读 (1)老师请学生阅读《渔歌子》诗歌全篇。 (2)让学生体验、感受古诗的音、韵、调、节,感受其音乐之美。

(3)老师和学生分段朗读《渔歌子》全诗。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和承接等问题。 3.分析诗歌特点和艺术特色 (1)让学生发表对《渔歌子》的感悟和体会。 (2)让学生分析《渔歌子》的诗歌特点,如字数、句式、韵脚、押韵等。 (3)引导学生注意《渔歌子》的艺术特色,如情感真挚、形象鲜明等。 4.自由创作 (1)老师指导学生根据《渔歌子》的感性体验和分析思考创作,可以选择与古诗内容相关的话题,如自然风光、人物描写等。 (2)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自由运用想象力,灵活运用古诗中的词句和表现方式。 (3)学生完成作品后,老师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评价和展示自己的创作。 5.课堂小结 (1)让学生复述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教师提供1-2道小题目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练习和巩固。 四、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眯过程的积极性。 (2)学生自由创作的成果,考察学生的艺术特长和创新能力。 (3)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对教师的指导和讲解的吸收程度。 五、教学应用和示范 一、阅读诗歌,朗读诗歌,领略诗歌之美; 二、分析诗歌,体验诗歌魅力; 三、启迪创作智慧,激发天赋特长,让艺术在创造中创造。

《渔歌子》教案(精选14篇)

《渔歌子》教案(精选14篇) 《渔歌子》教案(精选1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渔歌子》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渔歌子》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结合课文,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词读通顺。 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 3、一起看九种景物,看着看着,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 4、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作者仅用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不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你们感受到了吗? 请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5、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入情入境,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悠然自得的渔夫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深探“不须归”

《渔歌子》教学设计15篇

Every love is for holding a lamp and meeting someone who resembles himself.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 删) 《渔歌子》教学设计15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意境,导入课题 1、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放松一下,请你看看画面,猜猜是哪首古诗,背一背。(课件出示:《江雪》《忆江南》《小儿垂钓》) 2、教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歌中其实有一首是不一样的?(词)那什么是词呢?(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唱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 3、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课件出示古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诗词积累,巩固诗与词的区别,进一步了解词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创建学习古诗词的氛围,初步入情入境。】 4、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5、了解作者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再进行补充,最后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轻时在朝廷过个官,后因仕途不顺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颜真卿等为好友。擅长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借助搜集的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范读,营造气氛。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的事物组构而成

《渔歌子》教学设计(6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6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1 教材解读: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作品,词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体现了渔家生活别有情趣的一面。词人将文字和画面完美地结合,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 色调明丽和谐,既让人感到幽远宁静,又不失生动活泼,正符合作者“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惬意,真乃“词中极品”。同时,词的字里行间也体现出作者追求无为、随遇而安的*和心境,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教学思路: 古诗词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那是浅层次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教学《渔歌子》一词,基于词作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的特点,应围绕“读诗——感诗——赏境——拓展——升华”这条主线来展开,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明诗情、入诗境,理解诗人为何不归,感悟出“钓美景、钓心情、钓生活”的诗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作《渔歌子》。 2、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3、诵读想象,感受词所描绘的画面,联系背景走*词人,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重点: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次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流程: 一、温*旧知巧引新 1、请学生吟诵自己积累过的词,要求做到声情并茂。 2、简单说说诗与词的区别。 3、了解词牌《渔歌子》。 (1)读词名《渔歌子》。 (2)理解其字面意思:渔夫所唱的渔歌 (3)“渔歌子”又叫“渔父”, 是一种词牌名。 【设计意图:学生在语文学*中接触的词比较少,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知词与诗的区别。】 二、初读古诗要流利 1、学生初读词。 学*古诗词,首要的是读通顺,在此基础上还要读出一定的节奏。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首词,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第三遍读,要着重体会其中的节奏。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重点检查是否读得通顺。 (2)尤其注意多音字“塞”的读音,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分别组词。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册《渔歌子》

语文第八册《渔歌子》教学设计 执教:下祝乡中心小学聂建梅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渔歌子》。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3、初步感受“渔歌子”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渔歌子》,体会这首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开学初,我们就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 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本学期的第二首词,也是江南的诗词,张志和的----《渔歌子》。板书:渔歌子 3、这首词原来不叫渔歌子,它叫《渔夫》,后来人们给它配上曲子,可以唱了,才改叫《渔歌子》,什么意思呢?就是渔人唱的小曲子。想听吗? 二、歌曲激趣,走进《渔歌子》 1、播放歌曲并放映图片。

师:老师不仅给同学们带来了小曲子,还准备了一些美丽图片,想和你们分享,高兴吧? (播放图片加音乐) 师:同学们刚才听了一首很优美的歌曲,曲子名叫—渔歌子。你们还欣赏了许多美丽风景,谁来说说,在画面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竹子、桃花、小桥、柳树、渔翁……) 2、师:张志和写了五首《渔歌子》,今天学习的是第一首,让我们走进这一首优美的词—《渔歌子》 3、字字落实 (1)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110页,你们看,整首词就27个字。所以我们每个字都不能读错,做到“字字落实”。生自由练习读。 (2)师:要想将这首词学好,得先把里面的生字读准了,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词的韵味。 (出示生字词:西塞、鳜鱼、箬笠、蓑衣)点名读 (3)指名四位同学读,一人读一句,相机讲解。 师:这个塞(sài)字,还有其他读音是——(sè、sāi)能分别组词吗? 塞sè(阻塞)塞sài(边塞)塞sāi(塞住) 西塞山在哪里?强调:看注释理解诗意的好方法。 师:见过鳜鱼吗?鳜鱼,就是我们经常可以吃到的“桂鱼”,拿去烹饪之后,肉味鲜美滑嫩! 师:什么是箬笠?什么是蓑衣?如果不看注释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提示一下,看这个字形,我们可以知道—— (箬笠是竹字头,说明是用竹子编的。蓑衣是草字头,是用草或者棕制成的雨具) 师:通过分析字形记字,也是学习的好方法。箬笠、蓑衣是以前的避雨工具,农村很多人家里都有箬笠,蓑衣以前农村每家每户都有,现在很少人家里还有。 (出示图片) 4、指导朗读 (1)全班学生自己练习读诗句 (2)朗读指导。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板书:轻重缓急),并注意停顿。 师:读的时候要有快有慢,特别是老师做记号的红色字体,要读得慢一些。

《渔歌子》说课稿范文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歌子》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欢迎大家分享。 《渔歌子》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中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1、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 四、教学过程 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圈圈景物,摆摆景物落实重点。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 (一)、激趣导入 1、利用学生好奇心,猜猜诗人张志和名字的由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张志和16岁那年给朝庭写了一本折子,皇帝非常欣赏,于是赐名

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板书“心志平和”)这四个字不仅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也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 2、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板题)。渔歌子是词牌名,对于词牌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二)圈景物,明词意 1、自由读词,读准音,读通诗句。 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有几个生字,根据学情不同,着重正音。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准。 2、圈一圈,找景物 张志和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所以,我让孩子默读词,圈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可一边读词,一边对照看书中插图。 3、摆一摆,找准景物位置。 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我设计摆摆景物。假如黑板就是一幅画,词中的九种景物该画在哪呢?为了让学生更明白,老师示范“鳜鱼”、“蓑衣”。如果把蓑衣画在这,那箬笠应画在——(蓑衣上面),笠是生字,留给学生写。老师示范这两种景物还由于“鳜”和“蓑”是二类生字,只要求认不要求写。其余景物学生填完。 请一位写得正确的孩子上台演板,这对于理解能力相对差的孩子无疑是一种示范。其余孩子在事先准备的画纸上写。在这些景物当中,斜风细雨的理解是个难点。于是,我问孩子,“斜风细雨”这样写对吗?为什么?孩子会说,斜风,那风肯定是斜的。细雨被风一吹,也是斜的。我进一步问:细雨,像什么呢?斜风又是怎样的风呢?引导孩子想象,体会“斜风细雨”的那种朦胧柔和之美。 4、小结,初步形成画面。 这时,一首词真的就像一幅画了,一首《渔歌子》自然而然就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